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5-01 07:43:55| 人氣5,546|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搶救雷恩大兵》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對《搶救雷恩大兵》,我仍只有前評《最長的一日》的:

為何至今有關諾曼底登陸的影視(不論以場面取勝的《最長的一日》,或著同袍情誼的《搶救雷恩大兵》)多是英美觀點?

豈只諾曼底登陸,整個二戰皆然!

1998《搶救雷恩大兵》Saving Private Ryan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239712BBA6EDD3C7

導演:史蒂芬史匹柏
編劇:Robert Rodat
演員:湯姆漢克斯/湯姆賽斯摩/愛德華伯恩斯/巴瑞派柏/亞當戈堡
劇情簡介
本片得獎紀錄包括榮獲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剪輯、最佳音效和最佳音效剪輯等五項大獎,囊括金球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大獎等重要獎項,並獲得英國影藝學院高達十項獎項提名殊榮,而其他各地大小獎項的加冕更是不計其數。堪稱是影史最強的戰爭史詩鉅作!
1944年6月6日(俗稱的D日),聯軍發動入侵行動,大軍在槍林彈雨中登陸奧瑪哈海灘,企圖拯救歐洲數以萬計身陷戰火塗炭的生靈,有一支由約翰米勒(湯姆漢克 飾)領軍的八人被派深入德軍敵區,只為執行一個任務:搶救雷恩大兵。雷恩的三位兄弟相繼戰死沙場,華府為了不讓其母再受喪子之痛,於是決心派員深入敵區將僅存的兒子安全救出戰區,面對這個大海撈針成功率幾乎微乎其微的任務,任務小組中的成員心中都有一個質疑:為什麼是八個人冒著生命危險只為救一個人?每個人都在這場殘酷卻真實的戰爭中找尋一個合理的答案。一場邁向勝利之路的光榮之役會發生什麼樣不可知的變數呢...?
劇情介紹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百萬大軍登陸諾曼底海灘時,一小隊由約翰?米勒上尉(湯姆?漢克斯飾演)率領的美軍士兵卻深入敵區,冒著生命危險拯救一名士兵詹姆斯?雷恩(麥特?戴蒙飾演)。詹姆斯?雷恩是家中四兄弟的老么,他的三名兄長都在這次戰役中相繼陣亡。美國作戰總指揮部的將領爲了不讓這位不幸的母親再承受喪子之痛,決定派一支特別小分隊,將她僅存的兒子安全地救出戰區。
  當小分隊的士兵們陷入敵區,面對隨時降臨的各種危險,他們逐漸懷疑這項任務的合理性:爲什麽這個士兵,就值得讓八名士兵去冒死拯救?雷恩的一條命爲何比他們的生命更有價值?但是,盡管他們心存疑惑,他們還是堅決執行上級的命令。
  拯救的旅程也是一條通往死亡之路,人性在戰爭中受到考驗。
相關評論 
  影片重現了50多年前驚天動地的諾曼底登陸戰的恢宏場面,讓人驚駭的目睹了戰爭的激烈和殘酷。壯觀宏大的戰爭場面,血肉橫飛的諾曼底戰役,整個海灘被戰士的鮮血染紅了。影片用紀錄片的手法表現了腥風血雨的戰場,震撼人心。導演著重刻畫了戰爭中人的關系和人性的表現。評論普遍認爲此片是有史以來最好的戰爭片。(楨:太吹了吧!)
  逼真與寫實
  影片在戰爭場面的表現非常逼真,幾乎是真實再現了當時的戰場血腥景象。許多二戰老兵對影片給予了極高評價,稱它是"最真實反映二戰的影片",尤其是片中全長26分鍾的重現諾曼底登陸的壯觀場面。另一方面,影片探討了戰爭中人道主義的一個難題,用8個人的生命去拯救一個士兵的人道主義精神究竟是否應該?從這一點一下提高了影片單純作爲紀實性電影的品格,從而更深層的挖掘了戰爭中的正義和人道精神。
  總結
  本片被認爲是有史以來最逼真的戰爭片之一,美國電影協會將其定爲“極度渲染戰爭暴力”片。不過,許多二戰老兵對影片給予了極高評價,稱它是“最真實反映二戰的影片”,尤其是片中全長26分鍾的重現諾曼底登陸的壯觀場面。
幕後制作 
  說到著名編劇羅伯特?羅達特(Robert Rodat)創作本片劇本靈感的來源,與諾曼底登陸戰役50周年紀念和羅達特兒子的降生密不可分。羅達特回憶說:“關于諾曼底登陸的書籍不勝枚舉,兒子降生時,我恰巧正在讀這些書。那時,我住在新罕布什爾州的一個小鎮裏。每天早上,我都要抱著剛出生的孩子出去散步。小鎮中心矗立著一座紀念碑,上面鐫刻著自美國獨立戰爭以來爲國捐軀的小鎮英雄們的姓名。從中可以看出,幾乎在每次戰爭中都有同胞兄弟一起血灑疆場。在戰爭中失去一個兒子已然非常痛苦,而同時失去幾個兒子的悲慟更是可想而知。”羅達特將自己對影片的構思告訴給制片人馬克?戈登(Mark Gordon),戈登認爲這是一個既有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又可以深刻剖析戰爭中人性弱點的好故事。1994年,羅達特和戈登連同制片人加裏?萊文森(Gary Levinsohn)一起將這個構思發展擴充爲劇本。隨後他們將劇本分別送給大導斯蒂文?斯皮爾伯格和他們一直認爲最適合擔綱主演的湯姆?漢克斯。令他們喜出望外的是,斯皮爾伯格和漢克斯對這個故事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漢克斯說:“我一直對二戰曆史很著迷,而且一直在尋找能夠從人性或人類情感經曆而不只是從戰略行動上來描繪整個二戰的書籍與材料,而《拯救大兵瑞恩》的編劇正是出神入化的將這一點描繪得淋漓盡致。這部影片不僅是一個氣勢恢宏的戰爭故事,更是一個催人淚下的剖析戰爭中人性的影片。”
  斯皮爾伯格與漢克斯交情莫逆,兩人一直希望能夠攜手合作,本片終于讓他們夢想成真。“能和漢克斯合作我很興奮,我對他一直十分敬仰,而這次拍片的經曆使我對漢克斯的爲人和演技都更加欽佩。漢克斯經常能夠提出一些重要建議,而當我闡明塑造角色的看法時,他總能虛心聆聽,”斯皮爾伯格說。
