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1-01 06:17:15| 人氣1,956| 回應21 | 上一篇 | 下一篇

全球新貧族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在全球化「M型社會」下,全球新貧族乃必然趨勢,有啥好評的?

那可不同,人家可是在鼓吹安貧樂道!

怕又是個《窮得有品味》吧!

台灣中低收入戶破1286萬人 你就是新貧族>新新聞 2007/12/06

平心而論,統計數據的確顯示台灣比以前更接近「M型社會」,但同樣的情況也在許多國家上演,所以與其爭論誰要為台灣社會的M型化負責,新貧族還不如早點學會以更健康的心態面對眼前的局面。【文/朱灼文】
最新調查:2006年落於「最低所得組」的73萬戶家庭,平均每戶全年所得不到新台幣32萬元,相較於在「最高所得組」的73萬戶家庭約163萬元的平均年所得, 差距至少有5.25倍。

近年「M型社會」在國際間蔚為顯學,「新貧族」(new poor)也成了流行語。但在國內一談起這些話題,好像就會陷入「愛不愛台灣」的口水漩渦。平心而論,統計數據的確顯示台灣比以前更接近「M型社會」,但同樣的情況也在許多國家上演,所以與其爭論誰要為台灣社會的M型化負責,新貧族還不如早點學會以更健康的心態面對眼前的局面。

貧富極化延燒
如果您看到這突然有想罵執政黨的衝動,不妨稍安勿躁,先看看其他地區的情況,因為近年亞洲另外三隻小龍也飽受所得M型化之苦。今年二月香港公布了二○○六年中期人口統計報告,其中家戶每月收入少於一萬元港幣的比例為二八%,一九九六年時此比例祇有二三‧八%;而家戶每月收入四萬元港幣或以上 的比例為一七%,一九九六年則祇有一五%。貧富兩端人口的增加來自中產階級的萎縮,香港十年來月入一至四萬元港幣的家戶比例,下降了六‧二%。
如上所述,許多已開發國家的新貧族陣容愈來愈浩大,或許認識這股浪潮的結構性因素,有助於新貧一族坦然面對現實。美國學者哈靈頓 (Michael Harrington)認為,當代的貧窮是由美國一九七○年左右開始的經濟全球化所造成,當時通訊與運輸科技的進步,有利於亟思降低成本的大企業運用全球 人力資源進行分工。當時美國雖然就業增加,但實質工資與就業條件卻下降;在西歐則是失業率增加,但就業者的實質工資相對較高。包括台灣在內的四小龍國家則 算是這波早期全球化的受益者。

對台灣的勞動者而言,我們已經從早期全球化的受益者,轉變成現階段全球化的受害者,所以反差格外強烈。一方面,當產業由傳統製造業轉向高科 技和服務業,足以支應中產階級生活水準的職缺逐漸萎縮,這種因為產業外移造成的「去工業化」現象,導致台灣基層工人生活條件的急遽惡化。另一方面,隨著中國與印度等國家的經濟發展,他們的技術工人與白領人員也逐漸增加,因此現在連技術密集工業與經常性事務也在外流,本地中產階級的飯碗受到嚴重威脅。

另一項台灣獨有的經濟現象是:人均國民所得幾乎原地踏步了十多年。如果考慮十年來的物價膨脹,那麼我國這段期間的經濟大餅,不但沒有做大, 反而縮水。很多學者把「餅做不大」歸咎於兩岸經貿政策的失算。畢竟世界成長最驚人的經濟體中國就在我們隔壁,如果政府一開始就把不得不然的產業外移趨勢, 納入整體產業升級與區域分工的政策規劃,那麼我們和日、韓一樣搭上大陸經濟起飛的便車,我們可能賺得更多,因為兩岸居民幾乎說一樣的語言(這一點我們比習慣說粵語的香港人還有優勢)。經濟大餅縮水,加上前面說的分配不均,讓台灣的新貧問題益形尖銳。

脫貧或安貧
如果您現在已經驚覺自己可能處於新貧邊緣,接下來就該問問要如回應這樣的處境。一個最直接的反應往往是:「我要打拚、我要翻身、我要到M的另一邊。」發財夢當然人皆有之,這方面的工具書也汗牛充棟。
無入而不自得

由於大眾媒體總是樂於追捧M型社會右半邊的奢華生活,左半邊的人望塵莫及之餘,心情自然更加挫折。所以新貧族想要與這個大時代和平共存,正本清源之道還是根除泡沫經濟時代殘餘的物欲幻想,以免自己不但在物質上相對貧窮,連精神上也一蹶不振。東西方都有不少推崇安貧態度的思想,也許能啟發您這方面的慧根。
 

公視(主題之夜)「為什麼貧窮?」八部紀錄片全球 180個國家同步播出

 

制度的力量

 

 窮人是無助的受害者,或是能掌握自己的未來?我們常認為每個人都能脫離貧窮陷阱,但窮人做得到嗎?兩部紀錄片《出路》《太陽能媽媽》和系列短片探討這個議題。

  貧窮陷阱是什麼?

貧窮陷阱(Poverty Trap)理論認為,窮人無法翻身,是因為貧窮造成的因素會讓貧窮狀況持續,甚至惡化。讓人貧窮的因素會令人一直窮下去。例如在《出路》(Education Education)中,王盼的家人想讓她上大學,因為他們認為上大學能夠脫貧。 但王盼能念的學校,文憑大概不值錢。王家花的錢並無法讓他們脫離貧窮,而虛擲的學費可能讓他們更窮。王盼因為窮而無法受教育;因為她沒受教育,就無法脫離貧窮。 但貧窮的運作方式,還有人們無法脫貧的原因,引發激烈論戰。有人主張脫離貧窮陷阱必須靠外力介入;有人則認為沒人是被困住的,每個人都有潛力可以自行脫貧。正如短片《操之在我》(In Your Hands)的主人翁亞希爾(Yahir)所說的:「貧窮並不存在。 我們都有能力成就和得到事物。」

 能打破循環嗎?

  「打破貧窮陷阱」是人們關心援助和福利措施問題時的重點。助人脫貧時,外力介入是必要措施,或是用不著也沒有必要?援助只是某種會鼓勵依賴和貪腐的殖民主義嗎? 經濟學家薩克斯(Jeffrey Sachs)在《當我們窮在一起》(Poor Us)中受訪時認為,如果外國援助金額夠大,持續夠久,就能克服貧窮。而《搖滾救貧窮》(Give Us the Money)中的莫悠(Dambisa Moyo)則認為行不通,改變必須從社會底層向上推展。如果某些國家有辦法增加財富,其他國家也應該能比照辦理。 但正如艾瑟杜佛蘿(Esther Duflo)在〈當我們窮在一起〉所說的,讓大眾脫離貧窮並沒有單一解決方案:「經濟學家無法預測要做些什麼,經濟就會成長。」

   我們發佈的一系列短片,呈現人們試圖打破貧窮循環的不同作法,從藝術到行動主義;微型貸款到都市農耕,還有小措施如何造成出乎意料又廣泛的影響。但以《太陽能媽媽》(Solar Mamas)中的拉菲雅(Rafea)來說,光是有機會還不夠。為了改善生活,拉菲雅必須違抗傳統和丈夫,因為 「女孩子 10 歲之後就不能繼續唸書, 不然會很丟臉。」 這需要莫大的勇氣和毅力才做得到。

   好窮人,壞窮人?

  有人期許窮人要做對的事才能脫離貧窮。窮人必須儲蓄,花錢度日要精打細算,尤其是如果需要援助的話。如果他們浪費錢,購買非必需品,或是做出愚蠢的決定,窮也是活該。我們當然可以說,王盼的父母要是對她唸書的事能有更明智的決定,就不會陷於貧窮。 但這是在要求窮人展現非常人所能的良善,無視於窮人處境的壓力和困難。每個人都會做出糟糕的決定,購入不該買的東西。就連學歷優異的人也會對子女唸書做出差勁的決定,憑什麼沒受過教育的人要做得更好? 接受窮人也是人,有正常的衝動和欲望,這是終結貧窮的重要一步。

 

貧窮的面貌

 

 貧窮是什麼樣子?貧窮如何改變你的人生?兩部紀錄片《人之初,性本窮》《當我們窮在一起》和系列短片探討貧窮是什麼,以及貧窮為何是可以解決,而且應該解決的問題。

  怎樣才算是窮?

貧窮的衡量方式既困難又充滿爭議。世界銀行根據收入來衡量貧窮。 如果每日收入在 1.25 美元以下,就算是赤貧(extreme poverty)。 根據這個標準,全球有 14 億人口,也就是大約每四人中有一人,過著低於貧窮線的生活。世界銀行的衡量標準並非完美無瑕。有人質疑計算方式、對收入的強調,以及制訂的階級。 撇開計算方式不說,光是以收入衡量貧窮的想法就引發爭議。如果以 1.25 美元為基準,是否收入高於這個數字,日子就過得去?那 1.26 美元呢?一個財務數據,又能讓我們對一個人的生活有多少瞭解? 在《當我們窮在一起》中,瓜迪歐拉李維拉(Oscar Guardiola-Rivera)提到中國的脫貧故事,但強調必須考量背景,尤其是有大批人口遷離傳統社區,在工廠不人道的環境下工作。他表示:「我相信任何頭腦清楚的人,都不會認為在這種環境下工作能叫做富裕」。在這種情況下,光是衡量收入沒什麼用。 更精細的衡量方式綜合了多種數據。例如聯合國人類發展報告(UN Development Reports)引用的「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將識字率和平均壽命等指標綜合成單一數據,讓人能比較不同地區的發展程度。 人類發展指數也有批評者。 但這是衡量貧窮的不同方式,著眼於「人類生活的富裕,而非金錢上的富裕」,影片製作成員之一的先恩(Amaryta Sen)如是說。

  人們有免於貧窮的權利嗎?

人類發展指數反映出人們改變了對貧窮的看法。重點是人,而且是人權議題。這不只是取得食物或水等物質需求的特定權利,而是關乎身為一個人的意義。 聯合國對貧窮的定義說得很明白:「基本上,貧窮斷絕了選擇和機會,這有違人類尊嚴。這表示缺乏實質參與社會的基本能力。」這樣說來,終結貧窮的重點並非施予窮人「恩惠」,或是該幫助誰的問題。前南非總統曼德拉(Nelson Mandela)說的好:「克服貧窮並非慈善工作,而是伸張正義。貧窮就和奴役或種族隔離一樣,不是自然現象。這是人為狀況,而且可以克服。」

   終結貧窮是要讓窮人找回身為人類的權利。這帶出令人不安的問題,是什麼人否決了窮人的這些權利。是腐敗的政客和無恥的企業?還是一般大眾也有責任, 因此有義務要解決問題?

 

金援的真相

 

 開發中國家接受數十億美元的援助,有豐富的資源可進行貿易。但這並未能讓數以百萬計的人口脫離貧窮。兩部紀錄片《生財有「盜」》《搖滾救貧窮》 和系列短片探討緣由,以及為何我們會對這個狀況看似習以為常。

  救貧要花多少錢?

