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7-09 06:12:07| 人氣22,572| 回應8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百大良醫

推薦 4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在<醫政一家親>和<末代健保>的台灣真還有百大良醫?該不會又是個《白色巨塔》的謊言吧?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9574886/20070629061527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4897452/20080322063004/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5908/20050917192131

這個嘛!可能跟《誰將生存?》一樣,得有關係才能遇到良醫。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6057/20060306072729


超推薦 百大良醫

‧商業周刊 2008/04/30 能進入醫界擔任醫師,都是最菁英的一群人。如果,有位醫師能得到他醫界同儕的高度推薦,那他必然是個極度受到肯定的好醫師。《商業周刊》團隊耗時半年,調查出推薦度最高前20%的「好醫師推薦榜」,而其中推薦度前5%的131位醫師,更入列為「超推薦百大好醫師」。 【文/胡釗維】

全台首度》好醫師推薦的好醫師榜

好醫師很多,但許多人想找到好醫師卻十分無助。
以口耳相傳方式,或單憑著記憶中螢光幕前出現過的名醫印象在求診,不但不讓人放心,我們也很難分辨名醫與好醫師的差別在哪裡?
你知道嗎?在我們調查的十一個科別中,全台灣區域醫院以上的主治醫師級以上醫師,就超過四千七百位。
然而一般人能夠掌握的醫療資訊極少,「我,找對了嗎?」這個問題,可能經常困擾著你、我。為此,《商業周刊》團隊花了六個月,試圖畫出一份台灣好醫師地圖。
這並不容易,因為這是國內有史以來首度進行的調查工作,就連政府機構、醫療院所或學術單位,或礙於非客觀中立,或因執行難度過高等原因,都未能順利推動。而這項破天荒的調查工作,目的有兩個:期望能滿足國人對醫界資訊透明化的需求;此外,也希望藉此樹立好醫師榜樣。

調查工作剛起步,我們就碰上兩個難題,究竟,好醫師的標準是什麼?又,誰足以來論定誰是好醫師?我們參考國外報告——美國醫療調查專業機構Castle Connolly Medical,已連續七年出版的《America’s Top Doctors》,以及日本講談社出版的《名醫推薦的名醫與醫院》,並參酌國內多位學者專家意見後,得到重要觀點:
能進入醫界擔任醫師,都是最菁英的一群人。如果,有位醫師能得到他醫界同儕的高度推薦,那他必然是個極度受到肯定的好醫師。於是,我們確定「專家推薦專家」的調查定調,透過三重管道請全台灣區域醫院以上的院長與醫師們告訴我們:「若您親友罹患相關疾病,您會願意優先推薦親友求診的醫師是哪幾位?」
多數人認為此調查非常不容易得到忙碌的醫界參與,但結果是,不僅有超過三十個國內專科醫學會的醫師們共襄盛舉,更大的突破是國內二十一家醫學中心的院長全數回卷。總計,四百七十九位醫師的參與。
在調查的十一個科別中,有超過四千七百位、區域醫院以上的主治醫師(編按:住院醫師、總醫師至少五年資歷才升主治醫師)級以上醫師,是這次的遴選門檻。經過三重管道、近五百位醫師的專業推薦下,終於產生「好醫師推薦榜」,有六百六十七位醫師入榜。這其中,獲得最高度推薦的好醫師有一百三十一位,他們獲選為這次的「超推薦百大好醫師」。四千七百分之一百三十一,入榜率低於三%。
這一百三十一位醫師分布在十一個科別,年紀最大的是七十六歲的耕莘醫院顧問醫師林瑞祥,專長糖尿病治療;年紀最輕的是三十一歲的亞東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邱彥霖。

懂得以病人為中心! 五項特質反映好醫師最高標準

前台大醫院院長李源德曾說過,在他眼中,好醫師的標準是:「病人過世後,家屬還會打電話向你道謝。」用心出發、兼具醫術,許多好醫師「以病人為中心」的態度,可以反映在以下五項好醫師的特質:
一、擁有正確價值觀。台大醫院院長林芳郁即指出,醫師所面對的,常是一個人最重大的生命課題,這個職業特性,使得醫師的工作必須時時都謹慎,一點都不能鬆懈。
這一次在「超推薦百大好醫師」榜上的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副院長黃瑞仁,在雲林地區建立心臟血管醫學中心,三年多來完成心導管檢查及治療二千五百多例,「開心」手術二百六十二例,造福了中部許多的患者。

二、良好的溝通技巧。這指的是,醫師問診時,是否能發自內心傾聽病人敘述,且能否清楚解釋病情。
我們發現,在「超推薦百大好醫師」榜上的醫師,有些即便求診患者很多,仍非常仔細給病患更多聆聽與照顧。《商業周刊》的一位同仁,看到本次在榜上的馬偕醫院小兒科醫師許瓊心的名字,立刻眼泛淚光,他說:「我女兒出生時只有七百克,若不是許醫師陪伴我們,我和太太不可能走得過那段辛苦的時間。她門診雖然那麼忙,但她那時每天很晚時都還會來看我的女兒,給我太太打氣。」許瓊心醫師長期致力於早產兒預防與照顧,應該還有許多小朋友的父母跟這位爸爸一樣,對她心懷感激。
然而,即使給予病人足夠的問診時間還不夠,好醫師更追求問診品質的提升。「要把病人的話都聽進去,病人說的每一句話都是有意義的,」被許多醫師高度推薦的長庚醫院林口分院胸腔科主任郭漢彬說。

三、與時俱進的技術。為了給病患最好的治療,好醫師應不斷吸收新的醫學知識,而非以一套方法行醫多年。舉例來說,目前,光是針對乳癌的治療方式即多達五十二種,醫師的治療方式,不該再停留於只是將乳房切除。我們發現上榜的醫師,對於新知識、新技術,都非常的開放而投入,不因已經成功而自滿。
你能想像,已經擁有亞洲人工心臟移植首例紀錄,主持「開心」手術多達萬餘次的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主任魏崢,竟然還努力不倦去參加考試。去年七月,魏崢受朋友之邀參加大陸醫師執照考試,這項考試分成兩階段:操作考試與筆試,當中,操作考試是要應試醫師實際練聽診、聽腹水、插氣管、插尿管等技術,這些,都是再基本不過的手術。
魏崢指出,「我只是希望藉此告訴年輕的醫師,不要當個開得『一口』好刀的醫師,不需要絕頂聰明,但是要勤快,在掌握國際上最新技術的同時,還得要像做工藝一般,不停的練習到熟練為止。」

四、清楚醫學和自己的限度。林芳郁指出,好醫師必須清楚知道自己畢竟不是上帝,因此才能更謙虛,且願意反省自己極限所在,而將病人轉介給比自己更適合的醫師。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黃達夫經常做的一件事情:提醒同事,除了自己的醫院和院內的同事外,全台灣的醫師,甚至全世界的醫師,都是可以借重來幫助病人的資源。
照護對象幾乎都是癌末病患的長庚醫院基隆分院腫瘤科主任王正旭,對此感受尤深。年輕時的他,聽到病人抱著一絲希望問道:「我能活多久?」「醫師,這藥有五○%的存活率吧?」他會有情緒,對自己的無能為力感到憤怒,但二十四年的腫瘤科醫師生涯,王正旭已有截然不同的體會。王正旭指出,治療癌症病人,不可能在一個醫師手上完成,因此,任何醫師都不應該單打獨鬥,而是投入整個癌症中心的資源。

五、團隊作戰力。由於醫學知識一日千里,加上疾病的複雜度增加,跨科別整合醫療已是現代醫療趨勢,我們發現,好醫師通常也是與同僚能夠高度協同作戰,能做主角也能做配角,能放下自我的醫師。
好醫師也有他們能力、心力的限制,他們需要團隊,他們也需要病人理解。當你找到好醫師,你知道該如何協助他們,問對問題、溝通到重點,讓他們的醫術得到更大的發揮嗎?
好醫師加上好病人,才會是最佳醫療戰力的團隊。
 
 
 
波蘭醫師背景 網路大公開 【聯合報2009.06.29  
 
繼網路流傳波蘭醫學生回台考取住院醫師名單後,最近網路更貼出這些波蘭醫學生或醫師的家長,其中不乏知名醫師,連在那家醫院任職都被公布。名單在網路上一再被轉寄,波蘭醫學生及家長不滿被「人肉搜索」,覺得隱私權嚴重受到侵犯 。
國內醫學生表示,他們雖擔心「波波」家長資歷顯赫,在重視血統的白色巨塔裡,未來他們將面臨立足點不公平的競爭,但他們也不完全支持「人肉搜索」,認為對醫學生形象有負面影響。
「波蘭醫師一覽表(POPO OUT)」部落格,開宗明義寫道:提供波蘭醫師名錄給民眾就醫時參考。並歡迎大家透過電子郵件提供名單,包括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醫務長林式穀,新光醫院腫瘤治療科主任季匡華、台中榮總精神科主任卓良珍等人,都被點名。
林式穀說,他從不諱言女兒在波蘭讀醫學院,女兒對醫學有興趣,國內醫學院搶破頭,北一女畢業時剛好有朋友要去波蘭,所以就去申請了。林式穀認為,如果醫學生為公益事務抗議,民眾比較能認同,若僅擔心就業機會被搶,著力點就太弱了。
季匡華的兒子季懋欣目前就讀波蘭羅茲(Lodz)大學醫學系,他認為國內醫學生對波蘭、歐洲學制的了解並不正確,他也質疑:「針對我就好,為什麼要拉父親下水?」
開業婦產科醫師徐鴻洋有兩名兒子在波蘭習醫,女兒在台北醫學大學讀醫學系也被寫出來。他說,女兒北一女畢業後考上北醫,他不明白「為何連女兒被扯進去」。
名單中部分資訊的確有誤,台大醫院外科住院醫師甄選被拒的事件主角,一度被說成父親是台大醫院前外科主任張金堅。張金堅澄清,他只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台大園藝系畢業、二女兒赴加拿大取得經濟暨心理雙學士。他無奈表示,不懂自己為何憑白「多一個女兒」?這項錯誤資訊已在部落格裡被更正,並向張金堅致歉。
外傳「POPO OUT」是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學生柳林瑋製作,他則否認。目前擔任台灣醫學生聯合會幹部的柳林瑋說,醫師學、經歷可以公開查詢,但隱私權不應被侵犯,他也擔心此事影響國內醫學生、醫界形象,並模糊焦點,他曾試圖跟板主連絡,但都沒有回應。 
 
波波意見/可從嚴把關 但手段要合理 【聯合報╱記者劉惠敏 2009.06.29 
 
子女在波蘭學醫的醫師家長表示,為了國人醫療權益,他們贊成從醫師國考等方式從嚴把關,但手段必須合理,並非歧視特定學歷,用不同標準排除外國留學生。
新光醫院腫瘤科主任季匡華的兒子季懋欣,目前就讀波蘭羅茲大學醫學系四年級,當年他在台學測成績六十五級分,同級分同學上台大昆蟲學系,家人認為重考上醫學系絕對沒問題,但他不想重考。季懋欣語文能力不錯、托福成績名列前茅,在父母支持下,自己申請進入六年制羅茲大學的英語授課班。
台灣醫學生質疑波蘭醫學生沒有實習、臨床經驗。季懋欣說,至少他就讀的大學和一般歐洲學制要求一致,早上在醫院學習、下午上基礎課程,從一年級開始,每年暑假至少要見習四周。六年畢業後,雖會先拿到畢業證書,但同樣必須實習一年,才能成為正式醫師,他考慮回台或到英國等地實習。
季懋欣說,當年曾問教育部,得到的回答是赴歐念書,回來即可參加醫師國考,但若需要透過考試來檢驗他的學歷,只要考試公平,他願意一試。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醫務長林式穀表示,他贊成教育部或衛生署從醫師國考把關,不論是那個國家的醫學院畢業,學生只要通過考試,就等同醫師資格。
林式穀說,醫師是很辛苦的行業,現在英國、法國醫師收入都很低,當地也缺醫師,美國醫師收入還不錯,但醫學院學費太高,政府會將公費學生送到歐洲國家就讀。林式穀感慨,醫學是一門很嚴謹的學問,當醫師不需要太聰明的人,但是要有心。
新光醫院腫瘤治療科主任季匡華說,台灣醫學生不瞭解全貌,衛生單位不能不瞭解,「從嚴把關是對的、不過手段必須合情理」,而非歧視各國都承認的學歷。他提醒,台灣醫學生十八歲聯考考贏了,不代表到了廿五歲、卅歲還是比別人優秀。
 
台生觀點/見習非實習 不應參加國考【聯合報╱記者陳惠惠 2009.06.29  
 
國內醫學系學生代表強調,現行醫師法規定,國內、外醫學系畢業生,必須經實習期滿成績合格,領有畢業證書,才能參加醫師考試,波蘭醫學系學生只有見習,並無實習,按照規定不能參加國考。
醫學生代表近日將前往監察院,希望監察院針對波蘭醫學生回國考照資格一事,進行調查。除此之外,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學生、台灣醫學生聯合會幹部柳林瑋表示,國外醫學系良莠不齊,他們希望立即修改醫師法第四條之一,只要是海外就學返國的醫學生,都要先通過學歷認證、在台灣實習後,才能參加國考,保障兩千三百萬人就醫安全。
對於網路上對波蘭醫學生及家長人肉搜索,雖然部分醫學生不贊成,但還是有很多人在網路、社群發起質疑批評。台灣醫學生聯合會會長張恆豪認為,網路上出現的「波蘭醫師一覽表」,是某些醫學生對許多醫師送孩子到波蘭念醫學系,以及部分代辦公司及波蘭學校便宜行事等行為的不滿。
張恆豪表示,國外醫學教育制度對實習沒有統一標準,訓練過程良莠不齊,台灣醫學生才推動修改醫師法,希望外國醫學生都能通過「學歷甄試」。實習經驗是醫師儲備臨床經驗、基本能力的重要過程,台灣醫學生的見實習訓練共有三年,而波蘭醫學生並非每人都有實習經驗,許多人畢業後直接「上戰場」,在臨床上難免出問題。
張恆豪說,現有制度規範波蘭醫學生不需經學歷甄試,可直接參考國考,但已有一位從波蘭醫學院畢業的醫師選擇先通過學歷認證。張恆豪說,這位醫師可以,相信其他有能力的外國學生也沒問題。張恆豪強調,如果通過學歷認證,波蘭醫學生跟台灣醫學生一樣,有實習經驗,同樣也會獲得肯定。
 
