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8-13 07:17:49| 人氣11,847| 回應5 | 上一篇 | 下一篇

《春雨》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我總覺鄭清文的小說是台灣文學的異數,題材是台灣本土,但手法卻不「寫實」、主題也不「政治」,反而有點異國情調。

什麼「異國情調」?就是「和臭」!就《春雨》為例,原著短篇小說(收於《春雨》,遠流,1991)的敘述手法有點日本「私小說」的味道,藉由主角「我」第一人稱回鄉觸景回憶式地倒敘自己年輕時所知的「安民與阿貞的悲惨故事」。

而民視「台灣文學作家劇場」的鄉土單元劇<春雨>,則將貫穿整篇小說的「我」改拍成只在電視劇裡出現一次的小男孩,小說以下的文字魅力,成了不相干小孩的一段對話:

「我還記得,有一天,我到他們雜貨店去買香煙,阿貞剛好不在。我看到安民在竹叢下撿了一個人家丟棄的破碗,俯身到門前的水溝舀了半碗不到的水,而後再放回叢下。那時候,水溝的水還是相當清淨…他看到了我,怔了一下,好像小孩做了壞事被大人撞見到一般…我直覺到…說不定是一種求孩子的儀式。我知道,阿貞就時常到各地廟寺去行香,祈求孩子。

『你看,這一條小水溝,水從很遠的地方流過來,也流到很遠的地方去。只要水不斷的流著,小水溝就不會乾掉。但是,裝在碗裡的水,是不流動的。它沒有來源,所以很快就會乾掉…』

那時候,我並不了解他的意思…我實在沒有想到,一個很普通的人(教會養大的孤兒入贅給雜貨店女兒),卻有一般人沒有辦法了解的一面…

就在這一件事發生之後不到一年,也就是我們搬離舊家之前一年多…安民竟和附近理髮店一個叫阿菊的理髮小姐有了關係(三個月後未孕離開,阿貞也離家出走南部,之後挺著大肚子回家,但流產了)。」(p.77)

不然要怎樣?有點像散文詩化小說的鄭文(故《春雨》裡前六短篇小說明顯地優於後三中篇),如果順著一開始的:

「星期天,天氣很冷,雨也下得很大,我和往常一樣出去爬山…車子駛到政大,從車窗往外看…很個人面熟…我們搬離舊家,也已快二十年了吧…我卻依然認得他。」回鄉觸景回憶式的調性拍,很可能會拍成類似讓人看不懂的俄國‧塔科夫斯基《鄉愁》或希臘‧安哲羅普洛斯《露中風景》的電影。詳參【圖博館】:塔科夫斯基:名導演12  安哲羅普洛斯:名導演24

那還是鄉土劇算了!至少一般人看得懂,而且也不是改拍的一無是處,除了增加鄉土味外,又增添了教會的宗教性,將原著「她臨終時,對我說了一句話,不一定自己生的,才是自己的小孩」改成孤兒院長在教堂對安民的開導。另外又將流產改成母子均難產而亡,片尾,則出現文首的安民背著收養而來的小孩,背對鏡頭、老徐地沿著路的盡頭而去。

可是如此一來又失去了文尾的朦朧瞬昧之情愫:

「亭子裡,那兩個年輕男女還在那裡。
我轉身往另外一個方向看,山和谷,全在雨的迷濛中。」
 

~春雨‧鄭清文~
 
  【釋題】 
        文中有一段話是這麼講的:『今天的雨下得有點離奇。雨不但下得大,而且幾乎沒有停歇過。除了雨之外,還有風。風雖然不大,卻是冰冷的。俗語說,春寒雨那澆。今天就是這種日子。雨是從天上不停地澆下來的。一到春天,不知是天氣冷才下雨,還是一下雨天氣就變冷。到了春天,雨和冷,似是分不開的。』在這一段話裡,點出文章的開始、兩人的相遇,是在春天的一場雨中。文中除了作者『我』的回憶以外,大半都與春雨有關,我想這是作者因以命題的原因吧。(我個人覺得,和本文所欲闡明的意旨似無太大關聯。) 
  【出場人物】(按出場順序) 
    『我』  — 以第一人稱出現的作者。
  『蘇安民』— 蘇院長收養的孤兒,入贅林家,林素貞的丈夫。
  『林素貞』— 林家阿土伯的獨生女,蘇安民的妻子。
  『阿土伯』— 林素貞的父親,種菜,並經營雜貨店。
  『蘇院長』— 孤兒院院長,收養安民,並以『蘇』為其姓。
   『阿菊』 — 理髮店小姐,與安民發生關係。
   『阿仁』 — 安民收養的第二個小孩。 
  【本文概述】 
        本文敘述『我』在下雨天去爬山,看見舊識『安民』揹著一個小孩,開始回憶起過去。
    (過去)『安民』是一個身份不明的孤兒,父母沒有留下任何信物,所以他不知自己的源頭在何處。
       後來,經院長推薦後入贅林家,工作勤奮,與妻子『林素貞』的感情不錯,嶽父『阿土伯』亦十分滿意他。然而他們最大的遺憾,是結婚多年卻膝下無子。因為『林素貞』的身體虛弱多病,大家都以為毛病是出在她身上。
      有一天,『我』看見『安民』從水溝舀了半碗水,並從『安民』口中得知了他的心跡:『這一條小水溝,水從很遠的地方流過來,也流到很遠的地方。只要水不斷地流著,小水溝就不會乾掉。但是,裝在碗裡的水,是不流動的。它沒有來源,所以很快就會乾掉。我試過好幾次了,不會超過一個禮拜。』這個時候,『我』還不了解他的意思。
     事後不到一年,『安民』理髮店小姐『阿菊』發生關係,全鎮譁然。『安民』跟『林素貞』解釋,『阿菊』願意幫他們生個孩子,並報他們的戶口,當作他們親生的。『我』想起『安民』用破碗舀水的事,才明白安民的內心,想要自己的源流能接續下去。
      後來,『林素貞』不能原諒『安民』,兩人關係變壞。三個月後『阿菊』離開,也無懷孕跡象,人們開始說生孩子的問題,出在『安民』。
       一個月後,『林素貞』去南部,回來的幾個月後懷孕,大家開始猜是否為『安民』的孩子。『安民』表示,『阿貞』的孩子就是他的孩子,然而『我』有些懷疑。不久,『林素貞』流產,身體變得更弱。再過兩三個禮拜,『我』搬走了。〈回憶結束〉
    (現在)『安民』看起來氣色不好,因坐錯車故,與『我』一起走。
      『我』問『安民』小孩『阿仁』的事,才知道這是他領養的第二個孤兒,並得知『林素貞』在『我離開舊家不到一年』就去世了。臨終前曾對他說:『不一定自己生的,才是自己的孩子。』從此『安民』的心有了轉變,認為自己以前太重視自己親生的才是自己的孩子;人的生命不是一碗水,也不是一條水溝;生孩子有限,領養孩子卻不受限制。『我』想,他的意思應該是,生命應該是屬於全人類的一條大河。
       後來,得知今天是『林素貞』的忌日,原來『安民』在下雨天帶著孩子出門,是為了祭拜妻子。
       最後,『我』和『安民』走到貓空前的亭子,把傘借給他後分手。『安民』便在大雨中,半爬半蹬地走上一段急陡的坡路。 
  【表現手法】 
  時空交錯:    〈現在〉    →     〈過去〉     →     〈現在〉
        (『我』看見『安民』) (『安民』的過去)  (祭拜的路上,穿插過去)
  前後呼應:此為文中之慣用手法,茲舉兩例如下—
『林素貞』的身體狀況
          p80‧261:『她的身材細瘦,有點扁平,臉色有點蒼白,下巴尖尖的,眼睛大,有點凹進去,時常眨個不停,好像有點神經質。』
           p81‧266:『大家都相信,流產的原因,是因為她身體太弱。流產以後,她的身體似乎更加虛弱了。有一次,我還看到她怔怔地坐在店裡,好像還認不出我。』
           p82‧269:『我們離開舊家之後還不到一年,阿貞就去世了。』
              『她的身體很不好,又受了那麼大的打擊。』
              『當時,她太虛弱了,沒有說得很清楚。』
  與其生小孩及早逝密切相關。 
  2. 『安民』的心境
         初期:p80‧261:『這一條小水溝,水從很遠的地方流過來,也流到很遠的地方。只要水不斷地流著,小水溝就不會乾掉。但是,裝在碗裡的水,是不流動的。它沒有來源,所以很快就會乾掉。我試過好幾次了,不會超過一個禮拜。』
          p81‧264:『安民是個孤兒,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誰。而現在,阿貞又不生孩子。他的生命,不知來源,也接不下去。一旦,他自己的生命結束,他的命脈就完全斷掉,像那些裝在破碗裡的水,什麼也不留下來了。』
         p82‧270:『以前,我們都太重視自己親生的才是自己的孩子這種看法。』
表『安民』在意自己的源流傳承。
           後期:p82‧269:『她臨終時,對我說了一句話,不一定自己生的,才是自己的孩子。她雖然沒有說得很清楚,我卻可以了解,我自己就是一個沒有父母的孤兒。但是,我還是有人養大。我的父母就是蘇院長。他並沒有分小孩子是不是自己生的。這個小孩,是我領養的。』
          p82‧270:『對。他是個孤兒。他和我一樣,不知道出生在什麼地方,也不知父母是誰。我們一樣,沒有生日,也沒有籍貫。阿貞臨終的時候說,不一定自己生的,才是自己的孩子。當時,她太虛弱了,沒有說得很清楚,我卻了解她的意思。以前,我們都太重視自己親生的才是自己的孩子這種看法。人的生命不是一碗水,也不是一條水溝。』
         p82‧270:『生孩子有限,領養孩子卻不受限制。』
          p82‧270:『生命不是一條小水溝,我能了解。生命是應該要用更大的觀點去看的吧。生命應該是屬於全人類的一條大河吧。』
表『安民』心境已然轉變,對生命觀重新詮釋。  
  【主題思想】 生命觀念 -
  曾經:『這一條小水溝,水從很遠的地方流過來,也流到很遠的地方。只要水不斷地流著,小水溝就不會乾掉。但是,裝在碗裡的水,是不流動的。它沒有來源,所以很快就會乾掉。我試過好幾次了,不會超過一個禮拜。』
        現在:『她臨終時,對我說了一句話,不一定自己生的,才是自己的孩子。她雖然沒有說得很清楚,我卻可以了解,我自己就是一個沒有父母的孤兒。但是,我還是有人養大。我的父母就是蘇院長。他並沒有分小孩子是不是自己生的。這個小孩,是我領養的。』
『對。他是個孤兒。他和我一樣,不知道出生在什麼地方,也不知父母是誰。我們一樣,沒有生日,也沒有籍貫。阿貞臨終的時候說,不一定自己生的,才是自己的孩子。當時,她太虛弱了,沒有說得很清楚,我卻了解她的意思。以前,我們都太重視自己親生的才是自己的孩子這種看法。人的生命不是一碗水,也不是一條水溝。』
         『生孩子有限,領養孩子卻不受限制。』
  從原先對本身血脈傳承的執著,乃至對全人類的關懷。  
  傳統觀念 - 婚後無子多被指為女方責任。 
         p80‧262:『當時,因為阿貞的身體看來虛弱多病,大家都以為毛病是出在阿貞身上。我們也不知道,當時阿貞他們是否去找醫生檢查過。』
在未知的情形下,單以外在狀況推斷。 
         p81‧264:『阿菊說,她願意為我們生個孩子。她說,孩子一生下來,就給我們報戶口,當作是我們親生的。』安民對阿貞解釋說。
          『安民是個孤兒,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誰。而現在,阿貞又不生孩子。他的生命,不知來源,也接不下去。一旦,他自己的生命結束,他的命脈就完全斷掉,像那些裝在破碗裡的水,什麼也不留下來了。』
表安民之心跡,可以兩點觀之:
  (1)安民亦認為『不生孩子』的責任在於阿貞身上。
        (2)唯有安民親生,方為本身血脈的傳承。
                 p81‧265:『差不多再經過三個多月,理髮小姐阿菊也走掉了。阿菊好像也沒有懷孕的跡象。有人說,阿貞不生孩子,問題可能在安民那一邊了。』
觀念轉折點,點明安民本身亦有『不生孩子』的責任之可能。 
          『大概是在阿菊離開之後一個月的光景,有一天,阿貞對安民說,她要去南部。她沒有說去南部做什麼,也沒有說去南部什麼地方。安民也沒有問她。過了幾個月,阿貞的肚子突出來了。』
  明白指出,阿貞具懷孕能力,亦有澄清社會觀念之意味。  