重點不是錢。錢雖然有幫助,但光靠錢不能解決問題。 重點是改革錯綜複雜的全球結構。這部份在「金援的真相」中有更多探討。

 重點是逐步給窮人機會和能力,讓他們能抉擇和掌握自己的人生。這部份在「制度的力量」中有更多探討。

 重點是緊咬貧窮議題不放,對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生活貧窮感到憤慨。這部份在「世界的公義」中有更多探討。

 重點是意志。我們要有心解決貧窮問題。我們必須問「為什麼」。

  貧富不均是壞事嗎?

是的。貧富不均會影響社會中的每個人,不單是窮人而已。貧富差距大的國家,衛生與社會問題也比較多:平均壽命比較短;毒品問題增多;精神疾病增多;健康狀況惡化;暴力事件增多;還有肥胖人口增加。 貧富比較均等的國家,例如日本和瑞典,在許多社會因素上的表現,要比貧富差距較大的國家更好。 關鍵是貧富差距越大,勢必意味著社會階級流動性越低。在許多國家,貧富差距近年來逐漸擴大,讓最窮的人越來越難向上爬。

   有錢人造就窮人?

貧富不均的社會讓少數人─最有錢的─對其他人擁有不成比例的掌控。和所有特權團體一樣,他們通常做出對自己有利的選擇,但對其他人來說未必有利。《有錢有保庇》(Park Avenue)便在揭露美國富豪如何以金錢買權力。有錢人提供競選經費,資助有影響力的智囊團,換取對自己有利的法案。 經濟學家薩克斯(Jeffrey Sachs)便說:「華府現在幾乎是由美國企業部門掌管操作。幾十億幾十億的錢被拿去關說;一大堆說客在制訂法規和法令;政治活動一大堆金援,有太多被收買的政客了。」

 他們不只創造出讓其他人貧窮的環境,還在過程中將窮人妖魔化。作家珍梅爾(Jane Mayer)便在《有錢有保庇》中提到,有錢人把窮人當成轉移民怨的擋箭牌:「他們將中產階級這幾十年來對經濟產生的怨氣,轉移到社會階層更低的人身上。」

  要富有還是要自由?

《耕者無其田》(Land Rush)中的農民遇到開發商開條件:他們會失去田地,但是可以在新成立的蔗園當契作農民。很難評判這筆交易的價值。農民自耕自食,非常貧窮,而開發商真心相信他們開的條件很有價值,政府也希望開發案能帶動經濟。 但我們可以不顧別人意願,改變他們的生活嗎?如果對象不是窮人,政府會推這樣的開發案嗎?民主只是有錢人才能享有的嗎? 在〈耕者無其田〉中,反對派的科利巴里(Ibrahim Colibaly)提到,這種情形在馬利共和國越來越多,因為「對(政客)而言、歐美是獨一無二的榜樣。他們不去找踏實的作法發展非洲,卻硬要套用根本不適合非洲的模式。」

 我們常認為民主是西方世界比較正面的貢獻,但馬利的窮人似乎和美國窮人一樣的無能為力。或許西方世界的民主和開發中國家的一樣,需要同樣程度的把關?

 

金援的真相

 

 開發中國家接受數十億美元的援助,有豐富的資源可進行貿易。但這並未能讓數以百萬計的人口脫離貧窮。兩部紀錄片和系列短片探討緣由,以及為何我們會對這個狀況看似習以為常。

  我們是否還想救貧?

現在替發展中國家募款越來越難。重大災難仍然能得到大量捐贈。但是對於日常的發展,援助經費正在減少,而將經費侷限在政府背書的發展計畫上,作法也引人爭議。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很多,包括捐助倦怠(donation fatigue)、對援助成效冷嘲熱諷、在意貪腐問題,以及金融危機衝擊等等。部分原因也和聲援活動本身有關。 讓人們關注簡單或個人的概念,例如免除外債、資助兒童,或是買一頭山羊,要比關注結構性、複雜、甚至曖昧不明的議題來得簡單。但散播簡單的訊息有可能扭曲實情。這需要從特定角度吸引人們的興趣,而且不容失敗。導演 Thom 的短片《尋找約瑟芬》(Finding Josephine)講述資助非洲女童的故事,他說定期收到的女童近況報告「在我看來,這些印著非洲孩童笑臉的光面折頁就跟平常收到的垃圾郵件沒兩樣。」

  做好事的聲援活動會有壞影響嗎?

如果有助於解決問題,扭曲事實沒關係嗎?《Kony 2012》是個很好的例子。這支講述烏干達真主反抗軍(Lord’s Resistance Army)綁架兒童惡行的影片,吸引超過 1 億人次觀賞,引發全球極大的關注。但這部影片被人批評資訊過時,誤導問題,將注意力完全聚焦在美國的角色,把非洲人摒除在外。這對烏干達人民來說是好是壞? 簡化報導是否會更難以吸引人長期關注?這是否強化了負面的刻板印象,創造出 「他們和我們」的分立心態?這是否會助長不信任和憤世嫉俗的心態,讓人難以論斷,或正確的報導、進步?如果簡化事態隱瞞了更複雜的真相,可以用成果將功贖罪嗎?

 搖滾藝人波諾(Bono)在《搖滾救貧窮》中便提到有人對於「Make Poverty History」活動的批評:「有人不高興,因為這看來太過簡化。一切只是唱唱歌、只是 T 恤口號,只是誘人上鉤。你並不能為了口號就否定一個改變了世界的活動。」

  錢到哪兒去了?

不管募到多少錢,不管做了多少好事,由於大筆援助流往其他地方,遠離開發中國家,到了有錢國家手中,援助成效一直大打折扣。開發中國家被奪走的錢比得到的援助還多。 窮國的資本外流估計是得到的官方援助的 8-10 倍。 部分援助因為貪腐和犯罪而消失,但大量的錢是在合法避稅下流失。許多跨國企業濫用稅務漏洞。紀錄片《生財有「盜」》(Stealing Africa)說的是尚比亞的故事,跨國企業出口 30 億美元的銅產,只要繳 5 千萬美元的稅。他們還能得到尚比亞政府 1 億 5000 萬美元的補助。 尚比亞無力協商對自己有利的條件。當時參與政府出售礦場談判的納瓦奇威(Edith Nawakiwi)回憶說:「我不像部長, 倒像個乞丐。」尚比亞受困於援助與貿易的全球制度中。正如波格(Thomas Pogge)在《當我們窮在一起》(Poor Us)中說的,全球化本身沒有錯:「問題在於由誰把持? 我們現有的制度是由富國為富人所設立的。」

 控制各國如何通商,以及發展中國家如何接受援助的結構需要改革。這些結構多半受到世界最富有國家的利益左右,讓窮國沒什麼實際影響力,剝奪他們發展的機會。

  要改革世界銀行還是買羊?

兩者都要。底層結構需要改革,並不表示小型的努力就毫無價值。但用買羊取代改革世界銀行並不可行。波格也主張,目前受惠於這個制度的國家,有義務改革制度。他認為目前消極支持國際制度的人,就好比當年消極支持納粹政權的德國人。 這當然是個比較爭議的類比,意指大多數的人(或許也包括正在這個網站上的每個人)都是沆瀣一氣地在做違反人權的事。不過這也意味著:每個人都有能力來做點什麼事來改變這樣的處境,無論這件事再怎麼微不足道…

 

世界的公義

 

 為什麼有錢人無法成為窮人的勵志榜樣?貧富不均對社會有什麼影響?兩部紀錄片《有錢有保庇》 《耕者無其田》 和系列短片探討這個議題。

  貧富不均是壞事嗎?

是的。貧富不均會影響社會中的每個人,不單是窮人而已。貧富差距大的國家,衛生與社會問題也比較多:平均壽命比較短;毒品問題增多;精神疾病增多;健康狀況惡化;暴力事件增多;還有肥胖人口增加。 貧富比較均等的國家,例如日本和瑞典,在許多社會因素上的表現,要比貧富差距較大的國家更好。 關鍵是貧富差距越大,勢必意味著社會階級流動性越低。在許多國家,貧富差距近年來逐漸擴大,讓最窮的人越來越難向上爬。

  有錢人造就窮人?

貧富不均的社會讓少數人─最有錢的─對其他人擁有不成比例的掌控。和所有特權團體一樣,他們通常做出對自己有利的選擇,但對其他人來說未必有利。《有錢有保庇》(Park Avenue)便在揭露美國富豪如何以金錢買權力。有錢人提供競選經費,資助有影響力的智囊團,換取對自己有利的法案。 經濟學家薩克斯(Jeffrey Sachs)便說:「華府現在幾乎是由美國企業部門掌管操作。幾十億幾十億的錢被拿去關說;一大堆說客在制訂法規和法令;政治活動一大堆金援,有太多被收買的政客了。」

 他們不只創造出讓其他人貧窮的環境,還在過程中將窮人妖魔化。作家珍梅爾(Jane Mayer)便在《有錢有保庇》中提到,有錢人把窮人當成轉移民怨的擋箭牌:「他們將中產階級這幾十年來對經濟產生的怨氣,轉移到社會階層更低的人身上。」

  要富有還是要自由?

《耕者無其田》(Land Rush)中的農民遇到開發商開條件:他們會失去田地,但是可以在新成立的蔗園當契作農民。很難評判這筆交易的價值。農民自耕自食,非常貧窮,而開發商真心相信他們開的條件很有價值,政府也希望開發案能帶動經濟。 但我們可以不顧別人意願,改變他們的生活嗎?如果對象不是窮人,政府會推這樣的開發案嗎?民主只是有錢人才能享有的嗎? 在〈耕者無其田〉中,反對派的科利巴里(Ibrahim Colibaly)提到,這種情形在馬利共和國越來越多,因為「對(政客)而言、歐美是獨一無二的榜樣。他們不去找踏實的作法發展非洲,卻硬要套用根本不適合非洲的模式。」

 我們常認為民主是西方世界比較正面的貢獻,但馬利的窮人似乎和美國窮人一樣的無能為力。或許西方世界的民主和開發中國家的一樣,需要同樣程度的把關?

  瞭解更多

 世界的窮人住在哪裡?《經濟學人》雜誌(Economist)蒐集的證據。

赤貧人口如何度日《貧窮經濟學》(Poor Economics)作者的圖表。

正確可靠地衡量全球貧窮狀況新經濟學基金會(New Economics Foundation)

聯合國千禧年發展目標成果如何?One.org 檢視承諾和進度

貧窮是人權議題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說分明

貧窮:事實與數據有多少人每天靠不到 2.5 美元度日?有多少百分比的人面臨收入差距增大的情形?