醫生世家 愛「代代相傳」【聯合報╱記者詹建富2009.06.29 
 
台灣有不少醫師世家,醫師父子、夫妻、連襟、兄弟檔特別多,有人形容:「任何一位醫師的訃聞上,親屬名單隨便找一找,至少有三、五人也是醫師。」
這個說法絕不誇張,已故醫界耆宿魏火曜、弟弟魏炳炎、長子魏達成、三子魏拙夫、孫子魏柏立,四代十餘人都是醫師;台北榮總院長林芳郁的父親是羅東開業醫師,太太林靜芸的家族,從外公陳水潭一脈相傳,父親林秋江、叔叔林秋華、哥哥林愷碩,到女兒林之昀都是醫師。
另一個著名的醫師世家則屬前衛生署長侯勝茂一家,他父親侯水勝是嘉義名醫,兄長侯勝浤、弟弟侯勝博,太太劉秀雯,兒子侯君翰、女兒侯君穎,都是醫師。
台南已故名醫韓石泉育有六子,五個兒子都是醫師,唯一不當醫師的兒子娶女醫師為妻;郭綜合醫院總裁郭國銓一門八位博士,其中七人是醫學博士,第三代孫子也多半念醫學系,懸壺世家綿延不絕。
台灣早期醫師均屬社會菁英,不少政商豪門爭相與醫師聯姻,國民黨主席吳伯雄的家族,除父親吳鴻麟是醫師,另有三位叔伯也是醫師,大姊夫是台灣肝炎之父宋瑞樓、堂兄是前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吳運東。前衛生署長張博雅和詹啟賢家族成員,也不乏由醫轉政的例子。
醫界「近親繁殖」特別嚴重?家族中有十多人從醫的台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任柯文哲認為,醫師大半時間都待在象牙塔內,環境極為封閉,「怎麼挑還是挑上同業」。
林芳郁說,他們家庭教育非常開明,一子一女各有其志向,沒有刻意安排,老大學的是化工,老二則追隨媽媽走整形外科;劉秀雯則把他們一家四口都是醫師歸為「上天的安排」。一名補教業者不諱言,不少大學醫學系重考生出自醫師世家,從小背負著父母期望,還有「先生娘」天天帶著便當陪孩子補習,用心良苦,孩子壓力也很大。
 
法官醫師 合倡中文病歷【聯合報╱記者劉峻谷2009.06.29 
 
士林地方法院醫療專業法庭多位法官支持病歷中文化,他們認為病歷是為病患存在,病患有知的權利,將與積極倡導病歷中文化的高克培醫師合作,推動病歷中文化。
士林地方法院民事庭共有六位醫療專業庭法官,有四位支持病歷改以中文撰寫。承審民事、醫療糾紛案件多年的法官張國勳表示,法官審判的基礎,要先知道醫師所寫病歷內容。
張國勳表示,多年來,他屢次要求涉訟的醫院或醫師將病歷譯成中文,都遭醫院以擔心病患或家屬會以中文、英文語意的落差或誤解,做為攻擊醫師、控告醫師偽造文書等理由而回絕,要醫院將病歷譯成中文,「簡直比登天還難。」
法官方彬彬表示,法官雖然不懂醫學專業,仍有依據邏輯判斷對錯的能力,透過病歷掌握醫師診治過程是否合乎邏輯,再參考醫事審議委員會的鑑定結果,做出正確的判斷。她說,法官如果連最基本的病歷都無法掌握,司法只會被醫界牽著鼻子走。
庭長黃小瑩指出,九十六年間即有法官建議病歷應該中文化。她說,審理醫療糾紛案時看醫師手寫的英文病歷最痛苦,許多醫師字跡潦草,光是查醫學字典辨識病名就花掉許多時間。
 
病歷害他多挨刀? 醫判不起訴 【聯合報記者劉峻谷 2009.06.29 
 
台北市倪姓男子開刀治療打鼾,術後出現口水流不停等後遺症,他調病歷發現醫師手寫、電腦打字英文病歷不同,認為是多做了舌根縮小手術的後遺症,控告蘇姓醫師涉及偽造文書、業務過失傷害。檢方偵辦後認為醫師沒有疏失,處分不起訴。
九十六年四月中旬,倪姓男子到北市內湖三總開刀治療打鼾,術後出現呼吸困難、流口水、疝氣等後遺症。蘇姓醫師辯稱,懸壅垂顎咽整形手術必要時要切割舌根部,他沒有過失。
士林地檢署將本案移送行政院醫事審議委員會鑑定。醫審會指出,懸壅垂顎咽整形手術是為了擴大呼吸通道,倪的舌根肥厚,醫師切除部分舌根是正確做法。
醫審會認為,倪姓男子會不自主流口水,是因唾液腺分泌過多唾液,與手術沒有因果關係;其次,懸壅垂顎咽整形手術的範圍原本即包括舌根縮小手術,病患是誤解英文病歷。
檢方認定,手寫、打字英文病歷記載雖有不同,但手術內容一致,是病患誤解,醫師沒有偽造文書。檢方也認為,如果病歷以中文書寫並註明手術範圍,有助於減少誤解和糾紛。
 
閱報秘書/懸壅垂顎咽整形 【聯合報記者林宜靜 2009.06.29 
 
三軍總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林俊杰表示,打鼾是呼吸道某個部位阻塞,導致呼吸頻率延遲,常見手術方法是將懸壅垂顎咽整形縮小。
林俊杰解釋,舌下根和懸壅垂的相對位置,「懸壅垂是八里、舌下根是淡水」,舌下根如面積太大,睡覺時舌根往後倒也會阻塞部分呼吸道,舌根縮小與整修懸壅垂有相同的目的。
懸壅垂開刀術後,患者可能會有鼻音、喝水會嗆到等,有百分之五十的人,一年後會復發。醫師通常建議患者先減重、特別是睡前不可吃太多東西,側睡讓呼吸道面積增大,嘗試戴陽壓持續呼吸器面罩,如果都沒有效,開刀是最後選項。
 
大陸醫師 白話文寫病歷【聯合報記者劉峻谷09.06.29
 
士林地方法院醫療專業法庭一位法官陪父親回大陸祭祖,他送病倒的父親去住院,發現大陸醫師是用白話中文書寫病歷、專有醫學學名與儀器則中英文並陳,簡明易懂;他感嘆,台灣自認醫療比大陸先進,大陸醫師能用中文寫病歷,台灣卻不能。
這位法官要將父親轉診回台時,先將病歷傳回台北榮總,醫師看了病歷後囑咐立即住院,他的父親住院治療四天後康復出院。法官表示,一位資深醫師曾經告訴他,歐美、日本等國都以本國語文寫病歷,連台灣醫師到大陸醫院執業,都會「自動」改以中文寫病歷。
大陸數十年來醫師記載病歷一直以中文書寫,北京協和醫院一名王姓外科醫師稱,用中文記錄病情和就診情況,語意清楚,病患知道自己的病況,不會起糾紛。
大陸另一個與台灣不同的是,病歷卡是由病患自己保管的。有社會保險的病患(如台灣的健保)有一本就醫病歷本(卡),去任何一家醫院看病時,醫師可根據先前的病歷紀錄(病史)做出新的診斷或研判。
 
病歷中文化的迷思 2009/05/21  
 
台灣醫師用英文寫病歷是傳統,也是醫界一項根深蒂固的文化。近年來,由於民眾英文能力提升以及醫院評鑑,才赫然發現包括醫學中心在內的病歷品質普遍不佳;在要求改善的壓力下,醫院病歷雖有進步,但是不少沉痾依舊存在。
其中一項醒目的缺點便是醫師的英文寫作能力普遍不佳,因此衍生的反射便是提倡病歷中文化。最近,擁護這項主張的醫界人士及其盟友除了從病人知的權益角度出發之外,更策略性的指控英文病歷是醫師刻意製造的資訊黑箱,也是醫療訴訟不公義的來源,他們還不惜抹黑英文病歷是醫師為了詐領健保費。
日前更有立委提案修法,欲將「醫師執行業務時,應製作病歷」的法條修成「應製作中文病歷」,使得病歷寫作?雜了政治意涵;許多醫師更譏諷地說應修成「漢文病歷」或「繁體病歷」才更真確。
根據病歷專家的見解,醫院病歷寫作品質不佳與語言關聯不大。英文不佳,反映的是台灣大學生的普遍英文寫作水準;因為即使病歷中文化以後,反映的也將是大學生的中文水準,而該水準的下降趨勢也是教育界的普遍認知。
以高標準來審視,確實不容易看見寫得完美的病歷;以前是充斥醫師鬼畫符的年代,現在則轉化成「複製與貼上」,錯字猖獗的電子時代。病歷中文化並無法解決邏輯與修辭學普遍低落的現象;該如何解決呢?或許只能耐心地用演化的心情來看待,而德高望重的評鑑專家也確實是這樣做的!
病歷品質不佳與醫學院教育缺乏專門的病歷課程有關,醫學生寫作能力既然低落,一旦進入更繁重的臨床工作,情況只是雪上加霜。只要想像一位外科住院醫師整天跟刀、查房下來,下班之前如果還要接五個以上的新病人,他們能寫出什麼好的病歷呢?而主治醫師如果每次門診要看上五十個病患,他們又能寫出什麼高明的病歷?雖然這些都不應該是病歷品質不佳的藉口,但如何減輕他們的工作負擔?一樣是困難重重。
病歷的癥結不是中文化就可以解決的,中文化恐怕會讓現況更糟,理由是現實環境充滿了醫學及生物科學英文轉換成中文的巨大障礙,而許多資深醫師也無法有效地使用電腦,更不用談複雜的中文輸入了。更何況台灣醫學界根深蒂固,從學生時代開始的醫學英文印記早已成型,要突然急轉彎的經濟代價太過巨大。
經建會最近才通過三年內投資六億元來「提升國人英語能力建設計畫」;就政策一貫性以及著眼台灣競爭力的角度而言,台灣應該學新加坡,將英文與中文同列官方語言才具前瞻性。與病歷中文化衍生的經濟代價和困難相較,加強醫學院的英文病歷課程,並且要求進入醫院執業的新一代醫師要通過英文檢定或許是更容易達到的目標。
現行醫院病歷評鑑並沒有禁用中文,醫師其實可以大方的寫中文病歷。但是為了解決病歷品質不佳的問題,以為立法規定全面提倡病歷中文化就是出路,則是一種迷思;而囈語式地夢想將西方醫學轉譯中文更是民粹派,是吃力不經濟的假改革。至於病人知的權益、醫療訴訟及詐領健保費都有其他辦法可以解決,並不需要拿英文病歷當貢品。
 http://blog.udn.com/tayiu/2969996
 
天堂不撤守-啟動病歷中文化,捨葉署長其誰?>中時09-06-01陳長文

     五月初,筆者曾在本欄針對病歷中文化的問題,希望衛生署長葉金川能為眾多無聲的病患權益發聲。不久,衛生署醫事處的石處長向筆者表示葉署長因為出席世衛大會,而未能親自回應這個題目。石處長也提供了一些寶貴的意見。但筆者仍希望就病歷中文化的問題,再次就教於葉署長。 
     由於筆者最近正在進行癌症治療的後續療程,因此有更多機會就病歷中文化的問題,和醫生朋友交換意見。然而,多數人都不否認病歷中文化的正當性,只是在政策的優先次序或相關的配套問題有疑慮。大致可歸納如下: 
     一、認為病歷電子化應該更優先於病歷中文化的問題。然筆者認為兩者並不衝突,醫政機關在推動病歷電子化的同時,也可以推動病歷中文化。 
     二、病歷品質的問題更迫切,有些醫生連英文病歷都未必寫得好。但筆者認為落實病歷中文化其實正可以加速提升病歷的品質,因為病歷品質的高下顯然以大多數人易懂的中文寫作時較易判斷。
     三、病歷中文化牽涉到的是前端的醫學教學的問題,要從教育著手。然而,教育往往有其「市場導向」,如果台灣並沒有一個實務上撰寫中文病歷的醫事工作環境,不管是醫學教授或醫學院學生也都較難感受到改變的壓力。換言之,病歷中文化政策與醫學教學改革具有相輔相成的關係。
     四、病歷中文化會加重醫生的負擔。大多數的醫生都習慣以英文寫病歷,改為中文,當然會增加不便、加重負擔,而且一般來說中文寫病歷(或電腦打字)似乎較用英文更為費時,特別是健保給付已經相當的緊縮,若貿然實施,可能會壓迫醫生的問診時間。但當筆者進一步問,若聘助手協助醫生登鍵中文病歷,可不可以改善?許多醫生回答是應可改善,但要多花一些成本。換言之,這又回到了政府的「資源分配」問題,很多人不解筆者為什麼要不斷的詬病政府花費七百五十億購買三十架無用的阿帕契攻擊直昇機,殊不知,這些天價經費的零頭,很可能就能補足許多不足的醫療或社福資源。
     筆者在五月五日發現了膀胱腫瘤。這讓我有特別的感謝與感慨,感謝的是,遇到很多細心好醫生,盡心竭力提供最好的醫療照顧。感慨的是,一方面,不論在主客觀條件上,我都有較充分的條件,取得有關我病情的詳細資訊。但即便如此,如果有中文病歷,對我仍是一種方便,可以用最親切的語言認識病情;二方面,對許多資訊相對弱勢或英文能力較欠缺的民眾來說,英文病歷有寫和沒寫有什麼差別呢?
     葉署長曾留學海外,英文造詣自然不錯。但身為政務官,能不能將心比心把自己想像成不懂英文的民眾,去想像面對病歷史爬滿看不懂文字的憂慌呢?病歷的功能固然是為便利醫事環節中的溝通之用。但是,更要顧及病人和家屬的「知」的需要。更何況,病歷中文化後,由於病人較易理解文件記載上的病歷資訊,一方面可以發揮偵錯效果,當病患發現病歷記載與病情不符時,即可向醫生反映;二方面,當醫療糾紛發生時,由於中文病歷記載較無資訊障礙,承審法官就不用面對,英文病歷在病患看不懂的情況下,賦予證據力公不公平的疑慮;三方面可以發揮監督的效果,避免極少數不肖醫生用口說A病卻報B病的方式詐領健保費。
     最後,並不是要立刻實施病歷中文化,但既然許多人都「客氣地」肯定病歷中文化的正當性,那麼,衛生署至少應該宣示「啟動」病歷中文化的計畫,衛生署可否告訴我們,何時是「起點」呢?何不把病病歷中文化當作中華民國一百年時給病患朋友的賀禮,宣示在民國一百年實施。而不是用「病歷中文化很好,但不是最迫切優先的醫事改革項目,還不到推動的時機」的說詞推拖。
     還是要再問,如果德國、法國、日本、韓國、中國大陸都是用官方語言作為病歷語言,別的國家能,為什麼台灣不能?而筆者更要問葉署長,在病歷中文化的問題上,如果向以魄力得到民眾肯定的葉金川署長不關心,還有誰有能力關心呢?(作者為律師,法學教授)
http://blog.udn.com/cvchen/3000983
 
 
 
 

台長: 阿楨
人氣(22,572) | 回應(80)| 推薦 (4)|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時評文藝 |
此分類下一篇:台灣藥罐子
此分類上一篇:疾病政治學

顯示全部80則回應

圖博館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假“神醫”劉洪斌不具中醫醫師資格

據央視新聞2017.6.24報導,針對近日多家媒體報導的“虛假醫療廣告”事件,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今天表示,虛假廣告“表演者”劉洪斌不具有中醫醫師資格,冒用“中醫藥專家”名義,也不存在廣告中提到的“中華中醫協會”,下一步將嚴格規範各地中醫醫療廣告的審批和監督。
“劉洪斌”目前代言的廣告雖不涉及醫療活動,但其冒用“中醫藥專家”等名義,對中醫藥聲譽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女子聽信育嬰公眾號堅持讓高燒孩子不吃藥靠自愈2017-06-24

近日,管女士稱有一個叫“恆星育嬰室”的微信公眾號,提倡孩子生什麼病都可以“自愈”,越是嚴重疾病,越要自愈,而不是去醫院受醫生和藥物的“毒害”。“我身邊就有好幾個媽媽關注了'恆星',其中一人的孩子高燒好幾天了還在'自愈'。”管女士希望提醒廣大家長,不要拿孩子的健康和生命冒險。
....
其中對家長最具吸引力的莫過於大量患兒及家長現身說法的“自愈”文章。
....
  回應
智商筛选器,淘汰低智商人群
问题是,孩子是无辜的啊。
2017-06-25 10:36:27
圖博館
長庚急診醫師離職潮 引爆搶人大戰2017-06-29 聯合報

