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1-22 06:21:15| 人氣13,299| 回應108 | 上一篇 | 下一篇

大學評鑑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別搞啥大學評鑑了!讓 大專自生自滅 吧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0441430/20071218063223

乾脆廢除教育部!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4203068/20070415063321

還是《搶救大學》吧!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6312/20061108065827

後段班大學評鑑 27系未通過【聯合報╱記者薛荷玉07.12.25

回應社會期待,教育部首度針對近年來錄取分數較低的「後段班」新設大學進行評鑑,受評的十所公私立大學校院共兩百四十二個系所,評鑑「未通過」者有廿七系所,超過一成;真理大學近三分之一、十系「未通過」;今年出現學生考十八分錄取的稻江管理學院,更有二分之一、八系評鑑「未通過」。
興國管理學院是此次評鑑受傷最深的學校,該校十五系所中,只有兩系通過,低於七分之一,是十校中最低的。
教育部高教司長何卓飛表示,評鑑「未通過」的六校廿七系所,從下學年、即九十七學年度就必須調降學雜費,降幅在百分之一以上,且九十八學年度必須減少一半的招生名額;這些系所還得在九十八年一月接受「再評鑑」,若再不通過,九十九年度就要關門停招。
至於評鑑「待觀察」的五十五個系所,不得增招,也不得增設研究所。
收到教部送來的「耶誕大禮」,多數學校表示接受,將設法改進,或將部分系所合併。興國管理學院三系評鑑「未通過」、十系「待觀察」,反應最激烈,表示十三系都要提出申訴;此外,國立高雄大學僅有民族藝術系一系未通過,也表示要申訴。
雖然早就預期評鑑結果「不會好看」,但看到有些學校被「二一」,教育部高層官員也不斷搖頭直說「慘!」除了未通過的系所眾多,列為「待觀察」的五十五系所也占二成二,真正「通過」的僅有六成五。
教育部司長何卓飛表示,「這麼高的不通過比率,對學生也很不公平,顯示學校在方向、投注資源等方面都要好好檢討。」
至於興國抱怨成立才第一年的行銷與物流管理系被評「不通過」,很不公平,就像「新生兒不給氧氣」。教育部表示,這部分可在一個月內提出申請,並重新開會討論,將有「敗部復活」的機會。

真理十系未過 六系在麻豆【聯合報╱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

風景優美的真理大學有許多熱門科系,如航空服務管理系、餐旅管理系及觀光事業管理系,此次都被評為「待觀察」,且有十系評為「未通過」;教育部高教司長何卓飛說,真理開設台南麻豆校區、導致資源分散,應是評鑑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
何卓飛昨天也奉勸許多一心只想開設分部、廣增學生來源的大專院校,必須考慮資源分配問題,如果兩校的學生人數都未達經濟規模,且因麻豆距北縣淡水的本部太遠,師資難以互相支援,「可能他們設分部之前沒有考慮到少子化的衝擊吧?設分部一定要謹慎。」
真理大學本部加麻豆分部共有卅四個系所,此次共有十系所被評「不通過」,其中有六系所位於麻豆分部,包括日本語文系、知識經濟系、科技管理系、創新管理系、資訊商務系、應用英語系。
以全國首創的「創新管理學系」為例,教育目標是要培養全面性、專業性、實務性、多元性、國際性的學生,但評委指出,從課程、師資及設備上都看不出如何達成此目標,尤其是缺乏國際性的配套。
教育部指出,大學評鑑的特色是質化評鑑,且是自己與自己比,而不是與他人比,因此,每系所都是先看設立的教育目的,再一一檢視師資、課程、設備是否符合此目的;如果有委員評一校系師生比太低,會請他列出實際比例,如一比卅五,再提供他校平均師生比給評委參考,最後採委員「合議制」決定通不通過

遲來的評鑑 教部難辭其咎【聯合報╱記者張錦弘】 07.12.25

教育部當年開放廣設大學,卻未嚴格把關品質,結果出現企管系聘土木系教授、管理學院沒半個管理專業教授等亂象,如今才透過評鑑整頓,已遲了一步,教育部難辭其咎。
國內大專已激增到一百六十六校,預估十年後少子化效應來襲,將有三分之一招不到學生、面臨倒閉,該如何收拾殘局?讓官員頭痛的事,才正要開始,大學退場相關配套措施,教育部若不提前因應,等到大學紛紛倒閉、老師失業、學生被迫轉學,教育部會更加手忙腳亂。
十幾年前,由前中研院長李遠哲主持的行政院教改會,主張透過廣設大學等措施,紓解升學壓力,教育部照單全收,開放專科升格技術學院、科大,新設公私立大學如雨後春筍林立;北部學校也拚命在南部設分校,同樣的系所招兩次生,管他教授夠不夠格,先招到生、賺到學費再說。
在一年還有卅萬個新生兒的時代,大學還不致招不到學生,如今新生兒已縮減為廿萬人,十幾年後,大學新生將減少十萬人,後段新設私校前景堪虞。
今年大考放榜,創下十八分就能錄取的破天荒紀錄,等於宣告私校招生不足、學生素質愈來愈差的時代來臨;昨天教育部公布新設私校評鑑結果,有學校半數系所沒通過,私校品質差的問題,只是證明了現存的事實。
當年主張、推動廣設大學的官員,沒人因把關不嚴而受到懲處,如今教育部透過評鑑,痛下殺手要逼辦學差的大學退場,卻已付出多少社會成本?一個失準、錯誤的教育政策,最終仍要全民買單,但千錯萬錯,就是教育部沒錯,官員可曾想過站出來,向全民道歉?

衝衝升格大學 不及格 不意外【聯合報╱葉智翔/工(彰化市)】

媒體報導,大學評鑑有六校二十七系所未通過,這個結果並不令人意外。
許多專校為了快速升格為技術學院或科技大學,聘請了許多高學歷教授或高等證照技師,並且購入先進設備,實際上,只為了快速通過教育部的審查,轉化成大學。而實際本質,依舊是專校水準,甚至學生多唸那四年,只會更加自負,但能力卻更退步。
本人曾就讀某技術學院,剛入學時很慶興自己將來有張大學文憑,而學校也是在我入學時升格為技術學院,很多設施都是最先進的,但教學品質真讓我不敢恭維。我可以整個學期不用上課,只要在期中期末考前兩天小讀同學的筆記,就能統統過關。而專題或是論文報告,只要網路上隨便抓來修改,或是模仿別人的創意,或是一個同學以收費方式幫全班作出,就可交了。
我升大三時,因家中經濟因素辦理休學,專心工作,但也利用時間自習,還幫同學作他們的專題。隔年入伍當兵,在軍中一年多考了四張證照,退伍後起了復學念頭,也由同學那裡知道學校又升格為科技大學,於是就回去唸看看。但兩周後,同樣因經濟因素而沒去上學,但這次就沒打算辦理休學。
令我訝異的是,雖然許多考試以及作業報告都沒有參與,寒假時收到成績通知單,其中一半的學分都是合格的。這時才深刻體認到,學校要的是我們的學費,以及升格為大學的榮耀。至於學生的程度,就不是學校關心的了。
我晚上從事補教工作,老闆請工讀生,幾乎都不敢使用大學生,因為大學生已和抗壓力低劃上等號;而同儕裡,還有些仍待在家裡讓父母養!
看看現在幾乎只要會寫名字就能上大學的情形,醒醒吧大學生!別以為拿到大學文憑就有工作,有工作就有滿意的薪資。用心思索自己的出路,比大學學歷要好得多。至於這許多大學,物競天擇,該淘汰的學校就應該步入歷史!

大學先作分類【聯合報╱賴世剛/成大都市計劃學系教授(台南市)】

教育部大學評鑑出爐,果不其然,一些私立大學的系所不是「不通過」,便是「待觀察」,造成私人興學者人心惶惶。
筆者認為,現行的評鑑方式,以統一的標準,針對所有大學系所進行評鑑,並不恰當。試想,財力及資源窘困的私校,如何能在同一標準下,與財力及資源雄厚的公立大學,同時,在教學與研究上一較高下?筆者認為,解決之道,在於大學分類。例如,將大學分為研究型、教學型以及社區型,並採用不同的評鑑標準評比之,方能達到評鑑的效果。
 
大學評鑑和農村視察 【知識通訊評論2009/07/17】 
 
 如果熟悉大陸的農村視察,想必能看到台灣的大學評鑑文化,與政治經濟條件迥異的大陸農村視察,正發展出某種共通的風格。 
雖然大學評鑑常遭物議,但至今已行之有年,各系所相互觀摩,逐漸發展出因應之道,大家行禮如儀之外,從中牟取若干好處,也並非一無是處。如果熟悉大陸的農村視察,想必能看到台灣的大學評鑑文化,與政治經濟條件迥異的大陸農村視察,正發展出某種共通的風格。
視察大陸農村,上級要看的項目頗為固定,包含經濟效益、中小學生的入學率與鞏固率、治安、老人福利、殘疾人照顧等等。不同的中央領導常有不同政治哲學,像過去江澤民講三個代表,現在胡錦濤講社會和諧,但是到了基層鄉鎮黨部,都可以千篇一律理解成是要給村民幹實事,解決問題。如此的執政黨才能代表人民的利益,或維持社會的和諧。
簡單說,幹實事的範圍廣泛細膩,如翻修小學的校舍包括教室廚房或寢室,又如鋪設村中的水泥道路,這樣均可讓上級來視察的之前,農民便已經得到好處,如此鄉鎮黨委才能調動農民積極性。上級來看的時候,賞心悅目,農民接受視察的時候,歌功頌德,而基層黨委起碼覺得自己做了些好事。
今年五月間到各校串門子,每每碰到輪到正在迎接評鑑的的若干系所如臨大敵,他們學科領域固然不同,但是動員大量師生應付評鑑的緊張氣氛則一。不過,其中多所有一共通之處,那就是都在籌備評鑑的一年過程中,得到校方挹注資源,進行一些建設,把包括系所的門面、研究設備、休閒場所等等系所內的設施,予以汰舊換新,有的甚至可以說是煥然一新。
其實不只是心態與方法雷同,連台灣的大學在歡迎評鑑委員與大陸農村在歡迎上級視察的裝飾都雷同。即使是學術單位,有些弄得張燈結綵,好像個快樂的農村。最起碼,張貼海報或列隊歡迎總是免不了。平常系所中大家相聚的時間未必很多,尤其師生同樂一堂很為難得,假如全員都有免費飯盒可以吃,學生當然更為歡迎。就不論評鑑的學術效果,單就評鑑過程齊聚一堂的兩天,應該對系所未來的社會氣氛有所助益。
看來評鑑縱使達不到什麼提升研究教學的目的,甚或還浪費了師生們無謂的時間作足紙上工夫,卻已經不再像之前那樣是完全沒有實效的過程。看到師生們煞有其事的忙前忙後,問他們為什麼這麼忙,到底在忙什麼,許多老師與同學認真領略緊張之餘,嘻嘻哈哈大方表示不知所以然,反正就是要評鑑啦!要表現的很重視才行啊!快樂的瞎忙,快樂在新完成的硬體建設,瞎忙在走過場的系所評鑑。
台灣的大學評鑑與大陸的農村視察,從風格上趨近之處,就在於負成敗之責者,如大學校方或鄉鎮黨委,已經超越了紙上功夫,開始重視評鑑過程對教學研究士氣的打擊,而懂得亟思彌補之道。邇來各方對大學評鑑的偏差多所批判,校方在評鑑成為國家主流的大氣候中固然不能從善如流,但起碼懂得開始對基層師生攏絡一番,不失為將大學評鑑平民化的醒目的一步。
至於大學評鑑中心要如何評估這樣的趨勢,或是否在意,都可以事先預期。亦即評鑑者不會在意,也不會關心。畢竟他們的責任是對受評單位的書面與口頭介紹,根據他們在情感上早就有的傾向,與既有社會關係上應有的分寸,做出大褒小貶或大貶小褒的評論。評鑑者沒想到的是,他們的這種心態,早就被視察農村的中共省市上級黨部所多次展現過了。
大學評鑑如今尾大不掉,評鑑的機構、房舍、人事、預算與工作流程一應俱全。各校藉機從事鋪路建設,順便因應行政院鼓勵小型工程的挽救經濟政策,甚至可說是有福同享。所以儘管各校同仁怨聲載道,然而既不可免,則得魚忘筌,苦中作樂,似乎已經形成為某種小潮流,算是當代的一種儒林外史吧!
 
97年度下半年大學系所評鑑結果公布  2009.7 第20期  文/高等教育評鑑中心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於今(98)年6月下旬公布97年度下半年大學系所評鑑結果,受評的8所公私立大學266個系所共455個班制中,有425個班制評鑑「通過」,比例達93.41%,其中包括兩校受評系所全數獲得通過;6校30個班制認可結果為「待觀察」,占6.59%;無「未通過」的系所班制。另有8個學位學程首次接受評鑑但不需給予認可結果。
97下認可通過率九成三
95下追蹤與再評鑑通過率九成六

無系所「未通過」
 
另依規定,系所評鑑結果為「待觀察」的系所應於一年後接受「追蹤評鑑」,「未通過」的系所應接受「再評鑑」。95年度下半年計有16所大學校院、71個系所接受追蹤評鑑與再評鑑,其中68個系所獲認可「通過」,比例達95.77%,包括13校受評系所全數獲得通過;3校3個系所認可結果為「待觀察」,占4.23%;無「未通過」的系所。另有3個原來「待觀察」的系所後來改為學位學程,僅需接受追蹤評鑑但不給予認可結果。臺北市立體育學院另有1個系所重新評鑑,結果為「通過」。
97年度下半年大學校院系所評鑑作業由高等教育評鑑中心辦理,受評學校包括東吳大學、長庚大學、高雄醫學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國立交通大學、國立成功大學、逢甲大學與銘傳大學等8校,共266個系所與8個學位學程。其中,系所評鑑依博士班、碩士班、學士班等不同班制分別認可,學位學程評鑑則考量其特殊性,現階段只公布實地訪評報告書並提供改善建議,不給予認可結果。
 
專業同儕整體評估學習環境給予認可結果
 
評鑑中心表示,大學系所評鑑的進行方式,主要係以受評系所自訂的設立宗旨與發展目標為基礎,再由具相同專業背景且均質的評鑑委員,分別就各評鑑項目進行同儕評鑑,整體判斷該系所之教學品質是否達成其自訂的教育目標,以及能否提供學生一個優質的學習環境。
評鑑標準依循四個步驟:「做什麼」、「如何做」、「結果如何」、「如何改善」來評鑑系所品質;評鑑項目共計五項,分別為「目標、特色與自我改善」、「課程設計與教師教學」、「學生學習與學生事務」、「研究與專業表現」及「畢業生表現」,著重檢視系所的「教學」品質,「研究」只占一小部分。
在評鑑流程上,整個評鑑作業分為「自我評鑑」、「實地訪評」及「結果決定與後續追蹤」等三個階段;自我評鑑從去(97)年3月進行至8月;接下來從10月到12月間進行評鑑委員實地訪評,每系所訪評兩天,總計動員評鑑委員845人,累計人次為1,155人次;最後則於今年1月到6月進行「結果決定與後續追蹤」作業。
 
系所申復比例大幅下降
 
在「結果決定與後續追蹤」階段,共有三道嚴謹的審查程序:第一關先由實地訪評小組提出實地訪評報告初稿,於今年3月初寄送各受評系所提出意見申復;此次共有84個系所提出申復,比例為31.34%,是96年度以來申復比例最低的一次,比起96年度上半年的58.68%更大幅下降27個百分點。95年度下半年追蹤評鑑與再評鑑則有26系所提出申復,比例為35.14%。
97年度下半年受評系所提出的712項申復意見中,共有48項經開會審查後接受申復,由實地訪評小組修正實地訪評報告書初稿內容,比例占6.74%;111項接受部分申復,維持部分訪評意見,比例為15.59%;553項維持原訪評意見,占77.67%。
95年度下半年受評系所則提出177項申復意見,共有18項經開會審查後接受申復,由實地訪評小組修正實地訪評報告書初稿內容,比例占10.17%;10項接受部分申復,維持部分訪評意見,比例為5.65%;149項維持原訪評意見,占84.18%。
 
學門認可初審小組與認可審議委員會雙重把關
 
第二關為實地訪評小組從今年4月起,針對系所申復意見進行審查,並將結果函覆學校,然後彙整「系所自我評鑑報告」、「實地訪評報告書」、「實地訪評報告書初稿申復意見」及「實地訪評報告書初稿申復意見回覆說明」等資料,於5月提交「學門認可初審小組」審議。
此一審議階段的設置,可避免同一學門並非由同一小組成員評定所有系所而造成的認知落差,有助於以相同的立足點審議評鑑結果,且從97年度上半年此次系所評鑑開始,學門認可初審小組委員若對實地訪評小組提出的結果建議有所疑義,必須邀請實地訪評小組召集人或其代表列席說明。
第三關為「學門認可初審小組」提出「結果建議書」,於今年6月送交「認可審議委員會」議決,進行最後的認可結果決定,並報請教育部備查後公布評鑑結果。
評鑑結果採取「認可制」,不做校際排名與相互比較,經過「實地訪評小組」、「學門認可初審小組」與「認可審議委員會」三階段嚴謹審議後,以共識決方式議定是否給予各受評系所認可。認可結果分為「通過」、「待觀察」、「未通過」三種。
97年度下半年各受評學校系所認可結果統計
95年度下半年追蹤評鑑與再評鑑認可結果統計
 
評鑑教學品質而非研究成果與聲名評鑑
 
此次系所評鑑首度有兩所大學的受評系所全數通過認可,代表學校的治理在教學方面已經合乎品質保證(QA)的發展方向,亦顯見系所評鑑機制已然發揮提升大學辦學品質的效益。且此次評鑑並無未通過之系所,代表8所受評大學整體教學品質均受肯定,無嚴重缺失,惟少數系所仍有部分程度較輕微之問題待解決,因而先評予「待觀察」,待下次追蹤評鑑時再重新給予認可。
彙整此次認可結果報告書對「待觀察」系所提出的共同意見如下:(一)博士班與碩士班開設同一套課程未予區分,或是博士班缺乏核心課程,僅書報討論或專題研究,恐影響學生受教品質;(二)部分系所採取合聘師資制度立意雖佳,實際運作卻出現系所缺乏具體支援、欠缺獨立的課程委員會或系務會議等行政機制、未有良好的意見回饋機制、教師無法對系所全心付出等瑕疵;(三)部分系所未能正確掌握此次系所評鑑的精神,偏離以「教學」為重點的評鑑方向,相關評鑑資料準備不足;(四)系所自我改善未落實。
從統計中也發現,被列為「待觀察」的30個班制中,15個班制為碩士班,10個班制為博士班,研究所就占了八成三,大學部僅占六分之一,可見研究所辦學品質可列為學校加強的重點。
評鑑中心再次強調,系所評鑑不是研究評鑑而是教學評鑑,未能通過評鑑認可的系所並不代表研究或產學績效不佳,學校與系所的學術聲望也不該與評鑑結果劃上等號。由95年度下半年追蹤評鑑與再評鑑結果發現,「待觀察」或「未通過」的系所只要根據原來評鑑委員的意見改善辦學,下次複評時絕大多數都能通過評鑑認可,建議此次列為「待觀察」的系所也能正視評鑑結果,改善辦學瑕疵。
97下「待觀察」系所
99年下半年應接受追蹤評鑑
為尊重受評學校並給予其表達意見的機會,評鑑中心指出,系所評鑑於結果公布前及公布後分別設有「申復」與「申訴」機制;評鑑委員於實地訪評結束後,會先將實地訪評報告書初稿送交各受評系所提出意見申復,然後再進行報告書的修正與確認作業;認可結果公布後受評系所如有異議,則可再向評鑑中心提出申訴,97年度下半年評鑑及95年度下半年追蹤評鑑與再評鑑受評系所申訴截止日期為今年7月20日。
另為協助大學建立品質保證持續改進機制,評鑑中心表示,97年度下半年評鑑「通過」的系所,仍應根據認可結果報告書的建議,提出自我改善計畫與執行成果;「待觀察」的系所將由評鑑中心針對問題與缺失進行「追蹤評鑑」。追蹤評鑑的實地訪評時間預計為明(99)年10月至12月。
97年度下半年大學系所評鑑及95年度下半年追蹤評鑑與再評鑑的結果,含各系所認可結果報告書、申復申請書、申復意見回覆說明及學位學程實地訪評報告書,已公布於評鑑中心網站(www.heeact.edu.tw)。
97年度下半年大學校院系所評鑑結果
95年度下半年大學校院系所評鑑追蹤評鑑與再評鑑結果
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09/06/30/1636.aspx
 
談大學評鑑  2009.7 第20期  文/周昌弘 中央研究院院士
 
大學評鑑的目的是要提升大學校院的品質,使不符教育品質的系所有改進的機會。有公信力的媒體或評鑑機構,甚至將世界上的大學排名,以示其辦學良窳。在追求學術卓越與國際排名的過程中,評鑑工作自不能免。教育部遂在三年前籌設「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以評鑑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轄下的大專校院及師範體系下的校院。另請「台灣評鑑協會」評鑑技職體系的科技大學、技術學院及專科學校。
近三年來,評鑑的工作雖引起一些爭議,但教育部仍貫徹此政策,逐年修改評審之內容與程序,務使評鑑工作做到公平、公正、合理,及具可信度,進而提供教育部做為提升全國大學教育品質的依據。
 
學校虛心檢討 有助追蹤評鑑通過
 
個人雖未直接參與評鑑中心實地訪評工作,但也參與該中心的一些事務,對評鑑的過程也相當瞭解。有些大學能藉評鑑結果大力改革,但有些學校對評鑑的過程與結果卻大為不滿,甚至嚴加批評。有些批評有道理,有些批評則是相當主觀及情緒性的,有理者應虛心接受,力求改進。評鑑的結果分成三級:「通過」、「待觀察」及「未通過」。除「未通過」之級令人難過外,其他二級都被列舉缺失及其建議。若學校能虛心接受加以改進,被評為「待觀察」者,於次年的追蹤考核就很容易通過。被評為「未通過」者,還可以提出申訴,再由獨立運作的申訴評議委員會進行審議,我相信是相當客觀的。
個人對評鑑政策不予置評,但對評鑑的內容及作業過程則提出如下看法以就教學界。
 
為何要評鑑?
 
