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3-21 09:00:00| 人氣794| 回應8 | 上一篇 | 下一篇

《數字資本主義》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席勒的《數字資本主義》不同於前評10倍速時代》正面數位化時代,而是質疑,故可後知網路和經濟泡沫。

席勒《數字資本主義》(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這是一部關於網路經濟的書。作者告訴我們數字資本主義產生的原因,它有哪些主要特徵以及這種目標為數字資本主義的千禧轉變將會帶來什麼。    
目錄   
譯者的話
引言 蠱惑人心的網路
第一章 新自由主義網路運動發源於美國
1 美國網路發展的自由化進程
2 企業聯網發展史
第二章 走向全球化:跨國電信中的新自由主義工程
1 跨國生產
2 網路跨國化與美國新自由主義思想輸出
第三章 未知媒體
1 編織網路
2 市場實力與商業贊助
第四章 高等教育產業網路化
1 影子體系
2 永久創新經濟與新夥伴關係
結語 未來之路
附錄:網際網路的另類真實
 
質疑數字化:席勒的《數字資本主義》讀後  by孫五三 

 [內容提要]《數字資本主義》一書的作者,將因特網置于一個宏觀經濟背景之下,在技術、經濟和制度的互動中討論因特網生存環境的建構和深層意義,在中觀的媒介生存環境中討論網絡媒介的命運和前景,爲我們思考因特網的現在與未來提供了啓發性角度。
席勒的《數字資本主義》一書非常值得中國研究因特網的學者一讀(據說中譯本即將出版),特別是在此刻——因特網經濟泡沫破滅,而彌漫于全社會的數字化神話仍然受到推崇之際。
目前國內介紹因特網發展過程的書大多著眼于因特網技術的發展,有關因特網的前景則大多描述得光明無限。席勒教授把因特網置于一個宏觀的經濟背景之中,在技術、經濟和制度的互動中討論因特網生長環境的建構和深層意義,在中觀的媒介生存環境中討論網絡媒介的命運和前景,展示了理想主義的因特網和數字化世界的另一面——資本全球擴張的一面,述了與資本相聯系的網絡媒介的命運——受資本操縱的命運。其實,只有理解因特網生長的國政治經濟環境,理解因特網與跨國資本的全球擴張之間的關系,才能真正理解因特網在世界上究竟扮演了什麽樣的角色,以及它最終的走向。
環境的建構
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因特網似乎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突然把我們帶入了超越國界、越政治和意識形態的信息環境。不過,在因特網的發祥地——美國,因特網不僅是一種信息技術,更是新自由主義經濟的組成部分。是50年間美國工商企業和電信企業的發展,以及政府制度的相應改革建構了支持商業化網絡的制度環境和經濟背景。 
一般認爲,信息革命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不過在50年代末,美國企業已經開始使用計算機,1960年,美國已經有5000臺計算機投入使用。到60年代末,美國企業已經建立了大量的企業內部信息網,並不斷加大信息技術投資。在1972年到1985年間,美國1000家最大的銀行每年經營支出中的電信支出,從5%增長爲13%。80年代末,美國100家頂尖企業的通信技術投資最低爲2000萬美元,最高爲10億,平均爲5000萬——1億美元。這些數額巨大的信息技術投資,支持了美國國際貿易和海外投資的增長。世界上最大的私人電信系統,Citcorp的全球電信網在80年代末連接了94個國家,每個月傳送80萬次呼叫,每天支持2000萬美元的外彙交易。美國1980—1992年跨國資金流動占國內生産總值從9.3%增長爲109.3%。
在此期間,美國政府先後通過了允許“企業使用微波等非傳統的技術建立自己的數字和語音網”;“租借現有電信系統專線連接自己的工廠和辦公室”;“接入競爭的長途電信服務上”,如衛星通信、數字通信等,而不是壟斷性的AT&T長話服務;“把企業計算機和其他專用設備放在既有的公共電信網上”;特殊服務特殊價格;以及承諾對網絡不進行類似傳統電信的監督等等政策。這些政策即是所謂的電信市場解除管制。這些政策鼓勵了企業的信息化,鼓勵了電信市場的競爭。
因特網的最終誕生和繁榮發生在上述電信基礎設施的技術進步、電信業務的發展、經濟發展和政府政策的反複互動中。有學者指出,“技術的突破是星散出現的,彼此之間是以一個日漸增加之回歸的曆程互動的。……技術創並不是一個孤立的事件。它反映了一種既定的知識狀態,反映了一種特殊的體制與産業環境,也反映用以定義技術問題並予以解決的特定技術可及性,一種要使應用成本最具效率的經濟心智,以及一個生産者與使用者的網絡”。信息技術滿足了企業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的要求,提供了跨國貿易、跨國投資的技術保證。不斷擴展的企業又在新的基礎上提出進一步的技術要求,推動通信技術繼續發展。而美國政府則在“保持美國企業在信息技術方面的優勢,以改變美國日漸衰落的國際政治經濟實力”的目標下,爲美國信息科技和信息行業的發展大開綠燈。
因特網是一種新的大衆傳播媒介,在通信基礎設施發達、計算機普及率很高、網絡接入成本相對便宜的美國,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在媒介商業化的美國,媒介發行渠道的爭奪,包括報紙發行網,電視和廣播頻道、定點衛星和有線電視線路,以及錄像帶出租商店,已經持續多年。因特網私有化之前,一些電信公司一直在探索圖文電視等方式,希望開辟新的媒介發行途徑,重新分割媒介市場。由于技術和市場都不夠成熟,圖文電視沒有能夠發展成爲新的大衆傳播媒介。隨著PC機的普及,特網的商業化,加上環球網和Netscape公司導航者測覽器爲成千上萬的計算機用戶鋪就了接通向因特網的大道,因特網用戶驟增,很快就形成了一個潛在的媒介消費市場。電信行業、網絡公司和媒介行業很快就意識到,因特網可能成爲他們強有力的競爭對手。特別是,不需要龐大的投資,就可以在網絡上建立一個新聞發布點,大大降低了進入新聞行業的門檻。美國總統的性醜聞首先在一家私人新聞網站上發布,更使所有關注媒介行業的人認爲行業的版圖從此要發生根本的改變。
原有的電信服務公司首先發現,有可能借此進入媒介市場分一杯羹。1994年,一直以高價在內容供應商和用戶之間提供專用網絡服務的微軟在線服務和美國在線搖身一變,成爲消費媒介公司,開始在因特網上爲用戶提供原創內容。因特網方始與傳統媒介爭奪消費者和廣告資源。而掌控不同發行渠道的傳統媒介則發現,因特網搭建了一個新平臺,原有的報紙、廣播、電視、電影和音像制品企業從此可以同臺競爭。不僅如此,這一平臺還可以演出跨媒介的節目,或實現媒介的交叉推銷。
不過,媒介面對的是兩難的選擇,開拓因特網的新疆界可能對手上既有的媒介構成威脅,但如果對因特網置之不理,失去的東西可能更多。所以,盡管還沒有確定的商業模式,傳統媒介還是不得不把手臂伸長,開始他們的因特網冒險。到1998年,美國已經有近兩千家報紙、800家左右的電視臺、至少151家有線電視和數百家廣播電臺上網,50家頂尖的刊物中47家上了網。因特網上,各種媒介彙聚一堂。
隨著上網人口迅速增加,報紙廣告的大頭——分類廣告很快開始分流。在市場壓力和網經泡沫雙重作用下,傳統媒介除了上網,幾乎沒有選擇的余地。最冒險的是廣播電視行業。由于因特網不是爲娛樂而設計的,因此在實現商業化時,它的音頻和視頻信號傳遞受到帶寬和技術的限制,遠不能令人滿意,究竟能不能爲市場接受,什麽時候技術能夠成熟,需要等多久,成本將有多大,都是未知數。但是有分析家說,盡管如此,兩年前,美國各主要電視臺,ABC、FOX NEWS、C—SPAN、CNN等,加上其他廣播電臺、電視臺和有線電視臺在因特網上播出的音頻和視頻內容總量, 

