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4-14 06:54:12| 人氣7,218| 回應27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台灣的世界級》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文建會贊助《台灣的世界級》(木馬,2005)裡的台灣建築果真有「世界級」?

那當然!多座建築曾獲「遠東建築獎」,不然敢宣傳如下:

「不必跑歐洲!在台灣,看見世界級建築。

台灣除了擁有全球首屈一指的半導體企業、跆拳道好手、自行車產品外,其實還有一群實力堅強的建築設計團隊。十多年來,在這群頂尖的設計精英的傾心打造下,不僅屢屢向世人展示台灣傲人的建築奇蹟,讓外人對我們的建築成就刮目相看,更在這片土地上,留下許多精采絕倫的公共建築作品。

本書收錄全台三十八處四十二棟當代最具代表性的公共建案,不僅為台灣傑出的新建築群象勾勒出最清 晰完整的輪廓,呈現著台灣新建築百花齊放的旺盛生命力,而且透過這些建築人的集體發聲,我們更預見了持續發展中的台灣新建築運動其波瀾壯闊的未來願景。期待的是,這股風起雲湧的台灣新建築運動能一步步將台灣推向世界的舞台,讓台灣的地域風貌在世上綻放光采。」

別被官方宣傳弄昏了頭,啥是「遠東建築獎」你知嗎?

大概像台灣主辦的「亞太電影展」吧?

錯!此「遠東」非地理名而是公司名:

「遠東建築獎」是民國八十八年,由遠東企業集團-徐元智先生紀念基金會首辦至今。獎項包含:「國內傑出建築設計獎」、「九二一校園重建特別獎」、「國際數位建築設計獎」等三個獎項。

難怪書中會有曾獲「1999年遠東建築獎傑出獎」的「元智大學圖書資訊大樓」(p.42)。

頒獎不避親!更何況設計成以一巨型清水混凝土門拱、包圍著金屬與玻璃「資訊大樓」,你不覺得很有後現代的不和諧美感嗎?

美你的頭!台灣就會併裝,用日本安藤忠雄式的清水牆併裝美國的現代主義建築。看到台灣各地不斷出現的清水牆建築,我不禁懷念起東海大學的教堂、舊圖書館和體育館,之樸實的混凝土樑柱、紅磚或黃瓷牆。

說的也是!東海大學的教堂和圓山飯店或中正紀念堂等,才是真正有過國際知名度的建築。

是嗎?那怎連書中的「台灣建築獎」也沒得過?

啥是「台灣建築獎」?是1978年由建築師雜誌所舉辦的「台灣建築獎」。

你不能否認書中不少得獎的到「九二一校園重建」比台灣各地水泥盒式的混凝土校園建築來得有特色吧!

是很有台灣特色,花了幾百億元重建的校園,學生卻沒錢交學費和飯錢。

就跟台灣名鄉鎮縣市辦公大樓蓋的很奢華,卻沒錢發薪水和水電費。

還有各地的蚊物館!
王受之在前評《世界現代設計史》書末結論留下的伏筆:「新現代主義是在混亂的後現代風格之後的一個回歸過程,重新恢復現代主義設計和國際主義設計的一些理性的、次序的、功能性的特徵,具有特有的清新味道。」(p.517)到《世界現代建築史》(北京‧建築工業,1999)第七章有了進一步的發揮。

是嗎?第七章章名可是「國際主義風格時期的建築家和設計集團」。而「新現代主義建築」在書中只是一小段、十分之一頁而已(p.398)。

你讀書只看標題嗎?第七章導言不是已明言:「在『國際主義』風格建築的大前提下,出現了各種不同類型的探索,比如以貝聿銘為代表的新現代主義風格,以山崎實為代表的『典雅主義』(在國際主義基礎上進行的細節典雅處理,改變了國際主義風格單調、刻板的面貌),或者柯布西埃等人的『粗野主義』風格(採用粗壯的結構形式,混凝土牆面不作任何修飾,保留木模板痕迹)。」(p.259)

那日本‧安藤忠雄的清水建築也算「粗野主義」了?

如果「混凝土牆面不作任何修飾」就算「粗野主義」的話,那貝聿銘規劃的東海大學仿唐式建築也算了!

提及東海建築,我實在懷念大學生涯。由混凝土、紅磚、和木構件等施工的精粗,可一目了然,文理學院與商學院分別代表了二個時代,商學院反映了經濟起飛後台灣土木工人技術的粗製。

這點東海前建築系主任漢寶德早就深有同感。

怎麼了?人不到半百,倒發起年少牢騷了?回到書評吧!

有啥好評的?還不是些設計建築的意識形態之爭!

未必!作者在前言和後記先後提及設計三元素──功能、技術和結構、風格,並深入淺出地點出:

「西方傳統建築往往本末倒置,以風格為首,結構和技術是為風格而發展出來的,因而功能往往不好;現代建築把功能放在首位,導致新結構和新技術的發展,而形成了現代風格…而後現代主義則重新把風格放到首位,以技術支持它,而功能上則同現代主義式的,因此具有折衷特點。

無論那一個建築設計潮流,都具對待三元素次序的立場,本書討論的內容一方面是對三元素的順序擺放發展過程,另一方面是對於三元素關係的看法的改變過程。本書也通過闡述提出了供讀者思考的方向:未來的建築應該如何處理三元素的關係?」(p.467)

作者的態度不是很清楚了嗎?那就是「新現代主義」!

我倒覺得發源於美國的國際主義,其病根就在現代主義自身,而新現代主義亦不免有折衷主義味道。

 

臺灣建築  維基百科

 

臺灣建築最早可追溯到幾萬年前的史前時代,原始人利用自然山洞作為據點,到了荷西時期基於殖民與傳教活動各在臺灣南北構築城堡、教堂,明鄭時期視臺灣為反清復明基地,閩南式建築就此引進,而清代時期的建築主要走向為中西文化融合的特性,清末洋務運動對砲利的嚮往,砲台建築更加興盛,日治時期以閩南、日本、西洋的文化為主要建築構想;且引進了鋼筋混泥土技術,由於前期過度西化的建築;在光復後時期,有學識者開始思考如何讓建築重回東方的文化結合傳統又附有臺灣自我特色之建築。在現代,臺灣的建築也走向多元化,各種形式的建築都可普遍的看見。[1]

史前時期 (-1623)

史前時期的臺灣建築,需要由考古遺址來認識,這時期的建築最早有岩洞,接續干欄式建築、石造建築。主要為南島語族式的建築。[2] 

岩洞

史前人類常用天然穴作為據點;以臺灣長濱文化為例,最早發現居住的洞穴為八仙洞,為海蝕岩窟;高約十多公尺,洞內可容納約十人左右。

File:Taioldhouse.jpg 

干欄式建築

遍佈於廣大史前時代的太平洋地區與印度洋地區;其型式非常多種。而臺灣原住民多利用於長老會開會處所、乘涼處、祭祖活動場所中。 

石造建築

普遍認為是葬喪用石棺;大多是用來葬喪儀式。臺灣發現的石棺遍佈各處。臺灣原住民把大霸尖山、卑南山當作聖山,在已挖掘的石棺來說方向幾乎朝向這兩座山為主;因此,也有可能是宗教信仰的象徵所造之建築。 

荷西時期 (1624-1661)

File:Zeelandia model.JPG 

於1624年當時情況所做的熱蘭遮城模型

此時期建築多城堡為主;最主要有熱蘭遮城、普羅民遮城、聖多明哥城。熱蘭遮城、普羅民遮城為荷蘭人建造;聖多明哥城為西班牙人建造。荷蘭屬於北歐國家,特別喜歡用紅磚作為主要材料;西班牙屬南歐國家,建材則喜愛用通風的石材。兩個國家為鞏固勢力都選港口作為據點,建造了軍事城堡。設計上都採用平面四方形,角隅通常則突出五角形的稜堡,主要用於安裝大砲。荷蘭人在明朝時代在今天安平、台南市一帶建造了熱蘭遮城;後又建了普羅民遮城。西班牙則在北部雞籠港外社寮島建了聖薩爾瓦多城;後在滬尾也就是至今的淡水建造了聖多明哥城。這個時期讓臺灣建築走向歐化的最高峰。此時期的建築多已列為國家一級古蹟。[3]

File:Chihkan Tower 03.JPG 

普羅民遮城稜堡遺跡,也就是至今的赤崁樓一小部分

 

明鄭時期 (1662-1682)

 

清治時期 (1683-1895)

 

File:台北西門.jpg 

台北城西門

 File:台北東門.jpg

台北城東門

 File:Taiwan Hsinchu YinXi Gate.JPG

淡水廳城(竹塹城)東門(迎曦門)

 File:Taiwan Castle North gate.JPG

台灣城北門門樓,今臺中公園望月亭

File:Meinong-east-gate-tower.jpg 

台南府鳳山縣瀰濃庄東門

File:台南市大東門.JPG 

臺灣府城大東門

 File:FengshanEgate.jpg

鳳山縣新城

File:延平郡王祠.JPG 

台南延平郡王祠

File:前金天主堂.jpg 

前金天主堂 (1861年)

 

日治時期 (1896-1945)

 

 洋式建築 

 

 File:Taichung Park-1.JPG

南洋風格的台中公園湖心亭(1908年)

 File:Old Tainan Local Court 1.jpg

臺南地方法院 (1912年)

File:Kodama and Goto Memorial Museum.JPG 

兒玉總督後藤民政長官記念館 (1915年)

File:大島久滿次.jpg 

台北州廳 (1915年)

File:Government-general of Taiwan.jpg 

台灣總督府 (1919年)

 File:Monopoly Bureau Building, historic view.jpg

公賣局 (1922年)

File:Taiwan High Court under Japanese rule.JPG 

台灣總督府高等法院 (1934年)

 File:公會堂01.jpg

公會堂 (1936年)

File:Bank of Taiwan.JPG 

台灣銀行 (1938年)

 File:Taichung Broadcasting Bureau.JPG

台中市放送局

 File:TRA Hsinchu Station.jpg

新竹車站

File:Taichung Station 1.JPG 

台中車站

 

日式傳統建築

 

File:Tainan jija.jpg 

台南神社

File:Chiayi History.JPG 

嘉義神社社務所

File:Taoyuan Shinto shrines-2,Taiwan.jpg 

桃園神社博風板社務所

File:武德殿(昔).jpg 

高雄州警務路武德會支部武德殿(振武館)

 File:Tainan Butokuden.JPG

台南州台南市武德殿

File:Budokan by Taichung Takenori Hall.JPG 

台中州台中刑務所演武場

 File:MDHS.JPG

仿日本武德殿的明德女中大樓 

 

民國時代 (1946-)

 

 現代形式的中國建築

 

File:Grand Hotel 2 - Taiwan - Summer 2007.jpg 

圓山飯店的屋頂和柱體都是傳統宮殿式的拉長版

File:Taiwan 2009 Taipei Liberty Plaza Gateway seen from National Theater FRD 7309.jpg 

國家戲劇院欄桿

File:Taiwan 2009 Taipei National Theater at Chian Kai Shek Cultural Center FRD 7293.jpg 

國家戲劇院斗栱

 File:Taiwan 2009 Taipei National Concert Hall at Chian Kai Shek Cultural Center FRD 7364 Pano Extracted.jpg

國家音樂廳

 File:31-January-2004-Taipei101-Complete.jpg

台北101大樓為寶塔式的摩天大樓,融合了中國建築形式特色及現代建築的技術

File:Practice Hotel of National Taichung Agricultural Senior High School.JPG 

台中高農實習旅館

File:Taichung Confucius Temple by The Great Perfection Hall.JPG 

台中孔廟大成殿

 File:Taichung Confucius Temple by The Perceiving Virtue Gate.JPG

台中孔廟觀德門

File:Taichung Confucius Temple by The Great Perfection Gate.JPG 

台中孔廟大成門的歇山頂

 

閩南式建築

 

File:Taichung Le Cheng Matsu Temple.JPG 

樂成宮

 File:Wanhe Temple.jpg

萬和宮

File:Taichung Folklore Park.JPG 

台灣民俗文物館

 

新式建築

 

File:Taichung Sun Yat-sen Hall .JPG 

台中中山堂

File:Taiwan HighSpeedRail HsinChu Station 3.JPG 

高速鐵路新竹車站 (2006年)

 File:Shr-Hwa International Tower-1.JPG

台中世華國際大樓(2004年)

 File:NTSU Taichung Stadium-2.JPG

國立台灣體育學院技擊館

 
現代建築
 
f0006b.jpg (34688 bytes)
陳其寬、貝聿銘/路思義教堂/1963年/台中、東海大學
路思義教堂(Luce Memorial Chapel )是位於台中東海大學校區內,1954年陳其寬和貝聿銘合作此一建築案,1956年8月之後教堂的一切事物都由陳其寬負責。當初規劃東海大學校舍採用中國四合院的傳統形式,但是在第一期校舍工完成後,貝聿銘來台在成功大學建築系演講時,有學生問他為什麼沒有創新的樣式,因此對於教堂才有了新的考慮。
  陳其寬於教堂設計及施工簡述中,曾對設計旳考慮有如下描述:「教堂乃全校精神之所寄,為易於申仕校各處皆能視及,並便於應用起見,擬議應為一較高之建築物,且位於校園之中心,是為目前之地點。校園車向台中平原,盡收眼底,遠吞山光,氣象萬千,教堂坐西朝車,適得其宜。教堂座席容四百五十人,為全校師生半數,座席在堂之車,神壇則位於西端,晨曦自車窗而入,朝會時,神壇浴於晨光之中,當亦有助於神思。至於教堂之形式,因思泰西各國,各時代之宗教建築,無不殫精竭智,傳當時之人力、智力、物力以赴;及其成,冶當時文化於一爐,雖歷千百年,後人瞻仰,當時情景可反映無遺。是以東海之教堂,亦必以為鵠的,期能在此建築中,反映吾國文化傳統,揭示基督博愛犧牲之旨意,且兼具此時代之創造能力與精神。」
  貝聿銘起初想用磚砌哥德式的建築,但因台灣多地震而取消此意,後來由陳其寬以六角形底座像「倒船底」的形狀,逐布修正形成現在的教堂造形。
  教堂外觀由四片面組合,於屋脊分開,構成一線形天窗,四片曲面之屋基與屋脊,兩邊為直線,所形成的曲面,稱為圓錐體(Conoid)雙曲面,使屋簷曲線更具有美感。由於曲面內部應力沿曲度方向進行,使內部無彎折力產生,曲面厚度遂可減少,內部增加交叉的補助小樑,用以承受複雜的結構力量。
  教堂結構材料最初擬議採用磚砌牆面,後擬改為木造,最後才決定採用具可塑性的鋼筋混凝土。在教堂屋面外部用瓷磚瓦,採用黃色富有我國宗教建築性質,菱形瓦和月部交叉的格子樑,構成形狀呼應的視覺美。瓦分為兩種,每隔一層瓦上有凸出的釘頭,借此釘頭形成的線條,來增強雙曲面的曲度。
f0007b.jpg (41977 bytes)
王大閎/國父紀念館/1972年/台北市仁愛路
  台北市國父紀念位於台北市仁愛路4段505號,館內包括3000人大會堂,200人階梯講堂、圖書館、展覽室等。平面為一百公尺見方之正方形,四周有寬廣之圓拌柱廊,全幢建築為一弧線優美之蠡形屋頂覆蓋,挑空流通之迴廊正可藉以突出飛簷,減輕龐大屋頂架構之重量想,最具特色的是南面正向入口上,方簷口上揚,由明間及次間簷柱拔告直接承住,以形成雄偉之正向之面及壯觀之入口尺度,為原本平淡之屋頂形式,注入了生動的高潮。
  內部格局以前面為挑空之大廳,中央置國父座像,之後為大會堂,後方則有後台及預演空間,左右兩翼各一柱間則分置其文教設施,並提供輔助入口及門廳,整體平面尚嚴謹。至於細部與施工,則國父紀念館成功的展示了國內當代建築所臻至最佳的水準,迴廊半竹節狀之欄杆,穿透與原實之間拿捏得當,為宏偉的紀念尺度之外,出人意表兼具可親的一面,迴廊實居首功。
f0008b.jpg (35118 bytes)
沈袓海/台北火車站/1989年/台北市忠孝西路
  台北市區鐵路地下化台北車站工程之實施,旨在改善台北市中心被櫛鄰道路及蹤貫鐵路分割的台北市西區商業地帶交通動線,以促進市區整體發展,並且配合大眾捷運路線之興建,形成完整之大眾運網路,以開創地下鐵路工程之先驅。其中台北車站更為台北都會區之交通運輸樞紐,亦成為台北市的主要地標之一。
  台北車站採地上六層、地下四層之中國式外觀之現代化建築,中央創造出一高挑且明亮的大廳空間做為旅客購票中心,由此中心購票後的旅客經由明顯而清晰之指標系統,可迅速的從四周分布的電扶梯及電梯通達各候車大廳至各個月台。到站旅客亦可經各出口迅速疏通至各停車場或其他轉運站交通。全棟大樓除旅客動線之外,辦公大樓則經由不同系統進出口將辦公動線及旅客動線分開。
f0009b.jpg (30562 bytes)
台北市捷運工程局/台北捷運劍潭站/1990~1994年
  台北捷運淡水線1998年通車營運以來,為國內繼木柵線之後,提供都會區便捷舒適的大眾運輸工具。
  捷運淡水線是沿舊有淡水線鐵路拆除興建的,為高運量鐵路捷運系統,淡水線因路線經過地區不同的環境需求,而分成地下、高架和地面三種型式,從台北站到民族西路段為地下化,圓山段到北投段(含新北投延伸段)為高架路段,北投以北直到淡水站為地面路線。淡水線車站共有廿一站,其中五站為地下站,十站為高架站,六站為地面站,除地下站之外,高架站和地面站則依各地特色,分別設計建造特有的建築造形,其中劍潭站為了跨越四十米的道路,採用懸索式無柱結構建築,由兩座高約卅一公尺的塔門支撐,吊索接頭及屋頂面皆由成型銅綠色金屬板覆蓋,是淡水線最引人注意的車站之一。
f0010b.jpg (38949 bytes)
鼓蔭宣/國泰金銀雙星大樓/1980年/台北市敦化南路
  國泰金銀雙星大樓是當代用反射玻璃帷幕牆而遭受最激烈討論的建築。這是,兩棟造型相似的辦公高樓,由於建築機能的單純,設計者以日照陰影的條件而將外型塑造成對稱的八角形體,結構與空間的表達相當熟練。整體而,言此棟建築所著重的對稱性造型,以及強調材料與科技的感官主義,多少也傳達了七○年代台灣建築受商業思想影響的形式主義作風。
f0011b.jpg (29608 bytes)
高而潘/台北市立美術館/1983年/台北市中山北路
  基地位於基隆河、圓山橋、高速公路及新生北路高架道路的結點,南臨二號公園預定地,西與圓山動物園隔中山北路相望,地處市區景觀之要衝,基地北端保留為有少數階梯之入口廣場,建築物稍偏南面朝北,東面基地內側則做為由新生北路進出之停車及服務入口;至於建築形式之主要意匠則在於結合室外中庭空間與室內管狀空間兩大觀念,其旨趣無非是在使中庭成為室內參觀動線上隨處可見的空間參考座標,而管狀空間則意圖使各種展出空間歸納成為線型格子狀系統,一則使其可與大廳組合成各種大小之展出規模,適應不同的需要,二則使建築之量體輕量化,尺度縮小,出挑兼穿透,以呼應緊臨之南側公園。綜觀全案,建築之朝向與街道之處理有避開交通干擾,迎向比較安靜開朗方位的作用,同時相對地,其面北大廳入口之嚴肅,與伸展的空間意念略異其趣;此外,展示空間絕大部份呈7.5m寬的管狀,當頗能發揮美術館導引參觀動線的功能。
f0012b.jpg (34642 bytes)
葛羅佩斯/包浩斯校舍/1926年/德國狄索
  包浩斯(Bauhaus)1925年從威瑪(Weimar),遷校到狄索( Dessau),葛羅佩斯為它設計了一座新校舍,1925年秋動工,次年年底落成,校舍建築面積一萬平方公尺,是一個由許多功不同的部分組成的中型公共建築包括教學用各科系的工藝工廠,生活用的宿舍、禮堂,以及職業學校用之建築等三部分)。
包浩斯校舍建築設計有下列特點:
一、把建築物的實用功能作為建築設計的出發點:
  他把整個校舍功能分成幾個部分,按照各部分功能需要和相互關係定出它們的位置,決定其型體型。葛羅佩斯在定建築方案時,雖有建築藝術的預想,不過他還是以功能分析作為建築設計的主要基礎,體現由內而外的設計思想和方法。
二、採用靈活的構圖手法:
  包浩斯校舍靈活運用不規則的、不對稱的建築,各個部分的大小、高低、形式、方向各不相同,它有多條軸線,但沒有一條特別突出的中軸線,各立面都很重要,各月特色。建築構圖中充分運用對比的效果,形成生動,有變化的建築形象。
三、按照現代建築材料和結構的特點,取得建築藝
  術的效果:
  校舍採用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部分採用磚牆承重結構,屋頂為平頂,用內落水管挑水,窗戶為雙層鋼窗,採比較自由而多樣的窗戶配置,表現現代材料和結構的特點。
  包浩斯校舍沒有雕刻、柱廊,沒有裝飾性的花紋線腳,和傳統的公共建築相比,它是非常樸素的,但是他的建築形式卻富有變化。
f0013b.jpg (31028 bytes)
萊特/落泉山莊/1936年/美國賓州Bear Run
f0014b.jpg (30145 bytes)
萊特/落泉山莊(內部之一)/1936年/美國賓州Bear Run
  「落泉山莊」座落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匹茨堡巾的郊區,是匹茲堡市百貨公司大亨考夫曼(Edzar Kaufmann)的一座渡假屋,這幢遠離塵囂的森林建築物,藉山石落水,渾然天成,成為二十世紀現代住宅的代表之一。
  萊特在小瀑布上方建造別墅,建築物分三層,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它以垂直石堆為核心,房屋環繞四周,形成口階式的布局,強調水平與垂直的構築方向,運用鋼筋混凝土的懸挑能力,向外懸伸,形成各層大小和形狀的差別。欄牆色白光燙,石牆色暗粗獷,再加上光影的變化,使這幢建築更富有變化,

f0015b.jpg (26984 bytes)
萊特/古根漢美術館/1959年/美國紐約
  「古根漢美術館」是萊特(Wright ,Frank Lloyd)在紐約的唯一建築設計。古根漢是一位富豪,他請萊特設計這座博物館,展覽他的藝術收藏品。美術館座落於紐約市本大街上,主要建築為一大型螺旋形建築,內高30公尺的圓筒形空間,周圍有盤旋而上的螺旋形坡道,圓形空間底部直徑28公尺左右,向上逐漸加大,坡道寬度在下部接近5公尺,到頂上則加寬至10公尺左右。美術品沿坡道陳列,採光來自上方圓頂,坡道外牆上有條形高窗透進光線。
  根漢美術館造型極為特殊,由上大下小的螺旋體,沈重封閉的外貌,不顯眼的入口,異常的尺度等,在大都會筆直挺立的建築中,獨樹一格。螺旋形的美術館是萊特的得意之作,他說:「在這裡,建築第一次表現為塑性的。一層流入另一層,代替了通常那種呆板的樓層重疊,...處處可以看到構思和目的性的統一。」在盤旋而上的坡道上陳列美術作品確是別出心裁,它能讓觀賞者從各種高度隨時看到許多奇異的室內景象。
f0016b.jpg (30216 bytes)
范得洛/范斯沃斯住宅/1945-1951年/美國伊利諾
  范得洛(Van Der Rohe , Ludwig Mies)一生實際成的建築物不多,他發表的言論也很少,但是正像他的「少就是多」的原則一樣,但對現代建築師的影響卻很大,他的貢獻在於他長年專注於探索框架結構和玻璃這兩種現代建築手段在建築設計中應用的可能性,尤其注重於發揮這兩種材料在建築藝術造型中的特性和表現力。
  這幢范斯沃斯住宅就是用鋼和玻璃建造的小住宅,座落在水邊,長24公尺,寬85公尺,用8根工字型鋼柱夾持一片地皮和一片屋頂板,四面是大玻璃。中央有一小塊封閉空間,裡面藏著廁所、浴室和機械設備,此外,無固定的分割空間,主人睡覺、起居、進餐都在四周敞通的空間內。范得洛對這建築構造細部作過精心的推,把它做成一個看起來非常精緻考究亮麗的玻璃盒子。
  范得洛抓住了現代建築的應用材料,對現代建築產生廣泛的影響,他在一次演講中說:「當技術實現了它的真正使命,它就昇華為藝術」,范得洛透過他的鋼材和玻璃的建築,為現代建築中把技術和藝術統一起來。
f0017b.jpg (31302 bytes)
烏特尚/雪梨歌劇院/1973年/澳洲雪梨
  澳大利亞雪梨市為建造歌劇院於1956年舉行國際競圖,後由丹麥建築師烏特尚 ( Utzon , Jorn)獲選。雪梨歌劇院位於雪梨港凸出的窄小土地上建起高台並豎立起似風帆的十對大殼片,分為三組,最大的一組有四對,三對向前,一對向後,前後長120公尺,底部最寬處為53.6公尺,最高的一對殼片頂點距地平面64.5公尺,距海平面68.5公尺,殼片下覆蓋著可容納2700個座位音樂廳,音槳廳下尚有一個550座位的小劇場。另外三對殼片向前,一對向後的部分,覆蓋著一個1550個座位的歌劇廳。高台後端通向市邊部分有寬闊的大台階,高台進口的一側另有第三組殼片,兩對殼片組成, 一個向前,一朝後,殼下為餐廳。
  雪梨歌劇院總面積8.8萬平方公尺,可容納7000人同時在其中活動,是一個綜合性大型文化藝術中心。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薄殼結構被廣泛使用,烏特尚將巨大殼片的底腳安置在高台頂面上,從外部觀看這個歌劇院,只見高大的屋頂和基台,一般的牆和柱不見了。由於建築施工過程艱難曲折,前後花了17年才告完成,環境優美,造型特異,在雪梨港灣的碧海綠樹的襯托下,如同潔白的貝殼,海上的白帆,極具象徵性,令人暇思。以它良好的使用功能,卓越優美的造型而普受大家的注意,已成為澳洲雪梨極為醒目的地標,雪梨也因此座建築而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
f0018b.jpg (31479 bytes)
皮亞諾、羅傑斯/龐畢度藝術與文化中心/1977年/法國巴黎
  龐畢度藝術文化中心是由義大利建築師皮亞諾(Piano , Renzo)和英國建築師羅傑斯(Rogers,Richard)合作設計。1972 年動工,經五年始完成,並以法國總統龐畢度之名命名,全名為國立龐畢度藝術與文化中心,亦可簡稱為龐畢度中心。
  龐畢度中心大樓由28根圓形鑄鋼管柱支承,管柱將建築分成13個跨度,兩列柱又之間用鋼管組成的桁架樑承托樓板,樓層跨度為48半,巨大的桁架樑以柱身之短懸臂樑相連結,懸臂樑朝外伸出部分的端頭用水平,垂直和斜向的拉桿相互連接,大樓外牆放置在柱子後面,因此建築物的柱子、懸臂樑及網狀的拉捍在立面上非常顥著。內部除一道在建造時被強加的防火隔斷外,裡面沒有一根內柱,也沒有固定牆壁,也不做吊頂,全部採活動隔間,具有極佳的靈活性。
  龐畢度中心最特別的是將各種設備管道放置在大樓的立面上,不加遮檔安置了許多設備和管道,並用色彩區分,如:紅色是交通和升降設備,藍色是空調設備和管道,綠色是給排小管道,黃色是電氣設備。
  原設計人之一的羅傑斯曾解釋為什麼追求建築物的靈活性時說:「我們把建築看成像城市一樣靈活的永遠變動的框子。人在其中應該有依自己的方式做自己事情的自由。自由和變動的性能就是房屋的藝術表現」。無論外觀還是內部,龐畢度中心很像一個工業建築和工程構築物,皮亞諾和羅傑斯兩位建築師的思想中,不僅將此建築當作圖解、框子和架子,甚至於羅傑斯還聲明它是一艘貨船,懸掛在外面的自動扶梯是當作登上大船的舷梯而設計的。
f0019b.jpg (34452 bytes)
貝聿銘/羅浮宮拿破崙廣場/1983-1989年/法國日黎
  羅浮宮是世界知名的美術館,典藏豐富,其建築具有歷史性,也是世界著名的古蹟,是法國甲文藝復興至新古典主義時期重要的建築代表作品。長久以來,羅浮宮受限於原有建築的影響下,卻無法達到現代美術館應具備的設施,如何更新則成為羅浮宮難解的大問題,1981年法國總統密特朗在第一次總統記者會上宣布將羅浮宮現代化,使法國著名的歷史建築物成為真正的美術館,促使羅浮宮能成為世介上最大而現代化的博物館。
  1983年7月27日法國政府正式宣布貝聿銘是大羅浮宮計劃主持人。1983年7月27日下旬法國Le Monde報對貝聿銘的玻璃金字塔持不同的意見,認為此種風格不適合法國的文化,輿論界大加撻伐,甚至要求當時的巴黎市長席哈克貝氏在拿破崙廣場上豎起大小相同的金字塔框架給巴黎市民評鑑,經由巴黎市民的親身參與觀察,充分展現法國人對文化建設的關心,經過四天展示後,終於獲得法國人民的支持,反對聲浪逐漸平息,工程才在1985年2月順利展開。
  羅浮宮經過不同時代的增修,具有歷史的深遠背景,法國政府在動工前,經由考古學者先從事考古工作,並獲得相當豐碩的成景,除了挖掘出十六到十八世紀間的物品外,並發現了1190年所建的石造城堡基礎,今天也成為羅浮呂的真實現存的展示品,厚實堅固的城堡建築和現代的建築相對照,更能體驗今昔建築的美感。
  玻璃金字塔是座四角錐的造形,高約21.64公尺,是羅浮宮舊建築高度的三分之二,底邊和建築物平行,地面上凸出三個小金塔對著三個通往不同的館,外圍著水池,池面如鏡,倒映雲天與建築,水池有巨柱噴泉,像水晶柱般的襯托著玻璃金字塔,增加建築與景觀整體性。
 