臺灣共有173所高等校院(含專科學校),這麼多的大學是全球大學密度最高的地方。然而,173所大學校院是否達到一定的水準,大家都心知肚明。個人認為至少有30%的系所是不理想的。過去,教育部對成立大學校院或改大之標準過於寬鬆。來自財團或某些政治及社會各界的壓力,國立大學、私立大學及技術學院遂普遍設立。大學普及化的目的達到了,但大學之品質卻隨之下降,浪費國家龐大的教育資源。
我曾任教過臺灣大學、臺灣師範大學、中山大學、屏東科技大學及中國醫藥大學,並曾擔任過行政主管多年,瞭解高教、中教及技職體系之學校結構及體質。國立與私立大學在教育資源的取得是不同的。臺大、清華、陽明、交大、中央、中山及成大等,接受五年五百億的特別補助,學校經費充沛。但其他大學則須靠各種評比才能獲得教育部或相關部會的補助。大學愈多,教育經費就愈被稀釋,當然教育品質就要低落。臺灣大學為進入百大之列,在十多年前就進行各系所之教師評審並做自我評鑑,在教師評審上很認真的實施,使表現不佳的教師能適時地退場或轉行。這對年輕人的生涯規劃是有幫助的。所以,大學評鑑的制度恐怕是時代潮流之趨勢。評鑑的重要性及意義早就有許多人撰文,我不再贅言。
 
大學評鑑做得公正、公平及合理嗎?
 
教育部為做好大學評鑑,請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及台灣評鑑協會分別執行高教及技職體系校院的評鑑工作。不管評鑑中心或台評會,教育部均要求他們要做到完全公正、公平及保密的程度。評鑑中心也要求所有訪評委員必須達到此要求。
舉例言之,本校(中國醫藥大學)在5月中旬完成三梯次的評鑑工作,弄得學校人仰馬翻,但看到全校各系所師生同仁團結一致為爭取榮譽而不辭辛勞、徹夜不眠,此精神難能可貴,也促進該系所之向上提升機會。評鑑過程之保密做得滴水不漏,訪評委員之名單也都當天才知道,保密之徹底,令人折服。訪評委員為達到完美,也以近乎苛求的方式來做深入評鑑。絕大多數的委員都非常仔細地讀完所提供的資料,並近乎以雞蛋裡挑骨頭的方式來找問題。有些學校主管要求系所全力以赴,詳細寫報告,並一次再一次的自評及預評,學校也盡量滿足系所提出的要求。
然而,某些學校卻相當不在乎評鑑事宜。評鑑資料太單薄、欠詳細。訪評委員所提之問題又無法釐清,加上訪評委員與教師或學生訪談時,教師大吐苦水與學生反彈聲四起,這些反應不乏國立大學。這些舉措,讓訪評委員很難過,要想讓他們過關也難。
有的訪評委員為「愛之深,責之切」,對受評學校做出相當嚴格的要求並提出改善系所的意見如師資結構、設備及環境。因此,該系所雖被評為「待觀察」是有道理的,逼使學校必須面對問題加以改進。爰此,個人認為評鑑是提升系所最好的機會。相反的,學校當局反而對通過的系所不特別重視,而忽略再進步的可能。有些評審結果雖然通過,但報告書內容卻有不少希望學校繼續改善該系所的建議。個人認為,訪評委員大多是做到公平、公正及合理的境界,若偶有出現極少數的訪評委員被人非議,評鑑中心宜特別注意,加以調整。
 
系所發展目標及特色

未能配合學校發展目標
 
評鑑中心訂出的五大評鑑項目之一是「系所發展特色與目標」,它是否與學校發展目標吻合。有些學校成立或改大以後,其目標並不明確,更罔論系所須具有目標與特色。
在延攬的教師方面,也沒依該系所之發展目標以建立特色,而是東拼西湊以達到教師人數,甚至還達不到,生師比也過高。這些系所被評時,當然很難過關。有些學校自主性較強,朝向一系多所的目標及特色發展,這是一個很好的制度。但在現階段,該系所之教師結構及分配卻難吻合一個獨立系所運作所需要的師資人數。在此方面,建議教育部修正,以使某些優質學校能自主性的發展該系所,使其特色彰顯出來。
 
系所專業師資之資質良莠不齊
 
某些學校系所之師資是不足,且專業未盡理想。以一流國立大學而言,有一些少數的系所其專業師資不足,因此做校內合聘或校內外合聘,或借調的方式。這固然可以解決一時之困難,但應在二、三年內尋合適的師資以補充之,否則成立三年後,再不能聘到專業的師資則難以教人信服。這種系所若發展有困難,學校也可以藉評鑑之結果加速該系所之整併或轉型,甚至停招、停辦。學校碰到這些系所則必須積極地輔導、改善,使該系所能站起來。
尤有進者,師資之不足也直接影響生師比,影響學生的權益。學生一年繳那麼多的錢,不能接受好的教育,學校是要負責的。
 
課程內容直接影響學習效果
 
大學校院各系所之課程內容是依據系所發展目標與特色而定,如果前項(師資)不足,怎能發展出好的課程內容。教師的專業與課程內容環環相扣,有好的師資都不一定能教出好的學生,沒有好的師資是絕對教不出好的學生。
最近國內有些大學的董事會,非常努力且相當支持學校,學校也力爭上游,因此這些私校已直追國立大學。這是好的現象,美國最好的大學大部分都是私立大學,如哈佛、史丹佛,及約翰霍普金斯等。我也希望教育部多多鼓勵那些努力辦學的私立大學得到國家經費的支持。
 
教師研究之表現非系所評鑑重點
 
本次大學評鑑並不太著重教師之研究表現,主要是著重教學及畢業後學生之發展能力。有些一流大學沉醉在他們SCI之數量及研究表現上而忽略到教學之品質,致使在與學生的訪談中,學生屢有抱怨,當然會影響評鑑結果。
學生的反應雖只做參考(大多數的評鑑委員不會以學生的反應做為重要依據),但如果學生意見不能在學校自評之建議上改善時,則委員們也會將意見考慮上去。
 
畢業生的就業與母校的聯繫
 
委員們對此評鑑項目不是非常重視的,因為畢業生的表現資料很難詳細取得。有些成立很久的學校,畢業生的去向很難掌握。有些剛成立的系所更無法評鑑。然而,此項評鑑之目的,無非是要求學校對畢業生的就業輔導及未來能有所瞭解。
近年來,大學生數目增加,大學畢業生在就業上困難,有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形。失業人口遽增,尤其是全球金融海嘯來襲後,許多大學生謀職更為困難。雖然大學教育不完全是職業訓練所,而是培育大學畢業生將來具備面對任何艱難環境時的適應能力,大學所訓練的技藝,並非未來謀職的工具,反而是未來謀職的基本能力。在大學普及化的教育政策下,個人認為學得一技之長的大學教育反而不是最重要的。適應時代潮流,培育適時轉行之能力,洞悉世界潮流,走向人群,與人相處,學習共生共榮及誠信為人的態度,才是大學教育最重要的培育工作。
 
自評機制完善的大學  建議可免受教育部評鑑
 
總之,大學評鑑的過程,評者與被評者都相當辛苦,也惹了許多教師的反彈,但評鑑目的是正確的。任何人做任何事,在現今的社會不經過評鑑或評審是很難提升的。當然有少數精英,他不必接受評鑑也可以自己進步再進步,但這畢竟是少數。這些少數的精英或少數的學校有自己完善的自評或自審機制,本來就不必勞駕他人來評。但教育部有一個好的獎懲制度比沒有的好。某些優質的學校自己辦好校內自評或自審,不必依賴教育部的評鑑,以節省國家的資源,希望這個建言教育部能參考。
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09/06/26/1638.aspx
 
大學系所評鑑的迴響  2009.7 第20期   文/陳幹男 淡江大學化學系教授兼學術副校長 
 
我國大部分大學系所均歷經評鑑,且均非常嚴肅地面對這項挑戰。系所評鑑前後,全校的學術和行政單位同仁,發揮合作無間的工作氣氛;評鑑結果回應,各系所悉心接受持續改進的作法,值得讚賞;評鑑委員和工作人員大公無私地為各系所做徹底的體檢,更令人欽佩。儘管強制非自願性的作法各方反映不一,但大家都同意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評鑑,是教學品質管理的一環,系所評鑑也是我國大學教育發展重要的里程碑。
為了安排大學系所評鑑,雖然大家都忙得人仰馬翻,可是激勵全系所師生凝聚力量,發揮團隊精神,這是前所未有的機會;相信大家難忘徹夜未眠的受評經驗,從此充分瞭解自己系所的教育目標和辦學理念。而評鑑委員全心全力地提供善意的建議,藉此提升各系所的教學品質,不僅符合教育的「全面品質管理」(TQM)精神,也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機會。如今大家都已知道系所的運作需要教師全員參與規劃和執行、各項資料系統化、長期執行經驗累積、持續檢討改善,才能永續發展,這就是落實TQM的P(plan)-D(do)-C(check)-A(action)流程。
 
評鑑委員建議可做為系所持續改善依據
 
系所評鑑的項目,影響系所的辦學方向,就像大考中心的指考和高中的教學息息相關;系所評鑑的質化和量化指標,均以學生的學習效率為著眼,任一系所均有改善空間,透過評鑑委員的建議,系所依照檢討持續改善,逐漸提升學生的學習環境,進而反映在學生的學習成效,這是系所評鑑的目的;因此,以下謹就個人參與評鑑的心得,提供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和各系所參考:
 
● 學習環境
 
1.大學學習:新生剛進入大學,往往有很大的學習落差,不僅教學方法不同,學習方式也不一樣,尤其是大學多元化的學習和廣泛課外活動的吸引力,會讓許多學生枉費時間摸索;各系應儘速讓新生瞭解學校提供給學生學習的資源:儀器設備、圖書資源、資訊中心、藝文中心、語言中心、心理諮商、獎助學金、課程必選修等;各系所具體投入新生輔導機制是當務之急,好讓新生儘快地進入有效率的大學學習。
2.學習地圖:各系所的專業課程和通識課程琳琅滿目,在普遍要求降低必修學分的同時,應建立讓學生認識各種畢業出路、應具備的核心競爭能力和需要選修的課程「學習地圖」。學生在校需要循循善誘的教師引導,各系所應依據系所的發展目標,規劃大學四年一貫長期性的專業課程,再經過課程委員會正式通過,必修專業課程內容不得因授課教師異動而任意改變。新增設或是更名的系所,首先需要嚴謹地因應規劃四年一貫的課程地圖和內容,讓學生的學習有所遵循,對於具體培養學生的核心競爭能力,才有方向感和著力點。
3.生涯規劃:絕大多數的高中生,甚至於部分研究生在剛進入大學階段,往往對於將來就業發展,無非常明確的方向;學生的特質和學習的方式均不盡相同,不宜以一視同仁的方式來教學,各系所教師有義務提供學生多角度的學習,至於將來在專業職場或在學術界發展,甚至於跨領域的發展,均分別需要經常性地尋求、邀請專家提供多種榜樣的學習,進而發掘學生個別的發展特質。提醒畢業生必須具備朝產業界發展的各種準備,將會有更多元的出路。
4.語言表達:無論是任何系所,於重視專業課程之外,更需要有效率地培養學生本國語文和外語的表達能力,並採用具體的檢核機制,督促學生學習,有助於將來國際化職場的競爭。學生在大學學習期間往往沒有學習語言的壓力和誘因,國內大部分大學也沒有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加上大部分學生缺乏學習語言的毅力和堅持,造成語言能力在大學四年內每下愈況;因此,各大學需要有具體培養學生語言能力的方案和評鑑指標,這是畢業生職場競爭力的重要指標之一。
5.補救教學:關心學習效率低落學生,尤其是基礎專業課程和語言教學等,亟需有具體的補救作法;如實施大班上課需要落實小班討論,助教的培訓和輔助教學的效果等應有評量追蹤。有效地提升教學效果,教師的授課內容和態度是關鍵,教師的嚴教和關愛,學生點滴在心頭。
 
● 實驗環境
 
1.實驗室安全:符合環保衛生安全規範的實驗室是絕對必要,若是實驗室的建築規劃,沒有專業的考量(如用電量、廢水和廢氣的處理和排放、節能減碳、逃生路線等),這將可能是安全管理的盲點,學校需要有定期的稽核,以避免實驗室意外發生。同時培養學生重視環保衛生、節能減碳、注意安全的實驗室習慣,將來進入職場,以身作則影響社會。
2.研究實驗空間:在大學重視研究成果的產出是極普遍的現象,許多實驗學科的系所招收研究生和大學專題生,幾乎已遠超出實驗室允許的安全容量,再加上陸續增購的新儀器,往往壓縮可供轉圜的實驗空間,尤其是研究生日夜生活的實驗室,已嚴重地造成安全的隱憂,這是各主管和指導教授,應該積極關心的課題。
 
● 系友資源
 
1.系友回饋:各系所均有眾多表現傑出的系友,有待母系積極邀請和經常性聯繫,對於系所的發展和學生的學習絕對有益。系友更有機會提攜畢業生的就業,提供必要的支援,系友將是系所發展無形的資源。
2.畢業生出路:系所老師主動協助畢業生就業,更需要長期持續蒐集、建立完整的系友資料和職場分布,不僅有利於系友的聯繫,更有益於在校生瞭解將來的出路,穩定學習信心。
● 教師任務
1.社會參與:大學教師均是社會菁英,在執行大學賦予任務之餘,鼓勵教師帶領學生多參與校外相關性質的活動,加入國內、外學術團體的事務性服務、積極參加或主辦學術性會議,提升學術聲望,更增進專業領域在社會的能見度,善盡大學教師的社會責任,無形中培養學生的愛心和公德心。
2.專業教師:系所在充足的專任教師陣容外,應主動邀請具有實務經驗的教師兼任專業領域的教學,特別是直接與社會脈動接軌的課程,提供學生多元的學習管道。
3.研究成果:儘管系所評鑑以教學評鑑為主,並不特別強調研究,但期刊論文仍是研究能力的重要指標;同時,鼓勵與產業界互動的產學合作研究和技術移轉,並積極促成培養學生團隊精神的整合研究團隊,也是大學學術活力的展現,對於大學和社會的互動,必定是雙贏的策略。
捍衛高教品質
大學教師責無旁貸
評鑑中心辦理系所評鑑的五大評鑑項目,以學生的學習為主角,系所的教學、研究、服務、輔導等任務與教育品質管理,大學教師則是主導角色;為追求系所卓越的永續發展,大學教師應責無旁貸,積極扮演教育品質保證的捍衛者。
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09/06/26/1639.aspx

大學評鑑辦法
 
    本辦法依大學法第五條第二項規定訂定之。
第二條    為建立完善之大學評鑑制度,教育部(以下簡稱本部)應規劃下列大學評鑑事務:
           一、規劃研究我國大學評鑑制度。
           二、蒐集分析國外大學評鑑相關資訊。
           三、協助大學申請各類學門國際認證。
           四、發展建立國內外專業評鑑機構資格指標。
           五、建立國內大學評鑑之人才庫及資料庫。
           六、提供大學評鑑相關人員之培訓課程。
           七、其他與評鑑制度相關之事項。
    前項評鑑事務之規劃,必要時得由本部與大學共同成立之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以下簡稱評鑑中心)辦理;其所需經費,由評鑑中心擬訂工作計畫報本部核定補助之。
第三條    為辦理大學評鑑,本部應自行組成評鑑委員會或委託學術團體或專業評鑑機構定期為之。
           前項所定學術團體或專業評鑑機構,應符合下列條件:
一、經核准立案之全國性學術團體或經核准立案且設立宗旨與大學教育相關之全國性民間團體或專業機構。
二、有專業客觀之評鑑實施計畫,包括足夠之評鑑領域專家學者、完善之評鑑委員遴選與培訓制度、足夠之專(兼)任行政人員及健全之組織及會計制度。
    第一項評鑑事務,必要時得委託評鑑中心辦理。本部委託辦理評鑑程序及所需經費,由本部依相關規定辦理。
第四條    大學評鑑之類別如下: 
一、校務評鑑:對各大學教務、學生事務、總務、圖書、資訊、人事及會計等事務進行整體性之評鑑。
二、院系所及學程評鑑:對各大學院、系、所及學程之課程設計、教師教學、學生學習、專業表現、圖儀設備、行政管理及辦理成效等項目進行之評鑑。
三、學門評鑑:對特定領域之院、系、所或學程,於研究及教學等成效進行之評鑑。
           四、專案評鑑:基於特定目的或需求對大學進行之評鑑。
    前項第一款及第二款之評鑑,每五年至七年應辦理一次;第三款及第四款之評鑑,得依需要辦理之。
第五條    各大學應接受本部或本部委託之學術團體或專業評鑑機構定期辦理之大學評鑑。但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不在此限:
  一、已建立完善自我評鑑制度,其自我評鑑結果經本部認可者。
           二、經本部認可之國內外專業評鑑機構評鑑通過者。
           前項認可相關規定,由本部定之。
第六條    本部或由本部委託之學術團體或專業評鑑機構,應依下列原則及程序辦理大學評鑑工作:
           一、組成評鑑委員會,統籌整體評鑑事宜。
二、各項評鑑應於評鑑辦理一年前通知受評鑑大學。但學門評鑑及專案評鑑,不在此限。
三、編訂評鑑實施計畫,計畫內容應包括評鑑類別、程序、指標、評鑑結果處理及其他相關事項,經評鑑委員會通過及本部核定後,由本部或本部委託之學術團體或專業評鑑機構公告之。
四、辦理評鑑說明會,針對評鑑計畫之實施向受評鑑大學詳細說明。
           五、籌組評鑑小組,接受評鑑委員會之督導,執行評鑑事務。
六、評鑑結束後應於三個月內完成評鑑報告初稿,並通知各受評鑑大學。
七、訂定申復制度及處理機制,並針對受評鑑大學對評鑑報告初稿所提申復意見處理。
八、評鑑報告書及評鑑結果,由本部或本部委託之學術團體或專業評鑑機構公布。
九、依評鑑性質及目的之不同,訂定評鑑結果之處理方式,並訂定追蹤評鑑機制,定期辦理追蹤評鑑。
           十、評鑑委員之迴避,應依行政程序法相關規定辦理。
十一、評鑑委員及參與評鑑相關人員對自評鑑工作所獲取之各項資訊,應負保密義務,非經本部同意不得對外公開。
    本部必要時,得對受託辦理大學評鑑之學術團體或專業評鑑
機構之規劃、設計、實施及結果報告等進行後設評鑑;其評鑑結果,得作為本部遴選委託辦理大學評鑑之依據。
第八條    受評鑑大學對評鑑結果所列缺失事項,應依規定期限積極改進,並納入校務規劃;對未能改進事項,應提出說明。改進結果列為下次評鑑之項目。
    本部得以評鑑結果作為核定調整大學發展規模、學雜費及經費奬助、補助之參據。
    前項所定調整大學發展規模,包括增設、調整院、系、所、學程、招生名額及停止招生等事項。
第九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科研論文 7大學挺進世界500大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2009/07/31
 
