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9-14 06:16:32| 人氣2,905| 回應17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中國社會語言學》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讀郭熙的《中國社會語言學》(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除可了解中外社會語言學的史、概之外,並能洞悉前評《大陸當代順口溜》《大陸新聞特殊用語》之所以然(詳見p85-95,115-133,199-203)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10181255/20080912061211/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10199863/20080913060026/


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語言學

  盡管語言是人們須臾不可或缺的溝通工具,是信息的載體,可是,一般人在議論中國國情的時候,很少會議論中國的語言國情。中國的語言國情具有以下五個特點:首先表現在語言集團的複雜性上,其次是具有重文輕語的傳統,第三是中國人在語言上追求統一的傳統,第四是中國素有把語言作爲社會現象來研究的傳統,第五是語言規劃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功。
  中國社會語言學便是要在上述諸特點的基礎上,描寫、解釋語言變異的各種現象及其原因,爲不同時期語言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據,解決中國社會語言生活中的各種問題。與此同時,要充分利用中國特有的社會資源和語言資源,爲世界社會語言學作出自己的貢獻。
  中國社會語言學要探討的課題非常廣泛,主要有:語言和方言人口統計;集團雙語、多語、多方言現象;語言規劃、發展、規範化;語言的混合;對語言的非標准變體的描寫;中介語;語言的人種史;語域和領域語言;語音、詞彙和語法變化的社會因素;語言和社會、文化、政治、經濟等的關系;社會語言學的方法和兒童語言學習的發展;語言體系的功能理論;語言的相對性;語言的變異;語言的環境;言語社區調查和言語社區理論;口語研究;話語理論;秘密語;詈語;流行語;語言的獨立和經濟發展的關系;漢語的傳播和維護;民族語言的保持和失卻。
上述課題既有宏觀的,也有微觀的,《中國社會語言學》(2003年增訂本)從這兩個角度進行全面的探討。
  《中國社會語言學》(增訂本)是郭熙教授的近作。郭熙教授現任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博士生導師,馬來西亞韓江學院華文研究中心咨詢顧問。曾任南京大學—美國霍普金斯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兼職教授、蘇丹喀土穆大學客座教授、漢語系主任。郭熙教授多年從事現代漢語的教學和研究工作,指導研究生方向爲現代漢語、應用語言學(含社會語言學)理論等。近年來個人的主要研究方向爲中國社會語言學。
  1999年3月還在南京大學任教時,郭熙教授就出版了《中國社會語言學》。鑒于最近幾年中國社會迅猛發展,中國社會的語言也隨著社會的迅猛發展而發展變化,新的社會語言現象不斷出現,有必要從宏觀到微觀加以描寫並從理論上進行闡述。于是郭熙教授對舊版《中國社會語言學》動了一次大手術,這就是剛于2004年12月出版的《中國社會語言學》(增訂本)。
  增訂本對舊版作了不少更動、補充或調整。從章節上看,增加了兩章;從篇幅上看,從23萬字增加到36萬字。
  在新增的內容中,最耀眼的課題是:語言協調和“華語”問題。作者以整章篇幅就漢語的協調和華語的定義問題進行論述。筆者饒有興趣地閱讀了這一章,發現作者將視線從大陸延伸到港澳臺灣,延伸到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的華人社區,並以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華人社會的共同語和漢語的關系爲例,作了非常詳細的論述,這在我國學者所撰寫的同類專著中是鮮見的。
  在論述語言協調時,作者說:“中國社會語言學的重點是漢語和中國社會的關系。但是,由于曆史淵源和文化傳統密切相關,作爲一個學科,中國社會語言學同樣也應該關心漢語和其他華人社會的關系,注意本土漢語和域外漢語的關系,爲中國新時期的語言規劃開展相關研究工作。”(第340頁)作者在第九章第二節闡述了域內外漢語協調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總原則,並以普通話詞彙和新馬華語詞彙爲個案進行分析、比較,以深化讀者對協調的認識。作者認爲,協調的目的是把協調的結果落實到社會的運用之中,並指出協調應當講究方式,應當廣大語言用戶的實際情況出發。作者說:“站在一個語言工作者的立場上,我們所采取的態度應該是寬容而不放任,引導但不挫傷。”(第365頁)對此,筆者深有同感。
  在第九章第三節中,作者對“華語”名稱的由來從曆時和共時的角度進行論述後, “給華語下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定義:華語是以現代漢語普通話爲標准的華人共同語。”(第365頁)筆者認爲這個定義在原則上是可以接受的。
  作者簡介
郭熙教授,河南省社旗縣人,1985年畢業于南京大學中文系,獲文學碩士學位。現任中國暨南大學華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通訊地址:廣州瘦狗嶺暨南大學華文學院,郵編510610),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馬來西亞韓江學院華文研究中心咨詢顧問。曾任南京大學-美國霍普金斯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兼職教授、蘇丹喀土穆大學客座教授、漢語系主任。
http://huayuqia.station198.com/xinshu/gx_shyyx.htm

第一節 中國社會語言學的對象
第二節 社地語言學和相關學科
第三節 社會語言學的誕生和發展
第一章 社會語言學的基本概念
第一節 語言、方言和民族共同語
第二節 語言觀和語言態度
第三節 社會語言學的類別
第四節 中國的語言國情和中國社會語言學的任務
第二章 社會變遷和漢語的發展
第一節 社會變遷與語言變化的關系
第二節 社會議化接觸和漢語的發展
第三節 現代中國社會分化和當代流語的形成
第四節 從“文革”語言看社會政治運動對語言的影響
第五節 社會人口變動對語言的影響
第三章 語言的社會變異
第一節 社會範疇
第二節 政治語言和社會流行語
第三節 秘密語
第四節 語域:以新聞語言爲例
第四章 語碼
第一節 多重語碼:現代社會的必然
第二節 語碼的選擇:社會的和個人的
第三節 語碼的混合、混用和轉用
第四節 語碼的轉換
第五章 漢語和中國社會結構
第一節 語言對社會結構的反映
第二節 語言對家庭的反映
第三節 人名
第四節 地名
第六章 語言迷信
第一節 語言的功能和語言的神秘化
第二節 禁忌語、委婉語和詈語
第七章 語言規劃和語文生活
第一節 語言規劃和語言政策
第二節 中國曆史上的語言規劃
第三節 建國後的語言規劃
第四節 當前我國的語文生活
第八章 社會語言學的研究程序和調查方法
第一節 社會語言學的研究程序
第二節 定性、定量研究以及抽樣的方法
第三節 社會語言學研究人員的素養

中國社會語言學:現狀與前瞻>郭熙

摘要:社會語言學在中國出現以來大體經曆了3個階段:(1)初創階段;(2)迅速發展階段;(3)穩定深入發展階段。其主要特點是內容廣泛、注重應用、緊扣時代。加強學科建設,積極開展語言關系、語言的變化和變異、語言規劃等方面的研究是中國社會語言學的迫切任務。
20世紀60年代誕生的社會語言學80年代開始在中國起步。經過許多語言工作者的努力,中國社會語言學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本文擬從中國社會語言學研究的現狀入手,對相關問題進行一些探討。



中國社會語言學的起始問題學術界尚無統一的說法。大體上可以分成三種:(1)陳原的小冊子《語言與社會生活——社會語言學劄記》(三聯書店,1980);(2)陳原的《社會語言學》(學林出版社,1983[3]);(3)1987年12月召開的首屆社會語言學討論會。三種說法各有道理。考慮到70年代末還有其他一些語言學家開始譯介國外社會語言學的研究成果,我們這裏把陳原(1980)的出版作爲中國社會語言學的早期標志,因爲這是我們看到的國內第一本書名中含有“社會語言學”而又以漢語爲研究對象的著作。
中國社會語言學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前期的研究狀況,已經有學者進行過總結,例如高一虹(1996)、郭熙(1999)、周慶生(2000)等。上述文獻中雖然各自的關注點有所不同,但都對中國社會語言學的發展進行了較爲客觀的描述。
中國社會語言學發展到今天,大體上可以分爲3個階段。

(一)初創階段(1979-1987):從自發到自覺

一般認爲,中國的社會語言學是舶來品,源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中國最早提出社會語言學的學者之一陳原則指出,社會語言學發源比較早。自古以來,中外語文學家都曾討論過古語與今語、文語與口語、標准語與方言在社會功能上的差別。歐洲19世紀初的方言學家對于自己民族語言內部各種變體的調查,其實即是進行社會語言學的工作。事實上,社會語言學的誕生和有沒有社會語言學的研究是兩回事。進行某一方面的研究並不等于建立了某一個學科。當然,一個學科的出現決不是突然從天上掉下來的。它一定是長時間學科積累的結果。現代中國曆史上的許多語言運動,如20世紀初期的國語運動、20年代的白話文運動、30年代的大衆語討論以及北方拉丁化運動,50年代的推廣普通話、現代漢語規範化等等,都可以算是社會語言學的工作。但是這些運動或工作可以說是自發的,而不是自覺的。70年代後期,隨著“社會語言學”這個術語的出現,人們對社會語言學的研究從自發走向自覺。

這一階段,中國社會語言學的成果主要表現在通論性的著作和理論的譯介方面。前者除上述陳原的兩本著作外,還有陳松岑的《社會語言學導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遊汝傑、周振鶴的《方言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許國璋早在70年代末開始引進社會語言學,有關論文後來收入《許國璋論語言》(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1)。1980年到1982年,英國語言學家特魯基爾的《社會語言學導論》由林書武等翻譯,在《國外語言學》連載。1987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了祝畹瑾編的《社會語言學譯文集》和前蘇聯什維策爾的《現代社會語言學》(衛志強譯)。此外,《國際社會科學雜志》1985年第5期(中文版)以 “語言與交往:社會語言學研究個案與應用”的專刊形式,發表了一大批社會語言學的論文,很有指導意義。可惜因爲發行上的原因,許多人沒有看到。

