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4-15 06:29:20| 人氣3,913| 回應5 | 上一篇 | 下一篇

《生態博物館》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首次知道「生態博物館」是在看前評百集光碟《中國博物館》時曾有段:

「中國最早建立的生態博物館是1995年貴州省人民政府邀請中國博物館學會常務理事著名博物館學家蘇東海教授和挪威著名生態博物館學家約翰‧傑斯特隆先生同貴州省博物館專家一起在貴州考察後建立的六枝梭戛鄉生態博物館,保護一支只有4000多人的民族苗族-長角苗。此後生態博物館如雨後春筍一般地在中國建立起來,為保存少數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做出了重要貢獻。」

你崇中貶台啊!何必捨近求遠呢?臺灣就有宜蘭、北投生態博物館。

是嗎?有人在維基百科撰文說:「在臺灣,博物館學界一直注意生態博物館學的發展,但大多是採用其理論而成立的「類博物館」或是由一塊區域的博物館所組成「家族聯盟」,例如宜蘭縣以蘭陽博物館為首的蘭博家族,尚未有真正以「生態博物館」為名的博物館出現。」

這是定義的問題,郭中端(內政部營建署顧問)在北投社雜誌社第七期撰文認為:

「這種以貢獻當地住民運動與區域社會為目標的博物館(提出這項理論的是國際博物館會議 (ICOM)會長法籍安利.力比葉 (HENRIL RIVIERE)於一九七一年所發表),嚴格來說,其正體與區域環境再生、地方產業振興、甚至住民運動都相當近似,或成為這些運動的副成物也不一定。而這不明正體的正體即ECO-MUSEUM。這與坊間將MUSEUM冠上自然生態的ECO-MUSEUM 大不相同,因為其包含了人的生態、生活以及人類所創造出的人工物在內。如果直譯為「生態博物館」並不很恰當,如果將其意譯為「生活.環境博物館」則較為合適。」

依《生態博物館》(五觀,2003)作者張譽騰研究:「生態博物館這種法國式的術語,對英國博物館界而言是相當複雜的,極難了解的,他們的反應無論是困惑、懷疑或敵意(p.98)…讓他們直接聯想到的,經常是生態學或環境,鮮少有人會聯想到它是一種和社區有關的博物館型態…法國生態博物館所強調的地方認同與集體參與,普遍假定像社會這樣的集體是一種虛構的實體,而個人才是真實存在的史賽塞信徒來說,難免有格格不入之感。(p.99)」

怎會?強調由下而上「地方認同與集體參與」的生態博物館怎會成為國家機器之一環?

這正是生態博物館的吊詭所在,作者在<運動的發源地──法國>小結道:

「從1990年代初期起,事實上,法國的所有生態博物館均已被整編到法國文化部博物館司中,它們已經成為被馴服的一群,尊貴國家體制的一部份,不再對旣有體制造成任何威脅,也喪失其做為革命性機構的風貌了。(p.66)」

這在約是同時的臺灣李陳政權文建會之「社區整體營造」也似曾相識!

大概如作者所言:「從後見之明的觀點,我們可以說生態博物館觀念其實是非常天真、浪漫,註定要失敗。(p.225)」

不只吧!而是如作者所言:「事實上,從文獻顯示,納粹的『祖國博物館』(包含歷史文化和工藝美術的德國各地方博物館)在法國發展出生態博物館運動,在觀念和實踐上都有許多啟發(p.24)。」

這在臺灣李陳政權的本土化運動又似曾相識!

生態博物館─一個文化運動的興起 讀後摘錄:
 
本書是作者本身到國外生態博物館的參訪與參與台灣生態博物館的規劃經驗的整理,並說明了何謂生態博物館,並說明了其發展的過程,也比較了新博物館學舊博物館學間的差異,並舉例除了法國之外,加拿大、英國與美國如何實踐生態博物館運動,台灣的經驗等。
隨著社會逐漸趨向民主,現代博物館的經營理念上開始注意到社會大眾的需要,並多方面拓展展示、教育與休閒活動的功能,也開始注重博物館行銷與宣傳策略,博物館儼然從服務菁英份子的「小眾文化」變成服務社會的「大眾教育機構」,生態博物館也開始陸陸續續的成立。
生態博物館的主要關懷就是對「地域集體記憶」的高度重視,注重人與自然間的互動表現,它是時間的表現(社區與自然環境發展的歷史)、它是空間的詮釋(當地自然環境的保存與維護),它同時也是一做保育中心、實驗室與生態學校,書中作者提到一個對於生態博物館的形容我很喜歡,他說:「如果環境是一本書,生態博物館就是它的目錄」,生態博物館紀錄了這個環境與居民的關心,並且與政府「社區總體營造」的政策息息相關。
作者提出生態博物館具有三個特性與三的困境,三個特性是:1.機構極簡化(多運用當地居明當作生態博物館的工作者,除了可以加深居民對社區環境的認同感,也可避免政府組織定型、僵化的情況);2.財源地方化(因為政府普遍經費不足,生態博物館想擁有自主權,自然也有必要以生態博物館為核心開發文化創意產業,促進社區總體營造,來增加生態博物館經費);3.空間離散化(生態博物館只是個核心,整個環境還有其他的衛星機構,如地方文化中心等,達到分工互補的功能,生態博物館是以整個環境與社區發展為主要使命)。
三個困境是:金錢(無論政府補助或贊助者捐助,經費問題不只困擾生態博物館,也是其他種類博物館的共同困境)、權力(政府因為經費缺乏的問題欲開放民營化,但社區居民想要社區經營的自主權,這兩股力量不停的拉鋸)、認同(是否每個居民都認同這個生態博物館的使命?生態博物館所反應的是否就是居民的共同意識?真實性如何?)
因此看完本書後,可以發覺社區或生態博物館要「永續經營」,由政府與居民長時間的溝通與經營,對與使命的具有共識與凝聚力才是生態博物館能永續經營的關鍵!但當然,這是有一定的難度的挑戰。
http://tw.myblog.yahoo.com/jw!SX4PkoKFQE7L8Ii2k8EWY1Izug--/article?mid=13&sc=1
 
生態博物館 维基百科
 
生態博物館是在原來的地理,社會和文化條件中保存和介紹人類群體生存狀態的博物館。1971年第九次國際博物館會議,提出了生態博物館的概念,隨後誕生了法國克勒索蒙特索礦區生態博物館為代表的第一批生態博物館。
生態博物館索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中保存在農業社會中長期形成發展的民族文化和地區文化,更長遠來看如何在這個日益全球化和商業化的世界上保持文化多樣性。
中國大陸最早建立的生態博物館是1995年貴州省人民政府邀請中國博物館學會常務理事著名博物館學家蘇東海教授和挪威著名生態博物館學家約翰·傑斯特隆先生同貴州省博物館專家一起在貴州考察後建立的六枝梭戛鄉生態博物館,保護一支只有4000多人的民族苗族-長角苗。此後生態博物館如雨後春筍一般地在中國建立起來,為保存少數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台灣,博物館學界一直注意生態博物館學的發展,但大多是採用其理論而成立的「類博物館」或是由一塊區域的博物館所組成「家族聯盟」,例如宜蘭縣以蘭陽博物館為首的蘭博家族,尚未有真正以「生態博物館」為名的博物館出現。
今天全世界已經有300多家生態博物館。大部分分布在歐洲、拉丁美洲和北美。
貴州六枝梭戛鄉生態博物館
 