2009世界大學科研論文排名昨天公布,台灣有7所大學擠進世界500大,台大蟬聯兩岸三地第一,大幅進步到102名,趨近百大;分領域評比,成大工學院排名首次超越台大。
這項由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自創的排名,以科研論文質量評比,屬於「論文排名」,高達8成是品質指標,包括近11年來的論文數、當年論文數、近11年論文被引次數、近2年論文被引次數與近11年論文平均被引次數等。
2009年的結果,台灣有台大、成大、清大、交大、長庚、中央與陽明7校進入不分領域世界前500大,其中長庚和中央大學第一次進入500大,台大一口氣進步39名,成大進步21名,清大前進19名。
比較分領域成果,台灣表現最好的是工學院,4校挺進百大,而且成大領先台大;理學院只有台大進入世界百大,社會科學領域首次進榜。
各領域進入前300大者,工學領域有成大、台大、交大、清大、中山、中央、台科大、中興;理學有台大、清大、成大、交大及中央;農學有台大和中興;臨床醫學包括台大、長庚和陽明;生命科學和社會科學都只有台大進榜。
負責評比的評鑑中心兼任研究員黃慕萱表示,分領域排名可看出各大學特色,例如中興大學的農學院及長庚大學醫學院,有很好成績。
論文排名全球第一仍為美國哈佛大學,亞太地區則由日本東京大學領先,兩岸四地只有新加坡國立大學進百大。
進百大和500大的學校仍以美國最多,前500大學校分布,美國有163校,亞洲由日本29校居冠,中國大陸有15校、南韓9校、台灣7校及香港5校,評比結果公布於評鑑中心網站,網址為 http://ranking.heeact.edu.tw
 
論文評比/大陸飛快進步 台大憂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2009/07/31
 
2009年兩岸三地大學論文質量評比和去年比較,香港數所大學退步,台灣和大陸都大幅進步,但大陸進步更多,學者擔心過2年可能會被大陸超越。
台大副校長陳泰然表示,台大很努力,期待進步,也有進步,跑得很快,今年進步到102名,「期許明年能進百大。」
但陳泰然認為大陸學校進步快速,對台灣是一大警訊,雖然大學努力,政府對大學投入資源卻遠不如大陸。他指出,北大和北京清華這兩年預算已超越台大,後來居上。
且大陸研究型大學有15%教師薪資超過台灣,他表示,如果台灣政府不投入資源給大學,不但找不到好老師,可能也留不住好老師,研究水準下滑,也會喪失對學生吸引力,「恐有骨牌效應。」
陳泰然向政府喊話,希望相關單位都能重視高教人才培育,讓老師薪水有彈性、差異化,也希望鬆綁採購法等相關法規,讓大學更有效率。
兩岸三地大學進入世界500大的進步幅度,在台灣各大學中,以台大進步39名最多,陽明大學退步18名。
但大陸大學大幅攀升,四川大學進步82名,從去年475名進步到今年393名,其次為上海交大進步73名、復旦大學進步55名、浙江大學進步41名、上海科大進步22名、北京大學進步17名。
評比計畫主持人、台大圖書資訊系教授黃慕萱指出,台灣的大學教授人數比大陸少,如果考量教師數的排名,台大可排67名,成大排145名,北京清華會掉到334名。
她說,台灣的大學仍有如此好的排名,顯示台灣教授特別辛苦,在最少資源下做出最豐富的成果。但她表示,近幾年大陸大學論文數量大增,讓排名大躍進,如果台灣的大學努力不夠,後年就有可能被大陸追過去。

 
另參本館:
 
教改與體罰 體罰險熱賣 快樂學習  北一女爭褲權  師生戀  教改與補習 廢98課綱  教革會 流浪教師  教育亂像  基測社會學  多錢入學當然公平  能者多「導」  大專自生自滅 中國大學排名  大學評鑑  系所猝死 繁星黑洞 網拍報告 神童製造所  搶救大陸大學 《大陸名校領航手冊》 《中共高等教育體制之取向》 海龜與烏龜
《搶救大學》 《國家精英》 《教改錯在哪裡?》 《人:學術者》 《資本主義美國的學校教育》 《教育社會學理論》 《文憑社會》 《選舉社會及其終結》 《中國書院》 《九品官人法考論》 《夏山學校》 《非學校化社會》 《教師角色》 《親師新主張》
 
 改正錯誤,還要“探索”? 2009-10-23 易中天
 
據成都媒體報道,近期,電子科技大學之“計算機學院?軟件學院”出臺新規,取消了碩士生獲得學位必須先發表論文的硬性規定。這真是一個好消息!實際上,這個規定,一直遭人詬病甚至痛斥。據說,每年“兩會”,都有代表、委員提出這個問題。惜乎教育當局充耳不聞,衆多高校執行不誤,遺患之重,令人切齒。現在,終于有高校毅然決然地把它給廢了。這就有如當年雷峰塔的倒掉,讓人拍手稱快、歡欣鼓舞爲何如!然而,讓人不爽的是,官員和媒體,都把該院的這一舉措,稱之爲“探索”。這就未免搞笑。廢除一項錯誤的規定,怎麽叫“探索”呢?只能叫“知錯就改”嘛!看來,文過飾非,乃是官員的職業本能;用詞不當,則是媒體常犯的錯誤。當然,他們也可能其實心知肚明,只不過投鼠忌器,不能不委婉其詞。那我就把話說透。碩士生、博士生,要獲得學位,必須先發表論文,這是一項什麽規定?混賬規定!
首先,它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請問,《條例》有此一說嗎?沒有。既然沒有,你們爲什麽要“加碼”?這豈不等于“稅外加稅”,屬于“亂收費”?
其次,碩士生也好,博士生也好,都是學生。學生的任務是什麽?學習。作爲學習的組成部分,要求他們撰寫論文,對不對?對。但,撰寫即可,沒必要規定必須發表。爲什麽?因爲學生撰寫論文,不過學術訓練。他寫了,導師看了、改了、評點了,就夠了,發表做甚?
第三,全國每年招收那麽多碩士生、博士生,都要求其所撰寫之論文,統統達到發表水平,還要發表若幹篇,可能嗎?不可能。既然不可能,又要硬性規定,豈非“強人所難”?強人所難的結果,勢必是抄襲剽竊之風頓起,學術腐敗也就屢禁不止。第四,就算個別學生能夠撰寫出高水平的論文,能不能發表,也由不得他自己。于是乎,托關系、走後門、花錢買版面,就會從“潛規則”成爲“常規手段”。其結果,仍然是腐敗。
顯然,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只能有一個“關口”,那就是學位論文的評審和答辯。因此,我們應該在這方面多動腦筋。比方說,規定學位論文必須附錄參考書目。參考書目不全,說明該讀的書沒讀,連畢業水平都沒達到,當然不合格。參考書目列全了的,答辯委員可以挑出其中一本提出問題。答不上來,說明這本書他沒讀過。沒讀過又列進去,屬于弄虛作假,也不合格。更何況,學位論文的選題、立論、結構、表述,都有問題可問。只要是自己下工夫撰寫的,就答得出。答不出,就有抄襲嫌疑。這個“關”,怎麽會“把不了”?現在,要求研究生發表論文之弊端,已很清楚。培養質量的保證,也有的是辦法。所以,依我看,就用不著探什麽索了。再不廢除這一硬性規定,怕是只能視爲“死不改悔”的。
同時,也是一項“逼良爲娼”的規定。
當然,還是一項“導致腐敗”的規定。
因此,它是不合情、不合理、不合法、不得人心的規定。這樣的規定,有什麽廢不得?廢了它,爲什麽還要“猶抱琵琶半遮面”?
 
回應
 
你連個論文都發表不了 還是碩士生嗎,難道十幾年的寒窗苦讀 什麽結果都弄不出來 就是好的嗎?笨~~~正是因爲您們的努力 中國學生的素質越來越低下
 
易老師,我現在就深受這個苦,現在研三了,還只有一篇論文集的文章,還沒有發表的文章,這年頭讀個研真的不容易,導師明明知道這些都是假的還是要這樣逼著做,哎。
 
作爲一個即將畢業的研究生對發表論文真的是頗有感慨!~不過我目前所在的XXXX大學在我們這一屆不僅要求發,還必須是北大核心期刊,但從今年招入的學生就取消了`當我所在的學院取消這一規定的時候聽說別的學院開始申請要求學生發表論文才行。悲哀,爲自己,爲學校,爲現在的研究生教育!~
 
堅決反對進職稱也硬性的與論文挂鈎,結果部分所謂的教授除了會寫幾篇根本沒有實用價值,甚至是僞造的數據拼湊的論文,但本行業務根本不精通,對待工作敷衍了事,這樣的人根本不配當教授,真正的實幹人員卻進不了職稱,建議有識之士也提出建議,反對將職稱與論文挂鈎,或者是根據行業特性挂鈎,不要一刀切,什麽行業都要搞研究,弄得大家文不文,武不武的,弄虛作假,誤國誤民
 
現在的研究生已不同于往日嘍!今非昔比。關鍵不在于論不論文,而在于怎麽教育,你看現在的本科生都抱著怎樣的心態去讀研的就知道了!還有,本科生也要畢業論文,不知道易老師怎麽看待呢?
 
我是雜志社的編輯。我們老板主要就是靠收取 投稿者“版面費”掙錢的。雜志是爲了“學術”?純屬扯淡!
 
支持易中天老師。我們在美國拿博士拿碩士,都是只看學位論文。發表在雜志上的文章,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前後改要很長時間,往往學生是耗不起的。
 
那有那麽多文章,那有那麽多的觀點,不抄從那裏來,人人都做實驗經費又從那裏來。再說文憑和水平也不成正比呀,這早就該費掉了。
 
呵呵,典型的文人思維!讓他們說說還行,一旦做事,經常就是一塌糊塗。請問,學士、碩士、博士這幾個學位怎麽定義?分別讀10本、20本和30本書?或者更少或者更多?可笑!學士暫且不說,碩士和博士需要創新思維嗎?那怎麽驗證這一點呢?我個人的觀點,博士發一篇文章還是應該做到的,只要不過分絕對就行!不過,文科也許例外!不發表文章也行。換個角度就能把秦始皇說成是明君,張張嘴就出現明朝盛世!請不要把文科的那一套拿來狂批“整個”制度。拜托!雖然我個人還挺喜歡您的品三國。文人們請不要動不動就狂批!
 
既然《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沒有這規定,說明官方並沒有錯,那還廢除什麽?“風俗習慣”的形成是因爲下面的人把經念歪了,蔓延全國。這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吧!如果出現一個這樣的人,因不發表論文而沒畢業,告上法庭勝訴了,學校重新發畢業證了。這效果恐怕比你在這嘮叨這麽多有用吧!
 
其實地球人都知道,中國高校裏這個規矩,實際上是讓學生給老師寫文章,第一作者也好,通訊作者也好,都算老師的成果。這就是理由
 
日本和美國的大學教授都會要求學生發表一定的學術論文才能畢業的。發不發論文不能一概而論,本人認爲除了涉及軍工項目和産品技術專利外,一概要求學生發表論文才能獲得學位,不然的話,研究生教育質量就更成問題了,沒有論文發表要求的話,到時候阿貓阿狗都能混個學位了!難道易老師們希望國家沒有前途嗎?
 
 易中天的博客講得有些道理,碩、博研究生的學習(非學術)水平主要看學位論文的水平。但學位論文單項指標畢竟太單薄,要碩、博士生們公開發表些專業論文亦並非苛求。至于一些碩、博士生們抄襲剽竊別人的成果、濫竽充數,那是他(她)們自己的學術腐敗問題,並不能歸罪于要求他們發表論文的規距。學位論文又何嘗沒有抄襲剽竊、張冠李戴的呢?碩導、博導的水平就那麽經得起考驗嗎?現在的研究生教育,只看重碩士、博士的數量“大躍進”,所謂“與國際接軌”,質量與服務社會的水平卻全然不顧。只要“毛入學率”,“毛xy率”直線竄升,“同比上升”了多少個“百分點”,就喜不自勝,實在是阿Q的孝子賢孫---老子比你們闊多了,你們算什麽東西?
 
一篇EI會議要400美金,還要車旅費。一篇CSSCI要2000RMB,好學校博士至少要三篇,有的學校要求4、5篇。讀博士就是讀論文,論文忽悠得好、錢多的就早畢業哦。
 
我們博士圈子幾個朋友談論的後都知道,論文都是中文改寫、整合的或者翻譯改編的,根本沒有創新思想。這樣其實就是數百萬研究生都在浪費人力、物力、財力,在做無用功,寫出來的東西沒有人看,就是爲了達到畢業要求。
 
我們這裏的中學也一樣,評職稱要發表論文,沒有論文,教的再好也枉然,沒資格評的,所以現在很多老師把精力放在寫論文上,這樣很劃算1:能評職稱,2有獎金,3容易有名氣,既使書教得一般,也沒關系,照樣能評高級、特級、或名師,尤其是所謂的名師,很多人教學一般,只要有論文就好辦。中國的教育以經很變態了,明明我們高中老師和學生厭倦了補課,可是教育局領導和家長逼著補課,媒體反過來再罵老師補課賺錢,我們老師就是一群“老鼠”在學校被學生罵,在社會上被公衆罵,裏外不是人
 
中國的大學和美國的大學差距實在太大了,論文這種東西,題目就那麽多,我想能寫的五年之內都寫過了,論文要求論述一個新的觀點和方法,但現在的論文哪有什麽創新啊。學位論文也不過如此,還不如平時加強學術論文的訓練。我本科就寫過一次論文,有什麽用啊!!!
 
不知道爲何這裏的人都支持易老師,太簡單了,大家想象一下,如果中國人都不寫論文或者寫不出論文,情況會怎樣?解決問題的關鍵很多,不能簡單化。關鍵一點是國家撥款的一些學術期刊得把好論文關,國家應該資助幾家國內頂級刊物向《Nature》和《Science》看齊努力。因爲國內刊物大多要很高的版面費,所以我們不得不將比較好的論文投給國外的刊物,國外的刊物大多是不需要付錢的。大家動動腦子吧!
 
還有那可惡的外語,我不知道孔子、祖沖之、華陀、易中天等人外語怎麽樣?中國人考自己的學位、職稱還要什麽外語?好像中國和世界已容爲一體了!但奇怪的是打個手機到隔壁的縣市就成了漫遊,好像打到國外似的,還說做個中國人很自豪,國人太畸形了。
 
覺得博士必須發文(高檔次的),碩士就免了,這樣很合理,要不博士就更他媽的什麽也不是了,你說都讀博士了,連個SCI都發不出來,那就狗屁不是。
 
Mr 易,很多人會支持您的說法,但我不支持,那是您是搞文的,如果是搞工科的,呵呵,許多教授們會抹著一大把眼淚感謝您的,爲什麽?因爲他們正好缺少廉價的高知識科技勞工,給他們幹活,給那些所謂的博士幹活。您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您的想法還是不全面的,一個即將畢業的碩士生
 
如今的研究生導師大多在拉關系、報課題、找錢,只有找到錢才能當老板招工(招研)。學生這個打工仔也不能只吃飯,不幹活;幹活就要幹點實在的。真有難度的活,學生是拿不起的。只有紙上談兵最適合學生,而這也正是老板最需要的。一是,大部分國家出錢的課題有幾篇論文就能對付著結題了;二是,學生的論文算老板的業績,而發表若幹篇論文是老板要完成的硬指標。因此,要取“取消了碩士生獲得學位必須先發表論文的硬性規定”最大的阻力就來自這些老板。當然,大學的校長、院長、系主任們也都是老板。
 
電子科技大學 博士 可是要求 5篇文章   2篇核心 1篇 sci 1篇國際會議 1篇 國內會議   搞笑吧
也不是這規定就不對,一直這麽多年了,只是因爲現在網太發達了,造假太容易,再這樣要求就沒意思了。還是更好的辦法有待發明。比如搞當場口試,5分制,就要他們的命了,只要老師不自己放水,合格不合格還是檢查得出來,要查什麽能力就能查什麽能力,要查寫的也可以,不是非要論文的。
 
高校既要教書育人,又要創新,這是對的。有的教師既能教好書,又能著書立說,這也應該鼓勵。但問題是:教師升級、評職稱,主要看出了多少專著、發表了多少文章,而對是否認真負責的教書,反而不在乎了。這才是真正的顛倒了主次!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的這些混賬規定真是害人不淺!許多心術不正的教師爲了職務職稱,挖空心思拉關系、走後門、弄虛作假、花錢買版面發表毫無價值的所謂論文,哪些原本正直、還有點良心的教師一心撲在教學上,不肯花錢找人替寫論文、不肯東拼西湊剽竊他人的成果,甚至不願給出版社交版面費,終因沒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評不上職稱。咋辦?不能一輩子當老實人吧?跟別人學吧!真的,中國的許多爛規定都是“逼良爲娼”。你不作假你就是傻瓜!發表論文?有幾個是自己潛心研究的結果?絕大多數都是抄!那些毫無價值的“論文”敗壞了社會風氣,這是中國的悲哀!
 
狂頂!要求研究生發文章的規定真是:(1)苦了研究生,專業書沒好好讀,天天想著“複制-黏貼-推銷”,還要經受發不了文章畢不了業的心理煎熬;(2)肥了雜志社,即使是質量較好的文章,辛辛苦苦寫出來,不但沒稿費,還要倒貼給人家(有時連想倒貼都沒門);(3)助漲了拉關系、論文代理等不正當風氣。
 
寫的真好,直接戳痛高校老師只爲發表論文和金錢而科研的醜惡面目,現在的高校都只靠論文來意淫,沒有教授在一心一意的搞科研了,教授有點名氣後,就拼命往行政上鑽,然後整天到處混日子,和國家省部的科研基金委員拉關系,好在課題上走後門,拿到了項目也不去做,反正到時會結題。
 
很支持老師的觀點,完全沒有必要做這個硬性規定,可以把發論文做爲獎勵的基分。現在論文很多質量都不高,原因大都由于這些硬性産生的。而且像我們這些做工程方面的研究生,根本就不好發文章,這樣既不利于中國工程人員的培養,還要讓我們被迫潛規則。這對學術來說是一個毒瘤啊。
 
論文是學生的學業精華文字論述,如若寫不出好的論文,也就可見其專業學識的分量了,請不要逃避寫論文,怕寫論文的人定不是塊好料,你若去抄別人的論文那就是騙子混帳一個,因爲在這些人的思想深處裏存在騙人蒙混過關的動機!沒有了論文也就看不出知識的深淺,肯定對這個社會沒有好處的,難道先進發達的國家就不寫論文了嗎?請大家深思深思吧,寫上面這個文章的人腦殼裏是不是有重大問題了?
 
以前我認爲你是老易,現在我稱你爲小易,看問題要辯證看,你是倒騰曆史的,從文理來看你屬于是文科,因此就與理科不同。理科注重的是科學,跟誰比?要跟西方列強相比,人家可以這麽發達,所以我們要迎頭趕上,只能發展科學技術,你們是抄,身爲理科的我們是做,真正的科學是沒有任何水分的,你或許應該向你們學校理科(最主要是工科)的博導讓他們帶帶你,不要當一只狂吠的那啥。
 
你自以爲身爲理科學生,就沒有抄襲,可能嗎?我也算是理科的(醫學),按你的說法,應該有點發言權,理科也好,文科也好,論文幾乎以抄爲主,幾乎沒有任何價值,如果硬要說有價值,那就是造就了世上史無前例的,學術造假大運動。你做的無非是要麽重複別人的試驗,要麽進行毫無用出的研究。你看看你及你身邊的碩士生、博士生寫的論文,有幾篇有用的?自以爲是的豬。
 
你連老易的文章都沒看懂,大發什麽議論?看來你是發過很多文章了。可是連博主的文章都看不懂,你的評論文不對題,可見你的理解裏是有問題的,寫再多的文章又有何用?
老易說不要寫論文了嗎?老易明明白白地說硬性要求研究生發文章這種形式化的規定是可笑的,何時說不要寫文章了,又何時說不要寫論文了?

當前的研究生培養中,寫文章真的那麽重要嗎?一個研究生入學,一般學一年的課程,然後進入所謂的論文階段,一年後就准備畢業。在不到三年的時間裏,刨去課程學習的一年,真正做論文的時間有多長?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裏有多少學生能真正搞出什麽東西?何況有不少學生的研究方向和本科階段的專業還有很大差別,許多東西需要從基礎學起,而且目前發一篇文章的周期至少也得一年時間,你想想在這麽短的時間裏即使造出一篇文章,其質量又能如何?硬性規定必須發文章,這不是脫離實際的荒誕事兒嗎,無異于逼良爲娼。
當然,也不乏有能力有水平的學生,把研究成果總結發表,這應該鼓勵。但是不能做一種強制性的規定要求每個學生都能發文章。比較合理的應該是鼓勵大家發文章,但是不能做硬性規定。不硬性要求,能發的也會發,硬性規定了,不能發的也只有造假了。一刀切的模式帶來的後果就是目前的造假成風,腐敗滋生,這是客觀現實。與其逼著大家去造假發文章,還不如踏踏實實地把論文做好,嚴格要求下的論文,比倉促造幾篇文章更能鍛煉學生。
形式主義的危害我們還沒有受夠嗎?
 
