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9-23 07:25:22| 人氣2,509| 回應64 | 上一篇 | 下一篇

《電子書》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電子書果然是10倍速時代產物,唐真成的碩士論文《電子書》(揚智,2003)書中內容幾已成骨董

  是嗎?那就另參本館相關貼文吧:越讀,越聰明? 搜尋成癮 提升網路訊息 全球PC大戰 《出版大崩潰》 《印刷書的誕生》 《台灣數位文學論》

 

唐真成著《電子書》(揚智,2003)

 

  本書從四個面向來做探討:一、從印刷出版到電子書的歷史沿革;二、爬梳電子書的類型、發展及所遇到的瓶頸;三、網路發展對出版產製及讀者、作者、出版者之間關係的影響:四、對未來電子書的預測,本書即藉由未來學的方法,對未來電子書的形貌和相關發展作出推測和想望。

  作者唐真成簡介

一九六六年出生於南臺灣屏東,袓籍江蘇碭山。文化大學中文系學士、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未來學研究所碩士。曾服務於出版業、學校、廣播電臺、電視臺等處。喜好文學、藝術及旅遊,「電子書」為其第一本著作,未來計畫以臺灣的在地風情為出發點,用鏡頭和文字展現出福爾摩沙人民對自己社區風貌的描摹和情感,真實記錄在地人對自身社區營造的夢想。

 

 電子書Kindle憑什麼熱銷? 【遠見 2008/01/28 文/陳怡瑄】

 

600年前,古騰堡發明了活字印刷,點燃了歐洲文藝復興的第一把火炬;600年後的今天,世界最大的網路書店亞馬遜推出了電子書,命名Kindle,人稱它是出版界的iPod。

最近有個電子產品一上市,五個半小時內就銷售一空。它不是最新的MP3播放器,也不是玩法前衛的遊戲機,而是電子書,售價399美元,足以買十多本精裝書。

目前在拍賣網站eBay上甚至已經出現1500美元的成交價,美國《BusinessWeek》和《Newsweek》都把它比作出版業的iPod。

這是世界最大網路書店亞馬遜(Amazon)推出的電子書裝置。它跟一本平裝書大小差不多,重量300公克,只比平裝書稍重。它可以同時儲存200本書,還可以擴充記憶體。電池續航30小時,但充電時間只需要兩小時。

這本電子書,還可以無線傳輸,隨時隨地都可以下載書本、雜誌和報紙。

突然想到在這本書中哪裡看到某個訊息,但又想不起來確切句子?這臺電子書還附有搜尋功能,只要輸入關鍵字,就可以找到原文所在。它還附有六個字級選擇,對於視力不好的人,是個福音。

亞馬遜推出的這臺電子書,命名叫做Kindle,意思是點燃、點亮。取這個名字不無道理,因為它可是第一臺銷售量讓市場眼睛一亮的電子書。

多年來,早已有各種廠牌的電子書問世,價格也比Kindle低。新力的eBook閱讀器,定價300美元;松下電器去年也推出300多公克的電子書,售價340美元,而且還是全彩。國內家電廠商歌林也曾推出重量不到300公克的i-library,可以儲存約500本書,售價6900元臺幣。

  但只有Kindle掀起銷售熱潮,點亮電子書的未來。為什麼?

  革新1〉有訊號即可下載

Kindle最革命性的突破之一,在於它不需要依賴電腦即能下載內容。

以前,不管是新力的電子書、或者蘋果的iPod,都必須先用個人電腦連上網,才能下載書本、音樂內容,然後再透過USB連接傳輸到iPod上。但是Kindle本身就可以下載內容,只要手機收訊好的地方,就可以連上亞馬遜購買,下載電子書。而且下載一本書需時不到一分鐘。從虛擬的眼光來看,等於是有電信訊號的地方就有書店,切斷了電子書和電腦間的臍帶。

「最神奇的是,如果你突然想看一本書,30秒內這本書的內容就出現在面前了,」寫下暢銷書《魔球》(Moneyball)的美國財經作家路易斯(Mchael Lewis)說。

在售價上,亞馬遜也提供誘因。現在讀者可以用9.99美元的價格下載《紐約時報》排行榜的任何一本書,包括售價27.95美元的暢銷書《最高法院的祕密》(The Nine: Inside the Secret World of the Supreme Court),幾乎是紙本的三折價。

  革新2〉掌握多元內容

Kindle熱賣,還在於亞馬遜本身擁有全球最大網路書店與數位內容,2003年就已經和多家出版商協議,把書本內容掃瞄儲存成電子檔;而部分出版業更開始將內容的電子檔授權給亞馬遜。

這使得Kindle一發售,就已經有8萬8000本書籍提供下載,遠超過新力eBook的兩萬冊;而虛擬報架也提供《紐約時報》《法文世界報》(Le Monde)等數十種報紙。

  革新3〉極盡人性化

Kindle更挑戰了人類已經行之千年的閱讀習慣。小說《斷背山》作者安妮普魯(Annie Proulx)更曾公開說過,絕不會有人想要在侷促的小螢幕上看小說!

所以,亞馬遜的Kindle在許多方面更極盡所能去模仿紙本書籍。亞馬遜創辦人兼執行長貝佐斯(Jeff.Bezos)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他在初期內部Kindle開發會議上,就已經下達了明確又富詩意的開發方向,「Kindle必須體現書本的氛圍,它是文化的儉樸容器,而非酷炫的新發明(whizzy gizmo)。」

例如它的機體越靠近邊緣愈薄,營造一本書被攤開時的感覺。它採用由麻省理工學院開發、臺灣元太科技生產的電子墨水技術,完全反射、不需要背光源。意即你的眼睛不會像長時間上網閱讀一樣,被液晶螢幕照得痠疼。黑白的畫面和字體,看起來有點像兒童磁鐵玩具畫版(Etch a sketch)。「讀起來幾乎就像書本,」CNET執行編輯卡諾伊 (David Carnoy)評論。

 

亞馬遜、新力蘊釀「無紙革命」【數位時代 2008/03/12薛怡青】

 

網路應用成熟,讓各種內容都可以順利數位化,也讓冷門了好幾年的電子書,終於找到出口,不讓日本新力的Sony Reader專美於前,挾著可以無線下載技術及資料庫優勢的Amazon Kindle,也積極地要全力做大這塊市場……。

網路應用成熟,讓各種內容都可以順利數位化,也讓冷門了好幾年的電子書,終於找到出口,不讓日本新力的Sony Reader專美於前,挾著可以無線下載技術及資料庫優勢的Amazon Kindle,也積極地要全力做大這塊市場……。

亞馬遜網路書店(Amazon.com)去年年底才推出的電子書閱讀器Kindle,此次現身臺北國際書展的研討會現場,引起業者與出版商的熱切討論。雖然Kindle並未在臺上市販售,但是關注數位出版的人,對「電子書」這個議題並不陌生,早在亞馬遜網路書店推出Kindle閱讀器之前,新力(Sony)於二○○四年就率先在日本推出名為Sony Librie的電子書,這也是世界第一款薄型,並採用電子墨水技術(E ink)的電子書。不過,因為當時售價太貴,又缺乏豐富的數位內容,因此在市場上失敗。

二○○六年的消費性電子展(CES),新力捲土再來,再次秀出自家的電子書閱讀器Sony Reader。比起兩年前的窘境,這款二代機除發揮原來在工業設計上的優勢,並結合了集團資源Connect線上音樂服務。雖然新力並未正式公布銷售數量,但就通路的表現來看,目前在北美各大城市的銷售狀況還算不錯。

電子書的構想由來已久,美國在九○年代末期就有由SoftBookPress推出的SoftBook Reader電子書閱讀器,以及由NuvoMedia所推出的RocketBook電子書閱讀器,可是這兩款電子書閱讀器都相當厚重,並不像今天的Kindle或Sony Reader這般輕薄。

  數位應用讓電子書翻紅

電子書並非新鮮事,為何亞馬遜網路書店推出Kindle,卻造成大家討論的焦點,甚至業界更將Kindle比喻成數位出版裡的iPod?元太科技電子紙顯示器中心銷售及市場開發部經理張智雄表示,網路成熟是原因之一,現在什麼都數位化,端看唱片業已擋不住數位音樂的風潮來看,出版往數位出版趨近也是趨勢之一。

亞馬遜的Kindle之所以會備受矚目,在於其被類比成iPod+iTunes的商業模式。蘋果的iPod之所以成功,除了硬體簡單、美型外,其與唱片公司簽定的數位音樂保護機制,也讓唱片公司願意重新看待數位音樂這件事。再者透過iTunes,讓使用者簡單、專注地享受數位音樂——即便蘋果不是唱片公司,即便蘋果沒有龐大的音樂資料庫,卻也可以得到唱片公司龐大音樂資料庫的支持。

亞馬遜網路書店本身就是擁有數位內容的最大資料庫,比蘋果更有利透過擁有「內容」(content)這件事,來發展硬體裝置。就像聯合線上總經理劉永平提到的,讓優質且大量的數位內容進來,電子書會有另一番新局面。

況且Kindle比Sony Reader更具有爆發力的關鍵,在於其擁有Wi-Fi無線下載功能,可以藉由無線連網功能,連上亞馬遜網站(Amazon.com)下載電子書,當中的連網費用由亞馬遜書店負責。不但可閱讀電子書,使用者還可以以月費約五.九九至十四.九九美元訂閱《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等電子報,或者以一.二五至三.四九美元下載電子雜誌。

如此一來,Kindle不只是電子書閱讀器的代表而已,電子報紙、部落格等都可以藉由Kindle來閱讀。這樣一個實體Kindle加虛擬數位內容(亞馬遜書店)的電子文字網路平臺,威力不可小覷。

  具不炫光、低耗能優勢

也許有人會問,為了數位閱讀這件事,有必要另外再發明一種電子書閱讀器嗎?宜銳科技總經理蔡明峰表示,即便透過手機或PDA等隨身裝置,都還是會面臨到螢幕太小、閱讀不便的困擾。再者一般液晶顯示器並沒有像擁有電子墨水技術的閱讀器,具有不炫光、在戶外遇強光仍能不反光閱讀、低耗電量、高亮度等特性。

電子紙技術不只能應用在小尺寸面板上,還可以應用到大尺寸面板。日本廠商富士通(Fujitsu)就在去年五月「二○○七富士通北美技術年會」上展出自家的彩色電子紙(e-paper),其外型設計仿如新力的Sony Reader,但市面上似乎沒有販售這款彩色電子紙產品。不過,就在同年的六月下旬,富士通旗下的富士通尖端科技(Fujitsu Frontech)隨即展出增添電子紙產品的彩色顯示器Super Frontech Vision系列,從十二吋到四十八吋皆有。根據富士通Frontech指出,小型電子紙技術可應用在電子書閱讀器的裝置,大型的電子紙技術置入如四十八吋、甚至一百二十吋的彩色顯示器,就可以用來取代戶外的廣告看板或是宣傳用的布告欄,不但可省去印刷大型海報的成本,還兼具不浪費紙張與墨水的環保概念。

無論是小型的電子書閱讀器,或是未來用以取代海報的大型電子紙看板,無紙化是人類對數位化的一種理想境界。

過往,人們閱讀的習慣是拿在手上翻閱,就曾經有使用者在試用電子書的過程裡,因為缺乏翻閱以及碰觸到紙張的實際感,而沒有看書的感覺。不過,電子書會不會透過亞馬遜網路書店推出的Kindle再度復興,各界都在期盼著。

 

李清志:華氏451度的電子書包【聯合報2012.05.04

 

1966年法國導演楚浮的電影《華氏451度》,是一部具警世性格的科幻電影,片中敘述一個獨裁的國家,只准人民看電視,卻不准人民讀書;主角是一位公家的消防隊員,他的任務就是一接到通報,立刻趕往現場,把房子裡的書本搜出來,然後放火把書本統統燒掉。不過有一次他違反命令,偷偷地藏起一本書,沒有將它燒掉,回家以後,便偷偷拿出來閱讀。閱讀讓他對當權獨裁政府產生疑慮,慢慢他成為反叛的思想罪犯,最後只好逃出城外,躲進一座森林中,令人驚奇的是,他竟然發現在那座森林中,居然躲著一群人,而且那群人都在讀書。

這部電影似乎是暗示著獨裁國家都不喜歡人民閱讀書本(秦始皇與希特勒都曾經焚燒書籍),因為閱讀書本會產生獨立思考能力,因此讀書人容易反省思考社會現狀,導致對執政者的批評與抗議;相反地,電子螢幕卻容易以聲光吸引民眾觀看,可以不用大腦思考,便能消磨時間;甚至以置入性行銷隱藏某種訊息,藉此對民眾施以洗腦,成為獨裁者控制民眾的最佳利器。

《華氏451》原著的作者雷‧布萊伯利曾表示,他寫這本書的重點,無意討論思想審查制度,而是關注電視對人們閱讀習慣的影響。從這幾十年的電子媒體發展史來看,我們必須承認,電子媒體的確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同時也讓紙本書籍雜誌媒體,經歷到前所未有的危機;而iPad等電子平板電腦的產生,更無時無刻地,影響到人們的生活方式;終會有一天,紙本圖書將被電子書所取代,而紙本圖書館也將完全被虛擬圖書館所置換。

不過最令人憂心的是,國內政府單位已經在推行「電子書包」,希望小學生可以從小接觸科技產品,用薄如蟬翼的「電子書包」,取代沉重的傳統書包,這樣的立意看似良好,事實上,卻隱藏著許多迷思與利益糾葛。

政府單位長期以來鼓勵電子科技業,各級政府施政提案或經費開支的申請,只要名為「數位」或「奈米」等熱門名詞,總是很容易過關,不論價錢有多貴, 似乎只要是科技產品,就必然是「好東西」,而且也是城市進步與現代化的象徵,是可以去跟別人誇耀與比較的事物。

政府單位很高興的說,「電子書包」是個五百多億的商機!引起許多企業廠商的覬覦,無不希望可以吃到這塊大餅,分一杯羹,也解救日益萎縮的電子產業。卻忘記好好去思考,「電子書包」對於我們的下一代(特別是小學生),將會有何等重大的影響?

先不論「電子書包」取代紙本書籍,對學童創意力與想像力的弱化影響,從最近小一學生的近視比率來看,就可以知道電子產品早已對學童視力造成極大的傷害,若是將來推行「電子書包」,我們的學童終日暴露在電子螢幕的照射下,視力的損傷情況將更惡化!

關於「電子書包」的推動,政府單位應該更審慎思考學童教育與視力問題,而不是只看到產業商機,而被科技迷思所蒙蔽。否則有一天,將會有很多家長逼不得已,帶著小孩離開公立學校,去尋找可以讀書的森林。(作者為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副教授)

 

電子書,衰亡還是興盛? 2010年07月22日  天極網

 

  最近,iPad平板電腦等替代終端的出現和熱銷,使人們對電子閱讀器産生了疑惑:它是否僅僅是一種過渡産品?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是否將最終取代功能單一的電子書閱讀器?未來的電子書産業將會走向何方?

  2010年數字出版年會提出了“電子書交互平臺2.0”的概念,很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在這個年會上,OPOB基金與盛大文學組織電子書業巨頭聚首,暢談電子書産業的發展。大家認爲,電子書不會消亡,反而會普及到千字萬戶,成爲每個人必不可少的日用品,OPOB“一人一本書,讀遍天下書”的願景會成爲現實。

  新時代的電子書,將會以內容爲載體、以網絡爲平臺,打破傳統的産業關系,建立合作多贏的模式,推出融合“雲計算、跨終端”的超越性設備,集體智慧的在電子書內容平臺上的集結會讓電子書更智能,用戶的使用體驗也將得到一次刷新。這就是全新升級的“電子書交互平臺2.0”,它的出現,對電子書的發展將一個巨大的促進。

  事實上,早在iPad 未問世之前,喬布斯就曾公開唱衰電子書。他認爲,消費者需要的是可以提供多種應用的通用型終端,而通用終端最終將有能力取代某種單一應用的産品。但隨後亞馬遜Kindle 的火熱、國內電子書市場的快速發展,已經證明了電子書市場比喬布斯、比許多人想象的要大得多。即使在最近平臺電腦強勢登場的情況下,電子書市場也未受到太大的沖擊。

  這是因爲,第一,相當一部分用戶不僅在乎閱讀內容的本身,而且還在乎電子書可以帶來的近乎紙質書的體驗。這是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所做不到的。第二,在價格、便攜、節能等方面,電子書的優勢仍然十分明顯。第三,通用終端可能會有更多功能,但功能單一的産品並不因此就沒有理由存在。比如說,現在的手機基本上都有拍照功能,但是相機産業並沒有因此而消失。專業的,永遠是有市場的。第四,電子書本身,也是在不斷發展、前進的,交互平臺2.0的出現,就是技術進步的結果。在未來,電子書還將會有種種更新的技術出現,使得這一産業會有更大的發展前景。

  電子書市場不是由具體的某個設備通道決定的。多功能的通用終端與單一功能的産品,都有其存在的理由。甚至,通用終端的出現,還會培養用戶的電子閱讀習慣,擴大電子書市場的份額。iPad的出現不僅沒有影響電子書産業,反而促進了電子書的市場就是個證明。

未來電子閱讀器終端市場可能會出現兩極分化,一種是滿足最基本的閱讀需要,另一種則有種種超炫、時尚功能,可以成爲身份的象征。前者主要是靠內容盈利,後者則靠出售硬件已經有較大的利潤空間。但整體而言,電子書的價格會有大幅下降,其內容、應用方面則會有大幅提升——這提升甚至會遠遠超過我們今天的想像。

  在1.0時代,一部電子書裏可能只能預裝幾本或幾十本書,但在交互平臺2.0裏,就可以預裝數千本書,而且還可以隨時更新、與人互動。盛大文學首席版權官周洪立介紹說,“雲中圖書館”有110萬作者辛勤寫作,目前已經累計擁有600億字文學作品,且每日新增7000余萬字;接入300萬本網絡和傳統暢銷書,1000余種電子期刊雜志,簽約200多位當代一線作家,致力于打造全球最大的中文數字圖書館。接入雲圖的電子書不只是一個隨身攜帶的圖書館,還是一個互動、娛樂的平臺。就像日本當年一杯牛奶強壯一個民族一樣,一本電子書也可以大幅提高國民的閱讀率,提升國民的素質和修養。一本電子書,可以締造一個書香社會和人文中國。

http://tech.ifeng.com/special/it/tabletvsebook/detail_2010_07/22/1817206_0.shtml

 

電子書閱讀器VS平板電腦 誰主沈浮? 2010-07-22 科技資訊網

 

Barnes &Noble對其Nook電子書閱讀器進行升級令電子書設備市場上的消費者處于兩難抉擇:是花更多錢購買一部在強烈陽光下不太好用的多功能平板電腦呢?還是選擇對眼睛更有益處、但沒有大量應用軟件的電子閱讀器?誰將勝出或獲得市場份額目前尚無定論。

  人們進入Barnes &Noble書店後,坐在舒適的椅子上翻閱實物圖書簡直是一種享受,現在還可以坐在舒適的椅子通過Nook電子閱讀器博覽虛擬圖書。聽起來只有21世紀才有這種情況,因爲數字技術誓重新定義書蟲的閱讀和瀏覽習慣。市場分析機構IDC分析師蘇珊?克沃基安(Susan Kevorkian)說,周四針對Nook升級的軟件將增添新的店內瀏覽功能,預計將提升Barnes &Noble書店實物圖書銷量,這正是Nook與亞馬遜Kindle及蘋果iPad的關鍵差別。”

  克沃基安說:“Barnes &Noble此舉非常明智,將把原本不打算購買圖書的用戶吸引至Barnes &Noble書店。客戶通過Nook查閱書店內的書目,極有可能發現自己想買的實物圖書。盡管這款軟件不是Nook的殺手鐧,但卻意義重大,能夠把人們吸引到Barnes &Noble書店,並閱讀完整的內容。”

  Nook用戶只享有一個小時的店內瀏覽。其它功能包括添加Android版本的國際象棋和數獨遊戲、網絡瀏覽器和快速翻頁,這些都是將Nook打造爲電子閱讀器市場上有力競爭對手的長期舉措。

  克沃基安說:“這表明Barnes &Noble對Nook寄予厚望,該設備將超越嚴格意義上的電子閱讀器範疇。添加的新功能將強化用戶體驗。Android操作系統是一款靈活性極高的操作系統,使Barnes &Noble能在不同方面擁有更多選擇,這正是電子閱讀器廠商所需要的。”

  電子書閱讀器/平板電腦抉擇

消費者選擇在蘋果iPad或今年即將推出的全色平板電腦上閱讀圖書時會希望采用電子墨水閱讀器。産品不斷推陳出新令書蟲們眼花繚亂,大家在閱讀暢銷書時多了更多選擇。一年前用戶還只能使用亞馬遜Kindle閱讀,現在Nook功能迅速增加,iPad及相關內容也已推出,競爭對手還將推出其它類似産品。

  在論壇和博客稱iPad彩色顯示屏遭遇陽光下閱讀的問題後,對戶外閱讀的用戶不啻爲一記重拳打擊。亞馬遜已推出Kindle版iPad應用。據說Barnes &Noble即將完成Nook版iPad應用。

  市場分析機構Gartner研究副總裁邁克爾?麥克奎爾(Michael McGuire)說:“大家不難發現市場競爭的激烈性。我們首先看到純粹的圖書閱讀器如Kindle,然後又開始關注高端媒體設備如iPad,隨後又有Android産品問世。電子墨水産品將成爲圖書閱讀器,甚至成爲報紙、雜志閱讀器。對雜志而言,電子墨水面臨的挑戰是無法提供彩色顯示。”