現代建築
 
  工業革命後引起社會和產業結構的急遽變化,其間的演進在建築工程的技術和材料方面,快速進步,新材料(如鋼鐵、玻璃、混凝土等)不斷增加,新技術不斷發展,建築家掌握了這些時伐條件,為現代建築開拓了嶄新的途徑。
  自十九世紀末以來,各國新思想萌起,運用新材料、技術,藉以創造更合於社會需求的建築思潮風起雲湧。有倡導「型隨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 )的設計理論,不反對裝飾,認為必須建立裝飾的系統(Ornament System)來符合各個建築物的需要,而這種裝飾是必須高雅的,並能展現建築的機能或結構,其精神是追求理性和感性的「有機建築」(Organic Architecture)。
  國際風格的發展
  第一次大戰結束後,以包浩斯設計學校為中心,所掀起的現代設計運動,強調以美術、工藝和建築結合,為現代生活創造新的合理環境。這股強烈的思潮,很快的發展成為「國際風格」(Internation Style),「國際風格」的建築造型上有簡潔純淨的牆面、平屋頂、簡單的檐部處理、水平分割的帶狀窗等,是國際風格的共同特徵,也成為二十世紀建築的基本特色。
  新空間觀念的發展
  自二十世紀的六十年代開始,建築師在「新空間觀念」的影響之下,嘗試以有機的雕塑造形,為跨越面積大小與結構必要強度之間,產生嶄新的形式,曲面與薄殼結構,塑造出更為豐富的感性效果。此一新空間觀念建築,不論在材料、造形或結構上,均有傑作產生。
http://content.edu.tw/senior/art_life/tp_cc/structure/f2.htm
 
後現代建築
 
f0020b.jpg (27658 bytes)
李祖原/大安國宅/1981~1984年/台北市
  大安國宅是台北市政府國宅處於1984年完工啟用的國民住宅,位於建或南路車向,信義路以南,和平車路以北間的區域,為完整眷村整建的基地。大安國宅西面有廣大的大安公園與其遙遙相對,為居民戶外休閒活動的良好空間;西南角有台北市立圖書總館,提供居民舒適的文教活動空間。   國宅規劃採大街廓構想,集中留設空地,並自然形成鄰里廣場,公園綠地和兒童遊戲場所,以構成完整的遊憩設設施。  在建築設計構想上,建築師以中國建築空間的意念,結合人文與自然的意境,創造有別於一般國宅制式形象的優美環境,建築配置有臨內側的七層樓建築群和臨建國南路的十三樓到十八樓階梯式組構的高樓建朵群,使形成別緻的天際線。
f0021b.jpg (26668 bytes)
黃永沃、黃永洪/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大樓/1996年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大樓是在原有建築上增建新樓,是在既有的基座上增擴,且達到諧調的建築個案,原有建築量體採低矮、疏鬆方式呈現,建築師為尊重原有建物之設計原意,因此在設計上以維繫原建築的設計思考,並創造出一個有特色的戶外空間,原的建朵平面是方型,增建部分則在其左後方圍成L型,這幢建築有「汲古」的承傳意念,又有「述新」加入新意的綜合體。   空間構成上,L型建築配置,圍繞在既有有合院空間之外,形成新舊建築量體之間的虛空間,作為新舊建築的銜接,並增加層之感,又有院落感的空間形式。材料選用上以紅色還原面磚取代,仿斗砌面磚,藍色和綠肥的馬賽克收邊取代了紅磚與花磚收邊,白色噴漆漆代替白粉牆,鋼製迴廊扶手取代木質扶手,是以新材料詮釋舊語彙的手法。整幢建築在造形上以呈現閩式建築的的屋頂特色,是熟練運用傳統的建築語彙於建築中的佳作之一。
f0022b.jpg (34349 bytes)
強生/美國電報電話公司大廈
  強生(Johnson ,Philip)於五十年代後尋找更有味道的形式-即試圖從整個歷史上挑揀出自己喜歡的東西,他的探索純然是歷史主義的,不是復古的而是折衷的。強生的建築作品中有許多就加上了一些歷史的建築形式元素,其中最著名的一棟建築就是,紐約美國電報電話公司總部大廈。   建物主體共37層,高183公尺,立面分成三段式,基座部分高37公尺,入口前一道柱廊,正中為一大拱門。立面中段部分開著寬窄略有變化的小窗各上下貫通的豎宜線條。頂部是三角形山花牆,上面有一個圓凹口,整幢建築牆面是磨光花崗石面。有別於紐約其他玻璃帷幕建築,帶有歐洲文藝復興建築的特徵,強生描述自己的設計說:「在紐約所有20年代的和更早的二十世紀轉折時期的建築,都有可愛的小尖頂:如金字塔形、螺旋形、鋸齒形等各式各樣...我想再次追隨那些建築,所以,將美國電報電話公司大樓底部模仿巴齊禮拜堂(Pazzichapel),中間部分模仿芝加哥論壇報大樓的中段,頂部...我說不準確,反正不是從老式木座鐘上學來的。」  此東大樓的出現,引起建築界內外的各種評論,有人稱之為「祖父的老座鐘」、「老式煙斗櫃」,也有人大加讚賞,認為是最有生氣和大膽的摩天大樓。有人指出此一大樓是「後現代建築」代表之一,亦有指,出它是繼柯必意的朗香教堂之後,具轟動效應的一幢建築。
f0023b.jpg (30719 bytes)
范裘利/普林斯頓大學的「胡堂」天鵝飯店
  范裘利(Venture , Robert)為建築曾定義為:建朵是帶象徵性的遮蔽體,或建築是帶裝飾的遮蔽體。他強調建築物上的裝飾是經過挑選,附加上去的,只要23妙就行,無需是有機的組成部分,他說,一座建築物門面是古典的,後面可以是吹歌德式;外部做成後現代主2義,內部可做成其他風格,讓建築物的功能「自己照顧自己」,並得到解放。   他設計的普林斯頓大學的「胡堂」(Gordon Wu Hall因華人校友胡應湘捐贈的建築,故名為胡應「湘堂」或稱「胡堂」)於1983年完成,它是一座紅磚牆面的二層樓房,底層為餐廳、底層為餐廳、娛樂室,卜層為辦公用的空間,這座不大的房屋上有美國大學傳統建築的形象,有英國貴族宅邸的樣式,有美國老式鄉材房屋的細部,這上特徵都是通過些片斷或符號呈出來的,在入口的上方牆上,以灰色和白色石料組成抽象,化如同國刻臉譜的紋飾般,明顯清晰。
f0025b.jpg (45873 bytes)
摩爾/義大利廣場/1975~1978年/美國紐奧良市
  這件座落在美國紐奧良市的「義大利廣場」是由義大利裔的公民社會捐贈給紐奧良市的廣場建築,也是在摩爾的作品裡,一般認為具有後現代建築的特質作品。   故名思義,「義大利廣場」屬於一個義大利社區的精神點,是摩爾運用技巧使用建築語彙表達特殊地域感的作品。居於紐奧良市的義裔公民大多來自義大利西西里島的地區,很明顯廣場上有許多暗示性元素,為客居異鄉的寂寞心靈,帶來充滿歡愉的氣氛。  「義大利廣場」每年到了聖約瑟夫節日(St. Joseph Festival),義裔的社團群眾就會聚集在這個廣場上慶祝一番,人潮帶來商機,並賣起紀念品和義大利食物,如鬆餅、臘腸、起司等,並提供許多文化知性的活動,也促成社區其他族群(如法裔、西班牙裔、英裔及黑人等)與義裔間的認同感。廣場上的柱式、噴泉、土黃色彩以及拉丁文題記的文字等都具有隱喻或嘲諷。爾喜愛水、研究水,自幼就玩水,對水有份深切的情懷,「義大利廣場」就是他利用水作為作品背後的主導觀念,他將水池象徵地中海,凸出水面的義大利地形圖及環繞在弧形上的群柱,整個設計將聯想到羅馬的特拉維噴泉(Trevi Fountain)般,他用柱式顛覆古典柱式,並且加入霓紅燈飾等表達廣場建築的愉稅感。
f0027b.jpg (29357 bytes)
蓋瑞(Gehry, Frank 1929~)/西班牙古根漢美術館/1997年
  畢爾包是西班牙的第四大都市,位於馬德里北方,昔日何人知曉這個海港。自法朗哥元帥過世,西班牙解嚴後,巴斯克自治區擬重回歐洲舞台,甚至躍登世界,於是將首府畢爾包列為建設重心。   從北側對岸遙望,美術館的造型驚為天「魚」,蓋瑞大膽的設計將畢爾包重要的交通孔道-Puente de la Salre也納入,高聳的燈塔渾如躍出水面的魚尾,形成連貫的親水空間。在河畔,更刻意的設計了一箇水苑,以期發揮基地的特性,而面對水苑的中庭有整片的玻璃牆,讓館內的參觀者體會到畢爾包的藍帶河濱美景。  中庭高達十五公尺,蓋瑞以中庭的手法來串連三層樓的展示藝廊,畢爾包的古根漢美術館具前衛,空間更宏偉;船型藝廊的長度達130公尺,寬有80公尺,空間內一無柱子阻隔,而外牆則採用了鈦金屬板,證明蓋瑞有心利用現代科技,創作一幢「前無古人」的美術館。  整個美術館的中庭就像花蕊,參差高低不一的藝廊就似花瓣般向外盛開,廣場上以鮮花塑造出的「巨犬」作品與美術館相輝互映,蓋瑞為畢爾包塑造了出眾的地標。  在館內可欣賞到六十年代以降的歐洲藝術,如西班牙的達利(Dali)與達比埃(Tapies)的作品、美國普普及極限藝術,而美國雕塑家塞拉(Richard Serra)長達31.5公尺的「牆」,顯然只有船型藝廊才能容納。位在二樓廿八室的色塊壁畫,根本就是為了展覽藝廊特別繪作的,作品成了建築物的一部份。  當然館內少不了蓋瑞至友歐登柏格的塑雕品,在中庭三樓的廊道,展示著碩大的羽毛球,在船型藝廊內的「瑞士刀船」,乃至第十二專室中,我們都可以瀏覽到歐登柏格普普風格的創作。  館內的展示品是上乘精品,建築物本身也是一件超級的雕塑品,所以自開館以來轟動全球,更使得畢爾包這個工業都市成為世界各地愛藝人潮「美」的勝地。
後現代建築
  後現代建築實際醞釀於六十年代的建築新潮中,基於對現代都市環境的千篇一律,且缺乏地域文化特色,而反省現代建築偏失的建築運動。其思想理論結合了歷史傳統,地域性文化和環境結構的要素,將人在現代建築中所喪失旳尊嚴,考慮人性的基本需求,重新尋回置入環境和建築的架構中。如范裘利( Robert Venturi )認為建築中的雙重意象和矛盾(在形式上表現雙重性的二原則:一是包容各種相互矛盾〔白要素,使其呈現複雜、活潑。另一是積極表現其形式上的雙重性與矛盾性,使其產生對比的效果),及具有文化適切性的形式象徵意義,或肯定多樣性的大眾文化之生命和價值,都具有前瞻性。自七十年以後其理論廣受建築師的運用,呈現出不同於現代建築的新面貌。
   現代建築的傳達形式
  詹克士將現代建築的傳達形式分為:隱喻(Metaphor)、語文(Words)、語構(Syntax)及語意(Semantics)等四種,透迥這四種形式的形式的傳達,使建築較容易讓大眾了解、使用與採納。
  「隱喻」是指建築所表現的意象,引起對歷史傳統、地域文化的建築造型自然界事物的聯想。「語文」是建築中每一建築元素及構件的名稱或來源,如同文句中每個字彙一樣,藉由對字彙的認識,而了解文句的意義,如:建築物的玻璃窗、磚牆、木板門、鐵欄杆等。「語構」就是建築元素或構件間的結合與搭接,如:柱、樑、牆、樓板及樓梯等結構與材料間接合關係。「語意」則是建築元素、構件反形式所傳達的象徵意義的符號,可透過大眾傳播媒體,使大眾能了解並且能與其溝通、對話。
  後現代建築的設計方法
  綜觀建築師表達後現代建築的各種設計方法,自由且多樣,如運用古典建築語彙,將古代建築或建築師作品中,選取曾經意識過美的建築元素或要件,經過設計程序巧妙的拼置在建築物上,以呈現繁複的面貌來區別現代建築運用扭曲、變形來塑造不同於現代建築的規矩空間,意圖呈現特殊感覺的建築空間,予人強烈的印象。
  後現代建築對矛盾性有極大的包容力,對材料或形體的使用與組合,有很大的自由度。由矛盾造成強烈的對比,如現伐與古典元素並置、平滑與粗糙、自然與人工等材料的搭配接合、幾合與有機形式相融等。後現代建築也利用歷史或自然事物的元素,作象徵性的引喻,激發人們更多的聯想,或以幽默手法加以諷刺,打破現代建築的嚴肅性,並且帶來愉悅的感覺。
  後現代建築雖以打破現代建朵成規,可以任意組合各種材料和形式,但是呈現完美的後現代建築,共本上仍須奠基於現代建築的基礎,它必須是富有人性,有富內涵的設計理念,同時也要能讓一般人接受、體驗到它的美。
http://content.edu.tw/senior/art_life/tp_cc/structure/f3.htm

中國十大現代建築
 

中國央視大樓

 

中国央视大楼

雖然有時被當地人戲稱爲“大褲衩”,但坐落于北京的央視大樓確能給人一種恢宏壯觀的感覺。該建築的設計出自普利茲克獎獲得者---荷蘭建築師雷姆?庫哈斯之手。這座中國國家電視臺的總部于2008年正式投入使用,那時距北京奧運會開始不過數月之隔。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国家表演艺术中心

國家大劇院,別名“巨蛋”,坐落于北京天安門廣場西側。其設計者---法國建築師保羅?安德魯在國際競標中擊敗了日本建築師磯崎新後最終贏得這一建築的設計權。大劇院于2007年7月正式竣工。

北京首都國際機場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作爲世界第二繁忙(僅次于東京羽田國際機場)的航空港,北京首都國際機場最引人注目的地方莫過于其驚人的占地面積。僅機場第三航站樓就比倫敦希思羅機場中所有航站樓加在一起還大得多。這座航站樓是由英國諾曼?福斯特建築事務所負責設計的,2008年初投入使用。廣州歌劇院

广州歌剧院

2011年初,出生于伊拉克的紮哈哈迪德完成了她在中國市場的第一個大型項目。雖然目前她在成都、北京、上海等城市還有其它在建項目,但廣州歌劇院項目是她在這個國家取得的第一個成功。廣州歌劇院的興建正好順應了中國轉變發展方向,著手發展省級城市的的曆史潮流。

北京國家體育場,別名鳥巢

鸟巢

沒有人會忘記2008年在“鳥巢”舉辦的奧運會盛況。這座特色新明的建築是由赫爾佐格和德梅隆建築設計公司設計的,中國著名藝術家艾未未作爲該公司的中方項目顧問參與其中。在許多人心中留下深刻印記的鳥巢已經成爲遊客北京之旅中的必遊之地。

國家遊泳中心

国家游泳中心

國家遊泳中心,或稱水立方,是爲2008年北京奧運會建設的。這個綜合設施最終也因舉辦奧運會遊泳比賽而聞名。在水立方不遠的地方就是“鳥巢”。水立方的構思是由一個國際建築合作團隊共同完成的,這其中包括澳大利亞PTW建築師事務所和中建國際設計公司。2010年,中國將這一建築的室內部分改建成了水上公園。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2008年竣工的時候,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曾經是世界最高的建築的有力競爭者,如今這頂桂冠已經被迪拜塔奪去。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依舊保留著世界最高的觀光平臺這一榮譽,見上圖。這座建築是由紐約KPF建築事務所設計的。

廣東土樓項目

广东土楼项目

作爲一項民生工程,這個項目中包含了200個專爲低收入家庭設計的公寓。設計理念來于中國客家土樓。該設計將傳統中國的群居理念和土樓的特有結構有機融合,是社區經典理念的再次創新和升華。

上海東方明珠電視塔

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

作爲整個榜單上曆史最悠久的建築之一,上海東方明珠塔依然鶴立雞群般屹立于黃浦江畔,如今它已成爲上海的經典地標。這一建築由江歡成設計,于1994年竣工。據說這一造型源于一首關于琵琶演奏的唐詩:“大珠小珠落玉盤.”

廣州塔(小蠻腰)

广州塔

廣州塔位于廣州市中心,城市新中軸線與珠江景觀軸交彙處, 與海心沙島和廣州市21世紀CBD區珠江新城隔江相望。2010年9月28日,廣州市城投集團舉行新聞發布會,正式公布廣州新電視塔的名字爲廣州塔,整體高600米,爲國內第一高塔,而“小蠻腰”的最細處在66層。取代加拿大的CN電視塔成爲當時世界第二高電視塔,次于美國北達科塔州KVLY電視塔(高度628.8米),世界第一高自立式電視塔,現僅次于日本東京天空樹塔的自立式電視塔(高度634米),爲世界第二高自立式電視塔也成爲廣州的新地標。

東方之門(秋褲樓)

东方之门

東方之門(英語:The Gate of the Orient)是位于中國江蘇省蘇州市的一座301米高的摩天大樓。蘇州工業區雙塔規劃的核心建築,它不僅代表著蘇州的新大門,而且也是世界看中國的新大門。這座偉岸而優雅的標志性建築位于蘇州工業園區CBD軸線的末端,東臨星港街及波光粼粼的金雞湖,西面爲國際大廈及世紀金融大廈。這座摩天大樓有著獨特的構造,整個樓是雙子塔結構,但在頂部雙子塔合二爲一,構成一張弓或是一扇門的形狀。這座88層的大樓將于2013年建成,屆時將超過現在的蘇州新地中心成爲蘇州的最高樓。

杭州奧體博覽城體育館與遊泳館(比基尼大樓)

比基尼大楼

杭州比基尼大樓的橫空出世,是繼蘇州的“秋褲”建築之後的另一個傑作,由于形狀特殊,被網友戲稱爲杭州的比基尼大樓,其形狀雷人,實際上只是一副效果圖,是杭州奧體博覽城體育館與遊泳館的形狀圖形,是本著獨特性、唯一性、差異性,體現時代特征、杭州特色、錢江特點進行設計,出來的效果圖,令網友大跌眼鏡,但是,任何設計都需要時間的考驗,所謂的比基尼大樓也不例外,盡管網友對此評論不佳,可是,如果設計師的內在修爲和對設計的外在美超越時間的跨越,最終會得到認可,相反的話,也會成爲人們笑談的醜陋之作品。

 

建築之美醜 2012-11-04 旺報短評

 

 大陸城市經常出現一些造型奇特的建築,引起爭議。最近完工的東方之門有「低腰衛生褲」之稱,五糧液和稻花香集團興建的「酒瓶」造型辦公大樓、北京奧林匹克公園狀似5顆大鐵釘的瞭望塔,都被大陸媒體稱作「雷人」風景。

 「雷人」並不是正面的詞彙,但看在建築物貧乏無趣的台灣人眼裡,卻覺得頗具巧思。台灣一些老牌公司的產品還滿有特色,辦公樓卻多老舊,反而成為都市景觀之瘤。大陸這些建築若放在台灣,多半能成為觀光景點,創造附加價值。

 相較大陸建築景觀的繽紛奪目、爭奇鬥艷,台灣在興建101大樓後,多年不再出現現代化建築。最近台北雙子星大樓標出,地標性建築可望再多一幢,希望能稍微改善台北市門面,改變觀光客對台灣城市破舊的印象。

 台灣城市老舊有其歷史淵源,足以形成都市特色,更代表了文化的深度。老房子保留的成長記憶值得珍惜,文化傳承也是我們寶貴的資產。但我們也必須嚴肅面對,為何新的公共建設仍然在設計上不思進取,常因醜陋而備受詬病。

 台灣仍有一些建築物極具巧思,並贏得好評,譬如北投圖書館、台南新化分局等,但畢竟仍然屈指可數。大陸建築設計的大膽與創新,值得台灣學習。打造吸引人的城市風貌不一定要靠豪華的建築物堆砌,台灣不需與大陸比豪奢,但至少可以運用更多的美學與巧思,讓城市美麗。

 

《暢言網》 網民對「中國十大醜陋建築」評論

 

第1位 世博會中國館

「交錯穿插就像一堆劈柴。」

第2位 西安新法門寺

「生硬的幾何圖形,不倫不類,一點佛味都沒有。」

第3位 北京央視大樓新樓

「大褲衩,下面放個馬桶才完美,帶給中國人的笑料勝過了它的藝術色彩。」

第4位 華西村山寨美國國會大廈

「模仿不夠,還要寫上美國國會大廈!」

第5位 廣州新博物館

「就像一個方盒子,色彩深沉,給人很強的壓迫感,博物館陳列的是幽靈嗎?」

第6位 合肥美術館

「遠看上去它就像是一堆鋼管胡亂堆砌在一起,既雜亂無章,也沒建築造型主題,實在缺乏美感。」

第7位 沈陽金廈廣場

「歪把子樓,建築外觀酷似人民幣符號,骨子裏透出惡俗!」

第8位 上海閔行法院

「山寨白宮,很惡俗!」

第9位 中國石油大廈

「造價高達50億,光馬桶就花了50萬,節能的名號:「因為我們用的都是最好的節能材料,環保是百年的功業。」且對外宣傳各地方油田如何如何省下燒鍋爐的錢。

第10位 南寧國際會展中心

「就是一個煤油燈罩,是想讓人們憶苦思甜吧?」

 

中國古建築
 
斗拱木构架图1.JPG
中國古建築鬥拱木構架圖
斗拱木构架图2.JPG
斗拱木构架图3.JPG
斗拱木构架图6.JPG

 

中國古代建築特征

這裏所謂特征,是指從現存中國古代建築實例中所概括出來的、普遍存在的、不同于西方建築的獨特之處。現存建築實例最早不過唐代,亦即中國建築成熟時期以後直到20世紀初的建築。唐代以前的建築,只能從考古發掘出來的一些建築遺址,以及各種藝術品(如繪畫、雕刻等)所描摹的建築形象等間接資料中知其大略。據此,大致可以歸納爲七項,分述如下:

1、使用木材作爲主要建築材料中國古代建築在結構方面盡木材應用之能事,創造出獨特的木結構形式,以此爲骨架,既達到實際功能要求,同時又創造出優美的建築形體,以及相應的建築風格。

2、保持構架制原則以立柱和縱橫梁枋組合成各種形式的梁架(見大木作),使建築物上部荷載均經由梁架、立柱傳遞至基礎。牆壁只起圍護、分隔的作用,不承受荷載,所以門窗等的配置,不受牆壁承重能力的限制,有“牆倒屋不塌”之妙。

中國古代建築的屋頂形式

3、創造鬥拱結構形式用縱橫相疊的短木和鬥形方木相疊而成的向外挑懸的鬥拱,本是立柱和橫梁間的過渡構件,逐漸發展成爲上下層柱網之間或柱網和屋頂梁架之間的整體構造層,這是中國古代木結構構造的巧妙形式。自唐代以後,鬥拱的尺寸日漸減小,但它的構件的組合方式和比例基本沒有改變。因此,建築學界常用它作爲判斷建築物年代的一項標志。

4、實行單體建築標准化中國古代的宮殿、寺廟、住宅等,往往是由若幹單體建築結合配置成組群。無論單體建築規模大小,其外觀輪廓均由階基、屋身、屋頂(屋蓋)三部分組成:下面是由磚石砌築的階基,承托著整座房屋;立在階基上的是屋身,由木制柱額作骨架,其間安裝門窗隔扇;上面是用木結構屋架造成的屋頂,屋面做成柔和雅致的曲線,四周均伸展出屋身以外,上面覆蓋著青灰瓦或琉璃瓦。西方人稱譽中國建築的屋頂是中國建築的冠冕。

單體建築的平面通常都是長方形,只是在有特殊用途的情況下,才采取方形、八角形、圓形等;而園林中觀賞用的建築,則可以采取扇形、萬字形、套環形等平面。屋頂有廡殿、歇山、錄頂、懸山、硬山、攢尖等形式,每種形式又有單簷、重簷之分,進而又可組合成更多的形式。各種屋頂各有與之相適應的結構形式。各種單體建築的各部分乃至用料、構件尺寸、彩畫都是標准化、定型化的,在應用上,要遵照禮制的規定。

中國古代建築屋頂組合形式

宋《營造法式》中對各種單體建築作了概括的原則的記述。清工部《工程做法》對官式建築列舉了27種範例,對應用上的等級差別、做工用料都作出具體規定。這種定型化的建築方法對彙集工匠經驗、加快施工進度、節省建築成本固然有顯著作用,但後繼者"遵制法祖",則妨礙了建築的創新。