長庚醫院爆發急診醫師集體離職潮,震驚醫界,急診雖是賠錢單位,但醫界五大皆空,急診專科醫師缺很大,不少醫院趁機求才,包括台大及台北榮總二大醫學中心,連花東都有醫院向離職急診醫師招手。
  急診治療壅塞冠軍 台大醫院
急診有醫院第一關之稱,健保署統計,去年急診治療超過四十八小時的壅塞冠軍是台大醫院,第二名便是林口長庚,台中榮總第三。不過,就算擠滿患者,不少醫院急診卻處於虧損狀態。外傳長庚六院區急診,一年虧損兩億元,台大急診每年也虧好幾千萬元。
  需要兩千人 只剩一千兩百人
不過,急診專科醫師卻長期缺人,台大醫院急診部主任方震中指出,急診專科訓練需三年半,每年可訓練九十到一百人。依國人急診需求估算,全台至少需一千七百名到二千名急診專科醫師,但目前只有一千五百人有專科執照,因工作辛苦,仍留第一線者,只剩一千二百人。
  看輕症病人 CP值反而較高
方震中表示,急診健保給付低,依檢傷分類,一級病人診察費一千多元,五級病人二百多元,雖重症病人給付高,但需出動許多人力物力搶救,反而輕症病人看多一點,CP值較高。只可惜看再多病人也賺不了錢,因為醫院急診廿四小時全年無休,每一班人力,包括醫師、護理師、掛號批價及清潔人員等,人力成本非常高。
  台北榮總急診部主任顏鴻章指出,急診看一名病人約花一到二小時,這個時間,其他科別門診可看卅人,耗費時間成本高。新光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王宗倫說,急診卻是醫院最「開源」的科別,多數收治住院的病人都最先從急診出發,才有後續治療。急診會被外界認為的「賠錢」科別,是因財務計算基礎。當病人需要抽血、接受電腦斷層等檢查,急診科醫師開單、解釋病情,卻因檢查器材在放射科、檢驗科,不算急診的收入。
  林口長庚 留觀床擬減60床
林口長庚為增進急診品質,打算將急診留觀床一六○床,減掉剩六十床。方震中表示,依急診作業而言,留觀病人當然愈少愈好,但留觀病人減少,代表能順利讓病人收住院,若病房爆滿,患者就是得留在急診室。以台大為例,九成患者寧願等久一點 ,也不願轉院。
2017-06-29 09:56:27
圖博館
25歲麻醉師加班猝死2年前同科室女醫生也猝死

  2017.6.28,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以下簡稱邵逸夫醫院),25歲的麻醉科規培住院醫生陳德靈猝死。其微信朋友圈顯示,陳德靈有連續熬夜加班跡象。
  紅星新聞調查發現,兩年前,同一醫院同一院區同一科室,規培女醫生厲熔英也發生猝死,當時年僅26歲。
  “麻醉醫師早就不是普通人以為的打一針就完事的職業了。”新青年麻醉論壇的創始人、浙醫大附二院麻醉科主治醫師周祥勇這樣對紅星新聞說。
  25歲麻醉師猝死,曾吐槽熬夜加班
  醫院發聲明稱正常排班
  陳德靈去世後,他朋友圈的截圖也在網上流出。4月19日:“黑+白+黑,下班啦,還活著真好。”5月28日2點23分:“從27號8點到28號2點,根本停不下來,鬼知道我經歷了什麼,心態要爆炸了,什麼?還有一台!就連沙發都不給睡”。
  其朋友圈顯示,他常熬夜加班。
  此事發生後,不少網友質疑醫院排班不合理、安排工作強度過大。對此,邵逸夫醫院在其官網聲明按國家培訓細則進行輪轉培訓,並貼出陳德靈6月的排班表。
  “大部分醫院的工作強度多少會有一些不合理,整體的醫療環境工作強度還是比較大的。有些人主動負責的話,他的工作強度就會比較大;如果這個人喜歡推脫的話,那他工作強度就還好。”陳德靈一位同科室的同事告訴紅星新聞,這是陳德靈到邵逸夫醫院的第二年, “麻醉科大部分時間人手不夠,加班是常事。麻醉科的工作強度很大,需要一直全身心投入,所以麻醉師承受的壓力不論是精神的還是身體的,都非常大。”
  悲劇重演
  兩年前同一家醫院同一科室
  26歲女麻醉師夜班後突然死亡
  麻醉師談日常壓力
  “每間手術室一天排七八個手術 我有兩間要盯”
  “麻醉科的醫生怎麼會這麼累?”不少網友都有類似的疑問。
  “麻醉醫師早就不是普通人以為的打一針就完事的職業了。”周祥勇說,當前手術應用範圍越來越廣,手術患者越來越多,大型手術越來越複雜,對麻醉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他說,現在一般正規醫院,從術前到術後,每間手術室裡始終至少要有一名麻醉科醫生。除了及時給藥,麻醉科醫生還要負責檢測病人的各項身體指標。“這還只是住院,在醫院,麻醉科要負責所有項目的麻醉工作,內外科門診、介入治療這些都需要麻醉科醫生在場。”
  人手不足,是工作壓力的源頭。
2017-07-01 11:26:55
圖博館
周祥勇告訴紅星新聞,通常住院醫師每天早上7:00開始上班,先是授課和案例探討,從8:30開始進手術室,沒有午休時間,下午3:30第二批醫生到崗開始交接,到晚上6:00交接完成,第一批醫生才能下班。
  周祥勇說,這只是最理想的狀態,不少醫院因為人手不夠,第一批醫生的下班時間被延長到8、9點甚至10點。更有甚者,周祥勇說他見過“有的醫院給醫生排完夜班後再排一上午的手術。”
  此外,收入問題也是麻醉科醫生職業壓力的重要來源。
  周祥勇告訴紅星新聞,一方面麻醉科醫生收入普遍不如內外科醫生;另一方面,規培生收入一般還要比正式醫生每個月少兩三千,“國家每年有3萬元的補助,但單位一般要扣掉幾千元作為培訓費用。”
  採訪中,周祥勇對紅星新聞表示,他希望麻醉醫師工作壓力的問題能被社會所知曉和關注。
  回應
這個科室一定肥缺,收紅包多,興奮過度死的吧。
不排除有這種情況,所以你是個畜生這件事,也不排除
為什麼不招人?!
怎麼招人?那麼低的待遇那麼累的工作,你去嗎?何況你想去還得先學五年
醫患關係嚴重緊張,光擔心患者安全就會擔心死。
一人頂三人,遲早的事
就這強度 機場一線表示不服
不服你再去考個研究生
現今社會,不管是醫院還是企業,普通一線員工,有多少不是五加二,白加黑。應該都是累的過勞死。
這年頭啥都不容易。所以作為一個噴子有良心的噴子,再也噴不下去了。
http://news.sina.com.cn/s/wh/2017-07-01/doc-ifyhrxtp6389059.shtml

李鴻忠王東峰就天津市第三中心醫院惡性傷醫事件作出批示

天津北方網報導,2017.6.29,我市第三中心醫院發生惡性傷醫事件:天津市第三中心醫院超聲介入科主任醫師經翔被曾經治療過的病患蘇某持刀砍傷頸動脈。事件發生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市委書記李鴻忠,市委副書記、市長王東峰立即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全力以赴救治傷者,公安機關做好案情偵查,嚴懲犯罪分子。截至目前,傷者生命體徵相對穩定。公安機關已對犯罪嫌疑人執行刑事拘留,案件正在進一步審理、偵破過程中。
據了解,經翔現任天津市第三中心醫院超聲科主任,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同時身兼中華醫學會超聲分會介入學組副組長等職務。據媒體報導,此前經翔曾因救治病患不幸感染急性重症肝炎,也曾因工作強度過大患上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一度被下病危通知書。
2017-07-01 11:28:09
圖博館
長庚急診醫師離職潮 引爆搶人大戰2017-06-29 聯合報

長庚醫院爆發急診醫師集體離職潮,震驚醫界,急診雖是賠錢單位,但醫界五大皆空,急診專科醫師缺很大,不少醫院趁機求才,包括台大及台北榮總二大醫學中心,連花東都有醫院向離職急診醫師招手。
  急診治療壅塞冠軍 台大醫院
急診有醫院第一關之稱,健保署統計,去年急診治療超過四十八小時的壅塞冠軍是台大醫院,第二名便是林口長庚,台中榮總第三。不過,就算擠滿患者,不少醫院急診卻處於虧損狀態。外傳長庚六院區急診,一年虧損兩億元,台大急診每年也虧好幾千萬元。
  需要兩千人 只剩一千兩百人
不過,急診專科醫師卻長期缺人,台大醫院急診部主任方震中指出,急診專科訓練需三年半,每年可訓練九十到一百人。依國人急診需求估算,全台至少需一千七百名到二千名急診專科醫師,但目前只有一千五百人有專科執照,因工作辛苦,仍留第一線者,只剩一千二百人。
  看輕症病人 CP值反而較高
方震中表示,急診健保給付低,依檢傷分類,一級病人診察費一千多元,五級病人二百多元,雖重症病人給付高,但需出動許多人力物力搶救,反而輕症病人看多一點,CP值較高。只可惜看再多病人也賺不了錢,因為醫院急診廿四小時全年無休,每一班人力,包括醫師、護理師、掛號批價及清潔人員等,人力成本非常高。
  台北榮總急診部主任顏鴻章指出,急診看一名病人約花一到二小時,這個時間,其他科別門診可看卅人,耗費時間成本高。新光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王宗倫說,急診卻是醫院最「開源」的科別,多數收治住院的病人都最先從急診出發,才有後續治療。急診會被外界認為的「賠錢」科別,是因財務計算基礎。當病人需要抽血、接受電腦斷層等檢查,急診科醫師開單、解釋病情,卻因檢查器材在放射科、檢驗科,不算急診的收入。
  林口長庚 留觀床擬減60床
林口長庚為增進急診品質,打算將急診留觀床一六○床,減掉剩六十床。方震中表示,依急診作業而言,留觀病人當然愈少愈好,但留觀病人減少,代表能順利讓病人收住院,若病房爆滿,患者就是得留在急診室。以台大為例,九成患者寧願等久一點 ,也不願轉院。
2017-07-01 11:29:05
圖博館
澳媒:被澳大夫放棄的母親在中國醫院“起死回生”2017-09-27 中國僑網

   近日,澳大利亞媒體的一則報導在網絡上引發關注。文章稱,一名被澳洲醫院告知只能“回家等死”的宮頸癌晚期的女性,在前往中國一家醫院接受治療後竟“起死回生”,情況大有改善。對此,一些澳洲網友感慨當地的醫療水平被高估,並坦誠中國醫術處於前沿水平。一些曾在澳洲留學或是居住的中國網友則表示,祖國的醫療水平要高於澳洲,所以看病還是回國更好。
  30歲的澳大利亞女子艾米麗(Emily Woodman)和丈夫馬克一起做生意,還有一個4歲的可愛女兒,一家人本來美滿幸福。然而在2016年12月,一個噩耗卻令這個家庭遭受重創:艾米麗被當地醫生診斷出4期宮頸癌,只剩下12個月的時間。她還被告知,任何手術或是放射化療都為時已晚,醫院只能通過姑息化療(一種緩解性的化學療法)的方法來讓其走完“最後一程”。
   然而,艾米麗並沒有輕易放棄,她認為就算患上了癌症,也仍可以嘗試多種不同的療法。隨著病情的逐漸惡化,艾米麗走訪了國內的無數醫生,包括腫瘤學家、替代療法專家等等。然而,大多數的大夫都告訴她為時已晚,給她開了嗎啡和咳嗽藥就讓她回家。“我在當時已經不能走路、說話或是彎腰。就好像溺水一樣。醫生們都告訴我沒有希望了,回家等死吧,人生太不公平了。”艾米麗回憶道。
   不過,其中一位大夫看到艾米麗的情況如此嚴重後,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那就是讓她前往中國的一家醫院,嘗試當地的尖端療法是否對其起作用。於是,自2017年3月起,艾米麗5次前往這家位於中國廣州的一家腫瘤醫院,為進行介入治療、免疫治療和冷凍治療花費了15萬美元。隨後,奇蹟發生了,僅僅經過了3個月時間,中國專家就表示,她的腫瘤細胞數被控制在了正常範圍,血液檢查結果也是正常的。幾個月前,艾米麗還被告知自己的死期即將到來,但是現在,她卻從沒有感覺這麼好:“我的肺已經萎陷,裡面充滿了液體。但是(中國)醫生們從我的肺腔中排出了3升的積液,然後對我進行化療,我的咳嗽隨即停止,自此再沒有出現任何症狀。”
   對此,建議她前往中國的醫生表示:“艾米麗的情況已經嚴重到對於傳統放射治療毫無反應的地步,我知道那家中國醫院會提供化療和其他藥物的綜合治療。她的病情有所好轉真是太棒了,說實話就像是起死回生一樣。”
2017-09-28 11:19:19
圖博館
澳媒表示,來自昆士蘭的艾米麗並非是首位為治病,而踏上這條有些冒險的治病之旅的澳大利亞人。已經有數以千計的晚期病人因為在國內沒有進一步選擇,轉而尋求花費巨額資金,去國外追求最後的一線生機,他們通常還會設立籌資頁以尋求獲得經濟幫助。
   現在,艾米麗仍在繼續努力,她表示:“只要我想要接受治療,就可以得到治療,唯一能夠阻止我的就是金錢。我感覺自己就和正常人一樣。如果(在中國的治療)能多給我幾年時間和女兒在一起,那將會是多麼好的事情啊!”
   有沒有感覺這一事件似曾相識?海外君仔細想了想,發現早在2015年,就有人在澳洲治病未果來到中國“求醫”,而這個人還是我們中國的演員李冰冰。2015年底,李冰冰在澳大利亞工作時連續高燒16天,人已經虛脫到無法行走。然而,澳大利亞醫生卻表示無法確診病因。於是,李冰冰只能強撐著身體連夜飛回祖國,落地後直接被送到醫院。醫院進行檢查後,隨即確診其患上的是化膿性扁桃體炎,且當時扁桃體已經白成一片,不能說話也不能進食。所幸這位女星選擇了及時趕回國內接受治療。回想自己在澳洲被扎出血的悲慘遭遇,李冰冰也不禁表示“超級思念祖國的醫護人員啊”。
   一直以來,包括澳大利亞在內的西方國家都被認為醫療水平處於頂尖地位。因此,乍一聽到澳大利亞人特意前往中國接受治療的消息,似乎有些出乎意料。不過,一些外國網友在評論中卻表示,澳洲的醫療水平被過分誇大了,且有“治標不治本”的問題出現,而中國的醫術走在前沿位置其實也並不那麼令人驚訝。
   一位外國網友就表示,“從個人經驗來看,我認為對澳大利亞醫療專業人員的評價過高。亞洲的人口遠遠大於澳大利亞,他們的壽命更長,因為他們的醫療人員會專注於治療疾病的根源,而不是症狀。”另一位網友則坦言,當地的大多數專家和全科醫生並不稱職。也有澳洲網友表達了對於中國醫術的“各種羨慕”,表示:“中醫的歷史要遠遠長於西醫,再加上中國人也是這個星球上最聰明的人之一。所以為什麼(其醫療)就不能處於世界前沿呢?”
2017-09-28 11:20:50
圖博館
對此,一些曾留學澳洲的中國留學生也紛紛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一位中國網友表示:“看病還是回國吧,澳洲又貴又看不好”。另一位名為Tim的網友分析稱:“不說別的,國內雖然經常出現醫患關係問題,但是實際情況是中國的醫療水平遠遠高於澳洲。 一是醫生經驗,國內好的主治醫生每天看病的人數量很多,見到的各種疑難雜症也會很多,所以臨床經驗很豐富。澳洲基本就是等,先觀察,接著等。澳洲醫生更相信的是儀器分析。 二是醫療器械,澳洲的醫療器械和中國醫療器械,國內會好於澳洲。以看牙和看視力來說,這邊(澳洲)水平就很局限了。”
   針對中國醫生臨床經驗更豐富的問題,許多網友也都紛紛附和。LIndia表示:“國內醫師經驗足,一看就知道怎麼回事。我一個親戚也是在澳洲不能確診,回國看的醫生,國內大夫一看就確診了,類似病例有好多,熟門熟路就解決問題了。”網友Yelling也稱:“土澳的醫療水平高主要體現在硬件設施上,臨床經驗個人感覺還是國內豐富。”
  跪拜西醫相關新聞
日媒:中國赴日遊客“爆買”盯緊醫療體檢呈新勢
日媒:不差錢!中國人的“醫療爆買”出現新變化
華媒:國外醫療水平較高 戶外保險成出境游客必備品
泰媒:中國富豪醫療旅遊將成泰國旅遊業下一目標
英媒:外商瞄準中國老年人口牟利以醫療為突破口
  回應
 “治標不治本”原本就是西醫劣於中醫的最大特徵。
 對你只能呵呵了!西醫的理論基礎是建立在解刨學和生物基因工程基礎上的,你告訴我說這是治標不治本?中醫的理論基礎是陰陽五行這種玄學,你竟然認為這是治本?除非別人都像你一樣蠢才會相信。
 我家一鄰居小孩得的蜘蛛瘡,在市大醫院看了十多天沒好,花了幾千塊錢,反而瘡面越來越大,最後還是別人給他家人介紹一個退休的老中醫,人家十來天就徹底治好了,總共花了六百。你跪拜西醫也是你的自由,但也不要閉著眼黑自己的傳統,很醜陋的。
 中醫的理論其實是非常先進的標本兼治結合西醫的現代科學相信能夠大放異彩
 中西醫結合是最佳的方案,更全面,是中國醫師最大的優勢
 把傳統中國醫療稱為中醫,把現代醫學稱為西醫,我覺得不公平。現代醫學就是現代醫學,傳統西方醫療一樣是靠藥物,甚至還有殘忍的放血治療,一點兒都不科學。現在的科學水平還不夠高,以後中醫也能變成現代中醫、科學中醫。
2017-09-28 11:21:43
圖博館
救活病患卻被家屬“碰瓷”索要衣物上海醫院用監控自證清白,家屬道歉