質疑數字化:席勒的《數字資本主義》讀後

已經比當時最大的廣播電視公司還多。由于電視本身吸引了大量的廣告,電視和因特網的結盟也被看好。很多公司,包括微軟都在加緊寬帶技術的開發,以便在因特網上播出電視節目。
因特網提供的潛在媒介市場,引動了更大的野心。媒介公司、計算機行業的公司都希望在因特網上找到更大的商業機會。時代/華納、迪斯尼、NEWS CORPRATION的創立、微軟的機頂盒計劃,都顯示了看好因特網媒介消費遠期回報的意圖。
因特網上,媒介的跑馬圈地轟轟烈烈地展開。
人們總是用用戶增長了多少倍這樣的數字來描述因特網的發展,又拿這些數字與電話、廣播電視的普及速度相比較,無論在美國,還是在世界其他地方,自1995年以來,這些數字都顯示了因特網的成長速度驚人,一次又一次,各種數字引起了人們的驚歎。席勒教授引用了這些數字,描述了因特網的狂歡,在這些歡呼聲中,席勒教授肯定了因特網的社會影響具有複雜性,同時對網絡提出了一系列疑問。
首先受到質疑的是因特網環境的輸出。即從美國和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輸出新自由主義經濟制度,從而爲發達國家的跨國企業建構發展的空間。70-80年代跨國企業和跨國電信業務的發展,以及因特網的沖擊波,導致了1996年底WTO新加坡會議上28個國家簽署信息技術宣言,根據這一宣言,到2000年,84%的電信設備出口和88%計算機及軟件産品銷售將享受免稅。這一宣言的最大受益者是美國,因爲美國是最主要的電信設備和計算機軟件出商。1997年初,WTO約70個成員國又在美國的壓力下,簽字同意開放電信市場,一向受到國家保護的各國電信企業將允許外國投資進入,外國公司可兼並、建立電信公司或持有現有電信公司大份額的股份。《紐約時報》一針見血地指出:“這—協議第一次授權WTO進入70個簽字國內部,去評估他們對本國一個重要經濟領域解除管制的速度和效率。……一旦WTO發現某國有拖延的證據,在理論上,可以對該國實施懲罰。”
結果是,窮國的電信事業受到了猛烈的沖擊。席勒教授承認,90年代以來,發展中國家的電信事業快速發展,但是他也指出,窮國電信事業大多由政府經營,一般采取高價長話費用補貼不成熟的國內電信服務,以及雇用大量勞動力。在WTO協議之後,大多數國家中這帶社會福利性質的發展國內電信服務的政策被改變,代之以保護市場自由競爭的政策,加上際市場壓力下,國際長途收費一步步降低,各國不得不提高市話收費,實際上爲跨國企業提供了便宜的電信服務,而進一步忽略了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的人口。
其次,電信基礎設施和因特網的發展並沒有改善社會的貧富極化現象。席勒教授以美國社會爲例,說明電信資本爲適應貧富差距加大的現象,日益確切地定義了目標市場的消費能力,加強開發以高收入階層爲對象的新技術和新産品,同時降低了對普通消費者的服務質量。勒教授引用經濟周刊的評論說:“沒有其他任何行業比電信行業更努力地推動市場的極化。”
第三,信息時代是美國信息霸權的時代。全球信息技術企業的62%總部設在美國,美國的軟件占有全球市場75%的份額,因特網市場份額幾乎相等。很多國家的電信産品、技術和服務苦苦掙紮,最後還是敗在美國公司的手下,如加拿大的媒介産品,法國電信的MINITEL網絡,德國西門子公司和日本NEC公司PC機等等。基辛格協會的管理主任ROTHKOPF著文聲稱,美國已經控制了“全球的信息和思想交流”,美國“要像當年英國控制海洋一樣控制電波”。
第四,因特網作爲大衆傳播媒介必將受廣告商操縱。美國的商業化媒介,盡管受到行規和社會機構的監督,廣告主通過廣告費和贊助形式控制媒介,已然是衆所周知的事實。在這種背景下,網絡作爲大衆媒介既沒有行業規範制約,也沒有職業道德准則供遵守,很容易就被廣告主控制住了。雖然因特網發布廣告的曆史只有短短數年,但是已經得到了“以印刷媒不齒的方式銷售言論”(即迎合廣告主和贊助商的言論),以爭取廣告的惡名。席勒博士感歎道,到他的著作完成之時,還沒有任何批評因特網商業化的聲音,沒有人提出商業化已經左右了因特網的發展方向,並控制了因特網。
廣告不僅鏽蝕了因特網,更促進因特網媒介的壟斷。只要廣告對那些不那麽流行的網站置之不理,那些網站必然就會出現財政危機,然後告別受衆。而得到廣告支持的網站則可以建立自己的絕對優勢地位。目前,美國的1300家網站擁有全部網絡廣告的95%,10大網站據了所有網絡廣告的2/3。廣告曾經促成了印刷媒介的壟斷,現在正對因特網施行同樣的手術。
第五,在廣告主控制的因特網上,必然出現“數字分化”——在富有且受過良好教育的用戶和貧窮的非白人非用戶之間劃出一道界線。即使家庭上網的數量持續增加,也不能改變這種趨勢。會有越來越多的網民行爲調查來支持廣告商細分市場的需要,對網絡媒介進行橫向和縱向的分割,進而形成由廣告流動所劃分的網絡媒介版圖。
第六,席勒教授專章批判了網絡對教育商業化的影響。他認爲,教育已然被利用作爲商業資源,網絡加入之後,整個教育程序將面臨重組。因爲教育不在我們的討論範圍之內,這裏不做詳述。
席勒教授對因特網媒介發展趨勢有三項預測。從這些預測中可以看出,他並不看好因特網媒介。席勒教授認爲,因特網作爲大衆傳播媒介的發展趨勢是,一、從大衆市場向細分市場轉變,二、從國內市場向國際商場轉變,三、從或然性市場向個性化市場轉變。前兩項不需要解釋,第三項意爲從提供通用的內容轉變到爲每個用戶定制專版。這三項預測都是描述基于因特網的媒介市場的前景,即網絡經營者向廣告商組裝和批發受衆的規模和手段,將發生那些變化。這三項預測的第二層意思,就是不要指望因特網會爲大衆傳播媒介帶來什麽新鮮空氣。盡管它可以集文本、音頻、視頻于一體,盡管它可以無所顧忌地跨越國界,但是只它是商業性的,它就不能跳出傳統媒介的經營窠臼,它的內容就要迎合廣告主的要求。結果主流媒介網站的內容和傳統大衆媒介相差無幾,非主流的或逆潮流而動的網站,也許不會死亡,但是一定會邊緣化,和它們生存于傳統空間的夥伴命運相同。
席勒教授此書純然是從美國知識分子的批判視角出發的,總體上是以美國社會中的因特網爲研究和批判的對象,只在個別地方涉及因特網和世界經濟的關系,主要是因特網在經濟全球化中的角色。席勒教授把因特網置于一個宏觀的經濟背景之中,在技術、經濟和制度的互動中討論因特網生長環境的建構和深層意義,在中觀的媒介生存環境中討論網終媒介的命運和前景,爲我們思考因特網的現在與未來提供了一個十分具有啓發性的角度。
對于我個人來說,這本書影響了我對中國版因特網的一些看法。
作爲一種通信技術,因特網的技術進步是以美國通信行業特定的經濟和制度爲支撐的,而這一環境又是從50年代就開始醞釀,並逐漸成型的。雖然我們看到,整個因特網及其生長環境至今仍存在著極度的不確定性,因爲各個領域,包括時刻對商機保持警覺的企業界和對新生事物最敏感的媒介行業,都沒有找到最佳的利用它的方式,各國政府也都沒有摸清它的脾性,但是,它並不是無源之水。
更宏觀地說,美國經濟的新自由主義傾向,提供了因特網生長的土壤。也許應該說,只有在美國的土壤中,才會生出因特網這樣桀驁不馴的技術。席勒教授在他的書中引用了Cynthia Beltz的一段話,描述了因特網爲各國政府帶來的惶惑,非常有趣,也非常形象:因特網是美國尋求打開全球電信市場最有效的同盟。它根本不需要多邊談判,就可以達到美國的貿易目標。它極大地降低了跨國服務的成本,提高了速度。因特網奔騰向前的速度瓦解了任何可能阻礙它或試圖管理它的嘗試。落在後面的全球電信供應商連滾帶爬地要趕上因特網馬車,與此同時,立法者正站在後面詫異,有什麽東西剛剛從身邊掠過。等他們明白過來的時候,因特網已經加入了競爭,越過亞歐的高額稅率,抄小道進入電信服務行業。
因特網確實把電信服務的商業化帶到了中國。中國電信服務的市場化可以說是從因特網突破的。因特網可以說是經濟改革中市場力量與行政力量互動的一種新的資源,是電信市場環境建構的新作用點。
不過,除了商業化的性質和無限提供、無限使用信息的可能性以外,因特網落地中國,就融入了中國現實的社會空間,虛擬空間中的行爲和內容要受到現實社會中語言、地域、制度和價值觀念的制約。畢竟巴比倫塔到目前還只是美好的夢想。就借助網絡作大衆傳播媒介而言,不僅在媒介操作和內容管理上要借鑒它的前輩,也不得不繼承他們所承擔的制度限制、社會責任,還包括弊病。
http://www.66wen.com/05wx/xinwen/xinwen/20061106/49601_3.html