5、重視建築組群平面布局中國古代建築組群的布局原則是內向含蓄的,多層次的,力求均衡對稱。一組建築中的主要建築物通常是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動場所,這一點可以從形體、裝飾、配屬建築等看出來。由于建築群是內向的,除特定的建築物如城市中的城樓、鍾鼓樓等外,單體建築很少是露出全部輪廓,使人從遠處就可以看到它的形象。因此,中國建築的完整形象必須從組群院落整體去認識。每一個建築組群至少有一個庭院,大的建築組群可由幾個或幾十個庭院組成,組合多樣,層次豐富,也就彌補了單體建築定型化的不足。

建築組群的一般平面布局取左右對稱的原則,房屋在四周,中心爲庭院。大規模建築組群平面布局更加注重中軸線的建立,組合形式均根據中軸線發展。甚至城市規劃也依此原則,以全城氣勢最宏偉、規模最巨大的建築組群作爲全城中軸線上的主體。唯有園林的平面布局,采用自由變化的原則。

中國古代建築組群平面布局示例

6、靈活安排空間布局中國建築的室內間隔可以用各種隔扇、門、罩、屏等便于安裝、拆卸的活動構築物,能任意劃分,隨時改變,使室內空間既能夠滿足屋主自己的生活習慣,又能夠在特殊情況下(例如在需舉行盛大宴會時)迅速改變空間劃分。建築組群的室外空間──庭院,是與室內空間相互爲用的統一體,又是爲建築創造小自然環境准備條件。庭院可以栽培樹木花卉,可以疊山辟池,可以搭蓋涼棚花架等等;有的還建有走廊,作爲室內和室外空間的過渡,以增添生活情趣。

7、運用色彩裝飾手段木結構建築的梁柱框架,需要在木材表面施加油漆等防腐措施,由此發展成中國特有的建築油飾、彩畫。至遲在西周已開始應用彩色來裝飾建築物,後世發展用青、綠、朱等礦物顔料繪成色彩絢麗的圖案,增加建築物的美感。以木材構成的裝修構件,加上一點著色的浮雕裝飾的平基貼花和用木條拼鑲成各種菱花格子,便是實用兼裝飾的傑作。北魏開始使用琉璃瓦,至明清時期琉璃制品的産量、品種大增,出現了更多的五彩繽紛的琉璃屋頂、牌坊、照壁等,使中國建築燦爛多彩,晶瑩輝煌。

http://www.shuzifun.com/article/39/n-17339.html


中國古建築之最
 
最宏偉的人造建築 ── 萬里長城
 
最輝煌壯麗的皇家宮殿建築── 北京故宮

最空靈超凡的建築── 北京天壇建築群

最氣勢宏偉的皇家園林建築──北京頤和園
 
規模最大的古典皇家園林──承德避暑山莊
 
最集中的皇家宗教建築群──承德外八廟
 
現存最古老的中國佛塔──河南嵩山嵩嶽寺磚塔
 
現存最古老、最高大的木結構佛塔建築──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

現存最早的八角形磚塔──河南登封縣淨藏禪師塔
 
現存最高的磚構佛塔──河北定州開元寺料敵塔
 
現存最古老的琉璃塔──河南開封祐國寺鐵塔
 
現存高大精美的琉璃塔──山西洪趙縣廣勝寺飛虹塔
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山西五台縣南禪寺大殿
 
現存最雄大的唐代木結構建築──山西五台山豆村佛光寺東大殿
1937年6月26日梁思成探秘佛光寺
 
現存最古老的木構樓閣建築 ──天津薊縣獨樂寺觀音閣
 
現存最大的遼、宋時代木構建築──山西大同上華嚴寺九間大殿
 
現存規模最大的木結構建築──北京故宮太和殿
组图:北京故宫太和殿明起大修
 
最古老的石構拱券橋──河北趙縣趙州橋
 
現存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儒教祭祀建築──曲阜孔廟
 
現代建築>百度百科 
 
現代建築一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現代建築包括20世紀出現的各色各樣風格的建築流派的作品;狹義的現代建築常常專指在20世紀20年代形成的現代主義建築。在一些英文文獻中,常用小寫字母開頭的modern architecture表示廣義的現代建築,以大寫字母開頭的Modern Architecture或Modernism表示狹義的現代建築。在本卷中用“現代建築”表示廣義的,而用“現代主義建築”或“現代派建築”表示狹義的。在20世紀初期,現代建築曾經被稱爲新建築(newarchitecture)。
  近代建築革命
現代建築不是隨著20世紀的來臨而突然出現的。它的産生可以追溯到産業革命和由此而引起的社會生産和社會生活的大變革。在一些國家出現了影響建築發展的新的因素。這種變革表現如下:
  ① 房屋建造量急劇增長,建築類型不斷增多。19世紀工業的大發展和城市的擴大需要建造大批工廠、倉庫、住宅、鐵路建築、辦公建築、商業服務建築等。在建築史上長期占有突出地位的帝王宮殿、壇廟和陵墓退居次要地位,而生産性和實用性爲主的建築愈益重要。對新型建築提出了新的功能要求。有的要求大跨度,如博覽會、展覽館、鐵路站棚;有的要求增加建築層數,如大城市中心區的商業建築;有的要求有複雜的使用功能,如醫院、科學實驗室。建築形制變化迅速,照搬照抄傳統的定型的法式制度已經不能滿足上述要求了。
  ② 工業發展給建築業帶來新型建築材料。已往幾千年世界各地區建築所用的主要材料不外是土、木、磚、瓦、灰、砂、石等天然的或手工制備的材料。産業革命以後,建築業的第一個變化是鐵用于房屋結構上。先是用鐵做房屋內柱,接著做梁和屋架,還用鐵制作穹頂。19世紀後期,鋼産量大增,性能更爲優異的鋼材代替了鐵材。與此同時水泥也漸漸用于房屋建築。19世紀出現了鋼筋混凝土結構,鋼和水泥的應用使房屋建築出現飛躍的變化。
  ③ 結構科學的形成和發展使人越來越深入地掌握房屋結構的內在規律,從而能夠改進原有的結構形式,有目的地創造優良的新型結構。過去建築工匠只能按照傳統做法或憑感性判斷去建造房屋,盲目性和局限性很大。隨著數學和力學的發展,終于在19世紀後期弄清了一般建築結構的內在規律,建立了爲實際工程所需要的計算理論和方法,形成系統的結構科學。這樣就可以在建築工程開始之前預先計算出結構的受力狀態,作出合理、經濟而堅固的房屋結構設計。1889年巴黎建造的高 300米的埃菲爾鐵塔和跨度爲 115米的機器陳列館就表明了建築結構方面的成就。
  ④ 建築業的生産經營轉入資本主義經濟軌道。在資本主義社會大量的房屋是企業家手中的固定資本或商品。資本的所有者要求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少的投資從建築活動中獲取最大的利潤。這一准則也在建築設計、建築觀念以及建築美學方面或隱或現地表現出來。此外,從19世紀起資本主義國家建築師的社會地位也有了變化。建築師是自由職業者,他們在建築設計中從事競爭,于是商品生産的經濟法則也滲入建築師的職業活動中。
  19世紀出現建築領域的這些變化,無論就深度和廣度來說,在建築曆史上都是空前的。這是一場由産業革命引起的建築革命。進入20世紀後,變化繼續進行著,並且向世界更多的地區擴散。正是這個建築曆史上空前的建築革命孕育了20世紀的現代建築。
  新建築運動
19世紀西方建築界占主導地位的建築潮流是複古主義建築和折衷主義建築。複古主義者認爲曆史上某幾個時期如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建築形式和風格是不可超越的永恒的典範,誰要建造優美的建築,就必須以那些曆史上的建築爲藍本,模擬仿效。折衷主義者也認爲建築師的工作就是因襲已往的建築模式,不過他們認爲不必拘泥于某一形式某一風格,而可以把多種樣式多種手法拼合在一座建築上。在複古主義和折衷主義建築潮流影響下,建築師對實用功能和結構技術不甚重視,在他們的心目中,萬般皆下品,惟有藝術高。這種建築思想的主導方面是唯美主義。當時的大本營是巴黎高等藝術學院,因此,這樣的建築潮流又被稱爲學院派建築。
  但是建築領域中正在湧現新事物,社會生活要求建築具有新功能並且出現了新材料和新結構,這就同學院派建築發生矛盾。例如,現代化銀行的功能要求有形式複雜的大小房間,如果把它們統統納入古希臘神廟式的建築模式之中,在使用上是非常不便的。在十幾層的鋼框架結構的商業辦公樓仍用中世紀羅曼式建築的石砌外形,也是削足適履,徒增造價。因循守舊會遇到難以克服的矛盾。19世紀中葉,倫敦水晶宮的設計和建造就是例證。1850年爲建造倫敦世界博覽會舉行了國際設計競賽。歐洲各國建築師送去 245個方案,沒有一個被采納,原因是博覽會建築要求在一年內建成,要有寬敞明亮的內部空間,博覽會結束後又要能夠方便地拆遷。當時的建築師們對此束手無策。後來采用的是一位熟悉用鐵和玻璃建造溫室的園藝師的新穎的建築方案。用工廠生産的玻璃和鐵構件作建築材料,利用預制裝配的施工方法,終于在很短時間內建成光線充足的大型展覽建築。這個事例表明保守的傳統的建築觀念已不適應建築發展的新形勢。建築學到了需要改造和發展的時候了。
  從19世紀30年代開始,西歐和美國一些建築師提出了改革建築設計的主張。例如法國建築師H.拉布魯斯特1830年寫道:“在建築中,形式必須永遠適合它所要滿足的功能。”他設計的巴黎國家圖書館(1860~1868)采用了新穎的鐵結構。19世紀後期,美國芝加哥一批積極改革、大膽創新的建築師和工程師形成了一個建築流派──芝加哥學派。芝加哥是美國摩天樓的發源地,建造的房屋越來越高,結構和功能都同傳統建築大不相同。芝加哥學派的建築師L.H.沙利文指出,複古主義的做法,使“功能受到壓抑”。他強調“形式隨從功能”的原則。
  傳統觀念是不容易消失的。芝加哥學派只活躍了20年左右就在學院派的沖擊下沈寂了。但改革者仍然此伏彼起,影響漸漸擴大。從19世紀末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這段時間,倡導建築改革的人更多了。有的人運用新的建築材料,如法國建築師A.佩雷用鋼筋混凝土建造了一批房屋;有的人在建築形式和手法上進行創新,其中有以比利時爲中心的“新藝術運動”,奧地利的“分離派”,意大利的“未來派”等。1907年,德國成立“德意志工業聯盟”推動各種産品的設計改革,其中也包括建築。德國建築師P.貝倫斯于1909年設計的德國通用電氣公司的渦輪機工廠是一座反映新建築觀念的著名廠房建築。在美國,建築師F.L.賴特繼承芝加哥學派的精神堅韌不拔地進行建築創新活動。他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期,在美國中西部地區設計了許多小住宅和公共建築,以其獨創的手法和清新的風格啓發和鼓舞了當時歐洲的改革派建築師。
  以上這些建築師個人或流派雖然在思想觀點和建築風格上差異很大,但都是在尋求新的建築。他們的活動被稱爲“新建築運動”。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20~30年代是建築思潮十分活躍的時期。在這一時期中保守和革新兩種趨向激烈鬥爭,新建築運動終于由弱而強,取得成功。在新建築運動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現代主義建築和有機建築兩個流派對20世紀的建築發展,有重大的影響。
  現代主義建築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初期,在許多國家中複古主義建築仍然相當流行。很多紀念性建築和官方建築以及一些大銀行、大保險公司仍然應用古典柱式。1924年建成的倫敦人壽保險公司以至到40年代完工的華盛頓國家美術館和美國最高法院大廈都是這樣的例子。
  但總的說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思想狀況對于建築學領域的改革創新是有利的。第一,戰後初期歐洲各國的經濟困難狀況,促進了講求實效的傾向,抑制了片面追求形式的複古主義作法;第二,工業和科學技術的繼續發展,帶來更多的新的建築類型,要求建築師突破陳規。建築材料、結構和設備方面的進展,促使越來越多的建築師走出學院派的象牙之塔。第三,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慘禍和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在世人心理上引起強烈震動。人心思變,大戰後社會思想意識各個領域內都出現許多新學說和新流派,建築界也是思潮澎湃。新觀念、新方案、新學派層出不窮。戰後初期影響較大的有表現派(expressionism)、風格派(de stijl,也稱新造型派neo-plasticism,或要素派elementarism)和構成派(constructivism)。德國、法國、荷蘭以及十月革命後最初幾年的蘇聯是這些新流派最活躍的地方。1919~1920年建造的德國波茨坦市的愛因斯坦天文臺(建築師E.門德爾松)是表現派的代表作品。建築師G.T.裏特弗爾德1924年設計的荷蘭烏德勒支市一所小住宅體現了風格派的特征。蘇聯美術設計師B.E.塔特林1929~1930年所作的第三國際紀念碑建築設計方案是構成派的作品。
  表現派、風格派、構成派等原是美術方面的派別。它們對建築創作的影響主要是在造型風格方面。要解決建築向何處去的問題,還需要回答一系列實際的與理論的課題。其中包括建築如何滿足現代生産和生活提出的功能要求;建築如何同工業和科學技術相配合;建築如何適應新的社會經濟條件;建築師如何改進自己的工作方法等等。在這些方面,19世紀下半葉以來已有一些人作過探索。在此基礎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西歐一批青年建築師提出了比較系統比較激進的改革建築創作的主張,並且推出一批大膽創新的優秀作品,大大推動建築改革走向高潮。德國建築師W.格羅皮烏斯和L.密斯?範?德?羅,法國建築師勒?柯布西耶是他們中的傑出代表。
  格羅皮烏斯和勒?柯布西耶等人在20年代提出以下的觀點:①強調建築隨時代發展變化,現代建築應同工業化時代的條件相適應;②強調建築師要注意研究和解決實用功能和經濟問題,擔負起自己的社會責任;③積極采用新材料和新結構,促進建築技術革新;④主張擺脫曆史上過時的建築樣式的束縛,放手創造新形式的建築;⑤主張發展建築美學,創造反映新時代的新建築風格。以上這些建築觀點曾經有過許多不同的名稱,諸如“功能主義”,“客觀主義”,“實用主義”,“理性主義”,以及“國際式建築”等。50年代以後,更多地被稱爲“現代主義”,或“現代派”。70年代以來,也有人在“現代主義”之前冠以“20年代”或“正統”的字樣。
  現代主義建築的傳播
現代主義自30年代起迅速向世界其他各地區傳播,終于成爲20世紀中葉現代建築中的主導潮流。現代主義首先向北歐和拉丁美洲擴展。芬蘭建築師A.阿爾托和巴西建築師O.尼邁耶在30~40年代的建築作品明顯地表現出現代主義的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格羅皮烏斯和密斯?範?德?羅遷居美國。現代主義在美國迅速擴展。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50~60年代現代主義在全世界廣泛傳播。世界各地的城市中,新建的商業建築、工業建築、文教建築和大規模建造的住宅幾乎都擺脫了傳統風格的羈絆,具有顯著的現代主義建築的特征。更重要的是許多政府建築物和紀念性建築也舍棄了曆來沿用的傳統建築形式而呈現出嶄新的面貌。紐約聯合國總部大廈、巴西議會大廈和加拿大多倫多市政府大廈都是例證。這種情況,最根本的原因是現代主義的基本原則比較符合建築發展的客觀規律。
  有機建築派
美國建築師賴特創立並倡導有機建築論。現代主義比較強調工業化對建築的廣泛影響,賴特則強調建築應當像植物一樣成爲大地的一個基本的和諧的要素,從屬于自然。他認爲每一座建築都應當是特定的地點、特定的目的、特定的自然和物質條件以及特定的文化的産物。賴特創作的流水別墅是有機建築的卓越的代表作品。在20世紀中葉,現代主義派的傳播較爲迅速廣泛,但有機建築的理論對建築師創作思想的影響也很深遠。在世界許多地區都有有機建築的追隨者。德國建築師H.沙龍和H.赫林是有機建築派的代表。芬蘭建築師A.阿爾托設計的許多建築也被認爲是體現了有機建築原則的成功作品(見有機建築)。
  現代建築走向多樣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正是現代主義風行的時候,現代建築出現了多樣化發展的趨勢。其原因是:一方面在50~60年代世界科學技術和生産力有了新的發展,發達國家的物質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提高,社會生活方式也有明顯的變化,對建築和建築藝術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當初在西歐形成的現代主義建築在向世界其他地區傳播的過程中,遇到不同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文化環境,也出現相應的變化。新一代的建築師要求修正和突破20年代現代主義,導致國際現代建築協會在1959年停止活動。越來越多的建築師要求建築形象更有表現力,他們不再遵從“形式隨從功能”,“少就是多”,“裝飾就是罪惡”,“住宅是居住的機器”等信條。他們提出建築可以而且應該有超越功能和技術的考慮,可以而且應當施用裝飾,並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曆史上的建築手法和樣式,現代建築也應該具有地方特色等。在這樣的思想引導下,50年代西方出現了許多新的建築流派,其中影響較大的有美國建築師E.D.斯通和 M.雅馬薩基(山崎實)爲代表的典雅主義(formalism),又稱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sm),以及英國建築師史密森夫婦爲代表的“粗野主義”(brutalism)。有強調在建築中運用和表現高技術的“高技術傾向” (high-tech),強調建築造型親切宜人的“人性化”建築(humanism)和具有地方民間建築特色的“地方化建築”(vernacular architecture)等。此外,還有許多次要的流派,諸如“反直角派”(antirectangle)“新自由派”( neo-liberty)、“雕塑派”( sculpturalism)、“感性主義”(sensationlism)以及“怪異建築派”(fantastic architecture),其中一些流派存在時間短暫。
  60年代後期,對現代主義的指責和批判增加了。美國建築師R.文丘裏在1966年出版的《建築的複雜性和矛盾性》批判了現代主義,影響很大。文丘裏主張建築設計中形式與功能可以脫節;針對“少就是多”的說法,認爲“少是枯燥”。他主張建築要有裝飾,要有象征性,建築創作不必追求純淨、明確;提出含混、折衷、歪扭的形象也是美的。自此以後西方建築界出現了講究建築的象征性、隱喻性、裝飾性以及與現有環境取得聯系的傾向。這種潮流被稱爲後現代主義建築思潮。
  展望 60年代以來,在建築藝術風格方面,發生激烈爭論;在建築設計理論方面取得重大進展。電子計算機輔助建築設計,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以及行爲科學、環境科學等滲入建築領域,孕育著建築學新的突破。現代建築在100年左右的時間中所取得的進步,無論在建築科學技術方面,還是在建築設計和建築藝術方面,都是曆史任何時期所不能比擬的。
http://baike.baidu.com/view/862001.html?tp=0_01
 
後現代主義建築>百度百科

【 後現代主義建築的地位】
  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美國和西歐出現的反對或修正現代主義建築的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現代主義建築成爲世界許多地區占主導地位的建築潮流。但是在現代主義建築陣營內部很快就出現了分歧 ,一些人對現代主義的建築觀點和風格提出懷疑和批評。
  【 後現代主義建築簡介與理解】
  1966年,美國建築師文丘裏在《建築的複雜性和矛盾性》一書中 ,提出了一套與現代主義建築針鋒相對的建築理論和主張,在建築界特別是年輕的建築師和建築系學生中,引起了震動和響應。到二十世紀70年代,建築界中反對和背離現代主義的傾向更加 強烈。對于這種傾向,曾經有過不同的稱呼,如“反現代主義”、“現代主義之後”和“後現代主義”,以後者用得較廣。
  對于什麽是後現代主義,什麽是後現代主義建築的主要特征,人們並無一致的理解。美國建築師斯特恩提出後現代主義建築有三個特征:采用裝飾;具有象征性或隱喻性;與現有環境融合。
  現在,一般認爲真正給後現代主義提出比較完整指導思想的還是文丘裏,雖然他本人不願被人看作後現代主義者,但他的言論在啓發和推動後現代主義運動方面,有極重要的作用。
  文丘裏批評現代主義建築師熱衷于革新而忘了自己應是“保持傳統的專家”。文丘裏提出的保持傳統的做法是“利用傳統部件和適當引進新的部件組成獨特的總體”,“通過非傳統的方法組合傳統部件”。他主張汲取民間建築的手法,特別贊賞美國商業街道上自發形成的建築環境。文丘裏概括說:“對藝術家來說,創新可能就意味著從舊的現存的東西中挑挑揀揀”。實際上,這就是後現代主義建築師的基本創作方法。
  西方建築雜志在二十世紀70年代大肆宣傳後現代主義的建築作品,但實際直到80年代中期,堪稱有代表性的後現代主義建築,無論在西歐還是在美國仍然爲數寥寥。比較典型的有美國奧柏林學院愛倫美術館擴建部分、美國波特蘭市政大樓、美國電話電報大樓、美國費城老年公寓等。
  1976年,在美國俄亥俄州建成的奧柏林學院愛倫美術館擴建部分與舊館相連,牆面的顔色、圖案與原有建築有所呼應。在一處轉角上,孤立地安置著一根木制的 、變了形的愛奧尼式柱子,短粗矮胖,滑稽可笑,得到一個綽號叫“米老鼠愛奧尼”。這一處理體現著文丘裏提倡的手法:它是一個片段、一種裝飾、一個象征,也是“通過非傳統的方式組合傳統部件”的例子。
  1982年落成的美國波特蘭市政大樓,是美國第一座後現代主義的大型官方建築。樓高15層,呈方塊體形。外部有大面積的抹灰牆面,開著許多小方窗。每個立面都有一些古怪的裝飾物,排列整齊的小方窗之間又夾著異形的大玻璃牆面。屋頂上還有一些比例很不協調的小房子,有人贊美它是“以古典建築的隱喻去替代那種沒頭沒腦的玻璃盒子”。
  美國電話電報大樓是1984年落成的,建築師爲約翰遜,該建築坐落在紐約市曼哈頓區繁華的麥迪遜大道。約翰遜把這座高層大樓的外表做成石頭建築的模樣。樓的底部有高大的貼石柱廊;正中一個圓拱門高33米;樓的頂部做成有圓形凹口的山牆 ,有人形容這個屋頂從遠處看去象是老式木座鍾。約翰遜解釋他是有意繼承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紐約老式摩天樓的樣式。
  美國建築師史密斯被認爲是美國後現代主義建築師中的佼佼者。他設計的塔斯坎和勞倫仙住宅包括兩幢小住宅,一幢采用西班牙式,另一幢部分地采用古典形式,即在門面上不對稱地貼附三根橘黃色的古典柱式。
  1980年,威尼斯雙年藝術節建築展覽會被認爲是後現代主義建築的世界性展覽。展覽會設在意大利威尼斯一座十六世紀遺留下來的兵工廠內,從世界各國邀請20位建築師各自設計一座臨時性的建築門面,在廠房內形成一條70米長的街道。展覽會的主題是“曆史的呈現”。
  被邀請的建築師有美國的文丘裏、巳穆爾,斯特恩、格雷夫斯、史密斯,日本的磯崎新,意大利的波爾托蓋西,西班牙的博菲爾等。這些後現代派或准後現代派的建築師,將曆史上的建築形式的片斷,各自按非傳統的方式表現在自己的作品中。
  人們對後現代主義的看法非常分歧,又往往同對現代主義建築的看法相關。部分人認爲現代主義只重視功能、技術和經濟的影響,忽視和切斷新建築和傳統建築的聯系,因而不能滿足一般群衆對建築的要求。他們特別指責與現代主義相聯系的國際式建築同各民族、各地區的原有建築文化不能協調,破壞了原有的建築環境。
  此外,經過70年代的能源危機,許多人認爲現代主義建築並不比傳統建築經濟實惠,需要改變對傳統建築的態度。也有人認爲現代主義反映産業革命和工業化時期的要求,而一些發達國家已經越過那個時期,因而現代主義不再適合新的情況了。持上述觀點的人寄希望于後現代主義。
  反對後現代主義的人士則認爲現代主義建築會隨時代發展,不應否定現代主義的基本原則。他們認爲 :現代主義把建築設計和建築藝術創作同社會物質生産條件結合起來是正確的,主張建築師關心社會問題也是應該的。相反,後現代主義者所關心的主要是裝飾、象征、隱喻傳統、曆史,而忽視許多實際問題。
  在形式問題上,後現代主義者搞的是新的折衷主義和手法主義,是表面的東西。因此,反對後現代主義的人認爲:現代主義是一次全面的建築思想革命,而後現代主義不過是建築中的一種流行款式,不可能長久 ,兩者的社會曆史意義不能相提並論。
  也有的人認爲後現代主義者指出現代主義的缺點是有道理的,但開出的藥方並不可取 。認爲後現代主義者迄今拿出的實際作品,就形式而言,拙劣平庸,不能登大雅之堂。還有人認爲後現代主義者並沒有提出什麽嚴肅認真的理論,但他們在建築形式方面突破了常規,他們的作品有啓發性。
  【 後現代主義建築的理論】
  對後現代主義的建築,不同理論家有不同分類方式
  以下是羅伯特.斯坦恩的理論
  1:冷嘲熱諷的古典主義
  2:潛伏的古典主義
  3:原教旨古典主義
  4:規範的古典主義
  5:現代傳統主義
  其它建築風格及流派
  巴洛克建築、法國古典主義建築、哥特式建築、功能主義建築、古典複興建築、古羅馬建築、浪漫主義建築、羅曼建築、洛克克風格、文藝複興建築、現代主義建築、後現代主義建築、有機建築、折衷主義建築。
  相關詞條:
巴洛克式法國古典主義建築哥特式建築功能主義建築古典複興建築浪漫主義建築羅曼建築 洛可可建築風格文藝複興建築現代主義建築有機建築折衷主義建築拜占庭式建築古羅馬建築>>更多
http://baike.baidu.com/view/101124.html?tp=1_11
 