這一時期有兩大缺點:一是結合中國社會實際不夠,二是對社會語言學的對象和範圍的認識還相當模糊。例如有的學者把語言與思維的關系之類問題也列入社會語言學,這顯然是不妥的。此外,受國外的影響,也有熱衷于無謂的名份之爭的現象。

(二)迅速發展階段(1987-1993):從引進走向結合中國實際

1987年12月1日至5日,中國社科院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在北京舉辦了首屆社會語言學討論會。會議展示了7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語言學的研究現狀和水平,它標志著中國社會語言進入了一個火熱的階段,對推動我國的社會語言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1988年8月,深圳教育學院深港語言研究所主辦了首次“雙語?雙方言”討論會。1990年11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和蘇州大學在蘇州召開了首屆應用語言學討論會,其中有不少的論文也是關于社會語言學的。

這一時期出現了許多社會語言學的專題研究。著作有張清常的《胡同及其他——社會語言學的探索》(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0)、高天如的《中國現代語言計劃的理論和實踐》(複旦大學出版社,1993)等。論文數量很多,結集出版的有《雙語雙方言》(1-4集)(分別由中山大學出版社等出版)、《語言?社會?文化——首屆社會語言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語文出版社,1991)等等。

這個階段,繼續出版了一批關于社會語言學的譯介、概論性著作和教材。在譯介國外社會語言學研究成果方面,除了《國外語言學》等雜志連續刊登譯介文章(例如Lesley Milroy的《語言和社會網絡》等)外,還出版了佐伊基的《社會語言學演講錄》(劉明霞等譯,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89)、郝德森的《社會語言學》(丁信善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等的中譯本。其中有的還不止一個中譯本。著作方面主要陳原的《社會語言學專題四講》(語文出版社,1988)、《社會語言學論叢》(湖南出版社,1991)和《語言和人──應用社會語言學若幹探索》(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陳建民的《語言文化社會新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孫維張的《漢語社會語言學》(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等等。教材方面主要有祝畹瑾的《社會語言學概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王得杏的《社會語言學導論》(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2,英文版)、戴慶廈的《社會語言學教程》(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3)等等。

據粗略統計,此期出版的社會語言學方面的著作(含教材、譯著和論文集)達60本以上,在各級各類刊物上發表的相關論文更是難以統計。一個學科熱到這種程度,實在少見。

除此以外,不少學校逐步開設了社會語言學的課程,還有的學校開始招收以社會語言學爲研究方向的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國家學位辦也列社會語言學作爲3級學科。

這一時期也有一些明顯不足。除了缺少理論概括和材料積累以外,方法的欠缺(如材料采集、材料分析的技巧,定量研究多于定性研究等)等現象比較突出。

(三)穩定深入發展階段(1994-):從熱潮走向冷靜和成熟

80年代末到90年代前半期,是中國社會語言學蓬勃發展的時期。然而,到了1995年以後,中國社會語言學研究表現得相對冷清一些。除了兩年一次的“雙語雙方言”討論會在主辦者的不懈努力下繼續照常召開以及應用語言學討論會上還有人繼續關注社會語言學問題外,專門的社會語言學研討會從1992年起一次也沒有舉辦。這方面的論文從數量上看也有所下降。以致有的朋友對中國社會語言學前途感到憂慮,甚至將其類比于日漸失式微的“文化熱”,提出要重振中國社會語言學。

事實上,這一時期中國社會語言學不僅沒有走下坡路,相反,它顯得成熟起來。

一方面,學術界開始就中國社會語言學形成以來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在總結成果的同時也指出其不足,如高一虹(1996)就對中國社會語言學研究方法等提出了很有見地的意見。

另一方面,這一時期出版的新著大多都極其注意緊密結合中國社會實際。所討論的問題無論是深度還是廣度都超過了前兩個時期。其中主要有陳保亞《論語言接觸與語言聯盟——漢越(侗臺)語源關系的解釋》(語文出版社,1996)、郭熙《中國社會語言學》(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周慶生《語言與人類》(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0)、鄒嘉彥、遊汝傑的《漢語與華人社會》(複旦大學出版社、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01)、湯志祥《當代漢語詞語的共時狀況及其嬗變——90年代中國大陸、香港、臺灣漢語詞語現狀研究》(複旦大學出版社,2001)袁焱《語言接觸與語言演變》(民族出版社,2001)、于根元《網絡語言研究》(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等等。此外,《雙語雙方言》繼續按計劃連續出版(5-6集)。其他論文集如陳恩泉主編《雙語雙方言與現代中國》(北京語言與文化大學出版社,1999)、李如龍主編的《東南亞華人語言研究》(北京語言與文化大學出版社,2000)等等也爲相關的研究打開了新的視野。

此外,這一時期還出版了一批社會語言學學的英文原著,其中包括社會語言學的重要創始人拉波夫(William Labov)的語言學自選集(北京語言與文化大學出版社,2001)。這爲中國社會語言學提供的理論“外援”。
當然,說這一時期社會語言學從“熱”到“冷”也並非沒有道理。80年代中後期,是中國語言學步履維艱的時期(郭熙,1996)。社會語言學的出現無疑給它以新的希望。它和文化熱一樣,成了學者們競相追逐的目標。言必“文化”、言必“社會”,成了一種時尚。90年代以後,隨著認知語言學等的興起和計算機科學對語言學成果的需求,回歸本體又成了中國語言學的一個趨勢。或許可以這樣說,今天在社會語言學領域辛勤耕耘的人,大概是真認准了這條道路。



從研究內容來看,中國社會語言學表現出了一些特點。

(一)範圍廣泛

在研究範圍而言,中國社會語言學幾乎涉及到了語言和社會相關的各個方面。就語言方面來說有語音、詞彙、語法、語體、語篇、語域、文字等等;在社會層次方面有性別、年齡、階層、社群、職業等等;在語言生活方面有規範化、語言政策、語言心理、社會用語、廣告、命名、翻譯、身勢、教學、法律、政治等等;在文化的各個部門有文學、藝術、音樂、戲劇、民俗、宗教、曆史、地理、心理等等;在語言研究者的領域方面有漢語理論、漢語方言、民族語言、外語、對外漢語等等。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社會中只要有用到語言的地方,都已經有人予以注意。它已覆蓋一切可能的將語言與社會的文化背景聯系起來的研究,真可謂是“多角度”“全方位”(高一虹,1996)。

(二)注重應用

中國社會語言學之所以得以快速發展,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語言工作者力圖改變以往在某種程度忽略社會需求的現象。因此,中國社會語言學從一開始就非常重視應用研究,在過去的研究中,學者們在應用方面花了很大的氣力以至于一些語言學者把社會語言學定義爲應用學科(陳章太,1991),還有的學者主張把社會語言學納入廣義的應用語言學(于根元,2000)。從已經發表的論著和許多學術會議提交的論文可以看出中國語言學者的這種追求。語言規劃、語言規範化、社會用語以及漢字的運用等問題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其中有的已經對國家的語言規劃以及政策等起到了積極的影響。

(三)緊扣時代

由于主要的目的是研究語言和社會的關系,所以,在我國的社會語言學研究中,學者們注意聯系社會實際,尤其是當前的社會實際,進行了大量專題研究。例如“文革”語言的研究、新詞語和流行語的研究、語言社會變異的研究、語言接觸研究、交際中的語碼轉換研究雙語雙方言的研究、語言規範化的研究、民諺民謠的研究、語言倫理的研究、媒體語言的研究、網絡語言的研究等等。隨著學科的深入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人們也正在開辟一些新的領域,例如語言消費的研究、各地華人社會漢語協調的研究等等。
從已經取得的研究成果方面來看,中國社會語言學在許多方面都有了令人注目的成就。下面主要按照1987年第一次社會語言學會議的議題對一些相關的研究領域及其成果做些粗略的說明。 

(1)社會語言學的性質、研究對象、範圍和方法

關于學科的性質,主要的觀點有一下幾種:①“分支”說,這是一種比較流行的觀點,認爲社會語言學就是“社會+語言學”;②“邊緣”說,認爲社會語言學是邊緣學科(陳原,1983);③“應用”說,認爲社會語言學是研究語言與社會共變、語言與文化共存的一門應用學科(陳建民、陳章太,1991);④基礎學科說,這是針對應用說提出的,認爲社會語言學的應用方面主要表現在它的社會工程方面,而它的其他一些方面或許更具理論意義,社會語言學的應用方面應該由應用語言學來承擔。因此,與其把社會語言學定義爲一門應用學科,不如把它看成是一門基礎理論學科。(郭熙,1999)
除了上面幾種觀點外,還有社會語言學和文化語言學等的關系的問題。對此,邢福義(1990)、郭熙(1999)進行過集中的討論,這裏不一一說明。
一般來說,對學科性質的認識決定了對研究對象的認識。中國社會語言學界對研究對象大體上也可以據此分爲兩類。一種主張對象是語言和社會的關系,即研究語言和社會的共變;一種是認爲應該通過社會來觀察語言,社會語言學的歸宿仍然是語言。當然,對于社會語言學所說的語言也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區分語言和言語,也有的則從整體進行考慮。
就範圍來說,看法也不一樣。有主張寬的,也有主張嚴的。主張寬的以陳原(1987)爲代表,主張窄的以蔡富有(1991)爲代表。陳原認爲社會語言學是交叉學科,和許多學科都有接合部,社會語言學都會和它們接合,形成邊緣學科。我們則認爲,過泛和過窄對社會語言學對發展都不利。選擇恰當的切入點是非常重要的。