國際發展由英國BBC開放大學(Open University)說分明

慈善救援基金會的全球行善指數對全球慈善行動最大規模的研究

http://whypoverty.pts.org.tw/zh_TW/theme/the-system

 

楨:如此地探討貧窮、尤其批中國之白領/藍領勞工《出路》/《當我們窮在一起》,妄想脫貧致富!詳參【圖博館】:《饑餓政治經濟學》 《窮人的銀行家》  鱷魚的眼淚? 全球新貧族 《全球社會學》 高學歷新貧階級 《M型社會》 《富爸爸‧窮爸爸》 富孩子‧窮孩子  高學歷高失業  貧富的數字魔術 中國就業 《三農問題》 中國醫療體制 改革 《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 海龜與烏龜 富士康事件  過勞死  《委外革命》《誰偷了我們的工作》《當債務吞噬國家》《生活簡單就是享受》 《窮得有品味》 《快樂經濟學》

 

“中國式扶貧”政策呈現三特征 2011-11-16中國新聞網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6日發布的《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的新進展》白皮書表示,中國提前實現了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貧困人口減半目標,爲全球減貧事業作出重大貢獻。中國的扶貧開發政策有三個特征。

  ——堅持開發式扶貧和社會保障相結合。引導貧困地區和貧困群衆以市場爲導向,提高自我積累、自我發展能力。2001年到2010年,中國59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人均地區生産總值年均增長17%,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1%,兩者的增幅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到2010年底,農村低保覆蓋2528.7萬戶,5214萬人,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等覆蓋範圍不斷擴大。

  ——堅持專項扶貧和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相結合。編制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爲主要資源的專項扶貧開發規劃,分年實施。水利、交通等部門將貧困地區作爲各自發展重點,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進行定點扶貧,東西扶貧協作,軍隊和武警部隊支援,社會各界參與,形成有中國特色的社會扶貧方式,推動貧困地區發展,增加貧困農民收入。

  ——堅持外部支持與自力更生相結合。通過專項扶貧資金、財政轉移支付、部門項目建設、社會各界捐助、引進利用外資等途徑,不斷加大對貧困地區的資金投入。貧困地區自強不息,投工投勞,依靠自身力量改變貧困落後面貌。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0年,中國扶貧領域共利用各類外資14億美元,加上國內配套資金,直接投資總額近200億元人民幣,近2000萬貧困人口受益。

 

http://www.chinanews.com/cj/2011/11-16/3464376.shtml

 

扶貧

 

  中國政府和社會幫助貧困地區和貧困戶開發經濟、發展生産、擺脫貧困的一種社會工作。其基本內容與特點爲:①有近期、遠期的規劃和明確的目標,並有爲實現規劃要求而制訂的具體計劃、步驟和措施。②把治標和治本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治本爲主。不僅幫助貧困戶通過發展生産解決生活困難,更重要的是幫助貧困地區開發經濟,從根本上擺脫貧困,走勤勞致富的道路。③把政府各有關部門和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全面調動起來,互相配合,共同爲貧困戶和貧困地區開發提供有效的幫助。

  曆史演變

  中國的扶貧工作大致經曆了3個階段:①多種形式的生産自救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政府貫徹生産自救方針,采取發放救濟款資助生産和“以工代賑”等措施,取得了顯著成效。對改變農村面貌,保障貧困戶生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②個案型的扶貧階段。1978年以後,適應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形勢,有組織、有計劃地扶持貧困戶從發展生産和商品經濟入手,依靠國家、集體力量和群衆互助,采取幹部分工負責、富裕戶扶助貧困戶、逐戶落實等辦法,幫助貧困戶發揮自身潛能,達到擺脫貧困的目的。③社區型的以經濟開發爲主的扶貧階段。1983年起,國家在繼續扶持貧困戶發展生産的同時,投入更大力量對貧困地區實行經濟開發。在政府的領導和幫助下,各有關部門、機關、團體積極配合支持,幫助貧困地區發揮當地優勢,挖掘資源潛力,開辟生産門路,實行多種經營,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從根本上擺脫貧困,逐步走上致富道路。這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重要戰略措施。

  確定貧困的標准

  當今世界多數國家大多是以人們的收入狀況來確定貧困線。中國的貧困線主要以是否達到溫飽爲標准來確定。根據國家統計局規定,1985年農民的消費水平,以年人均收入在 150元人民幣以下者爲貧困型。以後各地實行的標准有些上升爲 200元,有的發達地區多至1000元。列入貧困線內的扶貧對象分爲兩類:①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全國有18個片,包括革命老根據地、少數民族地區和邊遠山區。這類地區生活條件差,生産力發展緩慢,經濟、文化落後,部分農民溫飽問題尚未完全解決。②零星的貧困縣和貧困戶。造成貧困的原因主要是人口多、勞力少,或家底薄,缺少基本生産和生活資料。

  扶貧方式

  貧困地區的經濟開發方式主要有:①因地制宜地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和加工業,合理地開發礦業,有計劃地進行能源建設,發展交通運輸業。②發展橫向經濟聯合,把貧困地區開發和發達地區發展結合起來,引進信息、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③組織發達地區和城市的工商企業、科研單位和中等專業學校、高等院校等與貧困地區建立長期聯系,開展對口支援;組織能工巧匠和技術力量幫助貧困地區培訓科技人才。④國家在資金、稅收等方面采取特殊的優惠政策。分別情況減免一定的稅收,資金適當集中,統籌安排,配套使用。

  對貧困戶的扶持方式主要有:①家庭自營式。扶持家庭發展各種農副業。②創辦經濟實體。它以吸收貧困戶勞動力爲主,從事專門生産或經營活動。③經濟聯合式。在自願、互利的基礎上組織兩方或多方聯合起來,從事生産或經營,發展合作經濟。④開發投資式。扶持貧困戶參加開發性生産項目的投資,以適應開發性生産的需要。⑤安置就業式。將貧困戶的勞力安置到集體企業就業,使其獲得穩定的經濟收入。

  意義和作用

  中國由于曆史的和自然的原因,各地區之間和地區內部的經濟發展很不平衡,東部和中、西部經濟技術水平有很大差別,特別是貧困地區的生産力發展十分緩慢。采取積極扶持措施,幫助貧困地區和貧困戶致富,加快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對加強社會安定團結,加速社會主義建設,正確處理民族關系,發揚革命傳統,鞏固國防都有重要的作用。許多貧困地區的地下礦産資源和地表生物資源都比較豐富,有些還是國家經濟建設重要的急需的資源,有計劃地開發這些地方的經濟,可以帶動社區的發展;從全國整體考慮,開發這些地區可爲將來國家經濟建設戰略重點轉移,有計劃地大規模地建設大西北、大西南打下基礎。

http://www.hudong.com/wiki/%E6%89%B6%E8%B4%AB

 

廣東:扶貧結出幸福果 2012-11-30 北京新浪網

 

   2009年,廣東省啟動新一輪扶貧開發工作。3年來,按照“規劃到戶、責任到人”的“雙到”工作要求,廣東省探索新路徑、增強內生動力,為建設幸福廣東夯實了基礎──

   11月9日上午,廣東省樂昌市長來鎮前溪村的村民們紛紛聚集在前溪村小學,幾間義診教室被擠得水泄不通。原來,是廣東省人民醫院的專家組在這裡為村民把脈問診、免費發放藥品、宣講健康知識和疾病預防知識。

   “小山村地處偏遠,能有專家來義診,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前溪村村委會嚴主任告訴記者,近年在各幫扶單位的幫助下,前溪村通過發展特色農業、現代生態農業,實現了貧困戶100%脫貧,村民收入大幅提高,村集體經濟迅速壯大。同時,前溪村衛生站建成了符合標準的診療室、藥品室、輸液廳等固定設施,村裏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大大提高,基本實現了村民小病不出村。

   這,衹是近年來廣東“雙到”扶貧的一個縮影。

   實現新目標

   改革開放30多年來,珠江三角洲經濟一日千裏。但由於地理區位、自然稟賦、經濟基礎、歷史文化、體制機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窮廣東”現象也令人關注。數據顯示,2009年廣東農村年人均純收入1500元以下的貧困人口就有316萬人,占全省農村人口的6.14%,高於全國4.6%的貧困發生率。同時,全省城鄉收入差異系數已連續多年維持在3以上的高位。區域發展不平衡、貧富差距大的問題長期制約著“幸福廣東”的建設。

   2009年,廣東出臺《關於扶貧開發“規劃到戶責任到人”工作的實施意見》,啟動新一輪扶貧開發工作,正式向“窮廣東”宣戰。3年來,按照“雙到”工作要求,廣東省積極動員並組織政府、企事業單位直接參與挂鉤扶持貧困村、貧困戶,建立瞄准機制、靶向療法,實行“一村一策、一戶一法”,並建檔立卡,對貧困村及貧困戶實行動態管理,加快實現“一年脫貧、兩年致富、三年發展”的穩定脫貧目標。截至今年9月,廣東累計投入幫扶資金175.5億元,派出駐村幹部11500多名,定點、定人、定責幫扶全省3407個貧困村的37萬戶貧困戶。

   探索新路徑

   要脫貧致富,首先要解決貧困村落最基本的生產生活條件,營造適宜“造血”的基礎環境。為此,廣東提出了生態移民安置政策和整村推進工程,幫助不具備生產生活條件的貧困村移民搬遷,幫助低收入困難戶進行住房改造。

   得益於扶貧“雙到”的惠民政策,2010年底,韶關市乳源縣53歲的趙天香一家6口從深山老林遷到了位於東莞瑤胞新村的寬敞新屋。趙天香還在一樓開了一個小便利店。

   “平常一邊在家看店,一邊照顧2歲的小孫女,老婆在附近打點散工。兒子和兒媳通過幫扶單位的牽線在縣城找到了穩定的工作。一個月下來,一家人的收入有四五千元。”趙天香高興地告訴記者。

   產業扶貧也是廣東扶貧開發工作的一大亮點。

   在清遠市連南縣三排鎮三排村,廣東省煙草專賣局的駐村幹部王清明和村民們在荒山亂石中開墾了一條致富路。昔日一窮二白的三排村,如今已在荒山上、石縫裏種滿桑樹、金銀花以及花生,並建立起蠶桑、金銀花、花生等生產基地,實現了種養業產業化發展。

   “我們以產業扶貧為抓手,形成了‘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生產模式,有效帶動了農民發展種植、養殖業的積極性,確保了農戶實現穩定增收。去年,全村貧困戶已經全部脫貧,人均純收入達到13068.48元。”王清明自豪地說。

   趙天香家的變化、三排村的發展……這些都是廣東扶貧開發工作的剪影。經過近3年的摸索,廣東成功創造出產業化扶貧、工農相輔扶貧、金融扶貧、整村推進扶貧、易地搬遷扶貧、基礎設施建設扶貧、社會保障扶貧、智力扶貧、社會力量扶貧、基層組織建設扶貧等多元化的扶貧模式,有效地推進了貧困戶脫貧增收和貧困村改善村容村貌。自來水“清”起來,村路“硬”起來,小洋房“建‘起來,農家書屋“用”起來……如今,廣東貧困村落正煥發出一派濃濃的新農村氣息。