前不久,一則搶救病人卻被家屬索賠剪壞的衣物1000元的新聞引發公眾關注。據看看新聞2017.9.27報導,23日,上海一家醫院遭遇家屬討要搶救病人時脫下的衣服、家屬一度稱衣服內有財物,醫護人員反复解釋無效,最終通過監控還原了事實真相。
.....
事實證明護士親手將衣物一併交隨同另一家屬,患者兒子點頭說哦後默默離開。
急診科醫生陳永燁說:“碰到搶救病人,如果要剪除衣物的話,需要有這些操作的話,首先經得家屬的同意;如果緊急情況下來不及請示家屬的情況下,一般有第三方在場,比如院方領導、警方,在他們的目擊的情況下做相關處置。衣物取下來後我們用一個專用塑料袋保管、並貼上標籤,並有專人看管。事情處理完後我們再當著家屬的麵點清物品交接。”
  回應
 什麼道歉,小人畏刑罷了
 武漢醫院剪衣服賠錢,給這些無賴打開了一條新的碰瓷思路了吧。
 上個新聞裡洗地的公知大V噴子出來走兩步
 我想問一下,在我們國家碰瓷有什麼懲罰?
 對壞人的縱容,就是對正義的傷害。
 應該以敲詐勒索起訴,這樣的事情只會越來越多,會害死很多人的!
 這次敲詐不成功是因為僥倖被監控拍到了,下次沒被拍到又遇到這種病人呢?什麼時候這些公共部門才能有底氣把這些人交給警察?和稀泥的執法造成維護社會治安成本愈來愈高。人會變得愈來愈不講理,道德會愈來愈墮落,因為現實是鼓勵惡意欺騙的。
 事實證明,完善的程序和監控是必不可少的。
 完善監控需要高額的費用的。大爺級服務當然是大爺級收費,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終還得你們每個人多掏錢大買單。結果就是,在各位巨嬰滿地打滾的撒潑哭鬧下,中國醫療終於向高貴的民煮體系靠攏,“進化”出了“大爺級”服務水平,然而並沒有“大爺級”資產的一般人發現自己叫不起救護車看不起病了。可喜可賀,你們很民煮地煮爛了自己。
http://www.guancha.cn/society/2017_09_27_428997.shtml


山東男子因一句“稍等”毆打醫生:覺得受歧視被拘十日

據山東商報2017.9.27報導,17日深夜,魏某酒後到山東省濟南市千佛山醫院急診科就醫。急診科值班醫生正在給其他病人治療,讓魏某稍等,魏某覺得值班醫生歧視自己,故意不給自己看病,故藉著酒勁多次對值班醫生動手。目前,魏某因涉嫌尋釁滋事被警方依法行政拘留十日。
  回應
十天?這是鼓勵犯罪嗎?
什麼後悔,小人畏刑罷了
2017-09-28 11:22:31
圖博館
走廊醫生訴前央視主持人王志安案終判:不侵權

“走廊醫生”蘭越峰訴前央視主持人王志安侵權案有了終審結果。2017.11.10北京一中院終審認定涉案言論不構成侵權,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蘭越峰曾因“走廊醫生”事件受到廣泛關注。前央視主持人王志安曾就該事件進行實地調查,後央視新聞頻道《新聞調查》欄目製作播出了新聞調查專題片《走廊醫生》。蘭越峰和單位的矛盾是其長期以來個人訴求與單位存在分歧所致,並非是其因反對過度醫療遭致打擊報復。
  2014年3月至9月,王志安在其個人新浪微博賬戶中上傳上述節目視頻,並陸續發布了一系列評價言論。
2015年6月,王志安分別兩次在其新浪實名微博上發表標題為《無論你們有多卑鄙,我都奉陪到底!》的長微博。
  為此,蘭越峰以名譽侵權為名將王志安及微夢公司訴至法院。2016年8月,北京海淀法院一審判決認定王志安發表的涉訴微博言論不構成對蘭越峰名譽權的侵犯,王志安及微夢公司均無須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駁回原告蘭越峰的全部訴求。蘭越峰不服,上訴至北京一中院。
  經北京一中院審理認為,針對公民言論內容的規制因“事實陳述”及“意見表達”兩種情形而有所不同。本案中,蘭越峰因“走廊醫生”事件成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公眾人物,出於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和保障公民知情權的需要,公眾人物的人格權應受到一定程度的克減,但此種克減應以與公共領域、公眾興趣相關為限,不能超出公共利益的邊界。
  法院認為,針對“現在可以下結論了:很多此前關於走廊醫生的新聞都是虛假新聞。蘭越峰不過是一個為了自己私利,綁架了醫院甚至整個醫療行業的一個非典型醫生”的微博言論,從發布形式和內容來看,上述內容屬於“意見表達”,不構成對蘭越峰的名譽權侵權。
  法院還認為,結合上下文整體判斷,“ 蘭越峰本人更像是個病人,明顯有偏執性人格,甚至有輕度妄想”等內容也屬於“意見表達”。雖然其中個別用詞稍顯不妥,但王志安是基於對公共利益的關注而發表對公共事件的看法,並非刻意對蘭越峰進行侮辱、誹謗。
  回應
 本來就有偏執性人格,甚至有輕度妄想,支持!無良媒體跟著起哄,唯恐天下不亂.
 跟台灣綠營的政客一樣,有理的怕胡攪蠻緾的.
 這種頻繁上訪的人,本單位有一個,說不好聽的話,真的是精神有問題。一到重大節日、重大會議,上訪信如雪片一樣,向各個部門飛去。每次都能撈到不少好處。
http://www.guancha.cn/society/2017_11_11_434398.shtml
2017-11-12 09:00:01
圖博館
龍發堂被公告疫區決定撤守 要求衛生局移出3百多堂眾2018-01-03聯合報

高雄市龍發堂3日突然通知媒體下午2點召開「千般不捨.萬般無奈─龍發堂籲請政府加快醫療安置」記者會,希望衛生局盡速移出堂內3百多名堂眾。
  疾管處長潘炤穎說,衛生局對此早已有備案。龍發堂503名堂眾有55%設籍高雄市,以目前高雄市醫院、社區康復之家及社福機構等精神醫療資源量能,應足以容納並長期安置,但設籍外縣市的部分,則須中央統籌調度。
  回應
聽完後,覺得高雄衛生局和中央衛福部都在擺爛。
這個政府不把這個社會弄亂不甘是願,當初有傳染病時應該考慮如何去輔導他,而不是把龍發堂逼到關門,然後,配套根本沒做。這300個家庭就是難以負擔才將他送進去(負擔不一定是金錢),現在將這300人送回,這些家庭將要面對的家屬及如何照顧這些家屬。主持人問那個衛生機關的人那送回去後家屬還要負擔多少錢,他就只能答健保的錢其他健保以外的負擔根本答不出來。所以,政府依法行政後其他的就你們家屬要自求多福。

龍發堂再收堂眾 政府:違法2018.1.7中國時報

高雄龍發堂日前爆發法定傳染病群聚疫情,堂方宣布將暫停精障服務,但住持釋心善師父6日與家屬溝通,稱未來疫情獲控制,將「展開雙手歡迎」堂眾。高雄市衛生局對此強調,龍發堂除非申請為合法照護機構,否則不能再招收新堂眾。
  家屬連署支持龍發堂

龍發堂改口願留患者 家屬擬組自救會2018-01-06 聯合報

龍發堂元月3日宣布暫停精障照護服務,住持釋心善昨改口表示疫情平息後仍願意容留精障患者,但堂眾家屬已展開連署,計畫成立自救會。
  昨天2、3百人出席說明會關切,1名老父親說這幾天寢食難安;1名母親更激動地說,真要領回兒子,母子只能一起去跳海。在場家屬滿腹苦水,就因曾帶親人四處求醫無效,才會轉求龍發堂容留,如今堂方發生疫情,高市府應積極輔導改善,而非開罰或一棒打掉龍發堂。

台灣最大非法精神療養院龍發堂50年爭議功過錄

收容逾500名精神病患的高雄龍發堂,日前爆發痢疾、肺結核群聚感染,甚至遭控以鐵鍊禁錮自由等侵害人權的方式管理病患,擁有近50年歷史的「龍發堂」究竟是什麼地方?又存在那些爭議呢?
2018-01-07 09:10:03
圖博館
因緣際會收容病患 佛堂成療養院
高雄路竹的「龍發堂」,為開山住持釋開豐於民國59年創建的佛堂,起初受人所託收容精神病患,因療養成效頗佳而聞名,收容請託日漸增加,逐漸成為廣為人知的精神療養院。
  精神醫學不發達 歷史共業造就龍發堂
由於民國60、70年代,國內精神醫學尚不發達,精神醫療院所也不普及,加上無健保補助,種種因素使得精神病患無法接受適切治療,家屬照護負擔沉重,因而紛紛轉向龍發堂求助。
  不吃藥、不就醫 龍發堂獨創民俗療法
有別於現代精神醫療,龍發堂以獨創的宗教民俗療法,指派病況較輕與較重的病患兩兩一組,將名為「感情鍊」的鐵鍊繫於兩人腰際,共同作息,使其能相互扶助合作維持生活技能。
  侵害病患人權?「感情鍊」飽受爭議
精神科醫師文榮光痛批,「感情鍊」療法,根本是剝奪病患的醫療人權,且背後亦存在病患因病情發作而發生衝突、互相傷害的風險。由於社會爭議不斷,直到民國87年,時任衛生局的林立人介入協調,堂方遂逐漸減少採行此法。
  另類復健照護 病患養家禽也玩樂團
對於病患的復健照護除了感情鍊之外,堂方也培養病患進行勞動工作,例如飼養家禽或成衣加工等,更成立樂團外出表演,主張透過這些方式有助建立病患尊嚴、維持病況穩定。
  軟硬體皆不合規定 龍發堂遲未合法
鼎盛時期,龍發堂收容的精神病患高達千人之多,然而,隨著《精神衛生法》於民國79年上路實施,龍發堂無論在硬體設施或醫療人員配置與管理皆不符法規,從未納入正規精神照護體系。
  政府介入無疾而終 輔導轉型也失敗
對於全台最大的「非法」療養機構,衛生單位多次欲介入監管、解散,皆不得其所。過去也曾有意輔導就地合法,轉型為長照機構,但最後也受限於繁瑣程序及堂方未能改善照護資源,計畫宣告停擺。
  爭議頻傳 家屬為何還是選擇龍發堂?
即便爭議聲浪不斷,目前龍發堂仍收容503名患者。追根究底,原因仍是因慢性精障患者的照護負擔沉重,而龍發堂不採強制收費,並願意終身收容,成為許多病患家屬的託付之所。
  龍發堂為何能生存至今?政府社會都有責任
有網友指出,飽受爭議的龍發堂能生存至今,意味著精障病患與病患家屬在常規的醫療體系下無法接受妥善協助,這是政府、社會與精神醫療體系都應該共同檢討的問題。
2018-01-07 09:11:03
圖博館
招股書揭祕 中國精神病患越來越多2017-12-26世界日報

中國證監會日前批露IPO預先披露名單中,有一家溫州康寧醫院赫然在列,擬募集資金1.93億,A股有望迎來首家「精神病醫院」上市公司。然而,招股書卻也透露,中國精神病人越來越多。
  多維新聞網報導,中國入院治療精神病的人次年年增長,隨之而來的是精神病醫院收入年年遞增,精神病醫療行業成為一個高增長的行業。
  此前在2015年11月,康寧已登陸港股,如果也成功登陸A股,將會實現A+H的上市融資計畫。
  康寧成立於1996年,主營業務為精神疾病的專科醫療服務,是中國國內最大的民營精神專科醫院集團。2016年康寧醫院的年收入達4.41億元,2014年到2017年上半年,除了2016年床位使用率為87.45%,其他時間段使用率均在90%以上。入院人次從2010年的93.5萬人增長至2015年的157.9萬人,5年增加了66萬人次;診療人次從2010年的2046.1萬人次增長到2014年的3041.2萬人次。
  中國衛生(和計畫生育)統計年鑑披露,2010年以來精神專科醫院總收入保持15%以上增速,從2010年的164.58億元增長至2015年的377.45億元。截至2016年底,全中國在冊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已達到540萬例。
  醫院上市 真是醫療發達?
現代社會生活壓力加大,容易產生精神上的疾病。此次溫州康寧醫院IPO,讓人不禁想問,是醫療發達了,還是精神病患越來越多了?
  中新網報導,溫州康寧醫院高床位使用率的情況,披露了中國的精神病人入院治療的人數節節攀高。這或許代表醫療行業的漸發達和私營醫療健康行業的營業能力變強,但它是不是個好的示範、到底能給行業的整體發展水平帶來什麼樣的影響還不好說。
  與此同時,每日經濟新聞報導,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療費用價格不菲。溫州康寧醫院2015年有一位患者的治療費用就達到了42萬。還有不少患者治療費用也在30萬左右,而絕大部分患者的治療費用在10萬元以下。主要收入並非來自藥品,而是來自診療服務,兩項業務占比分別為25.33%、69.81%。由於診療服務毛利率較高,所以也推動公司整體毛利率維持在較高水平。2016年和2017上半年,康寧醫院的營業收入分別為4.15億元、2.83億元,淨利潤分別為6555萬元、3030萬元。
https://udn.com/news/story/7332/2895980
2018-01-07 09:13:20
圖博館
遼寧一醫院墊付醫藥費搶救暈倒老人反遭家屬質問:誰讓你救了2018-01-07北青報