  開啓電子書新篇章

Yankee Group的Anywhere Consumer研究部門主管卡爾?豪爾(Carl Howe)稱:“閱讀公衆正在接受各種閱讀器的再培訓,因此還有許多體驗取決于廠商。我們尚未對用戶體驗進行量化,甚至不清楚正確的定價模式及電子格式圖書便攜性問題。目前還不能對電子墨水閱讀器是否圖書閱讀的最佳模式下結論。”

  有報告稱iPad不便于在明亮的太陽光下閱讀,而電子墨水顯示屏在體驗快速翻頁時需要強烈光線。豪爾稱哪種方案更好由消費者說了算,而不應該是權威人士作出決斷。

  衡量電子閱讀器/平板電腦問題的另一個因素是重量。豪爾說:“攜帶一部Nook就像攜帶一本平裝書;而iPad的感覺則像一本精裝書。兩者都有生存的土壤,但其體驗卻迥異。”

  克沃基安表示:“iPad外形炫酷、應用豐富,但使用iPad需要付出更高代價。電子閱讀器價格相對較低。Kindle價格只是入門級iPad的一半。價格是産品能否普及、能否發展的重要因素。”

http://tech.ifeng.com/special/it/tabletvsebook/detail_2010_07/22/1817508_0.shtml

 

電子書與平板電腦在中國市場前景分析 2010年07月22日 技術在線

 

今年市場上談論較多的有兩個大熱門,一個是以亞馬遜Kindle爲代表的電子書,另一個是以蘋果iPad爲代表的平板電腦。一向嗅覺靈敏的山寨廠商也感到了其中蘊含的市場商機。

  深圳市半導體行業協會産業調研組長潘九堂表示,其實,對這兩個市場的山寨廠商來說,風險大于機遇,出口市場可能會存在一些機會。對于普通消費者,電視、手機和筆記本電腦是工作和生活的3個必要品,所以需求會很大。由于山寨廠商的主要客戶是平民百姓,只有當普通人這三樣産品都有了以後,才會考慮iPad和電子書這類“奢侈品”。目前,電子書和iPad在歐美有市場,在發展中國家的市場暫時不會太大。

  電子書:短期內還只會是小衆市場

現有電子書的主要功能是下載和閱讀書籍,比較適合一部分喜歡讀書的深度閱讀者,也就是發燒友人群。對于國內電子書市場,估計它不會超過大屏幕PMP市場,最多就是500萬臺以內。“電子書功能”要走向大衆市場,就需要依附在手機、平板電視或筆記本電腦等産品上,而單純的電子書閱讀器只是一個小衆市場。

  目前,電子書概念被市場炒作得有點過火,市場的發展很可能會讓衆多廠商失望,現有的電子書可能會像上網本一樣曇花一現,成爲一個過渡性的産品。因爲一旦采用類似E ink那樣不傷眼睛且功耗低的更好的顯示屏技術,手機、PMP、筆記本電腦都可以變成“電子書”,應該不會有太多的消費者去單獨購買一個電子書閱讀器。

  除了傳統的IT行業,如惠普、戴爾、聯想、華爲、方正、漢王、長虹及華碩在內的近百個品牌涉足電子閱讀器市場外,現在還有不少出版商和網絡商也打算做電子書。就市場情況來看,這些廠商都有機會,就看誰的動作快,誰的整合能力強。潘久堂表示,互聯網公司的機會可能更大一些,傳統硬件廠商可能難以主導。當然,在國內市場,由于文化出版受國家管制,有政府背景和資源很重要,這有些類似視頻網站的發展。

  同時,電子書市場也面臨著産業山寨化的情況。近來有消息稱,深圳已有半數以上過去做MP3的廠商開始瞄向電子書産品,預計今年上半年,將會有400多家山寨廠商涉足電子書。

  但是據實際在市場上調查的結果看,上述數據有些誇大。深圳的確有大量原來從事手機、MP3和上網本的廠商在尋找新出路,關注電子書和iPad這類新東西。不過,真正大量投入的並沒有達到400多家。一是因爲去年的上網本帶來了教訓,二是電子書市場並沒有爆發,顯示屏的供應、價格和技術瓶頸依然存在。所以,更多的廠商還是在觀望。今後當市場起來時,可能會出現兩極分化現象,即少數幾個大品牌廠商通過與內容提供商/運營商捆綁運營,占據中高端市場,而其它中小廠商則分食低端和出口市場。

  贏利模式是山寨廠商進入電子書市場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消費習慣來看,多數普通消費者還是喜歡在購買時一次性付費,而不太願意接受Kindle那種“內容+終端”的持續付服務費的方式。

  總體分析,未來電子書産品的山寨化對于整個行業發展有利有弊:好處是可以加速産品的平民化,並推動産業的洗牌過程, 以及産業鏈的進一步成熟。弊端是很多中小廠商可能成爲炮灰。另外,如果質量把控不好,會傷及消費者的信心,對整個市場的健康發展産生不好的影響。

  平板電腦:不會成爲主流

平板電腦是筆記本電腦市場發展到一定階段後的細分和拓展,是一個新增市場。現在歐美市場的筆記本電腦普及率比中國高,很多消費者在考慮購買平板電腦,因此有其一定的市場。在中國,筆記本電腦普及率還較低,平板電腦不會成爲主流,但是由于筆記本電腦的絕對數量大,平板電腦應該有一定的市場需求量。

  另外,平板電腦的出現,對于顯示屏尺寸介于智能手機和筆記本電腦之間的一些産品,如電子書、大屏幕PMP和PND,可能會有一些沖突。比較平板電腦和電子書,由于其尺寸不同,因此應用方面也會有所不同,電子書較小,更便于隨身攜帶。但是總體來看,平板電腦的市場應該更好一些。因爲“電子書”更多是一種功能,而不會形成一個大量的獨立市場。

  現在的移動網絡産品中,主流的有智能手機,另外還有筆記本電腦,截止到目前,還沒有出現其他合適的革命性終端。根據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 的預測,2009-2014年全球手機出貨量將保持5.1%的年複合增長率,其中智能手機高達30.7%;同期筆記本電腦的出貨量也會保持22.7%的年複合增長率。今後幾年,智能手機和筆記本電腦仍是最大的增長點,其它終端可能會出現,但出貨量不會很大。未來,無論智能手機和筆記本電腦,還是平板電腦和電子書,只有融合更多功能、更加易用的産品才會受到消費者的普遍歡迎。

http://tech.ifeng.com/special/it/tabletvsebook/detail_2010_07/22/1817616_0.shtml

 

Computex觀察:電子書發展速度不如平板電腦 2010-06-07科技資訊網

 

6月7日臺北報道蘋果在幾天前宣布,iPad已經賣出超過200萬臺,其開賣時間還不到2個月,也才剛開始對全球部分國家銷售。分析機構預測,iPad今年將賣出超過800萬臺。

反觀電子書閱讀器進入市場,至少有2年多了。根據分析機構估計,去(2009)年電子書閱讀器全球出貨量約300多萬臺,今年第一季有較大增長,但單季也僅出貨120萬臺,仍不如iPad兩個月銷售成績。

目前電子書閱讀器全球市占第一的年亞馬遜(Amazon),並未正式宣布Kindle的銷售數量。而漢王科技宣稱其市占率爲全球第二,董事長劉迎建透露,去年實際出貨量也還不到27萬臺,今年則已賣出18萬臺,目標年底要出貨100萬臺。

比較可喜的是,近期有衆多電腦品牌大廠加入電子書市場。除原有的索尼之外,三星、明基、優派、宏碁、華碩都在今年陸續推出了電子書閱讀器,在相互競合的效應下,應有助于今年出貨量的提升。

不過,這些電腦品牌廠商幾乎也都有推出平板設備的計劃,並有更多廠商選擇只投入平板而非電子書。因此,未來平板設備跟電子書閱讀器的出貨量差距還可能越拉越大。

爲什麽消費者喜歡平板多于電子書?先不提蘋果特別的影響力,很多人平常就沒有閱讀書本的習慣,許多數據顯示,人們對于上網、多媒體、社交網絡、遊戲的需求,遠遠高于閱讀電子書。需求決定市場,所以有彩色屏幕、可以上網的平板設備會熱賣,黑白屏幕、只能看書的電子書閱讀器只能緩步增長。

不過,電子書閱讀器並非全然無機會。電子紙相較于發展成熟的LCD,仍是一個較有未來性的技術,若能突破彩色化與反應速度的技術瓶頸,以其輕薄與省電優勢仍可望取代LCD。屆時也將見到電子書閱讀器發展出多媒體功能,變成比現有平板設備更輕薄省電的産品。(郭立偉)

http://tech.ifeng.com/special/it/tabletvsebook/detail_2010_06/07/1592500_0.shtml

 

平板電腦搶“飯碗” 電子書降價“自保” 2010年07月22日 長江商報

 

蘋果ipad、國美飛觸等平板電腦産品,正給准備蓬勃發展的電子書出“難題”。近日,“漢王科技股價持續下跌破百元”的消息成爲媒體報道的熱點,分析認爲這與平板電腦的競爭不無關系,電子書可能會率先降價。

  內容成競爭優勢

ipad這個與電子書閱讀器同樣大小的全觸摸屏平板電腦,試圖在筆記本電腦和智能手機之間開辟一個新的市場,如今,蘋果與越來越多涉足平板電腦市場的廠商正“攪局”電子書市場。

據蘋果公司給出的數據顯示,iPad的用戶一天內就從蘋果電子書店下載了25萬本電子書。

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秘書長白爲民表示,“平板電腦最主要的優勢是實用性強,輕薄簡便,比上網本和電子書更方便,且耗電少。”

而類似ipad這樣擁有強大技術支持,海量應用的平板電腦,本身就是功能與時尚的結合,最便宜的平板電腦也只要幾百塊錢,因此在功能、價格和流行趨勢上,平板電腦表現得都十分強勢。

“電子書的功能相對單一了點,而平板電腦涵蓋了電子書、MP3、上網本等多個電子設備,更實用。”韓小姐如是說。一楊姓消費者對記者說:“現在市場上已經有999元的平板電腦,比市面上的電子書便宜多了。”

艾瑞分析師劉亮認爲,“內容”才是關鍵。他表示,閱讀體驗由很多因素共同作用,除了用戶界面的優劣,內容本身已經越來越爲受衆所關注。這其中,豐富及時的內容資源自然就成了最大的競爭優勢。

  降價成爲必然趨勢

業內人士樂觀預測,在五年內人們將同時擁有一個電子閱讀器和一個平板電腦。但是電子閱讀器的價格要在99美元以下,因爲電子書很適合在沙灘上躺著閱讀,當你去踢球時也可以把它放在包裏,所以你不會介意同時買兩個設備。

上月末,美國最大連鎖書店巴諾宣布,將其3G版電子閱讀器Nook的售價從259美元降至199美元。僅僅數小時之後,全球最大網絡零售商亞馬遜公司立刻反擊,將Kindle電子閱讀器的價格從259美元下調爲189美元。

價格的下跌對于消費者來說當然是好事,“如果價格再降到千元以內我可能會考慮買一個,ipad太貴了,而要我花上千元買一個電子書又覺得性價比不高。”韓小姐表示。同時,業內普遍認爲,只有當電子書價格跌到100美元以內時,消費者才會考慮將它和平板電腦同時購買。

http://tech.ifeng.com/special/it/tabletvsebook/detail_2010_07/22/1817464_0.shtml

 

300萬iPad:加速電子書市場瓦解 2010年07月22日

 

早在蘋果iPhone 3GS版發布的時候,筆者就曾預言,以蘋果iPhone爲代表的智能手機的飛速發展會對以亞馬遜Kindle爲首的電子書形成沖擊,進入到今年年初,隨著蘋果iPad平板電腦的發布,筆者再次肯定這會在原有iPhone産品線的基礎上繼續給Kindle施壓,截至目前爲止,從全球電子書市場及主流電子書廠商的情況看,蘋果的雙i(iPhone和iPad)效應對于電子書打壓的連鎖反應已經開始顯現。

  這種顯現表面上看,首先體現在剛剛過去的第二季度,全球電子書閱讀器制造廠商向銷售商發送的電子書閱讀器總量爲74萬部,遠低于一季度的143萬部。其次,主流的電子書廠商亞馬遜近日宣布將Kindle售價由259美元下調至189美元(降價幅度達到了27%),因爲之前,美國頭號圖書連鎖店邦諾(Barnes &Noble)將自有品牌電子閱讀器Nook的價格從259美元下調至199美元。對此,外界認爲,亞馬遜Kindle的降價是針對Barnes &Noble的,可Barnes &Noble的降價更多是由于蘋果iPad上市給其造成的壓力。

  與亞馬遜和Barnes &Noble的市場表現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蘋果的iPhone上個季度的出貨量達到了875萬部,而最新的統計顯示,蘋果的iPad在上市80天後銷量已經突破了300萬臺。在這裏,人們不難看到,無論是智能手機,還是平板電腦,季度的出貨量都大大超過了電子書閱讀器,當然這裏僅僅是蘋果一家産品與全球電子書閱讀器相比。也就是局部市場與整體市場的對比。如果是整體對整體的話,差距會更大。

  從上述的市場對比可以看出,之前就已經受到以iPhone爲首的智能手機沖擊的電子書閱讀器在今天以iPad爲代表的平板電腦的強勢之下,其引發的連鎖反應將會有加劇的趨勢。

  這種加劇首先表現的就是電子書閱讀器這一産品形態的雞肋屬性會更加明顯。業內都清楚,與智能手機與平板電腦相比,以亞馬遜Kindle爲代表的電子書閱讀器在功能上的欠缺始終是個軟肋。盡管亞馬遜也曾經也閱讀體驗(相對于智能手機)作爲賣點,但在iPad上市之後,這一賣點反倒又成爲了新的軟肋。電子書閱讀器夾在了智能手機與平板電腦之間(例如外觀、價格等)。更讓亞馬遜感到不安的是,近日,蘋果對iBooks電子書應用進行了升級,不僅增加了對PDF格式文件的支持,而且這款應用將拓展到iPhone和iPod設備。這意味著在智能手機上閱讀電子書的體驗將會得到提升。

  其實,近期亞馬遜和Barnes &Noble的大幅降價,也說明了它們自身也已經意識到,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面前,唯一的賣點可能就是價格。那麽接下來就是,市場和用戶是否會認可這種降價的行爲,或者說,他們可以接受這個雞肋産品的心理價位到底是多少?因爲畢竟在蘋果iPhone和iPad的強力助推下,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對于市場和用戶的誘惑力太大了。盡管可能只是蘋果一家,但上述的市場數據足以證明,僅有蘋果就足以引發電子書閱讀器市場的劇烈反應,並改變其未來的走向。

  說到改變,筆者認爲,這種改變除了受到蘋果iPhone和iPad的外部壓力外,更大的挑戰是來自這種外部壓力所導致的電子書閱讀器廠商間的惡性價格戰。其實,近期亞馬遜與Barnes &Noble間就已經開始打起了價格戰,但不管是通過價格戰獲利還是失利的一方,除了會繼續引發更慘烈的價格戰外,利潤受到影響將是必然。最終的結果很可能是電子書閱讀器廠商的數量會越來越少,而剩下的爲數不多的擁有軟(例如亞馬遜和Barnes &Noble)資源廠商的電子書閱讀器硬件的利潤也會進一步被稀釋。到那時,電子書閱讀器的利潤是否會讓這些廠商覺得值得保留這個産品形態將是很大的疑問。畢竟它們還有可以出售的軟資源。

  實際上,在亞馬遜和Barnes &Noble在電子書閱讀器價格戰之前,雙方都已經開始通過並購或者開放策略有意來發揮和積蓄軟資源的優勢。例如亞馬遜已經發布了針對蘋果iPhone及iPad的Kindle應用軟件,甚至還推出了針對Google Android系統的智能手機的Kindle應用軟件,而Barnes &Noble則以1570萬美元 的現金價格購買了世界500強企業,在世界上50個國家共經營799家書店的電子圖書零售商Fictionwise公司,以便擴大其在電子書的業務發展。也許它們都已經預料到了電子書閱讀器這一終端沒落的一天,但在那一天來臨之前,通過價格戰先洗掉一些非主流的廠商,盡可能保持之前軟硬兼施策略的完整性。

  不過令筆者擔心的是,之前亞馬遜Kindle之所以成功並取得豐厚的利潤,就在于類似于蘋果iPhone的軟硬兼施的策略,一旦終端失守的話,軟資源的優勢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因爲未來的軟資源都會向出貨量和市場占有率高的終端平臺傾斜。這之中,蘋果的iPad在上市80天後,300萬臺的出貨量以及電子書市場22%的市場份額應該是很好的例證。這可能從另一面解釋了爲何亞馬遜和Barnes &Noble降價銷售電子書閱讀器的另一個目的。

  綜上所述,筆者認爲,由蘋果雙i,尤其是iPad加劇的電子書市場的連鎖反應看,亞馬遜軟硬結合的Kindle模式終將瓦解,因爲電子書閱讀器這個硬件形態將會被智能手機及平板電腦所取代,像亞馬遜和Barnes &Noble將會通過向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平臺的用戶販賣自己的軟資源獲利,但利潤顯然會受到影響(與之前的軟硬結合相比),而單純依靠電子書閱讀器硬件或者說軟資源本身不足的所謂電子書廠商將會在連鎖反應中被洗掉。

http://tech.ifeng.com/special/it/tabletvsebook/detail_2010_07/22/1817545_0.shtml

 

買平板 比智慧手機更划算 2012-01-26 中時 康文柔

 

  要享受智慧型手機的優點,可是綁約麻煩,空機又太貴嗎?買平板電腦是個不錯的替代方案。國產三大品牌宏碁、華碩與HTC,入門機種都萬元出頭,比動輒二、三萬元的「i」牌手機便宜,螢幕又大。三星則推出了七吋迷你平板,因配備通話功能,跟手機傻傻分不清楚了。

  台灣三星電子行動通訊部總經理杜偉昱指出,電視是螢幕愈大價錢愈高,依面板的成本來看很合理。但是這個定律在移動通訊領域,很奇怪的不適用。目前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功能已近乎重疊,只差在螢幕大小,然而,智慧型手機的價錢硬是高上一截。

 螢幕小反而比較貴,始作俑者是橫掃全球的iPhone與iPAD。比如iPAD2的售價是新台幣一萬五千五百元起跳,iPhone 要價卻在二萬元之上。杜偉昱說,這樣的訂價策略,使得「非蘋陣營」在平板電腦的銷售上很有壓力。

 不過,業者的壓力,正是消費者的福利。由於蘋果雙「i」的訂價擺在那裏,非蘋陣營的平板電腦,即使高階機種,售價也很少頂破二萬元的天花板。華碩財務長張偉明指出,必須用創新的功能,吸引消費者的目光。

 華碩在去年推出變形平板,能與鍵盤組合的特殊設計,贏得國際媒體好評,在非蘋陣營當中一枝獨秀,去年底推出至尊變形平板,搶快搭載四核心處理器,今年元月,作業系統已升級至「冰淇淋三明治」(Android 4.0)。

 至於非蘋陣營的霸主三星,繼推出五吋的大螢幕手機之後,新上市一款七點七吋的平板電腦,應用AMOLED面板,厚度只有七.八九釐米,相當於名片夾,放得進男士的西裝內側口袋。具備了電話功能,可憑一支「藍芽棒」接聽、通話,變身為最大的手機。

 另外,三星結合了韓劇風靡亞洲的軟實力,向媒體購買版權,獨家推出收看韓國節目的應用程式,附有中文字幕,不用擔心看不懂。杜偉昱說,「如果到峇里島渡假,悠哉的趴在躺椅上,這時點開螢幕,也能收看最新韓劇。」

 

蘋果擊敗微軟 市值創紀錄 2012-08-22 工商時報

 

 在iPhone 5問世在即的預期心理下,周一蘋果股價勁揚,推升市值至6,235億美元,打敗微軟在1999年網路熱潮期間創下的紀錄,正式榮登史上市值最高企業。

 

專利訴訟判決 美韓都很愛國 2012-08-26 中國時報

 

 美國加州聖荷西聯邦地區法院陪審團認定,三星侵害蘋果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的相關專利,三星須付給蘋果損害賠償。而前一天在南韓的官司,南韓首爾中央地方法院則裁定蘋果三星互侵專利,雙方須互付損害賠償,相關侵權產品禁止在南韓銷售。  

 

侵權官司敗訴 三星因禍得福? 2012-08-26 中國時報

 

  首先,三星雖然被判賠十億五千萬美元,但與原本蘋果要求的廿五億美元的賠償相比不到一半。最後如果維持賠償十億多美元,就只占三星年度營收的一.五%,負擔並不大。今年四至六月,三星淨利即達到四十五億美元。

 其次,三星熱門的Galaxy智慧型手機雖然可能在美國禁售,但三星一向以應變快速聞名,必然會對尚未問世的升級產品設計做進一步修改,避開對蘋果侵權部分。如此一來,等待與這次官司相關的禁售令生效後,三星的新產品就可堂而皇之進入美國市場。

 另外,因三星Galaxy智慧型手機搭載Android作業系統,蘋果控告三星之舉被解讀為是針對Google的代理人戰爭。Android系統手機的全球市占率超過三分之二,蘋果要求三星銷售手機每支須付十美金的權利金,一旦也對其他銷售Android系統手機的公司提出類似控告,這些公司的傷害會更大。若這些手機廠商被迫捨棄Android系統,Google的勁敵微軟可望坐收漁翁之利。

  留言

 難了,三星只會模仿

 

湯明哲看美韓專利戰 蘋果殺虎儆猴 零組件可能轉台廠 2012-08-26 中國時報

 

 美國加州聯邦陪審團判決認定三星侵犯蘋果智慧型手機等專利,必須賠償十億餘美元。台大副校長、台大國際企業學系教授湯明哲說,三星賠償蘋果十億餘美元,這是小錢,不痛不癢,重要的是未來三星產品能否進入美國市場;這次蘋果打贏三星,是「殺老虎(三星)嚇猴子(其他手機品牌)」作法,且蘋果委託給三星零組件,可能轉移給台廠,這對台廠有利。

 

Android挫敗 第3勢力將崛起【經濟日報2012.08.26

 

美國加州聯邦法院24日裁定三星侵害蘋果6項行動裝置專利,必須支付10.5億美元(約新台幣315億元)罰金。這歷史性的判決進一步鞏固蘋果在智慧型手機市場的影響力,也讓三星和軟體合作夥伴Google遭遇嚴重挫敗。

研究機構Yankee Group分析師霍伊說:「蘋果大獲全勝,這有利於鼓勵創新。從競爭的觀點,這個結果意味企業必須創造獨特商品,抄襲是不對的。」他認為未來消費者將有更多選擇,因為手機業者為避免捲入訴訟,將更費心進行研發。

專利權律師迪克森指出,未來手機業者得先破除這種相似性,「他們日後必須思考自家手機在外觀、尺寸、視覺感受和功能圖示等方面,如何和對手有所區隔」。

這項判決也不利Google和以三星、宏達電、摩托行動(Motorola Mobility)與Sony等公司為首的Android陣營手機製造商。未來Google可能得限縮或修改Android的功能。Android是目前最普遍的行動作業系統,市占率達61%。

倘若Android手機業者打算另闢蹊徑,最可能向微軟和RIM等行動作業系統靠攏。分析師指出,微軟的操作介面以動態磚為主,和iPhone與Android平台的小圖示不同,顯示微軟能提供嶄新的用戶體驗。

此外,微軟的硬體合作夥伴諾基亞(Nokia)擁有大批專利權護身,這將有利於雙方攜手在智慧型手機市場尋求東山再起。

  回應

   這些專利沒一個和 Android 的核心相關,只能算是介面和操作的設計型態!這種專利保護實在過頭了,就好像有個人走路外八,從此宣稱外八走路是他的專利!難道做外型設計還會去弄個會刺人的尖角嗎?!難道搞觸控銀幕還必須設計密密麻麻的選單,才不算親權嗎?!