   增強內生動力

   據統計,截至2011年底,廣東基本完成了14萬戶農村低收入住房困難戶的住房改造以及7751戶“兩不具備”村莊移民戶的搬遷工作,並完成300個“幸福安居示範村”整村推進建設任務。去年廣東全省貧困戶年人均純收入6111元,達到全省農村居民收入平均水平的65%。按照農村年人均純收入2500元的脫貧標準計算,96.6%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成功脫貧。同時,貧困村的集體經濟收入平均達8.6萬元,比2010年增加5.6萬元。廣東省扶貧開發辦公室綜合處處長廖紀坤表示,預計到今年底,廣東貧困戶年人均純收入將達到7028元﹔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達到或超過3萬元,平均每村集體經濟收入將達9萬元。

   “雙到”扶貧在幫助貧困村摘掉“窮帽子”的同時,還進一步提升了廣東整個農村經濟的內生動力,不斷縮小貧富差距,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數據顯示,2011年廣東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9371.7元,高於全國平均水平2395元,同比增長18.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1.9%,創自1983年以來的新高。同時,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到2.87:1,低於全國同期平均水平,為建設幸福廣東夯實了基礎。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21130/8433294.html

 

貧窮、文化與社會工作:脫貧行動的理論與實務 (洪葉文化出版  2007)

 

   內容簡介

  脫貧,成為目前因應貧窮問題的新方向! 社會救助一直是社會工作專業所關注的領域,但曾幾何時成為發放津貼的行業。在本書中,我們試圖從當代社會救助政策的變遷,說明上述趨勢已然轉變。

  脫貧,成為目前因應貧窮問題的新方向。 然而,社會工作不應該只有說法而沒有做法,因此我們一方面從規範與實務兩個層次為脫貧工作找出理據;再方面從華人特有人情文化的生態脈絡下,察考它對現有脫貧實務操作的影響;三方面則由服務使用者與供給者立場,檢視現有服務供給的情形。盼望透過這樣的梳理,可以為國內社會救助工作提供更多的省思與借鏡。

  作者簡介王篤強

  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博士

  目錄

  第一篇 緒論

第一章 貧窮、文化與社會工作

第一節    楔子:兩則故事

第二節 貧窮與社會工作

第三節 文化與社會工作

第四節 脫貧行動的想像

第二章 社會救助政策與脫貧實務的當代發展

第一節 社會救助政策轉向的背景

第二節 強制工作與資產形成兩種政策取向

第三節 「強制工作」與「資產形成」兩種政策取向的比較

第四節 對於台灣脫貧實務的意涵

  第二篇 脫貧行動的理論綱要

第三章 脫貧行動的規範理論

第一節 人性預設:追求自由

第二節 貧困問題的根源:能力剝奪

第四章 脫貧行動的實務理論

第一節 增強權能理論

第二節 優勢觀點

第三節    生態系統理論

第四節    資產形成模式

第五節    自我效能理論

  第三篇 生態環境對個人因應行為的影響

第五章 人情文化與資源分配

第一節 當代西方社會資源公正分配的理論

第二節 對當代西方社會資源公正分配理論的反省

第三節    低收入戶資格審查行為中的人情因素

第四節    人情文化、資源分配與社會工作

第六章 人情文化與求助行為

第一節 求助行為的意義與歷程

第二節 求助行為的理論與研究

第三節 人情文化與求助行為

第四節 低收入戶的求助行為

  第四篇 低收入戶生活現況、脫貧福利需求與服務輸送的影響因素

第七章 低收入戶的生活現況與脫貧福利需求——以某縣為例

第一節 國內低收入戶人口分佈與歷年更迭

第二節 低收入戶之生活現況

第三節 低收入戶之脫貧福利需求

第八章 為什麼不脫貧?——低收入戶經濟戶長的生態位置與利基

第一節 國內、外現有脫貧方案簡介

第二節 低收入戶經濟戶長對現有脫貧方案的參與意願與考量因素

第三節 為什麼不脫貧?生態觀點的檢視

第九章 公私部門脫貧方案服務輸送的阻礙因素

第一節 公私協力下脫貧服務方案執行現況

第二節 現行脫貧方案的服務輸送缺口

第三節 人情社會中公私協力的脫貧服務輸送阻礙

第五篇 結論:社會工作的處遇

第十章 脫貧行動的政策構想、操作模式與批判省思

第一節 脫貧行動的政策構想

第二節 脫貧行動的操作模式

第三節 脫貧行動的批判省思

  表次

表2-1 強制工作、資產形成與原始政策比較表

表7-1 台灣省2006年列冊低收入戶服務措施一覽表

表7-2 台閩地區2001---2005年低收入戶整體概況表

表7-3 台閩地區2005年各縣市低收入戶統計表

  圖次

圖4-1 以收入為基礎的福利模式

圖4-2 以資產為基礎的福利模式

圖4-3 三元交互決定論

圖4-4 效能預期與結果預期關係

圖6-1 求助歷程模式

圖6-2 人情社會中的求助歷程

圖10-1 脫貧行動的政策構想示意圖

圖10-2 脫貧行動的行政設計示意圖

圖10-3 脫貧行動的方案策略示意圖

圖10-4 抗貧體系示意圖

台長: 阿楨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1,956) | 回應(2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財經企管(投資、理財、保險、經濟、企管、人資) | 個人分類: 時評經濟 |
此分類下一篇:核能與核武
此分類上一篇:學者老矣

美也M
美貧富差距 兩極化嚴重【世界日報07.12.20
 
國會預算處(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最新報告顯示,2003年到2005年,美國財富金字塔頂端1%的家庭,增加的收入超過最貧窮的20%的總收入。
該報告的分析指出,最貧窮的20%家庭2005年的總收入為3834億元,而最富有的1%收入增加5248億元,增加超過37%。最富有的110萬個家庭的總收入為1兆8000億元,占美國人口總收入的比率從2003年的14.3%,上升到2005年的18.1%。最富有的三百萬美國人2005年的總收入約與最貧窮的1億6600萬人相當。
依通貨膨脹調整後,每個階層2005年的收入皆比2003年多,但貧窮者收入增加的程度微乎其微,中產階級也只有些微增加,最富者的收入則大量增加。最富有的1%家庭平均每戶增加46萬5700元,約42.6%,最貧窮的20%約增加兩百元,僅約1.3%,中間20%則增加2400元,約4.3%。
最富有的1%家庭所繳的聯邦稅增加,但由於稅率降低,此增加只是其收入增加比率的一半。最富有1%的美國人2005年的稅款占聯邦稅收的27.6%,比2003年的22.9%稍多。
經濟學家指出,最富者收入增加多數因為2000年股市大跌後的波動,最富有家庭的收入半數來自投資和商業收入。
2008-01-09 07:33:47
美國貧民窟
美富豪 錢賺愈多,稅繳愈少【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08.03.06

「華爾街日報」5日報導,美國國稅局針對美國四百個繳稅大戶提出報告顯示,這些超級富豪在整體所得占有的比率愈來愈大,繳的所得稅占有的比率卻減少。
國稅局五年前提出這種報告,曾使左派和右派對所得不平等引發激烈論戰。這次的資料更可能引起激憤。
這四百個繳稅大戶在2005年總共申報856億美元所得,平均每人一年賺進2億1390萬美元(約台幣65億7830萬元),遠高於前一年1億7280萬美元。他們所得最低的是1億30萬美元,比1995年高兩倍以上。
當然,這並不表示同一批人愈來愈有錢,因為所得排名經常變動不定。這只表示有錢人賺錢的本事比以前大得多。
但是,最令人注意的是所得和稅捐比率。這四百個超富在2005年的收入,占全國所得的1.15%,比1995年的0.49%高出一倍以上。但是,這段期間他們的平均所得稅率卻從30%銳降至18%。這主要是布希政府減稅的功勞。
許多人辯稱超級富豪繳付的稅捐多得不成比率。這有部分確實不假。這四百個富豪繳的稅,占全美所得稅的1.67%,雖然他們的所得只占全美所得的1.15%。
但是,他們的所得成長遠超過稅捐成長。自1995年以來,他們在全國所得占有的比率增加一倍以上,在全國所得稅占有的比率卻只提高不到50%。2005年他們的聯邦所得稅率平均為18.23%,遠低於1995年的將近30%。
資本利得對這些巨富比其他收入重要得多。2005年他們共申報將近500億美元資本淨利,占他們總所得的58%,平均每人賺進1億2490萬美元。
他們總共申報73億8000萬美元薪資,75億6000萬美元慈善捐獻,57億4000萬美元可稅利息,以及58億9000萬美元股息。

美國人 逾半無足夠儲蓄【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

新澤西州明星紀事報5日報導,最近一項調查顯示,大約一半美國人沒有足夠的儲蓄,因而存在經濟危險,如缺乏足夠的退休儲蓄,無法支付醫療、汽車修理費等意外開支,只好借高利貸或聲請破產。
美國消費者聯盟執行長布洛貝克表示,許多儲蓄不足的人是「誠懇、勤勞、正派做事的人」,「但他們存在財務風險,需要採取措施降低這種風險」。
布洛貝克還說,人們為何不能儲蓄更多的錢?最普遍的回答是貧窮,但那只是藉口,而不是真正原因。長達10年的研究發現,大多數美國人如果改變消費習慣,至少可以儲蓄少量的錢。
然而,他們往往不思考自己的錢花到哪裡去,隨意花錢、租錄影帶、吃快餐、度假等。如果他們每天省下五美元的麥當勞午餐費存起來,10年後連本帶利將近三萬美元,20年後足以支付一幢50萬美元住宅的頭期款,40年後儲蓄金額達80萬美元,足供他們退休的開銷。

貧民窟 恐重現美國【世界日報╱編譯陳家齊

管理全球最大債券基金的葛洛斯(Bill Gross)5日在英國金融時報撰文說,美國資產急速減值的狀況,令人回想起大蕭條時代的場景,主管機關應該及早拯救美國房市,否則後果堪慮。
太平洋資產管理公司(Pimco)投資長葛洛斯說,在他有生之年,經濟大蕭條不太可能重現,但一九三○年代怵目驚心的大片貧民窟,卻很可能重新在美國出現。
這些貧民窟當年稱為「胡佛村」(Hooverville),是失去城裡房子的美國人沿著鐵路胡亂搭起的簡陋住所。葛洛斯說,「布希村」(Bushville)尚未出現,但根據RealtyTrac市調公司數據來看,今年美國家庭有1.5%可能繳不出貸款,遭到法拍。某些區域的數據更令人憂懼,內華達州的房屋法拍比率已高達3.4%。隨著房市續挫,該比率料將繼續上揚。
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主席柏南基深知問題嚴重,他呼籲銀行應該考慮直接減少房貸戶的貸款本金,以免法拍屋暴增。