蘭陽生態博物館
 
三坊七巷 大陸第一個生態博物館2011-08-29 旺報
 
     福州市經典古蹟「三坊七巷」被大陸國家文物局列為首批生態博物館(又稱社區博物館)示範點,將占地6百多畝的街區都視為博物館範疇,除了古老閩式建築,還有脫胎漆器製作等非物質文明,是大陸第一次引進「活的博物館」概念。
     三坊七巷為福州市區老街坊,俯瞰街道如同魚骨狀,這個區域裡頭有歷朝官宦商賈之家,沈葆禎故居、林則徐故居、林覺民故居、名作家冰心故居都在這個區域。福州市從2006年開始復建修繕三坊七巷,目前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築有159處、200餘座,符合文物保護等級的就有28處。
     復原完成的三坊七巷,基本重現清朝末年的繁華街況。最熱鬧的「南後街」是魚骨的中軸線,兩旁商店林立,現在也有不少台商進駐,還有國際知名的飲品店。但本著復舊如舊的原則,不管什麼店面,外觀都是明清風格,連南後街郵局也不例外。
     福州市相關單位指出,「三坊七巷社區博物館」有1個中心館、37個專題館和24個展示點,設計概念以「地域+傳統+記憶+居民」來重組文化遺產。以最大的中心展示館「劉家大院」來講,不僅重修清朝時期商賈宅邸的豪華氣派,還有劉氏後人的傳承資料,並蒐集劉氏發跡的歷史。
     社區博物館的另一個概念,就是物質與非物質文明遺產並存,三坊七巷的其他展區,有福州工藝展示,黃巷的小黃樓,就有脫胎漆器、壽山石雕、書畫展品;文儒坊17號尤氏民居,則有福州地區挖掘出的沈船瓷器和船體結構,證明這裡曾經是大陸最大的木材輸出港口。
 