建築>百度百科

建築簡介
中國建築與西方建築
清代建築
元代建築
唐代建築
園林建築
宮殿建築
陵墓建築
宋代建築
明代建築
寺廟建築
中國民居
【建築學年譜】
普利茲克建築獎(Pritzker)
  建築簡介
  [建築的本義]
①修建(房屋、道路、橋梁等):~橋梁 ~鐵路 這座禮堂~得非常堅固 ◇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
  ②建築物:古老的~ ◇上層~
  建築是人們用石材,木材等建築材料搭建的一種供人居住和使用的物體,如住宅,橋梁,體育館,寺廟等等。廣義上來講,園林也是建築的一部分。有人說過:上帝一次性給出了木頭.石頭.泥土和茅草,其他的一切都是人的勞作...這就是建築。建築是凝固的音樂.建築是一部石頭史書。
  中國建築與西方建築
  中國傳統的建築以木結構建築爲主,西方的傳統建築以磚石結構爲主。現代的建築則是以鋼筋混凝土爲主。
  中國古代建築具有樸素淡雅的風格,主要以茅草、木材爲建築材料,一幕架構爲結構方式(柱、梁、枋、檁、椽等構件),按照結構需要的實際大小、形狀和檢舉組合在一起。這種建築結構方式反映了古代宗法社會結構的清晰、有序和穩定。由于木質材料制作的梁柱不易形成巨大的內部空間,古代建築便巧妙地利用外埠自然空間,組成庭院。庭院是建築地基本單位,它既是封閉地,又是開放的;既是人工的,又是自然的,可以俯植花草樹木,仰觀風雲日月,成爲古人“天人合一”觀念的又一表現,也體現了中國人既含蓄內向,又開拓進取的民族性格。古代稍大一些的建築都是由若幹個庭院組成的建築群,單個建築物和庭院沿一定走向布置,有主有次,有高潮有過渡,成爲有層次、有深度的空間,呈現出一種中國人所追求的整體美和深邃美。其中宮殿、寺廟一類比較莊嚴的建築,往往沿著中軸線一個接一個地縱向布置主要建築物,兩側對稱地布置次要建築物,布局平衡舒展,引人入勝。
  古人很早就能運用平衡、和諧、對稱、明暗軸線等設計手法,達到美觀的效果。古代建築重藝術裝飾,但不複雜,只在主要部位作重點裝飾,如窗簷、門楣、屋脊等,布局多爲衡平方向發展,不重高層建築,至佛教傳入後,出現了樓閣佛塔,共建築才得以盛行。建築地一切藝術加工也都是對結構體系和構件的加工,如色彩、裝飾與構件結合,構成了豐富絢麗的藝術成就,雕梁畫棟,形體優美而色彩斑斕;楹聯匾額,激發意趣而遐想無窮。
  古代建築品類繁盛,包括宮殿、陵園、寺院、宮觀、園林、橋梁、塔刹等。
  實用藝術的一種,又歸于廣義的造型藝術。指用沈重的物質材料堆砌而成的物質産品,是人類爲滿足自身居住、交往和其他活動需要而創造的“第二自然”,也是人類日常生活最基本的空間環境。建築藝術是通過建築群體組織、建築物的形體、平面布置、立體形式、結構造型、內外空間組合、裝修和裝飾、色彩、質感等方面的審美處理所形成的一種綜合性實用造型藝術。建築是人類重要的物質文化形式之一。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最初的建築主要是爲遮風避雨、防寒祛暑而營造的,是人類爲抵抗殘酷無情的自然力而自覺建造起來的第一道屏障,只具有實用的目的。隨著物質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建築才越具有審美的性質,直至發展成爲以作爲權勢象征爲主要目的的宮殿建築,以供觀賞爲主要的目的園林建築。在各門藝術中,建築是最早的藝術之一。恩格斯認爲在原始社會末期,就已經有了“作爲藝術的建築的萌芽”了。建築是時代的一面鏡子,它以獨特的藝術語言熔鑄、反映出一個時代、一個民族的審美追求,建築藝術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顯示出人類所創造的物質精神文明,以其觸目的巨大形象,具有四維空間(包括頂面)和時代的流動性,講究空間組合的節律感等,而被譽爲“凝固的音樂”、“立體的畫”、“無形的詩”和“石頭寫成的史書”。建築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分類:根據建築材料的不同,可分爲木結構建築、磚石建築、鋼筋水泥建築、鋼木建築、輕質材料建築等;根據建築所體現的民族風格,可分爲中國式、日本式、意大利式、英吉利式、俄羅斯式、伊斯蘭式、印第安式建築等;根據建築的時代風格,可分爲古希臘式、古羅馬式、哥特式、文藝複興式、巴洛克式、古典主義式、國際式建築等;根據建築流派的不同,分類就更複雜了,僅“二戰”後,西方就有野性主義、象征主義、曆史主義、新古典主義、新方言派、重技派、怪異建築派、有機建築派、新自由派、後期現代空間派等。但在通常情況下,人們較多地是根據使用目的的不同而將建築分爲住宅建築、生産建築、公共建築、文化建築、園林建築、紀念性建築、陵寢建築、宗教建築等。
  《中國現代建築概況》TUWEN中國現代建築泛指19世紀中葉以來的中國建築。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國建築呈現出中西交彙、風格多樣的特點。這一時期,傳統的中國舊建築體系仍然占據數量上的優勢,但戲園、酒樓、客棧等娛樂業、服務業建築和百貨、商場、菜市場等商業建築,普遍突破了傳統的建築格局,擴大了人際活動空間,樹立起中西合璧的洋式店面;西方建築風格也呈現在中國的建築活動中,在上海、天津、青島、哈爾濱等租界城市,出現了外國領事館、洋行、銀行、飯店、俱樂部等外來建築。這一時期也出現了近代民族建築,這類建築較好地取得了新功能、新技術、新造型與民族風格的統一。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國建築進入新的曆史時期,大規模、有計劃的國民經濟建設,推動了建築業的蓬勃發展。中國現代建築在數量、規模、類型、地區分布及現代化水平上都突破近代的局限,展現出嶄新的姿態。這一時期的中國建築經曆了以局部應用大屋頂爲主要特征的複古風格時期、以國慶工程10大建築爲代表的社會主義建築新風格時期、集現代設計方法和民族意蘊爲一體的廣州風格時期,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建築逐步趨向開放、兼容,中國現代建築開始向多元化發展。
  唐代建築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國封建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高潮時期,建築技術和藝術也有巨大發展。唐代建築的風格特點是氣魄宏偉,嚴整開朗。
  唐代建築規模宏大,規劃嚴整,中國建築群的整體規劃在這一時期日趨成熟。唐都長安(今西安)和東都洛陽都修建了規模巨大的宮殿、苑囿、官署,且建築布局也更加規範合理。長安是當時世界上最宏大的城市,其規劃也是中國古代都城中最爲嚴整的,長安城內的帝王宮殿大明宮極爲雄偉,其遺址範圍即相當于清明故宮紫禁城總面積的3倍多。
  唐代的木建築實現了藝術加工與結構造型的統一,包括鬥拱、柱子、房梁等在內的建築構件均體現了力與美的完美結合。唐代建築舒展樸實,莊重大方,色調簡潔明快。山西省五臺山的佛光寺大殿是典型的唐代建築,體現了上述特點。
  此外,唐代的磚石建築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佛塔大多采用磚石建造。包括西安大雁塔、小雁塔和大理千尋塔在內的中國現存唐塔均爲磚石塔。
  宋代建築
  宋代(公元960-1279年)是中國古代政治、軍事上較爲衰落的朝代,但在經濟、手工業和商業方面都有發展,科學技術更有很大進步,這使得宋代的建築水平達到了新的高度。這一時期的建築一改唐代雄渾的特點,變得纖巧秀麗、注重裝飾。
  宋代的城市形成了臨街設店、按行成街的布局,城市消防、交通運輸、商店、橋梁等建築都有了新發展。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開封)完全呈現出一座商業城市的面貌。這一時期,中國各地也已不再興建規模巨大的建築了,只在建築組合方面加強了進深方向的空間層次,以襯托主體建築,並大力發展建築裝修與色彩。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晉祠內的正殿及魚沼飛梁即是典型的宋代建築。
  宋代磚石建築的水平不斷提高,這時的磚石建築主要是佛塔和橋梁。浙江杭州靈隱寺塔、河南開封繁塔及河北趙縣的永通橋等均是宋代磚石建築的典範。
  宋代,中國經濟社會得到了一定程度發展,注重意境的園林在這一時期開始興起。中國古典園林重在寫意,融自然美與人工美于一體,以建築和人工建造的家用山水、岩壑、花木等一同表現某種藝術境界。較有代表性的宋代園林包括蘇舜欽的滄浪亭和司馬光的獨樂園。
  宋代頒行了有關建築設計和施工的規範書《營造法式》,這是一部完善的建築技術專著。此書的頒行反映了這一時期,中國建築在工程技術與施工管理方面已達到新的水平。
  元代建築
  元代(公元1206-1368年)的中國是一個由蒙古統治者建立的疆域廣大的軍事帝國,但這一時期中國經濟、文化發展緩慢,建築發展也基本處于凋敝狀態,大部分建築簡單粗糙。
  元代的都城大都(今北京北部)規模宏大且形制得以沿續,明清兩朝皇城——北京的規模就是這一時期創建的。留存至今的元代太掖池萬歲山(今北京北海瓊島)也是元代的盛景。
  由于元朝統治者崇信宗教,尤其是藏傳佛教,這一時期的宗教建築異常興盛。北京的妙應寺白塔就是一座由尼泊爾工匠設計建造的喇嘛塔。
  明代建築
  明代(公元1368—1644年)開始,中國進入了封建社會晚期。這一時期的建築樣式,大都繼承于宋代而無顯著變化,但建築設計規劃以規模宏大、氣象雄偉爲主要特點。
  這一時期的城市規劃和宮殿建築均爲後世所沿用:都城北京和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古城南京均得益于明代的規劃和經營,清代帝王的宮殿也是在明宮殿的基礎上不斷擴展完善而來的。這一時期的都城北京是在原有基礎上改建的,建後分爲外城、內城和皇城三部分。
  明代繼續大力修築宏偉的防禦建築——長城,長城許多重要段落的牆體和城關堡寨都用磚砌,建築水平達到最高。明長城東起鴨綠江邊,西至甘肅嘉峪關,長達5660公裏。山海關、嘉峪關等著名關城,是中國建築藝術中獨具風格的傑作;北京八達嶺段長城、司馬臺段長城等還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長城
  這一時期,建築方面進一步發展了木構架藝術、技術,官式建築形象較爲嚴謹穩重,其裝修、彩畫、裝飾日趨定型化;裝修陳設上也留下許多磚石、琉璃、硬木等不同材質的作品,磚已普遍用于民居砌牆。
  明代,中國建築群的布置更爲成熟。南京明孝陵和北京十三陵是善于利用地形和環境形成陵墓肅穆氣氛的傑出實例。
  此外,此時江南官僚地主的私家園林建設非常發達,明式家具也聞名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風水術在明代已達極盛時期,這一中國建築史上特有的古代文化現象,影響一直延續到近代。
  清代建築
  清代(公元1616-1911年)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這一時期的建築大體因襲明代傳統,但也有發展和創新,建築物更崇尚工巧華麗。
  清代的都城北京城基本保持了明朝時的原狀,城內共有20座高大、雄偉的城門,氣勢最爲磅礴的是內城的正陽門。因沿用了明代的帝王宮殿,清代帝王興建了大規模的皇家園林,這些園林建築是清代建築的精華,其中包括華美的圓明園與頤和園。
  在清代建築群實例中,群體布置與裝修設計水平已達成熟。尤其是園林建築,在結合地形或空間進行處理、變化造型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水平。
  這一時期,建築技藝仍有所創新,主要表現在玻璃的引進使用及磚石建築的進步等方面。這一時期,中國的民居建築豐富多彩,靈活多樣的自由式建築較多。
  風格獨特的藏傳佛教建築在這一時期興盛。這些佛寺造型多樣,打破了原有寺廟建築傳統單一的程式化處理,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建築形式,以北京雍和宮和承德興建的一批藏傳佛教寺廟爲代表。
  清代晚期,中國還出現了部分中西合璧的新建築形象。
  園林建築
  中國的園林建築曆史悠久,在世界園林史上享有盛名。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中國就有了最早的宮廷園林。此後,中國的都城和地方著名城市無不建造園林,中國城市園林豐富多彩,在世界三大園林體系中占有光輝的地位。
  以山水爲主的中國園林風格獨特,其布局靈活多變,將人工美與自然美融爲一體,形成巧奪天工的奇異效果。這些園林建築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隱建築物于山水之中,將自然美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中國園林建築包括宏大的皇家園林和精巧的私家園林,這些建築將山水地形、花草樹木、庭院、廊橋及楹聯匾額等精巧布設,使得山石流水處處生情,意境無窮。中國園林的境界大體分爲治世境界、神仙境界、自然境界三種。
  中國儒學中講求實際、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重視道德倫理價值和政治意義的思想反映到園林造景上就是治世境界,這一境界多見于皇家園林,著名的皇家園林圓明園中約一半的景點體現了這種境界。
  神仙境界是指在建造園林時以浪漫主義爲審美觀,注重表現中國道家思想中講求自然恬淡和修養身心的內容,這一境界在皇家園林與寺廟園林中均有所反映,例如圓明園中的蓬島瑤臺、四川青城山的古常道觀、湖北武當山的南岩宮等。
  自然境界重在寫意,注重表現園林所有者的情思,這一境界大多反映在文人園林之中,如宋代蘇舜欽的滄浪亭,司馬光的獨樂園等。
  中西園林的不同之處在于:西方園林講求幾何數學原則、以建築爲主;中國園林則以自然景觀和觀者的美好感受爲主,更注重天人合一。
  蘇州園林 
  1997年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的蘇州古典園林集中體現了中國園林建築的藝術特色。蘇州園林曆史綿延2000余年,現存名園十余處。蘇州園林大都占地面積小,采用變換無窮、不拘一格的藝術手法,以中國山水花鳥的情趣,寓唐詩宋詞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間內點綴假山、樹木,安排亭臺樓閣、池塘小橋,營造以小見大的藝術效果。其中,聞名遐爾的園林建築有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留園等。
  圓明園
  中國最著名的皇家園林、有“萬園之園”之稱的北京圓明園,集中國各地不同風格的園林藝術于一體,且借鑒了部分西方建築風格,園內建築巧奪天工,雖形態各異而趣味無窮。華美的圓明園于1860年被侵略中國的英法聯軍焚毀,現在,人們只能在斷瓦殘垣上想象這座名園曾經的風華了。
  圓明園遺址在北京西北郊。一般所說的圓明園,還包括它的兩個附園長春園和綺春園(萬春園)在內,因此又稱“圓明三園”。它是清代北京西北郊五座離宮別苑即“三山五園”(香山靜宜園、玉泉山靜明園、萬壽山清漪園、圓明園、暢春園)中規模最大的一座,面積347公頃。
  圓明園不僅在當時的中國是一座最出色的行宮別苑,乾隆皇帝譽之爲“天寶地靈之區,帝王遊豫之地無以逾此”,並且還通過傳教士的信函、報告的介紹而蜚聲歐洲,對18世紀歐洲自然風景園的發展曾産生一定的影響。
  宮殿建築
  宮殿建築又稱宮廷建築,是皇帝爲了鞏固自己的統治,突出皇權的威嚴,滿足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享受而建造的規模巨大、氣勢雄偉的建築物。這些建築大都金玉交輝、巍峨壯觀。
  從秦朝開始,“宮”成爲皇帝及皇族居住的地方,宮殿則成爲皇帝處理朝政的地方。中國宮殿建築的規模在以後的歲月裏不斷加大,其典型特征是鬥拱碩大,以金黃色的琉璃瓦鋪頂,有絢麗的彩畫、雕鏤細膩的天花藻井、漢白玉臺基、欄板、梁柱,以及周圍的建築小品。北京故宮太和殿就是典型的宮殿建築。
  爲了體現皇權的至高無上,表現以皇權爲核心的等級觀念,中國古代宮殿建築采取嚴格的中軸對稱的布局方式:中軸線上的建築高大華麗,軸線兩側的建築相對低小簡單。由于中國的禮制思想裏包含著崇敬祖先、提倡孝道和重五谷、祭土地神的內容,中國宮殿的左前方通常設祖廟(也稱太廟)供帝王祭拜祖先,右前方則設社稷壇供帝王祭祀土地神和糧食神(社爲土地,稷爲糧食),這種格局被稱爲“左祖右社”。古代宮殿建築物自身也被分爲兩部分,即“前朝後寢”:“前朝”是帝王上朝治政、舉行大典之處,“後寢”是皇帝與後妃們居住生活的所在。
  中國宮殿建築以北京的故宮爲代表。故宮又名紫禁城,是明清兩朝皇帝的宮廷,先後有24位皇帝在此居住過。故宮占地面積72萬平方米,有房屋9千多間,故宮周圍是數米高的紅色圍牆,周長3400多米,牆外是護城河。故宮規模之大、風格之獨特、陳設之華麗、建築之輝煌,在世界宮殿建築中極爲罕見。
  故宮分前後兩部分,前一部分是皇帝舉行重大典禮、發布命令的地方,主要建築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這些建築都建在漢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臺基上,遠望猶如神話中的瓊宮仙闕,建築形象嚴肅、莊嚴、壯麗、雄偉,三個大殿的內部均裝飾得金碧輝煌。故宮的後一部分——“內廷”是皇帝處理政務和後妃們居住的地方,這一部分的主要建築乾清宮、坤寧宮、禦花園等都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建築多包括花園、書齋、館榭、山石等,它們均自成院落。
  由于朝代更叠及戰亂,中國古代宮殿建築留存下來的並不多,現存除北京故宮外,還有沈陽故宮,此外,西安尚存幾處漢唐兩代宮殿遺址。
  陵墓建築
  陵墓建築是中國古代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人基于人死而靈魂不滅的觀念,普遍重視喪葬,因此,無論任何階層對陵墓皆精心構築。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中國陵墓建築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産生了舉世罕見的、龐大的古代帝、後墓群;且在曆史演變過程中,陵墓建築逐步與繪畫、書法、雕刻等諸藝術門派融爲一體,成爲反映多種藝術成就的綜合體。
  陵墓建築是中國古建築中最宏偉、最龐大的建築群之一。這些陵墓建築,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地形,靠山而建;也有少數建造在平原上。中國陵園的布局大都是四周築牆,四面開門,四角建造角樓。陵前建有甬道,甬道兩側有石人、石獸雕像,陵園內松柏蒼翠、樹木森森,給人肅穆、寧靜之感。
  秦始皇陵
  位于陝西省西安市驪山北麓的秦始皇陵是中國最著名的陵墓,建于2000多年前。被譽爲“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馬俑就是守衛這座陵墓的“部隊”。秦始皇兵馬俑氣勢恢弘、雕塑和制作工藝高超,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世界遺産委員會曾這樣評價:那些環繞在秦始皇陵墓周圍的著名陶俑形態各異,連同他們的戰馬、戰車和武器,都是現實主義的完美傑作,同時也保留了極高的曆史價值。
  秦始皇兵馬俑
  陝西西安附近是中國帝王陵墓較爲集中的地方,除了秦始皇陵外,還有西漢11個皇帝的陵墓,唐代18個皇帝的陵墓。其中漢武帝劉徹的茂陵是西漢皇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埋藏的寶物也最多;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陵園面積極大,園內還有17座功臣貴戚的陪葬墓,昭陵地上地下都是珍貴的文物,最負盛名的是唐代雕刻精品“六駿圖”。
  明清皇陵 
  明清兩代皇陵是中國帝王的陵墓中保存最爲完整的。
  明朝皇帝的陵墓主要在北京的昌平,即十三陵,爲明代定都北京後13位皇帝的陵墓群,位于北京市昌平縣城北天壽山下一個三面環山、向南開口的小盆地內。小盆地內的山坡上錯落有致地分布著這些帝王的陵墓,占地面積達40平方公裏。陵區內共埋葬著13位帝王、23位皇後和衆多的妃子、皇子、公主及叢葬的宮女等。
  明十三陵規模宏偉壯麗,景色蒼秀,氣勢雄闊,是國內現存最集中、最完整的陵園建築群。其中規模最宏偉的是長陵(明成祖朱棣)和定陵(明神宗朱翊鈞)。經挖掘發現,定陵地宮的石拱結構堅實,四周排水設備良好,積水極少,石拱無一塌陷,這充分展示了中國古人建造地下建築的高超技術。
  中國現存陵墓建築中規模最宏大、建築體系最完整的皇家陵寢——清東陵占地78平方公裏,其中埋葬著清朝5位皇帝,14位皇後,百余名嬪妃。清東陵內的主要陵墓建築都精美壯觀,極爲考究。
  寺廟建築
  廟是中國佛教建築之一。起源于印度的寺廟建築,從北魏開始在中國興盛起來。這些建築記載了中國封建社會文化的發展和宗教的興衰,具有重要的曆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中國古人在建築格局上有很深的陰陽宇宙觀和崇尚對稱、秩序、穩定的審美心理。因此中國佛寺融合了中國特有的祭祀祖宗、天地的功能,仍然是平面方形、南北中軸線布局、對稱穩重且整飭嚴謹的建築群體。此外,園林式建築格局的佛寺在中國也較普遍。這兩種藝術格局使中國寺院既有典雅莊重的廟堂氣氛,又極富自然情趣,且意境深遠。
  中國古代寺廟的布局大多是正面中路爲山門,山門內左右分別爲鍾樓、鼓樓,正面是天王殿,殿內有四大金剛塑像,後面依次爲大雄寶殿和藏經樓,僧房、齋堂則分列正中路左右兩側。大雄寶殿是佛寺中最重要、最龐大的建築,“大雄”即爲佛祖釋加牟尼。隋唐以前的佛寺,一般在寺前或宅院中心造塔,隋唐以後,佛殿普遍代替了佛塔,寺廟內大都另辟塔院。
  洛陽白馬寺 
  始建于漢朝的河南洛陽白馬寺,是中國官方最早營建的佛寺。寺院呈長方形,占地約4萬平方米。白馬寺的興建,有力地促進了佛教在中國及東亞、東南亞地區的發展。因此,白馬寺至今仍是許多國家佛教徒朝拜的聖地。
  五臺山佛教建築 
  山西省五臺山是中國著名的佛教聖地,山上保存的古代佛教建築多達58處,其中較著名的寺廟建築包括建于唐朝的南禪寺和佛光寺。南禪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有一座木結構寺廟建築;佛光寺在建築上薈萃了中國各個時期的建築形式,寺內的建築、塑像、壁畫和墨迹被譽爲“四絕”。
  恒山懸空寺 
  值得一提的還有山西省境內北嶽恒山懸空寺,這是一座淩空架起的寺院,上靠危岩,下臨深谷,造型獨特,是極爲罕見的建築。懸空寺位于渾源縣城南3.5公裏處的金龍峽谷西側絕壁的山腰上,是中國現存唯一的建于懸崖上的木構建築。始建于北魏時期,唐、金、明、清曆代均有修葺。整個建築面對恒山,背依翠屏,壁岩無階,高樓仰止,是北嶽恒山第一奇觀。
  布達拉宮 
  喇嘛教是中國佛教的一派,喇嘛教寺廟建築的特點是佛殿大、經堂高,建築多依山勢而築。位于西藏拉薩的布達拉宮是典型的喇嘛教寺廟建築。始建于唐代的布達拉宮經曆代修繕增建,形成龐大的建築群。整個宮殿建築依山勢疊砌,輝煌壯觀,其建築面積達2萬多平方米,內有殿堂20多個,正殿供奉著珍貴的釋迦牟尼12歲時等身鍍金銅像。布達拉宮具有典型的唐代建築風格,也吸取了尼泊爾和印度的建築藝術特色。
  此外,承德“外八廟”及北京雍和宮,也都是著名的喇嘛教建築。
  中國民居
  中國各地的居住建築,又稱民居。居住建築是最基本的建築類型,出現最早,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由于中國各地區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情況不同,各地民居也顯現出多樣化的面貌。
  中國漢族地區傳統民居的主流是規整式住宅,以采取中軸對稱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爲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分前後兩院,居中的正房體制最爲尊崇,是舉行家庭禮儀、接見尊貴賓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內,以遊廊相連接。北京四合院雖是中國封建社會宗法觀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築上的具體表現,但庭院方闊,尺度合宜,寧靜親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間。華北、東北地區的民居大多是這種寬敞的庭院。
  堂屋和土樓 
  中國南方的住宅較緊湊,多樓房,其典型的住宅是以小面積長方形天井爲中心的堂屋。這種住宅外觀方正如印,且樸素簡潔,在南方各省分布很廣。
  在閩南、粵北和桂北的客家人常居住大型集團住宅,其平面有圓有方,由中心部位的單層建築廳堂和周圍的四、五層樓房組成,這種建築的防禦性很強,以福建永定縣客家土樓爲代表。在中國的傳統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樓獨具特色,有方形、圓形、八角形和橢圓形等形狀的土樓共有8000余座,規模大,造型美,既科學實用,又有特色,構成了一個奇妙的民居世界。
  福建土樓用當地的生土、砂石、木片建成單屋,繼而連成大屋,進而壘起厚重封閉的“抵禦性”的城堡式建築住宅——土樓。土樓具有堅固性、安全性、封閉性和強烈的宗族特性。樓內鑿有水井,備有糧倉,如遇戰亂、匪盜,大門一關,自成一體,萬一被圍也可數月之內糧水不斷。加上冬暖夏涼、防震抗風的特點,土樓成了客家人代代相襲,繁衍生息的住宅。
  少數民族居住建築
  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的居住建築也很多樣,如西北部新疆維吾爾族住宅多爲平頂,土牆,一至三層,外面圍有院落;藏族典型民居“碉房”則用石塊砌築外牆,內部爲木結構平頂;蒙古族通常居住于可移動的蒙古包內;而西南各少數民族常依山面水建造木結構幹欄式樓房,樓下空敞,樓上住人,其中雲南傣族的竹樓最有特色。中國西南地區民居以苗族、土家族的吊腳樓最具特色。吊腳樓通常建造在斜坡上,沒有地基,以柱子支撐建築,樓分兩層或三層,最上層很矮,只放糧食不住人,樓下堆放雜物或圈養牲畜。
  北方窯洞和古城民居
  中國地域寬廣、民族較多,各地民居的形式、結構、裝飾藝術、色調等各具特點。在此,主要介紹一下個性鮮明的北方窯洞和古城內的民居。
  中國北方黃河中上遊地區窯洞式住宅較多,在陝西、甘肅、河南、山西等黃土地區,當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內開鑿橫洞,並常將數洞相連,在洞內加砌磚石,建造窯洞。窯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涼,節省土地,經濟省工,將自然圖景和生活圖景有機結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築形式,滲透著人們對黃土地的熱愛和眷戀。
  此外,中國還有保存較完好的古城,這些古城內均有大量的古代民居。其中,山西平遙古城和雲南麗江古城均在1998年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平遙古城是現存最爲完整的明清古縣城,是中國漢民族中原地區古縣城的典型代表。迄今爲止,這座城市的城牆、街道、民居、店鋪、廟宇等建築,仍然基本完好,其建築格局與風貌特色大體未動。平遙是研究中國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建築、藝術等方面曆史發展的活標本。
  始建于南宋的麗江古城是融合納西民族傳統建築及外來建築特色的惟一城鎮。麗江古城未受中原城市建築禮制的影響,城中道路網不規則,沒有森嚴的城牆。黑龍潭是古城的主要水源,潭水分爲條條細流入牆繞戶,形成水網,古城內隨處可見河渠流水淙淙,河畔垂柳拂水。
  【建築學年譜】
  約公元前5000~前3300年
  中國浙江余姚河姆渡留存大型木構榫卯幹闌式房屋。
  約公元前4800~前4300年
  中國陝西西安半坡村和臨潼姜寨村有氏族社會聚居遺址,出現木構架房屋雛形。
  公元前3000年
  巴比倫城逐漸形成。
  約公元前27世紀
  埃及薩卡拉建昭賽爾金字塔,爲臺階形。
  約公元前27~前26世紀
  埃及吉薩建金字塔群,其中最大的爲胡夫金字塔。
  公元前2350~前1750年
  印度按規劃建摩亨朱—達羅城,有大量磚建築。
  公元前2000年
  埃及代爾?埃爾—巴哈裏建曼都赫特普三世墓。
  公元前2000年
  克裏特島建米諾斯王宮。
  公元前19世紀
  埃及興建卡洪城。
  公元前1900~ 前1500年
  河南偃師二裏頭遺存商代早期宮殿遺址,是中國已知最早的宮殿遺址。
  公元前1530~前323年
  埃及卡納克建阿蒙神廟。
  公元前14~前11世紀
  中國河南安陽留存商代盤庚遷殷後的都城和宮殿遺址(殷墟)。
  公元前11世紀
  《詩經?大雅》記載,周文王營靈囿中國西周興建洛邑(今洛陽)。
  公元前8世紀
  亞述建薩爾貢王宮。
  公元前7世紀
  中國春秋時期楚國始建長城。
  公元前6世紀
  建新巴比倫城,伊什達門用琉璃貼面。
  巴比倫建空中花園。
  希臘建普南城,前4世紀重建。
  公元前518~公元前460年
  波斯建波斯波利斯豪華宮殿。
  公元前500年~公元750年
  墨西哥留存特奧蒂瓦坎城,有太陽神金字塔建築群。
  公元前5世紀
  中國春秋末期《考工記》成書,其中“匠人”部分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建築文獻。
  建雅典衛城,中有帕提農神廟等建築。
  希臘希波丹姆規劃米利都等城,建立了城市規劃模式。
  公元前3世紀
  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築園于雅典。
  約公元前250年
  印度桑吉建宰堵波。
  公元前214年
  秦始皇在戰國時期秦、趙、燕三北邊長城的基礎上修成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裏長城。
  公元前212年
  中國在渭河南岸興建阿房宮。
  公元前210年
  中國在驪山(今陝西臨潼境內)建成秦始皇陵。
  公元前194年
  中國西漢建新都長安城。
  公元前156~前141年
  中國西漢梁孝王劉武在今開封建兔園梁園)。
  公元前104年
  中國長安建建章宮,創“一池三山”園林布局。
  公元前27~前23年
  羅馬維特魯威著《建築十書》。
  公元4年
  中國在長安建明堂辟雍,爲皇帝宣明政教和祭祀的場所。
  公元36年
  中國四川梓潼建李業闕,爲現存最早的闕。
  公元68年
  中國洛陽建白馬寺,爲中國最早的佛寺。
  公元70~82年
  羅馬建大角鬥場。
  公元82年
  羅馬建第度凱旋門。
  公元98~112年
  羅馬建國拉真巴西利卡(長方形會堂),爲教堂建築的濫觴。
  公元120~124年
  羅馬建萬神廟,爲當時穹頂技術最高成就。
  公元126~134年
  羅馬建哈德良離宮。
  公元193~195年
  中國徐州建樓閣式木塔。
  公元211~217年
  羅馬建卡拉卡拉浴場。
  公元224~226年
  中國洛陽建芳林園,公元240年改名華林園。
  公元312年
  羅馬建君士坦丁凱旋門。
  公元366年
  中國開鑿敦煌石窟。
  公元5世紀末
  中國開鑿雲岡石窟。
  約公元500年
  瑪雅人在蒂卡爾城(今墨西哥境內)建神殿(現稱1號神殿)。
  公元516年
  中國洛陽建永寧寺木塔,爲有記載的最高木構建築。
  公元523年
  中國建嵩嶽寺塔,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密簷磚塔。
  公元532~537年
  拜占廷在君士坦丁堡建聖索非亞大教堂。
  約公元550年
  緬甸仰光始建瑞德宮塔。
  公元582年
  中國隋代建新都大興城(唐代改稱長安城)。
  公元591~599年
  中國工匠李春建造了安濟橋(趙州橋),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石拱橋。
  公元605年
  中國隋代規劃營建東都洛陽城,陷煬帝在洛陽營建西苑。
  公元607年
  日本在奈良興建法隆寺。
  公元634年
  中國長安興建大明宮。
  公元669年
  中國長安建興教寺玄奘塔,是現存最早的樓閣型方型磚塔。
  公元675年
  中國在洛陽龍門石窟鑿成露天摩崖龕奉先寺。
  公元684年
  中國建成唐乾陵,爲中國古代陵墓利用地形最成功的範例。
  公元701~704年
  中國長安建慈恩寺塔(大雁塔)。
  公元707~709年
  中國長安建薦福寺塔(小雁塔)。
  公元710年
  日本建成新都平城京(奈良)。
  公元759年
  日本奈良建唐招提寺,中國鑒真法師主持。
  公元782年
  中國五臺山重建南禪寺大殿,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木構建築。
  公元857年
  中國五臺山建佛光寺大殿,爲現存唐代殿堂型構架唯一遺例。
  公元876~879年
  開羅建伊本?土倫禮拜寺。
  公元955年
  中國後周世宗柴榮下詔改建、擴建首都開封城,北宋初建成。
  公元957年
  中國開封城建金明池。
  公元11~12世紀
  德國建沃爾姆斯主教堂,爲羅曼建築實例。
  公元1001~1055年
  中國建定縣開元寺塔,高84米,是中國現存最高磚塔。
  公元1038年
  中國大同建華嚴寺,寺內薄伽教藏殿爲現存最古經藏。
  中國建趙縣陀羅尼經幢,是現存最大(高約15米)的石幢。
  公元1049年
  中國開封建佑國寺塔,是現存最早的琉璃面磚塔。
  公元1053年
  日本宇治市建平等院鳳凰堂。
  公元1056年
  中國建成佛宮寺釋迦塔,高67.31米,是世界上現存最高大的木構建築。
  公元1063~1092年
  意大利建比薩主教堂,1174~1350年建比薩斜塔。
  公元1087年
  中國西藏日喀則始建夏魯寺。
  公元1095年
  中國李格非著《洛陽名園記》。
  公元1100年
  中國李誡編成《營造法式》,1103年刊行。
  公元1117~1122年
  中國宋徽宗趙佶在開封營建壽山艮嶽。
  公元1125年
  中國畫家張擇端繪《清明上河圖》,描繪開封城市面貌。
  公元1163~1250年
  法國建巴黎聖母院。
  公元1179年
  中國金代中都(今北京)始建瓊華島,經曆代擴建,成爲三誨(北海、中海、南海)。
  公元1220~1269年
  法國建亞眠主教堂,爲典型的哥特式建築。
  公元1229年
  中國平江(今蘇州)刻成平江府圖碑。
  公元1248年
  德國興建哥特式科隆主教堂,至19世紀全部建成。
  公元1264年
  中國元朝劉秉忠等開始規劃營建大都城(今北京)。
  公元1271年
  中國大都城建成妙應寺白塔(元稱聖壽萬安寺塔),是中國內地最早建造的喇嘛塔。
  公元1276年
  中國登封建觀星臺。
  公元1296~1462年
  意大利建佛羅倫薩大教堂,1420~1434年建造穹窿頂,成爲文藝複興建築的開端。
  公元14世紀
  西班牙格拉那達建阿蘭布拉宮。
  公元14世紀中葉
  中國在霍城建吐虎魯克瑪紮,是新疆現存最早的伊斯蘭建築。
  公元1368年
  中國明代建南京城。
  公元1376~1382年
  中國南京建靈谷寺無粱殿,是中國現存員早的無粱殿。
  公元1377~1492年
  德國建哥特式建築烏爾姆主教堂,尖塔高161米,爲中古時期歐洲最高建築。
  公元1385年
  意大利興建米蘭教堂。
  公元1406年
  中國建明北京城,1417年興建紫禁城宮殿。
  公元1409年
  中國明十三陵動工。
  公元1420年
  中國始建北京太廟。
  公元1420~1540年
  中國北京建天壇。
  公元1444~1460年
  意大利佛羅倫薩建美第奇府邸,爲文藝複興早期府邸建築代表作。
  公元1447年
  中國西藏日喀則建紮什倫布寺。
  公元1452年
  意大利建築師阿爾伯蒂寫成《論建築》,1485年出版。
  公元1485~1520年
  意大利威尼斯建聖馬可廣場公元15世紀。
  俄國莫斯科克裏姆林宮初具規模。
  公元1506~1510年
  中國無錫建“鳳谷行窩”園,後改名寄暢園。
  公元1506~1626年
  羅馬建聖彼得大教堂,意大利文藝複興建築紀念碑。
  公元1508~1509年
  印度建誠篤園,爲伊斯蘭式園林。
  公元1512年
  中國蘇州建拙政園。
  公元1512~1514年
  西班牙建貝殼府邸,爲文藝複興時期“銀匠式”風格。
  公元1512年
  日本建京都大德寺大仙院,庭園爲枯山水式風格。
  公元1516年
  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莫爾著《烏托邦》,提出理想城市設想。
  公元1519~1547年
  法國建尚堡府邸。
  公元1546年
  法國巴黎興建盧浮宮。
  公元1549年
  意大利維琴察改建巴西利卡。
  公元1550年
  意大利建埃斯特別墅,爲文藝複興中期臺地園。
  公元16世紀
  中國在今青海湟中始建塔爾中葉寺。
  公元1552年
  意大利維琴察建圓廳別墅。
  公元1555年
  俄國莫斯科建華西裏?柏拉仁內教堂。
  公元1559~1577年
  中國上海建豫園。
  公元1561年
  中國浙江寧波建天一閣。
  公元1562年
  意大利建築師維尼奧拉著《五種柱式規範》。
  公元1567~1628年
  中國蘇州建藝圃。
  公元1570年
  意大利建築師帕拉第奧發表《建築四論》。
  公元1598~1603年
  意大利建阿爾多布蘭迪尼別墅,是意大利巴洛克時期臺地園。
  公元1618年前後
  日本建桂山莊,1883年改稱桂離宮。
  公元1619~1622年
  英國倫敦建白廳宮大宴會廳。
  公元1630~1653年
  印度建泰吉瑪哈爾陵。
  公元1634年
  中國造園家計成的《園冶》出版。
  公元1638~1867年
  羅馬建聖卡羅教堂,爲典型的巴洛克建築。
  公元1648年
  中國西藏拉薩興工重建布達拉宮。
  公元1656~1671年
  法國建造孚—勒—維貢府邸的花園。
  公元1661~1756年
  法國巴黎建凡爾賽宮,1662~1688年建凡爾賽宮花園。
  公元1663年
  中國在問北遵化建成清東陵主陵孝陵。
  公元1675~1710年
  英國建倫敦聖保羅大教堂。
  公元1680~1691年
  法國巴黎建傷兵院新教堂。
  公元1696年
  中國內蒙古席力圖召擴建完。
  公元1703~1790年
  中國在承德建避暑山莊。
  公元1706~1735年
  法國巴黎建蘇俾士府邸,客廳裝飾爲洛可可風格。
  公元1709~1772年
  北京建圓明園,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毀。
  公元1711~1722年
  德國德累斯頓建茨慍格院。
  公元1713年
  英國拆除期托烏府邸的圍牆,引入園外自然風景。1730年肯特改造斯托烏府邸爲英國自然風景園風格。
  公元1734年
  中國清工部《工程做法》刊行。
  公元1750年
  北京始建清漪園,後改名頤和園。
  公元1753~1770年
  法國巴黎建協和廣場。
  公元1754~1762年
  俄國彼得堡建冬宮。
  公元1755年
  中國西藏拉薩建羅布林卡。
  公元1755~1792年
  法國巴黎建萬神廟,爲古典複興建築的典型作品。
  公元1772年
  英國出版錢伯斯介紹中國園林的著作《東方造園泛論》。
  公元1777年
  彼得堡始建巴甫洛夫公園,爲俄羅斯園林典範。
  公元1789~1793年
  德國柏林建勃蘭登堡門,爲古典複興建築實例。
  公元1791年
  美國開始制訂華盛頓規劃方案。
  公元1793~1867年
  美國建國會大廈,是羅馬複興建築的代表作。
  公元1808~1836年
  法國巴黎建雄師凱旋門,後改稱星形廣場凱旋門。
  公元1823~1847年
  英國倫敦建不列顛博物館。
  公元1836~1868年
  英國倫敦建議會大廈,爲浪漫主義建築實例。
  公元1851年
  英國倫敦建水晶宮,被認爲是近代建築的開端。
  公元1862年
  中國北京改建恭王府萃錦園,爲北京宅園實例。
  公元1858年
  美國奧姆斯特德主持設計紐約中央公園。
  公元1859~1860年
  英國肯特郡建“紅屋”,爲“工藝美術運動”的建築代表作。
  公元1861~1847年
  法國建巴黎歌劇院,爲折衷主義建築的典型。
  公元1868年
  中國上海建成外灘公園,爲帝國主義者在中國租界內建公園之始。
  公元1882年
  西班牙索裏亞?伊?馬泰提出“帶形城市”理論,1892年在馬德裏規劃建設第一個帶形城市。
  公元1885~1887年
  美國芝加哥建馬歇爾菲爾德百貨公司,是芝加哥學派的典型作品。
  公元1887~1889年
  法國巴黎建埃菲爾鐵塔。
  公元1889年
  法國巴黎建世界博覽會機械館,采用鋼三鉸拱結構,跨度115米。
  公元1893年
  美國舉辦芝加哥世界博覽會,從此出現城市美化運動。
  比利時布魯塞爾建都靈路12號住宅,爲“新藝術運動”的代表性建築。
  公元1897年
  中國黑龍江齊齊哈爾建成龍沙公園,爲中國自建公園之始。
  公元1898年
  英國霍華德提出“田園城市”理論,1909年英國建成第一個田園城市萊奇沃思。
  公元1900~1915年
  美國賽賓提出吸聲系數概念和混響理論,爲室內聲學奠定了理論基礎。
  公元1908年
  中國北京農事試驗場附設公園開放,後擴建爲北京動物園。
  美國建羅比住宅,賴特設計。
  公元1909年
  柏林建德國通用電氣公司渦輪機工廠,被稱爲第一座現代派建築。
  公元1911~1912年
  德國建築師格羅皮烏斯和邁耶建法古斯鞋楦廠,爲現代派建築的代表作。
  公元1911~1913年
  美國紐約建伍爾沃斯大廈,爲早期摩天樓代表作。
  公元1915年
  英國格迪斯著《進化中的城市》出版。
  公元1922年
  勒柯布西耶著《明日的城市》出版,提出“現代城市”設想。
  公元1923年
  勒柯布西耶發表《走向新建築》。
  中國蘇州工業專門學校設建築科,1927年並入中央大學,設建築系,是爲中國建築教育開端。
  公元1924年
  蘇聯莫斯科建列寧墓。
  荷蘭烏德勒支建施羅德住宅,爲風格派代表作。
  公元1925~1926年
  格羅皮烏斯建包豪斯校舍,爲現代主義建築早期代表作。
  公元1927年
  上海市成立都市計劃委員會,1929年提出上海新市區都市計劃,1946~1949年制定《都市計劃圖》。
  中國建築師學會在上海成立。
  公元1928年
  國際現代建築協會在瑞士成立。
  公元1928~1931年
  法國建薩伏伊別墅,現代主義建築的典範作品之一。
  公元1929年
  中國南京建成中山陵,建築師呂彥直設計。
  蘇聯莫斯科建成一新型公園——高爾基文化休息公園。
  西班牙建巴塞羅那國際博覽會德國館,密斯?範?德?羅設計。
  中國南京公布《首都計劃》。
  美國佩裏提出鄰裏單位的規劃思想。
  中國營造學社成立。
  公元1929~1931年
  美國紐約建帝國州大廈,高381米,102層,爲當時世界上最高建築。
  公元1929~1933年
  芬蘭建帕伊米實結核病療養院,阿爾托設計。
  公元1933年
  國際現代建築協會第4次會議通過《雅典憲章》。
  公元1936年
  中國南京建國民大會堂。
  中國上海建市政府大樓,爲宮殿式建築。
  公元1936~1939年
  美國匹茲堡建流水別墅,是賴特的“有機建築”理論的代表作。
  公元1936~1946年
  巴西建教育衛生部大廈,尼邁耶等設計。
  公元1938年
  美國建西塔裏埃辛冬季營地,建築師賴特設計。
  公元1942年
  沙裏寧著《城市,它的生長、衰退和將來》,提出“有機疏散”論。
  公元1942~1944年
  英國制訂大倫敦規劃。
  公元1944年
  中國建築曆史的宗師梁思成完成著作《中國建築史》。
  公元1946年
  英國議會通過《新城法》,展開新城建設運動。
  公元1947~1953年
  紐約建聯合國總部大廈,主體爲玻璃幕牆板式高層建築。是現代主義建築的代表作。
  公元1948年
  國際建築師協會成立。
  公元1948~1951年
  美國芝加哥建湖濱公寓,建築師密?斯?範?德?羅設計。
  公元1949~1955年
  日本廣島建和平中心,建築師丹下健三設計。
  公元1951年
  勒?柯布西耶受聘負責制定印度昌迪加爾市總體規劃。
  公元1951~1952年
  紐約建利華大廈,SOM建築設計事務所設計。
  公元1952年
  中國第一次全國建築工程會議,提出建築設計總方針:適用、堅固安全、經濟,適當照顧美觀。
  中國北京建成和平賓館,功能合理,風格樸實。
  公元1954年
  史密森夫婦提出粗野主義建築理論。
  公元1954~1958年
  美國紐約建西格拉姆大廈,密斯?範德羅設計。
  公元1955年
  法國建成朗香教堂(又譯洪尚教堂),建築師勒?柯布西耶設計。
  公元1955~1958年
  日本建香川縣廳舍,體現日本民族特點,丹下健三設計。
  公元1955~1959年
  意大利米蘭建皮瑞裏大廈,蓬蒂、奈爾維設計。
  公元1956~1962年
  美國紐約建環球航空公司候機樓,沙裏寧設計,爲象征主義建築代表作。
  公元1956~1963年
  聯邦德國建西柏林愛樂音樂廳,沙龍設計。
  公元1957年
  意大利建成羅馬小體育宮,奈爾維等設計。
  聯邦德國西柏林舉行國際建築展覽會。
  公元1957~1964年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理查德醫學研究中心,爲卡恩代表作。
  公元1958年
  布魯塞爾世界博覽會建美國館,爲典雅主義代表作,斯通設計。
  公元1958~1960年
  巴西利亞建巴西議會大廈,尼邁耶設計。
  公元1959年
  北京建成國慶十周年“十大建築”,有人民大會堂(建築面積171800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國會堂)、中國曆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民族文化宮等。
  公元1959~1973年
  澳大利亞建悉尼歌劇院,建築師伍重設計。
  公元1960~1963年
  美國費城建老年人公寓文丘裏,設計,反映了後現代主義建築思潮。
  公元1961年
  中國北京建成工人體育館。
  公元1961~1964年
  日本建樂京代代木國立綜合體育館,丹下健三設計。
  公元1962~1976年
  美國紐約建世界貿易中心,高411米、110層,雅馬薩基(山崎實)設計。
  公元1963~1968年
  加拿大建多倫多市政府大廈。
  公元1966年
  希臘雅典成立人類聚居學世界學會。
  法國制定《大巴黎區規劃和整頓指導方案》,80年代建成新的城市副中心德方斯。
  公元1968年
  英國重新頒布了《城鄉規劃法》,采用了結構規劃和局部規劃的規劃編制程序。
  日本開始建設築波科學城。
  公元1969年
  莫斯科建成經濟互助委員會大樓。
  公元1970~1974年
  美國芝加哥建西爾斯大廈,高443米、110層,爲當時世界最高建築,SOM建築設計事務所設計。
  公元1971年
  蘇聯批准新的莫斯科總體規劃。
  公元1972年
  中國廣州建成礦泉別墅。
  日本東京建中銀艙體樓,黑川紀章設計。
  中國臺北建成國父紀念館。
  公元1972~1977年
  法國巴黎建蓬皮杜藝術和文化中心。
  公元1974年
  日本建群馬縣立近代美術館,磯崎新設計。
  公元1974~1978年
  美國新奧爾良建意大利廣場,被認爲是後現代主義代表作。
  公元1975年
  中國上海建成上海體育館。
  公元1977年
  國際建築師協會在智利簽署《馬丘比丘憲章》。
  公元1978年
  美國建成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貝聿銘設計。
  公元1980~1984年
  美國紐約建美國電報電話公司總部大樓,約翰遜設計,爲後現代主義代表作。
普利茲克建築獎(Pritzker)
  普利茲克建築獎(Pritzker)是Hyatt(凱悅)基金會于1979年所設立的, 因其獨一無二的權威性和影響力,有建築諾貝爾獎之稱。每年一次的頒獎都由美國總統頒發並致頒獎詞,1983年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就是從當年的美國總統裏根手裏接受的大獎。
  曆年普利茲克建築獎(Pritzker)獲獎人物
  1979年菲利普?約翰遜(美國)
  1980年劉易斯?巴拉幹(墨西哥)
  1981年詹姆士?斯特林(英國)
  1982年凱文?羅奇(美國)
  1983年貝聿銘(美國)
  1984年理查德?邁耶(美國)
  1985年漢斯?霍萊因(奧地利)
  1986年戈特弗裏德?玻姆(德國)
  1987年丹下健三(日本)
  1988年戈登?邦夏(美國)和奧斯卡?尼邁耶(巴西)
  1989年弗蘭克?蓋瑞(美國)
  1990年阿爾多?羅西(意大利)
  1991年羅伯特?文丘裏(美國)
  1992年阿爾巴多?西薩(葡萄牙)
  1993年稹文彥(日本)
  1994年克裏斯蒂安?德?波特贊姆巴克(法國)
  1995年安藤忠雄(日本)
  1996年喬斯?拉法爾?莫尼歐(西班牙)
  1997年斯維勒?費恩(挪威)
  1998年倫佐?皮亞諾(意大利)
  1999年諾曼?福斯特(英國)
  2000年雷姆?庫哈斯(荷蘭)
  2001年雅克?赫爾佐格(瑞士)和皮埃爾?德?梅隆(瑞士)
  2002年格倫?馬庫特(澳大利亞)
  2003年約翰?伍重(丹麥)
  2004年紮哈?哈迪德(英國)
  2005年湯姆?梅恩(美國)
  2006年保羅•門德斯•達•羅查 巴西
  2007年理查德?羅傑斯 Richard Rogers 英國
  2008年讓.努維爾 Jean Nouvel 法國
http://baike.baidu.com/view/20960.html?tp=0_11
 