全球首富 巴菲特取代蓋茲【經濟日報╱編譯吳國卿08.03.07

富比世雜誌(Forbes)5日公布全球億萬富豪排行榜,投資大戶巴菲特以620億美元財產,取代連續13年第一的蓋茲,成為新全球首富。今年排名最大特色是亞洲財富迅速累積,使億萬富豪人數比去年大增三成,其中以中國和印度表現最亮眼。
整體來看,1,125人登上今年的億萬富豪排行榜,多於去年的946人;總財富達4.4兆美元,也遠多於2007年的3.5兆美元。
亞洲有211人入榜,多於去年的160人,其中印度53人(去年36人),中國42人(去年20人)。香港今年上榜的人數增加五人達26人。如果合計中國和香港富豪人數,是亞洲最多富豪的地區。另外,台灣上榜人數有七人,合計兩岸三地有75人上榜。
日本曾連續20年是亞洲最多富豪的國家,去年喪失此一地位,今年有24名億萬富豪,和去年相同,但少於2006年的27名。
富比世資深編輯柯洛爾說:「我們看到的趨勢顯示,中國的億萬富豪人數可能只落後美國幾年或十年……中國和亞洲的財富許多來自房地產與基礎建設開發,是經濟快速成長的結果。」
美國以469名億萬富豪遙遙領先各國,多於去年的415人。俄羅斯有87人上榜居次,印度有53人排名第三。去年富豪人數第二多的德國退居第四,也凸顯新興市場國家地位崛起。
今年上榜的前十名只有巴菲特和蓋茲(第三)是美國人,前20名只有四名美國人,遠少於去年的十人。入榜前十名還有墨西哥一人(第二)、印度四人(第四、五、六、八),瑞典一人(第七),俄羅斯一人(第九),德國一人(第十)。
新世界首富巴菲特的財富一年來增加100億美元,主要來自他高明的投資,使旗下的波克夏公司股價迄2月11日的一年間大漲28%。
墨西哥電信大亨施林(Carlos Slim)以600億美元名列世界第二富豪,比去年進步一名。他的企業占墨西哥股市總市值逾三分之一、墨西哥國內生產毛額的7%。
女性上榜人數從去年的87人增為99人。全球女性首富為法國化妝品集團萊雅(L`Oreal)創辦人的女兒貝登寇特(Liliane Bettencourt),財產220億美元,排名第17。
香港李嘉誠以265億美元居東亞富豪之首,全球排名第11。大陸首富是26歲的碧桂園繼承人楊惠妍,以74億美元排名125。台灣首富蔡宏圖以77億美元排名120

富豪榜》大陸42人上榜 台灣僅7人【聯合報╱編譯彭淮棟、

富比世二○○八全球富豪榜上亞洲人比去年增三成以上,領頭衝鋒達陣的主要是印度和中國富豪。
亞洲今年有兩百廿一人上榜,去年是一百六十人。其中印度由卅六人增為五十三人,而且由鋼鐵大亭米塔爾領銜,在前十大裡占了四人。中國由去年區區廿人勁增為四十二人。
香港增加五人,成為廿六人。中國大陸和香港如果合計,人數是亞洲之首。台灣七人上榜,比去年少一人。
台灣富豪人數成長遠不如亞洲鄰國,台灣富豪雖然身價上揚,部分卻是拜台幣兌美元匯價大漲之賜。富比世編輯克爾接受台灣媒體訪問時指出,台灣經濟表現落後,明顯是政治因素造成,台灣並未在中國與香港相互依存的發展中受惠。富比世總裁更直言,台灣經濟也許會在新政府上台後有起色。
這是富比世第廿二份年度世界富豪排行榜。日本進榜人數傲視亞洲廿年,直到二○○六年還有廿七人,去年丟掉龍頭寶座,剩下廿四人,今年不變,但還不如土耳其的卅五人。
香港名人李嘉誠以兩百六十五億美元(台幣八千一百四十億元)位居東亞之首,在全榜排第十一,大陸則由廿六歲的廣東碧桂園房地產集團繼承人楊惠妍以七十四億美元掛頭。
南韓有十二人進榜,馬來西亞八人,印尼和新加坡各五人。

超富榜》億萬富豪 中、印、俄大增【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

富比世雜誌5日公布2008年全球億萬富豪排行榜,維持13年的蓋茲王朝退位,股神巴菲特以身價620億美元 (台幣1兆9000億元)躍上榜首。另外一個搶眼現象是金磚四國裡的俄羅斯、中國 (計入香港)和印度上榜人數大增。
巴菲特過去一年猛吃維「股」力,原有的520億美元財產勁升一百億美元,將蓋茲擠到第三。墨西哥電信大亨史林姆也財源廣進,去年只有490億美元,這回以六百億美元排第二。13對蓋茲果然不祥,他的身價增加20億美元,達到580億美元,但進少就是退步。
全球經濟普遍減緩,超富之富卻加速增加,財產超過10億美元者從去年的946人增加為1125人,他們的總財富去年是3兆5000億美元,現在是4兆4000億美元。超富的人數過去四年來幾乎增加一倍。
美國469人上榜,多於去年的415人,占上榜人數42%,資產占超富總資產37%,但榜上前十大只有巴菲特和蓋茲兩人是美國人,其餘是墨西哥一位 (第二名)、印度四位 (第四、五、六、八名)、瑞典一位 (第七名)、俄國一位 (第九名)、德國一位 (第十名)。
新上榜的226人,70%來自美國和新興經濟體俄國、印度和中國。俄國有87人進榜,總人數排第二。印度以53人排第三。
華爾街仍是富豪孵化器,但股海能載舟,也能覆舟,星巴克創辦人舒茲因此名落孫山,去年上榜的美國次貸大戶貝爾斯登前董事長兼執行長坎恩、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執行長富德、與普特勒房屋創辦人普特勒等人,今年也出局。
女性上榜從87人增加為99人,但其中只有10%可算白手起家。全球女性首富是法國化妝品歐萊雅總經理莉莉安‧貝登冠特,身價229億美元。貝登寇特身價增加,部分得助於美元走低。
2008-03-07 09:16:58
阿楨
月入三萬… 月光族阿嘉被打槍【聯合報2012.03.05

最近網路上一篇「月光族:給馬總統的一封信」,自稱「阿嘉」、在台北工作、月入三萬的作者,附上每月開銷、想省吃儉用卻依然透支的試算表,問馬總統「該怎麼辦」,吸引數萬人按讚、轉寄,認為道出年輕人心聲。
但不少網友點出問題,除認為阿嘉應先檢討每月治裝費一千五、用iPhone、每年旅行費一萬二等花費,更有資深廣播記者指「數字是鬼扯」,例如一二五CC機車免牌照稅,燃料費每月也不到四十五元;還有人質疑每月才三百元油錢,怎麼卻要四百元保養費?
自稱來自嘉義民雄的阿嘉說,他在網路媒體公司工作、租了間套房,近來卻覺得存款變少,才想以記帳找答案。
阿嘉說他每天喝一杯「桂綸鎂賣的咖啡」、抽一包菸、三餐當老外;使用iPhone、付話費和網路吃到飽費用;每月花五百理髮一次、有看電影和上KTV等社交活動,因有女友所以養輛摩托車。此外,他還有學貸、保險支出等。
不過阿嘉的說法卻引起許多批評,直言阿嘉欲望過高,既然要享受物質生活,就不要嫌錢賺不夠。
不少人則回以改喝白開水有益身體,一條兩、三百元牛仔褲穿好幾年,不去KTV改爬山看海,何必辦智慧型手機等省錢經驗。
2012-03-05 11:24:56
圖博館
美媒:世界最大兩經濟體,中美誰的收入不均更嚴重?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2017.2.13文章,原題:美國對中國:誰的收入不均更嚴重? 收入不均已成為現代經濟的時代印記之一。作為世界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中美兩國公民在這方面有不少相似之處。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本月發布的新研究報告顯示,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兩國都已經歷收入不均驟升現象。該研究報告稱,如今美國收入最高的1%人口約佔全美稅前收入總額的20%,而1978年時不到12%。在此期間,中國收入最高的1%人口的收入佔比從約6%增至12%。
  儘管這表明美中兩國的收入不均都在持續擴大,但其中也存在一種主要區別,而該區別顯示美國的該情況或許更為嚴峻。這與(兩國)收入最低的50%人口在(各自)國家的經濟增長中的角色和比重有關。“1978年至2015年,美國收入最低的50%人口的收入佔比已經低於收入最高的1%人口的佔比。”該研究報告的作者們寫道。“相比之下,儘管中國也出現類似趨勢,但2015年其收入最低的50%人口的該佔比仍然高於收入最高的1%人口的該佔比。”
  該報告作者中的3位經濟學家在研究中發現,中國經濟一直強勁增長,雖然收入不均現像也在持續擴大,但其收入最低的50%人口的收入也實現了“顯著增長”。數據顯示,中國收入最低的50%人口的平均收入已增長400%以上。但美國此類人口的收入卻降低了1%。專家表示,這很可能使(中國的)收入不均更能被接受。
  更讓美國低收入民眾擔心的是,一旦美中貿易戰開打,他們的錢包將立馬變得更癟而非更鼓。因為,從服裝到家用電器,來自中國和其他國家的低價進口產品已幫助他們能用相對較低的價格買到大部分生活必需品。倘若特朗普政府對進口產品徵收過高關稅,這些必需品的價格或將急劇上漲。(作者艾米•皮奇,王會聰譯)
2017-02-15 09:37:46
圖博館
全球已開發國家上班族都「薪酸 」的五個理由2017-11-02經濟日報

勞工薪資漲不動已經成為全球現象,美國、日本、英國、德國、澳洲等國勞工都進入「薪酸年代」,企業界與整體經濟成長動能都很好,勞工卻難以分享成長果實,何以致此?美媒CNNMoney列舉以下五大因素嘗試解讀。
  ●工會人數減少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數據顯示,去年英國工會人數占整體勞工人數的比率降至23%,遠低於1990年代的40%,德國也從31%降至18%。這對上班族來說無疑是壞消息,工會人數減少會削弱加薪談判能力,導致公司獲利流向經理層與股東。
  ●全球金融海嘯陰影
企業界對全球金融危機記憶猶新,加上對未來感到不確定性,導致企業界不願加薪。如今美國企業正在等著看美國總統川普的稅改計畫,脫歐導致英國民眾備感焦慮,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的未來充滿變數更造成墨西哥經濟烏雲壟罩。
  ●零工經濟
非正式就業與所謂「零工經濟」(Gig Economy)的崛起代表許多人找到兼職工作,即便他們想找全職工作。舉德國為例,將近700萬人做兼職工作,一個月賺450歐元(新台幣16,028元),許多人必須依賴政府津貼度日。
  ●回饋股東
投資人的壓力可能迫使企業更重視回饋股東,而非幫員工加薪。數據分析公司FactSet的資料顯示,去年標普500指數上市公司至少便遭遇40起要求股利與實施庫藏股計畫的維權活動,前年也有73起。今年第3季平均股利也較一年前增加14%。
  ●機器人崛起
經濟學家指出,許多產業擴大採用機器人與自動化,可能也不利於勞工調薪,整體趨勢是勞工必須提升工作效率。有業者說,若公司認為員工有加薪需求,可能會考慮以機器人取代員工。
2017-11-02 10:24:56
圖博館
ILO:全球失業率將降 但低薪窮忙2018-01-23 聯合報