中國生態博物館總體規劃  安吉新聞網 2010年07月14日

 
前  言
  生態博物館的理念在上世紀80年代傳入中國後,90年代開始在貴州實踐中國第一座生態博物館的建設。從上世紀90年代至本世紀初,中國先後在貴州、內蒙、廣西、雲南等地建設了生態博物館。這些生態博物館建設大多選擇了民族文化豐厚,居民生活卻極爲貧困的落後地區,它們的建設往往承擔著社區發展和文化遺産保護的雙重重任。在經濟相對發達的東部,卻一直缺乏這樣一個生態博物館。
  長江三角洲地區作爲“我國綜合實力最強的經濟中心”、“亞太地區重要的國際門戶”、 “我國率先躋身世界級城市群的地區”和全國區域發展的領頭羊,一直被國內外各界高度關注。2008年8月,國務院正式出臺的《進一步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意見》,這是“長三角一體化”概念首次正式進入中央文件。“長三角一體化”正式上升到國家層面,用“國家保證”的形式進行了確定。加快提升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促進這一地區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率先發展、一體化發展,對全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當然,在加快長三角經濟一體化發展的過程中,面臨著怎麽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怎麽走經濟、社會、人口、環境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共同問題。回顧改革開發30年,我們曾以犧牲環境來發展經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鑒于前車之鑒,未來的發展不能再走老路,必須讓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其實早在2003年8月,建設“綠色長三角”就已達成共識。在《關于“世博會與長江三角洲經濟共同發展”的若幹建議》中,滬、浙、蘇三地就首次提出借“世博會”良機打造“綠色長三角”。當下的長三角一體化正向更高層次的“綠色經濟”一體化方向發展。
  安吉地處長三角的中心位置,是長江三角洲地區迅速崛起的對外開放縣,而且安吉人文曆史資源豐富,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是曆史上浙江最早的郡治所在地,山民、佘族等特色多樣性民俗文化賦存地、是“全國第一個生態縣”、“全國生態農業示範縣”、“中國竹鄉”、 “中國轉椅之鄉”、“中國白茶之鄉”,這些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資源和人文曆史資源條件,爲建造生態博物館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如果能在安吉建造一個成功的中國生態博物館,其影響不僅會輻射到整個長三角地區,而且將擴大到整個東部乃至全國,從而更大的發揮生態博物館的作用。
  在這樣的背景下,按照十七大提出的“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積極推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建立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生態文明”的要求,安吉縣結合自身“中國美麗鄉村”建設,在國家文物局和省文物局,特別是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的關心、支持和幫助下,提出在安吉建設生態博物館的設想,並希望中國(安吉)生態博物館能有別于其他模式生態博物館的建設思路,無論是生態博物館的形式、內容、功能還是運營管理模式,都能有所突破創新,特別是內容與功能上,不能將保護與展示的內容局限于現有的各類自然生態環境、傳統民俗文化與曆史文化遺産,而要將整個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中正在發生的、或將要發生的具有典型意義的事物納入其中,使生態博物館與人類社會發展的曆史進程緊密結合,成爲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積極因素。
  第一章 理論研究
  1.1國內外生態博物館研究與實踐
  20世紀80年代,在對工業文明和傳統博物館進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礎上,一種全新的文化遺産保護形式在法國誕生,這就是“生態博物館”。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生態博物館在政治層面上具有人權及人道主義的色彩,在文化層面上倡導文化多元主義特別是弱勢文化社區的關注,在技術操作層面上注重當代新發展的多種學科與人類遺産的保護、研究和交流的有機結合。生態博物館理念在世界迅速得到了廣泛的傳播,並在世界各地進行了創造性的實踐。
  1.1.1國外生態博物館研究與實踐
  (1)不斷進化的生態博物館理念
在後工業社會裏,環境科學的崛起和生態觀念的傳播,震撼人心,成爲全球關注的熱門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1971年國際博協第9屆大會中,基于將遺産與環境聯系在一起的改革思路,誕生了“ecomuseum”一詞。這裏“eco”既不是指經濟(ecomomy)也不是泛指生態學(ecology),其本意是指社會環境均衡系統:社區或社會,人是其中存在的核心部分,包括人類的活動及其進程。這是70年發明生態博物館的原意。這種有別于博物館傳統文化的新思維,對于博物館改革者來說極具吸引力,迅即形成了深入研究和實踐的動力。
隨著生態博物館建設實踐的進行,生態博物館的理念也在不斷校正中。如裏維埃(1973、1978)、法國政府(1981)、勒內?裏瓦德(1988)等都提出了生態博物館的概念。
         表1-1 生態博物館與傳統博物館的區別
屬性
 傳統博物館
 生態博物館
範圍
 靜態的獨立建築或者建築群
 整個特定的社區。社區的自然和文化遺産被原狀的、動態的保護在其原生環境之中。
主體
 專家學者
 經過培訓,由社區居民親自記錄社區發展檔案
功能
 保護和收藏文物
 資源保護中心,用以保存自然和文化遺存。
教育
 “鏡子”和“學校”,用于社區居民立足現在、借鑒過去、掌握未來。
 “展櫃”,向外來參觀者(消費者)充分展示自身文化藝術,張揚文化多元主義和人權價值觀。
服務對象
 本地居民、外來公衆
 社區居民、外來大衆、研究目的的學者、專業機構
展示內容
 多具有文物價值的經過曆史沈澱的具體實物遺存。
 社區中的一切資源,包括文化和自然的。文化不僅僅是有文物價值的實物遺存,還有傳統的風俗等一列非物質文化遺産。
展示方式
 靜態的、孤立地陳列于博物架上,脫離原生環境。
 時間和空間、靜態和動態有機結合。原狀的、動態的、鮮活的保護于原生環境中。
    在評價生態博物館成功與否的指標上,參觀人數、藏品數量、所進行的教育活動等已經不是最重要的,指標應集中于當地居民應用生態博物館思維方法,管理和保存它們的文化和社會遺産的有效程度。在生態博物館中保護和發展的關系研究上,多數專家認爲可持續發展是必須遵守的原則,發展責任型旅遊、生態旅遊是生態博物館發展的有效途徑。
  (2)各具地域特色的生態博物館建設實踐
  西方發達國家的生態博物館保存的大多爲工業化社會的文化,一般産生于關閉的曆史原址,例如礦區、鋼廠、發電廠,許多以前的工人失業或退休,成爲此類博物館的創辦者。各國實踐中對生態博物館的管理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如法國的特許經營管理體制,意大利結合政府立法的形式進行管理。
  ①法國
  第一代生態博物館是在裏維埃的指引下 ,以人與環境的緊密結合爲特征創建的法國地方公園模式 ,這個模式從1967年開始至1975年形成了法國地方公園系統。在生態博物館的另一位倡導者戴瓦蘭引導下,于1971年至1974年在法國索勒特索煤礦區建立起來的。整個社區都懷著極大的熱情投入這個項目的開發 ,這個模式創造了工業社區生態博物館的最早的經驗。
  ②加拿大
  加拿大生態博物館擴大到小型社會的整體,被稱爲“社會生態博物館”,成爲加拿大新博物館學的試驗區。之後,加拿大陸續建立起來的一批生態博物館也是各具特色的。如保護工人住宅區文化的“全社會之家”生態博物館;爲保護自然文化區的“島上居民之家”生態博物館;爲保護和研究曆史遺産的洛格山谷生態博物館;在生態學教育中心興建的聖康斯坦特生態博物館;爲大衆博物館學討論會址成立的文化中心建立的德賽河生態博物館等等。
  加拿大發展的生態博物館具有自己的特點。一是強調公衆參與,二是社區往事的共同回憶,三是建立解釋中心,開設大衆博物館學課程,專家與社區居民取得共同認知。
  ③美國
  美國的生態博物館建設就汲取了加拿大的經驗,美國史密森學院開發的亞克欽印第安社區博物館,就建立了類似解釋中心的組織和建築,但他們直接稱爲生態博物館。居民說:我們把生態博物館看成是信息中心。這個信息中心也制定和實施了培訓計劃,組織了和加拿大的互訪學習,學習遺産保護和檔案管理。美國建立的生態博物館具有美國自己創造的經驗。
  ④瑞典
  截至2005年,瑞典建立了12 個生態博物館。瑞典生態博物館想要表現人類長期利用和改變自然,由此形成的自己文化的路程。以當地居民的方式和居民的曆史去表現生態博物館的文化遺産。如表現薩米人(Sami-people)的昨天和今天的日常生活文化的少數民族文化生態博物館、表現傳統農業和曆史遺迹的生態博物館、表現環境特別是珍稀動植物的生態博物館,多數生態博物館反映的是在工業化進程中居民的生活和生産方式,在前工業區建立了工業遺産生態博物館。
  ⑤日本
  生態博物館的思想在亞洲的日本也受到了關注,被發展爲“造鄉運動”,“造鄉運動”強調內發性,即一村一品,由當地居民做起,以一些村莊作試點,成立生活工藝館,館內設木工、陶藝、編織等工房。觀光客只要交納一定的費用,便可以親手體驗各種器物的制作,並由專人進行指導,接受咨詢。這些村落以其自然的風光和傳統的文化特色吸引了大批的觀光客,還使村民們不離鄉土,走上富裕之路,並且有效保存了當地的特色文化。
  1.1.2國內生態博物館研究與實踐
  (1)國內生態博物館研究
  我國對生態博物館的研究始于上世紀80年代中期,1986年《中國博物館》雜志集中介紹了國際生態博物館運動的有關成果。90年代中期開始推向實踐建設。之後,來自人類學、民俗學、博物館學等多學科的學者對生態博物館的研究從觀望狀態轉入了與實踐結合的學術研究階段。國內學者對生態博物館的操作模式、社區參與機制、旅遊開發、保護與開發的博弈、生態博物館理想與現實的對接等問題進行了較爲深入的探討。