台長: 阿楨
人氣(7,218) | 回應(27)|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 個人分類: 藝術文物 |
此分類下一篇:《生態博物館》
此分類上一篇:《西洋骨董事典》

zen
台灣的確有很多世界級
問題是 這些點的成就無法串連成線擴大成面 造福更多的人
讓整個台灣都向上提升成世界級 是比較麻煩的事情
2007-04-14 11:31:00
阿楨
就怕好事不出門
壞事傳千里
2007-04-15 07:42:33
大師的神話
<打造安藤神話?>

中國時報 07.06.11劉欣蓉(淡江大學建築系講師) 

六月九日晚上的台北很安藤。超過萬人在傍晚湧進小巨蛋,聆聽來自日本的建築大師,安藤忠雄的演講。

在將近一小時的排隊進場,半小時的等待、反覆觀看記錄片中安藤忠雄說著類似人一定要像拳擊手般有堅強的鬥志,才能……的話,又進行了半小時政府官員與場商代表的致詞之後,終於,全場聽眾在京都大 學教授的主持下,要求大家同聲齊喊安藤、安藤、安藤、安藤……的氣氛鼓舞下,一時之間,隨著背景音樂的激動人心,彷彿讓人以為走進了時光隧道,來到萬人空 巷的希特勒大閱兵現場。更令現場聽眾興奮尖叫的是,安藤忠雄像媒體巨星般地(不,他不只是像,他就是),並未由台前出場,而是選擇了由觀眾席中一竄而出, 在眾人尖叫騷動未定之際,臨返那座專門由台灣知名設計公司為安藤量身打造的豪華舞台上,開始他這場在台灣的世紀演講。

演講內容實在了無新意,但是在安藤大師以親民作風的詼諧幽默引領下,聽眾們看來皆陶醉於他英雄般的身影中,似乎像是在當前整體氣氛持續低迷的台灣天空中,降下了一位意志堅定的救世主,降在眾人面前,近到讓人們好像可以一把握住似地,產生了一種依戀與移情。

整場演講,就是一個完美英雄的神話製造。英雄般的修詞,不是指他說了什麼內容,而是他怎麼說那些內容的方式,及這整場精心設計的演講是怎麼設計那些內容的方式。我們相當同意他的提醒,全球暖化問題愈來愈嚴重,也接受他所謂的我們只有一個亞洲的主張,而當他不時地在他那些在陡峭山坡地上規劃營建一批批集合住宅的照片中,夾雜著幾張他和日本大阪當地人共同在山坡地上植樹行動,我們也一樣自我期許,多種些樹。我們更虛心受教他以遊歷世界各國的體悟,人生要時時學習。

然而,如果亞洲一體只是在演講中唯二的兩張照片中,露出十數個亞洲國家快樂微笑的兒童照片,卻不見他提及在亞洲國家的設計是如何地尊重該社會的文化。或暖化問題解決方案,除在各項大型工程整地前先行種樹的舉動之外,便再也沒提任何營建過程的其他二氧化碳減量可能。而強調設計人要有創意時,更是只集中在他和兩三位藝術家的交會與作品,絲毫未見這個亞洲之最的建築師談及如何透過與各相關專業團 隊合作而形成各式各樣規模龐大的建築方案。整個演講,不停地呈現出一個意志堅定,充滿鬥志的英雄面貌,好像安藤的各項作品,都在他獨自的身影下成就,不需要任何人的協助,除了那個不停地拒絕他的大阪政府,卻在他的說詞中成了成就他不屈不撓的反面人物。整場演講被控制在一種快節奏振奮人心的幽默小故事歡樂氛 圍中,讓人們很容易就受到這種造神氣氛的感染而不自覺。

造神而不自覺,是台灣當前最大的危機。我們當然要學習其他文化中具創意者的各種優點,但不論講者或聽者,都應儘可能地在尊重對方文化特性下表達相互學習的誠意與自信。但自信既非自滿,亦非自卑。若在自卑中不自覺地將對方視為無限完美的英雄神祇,便是自困於英雄的對立面,永遠無法脫身。

不過,我倒是早早在演講後的一場訪談開始之前,便轉身出場,以免繼續的訪談吹捧會搞得我要滿地找雞皮疙瘩。

中國時報 07.06.07李維菁、丁文玲/特稿

<路思義教堂 貝聿銘掛名他抑鬱> 

一九二一年出生在北京的陳其寬,小時候受過私塾教育,這對他日後的創作有很大的影響。因為戰亂的關係,他的成長過程都是在不斷的遷移逃難中完成。後來畢業中央大學建築系,赴美得到伊利諾大學建築碩士,並曾在洛杉磯大學修習工業與室內設計、陶藝與繪畫等課程。陳其寬進入當時知名的建築師葛羅匹斯(Walter Gropius)事務所工作,並在麻省理工學院擔任講師。

一九五七年接受建築師貝聿銘的邀請,回到台灣籌備東海大學的校區設計,規畫園區並一手創辦了建築系,往後的二十幾年培養出許多建築人才,他後來更出任工學院院長。

陳其寬設計的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這是他最得意的作品。可惜貝聿銘宣稱、甚至寫書強調,路思義教堂並非出自陳其寬之手,而是他一人獨力完成的;這曾讓陳其寬耿耿於懷,相當抑鬱。

陳其寬在建築界早已是大老,但是他在繪畫界的地位可是到了一九八○年代國立歷史博物館為他舉辦大展後,才真正為台灣藝術界熟悉。

陳其寬的畫極度浪漫、想像力十足,帶有高雅又天真的氣質,而他的手法不管在構圖或是用色上,卻又顯現他極為嚴格的要求。

陳其寬從未受過正式繪畫訓練,但他在國際藝術界則深受肯定。英國知名美術學者沙利文點名陳其寬是二十世紀的中國畫代表人物之一,更為文推崇陳其寬是「最具創造力的中國畫家之一」。陳其寬藝術中最大的特色是他常有加窄且加長的條形立軸、橫軸。他總以俯視、多視點的手法,呈現中國蜿蜒的風光與建築。

陳其寬的人與畫氣質接近,高雅溫文卻又純真。他常與友人感慨,自己在台灣好像在建築界或是美術界都不被真正的接納。美術界當他是建築師,建築界則當他是畫家。不過他在一九九五年獲得台灣首屆傑出建築師,並在二○○四年獲得國家文藝獎,等於建築與藝術界都給他肯定。
2007-06-14 11:34:16
安藤旋風
安藤忠雄旋風 是神話,還是文化?