鄭清文短篇小說中「水」的形象描寫與意涵塑造 >黃俐娟

 摘要  
    鄭清文的童年時期建立於「簸箕谷」與「大水河」之上,尤其舊莊「大水河」的延伸形象為其文學創作中的背景與故事的來源。因此,本論文將以此為出發點,首先探討「水」於鄭清文的文學作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輔以統計「鄭清文短篇小說全集」中的選錄情況,以突顯「水」在其短篇小說中的重要性;其次探討鄭清文描寫「水」的風貌時,表現出的音樂性與多樣性;再者,深入探究「水」的意象於各篇小說中所呈現的意涵,有愛情、生命與社會三大意義,並說明多重意涵如同水的多樣,最後總結其鄭清文的寫作特色,強調「水」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鄭清文短篇小說中「水」的形象描寫與意涵塑造  
  一、前言 
    鄭清文,出生於一九三二年日據時代新竹州、桃園郡水汴頭,但在其周歲後即過繼給臺北州新莊郡新莊街(即今新莊市)做木器的母舅,因此由本姓李,改姓鄭,儘管如此,鄭清文小時候寒暑假皆會回桃園居住。
    如此特殊的生長經歷,也造就其日後文學寫作中獨特的面向與童年經驗,一則為鄉下(桃園),另一為舊鎮(新莊)。因此,在其生命史裡,擁有兩個故鄉、兩個童年,而這兩個故鄉、兩個童年,日後更轉化成「簸箕谷」與「大水河」兩組意象,成為鄭清文文學的重要原型,分別形塑了鄭清文小說中的理性思考與情感內涵。1而這兩個記憶地方成為其文學作品中最常描寫的背景。
    透過鄭清文的小說,讀者得以窺探當時的社會背景,從人民的意識形態、想法,到社會問題的呈現。因此,鄭清文不但錄社會歷史的變遷,更透過文學寫作的方式,再現當時的社會情境與風俗人民。因此,本論文在此由鄭清文的生命背景為出發點,探討「鄭清文短篇小說全集」中,舊鎮中「大水河」在其文本中所展現的多樣面貌,並分析其寫作技巧,深入探討河水背後所隱藏的意涵與對生命的啟發。
    綜觀目前的學術論文或學位論文,如91學年度的南華大學李佳龍的碩士論文《成長與記憶之河—─鄭清文小說研究》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郭惠禎的碩士論文《鄭清文短篇小說風格研究》,也都僅只於提及大水河對鄭清文文學寫作的影響,但深入探討的並非全數,最常見到的就是另用兩三小節交代過去,少有研究「大水河」在其文本中的意象與意涵。僅有一位中二中的國文教師鄭芳郁於論文〈鄭清文水上組曲簡析〉,針對〈水上組曲〉一文簡略分析其中「水」的意涵而已。因此,認為筆者認為「大水河」既然對鄭清文於各方面皆有重大影響,則應該加以深入探討。
    有鑑於此,該篇論文的出發點將從鄭清文的成長背景開始探討,深入分析其成長背景中「大水河」對於鄭清文文學寫作中的影響與其代表的意涵。以下將以個別章節介紹鄭清文的生命與生命的泉源──「大水河」,在其成長與文學創作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進一步分析探究鄭清文對於大河水的描繪具有哪些特色,以及「大水河」所呈現多方面向的意涵,最終總結鄭清文短篇小說中,「大水河」的形象與意涵。
  二、生命與文學的泉源──「水」 
    面對特殊的成長經歷,鄭清文在〈大水河畔的童年〉說到:「我出生在桃園鄉下,卻在舊鎮長大。因此,我擁有兩個童年,也擁有兩個故鄉」2。童年和故鄉是作者個人的原鄉,更是文學創作的源頭,也是鄉愁的原點。在這些影響鄭清文寫作的童年記憶中,貫穿其文學創作的源頭乃是舊鎮中的大河,源源不斷。鄭清文認為「每一條河,都有流不完的故事,形成一部壯大的歷史。和這比較,舊鎮只能說是一小段插曲而已。事實上,我的真正的童年,也是在那一條大河水。幾乎,所有的舊鎮的人都和大河水發生過關係」3:
我由桃園的家,轉移到新莊的小商人家。我常講,我有兩個故鄉,也有兩個童年。這是我寫作的泉源。桃園鄉下,有農田,有水圳,有大埤。新莊有舊街,有許多廟宇,也有一條大河。大河,在我心中,不僅是流水,是歷史,也是時間。有人把眼睛放低,貼近水面,河好像變成無限的寬,無限的長。這時,瞬間也變成永恆。4 
    其兩個童年回憶、生活經歷,便化作其寫作的背景與故事體裁的來源,舊鎮和大水河的風土人物,一直是鄭清文心中鄉愁所在,更是文學寫作更是鄭清文對舊鎮在其心目中的情感轉移的呈現。其中童年回憶往往與大河發生關係,使得大河不再只是物質的,進一步轉化為抽象的鄉愁、懷舊之感,延伸為綿延不絕的回憶來源,衝擊著鄭清文寫作與思想。對此大河形象在其文學中展露無疑,形成其特殊的懷舊、社會描繪,展現鄉愁與回憶的特色。
    鄭清文曾在〈大水河畔的童年〉一文中,說明大水河在舊鎮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提供人民生活經濟的來源,更是國家之間的貿易的重鎮,同樣地,大水河也在鄭清文心中為情感的中心:
「一府二鹿三舊鎮」,舊鎮曾經是古臺灣的重要商埠之一,大陸來的帆船可以由大水河直駛到舊鎮來。
舊鎮的興盛全在這一條大水河,後來的舊鎮的衰退也一樣全在這條大水河。大水河的淤淺斷送了活動的命脈。5 
    「河水」對鄭清文來說,一方面是對於成長記憶的描寫,另一方面也是鄭清文文學寫作蘊含如同河水般的豐富性格。大水河對鄭清文得重要性展現於其文學作品中,在此挑選的探討文本則以以下兩點作為作品的選擇條件:一、在麥田出版社所出版的一系「鄭清文短篇小說全集」中,挑選出經典短篇小說中,有所對大水河為描述對象的選擇,更得以突顯大水河在其文學創作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二、「水」的形象可以是多元的,其在文本中具有代表性的指標,或許為人物情感的呈現,或許為生命情懷的感嘆,也可以為對社會的觀照與反思。基於上述理由,本論文將以此為研究對象,探討「大水河」其特殊意涵。
    鄭清文於1198年由麥田出版社集合其一系列的「鄭清文短篇小說全集」,包含《水上組曲》、《合歡》、《三腳馬》、《最後的紳士》、《秋夜》、《白色時代》及《鄭清文和他的文學》,共有六卷,另一卷為評論鄭清文小說與鄭清文其他短篇敘述。下列表一則為在「鄭清文短篇小說全集」選錄的短篇小說中,以大河水為重要意象為寫作基準,並蘊含特殊意含與結局的小說,詳如下表所示: 
    表一  鄭清文短篇小說中「水」的形象 
  篇名 發表時間 水的意涵 結局
〈漁家〉 1959年《聯合報》 生命 悲
〈水上組曲〉 1964年《臺灣文藝》 愛情 悲
〈湖〉 1969年《青溪》 愛情 悲
〈大水河畔的童年〉 1987年《中華日報》 社會 悲
〈春雨〉 1990年《幼獅文藝》 生命 悲  
    「鄭清文短篇小說全集」選錄的短篇小說中,共選錄了68短篇小說,其中以大河水為寫作背景且賦予大河水特殊的意涵與人生道理,則有5篇,且多半集中《水上組曲》此卷。
    就其作品發表的順序而言,為〈漁家〉、〈水上組曲〉、〈湖〉、〈大水河畔的童年〉,最後為〈春雨〉。時間上來看,最早於1959年於《聯合報》發表〈漁家〉,而最晚的一篇〈春雨〉則於1990年發表於《幼獅文藝》上,期間歷時逾三十年之久,平均每十年創作中,即有一篇以大河水為描述對象。
    若以小說中的母題來作區別,則可以劃分為四大類:愛情的以〈水上組曲〉和〈湖〉為代表內心情感的波動與柔情似水的真摯情感;社會為主體的以〈大水河畔的童年〉為代表,表現對社會環境、歷史變遷的體悟;最後以〈漁家〉為代表,透過河水的流動,隱喻生命的源源不絕與無情,而〈春雨〉的母題以生命為探討對象,說明人生誠如河水一般,是在尋找生命的出口,只有在流動的時候才得以體會,而水成為碗中靜止的水時,就像生命的靜止、家族命脈的停止。
    但就結局來看,這五篇短篇小說結局皆為「悲」的結果,其中由人物、情節、互動等多方面呈現「悲」中所隱藏著的寫作宗旨。由此可見,鄭清文以「大水河」為背景的小說中,呈現人與大水河的相互生存、依賴的生活方式,在這之中有友情、愛情、親情,甚至是對社會的反思與檢證,面對大自然產生的感悟、懊悔,甚至於隱藏於文字之下的「冰山」一角。
  三、「水」形象的描寫技巧 
水,既是多變的形象,且具有流動的優美形象,更引發律動性的音樂感。在鄭清文
這一系列的短篇小說中,其中河水為固定的描寫對象,但運用不同的描寫技巧展現其多樣貌的形象。以下即歸納出〈漁家〉、〈水上組曲〉、〈湖〉、〈大水河畔的童年〉和〈春雨〉,這五篇小說中,其描寫技巧中的特色與差異的呈現:
  (一)音樂律動性 
    在音樂的律動性中,根據鄭清文的對大水河的描寫方式,其用字與文字修辭技巧上來看,可窺探出河水律動,天籟般的音樂聲響,有急速的動感、安靜的滑動、滴滴答答的敲擊韻律,皆呈現水的各種音樂性。首先在〈水上組曲〉中,對於大河水的描述即含有豐富的音樂性,巧妙地反映出主角的內心波動:
  水在翻滾,水在打旋,混濁的水,把許多土塊溶化在一起,那飛濺的是土塊,那淘湧的,湍急奔流的是土塊的溶液,把整個土山融化在那裡,用力攪過,然後,從那高處,往下瀉著,把所經過的,把所能觸到的一切,順便攫走,那力量無法抗拒。6 
   藉由「水在翻滾,水在打旋」的重疊,反覆呈現水流動之迅速,透過動詞翻滾、打旋的巧妙運用,呈現靜態的文字中的動態美感。接著,「那飛濺的……那洶湧的」形容詞運用,強烈展現出水的律動性,呈現音樂中的急速動感的律動性。最後,「把整個土山融化在那裡,用力攪過,然後,從那高處,往下瀉著」則是透過短句敘述方式,展現水流之急。同樣地: 
      在呼嘯,在怒吼,那雙無羈無絆的,無限大的野獸,在打翻,在掀動,那條狂怒的無限長的巨蟒。7
  也是透過動詞的類疊「在呼嘯,在怒吼」與「在打翻,在掀動」,形容水的狂暴以呼應主角巨大的情感,加以「無限大的野獸……無限長的巨蟒」,將水具象化、擬物化,更為貼切的描繪水的動感、急速形象。另外,對於水的震撼性,鄭清文也有所描繪: 
      河上還是罩著一篇煙霧,風逆著水猛颳著,掀起高大的浪濤,一稜一稜,泡沫一先到波頂就被水濺個粉碎,但一到波底,就又攏了過來。8
  利用「逆著」、「猛颳」、「掀起」這三個連續的動詞,強調水拍打的緊湊,宛如交響樂中的大鼓急速的鼓動;加上最後三句的連續動作,從「掀起」到「一到」,最後「又攏了過來」,形容河水拍打岸邊與回流的連續動作,有如音樂中的多連音的表現方式,既緊密又融合於一起。〈漁家〉一文中,則透過陰暗的天氣與波濤洶湧的海水,呈現人物內心緊張的情緒,短短的一行借景抒情的刻劃方式,呈現海水的拍打的規律: 
      雨不停地下,風不停地颳,海水不停地捲起高大的舌頭,一次次的舔著船。9
  同樣地,鄭清文藉由排比的方式,展現當時風大雨大的緊急情況。更將海浪的形象擬人化,描摩轉化為「舌頭」彎曲的形象,宛如將要把人吞噬,誠如心中的恐懼即將把人的耐心與膽量吞噬。
  (二)形象多變性
「水」在這五篇短篇小說中,其所展現出的樣貌或許是高昂的、激進的、沈穩的,
甚至是模湖不清的,其多變的形象,在各短篇小說中展現其多樣風貌,突顯鄭清文在水的形象描寫上,也如同水一般風情萬種。
首先,在〈漁家〉中,水的形象是狂暴的、洶湧而至的、無法駕馭的,誠如暴風雨
中的海洋一般,不可掌握也無法控制: 
      阿國用力劃著。風迎面吹來,浪濤不停地衝著前舷。前面只是一片水花和煙霧。小船一會掀到浪濤頂上,一會沈入浪濤之間。面前仍是模糊的一片。海水不停地打到船裡。阿春伯用勺子一勺一勺地把海水舀出去。船舷很低,海水毫不客氣地跨進來。10
  海水粗暴的形象,由浪濤不斷拍打、衝擊著小船中可以得知。接著,小船隨著浪濤的律
動,一下子沒入海中,一下子在浪濤最高點,起伏載沈,無法自主,最後藉由阿春伯的
舀水動作,呈現海的無情,以及無法掌握,人類只能隨著命運起伏而定。
   其次,〈水上組曲〉中的河水形象,則是多元的代表,呈現水有情與無情的兩相面
貌。鄭清文在該篇短篇小說中,河水的描繪相較於其他是更為變化萬千的,隨著天氣與情節的高叠起伏有所差異。下段的引文,則為展現水的柔情、順從的一面: 
     她已到河邊了,把裙子輕輕撩起,輕輕盈盈的蹲下。水輕輕地漾起,水聲輕輕地響著。肥皂的泡沫慢慢流了過來。然後,她揮起搗杆,那聲音響徹了河面,然後,又是一聲輕輕的水聲。11
  在此水乃是以人為中心,隨著人的動作而變化面貌。鄭清文透過溫柔的形容詞呈現水柔順的一面,「輕輕地」與「慢慢地」連用,描寫水的輕柔的樣子和水聲的輕聲,最後運用「響徹」動詞,相對地呈現水寂靜、沈穩的面向。有別於此,狂風怒吼的面向,鄭清文也有所描繪: 
      他沿著河邊再過去。那裡是「大轉彎」,從大轉彎望過去,一片白茫茫,混濁濁的河水,浩浩地望這邊衝過來,經過大轉彎,劃了一鉤強有力的曲線,又向河心充了過去,那氣勢,使整個河面都傾斜起來。12
  相較於上段,此河水展露出的有別於溫柔的一面,呈現粗暴、強烈、衝擊的大自然無以抵擋的殘酷。於大轉彎一處的描繪,河水順著地勢的流蕩,浩浩湯湯的場景,突出無情的特色。
    接著,在〈湖〉中,先藉由景物的描寫,呈現湖的廣闊和清澄:「尤月仙把著槳,身子往後一靠,船輕輕地劃開平靜的水面。湖是澄清的,空氣也是澄清的,有點涼意。13」;而湖的形象在此是神秘的、難以捉摸的:「水很清,也很深。圍繞著四周的,仍然是一片寂靜。她感到有些冷。14」水的清與深,展現出水最為自然的一面,卻又難以捉摸其擁有的特性。
    再者,〈大河畔的童年〉中,鄭清文將水的形象親近化,將水視為人類生為的一部分,甚至是遊戲的一位朋友:
  在大水河遊泳,最有趣的是「坐波」。一到中秋之後,東風吹起,和水流逆衝,掀起一稜一稜的波浪。我們一群小孩,走到上遊,進入水中,利用立泳,頂著波浪漂流下來。那種感覺,真的有如乘風破浪。15
  在此的大水河形象顛覆以往的刻板印象,取而代之的是嘻笑、頑皮、熱鬧的情景,展現出人與大自然之間的互動,不僅是在生存方面,更是童年趣事的來源。因此,在此的大水河形象,卻是溫柔中帶著頑皮的形象,有如孩子般的純真可愛,就像是孩童間的遊戲,趣味無窮。
    最後,在〈春雨〉一文中,對於水的描寫有別於上段所敘述的,在此是安靜的、穩定的、不流動的,運用水寂靜的形象,形容生命如果無法像水一樣的源源不絕,則將如同碗裡的水一般靜止,最終乾涸: 
  你看,這一條小水溝,水從很遠的地方流過來,也流到很遠的地方去。只要水不斷地流著,小水溝就不會乾掉。但是,裝在碗裡的水,是不流動的。它沒有來源,所以很快就會乾掉。我試過好幾次了,不會超過一個禮拜。
  在此,鄭清文不像前面敘述的文章,運用動詞、形容詞以及短句的方式,在此改以接續敘述長句,形容水平靜、淵源流長的穩定形象對比碗中的水,既非流動,更無生命力,呈現水溫柔的獨特面貌。
    因此,於鄭清文的短篇小說中,展現出的「水」的音樂律動性與「水」透過文字的修飾與排列,最後呈現出的多元的不同面貌;而「水」的多樣形式,也伴隨著鄭清文筆下塑造出典型豐富的水的外表,因此,兩者之間的密切關係,透過文字的雕琢,呈現事物的多樣風情。
  四、「水」意像的延伸意義 
    「水」是向外奔流、尋找出口的生命意象;「水」是人類內心情感的投射、波濤洶湧或多情善變的情感;「水」是凶猛的、無情的柔情兇手;「水」是隨地形地勢轉變方向,隨季節呈現不同風情。在此「水」在鄭清文的小說中所延伸出的意涵,在此加以陳述該形象在此篇小說中所創造的情景與代表的意義:
  (一)愛情 
    以愛情為母題的形式,在鄭清文的短篇小說中佔有一定的分量,但細究其中的象徵物體,以「水」的展現在此僅有〈水上組曲〉與〈湖〉兩篇小說,然而,其中的敘述方式,隨著人物之間的情感轉變而有所差異。首先,於〈水上組曲〉中,鄭清文藉由水波動的多變形象,暗喻漁夫內心情感的起伏,透過「水」貫串全文,表情意旨。河水波濤洶湧的樣子,正如同船夫內心情感一般,隨著時間與外在的轉變,內心的愛慕也就越來越高,從一開始平靜的河水到暴風雨後的水漲一般,甚至於快要淹進了村莊,也希望心意能隨河水傳達至女子的內心:
  她蹲在水邊,兩手急速地動著。水以她為中心,不停地盪出同心圓,一直追著過來。16
  在此的形象主導者為船夫暗戀的洗衣女子,也是情感的決定者,進一步暗示女子牽動著船夫的內心,是船夫情感的中心點,船夫情感波動的決定者。因此,水的形象是溫柔的,隨著情感的醞釀,逐漸擴散,有如水波一樣流蕩而來。接著,船夫藉由救人的事蹟,想要對女子達傳自我對她深情的表現:
  他立刻屏住呼吸,那東西一直在拉著他,水並不很深,他的腳好像已觸到河底的沙,那沙只是鬆鬆的。他用手滑了兩下,用力想把腳抽回來。但他的腳一動,那東西就緊緊的抱住他……。17
  在救人的過成中,河水中底部的泥沙牽絆著船夫的腳,表層涵義為船夫第一次親身體驗到河水的可怕,自我無法駕馭的大自然的力量;而深層涵義則暗示由於無法明白理解情感的結果,而形成感情對自我的一種無形羈絆,透過河水柔情但也會傷人一面,暗示感情在無意間也會傷人。到了小說末尾,一種暗喻的悲劇結局,透過水溫和的形象,造成更大的反差,突顯人物雖未言明,但在水的形象上,表露無遺:
  那門又緊緊地關起來,好像這水,一點也沒有痕跡。他望著那人的背影,他的頭在輕輕地搖晃著。他望著馬祖廟那邊走著,從腳慢慢地沒入堤後,慢慢地沈下去,好像沈到水裏。18
  鄭清文精彩的描寫兩人之間的眼神交會,就如同河水一般,一點痕跡也沒有,也如河水洗淨兩人之間曾有的曖昧情愫。另一方面,也是船夫對於女子不再出現,期待落空,理想破滅,無能為力又無奈的心情,展現特有的悲劇美學。
    其次,在〈湖〉一文中,鄭清文有別於〈水上組曲〉通篇使用河水的波瀾形象呈現船夫的愛情,在此卻僅有兩三句的形容湖的沈靜與清澈,將湖視為故事發生的地點,透過女主角尤月仙在湖上劃船的過程,回溯故事的來源。鄭清文於故事一開頭,即藉由湖的描寫,點畫出故事的氛圍:「尤月先把著槳,身子往後一靠,傳輕輕地化開平靜的水面。湖水事清澄的,空氣也是清澄的,有點涼意。19」可見該尤月先是孤獨的、寂寞的,甚至是等待中的期待心情,與化開水面般的嘗試解開心中的疑惑。
    接著,於等待的過程中,尤月先回想與「他」認識的過程。在此鄭清文並未寫出「他」的名姓,就如同湖水般的清澄但卻深不可測,而自己在這愛情中,卻不由自主地迷戀著他: 
      她覺得,自己好像在水中漂浮著,然後慢慢地沈下去,沈到泥土的水底。20
  表示自我在這三角戀情中,自己是處於被動的狀態,有限制的視角,隨著他的行蹤起伏,在這愛情中是屬於弱勢的。因此,不論是對於湖的冷,還是對於愛情中的迷惘感到的心寒的冷,皆投射於湖中:「水很清,也很深。圍繞著四周的,仍然是一片寂靜。她感到有些冷。21」最終,原由湖邊慢慢地滑到湖心,如同由外者的身份,在不斷反覆的思索中漸漸明白自我的存在價值:
  但美好的事,似乎又不是輕易可以企及的吧。
  她扳著雙槳,身子往後一靠,望著湖心劃出,湖的那一邊以可以看到明滅的燈光。該回去了。 
    結局表面上看似美好,但在豁然開朗的情境下,卻隱隱透露出無可奈何的孤獨心情。最終,自我從三角的愛情中,漸漸地走出,朝向未來而去。
  (二)生命 
    生命的展現,鄭清文於〈漁家〉中透過漁人與大海的奮鬥過程,輔以交叉敘述的緊湊情節,對於家族親情的延續感到強烈的渴望,與對妻子為了延續家族香火的逝去,感到不捨,親情的主題於此展露無疑。另一篇〈春雨〉則透過入贅的男子,期盼對自我男方家族生命的延續,透過平靜的口頭敘述,反而深刻的突顯生命的可貴。
    首先,〈漁家〉故事一開頭,藉由天色的灰暗,加上海無情的拍打,形成緊張的氣氛,彷彿即將發生無法預料的事:「天是灰色的。灰色的天低罩著灰色的海。雨剛停了,它將再下。浪濤捲起來,像巨大的舌頭,猛然拍在海灘上。海浪的聲音是沈悶而渾重。22」透過對大自然的描繪,相較於人的渺小與無助。
    面對妻子為了家族的傳宗接代,上一胎因為無法有足夠的漁獲量,燉補妻子的身體,這次雖面對狂風巨浪阿國依舊待在船上,儘管阿春伯與他起了爭執,但只為了給予妻子更好的食物。透過海的巨浪,對比阿國的努力不懈,自然與人力之間形成了極大的不平衡,也由動作的堅決與海浪的恐怖,呈現生命在其中的努力:
      他必須多捉一點魚。魚就在底下,就在「綾子」附近,只要一觸到「綾子」就逃脫不了。魚一條一條地拉上來,小艙已看不到底了。浪濤掀上掀下,猛烈地打在船舷。他又想起了妻子。23 
    人類卑微的力量終究抵不過大自然的考驗,阿國在回家之前尚未看見紅綵掛上屋簷,暗示著悲劇即將發生。等待阿國回到家,看著為自己祖宗生下一男的妻子,感到萬分的抱歉,只能握著她的手,希望她不要死去。屋內屋外的緊張情境,藉由海浪的無情吞噬,人類的生命企圖從中找到出路,以延續可貴的生命情懷。
   另外一篇〈春雨〉中,入贅安民為了給予自己的家族也有傳香火的機會,卻因為妻子阿貞身體微恙加上自己是入贅的身份,因此,透過水的流動與靜止比喻家族香火與生命的傳承:
  「你看,這一條小水溝,水從很遠的地方流過來,也流到很遠的地方去。只要水不斷地流著,小水溝就不會乾掉。但是,裝在碗裡的水,是不流動的。它沒有來源,所以很快就會乾掉。我試過好幾次了,不會超過一個禮拜。」24
  藉由水的流動性質,比喻人類生命的來來去去如同水一般,後浪推前浪的源源不絕。然而,卻因為自己接受入贅,相對的使自己家族的血緣命脈無法如同水一般繼續流動,反而如同碗中的水一般,受囿於物質的層面,使得生命的延續就此靜止,如同水蒸發後煙消雲散,命脈在自己這一代的斷送。
    鄭清文在〈春雨〉中,扮演讀者的角色,透過安民的舀水的故事,了解其身為孤兒,但也想維繫自己家族的心願:「他的生命,不知來源,也接不下去。一旦,他自己的生命結束,他的命脈就完全斷掉,像那些裝在破碗裡的水,什麼也留不下來了。」25因此,在此水的形象提昇到抽象的生命的思考層面,宏觀的展現水的特性,也藉由水的流動特質表現深層的涵義。
  (三)社會 
    以社會為探討對象的則以〈大水河畔的童年〉為最佳代表。在此的大河水除了為旁觀者的角度,紀錄舊莊此地的轉變,從鄭清文童年記憶到現今的生活經歷,大河水為他童年樂趣的來源;另一方面,透過大河水日漸遭受破壞的情況,使鄭清文反思環境日漸受破壞,著重生態保護的觀念。    
      舊鎮最大的盛事,似不是五月初一的大眾爺廟的大拜拜,而是夏秋之際颱風帶來的大水。每次颱風一來,河水高漲,舊鎮四周全都沒入汪洋。     
      有一次,我冒著暴風雨,也冒著被大人責罵的危險,爬到屋頂上去看大水,看到遠處農家的竹圍已半截淹入水中,舊鎮像一個浮起的孤島。從前,人相信風水,喜歡說得時候,發現這孤島像一只大竹筏,就指稱舊鎮是個竹筏穴了。26
從鎮上的盛事,居民所關心的對象來看,大水河在當地人民中心佔據了最大的份量,也
佔據了鄭清文心中與童年記憶中的崇高地位與意義。這一條大水河永遠都流不盡,在鄭
清文的童年中形成了一部壯大的歷史,也在其文學創作中佔有一定的份量。
    隨著時光的流逝,原本清澈見底的大水河受到工業發展的影響,逐日變成惡臭烏黑的黑水溝,失去了原本的歡笑娛樂,取而代之的僅有經濟利益與醜陋的面貌: 
      現在,舊鎮已變成一個大城市了,而這一些也都已變成過去了。我離開舊鎮也已有二十年了。有一天,我回去舊鎮看親友,還特別走到大水河邊。誰知道人一接近,就聞到一股臭氣。河水已完全變成黑色了。河面浮著許多污物。那乾淨的河沙,已染滿油垢。大水河已變成黑水河了。27
  面對時代的轉變,大水河的生命歷程也跟隨之轉變,鄭清文對大水河的情感卻永恆不變。儘管大水河便得在怎麼醜陋,在舊莊人的心目中依舊是重要的守護角色,在許多人的童年記憶中扮演好朋友的角色,更在舊莊人的生命旅程中維持血緣命脈的象徵,如同鄭清文所說的:「但是,不管如何,大水河也將繼續流下去吧。28」道出大水河為個人情感與生命的延續。
    上述提及的意象,鄭清文以「水」的面貌傳遞給讀者,小說中以交響樂般,時而舒放優美、時而激昂壯闊的文字旋律,透過河流的意象描寫,敘述水的多樣風情與各自代表的意涵,有愛情、生命與社會的多樣性,呈現人類意志力與生命力的堅韌。
  五、結論 
  透過以上各小節對鄭清文短篇小說中「水」意象的表達,可見鄭清文的文字雕琢與
美學的營造,透過主題加以呈現文學作品中所蘊含的諸多道理。其次,「水」意象延伸與意涵,從具體的事物的觀察,到藉由文字的書寫,表達了鄭清文對於社會的體悟,就如同他所說的:
  ……文學作品的本身就有許多道理,他是把你的感覺根據一個很實在的,具體的事件表達出來的,裡面有你對生命的看法,對一切事物的看法,即使不直接把這些看法說出來。29
  因此,文學對於鄭清文來說,是人生的中的表演舞臺,而舞臺上演出的都是一齣齣的現實人生,且其中蘊含了作者所欲傳達的觀念與意志,進一步透過表現手法呈現給讀者。
    鄭清文的小說中眾多人物的愛恨、盼望與追尋,都以平淡的口吻敘述著,甚少有激烈的情感反應,形成對內心的無聲衝擊。也因此,在本論文中所選擇的五篇短篇小說中,最終的結局皆已悲劇呈現,不論是在愛情或者在生命的表線上,每每悲劇的背後呈現出的卻是對浮華種種的深刻反思,面對悲劇的寫作,鄭清文認為:「我不是一個悲觀的人,但我始終認為人生是一種痛苦。現實的社會充滿著不和諧,而人生的終極又是『死』。人不能擺脫死,所以人生本身便是一齣更大悲劇。30」有鑑於此,探究其小說的結局,都在悲劇中結束,代表了人生的結束,但相對的也是人生的開始。
    由鄭清文的短篇小說中,其對於意象的營造手法為其小說中精彩又別具耐人尋味的意涵,於平淡文字中呈現深刻的想法。因此,在五篇短篇小說中,既小說的寫作技巧中,文字的精細、音樂的豐富性,更藉由「水」一個物象的概念,呈現多元的思考方面,代表多文化的深思,造就意涵的豐富性與文學的深度性。對此,可見鄭清文寫作中的細膩以及精彩,提供讀者深入探討人生百態的最佳途徑。 