生態博物館建立原則的研究中,2000年制定的“六枝原則”最爲顯著,這一原則是針對中國生態博物館保護與發展問題的重要綱領性文件,即:
六枝原則
1、村民是其文化的擁有者,有權認同與解釋其文化;
2、文化的含義與價值必須與人聯系起來,並應予以加強;
3、生態博物館的核心是公衆參與,必須以民主方式管理;
4、當旅遊和文化保護發生沖突時,應優先保護文化,不應出售文物但鼓勵以傳統工藝制造紀念品出售;
5、長遠和曆史性規劃永遠是最重要的,損害長久文化的短期經濟行爲必須被制止;
6、對文化遺産保護進行整體保護,其中傳統工藝技術和物質文化資料是核心;
7、觀衆有義務以尊重的態度遵守一定的行爲准則;
8、生態博物館沒有固定的模式,因文化及社會的不同條件而千差萬別。
  (2)國內生態博物館實踐
  從上世紀90年代至本世紀初至今,中國先後建立了貴州生態博物館群、廣西“1+10”民族生態博物館群、內蒙古達茂旗敖倫蘇木生態博物館、雲南西雙版納布朗族生態博物館雲南等地建設了生態博物館。
  這些生態博物館建設大多選擇了民族文化豐厚,但居民生活卻極爲貧困的落後地區,它們的建設往往承擔著社區發展和文化遺産保護兩重重任。這些生態博物館的構成主要是一個信息資料中心,以及開放性的社區活體保存和展示中心,並通過旅遊開發提高社區居民的生活水平。
在欠發達地區的生態博物館實踐也遇到很多難題,如在資金、人才、制度等方面的限制。特別突出的問題是社區居民自我認知不足,文化主導權在理念先進的政府和專家手中,需要文化代理完成生態博物館的初期建設,從而降低了保護成效,也使得生態博物館的鞏固相當困難。中國博物館學家蘇東海先生認爲:這種文化主導權的回歸要經過三個文化遞升的層面,即利益驅動層面、情感驅動層面和知識驅動層面。村民保護自己文化的動力來自利益的驅動,也來自對自己文化的天然感情,但對自己文化的價值還缺乏科學認識,這三個層面都需要提高,這是一個很長的過程,要對村民進行必要的培訓。不僅要幫助村民們理解生態博物館,更迫切的是要幫助他們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科學地認識自己文化的曆史價值、藝術價值和學術價值,他們才會更加珍愛自己的文化,更加關心自己文化的長遠利益。
 小結
■在中國,鞏固生態博物館要比建立它更難,面臨著資金、人才、制度等上面的限制;
■ 通過培訓讓居民獲得生態博物館的管理權,逐步實現社區居民文化主導權的回歸;
■充分利用當地文化中心等衛星機構,與生態博物館分工互補。
■生態博物館的建設必須與當地經濟增長、社會進步的目標保持一致;
■生態旅遊是平衡生態博物館保護與開發之間關系的有效工具;
■在經濟較爲發達的地區建設生態博物館可能更大的綜合效益。
  1.2生態博物館相關理論基礎
  1.2.1博物館學
  博物館學(Museology)是研究博物館的科學理論和工作方法的科學。研究範圍包括博物館學的一般原理以及博物館與經濟基礎和其他上層建築之間的關系;博物館事業的發展史和發展方向;博物館的性質、作用、特征、社會功能;博物館展品的征集、鑒定、保管、陳列等業務工作的原則和方法;博物館的建築設備及其他設施;博物館的機構設置、組織管理和人才培養。以上的重要理論和經驗爲中國(安吉)生態博物館的規劃建設提供重要的理論基礎。
  1.2.2地理學
  地理學是關于地球與及其特征、居民和現象的科學。地理學家在研究人地關系時發現,一個地區居民的生活、生産方式與區域的地理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人與地理環境的互動下,産生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人類生活生産方式,以及地方民俗文化。
居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以及在這樣的地理背景下創造出來的多彩文化已經成爲地方記憶留存在土地上,這些記憶成爲塑造一個地區地脈、文脈的重要元素,也成爲一個地區居民建立自我認知的重要源泉。
  地理學思想爲生態博物館的建設提供有益的理論指導,意大利學者毛裏?吉奧在列出100個生態博物館相關術語的同時也指出,生態博物館是建立在當地公衆參與社區發展的基礎之上,致力于“場所認同感”的博物館。因此在生態博物館的規劃建設中,必須理清社區人地關系,通過多種方式明確社區居民對自身的認知,以社區居民的自我認知爲基礎,保護這一地區“與生俱來”的自然與人文資源。
  1.2.3生態學
  1869年,德國生物學家E?Haeckel首次提出了生態學(Ecology)的概念並賦予了確切的定義,從此以後的一百多年,生態學成爲近代國際上最活躍的學科之一。現代生態學已經成爲一門探討生命系統與環境系統相互作用規律的學科。生態學理論可以應用到自然生態、社會生態、人類生態、景觀生態等中去。
  (1)在自然生態上
  保持地球生物圈中生命形式的豐富性和物種的多樣性,對于維持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以及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物質、信息和能量交換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維護生命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已成爲一個重要的現代環境價值理念。因此,生態博物館作爲保護自然和文化多樣性的一個工具,尊重自然生態系統的規律,爲維持自然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做出貢獻。
  (2)在文化生態上
  文化生態學是以人類文化與環境的關系爲研究對象,主張從人、自然、社會、文化等多種變量的交互作用中研究文化産生、形成和發展的規律,用以探求不同民族文化發展的特殊形態和模式。從文化生態學的角度來講,每一種文化都有著它賴以産生和存續的特定生態環境,這種生態環境如果發生變化,也將導致環境中的文化産生相應的變化。因此,生態博物則要以某一特定的自然環境下的“活態”文化爲展示內容,將文化在它的原生地予以實時地展示,讓來到生態博物館的人們能真正地感受到動態發展的原生態的文化遺産。
  (3)在産業生態上
  主要是探討産業及其産品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依據自然生態的有機循環原理建立發展模式,實現人類社會體系和産業經濟體系與自然生態環境和諧共生,形成類似于自然生態鏈的網絡,便充分利用資源,減少廢物産生,消除環境破壞,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和諧統一與可持續發展。因此,生態博物館針對具有價值的農業、工業等産業,要有意識的引導其走向生態化。
  1.2.4其他學科
  生態博物館是涵蓋面很廣的事物,從空間上看,涵蓋整個社區;從內容上看包括自然生態與人文生態,從時間上看,要記憶過去與現在,展望未來,維持動態發展。因此,應運用文化人類學、旅遊學、曆史學、語言學、考古學、遺産學以及社會學等多種學科的方法和理論來解讀生態博物館所在社區的文化深層結構,構建生態博物館的理論。
  1.3啓示——生態博物館的中國化
  1.3.1生態博物館的解讀
  生態博物館的“生態”理念要求突破人本觀念,以更廣闊、更長遠、更包容的態度看待自然中的萬物,自然中的人,人與人這三層關系,尊重大千世界中每一份子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尊重彼此有機鑲嵌所形成的鮮活生態之美。在尊重以上三層關系發展規律的基礎上,發揮人的力量,致力于多樣性生態美的和諧共生與發展。
  正如中國著名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費孝通先生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自覺曆程,這個曆程同樣適用于世界生態博物館的實踐。在不同自然地理背景、曆史文化背景、社會經濟背景條件下,每個地區具有自己的一些特質。世界範圍內生態博物館發展的基礎是“各美其美”:基于社區自我認知自然與人文之“美”,生態博物館則保護、展示並包容和支持“美”的再發展與創新,從而在世界範圍內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態博物館。同時生態博物館不是封閉的孤芳自賞,不是排外的唯我獨尊:而要 “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展現“天下大同”的魅力。生態博物館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其宗旨之一是讓世人接受世界上不同的自然與人文現象,去了解自然和文化的多樣性,以寬廣的胸懷欣賞、保護和發展這種多樣性。
  從更廣闊的視角來說,生態博物館不是孤立的,最終將由世界各地的生態博物館形成一個“美美與共”的大同世界,這些代表著多樣性鑲嵌之美的生態博物館,猶如黑暗宇宙中那一點點的星光,以最燦爛的姿態點亮無限的時空,成爲這個宇宙最讓人振奮的存在。
  在此借鑒法國政府頒布的生態博物館官方定義:“生態博物館是一個文化機構,這個機構以一種永久的方式,在一塊特定的土地上,伴隨著人們的參與,保證研究、保護和陳列的功能,強調自然和文化遺産的整體,以展現其有代表性的某個領域及繼承下來的生活方式。”2004年5月在意大利特蘭托召開的生態博物館國際專題討論會上給出的生態博物館的定義,它是一個與社區可持續發展有關的,保護、解釋、和珍視自己遺産的動態過程。
  如本章前文所述,生態博物館是一個不斷進化的定義,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實踐地的經濟社會文化差異而“本土化”的事物。生態博物館是建立在當地公衆參與社區發展的基礎之上,基于“生態”理念,致力于整體性保護和展示“場所認同感”的博物館。
  1.3.2中國生態博物館的解讀
  從“本土化”和“地方性”這一基本點出發,中國生態博物館的任務則是以生態、原生、動態、開放的方式,保護和展示中國地方性的博物館。中國:豐富曆史遺存的千年文明古國,多彩民俗文化的多民族國家,自然生態資源豐富而脆弱的國土,快速城市化、工業化下日新月異的發展中國家,改革開放中跌跌撞撞摸索和諧發展之路的國家。因此,中國生態博物館必須要全面反映這一“承前啓後”的“動態”的曆史。