數字資本主義>百度百科 
 
  數字資本主義(digital capitalism)是比喻資本主義進入了信息時代,信息網絡技術成爲資本主義先進生産力的代表,並對整個資本主義的生産關系、生産方式和社會政治制度産生了重大的影響。因此,數字資本主義,也就是信息時代的資本主義。1999年,美國教授丹?希勒(Dan Schiller)指出:“在擴張性市場邏輯的影響下,因特網正在帶動政治經濟向所謂的數字資本主義轉變。”他還以《數字資本主義》爲書名發表了一本專著,系統論述信息網絡技術對當代資本主義的種種影響。 
  資本主義進入了信息時代,這是當代西方左翼和右翼學者共同的判斷。西方學者通常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明當代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已經進入了信息時代或信息社會:信息技術産生了革命性的飛躍,成爲當代先進科學技術的代表;以信息産業爲基礎的新經濟成爲發達國家的支柱産業;以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爲表征的網絡社會已經到來。 
  狹義的信息革命,指的是微電子、電腦、電信、廣播、電視、光電和網絡技術的突破性發展,及其對整個社會經濟和社會生活所帶來的革命性變化。廣義的信息革命則還包括生物工程、遺傳工程及納米技術的突破性發展。對于西方發達國家來說,離開信息技術,不消說其整個經濟生活無法運轉,其整個社會生活也無法正常運轉。以著作《信息時代》三部曲著名的曼紐爾?卡斯特(Manuel Castells)主張使用廣義的信息技術和信息革命概念。他說:“和其他人一樣,我所指的信息技術包括微電子、電腦(硬件和軟件)、電信、廣播,以及光電等彙合而成的整套技術。此外,和其他分析家不同的是,我把遺傳工程及其日益擴大的相關發展與應用,也包括在信息技術裏。這不僅是因爲遺傳工程的焦點是對生物信息符碼的解碼、操縱,以及最後的重組,也是因爲生物學、微電子學和信息科學無論在應用與材料上,甚至更基本的概念取向上,似乎已經彼此彙聚互動……。在20世紀最後20年裏,圍繞著較廣義的信息技術核心,在先進材料、能源、醫學應用、制造技術(目前或未來可能出現的技術,例如納米技術)與傳輸技術等方面,都産生了許多重大突破”。 
  信息經濟(information economy)也稱知識經濟(knowledge economy),其一般含義是,生産、交換、流通、管理和消費等關鍵的經濟活動過程已經基本信息化,信息技術成爲影響生産效率和生産過程的關鍵因素。以信息技術爲依托的生産領域稱爲信息産業,它已經成爲西方發達國家的支柱産業或主導産業(leading industries),是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信息經濟的特征是,“由于它轉變爲信息科技爲基礎的技術範式,使得成熟工業經濟所潛藏的生産力得以徹底發揮。”“工業經濟必須變得信息化和全球化,否則就會崩潰。”信息經濟成爲當代西方發達國家新經濟的基礎。吉登斯說,信息技術和通訊技術是這種新經濟的動力媒介,但它的承擔者是知識工人,即擁有知識和技術卻並不直接創造物質産品的新式工人。因爲知識經濟已經成爲現代經濟的基礎,所以,國家必須培植社會的“知識基礎”來釋放信息經濟的全部潛力。 
  信息化、網絡化和全球化被認爲是信息時代的主要特征。不僅經濟生活變得信息化、網絡化和全球化,而且整個社會生活也日益變得信息化和網絡化。尼古拉? 尼葛洛龐蒂形象地指出,整個世界已經因爲日益依賴于信息技術而變得數字化,人類已經進入“數字化生存”時代:個人信息和娛樂節目的傳送與接收,使大衆傳媒概念得以重新定義。對孩子們來說,學校將變得像博物館和運動場,而衆多的思想觀念將在互聯網中彙聚,全世界的孩子從這裏走向社會化。數字化的星球看起來就像針頭。許多民族國家的價值觀將讓位給這些或大或小的電子社會價值觀。我們將在數字化的鄰裏關系中得以社會化,在這種關系中,物理上的空間已經不相關,而時間也將扮演不同的角色。 
  由于信息技術和信息經濟的高度發達及其對整個社會生活的決定性影響,西方學者認爲,發達資本主義社會已經轉變成信息社會,或者用卡斯特的話來說變成了 “信息資本主義社會”(informational capitalist society)。卡斯特通過對西方七個發達國家産業結構變遷的分析,指出這些發達國家已經具備了信息社會的主要特征:l)農業就業逐漸凋零;2)傳統制造業就業的穩定衰退;3)生産者服務和社會服務的興起;前者強調的是企業服務,而後者則強調醫療保健服務;4)作爲工作來源的服務業活動日趨多樣化;5)管理性、專業性和技術性的工作快速增加;6)事務員和銷售員組成的“白領”無産階級形成;7)零售業就業所占比例顯著且相對穩定;8)職業結構的頂端和底層同時增加;9)職業結構隨著時間而有相對的升級,需要更高技術與高等教育的職業所占的比例,增加的速度比低層次工作的增加還要快。 
  與其他西方學者不同,左翼學者在論及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已經信息化、網絡化和數字化時,其強調的重點在于指出這些變化並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的性質,反而加劇了新的貧富兩極分化。正如丹?希勒所看到的:“從長遠來看,日趨嚴重的社會不平等現象帶來的種種問題絲毫沒有好轉的迹象。我們很難認爲社會富裕程度的差異是上個曆史階段的殘留。這種差異顯然是由數字資本主義本身造成的。”他引用權威數據指出:“今天,占美國總人口 1%的最富有階層擁有全國21.4%的財富,總資産不低于60萬美元的美國人增加到410萬人。”“美國最富有的1/5和最貧困的1/5家庭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生活在貧困之中的兒童比例從1969年的14%急劇攀升到 1998年的 20.5%。” 
  西方左翼學者特別強調的是,數字資本主義不僅沒有克服原有的貧富兩極分化,反而産生了新的不平等和不公正,導致了信息化資本主義特有的“數字鴻溝”(digital divide)。所謂數字鴻溝,簡單地說就是人們在占有和使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和信息工具方面的差距。這一新的鴻溝不僅存在于國家的層面,也存在于國際的層面,還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地區、性別和種族之間。 
  “美國是數字資本主義的發祥地,現在仍是數字資本主義的領導核心。”同樣,美國也是數字鴻溝最明顯的國家。提姆?魯克指出,數字化極大地提高了資本增殖的機會,加速了掌握信息專業技術與沒有信息技術的勞動力之間的分層化,使美國社會産生了巨大的數字鴻溝。他舉例說,婦女占美國人口的5l%,但只有約 20%的人從事技術性的工作。土著美國人、西班牙商和亞裔美國人占美國勞動力總數的25%,但只有其中不到7%的人從事計算機和信息技術行業的工作。矽谷的高級職員中72%是白人,4%是亞裔美國人,黑人只有0.6%,而西班牙裔美國人則幾乎近于零。“盡管時下人們談及因特網正在被'每一個人'使用,但美國商業部最近的報告顯示,只有32. 7%的美國人是因特網用戶。此外,被稱之爲'數字比特'的網上資産階級將擁有利益、潛力和勝利,而這些東西是與物質社會的非在線'貧民'所追求的東西直接對立的。”1998年一項關于美國的調查也顯示,“接入網絡的富裕家庭(收入在75000)美元以上)是低收入家庭的20倍,在使用電腦方面,前者也是後者的9倍多。”“在不同收入和學曆的、不同人種和種族的。年老的和年輕的、單親家庭和雙親家庭的、有能力的和無能力的美國人之間,存在著驚人的網絡接入方面的鴻溝。”提姆?魯克分析說,首先,互聯網的網路、服務器以及主節點只是屬于少數人的,而大多數人只通過買賣和租賃的方式才能使用它們。其次,要想進入計算機世界,你就得付出大量的精力、金錢和時間。所以,他得出結論說:“財富的不均以及非在線狀態下地位的差異直接導致了網絡環境下巨大的不平等。” 
  數字鴻溝在國際層面甚至比國家層面還要明顯。西方發達國家由于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和先進的科學技術,正在享受信息經濟和網絡社會所帶來的種種好處,而廣大的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那些經濟不發達國家,則正致力于解決溫飽問題,甚至正在饑寒交迫中掙紮,沒有更多的資源和機會去享受信息社會的好處。不僅從傳統的意義上說,窮國與富國之間的兩極分化正在進一步加劇;而且從信息經濟的意義上說,兩者之間的數字鴻溝也變得日益明顯。皮帕?諾裏斯(Pippa Norris)說:“全世界的網民從 1994年的約33萬人猛升到2000年末的3.77億人。然而,目前只被5%的世界人口所享用。”這5%的人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美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的 4.7%,卻占互聯網使用人口的26.3%;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國家占世界人口的19%,但卻占互聯網使用者的91%。諾裏斯借用經合組織的話提出警告說:“處在技術變革前沿的富裕國家進一步增強了它們在新知識經濟中的領導地位,但網絡的好處遠沒有普遍地滲入到南方國家和中東歐國家,至于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和東南亞等地區的最貧窮國家,則完全是一片空白。” 
  西方左翼學者深刻地注意到了新的數字鴻溝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他們清醒地看到,造成新的數字鴻溝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體系中業已存在的貧富不均和機會不公。財富越多、教育程度越高、權力越大的群體,享受信息社會的好處就越多;反之,越是貧窮、越是沒有權力、教育程度越低,享受信息社會的好處就越少;那些處于社會最低層的弱勢群體,很可能不僅沒有享受到信息社會的好處,反而增加了一種新的剝奪。貧富差距導致了數字鴻溝,反過來,數字鴻溝又進一步加劇了原來存在的貧富差距,擴大了原來的“財富鴻溝”。不僅如此,由于在數字資本主義條件下,信息技術的影響和作用遠遠超出了經濟領域,而擴大到政治和文化等所有領域,數字鴻溝的産生也對社會弱勢群體的政治參與和精神生活産生了極其不利的影響。弱勢群體由于不擁有信息技術和信息工具,他們就不能享受電子政務帶來的便利,不能享受網絡媒體的信息,不能運用先進的信息工具參與政治生活,等等。所以,有的學者指出,數字鴻溝也導致了新的“文化鴻溝”和“民主鴻溝”。 “最終,網絡強化了已存在于社會關系中的不平等,並把它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http://wiki.mbalib.com/wiki/%E6%95%B0%E5%AD%97%E8%B5%84%E6%9C%AC%E4%B8%BB%E4%B9%89