(2)語言變異

語言變異是社會語言學的一個重要方面。這方面的研究最初只出現在年齡、性別、階層和職業等方面,例如胡明揚(1983)、沈炯(1989)、侯精一(1991)等等,後來又出現了對世界不同地區華人社會語言變異現象的關注。除了上面提到的鄒嘉彥和遊汝傑、湯志祥、李如龍等的專門性著作外,還有一大批專題論文,例如陸儉明等(1996)、周清海和蕭國政(2000)、郭熙(2000)等等。南京大學的一些學士和碩士論文也集中選擇了一些相關題目,如王會俊的《新加坡華語“域化”現象研究》(碩士論文)、顧惠詩的《新加坡和中國大陸的小學語文課本比較》(學士論文)等,取得了相應的一些成果。目前我們已經就有關課題獲得立項資助。但總的來說,中國社會語言學對語言變異的研究還不夠,尤其是變異的微觀描寫和分析方面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3)雙語、雙方言問題

雙語雙方言的研究在中國社會語言學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除了上面提到的兩年一次的雙語雙方言討論會及其會後的論文集外,中國少數民族雙語教學研究會編的《中國少數民族雙語研究論集》(民族出版社,1990)、上面提到的《語言?社會?文化》等發表了多篇相關論文。在雙語方面,中國民族語言學界的貢獻尤其突出。

(4)言語交際

由于對應用的重視,所以言語交際研究也是中國社會語言學的一個重要方面。主要成果有:劉煥輝《言語交際學》(江西教育出版社,1986)、姚亞平《人際關系語言學》(遼寧教育出版社,1988)、劉煥輝、陳建民主編《言語交際與交際語言》(江西高校出版社,1993)等。這一方面的研究近年有所停滯。已經有學者注意到了這一點,正在考慮組織“言語學討論會”,力圖在這個領域有所突破。

(5)語言與文化

由于割不斷的關系,作爲社會語言學傳統研究內容的語言與文化的研究在過去的研究中成果可能最多,涉及面也最廣,有關的評論和綜述也很多。但這些多和文化語言學交叉。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相關著作外,這方面還有曲彥斌的《中國民俗語言學》(遼寧教育出版社,1989)、鄧炎昌、劉潤清的《語言與文化》(1989)、陳保亞的《語言文化論》(雲南大學出版社,1993)等等。
還有兩個方面有必要特別提及。它們沒有被列入1987年的會議專題,但其研究意義和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不能低估。

一是語言狀況研究。原來關心語言狀況的只有民族語言學界。1994年,中國藏學出版社出版了中國社科院民族所語言室集體編纂的《中國少數民族語言使用情況》一書,第一次系統地描寫了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的構成和使用情況。1998年,經國務院批准,國家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查在全國展開。這是中國社會語言學史上的一件大事。由于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語言使用情況調查,在進行過程中遇到過一些問題和困難。目前調查已經結束,但結果還沒有公布。無論它有怎樣的缺陷和不足,其意義是不可否認的。

二是語言規劃問題研究。中國曆史上有多次語言規劃,但是缺乏理論上的認識和指導。第三階段以後,語言規劃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有大的進展。實踐方面最具代表性次成果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的通過和實施。缺憾是對這個法律的實施情況和問題沒有足夠的重視。



毫無疑問,曆史給了中國社會語言學機遇,同時也賦予它無法推托的重任。中國社會語言學應該爲中國語言學和中國社會的發展作出貢獻。從這一點出發,今後一個時期裏,以下面幾個方面將繼續或應該成爲熱點,取得新的突破。

(一)學科建設

首先是理論建設。

理論建設一個焦點是中國社會語言學的範圍、對象和方法問題。經過多年的努力,社會語言學和語用學、修辭學、文化語言學、民族語言學的關系好像清楚一些了,但它和其他學科尤其是應用語言學的交叉仍然非常明顯。例如語言生活當就跟這兩個學科都有關系。但是是否可以就有關問題作出分工,各有側重點?例如,是否可以把語言規劃的大計方針歸爲社會語言學,而具體操作歸爲應用語言學?此外,如何使用科學可行的方法研究社會語言學?諸如此類的討論都會對中國社會語言學體系的構建和發展具有積極的影響。

其次是隊伍建設。

“我們不僅需要科學規範的社會語言學,尤其急需高質量的中國社會語言學。”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建立一支紮實的學科隊伍。早期的社會語言學的研究曾經給人一個印象,它只是從語言的角度談“一些社會上的事”(引自一位同仁給我的信)。一些人認爲是做不好本體研究的人才來做社會語言學研究。隨便談談的做法在初創階段或許是不得已而爲之,要使中國社會語言學上新臺階,必須做好學科建設研究。應該考慮設置系統的課程,編寫適用的教材,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或許應該有一本專門的社會語言學雜志。這也是今後一個時期中國社會語言學的重要任務。

(二)語言關系

語言關系的研究是迫切需要中國社會語言學關注的問題。其中又分爲幾個不同的方面。

首先,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的國家,語言間的關系的研究本來就是一件重要工作。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以及邊境貿易關系的頻增,少數民族語言也面臨這機遇和挑戰。處理好各民族語言之間的關系,保護民族語言,加快民族語言立法等都需要認真地進行研究。

其次,漢語內部方言分歧嚴重,直接影響到各方言區之間的語言溝通。隨著普通話推廣工作的深入開展,方言間的溝通問題在某種程度上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同時也出現了各地方言向普通話靠攏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處理方言和普通話的關系,也擺在了社會語言學工作者面前。
第三,近年來全球一體化趨勢不斷升溫,語言間的爭奪戰初露端倪。英語的擴張片刻沒有停止,而漢語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也正在走向世界。有人已經提出“英語的霸主地位還能維持多久”的問題。在中國國內,如何處理好漢語和英語及其他外語的關系,無疑是中國社會語言學的一個重要任務。例如,能夠推行所謂的“漢英雙語教育”嗎?能夠不分行業,不分需要開展全民性的英語教育嗎?如何抓住社會機遇,擴大漢語和中國文化的傳播和影響?類似這些問題需要認真地研究。

(三)語言的變化和變異

語言的變化和變異問題是社會語言學的一個重頭戲。西方一些語言學家似乎已經有以它取代社會語言學的傾向。語言的變化是不可避免的,語言的變異是絕對的。新的語言形式不斷出現,不同的社會群體、不同的交際環境等都會導致語言變異的産生。如何看待和處理這些現象?以非漢字詞的使用爲例。近年來,語言生活使用非漢字詞的情況越來越多,是把它看作“文化帝國主義”或“殖民主義”的結果,還是看成語言接觸中互補的産物還是其他?這些語言形式是否是漢語的?語言運用中出現這些語言形式會對漢語産生什麽樣的影響?社會對這些現象的心理認同如何?只有系統全面地對這些問題進行研究,我們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進而促進漢語的發展。

(四)語言規劃

如上所說,前一時期對語言規劃的研究顯得有些薄弱,而社會對語言規劃的要求卻越來越高。中國新時期的語言規劃的一大貢獻是語言文字工作的立法。但隨之而來的是,立法的後續研究能否跟上?再者,規模浩大的“全國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查”結果出來以後,會給我們提供一些數據,從中發現不少問題,這些無疑會推動我國的語言規劃的研究。但是我們的語言國情自此是否已經非常清楚?恐怕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除了語言地位規劃和本體規劃外,語言教育規劃問題應該列入重要的議事日程。我們正面臨一個重要挑戰——進行母語教育的時間越來越少;然而,我們的經濟發展不應該以大量犧牲民族語言教育爲代價,盡管一些代價是必須付出的。我們應該而且必須有切實可行的語言教育規劃。還有一個與之類似的問題。隨著對傳統文化的關注,主張學好文言的呼聲也越來越高。由此而來的問題是,如何處理好現白話和文言的關系?此外還有如何對待國民的語言權利,少數民族的語言立法,以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推廣與經濟發展、文化保護的關系問題等等。

社會語言學的論題非常多,拙著曾從不同的角度列出了20個方面的課題,今天看來仍然是適用的。我們覺得,只要目標明確,方法正確,踏實肯幹,未來中國的社會語言學一定能夠爲中國語言學和中國社會的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http://www.huayuqiao.org/articles/guoxi/guoxi6.htm

第六屆全國社會語言學學術研討會暨第六屆中國社會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會議主題: 數字化時代的語言接觸、語言規劃和語言發展
會議時間及地點: 2008年3月25至27日在香港舉行
主辦單位: 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社會語言學與媒體語言研究室
中國社會語言學會
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
承辦單位:
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
http://gitll.nhcue.edu.tw/20071129.txt

社會語言學

社會語言學的思想發端于索緒爾,法國社會學派和布拉格學派對社會語言學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但是最早提出社會語言學(Sociolinguistics)的概念的是美國語言學家丘裏(H. Currie)。他在1952年發表的論文《社會語言學的設計:語言和社會階層的關系》(A Projection of Sociolinguistics:the Relationship of Speech to Social Status),中使用過。1962年, 蘇聯的有關文獻中也開始使用這一術語。社會語言學這門學科大約誕生于1964年。是因爲美國與該年出版了由海默斯(D. Hymes)編纂的《在文化與社會中的語言:語言學與人類學的相關讀物》(Language in Culture and Society: A reader in Linguistic and Anthropology)等多部社會語言學著作。此書收錄了20世紀20年代起發表的有關于言的社會功能和社會意義的名著69 篇以及長達39頁的書目。這一年的5月間, 布賴特(W. Bright)主持召開了首次社會語言學研討會。是年夏季, 美國語言學會語言學講習班上,各路專家一致贊成以社會語言學命名這門交叉學科。是年秋季,美國社會科學研究院組成社會語言學委員會。不過也有說法認爲1966年出版的會議論文集《社會語言學》是其標志。

