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4-29 10:28:33| 人氣2,719|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最長的一日》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為何至今有關諾曼底登陸的影視(不論以場面取勝的《最長的一日》,或著同袍情誼的《搶救雷恩大兵》)多是英美觀點?

豈只諾曼底登陸,整個二戰皆然!(另詳參本館:《二戰決定性會戰》 《二戰的回顧與省思》 評論迷霧 《二戰回憶錄》

1962《最長的一日》The Longest Da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vY8-npopew

  影片描繪的是登陸諾曼底的第一天所發生的事件,所謂最長的一天是該片分別從盟軍和德軍雙方面的角度同時描述諾曼第登陸這一曆史戰役的來龍去脈,以及雙方在此期間的重要反應,手法平實,場面逼真,讓整個事件在觀衆眼前重現。並且粗中有細,無論是決策的將軍還是登陸的士兵都寫得栩栩如生:英軍戰機低空飛過攻擊;美國特種部隊遭德軍射擊;一群法國修女冒著槍林彈雨搶救聯軍傷兵……備戰實況規模之偉大,叫人印象深刻;過程中做出的種種錯誤決定及各項導致這場曆史上其中一場最浩大戰爭的大小事件,影響深遠。
幕後制作
  《拯救大兵瑞恩》之前描寫盟軍登陸諾曼底的經典之作。雲集了衆多當時的超級男明星,陣容之強,在戰爭片中極爲罕見。但明星們在此沒有什麽出風頭的機會,因爲整部影片以敘事爲主,從各個方面(包括美軍、英軍、德軍、法國抵抗力量等)全面反映當時的戰局,並由這些國家的影人負責拍攝有關部分。本片被認爲是以傳統手法正面表現二戰的蓋棺之作。
  關于原著:記錄諾曼底登陸顛峰之作
  看過這部作品的人都曾被它深深震撼,作爲非虛構文學的創作典範和世界戰爭紀實的顛峰之作,它真實的記錄了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登陸作戰——諾曼底登陸的策劃內幕和激戰過程,生動描述了血腥海水和鋼鐵火焰構成的戰場奇觀,還細致入微的寫下了雙方的將帥和士兵作爲個人所遇到的傳奇般的命運,以及每個生死瞬間所經曆的痛苦、迷狂和心驚膽戰。這本20萬字的作品,作者花費了10年時間采訪和寫作,出版後引起巨大轟動,當年即銷出1000萬冊,好萊塢據此書拍攝的同名電影獲得多項奧斯卡獎。三十年來該書暢銷不墜,已在世界上用26種文字出版,累計售出1600萬冊。
【R.W.湯普森著《諾曼第登陸:最長的一日》(星光,2004)。湯普森在第二次大戰期間擔任英國情報上尉,並擔任過「週日報」、「每日電報」和「倫敦早報」的戰地記者,他的足跡曾遍佈80個國家以上,著有25本書,其中11本都跟戰爭有關,而此書是其代表作之一。】
  《最長的一天》的書前獻詞是“爲所有參加D日戰鬥的人而作”,書的副標題爲《D日,1944年6月6日》。它完整記述了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登陸作戰——諾曼底登陸那天所發生的事情,其中有激戰,有戰前的籌劃與戰後的余波,更多的則是關于交戰雙方將領、士兵以及平民百姓在血與火、生與死之間的傳奇故事。由于其中的人物和事件過于奇特和富有戲劇色彩,許多讀者(包括中國讀者)誤把它當做小說,孰不知它卻是一部近乎“百分之百”的紀實作品。