  從1999年看到現在,那是一個連iPhone/iPod/iOS/Objective-C的娘胎都還沒有的年代,在行動通訊運算領域,蘋果不是什麼創新公司。充其量只是一家模仿微軟手法,意圖以扭曲的法律保護功能來達到市場壟斷的企業。要講創新,差太遠了。

   擁有大批專利權護身?有用嗎?這些法官、陪審團早就先入為主

   陪審團法官都是愛國的美韓人,一切都是赤祼祼的商業利益​,跟司法公義無關了

   外觀、圓角、邊框類似也算侵權?邪惡帝國絕非浪得虛名。

   在PC領域,Wintel的硬體奴工害死台灣,因為微軟的平台壟斷,如今只能毛三到四當奴才。現在蘋果在以劣質專利的扭曲法律保護功能,(我個人認為加上愛國偏頗的法律制度)模倣微軟的手法,散播硬體製造商的恐懼感,但是實際目的為重複微軟的平台壟斷地位。 想要歷史重演,迫使台灣選擇繼續作蘋果的奴工。

   此一判決對大陸的代工廠是一大利多,可以繼續代工。郭董賺翻了。

  相關新聞

 美判三星敗訴 賠蘋果十億美元

三星蘋果專利訴訟美韓判決異

 蘋果三星專利大戰韓法院:雙方都侵權

 谷歌對蘋果提新專利訴訟!

蘋果又涉侵? 摩托羅拉提告‎

專利官司纏鬥蘋果燒數億元

 ‎成大提專利訴訟告蘋果侵權

 撤告1項蘋果侵權專利宏達電:促進審判

 美企核心競爭力是創新還是訴訟?

 ‎跨國槓專利蟑螂先打「無效」牌

 台廠突圍擺脫賺工錢耕耘應用專利

 ‎專利變彈道飛彈打毀滅戰

iPhone5亮相 iPhone4S 16G降價3千

科技網:硬體升級 創新不如對手

iPhone5沒新梗 預估仍大賣

經銷商看好 8成粉絲願掏腰包

少了賈伯斯的發表會「看到想睡覺」 

各方毒舌 批愛瘋5

蘋果最怕的是...敵營大螢幕

iPhone5 平淡發布蘋果或將陷入創新困境

iPhone5 評價兩極概念股沒「漲聲」

iPhone5加持 鴻海Q4賺爆

新機迎戰iPhone5 宏達電飆17元

4G專利 三星高層暗示告蘋果

三星控侵權 蘋果再勝一局

iPhone5預購銷量佳,三星廣告狂連環批

IEK:蘋果宣示邁向星雲體系

Google施壓 宏碁阿里A800雲手機 上市生變

阿里雲的教訓 中時短評 2012-09-17

這件事看出台廠依靠國際大廠的局限性,韓國三星雖然主推安卓產品,但其實已悄然發展自己的作業系統;大陸廠商也開始走上這步,阿里雲就算是一個新嘗試。但台灣卻連第一步都尚未跨出去。

阿里巴巴馬雲:淘寶營收向10兆人民幣前進

大陸加速推4G 概念股拉風

 

詳參【圖博館】: 中國手機的虛與實 專利權大戰 別再韓國行台灣不行了 《矽谷紅衛兵》

 

2013年中國智慧手機市場全球第一 2012-09-13中國經濟網  

 

 據易觀智庫資料顯示,到2012年底,中國手機終端市場銷量將超過2.6億部,其中智慧手機銷量佔比將達到49.1%,預計2013年中國的智慧手機銷量將超過非智慧機,中國智慧手機市場也將隨之成為全球智慧手機出貨量第一的市場。

   預計,千元智慧手機將在未來繼續成為推動中國手機市場銷量增長的主力。隨著智慧手機廠商對市場份額的爭奪日益激烈,低端智慧手機的價格戰將持續,國內廠商生產的享受運營商補貼的智慧手機將進一步支援手機用戶向智慧手機的遷移,從而帶動智慧手機出貨量的增長。預計到2014年,手機用戶向4G網路的遷移將成為智慧手機市場增長的另一個驅動因素,到2015年智慧手機銷量將佔中國手機終端市場整體銷量的90%以上,整體手機市場將被智慧手機覆蓋。

  易觀智庫預計,未來智慧手機需求將向三級以下城市市場轉移。在經歷了持續高速增長後,一級城市市場的智慧手機增長速度將有所減緩。相反,由於對低價機型和象徵尊貴地位的高端機型的需求十分強勁,使得三級以下城市市場的智慧手機增長速度將有所加快。

 

聯想智慧手機 Q2陸市占第3 中央社 2012-08-22

 

根據國際數據資訊(IDC)調查,聯想智慧手機今年在中國大陸市場表現佳,第2季市占率成長加快已達11.1%,超越中興(市占8.7%)、華為(8.8%)等製造商,逼近第2名的蘋果(12.3%),成為市占率第3大品牌;第1名的三星市占率為17.7%,略有下降趨勢。

 

美國造神 台灣何必起舞【聯合報╱張瑞雄/東華大學資工系教授2012.02.06

 

藝人阿Ken模仿賈伯斯的廣告惹火很多蘋果迷,被批「厚顏無恥」、「賈伯斯若地下有知,一定死不瞑目」等等,其實主要是美國某些媒體網站有些評論而已。

美國人民自大、國力沒落,製造的產品除了武器軍火之外,幾乎只剩蘋果的iPhone和iPad可以暢銷全世界,所以對於賈伯斯尊崇之至,把他當作神一樣,當然對於阿Ken的模仿感到不爽,但台灣何必跟著起舞,畢竟這只是一個商業的廣告而已。

對於一個最重視創新和追求完美的人來說,賈伯斯會生氣的地方恐怕不是廣告本身,而是阿Ken沒有把賈伯斯模仿到維妙維肖,尤其是最後的那聲「哦」,絕對不是冷靜超然的賈伯斯所會為的。

賈伯斯追求完美,他一想到蘋果的軟體在另一家公司的電腦上面跑,就渾身不舒服。同樣地,沒經過許可的App或內容出現在蘋果的硬體產品上,破壞蘋果的完美,也會讓他憎惡。所以他堅持封閉,蘋果從軟硬體到內容要一氣呵成,不容許七拼八湊的產品。

阿Ken所廣告的Android作業系統相反,採用比較開放的策略,不同的手機和平板電腦製造商都會自行在Android加上許多客製化的調整,這才是堅持「大自然喜愛簡約與統一」的賈伯斯所痛惡的。

「天底下沒有壞的宣傳」,阿Ken的廣告引起注意,就已經達到公司宣傳產品的目的,不過模仿的氣質倒是可以再像一點,因此蘋果迷的反彈可以理解。但賈伯斯就是賈伯斯,根本不會因一支模仿的廣告而不同。蘋果迷應該聽聽賈伯斯的話:「你的時間是有限的,所以不要浪費在過別人的生活上。」

 

 不吃蘋果的理由‧CTimes零組件 2012/04/03

 

商場就是這樣,客戶越大,就越難照顧, 於是,我們都想坐上蘋果這艘大船,卻不見好日子的到來。 試問,蘋果之外,是否有更寬闊的天空呢? 撰文/籃貫銘】

  1月底,蘋果公布了最新一季的財報,亮眼的營收與獲利率縱橫全球,季度的獲利高達131億美元,比原先分析師預估的金額高出了36%,整整多出73億美元,再度創下歷史的新高。特別是銷售毛利率達到44.7%,也超過市場的預測。蘋果在如此惡劣的經濟局勢下,還能屢創新高,它的強大實在令人敬佩。

   而「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蘋果的財報公布後,旗下的台灣供應鏈當然也是紅光滿面,當日的股價應聲飆漲,鴻海更是回到久違的百元俱樂部。

  只是眼前的歡欣仍無法掩蓋長久以來的事實,就是蘋果吃肉我們喝湯,一台iPad的分配利潤,台灣的供應商們僅得2%,iPhone更是僅有0.5%。

  我們忙了半天,獲利率慘不忍睹。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們沒有掌握到關鍵元件;而另一個原因,是我們位居製造的角色,承擔了生產成本,卻沒有取得相對的利潤。

  不過在商言商,其實只要有賺頭,收入不錯,這樣倒也好,但最近台灣的業者們還被冠上血汗工廠的罵名,那些苛刻勞工、汙染環境、違法亂紀的事,全都是台灣業者的過失與責任,高高在上的蘋果甚至還要反過頭來指責你。

   我們不敢說蘋果的高獲利就是從我們身上榨出來的,但人道關懷的詮釋,似乎在這個生態上顯得不甚公道。賺最多的只出一張嘴,分到蠅頭小利的我們,卻得承擔所有的責任。

  是不是還有更好的生意可以作?是不是還有其他的領域我們可以嘗試?蘋果之外的天空,也許更寬闊。

  台灣血汗工廠污名不公

「富士康在中國是最一流的工廠,領先其他的業者非常多。」曾經親身專訪過郭台銘的日籍記者大槻智洋說道。

  他表示,若將中國的工廠分成三級,則富士康絕對是第一級的工廠,其薪資、制度與工作環境都領先第二級的業者非常多,甚至可以說,目前沒有任何業者可與之競爭;其次的第二級,就是台灣其他在中國的工廠,這些廠商的環境也相當不錯,但規模與富士康相比,仍是有一段差距。

   至於第三級,則是中國的本土廠商,這些業者況且不能與第二級相提並論,與第一級的富士康相比,更是天與地的差異。

  所以真相是,蘋果用目前最好的工廠,來生產市場上評價最好的產品,甚至可以說,沒有台灣供應鏈的支援,蘋果是做不出這些好產品,就算做的出來,價格也將高過目前水準甚多。至於中國當地,也因為有台灣業者的設廠,提升了就業率與薪資水準,縱然還有許多改善的空間,但好處絕對大於壞處甚多。

   說這些業者是血汗工廠,實在是太不公道。

另一方面,由於美國本土的經濟與就業情況仍未見起色,於是部分的美國媒體與政治人物,就把矛頭指向了蘋果,認為蘋果帶頭把製造外包給低價的亞洲國家,造成美國國內的經濟情況不佳,並衍生了血汗工廠的問題。所以強烈要求蘋果應該把部分製造移回美國。

   「絕對不可能!」大槻智洋直言。

 他認為,蘋果之所以能有目前的天下,就是與亞洲業者合作才能成功的,如果把生產製造搬回美國,只會減低其競爭力,為了要延續當前的優勢,蘋果仍會持續與台灣合作。

  所以美國國內要求蘋果採取「美國製造」的策略,看來是屬於一個“回不去”的狀況。

  別只顧搶蘋果,還有更多好客戶

  「就是走自己的路!代工好好做,零組件製造好好做。」仕橙研策科技技術總監陳俊宏直言。

  他表示,台灣的產業型態已經發展太久,要轉型非常困難,與其分散力道來從事難有作為的事業,倒不如好好的把現有業務做到最好,代工就當最好的代工,製造就做最好的製造。

  「眼前能做的先做好,並把眼光和佈局放在十年之後。」陳俊宏說。   

   而除了蘋果之外,檯面上還有哪些客戶值得台灣業者去爭取?最大最明顯的肯定是三星,但是跟這家公司做生意,對於台灣的電子產業供應鏈似乎危害頗大,若再往東去,就是日本的眾家企業。不過長期觀察台日企業的大槻智洋似乎有別的看法。

   「其實LG是很值得做的客戶。」大槻智洋建議了一個令人意外的合作夥伴。不過他的意見的確是相當值得參考。

  細看LG電子上季的財報,主要的利潤都來自於高毛利的Optimus系列手機。

   除了LG之外,大槻智洋也提到日本的索尼(Sony)和佳能(Cannon),以及台灣本土的家電商,如東元等,都是台灣代工與零組件業者可以積極切入的客戶。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381363

 

公視 紀錄觀點 蘋果人來瘋 2012/3/6

 

2011年10月5日賈柏斯逝世,無數人以哀悼救世者的方式為他流淚。本片要探討的就是這個弔詭現象。雖然消費主義撻伐者認為這種全球性崇拜行為令人憂心,顯示出一種對資­本主義的的盲目順從,但多倫多大學學者Dimitri Kourtchine及Sylvain Bergère決定透過事實證據,在不斷然下定論的前提下,探索賈柏斯現象及蘋果掀起的「我即科技」旋風。

 

蘋果人來瘋 紀錄科技產品的愛恨情仇

 

你是否已經成了低頸族、滑指族而不自覺呢?觸控螢幕科技的發達,也讓人們的生活型態有了很大的改變,IPHONE、IPAD,這些科技產品,讓不少人像著了魔似地瘋狂愛不釋手。

 究竟這種類似毒癮的魔力是如何產生的?蘋果銷售的不只是產品,而是一種很’’酷’’的感覺,一種地位,讓群眾可以呼朋引伴共同分享興趣,於是漸漸上癮。但過程中,人們的思想品味不知不覺中被統一化,蘋果幾乎無處不在。智慧型手機的方便性替傳統新聞攝影注入了新的元素,你可以帶著IPHONE四處拍攝,讓即時第一手的新聞畫面呈現給觀眾,革新了傳播媒體的傳統呈現方式。科技甚至也改變了學校教學模式,讓以往紙本為主的傳統教育方式遭到了顛覆。

 甚至還有人瘋狂到把蘋果變成身上的刺青。

人們對品牌的崇拜竟然已經昇化為類似宗教的信仰,一名「神經行銷」專家表示,當人們看到iPhone時大腦產生反應的部位,竟與主管愛與恐懼的區域相同。然而當瘋狂的喜好漸漸地變成一種偏執、一種束縛時,有藝術家想掙脫這種無形的牢籠,甚至透過對蘋果IPAD破壞的形式表達出對於蘋果的無聲抗議。但真的有辦法抗拒嗎?這部紀錄片,將一一探究。

 http://web.pts.org.tw/php/news/pts_news/detail.php?NEENO=204585

 

 另參本館:《人生的偶像崇拜》《NO LOGO》

 

 蘋果改變的世界:變好還是變壞? 2012-04-25 工商時報社論

 

 美商蘋果股價近期在突破6千億美元市值後連跌多日,每股失守600美元關卡,高處不勝寒。在此同時,支撐蘋果高獲利的龐大供應鏈,也正面臨血汗工廠與環保污染的連串檢查。蘋果創辦人賈伯斯死後半年,世人雖然繼續擁抱蘋果產品所創造的驚喜與便利,卻也開始省思長期啃蘋果的「副作用」,不僅僅關乎供應鏈運作機制與權利分配的合理性,更在於以蘋果為首的科技業創新,到底把世界改變得更美好,還是弊亦隨之,甚至終將招致弊大於利的後果?

 如果說20世紀末的科技世界,是由Wintel(微軟與英特爾)引領風騷,那麼21世紀以來的這十餘年,則無疑是蘋果呼風喚雨的年代。從2001年iPod問世迄今,蘋果創辦人賈伯斯透過歷代iPod、iPhone、iPad,在全球發動了一場「耳眼手」革命。當蘋果資通訊產品變成比家人還親的隨身必需品,使用者彈指間就可連上天涯海角,人類社會的互動模式也有了顛覆性改變。

 數年前當蘋果手機剛嶄露頭角,iPhone物以稀為貴,人們的問話是讚嘆句:「你有iPhone噢?」時至今日,iPhone風靡全球,幾乎成了制服機,人們的問話變成驚嘆句:「什麼!你沒用過iPhone?」從非主流到躍居大主流,蘋果搭配豐富多元的iTunes、成千上萬的App,日復一日,滲透到更多世人的視聽感觀中,賈伯斯也順理成為改變世界的一代宗師。

 當然,改造21世紀科技生活的,還有標榜不為惡的Google、以社群分享為初衷的Facebook,以及帶動數位閱讀的Amazon等等新貴。但蘋果軟硬兼施的高強本領,足堪新世紀科技世界的代名詞。

 以蘋果為首的新世紀科技創新,利與益顯而易見:創新者因此享有極高的聲名與富貴;使用者在食衣住行育樂等各面向,獲得「揮之即來」的滿足;有志者則對網路科技寄予厚望,希望藉此縮短城鄉差距、知識鴻溝,進而改善社會。例如泰國政府最近就準備斥資16億泰銖,為小一生配備平板電腦,以期從小提升數位學習的效率。

 正因為科技創新的利與益顯而易見,世人很容易忽略,甚至刻意忽視其弊。以往,Wintel餵食太多硬體與作業系統,導致消費者有時消化不良,業者也不時踢到鐵板。現在,蘋果創造了一個封閉的「懶人包」體系,讓使用者貪圖科技便利而難以自拔,芸芸眾生看似選擇變多,其實已臣服在賈伯斯天縱英明之下,也就自然而然跟著蘋果越來越快的換機時程起舞。

 對於Wintel與蘋果體系而言,驅動換機潮,是在商言商,無可厚非。台商甘於微利為品牌大廠代工,也是願打願挨,無關對錯。但消費者買帳,換機頻率加速,改變了3C產品的「耐久財」屬性,鼓舞了「用後可拋」的科技創新與消費文化,卻也導致更多人力物力的不必要浪費,此其弊之一。血汗工廠與環保污染的指控, 正是由此延伸而來。

 當人們仰賴科技便利成癮,就極可能被科技工具所駕馭,此其弊之二。S世代(Screen generation)與低頭族等新語彙,正是世人役於科技的最新寫照。你我周遭不乏:1、一早起床先跟iPhone、iPad(而不是跟家人)打招呼的人;2、成天抓著智慧手機檢視郵件或上臉書打卡兼打屁的人;3、出門旅遊,盯手機比看風景興趣高的人;4、餐敘聯誼,寧可傳簡訊也不當面溝通的人;5、同桌吃飯,媽媽聽著iPod、拿iPad當奶嘴安撫小孩、爸爸不斷滑動iPhone的一家人…。實例之多,不勝枚舉。

 當S世代與低頭族勢力越來越龐大,這個社會將慢慢失去用心、耐性與溫度。取而代之的將是人際關係的冷漠、學習方式的速食化,以及對真實世界的冷感。若果人類社會發展到此一境地,與賈伯斯苦心營造之訴求:「人文與科技的交會口」,相差又何止千里!