要學生寫論文尤其是要本科生寫畢業論文純屬于瞎折騰, 學校根本就沒有條件讓他們研究, 網上下栽一些東西湊數, 好在沒要求他們發表. 而要研究生寫論文,還要求必須SCI, 簡直是逼良爲娼. 多少教授自己都沒有SCI, 非要學生SCI, 荒唐! 當然教授也是被教育行政部門逼的, 萬分同情教授!
 
別說是學生了,哪晉升不要論文呢?我是醫生,我們晉升,不比你看了多少病人,做了多少手術,出了多少門診,你一年不看病也沒有關系,只要你有論文有科研就行。我們的體系如此,要不怎麽養這麽多雜志社。
 
發論文這事的始作俑者是南京大學.後來大學的排名把sci論文數作爲一個重要指標,大家都追求論文了.
 
其實很多人發表的文章就是學位論文裏截取的一個部分,學位論文通過了,說明論文質量就保證了,我們現在很多同學都是花錢買版面發表的論文,不得不這麽做啊,全國那麽多研究生、博士生,能發表論文的期刊就那麽幾家,要想免費發表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買個版面就花去1000多塊錢,讓人感覺花錢買學位一樣,超級不是滋味
 
各執一詞,有利有弊!取消更加人性化吧,但不取消我個人覺得更好一點,人的惰性尤其是年輕人的惰性決定必須有這樣的硬性規定。
 
發表論文是爲了用第三方的力量來約束研究生的質量,這也是好多高校反反複複實踐以後達到的共識。當然有各種各樣的弊病,但對于提高研究生的培養質量,還是利大于弊。易老師一個文科人士,對理工科就不免是外行了。理工科人士認爲好多文科學科根本就沒必要設置,更不用說念研究生了,那些寫出好作品的並沒念什麽大學。而自然科學是很不相同的。你提倡不發表論文,只有那些想蒙混過關的師生高興,你還是閉上你那胡侃亂侃的臭嘴吧!
現在那可惡的醫院,每一個出診醫生都有一個牌子:上寫明XXX在XXX發表了學術論文XX篇,惡心呀!
 
據我所知,在美國研究生可以選擇修課程或者是做論文,依我看要靈活對待,不宜一刀切。無論是修課程還是做論文都是要求提高研究生的實際能力,只要從這一點出發就好了,具體什麽方式應該可以商榷。
 
像易中天這種只會嚼前人的饃的老師,自然是反對發表論文的了。要反對的,是剽竊論文,是以謀利爲目標的不良期刊,而不是發表論文本身。有成果才能發表論文,這才是正事兒,不能因噎廢食,這不是明擺的事兒嘛。
 
呵呵,典型的文人思維!讓他們說說還行,一旦做事,經常就是一塌糊塗。請問,學士、碩士、博士這幾個學位怎麽定義?分別讀10本、20本和30本書?或者更少或者更多?可笑!學士暫且不說,碩士和博士需要創新思維嗎?那怎麽驗證這一點呢?我個人的觀點,博士發一篇文章還是應該做到的,只要不過分絕對就行!不過,文科也許例外!不發表文章也行。換個角度就能把秦始皇說成是明君,張張嘴就出現明朝盛世!請不要把文科的那一套拿來狂批“整個”制度。拜托!雖然我個人還挺喜歡您的品三國。文人們請不要動不動就狂批! 你他媽知道個屁啊!
 
昨天吵著取消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今天取消研究生發表論文,明天是不是直接發文憑就得了,社會的浮躁到這種程度,論文都發不了,你還混個屁研究生啊,你他媽還有臉在這腆著臉叫啊,搞到最後沒有論文也可以評教授、院士,課題沒有也可以,不知道誰蠢,到時候恐怕每個當官的都是院士、教授了,起哄的人們,中國夠浮躁了,再浮躁下去,大使館還得被人炸,抗戰還得重新來過
 
我們這些博士生有多難?生活無著落,還要發論文,而且發論文的刊物級別還得夠高,評教授都夠用了。試想,全國一共幾個刊物,多少人要發?
 
易老師打錯了板子,問題出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出在大學不能執行寬進窄出的政策,而不是出的教育部門的規定上。好的大學應該有很多人畢不了業,好的碩士、博士培養,應該有很多人得不到學位,只有高的淘汰率才會有高的成才率,中國高等教育的問題出在淘汰率低上。
 
看了這篇說出了我的心聲,我們學校2.5年制的研究生,但到了老師那裏變成再拖延半年的潛規則,象我就是因爲發表文章一直被老師卡著,接收函晚來兩個月,搞得又拖延半年,剛剛申請答辯!苦啊!
以第二名的成績考入研究生,跟錯了老師,最終結果是倒數第二名畢業,不甘心哪,我做的那些成果黴爛的像狗屎一樣的臭,徹底看透了中國的高等教育了。打死我都不會再搞什麽研究了!  
 
易老師說的對,並不偏激。有些網友說“沒有發表論文算什麽碩士生、博士生”。但是這是你自己的個人要求,你有高要求,你仍然可發表,易老的意思並不是“禁止發表”。反問“發表了論文就真的人就真的是具備了響應學位的水平”,也許該網友是,但還有更多人抄襲、造假、一稿多投不是。不想搞學術的,你逼他搞,他還是會想出對策混過過去;想搞學術的,想搞出點名堂的人,心裏有數2-3年,3-5年時間可能是不夠的!但恰恰是這一規定,爲了拿學位混飯吃,只好搞點簡單、原創性地的,結果還是搞好了學位沒搞好學術。
 
易先生,別武斷,且不知不少學生有惰性,不用揚鞭自奮蹄畢竟很少,上大學就進了保險箱,混個文憑沒問題。本人體會畢業論文階段是總結提高自己的很關鍵的階段!不能去掉!你是名人,你最好調研一下屬國大學的大學生、研究生家長後再發表意見。
 
說實話,看你的書是看得起你。至于買不買就要看你的書寫得好不好,和這本書編輯排版得是否有收藏價值?
別拿寫書的利潤跟房産商這些暴利吸血鬼行業去比,你若真要利潤率,倒是可以跟妓女看齊。
寫書人首先要把書寫好,想得應該是讓更多人從中得到什麽,而不是想著如何靠一本肥自己。要是這樣,你去做雞做鴨不是更好?!
諸如臺灣的蔡志恒都把每本要寫的書發在他自己的博客上。難道你說他們是SB嗎?寫好你的書,別把心思放在提高書價賺錢上。否則你遲早要吃自己的。
 
用“混帳”謾罵字眼很不文明,評學位硬性規定發表論文有局限性,但也有積極的一面,打個比喻高考考試就很完美嗎?很多沒有能上大學而有才華的人,取得一定成就的人也不少。而去掉現行考試行不行?現階段還不行,否則弊端更多。評定學位不看論文弊端更多,既然現在發表論文,能走門到出版部門,那末不要論文,空對空評論,更容易走門,目前所謂碩士博士生質量不是逐年提高,而是下降的趨勢。難道要提倡說你行就行的年代嗎?沒有論文真的有真才實學,有其它真的成果也應該能評定。別弄得什麽也沒有博士碩士帽子滿天飛。
 
研究生連論文都不用發表了,上學期間做正經事兒的學生會更少了。估計,讀研期間更是看網絡電影等等的黃金時間了。俺也從學生過來過,因爲要求發表論文還有些壓力,這回可好,連這個壓力都沒有了,學生們真的不知道會不會讀書了。唉,自覺的學生什麽時候都自覺,發文章依然不是壓力。
 
說的好極了!只不過,大學要求寫論文的風氣已經不是一天兩天,要求廢除論文的呼聲也不是易老師第一個發出,但是從來就不曾有過相關的回應,甚至連個出來解釋爲什麽還要維持著一不成文規定的人都沒有,可見明明就是不合理,卻根本不曾醒悟,這就是當代中國大學的教育實現不了精英教育的原因所在。不過我們笑平民說更沒用,能有易教授這樣的領軍人物抛磚引玉,多少還是有一絲欣慰的!
 
說的很有道理,而且提供了可具體執行的方法,真的一針見血的指出了發表論文的弊端。勇于說實話的好人啊!我是科技期刊的編輯,我多少了解一些其中的問題,我支持不發表文章,因爲現在抄襲之風已蔓延到國外,有些雜志就是收錢,質量在其後,可悲啊。
 
 碩士 博士應屬精英, 鼓勵發表論文,把自己學習到的知識和成就貢獻給社會,發表論文是一種最直接的推出方式,但不要規定硬性指標.
 
  當今的社會喜歡一環套一環,比如一個單位,一定要一個某某書記,一個某某長,這樣看起來公平平穩,社會主義不是不講專權嗎?不是防腐嗎?以前(78,79級)單靠學位論文是不是遭質疑,是不是在一個屋簷下更容易滋生腐敗,然後再套一環發表論文?這個問題要考證.
   雙重標准下,教授那麽獸,單一標准,教授不獸到天上去才怪呢.
   當時會規定發表論文,應是圈內腐敗盛行,要求發表論文公諸于衆,讓社會參與評判,一廂情願是----刊物遠離校園,能確保公平公正.
   當然,不發表論文就不會出現腐敗,就會造就高水平的碩士 博士的想法更是天真得可憐.
 
易中天,你有種就叫你的兒子、孫子、重孫子,千萬不要上“混帳“學校,要上那種上學不用考試、研究不用發表論文的“好”學校。不過可能你得跟鄭淵潔學,自己上陣來教,而且有過之而無不及,別學鄭淵潔的兒子,上大學又返回校園,你要自始至終抵制“混帳”學校喔。就怕你的兒孫變成“易種田”了喲。有本事你就回個話吧,別在這誤導衆少年,教人孩子不好好研究發論文。沒本事回話我鄙視你,沒事兒胡叨叨。 
 
我認爲這是個假命題,真正的原因是現在有太多的不該上大學和不該上研究生的人上了大學和研究生,所以,他們寫不出論文。
 
整體是好的,老易講的是極個別的,不要一棍子打死嘛.老易哪根筋又斷路了?
 
本科畢業生文不能說(演講),讀,寫.工不能設計,調試,編程.找工作難.如果碩士生,博士生不發表文章,不被社會同行認可,到時候文不能說(演講),讀,寫.工不能設計,調試,編程,理不能研究創新,找工作難.易中天這個左道旁門的妖道又要念什麽咒?他自己就是混獐.
 
那沒通過大學英語四級,就拿不到學士學位,又怎麽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也沒這一規定呀。
 
以論文來決定學位文憑、職稱等等,根本原因並不在學校,而是在于我國高校橫向的評比以及教育部的排名。如果淡化各項排名,特別是高校間的發表論文數量的評比,學校也就不會半強迫的要求碩士、博士、教師等大量發表論文了。離開教育行業多年,現在不是太了解,但是感覺到根本不在學校,在體制!
 
易中天就不懂科學,是科學盲,看來連中國國情都不懂了呢!中國是一個關系化的社會,根本就控制不了人際關系在授予學位方面的詬病,因此,只能通過硬性規定——發表論文來要求達到一個研究生特別是博士生的水平,尤其是要求博士生必須要能夠在國際雜志上發表較高水平的論文,而目前國際雜志的論文發表基本上主要是通過西方科學家來評審的,因此是相當客觀的,根本就沒有社會關系在這裏邊,因此代表了真正的博士學位的水平,如果沒有這一關口,我國的博士生水平真的就是垃圾,我是一個博士生導師,我深有體會,我國的博士生水平,就目前而言與發達國家比,差距非常大,而易中天根本就不懂科學,同時,他作爲一個文化人更應該深諳中國的國病是什麽?因此,他不應該在這裏發表這種不切實際的言論。
 
現在,在網上對易中天叫好的可能部分是屬于哪些想混個文憑的學生,現在有一股風,哪個老師寬松,哪個老師能放學生過關,不管水平如何,只要能放過關,哪個就是好老師,這已經成爲目前大學的一種奇怪的現象,相當的普遍。真是浮躁的社會培養了一大批浮躁的學生啊!
 
如果按照易中天的辦法來管理,我們的所有研究生中,不敢說100%,但基本上80%都是變成了睡懶覺的學生了,但卻依然拿得到學位,中國目前的學生就是這麽一種狀態,中國目前的國情就是這樣一種狀態,大多數研究生是來混文憑找飯碗的,他們根本就不像西方的研究生那樣真的是因爲科學興趣才來讀研究生的。
 
看來,應該讓易中天來當教育部長,不過他這個教育部長又變回到文革時期的交白卷的教育部長——張鐵生了。
 
雜志腐敗答辯委員就不腐敗了?老易敢這樣肯定嗎?  老易所提的解決問題的辦法還是不能令人信服,既然不能令人信服,還得按老規矩辦。
 
還有一個問題,晉職稱,又是論文,又是先進等榮譽,淨給領導及有關系得人創造條件.要論文就造成各種雜志漫天飛,收費獅子大開口......改成統一考試一項多好
研究生發表論文是爲學校爭光,學生成爲學校沽名釣譽的工具,在中學,學生的分數和升學率是老師晉升和獲得獎金以及學校提高名聲的依據,學生成了犧牲品,學生爲老師和學校服務,這種教育是不是完全搞顛倒了?
 
易老師,很欽佩您的學識,你對當前的教育有深刻的分析,但對您就“發表論文”的看法有些異議:的確,當下這個社會,“版面費”論文充斥了不少垃圾文字的“學術文章”,研究生發表文章也不幸隨社會大流墜入其中。但是,您更應該清楚目前規模擴大到類似以前本科教育時,研究生的質量已出現很大的危機,我認爲,就算其發表文章是走過場(原因不在于發表論文本人,而在于社會深層次因素),也對其本人在資料搜集、整理、寫作等方面起到一個“逼迫”的鍛煉作用,也利于其本人在畢業或者說學位論文上有更深入的研究。這是一把雙刃劍,有利有弊,怎能一言概之?
 
這事當然荒謬。從中國現在生産出世界第4的巨量論文與幾乎無法獲得諾貝爾獎就可以看出了。
文革後中國的道德已經觸底。當時只怪四人幫。現在這一類的荒謬制度,卻依然大面積繼續深化中國文化的道德墮落。世界上其他國家當然知道中國經濟是巨人了。但是就是看不起這個人品侏儒。關鍵是:人大和政協會議時要有人敢于提案,要求教育部回答。或者,教育部應當組織討論,聽證會。不能根本不理睬。
 
我是學醫的,博士畢業,學位沒拿到,學校說只要發表SCI學校就給你,就是買賣!3年學習更多是爲了編一篇論文,手術基本不讓你做。正經事沒心思去研究。其實導師就沒有SCI,課題自己選從不管不問。博士經費就一萬,少了自己補,我曾經自己花了3萬多,結果出不來,編的不好文章還是給斃了(老外真他媽嚴謹,服!)。其實學校這麽做也是逼著學生給學校貼金,是逼良爲娼的行爲,學生不會感謝這樣的學校!畢業授學位那天挺悲哀,,學位沒拿到,其他的也沒學到什麽。國內文章發表幾篇,基本靠編,然後花錢。易老師是說了實話,可惜他沒有行政權利。
 
那是因爲學生的論文導師要挂第一作者,導師每年的評定,升遷,加薪都指望與此。我剛畢業一年,絕對前20名校,如果你的論文發的等次高,導師給出“稿費“(因爲等次高的,你的好就可以不要版面費,但相應的也沒有稿費),相當于獎勵;如果等次低,自己想辦法發,自己出版費,但至少導師可以挂名~~~~~
 
易中天前些日子因炮打李輝、余秋雨而在網民心目中有些下降,現在來個迂回戰術,從研究生最關心的論文發表問題發難,算是找到了自我“救市”、爲自己撈回面子的機會。不但投年輕人所好,而且留下了“反對腐敗”、“敢講真話”、“代民立言”的種種美名。
請問:對于一個全面腐敗的教育機抅甚至社會,你的單憑“學位論文答辯”的方法,又能逃避腐敗的圍追麽?教授、導師中的學術腐敗難道就比教育官員的腐敗少麽?你本人經曆的腐敗問題難道就不願自照鏡子麽?打幾個噴嚏,罵幾句官方,清談一通,這很容易做到,但是真能解決實際問題嗎?
 
又挑一個無厘頭開口大罵,不會有人對號入座,不罵白不罵,老易又賺了,美其名勇士 魯迅。
 
   在當今的中國,每個細胞都有負面,國外也有,培養碩士 博士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也在不斷的改善和提高之中,老易對待一些社會問題,一刀切,這樣不好,從老易自身的發展來看,這社會是向上的 公平的。不是嗎,老易有才,上電視臺。
    老易是反封建的,一些古籍,應該讓高學曆的人去研讀,評判借鑒,而許多精髓是不可言表的。象練武功的人一樣,學了皮毛的都成了流氓,老易把古典 古籍白話了 賤買了,這樣好不好?小混會不會愚忠,把請客送禮 賄賂當成是仁 義 禮 智 信,把坑蒙拐騙當成是“不戰而屈人之兵”。我看這社會要現實,當從老易做起。
 
愚吉:
    這年頭,不但不需發表論文就可以畢業、就可以拿到學位最好,而且,連學位論文答辯都取消了最好,連考試、上課都取消了最好!誰不是爲了那張文憑而去的啊,老易當年不也是這樣過來的麽?
   我不能不想起“文革”後期反對學校考試的“黃帥”,高考時故意交白卷的英雄“張鐵生”……易中天再舉“反潮流”大旗,又一次賺足了眼球!
   當然他自己也深知:如此咄咄逼人地(老易一向的文風)質問某些機構,不過是顧左右而言他,再爲自己炒作罷了。
象老易這樣的導師,有時間 有那份平靜 理性的心教學嗎?他指導下的學生能搞出能在刊物發表的論文嗎?
 