數位時代 2007/06/25【撰文/賴珍琳】

二○○七年六月九日,下著雨的傍晚,萬人湧進台北小巨蛋體育館,共同期待他們心中共同的偶像到來。「Ando! Ando! Ando!」,隨著愈來愈振奮的呼喊,活動主角宛如巨星般登場,在熱情的掌聲中,他登上講台,以招牌的沙啞嗓音開口對群眾說:「晚安,我是從大阪來的安藤 忠雄。」沒錯,這不是什麼國際巨星來台開演唱會,而是一位日本建築師的演講活動。只不過這位建築師是安藤忠雄,就讓一切變得不同。

奮鬥的人生哲學感動普羅大眾

主辦單位台灣東陶企業(TOTO)指出,一年前策劃這場萬人公益演講時,還擔心聽眾不夠。但今年四月初公布消息,一萬多張的票即索取一空,四月底有一萬三 千人等待後補,到了活動開始前,報名者已經暴增為三萬四千多人。原本九成以上票券可免費索取,但在報名人數爆炸的情況下,變得一票難求,拍賣網站上甚至喊 到一張票四千八百元的價格。連安藤自己都不諱言,這是他此生做過最大規模的演講。如此現象似乎讓人難以理解,連台北市長郝龍斌上台致詞時也不禁脫口說出: 「為什麼台灣這麼多人迷安藤?」

台灣人比日本人還迷安藤忠雄。有論者認為,這又是一次台灣人愛湊熱鬧的造神運動;也有人說,安藤這般世界級建築師是台灣人新的心靈導師。安藤忠雄究竟魅力何在?

傳奇性背景,是安藤忠雄成為大眾偶像的原因之一。只有高中學歷、做過拳擊手,靠苦讀學習建築知識,靠每一件案子的競圖累積實力。因此能夠說出:「沒有奮鬥 過的人生,感動是不會產生的」以及「不能在沒有做好防守的情況下就攻擊」等話語,每一句率直的話語,對追求夢想的人而言,非常具有勵志效果。演講主持人暨 交大建築所教授劉育東指出,多數國際建築師的出身似乎都與我們的生活有些許落差,但安藤忠雄那奮鬥的人生,打動了人心,也使他成為了idol(偶像)。

九○年代之前,安藤只是一位小有名氣、背景特殊的地區性建築師。然而從一九九一年起,安藤開始獲得一系列國際獎項,一九九五年更獲得建築界最高榮譽普利茲 克獎,聲望瞬間達到巔峰,從此成為一則建築界的神話,剎時間比下其他建築名師,成為最能代表日本的建築大師。劉育東說:「與其他建築大師相較,安藤已經成 為一位走出小眾、走入大眾的文化界意見領袖了。」

作品既新且舊揉合東西方哲學

而創造這一次「安藤忠雄旋風」的背後力量,是台灣社會積蓄了五、六年之久的美學改造工程。
劉育東觀察到,二○○○年之前,台灣幾乎沒有為一般人所寫的建築書籍、或是任何一場針對社會大眾的建築講座,當時的建築知識被視為工程與藝術的專業,無法在主流的文化藝術場域中有立足點。然而隨著經濟發展,成人自我教育興盛,包含出版業與旅行社紛紛推出針對非建築專業人士所設計的系列產品。

影響所及,建築業也開始迎向美學浪潮。獨立策展人胡朝聖,曾為忠泰建設策劃了兩次「明日博物館」活動,讓樣品屋變身為美術館。他曾在受訪時指出,台灣建設業者也察覺消費者對於品味的要求愈來愈高,因此愈來愈多建案結合美學與藝術話題,以提升附加價值。

劉育東說,安藤的作品既新又舊、既東方又西方,多重性的「雙重要素」是他的作品之所以能深入普羅大眾的主要因素。安藤善用清水混凝土材質,空間蘊含東方禪 意,然而光影營造的功力直逼西方建築大師。樸實而有古意,而純粹的方與圓又十分具備現代感。更有趣的是,他的兩大名作「真言宗水御堂」與「光之教堂」,前 者是以在屋頂種植水蓮花而聞名的廟宇,後者是讓光線透過牆壁上十字形開口塑造的幽微神聖教堂,不同宗教的信徒,同時可以在他的建築中得到力量。

「這些多元卻又相反的要素,讓每個人都可以在他作品中擷取想要的元素。」 實踐大學教授李清志在他所撰寫的《安藤忠雄的建築迷宮》一書中指出,安藤忠雄的建築之所以受到大眾歡迎,極大的原因是現代都市生活的複雜與壓力,常使得現 代都市人喘不過氣,企盼找到心靈歇息的空間。而安藤的作品總是能在混亂環境中,從建築裡創造自然意境。在鄰近大自然的環境裡,他則向自然開放,讓建築與自 然融為一體。

樸素風格慰藉緊張的現代人

「安藤忠雄這四個字已經是一個品牌了,」李清志以受到全世界歡迎的日本品牌無印良品(MUJI)的品牌效應比喻,無印良品強調樸素、純淨、原味的風格,讓亞洲人能從每日的疲勞轟炸中得到慰藉。安藤的清水混凝土建築乍看之下或許平淡,卻充滿寧靜與哲思,連一般人也能感受。

在這場演講中,安藤忠雄以直率的言語敘述自己的奮鬥歷程、對於環境保護的呼籲,以及對於教育的理念。對已經熟悉安藤的建築界前輩而言,內容或許不夠新鮮,但台灣年輕設計師卻獲得不少啟發。飛利浦資深設計師周育潤目睹萬人演講會的盛況,他覺得一位建築領域的專業人士,能夠創造這種程度的社會影響力,對於從事設計的他,非常具有鼓舞作用。

曾經獲得首屆無印良品設計獎銀獎的張宥喬,對於安藤鼓勵年輕人不要被環境限制,不要跟著別人安排好的路走,否則就會成為半調子,印象深刻。

生於大阪、長於大阪的安藤忠雄,在演講活動上不只一次提到,感謝大阪人民給他成名的機會,表現他對大阪深厚的情感。原因在於他一開始成立自己的事務所時, 很難有機會從學閥橫行的業界脫穎而出拿到案子,只有家鄉的居民願意給他小件的委託案。這些私人住宅建案雖然預算低、空間狹小,但安藤卻能做出足以傳世的作 品。以住吉的長屋為例,是六十五米空間上的兩層高混凝土住宅,為他拿下第一個大獎,也是最讓安藤迷回味與談論的作品。於是庶民的大阪與奮鬥的安藤,便成為 城市與建築師互相輝映的最佳典範。

因此當安藤成為舉世知名的建築師後,每天都有許多委託案上門,而九九%的國外委託案他都會拒絕,只挑一、兩件案子做,但只有來自大阪的案子他從不拒絕,這 是他對家鄉的一種回饋。對於世界各國的粉絲、甚至旅行團業者而言,安藤的作品在關西地區高度密集,規劃「安藤忠雄之旅」也比其他主題式建築旅行更容易。

無論你是不是安藤迷,不管你覺得台灣社會需不需要一位新的英雄或偶像。這場「安藤旋風」背後的省思是,給更多有才華的年輕人機會,我們才可能培養出屬於我們自己的大師。
2007-06-29 11:38:57
正港的世界級
泰晤士報:北京鳥巢奧運館 美!【聯合報07.07.12 編譯夏嘉玲】

營建熱潮席捲全球,英國泰晤士報評選出十項進行中規模最大、最具雄心的建築計畫,中國大陸就有三項建築上榜,入選建築還包括坐落於埃及吉薩、華裔美籍建築師彭士佛參與設計的大埃及博物館。
大陸上榜建築全部位於北京,分別是戲稱為「鳥巢」的二○○八年奧運主場館、北京首都機場三號航站大廈,以及中央電視台新大樓。

泰晤士報對這足以改變建築面貌的十大建築褒貶不一,闢有「美女或野獸」的評議項目。外觀如巨型鳥巢的北京奧運主場館獲評為「美觀」,該報指設計的瑞士建築 業者Herzog &De Meuron拿「鳥巢」實驗無數新技術,約七萬六千坪大、可容十萬人的「鳥巢」十分完善,唯一要擔心的是洗手間是否足夠。

樓高七層、面積達卅萬坪的北京首都機場大量採用紅、金兩種傳統中國色彩,與建築師福斯特以往的設計風格大相逕庭,三點九公里長的大廈呈一條龍走勢,也十分中國。

中央電視台新大樓外觀如同三個巨型L相互嵌合,但建築物中間空空如也,被評為令人聯想到電影「星際大戰」中的醜怪角色赫特族賈霸,「讓這棟摩天大樓如同畸形秀(freak show)」。

由華裔建築師彭士佛共同設計的大埃及博物館,將是全球最大的考古博物館,著名的吉薩金字塔群就在附近。泰晤士報指出,真正的建築就該像這座博物館般對所在地點敏感而令人振奮。

中東杜拜的杜拜塔積極搶下世界最高樓頭銜,樓層數與樓高都諱莫如深,目前已有四百八十四點一公尺高,很快就會凌駕目前全球最高樓、五百零八公尺的台北一○一大樓。泰晤士報對杜拜塔的評語是「簡直像紀念碑」。

紀念納粹大屠殺受害者的以色列耶路撒冷「西門威森塔寬容博物館」,未經詳查就開工,結果蓋在穆斯林古墓上,建築師的猶太裔身分引發風波與官司。這座引起種族宗教衝突的博物館被評為「洗衣機」。

美國紐約世貿大樓原址重建工程主建築「自由塔」,總高度為具高度象徵意義的五百四十一公尺(一七七六呎),這棟意義非凡的建築竣工後將「改變世界建築面貌」。

英國倫敦有兩項建築入選,分別是被評為未來數十年內倫敦最前衛建築物的泰特現代藝術館玻璃擴建工程,以及坐落市中心、外觀有如捲筒的主教門大廈。後者被泰晤士報嫌棄「醜斃了,足以讓倫敦市容失色」。

義大利羅馬「國立當代藝術博物館」形式誇張,迴廊交織糾結有如迷宮,讓這棟建築不像藝術館,倒像件裝置藝術品。
2007-07-12 10:44:20
北投館
北投圖書館2007建築首獎【聯合報07.10.31陳宛茜

台灣人不讀書怎麼辦?一座如詩如畫的圖書館,或許可以鼓勵民眾拾起書本,在清風花香中重燃對閱讀的熱情。二○○七台灣建築獎昨天揭曉,有「台灣最美圖書館」之稱的「台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勇奪首獎。
台灣建築獎由建築師公會底下的建築師雜誌舉辦,一九七五年創辦,是台灣歷史最久的建築獎項,與遠東建築獎並稱台灣兩大建築獎項。今年設首獎一名,佳作兩名,佳作為台南「紅瓦厝國小」與台中「家樂福文心店複合大樓」。
本屆有二百卅四件作品參加初選。由建築師朱祖明擔任召集人,建築師姚仁喜、廖偉立與學者徐明松、施植明組成評審團。先選出八件作品進入初選,十月二十八、二十九日實地踏勘、聽取建築師簡報後,前天晚上決選。
建築師雜誌表示,第一輪投票時即選出前三名。其中北投圖書館與紅瓦厝國小各得五票平手,經過評審熱烈討論後,北投圖書館勝出。
徐明松認為,剛看到建築師遞交的北投圖書館資料時,並沒有特別驚豔;但是一到現場,親自體驗木造建築在綠蔭清風中緩緩醞釀的書香味,「我感到一種觸動人心的力量」;這種人與木頭之間的溫馨情感,也喚起我們對於日據時代北投建築的懷舊記憶。
北投圖書館也是台灣第一個綠建築圖書館。建築師雜誌主編林志崧認為,台灣過去談「綠建築」只限環保材質、法規,北投圖書館卻透過設計,讓建築物自然融於大自然中,宛如一座林間樹屋。將「綠建築」觀念推展到更深層次。
紅瓦厝也是將古老建築氛圍帶回現代生活的例子。建築師徐岩奇透過設計,巧妙地將閩南合院的空間關係放進國小校舍中。徐明松說,過去台灣建築師談「傳統文化」流於表相,如今卻能深入照顧到需要五感體驗的「建築氛圍」,台灣已逐漸摸索出自己的建築語彙。
「家樂福文心店複合大樓」,則是台灣第一個獲建築獎的量販店。徐明松說,歐美的量販店多位於郊區,台灣的家樂福卻多位於城市,逐漸擁有「社區中心」的功 能。「家樂福文心店」在六樓放置公園,提供民眾嶄新的高度和視野,欣賞潺潺流過都市的麻園頭溪,打破「購物商場」的密閉性格,值得稱許。
【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我想創造一個能夠讓人enjoy閱讀的環境!」設計台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簡稱北投圖書館)的建築師郭英釗表示。他認為,一間有鳥語花香、清風徐徐的林間圖書館,可以誘惑小孩子離開電腦、電視,重投書本的懷抱。
北投圖書館是臺灣首座綠建築圖書館,坐落於林木茂密的北投公園內,與溫泉博物館比鄰。舊北投分館在民國九十年被鑑定為海砂屋拆除,政府特地將新館規畫為符合綠建築的圖書館,要求主建材必須是木頭。
郭英釗主持的九典建築師事務所贏得競圖後,發揚「綠建築」的概念。除了擁有木建材、太陽能發電、與雨水回收系統等綠建築功能,整座圖書館就像是一座林間樹屋,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
圖書館採大片落地窗,並善用南向公園、北面臨溪的地理環境,讓風景與自然光流入戶內。三個樓層的陽台皆規劃戶外閱讀區,郭英釗說,這是他為閱讀特別做的設計,也是他最驕傲的設計。
2007-10-31 08:03:44
101
跨年煙火 101明年想喊停【聯合報07.11.01錢震宇

盛名遠播的一○一大樓跨年煙火秀,今年底表演後,可能成為絕響。圖為二○○七年元旦凌晨的壯觀景象。
本報資料照片/記者邱德祥攝影
已經成為全台跨年倒數活動不可少的台北一○一大樓煙火秀,因經費考量,今年底跨年的表演可能成為絕響。
台北市政府日前舉行跨年晚會協調會,一○一大樓代表公關協理劉家豪透露煙火秀明年底可能叫停的訊息。他表示,因為大樓對外招租已達七成五,目前可以登廣告 的樓面只剩倒數第二斗,預計明年大樓各樓層將可全部出租,日後無法再利用外牆做廣告。一旦無法讓贊助企業的LOGO在大樓外牆點燈為壓軸,企業將不再有動 機贊助煙火秀。
另外,從九十三年一○一大樓首次施放跨火煙火至今,公部門並未補助任何經費,股東們也有意見,都是一○一大樓無法繼續施放跨年煙火的原因。
劉家豪指出,一○一大樓共有八個斗,最後一個樓層因為觀景餐廳使用,所以只有倒數第二斗,還可利用窗戶燈光排字做廣告,明年第二斗的樓層即將招租,未來無法再利用外牆做廣告。
他說,明年開始如果有企業要在大樓外牆刊登廣告會比較困難,他們已開始研究在大樓外架設燈光、使用液晶螢幕或投影等方式,但技術仍待突破。
他不諱言,屆時如還有企業要贊助跨年煙火,只能建議用別的方式「露出」。
劉家豪表示,一○一大樓放煙火增進城市觀光,更獲得國際間重視,幫台灣爭取曝光機會,卻得不到中央或地方的任何補助,實在無力。
他說,法國艾菲爾鐵塔、香港維多利亞港施放煙火,都是由政府出資,而上海的煙火燈光秀,市府也大額補助,唯獨一○一大樓煙火要業者負擔。市府可考慮以電費補助、減免地價稅、地上物權利金等方式,間接補助。
劉家豪說,除了第一年一○一煙火是他們自己負擔外,第二、第三年皆是由SONY公司贊助,經費是二到三千萬元,獲得跨年夜的煙火秀與點燈權。至於今年底跨年一○一大樓還會放煙火,但要等到十一月中下旬才能確定由那家企業得標。
台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綜合行銷科表示,市府沒有經費贊助煙火,他們已詢問財政局,目前也沒有法規可以適用,讓企業可以減免。

新聞分析》台灣地標…在商言商【經濟日報╱ 梁任瑋

台北101世界第一高樓的美名,不久後將被「杜拜塔」超越,但台北101董事長陳敏薰積極的「高樓行銷」,已成功將101塑造為台灣地標,這點從年底的煙火秀,藍綠陣營都投入運作就可看出。
台北101的影響力究竟有多大?從以下幾個例子就可窺知一二。去年台北101的觀景台,光門票收入高達3億元,成為該公司最會賺錢的金雞母,這都得拜世界各國觀光客所賜,大陸觀光團甚至流傳一句話,「沒有上到101觀景台拍張照,就不算來過台灣」,顯見101的地標意義。
今年陳敏薰以台北101大樓董事長身分參加亞太經濟合會議(APEC),創下台灣因是地標建築物的經營者而參加國際會議的首例。
今年9月,行政院發起台灣加入聯合國活動,台北101當然沒有缺席;當時101就以50萬元的優惠價,讓新聞局在101大樓外牆打出「UN FOR TAIWAN」字樣,表達入聯心聲。
儘管101背負著台灣地標的使命,但在商言商,101作為一個民營公司,不論是辦公室招租狀況,或是購物中心營運,年終財務結算時,畢竟還得向砸大錢投資的股東交代。這次101跨年煙火的贊助商究竟花落誰家,恐怕還是「出錢的就是老大」,回歸現實面。
2007-11-01 09:39:52
建築1哥
遠東建築1哥 台灣邱文傑、上海劉家琨【聯合報07.12.16 陳宛茜 

九二一地震曾在台灣劃下驚心動魄的傷口,八年過去,傷口已化為激勵人心的標記。第六屆遠東建築獎昨天揭曉,邱文傑以「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獲傑出獎,獎金台幣一百萬;姚仁喜則以「高鐵新竹站」獲佳作,獎金五十萬。
做為台灣最重量級的的建築獎,這項由遠東集團贊助的建築獎選在今年跨出台灣,增設上海地區獎項。上海傑出獎為劉家琨的「青浦新城建設管理中心」,佳作獎則是繆朴的「閔行生態園接待中心」,獎金為人民幣二十五萬與十二萬。
本屆台灣有廿八件作品,上海有廿二件作品參選,九月初兩地評審視訊會議,選出兩地各五名入圍作品。本月十一至十四日,七名評審到上海、台灣評勘作品。昨天在台灣決選,名單在下午的頒獎典禮中揭曉。
七名評審包括哈佛建築學院院長莫伊森、京都工藝纖維大學副校長古山正雄、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崔愷、上海同濟大學校長助理王伯偉、亞洲大學副校長劉育東、洛杉磯市社區重建局高級規畫師黃鐵嶼、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漢寶德擔任召集人。
保存車籠埔斷層帶與傾倒校舍的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第一輪投票即以七票勝出。今年參與大陸唐山大地震遺址公園評選的崔愷認為,其保存地震遺址的手法和規模是「全世界唯一」,也給大陸一個學習的典範。黃鐵嶼則說,它的尺度雖大,卻肯用心扮演社區中心的角色,是相當親民的建築。
高鐵新竹站則因工程結構與建築設計的完美結合,被評審認為品質不遜歐美。劉育東表示,過去台灣這種大型工程受限於結構,往往被工程師主導,建築師只能扮演小角色,姚仁喜卻成功扭轉局面,讓車站展現設計美感,對台灣的公共工程具指標意義。
青浦新城建設管理中心第一輪以五票勝出,古山正雄認為,其以全新、強烈的方式來表達東方美學,相當成功。閔行生態園接待中心與夏雨幼兒園票數接近,在第三輪捉對廝殺後,閔行勝出。莫伊森認為,它雖因地處偏遠而近乎荒廢,探索中國園林美學的用心仍值得肯定,甚至荒廢也產生一種美感。
比較兩岸作品,莫伊森認為,上海建築師沉浸於傳統中國美學的探索,台灣作品則關注生態、公共性等社會議題。崔愷則說,近年上海建築「量」雖傲人,「質」卻不及台灣,對環境的關注仍需要向台灣學習。
2007-12-17 09:08:28
陸人獲獎
遠東建築獎 兩大陸人獲獎【經濟日報╱記者劉煥彥08.03.30
 
首度加入中國大陸作品的第六屆「遠東建築獎頒獎典禮」,昨(29)日下午在上海城市規劃展覽館舉行,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主持並頒獎給中國大陸兩名得獎建築師劉家琨及繆朴。
「遠東建築獎」是由遠東集團徐元智先生紀念基金會主辦,主要是遠東集團為鼓勵優秀建築設計人才,倡導整體環境再造,並引導國際建築界重視台灣建築發展趨勢。
今年是首度納入中國大陸建築師參與評比,徐旭東頒獎給上海傑出獎和佳作獎兩位得主,分別為設計「上海青浦新城建設管理中心」的建築師劉家琨,以及設計「上海閔行生態園接待中心」的夏威夷大學教授繆朴。
2008-03-30 07:35:47
世界級醜聞
洗錢情資竟交犯嫌艾格蒙震驚:世界醜聞>中時08-09-04林家群

 「艾格蒙聯盟成立以來首次的醜聞,就是台灣洗錢防制中心將洗錢犯罪情資交給涉案人!」設在加拿大多倫多的艾格蒙總部秘書處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人士,昨天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談到台灣前總統陳水扁涉嫌洗錢案時,非常遺憾地做了如上表示。

 在檢調搜索出公文影本並起訴求刑後,前調查局長葉盛茂日前舉行記者會,坦言自己收到艾格蒙聯盟通報扁家洗錢的情資後,將相關文件正本與附件交給了前總統陳水扁。這個結果震驚艾格蒙聯盟,認為此事是艾格蒙成立以來的「大醜聞」。

 為此,艾格蒙秘書處將正式函告台灣,要求調查局洗錢防制中心,在十月份的年度大會上,必須對這件醜聞做詳盡的報告。

 記者昨天打電話到艾格蒙聯盟設在多倫多的秘書處(Secretariat),了解該聯盟對台灣司法單位目前偵辦扁家洗錢案的態度時,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女士說,「這件醜聞(scandal),是艾格蒙聯盟一九九五年成立以來,從不曾發生過的。」

 這位女士說,艾格蒙每年都會對所有的會員表現進行評鑑,台灣以往的表現都能遵守艾格蒙的各項規定,且能配合艾格蒙的要求與協助,因此深受好評,在一○八個會員中,評鑑都名列前茅。

 但是在這次台灣前總統的洗錢案中,洗錢防制中心(MLPC)的表現,卻讓艾格蒙聯盟蒙羞;更是艾格蒙成立以來首次發生的醜聞。

 艾格蒙秘書處這位女士表示,艾格蒙聯盟是一個「超然獨立不受政治左右的組織」,這也是艾格蒙成立的宗旨。但是台灣洗錢防制中心在處理陳水扁家族洗錢案中,不但違背了艾格蒙成立的精神,且竟然將艾格蒙提供的洗錢情報,交付「洗錢犯罪的涉案人」,真是讓人覺得Inconceivable(不可思議)。

 依艾格蒙聯盟會員間的約定,各會員國的洗錢防制中心,在接獲艾格蒙提供情資後,若要交付各該國司法機關調查以前,應先知會當事國的司法單位(提供艾格蒙聯盟情資的會員國),但台灣在這件醜聞中卻沒有這麼做。
2008-09-04 08:29:12
版主回應
中國當代建築演進四部曲──阮慶岳的新中國建築觀點‧LaVie 2013/04/29

  《觀點1:海歸派》
90年代前的中國,建築由政府主導,大型案子全由中央建築設計研究院掌舵,但90年代後,經濟起飛,資本主義蔓延,民間案子大增,恰好這時改革開放後首批赴美留學、以張永和為代表的建築人「海歸」了,加上城市快速發展鋪陳出許多個人事務所,開發商以及私人建案因此捨棄僵化的國家設計院,從民間去挖掘適合的設計團隊。
在這樣的背景下,阮慶岳認為:「張永和的影響大概從20年前開始,他把中國現代建築既有的模式從國家體制中解放出來。」
1992年回大陸後,張永和成立了第一家個人事務所,開始以「非常建築」的概念實踐建築理念。他開創出許多第一:第一個將美國建築教育體制引入中國,也是第一位在威尼斯雙年展上展出的中國建築師,甚至跨足設計服飾、家居用品,導入西方商業設計的概念。張永和闢出了一條新路,大約十年後,另一批海歸派建築師,像是馬清運、朱锫、王昀,以及本土派的劉家琨等人也投入這個模式,爆發出個人經營的事務所一面倒、頂替國家建築事務所的現象。
「當時優秀的建築師都不願意進入國家系統,只願進入個人事務所,國家設計體系搖搖欲墜,直到北京奧運才出現轉變。」
  《觀點2:全球化》
2008年的京奧和2010年的上海世博,讓中國成了全球建築師的競技場,也引進大量外國公司。但依照規定,國外的建築師進來,必須與官方建築事務所合作,而這種國外明星建築師搭配國內建築師合作的模式,意外地讓國家設計院起死回生。
「京奧的重要性,在於它在中國中央內部產生一個辯證效應。引進外國建築大師、介紹他們作品,最重要的不在於推銷給世界,而是推銷給全中國人民,讓一般老百姓接受像鳥巢、水立方、中央電視台這類現代建築,也等於宣示了這就是未來的房子。」阮慶岳認為,它等同於對國際宣告中國建築已經進程,宣告中國的當代建築長得跟世界先進國家一樣;另一方面,它也在引導一般百姓對未來住家、城市的想像,是整個心理層次的扭轉。這場辯證同時也是全球化和本土派間的辯證,透過京奧,全球化路線全面取勝。
  《觀點3:本土派》
中國建築現代化的進程,其實就是一場到底要追求全球化、還是該尋求自我的辯證!「90年代之後,海歸派、本土派兩條路線就同時存在著。若說海歸派以張永和為代表,那本土派的代表就屬2012年獲得普利茲克建築獎的王澍、以及在成都的劉家琨。」
90年代前期,中國對國外思潮一片嚮往,帶回西方觀點的海歸派因此掌握了主導權;但到了21世紀初,情況產生變化,國外展覽開始進來邀展,國際雜誌也開始對中國建築產生興趣,但海歸派的設計和西方太像,於是國外建築界、媒體、評論把目光放到本土派上,王澍、劉家琨等人漸受關注,而海歸派也慢慢意識到在向國際推銷作品時必須提出本土思維,因此也開始調整路線,和本土派的界線越來越模糊。
雖然北京奧運和上海世博觸發了中國對全球化的渴望,但也因為政府為了讓城市快速現代化、急著拆掉舊建築,刺激出了建築界另一股反動的力量。在民間一片呼籲保留北京舊胡同、悼念上海石庫門的聲音中,王澍這類以舊建築材料和元素、作為設計思維的建築師,備受國際矚目。
「做為一位當代建築師,王澍的概念卻是反現代性,他基本上是一個反對者,反對中國城市目前的發展方向。」
本土派建築呈現方式之一,就是對城市快速現代化的反動,而這波反動,加上公民意識的抬頭,造就出新一波的公民建築。
  《觀點4:公民建築》
王澍對現代性提出批判,儘管得到學術界尊重,卻難以在市場上形成影響力。他的觀點未被政府與資本家接受,整座城市發展還是控制在大量開發的方向上,整個當代建築美學還是由商業主導,但卻觸發出反省的聲音。建築界開始思索、質疑建築到底是為誰而做?
  「過去二十年來,中國發展現代建築一直在迎合西方的價值觀,迎合投資者和業主的想像,很少在思考民眾的需求,很少討論老百姓究竟要什麼樣的房子和城市,脫離了誰是真正使用者的問題。」
  這波針對資本主義的辯證衍生出了公民建築。過去幾年,幾位台灣建築師,像投入川震重建的謝英俊、在宜蘭深耕人文建築的黃聲遠,都在大陸受到相當的肯定,而他們的作品正反應出公民建築的精神。
  阮慶岳認為,過去建築服務的對象是政治權力,要宏偉、宮殿式的建築,後來慢慢移轉成資本權力,但資本家想要的是假象的幸福,這兩個階段都脫離現實,而這第三階段就將進入到社會性,也就是公民建築,真正與人民相關的建築。
阮慶岳
淡江大學建築系畢業,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所碩士。現任教於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系主任。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450371
2013-05-01 12:18:00
阿楨
世界新7大奇景 玉山落榜2011-11-12中央社