  【魔鬼訓練】
  爲了將這些平素養尊處優的演員們造就成訓練有素的軍人,劇組可謂煞費苦心。爲此他們找到前美國海軍陸戰隊上尉戴爾?戴伊,戴伊說:“我相信在爲國家而戰鬥的軍人們心中都有著一種爲國獻身的熱血豪情。演員們必須親身經曆一下軍人們的艱苦生活才能充分理解這種感情。”于是演員們被帶到了昔日金戈鐵馬的戰場,他們每頓飯只吃罐頭食品,在泥水中匍匐前進,甚至睡在冰冷、泥濘的地上,戴伊說:“如果有成效的話,演員們在訓練結束時就應該對保家衛國的戰士們所做出的犧牲有了直接感性的認識。”
  從一開始,演員們就進入到影片的環境之中,他們以各自飾演角色的名字相稱,每天學習大量軍旅常識,在爲期10天的訓練中,演員們學習了如何使用武器、近戰本領、單兵戰術和二戰時軍隊的暗語和手語信號,迪塞爾說:“我們對這些作戰技能了如指掌,感到進入了角色。我們還掌握了如何熟練使用武器,甚至可以蒙住雙眼熟練拆裝M-1步槍。”
  “從本質上說,我們要以一個士兵的思維去考慮問題,但要真正成爲這樣的人的確很難,”吉奧瓦尼?瑞比西感慨道,“我們風餐露宿,負重40磅的裝備急行軍5公裏,每天只能睡3小時,而且你根本無法入睡,因爲在帳篷裏你會冷得發抖。但經曆了這些之後,我有一種強烈的成就感。”湯姆?塞茲摩爾承認他開始並不想參加軍訓,但通過訓練,他終于明白,軍旅中僅靠個人的力量是絕對不可能完成任何任務的,團隊精神是勝利的根本保障。塞茲摩爾說:“如果一名隊友有了麻煩,那麽你就必須停下來幫助他,這使我們在感情上更加接近,所以當我們真正開始拍片時,彼此之間的感情將我們維系成了一個整體。”
  漢克斯說:“我們扮演的這些士兵都已心力憔悴,想回家的情感日漸增加。我認爲如果沒有戴伊的幫助,我們不可能表現得那麽到位。他向我們一直灌輸一種概念,那就是當你認爲不可能做到時,其實你是完全可以做到的。面臨抉擇時,人們一定要果斷做出決定。”
  【重現諾曼底戰場】
  重現50多年前諾曼底登陸的恢宏場面是斯皮爾伯格和攝制組面臨的最大挑戰。其中最棘手難題就是尋找合適的拍攝地點。奧馬哈海灘--這片昔日的戰場如今已經成爲受到保護的曆史遺迹,而且隨著歲月的流逝這裏己變得面目全非。美工湯姆?桑德斯等人用了幾個月的時間走訪了法國、英國和愛爾蘭的很多海灘,最終在愛爾蘭發現了一處非常完美的狹長海灘。這片海灘沙質很好,海水的顔色是金黃色,而且還背靠險峻的懸崖,一切都與諾曼底頗爲相似。桑德斯和他的人馬將這片愛爾蘭海灘迅速變成了德國人固若金湯的諾曼底海灘。在海灘上,他們設下各種障礙;在海岸上,修建了布滿鐵絲網的防護牆和位置隱蔽火力強大的地堡。
  制片人伊安?布萊斯(Ian Bryce)面臨的更困難的任務就是找到二戰時使用的登陸艇。布萊斯說:“坦克和其它武器應有盡有,唯獨登陸艇奇缺。我們在英國和蘇格蘭四處尋找,僅發現了幾艘。但出乎意料的是,我們在美國加州的棕櫚灘竟發現了大量這種登陸艇,隨後這些船被運到英國,然後重新粉刷一新,參加登陸的拍攝。”
  拍攝大規模的戰爭場面當然需要很多臨時演員,愛爾蘭軍方派出了750名士兵協助拍攝,其中居然有很多人參加過梅爾?吉布森的《勇敢的心》的拍攝。
  服裝設計師喬納?約翰斯頓重新設計制做了3000套以假亂真的軍服,還找到二戰時爲美軍制作軍靴的公司,讓他們按當年的樣式重新生産2000雙,然後將所有軍服和軍靴進行特殊處理,以顯得經過無數次戰鬥的洗禮。道具師西蒙?阿瑟頓花了3個月的時間收集、訂制了2000件拍攝使用的武器,阿瑟頓每天都對槍支進行安全性能檢查,查看槍栓是否被沙土或一些廢棄物卡住,以確保萬無一失。安全間題是劇組最關心的問題,特效總監內爾與斯皮爾伯格密切合作,根據爆炸點的位置來確定演員的移動路線,他們花費了幾個月時間探測爆炸物的安全性,並且和演員們一起演練了多次,力求確保每個人的安全。
  【真實鏡像】
  爲了增加真實感,斯皮爾伯格用近乎紀錄片的拍攝手法來拍攝片頭25分鍾的登陸場面。他在拍攝之前根本不去想故事情節,而是在大部分時間裏使用手提攝影機跟蹤登陸的士兵們進行近距離拍攝。斯皮爾伯格說:“這樣我就像一個跟隨士兵上戰場的戰地記者,可以真實拍攝整個登陸場面。”
  斯皮爾伯格與《辛德勒的名單》的攝影師賈努茲?卡明斯基(Janusz Kaminski)再次合作,斯皮爾伯格稱要將影片拍成1944年6月6日當天實地拍攝的彩色戰地紀錄片。爲此卡明斯基從攝影機鏡頭上取下保護鏡,使這臺現代攝影機接近于40年代的老式機器。沒有了保護鏡,光線可以直接進入鏡頭並反射開來,比原來更加分散和柔和。同時,這位攝影師還將膠片底片進行特殊處理,淡化色彩,最終形成了影片中的效果。
  漢克斯說:“以前,我從沒體驗過那種腎上腺素驟然分泌的感覺,因爲一開拍,整個拍攝場地一片混亂。人們不斷倒下,炸彈就在你附近接二連三的爆炸,我可以想像到當年士兵們在槍林彈雨中成批倒下的情景,我們的眼中充滿了恐懼,我們知道這都不是真的,但正因爲如此我們才真正恐懼”。伯恩斯補充說:“我們在整部影片拍攝的開始就拍登陸戰役的鏡頭,這徹底改變了我們在拍攝以後的戰鬥場面時的態度。沒人會預想到登陸的場面有多麽恐怖,你會真正感受到當年士兵們需要勇敢面對的生死考驗。”巴裏?佩珀說:“那天坐在登陸艇上遙望愛爾蘭海灘時,我感覺自己就是一個二戰時的士兵,我開始胡思亂想,我能體會到多年前士兵的心中是多麽的恐懼,他們疲憊不堪,渾身濕透,然後跳下登陸艇,但是迎接他們的卻是密集的子彈。他們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夥伴死在身邊,而他們所能做的就是爬上海灘。”著名的曆史學家和作家、諾曼底登陸戰役的權威學者斯坦芬?安布羅思是這部影片的曆史顧問。他評論說:“這部影片真實再現了當年戰役的情況,毫無疑問這是我曾經看到過的最真實、最准確反映戰爭殘酷性的戰爭片,無論是從戰鬥部署,還是士兵的表情、語言、相互之間的爭論與埋怨,以及彼此之間的尊敬與愛,無一不與當年的士兵如出一轍。”