鄭清文>百度百科  
 
鄭清文(1932—)作家。臺灣臺北人。1932年出生在桃園的李姓農家。翌年,由舅父收養,取名鄭清文。七歲入小學,受日本教育。光複後,在臺北讀初中時才開始學習中文。1954年考上臺大商學系。 1958年在林海音主編的《聯合報副刊》發表處女作《寂寞的心》。以後,陸續發表許多新作。1962年,《文星雜志》舉辦創刊五周年紀念征文,鄭清文以短篇《我的傑作》獲獎,從此奠定寫作信念。1960年,退伍後回華南銀行複職,並與陳淑惠女士結婚。1999年獲得桐山環太平洋書卷獎,爲臺灣第一位獲此獎項的作家。2000年八月獲頒《臺灣新文學貢獻獎》。 他的小說從六十年代開始集結出版。《簸箕谷》、《故事》、《校園裏的椰子樹》、《現代英雄》、《最後的紳士》以及《峽地》童話集《燕心果》等。 鄭清文受過學院訓練,廣讀西洋文學如契訶夫、托爾斯泰等等。但小時候也涉獵不少通俗小說如《樊梨花》等。 他是一個典型的銀行職員,拘謹而含蓄。反映到他的小說也是簡約、不浮華。
  他采取抒情的方式講故事,希望讀者在他似有若無的文意中感到張力。 人性問題的探討一直是鄭清文小說的重點。他的小說經常以社會上不幸或弱勢者所特見殘缺的人生經驗所造成的無奈、悲劇來反映人性的本質。過程面臨悲劇,但是終筆之際,他卻有意讓小說人物有較好的歸宿。 鄭清文自己解釋道:“我認爲人生是一場悲劇,因爲人會衰老,無法避免死亡,解決的辦法就是今天比昨天強,明天比今天強……”鄭清文以爲只有超越自己的強者才能克服悲劇。真正的強者則是經過啓示而領悟,意志堅強,便能昂揚的活著。 鄭清文的童年是在河畔度過。他的養父視他爲親生子,所有當時孩童時代該玩的、該鬧的、該擁有的,他一樣也不缺。因此在他小說裏父親的形象也是和藹慈祥。 鄭清文的小說最大的特色是海明威所謂的“冰山理論”,十分之九是水面下,然而僅僅浮出水面的讓我們看得見的十分之一又是令人看不透的半透明體。因此讀他的作品經常有問“爲什麽”的沖動。(葉石濤、彭瑞金)鄭清文自己也說他喜歡寫得“沈”一點,含蓄一點。從而形成含蓄深沈、隱現迷茫、恬淡清雅的獨特小說風格。 然而含蓄沈靜不代表冷漠、無情,而是更大的騷動。例如《現代英雄》展現臺灣經濟進展過程中,物質與精神的尖銳對立,具有強烈悲劇色彩。
http://baike.baidu.com/view/159953.html?tp=0_10 
 