研究範圍
社會語言學研究的是語言的社會本質和差別,以及他們的社會因素。在傳統的語言地理學中也有相同的研究,但是自社會語言學出現以後,這些內容都算做社會語言學的範疇了。

對社會本質的研究包括:
語言的社會本質的特點及其規律
語言、意識、社會在起源上的相互關系
民族語言和民族形成的關系
民族共同語的形成與社會發展的關系
語言演變與社會演變的關系

對語言差異的研究包括:
標准語與方言、行話的差異
發音差異
用詞差異
地位差異

同一語言在不同國家、地區以及社會所産生的差異:例如:英語在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傳播中産生了變異,出現了美式英語、港式英語、新加坡式英語等
同一國家或社會中通行幾種語言所造成的差異:例如:有兩種或兩種以上官方語言的國家或地區。加拿大(英語、法語),新加坡(英語、中文、馬來語)
不同的語言使用者在語言運用上的差異:例如:性別差異導致男女使用有差異的語言。
社會場所不同所使用的語言的差異:例如:一般中國人在家庭環境中使用家鄉方言,在工作學習時用普通話。

研究方法
調查研究法對各地區、各行業、各階層等人的語言運用進行考察。數學分析法對口語材料和文獻資料進行數學統計和數理分析。對比研究法分析社會因素、研究語言差異。實驗分析法用語音或心理實驗儀器對語言差異進行實驗分析,並作出定量和定性的描述。

分支學科
社會語言學與語言學、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民族學、社會心理學等學科互相影響並産生了一些分支學科:
一般社會語言學
具體社會語言學
曆史社會語言學
透視社會語言學
比較社會語言學
語際語言學

功用
社會語言學的研究可以爲國家制定標准語、文字以及語言政策、語言計劃、語言教學,還可以幫助選擇國家的官方語言,名詞術語的規範統一。

語言與社會階層

威廉拉博夫在他的社會語言學著作《紐約市英語的社會分層》中引用了統計學的控制變量方法,控制語言變量及社會變量, 研究紐約市的社會階層情況。他認爲英語中的[r]音在紐約社會是一個很關鍵的發音,可以區分社會階層。他選取了“four floor(四樓)”這一英語詞組,在紐約市的三種檔次服裝店中,假裝是問路人進行訪問。這三家服裝店按服裝的平均價位從高到低排列分別是:Saks、 macy's和S.Klein。他事先已知道四樓是賣女裝, 但是在問路時還是裝著不知道的樣子。他會先問一句:“不好意思, 想請問一下賣女裝的在幾樓?”當對方第一次回答:“Four floor”他假裝沒聽清又問 了一遍, 仔細聽對方的第二句“Four floor”,然後就在一個沒人看見的地方偷偷記錄兩次回答的差異。這是一種很巧妙的誘導方法, 他還可以得到人在不留心說話和留心說話的差別。 原先他預計[r]音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多,隨著社會等級(根據光顧的服裝店的價位高低確定其階層的高低)的提高而增多。可結果卻顯示:年齡越偏輕的人說的[r]音越多,並且說[r]音最多的是中産偏下的階層(lower middle class)的人, 而不是最高階層(Upper class)和中産偏上階層(Upper middle class)的人。他解釋道,這是因爲對語言過于講究(hypercorrection)造成的。他認爲[r]音是上層社會的語言標志, 中産偏下階層的人非常急切地想要達到上流社會的語言標准,于是就在自身英語中刻意添加[r]音卻導致不是[r]音的也帶上了[r]音。 不過他的這一結論引起了一些語言學家的爭議。他們認爲人的發音還會受到生理、方言等因素的影響。
語言與社團歸屬
語言與種族偏見
語言與社會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4%BE%E4%BC%9A%E8%AF%AD%E8%A8%80%E5%AD%A6

社會語言學

社會語言學( sociolinguistics )是在 20 世紀 60 年代在美國首先興起的一門邊緣性學科。它主要是指運用語言學和社會學等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從不同的社會科學的角度去研究語言的社會本質和差異的一門學科。對這個定義,有一些不同的理解。有的學者認爲,此研究應以語言爲重點,聯系社會因素的作用研究語言的變異;有的學者認爲是語言的社會學,研究語言和社會的各種關系,使用語言學的材料來描寫和解釋社會行爲

代表人物 研究範疇的界定、視角和特點:

布萊特(W. Bright, 1966) 他認爲社會語言學是研究語言變異。研究內容涉及七個方面:說話者的社會身份,聽話者的身份,會話場景,社會方言的曆時與共時研究,平民語言學,語言變異程度,社會語言學的應用。 他的視角涉及語境、語言的曆時與共時。他的重點放在“語言變異”上,社會語言學本身也是以變異爲立足點。

費希曼(J. Fishman, 1972) 他將社會語言學的研究範圍分爲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微觀社會語言學以語言爲出發點,研究社會方言和語言變異,考察社會因素對語言結構的影響;宏觀社會語言學則以社會爲出發點,研究語言在社區組織中的功能。 費希曼是將社會語言學二分爲宏觀和微觀。他是關注的是不同層面的研究對象。

海姆斯(D.Hymes, 1974) 海姆斯提出,社會語言學的重要研究目標有三項:(1)既有社會目標又有語言目標;(2)社會現實的語言學,意指拉博夫及其同事所從事的工作 ;(3)社會構成的語言學,旨在探究語言在使用中的範圍廣泛的理論。 海姆斯特別強調社會語言學的目標應該具有廣泛性、“跨學科性”和“多學科性”。

祝畹瑾 她將研究內容細分爲五個方面:(1)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語言狀況,和按照各種屬性劃分的言語共同體使用語言的狀況和特征;(2)各種語言變體的構造特點及其社會功能;(3)交談的情景與選擇語碼之間的關系以及語碼選擇與人際關系的相互作用;(4)社會以及不同的集團對各種語言變體的評價和態度以及由此産生的社會效應;(5)由于社會的、文化的、經濟的政治的種種原因以及語言接觸所引起的語言變化的方式和規律等。 她的界定主要是關注言語共同體、語言變體、語碼轉換、社會與變體的聯系這幾個方面。

楊永林 社會語言學是研究語言與社會之間關系的一個語言學分支。社會語言學研究涉及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語言結構,一是社會語境。通過研究兩者之間的交互作用。社會語言學試圖透過社會文化現象分析研討言語行爲。並通過語言使用現象說明社會結構及其內在機制問題。 語言結構是傳統語言學關注的一部分但是社會語言學的特點是把語言和會話者的背景,所處的語境作爲研究的部分。重視社會與語言的相互影響。

遊汝傑、鄒嘉彥 指出社會語言學(Sociolinguistics)學科名稱是由社會學(Sociology)和語言學(Linguistics)複合而成,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Social Linguistics,基本涵義是:從語言的社會屬性出發,用社會學的方法研究語言,從社會的角度解釋語言變體和語言演變。二是Sociology of Language,基本涵義是:從語言變體和語言演變的事實,來解釋相關的社會現象及其演變和發展的過程。 從研究方向來界定社會語言學,簡而言之,前者是從社會研究語言,後者是從語言研究社會。

社會語言學現在已取得了一些明顯的進展。隨著60年代以後語言學家對語言異質性的認識的加深,社會語言學又發展出交際民族志學、跨文化交際、交際社會語言學、語言社會化和語言習得、會話分析、語言變異研究等學派。
1. 交際民族志學主要從語言的文化、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來研究語言的使用規律,它側重于用文化人類學的觀念來描寫語言的運用,尤其注重研究在不同的社團、組織、社區以及社會中因文化習俗的不同給言語運用所帶來的限制性特征,如:特定社區的社會語言學資源、實際言談活動中上述資源是如何被開發和利用的等等;
2. 跨文化交際的研究主要是探索不同語言文化環境中的交際策略和具體差異;
3. 交際社會語言學注重研究一個種族內部的交際差異,例如同一種族內男女性別差異對交際策略的影響,不涉及跨文化和跨種族的交際策略;
4. 語言社會化和語言習得的研究把語言的本質看成爲一種社會現象,因而兒童的語言習得就與他所處的文化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
5. 會話分析是一個專門的學派(在英文文獻中常用大寫的CA來替代),主要研究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的對話,爲其他關心實際言談的社會語言學派提供了一個非常有用的分析的框架;
6. 語言變異研究則是以拉波夫爲代表的"變異學派"。1966年美國社會語言學家拉波夫發表了《紐約城英語的社會分層》(The social stratification of English in New York City, Washington, D.C: Center for Applied Linguistics)一文,産生了重要的影響。他精心調查了紐約市上中等級百貨公司裏職員的語音,並用一句包含fourth的句子作爲調查手段。他發現,不同的r 發音,實際上代表了不同的社會階層:有人清楚地發r音,有人發得不清楚甚至基本不發。經過統計,他發現,上層和中層的職員,發r音的百分比比較高(分別爲62%和51%),而下層的職員發的比例則相對低得多(只爲20%)。
http://baike.baidu.com/view/182847.html

台長: 阿楨
人氣(2,905) | 回應(17)|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時評中國 |
此分類下一篇:《萬民點擊春節晚會》
此分類上一篇:《大陸新聞特殊用語》