精彩花絮

  片中卡帕佐的角色是專爲範?迪塞爾所寫。
  在所有主要演員中,只有馬特?達蒙沒參加軍訓。
  制片方之所以將影片拍攝地從英國改在愛爾蘭,是因爲英國國防部拒絕按照斯皮爾伯格的要求提供數千名士兵充當臨時演員。
  片中出現的兩輛虎式坦克實際是用蘇制T-34型坦克改裝的。
  雖然斯皮爾伯格讓影片畫面的顔色飽和度減少了60%,但當影片在電視臺播出時,很多電視臺都將顔色飽和度調至正常,因爲在播出的頭兩天,很多觀衆投訴圖像色彩出現問題。
  很多參加諾曼底登陸的二戰老兵都因本片出色的真實性而向斯皮爾伯格道喜。
  狙擊手將子彈射進對方狙擊手瞄准鏡的情節源自越戰中的真實事件。
  片中戰場上共死了206人。
  片中在投降時被擊斃的兩名德軍說的是捷克語:“請不要殺我,我不是德國人,我是捷克人,我沒殺過任何人,我是捷克人!”事實上,這些人實際是德軍在東歐俘獲的戰俘,他們被迫加入德軍。
  愛德華?諾頓曾被邀請扮演瑞恩,但被其拒絕。
  本片是獲奧斯卡最佳剪輯獎的最後一部用非數字剪輯系統剪輯而成的電影。
  印度電影審查機構曾因本片過于血腥暴力而亮起紅燈,但斯皮爾伯格拒絕進行刪剪,並決定不在印度上映,最後印度只好妥協。
  在2006年美國電影協會評選的“百部最鼓舞人心的電影”榜單中,本片名列第10。
  本片曾是1998年威尼斯電影節的開幕式影片。
  美工湯姆?桑德斯在海特費爾德找到一個廢棄的英國空軍基地,鬼斧神工的建造出一個滿目瘡夷、殘垣斷壁的法國小鎮,還建造了一座小橋。桑德斯首先制作了這座小鎮的三維模型,然後他用刻刀在模型上進行加工,直到模型成爲千瘡百孔的“廢墟”。隨後,桑德斯將這組遭“破壞”的模型按比例放大做成實物建築。利用二維模型的圖紙,桑德斯又設計了隱蔽的通道和藏身之處,並在實景中原樣建造出來,這樣斯皮爾伯格就可以在這些隱蔽之處從不同角度拍攝室內與街道的戰鬥場面。
http://baike.baidu.com/view/43415.html?tp=0_11

生存與戰爭的價值意義作者:傅文材

   本片敘述背景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之諾曼第登陸一役,時間為一九四四年六月六日,當百萬聯軍登陸諾曼第海灘時,約翰米勒中尉(湯姆漢克斯飾)率領一小隊,接受了上級之指示,必須冒著生命危險深入敵方戰區,任務只有一個:拯救出一名傘兵---詹姆斯雷恩(麥特戴蒙飾)。
  原因是詹姆斯雷恩為家中四兄弟的老么,他的三個兄長相繼在戰爭中陣亡,而美國政府為了不再讓這些戰士的母親再失去唯一也是最後的兒子,於是決定排除任何困難,將詹姆斯雷恩安全的救出戰區!這一小隊共有八個人,在敵人的戰區找出詹姆斯雷恩猶如大海撈針,可以想像其拯救的過程中驚險萬分,他們也曾經懷疑命令的價值性而爭執,但最後還是憑著軍人毅力與信念,完成了所賦予的任務,也找到他們人生的答案… …。
內容啟示
人其實是恐懼死亡的,儘管他如何勇敢如何剛毅,當面對死亡的一刻,誰能夠坦然離開。
在劇中血腥的的戰場裡,厄本的出現成了最大的對比,他不敢殺敵人,甚至眼睜睜看著同袍被敵人刺死也不開槍殺敵。其實他不是懦弱,他所表現的就是「人」,一個正常人應有的行為,畢竟沒有一個人天生就會打仗的,而人卻在麻木與催眠中卻學會用刀槍殺敵,「戰爭」不也違背了人性嗎?
「好好的活下去」---這是約翰米勒中尉在死亡前對雷恩所說的最後一句話,看似普通且平凡的一句話,卻代表著這次搶救任務最大的意義與價值。為了搶救一個人卻犧牲了許多人的生命,任務的價值何在?還是只為了服從命令?「或許發現搶救雷恩大兵,是這場戰爭中自己做的最有意義的事」---這是一位戰士面對這項任務時,對自己的無奈感所做的釋懷,也對這任務給了最好的答案。
思考問題
珍惜自己生命之外,是否也應該珍惜別人的生命呢?
是否該慶幸我們現在活在和平的世界?是否也應該遏止下次戰爭的發生?戰爭使我們學會了如何殺人,讓我們對生命產生莫大的恐懼與人性的背叛,其實戰勝並不代表勝利,它是一種深沉的悲哀,悲哀著人與人之間共存的不和睦。
戰爭的目的何在 --- 為自由?為國家?還是為了政客的權利慾望?
你現在活的快樂了嗎?你知道每個人的存在,背後需要多少人的付出和犧牲嗎?我們沒有抱怨人生無趣的權利,也沒有輕視生命的本錢,應該有的是---「好好的活下去」。
「轉念」---面對不喜歡的人不如意的事,轉個念頭往好處想想,你會活得更快樂!
http://gigabyte.fxsh.tyc.edu.tw/life2000/lesson/3/36/364/364_900208_1.htm

「搶救雷恩大兵」>葉仁昌  

  之一:它是一部反戰片嗎?
  很多人都說「搶救雷恩大兵」是一部反戰片,因為它的畫面很血腥。導演的用意是在控訴戰爭的殘酷。
  這實在是很爛的影評。
  解開這部戲的關鍵,是片尾雷恩緬懷那些犧牲者時所說的那些話。他希望自己的一生,活得善良、有意義,值得那些人為他犧牲。他還很認真地追問妻子,我是個好人嗎?
  這實在是個深刻的問題。因為,我們每個人的新生都建立在他人,譬如父母、先烈、師長,以及許多的無名英雄與戰士等的犧牲上。而我們活得善良、有意義嗎?值得他們為我們犧牲嗎?
  此時影片中呈現出整齊的一排排的十字架,更透顯出了耶穌流血犧牲而換取吾人新生的宗教意涵。
  如果那些英勇的戰士復活過來,而當他們看到美國新生的一代那種腐化墮落的生活方式時,他們可能會非常憤怒,覺得自己的鮮血白流了。
  這部影片中血腥的場面,其實是在強調他人犧牲的代價是極其昂貴、甚至到慘烈的地步。相形之下,我們這些受惠者生活的虛空、無意義,甚至腐化與墮落,實在是令人悲憤的對恩典的嚴重糟蹋與污辱。
  雷恩始終是個值得承受恩典與被救贖的人。他年輕在戰場上時就不肯退卻苟活,他與弟兄們一起固守陣地。戰後,他更戰戰兢兢地活著,要求自己活得善良、有意義,直到老邁。   我渴望作個雷恩!
  之二:意義與荒謬之間
  這部影片呈現出一個很大的存在矛盾。我們可以輕易觀察到,搶救雷恩的行動深深挑戰了那些戰士的內在意識。他們原本只是在殺人,如今卻擔單起了救人的任務。其中一位更體會到,原來,這是在無數戰爭歲月中唯一有意義、甚至值得驕傲的事。但矛盾的是,搶救這樣一個人的生命,卻必須犧牲許多人的生命。雖然這個行動的本質是高度人道的,為了是讓一個母親在悲傷中還有生存的安慰。但諷刺的是,它必須經由更多的殺戮才能實現。
  此一掙扎在連長身上表露無疑。他那不明原因顫抖的手,正說明了內心的掙扎。他的掙扎還表現在要不要釋放那個德軍俘虜上。但到了後來,即使受到部屬的強烈質疑,他還是選擇了拯救生命。他的結論可以讓我們細細省思──「每當我們多殺一個人,我們就離家愈遠了。」然而,這樣的結論並沒有實質意義,因為他還得繼續殺人,最後自己和同伴也被殺。
  在影片中最矛盾的一個質疑,是那位被釋放的德軍俘虜竟然在重返陣營後加入攻擊他們的行列。當然這其中也必定有許多的無奈,但這實在是最大的諷刺。被救的人卻回過頭來去殺那些釋放他的人。
  其實,在整部影片中沒有一個壞人,甚至每個人也都採取了正確行動。但結果呢?存在的卻仍是矛盾,而其中似乎也是無解,只能照著生命的劇本一幕幕演下去,直到曲終人散。
  生命在荒謬中是可以呈現意義的;但意義的實現卻在荒謬的劇本中。
  意義與荒謬竟是如此地相反相成;而這樣的情節又正是生命的真相。
  歷史一幕幕地上演,矛盾一頁頁地展開。或許,那是永遠解不開的;
  糾纏離不清;皺紋扯不平。  這是存在的難題,也是生命的奧秘。
http://life.fhl.net/cgi-bin/rogbook.cgi?user=life&proc=read&bid=2&msgno=19