精彩花絮

  在片中扮演約翰?霍華德少校的理查德?托德(Richard Todd)確實參加了諾曼底登陸,當時他是英軍第6空降師第5傘兵旅第7營的上尉,他的部隊參加了諾曼底登陸的增援行動,而且幸運的是,托德沒有登上最初指定的飛機,而是上了另一架飛機,結果原來的那架飛機被擊落,機上人員全部遇難。
  作爲第2突擊營的士兵,22歲時的Joseph Lowe曾經參加諾曼底登陸,在杜佛角攀岩而上,17年後,爲了拍攝本片,他再次爬上100多英尺高的懸崖。
  影片導演Darryl F. Zanuck在一次訪談中對有些演員組建自己的影片公司頗有微辭,並把約翰?韋恩于1960年制作的《邊城英烈傳》列舉爲失敗典型。韋恩在與Zanuck接觸之前看到了訪談,後來拒絕出演本片,除非片酬達到25萬美元,當時片中其他名角的片酬才只有25000美元。最終,韋恩的條件得到了滿足。
  在本片中扮演艾森豪威爾之前,亨利?格瑞斯(Henry Grace)從沒作過演員,他與艾森豪威爾的相似之處讓他得到了這個角色。
  肖恩?康納利于1962年開始扮演詹姆斯?邦德,而同他一起出現在本片中的Gert Fr?be和尤爾根斯?庫爾特(Curd Jürgens)都成爲他日後在007系列影片中的死對頭。
  前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曾考慮在本片中扮演自己,而且他本人也十分願意,但化妝師無法讓他“返老還童”。
  扮演約翰?斯蒂爾的雷德?巴頓斯(Red Buttons)在巴黎咖啡館中邂逅了本片導演,于是被導演選中。
  由于與本片同時拍攝的《埃及豔後》耗資超出預算,導演Darryl F。 Zanuck不得不接受重新規劃預算,在耗盡本片的計劃投入後,他開始自己掏錢繼續拍攝。當時福克斯公司幾乎決定放棄拍攝本片,Zanuck立即飛往紐約力挽狂瀾,經過一番激情洋溢的辯駁後,他終于保全了本片的拍攝計劃,失控的《埃及豔後》也逐漸風平浪靜。
  據隨行士兵稱,真正的德國炮兵少校布魯斯卡在盟軍登陸時並不在掩體裏的指揮室中,而是在卡昂的妓院裏。
  在片中由歌手保羅?安卡演唱的主題歌後來成爲加拿大空降部隊的軍歌。
  片中扮演風笛手的演員來自于倫敦蘇格蘭風笛樂隊,當年的人物原型比爾?米林最近將見證壯舉的風笛捐贈給愛丁堡的國家戰爭紀念館。
  在清理奧克角附近的海灘時,劇組挖出一輛隱藏在沙灘之下參加當年諾曼底登陸的坦克,經過清洗和維修之後,這輛坦克後來出現在片中的英國坦克部隊中。
  在拍攝登陸畫面時,導演Darryl F. Zanuck面臨著棘手的難題,他苦于無法找到當時德軍的梅塞施密特式戰機和英軍的“噴火”式戰機,幾經尋找,他終于發現西班牙空軍有兩架梅塞施密特,比利時空軍的兩架“噴火”甚至還在服役,于是將這4架戰機租借下來。
  據估計,美國、英國和法國爲協助本片拍攝共動用了23000名軍人,當時法國雖然正在致力于阿爾及利亞戰爭,但還是派出了1000名突擊隊員。
  片中的“噴火”式戰機在拍攝前都被更換了新發動機。
  因爲劇組尋找不到當年型號的滑翔機,于是複制了幾架。
  片中的艦隊拍攝自美軍第六艦隊,取景于其中的22艘艦船,同時還要避開航母,因爲諾曼底登陸時沒有航母參與。
  影片在科西嘉島開拍前,一個聲稱擁有海灘的男子找到導演要求支付15000美元的使用費,否則不會協助拍攝,海灘上會出現60年代的新式汽車,導演同意支付。後來,劇組人員發現這是一場騙局,科西嘉根本沒有私人海灘,導演經過長達8年的訴訟終于贏得了賠償。
  在離科西嘉海灘2英裏的地方聚居著裸體主義者,劇組不得不張貼警示,以防他們出現在海灘打擾拍攝。
  在拍攝聖母教堂區域的空降鏡頭時,當地交通被封鎖,商店關門,並且停止電力供應,因爲怕危及不習慣夜晚空降在居民區的傘兵,即使如此,一些必要的照明和炮火還是帶來了不小麻煩,只有一兩個傘兵試圖在廣場著陸,受了些輕傷,有個傘兵竟然摔斷了雙腿。最終,實拍計劃被放棄,改從高層起重機上起跳。
  在片中扮演湯普森上校的埃迪?艾伯特曾是二戰老兵。
  本片中從未出現20世紀福克斯公司的標記。
  本片的拍攝投入爲1000萬美元,成爲《辛德勒的名單》之前最昂貴的黑白片。
  在拍攝登陸場景時,那些美國士兵因爲水涼而不願跳下登陸艇,演員羅伯特?米徹姆對他們的猶豫嗤之以鼻,率先跳入水中,其他人只好照做。
  由于《埃及豔後》的拍攝進度一再延誤,無所事事的羅迪?麥克道爾(Roddy McDowall)向本片導演Darryl F。Zanuck要求在《最長的一日》中扮演角色,最終他扮演了一名美軍士兵。
  曾有多方消息稱,克裏斯托弗?李和傑弗裏?貝爾頓(Geoffrey Bayldon)都曾加盟本片,但前者矢口否認,後者在最終版本中無處可尋。
  第一部美國拍攝的使用不同語言對白的二戰電影,其中包括德語、法語和英語。
  萊斯利?菲利普斯在片中只有一句臺詞。
  片中共使用了4架“噴火”式戰機,都由前皇家空軍第340飛行中隊的法國飛行員皮埃爾調校,這幾架飛機不但現在依然健在,而且其中的一架還被克裏夫?羅伯遜(Cliff Robertson)買下。
  克裏斯托弗?李曾在回憶錄中提到,他當初被拒的原因是他長得不像軍人。
  片中使用的梅塞施密特式戰機並非是Bf-109型,而是四座的Bf-108“臺風”。

穿幫鏡頭

  片中的LCM-8型登陸艇是從1954年才開始制造的。
  片中的德國將軍說道:“我們有很強的雷達幹擾。”當時“雷達”一詞還沒被使用,甚至在1944年德國人根本就不知道這個詞,他們使用了一種相似的系統,德語稱爲“Funkmeßgeräte”,即無線電測量設備。
  可以發現片中的梅塞施密特式戰機是沒有裝備武器系統的Bf-108“臺風”聯絡/偵察機。
  大多拿著湯普森沖鋒槍的美軍士兵卻背著M1步槍的子彈袋。
  德軍觀察員所用的雙筒望遠鏡上竟然標注著英文。
  當軍艦准備開始炮擊海灘時,一隊道格拉斯“空中襲擊者”從畫面掠過,這種戰機在40年代末期才開始服役。
  當滑翔機在佩加索斯橋上著陸時,畫面上的字幕顯示爲“奧恩河”,實際上佩加索斯橋坐落在卡昂運河上。
  在片中較早的法國畫面中,竟然出現了雪鐵龍2VC型轎車,這種車型是從1948年才開始生産的。
  在奧克角登陸的第二遊騎兵營的頭盔上沒有專屬標志。
  在搶灘的畫面中,可以發現美軍的黑人士兵,當時美國種族隔離並未廢除,美軍不允許黑人士兵參與諾曼底登陸的前線作戰。
http://baike.baidu.com/view/524219.html?tp=0_10