目前中國生態博物館的實踐主要在貴州、廣西、雲南、內蒙古進行,采用置遺産于原生地進行整體保護和展示的方式,展示對象上選擇了在現代文明沖擊下的岌岌可危的少數民族文化,而更多代表發展中的中國的一些地方性特征並未保護並展示給世界,需要建設一個更具代表性和保護展示意義的生態博物館。
  1.3.3中國(安吉)生態博物館的解讀
  1.3.3.1中國(安吉)生態博物館的特色解讀
  安吉,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的悠久人居曆史地,曆史上浙江最早的郡治所在地、山民、佘族等特色多樣性民俗文化賦存地、較完整的區域自然生物多樣性賦存地、更是基于自然與文化保護中走出生態和諧發展之路的當今中國第一個生態縣。
  從以上安吉的“地方特征”中,我們發現了古老中國與現代中國的影子,安吉當之無愧成爲建設代表動態發展的古老中國與新中國的中國生態博物館的最佳載體。
  對比現有的生態博物館,中國(安吉)生態博物館的特色在于:
  (1)代表性強,代表發展中的古老中國與現代中國;
  (2)前瞻性和整體性,尊重遺産的原生環境,全面保護和展示具有遺産價值的曆史文明和當代文明,爲保護性的發展,而非搶救性的保護;
  (3)動態展示的時代畫軸,在曆史和現在的基礎上明確未來的方向,代表安吉乃至整個中國的未來發展之路——生態和諧發展;
  (4)社區參與度高,社區自我認知明確,對區域的地方感覺具有主動的保護和展示意識;
  (5)多力量合作,從政府各個部門、研究機構和學者、基層居民、企業、旅遊者等多方力量積極合作;
  (6)靈活可擴展性,鼓勵居民自我文化的認知和發展,自下而上的豐富地方自然和文化多樣性,擴展區域生態博物館體系;
  (7)綜合效益,擔負和服務區域時代發展的任務,保護和平衡利用遺産,同時面向更廣大的旅遊者發揮生態博物館的環境教育功能。
  1.3.3.2中國(安吉)生態博物館功能解讀
  ①保護自然和文化遺産的記憶
  一個地區的曆史記憶是使之區別與其他地方的源泉,只有站在曆史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的更遠,走的更遠。
  ②記錄自然和文化遺産的變化軌迹
  隨著時代的發展,新舊更替不斷進行,現在就是將來的曆史,所以,需要對當前的變化給予及時的記錄。
  ③傳承和發展自然和文化遺産
  對社區的自然和文化遺産進行傳承,發展出適應時代任務的和諧發展道理,讓自然和文化遺産繼續爲社會和諧進步發揮重要作用。
  ④社區自主精神教育和社區自我發展能力培養
  在政府引導、專家參與的基礎之上,依托生態博物館,通過教育培訓等方式逐漸提升社區居民對社區生態博物館的認知和定位。同時通過社區居民主人翁精神指引下的主動參與和管理,實現生態博物館的穩定可持續的發展。
  ⑤促進遺産研究的多方合作
  通過生態博物館的建設的運營,促進社區遺産的研究,吸引高校、研究所以及社會力量共同參與進行遺産的研究和傳承發展,成爲遺産研究的重要平臺。
  ⑥緊跟時代任務,服務和諧社會建設
  生態博物館的建設需要結合社區主要的發展任務進行,成爲社區持續發展,獲得更大經濟效益、文化效益、社會效益的,實現社區和諧發展的重要抓手。
  1.3.3.3中國(安吉)生態博物館主題定位
  中國安吉,大美之言
  《莊子?知北遊》,“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前三句是說,“美”是客觀存在,而第四句是說“美”是要由人去探究。
  人類就是在追求美的過程中不斷發展的,馬克思指出:“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建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産,並且懂得怎樣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
  美,有未被人類幹涉的無言自然之美,有凝結人類智慧結晶的人文之美,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過:“美在和諧。”在安吉,自然中的萬物、自然中的人、人與人三個層面的生態之美的景象比比皆是。這種“大美”景象是安吉人在尊重和探究以上三層關系客觀規律的基礎上,經過數千年的持續努力積澱而成的曆史截圖,更是一個面向未來的、不斷發展的曆史過程。
  因此,中國(安吉)生態博物館的主題即爲“大美之言”,即,以更廣闊的視角保護與發展“天地之美”、“生態之美”“人文之美”,用多種語言向安吉、向中國、向世界發出屬于安吉的“大美之言”。
  第二章  規劃總論
  2.1規劃意義
  2.1.1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出貢獻
  黨中央在“十一五”規劃《建議》中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要求概況爲“生産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5句話、20個字,既包括了以農田、水利、科技等農業基礎設施爲主的産業能力建設,也包括了路、電、水、氣等生活設施和教育、衛生、文化、福利保障等社會事業建設;既包括了農村村貌環境整治,也包括了鄉村社會風氣的轉變,同時還包括了農民素質提高和以村民自治爲主要內容的民主法制建設。從生態博物館基本理念和具體實踐的角度看,它們的建設與健康發展可以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總體目標的實現做出貢獻。
  生態博物館可以順應農村遺産豐富地區新農村建設的要求。生態博物館從實際出發,貫徹執行中央新農村建設的基本方針,支持農村“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是文物博物館系統支持農村發展的一個創新。
  新農村建設中的文物保護是一個全新課題。其文物保護的範圍,除了已經定級的文物外,還包括具有人文、曆史、建築價值的古民居系統、祠堂系統、神廟系統(社觀、土地廟、道觀等)此外還有未探明的地上和地下文物,以及我們應當高度重視的與之息息相關的表現當地文化行爲的村民。新農村建設中的文物和文化遺産保護,存在著“新”與“舊”之間的矛盾,生態博物館正是爲我們提供了一條有效利用農村文化遺産資源,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道路。
  2.1.2有效調動當地政府、學者和居民的積極性
  通過生態博物館的建設,可以將當地政府和居民要求發展經濟的想法結合起來,推動當地的發展和繁榮。生態博物館負責的利用和保護當地遺産,以此作爲契機發展當地文化産業和旅遊,並提升本地區知名度,以此帶動其他經濟活動。生態博物館強調當地政府、專家和居民共同參與,制定文化保護規劃方案。在實施過程中,以人爲本,動員本地區居民應用本地區傳統技術、材料和資源保護當地文化遺産。生態博物館保護方案的制定和實施主要依靠當地技術力量完成,能有效地調動當地政府、學者和居民的積極性。
  2.1.3順應遺産豐富地區建立和諧社會的要求
  生態博物館強調尊重遺産地居民共同意願。“共同意願”是指遺産地居民廣泛的共同目標,共同的價值觀,可持續發展的共同想法。生態博物館是由遺産地居民群體共同意願決定“照料自己的區域”的方式,其內容包括社會、文化、環境和經濟發展。生態博物館具有建立新的社會特性的力量,即團結群衆的力量,這是建立有效的、可持續發展的一項必要條件。因此,生態博物館的建設能順應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
  2.1.4能有效保護有形和無形文化遺産(包括景觀遺産)
  從實踐效果看生態博物館,它確實爲弘揚、保護和保持我國文物和優秀傳統民族文化提供了一個新的途徑。它不是將文化搬到博物館裏面,而是將其保留在文化的原生地,從而正確地表現了文物的真正文化含義。除此之外,生態博物館積極推動無形文化遺産的記憶、弘揚、傳承和普及,使民族文化深深地根植于肥沃的生活土壤之中而得以生機勃勃地發展與延續。同時,生態博物館也爲專家學者深入了解、研究和挖掘各傳統民族文化提供了一個活的基地。各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通過生態博物館這種形式得以保護和展示,受到了國內外民族學家、人類學家、考古學家、社會學家、文化學家、民俗學家等科學工作者的密切關注和熱烈歡迎,一批批有份量有深度的研究成果將陸續出現;生態博物館同時還將成爲各人文學科研究人才的培養基地。
  2.1.5能有效促進安吉縣可持續發展觀的落實
  安吉是“全國文物工作先進縣”和“國家生態縣”,在安吉建立中國生態博物館,是安吉縣政府勢在必行的永久性可持續發展的長遠的戰略選擇。其目的是更好地保護自然環境,保護綠水青山和竹林資源,保護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可移動和不可移動文物古迹,在這一前提下,推動當地社會、經濟和文化協調健康發展。中國(安吉)生態博物館將以持久保護自然和保護文化遺産爲目的,吸引多方目光重視安吉的自然生態、曆史文物古迹、地方文化特色。整合當地可利用資源,弘揚、發展和提升當地優秀文化,打造健康持久文化産業。
  2.2規劃範圍
  此次規劃是將整個安吉視作一個生態博物館,所以規劃範圍是安吉整個縣域。涉及到具體展示部分,規劃範圍依照每個點的具體情況定。
  2.3規劃期限
  2009年-2016年
  2.4規劃原則
  2.4.1立足現狀
  建設中國(安吉)生態博物館,應立足安吉現狀,尤其是安吉的生態資源(包括自然生態資源和人文曆史生態資源)現狀,應對其深入調查分析,充分掌握資源的分布地域、資源類型、資源總量、資源特色等等現狀,再在此基礎上提出合理的規劃思路。
  2.4.2加強整合
  此次規劃將整個安吉視作一個生態博物館,各個展示項目在地域空間上較爲分散,而生態博物館又是一個整體,所以規劃應力求將展示內容相類似的項目點在主題上整合在一起,以利于生態博物館整體形象的營造。
  2.4.3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觀是生態建設思想的核心內容之一,也是生態博物館所要重點展現的思想之一。這一思想要始終貫穿博物館的規劃與建設,尤其是項目運營的可持續性。在項目滿足保護當地生態文化、曆史遺存、自然環境等基本功能的前提下,爲當地創造經濟效益,是項目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
  2.4.4可操作性強
  在項目規劃時,既要應用最新的理念與技術,也要注重項目的可操作性,無論是技術上的可操作性,還是經濟上的可操作性。
……………
http://ajnews.zjol.com.cn/ajnews/system/2010/07/14/012373819.shtml
 