阿楨
淡定紅茶哥夯 學者:僅為短期效應【台灣醒報2012.05.14

網路淡定紅茶哥正夯,隨之而來的商機潛力無窮,政大教授賴建都指出,這種引起民眾心理共鳴,進而創造龐大商機的行為,被稱為「消費者洞察」;文化大學副教授鈕則勳也表示,淡定紅茶哥之所以會暴紅,除了故事本身有梗,網友的討論和kuso表現也是推手。不過,學者都認為,這種個案事件多屬短期效應,如果業者沒有繼續炒作,持續時間多不長久。
網路上日前出現一篇描述情侶分手的文章,男主角在面對歇斯底里的女友大吵大鬧時,不但態度冷靜,還很「淡定」地喝著紅茶,不僅掀起網路流行熱潮,「淡定紅茶」等粉絲團紛紛設立,並已有2.3萬名粉絲;周邊商品銷量也非常驚人,包括淡定T–shirt等等,一天狂賣4百個,業績翻漲10倍。
「淡定紅茶哥是一種病毒式行銷。」鈕則勳解釋說,所謂的「病毒式行銷」就是當一些內容能引起網友共鳴的影片、小遊戲被放在網路上,並被瘋狂轉貼時,就像會病毒一樣快速散佈於所有網絡。然而,鈕則勳表示,除非其能一直找到可搭配的事件,持續在媒體上高度曝光,否則續航力並不長久。

淡定商機 小心成為蛋塔 中時電子報 2012-5-24

「你淡定了嗎?」成為近來最夯的問候語。一篇PTT(批踢踢)「分手擂台」的Po文,引起網友的共鳴,透過Plurk(噗浪)、Facebook(臉書)瘋狂轉貼、分享,網友還接力賽Kuso改編,購物網站、拍賣網站還推出系列「淡定商品」。
有學者認為,「淡定商品」現象是短暫一時,雖然不少商品趕搭「淡定」商機,但畢竟這是短暫現象,過一陣子就會平淡下來,就好比之前的蛋塔熱潮一樣,一開始瘋狂,但最後終究是泡沬。
過陣子就會平淡下來
Kuso劇情網友趕熱潮
不僅紅茶商品趕潮流冠上「淡定」一詞,希望增加被搜尋和曝光的機會,就連其他食衣住行育樂等商品也熱衷與「淡定」兩字相連結。像是中華電信線上音樂服務Hami Music,就精選「淡定」音樂風格的療鬱系列專輯,網友如果購買該系列音樂專輯,還會贈送淡定紅茶(英式大吉嶺紅茶)。
「分手擂台」除了引起網友的共鳴,更激發出創作的靈感,不少網友開始寫續集及改編出Kuso的劇情,在網路上形成集體創作的現象。

  相關新聞
淡定面對日益逼近的苦日子‎
焦慮年代凡事「淡定」而後動
淡定下來才能看見真相
選對債券投資才淡定
蕭萬長卸任總統贈淡定藏頭詩
隋棠舊情淡定覓新歡非誠勿擾‎

另參本館:《中國社會語言學》《大陸新聞特殊用語》真有哈臺族?
2012-05-28 11:23:48
阿楨
屌絲時代已臨? 2013/01/10

【前言】
作者在中國生活十二年,從台籍陸生到重點大學教書四年的台籍陸師,以不同身分親歷其境地參與了中國轉型最戲劇化的時期。是這個世代的台灣知識分子對中國觀察與書寫的重要一人,這次他要以現場對中國年輕身影與教育故事的深度觀察,拆解中國的八、九○後將迎∕贏來什麼樣的未來?
屌絲時代已臨?
在重重現實的壓力下,「屌絲」(註1)在二○一二年登場。
屌絲,又一個造詞時代下的新興語彙,網路再次扮演中介舞臺。「屌絲」 一詞的由來與已轉任教練的中國足球明星李毅有關。李毅的粉絲自稱「毅絲」 ,李毅稱自己在足球場上的動作像法國足球明星亨利(Thierry Henry)。亨利被稱為足球大帝,亨利的粉絲則以「帝絲」 自居。中法足球實力懸殊,李毅的說法引來「帝絲」 對「毅絲」 的無情嘲諷。未料,「毅絲」 居然對這些嘲諷欣然接受,「屌絲」 便從「帝絲」 的諧音而來。
無奈與自嘲是屌絲們的心理,他們自覺為非屬官二代、富二代的草根階層,「跪了」 、「跪舔」 是他們在微博上經常使用的語彙。在奮發向上的言論面前,他們跪了;在「高帥富」 (身材高大、帥氣、富有)面前,他們也跪了。有人因此說,屌絲是這個時代的阿Q精神。
詞彙裡的中國
(註1)屌絲:表達無奈與自嘲的語彙。屌絲們認為自己在精英、高帥富(高大、帥氣、富有)、官二代、富二代面前,僅是一介草根百姓。
(本文轉載自李政亮之書《中國課:繫上紅領巾的中國式青春》,中文版由日出出版)
http://mag.udn.com/mag/world/storypage.jsp?f_ART_ID=431290
2013-01-11 12:16:17
圖博館
2016年,又多了一堆港台電影譯名可以吐槽

又到每年一度的吐槽港台譯名時間。開篇還是要說明,並不是對港台譯名有偏見,只是把文化差異造成的喜感盤點一下而已。根據慣例,所有續集沒有入選,不足的歡迎補充。Ready,go!
  1、《科洛弗道10號》
港譯:末世街10號
口氣夠大的,以為全世界就你一條街末世了?
台譯:科洛弗10號地窖
這地址夠詳細的,怕快遞送不到?
  2、《鄰家大賤諜》
港譯:兩公婆決鬥特務王
看片名,導演應該是王晶吧。
台譯:間諜大鄰演
老婆,隔壁有間諜在表演哦,我們快去爬窗戶。
  3、《追捕野蠻人》
港譯:野生捕獲小肥仔
就因為人家肉多就要捕獲?胖子吃你家米了?
台譯:搜尋世外野人
看來世內的已經抓完了。
  4、《關燈後》
台譯:鬼關燈
雖然有鬼,但燈明明是人自己關的啊。這個鍋鬼不背!
  5、《神奇動物在哪裡》
港/台譯:怪獸與它們的產地
這個應該年度最知名。按照原文語序也就算了,“神奇的獸類”你翻成怪獸是為哪樁,怎麼也該叫神獸吧。
  6、《香腸派對》
港譯:洋腸派對
片子太污了,但那是它們洋腸幹的,我們本土腸可是很純潔的,根本不知道什麼叫3P、群交!
台譯:腸腸搞轟趴
納尼,腸跟腸轟趴?這又不是鈣片。
  7、《釜山行》
台譯:屍速列車
殭屍:我們有這麼快?
港譯:屍殺列車
想玩廝殺的諧音,但效果就像殭屍:兄弟們啃那輛列車,殺死它,不要管人類!
  8、《屏住呼吸》
港譯:禁室殺戮
先有培欲,再有殺戮,這很科學。
台譯:暫時停止呼吸
說人話!
2016-12-26 10:55:56
圖博館
9、《深海浩劫》
港譯:深水地平線
有點弄不清故事發生的環境,到底在深水還是地平線?
台譯:怒火地平線
燒成狗的石油工人甲:被那個翻譯的王八蛋騙了,他說火只在地平線上燒!
  10、《間諜同盟》
港譯:伴諜同盟
廢話,都伴上了當然是同盟啊,你整個伴諜殺機,叛諜情侶什麼的製造點曲折行不行?
台譯:同盟鶼鰈
台灣人有文化,我反正不認識這兩字。
  11、《斯諾登》
港譯:斯諾登風暴
斯諾登:所以你們用我命名了一個颱風?
台譯:神鬼駭客:史諾登
伯恩是神鬼認證,斯諾登是神鬼駭客,這兩人組隊了搞垮美帝不成問題!
  12、《她》
港譯:烈女本色
聽著像邵氏情色片:姑娘表面上三貞九烈,骨子裡本性好色……
台譯:她的危險遊戲
畫蛇添足!既然是驚悚片,當然是危險遊戲,難道還是她的安全遊戲?說個安全詞來聽聽!
  13、《瑞士軍刀男》
港譯:救你命3000
這大概是《大內密探零零發》外傳,周星馳重迴龍套演了一具屍體。
台譯:屍控奇幻旅程
這就有點污衊了,人家根本不是屍控,要不是荒島上只有屍體能幫上忙,誰要控牠呀!
  14、《瘋狂動物城》
港譯:優獸大都會
三部續集分別講良獸、中獸、差獸。
台譯:動物方城市
這個也有續集:人類方城市,半獸人方城市。
  15、《軍火販》
台譯:火線掏寶
火線淘寶?有沒有水下天貓,雲上京東,沙漠亞馬遜……
  16、《壞媽媽》
港譯:C奶同學會
香港人真會玩,同學會還按罩杯邀請……
台譯:阿姐萬萬醉
這個綜藝可以追。
  17、《愛樂之城》
港譯:星聲夢里人
一听就是港產愛情片,主演劉德華鄭秀文,或者任賢齊張柏芝。
台譯:樂來越愛你
勒來越愛你,估計男女主喜歡玩SM。
  18、《檢察官外傳》
港譯:流氓檢察官
看過電影就知道,明顯應該是《流氓與檢察官》這樣子才對。
台譯:王牌計中計
聽著像80年代港產賭片,最後黃政民all in,開出一手同花順。
2016-12-26 10:56:56
圖博館
19、《烏龍特工》
港譯:肌智同學會
台譯:中央情爆員
兩個都是強行抖機靈的諧音梗,跟內地的山寨喜劇有一拼。
  20、《海蒂和爺爺》
港譯:飄零燕
這個厲害了,民國老電影既視感。
  21、《新哥斯拉》
港譯:真・哥斯拉
台譯:正宗哥吉拉
就這頭是真的,正宗的?以前的29部被你們吃啦?
  回應
《音樂之聲》 ----- 《神鬼家教》
《魂斷藍橋》 ----- 《神鬼大橋》
《亂世佳人》 ----- 《神鬼飄》
《綠野仙踪》 -- --- 《神鬼女穿越》
《辛德勒的名單》 ----- 《神鬼救贖》
《沉默的羔羊》 ----- 《神鬼食人錄》
《美國隊長》.... ...呃,這個......《神鬼肌力隊長》
《復仇者聯盟》..........《神鬼特工隊》
《解放台灣》.......靠北咧!《神鬼大出籠》咧!
 我覺得很多吐槽都沒有意義,沒必要,說的好像內地的譯名就沒有槽點一樣,我覺得吐糟就要把內地譯名也一起吐槽,不然顯得有種很莫名其妙的優越感。
 允許它們莫名其妙的優越感,我們這個無論視覺聽覺感覺的優越感躍然紙上,你不見只能說你還在盲目狀態下的奴隸狀態而已
http://www.guancha.cn/Celebrity/2016_12_25_386024.shtml
2016-12-26 10:58:01
圖博館
林黛玉在西方成了放蕩的女人嗎? 2017-04-27