電玩《D-Day》

目前唯一一款榮獲法國諾曼底紀念協會官方推薦的二戰即時戰略遊戲《D-Day》
  《D-Day》是由Digital Reality開發制作,遊戲背景描述是慘烈的諾曼底登陸,該作品被定爲紀念諾曼底登陸60周年的象征,遊戲不但會完全回顧努曼底登陸的真實情況,而且還會包含許多之前爲被及過的事件和沖突,這些都是開發公司根據曆史資料和當地居民的介紹還有退伍士兵的回憶組建而成的。
  O~3 Entertainment公司的首席執行官Bill Gardner說:“《D-Day》是一部非常出色的作品,它不但可以吸引所有的策略遊戲愛好者,而且在曆史設定方面它也會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想一想一場悲痛慘烈的戰爭被編寫成遊戲,而且還擁有大量真實的事件發生,那將是一件多麽令人興奮的事情。”
  《D-Day》擁有單人和多人兩種遊戲模式,有3場大戰役共計12個任務,包括Omaha海灘登陸,瑟堡港戰役等。戰鬥中,玩家還可以利用空中力量進行火力支援,包括轟炸機,傘兵等,遊戲中將會出現60多種作戰單位,這其中有步兵,傘兵,火炮,坦克,空中支援等。在多人遊戲中,開發公司介紹將會允許最多8名玩家同時在線,共計12張地圖,3種遊戲式,
  其中還會有一個地圖編輯器供遊戲者自行設計制作。
  《D-Day》(D-Day 意思爲二戰中盟軍在西歐登陸日)由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還有新西蘭聯合制作,今日宣布壓盤。通過新的空戰,新的飛機,新的效果,新的畫面和新的動作,《D-Day》將會在今年在歐洲吸引大批的愛好者。
  在《D-Day》中將會引入歐洲戰場上全新的戰役,這新的戰役將會牽連6個國家.他們分別是: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美國和德國,遊戲中的9種飛機將會被從新設計,而且在傷害值上也會有所變動,這9種飛機包括Mosquito FB VI,Spitfire IXc,Spitfire IXe,Tempest Mk V,P51-D,P47-D,B25-H和B26-C.德國的飛機有Bf109 G10,G14,FW 190 A8和Ju88.Ju88 A-4和C-6現在有了新的裝載系統並且配置了新的導彈,所有的機槍手將會在離你600米的距離向你開火,而且現在你可以對地面的部隊進行攻擊。
  玩家在此款遊戲中指揮二戰中的盟軍去解放歐洲,D-Day 提供了單擊模式和連線模式供玩家選擇,可以擔任執行任務,也可以團隊作戰。特殊的任務包括奧馬哈海灘登陸,空降Sainte Mere Eglise鎮,法萊斯口袋之役以及諾曼底登陸。
http://baike.baidu.com/view/1519804.html?tp=1_10
 