諾曼底登陸1944年6月6日 - 1944年8月25日
  
  指揮官
  盟軍:
  德懷特?艾森豪威爾 (總司令)
  伯納德?勞?蒙哥馬利 (陸軍)
  伯特倫?拉姆齊 (海軍)
  特拉福德?雷-馬洛裏 (空軍)
  奧馬爾?布拉德利 (美國第1集團軍)
  米利?鄧普賽 (英國第2集團軍)
  鄧肯?格雷尼姆 (加拿大第1集團軍)
  德軍:
  格爾德?馮?龍德施泰特 (西線總司令)
  埃爾溫?隆美爾 (B集團軍)
  弗雷德裏希?多爾曼 (第7集團軍)
  雙方兵力:
  盟軍:2876,000 (7月25日)
  德軍:1380,000(7月23日)
  傷亡
  美國: 29,000 人陣亡, 1016,000 人受傷或失蹤;
  英國: 11,000人 陣亡, 54,000 人受傷或失蹤;
  加拿大: 5,000人 陣亡, 13,000 人受傷或失蹤;
  法國: 12,200 平民死亡或失蹤
  德國:23,019人 陣亡, 67,060人 受傷,198,616人 失蹤或被俘

  諾曼底登陸戰役發生在1944年6月6日6時30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在歐洲西線戰場發起的一場大規模攻勢。這次作戰行動的代號Operation Overlord。這場戰役盟軍計劃在1944年6月6日展開,8月19日渡過塞納-馬恩省河後結束。雖然這場戰役離現在六十多年,但諾曼底戰役仍然是目前爲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牽涉接近三百萬士兵渡過英吉利海峽前往法國諾曼底。
  在諾曼底戰役中作戰的盟軍主要由加拿大、英國及美國組成,但在搶灘完成後,基本上自由法國及波蘭也有參與這場戰役,而當中的士兵也有來自比利時、捷克斯洛伐克、希臘、荷蘭和挪威。
  進攻諾曼底在登陸的前一天晚上展開,空降兵空降作戰、大規模的空中轟炸。而兩棲登陸戰則在6月6日早上開始。在登陸前,“D-Day”的軍隊主要部署在英格蘭南部沿海地區,尤其在樸茨茅斯。諾曼底戰役持續了超過2個月,最終,盟軍成功建立灘頭堡,並在8月25日 解放巴黎,宣告結束諾曼底戰役

盟軍的准備

  PICTURE自1941年德國入侵蘇聯後(巴巴羅薩作戰),蘇聯紅軍便一直單獨地在廣大的歐洲大陸上與德軍作戰,斯大林就向丘吉爾提出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對納粹德國實施戰略夾擊的要求,但當時美國尚未參戰,英國根本無力組織這樣大規模的戰略登陸作戰。對于蘇聯的建議,英國的響應只是派出小部隊對歐洲大陸實施偷襲騷擾(迪耶普戰役)。
  1943年5月,英美華盛頓會議,決定于1944年5月在歐洲大陸實施登陸,開辟第二戰場。盟軍立即開始制定登陸計劃,首先確定登陸地點,根據曆次登陸作戰的經驗教訓,登陸地點要具備以下三個條件:一要在從英國機場起飛的戰鬥機半徑內,二航渡距離要盡可能短,三附近要有大港口。那麽從荷蘭符利辛根到法國瑟堡長達480千米的海岸線上,以此條件衡量,有三處地區較爲合適:康坦丁半島、加萊和諾曼底。再進一步比較,康坦丁半島地形狹窄,不便于展開大部隊,最先被否決。加萊和諾曼底各有利弊,加萊的優點是距英國最近,僅33千米,而且靠近德國本土;缺點是德軍在此防禦力量最強,守軍是精銳部隊,工事完備堅固,並且附近無大港口,也缺乏內陸交通線,不利于登陸後向縱深發展。諾曼底雖然距離英國較遠,但優點一是德軍防禦較弱,二是地形開闊,可同時展開30個師,三是距法國北部最大港口瑟堡僅80公裏。幾經權衡比較,盟軍選擇了諾曼底,于1943年6月26日起制定具體計劃,以君主爲作戰方案的代號,以海王爲相關海軍行動的代號。
  爲實施這一大規模的戰役,盟軍共集結了多達288萬人的部隊。陸軍共36個師,其中23個步兵師,10個裝甲師,3個空降師,約153萬人。海軍投入作戰的軍艦約5300艘,其中戰鬥艦只包括13艘戰列艦,47艘巡洋艦,134艘驅逐艦在內約1200艘,登陸艦艇4126艘,還有5000余艘運輸船。空軍作戰飛機13700架,其中轟炸機5800架,戰鬥機4900架,運輸機滑翔機3000架。
  欺騙
  戰略欺騙,使得德軍統帥部判斷錯誤,不僅保障了登陸作戰的突然性,還保證了戰役順利進行,對整個戰役具有重大影 響。盟軍通過海空軍的卓有成效的佯動,成功運用了雙重特工、電子幹擾,以及在英國東南部地區僞裝部隊及船只的集結等一系列措施,再加上嚴格的保密措施,使德軍統帥部在很長時間裏對盟軍登陸地點、時間都作出了錯誤判斷,甚至在盟軍諾曼底登陸後仍認爲是牽制性的佯攻,這就導致了德軍在西線的大部分兵力、兵器被浪費在加萊地區,而在諾曼底則因兵力單薄無法抵禦盟軍的登陸。同時,還找到一個和蒙哥馬利長得極像的叫詹姆斯的人在北非冒充蒙哥馬利,使得隆美爾以爲蒙哥馬利一直在北非。
  演習及防備
  逼真的戰前訓練,由于登陸作戰是一種極爲複雜的作戰樣式,盟軍在登陸前對參戰部隊的組織和行動進行了反複多次近似實戰的模擬演練,以使部隊盡快掌握相關的作戰技能,提高了部隊戰鬥力。戰後參戰人員對戰前訓練及訓練基地給予了高度評價。
  盟軍的進攻計劃
  戰役目的是橫渡英吉利海峽,在法國北部奪取一個戰略性登陸場,爲開辟歐洲第二戰場最終擊敗德國創造條件。戰役企圖是在諾曼底登陸,奪取登陸場,在登陸的第12天,把登陸場擴展到寬100公裏,縱深100公裏。計劃首先在登陸場右翼空降2個美國傘兵師,切斷德軍從瑟堡出發的增援,並協同登陸部隊奪取猶他灘頭;在左翼空降1個英國傘兵師,奪取康恩運河的渡河點。然後首批登陸部隊8個加強營在5個灘頭登陸,建立登陸場,在鞏固和擴大登陸場後,後續部隊上岸,右翼先攻占瑟堡,左翼向康恩河至聖羅一線發展,掩護右翼部隊的攻擊;第二階段攻占岡城、貝葉、伊濟尼、卡朗坦,第三階段攻占布勒塔尼,向塞納-馬恩省河推進,直取巴黎。
  英軍戰區(第二軍團)
  •第6空降師空投到登陸地區的左翼地區,奪取附近的橋梁,以防止德軍的裝甲部隊前往海岸支持。
  •第3步兵師及第27裝甲旅進攻寶劍海灘。
  •第50步兵師第8裝甲旅登陸黃金灘頭。
  •加拿大第3步兵師及加拿大第2裝甲旅登陸朱諾海灘。
  美軍戰區(第一軍團)
  •第1步兵師及第29步兵師在奧馬哈灘頭登陸。
  •遊騎兵部隊負責進攻奧克角。
  •第4步兵師及第90步兵師在猶他海灘登陸。
  •第101空降師在猶他海灘後方空降,支持登陸部隊。
  •第82空降師負責攻擊小鎮聖-梅爾-艾格裏斯。