 相對科技創新的短利可觀又可期,或許此刻擔心科技創新會弊大於利,是杞人憂天,但科技創新絕非保健諺語所謂「一日一蘋果,醫生遠離我」那麼美好單純。任何科技工具本身都是中性的,是人性使其產生偏差;要矯正役於物的偏差,關鍵還是在於使用者能有抗拒過度誘惑的體悟,以及防微杜漸的決心。

 

紙本魅力難取代 電子書歐洲人不愛 2009-10-17 中央社記者林育立

 

每到10月的法蘭克福書展,全球的出版人對電子書的未來爭論不休。

 隨著索尼(Sony)和亞馬遜(Amazon)的電子書閱讀器在歐洲上市,電子書今年在書展上再度成為熱門話題。

 儘管媒體一再稱讚電子書的優點,書商也有意將美國市場的經驗複製到歐洲,不過由於紙本無法取代的魅力,加上出版業憂心音樂產業遭非法下載的歷史重演,短期內電子書在歐洲市場的接受度仍相當有限。

 法蘭克福書展的主人德國書商協會主席洪斐德(Gottfried Honnefelder)在一場研討會上表示,電子書在美國普及的程度遠低於預期,德國出版業一年的營業額約100億歐元(近新台幣5000 億元),即使數位出版不斷成長,未來幾年所佔的比重仍很低。

 歐洲讀者對電子書的接受度不高,除了閱讀習慣,也與歐洲對文化傳承的認知有關,將書本視為文化財,而非商品。

 索尼歐洲分公司勒平(Marthe Leppin)說,歐洲人將書本視為文化資產,而非市場自由交易的商品,像是德國法律就規定全國圖書不二價,不論實體或網路書店都嚴格遵守,不像美國動不動就打折,造成出版業的惡性競爭。

 法國、英國、德國是電子書閱讀器最早上市的歐洲國家,根據勒平這幾天的觀察,比利時、北歐等國的經銷商,一直詢問代理的可能性,電子書的確是今年書展的熱門話題。

 不過他說,歐洲人普遍認為,紙本的閱讀經驗無法取代,而且出版業擔心非法下載重傷音樂產業的歷史會重演,因此,歐洲出版社傾向不將電子書版本的價格訂的太低,暫時還不會像美國一樣,對電子書大打折扣。

 儘管短期內電子書還不致於攻城掠地,不過長期來看,數位出版的趨勢已經不可擋,影音和數位內容透過網路傳播,甚至已經改變作家寫作的方式,這點從年輕讀者的閱讀習慣就可看出。

 洪斐德面對在展場上百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出版人說,如果寫1000頁的小說,作家期待讀者花好幾天、甚至好幾個星期的時間從頭讀到尾,不過如果只寫給習慣輕薄短小內容的讀者,寫作的方式當然會改變。

 他堅信,有朝一日電子書一定會擁有廣大的讀者,「但對紙本的書來說最多是互補,不會帶來威脅。

 

上海書展湧人潮 陸紙質書不頹敗【聯合報2012.08.21

 

當輕點手機,幾秒鐘就可將一本書收入囊中時,出版商們禁不住要懷疑,大陸內地的紙質書籍發展是否將進入「頹敗時期」。

中新社報導,匯聚大陸各地逾15萬種圖書、近500家出版社的上海書展20日進入第六天,現場趕來買紙質書籍的各地「書蟲」仍是摩肩接踵。從這個大陸知名的大型出版文化盛會上,可以管窺紙質書籍在中國讀者心中仍占「一席之地」。

在上海書展當天舉行的中俄作家文學對話活動上,俄羅斯作家弗拉基米爾‧克魯平認為,紙質書的獨特體驗是電子閱讀時代難以替代的,「當一本紙質書在枕頭下壓著的時候,就像磁石能隨時吸引你閱讀,這種體驗是用電腦或其他網絡閱讀方式無法達到的。」

大陸知名作家陳丹燕表示,作為一名紙質書「出身」的作家,她思考更多的是要用什麼樣的創作,讓自己的書值得「砍三棵樹、五棵樹」,來印刷成書籍。

上海市新聞出版局最新發布的「上海市民閱讀狀況調查分析報告(2012年度)」顯示,在網絡閱讀日益挑戰傳統閱讀的時代背景下,56.69%的上海市民首選「傳統紙質閱讀」。

紙質書籍在不同年齡段的讀者群中仍然保有一定市場。高中學生夏夢怡說,盡管自己已是電子書的忠實擁護者,但還是感覺名著、繪畫一類的書籍看紙質的比較有感覺。33歲的年輕媽媽苗慶說,堅持讓兒子看更為傳統的紙質書籍來獲得知識。

 

谷歌使我們變笨了嗎?2010-08-29 中國時報 江靜玲

 

  親愛的讀者,如果你是在網路上閱讀這篇文章,我不應該覺得意外;如果你是在紙版上,一面吃東西一面看報,讀到這篇放在周日論壇版右下方的專欄,讓我欣然向你致意。至於我自己,寫完這篇專欄後,未來一星期,將到一個完全沒有通訊設施和網路的地方。我非常期待重溫「無網」的日子,但也微感不安。

 兩年前,一位叫做尼克拉斯.卡爾(Nicholas Carr)的美國作者在《大西洋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名稱為〈谷歌使我們變笨了嗎?〉(Is Google making us stupid?),引發了諸多回響。卡爾進而把他的概念,擴大成為一本新書《膚淺》(The Shallow)。

 在這本新書中,卡爾辯稱,相較於閱讀紙版書本時代的沈思與想像,「網路」快速便捷的資訊,足以分散我們的思考,使我們的閱讀品質變得草率,學習變得虛而不實。基本上,該書作者認為,網路世界使我們的腦子在感覺和了解上,變得不夠深刻,流於淺薄。

 「網路」或電腦可以改變我們的腦袋和思考嗎?就像身逢打字機發明的哲學家尼采和詩人艾略特,如果不用選擇打字機寫作,而用先前慣用的傳統手寫創作,今天我們讀到的尼采和艾略特會不會有所不同呢?而生活在數位化世代的今天,我們的腦子是否都已經進化(或者退化)為「e」腦子了?

 關於這個問題,曾實際以有網路經驗者和從未使用過網路者,進行採樣實驗,分析我們的腦部活動和變化情況的美國精神學者史莫爾博士(Dr Gary Small),留意到的倒不是網路是否會使人們變笨或膚淺的問題,而是擔心花費太多的時間上網,可能阻礙了我們其他智能的進展。

 根據史莫爾,網路會「誘惑」我們,讓我們的腦子逐漸上癮。但他樂觀認為,只要我們注意到平衡上網與不上網的時間,我們的腦子就有能力產生智能,不接受電腦控制。

 過去,我們坐在書桌前,選擇很簡單,就是工作與不工作。不工作時,最多就只是發呆而已。現在放在桌上的那個電腦上網後,可以把我們帶到各式各樣的網路世界裡,我們可以上癮般的像一株植物栽種在座位上,直到發現自己其實浪費了不少時間為止。但是,下一次,坐下來時,依然如故。網路已經成為絕大多數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愈來愈多人,無法想像,沒有網路的日子該怎麼辦?有的人,只要離開網路,便覺得惶惶不安。

 因為工作關係,我必須每天上網。逐漸的,發現自己愈來愈無法克制在網路上優遊的時間和欲望。去年開始,我試著每周一天,基本上是周末休假時,完全不上網。開始時,前一個晚上,總是很焦慮,唯恐漏了什麼重要郵件或訊息,把著電腦不放。不上網的當天,也不好過,尤其是中午以前,總覺得若有所失。但過了下午以後,到傍晚,就覺得格外愉快,有一種重新跟自己連結的實在感。

 跟絕大多數人一樣,我已回不到沒有電腦和網路的日子。我想,「谷歌」不會使我們變笨,但有可能使我們變懶。懶得集中心力記憶與思考,懶得坐下來耐心讀完一本書,懶得與家人朋友直接接觸,懶得跟自己的內心打招呼。

 英國最近公布了一項調查,發現在數位化生活中,英國人平均每人每天花費超過七小時的時間上網、傳送手機訊息、看電視、聽收音機。十六歲到廿四歲的年輕人,早已知電視節目表為何物,手機和電腦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兩項必備之物。三分之二的年輕人,承認他們從來沒有使用過英國郵政的紅色郵筒寄發過「蝸牛信件」。

 這項調查,並不令人太驚訝。那天,我的朋友在家裡的廚房收到一封手機簡訊,發信人是她十七歲當時人在家中樓上的兒子,上面寫著,「媽,妳能帶杯果汁給我嗎?」

 在《膚淺》書中,對於網路和上網,卡爾最後說,「我們歡迎狂亂進入我們的靈魂。」。這種黑暗的描述,令人不寒而慄。但我寧可相信史莫爾,我們的腦子有能力控制使用網路的時間與方式

  留言

  數位網路匯流時代來臨 , 各行各業其實都該有所調整 , 網路成癮在青少年間其實還蠻嚴重 , 教育體系在課程內涵 , 教學方法上如果還以記憶性認知課程為主 , 其會教出沒有竸爭力及創造力的學生.

 呵呵,一點沒錯.我跟同事座位只離開了大約五步,可是我們交談90%以上是經由 Instant Message.我一般搜尋是用Yahoo.所以當幾月前Google自己退出中國市場,使得有些大陸學者聲稱沒法做學問時,我就知道網路已經把這些人搞得沒有任何思考能力了.沒了Google,還有Yahoo和Bing呀!

 

網路文章讓人笨 李家同:多讀判決文2011-01-24 中國時報 朱芳瑤

 

  李家同係接受喬大文化基金會邀請,昨日在北台灣科學技術學院發表演說,談「大量閱讀之重要性」,吸引超過一千人前往聆聽。

 李家同嘆說,近來他發現網路上有不少文章,條理不清且自相矛盾,學生看多了,邏輯思考能力只會每況愈下,甚至就此養成思慮不嚴謹且以此為榮的現象。他憂心忡忡:「這樣邏輯不通的網路文章看多了,我們的下一代會比較笨」。

 李家同呼籲民眾,應閱讀有深度的文章,他推薦法官的判決文,指法官在判決罪刑及證據採用與否,一定務求條理清晰。他並提到,美國學生都要讀美國大法官對於黑白不可分校的判決文。該篇判決文為一九五四年美國聯邦高等法院宣布,公立學校黑人、白人分校的隔離作法為違法且違憲。

 李家同強調學生應大量涉獵課外讀物,培養多元閱讀的習慣。李家同開了一份書單,推薦他最喜歡的四十本書,包括《科學怪人》等古今中外的知名作品。

 李家同日前才直言,成功者不會花太多時間在批踢踢(PTT)與臉書(Facebook)上,同樣引發網友反彈,質疑他思想八股。對於這些批評,李家同不以為意,妙答「我絕對是最不傳統的人,正因為我太不傳統,所以他們(網友)無法接受!」

 知名部落客朱學恒認為李的批評過於以偏概全,欠缺周延,因前幾天才有網友轉寄李家同教授的文章給他(楨:問題是99.99…%網文是垃圾!)。

  相關新聞

 世代交替應多寬容 九把刀:不要老挖陷阱給他跳!

 閱讀 不必只有一種選項

 留言

 李家同講的是他那個年代的法官吧,現在的法官(無論年紀)也有一些是很爛的,邏輯思考不通、法學素養不精,只把法官當公務員幹的,看判決真的有用嗎,我懷疑。

 讀判決文引條失當或不實人間煙火「讓百姓看多會躁鬱症」

 不長進.不受教膚淺的年輕人。李教授由他們去吧!反正,不讀書,愛嬉樂的大學生,快樂四年,就會換回四十年的痛苦,何必理他。

 恐怕九把刀根本不懂李家同 "多讀點有深度的東西" 所指為何!!

 不只九把刀,這些記者也不同李家同在說什麼。網不網路不是重點,清高低俗不是重點。重點是語言有一定的規則跟邏輯,關係著智慧文化的理解、創新、抒發與傳承。語言邏輯用得越簡單甚至屏棄不用,文化與智慧被逐漸消滅的危險就越高!

 

另參本館:啥是部落族 誰是宅族《貓空愛情故事》 司法巫師

 

網路文學遭批 學者:不乏精緻作品 2011-01-24 台灣醒報

 

向來直言的李家同,日前批評部份網路文學太簡單或邏輯不通。東華中文系副教授須文蔚今天受訪時表示,網路文學不乏精緻作品,不必一竿子打翻一條船;而各大學也陸續開設研究網路文學課程,增設網路文學獎,顯見網路文學受到重視。圓神出版社企劃部經理吳幸芳表示,旗下擁有多位暢銷網路作家,但網路文學佔出版品比率不高。

 須文蔚表示,網路因為任何人都可以書寫,內容沒有經過篩選,素質參差不一;然而,其中也有精緻作品,例如台灣文學館散文網e網打盡、中時部落格、聯合報udn部落格等。

 事實上,知名作家也常擁有部落格,在網路發表作品;如中時部落格有成英姝、張大春、胡晴舫、郝譽翔、柯裕棻、蔡詩萍等,聯合udn部落格有宇文正、陳玉慧、顏艾琳等,而台灣文學館散文網有余光中、鍾怡雯與廖鴻基等,不難找到名家之作。

 須文蔚也指出,各大學陸續開設研究網路文學、數位文學課程;此外,網路部落格文學獎的舉辦,加上網路作家九把刀、痞子蔡冒出頭,顯見網路文學仍有一定份量,應該受到重視。

 圓神出版社企劃部經理吳幸芳表示,旗下擁有多位網路作家如女王、貴婦奈奈等人,作品暢銷熱賣,但網路文學佔出版品比率不高。她指出,若以平均每月出版15本書,網路文學每年約出版5本書來算,比例甚低。

 據了解,女王作品《我是女王—那些好女孩不懂的事》熱賣10萬本,個人部落格點閱率高達約7700萬人次;而貴婦奈奈是第一屆百萬部落客得主,目前網誌人氣累積近4000萬人次。

 版主回應

 cf純文學等, 網文之精緻比有几趴? 谷哥搜尋及回應數量來算, 0.001不到吧

 

劍橋研究:人腦發展到盡頭 未來人類可能變蠢! 今日新聞網 2011-8-1

 

依據達爾文的演化論,腦袋愈用愈靈光,未來人類應該愈來愈聰明。但最新研究顯示,基於大腦所需能量巨大,加上腦袋發展的自然限制,人類智力或已到頂,未來人類更可能因進化壓力而變蠢。

能量有限 神經小無可小

 英國劍橋大學神經生物學教授勞克林表示,腦部耗用能量驚人,腦部約佔體重2%,卻消耗20%全身能量;他更發現,腦細胞跟心臟耗能一樣多,大腦灰質耗能更驚人。高層次思考所需能量尤其大,在演繹法思考時,腦部不斷關聯和對比著不同訊息。能量所限,使腦袋以至智力難以進一步提升。

 腦部發展的自然限制,也使人類智慧見頂。不少研究已指出,人類智商和腦部神經纖維之間關係密切,關聯愈強愈優質,智商愈高。人類進化過程中,腦細胞不斷「微型化」,細胞之間的關聯愈來愈多,正是人類一代比一代聰明的原因。

現時每3磅(1.2公斤)腦部組織,即包含1000億個神經元;每立方毫米的腦皮層組織,便包含10萬個神經元。科學家又認為,腦部可分為10個相對獨立的「模組」,專責運動、視力等不同功能;每個模組內的細胞與「鄰居」溝通,與距離較遠的細胞則通過軸索(axon)聯繫,「線路」複雜,每立方毫米的腦皮層組織,便包含4公里長的軸索。

但科學家認為,神經元小得無可再小,否則會跟電腦一樣「過熱」,但腦部將無法「散熱」。軸索也無可再幼,否則無法產生神經脈衝,因此人類再沒太大空間變聰明。荷蘭烏特勒支醫學中心精神病學助理教授范登休維爾指出,人類智慧受到緊促的限制。

不但如此,人類智慧更可能「不進則退」。勞克林指出,腦部發展是適應環境、優勝劣汰的自然結果,過去大腦其實時而變大、時而縮小。將來出於進化需要,大腦不排除會變小,使人類更好地適應環境。

 

中美研究 過度上網易致腦部萎縮2011-08-01 旺報

 

 大陸及美國專家日前共同發表研究報告,警告過度上網的青少年,腦部恐出現病變,大腦皮層中負責處理情緒、語言、視覺、聽覺等功能的灰質萎縮,影響集中力、記憶力、決策力甚至定立目標的能力,也會削弱克制能力,導致「不當」行為。

 《信息時報》報導,大陸約有2400萬名青少年上網成癮,來自北京大學、成都大學、中國科學研究院和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即針對這個問題進行研究。

 研究團隊先邀請有上網習慣的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篩選出18名19歲的大學生做為受試組,他們平均每周上網6.3天、每天花8至13小時(平均10.2小時)玩線上遊戲,且全部沒有濫用藥物習慣。研究人員也挑選18名每天上網少於2小時、沒有上網成癮的同齡大學生,編為對照組。

 對2批學生分別進行腦部核磁共振掃描(MRI)後,研究人員發現上網成癮者的大腦灰質均出現萎縮,上癮時間愈長,灰質萎縮得愈嚴重。此外,大腦內部負責傳遞訊息的白質也有所變異。研究人員表示,這些腦部結構變異是由上網成癮所導致,會令青少年認知功能出現缺陷。

 

另參本館:《計算機與人腦》 越寫,越聰明? 網路解憂丸

 

網路讓我們變笨?:數位科技正在改變我們的大腦、思考與閱讀行為

The Shallows: 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s (貓頭鷹 2012)

  內容簡介

   「Google讓我們變笨了嗎?」本書作者卡爾曾在二○○八年於著名的《大西洋月刊》提出這個問題,獲得了廣大的回響,也讓當今一項重要的爭辯成形:我們在享受網路帶來的寶藏之餘,是否犧牲了深度思考和閱讀的能力?  

   卡爾彙整了從柏拉圖到麥克魯漢等各個思想家的觀點,說明印刷的書籍如何讓我們集中注意力,促成深度又有創造力的思考;相反地,網際網路鼓勵我們用打游擊的方式到處採集細碎的資訊,並且讓我們不斷被其他東西干擾。如今我們愈來愈習慣快速略讀,卻失去了專注與沉思的能力。

   現代人與網路的關係愈來愈密不可分,我們有愈來愈多的人生體驗,是透過電腦螢幕上閃爍搖曳的符號來完成的;我們也把大腦的工作自動化,把思想和記憶交付給強大的雲端系統。人類在享受便利的網路生活之際,卻面臨了更大的思想危機:我們身而為人的知性與感性,正在慢慢消逝。  

   作者簡介

 卡爾(Nicholas Carr)知名作家與思想家,專研商業策略、資訊科技及兩者的交叉點,文章散見於《紐約時報》《金融時報》《波士頓環球報》《華盛頓郵報》《大西洋月刊》《連線》《哈佛商業評論》《商業周刊》《富比士》《財星》等報章雜誌。著有暢銷書《IT有什麼明天?》(Does IT Matter?)與《大轉變》(The Big Switch),本書是他的最新著作,不僅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榜,也入圍二○一一年普立茲獎非小說類作品決選名單。

   內容連載

 我們使用網路的行為本身充滿各種矛盾之處,不過對我們思考方式改變最大的一個可能是這個:網路抓住我們的注意力,卻又將其打散。我們聚精會神在媒體本身(即不停閃爍的螢幕)上面,但是這個媒體帶來快速連發的訊息和感官刺激,又使我們分心。不論我們在何時何地上線,網路都呈現一副誘人的混沌景象。瑞典神經科學家柯林伯格寫道,人類「想要更多的資訊、更多的印象、更高的複雜性」,我們習慣「找出需要同時進行多種事情,或是被資訊淹沒的情境。」假如紙本頁面上緩慢行進的文字降低了我們大腦被各種刺激淹沒的渴望,網路反而讓我們沉迷其中。網路讓我們回到由下而上分心的原始狀態,同時也提供了更多讓我們分心的事物,數量之多遠高過我們老祖宗需要應付的紛擾。

……………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29486

 

研究:常用臉書者自戀、人際關係差 2012-3-24

 

《ABC新聞網》報導,自我陶醉者的特色包括:「浮誇不實、過度重視自我,及需要被人仰慕」;他們常會出現臉書自我宣傳(self-promoting)及反社會(anti-social)行為,其不只在facebook上頻頻更換動態、個資及照片外,甚至還會因為自己的近況無人回應而感到生氣,

 美國西伊利諾大學研究292位受調者,且大多數為大學生,再觀察他們臉書「反社會」、「自我宣傳」行為。報告顯示,自我陶醉者會透過更新動態、加入很多好友,及標註臉書照片等方式,增加自我宣傳;而浮誇不實會與反社會行為成正比,但自尊心較強的人,則和這兩類行為成反比。

 此外,社群網站還會造成許多霸凌行為;研究人員表示,還需要研究更多有關臉書所帶來的正、負面影響,才能進一步找到因應辦法。

 

 臉書砸錢 擴增專利彈藥庫 2012/03/24 經濟日報

 

 全球最大社群媒體臉書(Facebook)已向IBM購買750項專利,涵蓋軟體與網路等多項技術,希望以強化智慧財產權組合來對抗專利訴訟。這筆交易可望擴增臉書的專利組合規模。臉書目前至少擁有56項專利與503項申請中的專利,希望以擴增專利軍備來提高專利訴訟戰的戰力,以利對抗智財權組合較大且廣的競爭對手。

雅虎公司(Yahoo)本月12日在美國控告臉書侵權,指控臉書侵害其網站功能專利,包括網路隱私、廣告與資訊分享技術等,要求法院行使禁制令並且求償。

MDB 資本集團指出,雅虎、Google與微軟至少都擁有1,000項專利。

臉書去年營收近40億美元,本月初宣布擴增信用額度至50億美元,取代原來的25億美元循環信用,以用於營運資本或其他整體企業目標。消息人士指出,這筆資金也有助於臉書負擔與雅虎的訴訟費用。

根據臉書公司的資料,2011年收購的專利占該公司商譽及無形資產5,100萬美元,較前一年的3,300萬美元大幅增加。而IBM除了出售專利給網路業者外,也不斷擴增專利軍火庫,光是去年就獲得6,180項新專利,連續19年蟬聯美國最多專利的企業寶座。

 