鄭清文國際研討會議程
 
二○○六年五月二十七日(星期六)
報  到 09:00~09:30 中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開 幕 式 09:30~10:20 文建會副主委  吳錦發
國家臺灣文學館館長  吳麗珠
中正大學主任秘書     陳孝平
中正大學國際交流中心主任  許清芳
中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兼文學院代院長  江寶釵
  專題演講 10:20~10:50 陳萬益 鄭清文:「樹的見證」
座談會 10:50~12:00 李喬 臺灣文學的創作與環境回顧
李魁賢、鄭清文、陳千武
第一場  13:00~14:50 林鎮山 松浦恆雄:戰後日本的臺灣現代文學翻譯
林鎮山:從鄭清文的外譯經驗談起
羅林、江寶釵:鄭清文小說英譯本《玉蘭花》的跨文化閱讀
邱子修:翻譯中的盲點──試探《春雨〉英譯的幾個問題
第二場 15:40~17:50 柯慶明 林鎮山:聲音與驚怕──〈夜的聲音〉與〈來去新公園飼魚〉中的等待與牽掛 柯慶明
江寶釵: 那嗡嗡的蚊聲──論鄭清文的小說創作與批判意識 陳萬益
Terence C. Russell:紅龜粿:鄭清文在鬼世界的正義使者 江寶釵 
   二○○六年五月二十八日(星期日)
場次 時間 主持人 論文發表人及論文 特約討論人
第三場 09:00~10:30 莊萬壽 金良守:鄭清文,《三腳馬》裏的殖民地記憶 莊萬壽
金尚浩:論鄭清文小說裡的悲劇性──以〈永恆的微笑〉與〈黑面進旺之死〉為中心 李進益
陳國偉:被訴說的歷史主體──鄭清文的小說「物體」系 趙洪善
第四場 10:50~12:20 彭瑞金 許建崑:童心、原創與鄉土:鄭清文的童話圖譜 彭瑞金
岡崎郁子:鄭清文的創作童話──從孤兒意識與生態保護的觀點論起
 徐照華
徐錦成:重探鄭清文童話的爭議──以「幻想性」、「兒童性」為討論中心 金良守
第五場 13:00~15:30 姚榮松 徐照華:鄭清文短篇小說中的悲憫情懷 姚榮松
蔡振念:鄭清文短篇小說中異化的現代英雄 陳明臺
趙洪善:〈姨太太生活的一天〉和「不可信的敘述者」 崔末順
第六場 15:50~16:50 鄭邦鎮 許素蘭:走出簸箕谷•走向廣闊的世界──鄭清文小說中的「山谷」意象及其變衍 鄭邦鎮
李進益:一首臺灣農村的贊歌-論鄭清文長篇小說《峽地》 應鳳凰
閉 幕 式 16:50~17:20 江寶釵 鄭德昌:觀察報告
17:20~17:30 鄭清文先生
中正大學副校長       楊深坑
中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兼文學院代院長   江寶釵
加拿大雅博達大學東亞系    林鎮山
 
 [公視人生劇展] 車票      
 
導演: 林君城
演員: 小咪 蔣沅 鄭同村 路嘉怡 黃炳輝 陳若萍  
「車票」改編自前暨南大學李家同校長的同名原著小說。故事敘述新竹天主教德蘭中心所收養的一個棄嬰,長大後,藉由修女轉交給他兩張當年在襁褓中所夾的公路及鐵路火車票票根,想找尋自己的親生母親。原本對母親滿懷怨懟的他,郤發現母親已過世,同時令他意外是他還有一個修理汽車哥哥。從哥哥口中他得到更多關於母親的消息,原來母親一直沒有拋棄他,每年母親幾乎都會到德蘭中心當義工,同時默默地在一旁守著他一兩天。
那麼母親當年為什麼要丟棄他? 這點一直令他難以釋懷。可是當哥哥讓他看看彼此的成就,油污滿佈的黑手相對於他學業有成的大學畢業生,原來家境困難及生父不盡責,才會逼使母親採取最不願意的選擇。
 
(楨:相較於《春雨》,《車票》徒有故事、但乏文字和影音的藝術魅力,故李文與網文乃龜鱉之爭!詳參【圖博館】:小說改編與影視編劇 《語言與力》   海龜

網路文章讓人笨 李家同:多讀判決文2011-01-24 中國時報 朱芳瑤
 
 李家同係接受喬大文化基金會邀請,昨日在北台灣科學技術學院發表演說,談「大量閱讀之重要性」,吸引超過一千人前往聆聽。
 李家同嘆說,近來他發現網路上有不少文章,條理不清且自相矛盾,學生看多了,邏輯思考能力只會每況愈下,甚至就此養成思慮不嚴謹且以此為榮的現象。他憂心忡忡:「這樣邏輯不通的網路文章看多了,我們的下一代會比較笨」。
 李家同呼籲民眾,應閱讀有深度的文章,他推薦法官的判決文,指法官在判決罪刑及證據採用與否,一定務求條理清晰。他並提到,美國學生都要讀美國大法官對於黑白不可分校的判決文。該篇判決文為一九五四年美國聯邦高等法院宣布,公立學校黑人、白人分校的隔離作法為違法且違憲。
 李家同強調學生應大量涉獵課外讀物,培養多元閱讀的習慣。李家同開了一份書單,推薦他最喜歡的四十本書,包括《科學怪人》等古今中外的知名作品。
 李家同日前才直言,成功者不會花太多時間在批踢踢(PTT)與臉書(Facebook)上,同樣引發網友反彈,質疑他思想八股。對於這些批評,李家同不以為意,妙答「我絕對是最不傳統的人,正因為我太不傳統,所以他們(網友)無法接受!」
知名部落客朱學恒認為李的批評過於以偏概全,欠缺周延,因前幾天才有網友轉寄李家同教授的文章給他(楨:問題是99.99…%網文是垃圾!)。
相關新聞
世代交替應多寬容 九把刀:不要老挖陷阱給他跳!
閱讀 不必只有一種選項
留言
李家同講的是他那個年代的法官吧,現在的法官(無論年紀)也有一些是很爛的,邏輯思考不通、法學素養不精,只把法官當公務員幹的,看判決真的有用嗎,我懷疑。
讀判決文引條失當或不實人間煙火「讓百姓看多會躁鬱症」
不長進.不受教膚淺的年輕人。李教授由他們去吧!反正,不讀書,愛嬉樂的大學生,快樂四年,就會換回四十年的痛苦,何必理他。
恐怕九把刀根本不懂李家同 "多讀點有深度的東西" 所指為何!!
不只九把刀,這些記者也不同李家同在說什麼。網不網路不是重點,清高低俗不是重點。重點是語言有一定的規則跟邏輯,關係著智慧文化的理解、創新、抒發與傳承。語言邏輯用得越簡單甚至屏棄不用,文化與智慧被逐漸消滅的危險就越高!
 
另參本館:啥是部落族 越寫,越聰明? 越讀,越聰明? 提升網路訊息 《貓空愛情故事》 司法巫師 誰是宅族 )
 
『笨不笨』到『夠不夠』
 
1/29日下午應公共電視『爸媽囧很大』之邀,以家長身分前往節目中,與李家同教授及眾多年輕學子及其他來賓們一起互動,我們討論的議題是日前李家同提到的『年輕人讀簡單網路文章會變笨?』,李式風格再度延伸及論點,認為讀簡單文章,不只年輕人會變笨,他說,所有人讀簡單文章都會變笨,但李家同的論點在節目中有一個最大的轉變,他說他是最重度使用網路者,他的最新的論述是『年輕人閱讀網路文章閱讀得不夠,應該更關心像BBC等重要國際現況,有更多全球化的思維,並且多看關懷弱勢族群的文章!』
論述已經從『笨不笨?』變成『夠不夠?』,網友批評李家同不了解網路?對網路有成見?是一種社會菁英霸權思維?從今天的節目對談中,我們看到了另一個李家同,他要問的是年輕人對網路的閱讀量是否太少?是不是沒有從更多視野及閱讀取材方向,去了解整個世界?
李家同點出了一個比『笨』更重要的問題,也就是從經典文學與網路文學閱讀的爭議中跳開,希望大家回到網路閱讀的量與質的問題去思索,網路閱讀是否不夠多元?不夠關心國際社會或全球趨勢?網路閱讀能否從各種『原文』裡看到真相?
……………
http://blog.chinatimes.com/chublog/archive/2011/01/29/604082.html
 
 李家同:車票   作者﹕李家同
 
  我以顫抖的手,打開了這個信封,發現裡面全是車票,一套一套從這個南部小城到新竹縣寶山鄉的來回車票,全部都保存得好好的。
  我從小就怕過母親節,因為我生下不久,就被母親遺棄了。
  每到母親節,我就會感到不自然,因為母親節前後,電視節目,全是歌頌母愛的歌,電台更是如此,即使做個餅乾廣告,也都是母親節的歌。對我而言,每一首這種歌曲都是消受不了的。
  我生下一個多月,就被人在新竹火車站發現了我,車站附近的警察們慌作一團地替我餵奶,這些大男生找到一位會餵奶的婦人,要不是她,我恐怕早已哭出病來了。等到我吃飽了奶,安詳睡去,這些警察伯伯輕手輕腳地將我送到了新竹縣寶山鄉的德蘭中心,讓那些成天笑嘻嘻的天主教修女傷腦筋。
  我沒有見過我的母親,小時候只知道修女們帶我長大,晚上,其他的大哥哥、大姊姊都要唸書,我無事可做,只好纏著修女,她們進聖堂唸晚課,我跟著進去,有時鑽進了祭台下面玩耍,有時對著在祈禱的修女們做鬼臉,更常常靠著修女睡著了,好心的修女會不等晚課唸完,就先將我抱上樓去睡覺,我一直懷疑她們喜歡我,是因為我給她們一個溜出聖堂的大好機會。
  我們雖然都是家遭變故的孩子,可是大多數都仍有家,過年、過節叔叔伯伯甚至兄長都會來接,只有我,連家在那裡,都不知道。
  也就因為如此,修女們對我們這些真正無家可歸的孩子們特別好,總不准其他孩子欺侮我們。我從小功課不錯,修女們更是找了一大批義工來做我的家教。
  屈指算來,做過我家教的人真是不少,他們都是交大、清大的研究生和教授,工研院、園區內廠商的工程師。
  教我理化的老師,當年是博士班學生,現在已是副教授了,教我英文的,根本就是位正教授,難怪我從小英文就很好了。
  修女也壓迫我學琴,小學四年級,我已擔任聖堂的電風琴手,彌撒中,由我負責彈琴,由於我在教會裡所受的薰陶,我的口齒比較清晰,在學校裡,我常常參加演講比賽,有一次還擔任畢業生致答詞的代表,可是我從來不願在慶祝母親節的節目中擔任重要的角色。
  我雖然喜歡彈琴,可是永遠有一個禁忌,我不能彈母親節的歌。我想除非有人強迫我彈,否則我絕不會自己去彈的。
  我有時也會想,我的母親究竟是誰?看了小說以後,我猜自己是個私生子。爸爸始亂終棄,年輕的媽媽只好將我遺棄了。
  大概因為我天資不錯,再加上那些熱心家教的義務幫忙,我順利地考上了新竹省中,大學聯招也考上了成功大學土木系。
  在大學的時候,我靠工讀完成了學業,帶我長大的孫修女有時會來看我,我的那些大老粗型的男同學,一看到她,馬上變得文雅得不得了。很多同學知道我的身世以後,都會安慰我,說我是由修女們帶大的,怪不得我的氣質很好。畢業那天,別人都有爸爸媽媽來,我的惟一親人是孫修女,我們的系主任還特別和她照像。
  服役期間,我回德蘭中心玩,這次孫修女忽然要和我談一件嚴肅的事,她從一個抽屜裡拿出一個信封,請我看看信封的內容。
  信封裡有二張車票,孫修女告訴我,當警察送我來的時候,我的衣服裡塞了這兩張車票,顯然是我的母親用這些車票從她住的地方到新竹車站的,一張公車票從南部的一個地方到屏東市。另一張火車票是從屏東到新竹,這是一張慢車票,我立刻明白我的母親不是有錢人。
  孫修女告訴我,她們通常並不喜歡去找出棄嬰的過去身世,因此她們一直保留了這兩張車票,等我長大了再說,她們觀察我很久,最後的結論是我很理智,應該有能力處理這件事了。她們曾經去過這個小城,發現小城人極少,如果我真要找出我的親人,應該不是難事。
  我一直想和我的父母見一次面,可是現在拿了這兩張車票,我卻猶豫不決了。我現在活得好好的,有大學文憑,甚至也有一位快要談論終生大事的女朋友,為什麼我要走回過去。去尋找一個完全陌生的過去?何況十有八九,找到的恐怕是不愉快的事實。
  孫修女卻仍鼓勵我去,她認為我已有光明的前途,沒有理由讓我的身世之謎永遠成為心頭的陰影,她一直勸我要有最壞的打算,即使發現的事實不愉快,應該不至於動搖我對自己前途的信心。
  我終於去了。
  這個我過去從未聽過的小城,是個山城,從屏東市要坐一個多小時的公車,才能到達。雖是南部,因為是冬天,總有點山上特有的涼意,小城的確小,只有一條馬路、一兩家雜貨店、一家派出所、一家鎮公所、一所國民小學、一所國民中學,然後就什麼都沒有了。
  我在派出所和鎮公所裡來來回回地跑,終於讓我找到了兩筆與我似乎有關的資料,第一筆是一個小男孩的出生資料,第二筆是這個小男生家人來申報遺失的資料,遺失時間就在我被遺棄的第二天,出生在一個多月以前。據修女們的記錄,我被發現在新竹車站時,只有一個多月大。看來我找到我的出生資料了。
  問題是:我的父母都已去世了,父親六年前去世,母親幾個月以前去世的。我有一個哥哥,這個哥哥早已離開小城,不知何處去了。
  畢竟這是個小城,誰都認識誰,派出所的一位老警員告訴我,我的媽媽一直在那所國中裡做工友,他馬上帶我去看國中的校長。
  校長是位女士,非常熱忱地歡迎我。她說的確我的媽媽一輩子在這裡做工友,是一位非常慈祥的老太太,我的爸爸非常懶,別的男人都去城裡找工作,只有他不肯走,在小城做些零工,小城根本沒有什麼零工可做,因此他一輩子靠我的媽媽做工友過活。因為不做事,心情也就不好,只好借酒澆愁,喝醉了,有時打我的媽媽,有時打我的哥哥。事後雖然有些後悔,但積習難改,媽媽和哥哥被鬧了一輩子,哥哥在國中二年級的時候,索性離家出走,從此沒有回來。
  這位老媽媽的確有過第二位兒子;可是一個月大以後,神秘地失蹤了。
  校長問了我很多事,我一一據實以告,當她知道我在北部的孤兒院長大以後,她忽然激動了起來,在櫃子裡找出了一個大信封,這個大信封是我母親去世以後,在她枕邊發現的,校長認為裡面的東西一定有意義,決定留了下來,等他的親人來領。
  我以顫抖的手,打開了這個信封,發現裡面全是車票,一套一套從這個南部小城到新竹縣寶山鄉的來回車票,全部都保存得好好的。
  校長告訴我,每半年我的母親會到北部去看一位親戚,大家都不知道這親戚是誰,只感到她回來的時候心情就會很好。母親晚年信了佛教,她最得意的事是說服了一些信佛教的有錢人,湊足了一百萬台幣,捐給天主教辦的孤兒院,捐贈的那一天,她也親自去了。
  我想起來,有一次一輛大型遊覽車帶來了一批南部到北部來進香的善男信女。他們帶了一張一百萬元的支票,捐給我們德蘭中心。修女們感激之餘,召集所有的小孩子和他們合影,我正在打籃球,也被抓來,老大不情願地和大家照了一張像,現在我居然在信封裡找到了這張照片,我也請人家認出我的母親,她和我站得不遠。
  更使我感動的是我畢業那一年的畢業紀念冊,有一頁被影印了以後放在信封裡,那是我們班上同學戴方帽子的一頁,我也在其中。
  我的媽媽,雖然遺棄了我,仍然一直來看我,她甚至可能也參加了我大學的畢業典禮。
  校長的聲音非常平靜,她說「你應該感謝你的母親,她遺棄了你,是為了替你找一個更好生活環境,你如留在這裡,最多只是國中畢業以後去城裡做工,我們這裡幾乎很少人能進高中的。弄得不好,你吃不消你爸爸的每天打罵,說不定也會像你哥哥那樣離家出走,一去不返」。
  校長索性找了其他的老師來,告訴了他們有關我的故事,大家都恭喜我能從國立大學畢業,有一位老師說,他們這裡從來沒有學生可以考取國立大學的。
  我忽然有一個衝動,我問校長校內有沒有鋼琴,她說她們的鋼琴不是很好的,可是電風琴卻是全新的。
  我打開了琴蓋,對著窗外的冬日夕陽,我一首一首地彈母親節的歌,我要讓人知道,我雖然在孤兒院長大,可是我不是孤兒。因為我一直有那些好心而又有教養的修女們,像母親一般地將我撫養長大,我難道不該將她們看成自己的母親嗎?更何況,我的生母一直在關心我,是她的果斷和犧牲,使我能有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和光明的前途。
  我的禁忌消失了,我不僅可以彈所有母親節歌曲,我還能輕輕地唱,校長和老師們也跟著我唱,琴聲傳出了校園,山谷裡一定充滿了我的琴聲,在夕陽裡,小城的居民們一定會問,為什麼今天有人要彈母親節的歌?
  對我而言,今天是母親節,這個塞滿車票的信封,使我從此以後,再也不怕過母親節了。
http://www.epochtimes.com/b5/5/5/18/n860823.htm
 