  海軍的參與:海軍編爲兩個特種混合艦隊

  1、西部艦隊,主要由美國軍艦組成,共3艘戰列艦,10艘巡洋艦,30艘驅逐艦,280艘其它軍艦,1700多艘登陸艦艇,司令爲美國海軍少將柯克,在貝爾法斯特集結,由美國戰術空軍第9航空隊提供空中掩護。下轄3個編隊:U編隊負責運送美軍第4步兵師在猶他灘頭登陸,O編隊負責運送美軍第1步兵師在奧馬哈灘頭登陸,B編隊負責運送美軍第29步兵師在奧馬哈灘頭登陸。
  2、東部艦隊,主要由英國軍艦組成,共3艘戰列艦,13艘巡洋艦,30艘驅逐艦,302艘其它軍艦,2426艘登陸艦艇,司令爲英國海軍少將維安,在格裏諾克集結,由英國戰術空軍第2航空隊提供空中掩護。下轄4個編隊:G編隊負責運送英國第50步兵師在黃金灘頭登陸,J編隊負責運送加拿大第3步兵師在朱諾灘頭登陸,S編隊負責運送英國第3步兵師在寶劍灘頭登陸,L編隊負責運送第二梯隊英國第7裝甲師在黃金灘頭登陸。
  海軍還以7艘戰列艦,2艘淺水炮艦,24艘巡洋艦,74艘驅逐艦組成五個艦炮火力支持大隊,爲五個灘頭提供艦炮火力支持。

德軍的准備工作

  1944年5月,德軍在東線蘇聯戰場有179個師又5個旅,約占德軍總兵力的65%。在西線的法國、比利時、荷蘭,只有歸西線總司令陸軍元帥龍德施泰特指揮的58個師,其中33個海防師,15個步兵師,8個裝甲師,2個傘兵師。即使再加上由希特勒親自指揮的戰略預備隊2個裝甲師,總共才60個師,約76萬人。西線司令部所屬的58個師,編爲兩個集團軍群,共四個集團軍。B集團軍群由陸軍元帥隆美爾指揮,駐守法國北部,共39個師是西線德軍的主力。下轄第15集團軍,司令是薩爾穆特上將,駐加萊,擁有包括14個海防師,4個步兵師,5個裝甲師在內共23個師;第7集團軍,司令是多爾曼上將,駐布列塔尼半島,擁有包括8個海防師,5個步兵師,1個裝甲師在內共14個師。G集團軍群,由布拉斯科維茲上將指揮,駐守法國盧瓦河以西地區,共有19個師。下轄第1集團軍,司令爲謝瓦萊裏中將,駐比利時,共10個師;第19集團軍,司令爲松德施泰因中將,駐法國南部,共9個師。
  西線德軍裝甲部隊總共有10個裝甲師和3個重型坦克營,其中6個裝甲師是由希特勒親自指揮的,而且德軍統帥部認爲坦克不適宜于在海灘使用,所以部署在海灘附近地區的裝甲部隊僅有駐卡昂的第21裝甲師,只有127輛四號坦克和40輛III型自行坦克突擊炮。
  海軍兵力爲驅逐艦5艘,潛艇49艘,遠洋掃雷艦6艘,巡邏艦116艘,掃雷艇309艘,魚雷艇34艘,炮艇42艘,總共才561艘中小軍艦,實力非常弱小。
  空軍爲第3航空隊,作戰飛機約450架,其中戰鬥機160架。與盟軍作戰飛機數目相比,處于1∶30的絕對劣勢。在諾曼底地區守軍爲第7集團軍所屬的6個師又3個團,其中3個海防師,戰鬥力較弱;2個步兵師,1個裝甲師,戰鬥力稍強;3個團是2個獨立步兵團和1個傘兵團,總兵力約9萬人。防禦工事也比較薄弱,只構築了若幹鋼筋混凝土的獨立支撐點,大部分工事都是野戰工事,縱深也只設置了少量防空降障礙物。1944年3月德軍部署在法國的裝甲部隊只有一個滿員的裝甲師,即第21裝甲師。希特勒1944年4月判斷諾曼底將是盟軍的登陸地點,要求加派兵力,隆美爾根據這一指示,將原駐聖洛的第352步兵師調到諾曼底,正是這個新調來的精銳師給在"奧馬哈"灘頭的美軍帶來滅頂之災。
  德國爲抗擊盟軍的登陸,早在1941年12月起就開始構築沿海永久性防禦工事。
  1942年7月20日,希特勒下令從挪威北部至西班牙海岸構築由1.5萬個堅固支撐點組成的防線,也就是所謂的大西洋壁壘,希特勒要求在1943年5月1日之前完成,實際上直到1944年5月,除加萊地區外,在960公裏廣闊海岸線上,只修築了少數相距遙遠的零星支撐點,在塞納-馬恩省河以東地區完成了68%,塞納-馬恩省河以西地區僅完成了18%。海岸 炮兵方面,德軍部署在法國西部沿海地區的大口徑火炮主要有:格裏角地區有4門280毫米和3門381毫米岸炮、維梅納地區有3門305毫米岸炮、桑卡特西部地區有3門406毫米岸炮。而由于盟軍情報機關的卓越努力,使德軍最高統帥部認爲挪威將是盟軍優先奪取的地區,反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挪威沿海修建了350座可部署88毫米到381毫米火炮的炮臺。此外,德國還有一項優先建設的工程是海峽群島設防工程,至1944年共建成11座配備38門210毫米至305毫米火炮的炮臺,這一工程在戰略上毫無意義,只是浪費了大量寶貴的人力物力。
  因此被德國宣傳部門大肆渲染的大西洋壁壘,實際只是徒有虛名而已。倒是隆美爾元帥就任B集團軍群司令後,非常重視對沿海地區的防禦建設,親自率領特派代表團實地視察了從丹麥、荷蘭、法國的沿海防禦情況,並特別要求前沿防禦要前推至海中,從高潮線開始,在深海中布設水雷,在淺海中設置障礙物,這些斜插入海的木樁被盟軍稱爲"隆美爾蘆筍",海灘上則是鋸齒狀的混凝土角錐、坦克陷阱,其間還布設大量地雷,在能俯視海灘的制高點構築隱蔽火力點,海灘後面的開闊地區,則布設了大量防機降的木樁,布置這些爆炸物和障礙物,工程浩大,直到盟軍發起登陸時,僅僅完成了一部分,即使這樣也給盟軍登陸造成了不小損失。