新七大奇景基金會(New 7 Wonders)引述暫時性調查結果說,亞馬遜雨林、越南的下龍灣與阿根廷的伊瓜蘇瀑布、南韓濟州島、印尼科莫多、菲律賓的地底河與南非的桌山列入世界新7大奇景。
沒有進榜的包括坦尚尼亞的吉力馬札羅山(Kilimanjaro)、死海(Dead Sea)與美國大峽谷(US Grand Canyon)及臺灣玉山。

(另參本館:《臺灣的世界級》 精神勝利法)

「羞愧」?! 灌票讓玉山列七大奇景【聯合新聞網2011.11.11

玉山角逐「世界新七大奇景」網路票選進入最後倒數,官方也發起催票活動,希望民眾能串連票投玉山,讓玉山「挺進」奇景,但拉票活動引發網友論戰,有網友質疑活動淪為「點滑鼠大賽」,靠灌票得到第一名「實在很蠢」。
「世界新七大奇景」網路票選活動,東北亞只有玉山和南韓濟州島入圍,不只官方大力催票,臉書上也出現多個像是「投玉山一票,不要輸濟州島」的衝票數活動。但有一派網友對此活動並不苟同,痛批「無聊」,網友覺得:「入圍即是肯定,但灌票就免了」、「盲目的灌票,會害慘玉山的美名」,還有人酸:「滑鼠點點點到後面,只是機械人大戰」。
「如果今天台灣是由官方帶頭率領大家點滑鼠,幫助玉山打敗珠穆朗瑪峰登上世界新七大奇景,我會有種名不副實的淡淡羞愧」,旅遊作家陳志東撰文「反對投玉山一票」,他覺得玉山需要積極保護,而非積極行銷,官方與其帶頭要大家點滑鼠,不如好好落實環境保護,此番省思,引起網友極大的回響。
有網友認為其實台灣奇景最正點的是太魯閣,不打算把票投給玉山,但仍有許多網友支持並號召親友投入活動,覺得投玉山一票,是愛台灣的表現,可以提高台灣在國際的能見度。
2011-11-12 10:17:15
版主回應
世界新七景票選 傳2國遭勒索【聯合報2011.11.12

世界新七大自然奇景評選又生波瀾,若干政府指控主辦單位要求入圍決選的國家繳交巨額推廣費用,目前已知馬爾地夫及印尼遭「勒索」。
英國衛報10日報導,入圍決選的國家分別繳交199美元(台幣5970元)的報名費後,主辦單位5月要求馬爾地夫繳交50萬美元(台幣1500萬元),8月又要求印尼支付1千萬美元(台幣3億元)的權利金,及4700萬美元(台幣14.1億元)以舉辦閉幕典禮,兩國拒絕並一度宣布退選。印尼旅遊業律師盧比斯說:「印尼考慮依法提告,給主辦單位一個教訓。」
世界新七大自然奇景票選活動由非營利機構「新七大奇景基金會」舉辦,2001年由瑞士商人韋伯創立,前身為「新開放世界公司」。基金會發言人費茲傑羅否認指控,但拒絕公布收費明細和選票數目。他說:「收費款項因國而異,不便公開,但所有款項均用在票選活動及維持選務平台上。」有報導指該基金會舉辦評選活動是藉機向全球旅遊業斂財。
票選於格林威治時間2011年11月11日早上11點11分11秒(約台灣晚間7點)截止,玉山角逐票選告急,網路上出現不少愛玉(山)催票行動,但投票簡訊費用一則10元起跳,電信業者遭控賺「愛國財」。
2011-11-12 10:34:43
阿楨
隈研吾 (博雅書屋 2012)

  隈研吾,當紅的日本1950世代的代表建築師之一,其生涯演變的多端,同時具有著名書寫者身份,允文允武內外兼修,越發受到各方矚目。著作已然等身的隈研吾,早期以犀利的分析及批判力著稱,例如造成社會性話題的《十宅論》、《建築慾望的末期》等書,思考著建築對社會讓步的方法。《負建築》一書,更具體把悲觀與負面的批判,積極地建立起正向意義。
  隈研吾自稱是日本戰後第四代建築師。身為「後現代主義旗手」,很早便受到建築界的注意,在1991年完成了集自身方法論大成的「M2」。不巧這個時期與泡沫經濟重疊,以致於建築業並沒有給予高度的評價。在東京的工作量銳減,此後近10年裡,活動的地點轉往了地方性的都市。不過,隈氏將這個挫折當作養分,確立了新的設計手法。透過「融入自然的造型」、「發揮素材新的一面」之手法,再度引起建築界的注意,2000年落成的「馬頭町廣重美術館」即為確立風格的代表作。近年轉往都市大規模開發,以及中國和歐洲等海外規劃案,持續發揮著力量。
  歷年作品:
 ……………
推薦序 隈研吾如何成為隈研吾?

  著作已然等身的隈研吾,早期以犀利的分析及批判力著稱,例如最早的著作《十宅論》(1986年),依建築方法將住宅分類,並一一加以解說,其中譏嘲與攻擊的意味極重。在本書中這樣寫著:「設計住宅的建築師其自我期待的角色,是做為舶來文化的窗口,這『和百貨店的外國商人並無不同』。」被點名批判的包括當時聲勢正盛的石山修武、伊東豐雄等,旗幟高張與對立檢視的姿態鮮明,而且隈研吾完全無視世代尊卑的直接開火,能量與威力皆驚人。
  攻擊各樣的當代建築現象之外,隈研吾也不忘以縱深來梳理大時代脈絡。在《建築慾望的末期》(1994年)書裡,他提出「慾望」使建築得以成立,但這個慾望正在衰敗並走向末期,然後悲觀作結語:「如果今後在世上,仍然繼續建造出所謂建築之類的東西,這應該只是從對建築辛苦的自我否定中,勉強擠出來的東西吧!」
  其中〈『住宅私有本位制』資本主義的崩壞〉一文,強烈抨擊因人們對於想擁有自有住宅的慾望,以及20世紀資本主義的興起,共同形成美國支配世界的動力,並由此產生建築式樣的繁複變化。然而,在泡沫經濟出現的時候,人們的慾望追不上高漲的住宅價格:「當察覺時,所殘留的,只是高騰不墜的地價、大幅的減價,或者附加價值這種不值錢的名稱」,因而導致整個社會的慾望瓦解與待解殘局。
2012-05-23 14:06:17
版主回應
  甚至說「所有古典的、正當的、認真的建築師,伴隨其個性的風格,一瞬間同時被消費掉了。大眾就是那樣易於厭煩,而且是沒有底線存在。」直接點出在商品化的建築世界裡,作為建築師的無力感。雖說是相當悲觀的說法,但也顯現隈研吾綜觀時代的批判與透析能力。
  隈研吾自稱是日本戰後第四代建築師,相對於前輩「磯崎先生和黑川先生以建築作為工業化社會的領導者,而受到社會尊敬。……相反地,我們在學生時代,最初因『石油危機』而墜落,等事務所設立後,馬上因『泡沫經濟崩壞』而墜落,從90年代開始,又因『箱型物批判』而墜落。在那墜落的時期,寫下了《十宅論》……等建築對社會讓步的書籍,我思考著有關讓步的方法,而且不得不思考。」
  這樣的「讓步的方法」,就是與現實對話方式的試圖再建立,因為慾望飽溢與頂天英雄的時代不再,所以必須更加認真看待真實的現實。隈研吾甚至認為:「在這25年之間,社會與建築的關係,翻轉了過來。這個關係,從所謂『社會之輝煌領導者』的建築,往『社會之敵』的建築演變而去。」也就是,他已接受建築逐漸成為「惡之創造者」這樣的事實了。
  於是,隈研吾延伸這樣「讓步」的思考,在2004年推出了《負建築》一書,對於阪神大地震、奧姆真理教事件、911恐怖攻擊事件,如何震撼了建築的存在本身,有著深刻的省思。也更具體把悲觀與負面的批判,藉由思想價值的轉移,積極地建立起正向意義,而這樣正 / 負間的轉變,接續在論述與建築設計上皆有展現,是隈研吾近期廣受矚目的原因。
  相對於評論的順遂發展,隈研吾的設計生涯起步就要慢些。1991年完成了集自身方法論大成的「M2」(原本為汽車公司的商業大樓,但在10餘年後被轉為「殯儀館」),不巧與泡沫經濟重疊,也因其後現代風格的色彩,以致於建築界並沒有給予高度的評價,讓他深感頓挫,但也因而「此後近10年裡,活動地點轉往了地方性的都市。不過,隈氏將這個挫折當作養分,確立了新的設計手法。」
  這樣的「新的設計手法」,可以拿2000年落成、已經被視為隈研吾代表作的「馬頭町廣重美術館」為例。這座建築物完全取用當地的杉木為材料,風格極其細緻也優美,展現一種「反霸氣」、卻又大器的柔弱美學可能,令人耳目一新。
  隈研吾這樣說明這件作品:「總之,除最終形態以外的部分,我想透過建築提出的建議是,選擇一種素材,它既可以重新提升當地的某部分產業,又可改善從事素材工作者的生活。這種事情其實是很重要的。由於和地方人士有了接觸點,所以不但可以從中學習,同時還了解到,透過建築使日本殘存的、有趣的素材及產業獲得重生,是有可能的。」
  這件作品也具體回答隈研吾長期在思考上的困惑,也就是在面對東方 /西方、自然 / 人造、古典 / 現代、建設 / 破壞間的矛盾時,究竟應當如何應對。這樣二元主體的對立,本來也是此刻時代的大問題,隈研吾的回答,可以用他思考舊建築如何再處理時,提出以「灰色地帶」來回答物質的強弱性格,直接破解外在意識型態的對立禁錮。
  隈研吾說:「至於還用不到和歷史學者商量的程度,可是拆毀了又覺得可惜、處於灰色地帶的東西,便和房屋所有者商量。就從事設計的人來說,對於在那種灰色地帶裡的東西,感覺分外有魅力。因為,不論那一邊都是將毀壞的。由於有可能因作法不同而引起大改變,所以下手去做,會很有趣。」
  又接續說:「不想被誤解的是,不是因為是舊物質所以使用它,或者因為是舊物質,所以比較好這回事,而是因為考慮到物質的強弱。針對新而強的物質,該加上多少的柔弱度呢?或者該間隔多少張貼上去呢?如果貼得滿滿地,就顯得太強烈,若稍微隔出空隙再行張貼,就會變得柔和。」
  隈研吾以批判力強勁與靈活著稱,這也反映了他多樣難辨的身影,尤其近期更因生涯的蓬發狀態,必有分身乏術的挑戰,讓人不免擔心「負」的核心理念,是否會因之紛擾分歧。但是基本上,隈研吾是個一直能以不斷「開 / 合」作自我挑戰的人,成敗功過經常也皆在此,而且,他近期提出以「顆粒」、不以機能與造型來看待建築的態度,依舊讓人寄予想像。  
……………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35307

另參本館:《世界建築七十奇蹟》《建築四書》《世界現代建築史》《偉大建築奇蹟》《台灣的世界級》中國建築的虛實《安藤忠雄神話》《國外後現代建築》
2012-05-23 14:11:13
阿楨
當代建築的靈光:從拒絕到驚嘆 (原點 2012)

  內容簡介
  作者以超乎歷史的角度,帶領我們窺見當代建築創造的奇蹟與奇景。當代建築不只是空間,是一門藝術,一種複雜的技術,一種包裝城市、提升形象的手段,是時尚精品的展示櫃,更是帶給眾人全新體驗的新場域。  
  作者簡介
  吉耶.德布赫(Gilles de Bure) 新聞工作者,專精建築。為多家雜誌和報紙撰稿,包括《今日建築》(Architecture d’aujourd’hui)、《美術》(Beaux Arts)和《藝術雜誌》(Le Journal des arts)。出版過好幾本建築專書,包括《多明尼克.佩侯》(Dominique Perrault)、《克里斯蒂安.德.波宗巴克》(Christian de Portzamparc)、《尚.努維》(Jean Nouvel)和《伯納.初米》(Bernard Tschumi)等。
  目錄
作者序 凡是總有第一次
前言 拒絕或接受?
1 當代建築,怎麼一回事?
這一切從何開始? 12
一定得是奇觀,或充滿紀念性? 14
到底是藝術、技術,或材料? 18
建築師=品牌? 22
建築師=男性專屬? 24
提升國際形象的捷徑? 26
競圖的法則:一個法國範例 30
2 當代建築現象學
占據空間的藝術家 36
大銀幕上的建築 38
變身電影主角的建築師 40
豪華精品的展示櫃 42
3 九大風格關鍵
永遠現代 48
後現代主義 52
高科技 56
極簡主義 60
新巴洛克 64
解構主義 68
綠建築 72
主題變奏曲 76
雞生蛋?蛋生雞? 78
4 住宅的今與昔
集合住宅 82
劃時代的個人住宅計畫 90
5 當代建築的新文化
博物館 101
多媒體圖書館 104
音樂中心 106
基金會大巡禮 112
體育館 116
6 公∕私空間的新思維
公共空間新勢力 122
精品旅店的誕生 130
宗教感的人間天堂 134
7 建築,依然夢想
烏托邦:秩序或失序? 140
當代烏托邦 142
實境版烏托邦? 144
未來會怎樣? 148
8 當代建築的實驗
巴別塔的詛咒 154
世貿雙塔,誰的塔? 156
9 當代建築的性格
神聖:柯比意 165
絕技:羅伯.卡默洛、尚.德.馬伊伯納.哲福斯 166
弔詭:法蘭克.洛伊.萊特 167
不對稱:漢斯.夏隆 168
傾斜:克勞德.巴宏、保羅.維希留 169
色彩:路易斯.巴拉岡 170
抒情:約恩.烏戎 171
偉業:羅傑.塔利伯特 172
輕盈:佛雷.奧托 173
寂靜:路康 174
異端:SITE 175
2012-05-24 09:31:13
版主回應
10 30位建築師與他們的代表作

阿爾瓦.阿爾托 178
維多.阿孔契 180
威廉.艾索普 182
安藤忠雄 184
(土反)茂 186
派崔克.布襄 188
藍天組 190
諾曼.佛斯特 192
馬西米里亞諾.福克薩斯 194
未來系統 196
法蘭克.蓋瑞 198
札哈.哈蒂 200
赫佐格與德默隆 202
伊東豐雄 204
雷姆.庫哈斯 206
丹尼爾.李伯斯金 208
格蘭.穆卡特 210
MVRDV 212
奧斯卡.尼邁耶 214
尚.努維 216
多明尼克.佩侯 218
倫佐.皮亞諾 220
克里斯蒂安.德.波宗巴克 222
魯狄.李西歐提 224
理察.羅傑斯 226
R&SIE 228
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 230
喬塞普.路易.塞特 232
伯納.初米 234
山崎實 236
  前言 拒絕或接受?Reject / Accept?
  「政客、婊子和醜建築,只要撐得夠久,就能得到尊敬。」─美國導演約翰.休斯頓 John Huston
  不管在任何時代、任何地區,抗拒進步、發明和想像力,抵擋語言(不論是文學、音樂、藝術、電影、舞蹈或詩的語言)的浮動和流變,幾乎是一種普世不變的頑強現象。建築這種藝術因為會衝擊到每一個人,所以特別容易成為反動的犧牲品。但是這類抗拒者很容易忘記,他們其實是以當時的建築傳統做為比較基準。他們沒有考慮到,自己所維護的建築傳統本身,在它還沒變成傳統之前,也曾經激起同樣的抗議、抵擋和拒絕。此外,他們也沒察覺到,這些所謂的「歷史珍寶」,當初也都是推動「進步」的工具。
……………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36675

當代建築為什麼長得怪?它們的魅力何在? 《當代建築的靈光》

關於建築,你怎麼看?
日本評論家松山巖的說法令人玩味。在《建築學的教科書》中他談到,奇怪的建築大抵分成三種:「第一種,是指可以很清楚看得出它複製了某種造型的建築物。…比如說模仿了金字塔、艾菲爾鐵塔、帝國大廈等等。第二種奇怪的建築,是指和周遭的建築物的某些部分在設計上有所不同,而且你還無法弄清楚那當中到底是哪裡不一樣,可是你偏偏就是會被這當中的差異之處所吸引。第三種奇怪的建築物,是無法給予你任何感覺,然後也不會留下任何印象的建築物。」
  第一種建築物的怪,在於它們不合時宜。將屬於某個特定時空的建築風格,原封不動的仿造,因沒有考量建築所在地的固有文化和風土,難以和環境融為一體,所以顯得突兀。而第三種,指的則是一般市街上常見的建築體,因為欠缺了令人驚奇或引發好感的元素,過於平庸而古怪。至於第二種,指的又是什麼,松山巖雖沒有具體明說,但相信這樣的體驗你我都不陌生:「有些建築非醜也非美,看起來就是怪,但說不上來地,又覺得它們怪的很有味道,讓人想多看幾眼、多瞭解一些」。
  為什麼?究竟是怎樣的怪建築引人注目?而成名的「怪建築」還算「怪」建築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相當令人意外,現今世界上大部分數一數二的建築物,都曾怪到讓人無法接受,但弔詭的是,它們「奇醜無比」的怪,恰好是它們翻身成名的原因之一。興建於1887年的艾菲爾鐵塔就是一例,當時的藝術家幾乎群起抨擊,連署宣言直呼:「我們這些熱愛巴黎純潔之美的作家、畫家、雕刻加、建築師…以法國品味之名,以面臨威脅的法國藝術和歷史之名,抗議艾菲爾鐵塔這個毫無意義的醜陋怪獸,矗立在我們首都正中心。」但誰能料想到,當年的醜怪獸,如今已堂堂成為巴黎地標。
  另一有趣的例子,一樣發生在法國,距離艾菲爾鐵塔落成90年後,一個新型態的建築物種龐然現身—由Richard Rogers和Renzo Piano合力設計的龐畢度中心,因其建材和設計形式超乎眾人理解,再度引發軒然大波。但,承受唾棄與批評彷彿是怪建築迎向盛名的必經命運,龐畢度中心沒多久就成為眾人朝聖的藝術殿堂。
  所以,我們該怎麼看建築?
特別是科技日益精進、藝術觀念不斷翻新的今日,我們要如何跟上建築師的腳步,去觀賞和解讀與我們共仰同一片天空,身處同一時代的「當代建築」?當代,是時間定位,還是一種風格?當代,作為時間,它是持續流動的現在,既承襲過去又超越過去,企圖預言未來又始終無法躍進未來。正因其弔詭的特性,它難以歸納為某一特定風格,而又因其風格的詭變,當代始終是一門迷人的藝術,永遠有令人探究不盡的樂趣。
http://post.books.com.tw/bookpost/blog/40570.htm
2012-05-24 09:34:57
阿楨
構築的群像:台灣當代建築名家訪談集 (田園城市 2012)

  作者簡介
謝宗哲 日本東京大學建築學博士,現任亞洲大學創意設計學院專任助理教授,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東海大學建築學系兼任助理教授,Atelier SHARE主持人。2009年開始發起LPA(Little People Architects)聯盟,以作為年輕建築師的共同創平台。
  目錄
台灣現代建築領航者∕姚仁喜
從容優雅的建築演繹作家∕胡碩峰
具備洞察力與反省性格的實力派建築師∕張景堯
致力於建築文化推廣與環境改造的實踐家∕張基義
以台灣建築國際化為志業的開拓者∕劉育東
為建築改革奔走的有機建築先鋒∕徐岩奇
優雅自得的「釀酒師」型建築家∕石昭永
述說與創作並重的文藝復興型建築家∕龔書章
談笑風生的紳士型建築實力派∕黃明威
兼具理性、感性與熱情的建築作家∕楊家凱
鐵漢柔情的知性建築實作家∕曾瑋
洗鍊極簡美學建築代言人∕陸希傑
藝術/出版跨界的全方位建築實驗家∕劉克峰
順應風土節氣的自然派建築實踐團隊∕半畝塘(江文淵+何傳薪)
沈著冷靜的知性派建築美學作家∕林友寒
永無止境的開拓型建築實驗家∕劉國滄
Contributors PROFILE
附錄:Little People Architects 簡介
  推薦序 路徑的智慧 ∕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系主任 阮慶岳 
  這是與正統歷史書寫(譬如所謂的正史)有所區別的書寫法。相對來講,是更偏向直接以人為主體來作紀錄,也看重「人」的個體位置,在時代共同的環境大背景下,如何行走、思考與應對的路徑過程。因此,並不蓄意去作出歸類與判斷,也不強調個體的成就與貢獻為何,而是透過相對客觀、人性並且輕鬆的問答扣敲,讓受採訪的「人」,能夠以自我真實的經驗來作陳述,鋪出來一個更貼近閱讀者位置點,以能引發聯想、共鳴與反思的時代大拼圖。
  這也可以說是一種客觀與旁述的小歷史書寫法吧!
  這樣的書籍結構方式,讓我聯想到也是由謝宗哲所翻譯、五十嵐太郎所著的《邁向建築的軌跡:日本建築家的畢業設計》。在這本涵蓋了多位前輩與中生代日本建築師(例如塚本由晴、西澤立衛、藤本壯介、藤森照信等)的訪談集裡,核心聚焦在如書名所直指的畢業設計上,似乎有些意圖在個人學習建築時的初衷與此刻狀態間作對比,以及探討從中所衍生的,當純粹的理念在與現實遭逢後,究竟是會有何差異及因之而得的可能啟發。
……………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31598
2012-05-24 09:54:22
版主回應
日本近代建築 (博雅書屋 2011)

  內容簡介
  藤森照信花費二十幾年的時間,由幕府末期、明治初期的西洋館到昭和初期的現代主義,持續調查研究,完成這本超越以往日本建築的歷史寫作,以世界建築史宏觀的角度,說明近代日本建築與世界建築廣域連動的關係,以及西方建築文明在日本內化的歷史過程。
  作者簡介
藤森照信 一九四六年誕生於日本長野縣。他不僅是專攻近代建築史、生產技術史的學者,也是位建築家。

日本建築 维基百科

如同其他的日本文化一般,日本建築擁有十分久遠的歷史。最早大量受到中國建築的影響,但隨後也漸漸發展出屬於日本的獨特風格。
目錄
1 史前時期(繩文、彌生時代建築)
2 飛鳥時代 (592 - 709)
3 奈良時代 (710 - 794)
4 平安時代 (794 - 1185)
5 鎌倉時代 (1185 - 1333)
6 室町時代 (1336 - 1573)
7 安土桃山時代 (1568 - 1603)
8 江戶時代 (1603 - 1867)
9 明治、大正時代和昭和早期 (1868 - 1945)
10 現代建築 (1946 - )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7%A5%E6%9C%AC%E5%BB%BA%E7%AF%89

台灣建築史 (李乾朗 雄獅美術)

  內容簡介
  在漢人開發台灣的三百多年中,經歷了荷蘭、西班牙、明鄭、清朝及日本的統治,因此在建築上的表現相當多樣化。探討台灣建築不能忽視中國建築悠久深遠的命脈,因此研究中國建築之演變,自台灣建築中可以獲得許多印證。本書珍貴資料由作者收集八年之久,全書自荷西時期至日治時期的完整論述,使此書成為欣賞及研究台灣建築的必備書籍。

台灣建築史 國科會數位典藏
http://www.dm.ncyu.edu.tw/history/history.htm

世界建築在中國 三聯(香港) 2010

  內容簡介
  過去幾十年裡,中國的改革開放,使國家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變化劇烈地表現在城市的天際線上。確實,中國城市建設的速度和規模是歷史上前所未有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英國、荷蘭、法國、德國、匈牙利和瑞士的建築師們,將當時最新奇的西方技術和風格介紹到中國的港口城市;今天,西方的設計師們帶來的建築和規劃思想重新塑造了中國城市的公共和私人空間。和早期移植建築的殖民環境不同,今天輸入的外國建築是在全球互動日趨加快的步伐下形成的。
  作者簡介
  薛求理博士 先後在上海交通大學、英國諾定咸大學、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任教。他在中國內地、香港、美國設計許多公共和私人建築工程,發表研究論文百餘篇,其中英文論著《中國建築實踐》(1999,2009)、《建造革命:1980年來的中國建築》(2006,2009)被廣泛閱讀和引用,其設計和寫作在海內外獲獎。

圖解中國近代建築史 (鄧慶坦2009)

中國建築 维基百科

中國建築一般指漢式建築,是以斗拱和屋簷為最大特點,配以園林、庭院營造出文人雅士的高尚情懷。因為古代中國冊封體制的關係,中國境內少數民族的建築形式、韓國建築、日本建築、越南建築統稱為中國系建築。
  目錄
1 中國古今建築
1.1 中國傳統建築
1.2 中國現代建築
  2 傳統建築造型語彙
2.1 臺基與柱礎
2.2 鋪面
2.3 欄桿
2.4 屋身
2.5 斗栱
2.6 屋頂
2.7 門與窗
2.8 隔斷
2.9 天花與藻井
2.10 裝飾
  3 空間哲學
3.1 空間使用
3.2 類型
3.2.1 長桌形
3.2.2 曲尺形
3.3 栱圓形
3.4 方合院
  4 研究歷程
4.1 傳統建築空間語彙
4.1.1 間架
4.1.2 擇址與風水
4.1.3 尺度計畫與吉凶
4.1.4 組合方式與類型
4.1.5 空間格局特性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9C%8B%E5%BB%BA%E7%AF%89