淺論諾曼第登陸戰

壹●前言
「大君主行動」可以稱之為在二次大戰歐洲戰區中最大規模的登陸戰役,究竟這場偉大的戰役後面有多少至現在仍未公開的內幕和秘辛,有多少驚天動地的故事,面對這場榮耀的戰役,我們顯得如此渺小,如此微不足道,就是因為這樣,才更顯現出我們對這些精英、先賢烈士們的佩服和崇拜,我們每透過一份史料對這場戰役更瞭解一分,就更無法抗拒心中的崇敬;我們從眾多史料中精心篩選出可信度和真實性較高的來做整理,這些雖然還是不能代表這場同盟對抗軸心、反侵略對抗侵略者的戰爭,但是,我們還是希望我們的努力成果能讓世人更瞭解至今仍永垂不朽的浴血戰役。
貳●正文
一九四四年早春的英國,一個經歷了敦克爾克大撤退、英倫空戰的轟炸,使昔日的大英帝國光輝已不復存在,但是,在這個時刻,就連平民老百姓也注意到,有大事要發生。一連串不尋常的活動:大批美軍出現於英國西部和西南部,連日頻繁的轟炸機與護航戰鬥機的起降,大規模的演習活動,來往的卡車與補給品,各種各類的軍需品與軍用物資,分發裝載到每一個班兵的手中與船艦上或運輸機上,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與世界上共同譴責軸心國的人們衷心期盼的反攻日終於來到眼前,如雷貫耳的引擎聲響起,大小船艦如星羅棋布般駛向目的地。夜晚,在惡劣的天候狀況和無數的祝福與希望中,一場豪賭就此展開。一、登陸前的準備與部署這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就是大家所熟知的 D-DAY「諾曼第會戰」,它不僅在二次世界大戰中開創了一個全新的局面,更是有史以來,人類最大規模的兩棲登陸作戰和二次大戰中一次突破性的空降作戰。
01、戰前盟軍與德軍海軍軍力比較
A、盟軍海軍盟軍的海軍實力亦佔有絕對優勢,在諾曼第登陸戰中,火力支援以 7 艘戰艦和 23 艘巡洋艦為核心,另外還有 1200 艘驅逐艦、掃雷艦、火箭登陸艇和其它登陸炮艇支援。在部隊、裝備和物資的運輸上,主要由 4200 艘運輸艦負責,另外1200 艘商船或輔助船舶支援。由於考慮到登陸以後沒有港口可用,因此,由 100艘左右的拖船負責托運這些龐大的「零件」,以構成 2 個代號為「桑椹」的人工碼頭,它們在日後接下來的作戰中發揮了極大的功用。而德國海軍,因為德國一直是個大陸軍主義國家,自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向英國海軍挑戰失敗後,德國海軍便一蹶不振,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除了潛艦曾威震一時外,可以說,基本上戰績乏善可陳,僅能視為輔助性軍種。
B、德國海軍而且,海軍陸軍間的協調甚差,其中以海防炮和沿海佈雷不能配合尤甚,在軍力方面,德國海軍僅有驅逐艦數艘、潛艦 40 艘、魚雷艇 10 至 15 艘、若干掃雷艦、巡邏艇、油輪和修理船,綜觀整個德國防禦作戰,德國海軍僅能作出極有限的干擾效果,作戰價值甚低。
02、戰前盟軍與德軍空軍軍力比較
A、盟軍空軍盟軍最大優勢在於空軍,在諾曼第登陸這場戰役中,其實力總計有 3500 架重型轟炸機、中型與輕型轟炸機 2300 架、戰鬥機 5000 架以上,此外,為了配合空降行動的需要,另外擁有 1400 架運輸機和 2500 架滑翔機,這種優勢制空權可以說是確保登陸作戰成功的最大王牌。
B、德國空軍相較於盟軍空軍,德國空軍在大戰初期雖然威震歐洲,但在各戰線和本土防空的作戰消耗下,這時已經是傷痕累累、精銳盡失了,不但飛機數量日益減少,人員的素質更是大不如前,對上盟軍優勢的空軍,德軍幾乎是無法相比,在表面上雖然有 500 架飛機,但實際上能作戰的僅有 90 架轟炸機和 70 架戰鬥機,由於作戰飛機太少,根本無法應付盟軍的攻勢,甚至連起碼的防空任務都無法有效執行,只能眼睜睜的看著盟軍空軍輕鬆執行任務,除了航空部隊實力太弱之外,戈林的獨斷更使得制空權落入盟軍手中,而且戈林經常對這些部隊的勤務有所干涉,使得指揮體系造成混亂。
03、戰前戰略轟炸
早從 1943 年 3 月,盟軍就已經開始執行了一個計畫-----「直射作戰」,它的目標是:一、削弱德軍空軍的力量;二、大規模削弱德國的戰爭潛力;三、削弱德國人的鬥志。它的進行使得法國的鐵路系統被施以猛烈的戰略與戰術轟炸,造成登陸前的德國鐵路運輸能力降低 70%,使德軍在「大西洋長城」的工事無法按進度構築,作戰物資在調度上更倍增困擾。這項優勢在登陸後更具價值,德軍的一切調度和增援企圖均無法立即實施,為盟軍登陸初期爭取到寶貴的時間站穩腳步。
04、戰前盟軍與德軍陸軍軍力比較
A、盟軍陸軍在陸軍方面,在 1944 年 6 月總計當時在英國的盟軍部隊有美軍 135 個師、英軍 154 個師、加拿大 3 個師、若干法國和波蘭部隊,雖然有如此龐大的地面部隊,但如何將這些部隊送過英吉利海峽,卻嚴重考驗著計畫人員和海軍的運輸能力,所以真正參加登陸的部隊僅有:美軍 20 個師、英軍 14 個師、加拿大軍 3 個師、法軍 1 個師和波蘭 1 個師,總計 59 個師。分別為 20 個步兵師、12 個裝甲師和 3 個空降師。
B、德國陸軍反觀德軍,此時西線兵力先有 60 個師,其中僅有 10 個裝甲師和裝甲擲彈兵師,其餘均為步兵師,更糟的是,這些步兵師平均而言,人員年齡要不是過大就是太小、裝備惡劣、機動運輸工具不足,故機動性很差,而裝甲師雖然是防禦的主角,但是許多部隊的員額不足,並且未完成訓練,戰力顯然有待進一步的提升。
05、戰略欺騙
A、組織過程盟軍能在這場戰役中獲得勝利,除了陸海空三軍強大的優勢外,最不容忽視的就是盟軍在戰前的戰略性欺騙行動,早在 1943 年 12 月,盟軍最高司令部副參謀長摩根中將就提議制計相關的欺騙和保密措施,以確保海神計劃(諾曼第登陸戰役中,目標是奪下五個灘頭並建立橋頭堡的作戰子計劃)的成功,這項計劃的代號為「杰伊」,有參與的機構包括:英國軍事情報局、特別行動局、反情報局,雙十字委員會、政治戰執行處、美國戰略情報局(OSS,Office of Strategic Services即中央情報局 CIA 的前身),聯邦調查局(FBI),以及盟軍陸、海、空三軍情報部,它的核心部門是英國倫敦監督處。這場戰略欺騙行動,範圍之大,構思之妙,難度之高,均令人無法想像。
B、行動內容
a、與蘇聯的合作
1944 年 1 月,「杰伊」計劃改為「衛士」計劃,其主要目的有兩個:一、透過各種途徑,誘使德軍分散在歐洲各地,使得德軍在法國,尤其是諾曼第地區的守軍降到最低限度;二、使德軍統帥們相信,諾曼第登陸只是一場佯攻,目的就是誘使德軍過早投入後備部隊,從而接下來的主攻創造條件,這些虛假的情報不能直接落入德軍手中,而是要虛虛實實、顛來倒去,以間接的方式,讓德軍費了好大的氣力才獲得這麼一丁半點,再使他們根據這麼點線索去分析、推理、一步步掉入盟軍的陷阱裡。1944 年 1 月,情報機關聯手演出了將進攻挪威、瑞典的假象,並且還建立了不存在集團軍司令部,和蘇軍類似的假司令部用無線電溝通,德軍憑著其出色的無線電偵聽和定位技術,很快就找到了假司令部的位置,還派飛機進行轟炸。英軍還對一些部隊進行極地訓練,大有將往北歐作戰的樣子,而且英國的 BBC 廣播電台對挪威、瑞典的廣播中要求兩國百姓進行防空準備並盡量多儲存食物等民生必需品,這些措施使德軍在挪威、瑞典部署了 13 個師,其中一個裝甲師以應付盟軍的進攻,這 13 個師一直到戰爭結束都沒離開挪威和瑞典。而在東線戰區,蘇軍更是積極配合,在 1944 年 6 月之前,雖不發動新的進攻,只是把部隊頻繁的調動,使德軍在無判斷蘇軍的企圖之下,不敢輕易抽出兵力,而在諾曼第登陸之後,蘇軍就一連發動了數次的大規模進攻戰役,牢牢的吸引住東線德軍。
b、反間作戰
為了「衛士」計劃的第二個主要目的情報局設計了多達十幾項的附屬計劃,其中包括建立虛假的部隊基地、電子干擾、電子欺騙和一些極為狡詐陰險殘忍卑劣的行動,利用雙面間諜更是其中的一場好戲,由於英國反間諜機關的出色工作,在開戰後不久即破獲了所有在英國的德軍間諜組織,並對德國僑民進行隔離審查,徹底肅清了在英國的敵方特工,盡管德國不斷地派出人員潛入英國,但是,一則是英國的反間諜機關工作效率較高;二則因英國的貨幣、度量衡和其它歐洲國家完全不同,所以德國一直很難在英國展開情報工作,而英國的「雙十字委員會」從事將被捕的德國間諜策反成為英國服務的雙面間諜,經過長期的精心培養之下,終於產生 4 位被德國情報機關相信的雙面間諜:「加寶」、「珍寶」、「三輪車」和「布魯斯特」,其中,最知名的就是「加寶」,英國透過他將精心策劃的真假情報不斷送往德國,因而確立了「加寶」王牌間諜的榮譽,在登陸前半小時,「加寶」向德國報告了這場進攻,這個時間點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德國收到了也完全來不及做出反應,相反地,更加提高了對「加寶」的信任度與地位,這一切圍繞著諾曼第的戰略欺騙與保密計劃,都成為登陸成功的護身符,就像邱吉爾曾說過:「戰爭中真理是如此寶貴,要用謊言來捍衛。」
06、戰前空降部隊的運用
在當時諾曼第登陸是一個全新的戰略思維,此役把空降部隊推上了一個新的舞台,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就已經有空降作戰的這種戰術方案的提出,不過卻沒有真正的使用,而在第二次大戰前,各國或多或少地在某種程度上對空降作戰的構想進行實驗,德國空降獵兵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們在參與了入侵西歐和南歐的作戰,尤其是克里特一役,使盟軍的軍事領導人刮目相看,至此,英美開始積極發展空降、滑翔機部隊,盟軍最早在空降部隊的應用是在 1941 年 2 月 10 日,任務目標是切斷義大利南部一條為阿普利亞省供水的主要渠道,由 38 名空降部隊執行,但是,它的結果是全遭俘虜,其後不久,在 1942 年 2 月 27 日,美軍開始發動了一個空降行動,這次的戰果比上次進步了很多,共 109 個人,2 名陣亡、6 名失蹤,其餘都上了附近海灘的登陸船,而且任務成功,之後,在 1943 年 9月 5 日,調到太平洋戰區的獨立第 503 空降團進行了一個任務,而那次作戰「完全成功」,接著就是這場諾曼第登陸了。諾曼第登陸這場戰役的代號為「大君主」行動,由大批的運輸機、滑翔機與擔任掩護射擊的戰鬥機在猛烈的防空炮火與機槍火網下揭開了序幕。於是考慮到首批空降部隊是由好幾個國家的士兵所組成,又在夜間,服裝各異,裝備不同,語言不通,為了解決敵我識別的難題,給空降部隊官兵每人配發一只價值僅幾美分的「蟋蟀」玩具,這種玩具用手一捏,就會發出「卡巴」的響聲,盟軍規定識別方式的一聲「卡巴」作為詢問,兩聲則作為回答,就這樣解決了識別上的問題。