我們醫院進高級職稱者臨床科室的大大少于職能科室的。這些長期脫離臨床者有的是功夫編纂假論文,然後花錢買版面發表,在申報表中把自己的工作崗位填寫成臨床科室。職稱評委會根本不了解各醫院的具體情況,閉著眼瞎評。托門子、走關系的也不再少數。職稱評定應徹底改革!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6e068a0100fe89.html?tj=1
 
易中天余秋雨郭敬明劉曉慶等入選10大最差作家  2009-10-15北京新浪網
 
  本報訊 (記者 馮偉寧)日前,一份網友評選的『新中國60年10位最差作家』結果在網路上公布,易中天、余秋雨、郭敬明等人氣作家悉數入圍。儘管榜單發布後,引來網友熱議,但記者調查發現,這個榜單出自一人之手,制榜者更把自己也選了進去。
  自己選自己
  榜單上,易中天、余秋雨、郭敬明等人氣作者全部入圍。『超男作家』易中天、『詐捐作家』余秋雨、『演員作家』劉曉慶、『醜陋作家』張一一、『濫情y@家』木子美、『抄襲作家』郭敬明、『乞討作家』洪峰、『冒險作家』周藝文、『包養作家』黃輝、『裸奔作家』李索倫這10人成為網友票選出的最後人選。
  記者昨日調查了解到,這個所謂的『10年最差作家』榜並非是網友們在網路上發起的,而是作家張一一自己『一手炮制』的。他還把自己列為『醜陋作家』入選。在前不久,張一一就曾發起評選了『新中國60年10本最差圖書』,也把自己的兩本書:勵志作品《一夜成名》和長篇小說《努力》一起選了進去。
  除了把自己選進了『10位最差作家』,另外入選的『裸奔作家』李索倫也所謂的『裸奔』事件也是他一手策劃的。
  都稱太無聊
  這個『最差作家』榜出爐後,還是在網上掀起了一些風波。部分網友認為,把『最差作家』的名號頒發給張一一、木子美、李索倫等人名副其實,而易中天、余秋雨、郭敬明等人只不過外界的看法不一,還算不上是『最差作家』。
  『這樣的新聞太過無聊,我們不會做任何回應』,記者就此事詢問郭敬明方面,得到了這樣的回答。工作人員這樣告訴記者,如果說郭敬明是最差作家,又怎麼會一本書就能取得上百萬的銷量?製作這樣的榜單只不過是在嘩眾取寵,吸引大眾的注意而已,是個笑話而已。與郭敬明一樣,余秋雨方面也對此事拒絕做出回應。
  易中天雖然沒對『最差作家』的名號做出回應,不過他近日還是通過自己的博客否認了一則假新聞,那就是傳言他將代言某款三國題材網遊。10月16日,也就是本周五,易中天還將來渝,以《中國的智慧》為題開講。還有書評人表示,在這十個人裡面,只有余秋雨、郭敬明和洪峰算是嚴格意義上的作家,像易中天寫的很多作品也並非是純文學作品,其他人只是與寫作沾邊而已。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091015/2253362.html
 
 
另參本館:
 
 
 

台長: 阿楨
人氣(13,299) | 回應(108)|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時評文藝 |
此分類下一篇:三施一胡
此分類上一篇:以細菌為芻狗

顯示全部108則回應

圖博館
提升智庫實力 兩岸還有空間2018.2.6洪鑫誠

近日,賓夕法尼亞大學智庫與公民社會項目(TTCSP)發布2017年《全球智庫報告》(GGTTI)。近年來,GGTTI報告除了綜合實力排名之外,已發展出基於智庫性質、專業領域等標準分類的數十項榜單,提供審視各國智庫的多元方位,也創造足夠的話題性。
  對比今年與去年的報告,有幾點值得注意的變化。首先,全球智庫的總量在過去一個調查年度從6846增長到7815家。增速可謂驚人,遠高於2014至2016年間的年成長率。數據上看,這主要歸功於歐亞新興智庫近期的崛起。其中,長期緊隨北美的歐洲,現已實現反超,成為全球智庫最多的區域,擁有世界上26.2%的智庫。
  其次,總量意義上的「南北力量對比」正在悄然生變。占據歷史先機的歐美集團「勢力範圍」正面臨新興國家和地區的挑戰。歐洲和北美智庫總和占全球的比重已從54.1%下降到51.4%。而亞洲、南美、非洲等發展中大陸持續興起,已接近世界智庫版圖的半壁江山。過去3個調查年度,亞洲智庫總數從1106到1262,再到今年跳躍式的1676,已逾全球兩成。
  不過,對於以思想密度取勝的智庫來說,質比量更為重要。在此方面,歐美智庫還是第一集團,常常組隊瓜分各項榜單高名次。
  兩岸方面則可謂一家歡喜一家愁。隨著智庫建設得到國家戰略的充分重視,大陸智庫大跨步前進。今年大陸已有512家智庫,比去年新增77家,這一數量仍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而台灣今年在智庫數量上排名全球第25位,共有58家智庫,比去年新增6家。
  有趣的是,兩岸的智庫數量排名與各自GDP總量在全球的排位大致相當。不過,比起大陸頂尖智庫在各大榜單的穩步攀升,台灣智庫的戰績有些相形見絀。今年大陸共有7家位列全球百強。其中,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進入前30,而全球化智庫(CCG)則成為大陸首家進入全球百強的社會智庫。同時,大陸智庫在今年報告52個分項榜單中的38個都有斬獲。
  台灣方面,除了中經院和工研院分別在分量較重的全球非美國智庫綜合排名及全球最佳政府智庫排名上榜,在其他分項榜單上僅有零星亮點。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智庫百強是台灣智庫唯一實現集團亮相的榜單,台灣民主基金會、台經院、中經院、政大國關中心等7家入選。然而,這一榜單的整體競爭力不如由中印日韓組成的「亞洲大國智庫」排名。(作者為台大政研所碩士)
2018-02-07 10:53:53
圖博館
外籍院士當面提發論文影響教學質量,李克強這麼回應

據中國政府網2018.2.6報導,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日前在人民大會堂會見在華外籍專家,對他們的建議一一回應。
  “當前影響中國大學聲譽和排名的主導因素仍然是項目申請基金和發表論文數量等,但這些指標與大學'教育下一代人才'的使命並沒有直接關係,反而讓老師沒有足夠時間開發課程、備課,這會直接影響本科教育的質量。”圖靈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北京大學訪問講席教授霍普克羅夫特直言不諱對李克強總理建議。
  “你的建議十分重要!”李克強回應道,“的確,評判大學教育質量不能僅僅依據學校發表了多少論文,而應該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建立更加客觀的評價依據,特別是要有利於本科教育。 ”
.....
  回應
 以論文論英雄、限時、限指標,是當前最穩定、最成熟的、最主流的大學師資篩選方式,但也絕對不是一點問題都沒有。比如證明龐加萊猜想的菲爾茲獎得主(雖然他自己拒領)、俄羅斯數學家佩雷爾曼,就多次批評這種模式,因為他本人就是曾經因為研究週期過長,五年發文不達標而丟了飯碗。還有一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年輕的時候曾在麻省理工學院工作,也是類似的原因被趕出來。
 你說的那是沒有終身教職的吧,美國大學是非升即走模式,就是入職短短幾年有一個很高的產出要求,達不到滾蛋,達得到獲得終身教職,類似我們的編制,基本上是鐵飯碗了。這以後就沒有那麼嚴苛的要求了。
 說明經典的論文必然也是高引用的文章
 是啊,幾十年後仍然被大量引用,那論文一定是經典。但是,評職稱必須因此等幾十年?
 國內大多高校無論是招聘教師還是職稱評審都是數論文數的,根本不看論文有什麼價值或者真假,數量為王
 數文章數不看文章價值,我真沒看到這樣的高校,求推薦我好去投簡歷
 論文都是分級別的,一類,二類、三類、四類。不是簡單的看數量。你說的“根本不看論文有什麼價值或者真假”,這個太絕對了。一類,二類,這些高級別的論文,本身都是由專家同行匿名評審。難道這些專家都是吃乾飯的。
 這種制度,或者類似制度,當然不能一下子完全推翻,但要思考怎麼改革。
 不是說不讓發論文,而是這種唯論文至高的現象需要被重新研究,讓廣大教師,無論是喜歡立足科研,還是潛心教學育人,重新開發一套教師多樣化的評估體系,教育,任重而道遠!
http://www.guancha.cn/politics/2018_02_07_446126.shtml
2018-02-08 13:21:08
圖博館
2018中國前600名大學排名新發:“清北浙交复”前5,滬上百強高校數量全國第三

  百強高校的各省市分佈數量依次為:北京24所、江蘇17所、上海10所、湖北7所、廣東6所,遼寧和陝西各有5所。
  作為全球四大大學排名系統之一,擁有15年曆史的“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最新發布2018“中國最好大學排名”。除我國港澳台地區外的實力最強的600所內地大學“排排坐”,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位列三甲,總分分別是95.3分、78.6分、73.9分。
  上海8校躋身前50強
  上海市共有22所高校上榜,其中10所高校入圍全國百強,百強高校數量位居全國第三——僅次於北京市、江蘇省。總體上,百強高校的各省市分佈數量依次為:北京24所、江蘇17所、上海10所、湖北7所、廣東6所,遼寧和陝西各有5所。
...
  分析這份排行榜可以發現,“雙一流”相關高校在2018排名中佔據絕對優勢地位,排名前30位的全部是“雙一流”高校,其中28所是一流大學建設高校,2所是一流學科建設高校。而在百強大學中,“雙一流”高校有88所。上海地區進入百強之列的高校,均為“雙一流”高校。
  與此同時,也有13所非“雙一流”的百強高校,憑藉過硬的指標表現上榜。這13所學校主要是醫科院校,以及地處江蘇(如江蘇大學、南京工業大學、揚州大學)、廣東(如南方科技大學、深圳大學)、浙江(如浙江工業大學)、福建(如華僑大學)等沿海發達地區的高校。
  中國最好大學排名的評價體系涵蓋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和國際化四個維度,採用體現大學辦學水平的關鍵指標,例如新生高考成績、畢業生就業率、論文數量與質量、成果轉化收入等,排名結果客觀反映大學的競爭性地位。
  回應
一派胡言,鄭州大學雙一流B類,排到一百四十多名?瞎排名,一定道理也沒有
道理是有的,他心裡明白,我懂的,你怎麼就不懂?
排名所在地是上海吧?
清華95.3,北大78.6,這說明做這個排名的人裡十有八九有清華校友。
分項數據差異主要在錢吧,還有就是高引用論文數量。其他差距很小。
http://news.sina.com.cn/c/nd/2018-02-26/doc-ifyrvspi1832206.shtml
2018-02-26 11:23:48
圖博館
中國論文數超過美國施一公:“垃圾”太多2018.3.7

  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上,施一公在參與討論《政府工作報告》時發現,過去5年裡,國內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增加了兩倍,技術交易額翻了一番。“如果較真一點,假設國內有效發明專利從100增加到300,技術交易額從100變成了200,那麼單個專利交易額其實是不增反降了,是5年前的66%。”施一公算了一筆賬。
  這一數據折射出來的,是科技評價體系的問題。施一公稱,在各個單位,不論是晉升還是考量績效,都會把專利、發表文章、文章的引用數和文章所發表雜誌的影響因子作為標準,而且這一風氣愈演愈烈。
  他表示,各個學校、單位都辦了雜誌,想要提高影響因子,互相引用就可以,引用多了,'影響因子'自然也就高了。“中國這樣的國家,想要把這3個指標做上去,我認為是易如反掌。”在他看來,論文不足以說明科技實力,美國沒有這樣的評價方式,科技實力卻依然領先。“因此,論文和科技實力是兩回事,大家千萬要分開。”
  不過他也承認,數字指標在各個單位都很重要,影響到評獎、評優、評先:“這是矛盾的兩方面,一方面如果沒有這些標準,如何反映科研的質量,但有了這些標準,大家拼命'做'這個數字怎麼辦?”
  “有些文章,通俗點叫'垃圾文章',就是純粹為了發文而發文,這種情況太多了。 ”談到業內和社會各界出現的“論文無用”論,施一公表示“堅決反對”。“沒有論文,怎麼能有科學技術?但在追求論文的導向如此之強的時候,評價立場如此鮮明的時候,造成的負面影響其實非常大。”
  如何改變現狀?“說實話,我也沒有特別好的辦法。如果要提建議,就是應該進一步改進科學評價體系,這需要全社會達成一種共識。”施一公介紹,國際通用的方法是參考國際最頂尖專家的觀點:“這是一種'唯專家論'的方式,我不評價這種做法的利弊,但至少在很多國家都是這樣的。如果是將本領域所有專家聚在一起,通過抽籤確定評價委員會,在科學上,這樣的民主是不能帶領科學健康向前發展的。”
  回應
 實際上最後一段話更重要,施一公也承認自己沒有特別好的辦法,而且也反對照搬西方現在的評價體系。
 說的就跟除了中國以外都是小白兔一樣,呵呵,當初是誰喊文章數?又是誰喊影響因子和雜誌?他媽的我做到了你的標準又變了。
 這是真話,不過我相信質量將來也會是第一,需要努力加油了!
http://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7313
2018-03-09 08:05:39
jsoujsou
評鑑讓大學平庸化2018年04月08日 張瑞雄

國內大學約從20年前開始做系所評鑑,還特地成立高等教育評鑑中心來進行,然後將評鑑和經費補助掛勾,評鑑好壞也牽涉到申請教育部計畫是否通過,導致評鑑指導辦學的批評。教育部在立委和各界壓力之下終於宣布不再強迫系所做評鑑,只維持對大學做校務評鑑,系所評鑑由各大學自行決定是否要做。
  但消息在宣布後,各大學並沒有因此鬆一口氣或高興負擔減輕,因為即使教育部表面說不強迫系所做評鑑,大學基於下列原因,還是會要求系所做評鑑。
  第一是校務評鑑時委員們一定會看學校如何督促系所做好教學和研究,如果沒有系所的評鑑結果,各大學如何自圓其說,所以系所評鑑的成績絕對是校務評鑑的一環。
  第二是系所申請教育部的任何計畫或系所的調整改變,教育部都會要求看系所的辦學成效,同樣地,最客觀的還是系所的評鑑成績。
  第三是為招生需要。系所如果有掛某某知名單位評鑑通過的招牌,在少子化的今日,還是有助於招生。
  第四是爭取國際知名度。對某些院系所而言,除了國內的評鑑,甚至要爭取國際機構的評鑑,這對於國際大學排名、國際知名度和招收國際生都有助益。
  雪上加霜的是,以前教育部委辦系所評鑑,費用由教育部負擔,現在大學自行辦系所評鑑,費用由各大學負擔。以1個單位而言,1次系所評鑑,自評再委託外評,大約要花30幾萬,若1個大學有30個單位,1次系所評鑑就要花費約千萬元。雖然教育部說要補助,但只是部分補助,且不一定通過,各大學還是笑不出來。
  其實評鑑的最大缺點就是導致標準化和一致化,因評鑑通過與否總要有客觀的依據,所以評鑑單位就會訂出一些條件和KPI,大學須滿足這些條件和KPI才算通過,最後就是各大學看起來似乎都一樣,失去特色,這對於研究最新學問和最強調創新的大學是一大諷刺。
  在少子化的情況下是學生選擇學校,市場機制的競爭對各大學是最好的評鑑。教育部只需要求各大學的各種數據公開,如前陣子公布註冊率,家長和學生自然可從各種客觀的數據中了解各大學的特色和優劣。難道一群委員去學校看個1、2天,就可知道學校和系所的好壞嗎?
  除了系所評鑑,教育部還有通識、衛生、交通等各式各樣的訪視和評鑑,大學經營已很困難了,請教育部不要再增加大學的負擔了。(作者為國立台北商業大學校長)
  相關新聞
教部取消大學評鑑 校方哭:自己要花更多錢
2018-04-09 09:30:15
圖博館
智庫排名榜 三大看點 2019-02-03 經濟日報 李春

中國改革開放40年過去了,這40年中有諸多變化,其中一個變化是最高領導層對專家學者取態(採取各方的意見及態度),由過去較重視名流的建議和上書,現在較重視智庫的報告,所以才有在2015年開始,高層部署的一個「建設國家高端智庫」行動。
  三年過去,中國的智庫現在已多到難以分清,哪些是真正的高端哪些還比較低檔,哪個真正能影響到中共頂層決策,哪個又只懂胡吃海塞(意指胡亂收集資料)吹牛皮,還真的不容易弄明白。但好在有人幫忙,最新有一個智庫排行榜出臺,對認識中國的智庫及其變化,有不小幫助。
  拿出這個排行榜的,是上海社科院智庫研究中心。雖然這個智庫排行榜打榜已打了四年,但關注度不是特別高,因大概一是中國講政治站位和部門級別,論英雄的方式標準不同;二是智庫也有文人相輕的毛病;三是時勢變化太快智庫起落盛衰也快。
  這回智庫排行榜,前十名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中國巨集觀經濟研究院、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等十大智庫。這十大智庫,排行大多數難以撼動,比如中國社科院、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和中共中央黨校,就是官定的中央頂級智庫。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作為國務院智庫的角色、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作為「小國務院」智庫的身世,都不會改變。
  第二看智庫盛衰,今年一大特點,是兩個智庫的進入前十,一個是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一下子進入綜合影響力排行前十之第六。這家智庫是當年溫家寶批准合併成立的,現在也掛在國家發展改革委下面,但排行榜追貼上國家發改委親生兒子宏觀經濟研究院,是由第11位升到第五位,跟中美貿易戰有極大關係。第一家冒升的,是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升進前十,成為第九位,大概與北大國發院的成員去年捲入多場爭議,以及在多個敏感經濟問題上發聲有關,這也說明智庫越敢言影響力越大。有盛就有衰,而且有的智庫排位低得疑問重重,比如五十人經濟論壇,創辦人主事人都叮噹馬頭,五十名成員個個都有份量,但在排行榜上,竟排在爭議性人物胡鞍鋼主持的清華中國國情研究院之後,就出人意料。
2019-02-05 09:19:03
圖博館
最後看新智庫。在今天中國的體制下,新智庫不僅冒起不易,出生都難,所以看新智庫,主要看各間大學,目前家家大學都在辦智庫,而地方智庫辦得好的不多,地方官府也開始重視所地大學的智庫,於是有了一些資源的扶持,這令研究區域問題、地方經濟,看地方智庫反而會有些收穫。

全球頂級智庫百強 大陸7家上榜 2019-02-01 聯合報

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智庫研究項目編寫「全球智庫報告2018」2019-1-31在北京發布,2018年全球共有8162家智庫,其中北美擁有智庫1972家,歐洲2219家,亞洲1829家。在2018全球智庫最多國家排名中,美國以1871家智庫位列第一,擁有509家智庫的印度排名第二,中國大陸以507家智庫排名第三,英國、阿根廷、德國、俄羅斯、法國、日本、義大利分列第四至第十位。
  百強中,7家中國大陸智庫榜上有名,分別是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全球化智庫、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
  亞洲90強榜單中,共有24家中國大陸智庫上榜,除上述7家智庫外,還包括上海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察哈爾學會、中國國際戰略學會等。有關中國大陸智庫的其他排名也值得關注。其中,大陸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等4家智庫入選2018全球傑出政策研究智庫,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等6家智庫上榜全球最佳外交政策及國際事務智庫,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等4家智庫上榜全球最佳國際經濟政策智庫。
  此外,全球化智庫等4家中國大陸智庫入選全球最值得關注智庫百強,「一帶一路」百人論壇研究院入選全球最佳新興智庫。
2019-02-05 09:19:40
阿楨
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 慈濟大學67台灣之冠 2019-04-05

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3日發表「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University Impact Rankings),台灣有12所學校上榜,慈濟大學以第67名為台灣之冠,台大排名第70。
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Times HigherEducation,THE)這項排行榜今年首度舉行,以17項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SDGs)當中的11項作為評核標準,包括學術自由政策,校方對於兩性平權和氣候變遷的努力等,和一般針對學術研究等標準評核的結果有很大不同。
排行榜涵蓋全球76國、462校。紐西蘭的奧克蘭大學(University of Auckland)以總分97.2高居全球第一,加拿大的麥克馬斯特大學( McMaster University)第2,加拿大的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和英國的曼徹斯特大學並列第3,倫敦國王學院第5。
奧克蘭大學在健康與社會福祉、促成目標實現的夥伴關係這兩個項目上排名第一,在性別平等方面也取得高分。2017年有將近三分之一(31%)畢業生就讀的是健康相關專業,更有將近半數(48%)的女性大學生是家中第一個上大學的成員。
台灣以慈濟大學以67名排名最高,其他依序為台灣大學(70)、成功大學(80)、亞洲大學(101-200)、彰化教育大學(101-200)、雲林科技大學(101-200)、朝陽科技大學(201-300)、中國醫藥大學(201-300)、中央大學(201-300)、高雄大學(201-300)、清華大學(201-300)、臺北大學(201-300)。
THE主編巴堤(Phil Baty)表示,這項排行榜「以另一個觀點評估大學的傑出程度」,並發展出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看待大學在更廣闊層面形成的影響。
都柏林大學教授、「聯合國永續發展方法網路」顧問華爾希(Patrick Paul Walsh)表示,這是第一份對社會、環境、夥伴關係等影響力進行評估的大學排行榜。
  回應
Harvard? Yale? Oxford....?
這個排名有點讓人納悶
英國人發神經病
2019-04-06 08:10:22
阿楨
記者實地演練 瞎掰的論文6天直送國際會議發表 2019-04-08 天下雜誌