北京故宮博物院
台北故宮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中國第一座由國家興建的國立大型綜合博物館,占地7萬余平方米

陝西曆史博物館:1991年6月20日開放,是中國第一座大型現代化國家級博物館

天津博物館:擁有1.1萬平方米的現代化展廳

黑龍江省博物館:收藏曆史文物、藝術品和動、植物標本

杭州曆史博物館:建築面積7000平方米,2001年10月8日開館

 

上海曆史博物館: 1954年籌備,至今已收藏了大量的代表上海曆史進程的文物和文獻

新上海曆史博物館1994年10月開館

上海美術館:創建于1956年,是新中國最早建立的美術館之一。

上海科技館建築面積9.8萬平方米,分爲11個風格各異的主題展區、4個高科技特種影院

上海公安博物館:1999年9月11日開館,建築面積8500平方米,共七層

上海動漫博物館:彙集了中、美、日、法等及港、澳、臺等近40個國家和地區的動漫展品

 

蘇州絲綢博物館:占地9460平方米,將古老文明與現代風格有機地融合在一起。

中國絲綢博物館:杭州西子湖畔的中國絲綢博物館,是第一座全國性的絲綢專業博物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絲綢博物館。

中國煙草博物館:中國煙草博物館是經國家批准並由全國煙草行業共同捐資捐物興建的專業性博物館

中國鐵道博物館:前身是1978年成立的鐵道部科學技術館,2003年9月,鐵道部科學技術…

廣東龍門農民畫博物館:是目前爲止中國60多個農民畫鄉中唯一由民營企業投資興建的農民畫博物館。

 

絕代金蓮展館:位于浙江省嘉興桐鄉市烏鎮,系統的展示纏足文化
西方人印象中的三寸金蓮
中華性文化博物廣東丹霞山2分館004年3月8日開館
中華性文化博物:創建於1995年。當時劉達臨舉債30萬元將博物館落戶上海青浦縣徐涇鎮,但由於過於偏遠,參觀者寥寥。直到1999年,博物館搬遷至上海南京路步行街附近。這次雖然離繁華鬧市較近,但位於小巷內的博物館仍很難吸引參觀者。劉達臨試圖在步行街豎立指示牌,但未得到主管部門的批准。2001年博物館被迫搬遷至租金較低的上海武定路,但經濟問題仍難以解決。博物館在2003年確定遷址江蘇同裏,並於2004年4月18日正式對外開放。社會學家費孝通題寫了博物館館名,並稱其為“五千年來第一展”。
國內八大奇妙博物館 那些你不知道的事

中華性文化博物館西安分館2006-09-27正式開館

 

洛陽匾額博物館:匾額俗稱匾,也有稱牌,是集文學、書法、雕刻、印鑒、裝飾、建築等藝術門類于一體的綜合藝術形式。

中國現代文學館: 2000年5月23日開館,擁有52個文庫,藏有巴金、冰心、丁玲、周揚等衆多現代作家的著作、信件和收藏書籍,有藏品30余萬件,其中有書籍雜志、報紙、手稿、書信、照片、錄音錄像帶和文物。

中國工藝美術館:1990年正式對外開放,面積3200平方米,藏當代工藝美術精品。

中國國家動物博物館2009年開放,展覽面積5500平方米,共分爲三層,建築格局仿法國自然曆史博物館。

大連旅順蛇博物館占地1.4萬平方米,有30余種、2萬多條蛇,另外還有蛇的浸制標本、剝制標本和精美的蛇骨骼標本,是目前亞洲最大蛇博物館

山東諸城恐龍博物館這裏埋藏著許多古生物化石,如鴨嘴龍、原角龍、霸王龍以及魚類、龜鼈類、鱷類、樹木類化石等

中國古動物館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創建的,中國第一家以古生物化石爲載體,系統普及古生物學、古生態學、古人類學及進化論知識的國家級自然科學類專題博物館,也是目前亞洲最大的古動物館

北京天文館A館和B館兩大部分:A館始建于1955年,1957年建成開放。總建築面積約7000平方米,主要開放設施有天象廳;展覽廳;影視報告廳和大衆天文臺。A館天象廳于2008年7月11日改造後重新開放。內設400席座位,廳內安裝德國蔡司9型天象儀,美國Sky-Skan公司的全天域數字投影系統,和4臺輔助激光投影器,4臺噴霧發生器以及13.1聲道的環繞聲系統。這樣的超級組合,使北京天文館天象廳成爲世界上最先進的天象廳之一。 新館于2001年底在天文館原址上動工興建的,總建築規模20000平方米,已于2004年的第四季度建成開放。主要的公共開放設施有:數字化宇宙劇場、3D動感天文演示劇場、4D動感影院、天文展廳、太陽觀測臺、大衆天文臺、天文教室等。宇宙劇場,容量200席座位。

 