二、「大君主」行動開始

01、空降前導作戰
1944 年 6 月 6 日凌晨兩點,英國第 6 傘兵師首先在克恩(CAEN)河谷著陸,數分鐘後,美軍 82 和 101 空降師也在柯騰丁半島底部著陸,英國迅速的攻佔了克恩(CAEN)河上的橋樑,但美軍的狀況就沒有這麼理想,由於著陸過於分散,集中需要好一段時間,不過他們亦封鎖了通往瑟堡(CHERBOWG)的公路,並且佔領了猶他海灘外的兩個村落。(註九)整體而言,盟軍的空降行動並不順暢,傘兵在第一天的戰力大約只有 1/10、2/10,大多數人都因為空降實的偏差和導航官的誤判,錯過了預定的空降區,也有一些人因為在不當速度下跳傘(在不知情的狀況下),處於氣流的拉扯之下,一些身上的裝備就因而不翼而飛,而機降兵的情況也好不到哪去,一大部分在機降過程中因沒有成功的降落而負傷或陣亡,尤其是美軍著陸過於分散。雖然許多士兵迷失了方向,也並未施予德軍嚴重的打擊,但卻造成德軍陷入一片混亂,到處都傳出與盟軍交戰的報告,再加上通訊又被法國的游擊隊破壞和鐵路、公路被盟軍轟炸中斷,使得德軍無法正確研判敵情和做正確的調度作業。海岸地區有許多小村莊逐一形成了據點,德軍守備部隊不時被三三兩兩的空降兵於黑暗中襲擊,此舉為登陸後的進攻計畫立下不少的功勞。
02、海神計畫
1944 年 6 月 6 日凌晨 3 時至 6 時之間,先是兩千架飛機對德軍展開猛烈的轟炸,接著,海軍戰艦上的重炮也開始加入轟擊,驅逐艦等小型艦艇與密密麻麻各種登陸艦艇開始依計畫向前挺進,他們分別開向了代號為「猶他(UTAH)」、「奧馬哈(OMAHA)」、「黃金(GOLD)」、「朱諾(JUNO)」、「寶劍(SWORD)」等海灘。
但是,最使德軍吃驚的是第一波不是步兵部隊,而是盟軍的特種戰車包括了雪曼雙驅動戰車(SHESMAN DUPLEX DRIVE TANK)、雪曼海獅式(BARV)灘頭裝甲回收車、邱吉爾 AVRE(皇家工兵裝甲車)、邱吉爾「牛角式」掃雷戰車、雪曼螃蟹式掃雷戰車、邱吉爾鱷魚式噴火戰車、邱吉爾山羊式特種戰車、邱吉爾 SBG 突擊橋、邱吉爾 ARK(方舟)、邱吉爾蛇式掃雷戰車、射手座推土車、邱吉爾柴捆式等,另外,這種戰役中還使用了一種名為分封領主式(TETRARCH)空降戰車,為整場行動加了不少分。
登陸初期的傷亡都是最高的,但是,盟軍採用步兵伴隨登陸車輛向前推進的方式,因而降低了一些死傷,援軍不斷地送上灘岸,德國部署在海岸線地區陣地的 252、709、716 等步兵師一一的敗退下來,而德軍的裝甲支援又因畏懼於盟軍空中的火力、油料補給、交通中斷等等問題,無法在 24 小時之內開到戰場,殲滅這些尚未站穩腳步的灘頭部隊,錯失了寶貴的黃金時間,德國空軍和海軍也因盟軍在登隊前幾個月就已牢牢抓緊了制空權、制海權,更迫於裝備和人員的限制,而無法做出有效的打擊,眼睜睜的看著機會伴隨時間流失;德國隆美爾原帥在登陸後就曾屢次設法將武裝親衛隊第 12 裝甲師和裝甲教導師調到聖洛-卡朗唐一線,假設這兩個師都能到達那裡,那麼盟軍的「澳馬哈」灘頭堡就一定會被摧毀,然而等到下午希特勒召集會議再派出部隊,就已經為時已晚了,不過,就算第 21 裝甲師趕到占有優勢的機會也不太高,這盤賭局對德國太不利了,盟軍空中力量完成了使命,封鎖了戰場,並佔盡了優勢,使德軍預備隊完全喪失了機動能力,在 D-DAY 時,盟軍空中力量簡直銳不可擋,這一點和裝甲部隊的遲到成為了決定勝負的關鍵。
德軍陷入敗退中,盟軍士兵們在後續部隊的攻擊支援下,終於離開海岸地區,「大西洋長城」堅固的外層防禦線已經被打破,而德軍的援軍因為連日的轟炸破壞了交通要道並且不斷的遭受襲擊,更慘的是嚴重缺少汽油的情況下陷入困境,德國部隊已注定在諾曼地灘頭一戰中失敗,希特勒心中有如銅牆鐵壁,欲把盟軍隔離在對岸的這條防線也隨之灰飛煙滅。德軍在缺少空中的保護和汽油之下,只能放棄諾曼第灘頭,往克恩(CAEN)、法萊斯(FALAISE)等地展開防禦計畫,接著發生了被稱為「賽馬場作戰」(OPERATION GOODWOOD)與「眼鏡蛇作戰」(OPERATION COBRA)等戰役,總計在整個會戰中,德軍共損失 40 萬人和大量的裝備與物資,軸心的末日即將來臨。
參●結論
「諾曼第」的成功絕非偶然,而盟軍的成功與關鍵不外乎下列幾點:一. 大西洋堡壘未完成,德軍指揮體系的分散:在 D-DAY 的前一年,德軍加緊地修建「大西洋堡壘」,卻面臨物資日漸短缺和後勤補給遲緩等問題,直到隆美爾來視察才好轉一些,但是,卻使原本就複雜的指揮系統更加混亂,再加上隆美爾和西線總司令意見紛歧,使得最後希特勒採納了將導致嚴重後果的辦法,削弱了西線總司令的指揮權,且三軍之間缺少聯合部署的機制,海上與空中的力量都被削弱到甚至無足輕重。二. 善用假情報迷惑敵人、游擊隊的配合:盟軍在登陸前的「直線作戰」、「運輸計畫」等計畫中,不斷地誤導德軍,使他們認為盟軍要再加萊地區登陸,而諾曼第只是佯攻,而游擊隊的行動日漸規模且有組織性的破壞目標,這點也是一個關鍵。三. 德軍兵源不足、素質低下、裝備不足:經歷幾年征戰,德軍的素質水準根本無法保持,而登陸前,西線的守軍多為東線遭受重創的那些師的喘息場所,且在不少師中,東線少數民族至少佔了百分之十,甚至高到百分之二十五。四. 盟軍在登陸前已掌握制空、制海權五. 盟軍運用特殊部隊和特種戰車成功
http://72.14.235.104/search?q=cache:pBLUwrVAjh4J:www.shs.edu.tw/works/essay/2006/09/2006091520070810.pdf+%E8%AF%BA%E6%9B%BC%E7%AC%AC%E7%99%BB%E9%99%86%E6%88%98&hl=zh-TW&ct=clnk&cd=2