國際貨幣基金(IMF)才將全球今年經濟成長率估值上修至七年新高,但求職者今年想找份薪水不錯工作仍不太容易。國際勞工組織(ILO)廿二日預估今年全球失業率將下滑為百分之五點五,較二○一七年百分之五點六略有改善,但認為找到好工作恐是件難事且對低薪窮忙的普遍現象提出警告,稱仍有太多勞工活在極度貧窮狀態。
關鍵問題出在大量的「弱勢就業」居高不下,這類工作包括幾乎沒有社會與契約保障的非正式工作安排,而這導致工作保障降低、收入不穩或是無法獲得社會保護。欠缺工作保障也意味著工人竭力要求更高的薪資,這也是持續困擾世界許多地區內決策者的低通膨現象背後原因之一。
報告還說,這個問題在開發中國家最為嚴重,有四分之三勞工缺乏穩定工作,處於「弱勢」就業狀態,而這些國家受到普遍的窮忙現象影響也最大。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三億多名新興與發展中國家勞工,每天的家庭收入不到一點九美元(約五十六台幣)。

BBC事實查核:全球1%的富人掌握著82%的財富?2018.1.22

樂施會(Oxfam)的報告指,去年全球超級富豪與其他人之間的差距有所拉大,大部分的財富仍然掌握在極少數人手裏,差距拉大的原因在於逃稅、企業對政策的影響、工人權利縮水以及成本消減等等。在過去五年,樂施會都一直發佈類似的研究報告。2017年,該組織估算,世界最富有的八個人所擁有的財富相當於世界較貧窮的那半數人口的總財富。今年,這一數字修改為61。

皮凱提看美國:教育、稅制 擴大貧富差距

著名經濟學者皮凱提與塞斯2017.12.15聯合發表「二○一八年全球貧富差距報告」指出,過去卅年來,美國的貧富差距日益擴大,如今嚴重程度已與俄國相當,主因是美國教育資源嚴重不均,又偏離「累進稅制」。
  目前正值共和黨稅改法案在美國國會面臨表決的最後關頭,這項調查的結果可能引起美國關於稅改的更多討論。不少人批評,共和黨的稅改方案是為富有階級和大型企業謀福利,並未照顧中產階級和低收入族群的福祉。
  去年美國收入最高百分之十的富人掌控全美收入的四成七,俄國富人掌控四成六,歐洲富人只掌控三成七。

全球一半財富掌握在這1%人手中

瑞士信貸全球財富報告顯示,財富正在快速向少數人集中。全球最富裕的人口約佔總人口的1%,但他們卻擁有世界上一半的財富,他們在全球財富總額中所佔的份額已經從2008年金融危機時的42.5%上升到2017年的50.1% 。
2018-01-24 10:40:12
圖博館
最新報告:26位全球億萬富翁財富=最貧困38億人資產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2019-01-21報導,非政府發展和救助組織“國際樂施會”(Oxfam International)當天發佈的報告顯示,全球億萬富翁已經達到了創紀錄的2208人,他們的財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10年前發生全球金融危機後,億萬富翁的數量幾乎翻了一番。
世界經濟論壇年會將在瑞士達沃斯舉辦,屆時世界上最富有和最有影響力的一批人將聚集於此。這份長達106頁的年度報告則發佈於年會開幕前,旨在呼籲人們關注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以及全球不平等。
報告稱,去年,全球26位最富有個人的財富總額已達1.4萬億美元,相當於38億最貧困人口的資產總額。而在一些國家,最貧窮的10%人口繳納的稅收與其收入的比例比最富有的10%人口更高。這些超級富豪大多是美國人。例如,亞馬遜的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微軟的比爾•蓋茨(Bill Gates)、伯克希爾•哈撒韋的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以及臉書的馬克•紮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他們的總資產為3570億美元。
“樂施會”建議更公平地徵收財富稅,提高個人所得稅和公司稅稅率,消除企業和超級富豪的避稅行為。
與共和黨籍美國總統特朗普“有仇”的CNN稱,這份報告恰好呼應了重掌美國眾議院的民主黨所持政策立場,因為他們主張進行類似的改革。
美國最年輕女議員科特茲(Alexandria Ocasio-Cortez)也來自民主黨,她直接呼籲開徵70%富人稅,以便為其提出的“綠色新政”氣候變化計畫提供資金。
此外,“國際樂施會”還主張提供普遍的免費醫療、教育和其他公共服務,以確保婦女和兒童也能從中受益,並建議增加對水、電、兒童保育等公共服務產業的投資,以解放婦女的時間以及限制她們無薪工作的時長。
據報導,這一問題在印度這個世界上增長最快的主要經濟體顯得尤為嚴重,該國是世界上女性工作參與率最低的國家之一。世界銀行的最新資料顯示,在該國15歲及以上的女性中,僅有27%被歸類為在職或正在積極找工作。值得注意的是,據《印度時報》等印媒19日報導,印高官近日剛“把民眾抗議與經濟增長聯繫起來”,稱與中國、新加坡相比,其民眾抗議政府政策拖累印度經濟發展速度。
  回應
沒啥啊,這才是資本主義的必然發展方向,資本主義最終目標是唯一的一個資本所有者佔據99%的全球資產,而剩下所有人只佔據1%
2019-01-22 09:12:55
阿楨
董向榮:人均3萬,韓國人為何高興不起來 2019-03-18 環球時報

  根據韓國統計廳最新發佈的資料,2018年韓國人均GDP達到31370美元,人均GNI達到31349美元,首次突破3萬美元大關。在韓國,有“5030俱樂部”的說法,即世界上人口超過5000萬、人均GNI超過3萬美元的發達國家俱樂部,成員有美德法英日義等六國。
  韓國是如何實現人均3萬美元的
  一是韓國經濟崛起的起點低。1945年,朝鮮半島剛剛擺脫日本殖民統治,卻又陷入美蘇單獨佔領而帶來的南北分裂,南北在1948年單獨建國。1950年到1953年,在全球冷戰的大背景下,一場慘烈的熱戰把朝鮮半島變成了戰爭的廢墟。韓國正是在戰爭的廢墟上,在美國、日本的援助下,融入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拉開了經濟增長的序幕。韓國充分利用一切發展機會,走上一條通過出口導向型增長實現經濟起飛的道路。從1962年的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韓國經濟開始數十年的快速增長。1996年,韓國躋身OECD “富國俱樂部”。2006年,人均GNI達到2萬美元;2018年,人均GNI達到3萬美元。
  二是韓國經濟發展之艱難。韓國只有約1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資源稟賦條件非常有限。韓國充分利用人力資源,實現國家發展。舉個例子,關注韓國的人可能看過電影《國際市場》,其背景就是韓國向德國派遣礦工和護士,賺取當時緊缺的外匯。韓國在1963年至1977年先後向德國派遣了7936名礦工、11057名護士。1964年12月,韓國總統朴正熙與夫人陸英修訪問西德,他們特意去魯爾煤礦看望韓國同胞,大家齊聲唱起國歌。朴正熙感謝他們為了家人遠離故鄉來到西德辛苦工作。第一夫人陸英修也不禁暗暗拭去淚水。1965年至1975年派德礦工、護士,向韓國匯款的金額共達1.15億美元。
  韓國發展的國內因素,在於大企業的增長模式。大企業在現代經濟增長中,企業組織的發展要經歷這樣一個過程:農民從農村分離出來—大量的個體企業出現—民營非個體大企業出現—技術升級—壟斷大企業向國外擴展空間。在政府的選擇、扶持和刺激下,韓國大企業的發展已經完成這一過程,成為國際市場上的為韓國利益征戰的騎士。這是韓國獨特的發展戰略的結晶。儘管其對韓國經濟的控制已經觸及國民經濟安全,但毫無疑問的是,大企業是韓國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是韓國人的驕傲。
2019-03-18 08:18:42
阿楨
為什麼韓國人對經濟進步無感
  韓國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韓國在環境、就業、社會分配等生活品質方面還不盡如人意。普通人“壓力山大”,很難體會到人均收入3萬美元時代應有的幸福感。
  原因是:工作時間長、社會福利少。“5030俱樂部”跨入3萬美元門檻時,平均年工作時間1713小時,而韓國2017年是2024小時。在社會福利支出占GDP的比重方面,“5030”平均數據是20.7%,韓國2018年只有11.1%。
  普通韓國人的收入也增長緩慢。韓國著名經濟學家張夏成在他的《韓國式資本主義》一書中提出一個概念叫“三無增長”,即無就業、無工資、無分配的經濟增長。從2002年到2012年的十年間,韓國的平均經濟增長率為3.8%,但居民實際工資收入的增長率僅為2.1%。勞動收入分配率從1998年的80.4%下降到2012年的68.1%。
  觀察韓國的中下層社會時會發現,韓國就業領域的一個重要問題是非正規職的問題,類似於我們所說的“臨時工”問題。在韓國,有大約1/3的工資性勞動者屬於非正規職,他們的月平均工資只有正式工的一半。雇用非正規職是企業降低成本的重要方式,也是普通國民收入難以很高的重要原因。
  在韓國,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2018年韓國總體失業率為3.8%,但20-29歲的青年失業率高達9.5%。與青年就業問題相關的原因是,前些年韓國出現了“拋棄”戀愛、結婚、生孩子的所謂“三拋世代”,近年來升格為“N拋世代”甚至是“全拋世代”。這些年輕人對未來感到不安,沒有上一代韓國人的奮鬥和吃苦精神,對未來都不抱憧憬,進入“低欲望社會”。與之相對應的就是,韓國的出生率急劇下滑,少子化、老齡化發展迅速,發展前景不容樂觀。(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回應
韓日本質上還是資本主義一個縮影
2019-03-18 08:25:40
阿楨
台灣人真命苦 壓力指數全球第二高,僅次南韓 2019-03-27 聯合報