  《莎士比亞眼裡的林黛玉》,是裴鈺先生的著作, 2008 年10 月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出版。裴鈺先生對紅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東西方比較文化的角度上,為積極推進傳統文化與紅學研究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我細細地拜讀了這本書,受益頗多,但在回味之餘,總感覺作者站在東西方比較文化的角度上對《紅樓夢》的翻譯文化有一絲曲解。例如:在西方人眼中, “林黛玉”成了“放蕩的女人”?
  裴鈺認為:英譯本中對 “林黛玉”這個名字的翻譯最為糟糕,甚至認為“徹底毀掉了曹雪芹對林黛玉這個藝術形象”的塑造。在早期的英文版本中,“黛玉”被翻譯成“ Black Jade ”,也就是“黑色的玉”。裴鈺先生認為,問題就出在Jade 這個單詞的引申義上,因為Jade 有一個引申義是Loose woman ,也就是“放蕩的女人”。這樣一來,譯文就誤導了西方讀者,很有可能讓他們認為“林黛玉”就是一個放蕩的女人。
  以這樣的邏輯來揣摩西方讀者的感受與認知,我認為有失偏頗。首先我們要理解: “引申義”,就是指由一事一義推引出其他有關的意義,特指字、詞由原意引出新義。我們也可以按照裴鈺的邏輯如法炮製。“黛”是古代女子畫眉用的一種青黑色的顏料。“玉”潔白無瑕,是純潔的象徵。裴鈺先生也說了:“玉,是用來形容黛玉的純潔和貞操的。”但是問題隨之而來了。“玉”字前面加了一個“黛”,就完全可以理解為“被青黑色顏料”污染過的“玉”。按照引申邏輯推理:“黛玉”有一種引申義就是“被污染了的女人”。
  但是,這種 “被污染了的女人”的引申義,我想任何一個中國人或者任何一個《紅樓夢》的讀者都不會去肯定,因為這種引申本身就曲解了曹雪芹的原意。《紅樓夢》中一個人物的名字有它一定的含義,但是它更多的只是一個人物的代號,其含義也絕對不可能完全替代這個人物的品質。我想無論是哪一個國度的讀者,也無論他是否讀過《紅樓夢》,都不會僅僅根據一個人的名字的引申義去評價一個人,更不會因為一個人名的引申義去定格這個人物的鮮活個性。因為紅樓人物的個性是在故事情節的發展中緩緩展開的。
2017-04-29 08:45:40
圖博館
再如 “鴛鴦”這個詞。它的引申義最為明了,就是“成雙成對”。但是《紅樓夢》中的“鴛鴦”,就是一個忠實丫環的名字。這個丫環和“成雙成對”的引申義根本就搭不上邊,更不能以此“引申義”來定格這個人的情操和品質。再說了,Jade 還有一個引申義就是“馬”,難道“林黛玉”在西方讀者眼中就成了一匹“黑色的馬”?
  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一些陋見!在此,我想說說我對東、西方文化的一些理解。
  東、西文化根本就是兩種文化系統。二者千差萬別,人所共知。對於 “文化互溶”的這種理念,我歷來就求同存異。所以裴鈺提出的“文化孤島”論,我非常贊同。一種文化就是一座“孤島”。彼文化與此文化絕對不可能“互溶”,就像甲孤島與乙孤島永遠不能融合成一個丙孤島一樣。它們之間最多不過牽線搭橋彼此聯繫。孤島間暢通了往來並不等於這兩座孤島就合二為一了。
文化亦是如此。自從人們發現東、西方文化以來,其間的往來就從未間斷過,或強或弱。直至今日,東、西方文化仍然獨立存在。但是有一個事實我們必須得承認,那就是文化之間的交流必定會產生一種新型文化,而這種新型文化又不能歸屬於任何一種原始文化。然而這種新型文化又絕對包含了原始文化的基因成分。這樣說,可能會讓你感覺一頭霧水,我們舉一個生活中的例子。
  一杯茶和一杯檸檬水,各有各的特點和味道,但是又有相通之處。相通之處在於,兩種飲品都含水。各自的特點是,一個含茶汁,一個含檸檬汁,所以味道就不一樣。我們把兩種飲品勾兌起來,就產生了一種新型飲品 ——檸檬茶。它既有茶的元素,又有檸檬的元素,但是它又不是簡單的原始茶水或者檸檬水,而是新生的檸檬茶。
  翻譯也是這樣。它只是兩種文化牽線搭橋的溝通方式。翻譯其實是文學的一種再創造,所以翻譯就成了一種新型文化。因為兩種文化的絕對互融是不可能的,我們也沒有必要去這樣做,所以對於翻譯者來說,他考慮的第一個問題並不是要去怎麼翻譯,而是首先確立翻譯的立足點和目的。換句話說,翻譯者需考慮的是 “站在被翻譯文化之中來推廣這種文化”,還是“立足在另一種文化背景下來吸納這種文化”。兩個立足點和兩種目的,導致了不同的翻譯手法和方式。
2017-04-29 08:46:21
圖博館
若 “站在被翻譯文化之中來推廣這種文化”,其翻譯的手法多是直譯,因為直譯的本身就是對原有文化最大程度的保全。而若“立足在另一種文化背景下來吸納這種文化”,其翻譯手法多為意譯,因為意譯的本身就是站在自己的文化思維下理解被翻譯的文字。
  有了不同的立足點和目的,問題卻隨之而來。如果我們以 “站在被翻譯文化之中來推廣這種文化”的立場來看待“立足在另一種文化背景下來吸納這種文化”的意譯,就會產生一種錯覺:翻譯出來的東西,曲解了原意;就《紅樓夢》的翻譯而言,那就會誤導西方讀者,以致讓西方讀者眼中的“紅樓人物”和原著中的人物大相徑庭。
  僅從《莎士比亞眼裡的林黛玉》這本書中看來,我覺得作者有時候就犯了這樣的錯誤。例如在書中第 172 頁的《趣談:劉姥姥是位基督教徒》。劉姥姥曾經說過一句話——“可見這些神佛是有的”。在霍克斯的英文譯本中是這樣翻譯的:
“ So you see there are gods and Buddhas watching over us whatever folk may say! ”
裴鈺先生認為,《紅樓夢》裡的 “神佛”必定是中國傳統文化意義中的佛祖和神仙,並不是“基督教裡的上帝”和“佛祖”的合稱。這樣的理解當然是正確的。因為在中國文化中,道教中的人物泛稱為神仙,佛教中的人物稱為佛或者菩薩等。所以裴先生認為,英文譯者硬塞給劉姥姥了一個“上帝”。
  劉姥姥在大觀園遊玩時,念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 ——“阿彌陀佛”。在霍克斯的譯本中常把“阿彌陀佛”翻譯成“ Holy Name ”(聖名)。裴先生認為這可能會誤導西方讀者——原來劉姥姥是基督教徒啊!但是霍克斯的這種翻譯方法是意譯,是“立足在另一種文化背景下來吸納這種文化”的。所以,他的目的是讓西方讀者站在自己文化思維的層面來吸納紅樓文化。
  為什麼裴鈺生認為這樣的翻譯會誤導西方讀者呢?從上面的例子中我們不難看出,裴鈺是 “站在被翻譯文化之中來推廣這種文化”的立場上的。他由於並沒有和翻譯者站在一個立足點上來思考,便出現了“會誤導西方讀者”的可能性錯誤。
  所以,我陋見:以這樣的邏輯來透視西方人眼中的 “林黛玉” 可能成了 “放蕩的女人”,有作者理解上一廂情願式的嫌疑。
2017-04-29 08:46:46
圖博館
大陸流行語新詞:佛系青年、又双叒叕、打call 2018-01-26 聯合新聞網