蔡伯昌老彩票博物館收藏了2000多張從清朝至新中國成立前的各種彩票

範敬貴根雕博物館展館面積1000平方米,展品有1000多件。

中華根雕藝術館:于2005年5月1日正式建成並對外開放

四海壺具博物館是由著名壺具收藏家、紫砂陶藝家許四海先生創立

陳氏算具陳列室算盤收藏家陳寶定教授成立於算盤的故鄉上海

上海金鑰匙博物館經過近半個世紀的收藏,趙金志已擁有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200多種鑰匙,總數近兩萬枚。這些鑰匙質地各異,包括金、銀、銅、鐵、鋁、瑪瑙等多種材料。1997年落成,不足30平方米的展室內陳列了趙金志40多年來傾其心血收藏的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200多種鑰匙,總數近兩萬枚稀世珍品,包括了多項世界之最。如“世界上最大的禮品鑰匙”,長約30厘米,重約兩公斤。其渾身金光閃閃,主體圖案爲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的防洪紀念塔,耳部則鐫刻著松花江公路大橋旁的立交橋圖案;而“世界上最小的鑰匙”則雕刻在一根發絲上,且只有憑借顯微鏡將其放大100多倍方能一睹真容;唐代鑰匙“鎖寒窗”因其造型酷似古窗格而得名。該鑰匙制于公元731年,青銅質地,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鑰匙。除此之外,還有會唱歌的八音鑰匙、巴黎城的金鑰匙、開箱進寶鑰匙等等。這些珍貴的藏品無不令人嘖嘖稱奇。

 

巴黎盧浮宮:位于法國巴黎市中心的塞納河北岸(右岸),始建于1204年,曆經800多年擴建、重修達到今天的規模。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是美國最大的藝術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成立于1753年,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對公衆開放,是世界上曆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博物館

佛羅倫薩烏菲齊美術館:烏菲齊宮曾作過政務廳,政務廳的意大利文爲uffizi,因此名爲烏菲齊美術館。

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冬宮):該館最早是葉卡特琳娜二世女皇的私人博物館。1764年,葉卡特琳娜二世從柏林購進倫勃朗、魯本斯等人的250幅繪畫…

台長: 阿楨
人氣(3,913) | 回應(5)|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 個人分類: 藝術文物 |
此分類下一篇:《當藝術遇上經濟》
此分類上一篇:《台灣的世界級》

阿楨
陸億萬富翁 瘋蓋博物館【經濟日報2012.06.11

中國億萬富翁投資人劉益謙和妻子王薇屬於新一代亞洲富豪,兩人前兩年為收購藝術品,已大手筆砸下20億人民幣(3.17億美元),如今需要找地方展示收藏。他們想到的解決方案是自己蓋一座博物館,希望藉此為中國浮華暴發戶注入些許氣質。
亞洲富豪向來以購買奢華玩物而聞名,如私人飛機、豪華遊艇和超級跑車,不過現在有人改而把錢花在建立藝術珍藏,而且希望向他人展示其高尚品味。
這股興建私人博物館的浪潮在中國最為明顯。
因中國經濟蓬勃發展而迅速致富的企業家,不惜重金收購藝術品,已使中國在2011年連續第2年成為全球最大藝術品市場。
王薇在上海興建的龍博物館,占地1萬平方公尺,預定10月底正式開放,每年營運費用需1,000萬人民幣(160萬美元)。
王薇表示,這座博物館除展示她收藏的中國革命時期和當代藝術品外,還可以用來為新富階級進行文化教育。
她說:「富太太有的是錢,但除了逛街購物外,不知道怎麼花。我想教她們變得更有品味。」
以此為目標,一座博物館當然不夠,王薇計劃在上海蓋第二座,預定今年8月動工,2013年10月對外開放。
還有更多富豪也在籌辦博物館。印尼華裔農業大亨余德耀預計明年在上海開辦德美術館,以亞洲和西方當代藝術為主。
他的第一座博物館2008年在印尼首都雅加達開幕。
另據藝術期刊報導,收藏家管藝計劃在北京外郊建一座博物館。業內人士說,鉅富收藏家正計劃在中國各地蓋博物館。
香港國際藝術展負責人連弗魯指出,這些博物館所的未來業主,永續經營是個大問題,口袋要夠深才負擔得起開銷。
他說:「興建和翻修就耗資數百萬美元,而這尚未計入收藏品、人事和營運費用。心臟衰弱的玩不起。」
私人博物館蔚為風氣的原因之一是慈善事業日受重視。亞洲經濟快速發展,每年在此區創造出數千位新百萬富翁。
胡潤報告顯示,自去年1月起至今年3月底止,中國前百大慈善家共捐出16億美元,比開始編纂報告的2004年增加4倍。
這也令人回想起稍早的美國和歐洲,當時由富有的藝術愛好者協助建立的私人物館,現在已聞名世界。
余德耀承認,剛開始建立個人收藏時,多少有點虛榮心和自大,但他現在已改採他所謂「較平實」的生活型態。

另參本館:爆發戶心態 《博物館能量》藝術市場的虛實
2012-06-11 11:01:23
阿楨
陸億萬富翁 瘋蓋博物館【經濟日報2012.06.11

中國億萬富翁投資人劉益謙和妻子王薇屬於新一代亞洲富豪,兩人前兩年為收購藝術品,已大手筆砸下20億人民幣(3.17億美元),如今需要找地方展示收藏。他們想到的解決方案是自己蓋一座博物館,希望藉此為中國浮華暴發戶注入些許氣質。
亞洲富豪向來以購買奢華玩物而聞名,如私人飛機、豪華遊艇和超級跑車,不過現在有人改而把錢花在建立藝術珍藏,而且希望向他人展示其高尚品味。
這股興建私人博物館的浪潮在中國最為明顯。
因中國經濟蓬勃發展而迅速致富的企業家,不惜重金收購藝術品,已使中國在2011年連續第2年成為全球最大藝術品市場。
王薇在上海興建的龍博物館,占地1萬平方公尺,預定10月底正式開放,每年營運費用需1,000萬人民幣(160萬美元)。
王薇表示,這座博物館除展示她收藏的中國革命時期和當代藝術品外,還可以用來為新富階級進行文化教育。
她說:「富太太有的是錢,但除了逛街購物外,不知道怎麼花。我想教她們變得更有品味。」
以此為目標,一座博物館當然不夠,王薇計劃在上海蓋第二座,預定今年8月動工,2013年10月對外開放。
還有更多富豪也在籌辦博物館。印尼華裔農業大亨余德耀預計明年在上海開辦德美術館,以亞洲和西方當代藝術為主。
他的第一座博物館2008年在印尼首都雅加達開幕。
另據藝術期刊報導,收藏家管藝計劃在北京外郊建一座博物館。業內人士說,鉅富收藏家正計劃在中國各地蓋博物館。
香港國際藝術展負責人連弗魯指出,這些博物館所的未來業主,永續經營是個大問題,口袋要夠深才負擔得起開銷。
他說:「興建和翻修就耗資數百萬美元,而這尚未計入收藏品、人事和營運費用。心臟衰弱的玩不起。」
私人博物館蔚為風氣的原因之一是慈善事業日受重視。亞洲經濟快速發展,每年在此區創造出數千位新百萬富翁。
胡潤報告顯示,自去年1月起至今年3月底止,中國前百大慈善家共捐出16億美元,比開始編纂報告的2004年增加4倍。
這也令人回想起稍早的美國和歐洲,當時由富有的藝術愛好者協助建立的私人物館,現在已聞名世界。
余德耀承認,剛開始建立個人收藏時,多少有點虛榮心和自大,但他現在已改採他所謂「較平實」的生活型態。

另參本館:爆發戶心態 《博物館能量》藝術市場的虛實
2012-06-11 11:04:33
阿楨
門票大漲 故宮:立委反映票價偏低 2013-03-21 中國時報

 民進黨立委邱志偉質詢時表示,北京故宮門票是人民幣六十元(新台幣約二八七元),到台北故宮參觀用團體票才一百元,「故宮為什麼對大陸客收費這麼低?」
 不過,故宮選擇的是門票全面大幅調漲,引發了朝野立委大反彈。
 民進黨立委鄭麗君指出,日前教育委員會朝野立委都要求故宮針對學生、中低收入戶給予優待票價,當時故宮也承諾要研議,沒想到研議結果是全面調漲,令人錯愕。