車票故事主角不是李家同-普門慈幼季刊108
http://blog.sina.com.tw/pumanfund108/article.php?pbgid=55988&entryid=577241
 
李家同:日有所思,夜有所寫
 
  日如有所思,夜即可有所寫。
  我學的是電機,一直在教計算機科學,有文章在副刊上發表,已經不容易。聯經出版社居然肯將我的文章彙成一本書出版,對我來講,這簡直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如果以「小人得志」來形容我,我也會欣然接受。
  有一次,我的一位同事晚上看電視,電視節目大概是介紹文藝作品的,不知何故,主持人提到「作家」李家同,我的同事當場笑得差一點從椅子上摔到地上。
  也難怪他,雖然我寫了一輩子的學術論文,寫副刊的文章卻是最近的事。
  常有朋友問我,寫論文和寫文學作品,那一種比較難?我想兩種都不容易,可是對我而言,寫文學作品不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因為很多文章都是我的親身經驗。
  我的指導教授是一位盲人,我一直感激他,也佩服他的毅力,同時我又感到國內教育界對盲人的種種歧視,使我決定寫「我的盲人恩師」。我從此交到了不少盲人的朋友。
  至於「我的媽媽來看我」,也是我的真實故事,大學時代,我常去監獄服務,和受刑人頗能打成一片,在籃球場上,一位年輕的受刑人問我「血盟」的近況如何,有沒有成長,我才知道他們一直以為我是血盟的弟兄,可是我對幫派毫無觀念,回到學校,終於找到了一位和太保們有來往的同學,發現血盟是個無足輕重的幫派,隨時可能衰亡,急待整頓,令我有些失望,也不敢告訴同學這件英雄事蹟。我的受刑人朋友認為我應該放棄學業,專心一輩子替受刑人服務,我未能接受這個建議,至今良心不安也。現在老了,仍有去監獄服務的念頭,可惜不能再去打籃球了,大概只能替一些受刑人補習功課。
  我喜歡旅行,而且特別喜歡去荒野的地方去,「荒原之旅」就是描寫我去蘇格蘭荒原玩的經驗。事後我才知道蒼穹島是英國文學家必去之地。我最近常有機會和外國大學校長談天,發現他們中間有不少人去過蒼穹島。
  我非常厭惡死刑,我認為這是一種野蠻而且殘忍的行為,尤其令我不安的是隱藏在死刑背後的報仇心理。身為基督徒,寬恕對我而言是極為容易的,我總希望大家能夠寬恕別人,不要置人於死地,這就是我寫「我已長大了」的原因。我記得教宗曾親自去拜訪當年刺殺他的人,誰也不知道他們談些什麼,可是我相信教宗一定寬恕了刺殺他的人,為什麼其他人不能做到這點呢?一個成熟的人,一定能寬恕別人。一個社會也是如此,也許有一天,我們的社會能夠成熟到廢止死刑的地步。
  至於「車票」的故事,一半是真的。德蘭中心的孩子多半來自破碎而窮困的家庭,來自山地的更加多。他們離開以後,雖然不見得能夠找到高薪的工作,可是個個都能在社會上勤奮地工作,從未聽過有任何孩子變壞的新聞。我因此感到在德蘭中心的孩子也許比在那些有問題家庭的孩子更加幸福。
  在那裡,我也聽到了很多媽媽假裝阿姨去看孩子的故事,我也親眼看到孩子在修女們晚禱時倒在修女的懷裡睡著了,或者在祭台下玩耍。
  這些零零碎碎的事情變成了「車票」。
  有一次,我發現有一家電視台播放了一齣電視劇,這電視劇完全是根據我的「車票」改編的,可是他們沒有徵求我的同意。我和他們聯絡了以後,發現編劇的確沒有看到「車票」,而是聽到了陳履安院長的廣播,我打電話去問陳院長,才知道陳院長是從一位老和尚那裡聽來的。
  曾經有一家電視台和我聯絡,要正式將「車票」改編成電視劇,我大喜過望,可惜這件事因為那家電視台人事改組而胎死腹中,可惜也。
  我常有機會見到一些社會上有頭有臉的人物,這些人的頭銜都特別多。有一位的頭銜太多,一張名片寫不下,只好將名片設計成折疊式的,我看了以後,想起奧匈帝國那些偉大皇帝去世的儀式。皇帝去世以後,遺體送到一家隱修院去下葬。隱修院大門深鎖,皇帝的隨從敲門,裡面的修士會問「來人是誰」,隨從就大聲地回答說「奧匈帝國某某皇帝」,對方不回答,隨從再敲門,裡面又問「來人是誰?」由於皇帝的頭銜很多,隨從就選一個比較低的頭銜。如此,頭銜一降再降,隱修院卻一直不肯開們,直到隨從說「這是一個可憐的罪人」,隱修院這才開門,讓皇帝遺體進去。
  我根據這種儀式寫成了「我是誰」,唯一不同之點,是我注入了比較積極的意義。畢竟,當我們去世的時候,所有的頭銜都沒有意義了,只有我們當年做過的好事才有意義。我不敢奢求「我是誰」會對別人有多大的影響,至少對我而言,這篇文章永遠是個警惕。
  我在美國有好幾個盲人朋友,有一些是生下來就全盲的,他們和我談天時,常常嘲笑那些對美國黑人歧視的人。理由很簡單,他們從來不能瞭解顏色的意義,因此他們判斷人,從不會考慮人的膚色,我也就根據這種情形而寫了「視力與偏見」。
  我很多文章的靈感來自和朋友的聊天。
  有一次,一位朋友告訴我洋人的一種說話,那就是「如果你年過六十,而沒有任何一種病,那你一定已經死掉了」。我就根據這句話,寫出了「十全十美的一天」。
  我常和龔士榮神父聊天。有一天,他談起很多人不敢看自己的真面目,當時我們在電話裡通話,「真面目」三個字使我立刻想到一個有趣的故事,我立刻匆匆忙忙地掛下電話,開始構想,當天晚上就寫成了「真面目」,我當然忍不住加入了一些人工智慧,因為我過去是研究人工智慧的。
  我有很多鑰匙,道理很簡單,我家有一輛車,公家也有車,再加上腳踏車和機車,車子的鑰匙就有七把之多。我在新竹有家,在台中有宿舍,我在清大仍保有一間研究室,在靜宜也有辦公室,這些又使我經常要帶一大堆進門的鑰匙。
  有一天,我在宿舍後院裡澆花,澆完以後,才發現我沒有帶後門的鑰匙,而後門已鎖上了,我只好爬牆出去,當時我為了過癮,赤了腳在院子裡走,這下糟了,我不但要爬牆,而且還要在街上赤了腳走一大段的路。好在我住的地方人口稀少,我的狼狽沒有人看到,可是這已經使我痛恨鑰匙所帶給我的煩惱。
  當天,一位神父告訴我,德蕾莎修女屬下的修士們不帶任何鑰匙,因為他們沒有值錢的財產。我在一週內寫出了「鑰匙」。
  其實我在服預官役的時候,就有一個想法,我認為最快樂的人就是我在「鑰匙」那篇文章中所描寫的那種修士,我將我的想法告訴了我的一位好朋友,他聽了以後非常有同感,可是他告訴我這是不可能的,天下那有這種人,最近我碰到了德蕾莎修女屬下的修士們,總算親眼看到這些沒有鑰匙煩惱的人。
  除了聽別人談話以外,我的靈感也來自「看」。幾年前,我在一家美術館裡看到一幅畫,其中是一所大教堂,一些莊嚴的紅衣主教在裡面互相談天,而一些乞丐也在向他們求乞,主教們顯然完全不理會他們。這幅畫永遠印入我的腦海。
  有一天早上,我在吃早飯的時候,看到報上一張大饑荒的照片,我當時的動作是趕緊翻到下一頁去,道理很簡單,我不願讓大饑荒的慘像使我的良心感到不安,以致吃不下早飯。事後我的翻報動作使我覺得自己好丟臉,也使我想到主教不理會乞丐的情景,不久我就寫出了「富翁與乞丐」。我想告訴讀者,只要你心裡承認窮人的存在,你就會看到窮人。文章登出後,很多讀者告訴我他們對這篇文章的詮釋,都和我的原意不一樣,可是都很精彩。
  一年以前,很多雜誌和西方新聞媒體大肆攻擊巴西政府,因為一些警察槍殺在街頭露宿的小孩子,最可惡的是,警察總監竟然還說這些孩子是治安的毒瘤,好像警察槍殺他們乃是替天行道,我當時在審查一件工業局的資料庫管理系統,「胎記」就是這樣寫成的。
  也就在那個時候,很多科學雜誌大談藥物對於人性格的影響,我卻認為人類最偉大的情操絕不是藥物所能控制的,我又常常希望大家知道「愛人」比「被愛」重要得多,這些觀念加在一起,寫成了「副作用」。
  我的職務使我有機會接觸到社會上有地位的人,這些人都是一般人最羨慕的人,可是根據我的觀察,他們普遍地有不安全感,和一般的理髮師,菜販等人比起來,這些人緊張多了。我也一直反對在人類中強調物競天擇,因此就寫出了「週五的夢魘」。有一些同事說這篇文章講的是我自己,絕無此事也。
  我厭惡死刑,更厭惡戰爭。有一天,在報上看到一張禿鷹跟著一個垂死女孩的照片,心中大受震動,「我只有八歲」,就是這樣寫成的。更有一天,我看到一則新聞,講的是波西尼亞的戰爭,開炮的地方卻是一個風景絕美的山谷。第二天,我騎車走過工業院的宿舍,發現一株丁香花的樹正在盛開之中,這株樹給了我靈感,使我寫出了「山谷裡的丁香花」。我對美國人在越戰時使用落葉劑和汽油彈,一直反感極深,有一位美國的海軍將領,他的兒子當年在越戰被落葉劑所害,得了癌症,而這位海軍將領正是指揮散發落葉劑的人。「紐特,你為什麼殺了我?」就是這樣寫出來的,我要向世人控訴,戰爭不僅帶來了生命和財產上的損失,而且更殘害了人類的良心。
  我在印度的經驗,是很難形容的。在垂死之家,一位年輕的窮人和我建立了感情,神父來做彌撒的一小時內,他握住了我的手不放。我常想,如果我仍在做義工,總有一天,要由我送他出院,我要叫輛計程車,送他去過去求乞的地方,他繼續他的求乞生涯,我則坐上計程車,回去過我舒適的生活。我已五十七歲,仍有一些「前途」,他只有十幾歲,卻早已沒有前途了。每次想到他,我就感到不安。
  但丁神曲中形容地獄時,說在地獄的門口,有一個牌子,牌子上說「將希望放下來」,意思是:地獄是一個沒有希望的地方。到過印度以後,我才深深體會到,很多窮人是生下來就沒有希望的。
像德蕾莎修女說「愛的反面,不是仇恨,而是漠不關心」,我一連寫了四篇有關窮人的文章,「讓高牆倒下」,「屋頂」,「握住垂死窮人的手」,「來自遠方的孩子」,無非是希望能借我的一支禿筆,喚起大家對窮人的關懷。
人類的貧困,一定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我不知道如何能解決人類的貧困問題,可是我知道,只要我們不窮的人對窮人漠不關心,再過幾千年,人類的貧困恐怕還會存在。
  慚愧得很,我一直沒有度過任何困苦的日子,我甚至沒有遭遇到任何不如意的事。我總覺得社會對我太好,我對社會的回饋太少。因此這本書的版稅,我全部捐給新竹縣寶山鄉的德蘭中心,讓那些頑童們吃得好一些,穿得暖一點。
常有人問我,你平常要教書,要做研究,還要管行政,如何能寫文章?我的祕訣是多聽,多看和多思想,只要我常常想問題,寫文章的靈感大概不會難得到的。如果有一天,我不再對事物有任何想法了,一定也就寫不出任何一篇文章出來。
  日如有所思,夜即可有所寫。
  我感謝我的天主教信仰,如果有人覺得我的文章有點內容,多半是由於我有宗教信仰的原因。
  我要感謝瘂弦和陳義芝先生,他們兩位文壇先進提拔了我這個新人。
  我更要謝謝陳榮新,王錦建和林華彥先生,我到台北去開會,他們常和我同行,我有故事的構想,必定會先講給他們聽,故事的結尾最為重要,我常常和他們商量故事的結尾該如何寫,他們也永遠給我非常好的建議。@
http://www.epochtimes.com/b5/5/6/8/n860834.htm
 