近日,一位女性在醫院指責醫護人員的視頻在網上熱傳。有網友稱,事發於遼寧省錦州市,一名老年患者經搶救甦醒後反問醫生“搶救我幹啥”。患者家屬接通知到醫院後,也指責醫生,並質疑“誰讓你搶救了?”事發於1月4日,醫院接到患者後進行了檢查及搶救,目前患者已無大礙,但卻自行離開醫院。視頻中指責醫生的女性為患者女兒,家屬已補交醫藥費。
  視頻引發網友熱議,部分網友認為視頻中女性素質較低,醫生救人是費力不討好,患者應該要感激。也有網友稱,需要了解事情經過,要看具體是什麼原因導致其指責醫護人員。
  回應
 醫生壞了人家的好事,不救,老頭死了,不僅免了繼續承擔贍養的麻煩和負擔,而且還可以用“見死不救”的理由去“維權”再訛詐醫院一大筆錢,人家算盤打得精著呢。這怎麼不叫這女人惱羞成怒?
 現在我一聽“維權”二字,就知道有人要耍無賴訛醫院訛警察訛城管訛政府了。

老人暈倒心臟驟停家屬未到,醫生“違規”先手術:責任我來擔

2018.1.4,南京鼓樓廣場地下通道口,一名63歲的老人突然暈倒。幸運的是,幾名醫護人員恰好路過,隨即展開了救援。不巧的是,老人急需手術治療,可家屬無法及時趕到醫院簽字。千鈞一發之際,接診醫生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
  南京鼓樓醫院急診科主任王軍:“如果等的話,對將來癒後帶來很大的麻煩,血液重建越早,將來康復越有機會。我寫了請安排手術之後,他的所有責任由我來承擔,你們去救吧。因為這個是違規醫療常規的,正常一定要家屬簽字或者本人簽字。”
  回應
 家屬簽字搞成了老人跌倒扶不扶。道德的崩潰是從法律的失位或逾位開始的。可怖的是不單外行盲信,法律界也自以為神。
 急診科的那位王醫生了不起。這樣的責任很重的。按現在的規定,一旦出現點問題,等於是後半輩子搭進去了,有幾個豁的出去?
 這就是醫生必須是白領的理由,工資必須高於社會平均值的幾倍。
 醫護人員、警察居然成了社會的弱勢群體,真是奇葩的社會
2018-01-08 10:47:39
圖博館
對話“勸阻吸煙致死”當事醫生:出於人道向死者家屬捐一萬

2018.1.23,備受關注的醫生電梯內勸阻老人吸煙、老人突發心髒病離世一案二審公開宣判。河南省鄭州市中級法院判決撤銷一審判決,駁回老人家屬田某的訴訟請求。
  此前,勸阻吸煙的醫生楊帆被猝死老人家屬起訴至法院,要求40萬餘元賠償。鄭州市金水區人民法院一審曾判楊帆補償老人家屬1.5萬元。
  楊帆認為二審判決結果“公平、公正”。他表示,已與死者家屬溝通過,願出於人道主義捐贈一萬元,這筆錢他已委託律師向死者家屬轉交。
  以後是否還會在公共場所勸阻他人吸煙?楊帆說,“提醒還是應該提醒的”,“否則公共場所吸煙沒人勸阻了、老人跌倒了沒人扶了……這是一個越來越不好的風氣,你認為對的事情那就應該堅持去做。”
  回應
1、非常讚的判決,於法於理於情都兼顧到了;2、一審用的是“補償一萬五千元”,有點和稀泥,但還是守住了醫生無過錯的底線。3、雖然這個終審判決是公平的的,但遇到這樣的老年人,還是敬而遠之吧,風險太大、成本太高,這個醫生最終不用賠錢,但實際付出的成本又豈是幾萬元的事?
2018-01-24 11:07:37
圖博館
竟然會有人說有能力別去考公考,古往今來哪個政府不是希望自己吸納的都是優秀的人才,難道政府還希望以後當官的都是庸才
 這些年去政府部門辦事明顯態度比以前好,特別是年輕人
 幹過三年公務員,當年是全市稅務系統第一個辭職的,如果重來一次,我還是這麼選擇
 現在很多多考上的的是經過培訓的應試公務員。工作能力真的不敢恭維。反而是村官,選派這些畢業即考,然後經過鍛煉轉正的,做事靠譜得多。
 事實是能把“村官”做到底拿夠基礎分然後依然願意去“轉正”的佔多大比例,你不知道。

最痛心!當兒科醫生都病倒了,很多人開始感受到醫鬧的苦果2018.1.25

2018年1月,一場全球肆虐的流感讓中國各個醫院裡擠滿了患者,然而,醫生們卻紛紛累倒病倒。
  每年學醫的大學生越來越少,因為擔心醫鬧、收入不高還有眾人都知道的高飽和工作量,醫療行業正面臨嚴重的“缺乏新鮮血液”。
  兒科是在這場流感戰爭中第一個“告急”的科室。
上海基本每個醫院兒科平均要排隊4小時;
深圳某醫院一名兒科醫生一天看了將近300個病人,是普通門診工作量的3倍,不少醫生帶病堅持;
天津某三甲醫院甚至因為兒科醫生全部病倒而導致兒科停診……
大批家長在門口抱著孩子抱怨,“看病怎麼這麼難。”
  可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景象?因為兒科醫生實在是太少了,而且正在越來越少。
  醫鬧說:殺死那個醫生
根據《中國醫生執業狀況白皮書》的數據,截止2018年1月9日,中國有66%的醫師經歷過不同程度的醫患衝突,其中經歷過語言暴力的佔51%,我國每所醫院平均每年都要發生27起暴力傷醫事件。
  在兒科,這種現象尤甚。
.....
到2011年,我國兒科醫生在15年內僅增加了5000人。每年中國有80萬醫科生畢業,成為醫生的只有2.2萬人,而成為兒科醫生的只有300多人。
不僅新增醫生人數少,本身已經是兒科醫生的人也在逐漸離開這個行業。
據調查,34%的兒科醫生在兩年內有辭職計劃,23%的兒科醫生不確定。基層醫院兒科醫生選擇兩年內辭職的比例更高,達到了41%。
或許有人認為,兒科醫生雖然面對的是“醫鬧”這樣的高風險,但對應的,他們的收入也高於平均。
可事實並不是這樣的,兒科醫生的工作量平均是非兒科醫生的1.68倍,但收入僅為他們的四分之三。
36%的兒科醫生稅前收入在3000元以下,76%在5000元以下,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比例僅為24%。
2018-01-26 11:27:49
圖博館
美國醫生每天看30個流感病人,上一周白班,再拿著一周的休假和近12萬美金的月薪,還抱怨累;中國的醫生一個上午就要看50個孩子,一天下來要看上百個,拿著2500塊的月薪,操著12萬美金的心。
  錢少,事兒多,還有生命危險。
  關鍵還是信任
  痛心!醫生一晚接診40人後猝死
​醫護人員的工作量和勞累程度有目共睹,我國去年醫療機構就診人次接近80億,患者數量與日俱增,醫護人員數量供不應求。如果醫護人員不加班加點,恐怕是很難撐起這龐大的診療量。有些醫院人手不足,甚至出現了“黑+白+黑”或者“白+黑+白”的值班制度,連續的高強度工作讓醫生群體極易罹患上心髒病,發生猝死。
兩個醫生帶病堅持工作,為了不耽誤手術,只能利用自己的間歇時間掛水
作為醫生,他們透支了自己的健康,但是很多人依然“累并快樂著”。
如果因為一個醫生的態度不好,就去給整個行業的醫生下定論,未免有些一葉蔽目。
信任的坍塌,只需要一秒;而重建起來,卻需要幾代人的努力。
  回應
 每次醫鬧,司法機關躲在什麼地方?說實話,怪政府的都錯怪政府和稀泥。當初對媒體並沒有有效的監管,就如城管,經過多年的媒體選擇性的宣揚,現在城管早就臭了名聲,這次輪到醫生,那下一個又是誰呢?
 醫鬧一鬧就抓,如果政府一開始這麼做,只怕你還會和鬧事者一起對抗“暴政”呢。
 媒體最喜歡報導惡性案件,衝突性案件,但是反過來,群眾最喜歡看戲劇性衝突啊...所以,到底是誰在引導誰呢?
 南方係就是這場醫患矛盾擴大甚至煽風點火的主要推手!什麼縫肛門之類的!都是他們
 醫鬧造成這樣,還是網民自己作死,被人帶節奏跟著亂噴造成的,換成美國看看,醫鬧?
 沒用,那些醫鬧的根本不會關心別人,這種文章也根本不會看。必須從制度上壓制他們的想法,打黑除惡,一鬧也是一環。
 既然兒科醫生這麼缺,幹嘛不提高待遇,一定是哪個環節被卡住了。
 待遇是關鍵麼?給你一萬元一個月,冒著天天被人罵甚至被人打,甚至被人殺的風險幹活,你幹不干?
 幾年前我就在醫鬧新聞下評論過,再這樣搞,中國學醫的只會越來越少。現在果然嚐到苦果了
 都別抱怨了,從自己做起吧。我的孩子去看病,允許不允許護士輸液扎靜脈扎三針以上?都問問自己,在醫院看病是很考驗人性的。
http://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3234
2018-01-26 11:28:30
圖博館
從醫6年 醫生列6罪狀訴心裡話「我已對人性絕望」 2018-10-07 元氣網

醫療業是一個要求度高又壓力大的行業,醫護人員需要在高壓長時間下工作,並且面臨各種挑戰。即使是擁有高社經地位,也有醫生因不堪沈重壓力而感到倦怠,一名屬名goodyoneshoes的英國醫生在網路上寫下他從醫6年的心路歷程,並稱自己已喪失對人的信任。
1.首先我想說,急診的存在是為了給你真正需要的,而不是滿足你想要的一切東西,醫療行業不是服務業!
我們的存在是為了減少疼痛,並且決定你的病症要如何處理才最合適。我們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2.你今天過得不順,或者感覺不舒服,並不能成為你對我們粗魯、放肆和頤指氣使的理由!
我們醫生的工作很辛苦,我們需要掌握很多知識,工作很長時間才能獲得為您服務的「殊榮」。
3. 人類有時候做出來的行為,真的可以非常殘忍和醜陋,我接觸到的很多來到急診室的病人,都是被虐待、騷擾、強姦甚至是更加糟糕的暴行所傷害的,人們可以對彼此做出這樣的事情,即便是那些孩子,或者是年長的老人也不能被倖免,這個世界真的很糟糕。
4.我每天工作中,有很多時間不得不跟那些癮君子打交道,我需要辨別出哪些人真正需要救治,哪些人只是想要從醫院搞點藥回家去嗑!
5.我們見過的絕大多數人,都不懂得如何照顧自己的身體,而他們卻覺得醫院和醫生應該為他們的健康的負責。與其生病的時候求醫問藥,還不如好好照顧自己,你都想不到,有多少成年人在感冒發燒喉嚨痛之後,不是想到要先自己吃片布洛芬或者乙醯胺酚,而是急著來到急診室。
6.那些在急診室裡抱怨等候太久的患者,你們應該慶幸,因為你們不是整個急診室裡病的最重的人,如果醫生護士都衝向你的時候,那才是你情況最糟糕的時候。
2018-10-13 08:43:58
圖博館
還有,我需要澄清一下,我沒有對任何一個病人表現得粗魯,(因為,你懂的,職業精神)我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對病人表現得更耐心。
不過最近哪怕是裝裝樣子都有點難以做到了。
不管怎麼說,表演還得繼續啊!(我可能需要休假了)
這篇文章在網路引起廣大迴響,有網友表示:「醫生未必是最光鮮亮麗的職業」、「我以前是急診室的,現在在殯葬業工作,我覺得好多了!」、「病人很多就是想要來點麻醉藥或者一針見效的奇蹟治療,而不是診斷、治療、康復等等最終會治好疾病的東西」。
  回應
做該做的,做可以做的,人生百態,世人有百百種,只求無愧醫者之名,何必在乎結果
他在乎的又不是結果。他在乎的是大部分人都在浪費醫療資源。醫生不是機器人,他也會累,也會心寒,你到底懂不懂?一個連戲都演不下去的醫生,這樣的醫療是安全的嗎?