號稱國際學術研討會,竟完全不審查論文品質?前臺北大學商學院院長方文昌創辦的「國際商學策進會」(iBAC),15年來在星日韓等10個國家與地區舉行國際研討會,卻被日本學者踢爆是「掠奪性學術組織」。掠奪性研討會是如何運作?《天下》記者親自投稿查訪,帶讀者一探究竟。
只要4百美元,任何人都可以在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任何東西。
為了證明這件事,記者花了20分鐘寫了一頁論文摘要,並選了一個荒謬的主題〈印度捷運系統訂價模式的口齒不清現象研究〉,送給「BAI 2019」(國際商業與資訊研討會)審核,申請參加會議。
BAI 2019研討會將於今年7月在東京早稻田大學舉辦。發表論文的經歷,對博士生畢業或教授升等時很有幫助。
6個工作天後,記者收到來信。號稱經過兩個審稿者的雙審查(學術界普遍的同儕審查方式),記者花20分鐘寫的論文摘要被接受了。
但這場研討會和早稻田大學可說無關。實際收錢、審稿、營運,其實是台灣的「iBAC」(國際商學策進會)。
《天下》調查發現,商策會在國際學術圈知名,是因為它舉辦的國際研討會,還真不少。
一串又一串的英文單字,堆疊出令人混淆的集團網絡。
  集團開枝散葉,網絡化經營
記者投稿的BAI,過去由「台灣資訊系統研究學會」(ATISR)舉辦,2009年後才與商策會合辦。2015年商策會又與「台灣知識協會」(KAT)合辦IET、ISEP等研討會。
  讓人看不懂誰辦了什麼研討會,是他們的優勢。
這些互相合作的學會,在過去15年,擁有近20個會議品牌,舉辦百餘場研討會。光在2018年,就辦了28場研討會,發表論文近千篇。
除了商策會的BAI,《天下》也以另外一篇假論文〈用ADID模型檢視台灣股市債務訊號〉,投稿台資會的NETs 2019、台知會理事自己辦的的IconEGS 2019,分別在八個及兩個工作天被接受。
  為何有學者投稿掠奪性期刊?
  1. 可獲得升等點數,也可應付教師評鑑
例如嶺東科技大學升等研究記點標準之一,「合乎期刊規定之其他國內外學術期刊或有ISBN碼之國內研討會論文可算點數。」由於掠奪性期刊經常也會有ISBN碼,因此就可能誤觸雷區。
2019-04-12 09:09:42
阿楨
2.部份大學提供研究獎勵
以淡江大學為例,獲EI、THCI、TSSCI學術期刊索引收錄者,每篇每月會發給1千2百元。疑似掠奪性期刊的WASET,過去就曾收錄在EI資料庫裡。
  3. 研討會補助經費,順便出國旅遊
例如義守大學規定,不含大陸港澳,至少有3國以上學者、專家參加就是合格國際會議,學校會給予1萬元旅費與論文註冊費。科技部專題研究計劃也會補助學者出國之交通費、生活費、辦公費等支出。多位受訪者表示,若非科技部出資,並不會想出席那些研討會。
  4.以為能替學術履歷加分,受誘上當
一位國立大學教育系教授表示,剛升上副教授那年,研究就被國際期刊編輯注意到,邀請出席會議當主席,「心裡真的是飄飄然的,我這麼努力終於被看見了。」
  在《天下》對台灣學者出席疑似掠奪性會議OMICS,與台灣學界論文刊登於疑似掠奪性出版集團期刊的調查中,成大分別位居一、二名。(見下表)
  這是《天下》第三度與國際媒體合作。
2017年11月,德國公廣集團成員的北德廣播電台發起名為「偽科學工廠」的跨國報導,透過國際調查記者聯盟(ICIJ)的平臺,德國最大報《南德日報》、法國《世界報》、美國《紐約客》雜誌、奧地利國家廣電公司與《Falter》雜誌、挪威最大報《晚郵報》、斯洛伐克電視台、《印度快報》、韓國《打破新聞》等八國媒體,運用假論文匿名投稿、參與會議臥底採訪、蒐集黑名單等方式,共同調查22個疑似掠奪性出版集團,其中有13家有來自台灣的投稿論文。(台灣投稿最多的前10名出版集團請見下表)
  去年9月13日,《天下》第一次與北德國家廣播電台調查記者洪納(Peter Hornung)取得聯繫,「下週,我要去羅馬參加WASET一個研討會,裡面就有好幾個台灣學者參加,」他第一封回信寫到。(編按:WASET曾接受德國記者的造假論文,被認為疑似掠奪性出版集團,見上表)
  出版逾780本期刊的OMICS,是國際間最知名的掠奪性出版社,因為它已在2017年遭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控告詐欺。《天下》爬梳其公司網頁。2016年全年,全球共1萬34人次出席其舉辦的會議,其中台灣學者有193人次,在主要國家排名第九。(見下表)
  被學界點名,台教授:顏面無光
如果再將學術界規模納入考量,台灣當年博士生畢業人數4千人,只有韓國三分之一。但參加OMICS會議的人次幾乎一樣多。排名在台灣之前的國家,人口都遠遠超過台灣。
2019-04-12 09:11:27
阿楨
國研院科政中心主任莊裕澤建議,用台灣佔全球論文比重1.57%做基準,這是科技部衡量台灣在全球學術圈活躍度的主要指標。台灣學者佔OMICS會議人次比例達1.92%,遠高於論文比重,顯見台灣學者涉入掠奪性會議的積極程度。
《天下》的另一個研究,搜尋2010年至2017年間,台灣學界刊登在22家疑似掠奪性出版集團期刊的論文數。下載PDF檔案、耗時仔細比對後,發現至少有469篇論文刊登在期刊上,這些文章來自114所大專院校,15家醫院。這些期刊都沒有影響係數(impact factor)——影響係數是學界用來衡量期刊品質與重要性的指標。
  前五名分別是:南榮科大、台大、成大、清大、高雄科大、中興大學與嘉義大學。(見下表)
「這是一個很高的數字,在德國,(2010年至2017年)我們也只找到1千5百篇,」洪納說。德國每年畢業博士生是台灣7倍。
  而且,這絕對是低估的保守數字。一來,《天下》為了查證,僅僅下載有PDF檔案的論文。二來,疑似掠奪性期刊與會議有地域性。
  義守大學企管系教授彭台光以疑似掠奪性期刊《非洲商業管理》(African Journal of Business Management)期刊為例,2007年至2011年間,這本期刊刊出1968篇論文,台灣貢獻462篇,比重最大。
  3年前,美國管理年會(IACMR)討論到這本期刊時,就特別點名台灣。「當場,我覺得顏面無光,」彭台光回憶。

劣質出版商「奧步」全揭露!學者自保靠這4招 2019-04-08 天下雜誌

  招式1 從收信開始提高警覺
收到邀稿信,首先可以留意寄件者身分,「優秀的作者會是優秀的編輯來邀稿,」中正大學教育系教授詹盛如說,如果是助理、甚至不具名的邀請信,原則上就可忽略。
「其實現在一直主動寄信叫我投的,我都不會考慮,」台科大研發長朱曉萍表示,高品質的期刊通常不會這麼積極。
此外,如果是研討會卻要求交完整論文(Full Paper),也別急著按下送件,很可能參加完會議後,會被不肖廠商自動轉投掠奪性期刊,「想撤回還要交一筆贖金,」朱曉萍說。
  招式2 善用資料庫與學術社群
如果期刊宣稱收錄在哪個資料庫、Impact Factor(影響係數)多少,學者可以進行查證。
2019-04-12 09:14:24
阿楨
「如果它說有影響係數,那一定是收錄在Web of Science資料庫,一查就知道真的假的,」長期研究掠奪性期刊議題的台大圖資系主任林奇秀說。
當然,並非所有期刊都會收錄在知名資料庫裡,此時新進學者可以請教領域內的前輩,有哪些業內的優質期刊。
雖然目前坊間知名的黑名單如Beall's List、Cabell's Blacklist等等,都無法斷言羅列出的一定是掠奪性期刊,但一家期刊如果上了這類榜單,仍不失為一個警訊。
  招式3 觀察網站
除了檢查收錄的資料庫,從機構網站也能略窺是否為正派經營的期刊或研討會。
「剛成立的出版社,一下就經營幾十個期刊,官網點進去有工程、醫學、生物,有問題的機率就很高,」詹盛如說。
不只領域繁雜,還有些劣質研討會的首頁看起來像是旅遊網站,為的就是吸引學者前去開會。
「一個正常的期刊會花很多精神找編輯,所以我通常先看它網站的編輯委員會(Editorial Board),」台大機械系教授陳炳輝說。陳炳輝目前也擔任國際期刊MDPI的編輯,他點開自家網頁示範,「作者指南都會寫編輯群是誰,還有他們的信箱,投稿者就可以去確認。」
在作者指南中,通常也會說明審稿流程與時程,「正常期刊審查時間少說3、4個月跑不掉,你發現它異常快速,就要有警覺了,」朱曉萍建議。
  招式4 直接看論文
許多新興的OA期刊(Open Access,開放取用),是以作者付費投稿、讀者免費閱讀的模式來經營。因此學者若想投稿,可以直接從網站上瀏覽過去發布過的論文來判斷期刊品質。
除了細讀全文,還可以觀察引用文獻是否都來自同一家出版社的期刊,「很多不好的期刊會這樣亂搞,才能增加影響係數,」陳炳輝提醒。
其他作者的研究水準,也是重要的參考判準,「問自己想不想跟這些人並列在一起,你會做出比較好的決策,」林奇秀語重心長地說。
掠奪性出版防不勝防,唯有持續跟進領域內最新資訊,才能避免誤闖雷區。
其實,花錢或損失一篇論文,都還只是暫時的苦痛,曾投稿劣質期刊的歷史紀錄,才是優秀研究者一輩子揮之不去的惡夢。
2019-04-12 09:16:14
阿楨
台校比心酸 7頂大加總不如1所武大 2019/04/29 中國時報

大學預算,比心酸!大陸直屬教育部大學預算近日出爐,「百億人民幣俱樂部」大學共有8所;相較之下,台灣包括台大等7所頂尖大學的預算加起來不到「百億俱樂部」吊車尾的武漢大學,台大2019年預算更不到大陸「首富」北京清華297.21億元人民幣(約新台幣1364億元)的1/6。
台灣大專校院收入包括教育部補助的每生經費、學生支付的學雜費、競爭型計畫如高教深耕,以及校方產學合作、校務基金投資、捐款等自籌經費。不過一來教育部補助並不多,台灣大專校院學費又長年「凍漲」,加上台灣也不像香港有企業家捐款給學校的風氣,因此各校多是「自力救濟」,努力向外「找錢」。
記者搜尋幾所頂尖大學官網首頁的「校務財務公開資訊」欄,2019年各校預算如下:
台大205.86億元(業務預計收入+業務外預計收入)、成功大學62.38億(預計108年期初現金及定存)、新竹交大57.84億(106年度)、台師大55.4億(業務預計收入+業務外預計收入)、政大39.13億(106年度)、新竹清華年36.12億(108年期初現金及定存)、台科大28.62億。
總計7所頂大2019年預算485.35億元,甚至比大陸2019年「百億俱樂部」最後一名武漢大學106.44億元人民幣(約合488.72億元台幣)還少一些。
「這就是目前台灣各校面對的困境!」新竹交大教務長盧鴻興表示,如何有足夠資源培養人才、留住人才,以免被大陸、香港、新加坡等搶走優秀生源以及教師,一直是台灣大專校院長久以來的問題。
2019-04-29 08:01:16
阿楨
清華博士畢業無需發表論文?誤讀! 2019-04-25 新浪網

前幾天清華修訂了博士的培養計畫,大家一看新培養計畫,那都是驚呆了,因為在新的培養計畫裡,沒有了“學術論文”這一硬性指標。把原來的方案,改成了申請的博士生,達到本學科的學術創新成果標準。大家一看都激動了,清華大學的博士難道不需要論文也可以畢業?很多人都在說這事,可惜的是真相並非如此。
清大說,博士在就讀期間不是不需要發表論文,這是徹底的誤讀。
原規定顯示:為取得清華大學博士學位,博士生應該完成所在學科培養方案,撰寫博士學位論文,由同行專家評審,並通過論文答辯。同時,根據學校和所在學科有關規定,博士生在學期間要發表一定數量的學術論文。
新規則顯示:清華大學不再從學校層面統一、強制要求博士生在學期間發表論文,而是將權力下放到各學科,各學科和院系有了更多自主決策空間,制定衡量博士生的畢業標準。

清華大學對博士學位無論文要求應屬矯枉過正 2019-04-28 中國科學報

  根據最近幾年面試清華博士的經驗,我發現現在清華畢業的博士,一般都能發個5篇左右SCI,比較厲害的能發10篇左右SCI,特別厲害的甚至能發20~30篇SCI。
  一個一篇論文也不能發表的博士對論文寫作和論文投稿等環節都不能熟練掌握,談何高水準原創成果。
  愛因斯坦也是在著名物理期刊上發表了經典論文,科學界才認識到一顆新的物理新星正在冉冉升起。
  除了科研的深度,論文的寫作、論文的投稿、論文的修改等也是博士階段的基本科研訓練。做出好的研究成果,只是完成了一半科研,論文寫作、投稿和修改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現代互聯網時代,不同於以前的時代,資訊傳播速度太快,大部分科研工作者都有被推著走的感覺,不會再有牛頓和萊布尼茲獨立發現微積分的佳話了。
  如果牛頓和萊布尼茨生活在現代,因為是萊布尼茨先發表,應該是牛頓剽竊萊布尼茨。
  在當前國際學術界,科學家們不僅要發表論文,而且要抓緊發表論文,因為發表晚了等於白做,等於剽竊。
2019-04-29 08:02:50
阿楨
中國四省市2018PISA測試三項第一,專家:值得慶賀但要保持清醒

巴黎時間2019-12-03,世界經合組織(OECD)發表了第七輪國際學生評估結果(PISA 2018):北京、上海、江蘇省和浙江省組成的中國部分地區聯合體分別在閱讀、數學和科學素養三項測試均位居第一。在共有來自79個國家和地區約60萬學生參與的測試中,中國在閱讀(555)、數學(591)和科學(590)三項測試中遙遙領先,新加坡緊隨其後。OECD國家在上述三項上的平均成績分別為487分、489分和489分。
從2009年、2012年連續兩年排名第一,到2015年的排名第十,再到如今的回歸第一,閱讀、數學、科學三大基礎學科都取得了第一。即使是代表中國大陸參與測試的這四個省市中最弱勢的學生,其閱讀能力都超過了OECD國家/地區的平均學生水準,這與中國近幾年持續推進的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和優質均衡發展不無關係。但不是中國教育的全部,我們的基礎教育還面臨著地域發展不均衡的問題。”
2021年的PISA測試會增加創新能力測試,中國學生能否繼續拔得頭籌,值得期待。

閱讀進步、數理退步…台灣PISA成績背後的喜與憂 2019-12-05 聯合報

正面成效有三項:
一、素養教學:閱讀成績2015年497分,排名23,2018成長到503分,進步6名。
二、性別平等:在閱讀方面,女生雖優於男生22分,卻低於各國的平均值(30分),相對於2009年女生高於男生37分;此外,在數學和科學方面的成績,也無顯著的性別差異。
三、城鄉均衡:和2009年對照,都會工商區的學生表現進步7分、新興與傳統產業區進步4分,但低度發展與偏遠地區則大幅提高20。另外,有12%的弱勢學生在閱讀表現上,達到前1/4的成績,也略高於OECD的平均值(11%)。
仍然存在兩項隱憂,值得警惕:
一、名次停滯:數學始終維持在前5名(2006年第一名最佳),閱讀除2012年的第8名,都在20名上下徘徊,科學兩次第4名,其餘三次都在十名以後。同一時期,大陸、新加坡、澳門和香港盤踞各領域的前四名。
二、數理落後:數學排名不錯,卻以每年下降兩分左右。同時,今年七月揭曉的2019年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競賽,我國排名第21,歷年最差。
2019-12-05 07:49:05
阿楨
國立大學也爆論文亂象? 航管寫美甲 會計寫風水 2019-12-22 聯合報 記

不符專業的碩士論文連環爆,除私立大學違規外,連國立大學也出現類似情況,例如有航運管理所論文寫美甲顧客忠誠度、會計所論文寫地理風水。但校方表示,這些是企管組或EMBA的論文。現在招生不易,為了搶學生,當然要設比較好招生的「企管」領域,且在研究所下設「分組」較容易。
本報日前獨家報導,中州科大的機械所碩士論文被爆寫命理和夜市等,建國科大電子工程所碩士論文也再被爆寫符咒和噴泉紓壓。現在教團和本報讀者相繼揭露,國立台灣海洋大學航運管理學系的碩士論文題目「美甲消費者顧客忠誠度」,質疑「難道國立大學航運所學生,未來要在船上做美甲?」
上國家圖書館網站查看,發現海大航運管理學系的碩士論文,還有部分疑似與「航運管理」並不直接相關的題目,例如:新北市老街的懷舊行銷;法人說明會資訊揭露對股票影響;北北基地區農會經營績效;複合式電腦門市顧客關係管理探討;壽險業客戶管理影響要素研究等。
海大副校長莊季高表示,這些都是碩專班企業管理組或是碩士班商業管理組的論文,企管的題目本來就包山包海,包括商業行為、消費行為、公司管理分析等等。
莊季高說,少子化下,大學當然要搶「好招生」的企業管理的學生。但因為教育部對新增系所有管控,現在大學要設立新的系所很不容易,在現有系所下設分組較容易。海大有些系組是招生教學分組,不需報教育部,學校可因應社會所需做彈性調整。航管系下設企管組,招生面更廣,可招到更好的學生,但在職專班企管組是學籍分組,是報教育部核准的。航管系一般碩士班的商管組,則是招生教學分組。美甲的題目與系所名稱有落差,易被誤會,上周行政會議後,學校已通知所有老師,論文題目應與系所名稱相符,學校亦請各系注意學生送出的題目。
另外,全國私校工會也揭露,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會計系的碩士論文題目出現「地理風水運用科學堪輿探討居住環境」,也疑似不符系所專業。
彰師大公共事務中心執行長江啓聰表示,會計系EMBA開設的「企業經營理論與實務」課程,其授課重點之一包括探討孫子兵法與易經的管理哲學在企業管理的應用,他校管理學院與EMBA也多有開設相關課程與研究議題,為國內大多EMBA普遍受歡迎的課程之一。
  回應
教授也需要糊口,若學校收不到學生怎辦?反正現今台灣社會只看外表不管內容。
2019-12-23 08:17:03
阿楨
大學何必追求虛假排名 2019/12/24 黃丙喜

全世界學術界日前熱門討論的話題之一是,一篇由AI人工智慧寫的學術論文居然通過了SCl的審查。這意外引起了另一個高等教育的嚴肅議題一由論文、資料和真真假假的數字堆疊起來的大學排名真的那麼重要嗎?兩岸的大學教育真的要有新的思維和作為。
  兩岸大學追逐世界排名由來已久,近年並且愈來愈走火入魔。台灣有些大學,例如,台灣科大、雲林科大和屏東科大的合併,本來是好事,卻因合併後一時之間的排名勢必退後而深受框框的阻礙。而在大陸,不少大學居然鼓勵有些新進博士做論文製造機,只要寫論文不用教書,薪資和升遷也以論文的多寡為唯一考核指標,不但誤解了大學教育的真意,對於學生的受教權和教師的職業倫理更是不公平的對待。
  以商業利益搞排名
世界風行的大學排名種類繁多,很多是大外行的新聞媒體所為,奈何大部分大學卻隨之起舞,進而深深左右著治校的政策和治學、教學的精神。大學排名評比的可議之處在於,影響它的三個關鍵要素,一是量,師生的數量和師生比;二是質,論文的數量和被引用的次數;三是聲望,學校的社會聲望和校友的企業聲望。評比項目看似公平而且周道,其實,裡面卻充滿著各種商業利益的算計。
  商業算計之一是,雖然世界大學排名的機構都公佈所採用的各項指標與比重,卻從不公開如何計算出數字,這於是成為這些排名機構的重要獲利來源。其二是,排名機構經常舉辦各種不同的研討會,參加的費用都不便宜,動輒萬元美金,他們三不五時就會送出一些推銷訊息,教你怎樣瞭解排名和提升排名。每年除了研討會,販售書面參考資料、專人諮詢與軟體等都是他們提供的商業服務。一年軟體的費用近乎上百萬台幣。
  還有各式各樣的活動,例如,全球MBA機構參訪,QS Stars評級系統,都是廣為人知的商業手法。至於聲望調查,有付費的學校可能就會出現在下拉式選單,沒付費的就沒有,或排得較後面。(作者為芬蘭Aalto大學客座教授)
  相關新聞
中國2020研究生招生開考341萬人報名創新高
中國近30所高校清退1300多研究生:讓嚴進嚴出成高校常態
中國教育部嚴管品質武漢大學近3年來退學474名留學生
2019-12-25 09:25:51
阿楨
實驗成果無法重現!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撤回論文道歉 2020-01-04 聯合報

阿諾德與美國科學家史密斯(George P. Smith)、英國科學家溫特(Sir Gregory P. Winter)因酵素方面的研究共同獲得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2019年5月她與Inha Cho和Zhi-Jun Jia,在《科學》期刊共同登出β-內醯胺類酵素合成研究(enzymatic synthesis of beta-lactams)。
但是這篇論文被指,經驗證無法得出相同實驗結果。《科學》指出,「仔細檢查第一作者的實驗筆記發現,缺少關鍵實驗所需的同期條目與原始資料」。複製成果是驗證科學實驗的重要部分。如果一項實驗成功,每次實驗理應會獲得相同的結果。
阿諾德2日推文承認錯誤並撤回論文,她表示:「雖然痛苦,但這麼做很重要,我要向大家致歉。我在倉促下交出這篇論文,沒有盡好我的職責。」
BBC指出,阿諾德的聲明反映了科學研究的「可複製性危機」。2018年10月《自然》期刊提出警告,有越來越多研究無法透過複製得出相同的實驗結果;一項早期問卷顯示,高達三分之二的研究人員試圖重現不同科學家的實驗,皆以失敗告終。
然而,學界對於阿諾德坦承論文出錯多半抱持正面回應。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研究人員胡格蘭(Dominique Hoogland)表示,「任何人都會犯無心之過,努力修正錯誤是最好的回應」。
  回應
有錯就改不像有些人(韓春雨)嘴像鴨子嘴一樣硬
美國人造假又不是頭一次,美國人咋弄都有理。
後面出一個亞裔實驗員是什麼意思?
跟漢族研究者就會出事, Volkswagen排廢氣造假的軟體工程師就是漢人!
是Volkswagen白人經管高層的指示。論文造假的事件在每一個國家民族持續地發生著,不只漢族。
2020-01-05 08:17:34
阿楨
英國大學的「老人歧視」?牛津教授「強制退休」的關鍵判決 2020/01/04 轉角24小時