 車票Ticket (2008)
 
導演: 張之亮
主演: 吳奇隆 左小青 葉童 范偉 午馬
  故事簡介:
  一張車票,連系了三位父母對子女生命的抉擇,為愛而犧牲的偉大。
  改編自台灣著名作家李家同同名短篇故事的《車票》,是導演張之亮繼《籠民》、《流星語》后,再一次呼喚觀眾對生命的價值,父母對子女的愛。
  曾雨桐 (左小青飾) 自少便被母親遺棄於修道院,被修女曾嬤嬤 (葉童飾) 養育成人。多年后,對母親極之憎恨的雨桐,意外地收到嬤嬤交給的一張過期車票,在好友志軒 (吳奇隆飾) 的鼓勵下,毅然踏上尋根之路,解開當日母親拋棄自己的真相。怎料,她找到的答案竟令自己留下一生一世永不磨滅的烙印……
  幕後花絮
  左小青進劇組時也遭遇驚心一幕:她從香格裏拉坐車到達鹽井拍攝地需要走十四五個小時的山路,海拔4700米,能見度僅有10米。當拐彎下坡時對面快速駛來一輛卡車,兩車躲避不及不慎撞車,坐在副駕駛位置的工作人員面部受傷,左小青腰部扭傷。
  新浪潮老將張之亮重走溫情路線,在西藏鹽井、雲南香格裏拉、梅裏雪山、大理以及茶馬古道等地輾轉拍攝,想通過尋母故事講述一種不離不棄的天地大愛。
  左小青在溜索上...
  宣傳:
·《車票》上演溫情之旅 左小青拍驚險場景受褒獎
·張之亮母親節送《車票》 情節感人催淚成功
·親情片《車票》公映 吳奇隆:拍片經驗可寫游記
·《車票》開始公映 左小青對過江戲心有余悸
·吳奇隆亮相《車票》首映禮 難忘美麗外景地
·《車票》發布會舉行 主創追憶無人區生死體驗
·《車票》溫暖母親節 張之亮執導親情大戲
·《車票》堪稱新版《媽媽再愛我一次》
·《車票》母親節上映 吳奇隆左小青再續情緣
·張之亮《車票》催淚母親節 影片被評價溫情超標
·左小青施放催淚彈 新片《車票》講述別樣母女情
http://ent.people.com.cn/BIG5/8222/86596/155080/index.html
 
尋根之旅──電影《車票》觀後感 2010.12.2 李錫榕

  兩張舊的慢車票,觸動了一段蟄伏二十多年的母女深情,電影《車票》就是這樣用張張的舊車票訴說著母愛的偉大,透過車票展開一串串艱辛的尋根之旅。
  ★散文、電影表現手法不同,母愛的光輝一致
  電影《車票》是改編自作家李家同先生《讓高牆倒下吧》一書中同名的短篇故事,兩者的故事內容略有不同。李家同的《車票》故事單一,故事發生在台灣,男主人公出生一個多月即被棄養放置在新竹火車站,然後輾轉送到新竹縣寶山鄉的德蘭中心接受天主教修女們的教養,後來他考取成功大學土木系;而電影《車票》則是把故事設定到大陸四川省玉臺,女主人公是個電視臺記者曾雨桐,她小時候被母親遺棄在修道院門口,也是由修女一手帶大。
  不過電影和散文二者都是因為修女在過世前,取出兩張車票,婉轉交代出孩子被遺棄而不為人知的感人故事。
  李家同先生的《車票》雖然只有三千個字左右,文字鋪敘極其精巧,使用伏筆,前後互相照應,一開頭便「我從小就怕過母親節,因為我生下不久,就被母親遺棄了。」,交代一個被母親遺棄的孤兒的故事,文章最後寫道:「對我而言,今天是母親節,這個塞滿車票的信封,使我從此以後,再也不怕過母親節了。」不但呼應了首段,也點出題目「車票」的重大意義。作者以第一人稱巧妙的訴說一張車票一段珍藏的記憶,人生猶如列車駛向不可預知的未來;當他開啟信封內兩張舊車票之後,一點一滴逐步的揭開謎底,令人大吃一驚,原來更多的車票暗藏著多麼偉大母性的光輝。原以為自己是個被年輕媽媽遺棄的私生子,卻不知道背負了多麼偉大而無私的母愛;原以為參加自己的大學畢業典禮,親人只有孫修女一人,卻不知道母親不只偷偷的觀禮,而且還募集了一百萬的資金捐給德蘭中心孤兒院。從屏東到新竹,從新竹回屏東,一張一張的車票,訴說了這二十年來母親一直沒有遺漏掉對他的愛。最後作者對母親節的禁忌消失了,不僅可以在聖堂裡用電風琴彈奏母親節的歌曲,而且能輕輕的唱出「我雖然在孤兒院長大,可是我不是孤兒。」這樣埋藏多年的心聲。
  電影《車票》除了以雨桐千里尋母作為故事的主線外,另外旁出兩個支線:一個是在北京的一家醫院,雨桐追蹤報導一對夫婦心意堅決的要產下患有心臟病的嬰兒;另一個是單親的爸爸帶著患有自閉症的兒子,不但相親受阻,還因自己的小小疏失使得兒子被火車載走,父親心急如焚,差一點找不回來。電影故意添加了這兩個支線,導演的用意主要在強調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無私的,這種血濃於水的親情是不容分割。
  ★有愛就有希望,有希望就不要放棄
  作為電影的主線,女主角雨桐對父母遺棄造成的陰影是巨大的,心中有恨意,也有矛盾的情結。所以她對五個月大的嬰兒已經確知患有心臟病,面對嬰兒產下後還要接受不斷的矯正手術,甚至有可能要替換人工心臟,對父母和孩子本身都是一連串的煎熬及無盡的受苦,但是年輕的孕婦的回答是:「幸福和建康不是必然的,就算疾病……或者困難,我們都不會放棄孩子。不管將來怎麼樣,我們和他一起分擔,哪怕是苦難。」這席話重重的刺痛了雨桐,是愛拯救了彼此孤獨的靈魂嗎?那自己為何二十多年來聽不到一句回應呢?
  而載雨桐趕去機場的單親爸爸呢?他帶著自閉症的兒子一定很辛苦,孩子該吃的東西不吃,不該吃的卻往嘴裡頭送,幾乎沒有自理的能力,雨桐憐憫的問候那位單親爸爸,他的回答是:「兒子嘛……怎麼辛苦都行啊!」片中的父親對兒子的愛是這般無怨無悔,即使擔子再重也得扛。我總覺得父愛是深沉的,羞於表達,卻像一座穩重的大山,你得走進它,才能窺探它豐富無盡的寶藏。
  ★怒江凶險,索道牽繫母女深情
  這部電影,導演要述說的當然是偉大的母愛,不過拍攝取景也很吸睛。據說導演把劇組人員帶到西藏、雲南、怒江、茶馬古道等偏遠山區進行拍攝。路途之艱辛也意味著女主角雨桐出生地之貧苦,她的媽媽不得已才把她送出來,希望孩子獲得更好的教育機會及成長的環境。這裡交通阻隔,一如世外桃源,其中怒江索道之凶險,真的讓人捏一把冷汗。怒江有150公尺,水流黃濁濁的,非常湍急,一條鋼索橫跨在江面上,江岸兩邊是玉米田。片中最令人驚心動魄及感人熱淚的一幕,就是雨桐為了體驗她媽媽是如何抱著她渡江,頓生勇氣,自己一個人懷抱著宛如嬰兒似的包袱,坐上懸吊式的坐墊,滑動滾輪,從這頭滑向那頭,腳下的江水汩汩湧動著,濁浪張著巨爪,一副要攫取吞噬似的。尋親的路越是辛苦,越是能襯托出母愛的偉大。
  ★結語
  這部電影是由大陸導演張之亮執導,於二○○七年上映,女主角雨桐是大陸演員左小青飾演,她的男朋友志軒則由台籍演員吳奇隆飾演。張導演曾有《籠民》、《墨攻》等口碑不錯的作品。
  張之亮先生接受採訪時,談到故事鎖定在極具挑戰性的茶馬古道、怒江峽谷拍攝,劇組人員只是靠騾馬和人工負重,穿梭於險峻的峽谷、山崖、險江,很多地方沒有路燈,要找個小吃部開車開一個小時才能找到,可見拍此片多麼辛苦、費力。
  一張票根一段情,電影藉由經「車票」,串聯起一段感人的親情,同時也道出悲情母親在面對困厄環境時的種種無奈。在電影中,我們看到宛如世外桃源般的美景,也許這樣如詩如畫的描繪和詮釋,更能滌淨我們的塵思和俗慮,思索什麼叫做「感動」,且讓我們傾聽大自然的召喚,發自內心深層的最最母愛的清音。
http://blog.xuite.net/licelong/tree/40550325
 影評
 
《車票》:算了,請問哪兒可以退票? Simba : 2008-10-28
 
  張之亮的《墨功》其實還過得去。
  但是,這《車票》卻真的讓人沮喪,從影片開始3分鍾我就如坐針氈,恨不得沖出去:如果可以能退票嗎
  我得承認,我觀影的理由是膚淺的,信報的文字配上張滄桑的影像,當然還有範偉的劇照——雖然海報上沒有“範偉”二字。
  我當然知道葉童多麽的情感過剩,知道吳奇隆多麽的過氣,還有左小青的電視劇風格,但是我善良的意味,這些都是資金匱乏所致,它一定依然是個好故事。
  還是先來打分吧,滿分10
  左小青,3分。你很努力、很用心,但是這不是電視劇,你需要感情節制、懂得節奏感
  吳奇隆,2分。我上小學的時候認識了你,可是我已經都快結婚生子了,你還那樣青澀
  葉 童,2分。其中1分完全是你的勇氣帶來的,誠懇有時不是入戲
  範 偉,7分。出鏡少,但確實是戲骨。
  午 馬,-1分。影片本身就很差了,你還出來搗亂。
  金雅琴,9分。老太太也就3句臺詞,但絕對出彩。
  張之亮,就一句話“我可以找你退票嗎”
  故事的線索淩亂
  左小青采訪一對年輕夫妻,追問人家爲什麽堅持要生一個已查出患有重疾的嬰兒
  然後在醫院左又碰見範偉、金雅琴與患自閉症兒子
  然後左突然醒悟,人生就要有愛啊
  再然後“男友”吳奇隆電話告知左,你嬤嬤腦溢血
  然後兩人一前一後飛奔藏南,嬤嬤葉童躺在病床,告訴左,你生母留下了兩張車票,你可以尋根了。
  然後葉童竟然可以下床跟左打秋千、聊天。
  再然後,左在一屋頂接到電話,葉童病逝。
  于是,左、吳二人拿著車票去尋根,途中遇到導遊午馬。去了兩個地兒,找到家。
  午馬作爲向導手拿車鑰匙不停地摁鎖車鍵玩得不亦樂乎
  再然後返回北京,地鐵站一屏幕上開始交待,那對年輕夫妻的孩子生下來沒多久就停止了呼吸。
  在地鐵站,範偉差點遺失兒子,但最終找回
  左與吳在地鐵裏互相表達愛意,“你送我什麽禮物”吳遞上圍巾,“我要去德國”“就這樣?”吳裝嫩,然後離開,“再說吧”
  影片結束。
  如果換掉配樂、人物,應該是一個風光介紹片,雲南、藏南地區的風景不錯。
  如果只保留尋根繩索橫渡河流一節,是一個不錯的娛樂節目,參照湖南衛視。
  如果只保留醫院範偉、金奶奶那段戲,可以是一個不錯的小品。
  如果追加投資,應該是一部還能打發時間的電視劇。
  可惜了百老彙戲院的雅致了!敗興!
 