尼葛洛龐帝Nichoals Negroponte《數位革命》Being Digital(天下,1995)

  過去的世界靠原子(書籍、錄影帶等)傳遞資訊,過程辛苦而緩慢。如今,從原子蛻變到「位元」的浪潮已是勢不可當,無法逆轉。資訊處理不再只和電腦有關,而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本書作者以幽默的筆觸,深入淺出地描繪了電腦科技為我們的生活、工作、娛樂和教育所帶來的衝擊。全書共分三部:第一部說明了現代人到處都看得到、卻又似懂非懂的觀念(例如「位元」、「頻寬」、「多媒體」)。第二部介紹當人遇見電腦時,人性化介面可以扮演什麼角色。第三部則勾勒出數位生活的多樣面貌。
 
葛申菲爾德Neil Gershenfeld《當鞋子開始思考:數位革命退場,數位演化發燒》When Things Start to Think(天下,2002)

  愈來愈多的資訊科技入侵我們的生活,而諷刺的是,大多數的情況是人們配合機器的運作,而不是機器迎合人們的需求。我們生活在三維的世界中,但是電腦螢幕和印表機卻把知識局限在二維的面上。桌上型電腦要放在桌上,膝上型電腦得擱在腿上,都迫使我們必須坐下來。我們只能在走路與使用電腦之間做個選擇。
  數位革命尚未成功。至今為止,這場革命只是為了電腦,而不是為了人。與其宣稱革命,更重要的是,要能掌握住什麼是當今運作得不錯的事物的精髓,以便可以改善未來。我們已經歷過數位革命,現在我們需要的是數位演化。
  資訊科技大師葛申菲爾德以實驗室裡的尖端科技為基礎,描繪出引人入勝的明日世界。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在互相握手寒暄時,腳上的鞋子也會互相交換資料;一本書可以無限下載不同的內容;咖啡機裡藏有一臺超級電腦,知道你喜歡喝什麼咖啡……
  如果連鞋子都會思考,所有的電腦消失,整個世界都成了我們的介面,那麼我們就可宣告成功。
深度推薦 
乍看這本書的書名時,還是會在腦中浮現出許許多多的問號,好奇的是「當鞋子開始思考」會是什麼樣的一本書籍?等到閱讀完本書之後,心中的疑惑才終於豁然開朗。其實,在整個閱讀的過程中,慢慢地才得以了解,為何本書的書名會這麼地莫名所以,可是,等到真正理解本書作者在書中所提及的諸多創舉之後,身為讀者的我們,因此也能體悟到,「當鞋子開始思考,我們諸多的科技用品,才能真正地發揮其所存在的功能」。 
回過頭來觀察資訊技術的演變,隨著硬體及軟體的日益先進,資訊產品(或者我們可以概括地通稱為「電腦系統」)相較於以往,都有著顯著地提升,例如,處理器(CPU)的速度如今已可高達1G,硬碟的容量甚至到了以「G Bytes」作為計算的單位。這些在以往我們我必須面臨的技術困境,如今已一一地被突破與創新,然而,面對如此優渥的先進技術,我們不今要反問,「資訊產品為我們的生活成就了多少的改變?」事實的情況可能會是這樣:漫無目地的網路世界,只會產生大量而無用的「資訊垃圾」;許多人,可能仍然因為複雜的操作程序或介面,依然被先進的資訊產品「駕馭著」。 
面對如此弔詭的科技現況,對於科技發展所必須重視的「終極關懷」,就是本書作者在書中所倡導的基調,誠如他所說的:「如果電腦消失,整個世界都成了我們的介面---那麼我就成功了」。相對於數位革命的迅速,在科技發展的下一階段,我們所必須面對的更深沈的問題是,「如何讓真實世界與電腦的虛擬世界合為一體」。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作者深刻地看到科技發展的盲點,因為「資訊工業正處於笨拙的發展階段,他善於溝通自己以及一些其他人的需要,但是卻無法預先考慮到你的需求」。這也是本書所不斷強調的地方,因為,唯有透過更加人性且活化的資訊產品,科技技術的發達對於人類生活品質的改善才是可預期且可期待的。 
作者大量地引用身處於「媒體實驗室」(Media Lab)所萌發的許多實驗與應用,來互相呼應「數位演化」的重要性。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許多有趣的實例,用以証明消除人與電腦的隔閡是有著實際的迫切性的,諸如,會思考的咖啡機,馬友友的數位大提琴,神奇的電子墨水。許多實例都在在地證明著,科技應用其實可以更加的人性化。因此,誠如作者所言,「會思考的東西」在計畫的實現上並不無可能之處。如果讀者想要了解更多有趣且新鮮的科技應用,相信閱讀本書會讓您有更深一層的體會。〈文/ 蕭宜彬,系統分析師〉 