諾曼第登陸戰史之探討>林劍鳴

壹、導論:

一、研究動機:
一九四四年六月六日盟軍諾曼第登陸一役是扭轉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局的重要戰役,亦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登陸戰役,相關之論著不勝枚舉,時隔五十年後的今天,雖因時空更迭,作戰條件迥異當時,然對我「防衛作戰」仍然有不少的啟思;古云:「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戰欲勝,不可不讀史」,於此愈發能體認其意涵。
二、研究目的:藉戰史研究,探討防衛作戰灘岸阻絕,期能拋磚引玉,啟發國軍智慧,到底現行灘岸阻絕的問題在那裡?如何縝密規劃灘岸阻絕,使其發揮最大效能,殲敵於水際灘頭,達成國軍「有效嚇阻、防衛固守」之神聖使命。
三、研究方法:參研戰史、準則、共軍登陸作戰戰法及其它相關著作文獻等,予以分析、歸納,獲得研究心得。
四、限制因素:國內外有關諾曼第登陸的戰史論著雖然繁多,然針對灘岸阻絕作為及障礙物設置等技術方面著墨甚少,因此,僅能從殘簡斷篇中及幾幅珍貴的照片中探究,疏漏甚多,為本篇論述不足之處。

貳、盟軍諾曼第登陸作戰簡述:

一九四一年六月,德軍入侵蘇俄;史達林即致函英國首相邱吉爾,提出「英國如果能夠在西方和北方開闢對抗希特勒的戰場,那麼將可改善蘇俄和英國的軍事形勢」的要求;是年九月史達林再次函請英國「希望年內在巴爾幹區域或法國的某一地區開闢第二戰場,期使德軍從東線調整三十至四十個師脫離蘇聯戰場,以降低德軍侵略的壓力」;然此時的英國正積極從事英倫三島本土防衛與北非戰事,無暇顧及,而德軍在西歐的戰力有約六十個師,以英國的實力實無法與之抗衡。一九四一年十二月,日本偷襲珍珠港,美軍太平洋艦隊被炸毀四十餘艘戰艦,將美國從睡夢中喚醒,隨即向日本宣戰;隔年美國宣佈加入同盟國,對德、義正式宣戰;照理美國應以日本列為第一優先,然在一九四一年十二月,英美第一次華盛頓會議時,達成了「軸心國以德國為主,只有擊敗德國,則義大利與日本都會相繼崩潰」的以德國為第一優先擊敗目標之共識,並呼應蘇俄「開闢第二戰場」的要求,積極策劃反攻歐陸;一九四三年五月英美第三次華盛頓會議確定次年五月間在歐陸實施登陸,並定名為「太上行動」。
盟軍經過一年的精心策劃,並實施戰略欺敵、戰略轟炸與情報作戰,一九四四年六月六日由美軍名將艾森豪將軍領導的盟軍揮師渡過英吉利海峽實施諾曼第登陸;由布萊德雷統率的美國陸軍第一軍五萬八千人攻擊西面,其中第一師和二十九師的一個旅登陸「奧瑪哈海灘」,第四師登陸最西邊的「猶他灘」;英國中將丹普西指揮英國第二軍和加拿大、法國、波蘭、荷蘭聯軍進攻東面,總人數七萬五千人,其中英軍第五師登陸「黃金海灘」,加拿大第三師登陸「天后海灘」;英軍第三師和其他部隊登陸最東邊的「寶劍海灘」。
此外,美國第八十二及一0一空降師一萬六千名傘兵空降諾曼第西端,保護登上岸的美軍,免遭增援的德軍反撲;英國第六空降師八千名傘兵則在東端降落鞏固東側。聯軍登陸部隊總數約十五萬七千人。美軍第三集團軍於「猶塔」與「奧瑪哈」海灘登陸,沿第一集團軍開闢的通路,衝出柯騰丁半島,分割布列塔尼半島後,以卡昂為軸,左旋至與英、加軍隊對抗之德軍背後,粉碎德軍抵抗,乘勝規復法國與比利時。
盟軍選擇的登陸地區雖為德軍防禦薄弱處,但均有德軍建構的碉堡、灘岸阻絕及猛烈的火力,尤其在奧瑪哈灘頭,更是讓美軍損失慘重(世人稱此為「血腥的奧瑪哈」),雖然如此,盟軍仍以堅忍不拔的精神與毅力,完成堅苦的登陸使命,它是戰史上規模最大的兩棲登陸戰役,它的成功為開闢歐洲的第二戰場奠定了良好基礎,加速了德國的敗亡,同時對戰後歐洲的局勢,也起了重要作用。