《車票》:中國群衆演員的水平 藍卡 : 2009-05-08
 
雖然看過很多港片,但是真正喜歡並且尊重的香港導演很少,徐克算是一個,張之亮也是一個。我對《籠民》的感情很深,至今還認爲是上個世紀可以排到港片前三名的影片。《籠民》裏沒有巨星,即便是黃家駒在表演上也是個小學生,但是影片的表演所帶給我們的卻比任何巨星來得直接、深刻。
  我也很少去電影院看電影,今天破例在影院看了兩部影片,一部是本來就不抱任何期望的尹力的《鐵人》(我後來說這個片子只值10塊錢,但如果沒有吳剛的演出,一文不值),另一部就是《車票》。
  我最失望的,就是對一件事情抱有很高的期望,對一個導演抱有很強的尊重,可是他帶給我的影片,卻是那麽的不堪。《車票》讓我見識了中國群衆演員的整體水平,估計也讓張之亮見識了雲南的秀麗風光。
  首先說這部影片中當仁不讓的“女主角”左小青,我甚至懷疑左小青到底是不是專業出身,到底演沒演過戲,我經曆的這些劇組裏任何一個特約演員都要比左小青演得真實可信。每次左小青要哭的時候,我都想笑,每次左小青想盡力表現出臺詞的張力,我都想殺人。有時光的網友給左小青評價很低,我原本以爲很苛刻,但是不得不說我只能給左小青0分,這還是因爲負分難看的緣故。
  其次是吳奇隆,很不錯,長相還是那麽的帥氣,可是演技就一點進步沒有。在吳奇隆身上,我們甚至看不到任何角色體現出來的性格。我甚至看不到吳奇隆在用心演戲。這遠比張之亮另一部讓我失望的《有人說愛我》裏吳奇隆的表現還讓人覺得糟糕,難以啓齒。
  然後是葉童和午馬。葉童是我很欣賞的女演員,但是起碼演技也得保持在以前的水准裏吧,也許這個修女的角色並不適合她,但是也不能表現得如此業余。她的退步讓我覺得心酸。午馬算是比較有喜感的演員,同時他的角色也是最可有可無的。
  如果硬說這個片子有主角的話,那應該是範偉和金雅琴。範偉應該是大陸男演員裏最方法派的一位,盡管不是科班出身,但對角色的體驗與理解,以及到最後的詮釋都讓人覺得張弛有度,找不出來弱點。金雅琴在這部影片裏只有寥寥兩句半的臺詞,但就是一個簡單的角色卻散發出來渾身的戲,演戲不是單靠語言,更應該靠身體。
  什麽說《車票》代表中國群演的水平?就算是群演,演左小青這個角色也應該有1、2W的片酬,但是左小青的表現真的連這1、2W都不賠拿!就像吳孟達在《喜劇之王》中說的,你配吃這份盒飯嗎?盒飯可以給你左小青,但是片酬一分都不配。
  也許文風犀利,但絕對不偏激。我對張之亮很失望,同時對驕陽電影很失望。其實《車票》是一個很好的故事,但是編劇的加工造就出來一部很難看的電影,加上演員過度業余的詮釋,我真的不想再爲張之亮強詞奪理了。
  最後,我覺得《車票》這電影只值五塊錢,這5塊錢是看在《籠民》的面子上給的。張之亮導演,相信很多人會依舊尊敬你,可是你不能再如此不尊重電影了。
 
  框架腦殘 細節催淚——《車票》 滿囤兒 : 2009-05-08
 
    在看過片尾打出“本片人物和故事純屬虛構”這個字幕後,我豁然開朗了。原來本片只不過是借用一個腦殘的框架來貫穿各種催淚的細節。其目標人群恐怕就是那些“不求甚解”的高情商觀衆吧。果然是一部非常合適母親節觀看的應景電影。
    既然以疏通敏感觀衆淚腺爲目的,那催淚鏡頭自然是精打細作。本片最最精彩,也是唯一值得回味的兩組鏡頭,都是“純煽情兒”滴~~~
    其一,左小青抱著書包獨自乘坐過江索道。期間穿插著她對母親懷抱幼時的自己過索道的想象畫面。一個彩色一個僞黑白,一個清晰一個模糊。兩種場景不斷地交替著,給人極大的情感沖擊。這段完全摒棄了臺詞,而純粹依靠角色動作細節來感染觀衆,成爲一段經典。相較這種閃光之處,凡是有演員表演,有臺詞的地方都顯得頗爲做作。觀影時我就曾對旁邊的兄弟說:“這片子沒演員演的時候,是個好片子。”
    其二,最後的三線交叉。前期的三線鋪墊看的時候給人很失敗的感覺。各自獨立的表演,生硬的角色牽連很可能導致部分觀衆提前給片子打上“爛”的標簽。可是從範偉的臉時隔近一個小時後再次出現在屏幕上時,影片開始爆發了。三組角色,三種境遇,三個角度,講述了母愛和父愛的三類表現形式。雖然鏡頭依然在三組人之間不斷變換,但是紙團、屏幕等物品的借助使得過渡及其自然。觀衆隨著平滑的剪輯,在三個愛之間流連,讓控制情感的神經線共振。
   可惜“瑜不掩瑕”。對于像我這種還沒到做父親的份兒上的人來講,感觸沒有那麽深入。缺乏代入感使我將更多的關注放在了電影本身,而不僅僅是那兩處閃光。本片整體的故事框架可以說非常的“匪夷所思”。說好聽是人間有愛,親情奇迹;說不好聽就是編的有些不合情理。極爲都市片色彩的演員戲份過重,沖淡了鄉土氣息;再加上背景攝影有些模糊,使得影片沒有《千裏走單騎》那種厚重的地方情懷。
 
 《車票》:如果你有耐心,走完這趟旅程 青秧 : 2008-08-21
 
     欣賞這部電影需要沈靜、心無雜念和足夠的耐心。這些都是現代觀衆缺乏的質素。
     影片前半個小時都讓人遊離在外。開場醫院的倫理戲實在太生澀,電視專題片的形式,單調的室內戲,空曠而缺乏現實感的音效,泛濫無克制的配樂,讓影片咋一看像是八十年代末的國産電影。一對夫婦執意要生下原本已患上絕症的胎兒,只因不願扼殺這個生命哪怕萬分之一的存活機會。一上來就是這麽宏大的倫理問題,突兀又生硬,又不像基耶洛夫斯基《十誡》中第二誡中,懷了偷情野果的女人,面對病危的丈夫,要靠醫生的判定來決定是否生下孩子。這樣“進退維谷”的情景超越了個體的生命體驗,上升到宗教關懷,但是又能讓每個觀衆找到切入點,仿佛是與自己的命運迎面撞上。但在這部影片裏,這個宏大的倫理問題,因爲觀衆對此缺乏代入感,貶值爲錢小豪夫婦的個人問題,蛻變爲薩特存在主義式的“我選擇我承擔”。左小青飾演的電視臺記者雨桐不管對此事誤解憤懣也罷,豁然領悟也罷,都顯得輕飄,缺乏足夠的心理依據。
    還好在觀衆的耐心耗盡,屁股挪開座椅之前。轉場進入正題。當雲霧繚繞的雲南雪城出現在銀幕上時,浮躁混沌慢慢地澄靜下來。美景成爲潤滑劑,開始有了進入影片的可能性。張之亮把原著小說從臺灣九份搬到雲南的山水之間,氣象一下子就開闊大氣不少。因爲被親人抛棄一直心有千千結的雨桐,因爲兩張車票踏上了尋求之旅,雪城——玉臺——松元,壯麗聖潔的景色,以及那片土地上溫熱樸實的氣息,讓這個遙遠而略顯老土的故事有了現實的依托,逐漸變得現實而可信。到溜索過怒江、一張張車票揭開母親二十多年的隱忍和默默守候,這鍋小火慢燉的高湯才沸騰出了味道。
    在商業古裝大片和小成本的搞笑喜劇之外,還有這樣清新質樸的作品,著實可貴。尤其是作爲張之亮繼《墨攻》之後的新作。但在市場推廣上的確有困難,不知道多少觀衆會有這樣的耐心,但畢竟對此也無可指責。
    既然無權指責觀衆,那就只能盡力把電影拍好。說幾點片子本身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吧:
    表演問題。影片中同時存在著幾個表演狀態,互相打架,把觀衆往外拉。一是左小青、吳奇隆和葉童的表演,與角色設定不符,都市味太重,不像是在雲南成長生活,很難叫人信服。雨桐和志軒回到家鄉,狀態卻像是外地遊客。有些細節和臺詞有穿幫之嫌,比如志軒面對家鄉的景色驚歎是世外桃源;明明是幾乎大部分中國人都聽得懂的雲南話,這兩個土生土長的雲南人卻需要司機來翻譯!葉童飾演的嬤嬤怎麽看都覺得是從香港空降來的,和空間之間沒有連接。而且人物設置也過于單薄,幾乎就是一個“愛”的代言人。二是範偉和午馬的表演,很老道很入戲,人物是成立的,觀衆對他們的認同和代入感也沒有問題。範偉的表現不溫不火,很到位。午馬稍顯過,有點搶戲跳戲。在雨桐追訪身世的途中,也用到了不少群衆演員,他們特別質樸自然,幾乎沒有什麽表演的痕迹,呈現的是與這山水土地交融的狀態,背後是實實在在的生活。在這樣渾然一體的映照下,主要人物的單薄,表演的脫節,就很明顯,這可能是影片的最大問題。
   關于結構。影片有一條主線(雨桐尋訪身世之旅),兩條支線(一對夫婦決意給罹患絕症的胎兒一次生命的機會;一個單親爸爸盡其所能的給自閉的兒子關愛)三條線的主題都是親情與愛。三條線在片頭片尾有交叉。但並非是一首音律統一和諧的愛的頌歌,深究起來,裏頭有一些吊詭的邏輯悖論。比如一對夫妻非要剩下有絕症的孩子;一個母親爲了讓女兒有更好的生活和未來,寧可將她“抛棄”在一個更好的環境裏,去忍受愛別離的痛苦。或許,這是愛,但非得這麽愛麽?如果——這對夫妻打掉了生來就要受苦的孩子,這個母親把自己的孩子留在身邊,撫養長大,這麽做就不是愛麽?這個問題討論到最後,又得回到薩特的存在主義——我選擇我承擔。如果跳出這個宏大且擰把的倫理/邏輯問題,普通人更能接受也更多實踐的是範偉式的愛。
      這三條線之間既不統一,又沒有建立很好的對話關系,這樣並置和交叉的背後是導演的模糊、矛盾和多維視角之間的跳轉。有意思的是,雨桐和志軒都有一句口頭禪:“再說吧。”這個“再說吧”含糊不清又留有余地,包含著機動性和可商議性。在張之亮的表達中,始終透著一股”再說吧“的意味,三條線在相互渲染的同時,又彼此抵消。張之亮的作品中一直存在著這樣的問題,表達的真誠毋庸置疑,動機和主題也都很好,甚至讓人起敬。但是在作品內部總是存在著邏輯悖論,互相消解的東西同時存在著。但這種模糊和中庸又不是出于妥協,更像是導演自身思考狀態的真實呈現。或許,在這個混沌多元蕪雜的時代,對一個東西篤定地發言,是艱難的。如果足夠誠實和謙遜的話,很多時候,我們必須承認自己沒有這樣的能力和資格。從這個意義上說,張之亮更顯露出他的真誠。
 
《車票》:一次蒼白的尋根旅行 灰狼 : 2009-05-12
 
    《車票》是一部相對細膩的感情片,然而它的細膩卻掩蓋不了自身的蒼白,與張之亮早年作品《籠民》、《自梳》、《飛越黃昏》等電影相比,這部新片幾乎算是乏善可陳,即使在“煽情”的這個層次,《車票》較之以往也沒有什麽突破。本片也是張之亮在《墨攻》之後第二次進軍內地,影片類型上做出了重大調整,重歸了導演以往“小氣而飽滿”的風格,卻沒有重現那種昔日的驚豔,整部影片近乎于和這個市場平淡的五月一樣平淡。
    或許是爲了彌補這種平淡,編導把故事背景設置到了風景秀美的滇藏高原,之前已經有不少導演做過了類似的嘗試,譬如張藝謀的《千裏走單騎》或者丁乃箏的《這兒是香格裏拉》(這幾部電影的外景地都在雲南),外景雖好,稍有不慎就會成爲“景片”。對于《車票》來說,它有一個相對完整的故事,卻也有薄弱的劇本和表演,鏡頭頻繁的對准那些江河山脈,電影至少應該算是半部“景片”。
    劇情薄弱,框架老套
    影片改編自臺灣作家李家同的同名小說,原文僅有3000余字,借由一個女性自身的回憶來交代故事,並渲染母愛的偉大。短篇小說貴在精悍,那些寫意性落化到劇本裏其實很困難,在某種程度上《車票》的故事更適合拍成短片,而不是劇情長片。小說原文雖然筆法細膩、略帶煽情,故事之中卻含有不少的漏洞,影片沒有試圖去彌補這些漏洞,而是基本上遵從了原作,僅僅增加了個別的人物和個別的小事件,沒有提升到一個長于文本的高度。對大多數觀衆來說,這樣一個遺子尋根的故事又同樣太老套,電影之中人物少、關系模糊,也從根本上降低了整體的觀賞性。
    前半個小時的故事發生在一家北京的醫院,一對夫婦欲要生下一個病魔纏身的孩子,引發出主人公的倫理思考。這段劇情基本上都是單調的室內戲,鏡頭調度也基本上是內地通俗電視劇的一貫水准,故事則近乎于寫實,給人一種生澀乏味的感覺。後半段的故事轉移到雪城、玉臺等地的茶馬古道,場景開始了豐富多彩的變化,故事上仍然還是不變的蒼白。吳奇隆扮演的志軒和左小青扮演的雨桐曆盡艱難尋找後者的親生父母,本是一個極佳的感情戲,只是那個從“車票”延伸出來的故事並不具有說服力,影片描繪的雨桐母親不遠千裏丟棄自己的女兒,卻沒有丟棄自己的兒子,讓人不免對這位母親的“動機”起疑。事實上這位母親遺棄孩子是爲了讓她“接受更好的教育”,影片沒有把這一點表現的很明白,而基本上是含糊的帶過,讓影片本身的煽情力量減緩了不少。
    與《千裏走單騎》、《這兒是香格裏拉》一樣,影片是從一個文明的都市走向那個淳樸的自然,力圖表現出一個現實與精神世界的割裂。《車票》在這個層次上的割裂並不突出,在劇情上的割裂卻産生了無法交接的斷層感,至于劇情的薄弱程度,影片大致應該介于《千裏走單騎》和《香格裏拉》之間,沒有後者一般空洞,卻比前者蒼白了不少。煽情電影的一大標准就是貼近大衆、富于真實感,《車票》只在前半段做到了這一點,卻是一個壓抑的表現形式,後半段則是充滿了虛構,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故事的可信度。
《車票》:獻給那些平凡而偉大的母親  阿德 : 2009-05-07
  喜歡張之亮的《籠民》、《飛越黃昏》和《搶錢夫妻》,所以特意去看了《車票》,導演的真誠猶在,結局也很動人,可惜卻掩蓋不了整個片子的平淡。如果你支持華語電影,又想在母親節有所表示,可以考慮帶上自己的母親去影院感受一下本片的溫情,也算給中國電影票房做點貢獻;如果你很喜歡張之亮以前作品中的溫情和批判,期待看到導演的突破,那可以考慮等下載版……
  《車票》的主題是母愛,卻是不一般的母愛,通常的母愛故事都是講母親如何辛苦的帶大自己的孩子,本片中的母親卻不是,給了讓孩子幸福,她把才一個多月大的女兒送給了別人,然後自己卻……(涉及劇透,點到爲止)。
  影片的主線便是左小青和吳奇隆這對情侶的尋找母親之旅,沿途的自然風景令人美不勝收,有種淨化心靈的感覺,而當地的淳樸農民則更令人尊敬,他們就像那頭被蒙住眼睛正在犁田的老牛一樣,一輩子都在辛苦,一輩子都沒離開過這片土地。午馬扮演的導遊很有港片配角的範,從挖鼻孔到聽音樂,極盡搞笑之能事,也爲本片的溫情之外增加了一點幽默感。
  除了尋親這條主線,影片還穿插了兩條副線,一條是堅持生下可能患有重病嬰兒的錢小豪夫婦,一條是範偉扮演的獨自帶大患有自閉症的單身父親,除了母愛,父愛也同樣偉大。可惜,影片劇本特別是臺詞的薄弱,沒有將那種細膩的情感表達得更爲豐滿,很難打動觀衆。導演兼編劇的張之亮應該多學習一下日本電影對家庭關系和人物情感的細節處理,或許出來的作品會更加動人。
  不管怎樣,看到電影最後,還是被那位偉大的母親感動了,也告訴自己母親節別忘了給母親打電話,也許這就足夠了。
 