康健人壽母公司美國信諾保險集團公佈「2019年360°康健指數調查」,結果發現,台灣受訪者壓力指數持續升高,高達96%的受訪者表示他們處於壓力之下,較去年上升2%,壓力指數全球排名第二位,僅次於南韓,「財務」是導致壓力的最大因素。五大健康面向中,主要是因「睡眠不足」,造成身體健康狀態顯著下降。
「360°康健指數」調查已進入第五個年頭,旨在研究人們對身體、家庭、社交、財務和工作五大面向健康和幸福狀態的自我感受。今年調查範圍涵蓋全球23個國家地區,同時新增許多與健康相關的主題,也是信諾保險集團最全面性的健康調查。
相較於全球整體康健指數從61.2分略微上升至62分(滿分為100分),今年台灣整體康健指數從去年的57.2分下滑至55.3分,落後多數鄰近亞太地區市場。
全球倒數的五個國家和地區分別為韓國(53.2分)、台灣(55.3分)、土耳其(56.8分)、香港(57.7分)、新加坡(57.8分)。
五大健康面向中,台灣在身體健康狀態顯著下降,睡眠不足是最主要的因素,同時也和生活壓力增加、家庭時間減少、無法照顧父母和孩子的需求以及財務問題有關。
社交健康狀態是唯一較前一年有改善的面向,從55.1分略為上升至56.3分,主要原因是受訪者認為自己在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上花費了較為合理的時間,而且擁有許多朋友可以談心。
康健人壽總經理暨執行長邵駿崴(Tim Shields)指出,調查結果顯示,台灣整體的健康和幸福狀態落後於多數受訪國家,凸顯台灣受訪者需要更多的支援來協助他們改善整體健康幸福。
台灣受訪者壓力指數全球排名第二,96%的台灣受訪者感到有壓力,落後韓國僅1個百分點,遠高於全球平均84%,在23個受訪國家地區中,台灣取代了去年的香港,成為全球第二大壓力市場。
台灣受訪者中,有工作的人壓力指數平均達97%,比沒有工作的受訪者(90%)高出許多。三明治族是壓力最大的族群,以性別來說女性壓力更大。造成壓力的五大原因分別是個人財務問題(18%)、健康問題(17%)、工作太多(13%)、家庭財務問題(13%)、缺乏就業保障(13%)。
2019-03-27 09:04:47
阿楨
馬紹飛:“猶太人擁有全世界70%的財富”,這是假新聞! 2019-05-04 知乎
畢業于普林斯頓大學的紐約猶太人

我在百度上看過很多新聞,宣稱猶太人擁有全世界30%、50%、70%甚至80%的財富。這些新聞的資料都來源於極右派宣傳的一些不可靠的西方網站,早就被西方主流媒體反駁了。
目前針對猶太人的陰謀論主要是由這張造謠圖片引起的:我叫大衛•羅斯柴爾德。我的家族總財富相當於500兆美元,我們擁有全世界所有國家和地區的央行。
根據Credit Suisse在2015年的報告,全世界的總財富現在只有280兆美元,羅斯柴爾德家族的總財富實際上是最多2兆、甚至可能不到1兆美元。
除了羅斯柴爾德的猶太家族和沙特王室的穆斯林家族(總財富1.4兆美元)之外,全世界最富有的10個家族還包括五個美國白人家族、兩個法國家族以及一個墨西哥家族,而這八個家族都不是猶太族的。
根據Forbes(福布斯)以色列雜誌的報告,在全球億萬富豪排行榜中,猶太組富豪占比11.6%。這個比率的確很大,但是這群猶太富豪的總財富也不到1兆。而根據維琪百科的測評,基督教徒擁有全世界55%的財富、穆斯林擁有5.8%、印度教徒擁有3.3%、所謂的“無神論者或異教徒”擁有34.8%,而所謂的“猶太教徒”只擁有1.1%。
因此,猶太人的總財富確實難以計算。目前並沒有關於猶太人總財富的官方資料,但我個人估計他們擁有的財富應該不會超過全世界總財富的2%-3%。當然,一個僅占全世界人口總數0.2%的遊牧民族卻積累了這麼多財富,確實很神奇。
按照人口比例來算的話,猶太人肯定算是全球最富有的民族;可是那些虛假新聞中所謂的“30%-80%”這樣的資料,就純屬無稽之談了。
  回應
我不知道這種澄清有什麼意義,對財富多寡的臆測本質上是在擔心這些人對各個政府組織的干預能力及破壞力,一味地表白自己的錢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多並不能讓人們放心。
都說猶太人是最聰明的民族,但為什麼一千多年來它們從來不總結自己為什麼老被全世界追殺的問題?所以只能說它們是小聰明,一直在作死的路上。
熱愛辯解的猶太人,知道一句中國的成語麼:此地無銀三百兩。另外,猶太人,尤其是作者,還是先解釋一下,為什麼猶太人主辦的媒體,上面都是關於中國的假新聞,而且都是各種負面消息?
2019-05-07 09:58:05
蒼蠅水
2020-01-11 00:03:01
阿楨
為什麼全世界都在“印度化”? 2020-04-11 新浪網

這段時間體會新冠肺炎最深的是,一個一個呼吸道傳染病,還不是印度,而是西方那種反智程度。“印度化”最早是給美國專用的,後來發現這個幸福溫暖的大家庭成員越來越多。有如下特點:
1、上、下層生殖隔離,互相不通婚,類似有種姓制度。
2、國內有2%的世界級精英,10%的正常人,剩下的是糊塗蛋;大家住在一起,但互相沒義務。
3、少量上層精英,接受精英教育;其他大部分下層人,接受隨機教育,自生自滅,自由發展。
4、整個國家宗教氛圍濃厚,老百姓都有種“認命”的美德;越底層越反智,連基本的科學常識都不接受。
6、政府內部各自為政,也就是大家說的,“散裝的”。
  如果對歷史比較熟,大家估計已經看出來了,從古到今,包括古羅馬、拜占庭、奧斯曼、大英、大唐、大明和大清,這些帝國和朝代後期都這造型,大家都“印度化”了。國家發展一兩百年,都會形成這種效果。
  幾乎所有的大國崩潰,都是財政的崩潰。
按理說經濟規模變大,政府稅收變多才對,但詭異就在這裡,大部分國家到了後來經濟發達了,用錢的地方多了,稅收反而不夠了。國家GDP翻了好幾番,但政府卻越來越沒錢,債臺高築。沒錢就啥事都幹不了,國家後期財政都陷入了困境,社會秩序開始解體。
  一開始稅基很大,家家戶戶都納稅,國家花錢的地方也不是太多,咬咬牙就過去了。但隨著時間流淌,政府要支出的費用越來越大。比如社會上老人越來越多,政府得養著;巨大的基礎設施到後來維護成本也越來越高,公務員也越來越多。變成強國後,不可避免又要到處去打仗維護商道。
2020-04-12 10:54:28
阿楨
政府是人組成的。國家越往前發展,各種利益集團的人開始進入政府擔任高官,他們會積極推動有利於他們自己的稅收政策,什麼工商集團、土地集團和軍工集團等等,到最後都在減稅,減來減去,稅收由工薪階層來承擔。而富人卻有的是辦法避稅,請律師找漏洞,實在不行就去避稅天堂躲著。
  所以吧,所有王朝後期的共同徵兆:國家花錢越來越厲害,真有錢的大戶不納稅,稅收基本壓在中產階級身上。

你看美國新聞,各州州長都在找特朗普要物資,可特朗普也沒有餘糧。大家互相扯皮,在推特上互相罵,在新聞發佈會上罵。
你發現了吧:如果國家財政不行,很快就會出現“印度化”的跡象。政府相互扯皮不作為,老百姓也跟著越來越糊塗。
  老百姓變糊塗這事也不難理解。比如上層老百姓有錢,所以搞精英教育,孩子上名校的概率大幅提升。下層沒錢,按理說國家得給搞義務教育。但政府也沒錢,只好湊合著教育。教師工資也上不去,地位也不太高,積極性不太強,這就演變成了美國公立學校的“快樂教育”,——畢竟我教不會你東西,還不能讓你快快樂樂當廢物?
比如今天推特上,一幫歐美和印度線民(推特上到處都是印度人)在熱烈探討這麼幾個問題:
推廣5G導致呼吸衰竭;病毒是比爾•蓋茨散播的;…
說實話,每次登陸推特都被那幫反智玩意氣得肝疼。中國的義務教育比較過硬,儘管我國蠢人也不少,不過很多基本觀念是能達成共識的,比如進化論、基本世界史常識、基本數學幾何素養,再比如“疫苗應儘快研究”、“對付病毒就該隔離”等等常識還是有的。歐美基本沒啥東西能形成共識,除了大家都不太喜歡中國。
政府沒錢,公共設施也修不下去。大家去了歐美經常有種感受,那邊很多東西都年久失修,主幹道經常路中間有個坑也沒人管,不過政府確實也沒錢。這次紐約州的那個州長,天天在電視上抱怨紐約州從中國買呼吸機要買破產了。
  繞不過的三百年
難道我國常說的“三百年大限”在歐美也成立?
很悲觀地講,似乎好像沒法避免。從財政角度講,無論是中國的歷朝歷代,還是西方的大帝國,發展兩百多年後,無一例外會陷入“財政陷阱”,變得入不敷出、債臺高築,最後出一大堆問題,而且都解決不了。
2020-04-12 11:04:21
阿楨
這不是我發現的,橋水和高盛都有類似研究成果。歐洲貴族可延續千年,但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昌盛三百年,包括英帝國。
這幾個問題,民主根本無法解決。西方國家都是變成強國後才民主了,不是民主後變強的,反倒有好幾個民主後變弱雞了。不是說民主不好,是說這玩意不解決問題,咱們不討論價值判斷,只討論現實和邏輯。
不過如果放在更大的視野下,眼前的困難不算啥,只要我們自己不故意踩坑,比如通過放羊教育主動降低國民素質,再比如國家經濟脫實向虛轉向金融業,我相信中國國運還能持續下去。
https://k.sina.com.cn/article_6375389090_17c00b7a201900qghu.html
  相關新聞
04-11印度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達7447人
印度真的百毒不侵嗎?印度最大貧民窟現感染者!2平方公里住著100萬人️
  回應
一個月以後,印度是現在的美國.
對,現在他不爆發是因為先前和美國一樣不檢測
美03-26確診82040超中81782(回應:超級大國應有的表現,老大感染數也須第一. 其實早超了,以前是沒力檢,超中也只檢測30多萬次,如像中國1700萬次不知是多少倍.) 紐約一州04-09確診16萬例超美(46萬例)外所有國家,紐約市死亡過多 無人島改建千人塚畫面曝光. 美新冠04-11確診破52萬死亡破2萬,美媒:不包括家中死亡被低估. 各國死亡率差異為何這麼大:定義不同(鑒定標凖和檢測的人數不同)年齡因素/病毒變異/…
2020-04-12 11:05:25
阿楨
北大教授張頤武:西方大規模示威中,Z世代的複雜角色 2020-06-18 環球時報