三不五時,中國大陸便創造出一些奇奇怪怪的流行語,經常往來兩岸的台灣人如果不更新自己的詞庫,很容易不知所云,有些新詞甚至讓人不知如何發音。
  「佛系青年」是最近中國年輕人用來稱呼自己的代名詞,尤其是那些對事情的成敗、個人的得失沒有特別在意、處之泰然的人,並不限於指稱男子。從佛系青年又進而發展出「佛系少女」「佛系生活」等。
  事實上「佛系」代表的是一種生活態度,不費勁、不爭鬥,彷彿超脫於物外。這個新詞的出現源於網路上的一則謠傳:生於1997年的歌手竇靖童早前誤傳剃度出家,緊接著,一系列《第一批90後已經出家了》的文章成為社交媒體熱烈討論的話題,於是令「佛系青年」成為中國年青人最新的標籤。
  時常被台灣人稱為具有狼性的大陸人,如今卻出現「佛系」這種180度反轉式的新詞,意味著大陸90後湧現新的價值觀,亦即成就慾望低,在競爭激烈的大陸社會,需要為自己尋求一方「不那麼有追求」的淨土。
  「又双叒叕」的新詞令人一頭霧水,不過,這個連讀都有困難的數個字,卻於近日占據了大陸眾多的新聞媒體標題。
  叒的正確讀法是ㄖㄨㄛˋ,原意是古代神話中的樹木名稱。叕則是ㄓㄨㄛˊ,聯、綴之意。又双叒叕,利用很多的「又」字疊放在一起,表示某事物變化更替相當頻繁,也表示一件事反覆出現。
  用法舉例:「我們總是開著玩笑說霧霾又双叒叕來了。」「合肥房價又双叒叕上漲了。」「似曾相識,深圳廣州又双叒叕被黑了。」
  又双叒叕」的讀音困難,用來表示事物變化更替頻繁、反覆出現,常被拿來指「霧霾」等現象。
  突然爆紅的「打call」,也是讓人乍看後退三步的新詞,但是代表的意思非常正面。
  該詞並不是指打電話,而是常用於「為XX打call」這樣的句式,意思是為XX加油、呐喊,表示對某個人、某件事的贊同和支持,譬如「為周杰倫瘋狂打call」「東風雪鐵龍為所有車主打call」。
  打call源於演唱會,台下的粉絲跟隨音樂的節奏,按一定的規律呼喊或是揮動螢光棒,與台上的明星歌手互動。
2018-01-29 11:13:55
圖博館
新詞「尬聊」與台灣有關,由「尬舞」一詞衍生而來,意思是尷尬的聊天,氣氛陷入冰點,但還是得強行聊天。
  因為對於有些人來說,好好聊天實在太難,若是碰到不擅長言語互動的人,隨時能「把天聊死」,但迫於情景所需又必須聊天,實在難為人。
  「扎心了,老鐵」最早出現於大陸某直播平台的彈幕當中。「老鐵」在中國北方方言中是「哥們兒」一詞的別稱,而「扎心」則是指內心受到了極大的打擊和刺激。該詞的主要意思是向朋友訴苦或抱怨自己內心受到的傷害。
  看完眾多大陸流行語新詞,是否有一種「語言中毒」的感覺呢?儘管有些是莫名其妙,但卻是映射出中國社會的一面鏡子,背後反應著當下人們的心理。
2018-01-29 11:14:42
圖博館
28歲為何嫁給82歲的他 網:楊振寧回4字翁帆驚訝 2019-01-31 中時電子報

  97歲的諾貝爾獎得主、物理學家楊振寧,與43歲的妻子翁帆,已結婚13年了。即使如此仍有人質疑,28歲的翁帆會嫁給82歲的楊振寧,是為了他的財產。有大陸網友則點出,兩人沒有愛情是不可能維持這麼久的,而翁帆會嫁給楊振寧的原因,楊振寧曾很乾脆地說,「她很單純」,此回答讓翁帆很驚訝。
  該網友指出,如果28歲的翁帆和楊振寧結婚1年半載就離婚,並要求分家產,是為了他的財產這種結論或許可以成立。但翁帆和楊振寧已共同生活了13年。13年來,他們一同參加活動,一起外出遊玩,甚至在公共場所出現,每次都是楊振寧牽著翁帆的手,這幕情景大家應該都十分熟悉。
  網友還說,翁帆和楊振寧一起生活了13年,卻沒鬧離婚,這在老少戀的婚姻中不多見,何況若沒有愛情,兩人是不可能維持這麼久的。翁帆曾表示嫁給楊振寧,是因為愛他。不過楊振寧曾在節目中受訪時,卻說出一個讓翁帆很驚訝的理由,楊振寧對翁帆的評價就是,她很單純。其中楊振寧說,他死後希望翁帆再嫁,最讓翁帆不能理解。
  網友強調,翁帆是十分抗拒這種說法,她也坦言,楊振寧這說法傷害了她。可是幾年過去,當她再回頭去想,反而變得很可以理解。該網友認為,看來,當年翁帆之所以嫁給楊振寧,可能真的就是因為她很單純,沒心機。
  回應
變態的愛當然雙方都無法理解。
別人的婚姻不用你們來說三道四。還是經營好你們自身的婚姻吧!

正在悄悄毀掉夫妻關係的稱呼:老公、X總、娃他爸 2019-01-30 潘幸知

最近閨蜜們都在追《知否》,林小娘下線前,居然有一堆婚內空虛的女人都給老公改了愛稱,從老伴、老頭、娃他爹換成了某朗、主公和某叔,大家鬧成一團。
不由得,我就想到了幾對來訪者的困境。
張潔來做婚姻諮詢,導火索就是因為老公阿偉面對親友團時,經常裝成半開玩笑地樣子說這些話:
我家張總發話了,這周她要出差,我不可以丟下孩子不管!所以,不要叫我出去喝酒了。 不要這樣說,張總要生氣了。 老婆大人在上,我以尊重張總為榮,以反對張總為恥。
張潔氣死了,有時候回家就問阿偉:“為什麼要叫我張總,我是你老婆啊。”
阿偉就會哄著她說:“在外面要給你面子啊,再說,你現在就是威風的張總嘛。”
張潔總覺得怪怪的,表面上阿偉說的對,但總感覺很生份。
最重要的是,她家阿偉居然有時候在家,她有什麼需求提出來時,也會說:“張總說的是,聽張總的話有肉吃。”
2019-02-01 10:16:37
圖博館
在諮詢中,阿偉剛開始甚至開玩笑說:“羅老師,你是我家張總派來改造我的麼?”
看得出來,阿偉的笑話後面,其實水很深。
經過了幾次諮詢,阿偉終於說出了心裡話:“其實內心很自卑,剛開始結婚時,我的單位很好,但現在效益差了,可張潔辦的公司越來越好,好像每次出門去,別人都會說:‘你是張總的先生麼?’每次這樣被問都不舒服,而且,我感覺張潔在家也越來越有張總的範了。”
  這種用職務來稱呼對方的情況,還不少見。
比如另一對夫妻王顆和燕芳,燕芳總叫王顆為王副,因為丈夫經過多年努力,終於從公務員升為副鄉長,但這麼多年來,燕芳自己帶孩子累壞了。
她覺得不能影響王顆的工作,但慢慢的,怨氣就在積累,她又不好說,所以經常半開玩笑半諷刺地帶著職務來稱呼丈夫:
王副是不是週末又要加班啊?晚上有沒有空回家吃飯?王副是不是有飯局?王副能輔導一下孩子作業麼?
而王顆也很委屈,覺得自己也是為了家庭才這樣認真工作的,但是,久了以後,他們真的感覺到一切是為了家庭,但雙方之間距離好遠。
其實,這些用職務來稱呼對方的伴侶,儘管有時候帶著玩笑的口氣,但內心深處往往對對方是有意見的,每次稱呼時,其實都在說——
你的事業讓我靠近不了你,成了隔在我們中間的大山。
……
事實上,我接的幾對70多歲夫妻個案,雖然他們經常老頭老太婆地喊,但他們在年輕的時候,都有對對方的愛稱,最重要的是,當婚姻諮詢到深處,他們在情感流露的時候,基本上都會自然地,使用這些愛稱。
用愛稱提升婚姻的安全感
在這個離婚率超過37%的時代,維護婚姻不易,我猜每段婚姻中都有冷暖自知的事,在建立關係的過程中,僅一個稱呼,就暗藏了你們的情感現狀和未來的可能走向,沒想到吧?
為了幸福,試一試!
  回應
毀掉夫妻之間關係,感情的,恰恰不是一個稱呼,而是是否能長久保持共同的生活目標和三觀的一致性,以及夫妻間的溝通是否順暢。文中所舉的幾個事例,都反映了這些夫妻之間,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無法共同面對生活中,工作中帶來的變化,從而導致無法溝通,無法互相體諒,進而導致夫妻間的感情在淡漠。
本文寫的是一個細節,見微知著,夫妻之間,其實稱呼很重要,既是細節,又是大事。
  相關新聞資料
小S痛哭:婚姻中的慢性毒藥,就是…
出軌率最高組合:事業男+全職媽媽…
林清玄生前談婚姻:44歲離婚娶她,…
張雨綺、楊冪、馬蓉離婚背後:婚姻…
從趙麗穎到阿嬌:婚姻裡不忍戳破的…
楊冪劉愷威宣佈離婚:女強人和大叔…
2019-02-01 10:24:40
阿楨
從中國外交慣用辭彙 看中國外交 2019/08/06