看病,需要「靠關係」嗎?名醫告訴你差別 2018-09-12劉秀枝(前台北榮總神經內科主任)

只找一位最有影響力的人就好,才不會讓醫師疲於接電話和給承諾。

看病要靠關係嗎?華人社會一向認為「關係」很重要,買票、訂位、求職、做事要靠關係,政壇、商場要有人脈,就連掛號看病、住院開刀也講求關係,才能找到好醫師,得到好的治療。
是這樣嗎?
  過度關照,可能招致反效果
講求關係,其實有時候會給醫師帶來困擾。
有一次,我受朋友之託打電話去關心一位住院病人的病情,接電話的那位年輕醫師既無奈又委屈地說:「在你之前,已經有十幾通電話來關照,我都忙著向大家解釋病情,沒時間看病人了。」
醫師承受了來自四面八方的關照,花在病人身上的時間反而減少,而且在壓力下,表現可能會不如預期,造成「VIP症候群」。就好比資深醫師盯著實習醫師替病人打點滴,囑咐他要好好打、要一針見血,那麼結果很可能是:實習醫師因過度緊張而戳了好幾針,就是扎不進血管裡。
因此,如果住院不放心,要請人向醫師關照,只找一位看來最有影響力的人士就好了,才不會讓醫師疲於接電話和給承諾。
2018-10-13 08:46:09
圖博館
我的經驗
我以前看診時,難免會有親朋好友或同事介紹病人前來,我都告訴他們:「請先不要告訴我病人的名字,我記不住;就算記住了,在門診時一忙也會忘記。所以,請他本人到門診來時,主動告訴我是誰介紹的就好了。」其實,主要是病人覺得「有講有保佑」,轉介者和醫師也覺得盡力了,大家都心安。
另一方面,也有人對看病找關係很不以為然。多年前在門診的診間,有位女士的病情比較特殊,我隨口問:「你是有人介紹來的嗎?」
她回答:「是誰介紹的跟看病有關係嗎?」
我愣了一下,說:「要是介紹你的人問起你今天是否有來看診,我才容易聯想得起來啊。」
  醫病之間,有時也需要緣分
幸運是可遇不可求的,而且,不是每個人都有醫師朋友或與醫師相熟的朋友。那麼看病時,怎樣才能找對醫師?
一、找資料
可以透過親朋好友們口耳相傳,也可以請教自己平常看病的醫師,或者上醫院的官網、門診網路掛號系統,查詢醫師的專長。而且平常報章雜誌若有醫師團隊的專題報導,最好稍加留意。
二、做準備
看病前,先將病情和要詢問醫師的問題寫在一張紙上,看診時才不會忘記。
三、重溝通
醫病關係不僅建立在雙方互信與充分溝通,也需要一點緣分。如果覺得溝通不良,不用勉強,可以改看其他的醫師,但是對第二位醫師要據實以告,如此不僅能增加醫師對病情的了解,也才不會重複檢查。
四、記症狀
有些疾病在剛剛發生時症狀不明顯,難以確診,後來症狀愈來愈清晰,診斷才會浮現,所以病症發展的「時間點」,是醫師診斷的重要關鍵。
醫師的本職是看病,每位醫師都希望盡心盡力地為病人醫治,或許說話方式和看病態度會有些許不同,但不會因為「有關係」或「沒關係」,而對病人有不同的診療方式。
  回應
有關係真的很重要,同一種病,健保局給的藥可能有數十種藥,病人哪裡知道其中的眉角。
沒關係連住院病房都沒有
2018-10-13 08:46:30
圖博館
男醫趁麻醉舔女病患胸部 法院稱「是幻覺」判無罪 2019-02-22

醫生竟趁手術過程,對病患上下其手?一名日本男醫生疑似趁女病患麻藥未退時,伸舌頭狂舔女病患的胸部,還在胸口留下唾液。女病患隨後採DNA檢驗,證實確屬該名男醫生後,提出告訴。但近日法官卻判決男醫生無罪,更稱「一切都是女病患的幻覺」。
根據《日本經濟新聞》報導,事件發生在日本東京足立區的柳原病院,2016年5月,43歲的乳腺外科男醫生為30多歲的女性上班族進行手術,但醫生卻趁女病患進行全身麻醉時,用舌頭舔舐女病患的胸部,並留下唾液。檢方隨後依準強制猥褻罪將男醫生起訴,並進行DNA鑑定,證明確實為該名男醫生的唾液,但男醫生卻全盤否認,主張自己無罪。
本月20日,東京地方法院做出判決,審判長大川隆男認為,「女病患可能在麻醉後產生幻覺」,且因證據不夠充足,而判定該名男醫生無罪。審判長更表示,儘管從女病患的胸口驗出了被告的DNA,但無法排除是否為術前討論時的唾液飛濺,或是在觸診時留下的汗液,所以無法成為確切的證據。
判決出爐後,該名男醫生也出面表示,自事發以來,他不僅失去了社會信用,連他身邊的親友都連帶受到影響,現在法官終於還他清白,著實讓他鬆了一口氣。另一方面,女病患的辯護律師則表示,「從沒見過這麼荒謬的判決」,更表明會繼續上訴下去。
  相關新聞
醫師娘裝針孔抓小三 竟錄到老公手術臺上性侵孕婦
針孔錄下醫師性侵惡行 檢察官:手段雖違法但有手段雖違法但有證據力
X光檢查要求女童摸他下體 男醫生:想要釋放壓力
2019-02-23 10:07:49
阿楨
日本醫生活活累成“病人”的背後 2019-02-28 蔣豐

白衣天使,救死扶傷。身穿大褂累癱在地板上的手術醫師,成了人們眼中“最可愛的人”。在日本,除了這種光輝形象,醫生還與收入不菲、擁有配得上被稱為“先生”的高層次身份等掛鉤。可是,近年,日本的醫生們日子過得苦。
由於醫生職業加班過勞等現象日趨加重,日本厚生勞動省此前向有關智庫委員會提交地方醫生勞動改革方案,提出把每年加班時長上限確定在1900-2000小時,遭到雪花般的批判和非議。無奈之下,近日將上述數字下調至1860小時。
科學研究表明,每週工作50小時以上、睡眠時間不足6小時,將大大增加心臟疾病和腦梗塞等風險,救人無數、克病如山的醫生對此也不能“免疫”。調查顯示,醫生因過勞導致的處方失誤、診斷失誤事故頻發,接受前一天曾值夜班的醫生做手術的患者事後併發症幾率高出45%。可以說,本應是擔當救主的醫生,卻成了不折不扣的“殺手”。這種背後苦衷,來自於多方面原因。
一是醫師分配不均和不足現象進一步加劇。日本厚生勞動省統計推測,即便全力提升醫師力量保障水準,2036年仍然會有12個省級行政區劃存在5300人以上的缺口。如有關保障力度不足,將會有34個省級行政區劃存在超過3萬人的缺口,日本醫院面臨嚴峻的“無米之炊”危機。此外,受都市圈一極化影響,東京、大阪等大城市醫師數量較為充足,而地方省市則青黃不接,地域差異明顯,中小城市醫師工作壓力大大增加。
二、醫療職場“忍耐型”文化作祟。日本職場向來等級森嚴、人際關係謹慎特點突出,勞動環境相對壓抑,醫生行業面臨更甚的精神、肉體等多重壓力,而絕大多數人則往往選擇忍辱負重,滿負荷運轉。雖然2018年調查顯示,84.2%的醫師因“惜命”反對政府對涉及加班限制政策實施寬鬆化,看上去醫生們的維權意識在提高,但加班卻照舊。
三、政府研判或存在“盲區”。日本醫師不足問題始於1982年一份內閣決議,當時日本政府認定“2007年醫師數量將過剩”,採取縮減和抑制性政策。實際上,和經合組織國家醫生平均數相比,日本醫生缺口高達12萬人。
高度的現代醫療水準和良好的護理條件步入超老齡化階段的日本實現經濟社會轉型、度過發展瓶頸的重要保障之一。日本醫生的苦衷,反映的既是一種社會文化,又是一個時代特徵,對於同樣處於人口結構、醫療體系轉型的中國也有引鑒意義。
2019-03-04 08:12:12
阿楨
不只大肚腩 醫界也有猛男 2019-04-14李樹人

忙著看病、救人,但醫師卻是最不健康的人,普遍來說,缺乏運動、三餐不固定、飲食營養失衡,如果自己體重破百,罹患三高疾病,又要正經八百地敦促病人減重,這可是一點說服力都沒有。
就有網友回應「醫生要人減肥卻自己胖胖,很沒說服力?!像化妝品櫃姐妝化的醜,保養品櫃姐皮膚差,髮型設計師頭髮亂七八糟,哪有客戶能上門呀?!」
有人認為,「醫師真的要以身作則, 才會有點說服力呀... 尤其是減重門診。」、「減重真的要靠強大的意志力,真的很佩服成功瘦身的醫師」。
不少人想下載「瘦身群族」APP,但可能得先看自己荷包有多深,如果沒能日走萬步,依照遊戲規則,一個月下來可能得拿出兩三萬元以資懲戒,這應該只有醫師能夠一笑置之吧。
最近一兩年來,臉書上不少醫師朋友勤練身體,貼文貼照片,展示成效,糖尿病權威專家透過重訓、核心訓練,越來越精瘦,變成型男大叔。也有牙科帥醫師常往健身房練肌肉,成為醫界少見的猛男。
相較於其他科別醫師,皮膚科醫師似乎更常重視自己門面,尤其是新生代醫師,不管男女,均會勤加保養,親身嘗試雷射、玻尿酸、肉毒桿菌素等微整形,甚至對著鏡子,朝著自己臉部施打微整形針劑。
醫師是病人最好的榜樣,如果醫師能夠抽空多運動,游泳、慢跑、瑜珈、重訓,如果身體結實、氣色紅潤,笑口常開,相信病人感受到醫師正能量之後,好處多多。

醫療高度商業化 健保也淪喪 2019-04-15 聯合報 蔡銘燦/藥品行銷人員

去年夏天,陪二姊到某大醫院就診,神經外科名醫診斷是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造成痠麻疼痛,唯有開刀一途。醫師問二姊要做健保或自費?醫師除了強調醫材較佳外,還說若要做自費,馬上可以安排時間;但若走健保,須送審俟上面核准後,方能排刀手術。飽受「椎」心之痛的二姊,只好自費手術。
2019-04-15 08:43:38
阿楨
全民健保實施近四分之一世紀,醫療院所A錢已非新聞,只是情節輕重、金額大小之別而已。達文西手臂,光聽名字就很誘惑人,若再經醫師吹捧,不動心者幾希?若動一次手術兩頭賺,白色巨塔蒙塵,看到的是人性的醜陋,而非高尚的醫德。
顯然,光看健保已無法滿足醫療院所的胃口,必須另闢財源來謀取更多的利益。於是,看牙科時醫師會鼓勵植牙;看眼科會建議裝自費的人工水晶體;看骨科當然要選擇自掏腰包的最新科技的材質……我們的健保真的是「大碗擱滿墘」嗎?對經濟弱勢的升斗小民,只要不是「賤」保就該偷笑了?

開放自付差額 健保才能永續 2019-04-15 聯合報 吳國治/健保會委員

健保實施至今,對國民健康之維護成就非凡,但近來發生的「藥價偏低,諸多藥廠要退出台灣市場」、「達文西手術院所收自費又申報健保」諸事,表示這制度真有檢討改進的空間!
目前的制度是除少數手術(如白內障人工水晶體、心臟支架)可以自費補健保差額之外,其他均規定只要自費則完全與健保無關,全額自費!
由病人端看,國家給付必要的醫療,額外服務補其差額本就合理,病人也是有付了保費,沒有理由基本的給付也不給。

醫院拚軍備 病人任宰割 2019-04-15 聯合報 温啟邦/國衛究院名譽研究員

報載健保發生最大A錢的弊端,卅八家醫院浮報近八千件達三億多元。醫院一方面向病人收達文西手術費,又向健保申報腹腔鏡手術,一魚兩吃,雖是違法,但從歷史來看健保署難辭其咎。
傳統手術治攝護腺只要區區幾萬元,如今動用機械人,設備昂貴,又以神秘達文西藝術家為名,收費可達二、三十萬,病人卻趨之若鶩,因為泌尿科醫師也極力推薦,咸認為是較先進較安全,是有錢人的選項。長久以來一直對健保施加壓力,要求全額給付,健保署力擋多年,終於熬不過壓力,前年開始以傳統手術費給付,變相鼓勵使用達文西手術系統。
2019-04-15 08:45:21
阿楨
亞洲餐飲市場,中餐最受歡迎

作為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期間的重要活動,在亞洲美食節——亞洲美食文化論壇於5月17日在北京舉辦。《環球時報》旗下環球輿情調查中心與中國烹飪協會在論壇上聯合發佈的《2019亞洲餐飲發展報告》顯示,中餐已成為世界主要菜系中競爭力最強的菜系。此次調查通過全球資料樣本庫發放問卷,同時結合旅遊點評網站貓途鷹和消費點評網站大眾點評上的餐廳資訊,範圍覆蓋日本、韓國、泰國、新加坡、印度等五個具有代表性的亞洲國家,回收有效資料樣本超過2500份。
亞洲五國餐飲市場發展呈多元化趨勢,中餐、法餐等世界各大菜系正豐富著人們的餐桌。中餐在世界主要菜系中的受歡迎度排名第一,高達89.7%的受訪者表示在近期吃過中餐,這一數字明顯高於排名第二的義大利菜(66.5%)。
競爭力評估從消費力(受訪者消費意願)、品質力(受訪者對菜系品質的主觀感受)和期待力(受訪者期待度)三個維度進行。中餐的消費力以89.7%位居第一,這表明亞洲五國食客消費中餐的意願最高。調查也發現,各國消費者對中餐的品質力認可度較低。其主要原因在於中餐慣用煎、炸等烹調手段,給食客留下了油膩的印象。
在中餐顯露市場競爭優勢的同時,中餐餐飲品牌也在蓬勃發展,中國多家知名跨國餐飲品牌在亞洲五國都有分店。其中,臺灣餐廳鼎泰豐在亞洲五國有61家分店;小肥羊25家;海底撈和添好運的分店數量均為21家。
同時,亞洲五國的本土中餐連鎖品牌也在各地市場表現優秀,分別有95.6%、94.5%和94.3%的當地受訪者表示知曉巴米揚(日本)、香港飯店0410(韓國)、珍寶海鮮(新加坡)等本地連鎖中餐廳。目前,中餐跨國品牌正在進行本土化改造,力求更好地融入當地社會,而本土連鎖中餐廳則更專注於品牌化發展,擴大影響力。

六年級男孩每天沖回家燒飯 媽媽崩潰:可他數學才考1分 2019-05-19錢江晚報

就診時,醫生已幫小胖做過全面的評估,他的智商在中等偏下,再加上注意力確實有缺陷,因此成績不好也可想而知。就建議小胖爸媽,並不是每個孩子都是讀書的料,與其把時間花費在補習上,還不如因勢利導,讓孩子做自己感興趣的事,以盡可能發揮潛能。
2019-05-20 09:28:15
阿楨
現在,六年級下半學期快過去,爸媽和老師都說小胖進步很大,上課不搗蛋了,會認真聽講,作業也會力所能及做一點,人也變得活潑、開朗、自信了。
  回應
行行出狀元不是非要通過大學成才!五星級酒店行政總廚年薪70萬。
六年級數學1分的傢伙連倉儲庫存都管不了,怎麼做行政總廚?