故宮門票15日起漲價 普通票貴近百元 【聯合報 2013.03.21

故宮四月十五日起要漲門票。普通票從一百六十元漲至二百五十元,漲幅逾五成。團體票漲最多,從一百元漲為二百五十元,漲了一點五倍;優惠票(軍警及學生票)從八十元漲至一百五十元,漲幅也逾八成。
故宮院長馮明珠昨天在立法院教育委員會中宣布故宮將調漲門票。立委邱志偉說,北京故宮在旺季時門票達六十元人民幣(約二百八十七元台幣),陸客來台北參觀故宮,團體票就不應該只收一百元。
馮明珠表示,故宮近年來延長開放時間,導致水電及人事成本提高,門票需反映成本。
馮明珠會後表示,世界各國博物館皆未分本國、外國人來收取不同票價,無法差別計價。故宮曾爭取讓學生憑證一律免費入場,但國庫署已拒絕。

用盈餘發禮券 故宮主動追回【聯合報2013.03.21

陳亭妃昨天在立法院教育委員會指出,故宮應將消合社盈餘全數繳交國庫,去年卻三度發出千元提貨券給社員,將原本應繳庫的盈餘當「成本」扣除,此舉已涉違法。她要求故宮應將此案移送檢調與監察院調查。故宮消合社九十九年度的銷貨收入達六億六千六百多萬元,稅後盈餘繳國庫五千二百多萬元;一百年度的銷貨收入逾八億四千五百多萬元,但盈餘繳庫竟只剩二千三百萬餘元,當中的落差究竟到哪裡去了?
故宮院長馮明珠表示,故宮消合社一百年度繳庫金額銳減是因消合社正在轉型,這些金額用於結算退休員工、處理生財器具等。至於消合社發送提貨券一事,馮明珠表示,她本身並非消合社社員,在九月十八日接任院長後,她發現此事未遵循立法院主決議文之後,即要求秘書室發函給社員,將在三月廿九日前追回福利金,但不會將此案移送檢調及監院調查。
2013-03-21 12:53:32
阿楨
大陸博物館越來越火 北京故宮半天湧入8萬人 2019-05-02 聯合報

5月2日,大陸「五一」四天長假的第二天。據北京青年報報導,當天中午12時30分許,北京故宮端門內的大螢幕發布一則通知,因已經達到每日8萬人次的參觀上限,故宮博物院開始進行限流。事實上,故宮並非大陸唯一人潮洶湧的博物館。上海介面新聞稱,近年來,中國的博物館出現了一股參觀熱潮,尤其是春節、五一等節假日期間,更是人氣「爆棚」。
大陸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早前受訪時表示,最近三年,中國每年博物館的參觀人數增量都在1億人次左右。2018年全年,中國博物館參觀人數已達到10.08億人次。而根據中國旅遊研究院統計,今年春節七天假期4.15億的旅遊人次中,四成以上都走進了博物館。
為什麼「博物館遊」在大陸會突然火了?介面新聞指出,近一年多,《國家寶藏》、《上新了,故宮》等以博物館為主題的電視節目紛紛開播,讓博物館以更通俗易懂的姿態走入大眾視野,勾起一般民眾對博物館的興趣。
攜程網指出,自2017年12月初,《國家寶藏》開播以來,用「博物館」關鍵字搜索國內旅遊產品的數據就上升了50%。其中故宮、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南京博物院等都是非常熱門的選擇。
數據還顯示,上海的遊客最喜歡預定博物館旅遊產品,占全大陸博物館預訂人群的16.79%,其次是北京、深圳、廣州、福州、廈門、成都、杭州、重慶、天津等地的遊客。
此外,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2018年發布《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鼓勵調動博物館行業的積極性,也讓大陸各地博物館開始借助新技術和新媒體,不斷創新展覽活動。
例如,上海自然博物館去年就推出以「恐龍季」為主題的博物館之夜,近200名事先預約的民眾,在原本博物館閉館後的夜間進館參觀,透過燈光和音效感受與白天截然不同的獨特氛圍。
今年5月,上海自然博物館再次推出以「尋鳥季」為主題的博物館之夜,又吸引不少民眾前來感受夜晚探索博物館的魅力。
介面新聞指出,與此同時,隨著知識經濟的興起,大眾追求科學、藝術和美的願望日益強烈,博物館作為一個社會教育機構,也擔負起向全社會傳播知識的重任。這些因素都促成大陸這波「博物館熱」的出現。
  相關新聞
大陸鐵路5.1創客流高峰
黃金周民眾出遊 熱情高
  回應
臺北故宮?
2019-05-03 10:04:26
阿楨
不堪被激進分子持續騷擾,全球90多位博物館館長聯合發聲

番茄湯、土豆泥、豌豆湯……數月以來,西方博物館的展品頻頻遭到襲擊,多幅世界名畫被“潑湯”,淪為激進環保人士抗議主張的“擴音器”。
法新社消息,2022-11-10,在西班牙馬德里普拉多博物館的牽頭下,90多位世界知名博物館館長發出聯合聲明,控訴環保人士們“嚴重低估”這類行為可能造成的損害。
其中,盧浮宮收藏的世界名畫《蒙娜麗莎》曾在今年5月被人抹了蛋糕,肇事者當時還大喊“有人正在毀滅地球”。
11月5日,兩名活動人士在普拉多博物館的牆上進行塗鴉,以表示對氣候緊急狀況的抗議。與此同時,兩人還用黏合劑將自己粘在西班牙畫家法蘭西斯科•戈雅作品展廳中的兩幅畫作《著衣的瑪哈》與《裸體的瑪哈》上。
10月14日,兩名來自英國激進環保組織“Just Stop Oil”的抗議者來到英國倫敦國家美術館,向館內展覽的世界名畫《向日葵》潑了兩罐番茄罐頭湯,然後用膠水把手粘在牆上大聲抗議,要求英國停止所有新的石油和天然氣專案。
10月23日,德國環保組織“最後一代”的活動人士進入德國巴貝利尼博物館,在莫内的名畫《乾草堆》上潑了兩盆土豆泥,然後把自己的手粘在牆上。
這些活動人士稱,他們做出此舉是為了警醒世人,氣候災難已經來臨。
10月27日,兩名身穿印有“Just Stop Oil”字樣T恤的男子進入荷蘭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試圖將自己的頭粘在世界名畫《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上。
11月4日,義大利的數名環保抗議者向在羅馬波拿巴宮展出的梵古畫作《播種者》上潑灑豌豆湯,然後把手粘在了畫廊的牆上,高呼反對全球變暖和化石燃料的口號。
據報導,這些抗議者所屬的組織也叫“最後一代”(Ultima Generazione),曾多次組織“堵塞高速公路”、“把自己粘在名畫上”等抗議活動,旨在要求義大利政府停開煤電廠、取消天然氣開採專案、增加太陽能和風能項目。
  回應
發生一次是偶然,發生多次不會是裡應外合吧?
那些環保組織其實是美國某基金資助的組織。
這就是他們不在米國幹這種事的原因
中國的環保組織也是接受國外資金的
環保,正面臨政治化、民粹化、異質化、邪教化......自以為是的白左們,早晚得自我毀滅!
2022-11-12 08:33:1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