 臉書申請上市 股價料Google五倍 2012- 02-03蘋果日報

 

 全球最大社群網站臉書(facebook)如市場預期,正式向美國證管會提出首度公開上市(Initial Public Offering,IPO)申請,籌資規模達50億美元(約1480億元台幣)。目前市場高度預估facebook將於4~5月上市掛牌交易,上市後市值可望衝至1000億美元(2.96兆元台幣),未來股價可望是網路搜尋巨人Google(周三收盤價580.83美元)的5倍。

   員工變身百萬富翁

 從Google跳槽過來的facebook營運長桑伯格(Sheryl Sandberg)身價也上看至12.5億美元(約370億元台幣)。facebook員工甚至有500~1000人將成百萬美元富翁。

 

不挺臉書 原始股東大賣持股 2012-08-22 工商時報

 

 繼團購網站Groupon之後,社群網站臉書也傳出初期投資人出脫持股的消息。臉書閉鎖期屆滿後,該公司的董事暨早期投資人提爾(Peter Thiel)於上周拋售大部分持股。值得一提的是,提爾最初投資臉書50萬美元,創造逾10億美元獲利。

 

臉書股價跌一半 祖克柏該下台?【聯合報2012.08.22

 

社群網站龍頭臉書 (Facebook)五月中旬上市以來股價已跌掉將近一半,投資人大失所望,外界開始質疑創辦人兼執行長祖克柏的管理能力,討論他是否該下台以救股價。

 Bullpen資本公司管理職董事戴維森則說,祖克柏目前位子還很穩,是因為「沒有祖克柏的臉書就不再是臉書」;臉書目前不堪的局面是由「大人」造成的,即承銷商將臉書上市價定得太高,而且「臉書早在二○○九年就應公開上市,當時的價值創造曲線更具吸引力」。

 

電子書>百度百科

 

   電子書一般有2種含義,一指e-book,一指專門閱讀電子書的掌上閱讀器。電子書的主要格式有PDF、EXE、CHM、UMD、PDG、JAR、PDB、TXT、BRM等等,目前很多流行移動設備都是支持其閱讀格式的。

http://baike.baidu.com/view/17637.html?tp=0_11

台長: 阿楨
人氣(2,509) | 回應(64)|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思想文化 |
此分類下一篇:《我有死亡經驗》
此分類上一篇:《退稿信》

顯示全部64則回應

圖博館
800億!我國去年圖書零售額連續保持增長實體書店也在復興

網絡上一直有一個老段子,國外的地鐵乘客人手一本書,中國人卻是人人刷手機。雖然這個段子被多次闢謠,但還是引發了“中國人不讀書”的擔憂。
  2018.1.10開幕的2018北京圖書訂貨會上,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圖書零售市場總規模為803.2億元,較2016年的701.2億元同比增長14.55%,繼續延續了近年來的增長勢頭。尤其是實體書店,一直處於疲軟狀態的實體書店走出了負增長趨勢,實現了2.33%的同比增速。
  至於實體店回暖的原因,業內認為,實體店選擇商業中心和多元化經營是主要因素,商業中心帶來人流,多元化轉型增加為讀者服務的項目。
  從圖書銷售的種類來看,19大系列叢書和少兒讀本成為了增長的重要推動力,但是同時,市場上的兩級分化依然嚴重,將近一半的書籍銷量不到10本,前1%的暢銷書貢獻了超過一半的市場。
  2017年,中國圖書總規模為803.2億元,較2016年的701.2億元同比增長14.55%,網上書店渠道依然是市場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實現了25.82%的增長。
  其中第三方平台業務是網上書店中規模最大的部分,也是增長相對較快的部分。同時,在促進全民閱讀的氛圍下,實體書店也走出了負增長態勢,實現了2.33%的同比增速。年閱讀量在10以上的受訪者,從2016的48%增長到了56%。
  值得注意,為何實體書店走出了困境?
因為成本的上升和網絡購書的衝擊,在2002-2012,全國近5成書店倒閉,總數達到1萬多家,隨後2013年,再次出現負增長,雖然2014和2015微幅增加,但2016再次下滑,同時實體書店停業的消息仍不時出現。
  那麼今年為何能重回增長?開業位置可能是重要的原因之一,目前56%的實體圖書店都選擇在購物中心開業,其次則是街舖、步行街,佔比為26%。在這些地方開業,實體書店能獲得極大的人流量加成,同時,書店也能相應享受到地產商提供低租金條件和進駐商場的優待。
  回應
 跨界書店採取多功能複合的新運營模式,關鍵是書占到多少?
 要先活下來才能考慮賣書的事情.
http://www.guancha.cn/economy/2018_01_12_442886.shtml
2018-01-15 10:07:39
圖博館
數字出版:一盤沒有勝算的棋2013-04-05

按:本文是我在北京大學、澳門大學和北京印刷學院所做的《關於當前出版問題的若干思考》的講座的第三部分。
近幾年,不斷有來自國外和港台的同行問起,中國大陸的傳統出版是不是受到了數字出版的威脅?因為大家都見到媒體的報導,稱中國數字出版的年增長率可以高達50%,遠遠超過傳統圖書出版的年增長率(不到10% ),甚至有報導說,中國數字出版的總量在2009年達到800 億元已經超過傳統出版的總量。
但是,我們做傳統出版的人,至今並沒有感到數字出版的強大壓力。
拿我所在的三聯書店來說,我們掌握數字版權的圖書有2500種以上,但我們只拿出了不足200種去做數字出版嘗試,所佔比例不到10% 。
這和西方國家相比形成極大反差。在歐美,很多出版社電子書的收入已經超過了紙質書,特別是學術型的出版社,但在我國,學術型的出版社甚至連到數字出版中試水的勇氣都沒有;在美國,亞馬遜網上書店的電子書銷售額已超過了紙質書,但我國的三大網上書城(噹噹、卓越、京東)的紙質書銷售都在逐年大幅攀升,而電子書銷售則一籌莫展;...。
其實,誰都可以看清數字出版是未來出版業發展的大趨勢,大方向,但是國內的出版社,大多不過說說而已,真正動手的並不多。目前絕大多數出版社是在觀望。
說問題出在生態環境上,有以下四點表現:
其一,數字出版的市場秩序混亂。盜版猖獗,治理無從下手。
其二,中國人從來沒有培養起網上付費閱讀的觀念和習慣。
其三,中國圖書出版的產業集中度較低,以致網上出版商和傳統出版機構難以建立有效的對接。
其四,數字出版物的定價過低,嚴重影響了傳統出版社從事網上出版的積極性。
.....
所以,今天中國數字出版遠遠落後於歐美國家。如果在西方,十年以後,傳統出版物的大部分職能將被電子出版物取代(當然傳統出版物不會消亡),但是在中國,我們相信這個時間跨度會大得多,恐怕需要二三十年甚至更長(楨:?) 。
我以為,中國的網上數字出版要健康有序地良性發展,有幾件事是不能不做的:
首先,要規範市場,打擊盜版。
其二,要重建遊戲規則,確立優質優價的定價標準。
其三,中國對於數字出版的版權管理要與世界接軌。
2018-01-28 11:31:59
圖博館
被夫妻店耽誤了的噹噹:不敢燒錢擺脫不了圖書標籤2018.3.12第一財經日報

  海航系旗下天海投資3月9日發公告稱正與噹噹談股權購買事宜,但具體方案仍在溝通協商中。
  海航洽談收購噹噹的過程並不順利。早在2017年10月就有消息稱海航正在洽談收購噹噹九成以上股權,估值超過10億美元,只是當時李國慶稱該消息不屬實。
  而背後最為主要的原因是,李國慶夫婦意見不統一。李國慶想讓噹噹獨立上市,但是俞渝想賣掉。
  和阿里巴巴同為1999年成立的噹噹曾先後被亞馬遜、百度和騰訊看上,但每一次都被不願意失去絕對控制權的李氏夫婦拒絕了。
  但這一次,李國慶和俞渝應該終於是累了,想放手了。
  當然,在拒絕了一堆“繡球”之後,如今市場上對噹噹這個盤子感興趣並且能買得起的玩家也沒幾個了,再堅持下去噹噹很可能得愁嫁。畢竟如今電商格局已經穩定,噹噹已經沒有多少機會。
  擺脫不了的圖書標籤
  曾幾何時,作為電商圈一哥的李國慶是何等風光。北大才子出身的李大嘴,以敢說出名,懟天懟地懟一切。2011年噹噹剛上市的時候,李國慶與初戀女友的往事、李國慶舌戰“大摩女”那都是天天上新聞的節奏,曝光度毫不遜色如今的京東創始人劉強東。
  只是隨著噹噹逐步被邊緣化之後,李國慶即使現在仍然不時在微博發表犀利觀點,但已沒多少人捧場了。
  噹噹創立的時候,因為李國慶圖書出版行業的背景,李氏夫婦決定從圖書切入電商領域。但是當後來者京東已經做起來之後,噹噹優勢還是集中在圖書。
  對於噹噹總被打上圖書標籤,李國慶自己也很無奈。畢竟,相比服裝、3C等其他品類,圖書的購買頻次、客單價以及利潤都不佔優勢。
  京東、聚美和阿里集中上市的2014年,李國慶決定押寶包括服裝、美妝在內的時尚板塊。
  那個時間點,噹噹招聘了一大批時尚編輯團隊、買手團隊、視覺體驗和用戶體驗團隊,這些著裝與互聯網員工相距甚遠的潮流人士被李國慶認為是噹噹的時尚趨勢的溫度計和顧問嚮導。為了表明轉型時尚的姿態,噹噹還在內部頒布了22條軍規,指引提升員工的時尚意識。
  只是,噹噹的轉型已經不能明顯改善市場格局。更何況,那個時間點,天貓和京東也都在佈局時尚業務,而且兩家的手筆要比噹噹大得多。
  不敢燒錢
....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8-03-12/doc-ifyscsmu4804912.shtml
2018-03-12 10:45:54
圖博館
學而思業績神話面臨考驗監管重壓下原有模式難持續2018.3.12新京報

  學而思“謀變”
  依靠旗下培訓機構“學而思”,時年38歲的美股上市公司好未來掌門人張邦鑫,以400億財富再次登上胡潤富豪榜。這一財富超越其教育行業同行俞敏洪。學而思的業務覆蓋全國36個城市,線下學生接近400萬人,線上註冊用戶累計超過3500萬。
  現在,“學而思模式”正面臨考驗,2月底,教育部辦公廳等四部門聯合印發通知,將對校外培訓機構開展全面摸底排查。目前學而思的多個培優課程已經停止報名,其“主打產品”奧數班,今後將不再被作為業務重點。
  培訓業人士認為,在監管重壓下,學而思原有的課程模式難以持續,學而思業績“神話”能否持續面臨考驗。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8-03-12/doc-ifysepqu6654330.shtml
2018-03-12 10:46:44
圖博館
劉迪:不讀書的日本人還有未來嗎2018-03-14 環球時報

  日前,日本某社會組織公佈調查結果,半數日本大學生每日讀書時間為零。作為一名身在日本教學一線的教師,對此也深感困惑。
  一般而言,現代國家競爭力中包括國民閱讀力,國民閱讀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二戰後日本曾多次立法推廣國民閱讀運動。即使到今天,人均報紙訂閱數、人均每年書籍閱讀數這些數據,日本仍領先世界,但“不讀書”現象正在日本蔓延。
  我讀書時,每天從大學步行到JR高田馬場站,20多分鐘路程,沿途的“古書屋”鱗次櫛比。但今天書店已大為減少,存留下來的店鋪變得破舊,淹沒在拉麵店、手機店間。今天的日本報刊,仍有著名企業家推薦閱讀專欄。人們發現許多企業領袖很愛讀書。不過,這些“讀書人”已漸漸老去。
  今天,來自中上層社會的名校大學生還在讀書。他們或不打工,或雖打工但卻堅持閱讀。而那些非名校生閱讀習慣明顯不及名校。其中既有閱讀習慣問題,也有經濟問題。尤其是來自下層的學生,父母無力支付學資,他們自己不但需要打工支付生活費用,甚至還要負擔部分學費。
  在日本,超長時間勞動仍十分突出。現役勞動者中的中青年階層恰值年富力強,本可享受閱讀,但這個群體每日平均工作10小時以上。現代人日益增加的電腦作業需要目力、精神與肌體協調,看似較體力勞動輕鬆,但其實深度疲勞增加。同時,由於當代日本人普遍晚婚晚育,中青年階層下要照顧孩子、上要看護臥床老人的現象十分普遍,導致社會中堅群體性疲憊,也剝奪了他們的閱讀。
  對年輕人而言,“讀書”包括兩種類型,一是國民教育系統中的閱讀,另外一種是自由閱讀。前一種閱讀減少,將損害國民教育,後一種閱讀減少,可能削弱人格、良識形成環境。整體讀書時間減少,可能損害年輕一代的包容力、想像力。其結果對整個民族的創造力將是災難。
2018-03-15 10:01:57
圖博館
日本人不讀書的現象,既是日本社會整體變化的反映,也與現代世界的發展趨勢相關。二戰後,大學數量增多、入校生源增加,大學與現代工業製度同步,成為生產消費社會的齒輪。全民都是大學生的時代,大學生也丟失了桂冠。大眾社會取代精英社會,這種現實導致閱讀方式發生變化。
  目前日本的中堅勞動者,是在遊戲、動漫、電視影響下成長的一代,他們的閱讀對象,已從“書”變為動畫、文字、聲音等綜合信息。日本是漫畫大國,不但在娛樂領域,而且在許多專業領域也有很好的漫畫,很多日本年輕人知識的重要來源是漫畫。日本知識分子也在反思,作為讀書風氣曾經熾盛的國度,是否仍要堅守“讀書”,“讀書”定義是否可以擴展?技術革命以及人類社會結構的變化,不斷改變人類閱讀歷史。今天,大學圍牆之外的變化,正在逼迫圍牆內教育方式的改變,而日本的教育機構,似乎並未認真理解這種變化的意義,更未做好準備。(作者是日本杏林大學研究生院教授)
2018-03-15 10:03:09
jsoujsou
諷刺!昔日害獨立小書店關門的邦諾 如今需拯救?2018-05-09 經濟日報

近日美國社群網路上熱烈討論一個發燒話題:連鎖書店邦諾(Barnes & Noble)該不該救?
引爆這個話題的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萊昂哈特(David Leonhardt)周日(6日)發表的文章,他在標題為「拯救邦諾!」(Save Barnes & Noble!)的文中對邦諾未來表示憂心,唯恐邦諾步上玩具反斗城(Toys "R" Us)的後塵,成為下一個倒下的零售巨人。
邦諾最近的財報凸顯這憂慮可能成真。邦諾電子書閱讀器Nook的營收自2012年迄今下降逾85%,實體書的線上銷售也陡降,實體店營收過去兩年來萎縮約10%,一些門市已關門,更多分店裁員,這些跡象令他憂心目前逾600家邦諾書店有朝一日可能消失不見,下場可能跟Borders在2011年破產、停業一樣。
萊昂哈特認為,邦諾現在的處境不只訴說「一個企業巨人未能跟上時代腳步」的故事而已,美國政府疏於監管亞馬遜(Amazon.com)和其他線上零售商的政策,也難辭其咎。他指出,政府原先認為「壟斷型企業是邪惡的」,但此觀點大約從1970年代開始轉變,新觀點是:只要維持價格低廉,這些企業巨獸就不算是禍害。
他表示,這種強調低價的觀點犯了兩個錯誤。一,價格低未必等同於消費者福祉,若價格低廉但工資卻不漲,消費者的日子也沒變得更好。二,主管當局聚焦於短期價格,有時卻忽略一旦某公司成功征服競爭對手,後果會是如何(亞馬遜最近就宣布調漲Prime會費)。
萊昂哈特寫道,身為亞馬遜常客的他,「開始覺醒到巨型企業製造的深層問題 」,包括「他們有勢力壓低工資、避稅、壓制競爭,並且削弱經濟活力」。他呼籲政府正視壟斷型企業的問題。
2018-05-10 08:45:19
jsoujsou
這篇文章引起的反應不一。
●有網友認為「拯救邦諾」之說很荒謬,畢竟當初邦諾事業愈做愈大時,就是憑著較低的價格,把不計其數的獨立書店逼得關門歇業,如今可謂「自嘗苦果」。事實上,1998年浪漫喜劇片「電子情書」(You've Got Mail)裡描述的「邪惡連鎖書店」Fox Books,就是以邦諾為藍本。
●其他人則表示,邦諾其餘600家分店萬一關門,可能導致美國識字率和閱讀率降低,更別提損失成千上萬的工作機會。
●文中提到的反托辣斯議題也引起迴響。明尼蘇達州參議員柯洛布查(Amy Klobuchar)表示,這顯示有必要進一步監督橫跨多重行業競爭的公司,包括亞馬遜。
●此文也激起要求挹注更多資源至美國圖書館體系的呼聲。
●華爾街則對拯救這家全美最大連鎖書店顯得不以為然。自萊昂哈特文章6日刊出後,過去兩個交易日邦諾股價跌掉8%,市值蒸發了3,200萬美元。
巴隆周刊(Barron's)指出,從投資人角度來看,最大的問題或許不在於邦諾管理層為救亡圖存做得太少,反而是做得太多:若是管理團隊專注於獲利,而不是砸重金投入並未帶來什麼成長的「成長計畫」,本可發給股東更多的股利。
財報數據顯示,過去五年來邦諾花了1.7億美元發放股利,同時期砸下的資本支出卻是此數的三倍多,達到5.67億美元,而這五年邦諾股價跌掉三分之二、市值蒸發逾10億美元。過去三年資產報酬率(ROA)分別是1%、0.5%和1%;過去五年平均ROA甚至是負數。
投資人可能質疑,每一家公司都必須成長嗎?在汽車剛問世的年代,製造輕便馬車的業者該如何是好?明智的行動或許不是「投資」和「成長」,而是獲利了結。把實體書與馬車相提並論,或許並不恰當,畢竟紙本書的生命力比預期強,但邦諾的銷售和客流量緩緩走下坡是不爭的事實。
2018-05-10 08:46:07
jsoujsou
金石堂城中店熄燈 重南另一家書店執意堅守「城市最美風景」2018-06-26聯合新聞網

一頭白髮,今年63歲的天龍圖書店長沈榮裕也身在其中。但他並沒有隨著好夥伴金石堂熄燈一同退休,開書店的夢想,還在堅持。以下是精彩訪談:

「我現在是老闆兼工友,」沈榮裕邊說邊用電動起子把書櫃螺絲釘鑽起,空曠的二樓頓時嘎嘎作響,他的音量也不自覺提高。置身其中,竟有恍若戰場的錯覺。
跟什麼戰鬥?跟整個時代趨勢和出版業寒冬戰鬥。隆冬不是將至,而是常態。大雪紛飛,蓋住新書和書店人火熱的心。
沒辦法捲起千堆雪,沈榮裕在重慶南路上續守兩間書店、點兩盞燈。
燭光曖曖,多少映出了書街曾經輝煌的身影。儘管榮景難以喚回,沈榮裕深信書店仍是城市最美的風景。
只要繼續戰鬥,總能留下點什麼、延續點什麼。
沈榮裕是天龍圖書的負責人。今年4月收掉一間書店後,他手上還有三間書店,兩家在重慶南路上,一家在台中。
台中的書店原先坐落在台灣大道上,對面就是新光三越和大遠百,本來看好位於鬧區能吸引人潮,可惜和預期有所落差;加上租金上漲不堪負荷,後來決定到第二市場附近重新展店。
  堅守城市之光 賠錢也要做實體店
新店即將開幕,用大量書籍堆砌成牆壁和地板,還堆了個大拱門,成了沈榮裕眼中的夢幻圖書城堡。三層樓的店面一個月租金4.3萬元,讓沈榮裕直呼很便宜。新店蓄勢待發,看起來風光,但其實書店整體不斷虧錢。
「光是三間店的租金,就要60萬元,」沈榮裕提到,現在都是把以前賺的虧掉。
既然虧錢,為什麼還要繼續做?沈榮裕在臺北三重區長大,愛看書的他小時候在書店看書都會被老闆趕走。從那之後,他希望能開一家便宜的書店,讓顧客負擔少一點,想抄書、看書和拍照都沒關係。
2018-06-26 10:09:39
jsoujsou
「書店是城市之光。」沒有了書店,城市就沒有光芒。對他而言,開書店靠的是理想,天龍一路走來40多年,看著許多老顧客從小買到大,為了他們也要堅持下去。
沈榮裕形容,每個客人都是他的貴人,買超過100萬的會員太多了。今年逝世的李敖大師也是他的常客,買了50多萬元的書。
但靠理想無法果腹,沈榮裕努力做出特色,從16年前震撼市場、毀譽參半的69元書店,到現在以簡體書為主打,不斷求新求變。
「大陸我一年跑20多趟,」沈榮裕提到,每次去大陸都找最便宜最好的書,想辦法殺折扣,降低成本以提高競爭力。
這樣的努力,也讓他自豪表示,台灣的簡體書市場裡,天龍圖書不敢說是最大,但書種絕對是最多最齊全。
  借鑑海外作法 辦活動招攬人氣
因為時常奔波兩岸,也讓他有機會第一線接觸大陸出版業。「人家是像坐電梯一樣衝上來,」沈榮裕比了個向上衝的手勢,描繪大陸的出版盛況:民營書店在政府協助下如雨後春筍般一家家冒出,加上圖書免稅,造就書香盛況。
除了在對岸展店,沈榮裕透露也有不少書店業者有意來台,甚至想在重慶南路開店。可惜因為法規限制,現階段大陸知名書店如鍾書閣、新華書店仍無法過來。「如果他們來,書街怎麼可能不會旺?」沈榮裕反問。
振興書街只能靠自己,沈榮裕身兼重南書街促進會理事長,每年辦活動吸引人氣,未來還想仿照日本東京神保町辦古書街和古書祭,廣邀名人座談,希望能找到網路時代實體書店的突破口。
長年輔導關注重南書街的臺北市商業處副處長江美玲非常肯定沈榮裕的用心,促進會還獲得2017年績優商圈產業亮點精進獎,補助款逐年提高。
「吼,你買這個不簡單,這位作者剛來台灣時沒有人理他,現在比媽祖還受歡迎。」訪談尾聲,顧客前來結帳,沈榮裕熱情招呼介紹。實體書店的生機,也許就藏在這份人情互動裡。
2018-06-26 10:10:36
jsoujsou
不受出版業寒冬影響 雅昌展現科技揉合藝術新境界 2018-08-09 中時電子報