信息革命>百度百科

  第一次:語言的使用 
  第二次:文字的創造 
  第三次:印刷術的發明 
  第四次:電報、電話、廣播、電視的發明和普及應用 
  第五次:計算機應用的普及、計算機與現代通信技術的結合
  回顧過去幾千年,人類社會的進步很程度上依賴于基礎設施的建設,住房、道路、農田水利、工廠等等都是人類社會發展不可缺少的基礎。如果我們的子孫後代回顧20世紀,他們一定會注意到信息高速公路這一全球基礎設施的興建。 
  信息高速公路是一種高速多媒體傳輸系統,它能在全球甚至更大的範圍內傳輸聲像圖文化並茂的多媒體信息。由美國首先提出的“信息高速公路”是指數字化大容量興纖通信網絡,用以把政府機構、企業、大學、科研機構和家庭的計算機聯網。一些國家和公司還提出利用衛星架設“空中信息高速公路”的設想。 
  1993初,美國新總統克林頓上臺後不久就提出興建“信息高速公路”計劃,並授權成立了“信息基礎設施特別小組”,由商務部長羅恩?布朗領導,副總統戈爾、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勞拉?泰森以及一批經濟、法律、技術專家和電信工業界代表組成。特別小組的核心成員每星期都在白宮聚會討論。 
  美國政府制定“信息高速公路”的政策基于5項原則:其一,鼓勵私人企業增加投資;其二,促進並保護私人企業間的競爭;其三,公衆都有機會獲得服務;其四,避免在信息擁有方面出現“貧富不均”現象;其五,維護技術設計上的靈活性。 
  半年後日本政府也決定建立全國超高速信息網。1994年2月16日,歐洲委員會宣布將建立自己的“信息高速公路”。新加坡的“信息高速公路”計劃也已完成。這些情況說明,第二次信息革命已拉開序幕。 
  自40年代中期計算機問世以來,在全世界範圍內興起的第一次信息革命對人類社會産生了空前的影響,信息産業應運而生,人類邁向信息社會。到90年代初期,美國每年應用計算機完成的工作量相當于4000億人一年的工作量。以信息技術爲基礎的産業已占發達國家內生産總值的一半以上。在世界各國紛紛提出建信息高速公路之際,全世界擁有4億臺計算機和10億部電話(1994年初),但是,全球範圍內的信息傳遞仍不暢通。美國計劃在10-15年內建成的“信息高速公路”是指數字化大容量光纖通信網絡,用以把政府機構、企業、大學、科研機構和家庭的計算機聯網。用90年代計算機網絡傳輸33卷《大不列顛百科全書》需要13小時,而利用“信息高速公路”將只需4.7秒。 
  “信息高速公路”掀起的第二次信息革命的特征是網絡化、多媒體化。“信息高速公路”能傳遞數據、圖像、聲音等信息,其服務範圍包括教育、衛生、娛樂、商業、金融和科研等,並將采取雙向交流形式。 
  在當今經濟競爭中,誰掌握信息並使之轉化爲經濟優勢,誰就將取得勝利。著名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在他的《力量轉移》一書中指出:以信息爲基礎創造財富體系的崛起是當代經濟方面最重要的事情,知識已成軍事和經濟中最重要的因素。日本全國科技政策研究所預測,從2011-2020年的10年內,人類知識將比現在增加3-4倍。美國《未來學家》1994年1-2月號載文指出,到2110年,信息技術應用範圍將涉及到90%的勞動力,大大促進經濟的發展,改變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但是,第二次信息革命也有可能擴大南北差距,發展中國家因信息技術、資金和人才不足而更加處于不利地位,因此應高度重視第二次信息革命,加緊培養人才,爭取迎頭趕上;發達國家應實行優惠政策,幫助發展中國家迎接第二次信息革命的到來。 
  在信息革命時代信息的作用有質的變化 
  世界管理思想大師彼德?德魯克,在他最新出版的著作——《21世紀的管理挑戰》一書中指出,現在我們正經曆著一場信息革命。這不是在技術上,機器設備上,軟件上或速度上的一場革命,而是一場“概念”上的革命。以往50年信息技術集中在數據上——收集、儲存、傳輸和打印數據,其重點放在“技術”上,而新的信息革命則把重點放在“信息”上。 
  過去對企業有用的數據主要是用來計算成本的,會計制度就是爲提供成本信息和對成本加以控制而設立的。但現在企業要取得成功所依據的是要著眼于所創造的價值與財富,這就需要進行帶有風險的決策:依靠經營理念、經營戰略、放棄舊的進行創新、達到短期利潤與奪取市場份額之間的平衡等等。這類戰略決策是企業高層領導所真正需要的。但傳統的會計制度所提供的數據完全無法提供這些。因此,現在對信息技術的要求已不是得到更多的數據、技術、速度。現在需要的是對信息的新的概念,其中一個新的領域,而且是最重要的領域就是怎樣去組織企業外部的信息,這些信息都是互不相關並由不同的來源提供的,但它們有兩點是共同的,即它們提供的是信息而不是數據,它們是高層領導爲作出高層決策所需要的信息。 
  企業的根本目標是創造財富,爲了創造財富,企業需要四種信息:基礎信息、生産力信息、素質信息以及資源配置信息。但這些信息只告訴我們企業的現狀,它用以指導“策略”。至于“戰略”所需要的信息則應包括:市場、顧客與非顧客、本行業和其它行業的技術、世界金融,以及變化中的國際經濟秩序等等。 
  信息不只是一種知識,它能夠導向采取正確的行動。生産數據的人一般並不知道用戶需要什麽樣的數據使之變爲信息。只有個別的知識工作者,特別是個別的企業領導人才會把數據轉變爲信息,並把這些信息組織起來采取有效的行動。 
  信息革命十大趨勢 
  前不久落下帷幕的‘99《財富》全球論壇年會’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這些影響世界跨國公司對中國的有形投資,更重要的是從他們的言語與言論中流露出的對未來世界的描繪,從他們智力與智力的較量所折射出的各自成功曆史的光環,在我們的面前展現出當今世界信息技術革命初現端倪的十大趨勢。 
  趨勢一:快吃慢。正處于局部大爆發階段,占領局部(特別是美歐市場)市場的領先地位將有利于成爲全球市場標准化制定者,成敗的關鍵正從傳統意義上的“大吃小”模式轉化爲“快吃慢”。 
  趨勢二:地變天。由于信息技術本身的跨國界,傳統意義上的地緣經濟、地緣文化、地緣軍事、地緣政治正在讓位于現代意義上的網絡經濟、網絡文化、網絡軍事、網絡政治…… 
  趨勢三:西融東。由于信息技術革命將使世界的財富在三維空間再一次進行劃分,作爲技術革命發源地的西半球經濟圈對乍暖還寒的東半球經濟圈滲透愈演愈烈,與此同時東半球國家借助信息革命升級換代自身産業 結構,以擺脫下個世紀被淪爲新一輪全球網絡圈地戰的“殖民地”,對西方先進技術也在無奈中積極引進著。 
  趨勢四:聰變傻。由于信息技術革命已從單一信息技術産業擴張爲跨産業的革命,越來越多的聰明人,不斷推出傻瓜版的信息技術産品,以面向成百上千倍于技術用戶的普通百姓。 
  趨勢五:窄拓寬。以信息技術革命引發的電子商務革命,爲全球信息基礎設施走向終端用戶的傳輸通路提出了巨大的市場需求,無論是在電信基礎層,還是接入服務層,還是商務應用層,帶寬越拓越寬已成競爭與制 勝的重要因素。 
  趨勢六:分讓直。由于信息技術革命可以將廠商與最終用戶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連接起來。傳統意義上的分銷代理制正在受到直銷交互制沖擊。 
  趨勢七:老讓少。由于創新是信息技術革命的靈魂,那些成于過去也終將歸于過去的老資格企業、老朽思想的企業家將讓位于致力革新,充滿生氣的新企業和少年英雄(美國1999年40位最富有的年輕人中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來自信息技術,而他們當中最“窮”的已有2 億美元之多)。 
  趨勢八:收即開。當全球信息技術革命潮流向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傳播時,既要妥善處理好技術領先國與技術接受國之間平等與不平等關系,又要處理好東西政治體制不同,南北貧富差距加大的現實關系,穩健的信息 技術政策對發展中國家十分重要,先制定規則(收)再進行開放可能是明智之舉。 
  趨勢九:高喝低。由于這場信息技術革命使得東西方政治與軍事沖突出現有利于西方的不均衡,南北方經濟與利益摩擦差距拉大,全球産業將再次劃分結構,高技術含量的剝削低技術含量的,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正 在掀起。 
  趨勢十:技變貿。信息技術革命從軍事到科研, 從教育到商貿,2003年全球電子商務僅企業與企業之間的貿易額將超過1萬億美元。 以信息技術革命爲誘因,以全球電子貿易爲形式,以爭奪新世紀全球財富的制高點 爲實質的新世紀“制網權”戰爭已經開始。 
http://baike.baidu.com/view/737000.html?tp=0_01