「只因為年紀就逼學者退休,太蠻橫啦!」英國牛津大學的資深教授艾華特(Paul Ewart),因為在2017年時,遭牛津以極為爭議的「強制退休政策」解雇,不滿之下一狀告上法院;在漫長的司法攻防戰後,本周英國法院判決:牛津大學因為年紀「不當解雇」艾華特,明顯構成「年齡歧視」。牛津大學的強制退休政策,遭法院認證為「職場歧視老人」,艾華特案的關鍵勝訴,更再次點燃了英國高教界的「強制退休年齡」之爭,以及學術圈的世代資源分配問題。
  現年73歲的艾華特教授,過去長達38年,都在牛津大學知名的克拉倫登實驗室(Clarendon Laboratory)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是原子與雷射物理學界的權威學者。但儘管在牛津任職的最後2年,研究生產頗豐的他,發表了15篇期刊報告,主導研究也取得重大進展,但仍在2017年因為年齡限制遭牛津大學「強行退休」。
  牛津大學的「強制退休政策」,指的是校方於2011年擬定生效的《僱主判斷合理退休年齡》(EJRA)機制。根據校方政策:學術以及有關職員若年滿67歲,則必須從牛津退休。
  牛津這項政策的推出,主要是為了因應同年,英國政府因高齡化與退休金儲備不足等問題,宣佈將逐步撤銷《常規退休年齡》(Default Retirement Age),使得雇主原則上將無法再援引DRA,強制員工於65歲退休。
  然而階段性撤除的同時,英國政府也彈性放寬,「若雇主確有需求、且在客觀合理證明的情況下,個別單位依然可以擬訂強制退休的年限」。在此情況下,牛津大學的EJRA規範,也就在校方與學界激辯下爭議上路,並於2017年將退休年限往後延一年,調整為68歲。而艾華特教授就是在69歲時,被牛津依EJRA強制退休。
  當前在英國對學者採取強制年齡退休的大學,一共有3間。除了牛津大學以外,另外2間分別為劍橋大學及聖安德魯大學(St Andrew’s,蘇格蘭最古老大學),都是英國拔尖的名流大學。
  以牛津大學為例,校方聲稱之所以透過EJRA制定強制退休年齡,主要是為了平衡校內學術人員的組成結構,希望年長學者「適時騰出機會」,讓不同種族、族群的後進年輕學者,能獲得更多職涯發展與學術機會。然而這項政策是否真能達成「世代正義」與「族群資源」的平衡?還是淪為學術職場的年齡歧視?引發各界爭論。
…..
2020-01-06 09:04:16
阿楨
事實上,艾華特並不是被強硬退休、因而狀告牛津的第一人。牛津大學聖約翰學院(St John’s College)的莎士比亞權威學者皮契爾教授(Prof John Pitcher),也曾因為類似緣由在67歲時被牛津大學逼退,並且控告牛津大學違反英國《平等法》(Equality Act 2010),涉嫌年齡歧視與不當解雇。只是皮契爾的指控與賠償要求,卻都在2019年5月的一審判決中遭到駁回。
  當時法官援引資料指出,英國高教確實存在男性、年長者、白人等優勢群體把持高等學術研究職務的現象存在,作為國際領航學術機構的牛津大學,透過EJRA以實現「建構大學職場的多元環境」,屬合法合理的措施。
  但又是為什麼,這次艾華特卻能夠打贏這場可能動搖EJRA存廢的關鍵訴訟呢?其中重要原因便是,艾華特向法院提交了一份數據報告,「打臉」了牛津宣稱「EJRA能讓大學學者組成更世代公平、更多元」的說法。
  「如果一項嚴重的歧視措施,只是為了創造出2-4%的新職缺,這完全不成比例。」法院在此次判決中表示。
  在艾華特案極具指標判性的判決出爐後,目前上訴中的皮契爾,更有望援引艾華特案例與HESA的報告,做出更加有利的司法反擊。此外,不少同樣遭遇「被退休」危機的資深教授們,也受到艾華特案的激勵,決定拒絕配合EJRA,受限年齡而被強制退休。
  不過,輸掉這場關鍵司防戰的牛津大學也透過發言人語帶保留地表示:「校方不排除持續上訴。」
2020-01-06 09:05:09
阿楨
為什麼香港建科技城失敗,合肥卻成功了? 科技袁人Lite第96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nhSg5nocJk
  導讀
  一提起合肥,大家對它的第一印像是什麼?提起合肥,小猿最先想到的是袁老師所在的學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合肥現在折騰的研究技術含量有多高? 聽聽這三個項目:量子通信、人工智能和可控核聚變。實際上,合肥將自己定位為“綜合國家科學中心”還是近幾年的事情,相比合肥的快速反應,我們不得不想起最近很引人注意的香港,曾經香港也一度有計劃發展成“數碼城”,可是各方掣肘,最終不了了之。 香港在人才、科研基礎等等方面都非常有優勢,最終卻變成一個經濟中99%都依靠服務業的城市,這也反過來說明了要下定決心做出正確選擇是多麼重要!
.......
這完全符合我和外國學術界人士交往的經驗。 對他們來說,USTC(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是一個耳熟能詳的名字,經常在身邊遇到科大的留學生和科大出身的科學家,經常看到科大和科大人的研究成果,許多人跟科大有合作研究。
最近,科大又出了一個喜報:在新當選的64位科學院院士中,科大校友有14人。我的朋友、風雲學會會員陳經本科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碩士在香港科技大學, 他告訴我,相比之下,香港就成了一個反面典型。
同樣在2019年11月,香港的8所大學,不僅沒有為城市增光,反而因為本地學生鬧事,搞到全部要停課。 雙11的時候,大陸人民忙著購物,香港卻交通癱瘓。 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大學紛紛取消學期的剩餘課程,改為網絡函授;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更是被暴徒佔據大肆破壞。這些大學能否復課先不說,本地學生不愛學習只愛搗亂已經出名了,許多大公司拒絕招收香港大學生。
合肥的大學能為城市增光,香港的大學卻成為城市黑點,根本區別就在於學生的學風。
  香港的大學教職員工待遇極好,教授是全球招聘的,水平很高,可以說教師水平不比中科大差。 區別在於,中科大是全國所有大學中學風最好的,號稱“不要命的上科大”。 而香港的本地學生,可以說是風氣全國最壞,不僅自己不學習,還把內地來的好學生也弄得沒法學習了。
下面,讓我們回顧一下合肥的歷史。
.......
https://xueqiu.com/4826147079/136763111
2020-01-10 12:35:36
持久藥
2020-01-11 18:46:49
阿楨
鳥屎+石墨烯=SCI論文,華人學者用實驗資料硬核諷刺,學術期刊灌水何時休

2020/01/14,一篇新鮮出爐的鳥屎論文登上了納米材料權威期刊ACS NANO。
因為材料學界有大把的石墨烯論文,拿各種物質摻進石墨烯測一測性能提升,就能發SCI……
於是作者憋不住了,要吐槽也要去頂刊!
最終,作者給出了結論:鳥屎處理過的石墨烯,確實比未摻雜的石墨烯有更好的電催化性。
談到實驗結果未來的展望,作者不忘表達對世界和平的渴望。
用便宜的鳥糞來摻雜石墨烯,明顯比用其他化學原料更便宜。
希望各個國家不要因為鳥屎而發動任何戰爭,連貿易戰也不行。
這篇文章共有三位元作者,通訊作者是布拉格化學與技術大學的Martin Pumera教授。

馬雲:非常反對湖畔大學同學之間做生意

2020-01-15,在第六屆湖畔大學候選學員最終面試時,馬雲向所有150名候選企業家進行了演講。馬雲認為,最重要的是學習精神,希望發現、培養企業家。不是教大家怎麼去創業,而是教大家怎麼把企業活得更久;湖畔也不是教大家怎麼做企業,而是教大家如何做更好的企業家。
在談到“圈子”時,馬雲表示,湖畔時一個互相學習的地方,特別反對湖畔大學同學之間互相做生意,少做生意、多做思想交流,同學之間借錢、同學之間互相做生意,都不靠譜。同學之間做生意往往時同學成不了,朋友也成不了。
公開資料顯示,湖畔大學成立於2015年,申請學員需要創業滿3年,公司人員30人以上,年營收超3000萬、企業納稅3年以上、3位推薦人,今年最終能夠通過面試的僅為40人,有搜狗CEO王小川、獵豹移動CEO傅盛、米未傳媒馬東、UCCA尤倫斯美術館館長田霏宇等。
  回應
馬雲聲明,屬實此地無銀三百兩。就是個拉幫結派的場所,和長江商學院性質類似。
不但在商界拉幫結派,還有政治野心!
2020-01-18 07:56:47
阿楨
“SCI”神話早該破了!2020/02/26 瞭望智庫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強調,要準確理解SCI論文及相關指標,深刻認識SCI至上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時,積極探索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推動高等學校回歸學術初心,淨化學術風氣,優化學術生態。
SCI是目前國際上流行的科技文獻檢索工具,通過統計大量引文得出期刊的影響因數等量化指標來對期刊進行排名。按目前的國際慣例,一般用學術期刊的影響因數值來測度期刊的學術水準和論文品質。庫叔觀察到,學術界普遍存在對影響因數的崇拜現象。
…..
  回應
那我問你,不靠SCI靠什麼評價科研水準?反對一件事卻提不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就是為了反對而反對,最後把事情搞砸搞亂。
靠中國國內期刊?國內能好到哪裡去?
靠科研經濟轉化?那大家都去做賺錢的課題,請問那些不賺錢的基礎科研,你讓誰去做?
靠同行內部評價?都是圈內人,沆瀣一氣?甚至一個方向上只有一個團隊做,你讓誰去評價?
靠給學生上課?那教學成果怎麼評?你上的課簡單,學生基本上都考90分,他上的課難,學生就算認真學都很難學好,最後成績60多,所以你教得就比他好?
最後一年教授名額就這麼多,一堆人爭,你說給誰?

論文門又有新爆料!?網看傻:出大事了! 2020/02/26

總統蔡英文的論文議題從選前燒到選後,資深媒體人彭文正的網路節目「政經關不了」中,不停揭露蔡英文論文祕密的神秘面紗,讓網友佩服不已,而這次又出現新的證據,讓人看傻了眼。
2020-02-28 08:26:29
阿楨
有證的假中醫與無證的真中醫 2020-03-09

  我是一名三甲醫院的中醫,具體是哪家醫院,在此就不作詳述了。前兩天,我看到一篇文章,題目為《雖有滿牆錦旗!因為沒有行醫資質,最終被立案處理》,讓我不僅想到了我的師父外公家傳中醫——一個真正來源於民間的老中醫。
…..
  那時,我才上高中,我眼睜睜地看著75歲的外公指著滿牆的錦旗,正如故事裡的女中醫一樣,拼命證明自己會治病,不是假醫生。但是結果總是無奈的,外公的診所還是被封了。
  現在的外公已經89歲了,雖然年事已高,但是私下來找外公正骨的也有不少,外公整日笑呵呵的,但是,我能感受到他心裡的不平。外公終其一生都在幫人治病,沒有出過什麼醫療事故,可是沒想到,最終卻換來一個“假中醫”的名聲,患者的讚不絕口也換不來一張可以行醫的證件。
  外公是不幸的,所以,我接受了外公的建議,考上中醫藥大學,也順利通過了執業醫師考試,但是,當我進入了所有人都羡慕的三甲中醫院,我卻失望了。
  很多大醫院裡的中醫看不上民間中醫,覺得他們都是忽悠人的,還有一部分人因為自己發表了幾篇論文,整日得意洋洋,忘了本分。但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病,他們摸了又摸,看了又看,還有的拿指標來衡量的時候,我就知道,他們輸了,輸給了他們眼中“不靠譜”的民間中醫。
  我很榮幸,在有生之年能學到一點外公的正骨技術,我偶爾在臨床上使用,效果很好,連老師們也驚呼神奇,當他們問我是從哪裡學來的,我總會很驕傲的告訴他們,這是民間中醫技術,書上學不到的。
  有證的假中醫,無證的真中醫,我都見過。因此,我非常清楚什麼才是真正的好中醫。
  我明白,中醫的命不在於證,不在於職稱,而在於技術,在於患者的口碑。
  1 行醫的標準化
  在中醫的發展歷史上,一位郎中被老百姓接受並認可基本上都是靠口碑。
2020-03-10 07:40:15
阿楨
他們一般是先給親戚朋友鄰里看小病,效果不錯,就有人找看大病、疑難雜症,這樣慢慢地醫名就開始傳播,由近及遠,由本村本地傳播到外鄉外地,最終成為有口皆碑的郎中。
  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看一個醫生的本事,其實很簡單,就是看他治病的療效。
  但是後來隨著西醫的傳入,我國的中醫教育也像西醫一樣走向了規模化、量產化之路,行醫也開始走向了標準化,即要以《執業醫師法》為標準。
  打著中醫標準化、現代化、國際化的旗幟,實際上就是以西醫為尺度來改造、消滅中醫。
  於是這奇特的一幕就出現了:大學教育出來的中醫很多不會看病,卻有行醫資格,而民間傳承或自學成才的中醫能看病,卻被稱為“非法行醫”受到管理部門的封殺。
…….
  2 提著腦袋治病的民間中醫
  因為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大學教育出來的中醫大都是不懂治病的,能治病的只有這些非法行醫者了!但是,這些民間中醫往往處境十分艱難,是真正的提著在腦袋傳承中醫,治病救人。
  3 失敗的中醫教育
  現在中醫藥大學的課程60%以上是西醫內容,中醫學生不去攻讀中醫經典,卻做對中醫藥幾乎沒有意義的小白鼠實驗、搞屍體解剖,怎麼能培養出有中醫思維的接班人?
  只能是滿腦子的細菌病毒、內分泌失調、過敏、炎症和化學指標,看病不分寒熱虛實,不懂基本的望聞問切,連中醫的基本常識也不具備!
  雖然全國每年培養數以萬計的中醫中藥專業的畢業生,但真正成為中醫的並沒有與其數量形成正比。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中醫界人才匱乏的呼籲便從未停息過。
  許多患者本來相信國粹中醫,但多次碰壁後,只好認為好中醫在歷史、傳說中。難怪有人會激憤道,滅中醫者,中醫也!
  4 行醫資格應該是行醫能力的認定
  行醫資格認定的設置,應該是為了更好保障人們的生命健康,只要有行醫能力,不管你是什麼學歷,都可以授予行醫資格。
2020-03-10 07:43:03
阿楨
如果沒有行醫能力,不管是什麼博士、教授、專家也不能授予行醫資格!這才是設置行醫資格的初衷。
  可現在的中醫行醫資格標準,明明許多民間中醫的水準要遠遠超過醫院的中醫和中醫藥大學的教授,但他們卻沒有合法地位。
  5 中醫復興離不開民間中醫
  中醫近幾十年來的持續衰落,代表著主流中醫的徹底失敗。因為他們雖為中醫,實則西醫,看看他們的科研論文、研究院、醫療機構,還有幾個純中醫?
  他們早已被西醫同化了,如果讓他們繼續挑大樑,主導中醫,中醫只有死路一條。
  當今之際,中醫管理的首要任務就是建立一個優勝劣汰的制度,把那些不能治病的偽中醫掃地出門,只要他們在中醫行業裡一天,就會給中醫抹黑一天,讓他們在中醫行業裡再呆幾十年,中醫就徹底玩完。
  2017年7月1日,中國的中醫藥界發生了讓人沸騰的一件事——我國首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正式施行,中醫藥正式邁入了有法可依的時代。在新的法律中,令人期待的一條,就是開闢了通過實踐技能及效果考核就有機會獲得中醫醫師資格的新途徑。
  廣東省衛生計生委副主任、省中醫藥局局長徐慶鋒表示,廣東省從2015年起就對民間“一技之長”中醫組織了考試,全省有近900人參加考試,通過率達到71%,讓這些長期在農村基層為群眾服務的民間中醫納入鄉村醫師管理,在農村取得了合法的執業資格。
  考核+推薦缺一不可
  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給出了他的看法,解決現在民間醫生沒有執業醫生資格的關鍵,要對這些經過師承以及實踐,確實具有很好的醫術的民間醫生,我們通過有兩位中醫師的推薦,然後經過省級組織的考核,然後在考核合格以後,就有可能獲得醫師的資格。
  回應
沒有基本的標準,出了醫療事故聽誰的?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254659&s=syfwqtzr
2020-03-10 07:44:10
阿楨
研究生疑因被導師刁難墜亡,中傳回應 2020-05-10 觀察者網

2020-05-09晚,自稱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碩士黃靜怡家屬的網友發帖稱,因薛姓導師不同意送審畢業論文,致黃靜怡精神崩潰自殺。
@中國傳媒大學10日發佈相關說明,內容如下:
我們對靜怡同學的離世表示最深切的悼念,對她的家人表示誠摯的慰問!
學院懷著悲痛的心情立刻成立了善後小組,與靜怡同學的家人保持聯繫並關心慰問,希望能夠與家人一起度過最痛心的時刻。
按照學校的要求,學院於事發的第二天就配合學校相關部門,啟動了對此事的核查工作。我們會針對家屬提出的一些情況,認真、負責地瞭解、核實,並將實事求是地回應各方關切。
一直以來,學院始終關注全院學生的學業與身心狀況,關愛每一個生命的健康與成長。
再次對靜怡同學的離世表示最深切的悼念,也感謝社會各界對我們的關心。
  回應
 必須嚴查!這樣的事不是一次兩次了,當學生的命運被一些人所掌握,那這些人必須要是負責且端正的人,對其中的一些渣子絕不能放過!
 導師不同意送審就是刁難?這標題是不是帶節奏啊?現在碩士畢業生的畢業論文品質一塌糊塗達不到送評閱和答辯標準的難道少嗎?導師要把握學生畢業論文品質,合格的才能送外審,這是教育部對導師的要求,不履行教育部要事後追責的。這節奏帶的,未經調查就判斷是導師刁難?
 導師有卡住學生論文的權利,而學生卻無處申訴,這令人遺憾。
 垃圾論文也不是一次兩次了,你以為翟天臨博士只是個例嗎?心理承受能力這麼差,做啥研究工作,新聞換個標題:導師答應送審論文,學生收回跳樓決定。
 一個碩士論文導師不給送審便去跳樓,這件事情本來就很扯。二者的嚴重性壓根兒不對等。心理問題是主要誘因,可能是心理疾病,可能是各種壓力匯總的合理,也可能只是幼稚。哪怕因為非主觀原因,人力不可控的天災原因而導致整個碩士階段白讀,跳樓在這時也遠擺不上檯面。他論文不送審就自殺,那們這些讀博的一天到晚揪著腦袋上所剩無幾的頭髮,一個課題或一個方向可能弄半年發現是死胡同,是不是就得天天抹脖子了。
2020-05-11 08:45:35
阿楨
為什麼以東京大學為首的日本大學國際排名在下降? 2020-05-24

至於下滑的原因,很多人為東大抱不平,說那些排名老注重什麼國際生比例呀,英語環境什麼的,排名本身就有bug,還有人直接說原因就是排名垃圾,配不上東大。
說白了,不在他們自己。老牌資本主義強國的科研基礎都在,淳樸務實的學風還在,嚴謹踏實的態度也還在,基本把研究室當成家的日本學者們也都在。
問題在哪呢,在經費,在錢,在money。
搞研究,特別是理工科的研究,特別是基礎科學,沒有錢,沒有資金,其他,基本都是空談。
這個問題,日本的學者們都明白,日本的各種大咖學者,都在不斷警告日本政府,再這樣下去,不僅日本大學排名和實力會繼續下降,諾貝爾獲獎者可能也會急劇減少。
咱來看幾組資料就知道了。
假如把2000年每個國家的研究經費預算標記為100,日本18年間,只增長了14.9%,但中國16年間,便增長了接近14倍。再看研究經費的絕對值上,日本也已經被美國和中國遠遠甩下。
從論文數量來看,2004-2006年,日本為第二位元,中國是第三位;但到了2014-2016年,中國成為第二,日本掉到了第4位;我知道很多人又得說,中國垃圾論文數量多,那我們只看top10%的資料。2004-2006,日本第4,中國第5;到了2014-2016,中國第2,占比從5%升到了17%;而日本從第4降到第9,占比從5.1%到2.9%。
  回應
我早就說過,有錢就有高科技,高科技是靠錢堆出來的。尤其那些說中國教育有問題、沒有創新精神的言論,我一直認為是扯淡。
2020-05-25 07:29:00
阿楨
QS世界大學排名公佈:清華首進前15,中國內地6所高校進前100