參、德國大西洋長城作戰指導:

一、德軍西歐作戰指導:
德軍的作戰指導一直處於倫德斯特的縱深防禦與隆美爾海岸線防禦歧見紛爭中;倫德斯特認為大西洋長城長達三千餘哩,盟軍在戰略上具有用兵之極大彈性,且在其優勢海空軍支援下,德軍實無法亦無力加以阻止;因此,倫氏判斷盟軍將在海峽最狹窄之加萊至第厄普間地區登陸,而予以堅強設防,同時在海岸後方行大縱深配置,另控制強大裝甲部隊,乘盟軍主力向內陸繼行突破之際,予以反擊而殲滅之。而隆美爾根據在北非的作戰經驗,認為反登陸作戰最初的廿四小時,是具決定性的時刻,同時判斷盟軍將在諾曼第登陸,因此主張應事先積極加強海岸防禦設施,而以主力配置於海岸附近,根本阻止盟軍登陸企圖,而將之殲滅於水際;最後希特勒決定了在「大西洋長城之海岸與盟軍決戰」的方針,同時又決定了「將裝甲部隊分置於海岸後方,以防止盟軍突破」之作戰指導的折衷方案,結果成為既無強大之戰術預備隊,又無一個強大的戰略預備隊的一個不澈底之兵力運用方案,一直到盟軍登陸前夕,德軍陸軍高階將領間對防禦指導以及預備隊控制之位置與運用,仍在爭論不休之中,議論未定,盟軍已渡峽登陸了。在希特勒折衷方案中,有兩個特點,第一個特點,乃是寸土必爭的觀念,務必貫徹到底,以保持個人威望;第二個特點,乃是嚴禁戰場統帥有戰略調度之自由權,即是戰場指揮官不得擅自運用戰略預備隊;此在反登陸作戰中,犯了重大過失,使下級將領失去因應戰狀況調用兵力捕捉戰機之機會,而最後終於失敗。
二、德軍大西洋長城之阻絕構想:
一九四一年德軍英倫空戰失敗後,希特勒便決定西歐海岸線為防英軍主抵抗線,並確定大西洋長城的興建,但由於海岸線過長,不可能全面設防,僅能採連串的據點式防禦,至一九四四年,儘管德軍已興建了四年,但在缺工、缺料的間斷構築下,離希氏的理想仍相差甚遠。事實上該防線積極構建應是在一九四四年二月隆美爾接任西方防衛準備總監之後,在大約25萬守軍和25萬征工努力趕工下,才獲得明顯的增強,然而在勞工組織的自成一系,加上陸、海軍對佈雷和砲兵部署時有爭議,且構築資材又常不足,隆美爾的努力經常事倍功半,徒呼奈何;基本上德軍大西洋長城的阻絕構想如后:(一)運用水壓機雷,由空軍運往盟軍登陸部隊的登船港口投下,以阻止登陸船團的出港;同時海軍沿英吉利海峽的中央軸線上敷設觸發機雷與天線機雷的機雷揠,以破壞出港的盟軍船團,削減其登陸戰力。(二)整個大西洋長城要修築一萬五千個鋼筋水泥製的防禦據點,於各重要的港口及潛艇基地週邊,每隔五十碼設置一個,這些堡壘是大西洋長城的核心。(三)水下部分:以人工珊瑚暗礁方式佈置水中障礙物,大量加裝地雷或水雷,並以鐵絲網連結,構建外圍第一道主防線,近海岸的淺灘及高水線附近均佈以詭雷、障礙物構成第二道防線。(四)陸上部分:在海灘上大量設置雷區、詭雷、障礙物與鐵絲網,並結合堅固據點之兵、火力,構成第三道防線。(五)後方若干地區水庫預置爆破點,必要時破壞水庫形成氾濫區,並大量設置反空降障礙物,用以反制盟軍空降行動。
三、阻絕效果:
德軍受限於兵力、時間、資材與機具獲得困難,進度嚴重落後,阻絕效能大幅降低,終究未能達成拒止敵軍於水際灘頭的預期目標,然而其戰前趕工完成的阻絕設置,仍使得盟軍蒙受極大的傷亡,並有效發揮了遲滯盟軍行動的功效。 (一)水雷的效果:一九四四年初春德國海軍即沿英吉利海峽的中央軸線敷設水雷,但德軍認為六月之後盟軍的威脅將會消失,因此都在水雷上裝置了自動沉沒器,使其在五月底自動沈沒,只有為數極少的幾個因自動沉沒器故障而使盟軍的登陸舟艇受到損害;德空軍亦計畫用數百個水雷空投至盟軍的登船港口,但當時德軍已失去空優而未成功。不過德軍的海岸砲和故障的水雷,使盟軍海軍共損失驅逐艦4艘、登陸艇20艘、坦克登陸艇2艘,護衛艦、砲艦、掃雷艦各1艘。(二)灘岸阻絕的效果: 依據隆美爾在北非作戰的經驗,地雷係他所最看重的防禦武器,他訂定的目標是一億個地雷,每月應敷設一千萬個,如果此一目標達成,則在假想的登陸地區上每平方哩將有十六萬個地雷埋設,盟軍若要在如此高密度的雷區登陸,其形勢可想而知,雖然此一目標在盟軍登陸前敷設了約四百萬個,再配合天然及其它各種海岸障礙物與堅固的碉堡,如果盟軍奇襲失敗,則這些障礙物,無疑是盟軍致命性的設施。隆美爾阻絕的手段,以大量運用樁式障礙物、地雷及應用式詭雷,並且結合天然障礙,形成一道廣正面、大縱深的阻絕地帶。以奧瑪哈灘頭為例:其高聳的海岸峭壁和茂密的灌木林,就成為其非常有利的天然阻絕;登陸部隊在舟艇通過惡劣海域、德軍守備火砲攻擊及水中防舟艇障礙物(軌條砦、鋼刺蝟、圓木三角拒馬及各種詭雷)後,就必須離艇涉水泅渡,此時,水中佈滿的鐵絲網、礁石及雷區等各式障礙物,讓下水的士兵吃盡苦頭,而進抵乾灘後,必須攀越一道混凝土防波堤,緊接著面臨的是佈滿蛇腹型鐵絲網的曠野,然後則是連履帶車輛都難以通過的懸崖絕壁,而即便盟軍已安然通過海灘,他們還得面臨茂密的灌木林以及林中的詭雷,危機重重。美軍在此登陸的第一波八個連當中只有殘破的二個連在預定的灘頭登陸,而成功離開灘頭的僅有四十七人,狀況之慘烈使得布萊德雷中將甚至得認真考慮是否應該放棄奧瑪哈灘頭,棄置灘頭上的幾千官兵,而將預定趁著第二次漲潮登陸的二萬五千名士官兵和四千四百部車輛與物資送往黃金灘頭登陸。雖然盟軍成功的登陸諾曼第,但勝利的代價卻是沈重的,登陸日的盟軍總共傷亡約一萬餘員,裝備的損失更是不計其數,可見盟軍在破障能力與灘岸的情報蒐集仍有許多不足的地方,而就技術層面言,德軍在諾曼第的阻絕作為是相當成功的。