數字化>百度百科  

數字化就是將許多複雜多變的信息轉變爲可以度量的數字、數據,再以這些數字、數據建立起適當的數字化模型,把它們轉變爲一系列二進制代碼,引入計算機內部,進行統一處理,這就是數字化的基本過程。(一解) 
  數字化將任何連續變化的輸入如圖畫的線條或聲音信號轉化爲一串分離的單元,在計算機中用0和1表示。通常用模數轉換器執行這個轉換。(二解)
  當今時代是信息化時代,而信息的數字化也越來越爲研究人員所重視。早在40年代,仙農(香農)證明了采樣定理,即在一定條件下,用離散的序列可以完全代表一個連續函數。就實質而言,采樣定理爲數字化技術奠定了重要基礎。
  數字化技術的重要性至少可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數字化是數字計算機的基礎:若沒有數字化技術,就沒有當今的計算機,因爲數字計算機的一切運算和功能都是用數字來完成的。
  數字化是多媒體技術的基礎:數字、文字、圖像、語音,包括虛擬現實,及可視世界的各種信息等,實際上通過采樣定理都可以用0和1來表示,這樣數字化以後的0和1就是各種信息最基本、最簡單的表示。因此計算機不僅可以計算,還可以發出聲音、打電話、發傳真、放錄象、看電影,這就是因爲0和1可以表示這種多媒體的形象。用0和1還可以産生虛擬的房子,因此用數字媒體就可以代表各種媒體,就可以描述千差萬別的現實世界。
  數字化是軟件技術的基礎,是智能技術的基礎:軟件中的系統軟件、工具軟件、應用軟件等,信號處理技術中的數字濾波、編碼、加密、解壓縮等等都是基于數字化實現的。例如圖像的數據量很大,數字化後可以將數據壓縮至10到幾百倍;圖像受到幹擾變得模糊,可以用濾波技術使得變得清晰。這些都是經過數字化處理後所得到得結果。
  不過在聲音處理方面就見仁見智了。有人認爲對聲音數字化就是把聲音搞得支離破碎,破壞了聲音的連續美。所以CD的音質即使使用電子管放大器也比不上黑膠唱片。
  數字化是信息社會的技術基礎:數字化技術還正在引發一場範圍廣泛的産品革命,各種家用電器設備,信息處理設備都將向數字化方向變化。如數字電視、數字廣播、數字電影、DVD 等等,現在通信網絡也向數字化方向發展。
  數字化是信息社會的技術基礎,有人把信息社會的經濟說成是數字經濟,這足以證明數字化對社會的影響有多麽重大。
① 數字化的優點
  a.數字信號與模擬信號相比,前者是加工信號。加工信號對于有雜波和易産生失真的外部環境和電路條件來說,具有較好的穩定性。可以說,數字信號適用于易産生雜波和波形失真的錄像機及遠距離傳送使用。數字信號傳送具有穩定性好、可靠性高的優點。根據上述的優點,還不能斷言數字信號是與雜波無關的信號。 
  數字信號本身與模擬信號相比,確實受外部雜波的影響較小,但是它對被變換成數字信號的模擬信號本身的雜波卻無法識別。因此,將模擬信號變換成數字信號所使用的模/數(A/D)變換器是無法辨別圖像信號和雜波的。 
  b.數字信號需要使用集成電路(IC)和大規模集成電路(ISI),而且計算機易于處理數字信號。數字信號還適用于數字特技和圖像處理。 
  c.數字信號處理電路簡單。它沒有模擬電路裏的各種調整,因而電路工作穩定、技術人員能夠從日常的調整工作中解放出來。 
  例如,在模擬攝像機裏,需要使用100個以上的可變電阻。在有些地方調整這些可變電阻的同時,還需要調整攝像機的攝像特性。各種調整彼此之間又相互有微妙的影響,需要反複進行調整,才能夠使攝像機接近于完善的工作狀態。在電視廣播設備裏,攝像機還算是較小的電子設備。如果攝像機100%的數字化,就可以不需要調整了。對廠家來說,降低了攝像機的成本費用。對電視臺來說,不需要熟練的工程師,還縮短了節目制作時間。 
  d.數字信號易于進行壓縮。這一點對于數字化攝像機來說,是主要的優點。
② 數字化的缺點
  a.由于數字化處理會造成圖像質量、聲音質量的損傷。換句話說,經過模擬→數字→模擬的處理,多少會使圖像質量、聲音質量有所降低。嚴格地說,從數字信號恢複到模擬信號,將其與原來的模擬信號相比,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損傷。這一點與下面的缺點有著密切的聯系。 
  b.模擬信號數字化以後的信息量會爆炸性地膨脹。爲了將帶寬爲(f)的模擬信號數字化,必須使用約爲(2f+α)的頻率進行取樣,而且圖像信號必須使用8比特(比特就是單位脈沖信號)量化。具體地說,如果圖像信號的帶寬是5MHz,至少需要取樣13×106至14×106次(13M至14M次),而且需要使用8比特來表示數字化的信號。因此,數字信號的總數約爲每秒1億比特(100M比特)。且不說這是一個天文數字,就其容量而言,對集成電路來說,也是難于處理的。因此,這個問題已經不是數字化本身的問題了。不過,爲了提高數字化圖像質量,還需要進一步增加信息量。這就是數字化技術需要解決的難題,同時也是數字信號的基本問題。
http://baike.baidu.com/view/32947.html?tp=1_01

台長: 阿楨
人氣(794) | 回應(8)|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經濟管理 |
此分類下一篇:《資本金融全球化》
此分類上一篇:《資本主義的未來》

阿楨
談「新資本論」【經濟日報╱丁予嘉2014.04.28

法國經濟學家Thomas Piketty最近出了本新書「21世紀資本論(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上架後旋即銷售一空,引發了世人的高度關注。
  各界是讚歎驚艷、或是口誅筆伐都好,這年頭很少有經濟書傳達近乎理論般的烏托邦概念,實在不可多得。書中大篇幅提供的貧富差距資料是為作者核心思想的根源,點出了資本主義下的不公與不義,無怪乎有人拿該書與馬克斯的「資本論(Das Kapital)」相提並論,因為兩者皆為無產階級發聲,只是出版年份差了有150年之久。
  正因為時代背景不同,Piketty在書中後段提出了積極的解決方案。他建議,對資本(財富)課稅、並將稅制全球化(Global tax on Capital),將有助於平抑所得不均、且有效防堵資本外逃避稅的現象。
  將此對照目前全球的稅制環境,多數國家僅針對所得、少有對資本課稅的實例,如同作家Peter Coy於該書的書評中舉例,目前西班牙雖有針對資產課徵了2.5%的財富稅,法國亦有名為團結稅(Solidarity tax)的類似作法,但前者已令各界試圖撤銷,後者則有引發資本外逃之嫌,等等都凸顯對資本課稅的難度。當然,這或許都含有資本家以權勢阻擾稅課的成分。
  所以,Piketty宣稱喜歡資本主義中配置資源的效率,但不喜歡它分配所得的方式,邏輯上、實務上都會遇到些瓶頸。
  如果你聽過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市場經濟就知道,該主張將價格機制形容成看不見的手,從每個「利己」的動機出發,然後通過完全的市場競爭,達到效率的最大化。
  可是,光是「利己」動機就不是個Piketty會認同的前提,這和單純訴求公共利益的高尚情操相去甚遠了!還有,追求效率的其一途徑是透過對上下游增加溢價能力而得,這又與規模經濟脫不了關係,有賴資本家的支持,畢竟魚幫水水幫魚,財富成了經濟效率的犒賞,資本愈大,伴隨效率愈佳,資本家不該隨便被賦予掠奪的原罪,且粗糙地向資本課稅也會降低投資的意願。
  公允一些,閱讀此本書須有更正面實際的想法。Piketty一書向世人點醒了貧富惡化的危險性,世人得更體會資本主義的負向影響力,而不是完全歌頌其優點。
  且當局者也須努力,向財富階層證明,稅收如何被妥善運用在創造社會共榮,方能擁有更多稅課的正當性,也才能在成功收稅後,向中低收入者實現保障的承諾。
2014-05-02 10:34:22
版主回應
21世紀資本論 揭穿資本主義假面具【經濟日報社論2014.05.02