空降

  艾森豪威爾在視察101空降師官兵在諾曼底登陸中,盟軍空降兵的任務是在登陸灘頭兩側距海岸10至15千米的淺近縱深空降,阻止敵預備隊的增援,並從側後攻擊德軍海岸防禦陣地,配合海上登陸。由于在最初的1~2天裏,盟軍只登陸6~8個步兵師,只有在建立起可供裝甲師展開的大登陸場後,才將裝甲師投入作戰。如果在裝甲部隊上陸前德軍突破了登陸部隊的防線,將會給登陸帶來滅頂之災。所以空降兵的行動在登陸初期對于登陸勝利是至關重要的。
  英國第6空降師是最早投入戰鬥行動(湯加行動)的部隊。早在午夜00:16,他們就被空投到登陸地區的左翼地區,他們的目標是奪取佩加索斯橋(Pegasus Bridge)附近的橋梁,以防止德軍的裝甲部隊前往海岸支持。傘兵們迅速占領了這些橋梁並成功地控制了他們直到那天稍後的登陸的突擊隊員趕來。此行動的目標還包括奪取在梅爾維勒的地堡。雖然地堡沒有被摧毀,但是在戰鬥過後,地堡中除了6人以外,其余全部傷亡。
  相比之下,美軍第82和 第101空降師就沒那麽幸運了。由于沒有經驗的領航員和地面情況複雜,部隊被散落在各處。有些傘兵很不幸地降落在了海中或內陸中那些被德軍故意淹沒的低窪地區,很多人由于裝備沈重,而被淹死在僅及膝深的水中。在24小時後,101師只集合起約3000人。但是,從整體戰略上來看,盟軍可以說是因禍得福。傘兵們被投放在整個諾曼底,使德軍陷入一片混亂。傘兵們各自爲戰,分散了德軍的兵力,取得了不小的戰果。並且他們使德軍指揮官大大高估了傘兵的人數,調動了更多不必要的軍力,從很大程度上分散了海灘登陸場的壓力。很多人在D日後的很多天仍在敵後獨自戰鬥。82師在6日早上占領了聖-梅爾-艾格裏斯,這個小鎮也就成了整個法國第一個被解放的城鎮。
  盡管盟軍的空降存在不少問題,但仍取得了很大成功,說明艾森豪威爾的觀點是正確的。盟軍的空降,在登陸的最初時間裏奪取了至關重要的交通樞紐、橋梁、海灘通路,摧毀了德軍的炮兵陣地,破壞了德軍防禦的穩定性,牽制了德軍的預備隊,使德軍處于被動局面。爲登陸的勝利創造了條件。

登陸作戰

  寶劍海灘
  寶劍海灘(Sword Beach)緊鄰奧恩河口(Orne)的兀斯特罕港(Ouistreham),是「大君主作戰」(Operation Overlord) 五個搶灘地中,最東邊的一個海灘,而法國北部的航運中心康城(Caen),便位于海灘南邊9英裏處。從寶劍灘東邊登陸的英軍部隊在搶灘後,很快地便擊潰德軍輕裝步兵的火力,並于午後與先前空降內陸的傘兵部隊會合。但從寶劍灘西邊登陸的英軍,則遭到德軍第21師坦克部隊的頑強抵抗,無法順利與從朱諾海灘(Juno Beach)登陸的加拿大部隊會師。雙方一直激戰至黃昏後,盟軍才成功擊退德軍的裝甲部隊。當天登陸的29,000名英軍中,傷亡人數僅有630人。
  朱諾海灘
  以庫賽葉栩美(Courseulles-sur-Mer)港爲中心向兩側伸展的朱諾海灘(Juno Beach)登陸區,寬約6英裏,德軍的輕裝步兵便部署于海灘沙丘後方的村落中,這樣的地形優勢對必須穿越沙丘進攻的盟軍部隊而言,是極大的威脅。登陸作戰一開始便極爲慘烈,有三分之一的盟軍登陸艇慘遭德軍的水雷和障礙物摧毀。加拿大的攻擊部隊雖然很輕易地越過沙灘,卻在沙丘前遭到德軍火力無情的攻擊,使得首波進攻部隊的傷亡率高達50%。接近中午時分,加拿大部隊才占領了沿岸的城鎮,向內陸挺進,並與來自黃金海灘的英軍會師。參與裘諾登陸戰的官兵共21,400名,傷亡人數則爲1,200人。
  黃金海灘
  黃金海灘(Gold Beach)是整個登陸行動的中心點,登陸的時間則比猶他和奧馬哈海灘的登陸行動晚了一個小時。由于漲潮和海相不佳的緣故,盟軍無法徹底清除海域中布雷和障礙物,這也使得想迅速搶上灘頭的英軍陷入苦戰。德軍在濱海小城利維拉(La Riviere)和阿梅爾(Le Hamel)部署重兵防守,還在離海岸500公尺的內陸設置了四門155公厘的重炮,直接瞄准海岸。英軍在皇家海軍艾傑克斯號(HMS Ajax)的強力炮火轟擊下,終于摧毀這四門重炮,壓制了德軍的防衛火力。在入夜之前,已有25,000名盟軍順利登陸,並迫使防守的納粹部隊往內陸撤退6英裏。英軍僅有400名官兵傷亡。
  奧馬哈海灘
  奧馬哈海灘是諾曼底登陸戰役中戰鬥最爲激烈的海灘。盟軍在奧馬哈灘頭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僅陣亡者就達2500人,因此又稱“血腥奧馬哈”。電影《搶救雷恩大兵》中開始那一段經典的戰爭場面就取材自奧馬哈海灘。
  奧馬哈海灘全長6.4公裏,海岸多爲30幾米高的峭壁,地形易守難攻。這裏的登陸作戰任務由美軍第九軍承擔。盟軍由于情報有誤,認爲這裏的德軍守備部隊只有一個團的兵力,還多是後備役人員,沒有裝甲車輛,戰鬥力很差。而實際上隆美爾在3月將德軍精銳的352步兵師全部調往諾曼底,而352師的一個主力團就駐守在奧馬哈灘頭。可惜直到登陸部隊出發後盟軍情報機關才找到352師的下落。
  登陸當天天氣狀況極端惡劣,盟軍在登陸前就因風浪過大損失了10艘登陸艇和300余名官兵。在登陸艇上的官兵多爲暈船和濕冷所苦,還沒到達作戰地點就基本精疲力盡了。登陸作戰開始後也非常不順,海灘西段預備的32輛水陸坦克中有27輛剛一下海就因風浪過大而沈沒,幸存的5輛坦克中還有2輛很快被德軍炮火炸毀。由于潮汐影響和秩序混亂,登陸的美軍士兵很多都搞不清方向和集合點,大批士兵擠在灘頭任憑德軍炮火攻擊。整整兩個小時的時間裏美軍沒有一名士兵在西段沖上海灘,在東段也僅僅占領了9米寬的一段海灘,登陸行動幾乎完全失敗。
  然而美國海軍爲奧馬哈海灘帶來了轉機。由于海灘登陸部隊長時間沒有任何聯絡傳來,海軍指揮官意識到奧馬哈海灘上的形勢可以已經極爲嚴峻,于是17艘驅逐艦不顧觸雷、擱淺和被155mm海岸炮炸翻的危險前進至距海灘僅730米處,在近距離爲登陸美軍進行火力支援。而美軍的敢死隊此時也爬上了霍克海角,結果發現所謂155mm海岸炮居然是電線杆僞裝的。沒了後顧之憂的海軍肆無忌憚地向德軍據點傾瀉炮彈,先前被堵在海灘上的美軍也在精銳部隊第一師的帶領下開始沖鋒。中午時分登陸部隊第二梯隊提前登陸。而在空軍的指引下,美國海軍的戰列艦和巡洋艦也開始對岸射擊,德軍的防禦至此基本崩潰。
  天黑時美軍正式登陸成功,第五軍軍部上岸並開設了指揮所。軍長羅傑少將上陸後立刻發電報給布萊德利:“感謝上帝締造了美國海軍。”
  猶他海灘
  猶他海灘(Utah Beach)位于卡倫坦(Carentan)灣的西側,是一處寬約3英裏、被覆著低矮沙丘的沙灘。盟軍實際登陸的地點,雖然比預定地往東偏了一英裏,不過還好德軍在登陸點部署的兵力並不多。攻擊行動展開後,僅僅三小時內,盟軍部隊就跨越了灘頭,掌控了沿海的公路;當天中午之前,登陸部隊便與五小時前空降于敵後的空降部隊碰頭;而到了當天午夜,盟軍不但已成功達成此次登陸預訂的作戰目標,更向內陸推進了四英裏。在所有登陸作戰中,猶他灘登陸是傷亡人數最少的一場戰役,23,000名官兵中,僅有197名傷亡人員。