肆、德軍諾曼第灘岸阻絕經驗啟示:

登陸作戰是一種由海、空向隔海陸地的攻擊行動,是將戰力透過海上或空中輸具的運動,而向遠岸的陸地遂行戰略(術)行動的過程,在這過程中最艱苦也最危險的就是海上航行、搶灘、人員離艦、涉水、登陸、障礙排除及建立灘頭堡的時候,而反登陸作戰即是在這些階段給予登陸之敵最大的打擊,摧破其登陸行動,殲滅其有生戰力,其中最具關鍵的莫過於阻絕作為。從諾曼第登陸戰役隆美爾的認知與指導中,我們不難發現反登陸作戰中最具決定性的時刻,是在登陸作戰最初的廿四小時,因此,他的計畫是以綿密的灘岸阻絕作為給予敵人最大的損害,並建議將所有部隊佈署於灘岸附近(尤其是裝甲部隊),決不能讓盟軍在任何一個灘岸建立灘頭陣地,結果在諸多現實因素限制下,整個大西洋長城阻絕與工事僅完成了 40%,而預計埋設一億顆地雷也只設置 400萬顆,水雷的敷設更由於海、空軍及情報研判的錯誤而失去了效用;同時希特勒嚴格控制裝甲部隊不予戰區指揮官自由運用,而且太靠近內陸,無法即時發動反擊,使得驍勇善戰的隆美爾亦無力可回天;如果這些因素都排除,德軍以完整的阻絕及工事作為,配合兵、火力運用來迎接盟軍的登陸挑戰,則歷史將因而改寫;個人研讀多項相關二次大戰諾曼第登陸戰役著作,雖時空更迭,作戰條件迥異當時,但對我防衛作戰仍有許多啟示,就灘岸阻絕部份綜整略述如后:一、水雷是敵船團出港及海上航渡階段,最具嚇阻性阻絕器材。二、灘岸阻絕構想與指導之正確與否,足以影響灘岸作戰之成敗。三、防舟艇障礙物上加裝爆裂物(如地雷或以砲彈改裝之詭雷),能強化阻絕效果。四、防舟艇障礙物之間隙,加設防人員障礙物(如流刺網、刺絲網等),能增加障礙物排除困難度,並能有效遲滯離艇人員停留水中,損耗其戰力。五、工事掩體及灘岸各項障礙物構築是一項耗時、耗力並且耗費材料的工作,必須做長時期的經營與準備。六、工事掩體所選定之位置與強度,維繫武器之安全與火力發揚之程度,影響作戰結果深遠。七、有效運用天然障礙物並配合人為障礙物,能減少阻材及人力需求。八、障礙物設置時,阻絕材料應儘量運用當地現有阻材,若因實際需要,而必須由其他地區調運阻絕材料時,必須有良好之交通網絡。九、障礙物的設置並非能完全阻礙敵軍的前進,它只提供遲滯、侷限、導陷敵人戰力轉向我預想殲敵地區的功能。十、任何一種障礙物經設置後,便有能將之破除的方法與工具。十一、障礙物完成設置後需配合火力掩護與瞰制方能發揮其應有之效能。十二、在戰場中能有效的運用地雷,可達遲滯、侷限、擾亂敵軍,並使敵疑惑、畏懼及加重其傷亡,削弱其戰志的效果。十三、民物力的妥善運用可彌補兵力與制式阻材之不足及有效節約設置時間。十四、障礙物設置人人有責。
伍、結語:
歷史上每一次戰爭結束後,總有許多的戰史著作及評論,研讀戰史總會有一些心得與感觸,戰爭是殘酷的,但人類為追求和平與自由的生存空間,往往避免不了戰爭,身為軍人的我們,肩負著為中華民國國家生存發展及百姓安全福祉而戰之神聖使命,更應研讀戰史,引為借鏡,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研讀多本戰史後,深感「島嶼作戰忽略了工兵的運用,勝利就失去了一半」之箴言;防衛作戰中達成反登陸「灘岸決勝」作戰指導,灘岸阻絕為重要因素,本篇為個人研讀戰史後之心得與淺見,其目的期能拋磚引玉,啟發智慧,找出問題,週密規劃灘岸阻絕,期使決勝於灘岸之前發揮最大功效。

台長: 阿楨
人氣(2,719)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影視史學 |
此分類下一篇:《搶救雷恩大兵》
此分類上一篇:《沙漠之鼠》

D’Artagnan
忙碌的一天,即是最長的一日
2010-05-04 15:37:17
版主回應
高科技下只須忙一晚了
2010-05-05 10:59:4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