2020-06-10,英國QS發佈了2021年QS世界大學排名。麻省理工學院連續第9年第一,斯坦福和哈佛第二、三名。
清華從世界第16名上升到15名,在亞洲排名第三。北大23名,較去年降1名。復旦(34名)和上海交通(47名)也創下了各自的歷史最好成績,其中,交大首次進入全球前50名。浙江大學(53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93名)
今年亞洲大學表現強勁,但英美大學似乎展露出疲態,不少學校的排名都出現了下滑。
美國高校依舊佔據了排名前三的位置,在排名前30名的大學中也獲得了14席,位居全球之首。不過,美國153所參與本次排名的大學中有112所排名下降,而入圍前100名大學的數量也從三年前的32所降至27所。
英國,牛津(4名)、劍橋(7名)、帝國理工學院(8名)、倫敦大學(10名)躋身全球前10名。84所排名最高的英國院校中,有62所的排名出現了逐年下降的情況。不過,英國在前100名中依舊占了18席,這一數字近五年來始終保持不變。
今年,有26所亞洲大學進入世界前100名,是有史以來最多的一年。前兩名分別為新加坡大學(11名)和南洋理工大學(第13名)。
此外,本次共有83所中國高校入圍QS榜單,包括內地高校51所,香港高校7所(港大22名),澳門高校2所(澳門大學367名),臺灣高校23所(臺大66名)。
  和往年一樣,2021年的QS世界大學排名指標共有6項:
(1)學術聲譽40%:基於超過94000名學者的調查問卷回饋;
(2)雇主聲譽10%:根據超過44000名雇主;
(3)單位教員論文引文數20%:衡量學術研究的影響力,通過五年內大學研究論文的引用總數除以大學的教師數量得出;
(4)師生比例20%:代表教學規模,將學生人數除以教職員工人數得出;
(5)國際教師比例5%;
(6)國際學生比例5%:表明大學吸引世界各地人才的能力。
  2021年QS世界大學排名前100名榜單如下:
…….
  回應
前49名,德國一所大學都沒有,香港有3所大學,哈哈哈,這榜扯的
這個排名也就看個熱鬧。學術聲譽和雇主聲譽都是主觀評價,更傾向於歷史印象,很難反映大學最新的發展。國際教師和國際學生的指標,基本是給英語系國家送分的,也難怪英美新港的排名普遍較高。
2020-06-11 07:05:53
阿楨
世界大學排名出爐!中國提升了 美國滑了

2020-09-02“2021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英國牛津大學連續5年蟬聯榜單第一名,美國大學整體排名下滑,清華大學成為2011年後第一個進入排名前20的亞洲大學,中國大學排名獲得歷史性提升。疫情過後,英美中等院校長期下滑,亞洲大學特別是中國大學正在崛起這一趨勢將更為明顯。未來英美大學將面臨失去國際人才和收入損失的風險,再加上經濟衰退以及對大學資金影響,可能預示著全球知識和教育經濟開始新一輪洗牌。

2020全球創新指數報告出爐

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2020-09-02發布「2020全球創新指數報告」,疫情對全球長期創新增長產生了嚴重影響,中國大排名第14名,也是前30名中唯一一個中等收入的經濟體。中國在專利、實用新型、商標、工業品外觀設計申請量和創意產品出口等重要指標上均名列前茅,中國大陸擁有17個全球領先的科技集群。
全球創新指數由WIPO、康乃爾大學、歐洲工商管理學院共同發布,它透過對各個經濟體制度和政策、創新驅動、知識創造、企業創新、技術應用與知識產權等因素的評估,衡量一個經濟體廣泛經濟創新能力的指標。
  相關新聞
美國科技股慘遭拋售 道瓊09/04狂瀉807點 納指跌近5% 原因:基本面跟不上股價+中國十四.五計劃大力發展半導體產業(回應:中國5G技術與專利均獨占鰲頭,美國打壓無效,陸股5G指數EPS成長超過3成狂勝全球科技指數)
2020-09-04 09:00:30
阿楨
張海:如何破解社科研究學八股現象 2021-02-02 環球時報

社會科學研究承載著基於社會實踐經驗進行總結,形成理論體系,並進一步指導實踐的重要任務。但一些社科研究停滯化、同質化、返祖化、官僚化,問題缺失、關注失焦、對策模糊、結論空洞,已經產生嚴重的“學八股”現象。社科研究中的學八股現象因何產生,又應如何破解?
  首先,從組織機制角度看,協力廠商評價機制和科研內卷導致大量低質社科研究的湧現。哈佛大學出版社主編在《不發表則滅亡如何導致學術的衰落》中,對學術界可信性危機的產生機理進行了深入分析。他發現這起因於二戰時期各國大學預算迅猛膨脹,市場機制和市場經濟運作的要素引入大學,績效與問責、競爭與壓力等產業邏輯逐步滲透到大學教師的工作評價、職務聘任和學術晉升中。教師的研究評價外包給協力廠商評價機構進行量化評估,研究者科研至上的行為邏輯成為行業共識,由此帶來研究的文化通脹和價值衰落。
  另一方面,激增的快速發表需求、有限的學術發表平臺,導致學術語言越來越精緻、越來越複雜,但在同一水準重複、缺乏創新,呈現科研內卷化態勢。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學位授予國,累計招收博士生約115萬人,而國內高水準論文發表平臺相對不足。當前全球有超過4萬種學術期刊,中國只有179種被SCI收錄,僅34種在同類期刊中影響因數排名前25%。按照這些期刊的學術口味快速製造論文,缺乏時間通過真實問題驅動開展研究,通過流水線方式製造論文,成為力圖上進的科研人員的最優化選擇。
  其次,從學科發展角度看,學科過度細分化構築了堅實的學科壁壘和組織壁壘,產生真問題缺失和充斥空洞學術語言的學術空心化現象。英國科學協會在1873年只有化學、動物學、生理學和地理學幾個部分。社會科學的細分化尤其快速,1892年美國心理協會成立時只有1個分部,2007年已經擴大到54個分部。學科壁壘,通過專業語言把學科領域的內部人和外部人分割開來,把學術研究變成小圈子的自娛自樂。同時,這種學科的過度專業化導致了研究的碎片化、不連貫和空心化。
  科學哲學家庫恩則稱之為學術團體共有的範式,意思是學科是範式,規定我們和誰來往;學科也是容器,規定我們能知道什麼,能想什麼。
2021-02-03 08:48:52
阿楨
如何破解社科研究的學八股問題?目前有兩個主要思路。首先,革新科研邏輯,探索多元評價,回歸學生中心。不再堅持讓論文成為教師發展的唯一評價標準,讓大學教師回歸科研和教學的雙輪驅動機制。比如美國開展了30多年通過政策、基金支持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大學改革和大學教師發展專案的高等教育改革探索。其次,改造科研機構,宣導交叉科學,橋接真實問題。不再堅持讓各個學科涇渭分明,讓各學科的想法、方法以及資料充分流動起來。比如探索建立交叉科學研究機構,如麻省理工學院1985年創建媒體實驗室、東京大學2000年創建情報學環,多個學科的研究者可針對跨領域難題組建團隊,進行攻關研究;再如探索建立交叉科學研究課程,如大阪大學2013年開展的跨專業複合型人才指向的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專案超域創新博士課程。(作者是東北師範大學傳媒科學學院副院長、教授,日本大阪大學客座教授)
2021-02-03 08:51:03
阿楨
領360萬元獎學金 5名學生棄台大讀亞大 2021-08-15 聯合報

台中市亞洲大學主任秘書施能義表示,指考採計科目在全國前3%,且數學、英文成績原始分數均達頂標以上,且第一志願選讀亞大的學生,最高可領取360萬元入學獎學金,外加海外雙聯碩、博士助學金最高120萬元,合計可領480萬元獎學金。至今已有5名學生領取360萬元、3人領取160萬元;領8萬到120萬元獎學金的學生超過百人。選讀亞大的台北市高姓學生分享,去年指考時,他可進台清交等第一志願,卻選擇亞大生物資訊與醫學工程學系,領取360萬元獎學金。他很高興能到有潛力的國際化綜合大學就讀。在亞大唸了一年,覺得校園很美麗,將會利用這筆獎學金追逐自己的夢想。
新北市華梵大學今年3月宣布,110學年將續推大一新生免學費政策,只要參與每周5小時的校園共同維運實習,到課率達8成、學期平均成績達75分,並且遵守校園不吸菸的規定,即可獲得與學雜費同額的品德全額獎學金5萬4000元,相當於抵免學雜費。
華梵大學統計,品德全額獎學金措施推出後,109學年度上學期全校新生願意參加此方案且最後完成共同維運拿到全額獎學金的比率為76%,其中74%學生在到課率及學業成績部分皆符合續領資格,因此下學期可繼續領取全額獎學金。
華梵大學說,另針對大二到大四學生推出沒有名額限制的創新共學獎學金,只要組隊目標為共同學習,並互相砥礪提出創新共學計畫,通過審查者每人最高可獲得一學期5萬4000元獎學金。
新北市淡江大學近日也發布新聞稿指出,今年起每年頒發逾3500萬元招生獎學金,創校史新高。當中包括管科所校友徐航健設置的有蓮獎學金,每年頒發2000萬元,近百名獲獎學生每人可獲20萬元。數學系校友王紹新每年捐1500萬元,給予成績優異學生、實習或參賽學生以及經濟不利學生獎補助。
  回應
笑死是在幫這些學店(淡江不是)打廣告?為了360萬放棄台灣第一學府有夠短視
有奶便是娘嘛~畢了業連學貸都還清了,少背債好幾年,“名校”能值多少錢?
我自己台大畢業,後來到德國拿博士,現在大學任教,我不認為這些學生笨。台大學歷沒那麼值錢,我看過很多魯蛇,台大學歷只讓他們更加難適應社會而已。
2021-08-16 08:23:18
阿楨
“馬菲博士”就是“水博”?走出學歷鄙視怪圈 2022-07-27中國青年報

近日,湖南邵陽學院斥資1900多萬元引進23名菲律賓博士一事引發熱議。國內的高校教師去馬來西亞、菲律賓等東南亞地區的“注水大學”轉一圈,再以“海歸人才”的名義被原校引進,類似操作並非個例。但是,去東南亞讀博就一定是“水博”嗎?
比起去歐美國家留學,不管是從資金、語言要求還是地理位置上來說,去東南亞讀博的成本都相對更低,被視作是提升學歷的“權宜之計”。因此,有學歷要求的高校教師、學歷一般的高校畢業生、想提升簡歷的職場人,是前往東南亞地區讀博的主力。一條產業鏈也應運而生,從留學諮詢仲介、語言考試甚至到論文發表都有了比較成熟的運作模式。
但是,我們也不能一概而論。有人想提升學歷,但也有人想潛心鑽研學術,受家庭、資金和語言能力等限制而選擇東南亞地區的學校。更何況,“馬菲博士”專案也絕不是“水博”的代名詞。來西亞排名前五位的公立大學,博士並不是那麼容易畢業,需要在全英文的環境下學習,也需要發表一篇S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收錄文章或者是兩篇Scopus(全世界最大摘要和引文資料庫)收錄文章。
  回應
SSCI根本不能作為博士水準的評判標準。內行人都知道,多花點錢發篇SSCI一點都不難。
“馬菲博士”不一定是“水博”,不過湖南邵陽學院的一定是水博,這是學校有組織的出錢去訂購的啊。

鉅資“批發”東南亞博士,四線城市高校走不出的怪圈? 2022-07-25 教育觀察員常松

7月24日晚,湖南省教育廳,認為邵陽學院沒有結合學院發展實際科學制訂師資隊伍建設規劃,在博士人才引進等方面存在不當做法。省教育廳已責成邵陽學院糾正不當做法。邵陽學院黨委書記彭希林被免職。
邵陽學院作為一個四線城市二本高校的縮影,肩負著當地高等教育發展大業,但其人才吸引力有限,在國內博士越來越嚴格的情況下,“投資小、見效快”的亞當森大學們,就必然成為“理想之選”。
此事給正在飛速發展的中國高校敲響了三聲警鐘:警惕教師為了“帽子”搞學歷注水;警惕學校搞突擊式沖業績;警惕學歷提升背後的利益輸送。
  回應
指責和批評是最簡單的,不需要思考,不要費力氣。但是你要提出一個解決方案
方法就是,定位清楚,你是什麼水準的學校就做什麼事情,不要,中專變大專,大專升本,本科變大學,大學申碩,申博,所有人都往一條路上沖,所有大學都千篇一律,毫無特色。
2022-07-29 08:53:52
阿楨
一邊不想發一邊不想去 美核發陸生留學簽證數量較疫情前腰斬 2022/08/12 中時

張留學生簽證,相較於新冠疫情前的6.4萬張減少了一半以上。據美媒指出,2020-2021學年,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總數出現了20年來首次下滑的現象,這也是觀察中美關係變化的重要指標。
香港《經濟日報》引述美國國務院公佈的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美國一共向中國留學生簽發了3.1萬張F-1學生簽證。這一數字較2019年同期的6.4萬張減少了一半以上。這意味著,在美國新入學的中國留學生或減少半數以上;2020-21學年,在美的中國留學生總數出現了過去20年來的首次下滑。
美媒《華爾街日報》對此報導稱,實際上在疫情之前,中國學生就開始在考慮把其他國家當作留學的優先選項,因為他們擔心在美國不受歡迎,或其他國家可能提供更好的條件;而疫情發生之後的旅行禁令、美國報告的新冠高死亡率等因素進一步加速了這一趨勢。
報導還提到2020年川普政府時期的一項命令,即禁止有軍方背景的學生入境美國,這項命令甚至導致一些沒有軍方背景的學生申請美國高校遭到拒絕,但是到拜登擔任總統後並沒有取消這一命令。有中國學生擔心,他們如果到了美國,可能成為美國政府針對的目標。
報導分析說,疫情發生之前,中國留學生是美國高校重要的資金來源,現在中國留學生的數量大幅下降,很多美國高校可能面臨經濟上的窘境。
獲發美國F-1簽證的學生一般是新入學的赴美留學生,F-1簽證的簽發對象為參加美國學術項目(Academic Program)的外國學生,包括小學生、中學生和高校生。
  相關新聞
美硬實力危機 最新研究:2025陸理工科博士將為美2倍
大學分發缺額暴增 只是雪崩開始:受到考招制度改變和少子化衝擊影響,台灣2022年大學分發,有51所學校,出現1.4萬多個招生缺額,比去年大增5倍,也創下新高!公立大學部分,缺額最多的前三名學校,分別是嘉義大學、東華大學和屏東大學。另外,清華大學也有兩個幼教系缺額。私立大學部分,文化大學缺額2378個,也是全台缺額人數最高的學校,校方表示,未來招生人數 會做瘦身,也會以國際生來填補缺額!
2022-08-13 06:37:15
阿楨
李遠哲22年的悔悟 沉重代價全民扛 2022/10/13 中國時報

李遠哲在1986年獲諾貝爾化學獎後,就被高高供奉在神壇上,政府想藉由他的聲望,凝聚共識,為政策背書,民眾仰望他的光環,希望他能指一條光明大道,2000年總統大選,李遠哲看好陳水扁是「向上提升的力量」,但未料扁在第一任就有陳由豪政治獻金疑案,即使如此,2004年大選,他依舊是挺扁;李登輝借助黑道做選舉樁腳的現象,李遠哲說看不下去,因此與李漸行漸遠,但民進黨至蔡英文執政,黑道勢力依舊存在,而且李遠哲的話,民進黨也不愛聽了。
李遠哲對蔡英文失望後,現在又把期待放在賴清德身上,認為賴清德是比較好的人選。但是李遠哲的「識人」眼光如何?李登輝、陳水扁、蔡英文都是他一度支持的人,現在李遠哲又如何評價他們呢?
與其點評江山,李遠哲不如回歸科學家身份,科學家報國,這是最具體的作為。
  相關新聞
李遠哲:民進黨執政後 腐化得比過去更快

被罵教改搞爛台灣高教 李遠哲嘆氣吐原因:當年李登輝和我鬧翻 2022/10/13 中時

李遠哲表示,廣設高中、大學並非由教育改革委員會提起,而是民間教改團體的意見,當時教改委員會走訪全台,徵求老師們意見,考量到政府沒有用經費辦好的學校,當初的廣設高中、大學,初衷是設立好學校,而非「浮濫設立」。
自此開始,教改委員會送報告書給李登輝時,李登輝下屬就會不斷說教改委員會壞話,更稱李遠哲要把台灣教育從根拔起,李遠哲感嘆,教改委員會花了2年時間所寫的報告,就這樣被李登輝冷處理,根本原因就是他沒答應當行政院長。
對於觀眾提出的技職教育「已經死了」,是教改當初規劃不當,還是後繼者執行不當,當時教育部長吳京提出技職體系可以升學概念,他不同意,認為學生應該先學基礎的語文、科學、數學等課程,最後3年才該學習技職教育。
  回應
那既然教改有問題當年怎麼你連個屁也沒放呢?
千錯萬錯都別人的錯,可惜死人不會說話,否則真想看看狗咬狗!
2022-10-13 10:20:12
阿楨
蔡適應博士學位遭撤銷 民進黨論文門連環爆 鄉民:一屍X命持續發生中? 2022/12/03

今年九合一大選前,民進黨立委高嘉瑜就指出,林智堅論文抄襲案恐導致「一屍五命」的神預言令外界驚嘆,沒想到選後論文抄襲風暴仍舊持續重擊民進黨內,桃園市長鄭文燦、立委蔡適應都被學校撤銷學位,且蔡適應被撤銷的是博士學位。
蔡適應正式聲明致歉後,論壇PTT鄉民炸鍋,「一屍幾命了?」、「幾屍?」、「一屍X命持續發生」、「李眉蓁:好多民進黨陪我,真是溫暖呢!」、「民進黨可以改名抄襲黨了吧?」、「難怪一直挺小智,原來啊」、「又一個,也是明通師?」、「只有小智還在嘴硬,始終完全不承認抄襲」、「哈哈哈,又一隻,中自家側翼迴力鏢」。
  相關新聞資料
英國行政法庭LSE列案將處理蔡英文博士學位 2022-10-10
倫敦大學改蔡英文學位頒發日期 旅美學者林環牆11-09批淪論文門共犯
英國資訊特任官辦公室(ICO)11-26判決LSE未持有蔡英文口試資料論

蔡英文學位門- 維琪百科

質疑蔡英文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之博士學位真實性的人認為,由於蔡英文拿不出原本的學位證書(只有補發的)、倫敦政經學院圖書館找不到其博士論文(只有後來補送的)亦無博士學位口試資料、也未曾出示穿博士袍的畢業照。
2022-12-08 07:49:45
阿楨
美媒:中國的這個“世界第一”,美國該擔心嗎?

美國《對話》網站2023-01-10文章:中國目前在高品質科學研究方面世界領先。2000年,美國還是中國的數倍。然而,20多年,中國發展國內科研能力,派遣學生和研究人員到國外學習,並鼓勵中國企業轉向製造高科技產品。2017年首次超美。西方研究人員一直指責中國的研究品質低下。筆者驚訝地發現,2019年中國作者發表的最有影響力論文占比最大,達到8422篇文章,而美國有7959篇,歐盟有6074篇。2022年中國人工智慧論文數量是美國的3倍,在被引用最多的前1%,中美比例為2比1。還發現,中國的研究具有驚人的創新性和創造性,並非簡單地模仿西方。(作者卡洛琳•瓦格納)
  相關新聞
日本文部科學省研究所報告:中國科學論文數量占全球23.4%,躍居世界第一2022-08-11
南京理工和哈佛大學研究:中國科研文獻產出超過美國 品質也在不斷提升 2018-09-14
2023-01-13 09:28:10
阿楨
清華北大聲譽排名再上升 專家指美英正在失去優勢2024/02/14 旺報

根據泰晤士高等教育網站公布的2023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聲譽排名結果顯示,哈佛大學連續第13年蟬聯該排名榜首。同時中國大學排名也持續上升,共有15所上榜。泰晤士高等教育首席全球事務官菲爾·巴蒂表示,全球精英高等教育的影響力平衡明顯正發生變化,中國兩所領先的清華與北京大學越來越接近世界大學聲譽排名的榜首,「總體而言,美國和英國正在失去優勢」。
據介紹,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聲譽排名結果,是通過全球最大規模之一的邀請制學術問卷調查評選而出,根據發表過論文的資深學者意見,提供了全球最強大的200所大學品牌的最終名單。
據中新網引述2023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聲譽排名,哈佛大學連續第13年蟬聯榜首,麻省理工學院連續第八年穩居第二位,史丹佛大學連續第二年排名第三。整體看到美國有52所大學進入榜單,較2022年減少了4所。英國數量居次共20所大學入選,也同樣較2022年減少了4所。

同時中國大學聲譽持續上升,共有15所上榜,其中8所進入世界前100名,清華大學最新上升至一位到世界第8名。北京大學也上升兩位到第11名。
菲爾·巴蒂表示,全球精英高等教育的影響力平衡明顯正在發生變化。雖然美國和英國可能仍然擁有世界上最負盛名的大學,但中國兩所領先的大學越來越接近世界大學聲譽排名的榜首,總體而言,美國和英國正在失去優勢。這對全球人才流動以及知識創造和創新的地緣政治具有真正的影響。
2024-02-15 02:56:3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