勿動!!插管去了! 2019-05-19中國之聲

近日,一段寫在餐巾紙上的留言照片走紅網路,上面寫著:“勿動!!插管去了。”
經過瞭解,寫下留言的是工作在急診一線的青年麻醉醫生欒遠航。
因為欒遠航之前就遇到過這樣的情況,飯還沒吃完,來急診手術病人就顧不上吃飯了,由於不能及時回餐廳,工作人員就把餐盤收拾了。
剩的飯太多,非常浪費。
  回應
相比美日的醫生,中國的醫生確實挺苦B的。
所以老百姓才看得起病

食堂新菜!螞蟻蒸雞蛋,密密麻麻全是.....你敢吃嗎?2019-05-19

這是最近安徽阜陽師範學院二區食堂推出的新品:螞蟻蒸雞蛋。
說來現在學校的食堂真的很拼了,也有不少奇特的食物。
…..
  相關新聞
《清明上河圖》暗藏細節:原來宋朝就有了打包外賣
西方民主是“點廚子”,中國民主是和廚子商量點菜by社科院政治所長房寧
辣椒最早傳入江浙,但江浙人為何不嗜辣?富甜窮辣!湘鄂川渝雲黔贛氣候潮濕悶熱,貧窮百姓需要重口味下飯。近些年為什麼吃辣越來越普遍?主因是食性遺傳,父母吃辣,孩子基本上也會吃辣。而且辣是一種痛覺而非味覺,它作用於痛覺纖維的受體蛋白後刺激痛覺傳導神經,恰好大腦中感知痛和愉悅的神經元是重疊的,被痛刺激後會釋放出讓人愉悅的內啡肽,因此吃辣其實是會上癮的,只是不會像吸毒那樣危害身體。而且每個人對辣的承受閾值不同,就像每個人的酒量天生不同一樣,但經常喝,酒量是能提高一些的,食辣也一樣,經常吃辣也會越來越能吃辣。二是現代人肥胖多,傳言辣椒素可以提高人體的新陳代謝率,有助減肥。三是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空調病很普遍。本該流汗上火的暑熱季節,卻因空調,體內反而閉入濕寒,急需吃辣袪濕。四是在川菜、湘菜遍地開花的背景下,食辣成了一種時尚,尤其是年輕人,不會吃辣會顯得很落伍而不合時宜。
2019-05-20 09:34:05
阿楨
日本醫生活活累成“病人”的背後 2019-02-28

由於醫生職業加班過勞等現象日趨加重,日本厚生勞動省此前向有關智庫委員會提交地方醫生勞動改革方案,提出把每年加班時長上限確定在1900-2000小時,遭到雪花般的批判和非議。無奈之下,近日將上述數字下調至1860小時。
過勞已成日本醫療行業大忌。科學研究表明,每週工作50小時以上、睡眠時間不足6小時,將大大增加心臟疾病和腦梗塞等風險,救人無數、克病如山的醫生對此也不能“免疫”。醫生因過勞導致的處方失誤、診斷失誤事故頻發,接受前一天曾值夜班的醫生做手術的患者事後併發症幾率高出45%。可以說,本應是擔當救主的醫生,卻成了不折不扣的“殺手”。這種背後苦衷,來自於多方面原因。
一是醫師分配不均和不足現象進一步加劇。即便全力提升醫師力量保障水準,2036年仍然會有12個省級行政區劃存在5300人以上的缺口。如有關保障力度不足,將會有34個省級行政區劃存在超過3萬人的缺口。此外,受都市圈一極化影響,東京、大阪等大城市醫師數量較為充足,而地方省市則青黃不接,地域差異明顯,中小城市醫師工作壓力大大增加。
二、醫療職場“忍耐型”文化作祟。日本職場向來等級森嚴、人際關係謹慎特點突出,勞動環境相對壓抑,醫生行業面臨更甚的精神、肉體等多重壓力。
高度的現代醫療水準和良好的護理條件步入超老齡化階段的日本實現經濟社會轉型、度過發展瓶頸的重要保障之一。日本醫生的苦衷,反映的既是一種社會文化,又是一個時代特徵,對於同樣處於人口結構、醫療體系轉型的中國也有引鑒意義。

外國患者在日本看病“逃單”一個億日元(約565萬人民幣) 2019-03-28

日本醫院採取的模式是先治療再收費,許多赴日遊客突然病倒或在突發事故中受傷都能得到及時的救治。哪怕有外國遊客無法即時付款,也可回到國內再行支付。原本這是一項方便所有患者的好制度,卻被貪圖一時之利的外國患者惡意利用,一心想著救人為上的日本醫院反受其害。
2019-05-26 08:26:32
阿楨
醫生手術室內收錢視頻引發熱議 院方:外地趕來的專家報酬 2019-09-29 觀察者網

這段視頻實際發生在7月20日。當時,洪洞縣明姜鎮宮官村62歲的韓春林因腦梗在洪洞縣人民醫院神經外科進行放支架手術,進行手術的是從北京飛來的天壇醫院宋姓專家。通過視頻圖像可以看到,有一名身穿手術服的醫生從患者家屬手中取走了厚厚一遝錢。
院方解釋,這是給從北京趕來的專家的報酬,而且事前也征得了患者家屬的同意。在28日,有線民稱幫忙轉交這一萬元錢的洪洞醫院醫生在視頻曝光後遭停職,引發網友的熱烈討論。
一些網友認為,別人好不容易給你治了,結果你反手一個視頻曝光,這人品也太差了。還有人表示,一萬元就能請到北京專家過來手術,考慮到北京的醫療資源緊張程度,這些錢並不過分。
回到事件本身,一名網友認為,在中國醫療條件不均衡的情況下,一線城市的專家收取一定報酬赴外地手術的“飛刀”現象,其實也算是一種患者、本地醫院和外地醫生之間的三贏局面。
但另一名網友指出,儘管本案醫生得到同情,但在裁判文書網上,由於“飛刀”醫生開價過高或是手術失敗導致的糾紛也不在少數。據律師說法,根據現有的《醫師外出會診管理暫行規定》,邀請專家的費用應該由醫院的財務統一支付,而不能由患者家屬在手術室直接交給專家。醫師也不得收受或者索要患者及其家屬的錢物。所以在規則層面上,洪洞縣人民醫院和北京天壇醫院出診的那名宋姓醫師,確實存在違規行為。
湖南“紅網”則在20日評論道,基層醫院的醫療設施有限,高尖端、能解決疑難雜症的醫生更為有限,但是基層百姓的病拖不起或是輾轉不易,基層醫療的供需矛盾尤為尖銳,這種“不規範”的支付專家報酬的操作,正是矛盾衍化的產物。
醫生“收紅包”的違規亂象應及時叫停,但是要根除問題,更要探尋其背後的根源並著手解決。醫療資源配置應該兼顧效率與公平,醫療改革依然任重而道遠。
  回應
這屬於典型的過河拆橋,最後受害的還是普通百姓。
看以後誰還敢開飛刀,你去北京做手術,來回路費手術費住宿費只多不少。
至少幾年之內,這個地方肯定成為飛刀醫生的禁區。
飛刀正規化醫院肯定不幹,我辛苦五六年培養的醫生其他醫院花點錢成你家幫忙的了?
于理不合,于情可原。關鍵其實就是老問題,正規規定裡這類勞務費實在太少,相反責任又巨大。用自己的假期飛幾百上千公里,做一個難度超高風險巨大的手術,失敗了說不定自己還要擔責,成功了賺幾百塊?這是聖人才幹的活,這世界上有多少聖人?
2019-09-30 07:43:55
阿楨
有證的假中醫與無證的真中醫 2020-03-09

  我是一名三甲醫院的中醫,具體是哪家醫院,在此就不作詳述了。前兩天,我看到一篇文章,題目為《雖有滿牆錦旗!因為沒有行醫資質,最終被立案處理》,讓我不僅想到了我的師父外公家傳中醫——一個真正來源於民間的老中醫。
…..
  那時,我才上高中,我眼睜睜地看著75歲的外公指著滿牆的錦旗,正如故事裡的女中醫一樣,拼命證明自己會治病,不是假醫生。但是結果總是無奈的,外公的診所還是被封了。
  現在的外公已經89歲了,雖然年事已高,但是私下來找外公正骨的也有不少,外公整日笑呵呵的,但是,我能感受到他心裡的不平。外公終其一生都在幫人治病,沒有出過什麼醫療事故,可是沒想到,最終卻換來一個“假中醫”的名聲,患者的讚不絕口也換不來一張可以行醫的證件。
  外公是不幸的,所以,我接受了外公的建議,考上中醫藥大學,也順利通過了執業醫師考試,但是,當我進入了所有人都羡慕的三甲中醫院,我卻失望了。
  很多大醫院裡的中醫看不上民間中醫,覺得他們都是忽悠人的,還有一部分人因為自己發表了幾篇論文,整日得意洋洋,忘了本分。但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病,他們摸了又摸,看了又看,還有的拿指標來衡量的時候,我就知道,他們輸了,輸給了他們眼中“不靠譜”的民間中醫。
  我很榮幸,在有生之年能學到一點外公的正骨技術,我偶爾在臨床上使用,效果很好,連老師們也驚呼神奇,當他們問我是從哪裡學來的,我總會很驕傲的告訴他們,這是民間中醫技術,書上學不到的。
  有證的假中醫,無證的真中醫,我都見過。因此,我非常清楚什麼才是真正的好中醫。
  我明白,中醫的命不在於證,不在於職稱,而在於技術,在於患者的口碑。
  1 行醫的標準化
  在中醫的發展歷史上,一位郎中被老百姓接受並認可基本上都是靠口碑。
2020-03-10 07:41:05
阿楨
他們一般是先給親戚朋友鄰里看小病,效果不錯,就有人找看大病、疑難雜症,這樣慢慢地醫名就開始傳播,由近及遠,由本村本地傳播到外鄉外地,最終成為有口皆碑的郎中。
  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看一個醫生的本事,其實很簡單,就是看他治病的療效。
  但是後來隨著西醫的傳入,我國的中醫教育也像西醫一樣走向了規模化、量產化之路,行醫也開始走向了標準化,即要以《執業醫師法》為標準。
  打著中醫標準化、現代化、國際化的旗幟,實際上就是以西醫為尺度來改造、消滅中醫。
  於是這奇特的一幕就出現了:大學教育出來的中醫很多不會看病,卻有行醫資格,而民間傳承或自學成才的中醫能看病,卻被稱為“非法行醫”受到管理部門的封殺。
…….
  2 提著腦袋治病的民間中醫
  因為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大學教育出來的中醫大都是不懂治病的,能治病的只有這些非法行醫者了!但是,這些民間中醫往往處境十分艱難,是真正的提著在腦袋傳承中醫,治病救人。
  3 失敗的中醫教育
  現在中醫藥大學的課程60%以上是西醫內容,中醫學生不去攻讀中醫經典,卻做對中醫藥幾乎沒有意義的小白鼠實驗、搞屍體解剖,怎麼能培養出有中醫思維的接班人?
  只能是滿腦子的細菌病毒、內分泌失調、過敏、炎症和化學指標,看病不分寒熱虛實,不懂基本的望聞問切,連中醫的基本常識也不具備!
  雖然全國每年培養數以萬計的中醫中藥專業的畢業生,但真正成為中醫的並沒有與其數量形成正比。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中醫界人才匱乏的呼籲便從未停息過。
  許多患者本來相信國粹中醫,但多次碰壁後,只好認為好中醫在歷史、傳說中。難怪有人會激憤道,滅中醫者,中醫也!
  4 行醫資格應該是行醫能力的認定
  行醫資格認定的設置,應該是為了更好保障人們的生命健康,只要有行醫能力,不管你是什麼學歷,都可以授予行醫資格。
2020-03-10 07:42:02
阿楨
如果沒有行醫能力,不管是什麼博士、教授、專家也不能授予行醫資格!這才是設置行醫資格的初衷。
  可現在的中醫行醫資格標準,明明許多民間中醫的水準要遠遠超過醫院的中醫和中醫藥大學的教授,但他們卻沒有合法地位。
  5 中醫復興離不開民間中醫
  中醫近幾十年來的持續衰落,代表著主流中醫的徹底失敗。因為他們雖為中醫,實則西醫,看看他們的科研論文、研究院、醫療機構,還有幾個純中醫?
  他們早已被西醫同化了,如果讓他們繼續挑大樑,主導中醫,中醫只有死路一條。
  當今之際,中醫管理的首要任務就是建立一個優勝劣汰的制度,把那些不能治病的偽中醫掃地出門,只要他們在中醫行業裡一天,就會給中醫抹黑一天,讓他們在中醫行業裡再呆幾十年,中醫就徹底玩完。
  2017年7月1日,中國的中醫藥界發生了讓人沸騰的一件事——我國首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正式施行,中醫藥正式邁入了有法可依的時代。在新的法律中,令人期待的一條,就是開闢了通過實踐技能及效果考核就有機會獲得中醫醫師資格的新途徑。
  廣東省衛生計生委副主任、省中醫藥局局長徐慶鋒表示,廣東省從2015年起就對民間“一技之長”中醫組織了考試,全省有近900人參加考試,通過率達到71%,讓這些長期在農村基層為群眾服務的民間中醫納入鄉村醫師管理,在農村取得了合法的執業資格。
  考核+推薦缺一不可
  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給出了他的看法,解決現在民間醫生沒有執業醫生資格的關鍵,要對這些經過師承以及實踐,確實具有很好的醫術的民間醫生,我們通過有兩位中醫師的推薦,然後經過省級組織的考核,然後在考核合格以後,就有可能獲得醫師的資格。
  回應
沒有基本的標準,出了醫療事故聽誰的?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254659&s=syfwqtzr
2020-03-10 07:45:01
阿楨
美喬治•梅森大學研究:若白人醫生照顧,黑人新生兒死亡率高出3倍

在美國社會不斷暴露出種族不平等問題之際,CNN新聞網2020-08-18的一篇報導又揭開了一個讓人不忍卒讀的事實:研究人員追蹤了1992年-2015年佛羅里達州主要醫院近180萬名新生兒的資料,研究表明,新出生的黑人嬰兒如果得到黑人醫生的照料,包括由黑人醫生接生,將更有可能倖存下來;但如果是白人醫生照料的話,其死亡率會是黑人醫生照料的三倍。
但是作者在論文中寫道:“基於這項研究,希望能夠幫助醫院和其他的護理機構減少種族偏見,探索嬰兒死亡率與種族主義間的聯繫。而如果想要減少新生兒死亡率中的種族差異,當務之急要做的是必須提高醫生、護士和醫院管理人員對於種族問題的準確認知。”
來自美國醫學院聯合會(AMMC)的資料,截止2018年,白人醫生占全美執業醫生的56.2%,亞裔醫生占比17.1%,西班牙裔醫生占比5.8%,非裔醫生占比5.0%,另外還有13.7%暫不明確。
而在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中,黑人死亡率遠高於其它族裔,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的非裔免疫學家科比特(Kizzmekia Corbett)曾猛烈批評,此次疫情是針對非裔的“種族清洗”。她還暗示醫院在呼吸機不足的情況下,會最先放棄給黑人插喉。
美國國家過敏症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安東尼•福奇則解釋說,非裔民眾中糖尿病、高血壓、肥胖症、哮喘等基礎疾病患者比例較高,故新冠病毒對此類人群的健康威脅更大。此外,非裔群體的醫保覆蓋率低,一些非裔民眾確診感染後無法及時獲得優質醫療服務,這也導致了他們的病亡率較高。
  回應
不能像對付北美原住民那樣對付黑人米國遲早爆炸。
美國一直想像對付印第安人那樣來對待黑人,但是現在社會資訊流通太快了,美國只能偷偷摸摸的做!
這段歷史公知最怕中國人民知道,也確實有些人故意不想讓我們知道。
2020-08-20 08:20:10
阿楨
家屬對北京地鐵男乘客死因無異議,急診大V:我有

【文/觀察者網 童黎】“北京地鐵站45歲男銷售猝死,家屬對死因無異議,但醫生有異議!”2020-09-25晚,微博大V@急診夜鷹 的發帖獲得大量轉發及關注。
@急診夜鷹 在帖子中重提了天涯社區副主編金波等人在北京地鐵發生的猝死案例,質疑地鐵方“拒絕”企業和個人捐贈自動體外除顫儀(AED)這一“急救神器”,在明知心臟驟停有效急救措施的情況下“裝傻”。
很快,北京地鐵內未配備AED的現象引發網路熱議,“少做少錯”、“施救責任”等問題更是網友們討論的重點。而這已經不是北京地鐵第一次身陷類似風波。
北京地鐵目前所有站內均未配備AED。至於是否有配備計畫,地鐵方僅表示“目前正在協調中”。
我國每年大約有54萬人死於心臟性猝死。由於心臟性猝死的最常見原因是心室顫動,在地鐵車站等公共場所配置除顫儀,是提高搶救成功率的有效手段。相比之下,北京的機場和不少商場配備有AED。
  回應
除非免除緊急搶救的責任,現在動不動就鬧,萬一有賠償呢?大家只好多做多錯不做不錯,否則就是攬責任上身。
我有異議。急救措施是否有效誰界定?醫療事故誰界定?急救醫師是地鐵公司員工還是正規醫院醫生?這個提議基本沒有可操作性。
看看,當今世界AED生產廠家:美國偉倫,美國卓爾,美國邁心諾,德國萬曼等基本去全是歐美產品,而中國號稱國產的只有一家叫邁瑞醫療。這些冒出來的大V那種口氣,就是一個銷售;當今世界這些AED臨床試驗都是基於描述性誇大的,目的還是為了推售AED自動除顫設備,幾萬一台。設備賣出去了,這些廠家和銷售負責嗎?顯然這是一個很慎重的問題。
2020-09-27 09:15:18
阿楨
陳信儒、陳亮甫/臺灣醫病關係惡化或改善?統計數據下「醫療暴力」的現狀