多年前我看過一則挖苦西方漢學家的笑話,說有位博士,其博士論文是「孔雀東南飛」。考試委員問:「為何孔雀要向東南飛,而不向西北飛?」,博士回答:「因為西北有長城」,這充份說明了西方政客對中國永遠也弄不清楚,其實正是緣於半吊子中國通的緣故。
  這種情形多年來一直沒有改變,前幾天自由報的一位美國中國通易思安寫了一篇文章,就說明了半吊子的狀況。易說:【中國的政府文件及宣傳廣播非常難以解讀,挑戰性很高。這些官樣文章以中共版的雙言巧語寫成,往往意在言外、故弄玄虛,並引用冷僻的歷史事件、採取拐彎抹角的敘述方式,還會利用列寧主義者隱晦又自相矛盾的修辭扭曲邏輯】。
  中國由於文化關係,本來就不喜歡直來直往,把話說清楚,所以必須了解話後面的意義。半吊子感覺非常之拐彎抹角,這是工夫不到家的緣故。今次我稍微收集了一些中共外交用語,可以大略領會一、二。
1.表面意義:坦率交談。實質意義:分歧很大,無法溝通。
2.雙方交換了意見:各說各話,無法達成協議。
3.充分交換了意見:雙方吵的非常厲害。
4.增進了雙方的了解:雙方分歧很大。
5.會談是有益的:雙方相距甚遠,能坐下來談就不錯了。
6.我們持保留態度:我們絕不同意。
7.尊重:不完全同意。
8.讚賞:不盡同意。
9.遺憾:不滿。
10.不愉快:激烈衝突。
11.極大的遺憾:我們對你們沒有辦法。
12.嚴重關切:可能要干預。
13.不能置之不理:即將干預。
14.保留進一步的反應權力:我們將報復。
15.勿謂言之不預:即將開打。
16.將重新考慮此一問題的立場:將改變原來好的政策。
17.拭目以待:最後警告。
18.請於某日以前答覆:在某日前,雙方處於非和平狀態。
19.由於此事引發的結果,將由貴方負責:可能我方將實施武力。
20.這是我方不能容忍的:戰爭在即。
21.這是不友好的行動:這種敵意的行為,可能引發戰爭。
22.具有高效及建設性:會談時間很短,所以必須高效,且對此次談判,不存希望。
2019-08-12 08:34:15
阿楨
外媒:十大流行語映射中國社會百態

《赫芬郵報》日本版2020-12-08文章, 2020年中國十大流行語日前揭曉,反映出中國社會真實的生活狀況。與日本流行語一樣,疫情相關的新詞占了很大部分,比如“逆行者”“神獸”等詞。儘管日本也用漢字,卻完全不理解這些詞的意思。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和“雙迴圈”,都是與中國共產黨(治國)相關的流行語。前者是抗疫的方針,後者是中國今後經濟政策的關鍵字。
疫情相關詞彙還有“逆行者”。這個詞是讚美中國醫務人員逆著眾人的方向而行,堅守崗位。表達對女性醫護人員的尊敬之情的“颯”也入選。
“神獸”則描述了中國各地中小學停課期間,孩子們在家上網課,家長和孩子鬥智鬥勇,盼著這些小“神獸”趕快去學校上課的心情。這個詞包含了中國家長們的不易和期盼。
“直播帶貨”是中國網路直播和購物節目相結合的新型商品交易形式。鑒於效果好,如今有很多日本企業也開始面向中國消費者進行直播帶貨。
略有自虐傾向的流行詞“打工人”,幾乎成了中國各行各業勞動者的統稱,暗示每個上班的中國人都在為工作辛苦付出。
與日本相關的詞彙是“凡爾賽文學”,源自日本人氣漫畫《凡爾賽玫瑰》。看似叫苦連天、實則自我炫耀的“凡爾賽文學”受到中國網友的熱議。
2020-12-09 09:57:25
阿楨
國家發佈闢謠榜單 澄清"毛岸英因蛋炒飯犧牲"等謠言

  7月15日,“2021中國網路誠信大會”在湖南省長沙市舉行。會上,由中央網信辦舉報中心主辦、新華網承辦的中國互聯網聯合闢謠平臺發佈“正本清源 明理增信”涉黨史闢謠榜,以澄清模糊認識、糾正誤解誤讀、批駁錯誤言論,為建黨百年營造良好網上輿論氛圍。
  涉黨史網路謠言,嚴重污染網路生態、誤導社會公眾、損害黨的形象。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講話精神,中央網信辦會同中央黨校、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中國社科院、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等部門,指導中國互聯網聯合闢謠平臺,針對一段時期網上流傳的歪曲抹黑黨史謠言資訊進行梳理盤點,並從革命領袖、英雄人物、歷史事件三個層面,選出具有一定代表性、權威性和影響力的十大涉黨史闢謠榜單。
  榜單內容主要包括批駁詆毀、抹黑革命領袖等謠言,如誣稱毛澤東同志並非《沁園春•雪》原作者、捏造“中共啟封‘鄧穎超日記’”供黨史研究的不實資訊;辟除否定、污蔑英雄烈士等謠言,如歪曲編造狼牙山五壯士兩名戰士不是“跳崖”而是“溜崖”、捏造毛岸英同志犧牲是因為做蛋炒飯暴露了目標、誣衊雷鋒同志做好事是假的等謠言;澄清涉黨史軍史重大事件等謠言,如紅軍長征沒有“二萬五千里”、“飛奪瀘定橋”戰役不存在,誣稱共產黨抗戰“遊而不擊”不是“中流砥柱”,借為周扒皮、黃世仁等地主形象翻案否定土改以及否定抗美援朝重大意義等不實內容。
2021-07-16 06:48:25
阿楨
港媒:小鮮肉 甩鍋 貓膩 忽悠……大陸用語長驅直入進入臺灣社會 2021-08-05

香港《亞洲週刊》最新一期 大陸的“天菜”“小鮮肉”“甩鍋”“貓膩”“忽悠”進入臺灣社會;臺灣的“吐槽”“碎碎念”在大陸流行;香港的“跌眼鏡”“生猛”“埋單”等也在兩岸流行,彙聚成現代中文大熔爐。
隨著兩岸來往密切,臺灣普通的民間用語早就“大陸化”。“小三”“網紅”“高富帥”等,幾乎任何販夫走卒都能脫口而出。另一方面,臺灣用語也在大陸馳騁,如大陸公共場所與商店用的“溫馨提示”其實最早來自臺灣。
近日颱風“煙花”登陸臺灣,台各大媒體紛紛追蹤,但民眾對這個來自大陸的名稱感到很新鮮。拜颱風所賜,“煙花”這個簡體詞彙闖進臺灣官方用語與新聞媒體。語言本是互相交流、互相學習使用的。大陸語彙早就悄悄進入到臺灣人的生活,最近曝光率很高的“甩鍋”就是。
有人認為大陸的用語比較貼切和淺顯易懂。高畫質變高清,好姊妹變閨蜜,大嬸變大媽,high-end變高端等,(大陸用語)幾乎都取代了臺灣本地用法。那天聽到一對母女對話,媽媽說“視頻”,20歲出頭的女兒“糾正”說:“媽,那是大陸的用法。”
耳濡目染之下,民眾不自覺用起大陸用語,且習慣成自然,如氛圍、梳理等。網友說:“立即、立刻(用的)越來越少……立馬(用的)越來越多。”還有人說臺灣和大陸都通行“肯定”這個詞,肯定是“兩岸一家親”。大陸用語長驅直入,連正式公文都“大陸化”。例如回饋變回饋,檢舉變舉報等,連新聞台都愛用。
大陸用語在臺灣雖有普及化趨勢,但還是有不少人不習慣。有網友表示,雖然有意識地避免使用,但有時還是會脫口而出。另一方面,也有人認為語言本來就是互相流通的。大陸網站常見的“牛逼”,也逐漸在臺灣年輕人中流行起來。一名網友說:“網路、陸劇看久了,潛移默化,民眾也用,記者媒體也用,現在連政府和學校也用。”
2021-08-06 08:23:44
阿楨
認證"春節"是中國人的 列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 春節沒了 韓越哭了 2024-12-05
  回應
本来是毫无疑问的东西,结果韩越非要什么正统性,那中国不得不出手申遗了。
台獨金孫台灣國也要哭了,千萬別過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
真諷刺,中國三千多年的傳統文化居然要去聯合國給外國人認證才能證明是自己,還讓一堆加起來歷史都不夠中國長的搶奪者來爭奪
我們中國是五千多年的文化吧?
外国人认证我们中国只有三千年文化,他们的古罗马,古埃及,想几千就几千年,他们掌握了话语权。
掠奪文化這種套路背後勢力推動的,只不過找泡菜割做馬前卒而已。
韩国泡菜/日本壽司…源自中國
中文也要伸遺,以防被韓越搶走。全世界都稱漢字爲Chinese Character 。
連太極周易也要申遺,韓國國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nYk0U1aVDU

一句「中國台北」恐被陸委會行政處分 宋思瑤落淚自責說錯話 2024-12-05

馬英九基金會邀請奧運金牌桌球選手馬龍領銜的陸生團來台交流,因復旦大學女學生宋思瑤一句「中國台北」引發爭議,陸委會甚至可能祭出行政處分。執行長蕭旭岑,坦言宋思瑤為此事壓力大且自責落淚,感謝多數台灣人給了宋思瑤溫暖,這些綠色玻璃心不能代表台灣人。台灣人是善良好客的,不是都是青鳥跟1450。蕭最後說,兩岸這麼緊張,政治上因為賴清德總統堅持新兩國論,連民間交流都要封殺,難道想要走上烏戰道路嗎?賴清德想要做的就是南韓總統尹錫悅那樣戒嚴,偶像就是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
  相關新聞
賴政府下令軍校改課程,刪中國現代史,縮減國文學分 2024-12-02
  回應
她哪來的說錯話...用詞都有某種習慣性,譬如:我們說總統他們會用領導人,我們說中華台北他們用中國台北或中國台灣.全世界就沒有一個國家叫台灣,我走遍世界各國,多數都寫Taiwan, a province of China(台灣,中國的一省),外國居留證也是一樣,國籍多數都寫China(Taiwan),括號台灣是為了跟中國大陸做區隔,都叫我們中國人(或來自台灣的中國人),因為中華民國就是中國
中華民國簡稱中國,有本事就去正名制憲,不要專搞小動作,民主仍選出了希特勒者流,沉默的台灣大眾應撻伐敏主獨裁,否則後悔莫及.
民進黨想動,卻動不了的《中華民國憲法》裡,台灣歸屬寫得清清楚楚!
傾行政體系之力,攻擊一個20多歲的女生,島國狹隘心態,台灣教育失敗,已被綠營滲透!
2024-12-07 03:59:26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