最近,不少西方媒體關注到在這次由美國黑人喬治•佛洛德之死所激發的西方國家持續示威中,“Z世代”所發揮的影響力。所謂“Z世代”,也類似中國常說的“95後”,他們有幾個特點相當重要:
  第一,他們是“網生代”,對基於移動互聯網的手機文化熟悉並善於運用,在此基礎上形成其文化。而這種文化常常是“部落化”的。
  第二,出生在西方經濟發展較為順暢的“冷戰後”階段,是在相對普遍富裕時代成長的,也更重視自我的感受和體驗。
  第三,工作生活更重視所謂的“靈活性”和個性,做各種選擇都會更注重自我的滿足。
近些年來,西方貧富差距加大,經濟活動和社會生活在疫情下的停止或靜止,讓他們在生活上最先受到影響和損害。
  年輕人對於社會不公的感受,更容易形成更激進社會行為。而Z世代的“網生代”特性,使得他們更傾向於通過社交媒體來獲得資訊,由於遮罩和消除了和不同看法的人相互討論,也更容易形成“極化”的形態。
  很多網路上的社交媒體其實是高度“部落化”的,和所謂的“外人”,包括家中長輩等都沒有相容性。
  同時,這些行動由於其具有青少年的衝動性特點,而缺少自製力,更容易出現暴力和逾越界限的活動。年輕人的精力旺盛,在社會停擺的狀態下他們也沒有其他的更多事情。這更能夠令他們延續其街頭行動。
  這些年輕人觀念也相對簡單,由於其激進,往往會做非此即彼的二元選擇。他們有難言的憤怒和不滿,但沒有更明確的目標和具體的策略。他們往往有即興的、發洩式的表現,最終會形成什麼樣的發展卻極不清晰。
2020-06-18 07:47:50
阿楨
大學畢業生最新起薪曝光 網友一看噓爆回這句 2020/07/12 中時

台灣近年來大學畢業的起薪有微幅調漲,近期勞動部發布的調查顯示,2019年大學畢業平均起薪有29K,對此,有網友在PTT上分享這項數據,卻意外引起熱烈討論,不少網友都狂噓,「現在拿29000大概跟以前拿24000差不多」、「29k 在台北差不多是吃土」。
但似乎南部數字更慘,「那我怎麼看到中南部一堆比這個低的..?」。
  回應
歡喜選甘願受,呵~南部薪水低那是台灣價值~
加入民進黨,前途無限,也可吃人夠夠。
趕羚羊!綠共的數據能信?

年輕人沒有最苦 只有更苦 2020/07/12 中時社論

全球新冠疫情更惡化,今年全球經濟將衰退3到5%,各界已有共識,今年是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後經濟表現最差的一年,情況比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還差。不少國家的股市卻展現強勢上漲格局,台股上周站上30年來新高。
金融海嘯後,全球主要央行將利率降至零到負利率之外,也大推特推所謂的QE(量化寬鬆),其思維是支持股市就能保有財富效果,讓企業繼續運作,最後對經濟及一般民眾(就業者)都會有好處。
全球經濟表現最好、被稱為「黃金年代」,是在上世紀戰後到70年代,當時各國所得差距較小、經濟成長較高。但80年代後,美國雷根與英國柴契爾夫人上台,自由化與鬆綁成為流行名詞。雷根把個人最高稅率從70%降到28%,英國幾乎所有公營事業都走上私有化、民營化。
這一套「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認為富人受惠後會增加投資與消費,讓窮人也受惠終而全體民眾都能獲利,也有人稱此為「滴漏式經濟」(或下滲經濟),經過30多年試驗,這套經濟政策已出現所得差距嚴重擴大的後遺症,川普上台後又推動大減稅,疫情也讓政府負債大增,未來所得差距必更惡化。
台灣的所得差距如根據官方公布的五等分法比較,最高級跟與最低級距的差距大致在6倍多,已較早年的4、5倍惡化。若就財政部財稅中心資料,最高所得的5%對比於最低所得5%的倍數,1998年時只有32倍,2013年已飆到99倍。
疫情時代經濟,政府負債加重、所得差距拉大、年輕人陷低薪困境,蔡政府若應揚棄新自由主義的思維與政策,讓高所得者繳更多稅,同時壓制可能再上揚的房價。
2020-07-13 09:04:08
阿楨
為什麼窮人更愛奢侈品?諾獎得主:越窮越愛買買 2021-02-17

  在這個“996”的時代,我們時常能看到那些匆匆忙、勤勤懇懇的上班族,他們任勞任怨,甚至每天工作超過12個小時。
  與此同時,網友們吐槽自己是“社畜”碌碌無為、是“日光族”負債累累,甚至按日子過得“越忙越窮”,卻全然不知道這一切是因為什麼。
  直到2019,三位經濟學家因為一本名為《貧窮的本質》的書籍,以及他們在這背後卓越的貢獻,獲得2019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
  這三位經濟學家用15年的時間踏遍5大洲、18個國家和地區中最貧窮的地方。從生活、教育、健康等生活的多個維度,來探究貧窮產生的真正原因,最終有了“貧窮陷阱”:
  越窮越容易生病,越生病未來就更窮
  窮人們並非不夠努力、不願意學習,但生存本身就可能已經占去了他們95%的時間,再加上錯誤的觀念和匱乏的資訊,光是讀起來就感到十分絕望。
  窮人們沒有剩餘的資金來長期投資自己,缺乏有效的資訊而無法做出正確決策,因為朝不保夕而放棄投資及時行樂,又或者因為出身卑微只能自怨自艾自生自滅。
  最後,一輩子逃離不出“貧窮陷阱”。
  而當我們直視這一系列具體的問題、詳細解讀對貧窮和窮人的誤解,這一切也將能夠啟發我們反思自身的思維模式和現金流管理,最終成為更好的自己。
2021-02-18 08:39:50
阿楨
中美扶貧差異對比,美國扶貧50年,為啥窮人越扶越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D7dcXgQbQk
  相關新聞
美國社會福利 愈窮愈享「白吃的午餐」2021-12-08 世界日報
2019年美國50萬遊民分佈10大城市
加州食物券 現金補助計劃助養未成年子女
無法無天! 美加州暴徒爬火車砸貨櫃行搶 宛若第三世界畫面曝光(回應:自2020年起,因為疫情讓貧窮問題惡化,搶案1年內暴增3倍多,加上司法當局對類似案件定罪率低,警方就算逮人也沒什麼作用。)
美國社會分歧嚴重「內戰恐開打?」
中國2021-02-25舉行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習近平宣佈,中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中美扶貧的比較分析 2019-10-21

三十年扶貧工作經歷了不同國家的起伏跌宕,中國讓8.5億人脫貧了,有些朋友感嘆為何中國扶貧最成功卻得不到西方認可,我看不必糾結於西方對於中國經濟問題的許多偏見,他們好的我們就學,他們缺失的我們可以做得更好。
扶貧不可能一蹴而就,大家要知道扶貧最艱巨的任務是防止返貧,例如,三十年前美國貧困發生率是15%,如今依然是,其中還有6萬美國人無家可歸。美國扶貧依賴稅收支出,短期項目多,長期項目幾乎沒有,各州都有自己的方案,往往與納稅人之間存在利益衝突,每次選舉換人都會打斷某些項目,窮人往往處於政治弱勢,經濟上難以翻身。返貧有體制結構問題,也有社會文化問題。美國扶貧變成了「養貧」,而中國扶貧是為人民提供了安全感,改善了生活品質,增加了家庭總資產,更重要的是讓年輕人有更好的職業培訓和生產線經驗。
2022-01-19 10:19:30
阿楨
Z世代價值觀在帶來經營模式革命 2022/01/12 日經中文網

1997年以後出生的「Z世代」2022年已25歲了,將成為拉動社會發展和消費增長,與上代人的價值觀相反。比如,Z世代認為,明知很快就會失去價值,卻仍然購買,這缺乏合理性。還會讓人貶值→用完就扔→增加廢棄物的循環。

日本27歲社畜日常曝光,讓中國600w網友瑟瑟發抖不敢去日本生活 2020-09-07

雖然中國996上班族每天都會喊累,但大部分人也不會因爲工作產生厭世的感覺,大不了重新換一份工作。
可是在日本的上班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社畜」,有些人工作做到想自殺/過勞死的地步都不敢放棄,因爲在日本找工作不容易。讓600w網友瑟瑟發抖,原來看似美好的日本生活,竟然也有這麼不堪的一面,再也不說去日本生活了。
  相關新聞
新冠疫情下日本少女找不到工作改從事「爸爸活」 月收入竟高達48萬元,結果卻太好賺回不了頭

小確幸啃老──蔓延日本、大馬、台灣、中國的青年「失志」潮 2017/01/03

大前研一的《低欲望的社會》,描述日本年輕世代不婚、晚婚、不買車、不買房、不敢生、社會少子化等內容,事實上,這恐怕是當今亞洲、甚至全球年輕世代共同面臨的現象:貧富差距越拉越大,年輕世代普遍低薪,甚至失去了「奮鬥的目標」。
2022-03-23 09:02:25
阿楨
全球饑餓指數一出,印度政府怒了!中國排名是... 2022-10-17 觀察者網

上週末,最新一期全球饑餓指數(GHI)發佈,印度在所列121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107位元,較上一期下滑6位。這一排名,引來印度政府的不滿。
據《印度快報》16日報導,相關排名發佈後,印度婦女和兒童發展部發表聲明,指責這一指數“持續”對印度搞汙名化,稱其“脫離現實,故意無視印度政府為保障糧食安全所做的努力”。
GHI的資料由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IFPRI)收集和研究,並由德國和愛爾蘭的非政府組織發表,被認為是研究世界糧食安全情況的權威資料之一。中國的指數從2000年起逐年下降,到今年已排在全球前列。
最新公佈的GHI指數中,印度為29.1,排名世界107位
根據最新一期發表的GHI,印度今年評分為29.1分,排名世界第107位,較上一期下滑6位。在GHI的評分體系中,印度本次的表現被評為“嚴重”。
與周邊國家相比,印度的表現也不算良好。印度的排名低於巴基斯坦(99位)、孟加拉(84位)、斯里蘭卡(64位)和尼泊爾(81位),僅比阿富汗高兩位。亞洲範圍內,中國和科威特排名最高,指數均小於5。
從縱向資料看,印度的GHI從2000年的38.8開始下降,在2014年達到28.2的最低點,之後又開始上升,今年達到29.1。此外,資料顯示,印度營養不良率不僅高於2014年(15.1%),甚至高於2000年(17.15%)。2019至2021年間,16.3%的印度人長期營養不良。印度兒童營養不良率達到19.3%,為全球最高。
GHI給出的總體評價是,印度從2000年來已獲得長足進步,饑餓威脅從“警戒”狀態下降到了“嚴重”狀態,但仍有幾個值得關注的領域,特別是兒童的營養狀況。
本次GHI指數,主要以四方面衡量:營養不良、兒童體重年齡比、兒童體重身高比,以及兒童夭折率。而在這四個領域,印度的表現都不佳。其中,印度的兒童體重身高比資料,更是全球最差。
針對這一資料,印度婦女和兒童發展部表示:“這是又一次顯而易見的玷污印度國家形象,把印度描繪為一個無法滿足人口糧食安全和營養需求的國家。錯誤的資訊,似乎已經成為年度GHI報告的標誌。”
此外,婦女和兒童發展部還表示這一報告脫離現實,“故意忽視印度政府在疫情期間為確保糧食安全所做的努力”,而印度正運行“世界上最大的糧食安全項目”。
2022-10-19 06:08:3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