紐約時報報導,法國經濟學者皮凱提(Thomas Piketty)的著作「21世紀資本論(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在全球經濟學界投下一枚震撼彈,揭穿當代資本主義的偽善面具,並預測工業國家的資本不均情況將更為惡化,對民主政治的公平、正義價值造成深沉且惡質的衝擊。
  著名經濟學者米拉諾維奇稱此書為「經濟思想的分水嶺」;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說,此書「將是今年、且可能是十年內最重要的經濟學著作」。該書已名列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
  皮凱提在書中最震撼的觀點是,二次戰後30年間工業國家出現的貧富差距縮小,只是一段「反彈波」,之後又再度擴大,未來更將持續惡化。在這個大約30年左右的「反彈波」中貧富差距之所以一度縮小,是因為經過一戰、經濟大恐慌及二戰之後,嚴重摧毀了私人資本累積,加以二戰後由於人口及經濟增長異常快速,及提高富人稅賦,皆有助於縮小貧富差距。這是皮凱提對於長期歷史發展現象的觀察,道出了一個通常為大家所忽略的現象及問題。
  更精彩的是在於他對於此一長期貧富不均現象的解讀,主要與資本作為一種生產要素的偏高報酬有關。皮凱提研究工業國家幾世紀來的財富累積及經濟成長統計數據,顯示資本所創造的所得成長率是經濟成長率的好幾倍,亦即所得流向工資的比率持續縮小,以致於工資成長率鮮少超過經濟增長率。以近30年的情況而言,資本的年報酬率達到4%或5%,而經濟年成長率僅1.5%左右,因而擴大了貧富差距。
  皮凱提因而擔心,這樣的形勢如果持續下去,將對民主政治的公平與正義造成巨大傷害,因而作出了一些具體的政策建議,其中最主要的是建議對實質財富(扣除負債)全面課徵累進稅;但稅金不應交給無效率的政府,而應重分配給資本較少的人。
  相對於二戰以來全球(主要是西方)經濟學發展的主潮流一味地沈迷於數理化、計量化、模型化的大趨勢而言,皮凱提的這本新書確實讓人一新耳目,他在經濟思想上的新發現,以及對當代政經體制的深刻反省,確實擔得起經濟學界對他的高度評價。不僅如此,對照於近年來因為貧富差距擴大而引發的全球性社會運動,從美國的「占領華爾街」,到中東北非的茉莉花運動再到台灣最近的太陽花學運,這位法國學者皮凱提的觀察角度及其分析與建議,也都極具現實意義。
  鑑於皮凱提的「資本新論」極可能受到更廣泛的關注與討論,我們也提出幾點補充性看法,供各方參考。
  一、首先,皮凱提發現並指出的貧富差距持續惡化乃是一種歷史常態,其中原因除了有皮凱提強調的資本報酬相較於勞動報酬長期偏高一點之外,或許還有另外兩個推波助瀾的因素。一是近幾十年來風起雲湧的全球化大潮流:全球化本質上就是資本主義的全球一體化,自然有利於將資本主義內在基因中的所得差異化,在全球範圍中進一步地強化。其次,則是近年來尤其是金融海嘯之後,幾乎所有先進國家樂此不疲的量化寬鬆(QE)貨幣政策,其在資產泡沫形成及因而造成的貧富差距惡化上的效應也不容低估。
  二、長期性的貧富差距擴大,固然對民主政治的公平與正義造成傷害,它其實也會因制約消費等內需的增長而不利於經濟的成長。換言之,一個表面上的社會問題其實在長期間也是一個本質上的經濟問題。
  三、這就讓我們想到了更早的馬克斯的《資本論》。馬克斯對資本主義的未來所作的評論與預言,或可與皮凱提的《21世紀的資本論》相互比較與啟發。
  四、如何針對貧富差距問題採取對策,除了財稅政策,似乎應有一些更積極性的做法,包括對公司法(組織)有關利潤分配機制的檢討改革及國家在整體公共資源更公平合理的配置等方面。果如此,皮凱提之書就真有可能成為「經濟思想的分水嶺」了。
  回應
這哪能算甚麼「經濟思想的分水嶺」? 仍舊是要續行資本主義,只不過調整技術細節以對治尚未爆發的資本主義惡果而已.
加稅案立院過關 富人加稅、上班族減稅 明年開徵
落實回饋稅…9500富豪 貢獻99億稅收
金融業加稅 一年多繳240億
租稅負擔率 有望甩全球最低
回饋稅難能可貴 租稅公平大步邁進
知識經濟時代 貧富差距 重稅難解

詳參【圖博館】:《現代資本主義理論》 《資本主義的未來》 《數字資本主義》 《資本金融全球化》 《賭場資本主義》《誰偷了我們的工作》 《委外革命》賦改會 節稅下有對策 避稅天堂
2014-05-02 10:49:13
阿楨
物價與工資

楨:接下來的二文<戶政系統eTag北宜直鐵><物價與工資>實在很不想再評,實在很厭、歹灣理盲濫情的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邪者磚家叫獸、了,但不甘心已花時間收集相關新聞,故勉強貼之!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7932876
2014-05-27 08:15:02
阿楨
清大研究員劉皓琰:當代帝國主義是如何進行數位殖民的? 2020-08-18 觀察者網

殖民體系往往被認為是帝國主義的必要組成部分,但是在上世紀90年代後,由於民族解放運動的繁盛、國際輿論的影響、擴張成本的提升等因素,當代帝國主義很少再使用以軍國主義為主要方式的殖民政策。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帝國主義放棄了對殖民地的掠奪,而是開始將掠奪的範圍從現實領土轉向隱蔽性更強的虛擬空間。
中國企業位元組跳動旗下的TikTok之所以被白宮封殺、施壓,除了特朗普企圖借此煽動反華情緒爭取選票外,很大程度上也因為TikTok“逆流而上”,在美國社交領域攻城掠地,甚至出現趕超社交傳統巨頭Facebook、Twitter之勢,引發了美國政府的“小人之心”——擔憂美國被中國“反殖民”。
  一、數位殖民的核心方式
(一)平臺壟斷
而在平臺上,資訊流動的方式和內容都不是完全自由的。平臺決定著資訊流動的方式,資訊流動的內容也是可以被篩選的。
(二)文化輸出與資訊煽動
以文化產業為例,發達國家的大片、電視節目、遊戲、流行音樂等總會以更加炫目的特效和引人入勝的情結吸引受眾的注意力,並在其中隱含西方的行為導向和價值觀念。進入網路社會後,西方國家的意志、理念會隨著各類網路用語、網路符號的應用加速傳播。
除了保持在通訊行業、電子行業、資料庫建設等前沿資訊領域的全球引領地位外,帝國主義國家還頻繁地將觸手伸向法外之地,持續地窺探隱私、盜取資料,形成約翰•福斯特所說的“監控式資本主義”。蘋果、臉書等企業多次陷入“竊聽門”、“隱私門”,美國政府的行為甚至更加惡劣,每天收集全球各地近50億條行動電話記錄,監聽他國領導人手機,在2014年曝出“棱鏡事件”,又在2020年被爆出瑞士加密公司事件,成為名副其實的“駭客帝國”。
(三)人工智慧推薦
與傳統的宣傳、廣告、推銷等注意力競爭的方式相比,傳統方法更多的是利用產品、環境等外部客觀因素來誘導受眾的注意力,而人工智慧技術卻可以大規模、自動化地改變受眾的主觀意識。
2020-08-20 08:21:33
阿楨
二、數位殖民的雙重邏輯
(一)經濟邏輯——資本積累的強化
(二)政治邏輯——意識形態入侵
首先,網路族群的製造分化了階級力量。
其次,借助族群力量進行國際政治博弈,或是干涉他國內政。
最後,利用網路族群進行和平演變。
  三、反數位殖民手段
我國是世界上少數在數位技術上可以與帝國主義相抗衡的國家之一,在5G、區塊鏈、電子商務等方面業已突破了帝國主義的技術封鎖,生成了良好的業態。但是,在晶片、半導體、軟體設計等關鍵領域,我國也存在著顯著的短板。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必須回到技術領域,增強原始創新能力,通過對平臺、資料庫、智慧演算法等一系列核心要素的構建,打破帝國主義在網路社會中的壟斷地位,搶佔網路空間,從而促進資訊的合理有序流動,解放公眾注意力,迫使帝國主義喪失製造網路族群的基礎性前提條件,粉碎其進行數位殖民的險惡企圖。
https://www.guancha.cn/liuhaoyan/2020_08_18_561904.shtml
2020-08-20 08:29:10
阿楨
【韓】李根、金旭:東亞資本主義為何陷入困境 2020-10-16 環球時報