6月24日,金石堂書店城中店結束34年的營業,讓出版業和實體書支持者感到不勝唏噓。中國大陸的出版業同樣也受到網路的衝擊,但是由印刷公司起家的雅昌文化集團,成功結合科技、雲端等技術,提高藝品附加價值,讓藝術透過科技進一步保存暨發揚。此外亦推出精品會員制,讓會員可以獲得整個家族涵蓋所有年齡層的客製化藝術鑒賞教育及服務,成為藝術產業因應網路時代轉型的成功典範。
由大陸國臺辦與中華全國新聞記者協會所舉辦的「海峽記者特區行」採訪團,7月25日參訪深圳的雅昌藝術中心,館方介紹雅昌是以美術類高階商業印刷起家,透過印刷建立大陸最權威的10萬名藝術家的資料庫,自 2000年開始設立雅昌藝術網,成為中國藝術界最核心網站。也推出「雅昌藝術指數」,每位藝術家自1993年起的所有創作等相關資料都有完整記錄。透過累積大量藝術資料,衍生出新業務形態,包含流動美術館、傳給雅昌(專業影像訂製輸出平臺)、藝術圖書、藝術中心的藝術生態體系。從創作、轉播、交易、收藏、至普及效率均有對應的服務。據點已涵蓋「北上廣深」、杭州、成都、西安、合肥。
館內的藝術圖書館,擁有長50公尺、高30公尺的世界最大藝術書牆。最特別的是位於頂樓的VIP區域,分為包含收錄兩岸故宮館藏的中國美術區、世界藝術區、美術館等,VIP會費人民幣15萬元(約新臺幣67萬元),限量600人,包含騰訊創辦人馬化騰正是會員。
數位科技的應用則可在VIP區的「發現․養心殿」主題數位體驗展中親自感受。參觀者可戴上VR眼鏡體驗雍正皇帝召見群臣、處理政務、讀書、學習及居住的養心殿建築群。也可以在大螢幕上高倍放大仔細檢視山水畫的細節;除了可以在螢幕上任意旋轉以任何角度骨董觀看數位元化後的影像,尚可使用微信小程式,將高畫質數位圖檔收藏或與親朋好友分享。
2018-08-10 10:18:59
jsoujsou
實體變屍體? 2018-08-27 聯合報 黃子佼(樂評人)

不久前旺福來我電台節目,帶來新專輯旺情歌,之前袁永興老師專欄也提到它的精采,我也喜歡。許哲珮加盟,挖掘出不同情感節奏,果然交出更深層的娛樂氛圍。除了數位發行,它更以木吉他USB方式實體上架,沒有CD。小民在節目裡提到,音檔從錄音室出來,會被壓縮,用USB的檔案空間,足以保存更接近錄音室等級音質。我認同!問題是,電台直播錄音間沒有播放USB的插孔,最後還是燒成CD,讓我可以播放。
  前兩天有關於我對蔡依林家中沒有CD播放機的報導,回頭找對話紀錄,其實是6月底,她在社群上詢問是否還該出實體CD?該怎出?而引發我的感觸,6月27日,我發訊息和她聊,非動怒,是感傷擔憂,而當天的對話紀錄裡我就告訴她:妳是領頭羊。重點是,實體CD真的需要被趕盡殺絕變屍體?家裡那些都該清空(因為已沒擺器材播放)?
  這篇新聞出來之後,她跟我說:她車上還可以放CD。有網友則說還是會買,尤其蔡依林,一定捧場。但不一定聽,就是支持偶像衝銷量或收藏擺放,包括看看照片,想聽?還是透過數位平臺,靠手機更方便。但我們這些CD藏家或老聽眾都還健在啊,還沒消失在世上耶,去誠品音樂館,無論敦南和信義,啥時間點,幾乎都有客人,比起許多門可羅雀的商店來講,挺驚喜!是有人在逛CD的啊!包括在電台接CALL IN送CD(朋友出清的),絡繹不絕。當然,無法像以前動輒破百萬銷量,但CD存在價值真的沒有了?假設連領頭羊等級的都放棄,會造成啥問題?我來好好說明一下6月底,我跟她討論的重點,就是專輯的幕後人員露出,可能都被淡出。
  從小買專輯,會看歌詞頁工作人員名單,時至今日還會從舊專輯裡看到驚喜的事:原來曹蘭「好朋友」專輯視覺是李明道AKIBO設計的、原來甄妮「依然是你的雙手」專輯製作人是李宗盛,而封面是楊凡導演拍的,原來前瞻電子音樂人紀宏仁的「午夜電話」專輯也有馬玉芬的合音……。
  一根手指頭聽歌是當代趨勢,但在尊重音樂這件事情上,不足!設身處地的想,如果你是專輯詞曲以外的幕後幫手,交出成績單,卻遍尋不著自己走過的痕跡……會不會心寒?如果你是視覺愛好者,找不到數位平臺上的郵票大小之專輯照片到底是誰拍的,想學習致敬點讚,都沒對象,詭異嗎?大咖們,除了讓歌更紅,如果能帶動產業幕後人氣與知名度,功德無量何樂而不為?
2018-08-27 09:12:55
阿楨
快去家裡倉庫找找!舊錄音帶拍出天價 eBay漲幅破百倍 2019-03-24 聯合報

卡式錄音帶復古風潮即將重新席捲音樂界,錄音帶和黑膠唱片再一次成為音樂愛好者的珍寶。當紅歌手亞莉安娜和小賈斯汀相繼推出錄音帶作品,全球市場對錄音帶的需求漸增之際,錄音帶原料卻面臨短缺。
  數位成主流 樂團仍鍾情錄音帶
第一間公司在美國中西部。50年前和父親在密蘇裡州春田市一同成立「國家音樂公司」的史戴普說:「現在時機正好,生意夠我們兩家做。」
史戴普表示2000年前後的「CD稱霸時代」差點讓他生意做不下去,他們靠著錄製有聲書苟延殘喘活了下來。但令人驚奇的,是即使數位串流大受歡迎,「珍珠果醬」、「非凡人物」等搖滾樂團仍希望能在2000年代中期推出周年紀念錄音帶。
數年前,「國家音樂公司」和一間放棄生產錄音帶的南韓企業收購了30萬卷錄音帶,但隨著庫存漸減,「國家音樂公司」也面臨重大抉擇,他們該收山?還是繼續做?
最後他們決定砸重金採購絕版過時的錄音帶生產機器,並於去年生產了1800萬卷錄音帶,再銷給世界各地的3500間唱片公司。
  法商也入場 九成五產品銷國外
第二間公司在法國西部。去年11月,鄰近法國聖米歇爾山,一間名為「木蘭」小企業也重新開始生產錄音帶,這是20年來法國首次有企業生產錄音帶。
根據「木蘭」的商務經理加登,每卷錄音帶的售價為歐元3.49元(約台幣122元),他們每個月約生產數千卷錄音帶,有九成五銷往國外。
史戴普指出,在網路時代裡,像加登這樣二十出頭的年輕人都需要一些「有形」的東西。他說,數位音樂的音質雖然乾淨且清晰,但少了共鳴感。
2018年,錄音帶在美國的銷量成長了23%,從前一年度的17.8萬卷增至21.9萬卷。黑膠唱片的販售總額來到1988年後的最高——美金4億1900萬元,較前一年度成長了8%。
雖說黑膠唱片的音質絕對優於錄音帶,錄音帶實惠的價格卻是收藏者的最愛。29歲的梅伊收藏了500卷卡帶,包括小甜甜布蘭妮的首張專輯「愛的初告白」,如今價值不斐,eBay上甚至有賣家開價100美元以上。
2019-03-25 09:38:08
阿楨
北京深夜書房 走進「書山行旅」畫裡 2019-03-23 聯合報

想要瞭解一個城市的文化氣質,就去看看她的書店。晚上十點,北京市三裡屯的時尚店家已經打烊,但廿四小時營業的三裡屯三聯韜奮書店,成了夜貓族的「深夜書房」聖地。
三裡屯酒吧街是京城夜色的鮮明符號,鄰近大量駐京使館,許多外國人晚上前來找樂子,路邊也不少皮條客在招攬。其中,三裡屯西街更被稱為「髒街」,但在禁止穿牆打洞、清除低端人口政策下,這裡多了一間作家楊絳形容「不官不商,有書香」的三聯韜奮書店。
在三裡屯這個黃金地段,這家書店的空間設計極為奢侈,裡面像寬敞的圖書館,而不是空間充分利用的書店。高高的書架上,圖書從地面直通屋頂。錯落的書架間,一個八字形的二層走廊穿梭其間,書架上沒有放滿書籍,樓梯下方則是閱讀區及咖啡休息區。
據書店負責人說,空間設計的靈感源自北宋畫家範寬的「谿山行旅圖」,將人們在店內的閱讀體驗比喻為在浩瀚知識文化中的「書山行旅」。
書店仿效台灣誠品書店經營模式,標榜「書店+」模式與「廿四小時營業」,還開設閱讀區和咖啡區,就是不怕讀者來書店只讀不買。台港澳書籍置於二樓,但書量為數不多。
當北京網路電商風起雲湧,在網路購書成主流通路的當下,廿四小時實體書店反成了異類。但這類實體書店在政策支持下,卻在北京一家接一家開。反倒是台灣精神地標,位於仁愛圓環旁的敦南誠品,過了卅歲生日後將於二○二○年租約到期,未來恐要另覓新址。
  相關新聞
一九九九年全球首創廿四小時不打烊的敦南誠品書店,將結束營業
2019-03-25 09:39:03
阿楨
靠手機大神閱讀? 別騙了 2019-03-14 聯合報 趙哲聖/開南大學助理教授(桃園市)

聯合報願景工程民調,近四成民眾一年內連一本書也沒看過。「書」這項承載知識與資訊的載具,除了沉重,也在質變,但不讀書本的憂慮,在資訊世界,更加令人擔心。
兒童從小以平板娛樂成長,父母又一股腦給他們科技載具的玩物,再等到學校教育脫離書本,社會氛圍沒人以讀書為榮耀和成就,紙本書怎不會沉睡,隨數位世代而消逝!
  回應
將近20年前我跟某個老師談到電子書包的議題,他興致勃勃充滿期待,我則不那麼正面看待,當時還沒有android平板或ipad, 多是各廠商封閉式系統,但即使到現在,我仍抱持與本文作者相同看法。

實體書店隱憂:第二代不願接手 2019-04-14 聯合報

文化部日前上網公佈委託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執行的「全國實體書店營運調查案」,這是國內首次針對所有實體書店的大型調查,直接派遣訪員登門拜訪一五四一家書店。調查指出,許多空有書店之名,實際仍有陳列一般圖書且有圖書銷售行為的書店,僅八六九家。
三成三書店採複合式經營,七成書店面積小於五十坪,而書店第二代不願接手是最大隱憂。
新書店 期望作倡議平臺
調查指出,相對於傳統書店,近五年才創辦的書店期望以書店作為倡議平臺,包括推廣閱讀、社區營造、打造當地文史、藝文環境等面向。這些新書店已體悟圖書的獲利根本無法支撐經營,多數採複合經營且積極開發在地化的產品與服務,以書店作推動社會議題的基地,發揮書店對社群的影響力。

登上頭版書店大拋售 8本599元還送春聯書籤 2019-04-08 聯合報

位於臺北市和平西路三段240號1樓的時報本鋪書店,在臉書官網公告推出一年好幾度的曬書節,4月8日至22日,每本書99元、4本349元、8本599元。
時報本鋪書店因年節在書店門口貼上「書出不去 人進不來」、「一年四季皆淡季 店員常比客人多」對聯,橫批「門真的沒壞」,登上媒體頭版,引起讀者瘋狂轉貼。
2019-04-14 10:02:40
阿楨
走了金石堂...房東笑納新貴客 租金收更高 2019-04-10 經濟日報

位於重慶南路、已有34年歷史的金石堂城中店,去年6月租約到期後,因無力負擔高房租,關門歇業。書迷不捨,網友認為走了金石堂,房東未必能找到更好房客。不過,該店面空置不到幾個月就找到
新房客港商The Hive ,為新創共用辦公室業者,在香港、曼谷,新加坡都有據點,The Hive Taipei已在今年1月開幕。

書愈看愈少...孩子看不起 大人買不下 2019-03-14 聯合報 文多斌/教(桃園市)

很多在小學努力推動的美好事物,一長大就變化特別快;光是閱讀,小學階段可是推得如火如荼,舉凡每日的身教式安靜晨讀、閱讀課的讀書與討論、小小書評家課程、閱讀認證活動、每年圖書館的添購圖書等,都是大力推動閱讀。無奈升上國中與高中後,孩子閱讀量愈來愈少,大多是功能性的閱讀,有何快樂之有呢?能有看課外讀物的時間,都是奢侈的幸褔。
其次,就買書而言,家中藏書也可怕,又捨不得丟掉,再加上孩子們買的書,愈積愈多。筆者很多藏書,有些都是從教授研究室或家中一車一車載回來的。想想教授們,退休之際想要處理藏書,還真不容易,有些書想捐給圖書館,圖書館還不想收。慢慢的,筆者也開始不太敢買書,能上圖書館借到的就先借,因為愈買愈多,若沒有斷捨離的勇氣,還真的是一場夢魘,能為書而犧牲家中空間的又有多少人呢?
  回應
值得購買的書根本不到一成,能流傳到後世的連1%都沒有,全是垃圾!
書不要買太多是對的。書的屍體和人的屍體一樣,不好處理。有書送人,人家不見得要。賣給舊書店,他們還挑得很,價錢又低得好笑。扔掉,也可惜。有錢不如買好東西吃掉。吃了東西,快樂一下。最後食物變成大便排出,了無很痕跡。這是人生最高境界。買書的當下是充滿了美好的想像,但是惡果在等著折磨你──書屍體如何處理?
2019-04-14 10:05:35
阿楨
成人讀紙本書4.67本 去年數量微增 2019-04-19 經濟日報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調查報告顯示,2018年大陸成年人平均一年閱讀的紙質圖書4.67本,較2017年小幅增加0.01本,11.5%的成年人平均一年閱讀十本以上的書,不過,由於手機和上網普及化,民眾在紙質報紙和期刊的閱讀量均有減少。
2018年大陸成年人平均電子書閱讀量3.32本,較2017年的3.12本增加0.2本,有7.1%的國民年均閱讀十本以上電子書。報刊閱讀率則持續降低,紙質報紙的人均閱讀量為26.38份,低於2017年的33.62份;紙質期刊的人均閱讀量為2.61期,低於2017年的3.81期份。
調查發現,2018年中國成年人包括書報刊物和數位出版物在內的各媒介綜合閱讀率為80.8%,也就是有八成的人都有閱讀習慣,各類數位元化閱讀方式包括網路線上閱讀、手機閱讀、電子閱讀器閱讀等的接觸率持續增長。
從對不同媒介接觸時長來看,成年人平均每天手機接觸時間最長,為84.87分鐘,上網接觸時間為65.12分鐘,電子閱讀器閱讀時間為10.70分鐘,均有成長。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院長魏玉山表示,數位化閱讀的發展,提升國民綜合閱讀率和數位元化閱讀方式接觸率,整體閱讀人群持續增加,但也帶來了紙質閱讀率增長放緩的新趨勢。
據統計,38.4%的成年人「拿一本紙質圖書閱讀」,比2017年的45.1%下降6.7個百分點;超過半數成年人傾向於數位元化閱讀方式,其中,傾向手機閱讀的讀者比率上升明顯。
在中國成年網民上網從事的活動中,61.6%的網民選擇「閱讀新聞」,62.3%的網民選擇「網上聊天/交友」,僅有15.9%的網民將「閱讀網絡書籍、報刊」作為主要網上活動之一。
2019-04-19 08:32:08
阿楨
「公共出借權」的美麗與哀愁 2019-05-08 聯合/柯皓仁(臺師大教授)

  最近「公共出借權」的議題引起了大眾的關注,無論是出版業朋友或立法委員的論述,都把公共圖書館的「借閱量」提升,和出版業界的「銷售量」下滑劃上等號。事實上,吸收知識的來源越多元(例如網路),直接以圖書為知識來源的民眾亦隨之下降。聯合報系願景工程「107年民眾閱讀行為」調查指出,逾40%受訪者,一整年沒看書,甚至有19%表示超過10年沒讀書。顯示圖書銷售量的下滑是個複雜的因素,要歸咎於圖書館恐怕是過度推論,而自許為「城市客廳」的公共圖書館不正擔起著培養民眾閱讀習慣的責任?
  代表全世界圖書資訊界及其使用者利益的國際圖書館協會聯盟(IFLA) (擁有超過1,400個會員,遍及全球140餘國的國家與國際型圖書館學會、機構、組織和個人)闡明其對「公共出借權」的立場,我相信這也是臺灣圖書館界的立場:一個國家是否建立「公共出借權」體制,應權衡「給予作者的文化和社會支援」、以及「可能危及資訊和創意表達的平等傳播」間的利弊得失。IFLA甚至認為開發中國家不應建立「公共出借權」體制,以避免損及其他文化、教育建設。如果建立「公共出借權」體系,則應為文化支持體制或酬勞權,並有獨立於著作權立法制度之外的保障立法。「公共出借權」的行政資金不來自於圖書館預算,而是由政府提供的文化支持,應由政府提供獨立財政資助。
  當臺灣邁入「已開發國家」之林,基於文化認同、以及對作者(與出版業者)給予經濟和社會保障支援而實施「公共出借權」,圖書館界無可置喙甚至雙手贊成;然則,我國公共圖書館的館藏發展與營運經費向來匱乏(甚至連十萬元的購書經費都需要中央政府支援),實施「公共出借權」的經費萬不可來自公共圖書館的預算,必須有專門預算(包含補償酬金、承辦「公共出借權」業務的人事與營運經費)。
  出版業和圖書館界同屬文化事業,實乃脣齒相依,與其文化事業網內互打,彼此指摘,不如共存共榮,畢竟沒有出版業的努力,圖書館沒有好書;沒有了圖書館(或是就被動提供服務),我不認為出版業就會有春天。
2019-05-09 07:47:47
阿楨
振興圖書市場 別開錯藥方 2019-06-19 經濟日報社論

資誠會計師事務所日前發布《2019全球娛樂暨媒體業展望》年度報告,報告提及,去年台灣圖書市場銷售總額為9.63億美元,年減0.4%;壞消息不止於此,受數位浪潮影響,預估未來五年,台灣圖書銷售總額還將萎縮,五年的年複合成長率為-1.3%。
這些年來,文化部持續研議的振興出版業措施,包括了推動圖書統一定價制度,也就是仿效國外做法,限定一年內新書,最多只能打九折,同時也考慮讓出版業免營業稅,以及提供國人購買圖書抵稅,作為政策補償。年底前,台灣還將試辦圖書館「公共出借權」。
公共出借權指的是,有些人認為,圖書館借出去的書愈多,民眾會愈不需要買書,將影響出版業營收。為了彌補出版業損失,並扶植好的內容創作者,圖書館將針對借閱率高的出版社與作者,提供一定的補償金。
支持者多是認為,出版是一種文化活動,不能與一般商業行為或商品相提並論,必須經由特別保護;反對者,則如一般消費者,多難理解,柴米油鹽都可自由定價,為何書本不行?另外,很多人都是既上圖書館借書,也會到書店買書,兩者行為並不互斥。
從文化投資的角度來看,政府應考慮讓出版業免營業稅,也可透過試辦,更多的說理,讓圖書館成為補貼出版社、優質作者的來源之一。但是,對於推動圖書統一定價,政府務必謹慎為之。
儘管政府表示,會同步做配套,讓一開始買貴的人,可以在隔年報稅抵扣,但是政府不要忘了,當下的剝奪,若沒有立即彌補,彌補等於是無效的;政府要顧忌的,恐怕是現在鳳毛麟角的看書人口,變得又更少了。
政府與其要推動圖書統一定價,不如先好好檢討,出版業者經年詬病的另一個「價格不正義」,也就是,政府的圖書館帶頭砍價,長年是以低價購買圖書,形成政府一方面鼓勵閱讀,又想減少出版商打折銷售,但圖書館卻要求折價購書,相當矛盾的怪現象。
  回應
圖書館不折價購書,會被控告圖利書商,而且購入的冊數減少,無法滿足讀者的需求。公立圖書館的經費,多編一些吧!不過希望渺茫。至於私人的機構,只會偏向專業書籍,私立學校圖書館更可憐了,吃都不夠,還要曬乾。
文筆不佳的作者譯者太多、題材狹窄、內容難看,也都是出版市場萎縮的原因!
2019-06-20 10:33:41
阿楨
快閃、無人書店炒話題?堅持書的本質就是好書店 2019-08-19 聯合報