德軍反應

  在D-DAY組織反擊只有第21裝甲師,可是師長不在指揮崗位,參謀長無權調動集結部隊,他只好將手上僅有的24輛四號坦克派去攻擊卡昂以東的英軍。因爲倉促出動,准備不足,加上沒有步兵伴隨支持,被英軍輕而易舉擊退。當天下午,師長費希丁格趕回師部,集結所屬部隊向朱諾海灘和劍海灘之間的盧克鎮發動攻擊,當時盟軍在這兩海灘之間尚有數千米的空隙,德軍的這一反擊正打在盟軍的要害,將會給盟軍帶來不小困難。正當第21裝甲師在行進間,盟軍的500架運輸機正從頭頂飛過,爲英軍第6空降師運送後續部隊和補給,而費希丁格誤認爲盟軍空降傘兵正是要前後夾擊己部,驚慌失措不戰自亂,放棄反擊匆忙後撤。除此之外德軍在D日就再沒什麽反擊了。
  6月6日,也就是被隆美爾預言爲決定性的二十四小時,被艾森豪威爾稱作曆史上最長的一天,就這樣平靜地渡過了。
  6月7日,希特勒將西線裝甲集群的5個裝甲師的指揮權交給隆美爾,隆美爾決心憑借這支精銳部隊大舉反擊,但面對嚴峻局勢,他不得不把反擊的第一個目標定爲先阻止盟軍將五個登陸灘頭連成完整的大登陸場,其次再確保卡昂和瑟堡。可惜這支裝甲部隊從100~200公裏外趕來,一路上在盟軍猛烈空襲下,根本無法成建制投入作戰,即使零星部隊到達海灘,也在盟軍軍艦炮火的轟擊下傷亡慘重,再沒了往日的威風。就這樣6月7日整個白天在盟軍海空軍絕對優勢火力下,德軍無力發動決定性的大規模反擊。

登陸之後

  在盟軍登陸後,在七天裏共登陸士兵32.6萬,物資10.4萬噸,並繼續向歐洲大陸運送更多的人員、物資、裝備和補給。

時間表

  •6月5日/6日 - 美國第82空降師(底特律行動)和第101空降師(芝加哥行動)以及英國第6空降師(湯加行動)空降
  •6月6日 - D日搶灘登陸(霸王行動或大君主行動)
  •6月25日至29日 - 埃普索姆行動,進攻卡昂西部,被德軍擊退
  •7月7日 - 占領卡昂
  •7月17日 - 加拿大皇家空軍噴火式戰鬥機掃射擊中隆美爾的汽車,令他受重傷
  •7月18日至20日 - 古德伍德行動開始
  •8月3日至9日 - 總計行動,一個俘獲德軍裝甲部隊的陷阱,開始
  •8月16日 - 龍騎兵行動,一個登陸法國裏維埃拉的美法聯軍行動,開始
  •8月25日 - 盟軍攻占巴黎

影響

  諾曼底登陸的勝利,宣告了盟軍在歐洲大陸第二戰場的開辟,意味著納粹德國陷入兩面作戰 ,減輕了蘇軍的壓力,協同蘇軍有利的攻克柏林,迫使法西斯德國提前無條件投降後。以便美軍把主力投入太平洋對日全力作戰,加快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
  2004年6月6日,美國總統布什,英國首相布萊爾,法國總統希拉克以及俄羅斯總統普京參加了紀念諾曼底登陸勝利60周年慶祝儀式。

  諾曼底戰役題材影視

  《最長的一天》(The Longest Day,香港譯爲《碧血長天》),一部由理查德?伯頓、肖恩?康納利和約翰?韋恩等主演的美國電影,1962年出品。
  《雷霆救兵》(Saving the Private Ryan,香港譯爲《雷霆救兵》,臺灣譯爲《搶救雷恩大兵》),一部由斯蒂芬?斯皮爾伯格導演,湯姆?漢克斯主演的美國電影,1998年出品。
  《兄弟連》(Band of Brothers,香港譯爲《雷霆傘兵》,臺灣譯爲《諾曼底大空降》),一部由斯蒂芬?斯皮爾伯格和湯姆?漢克斯監制,HBO制作的美國電視劇,2001年出品。
http://baike.baidu.com/view/26467.html?tp=1_11

 

台長: 阿楨
人氣(5,546)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影視史學 |
此分類下一篇:《坦克大決戰》
此分類上一篇:《最長的一日》