“東亞奇跡”發展模式不少國家最近都出現經濟增長率下降、分配條件惡化等現象,韓日都如此(楨:中?) 。如今“資本主義”模式面臨相似的困境。
  原因十分複雜,其中經濟過度“金融化”。即金融資本行業過度膨脹,淩駕於製造業行業之上,導致一些製造業企業不願把利潤所得用於擴大再生產的投資,而是將其分配給股東或熱衷於獲取公司股份主導權等,但分配條件卻進一步惡化,整個社會的經濟增長率停滯不前也就在所難免了。
  新冠疫情暴發後,不難發現這種“華爾街股東資本主義”遭受重創。美國經濟學家羅德里克曾提出“全球化的三元悖論”,即經濟全球化、國家主權完整和民主政治不可兼得。面臨全球化退潮,,減少資本過度流動、確保匯率和利率自主性,成為更多新興國家追求的政策組合。(作者分別是韓國首爾大學教授、建國大學教授)
  相關新聞
美聯儲採取了史無前例的貨幣寬鬆政策,但中國人民銀行更傾向于要商業銀行向企業和地方政府發放貸款,但2020年第二季度美國GDP下降39.6%,中國GDP第2季V型反彈11.5%不受貿易戰影響出口美國反彈,這凸顯大多數貨幣和財政政策只能解決暫時的現金流問題。
全球GDP陷入空前萎縮:印度-23.9%,英國-20.4%,西班牙-18.5%,法國-13.8%,義大利-12.4%,德國-10.1%,美國-9.5%,日本-7.8%.美國商務部09-30確認二季度實際GDP創史上最大31.4%跌幅。
2020-10-17 08:52:43
阿楨
自由主義是商人的哲學,認為衝突能帶來善果 2020-10-20 復旦中國研究院副院長範勇鵬

人和人之間的生存競爭註定是衝突的。但各大文明都希望通過消除內部衝突來實現和諧。無論是中國上古的宗法還是中古的禮教法家。各宗教文明,不管是婆羅門教、佛教還是諸亞伯拉罕宗教,也都希望通過教義消除社會內部的衝突。
  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雖然講階級衝突,但目標卻是一個大同世界。
  自由主義不同。自由主義是商人的哲學,不僅允許衝突,而且要論證衝突的合理性、道德性,甚至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上就反對和諧論。
  資產階級起初並不掌握政治和軍事權力,在教權和貴族的籠罩下,它只能通過經濟手段來鬥爭。所以它強調自由競爭、自由契約和商法-民法規則。後來它俘獲了國家,手裡有了權杖和槍炮,就用來保障它在世界上進行競爭。等它進一步強大,就甩掉國家,躲在政府背後監管著靠法律和契約運行的社會。
  經濟上,自由主義聲稱自由競爭會改善人類總體福利,從亞當•斯密到福利國家理論,雖然在干預問題上有不同立場,但都屬此論。
  國際上,聲稱自由競爭和全球化最終會提升各民族福利。
  政治上,主張政治多元主義,聲稱各種社會利益自由衝突博弈,最後會導向公正的結果。
  法律上,主張法治,所有矛盾都可通過訴訟來解決。
  文化上,主張各種觀點、信仰、身份自由競爭。
  這些聽起來都挺有迷惑性的,中國的社會科學幾十年來大多淪為這些觀念的傳播和再生產機制。但是只要到真實的世界中看一眼,所有的這些自由主義原則,無一例外地有利於強者,有利於生產資料和財富的所有者。
  針對今天網路上的輿論狀況:看似每個人都獲得了表達的自由,實際爭論的目的是為了達成共識、實現改進,還是僅僅為了表達情緒,陣營劃線,黨同伐異,為撕而撕?
  回應
 所以,古代中國不會自動發展到資本主義,中國的工業化會用另一種不同的方式來完成,亞細亞生產方式...五段論在中國是不成立的。
 中國本來就要資本主義萌芽,沒有衝破封建主義而已。
 即使中國有資本主義的萌芽,也不會發展到資本主義制度,這是由中國文明所制約的。
2020-10-22 10:55:12
阿楨
「對不起,本公司沒錢了!」這17家保險公司搖搖欲墜 2023-02-06 聯合新聞網

保險公司協會每年都會藉助所謂的償債比率來檢查壽險公司的穩定性。償債比率低於100,就是德國聯邦金融監管局(BaFin)該進場時候。以下是2019年償債比率跌100點的保險公司:
• HDI人壽保險(HDI Leben,96%)。
• 胡克—科堡人壽保險(HuK Coburg Leben,94%)。
• ERGO人壽保險(ERGO Leben,80%)。
• 康科迪亞人壽保險(Concordia,80%)。
• 慕尼克協會生活(Münchener Verein Leben,80%)。
• 卡爾斯魯厄人壽保險(Karlsruher Leben,78%)。
• 新人壽保險(Neue Leben Lebensversicherung,73%)。
• 德貝卡人壽保險(Debeka Leben,68%)。
• 巴伐利亞公務員人壽保險(Bayerische Beamten Leben,62%)。
• 奧爾登堡公共人壽保險(Öffentliche Lebensversicherung Oldenburg,58%)。
• 法蘭克福人壽保險(Frankfurter Leben,42%)。
• VRK(33%)。
• PB 人壽保險(PB Lebensversicherung,31%)。
• 國家生活援助(Landeslebenshilfe,21%)。
• 萊茵人壽保險(RheinLand Lebensversicherung,19%)。
• 南德人壽保險(Süddeutsche Lebensversicherung,9%)。
(本文出自《史上最大投資機會》,作者:馬克‧弗利德里希)

保險公司破產 - MBA智庫百科
主要原因
放鬆保險控制:美國數家保險公司,包括 Integrity Insurance的破產。
缺乏良好的監管制度:比如,Transit Casualty所聘請的總代理,它在開曼群島同時經營一家不受監管的再保險公司。監管制度的變化也會引發破產,澳大利亞最近的立法已導致10家綜合保險公司停業。
忽視風險控制:倫敦市場的LMX螺旋上升表明,當保險風險不斷地在同一市場中的少數保險公司中再保險時,後果會如何。
過度依賴再保險:以英國二十大汽車保險公司Drake Insurance為例,因保費過低和缺乏再保險於2000年破產。
無法預料的索賠:美國世貿中心受襲事件是一個例子。石棉官司的索賠已迫使許多保險公司破產。
2023-02-07 08:43:31
阿楨
我國財政供養人數已經超8000萬,每年供養費用占全國財政百分之四十多,震驚!2023-02-02

2022年全國公務員710萬,算上參公、黨群、工會婦聯等1300萬,事業編制3100萬,再加離退休,已破8000萬;2021年GDP是114萬億元,稅收占GDP的15.1%,全國規模以上企業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88115元。基於此可算出:財政供養7.04萬億,稅收的40%!
  回應
本人就是事業單位在編人員,事業單位分好多種,也並不是全部由財政供養。
不知道是不懂,還是再帶節奏,事業編制裡最主要包括醫生和老師,臨時人員,醫院基本是自收自支,教育系統學費也有一筆收入,臨時人員就是輔警還有沒編制員工,剩下就是軍隊,離退休早都歸到社保局。我們的財政供養比美國低多了,還占財政收入40%,別煽動情緒,還精簡,你是想減老師還是減醫生,或者減軍隊,還是公務員,這四大塊人員都不夠,都在最低值,不然也不會在用那麼多臨時工,你去看看中國財富500強,收入年年增長,員工比例反而在下降,錢被誰掙了?你這是想革命革錯地方了。
“供養”這個詞就很容易帶歪節奏!好像都是吃白飯的不創造社會價值的。

共同富裕時代,中國該如何徵稅?2023-02-09 翟東升
…..
一個現代化的國家,必然是一個大政府、高稅率的國家。輕徭薄賦是農業社會裡的農民知識份子對美好生活的樸素想像,但是在實踐中反而容易導致秩序崩塌和財富毀滅。從世界現代化的歷史趨勢看,大政府的國債,都是善而不是惡(楨:? )

中國可以推行“全民免費醫療”了 202-07-20
  回應
看看全世界搞免費醫療的效果,那再提免費醫療的人,不是壞就是蠢!
應推行衣食住行全民免費
你每個月繳納3000-5000,即可免費衣食住行

2021年全球經濟負債破300萬億美元,美國欠了30萬億,排名世界第一,中國有多少?

2020年時全球債務就已達到293萬億美元,債務占GDP比重為360%。從《全球債務監測》來看,發達國家的負債率遠高於發展中國家,其中日本、希臘、義大利、葡萄牙、美國等負債率為全球前五。
日本2021年負債12.69萬億美元,占GDP的256.9%,自90年代泡沫後,政府只好舉債,但收穫不高。美國負債破30萬億,占GDP的130%。中國負債8.4萬億,占GDP的47%,外匯儲備達3.25萬億,這意味家底厚實,整體抗風險性很強。
  相關新聞資料
各國國債列表- 維基百科
全球經濟數據總覽 https://www.stockq.org/economy/
2023-02-10 07:42:52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