近幾年來,醫療暴力猖獗,醫病關係惡化總是難辭其咎,縱使屢次修法,體感上仍難遏止暴力橫行;主管機關固然認為,法規的演進促成暴力零容忍(表一),對醫療人員的保障持續提高,可是效果仍值得檢驗。
我們統計2016年1月至2020年8月全台地檢署偵結之醫療暴力案件與起訴率,發現偵結案件有穩定上升的趨勢(表二),起訴率則逐年下降(表三),但由2014年1月統計至2020年12月為止,我們可以發現法院判決有罪的案件數量逐年增加(表四)。
此外,2020年因受疫情影響,根據健保署所公佈的申報資料,無論門診、急診、住院之看診量皆較去年明顯下降由此可知,在醫療看診量下降的情況下,定罪的醫療暴力事件仍持續向上增加。
這樣的訊息似乎對醫護人員來說是個警訊,更加呼應了前面的恐懼氛圍,隨著醫病關係演變,醫療人員早已無法光靠國家公權力壓抑民眾的不滿,醫療暴力偵結案件、有罪判決皆逐年增多,意味著更多起暴力事件的生成,也給立法者們當初的理想打上大問號。處罰不一定真的能治百病,亂世也不一定只該用重典。
  相關新聞
中國頒新法律打擊「醫鬧」,保護醫護人員- BBC News 中文
暴力傷醫破壞醫療秩序犯罪案件連續兩年下降 2020-05-27 最高人民檢察院
急診室暴力多醫護人員要保險| 《現代保險》雜誌
美国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困境的破解之道及其启示
2021-03-28 05:01:08
阿楨
他們為何捏造“中國海上民兵船” 2021-03-26 環球時報

近日,關於中國“海上民兵漁船”在南沙群島九章群礁牛軛礁附近聚集的消息在菲律賓國內和國際媒體發酵。菲先說有220艘,後又確認稱有183艘船,指責“這些民兵漁船侵犯了菲專屬經濟區,並在進行軍事化脅迫的動作”。中駐菲使稱,“長期以來,中方漁船一直在該礁附近海域捕魚。近期由於海況原因,中方一些漁船在牛軛礁附近避風”,沒有所謂“中國海上民兵船”。2009年以來,美日等國不斷在國際上炮製“中國脅迫鄰國、欲控制南海”的消息,背後的邏輯就是,在南海,其他國家什麼都可以幹,而中國幹什麼都不可以。(作者是“南海戰略態勢感知計畫”主任)

中國海上民兵--維基百科

武裝漁船隊是中國為了控制有爭議海上領土、海島。由於沒有明確的身份標識,有時被稱為「小藍人」(海軍戰爭學院的安德魯-S-埃里克森創造的,指的是俄羅斯在2014年吞併克里米亞期間的「小綠人」)。

中共「海上民兵」:遊走灰色地帶的非正規海軍部隊 2020-03-08 全球防衛雜誌

在中國,幾乎所有公司、工廠和生產單位都要根據《民兵工作條例》編組民兵單位。平時負責民兵動員點召外,戰時更會直接成為民兵指揮中心,和共軍及武警形成聯防體系。
海上民兵成員都是漁業工作者,不僅能在平時形成緊密生產體系,也能降低狀況升高時的動員所需時間。為了吸引更多漁民和船隻加入海上民兵船隊,地方政府除了提供修船和燃料補助之外,還針對願意前往南海離島或是東海釣魚台周邊海域長期作業,甚至佔住無人島礁的海上民兵提供額外補助。
中共在對外衝突中使用海上民兵的例子所在多有,除了歷次大陸沿海島嶼爭奪戰外,1970年代的西沙海戰爆發之前,海上民兵也不斷對越共海上前進據點島礁和巡邏船進行騷擾攻擊,誘使越共海軍無法集中主力,爭取主力艦隊調度所需時間。
而在南海衝突中,中共更運用人民戰爭思想,用海上民兵大打騷擾游擊戰。2009年開始,海上民兵就開始針對進入南海的美菲艦艇進行頻繁騷擾,侵入航道阻擋船艦前進。
從外觀來看,中共海上民兵和一般漁民並沒有顯著差異。換言之,在實際採取騷擾行動或亮出武器實施攻擊前,根本無從判別其實際身分。如遭到其他國家軍警單位意圖強行執法驅離時,還能裝成受害者作為宣傳的絕佳材料。而若遭國際與論撻伐,還能強調完全是民間漁船的自發性行為。
2021-03-28 05:03:42
阿楨
德資深醫學專家:中國醫療系統效率比德國更高

米夏艾拉•海因克博士是內科、全科和心理醫生,25年前就從德國來到中國,並獲得在中國開設診所的許可證。德國“中國平臺”網站2021-08-16登載對海因克博士的訪談性報導,題為《中國人更能等待和忍耐》:
記者:如果您可以選擇在德國或者在中國就診,您會去哪裡?
海答:先去中國,因為那裡更快。我在德國預約診斷需要等待3周,效率很低,在中國就不會這樣。另外,中國的專業儀器更多。一所標準的中國醫院平均每天接診4000名患者,是德國最大醫院柏林沙裡泰醫院的兩倍。因此,中國醫院擁有明顯更多的CT設備和相關操作人員。有的醫院甚至專門聘用工程師,針對不同身體部位精准調試設備。在這方面,醫生會做得和他們得到的圖像一樣好。

問:但是,西方醫生難道不是仍比中國醫生水準更高嗎?
答:不能一概而論。無論如何,同年齡的中國醫生實踐更多,經驗也就更豐富,因為他們每天接診的患者也多。這樣一來,他們能提早辨別病症,而且可靠地做手術的可能性就更大。另外,他們可以更加深入地專攻某一方向。在中國,甚至較為罕見的手術和療法的案例也更多。
問:您對傳統中醫感興趣嗎?
答:我十分感興趣。目前西醫也在加大對傳統中醫的研究,人們已經用電腦檢測人體內的磁場變化來尋找病灶。針灸在這方面能發揮作用。這令人振奮。但是,我對那些只偏信一方的醫生評價不高。
問:中國抗擊新冠疫情取得成功。在抗擊疫情過程中,幾乎沒有其他哪個國家比中國採取更加嚴格的隔離措施。您在德國深入研究了隔離會給人帶來哪些心理負擔的問題。您從中獲得了哪些也適用於新冠疫情的結論?
答:面對感染風險,除了隔離,不存在其他有意義的替代選項。隔離帶來的問題是,人們會感到無助。我們總想做些什麼,這就是我們在西方受到的訓練。只有很少的人能夠等待。然而有時這是最好的辦法。停下來,什麼都不做——我認為中國人更擅長這樣做。他們在這方面奉行另一套哲學。他們更有耐心,也不那麼咄咄逼人。外界總是喜歡將中國人描述成相反的樣子,但那不符合我20多年來的經驗。中國人更容易接受疫情隔離的嚴格要求,政界也更容易推行措施。
2021-08-21 07:29:29
阿楨
抑鬱症會在中國成為“流行病”嗎? 2021-12-17 觀察者網 劉超

日本厚生勞動省2021-12-17資料,日本每100人就有6人曾深受抑鬱症困擾,女比男多1.6倍。1990年,一位年輕男性白領的自殺引起了日本大眾的討論,抑鬱症在日流行的開端。此前,日並沒有“抑鬱症”這個概念。但在美國製藥公司的極力推動下,抑鬱症成為像感冒一樣普通的流行病,均需要看病吃藥。憂鬱:作為一種美的日本傳統
  在日本的傳統文化中,只有一個關於抑鬱的精神學術語“憂病”,但它形容的是一種和精神分裂症一樣長期且令人絕望的精神病患。在日常生活中的憂鬱並不是一種病,更多的是與人生意義、生命價值等社會存在相聯繫。是一種受人尊敬的心靈境界,普遍接受的做法是當事者去尋找自己痛苦中的社會和道德意義。例如日本美學的三大核心便是物哀、幽玄、寂,帶有濃厚的宗教氣息。《源氏物語》“如露降生,如露消散,此即吾生。難波之事,夢中之夢。”的美學價值和藝術感染力正是凸顯的一種憂鬱氣質。在川端康成和村上春樹的文中,多體現物哀之情,蘊含著人生的徒然、無端的哀愁以及美的終結——那是孤獨沉思、心靈憂鬱的結果。
  到了20世紀60年代,“憂鬱型人格”被海德堡的臨床心理學教授介紹進日本,是“有高度的秩序感,對自己的成就有著超乎尋常的高要求”。到80年代,當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的抑鬱診斷標準作為通行的全球標準時,日本精神科醫生認為,美式的診斷標準根本不符合日本現狀,比如情緒狀態低沉兩周就被診斷為抑鬱症。為此,在21世紀初,美國的醫藥公司採取了一系列策略,而日本的精神病專業的學者是接受了美式的診斷標準,由此,普通人就像得了感冒一樣得了抑鬱症。
  回應
可怕的是“抑鬱症”的市場化。
2021-12-20 08:46:57
阿楨
80名產婦詐保6738萬 禾馨5醫起訴 2022-08-12 聯合報

禾馨醫療集團營運長林思宏等五名醫師涉嫌不實診斷胎位不正或臍帶繞頸而須剖腹產,協助八十名產婦詐領醫療保險金共六七三八萬元,十九名保險業務員配合辦理,多達十七家保險公司受害。臺北地檢署昨依詐欺、偽造文罪嫌起訴醫師、員工、保險員、產婦共一一四人,請法官重判五名醫師。
檢方調查,不少產婦因怕痛等考量而自願剖腹產,但不屬醫療保險理賠範圍,五名醫師開立胎位不正或臍帶繞頸等不實診斷證明書,安排產婦「非自願」剖腹產,指示行政人員修改收據給產婦,由配合的保險員辦理理賠。
林等人甚至將子宮頸癌疫苗、醫美療程、卵磷脂保養品、中醫藥材、會診及新生兒相關照護等費用,灌入剖腹產的醫師手術費、麻醉、術後止痛費、PCEA硬脊膜外自控式止痛等,連替產婦做美容手術、產婦買的保健產品費用也用來灌水,讓產婦可持單據向保險公司申請全額保費。
禾馨因標榜提供從產檢、生產到坐月子「一條龍」高檔服務,吸引到許多名媛、藝人上門。部分保險員為招攬業績,教導產婦向不同保險公司購買實支實付型保單,依規上限可買三張,若剖腹產費用十五萬元,三張保單可申請四十五萬元理賠,有產婦遠從台東赴禾馨生產獲上百萬元理賠。
有保險公司發現,產婦被醫師判定胎位不正、臍帶繞頸須剖腹產的比例,遠高於健保統計資料,起疑向刑事局告發,後續清查共十七家保險公司受害。
針對檢察官在起訴書指出,目前法令規定每人可買三張以下實支實付住院醫療險,且副本可申請理賠,變相使剖腹產成為被保險人賺錢工具,有檢討必要。金管會保險局昨表示,過去有民眾反映只買一張額度不夠,政策上要同時考量民眾的投保權益,會審慎討論,必要時會再做檢討。
禾馨表示,絕無從中獲利,希望醫界正視剖腹理賠難題,對起訴感到遺憾,會全力配合司法,說明作為醫療單位難處。禾馨先前曾傳出特權打新冠肺炎疫苗爭議。據瞭解,醫師被查扣手機的對話記錄,抱怨臺北市政府的內容辛辣。
2022-08-12 07:47:44
阿楨
美調查:疫情期間 美國2/3急診醫生曾遭患者攻擊

美國合眾國際2022年社9月24日報導,一項最新調查顯示,新冠疫情暴發以來,美國急診室頻發暴力事件,三分之二的急診醫生報告說,他們在過去一年中受到過患者的攻擊,其中超過三分之一的醫生說,他們曾不止一次受到攻擊。
美國急診醫師學會會長克裡斯說:“急診部門的暴力行為正在持續威脅和傷害急診醫生。在過去五年中,急診醫生經歷了襲擊事件的逐步增加,疫情使襲擊事件變得更糟。這份調查表明,針對美國急診醫生、護理團隊和工作人員的攻擊非常猖獗,必須予以解決。”克裡斯表示,在新冠疫情影響下,患者和護理團隊之間發生暴力行為的可能性增加。
約三分之二的急診科醫生表示,他們認為疫情導致急診科暴力事件增加。約69%的人表示,疫情降低了患者和急診科工作人員之間的信任水準。由於等待時間增加,患者經常在沒有看醫生的情況下離開急診室。約87%的急診醫生表示,暴力行為導致他們的工作效率降低,85%的急診醫生表示,他們的情緒受到了創傷,焦慮加劇。
  回應
醫鬧在那都一樣
2022-09-27 08:01:58
阿楨
調查顯示醫生月工資1600元起步:8月,醫療反腐震動整個行業,醫生收入問題成為社會矚目的焦點。2022年末全國執業醫師為440萬人,規培第一年還不具備執業證,月工資只有2000~3000多元,第二、三年,5000元~6000多元。到了住院醫生, 7000~10000多元。中國人口超過14億,求醫問藥的需求十分旺盛,2021年,全國總診療人次84.7億,同比增加7.3億(增長9.4%),全國入院人次24726萬,同比增加1713萬(增長7.4%)。中國每1萬人對應的醫生數量是23.9人,而美國是35.6人,日本是26.1人,法國33.2人,德國45.2人,英國31.7人。我國醫學院招生規模逐年遞增,但畢業後有相當比例的醫學生流失到其他崗位。“不能為醫院掙錢”,導致工資待遇低,人才留不住,設備引不進來。醫生工作量大,再加上無法獲得合理報酬,容易產生心理失衡問題,這也給追求“灰色收入”埋下伏筆。在財政投入減少以及公立醫院仍還需要“自負盈虧”下,也促使公立醫院均以患者的數量以及提供醫療服務的數量等作為獲取利益的直接手段,從而導致過度醫療、以藥養醫等不合理的醫療服務行為出現。
  相關新聞
一個三甲醫院的李院長說:“這次醫療反腐如果處理不好可能會導致我們國家醫療系統全線崩潰。”
  回應
 紅包才是一些醫生服務的真是價格,如果打擊過度,醫生的收入會大幅下降,極有可能導致一些優秀的醫生離開醫療行業,或者轉向私立醫院和高端醫療機構,從而加劇醫療資源的不均衡和醫患關係的緊張。更可能患者的就醫成本會上升,因為會通過提高藥品、檢查、手術等項目的價格來補償醫生的收入損失,或者通過增加各種不必要的項目來增加所有患者的就醫負擔。
 就我所知醫生基本沒有主動索賄的,不收紅包也不妨礙他們盡職盡責,但紅包主要當做是建立一種密切、信任關係的紐帶,是對醫生工作的肯定和感謝。如果反腐反到公立醫院失去吸引力,極有可能造成優秀醫生的流失,比如去往私立醫院、高端醫療機構,讓醫療資源的不均衡加劇,普通人將無望幾十塊錢看到專家號
 實質的問題不是優秀的醫生應該獲得高收入,而是如何讓優秀的醫生在陽光下理直氣壯的拿到高額的收入,同時,鍵盤俠們也要認識到,優秀的醫生應該也必須獲得高額的收入。
2023-08-14 06:03:4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