從只存在180天的「快閃書店」,到店主消失了的「無人書店」,近年台灣實體書店衰微,卻出現不少顛覆傳統的新型態書店。出版界有喜有憂,有人覺得這是為實體書店注入活力,也有人擔憂這些「創意」只是炒話題博宣傳,新型態書店不過是曇花一現。
「新世代的讀者有新的需求,閱讀的型態也不斷轉變。」聯經發行人林載爵認為,快閃書店、無人書店的崛起,代表仍有人願意加入書店的經營,為這個傳統產業尋找新的經營方式,象徵「書店不死」。不同類型的書店對書有不同的呈現方式,新型態書店的加入讓這個產業「更熱鬧」。
作家李志銘曾撰文批評「快閃書店」淪為房地產的宣傳花招。他表示,無論是何種型態的書店,只要能堅持「書的本質」,就是一間好書店。他認為,辛亥路這間無人書店補書快、書源穩定豐富,讀者每次去都可以看到新貨、有新的驚喜,有沒有店主反而是其次。
在傳統書店中,書店主人是一間書店的靈魂;書店主人不只是收銀員,更負責為讀者找書、告訴讀者書的故事,搭起書和讀者之間的橋樑。沒有主人的書店,書和人如何交流?
「無人書店」經營者吳雅慧指出,擺設於此地的二手書,與「舊香居」有所區隔。「舊香居」收藏有版本差異的骨董書,需要店主的鑑賞介紹;「無人書店」的書則多為時代經典,如志文出版社的新潮文庫,毋須主人特別解釋推薦。
李志銘認為,沒有主人的書店,反而給讀者沒有壓力、自在讀書的空間。他曾看到讀者在這間無人書店一坐好幾個小時,或是幾位書友促膝長談,比在傳統書店更輕鬆自在。
吳雅慧表示,「舊香居」經營舊書生意多年,舊書書源穩定、也有一定品質。「無人書店」是天天補書、天天有新書,也不會有「斷貨」的問題,絕對不會是曇花一現的話題書店。
2019-08-19 07:53:25
阿楨
上網就有看不完的免費內容,為何我們還是想要買書? 2018-06-22 劉揚銘

  每天醒來先滑開手機的時代,書店開幕比書店關門更像新聞。
  這年頭賣書很難賺錢,經營書店不得不從書以外的地方發掘價值。
  內容印成紙本,至少有三種功能
1. 完整傳達資訊
2. 編輯的加值
每個人都能在網路上寫文章,但出書必須經過編輯與出版社的把關,網路內容當然是免費,但交換的代價是:資訊真假得由讀者自行判斷。
3. 具有某程度的權威
我們願意相信「有人花了心力把關內容,把它印在白紙上」的價值,所以就算網路上有看不完的文章,我們還是會買書。

閱讀到底有什麼價值?——台北國際書展的反思 2018-02-22 劉揚銘

台灣出版業每年最重要的大拜拜──台北國際書展剛結束。今年逛書展遇到好多朋友,一問之下發現大家都是為了聽講座而來。今年參觀人次總計53萬,比去年下滑8.6%,因此銷售買氣也下滑一兩成;不過專題講座達到1180場,成長27%,書展期間平均每天有高達200場講座活動舉行。
  紙本的價值?
你可能會說,出版紙本至少要經過編輯和出版社把關,內容肯定比較扎實、有價值。那就進入下一個層次的問題。
  閱讀的價值?
我算喜歡讀書,還想以寫字賺錢營生,許多朋友也正從事推廣閱讀的行動。即使如此,讀書給我的價值、為我帶來的收穫可能並不會比玩遊戲、看電影或和朋友去KTV唱歌來得高。編輯與出版者能為書的品質把關,玩遊戲看電影也一樣,作品經過許多工作者的心血,沒道理讀書就比較高貴,看爆炸爽片就比較腦殘。
2020-03-30 07:56:14
阿楨
底層網文作者:過半月入2000元,“賣身契”已簽到去世後50年 IT時報

中小網文作者舉起“苦霸權合同久矣”的旗幟,中小作家們維護眼前可見的付費閱讀的分成,但平臺開始向免費閱讀、IP多元化運營轉移。
2020-04-27,閱文集團宣佈管理團隊調整…
5月5日,閱文作家集體斷更,在微博、知乎等社交平臺自發舉行“五五斷更節”,抗議閱文免費政策。
隨後,閱文集團發佈公告稱,文章對網上流傳的“作者被收走著作權”、“作者所有社交帳號全部歸閱文”等說法不屬實,並且再次明確“全面免費不可能”。
5月6日,閱文集團如期舉辦了作家懇談會,懇談會上閱文新管理層改革舊合同,明確著作人身權歸屬作者,而著作財產權的收益規則在經雙方協商後,在自願的情況下授予,並且免、付費模式由作者選擇。
中小網文作者的自由:“我們只有簽與不簽的自由,只有大神才有議價權。”他們擔心,免費閱讀會動搖他們的收入。
免費閱讀洩洪之勢
據2018年網路文學作家收入排行顯示,創作者已達1755萬人,日均更新8000字。“唐家三少”以1.3億元斬獲第一。但新入局的以兼職居多,月收入高於5000元者僅占15.4%,過半低於2000元。
讀者看一章2000字,要花1毛錢,作者賺5分,網站賺5分,看完一部動輒800萬字的網文作品,至少要花400元。高企的閱讀費用,給盜版滋生了空間,2019年網路文學盜版損失39.3億元,比2018年上升10.4%。
閱文每年處理侵權案件近2000起,僅2019年就發起民事訴訟1500餘起,下架侵權盜版連結近2000萬條。
從2018年8月開始,連尚讀書、米讀小說、七貓、番茄等主打免費閱讀的App相繼殺入,閱文旗下QQ閱讀等付費閱讀App首當其衝,平均月付費用戶由2017年的1100萬減至2018年的1080萬,付費比例也由5.8%下降至5.1%。
  回應
 一個人只要還有點本事可以賺到錢,有誰會去靠敲鍵盤寫小說?
 李杜,柳永,徐渭,羅貫中,施耐庵,吳承恩,曹雪芹,蒲松齡等人表示羞愧難當。
 那些人寫的小說真的沒賺錢。大把公務員在起點寫小說,只要爬到中上層,一個月(每日6000字)賺到的錢,做公務員一年也比不上。免費大旗一開,再也沒機會了,所以寫手們暴動了。
2020-05-12 08:50:23
阿楨
亞洲最知名24小時書店誠品敦南謝幕! 2020/06/01 中國

誠品敦南店吹熄燈號,5月31日一整天人潮洶湧,趕來向這家特別的書店告別,擠爆位在敦化金融大樓2樓的書店空間。入夜之後,戶外廣場更猶如跨年晚會,最後在董事長吳旻潔帶著員工與民眾一起倒數,為這處亞洲最知名的24小時書店,畫下歷史句點。
倒數活動其實從昨日淩晨便悄悄展開,PChome網路家庭董事長詹宏志的講座從淩晨4點半開始。面對滿場觀眾,詹宏志感性表示,誠品敦南店的歇業,不只是一間「大家喜愛的書店消失」這麼簡單,就像是聽眾們一大早4點半到場聽講,這樣獨特的時刻和事件,都是無法複製的。
董事長吳旻潔在聽完作家詹宏志講座後,逛了最後一圈書店,買了最後一本書,在櫃檯前最後一次結帳,「我由衷感謝的,是芸芸眾生成就誠品敦南店。」
吳旻潔表示,第一間誠品書店位於仁愛圓環,1995年搬遷到誠品敦南店現址,1999年開始24小時營運,2008年改裝,她是在2004年加入誠品,「這裡等於是誠品的母店,真的是一個收藏了我所有的喜怒哀樂和年少輕狂的地方,很有歸屬感。」
作為接棒的書業第二代,吳旻潔看著誠品敦南店在父親吳清友的打造下誕生,如今也以董事長的身分,看著這間創始老店即將熄燈。她坦言,「我最近不太敢來敦南,可能是近鄉情怯,知道每一天都在倒數,知道它將會不見。」
2020-06-01 08:07:12
阿楨
開不到兩年 誠品深圳店年底熄燈 2020-07-04 經濟日報

誠品中國大陸市場又一挫敗!繼上海中心店破局後,誠品昨(3)日宣布,開幕不到兩年、位於深圳萬象天地的深圳店,將於今年年底關閉,也是誠品旗下有史以來最短命的店舖。深圳店關閉,就僅剩下蘇州店。

閱讀力下滑與實體書店逐漸凋落,政府做了什麼? 2019-09-19 吳政鴻

台灣人的閱讀習慣每況愈下,去年高達四成民眾整年一本書都沒看過,出版產值與書店數量更是岌岌可危。
近來我國文化部針對出版業推出許多政策,例如「公共出借權」、「圖書定價銷售制度--新書售價規範」、「國人購書抵稅」、「公部門圖書採購」、「圖書送存制」與「出版業減免營業稅」等相關政策,但目前只有「公部門圖書採購」與「公共出借權」已經有推行或確認試行時間,其他政策大多還在研議或擱置的狀況。
反觀中國大陸在2012年《關於延續宣傳文化增值稅和營業稅優惠政策的通知》,其中提到免徵圖書批發、零售環節增值稅。2016年11部門聯合發布《關於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進一步讓實體書店在土地、資金、租稅、金融與行業租金上提供照顧與保障。2017國務院更進一步通過《全民閱讀促進條例》草案,條例中明確規範大陸各級政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在全民閱讀活動中的責任義務與權責,為推廣全民閱讀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據。

書香北京 資助239家實體書店 2019/11/23 旺報

北京官方發布的《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實施意見》,截至今年9月,全北京市增加285家實體書店,其中有239家北京實體書店獲得2019年度實體書店項目扶持,包括特色書店85家、最美書店10家、最具影響力書店2家,扶持資金近1億人民幣。2019年全北京市實體書店獲得的房租補貼金額高達5300多萬,比2018年增加30%,共有143家書店獲得房租補貼,補貼金額佔書店的房租成本近60%。

成人讀紙本書4.67本 較去年微增0.01本 2019-04-19 經濟日報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調查顯示,2018年均閱讀紙質圖書4.67本,11.5%成年人年均閱讀十本以上,不過,由於手機和上網普及化,民眾在紙質報紙和期刊的閱讀量均有減少。
2020-07-04 08:38:31
阿楨
城市書房為何這樣火

2020-09-27,溫州市、上海市浦東新區等十地在溫州共同發起建立“全國城市書房合作共用機制”,共同搭建全國城市書房共建共用平臺。
借書、還書,只能局限在一兩個圖書館,這是以往溫州市民碰到的“閱讀煩惱”。
溫州先後探索出“城市書房+書店”“城市書房+文化禮堂”“城市書房+酒店”模式,目前全市共建成城市書房88家、百姓書屋63家、文化驛站210家。如今,步行不出15分鐘,市民基本上都能找到身邊的文化“加油站”。
“房租可以不要,書房不能不建。” 是甌海區南塘一社區大多數業主的心聲。2015年,聽說溫州市政府正在建設城市書房,業委會立馬開會討論,拿出原本年租金幾十萬元的店鋪,用來建城市書房。如今,館藏1.4萬餘冊圖書的南塘街城市書房已成為附近最具人氣的文化空間。
選擇經濟效益還是文化空間?溫州人的答案驚人一致。在溫州夢多多小鎮,商場運營方森馬集團將一樓最旺的商鋪拿出來,按照兒童樂園的風格裝修成城市書房,各類卡通玩偶和貼花設計讓書房童趣十足。全市88家城市書房,由社會力量免費提供場地、免費裝修設計、參與日常管理的就有79家。
目前,各具特色的城市公共閱讀空間出現在全國眾多城市的街區、商場、公園。截至目前,山東威海、江蘇揚州等全國130多個城市,建立了1700多家城市書房。
  相關新聞
龍應台號召 鄉親大出動搶救潮州最後一家書店--金石堂潮州店 2020-09-29 聯合報
2020-09-30 07:34:25
阿楨
網路小說是否能成為中國對外文化輸出的成功案例? - 知乎

對於近年“美國人看網文”事件,網文是否能像日漫一樣成為主流?
  回應
 有潛力,但是現在不是。東南亞那些國家我不知道,但就我學校的美國同學沒幾個人讀過中國小說,,不說好萊塢了,就說日本,當年有龍珠/pokemon/哆啦A夢這種世界級IP 然後才吸引了更多更多的受眾,中國網路小說顯然沒有.
 文字和動漫一樣嗎?不說網文了,就拿最英日文暢銷書,中譯本讀過的一年能有幾本?
 所謂網路小說只是長篇章回小說在進入互聯網時代後所獲得的新的平臺,有幾個特點。一、作家群體更廣泛,小說創作已經從傳統的“文人”擴大到更多的階層。其二、作家收入有保障,收入頂尖的作家階層出現。其三、體裁多樣化。幻想小說從單一的武俠體裁發展到玄幻、仙俠、官場、奇幻、D&D、穿越、遊戲等等,更多更新穎的體裁吸引越來越龐大的讀者群。

網絡文學或將成為中國文化輸出的重要方式 2017-03-28 威鋒網

說到中國文學,四大名著曾被翻譯成不同的語言輸出到國外。不過近年來,就像是國內美劇需要依靠字幕組一樣,東南亞也出現一些翻譯組。不少的網絡文學開始出現了實體書,甚至搬上了大熒幕,就像近年來大火的《步步驚心》、《甄嬛傳》、《琅琊榜》等等作品。
美國好萊塢電影、日本動漫作品都是文化輸出的經典,同時也將其思想與文化帶到了世界。也許有天中國網絡文學也能成為一種文化載體傳播到世界上。

與日本文化輸出相比,中國差在哪裡?
  回應
真正能走向大眾的文化產品你得保證它好吃、好玩、好看,能和普通人的生活娛樂需求結合到一起,也就是所謂的通俗文化產品才行。日本文化輸出的主力是什麼?動畫、漫畫、遊戲、電影(早期)。我們熟悉的和服、藝伎、茶道、武士、忍者、壽司一類的日本傳統文化是隨著上述流行文化的載體傳播到外界的。

中國怎樣才能提高文化輸出?

中國對外的文化輸出一直是山水畫,京劇,孔子等我們中國人自己都不感興趣的事物,在國外也沒什麼影響,反倒是言情小說、抖音和中國化妝技巧在國外小火一把。文化輸出很難自上而下地規劃出來,它只能自下而上地生長出來。
2020-12-09 09:54:44
阿楨
逃過「疫」劫之後呢?疫情時代下台北國際書展的真正挑戰 2021-01-25

2020年第28屆台北國際書展,因全球性流行的COVID-19疫情影響,先宣布延期至5月,而後難敵疫情變化,正式宣告首度停辦。正值疫情嚴峻之際,出版業也持續有產業內部的問題要面對。
  專業展?促銷展?是時候重新思考「書展」了
從何飛鵬於金鼎獎致詞時提到「電子書定價過高」以來,圖書定價過高背後的各種產業癥結就陸續浮上檯面。更別說特定通路掀起雙11折扣大戰,部分出版社退出該通路;獨立書店繼而發起串連,以一日歇業表達抗議(但喚起的討論與理解甚微小)之後,出版業的處境可說更為慘痛露骨。
台北國際書展如今已是台灣規模最大,也是亞洲第一大、世界第四大的國際級圖書專展,兼具版權交易與消費展示的功能。
然而,參與書展對出版社而言,多半不是一個輕鬆的決定。畢竟攤位租金與裝潢費用壓力不小,加上各種必要支出,受到天氣、過年前後舉辦等各種外部條件影響,一場書展賣下來,能否回本都是問題。
對於精打細算的讀者而言,如今已有網路66折以下的優待,還能免除拿書、提書的物理負擔(儘管書展現場也有打包郵寄服務);對於喜歡活動的讀者而言,平時就可以參加出版社或作者的各種新書活動,甚至還有免費的線上直播。

低價行銷,有何不可?書價「割喉戰」與書店抗爭的幾點反思 2020-11-13

日前,為配合來自中國的「雙11」購物節,富邦集團旗下momo購物網發起全館圖書79折起、滿111元再加碼打84折(結算後等同66折)的促銷活動。其後不久,博客來隨即迅速跟進,相繼推出限定萬種中文書下殺66折的便宜優惠。
對此,獨立出版社松鼠文化率先決定要在momo下架抵制,寶瓶文化很快也跟著退出折扣戰;與此同時,1111當天更有40間獨立書店串聯共同「歇業一天」以示抗議。
  常態性的折扣戰,宛如止渴飲鴆
採取價格破壞策略好比是可怕的毒藥,雖然短期內能收到明顯效果,卻很容易讓顧客養成固定要求折扣的消費習慣,日後想要恢復原價早已是不可能。
消費者須知,在享受這些便宜、便利、快速的背後,是建立在物流宅配人員長時間的壓榨、血汗、過勞等惡劣勞動條件為代價上。更不用說,電商資安問題如個資外洩、電話詐騙屢見不鮮,有些電商甚至還被刑事局列為「高風險網路賣場」。
2021-01-27 09:17:34
阿楨
透過「消費者運動」抵制電商的削價競爭,主要目的並不是為了保護地方的獨立書店,而是為了維持整個出版業界從生產到銷售的友善環境(以及位在創作源頭的作者),避免被強勢的通路綁架。
  「違反人性」的對抗方式很難有效
所謂「獨立書店」這名稱,近幾年來早已被台灣媒體過度濫用,加上每年文化部固定編列活動經費補助的推波助瀾,以致獨立書店承擔了過多原本不該背負的精神(理念)十字架。
站在一般讀者的立場,畢竟網路購書就是比較方便,違反人性的對抗方式通常很難有效。從事抗爭者不妨參考2010年環保團體抗議富邦集團投資國光石化的做法,呼籲民眾共同抵制富邦金控所有子公司金融產品,包括號召支持者關閉台北富邦銀行帳戶、拒絕使用台北富邦信用卡、定期存款解約等,如此才會真正打到這家企業的痛處,從而達到抗爭效果。
  獨立書店未來的競爭優勢在哪?
台灣書籍出版業銷售額最高峰是2010年的367億元,此後十年內下滑到190億元,幾乎腰斬。
許多書店既吃不飽也餓不死,始終處於爭取經費補助和維繫書店營生的存活邊緣。與其繼續鼓勵開新書店,倒不如把資源放在健全地方鄉鎮圖書館的採購書籍與推廣閱讀活動方面。
獨立書店未來勢必要替自己營造出更多「不可替代性」的競爭優勢。比如每年香港、中國大陸都有出版不少我感興趣的中文書,一般在台灣本地的書店通常不易看到。

電子書定價太高?推廣數位閱讀,只有「折扣」一途? 2020-10-17

紙本書變貴,固然受到20年來物價上升的普遍影響,但原因仍是20年間總體出版量銳減,導致書籍單位成本變高,當然其中也包括為人所詬病的「泡沫定價」現象,即因應折扣削價競爭而刻意提高定價的作法。
台灣的電子書定價平均為紙本書的六到七折,倘若紙本書價格偏高,電子書價自然也稍高,電子書雖少了實體印刷、倉儲與物流等階段,但前置編輯作業與後端管理依舊需要成本,且目前的電子書收益可能有攤提紙本書製作成本的部分效益。
  「內容有價」才是硬道理
「比低還要更低」的定價或折讓,終究只能建立在出版人的自我剝削當中

上網就有看不完的免費內容,為何我們還是想要買書?

內容印成紙本,至少有三種功能
1. 完整傳達資訊
2. 編輯的加值
3. 具有某程度的權威
2021-01-27 09:20:21
阿楨
書店,作為「炒作房地產」的新寵?