中國現代建築_互動百科

  中國現代建築從何時起,目前尚無定論。本文所述的是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直至目前這段時間的建築活動。下面分爲五個時期敘述。
國民經濟恢複時期 (1949~1952)   
“大躍進”和國民經濟調整時期(1958~1964)
“設計革命運動”和“文化大革命”時期(1965~1976)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時期(1977~  )  
……………
http://www.hudong.com/wiki/%E4%B8%AD%E5%9B%BD%E7%8E%B0%E4%BB%A3%E5%BB%BA%E7%AD%91
2012-05-24 10:42:25
圖博館
節氣、意境、整全性:五度空間的建築
作者: 節氣建築工作小組
出版社:田園城市
出版日期:2016/09/28
  內容簡介
台灣第一本「節氣建築」專論
從農事的「節氣」之中,如何啟發對當代建築設計的革新?
在常民生活、自然,以及無形的時間之中,
如何長出在空間上舒適宜居、在精神上亦使人舒展自在的建築?
  「建築的本質核心不是那個殼,
  不侷限於建築的實體,
  還包括裡面的生活、外面的自然,是那一整個蘊含的『空』。」
  回歸天地之間的自然節韻脈動,
  從先民順應自然、與環境共生的節氣常性中,
  構建出建築設計與天、與地、與人的共生共存之道
  「五度空間的建築」,訴說的是一種自土地生發的建築觀,也是對長久以來過度重視形式思維的再反省後所發展的嶄新觀點。它試圖將東方傳統的自然時間觀──節氣,與東方哲學中的精神內涵──意境,一起拉入三度空間之中,創造出超越三維、有機的空間觀;並且更進一步將這種空間觀轉化成一套設計思維。
  這套嶄新的思考,是由半畝塘環境整合的建築師江文淵、何傳新,逢甲大學建築系主任黎淑婷作為核心,開始以台中為根據地組成「節氣建築工作小組」,集結來自實務界與學術圈的建築人們,展開一連串的講座與研討。他們以一套整全性的觀點,試圖將建築從物質形式束縛的框架中脫開、開展,帶入精神性與實際感官經驗,讓建築空間真正而全面地涵容人們身、心、靈的可能。
  「節氣」的概念,是過去農業社會中,人透過了解環境、順應自然以能使生活順行所發展出來的一套概念。從觀察星辰、四季、氣候更迭所帶來環境的變化,人們也依據變化的律動構建了順應節氣的生活。因此,「節氣」這個字眼除了現在熟知的二十四節氣外,其所意味著的更是一套生活方式:一種順天、應時、隨季,與天、地、自然共生,追求天人和諧平衡共存的生活文化;而它所含蘊的,是一套來自東方,全觀而整體性的思維。
  本書啟發自節氣概念背後一整套對整全性的追求,並將這種整全性的思維試圖放入建築設計對話,思考建築與人、自然的關係性,以沿從此一思維的空間美學,進而發展一套準確的設計思考。在這種建築設計的思考中,雖以節氣為起點,但並非拘泥於節氣概念自身,而是將之推展成一套對時空、對人內在意識以及對外部環境的整全性的思維,並透過建築實踐的方式來構築最宜人居的生活空間。
2017-05-21 11:46:15
圖博館
因此,節氣建築所追求的,並非只是單純空間的構建,更是從空間、時間、人所演繹對話出來的內在風景,讓人們從中經驗建築的空間質地;若建築是內(人)與外(自然)的中介關係,要透過這個建構場所能讓人感知到什麼樣的時間流動、日夜變化、四季更迭,就必須思考地域環境的特質、回到大地本然的屬性,並建築整合出「生活」的整體性。
  「五度空間的建築」,意味著的便是追求人、建築及環境和諧相容共生的──不只是物理性的居所,同時也是身心安棲的真正所在。
  本書由建築實作前線的建築師、建築學者、文史工作者、園藝景觀學者所構成的「節氣建築工作小組」擔任內容撰稿構成,成員們分別來自不同領域、但都與建築緊密聯繫;透過將學術界與實務界的共同作業,本書所涵蓋的並非只是論述的推演,更透過實際的案例來談這種設計思維如何落實。
  而作為「節氣建築工作小組」的初步成果,這本書同時也是起點;而在追求與環境永續共生的當今,這本書更是一個邀請:透過整全而充滿有機律動的五度空間思維,邀請大家一起思考生活、環境與空間,追求更美好的住居可能。
  目錄
時空環境
歲月的慶典與秘密:話二十四節氣/劉還月
大自然的變與不變:說自然之常性/張莉欣
內在意識
目力雖窮而情脈不斷:論意境/林盛豐
從生活的畫面到幸福的生活:談可見與不可見的建築/顏偉純、蔡采靜
整全性
全體與私我的平衡:邁向宇宙的建築/汪文琦
安身立命的心靈居所:節氣建築的整全設計哲學/黎淑婷、蔡采靜
五度空間的建築
不可思議之境:建築的深層結構/林盛豐
時間、空間與覺識:以《菩薩寺》為例談半畝塘的節氣建築實踐/江文淵
時代的新意境:李承寬、貝聿銘、陳其寬與張肇康的建築手藝/汪文琦
2017-05-21 11:46:49
圖博館
CNN:為何歐洲建築師都愛來中國2017-09-17 觀察者網

近年來,越來越多大膽並有創意的建築出現在中國城市。
這是意大利設計師Filippo Gabbiani設計的“密集恐懼症”大樓。
2016年10月18日,上海,南京西路附近一新建大樓表面全是密密麻麻的小窗戶
這是位於江蘇蘇州,英國設計公司Aedas設計的西交利物浦大學中心樓圖書館。
  他們的設計師都來自歐洲。
生於古巴的西班牙建築師艾琳娜(Alina Valcarce)來到中國的第一天,就開始了在自己此前從未聽過的城市——浙江金華的一項15.8萬平方米開發項目的設計工作。在距離上海300多公里的金華,艾琳娜的這一建築群設計方案被選中的時候,她也只有24歲。
  位於金華的建築群
“我剛到辦公室,他們說,你需要領導這個項目,”艾琳娜回憶道:“太瘋狂了,我一年可能要開發20個項目,包括綜合體建築、帶有酒店大廈的購物中心以及辦公大樓——規模龐大的開發。”
越來越多的歐洲年輕建築師,選擇來中國。9月14日,CNN以《歐洲年輕設計師選擇在中國生活》為題,對此作出了解釋:歐洲局勢動亂+經濟衰退,而中國市場勃興。
艾琳娜為自己在中國的工作經歷感到不可思議。她認為,和她一起畢業的同學里大多數人都沒有在建築行業找到工作,而那些能夠在歐洲找到工作的同學從事的也不過是一些在自己看來缺乏興趣與挑戰的項目——“修復工作與一些最基本的建築”。
在中國,歐洲年輕設計師體驗到了什麼叫真正的“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這裡的建築更大膽”
2011年,正是艾琳娜剛剛來到中國的那一年,歐洲陷入了經濟衰退的深淵。
包括愛爾蘭、意大利、葡萄牙以及希臘這些受衝擊最嚴重的歐洲國家的年輕建築師們紛紛面臨就業機會減少與薪資低的壓力。而在艾琳娜工作過的西班牙,由於房地產泡沫破裂,西班牙國內建築市場甚至在之後短短三年內幾乎減少了一半。
而在同樣的三年裡,中國的建築行業卻增長了約90%。奧運會後的建築熱潮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而中國對外國建築師的需求量也在上升,歐洲經濟衰退的現狀使得新一代畢業生不得不選擇來中國碰碰運氣。
“在西班牙國內市場開始惡化後,我是剛開始來到這裡的人之一。”艾琳娜說:“在這之後,有一大批歐洲建築師紛紛來到中國。(開發商)正巧在尋找外國建築師來完成他們的項目,而他們想要的是一種他們認為當地建築師完成不了的特殊設計。”
這些“特殊”設計往往是現代主義的“玻璃與鋼鐵展示”,客戶的要求轉向了與現代中國相聯繫“怪誕”的建築類型。
2017-09-18 12:37:00
圖博館
艾琳娜回憶說,自己還曾被要求設計一個“水滴”形狀的藝術畫廊,而且畫廊業務之後也一直在急速發展。“我們的辦公室一開始只有4個人,後來很快變成20人,”艾琳娜談及自己來到中國加入的第一家公司說。
對於現年31歲的艾琳娜來說,她當初來到中國的選擇已經得到了回報。
目前,她是一家澳大利亞大公司駐北京辦事處的負責人,她曾參加過一些很大、很有雄心的項目,其中就包括在2022年冬奧會主辦城市張家口建造的一個展覽中心,她認為這在歐洲是完全不可能的。
  張家口崇禮的展覽中心
由於自己“令人驚奇”的職業生涯,艾琳娜希望在可預見的未來能夠繼續留在北京。
除了艾琳娜之外,現年37歲的意大利建築師尼古拉(Nicola Saladino)也曾從英國倫敦來到北京工作。CNN稱,他也發現自己的職業在中國享有更多的自由。
點擊查看大圖
  資料圖:意大利建築師尼古拉(右)
“大家都在做那種在世界任何地方都很難做到的建築類型,”他說:“ 不是因為它更昂貴,而是因為真的很大膽。來自世界各地的辦公室都來到中國,因為他們發現在這裡有機會做他們無法在本國做到的事情。”
CNN介紹,尼古拉意識到這一潛力後,他便與別人共同創立了自己的設計工作室,除了從學校到馬戲場,他的工作室還致力於城市規劃與再造項目。
雖說財力雄厚的開發商能提供更多的自由,但尼古拉也指出了中國寬鬆的規劃法規與對新想法的開放。
“你可以產生影響,”他說:“在中國,我們完全可以重新思考城市運作模式。”
“如果你受到歷史遺產保護的限制,你能做出的改變是有限的。但如果你打算在中國農村建設一個全新的城市,你就可以挑戰傳統模式,提出一些全新的東西。”
海外建築師的黃金時代或將結束
近幾年,隨著歐洲經濟的緩慢復甦,學習建築的中國留學生們紛紛回國,這些昔日來到中國的歐洲建築師們也面臨競爭壓力,他們是否選擇歸國也受到關注。
歐洲建築師理事會(ACE)最近對該行業的研究報告顯示,2014年至2016年間,歐洲大陸的建築行業增長了12%。但市場仍低於衰退前的水平,ACE針對歐洲國家近3萬名建築師的調查預計2017年他們的工作負荷還將增加。
30歲的建築師皮皮利斯(Anna Pipilis)曾在中國生活了3年多,後來回到了希臘。儘管她還在探索歐洲的就業市場,但皮皮利斯相信,自己在中國曾經參與安徽一個大型住宅項目並與世界著名的中國建築公司——MAD建築事務所合作,這些經歷都使得她比同輩人更有優勢。
2017-09-18 12:38:22
圖博館
“中國發展的步伐非常快,所以在投資組合上,我已經做了很多,”她說:“最重要的是,我經歷過一個項目從概念設計到施工的不同階段,這是讓你更有經驗的原因。”
皮皮利斯說:“如果我留在歐洲,也許我會(在建築領域)有更多經驗,但不是所有的經驗。”
歐洲市場的複蘇並不是歐洲建築師回流的唯一因素,另外,中國的建築市場也在降溫,有國際設計公司在其中國辦事處開始裁減員工與薪水。因此有人認為,海外建築師的黃金時代即將結束。
“2015年,很多人決定回去,”艾琳娜說:“當我到這兒時,我認識了有50至60名歐洲建築師,現在都走了。”
尼古拉也表示,除了經濟因素外,文化的轉變也正在改變中國市場,西方建築師的吸引力在逐漸削弱。
“我一開始到這兒時,客戶會要求任何大型項目中都要有外國人,”他說:“我受邀參加會議只是為了'展示我的臉',但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國留學生在國外學習建築,學成歸國後,他們對西方人可沒有同樣的崇敬。”
“我們也能看到,作為對10年來在現代概念上過度反應的回應,這裡也正在重新引入較為傳統的歷史建築風格。”他說。
  回應
 根本原因還是媚外,垃圾都當寶貝。外國的和尚會念經,參考外國白人乞丐老外到中國電視廣告上當專家。崇洋媚外鬧的。
 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最根本特點是吸納、兼容,進而自我消化融和。再強勢的外來元素,過了幾十年之後,再也沒影了,被徹底融化在中國文化里。——文化自信!
 因為這些設計都是外國人的,換個中國人試試?不送你句這是什麼狗屁玩意算是客氣的。還有就是中國建築團體施工技術高超。
 確實,我們,某某設計院全國也是有名的,制內工資其實一般,院裡禁止攬私活,那麼滿院子的豪車哪來的?明面上大家都心照不宣,大家要有飯吃,就必須維護這塊牌子尊嚴,私下里都接私活,也是因為這塊牌子才能源源不斷,另外,國外這幾年高端類,設計水平很多是中國養出來的,中國不是引進,而是壓制了國內設計師。
http://www.guancha.cn/global-news/2017_09_17_427495.shtml
2017-09-18 12:39:15
圖博館
斜張橋養橋…新台幣堆起來的2017-10-04聯合報

斜張橋因夜間照明成了地標,但迷人的風景代價不低;苗栗縣的雙塔柱斜張橋新東大橋,兩年前花了兩百多萬除鏽,每三至四年還要花費十幾萬元檢修鋼纜,橋上四千顆LED燈雖保固三年,但全數更換得花上百萬元,平時較易故障的是照明系統電腦訊號分配器,修一次至少六、七萬元。
 台中市結構技師公會創會理事長林明勝說,斜張橋、景觀橋的一窩蜂現象,就像先前流行的天空步道,熱潮過了就知道,原來有錢蓋橋,不一定有錢維護,因為要維護的細節不少,鋼纜的使用年限一到還得全部換新,所費不貲。

見政績卻不見美學 我們需要這麼多斜張橋?2017-10-04 聯合報

台灣新的「一窩蜂」現象,是各地高聳塔柱搭配鋼索的斜張橋,專家不諱言,這種創造「景觀」、看得見的政績,是地方首長最愛。雖有人認為,斜張橋有避免橋梁被豪雨沖垮的風險,已是未來趨勢,但學者提醒,一窩蜂的結果就會變得沒特色,興建時要注意美學,勿破壞天際線。
 細數全台各地斜張橋,最早從跨越新店溪的光復橋、跨淡水河的重陽大橋,到台北大直橋、淡水漁人碼頭情人橋、台中「沙鹿之翼」人行陸橋等,都是斜張橋。
 備受矚目的新北市淡江大橋,是由英國已故建築師札哈.哈蒂設計,高聳的橋塔側身在淡水河口,被形容彷彿翩然佇立的舞者,橋還沒動工已成討論焦點,完工後更是世界級的台灣新地標。
 南二高跨越高屏溪的斜張橋,目前仍是亞洲最長的非對稱單塔斜張橋;從高雄大樹跨入屏東縣境,看見河面上倒Y字形的塔柱,沿著鋼索往外眺望,豁然開展的高屏溪床襯得橋身更加雄偉。
 文化大學景觀系主任郭瓊瑩說,一窩蜂蓋同一種型式的橋梁或建築,就彰顯不了特色,建議橋梁型式還是因地制宜,該低調時就不必拔地而起;橋梁是單一建築,應透過視覺景觀模擬分析找出景觀衝擊缺失,才不會蓋完才後悔。
  回應
是「選票」重要,還是「美學」重要,這還用說嗎?!
2017-10-04 11:43:29
阿楨
美媒:中國發展召喚世界頂級建築師

美國《福布斯》2020-01-17文章:中國的發展仍在召喚美國頂級建築師 美國的珀金斯家族1917年首次在華留下印記,為南京和山東的大學提供規劃藍圖。兩代人後,該家族同中國的聯繫更加緊密。家族創始人的孫子布拉德福德•珀金斯多年來在中國22個省份完成了100多個建築工程。日益增長的中國業務使其成為世界最大的建築公司之一。
自他20多年前首次來華後,中國建築業格局已發生巨變。“過去,這裡是狂野西部”,這名77歲的建築師回憶說,“如今,在這裡工作變得更像是在美國或其他發達經濟體。這裡有許多老練客戶。”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建築市場,為(全球)優秀建築師提供了大量工作機會——這種勢頭很可能繼續。在美中關係緊張之際,珀金斯仍對中國的商業前景充滿樂觀。珀金斯說,“人們問我為何願在這裡花那麼多時間?我回答說,第一,我愛這個國家。第二,這裡有很多無可匹敵的機會。”
由於中國建築熱潮中湧現出的本土公司擁有龐大的人才庫和經驗,珀金斯說:“我曾以為中國人不再需要我們。”但不斷改進的技術帶來對空間和功能不斷變化的需求,外國建築師在華也發現了競爭優勢,“他們仍需要西方知識。中國客戶瞭解這一點。”
中國建築市場的繁榮已對(世界)建築業產生巨大影響。美國許多設計師如今都在使用中國的(設計)公司,“因為紐約的繪製店很昂貴。而在這裡,有1000人可以一天24小時不間斷工作”,珀金斯如是說。此外,越來越多建築材料也來自中國。
2020-01-28 09:02:01
阿楨
陸2020十大醜陋建築評選揭曉 2020/12/31 中時

由北京瑞達恒建築諮詢公司旗下媒體《建築暢言網》所舉辦的「第11屆中國十大醜陋建築評選」年終評審會12月23日在北京召開,公布今年評選出的中國十大醜建榜單如下:
1. 廣州融創大劇院。上榜理由:創意牽強附會,胡亂拼貼中國元素,形態怪誕,傷害城市形象。
2.吉林延邊長白山長白天地度假酒店。上榜理由:形式生搬硬造,誇張粗暴,尺度失調,浪費巨大。
3. 重慶武隆飛天之吻。上榜理由:嘩眾取寵,立意低俗,造型拙劣,破壞自然景觀。
4. 江蘇南京蜂巢酒店。上榜理由:形式怪異,矯造獵奇,奢華拜金,趣味惡俗。
5. 貴州興義萬峰湖吉隆堡酒店。上榜理由:盲目崇洋,文化價值觀扭曲,與地區原生態山水嚴重衝突。
6. 河北滄州吳橋國際雜技大劇院。上榜理由:拙劣模仿中國傳統建築經典,形式混亂,比例失調。
7. 廣西河池丹泉酒業文化館。上榜理由:簡單化形象比附,立意庸俗,造型粗鄙。
8. 江西省圖書館新館。上榜理由:設計概念牽強,形式語言混亂。
9. 廣東茂名青少年活動中心。上榜理由:設計手法拼湊,組織失序。
10. 陝西寶雞聯盟大橋。上榜理由:搬用舶來形式,有損文化認同。
《建築暢言網》表示,歷經11年的沉澱,中國十大醜陋建築評選不僅為建築圈的暢所欲言創造了氛圍,也為社會公眾提供了發聲的平台,推動了政府、部門、行業、社會等各方面對中國建築文化傳承創新形成共識,已逐漸成為具有廣泛社會影響力的年度建築傳播事件。
  回應
台灣到處是鐵皮違章工廠與倉庫,更是醜醜到極點!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01231006319-260407
2021-01-01 08:03:29
阿楨
選最醜建築?

  中國的網上屌絲憤青糞青1,近年來年年選最醜中國建築來噴糞,噴久了還真以為自己是香花、別人都是臭屎,不料被糞青噴成「褲衩樓」的央視新大樓、獲世界高層建築學會評為「2013年度高層建築獎」、而且還公佈獲獎理由,這下糞青們遲疑自己的選美標準了?
  網上的鄉民屌絲憤青噴子糞青、那有啥美醜標準?即使你再怎麼分析央視新大樓是庫哈斯2的後現代建築,而後現代建築的持色就醜!他們也不會屌你。
  濕哲太反美學了吧,醜的東西還叫藝術?
  現代主義的建築、比如其鼻祖包浩斯現代主義建築3,就極具理性功能之美,但現代都市充斥這種火柴盒式的都市叢林之後、就變醜了,於是後現代建築就走上另一極端、極盡變形之醜,彼得•艾森曼的解構主義建築4甚更設計出難以興建並嚇怕用家。
  物極必反,見多了後現代之怪建築、其怪必敗,各國建築師又有重返古典之作、比如中國的張永和5、當然不是完全仿古也非前輩梁思成6等的現代式而是後現代式的復古,甚至後現代式的返樸歸真之作、而旦有反映出中國道家自然的王澍7與日本精密細緻的隈研吾8之別。
  藝術的美醜是辯証的,你比如古代不易磨出/燒出精美的玉器/瓷器、所以古人崇尚人造的美玉/美瓷、相對地玩石則強調自然的醜「皺瘦漏透」9,今人則欣賞粗醜的陶瓷、精美的石雕。
  可惜糞青們反馬列毛的唯物辯証法,反到忘了中國老子的名言:美之為美斯惡矣!惡之為惡斯美矣!又不知國外的各式選醜、比如好萊塢電影10的金酸梅獎或搞笑諾貝爾獎11,多屬搞笑12之作,糞青們卻較真在惡評、真缺乏幽默感13!
  相關資料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7007526
2021-01-01 08:15:12
阿楨
台灣的鐵窗花
作者: 老屋顏(辛永勝、楊朝景)
出版社:馬可孛羅 2020/09/30
楊朝景、辛永勝組成的「老屋顏工作室」成立於2013年,其中「老屋顏」所指的是「老房子的容顏」。兩人多年來實際走訪各地,記錄鐵窗花、磨石子、磁磚等逐漸消失且被忽略的老屋元素。
  目錄
第一部 看見鐵窗花
第二部 鐵窗花綻放
第三部 情寄鐵窗花

台灣老花磚的建築記憶
作者: 康鍩錫
出版社:貓頭鷹 2015/09/05
  被稱為「馬約利卡瓷磚」的彩瓷面磚,曾流行於東南亞各國,也曾於1920~1935年間流行於臺灣與金門等地。當時,以瓷磚妝點自家屋宇,不僅是為了賞心悅目的外觀,也曾是自家財力的象徵。臺灣僅出現在日本殖民末期短短15~20年,便因戰爭與政治更迭而消失。而今日只能從尚存的建物與古宅中找尋,且數量隨時間日趨稀少。因而作者康鍩錫先生懷著對台灣古建築裝飾的深厚情感,花了二十年親自走訪,蒐集各地的瓷磚圖樣。
  目錄
一、瓷磚文化
二、各國彩瓷面磚文化
三、台灣彩瓷面磚文化
四、彩瓷面磚的規格與製作
五、彩瓷面磚的拼貼與設計
2021-01-28 09:31:44
阿楨
挨轟修毀鹿港龍山寺 文化部喊停 2022/10/18 中國時報

國定古蹟彰化鹿港龍山寺的彩繪修復踏出第一步,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斥資5600萬元(整體修復計畫編列2億預算,目前規劃分3區,)啟動「夔龍窗」示範修復卻引發譁然,原本靈動的魚眼上色後竟變成呆滯遭轟「死魚眼」、螭虎頭也畫成「青煙」,且「螭虎爐堵」宛如加上廉價畫框,被質疑「修毀」國寶,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17日考察,文化部長李永得當場要求停工。
有200多年歷史的鹿港龍山寺是台灣龍山寺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包括木雕、石雕、彩繪,處處是國寶,五門殿兩側木雕窗櫺「夔龍窗」更是眾多欣賞焦點的一絕,圖騰取自《易經》,以兩魚象徵兩儀,四隻夔龍代表四方之象。
地方原本就對鹿港龍山寺修復工程意見紛雜,今年中央編預算啟動,彩繪工程由雲林科大團隊以5600萬元得標,首先展開的「示範區」修復工程為「夔龍窗」,豈料一塗裝,就讓文史工作者全傻眼,質疑魚眼從靈動有神變得死板呆滯,國學博士兼書法名家林俊臣指出,新作用色、畫法與原作不同;更有地方文史工作者怒轟變成「死魚眼」。
公民團體「構社」成員整理缺失後指出,除夔龍窗用色與原作不同,朱顏百首變青面紅顏,也未參考等比模擬復原圖稿,圖像左右不對稱。此外,屋簷下古意「螭虎頭」被塗成豔彩青煙;夔龍窗下方「螭虎爐堵」,原本紅漆底色以纖細白、藍色退暈、黃線條構成簡潔外框,卻被畫成俗麗濃綠畫框。
鹿港公民會堂質疑,修護團隊在官方粉絲頁公佈「示範標準」,是否有科學考證,另質疑9月夔龍窗上彩前,未依規定先開說明會;且修復團隊私將木雕納入單彩範圍,將夔龍窗重新上彩等,不符核定的計畫。
  回應
文化部專長浪費公帑,多少荒唐,假文化之名以行
文化塚會/文賤會...
桃園的工程品質夠爛了 在這裡重演
凡事都有個過程的,先設法爭取修復立項,然後修得生不如死,只好追加預算,再修,再追加三修,三追,大家覺得 12億這個數字如何?
2022-10-19 06:18:32
阿楨
血染風箏節!百人遭割喉纏頸釀6死 父母目睹孩爆血慘況崩潰 2023/01/18 中時

一年一度的印度風箏節本月14、15日於西部古加拉特邦盛大舉行,卻驚傳造成6死、176傷的悲劇,其中有3人還是兒童,而殺人兇手竟是恐怖的風箏線,以致許多人遭割喉受傷,甚至致死。尤其一些人會選擇較鋒利的風箏線來施放,並在過程中趁機割斷其他參加者的線。當局表示,空中廝殺的環節幾乎每年都會上演,導致意外發生率提高。由於風箏線多為金屬或玻璃粉製成,銳利度不容小覷。
  相關新聞
台灣國際風箏節
三歲女童於新竹國際風箏節被風箏卷上空中差點釀成悲劇

風箏節_百度百科

風箏節起源於中國的唐朝,中國的很多城市也依舊有風箏節,其他東南亞各國也幾乎都有風箏節。不過歷經千年變遷,東南亞各國的風箏節已經不在同一個季節。這些國家的風箏節加起來的話,節日的期限幾乎延續全年。中國風箏節主要分佈在濰坊、武漢、陽江等地。海外美國、日本等國也有風箏節。

濰坊風箏節 _百度百科

濰坊風箏節每年四月的第三個週六在濰坊舉行,有來自世界各地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賽,是我國最早冠以”國際”並被國際社會承認的大型地方節會。從1984年至今,已成功舉辦過三十八屆,其創立的“風箏牽線、文體搭台、經貿唱戲”的模式,被全國各地廣為借鑑。

濰坊國際風箏會--維基百科

濰坊國際風箏會,是山東省濰坊市每年4月舉辦的一項慶典活動,與北京地壇廟會、哈爾濱冰燈節、自貢燈會並成為中國四大群眾文化活動。濰坊市為國際風箏聯合會組織總部所在地,因此被稱為「世界風箏之都」或「鳶都」。
2023-01-19 09:21:39
阿楨
中國工程院院士程泰寧:中國現代建築理念,在與西方對話中“失語”是不爭的事實

【按:2023-09-26,上海來第二屆即2023世界設計之都大會。建築設計界的泰斗程泰甯曾直言:建築界,從教育、理論到實踐,仍然深深打著西方的烙印。本文為程泰甯院士在2014年11月在由中、日、韓三國建築學會聯合主辦的“第十屆亞洲國際建築交流研討會”上所作的主題發言,後被收錄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文集》。】
程泰寧代表作:南京博物院 中國海鹽博物館 浙江龍泉青瓷博物館
1.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經濟建設成就有目共睹,但中國建築的現狀,似乎與這一發展進程不相匹配,“干城一面和“缺乏中國特色”的公眾評價,突顯了我們所面臨的困境。
2.近百年來,中國現代建築雖然有不少學者、建築師,以至政府官員,在反思的基礎上,宣導過“民族形式”“中國風格”等,但由於缺乏有力的理論體系作支撐,只是以形式語言反形式語言,以民粹主義反外來文化,其結果,只能停留在表面上而最後無疾而終。
3.從20世紀後半期開始,以“語言”為本體的哲學認知與後工業社會文明相結合,西方文化出現了一種從追求“本源”,逐步轉而追求“圖像化”“奇觀化”的傾向。反理性思潮盛行,有的藝術家認為“藝術的本質在於新奇”,“只有作品的形式能引起人們的驚奇,藝術才有生命力”。他們完全否定傳統,認為“破壞性即創造性、現代性”。
4..實際上,百年來,一代代中國學者一直在進行中國哲學和美學體系的研究和探索。例如從王國維先生提出“意境”作為一種美學範疇,試圖建構一種具有東方特色的美學體系;近年來,李澤厚提出了以“情本體”取代西方以“語言”為本體的哲學命題。
  回應
西方拱門石柱雕塑各城市也是雷同俗套,現代建築都是鋼筋混凝土蒙個玻璃——設計個外形怎麼就分東西方了?只要作品讓大家都覺得眼前一亮,就是好設計!
既然談到建築的本源,用中式符號替代西式符號未見得就是文化自信吧。傳統的建築形式源自建築技術,材料的局限性,是一種具有內在合理性的東西。基於鋼,混等等現代材料的現代建築,卻要生搬硬套那些傳統建築符號,那只不過是對於本源的東施效顰罷了。
2023-09-29 07:58:43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