阿楨
戰馬的評論

  期待著另一部拯救大兵瑞恩或黑鷹墜落的觀眾可能會失望,兒童小說的原著,PG的電影分級,註定不可能展現絞肉機式的一戰的慘烈。然而習慣于斯皮爾伯格式主流的影迷們會認可這部典型的溫情優秀之作。那所謂的人文關懷,說是陳詞濫調也罷,說是虛偽面紗也罷,卻的確是斯皮爾伯格立身的電影哲學。
人馬齊煽賺淚點,可惜我喜那只鵝。
  群眾演員多,色彩濃,煽情,故事差。舞臺劇的精彩緣于木偶馬有很大表演餘地,成了和人一樣有靈魂的角色。做成電影,“馬”是真的動物,行為表情實在有限,根本沒法成為一個角色。誰要花2小時看馴馬,簡直是蠢。全片就是愛馬小故事集錦。希望以後不會有人用一批活的動物去翻拍<獅子王>
  節奏緩慢、故事散亂,抒情過於刻意,橋段極其俗套。
  戰爭是可有可無的背景,走馬燈樣的人物,用一匹馬串聯起來,結果就是人不人馬不馬的半人馬片,史匹堡最差兼史上最差馬電影。
  太失望了,全部是斯導一味地用他擅長的震撼的音樂、宏大的攝影來不斷地煽情,除了技術乏善可陳。別和我說奇跡說童話,兒童片就必須無邏輯讓帥哥一個個掛得莫名其妙麼?再說分級PG-13呢。另,德國人就必須說有口音的英語嗎?自己人說話不說德語真的大丈夫麼?!翻了個字幕還得打三星以為我願意麼~
  某些人用“人獸”來形容這片子真是太可恨了,不過還真是如此,男孩和戰馬穿越數年的羈絆,最後結局最然有點瓊瑤,但還是很感人的。吐槽就是只要做第三者都下場很慘,不論是人是馬。。據說舞臺劇更好,只可惜實在太貴。戰壕裡的柔光效果有點詭異,是要復古嗎但是不大成功哎?今年果真美國片微弱啊。
  影片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約翰威廉姆斯的配樂,還有這匹戰馬的好運,人類角色倒是變得次要了,但是要靠馬和配樂撐起一部戰爭片的厚重感,還是顯得過於心靈雞湯了。別迷信導演!
  四平八穩的一戰題材類型片,用馬來串聯故事還算獨到,但卻使故事太過鬆散拖遝。
  戰爭背景下的人與馬,馬與馬,人與人的故事。說不出哪不好也說不出哪好。沒覺得特別好,也就那樣吧。
  還能再假大虛空點嗎?
斯皮爾伯格毫無新意,通篇都是在跟你說我要講人性人性而且這次還有人獸⋯⋯而且太拖遝了,完全沒有重點。其實這個電影就說了一個故事,一匹馬,是個掃把星,除了給他破處的那個人以外,其他所有的主人都得死。最後觀眾也無聊死了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4206436/comments
2013-02-24 11:01:27
版主回應
《戰馬》令人陶醉的美感體驗 文:猴子

  《戰馬》是史匹柏的第N部戰爭電影(註),但這是他第一部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爭片。雖然是戰爭史詩,但扣掉槍聲噠噠、砲聲隆隆這些戰場上無法避免的威嚇暴力,「戰馬」其實非常適合闔家觀賞的電影,因為電影本身就是翻拍自青少年讀物,必然對心靈有一定的啟發與提升作用,故事精采曲折富教化意義。又如果你家小朋友非常喜歡馬,那「戰馬」更是最棒的選擇,因為片中實在是非常多馬的特寫鏡頭,拍得英姿挺拔,又極富靈性。
  故事圍繞在英國青年亞伯特(傑瑞米爾文飾)和駿馬喬伊的情誼上,當他小時候見到喬伊出生,獨立站起來的瞬間,他就愛上這批馬了,後來父親買下這批馬,他更是全心全意照顧牠,將牠視為最好的夥伴。時值一次大戰爆發,父親為了償還家中債務,忍痛把喬伊賣給軍隊。於此開始,電影的主角變成了喬伊,我們跟著他的腳步,穿梭在一次大戰的殘酷殺戮中,透過牠的眼睛,看見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正直的年輕軍官、逃兵的兄弟檔、相依為命的爺爺和孫女、被現實吞噬的指揮官、大砲、坦克、壕溝、鐵絲網、泥濘、死屍……,對了,還有另一匹和喬伊共患難的黑色戰馬。
  這聽起來可能有點怪異,一部寫實的戰爭史詩主角居然是匹名叫喬伊的馬?還描繪了牠和另一匹馬顛沛流離的生活,以及生死與共的情誼?透過因果關係的剪接、特寫鏡頭的凝視,史蒂芬史匹柏讓我們真的覺得喬伊通人性懂人話,其擬人的效果比直接讓馬說人話還要成功,而且,這樣也更符合電影本身詩意寫實的調性。試想動物開口說人話,無論怎樣迴避都免不了與現實脫節的喜劇成分。
  史匹柏對戰馬的凝視,讓動物貫穿故事的方式,輕易讓人想起布列松(Robert Bresson)的「驢子巴達薩」(Au Hasard Balthasar,1966)。這部片也描繪了人與動物之間的情誼,少女瑪莉自小疼愛驢子巴達薩,兩者之後分開,電影裡交錯敘述了他們後來各自的命運。「戰馬」和「驢子巴達薩」的手法類似,但抱持的觀點卻截然不同。「戰馬」帶著濃厚的人文主義,雖然鏡頭視線常落在戰馬喬伊上,但史匹柏沒有像布列松一樣,真的讓動物脫離人為意義。布列松鏡頭下的人和動物都是屬於自然的「物體」,而史匹柏的戰馬則沒脫離人為的價值評斷,片中對待馬的態度,依舊是以人為本位出發點,將馬視為人類的佔有物──喬伊逃過一死,是因為牠有個主人,牠是某個人的寵物,而我們必須善待牠,如同照顧受傷的士兵一樣。
  我知道沒有多少人有興趣聽「驢子巴達薩」,看過這部電影的人也是少數,不過如果你對老電影有興趣的話,「戰馬」的壕溝戰場景可以參照史丹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的「光榮之路」(Paths of Glory,1957),電影最後的收尾畫面根本就是約翰福特(John Ford)式西部片的經典再現……,甚至,如果你聯想力豐富的話,無論是讓喬伊從鐵絲網脫困的英德兩國軍人,他們脫離戰事,跨越國族的友情,或是喬伊和黑神駒在戰火連天中與法國女孩的歡樂時光,都會讓你嗅到些「大幻影」(La grande illusion,1937)的味道。
  我想說的是,無論在拍攝技巧或精神層面,「戰馬」(War Horse)都沒有帶來什麼革命或新意,但這還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好電影。史匹柏就像個示範如何拍片的老工匠,他繼承了眾多既成的元素,高明地說了個引人入勝的動人故事。即使沒有譁眾取寵的賣點噱頭,「戰馬」就像許多經典的老電影(而且是好電影),古樸典雅而歷久彌新,每個畫面都像幅畫一般精心設計過,從攝影、音效、配樂到服裝道具的細節,各方面都老練準確,水準極高。這些精緻的功夫和苦心都讓我無法抗拒這部電影,越看越著迷、越入戲,雖然偶爾還是會覺得史匹柏實在太會算計觀眾的心理,電影實在精緻得過於機巧,但這也只不過是臣服於這些嫻熟技巧後的雞蛋裡挑骨頭,僅此而已。
  (註)好吧!其實我查過資料,史匹柏拍過六部戰爭片,都是關於二戰的:「一九四一年」(1941,1979)、「法櫃奇兵」(Raiders of the Lost Ark,1981)、「太陽帝國」(Empire of the Sun,1987)、「聖戰奇兵」(Indiana Jones and the Last Crusade,1989)、「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1993)和「搶救雷恩大兵」(Saving Private Ryan,1998)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332/33323952/

詳參【圖博館】:《馬兒啊!在大地上安息吧!》《搶救雷恩大兵》《馬的世界史》 《馬背上的文化》 《馬背上的聖戰》 《藏客》 《康定情歌》
2013-02-24 11:05:52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