  與知名書店為鄰:從誠品到蔦屋的文化地產風潮
回看過去30年來,在台灣特有的土地制度(包括持有土地房產稅率低、空屋囤房沒有累進率)剝削下,大量的資金競相投入房地產,「書店倒,豪宅起」,記憶中的重慶南路也從書街變成旅館街,接著又成了房地產開發商的目標。對照30年後的此時此刻,虛華的樣品屋(偽)書店,冠以文藝形式包裝的社會運動,同時搭著宛如嘲諷(消費)時下真正以自身微薄之力辛苦賣書的其他眾多獨立小書店、策展人彷彿自我反串般的宣傳話術:「開書店不是只要有錢就好,而是要有對的『人』。包括尊重書與知識的人,在出版或文化崗位上默默耕耘的人,他們都有『人文的態度』才能創造美好的事物」。凡此種種一切表面的客套,終究掩飾不了近乎速成的貧乏與媚俗,以及助長土地炒作的惡。
  相關新聞
為什麼金石堂/誠品一間間關,對市民是一大損失?
台灣的出版業天真而迷人,但也因此賺不了錢:出版社薪水很低,勸你不要進來
沒有前輩的工作:網路時代編輯的摸索
雜誌走到了盡頭?「小編想燃燒雜誌魂,老編卻不指望創雜誌」

  回應
這就和那些網美打卡的圖書館一樣…
曾聽過創辦人演講,一邊開書店一邊推網路書店的連結讓人不解。在南部展店時說要來拯救… 現在終於明白,原來是集團啊
這家知名書店閒暇時會去逛逛,但買書會透過網路,因為確實便宜不少!
誠品一般的店還好,鳶屋的書量真的是很少,書,是用來閱讀的,不是用來裝飾的。

誠品不要看:蔦屋不是你想像中書店的八個理由 2017-01-26

理由1:誰說書店一定禁止飲料?——這裏不僅可以,還設置回收台
理由2:誰說書店只能席地而坐?——歡迎到咖啡廳慢慢看
理由3:誰說逛書店只能提塑膠籃?——這裏給你風格小籃
理由4:誰說店員只能退居幕後?——走出幕前,展現書店精神
理由5:誰說新書上架就一定要打折?——要也是會員尊榮
理由6:誰說書櫃一定要塞滿?——四方秀面,敞揚書的結界
理由7:誰說書店一定要設暢銷榜?——把選擇權還給讀者
理由8:誰說書店重點是賣書?——「非書」更是無比精采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9137/2254318
2021-01-27 09:21:06
阿楨
日本《東方新報》2020-12-16中國書店數量不斷增加,達到史上最多的原因

受電子書普及等因素的影響,街頭的書店不斷減少是一個全球範圍內的普遍現象。但近年來,中國的書店數量卻不斷增加。
2002年至2012年,受租金飆升和互聯網發展的衝擊,中國的書店遭遇寒冬,近半數書店倒閉。民眾習慣了在書店找自己喜歡的書籍,然後去網上以五六折的價格購買。但最近5年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截至今年11月,北京市共有1910家比去年增加611家。在20世紀70年代,中國只有國營的新華書店,全國不足1萬家,而2019年全國書店數量達到16萬家,堪稱史上最多。
書店數量增加,首先是經濟力量的結果。中國每年都有五六百家大型商場開業。很多商場為了提升格調,都會開設散發文化氣息的書店。裝飾前衛、藝術感十足的書店層出不窮。經營者並不指望靠賣書賺錢,而是想讓有消費能力的顧客在書店駐足閱覽後,再去餐廳就餐,享受購物的樂趣。
其次是文化力量的結果。經營者會尋求一些提高書店盈利的方法。比如售賣咖啡或零食。很多書店還會進行製作咖啡、插花的教學以及音樂教室等活動。一些書店每年舉辦的相關活動超過300場。店員表示,“書籍的毛利潤在30%左右,咖啡是50%,而體驗活動的利潤空間是非常可觀的”。
最後是政治力量的大背景。近年來,中國政府鼓勵全民閱讀,通過提升國民文化素質來促進消費,也是中國經濟增長戰略之一。

日媒:“包不包書皮”,折射中日不同文化

日本雅虎新聞網2021-02-22中國人不解日本人為何特意包書皮?
跟一位中國朋友去上海某書店時,我們聊起這個話題。我問“中國人為什麼不包書皮呢?”朋友反問“為何日本人特意包書皮呢?”我一時不知如何回答。這是為了不弄髒書,也是習慣。但中國朋友說:“畢竟買了本書,想向周圍人炫耀一下,因此沒必要包。”確實,我如果偶爾買到一本有深度的書,也會產生“擁有這本書很值得驕傲”的感覺。中國人注重面子,正是因為這樣的文化背景(楨:? ),人們才不包書皮。
2021-02-28 09:12:41
阿楨
知乎上市第一份成績單虧3.25億?用知識賺錢為啥還是這麼難? 2021-05-31

截至2021年3月31日,知乎總營收4.783億元,同比增長154.2%。淨虧損為3.247億元,2020年同期淨虧損2.013億元。
首先,廣告賺錢對於流量不大的知乎來說並不容易。對於知乎這樣的互聯網平臺來說,其主要的收入來源肯定是廣告了,不僅是知乎在騰訊早期,廣告都是最為主要的收入來源。
其次,會員付費的粘性和上癮性比不上視頻平臺。知乎在2019年啟動了付費會員,一季度收入為1.27億,同比增長127%,這付費比率只有4.7%。不過這也很正常,相比於小說平臺、視頻平臺那種幾乎上癮的高黏性來說,客觀冷靜的硬知識無疑會比前者在付費上難得多,其實對於大部分的互聯網平臺付費業務來說,大部分都是一種非理性消費。
第三,視頻化內容雖然是好方向但不容易。知乎視頻創作量和消費量都有顯著的提升,一分鐘以上的中視頻季度日均上傳量同比漲了17倍,,但是相比於咄咄逼人的嗶哩嗶哩和西瓜視頻(抖音)等競爭對手來說,無論是產品還是內容都尚無法替代傳統的視頻製作,只能說是聊勝於無。
  回應
知乎?編乎!也好意思說“知識”兩字?難道“知識”和造謠是同義詞嗎?
2021-06-03 08:37:18
阿楨
台灣當年火紅的網路小說熱潮,為何後來沒落了?如何轉移到中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rcaWV2GoFE
  回應
沒想到志祺會談這個,我來說一下中國環境。
自己是在一年前轉職成為全職寫手的,因為是台灣人,所以當時也考慮過台灣本土的小說網,但是因為身邊沒有前輩請教,而熟悉的前輩是大陸人,所以最後還是跑去大陸的小說網,想說有個照應。
無奈地說一聲,如果想要在台灣小說環境直接成為全職寫手是不太可能的,就像志祺說的,台灣觀看小說的人口基數也造成小說網的收費制度注定不可能滿足每個創作者理想的稿費,除非你有不錯的家底,或者半工半寫,但說實在,那樣的環境很難寫書。
而且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出頭天,不是所有寫書的都能成為大神。
而與之相對的,在對岸,就算只有百分之一的人口數在觀看小說,但光論人口基數,每個人就算只付一塊錢也能淹死你,這也造成對岸的小說發展真的進步神速,也是台灣絕對不可能複製的模式。
說得明白一點,只要你寫得快,寫得多,而且劇情不需要太過天馬行空,然後花點小錢做廣告,即便你不是大神,但你寫的書只要有人看,就一定有收入。
正因為我不是大神,所以我最終還是選擇了對岸的環境,即便我上傳新書之前必須要用翻譯器全部轉成簡體,即便必須透過第三方平台,而且還得被抽成才能拿到稿費,但我還是依然心甘情願的待在了對岸的小說平台上連載。
而那稿費,也的確不需要讓我辛苦的再找一份工作。
不一定所有人都能夠成為寫書的大神,但是能夠靠著寫書養活自己,能夠將書寫故事當成畢生了工作,也是我至今沒有萌生換工作想法的理由。
2021-09-07 08:34:07
阿楨
台灣當年火紅的網路小說熱潮,為何後來沒落了?如何轉移到中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rcaWV2GoFE
  回應
沒想到志祺會談這個,我來說一下中國環境。
自己是在一年前轉職成為全職寫手的,因為是台灣人,所以當時也考慮過台灣本土的小說網,但是因為身邊沒有前輩請教,而熟悉的前輩是大陸人,所以最後還是跑去大陸的小說網,想說有個照應。
無奈地說一聲,如果想要在台灣小說環境直接成為全職寫手是不太可能的,就像志祺說的,台灣觀看小說的人口基數也造成小說網的收費制度注定不可能滿足每個創作者理想的稿費,除非你有不錯的家底,或者半工半寫,但說實在,那樣的環境很難寫書。
而且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出頭天,不是所有寫書的都能成為大神。
而與之相對的,在對岸,就算只有百分之一的人口數在觀看小說,但光論人口基數,每個人就算只付一塊錢也能淹死你,這也造成對岸的小說發展真的進步神速,也是台灣絕對不可能複製的模式。
說得明白一點,只要你寫得快,寫得多,而且劇情不需要太過天馬行空,然後花點小錢做廣告,即便你不是大神,但你寫的書只要有人看,就一定有收入。
正因為我不是大神,所以我最終還是選擇了對岸的環境,即便我上傳新書之前必須要用翻譯器全部轉成簡體,即便必須透過第三方平台,而且還得被抽成才能拿到稿費,但我還是依然心甘情願的待在了對岸的小說平台上連載。
而那稿費,也的確不需要讓我辛苦的再找一份工作。
不一定所有人都能夠成為寫書的大神,但是能夠靠著寫書養活自己,能夠將書寫故事當成畢生了工作,也是我至今沒有萌生換工作想法的理由。
2021-09-07 08:34:40
阿楨
女方意外懷孕想結婚,男方用女拳言論來回復 2021-09-18

我自己這段事時間就遇到過這樣的事情。我和他聊完才發現這個人講話就是巧。你想,他說想要,就要負責,人家催他結婚他沒辦法拒絕。他說不想要,人家去墮胎,他也要負責,而且勸女友墮胎這個事情很可能會變成他以後的污點。所以他就是死活不表態,就是只說自己“完全尊重女方的選擇”。
他和我聊天講自己為什麼不願意結婚也是講得很漂亮,就是說婚姻應該是兩個成熟的人一起的決定。他認為自己和他女友都不夠成熟,所以不適合走進婚姻。認為他女友想結婚就是被傳統錯誤的思維束縛,自己和婚姻不應該成為他女朋友的枷鎖。然後再講了一堆婚姻怎樣束縛女性的東西,這種套話我也很熟悉。
我和他談了談孩子出生後的撫養費問題。他講得姿態真的很漂亮。首先底一句話是說養育孩子是父母的責任。他作為孩子的父親孩子想上戶口他肯定配合做DNA。然後他也願意“拿出比別人更高的比例”去給孩子的母親養育孩子。他說願意拿出一半的遠高於法定的工資去給他女朋友養孩子。
我當時聽了其實挺生氣的。因為我知道這男的家庭條件非常好。他講這個話的意思就是他不願意出錢。他父母不出錢,他就拿自己那麼點工資簽合同。現在給的比例已經比法定高了,你打官司也討不到好。
遇到這樣的男的我反正就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就是聽他給我上課,教育我怎麼把話說漂亮。而且我覺得類似這樣的男孩子會自上而下的變得越來越多,根本攔不住他們變多。而且越是這樣的男孩子初始階段對女性越有吸引力,他大學期間別人知道的女朋友就十五六個。傳統思維想要結婚生孩子組建穩定家庭的男性在這些男性面前競爭力很小的。
  回應
女拳配渣男,天造地設的一對

影視劇是否潛移默化的影響了人們的擇偶觀?
  回應
影響很大。以我身邊為例,當年古惑仔流行的時候,身邊的混混女人緣驚人。而且很多人就算不是混混也喜歡穿那種混混的衣服。然後是F4流行的那會兒,身邊長頭髮的男的,幾乎都女人緣大增,這裡面也包括一些強行留長髮的。
影視娛樂是比九年義務教育的思政課更加強力的思想改造!
 新華社:宣揚暴力、靈異,變味的“劇本殺”引擔憂(回應:又要禁了嗎? 這就是文化產業為什麼好不了的原因。官方一直在看各種文娛產品不順眼,但關鍵是要能提供類似甚至更好的競品。)
2021-09-23 09:43:40
阿楨
電子書行業正蓬勃發展,並成為中國最大的智慧財產權市場

新加坡《海峽時報》2021-11-27, 2020年中國網路小說作者人數從2015年的893萬增至2130萬。中國網路小說行業的最大企業閱文集團通過IPO募集到鉅資。至8月,它已擁有2.327億月活躍讀者和940萬網路作家。
去年中國網路文學的市場收入250億元人民幣,讀者達4.6億,一些網路作家每月能掙到約合1萬多美元。
網路小說是中國智慧財產權市場中規模最大的行業,許多電子書已被改編為影視劇,至2020年中國網路文學共向海外輸出作品1萬餘部,其中既有實體圖書也有線上翻譯作品。
  相關新聞
電商網站誕生二十多年之後,紙質書和實體書店仍未走向消亡,而是書店的2.0轉型:獨立向左,商業向右打造“咖啡+” 連鎖等新業態,線上線下新零售等複合模式。

留學生“哀歎”洋文憑不吃香了

香港《南華早報》2021-11-27,隨著海外高校的學歷逐漸喪失競爭優勢,尤其是申請本土企業或小企業的職位時,招聘者更熟悉985和211大學,就讀英國布裡斯托大學的吳文茜(音)說,國內外大學之間的差距正縮小,“一些國內企業甚至認為赴海外讀研究生的人是想逃避中國研究生考試,因為能力不足或不具備相關條件。”
法國諮詢企業Emerging和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開展的2020就業力排名調查顯示,過去10年來中國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能力在全球排名第五——與2010年相比提升6位。
1968至2019年共有650多萬中國人赴外留學,其中近90%學成後回國。除了海外學歷的競爭力在下降,一些學生還因得知其他人的不愉快留學經歷等原因而選擇留在國內求學。此外,西方一些大學把國際學生當成搖錢樹,卻並未提供同等價值的服務(和教學)。很多像陳和吳這樣的中國留學生說,在國內他們感到更舒服,這促使他們決心回國發展。
2021-11-30 09:03:57
阿楨
國風的火,不只是一陣風 2022-03-24 解放日報

中國元素的有效繼承和傳播,是在當前時代背景與文化語境下進行再融合、再創造的過程,特別是抓住了傳統假日的契機。當下的國風節目創作尚處於嫁接與拼貼的初級階段,還未真正建立完整、堅實的表達體系,有若干門檻需要跨越。
  國風內容的創作生產,緣起於音樂領域。20世紀90年代,《仙劍奇俠傳》《金庸群俠傳》等電子遊戲流行,遊戲粉絲在BBS(網路論壇)上進行古風填詞並翻唱,這種創作帶有自娛自樂、基於社群認同的特點,逐漸形成古風音樂亞文化圈層。隨後,以周傑倫創作的中國風歌曲為代表,國風內容進入主流文化圈並風靡亞洲。
  不過,國風內容的普及,是伴隨網路文學中穿越文、古風文的興起而到來的。2003年,是中國網路文學商業模式落地元年,起點中文網依託強運營能力脫穎而出,首創VIP付費規則,網路文學的可持續變現模式拉開帷幕。在這個過程中,分眾傳播與爆款運營的商業邏輯顯現出強大的市場號召力,而國風內容則貢獻了巨大份額,如國風文佔據“女頻”頂流的狀態達10多年之久。
  近10年來,國風網文IP崛起,根據IP改編的國風影視作品層出不窮,深入新消費、新文化領域,成為當前潮流性社會文化現象的一大策源。與此同時,相關綜藝節目紛紛亮相,如《國家寶藏》《經典詠流傳》《國風美少年》等皆頗受觀眾好評。特別是,河南衛視的舞蹈節目《洛神水賦》《唐宮夜宴》、央視春晚舞蹈節目《只此青綠》和B站元宵晚會《上元千燈會》等精品力作的令人驚豔,真正引發了國風內容的傳播爆點,將國風承載的古意、典雅、莊重等元素予以動人展現。
  總體來看,當下國風內容的火爆是由三個意識促成的:一是精品意識,二是傳播意識,三是行銷意識。國風文化在當下熱起來,除了國家的引導、民族自身文化認同的需要等文化訴求因素外,互聯網時代下的數位化傳播手段的發力,是使其火爆的一個重要因素。不過,國風文化能否走出粉絲圈層,真正引領大眾文化,成為共有文化和個性自我的表徵,還需要更多優秀作品和產品的支撐、傳播和行銷手段的運用,以及時間的檢驗。
  相關新聞
安踏體育超過阿迪達斯,位居2021年中國運動鞋服市場第二名,份額達16.2%。
2022-03-26 09:21:53
阿楨
中信童書策劃編輯張鈺:我對國內童書充滿希望,也忍不住望洋興嘆 2022-04-15

近些年,中國童書出版出現了“井噴式”的發展,創造了連續18年平均兩位數增長的奇跡。疫情期間,全世界的童書市場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程度的增長。
我對童書充滿了希望,同時也有很多憂思。外版書做得越多,越忍不住望洋興嘆。外版書,無論是科普書還是小說,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比本土領先很多。
《天空落幕時》(When the Sky Falls)、《當世界屬於我們》(When the World Was Ours)和《午夜守護者》(the Midnight Guardians)都是2021年出版的描寫二戰的小說,都是大賽獲獎作品,這三個故事完全不同——風格從現實到魔幻,主人公從人到動物到精靈,對“二戰”這一主題的闡釋角度之豐富,講述的故事令人信服的程度,都讓人忍不住感慨英國當代兒童小說簡直百花齊放。這不僅說明這批兒童小說作家非常優秀,更說明英國兒童文學的生態非常健康、非常有活力。
我每次找外版兒童小說都非常驚喜,這些小說要麼很新潮,比如將親情話題與時空穿越結合在一起的《與倉鼠一起穿越時空》;要麼將陳舊的歷史故事處理得創意十足,比如將熱氣球第一次升天的故事改寫成以兒童為主角的冒險小說《追逐天空的人》;要麼直面嚴肅的社會議題,比如將性侵話題以非常得體的尺度拋給孩子的《戰鬥的語言》;要麼以極其細緻的筆觸將庸常的小故事講得高潮迭起,比如講述一個結巴男孩如何成為一名脫口秀演員的《我叫比比比利》。
  回應
“在國外獲獎無數,在國內無人問津”,中國孩子看的讀物,為什麼一定要符合西方文化的標準?不把自己的槍桿子抓好,反過來怪中國孩子們不喜歡閱讀,沉迷短視頻和遊戲,真是好笑。
已經給孩子買了大幾百本書了,幼稚園階段,繪本確實是國外的多,國內做的好的不多。小學階段,少兒小說、歷史、科技、漫畫類國內作者已經很厲害了,買的國產書籍還是占絕大多數。
12歲以後的童書不好做,主要是學校功課太重了,基本沒時間了。 好容易防松一下,肯定叫他都跑跑,運動一下, 勞逸結合呢。
2022-04-17 07:38:44
阿楨
北京共用單車騎車出行驟增 2022-05-06 中新網

  14條地鐵線路的62座地鐵車站出入口封閉,百餘條公交線路甩站繞行……5月5日,“五一”假期後的首個工作日,北京暫時延續“五一”假期社會面有關防疫措施,朝陽、海澱、房山、通州所涉封控區、管控區、防範區和臨時管控區的公共交通進行了運營調整。
  美團單車資料顯示,5月5日6時至7時北京地區騎行量同比上周增長21.9%。其中,新村街道、盧溝橋街道、八裡莊街道、花園路街道、紫竹院街道為騎行熱點街道的前五。
  哈囉顯示,在最直接受地鐵臨時封閉影響的朝陽區,5月4日早高峰騎行量相比前一日增加15%,而5月5日早高峰騎行量日增幅更是達到69.2%。
  此外,滴滴青桔5日早高峰騎行量周環比上漲近10%,對比5月4日最後一天假期,騎行量增長近50%。
  單車消殺,及時調度“清淤”成重點

這屆年輕人為什麼都不愛看電視了? 2022-05-06

地鐵上人們拿著手機追劇刷視頻,回到家裡躺在床上用平板電腦看直播或電影,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通過移動設備收看視頻,正兒八經的坐在電視機前追劇看電影,似乎已經成為了一件頗有“儀式感”的家庭活動。《2022年春節聯歡晚會》海內外,電視端收看為5.38億人,移動端收看為7.58億人。
家電調研報告,2021年中國彩電零售3835萬台,同比下降13.8%。《2021年中國年輕人居家生活調查報告》顯示,年輕人搬家時最傾向優先丟棄的TOP10家電中,電視機排名第一,占比高達25%。
  回應
這屆年輕人為什麼都不愛看電視了的文章用在手機身上也合適,只不過換個標題,現在的年輕人為啥不換手機了。
2022-05-06 11:22:35
阿楨
日媒:日本書店或許能學習中國同行

日本SAKAMAGA雜誌2022-07-12 互聯網資訊大潮下,書店行業邁入全新階段。除了一些極有個性的小眾書店和有實力的大型連鎖書店,日本大多數書店都面臨存亡問題,實體書店20年減少一半以上。中國,新開書店數量卻在增加。首先是通過空間設計打造高顏值和舒適閱讀環境,自帶流量成為網紅“打卡地”。此外,除了閱讀,不斷拓展咖啡、美食、文創及雜貨等。日本也有書店嘗試跨界經營,但與中國根本無法相比。通過社交平臺引流,拓寬銷售,控制成本等手段,原本與日本書店一樣難以為繼的中國書店正重煥生機。中國人靈活的思考和探究心值得借鑒。

日媒ENCOUNT發現:中國漫畫進日本,主打兩類內容:一是穿越“異世界”,多表現為女主角穿越到古代王朝的故事。另一是大女主 ,多表現為漫畫女主角克服困境,憑藉自己的能力闖出一番事業,與男主角相愛,不一味依靠男主角,可說是女性版半澤直樹。

風格書店的大時代來臨 2017/02/23

TSUTAYA BOOKSTORE降落台灣了,和「全球最美的20間書店」之一的蔦屋書店,同屬日本CCC(Culture Convenience Club)集團。
無論是日本蔦屋,還是台灣誠品,都不是單純開著書店,代官山蔦屋書店成立之前,負責的人員曾前往誠品參考其營運模式。但幾年過去,前者卻發展出一套比誠品更細膩完善的營運心法,大步領先在前。2015年,結合「家電」與「書店」的二子玉川蔦屋家電開幕,是CCC再次跨界的新嘗試。
2022-07-14 08:14:55
阿楨
美皮尤研究:青少年捨棄臉書 改用YouTube及TikTok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22/08/11調查,國內大量青少年在過去7年間捨棄臉書,更傾向花時間在YouTube及TikTok等影音分享平台上。
在受訪青少年中,約95%稱自己有使用YouTube,有67%說自己是TikTok用戶,僅32%稱有使用臉書。皮尤研究中心約在7年前作過類似調查,當時美國青少年臉書使用率為71%.如今使用人數已大幅減少。
法新社報導,讓人們以影音照片表達自己社群網站.吸引了年輕族群,臉書如今已被視為年紀較大者使用的網路平台。
2022-08-11 07:00:08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