車票:期許的目光(圖文) 蘇乏 : 2009-05-08
 
  (本文圖片爲蘇乏在電影院所拍,僅用于研究與學習,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謝謝)
      《車票》改編自臺灣著名作家李家同的同名短篇小說,選自他的作品集《別讓高牆倒下》。作者曾于1999年《兒童文學》第四期中向讀者坦露自己日後有一部作品,叫做《車票》,他會用幾年,甚至幾十年去完成這部短篇小說,它會打動人心,它很真實,沒有任何編造的情感,因爲他就是作品中那個遺失的孩子。《車票》全文僅僅三千余字,但其意義對于李家同來說或許大過他所創作的所有其他作品,完成這樣一部小說,他需要超越生活,站在更高的位置來審視自己,他不可以流露過多的個人情感,會破壞作品的節奏,也不可以傾注故事以外的末節,那樣讀者會混淆。李家同要將複雜的生活經曆提煉成一張張車票爲信物的故事,肩負其命運帶給他的負荷,用文字對曾經錯失的那些期許的目光予以最爲深刻的敬意。
  【期許的目光】
    像很多司空見慣的舊物一樣,隨身攜帶,或者擺放在那裏一晃數年,若沒有特別的緣由,便或許想不起來它的存在,《車票》所講述的便是一件未竟提起的舊事,突然有了複蘇的征兆,于是一切抛在腦後甚至不堪回首的硬痂便被一點點掀起,雨桐也才不得不硬起頭皮去面對事情的真相,以車票爲線索而重返自己的故裏,最後得以了解母親的真意。
  車票作爲影片重要的線索改變了雨桐的命運
    每到母親節雨桐內心所感受到的孤獨與悲涼已經使她的憤怒與羞恥無處容身,當故鄉的校長告訴她若非她母親當時看似無情的遺棄,這個名叫雨桐的嬰兒的未來或許會因惡劣的家庭環境而永遠葬送在這個小地方,這裏最好也是國中畢業去城裏做工,很少有人能進高中,更不要提什麽大學,倘若吃不消父母的打罵,更可能同哥哥那樣離家出走,再無音訊——而這些都不是作爲一名母親希望看到的,爲了雨桐能夠健康地成長,自由地追求理想,她選擇了一個如此艱難、忍辱負重的決定。真相震驚了雨桐,猛然摧毀了她二十余年的假想敵,很難描述她的感受,大概更多的,是難以名狀的感慨。
    劇中人物的情感也是內斂的,母親對女兒,女兒對母親,志軒對雨桐,乃至吳靜夫婦和丁家父子都沿襲同一種矜持,生怕突出來,令人感覺不適;但過度的端莊使得影片的敘事沒有欺負,貌似溫吞,這一點雖不切合宣傳時使用的“不離不棄”,卻也實屬“天地大愛”,然而這樣處理的結果並未能讓觀衆感受到如真實生活般的暗流湍急,或許同樣需要時隔數年去回味,需要閱曆的積累方才會有所動容吧。
    即便本片小心呵護的溫馨屢次被不厭其煩的無聊對白稀釋掉,影片後半部分的一組鏡頭仍能完整地再現原著文字所傳達的情愫:沈穩、安然,又暗藏著不忍任由激揚言辭破壞矜持的小心,情緒都蟄伏在畫面中,呈現出一種近乎隱忍的克制。采取這種方式主要爲了烘托主線人物生活中所不爲人知的期許,一種未曾被捕捉到的眼神。
    雨桐的母親幾十年如一日,一月十八乘上火車,二十一號方才來到女兒的城市,所能見證她對女兒的關懷與期許的僅僅是那一袋子陳舊的車票,指引著女兒追隨著自己的歸途,來她們的故鄉,來到母親的房間,來到她誕生的地方。志軒對雨桐永遠是親人般的熱忱,從未談及彼此更多的感情,他多次從鏡中用溫柔的目光去看雨桐,亦不假思索地支持她,跟隨她,激勵她,這種真摯與誠摯正是影片所要強調的,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支持,作爲一種勝過愛情的堅定不移的後盾,而非流露出悲戚,困頓于情愛的感時傷懷。影片前半段吳靜夫婦間相互支持也是如此,透過眼神傳達的期許産生了無形力量,支撐著二人共度難關。支線情節中的丁爸也是如此,從他在車中逗兒子時的神情便能意識到這個孩子對他而言是多麽重要,這個生命寄托著他多少期望與情感,短短幾秒的一場戲,所表現出的戲劇張力反倒要比結尾處走散那場戲強烈得多,也真切得多。
  【對比與呼應】
    導演十分注重細節,敘事頗爲流暢,影片前前後後有很多對比與呼應,通過信物、場景等要素進行連接,使影片更爲緊湊,也更具技巧。如滑鎖處的設計就頗爲巧妙,通過對比來展示雨桐在體驗母親當時的感受,對比母親在滑鎖上緊緊抱住的繈褓,此時雨桐懷中緊抱不放的書包便成爲一種指代,也給她堅持只使用單手拽鎖以內在的意義。當雨桐來到從前居住過的地方,看到牆上小時候刻下的一道道身高比例尺,在影片後來的敘事中也以一組鏡頭予以呼應。
  對比母親在滑鎖上緊緊抱住的繈褓,此時雨桐懷中緊抱不放的書包便成爲一種借代
  雨桐固執地只使用單手握鎖,是因爲她下意識地假想懷中便是當初的自己
  看到牆上小時候刻下的一道道身高比例尺
  當初一道道刻下的情景
  以摸頭發爲關鍵動作觸發回憶,完成時間空間跳轉的邏輯
  以睡眠爲關鍵動作回到當下
  【火車與車票】
    片中的車票以火車票居多,中國的鐵路由來已久,最初清朝視修建鐵路、應用蒸汽機車爲“奇技淫巧”,想必不是什麽好詞,認爲修鐵路會“失我險阻,害我田廬,妨礙我風水”,因而頑固地拒絕修建鐵路。後由洋務派和國內有志之士的不斷建議和提倡,接受戰爭失敗的教訓,又進而從加強海防上認識到“鐵路開通可爲軍事上之補救”,終于確定興建鐵路的方針,建立鐵路公司,開始有籌劃地修建鐵路。自1881年清朝唐胥鐵路建成,到南京臨時政府設立交通部與鐵路協會、鐵路總公司,從1949年盡兩百種機車型號,計4000余臺,到今天鐵路客貨運已成爲中國最爲重要的交通手段,數百年來肩負著太多使命,來來往往,日日夜夜,以物料與人員流動連系著中華,推動著發展,大大降低了時間成本,這遍布神州大地的脈絡對兩地相隔的人們來說意義非凡。
    論及火車與電影的關聯,更可謂重大。1895年盧米埃兄弟在巴黎大咖啡館的印度廳第一次在公衆場合放映了自己拍攝的影片《火車到站》,及《工廠大門》,這一天被認爲是電影的誕生日。從1896年起,他培訓了大批放映員在世界各地巡回放映,使電影迅速流傳全世界。在國産片中,也不乏火車大量參與劇作的電影,但水平高下參差不齊,佳作如表現情感的《周漁的火車》,爛片如表現事件的《青藏線》,而《車票》一片則以車票爲信物從側面借用了火車的意向,尚屬中庸。
    火車爲偏遠地區的發展做出了驚人貢獻,其中以旅遊業最爲明顯,帶有地方特色的影片更可在觀影過程中帶來極大的身心愉悅,但倘若風光喧兵奪主,若不是某種出于類型片或者商業考量的契合,那便是對主創莫大的諷刺。
  從筆者這些“槍版”的照片亦可一窺影片中美輪美奐的景色
    本片在西藏鹽井、雲南香格裏拉、梅裏雪山、大理以及茶馬古道等地輾轉拍攝,展現了大量壯麗秀美的自然景觀,無疑會是本片的賣點之一,其重要程度與現實意義遠超過鏡頭手法。觀之各大網站與報刊(如時光網、新浪網、南方都市報等)報道的措辭便會發現,除了“母親”、導演、演員之外,更多的關鍵詞指向了西藏、雲南、香格裏拉、茶馬古道或者唯美、壯麗、奇特,或許這就是詮釋天地、大愛的最佳方式。
    《車票》與5月7日在北京新世紀影院首映,也是筆者第一次參加時光網的活動,片後的見面會有幸見到了導演張之亮和兩位主角,談話中得知本片有一個角色始終沒有露出正臉,無論是在鏡頭前,還是在照片中,“她”的飾演者其實就是導演張之亮本人,可謂之“背影也會演戲”。當然這是戲談,不過換做誰是影片中被這樣的背影默默期許的人,即便到最後仍不得謀面,也依然能感受到那樸素而深刻的溫情吧。
http://movie.mtime.com/67643/
 
 

台長: 阿楨
人氣(11,847) | 回應(5)|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書評影評 |
此分類下一篇:《落山風》
此分類上一篇:《原鄉人》

過客
如果是你自己的感想那真是太棒了!!我看文書後再看妳的文章真是如醍醐灌頂阿
2009-06-08 00:02:06
版主回應
本館貼文,純屬公益。

公視人生劇展-最後的紳士(楨:昨午看重播就覺改拍自鄭,一查皆佳!)

紳士是一種品質,在較早的社會,它代表著優雅和高貴。但另一方面,它也代表著虛偽和卑俗。這種品質是否已成過去,每一種事物的消失,總要帶來一些懷念和惆悵,對於新的事物之來臨,又是怎麼的一種情況呢?
本集為名作家鄭清文先生的作品,描寫一位過時的老紳士,表現出一個比較敏感的人對未來的一點想法,即使現代的人是那麼執著於現實,對於未來也是完全沒有信心。

樸實的文字中娓娓道出人生的價值與意義

  這本書是作者鄭清文多篇短篇小說的集成:「堂嫂」、「秘密」、「最後的紳士」、「圓仔湯」、「局外人」、「師生」、「升」、「割墓草的女孩」、「死角」、「焚」等作,每一篇作品都有最深層的省思,各篇作品結局雖然大多灰暗與平淡,可是就是因為這樣的結局,使我們讀完後深刻的思,思那種外界人事物與自己撞擊的所有關係,因而得到感動。
  〈局外人〉是我其中一篇喜歡的篇作,以某男性角色的視覺角度,去過程整個故事。我體會到一個真正善良的人可以為了成全他人而犯罪,也體會到一個善良的人可以因為良心的譴責而終日活在生不如死的幻影中。拜讀過這篇文的人可以深刻體會到人類「白色謊言」與「白色行為」背後的承受。
  〈最後的紳士〉以一個老人為視角,說明過去與現在對於紳士定義的錯亂,過去他學西洋樂器、他穿著白色西裝、他稱著柺杖佯裝優雅,他嚮往外國人的那種生活格調,他認為自己是不同於別人的,標新立異的模範,他不斷與過去比較,發現這個世界慢慢在改變,漸漸不屬於他。這篇文,是一則前後時空比較,而得以發人深思的文,我們可以從這一番比較來想想現代的社會,現代都市高樓一棟一棟蓋,幾乎要聚集成水泥堆砌的林、過去資訊並不發達,現在竟然能用手機就上網......不論哪個世代,總是有一股力量不斷始人向未來推進,物質上的進步,是美好還是毀滅的開始?現在我們年輕,我們能適應這個物質、資訊爆炸的現在。未來我們年老,我們會發現我們漸漸與未來脫節。之後不明不白的消失。
  本書雖然都是短篇的小說集合,可是每一篇都很有人生意義,可以從不同的視角去理解不同的事、不同的觀點去體會不同的遭遇與關係。我們可以從中得到很多很多人生中的無力感、省思人性間的摩合、女性的觀點......
http://post.books.com.tw/schoolpaper/blog/6034.htm

時間.女性.敘述--小說鄭清文 1998.08 收入 《鄭清文短篇小說精選集》(四)

  自五0年代起迄今,鄭清文始終以清淡蘊藉的文風,於當代小說創作
上獨樹一幟。從男女婚戀到生老病死,從鄉里舊鎮到公司商場,在「冰山
理論」的寫作堅持下,即便是再喧囂擾攘的人間百態、再驚心動魄的浮世
悲歡,也要沈潛出深微幽邃的內在向面。他的清悠閑遠,含蓄內歛,每每
讓人聯想到前輩作家沈從文。然而,就有如沈從文所說的:「你們能欣賞
我故事的清新,照理那作品背後蘊藏的熱情卻忽略了;你們能欣賞我文字
的樸實,照理那作品背後所隱伏的悲痛也忽略了」--冷靜平實的文字背後
,鄭清文同樣有他意在言外的關懷與思辯。即以本集所收錄的各篇小說看
來,死生新故中的啟悟與救贖、世代交替中的堅持與失落,以及對女性角
色的多方描敘,正所以交錯出紛複深沈的人生萬象。其間,「時間」、「
女性」與「敘述」三者,或許正可視為貫串本集(以及若干其它重要作品
)的線索。
……………
http://homepage.ntu.edu.tw/~meicl/part_04/86_03.html

鄭清文<最後的紳士>問題設計2009/01/29

1.故事中的主人翁為何著白西裝送金德伯?有什麼特殊用意?
2.阿壽伯藉著哪些人物表示他覺得"紳士"應有的形象?
3.阿壽伯以自己住家是仿法國事的建築而得意,請問阿壽伯重洋媚外嗎?為什麼?
4.阿壽伯捨不得賣這間房子,請問阿壽伯與這間房子有多少年的情感?
5.形容阿壽伯媳婦外表的樣子。
6.請問阿壽伯年輕的時候是從事哪一種行業的?
7.估算一下阿壽伯的年齡?
8.在樂器世界裡,故事中的阿壽伯覺得哪些是高貴的樂器?哪些是無法登入大雅之堂的?
9.第90頁有"小丑是誰?是自己?還是對方?"阿壽伯為什麼對自己這麼沒自信呢?
10阿壽伯的兒子要選舉,阿壽伯不相信祈求神明有效用,但年輕時他曾替區民祈求過神明,一種行為卻兩樣情,試分析阿壽伯的內心衝突!
11.阿壽伯不滿意孫女邊看電視,邊吃飯的樣子,也不喜歡孫子邊走邊吹口哨的模樣,但他卻以孫子輩就讀得學校為傲,這是什麼樣的心態?
http://blog.udn.com/lily1099/2600003
2010-10-16 13:03:12
阿楨
梅珍(1994)

導演: 劉家昌
演員: 狄龍 金素梅 王惠五 吳鈴山 許效舜

美國聖地牙哥影展: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音樂、最佳主題曲。畫面很美,故事傷感,音樂及歌曲好聽。
苦難的大時代,淹沒了無數的小人物。梅珍就是其中之一,她平凡、無知,但是她仁慈、她善良,她受盡了命運無情的擺佈和撥弄,她像泡沫般的消失在這茫茫的人海裡。可能已經沒有人還會記得她了吧!但是無數個梅珍依然活在我們這多災多難的祖國的每一角落。
她們填充著別人的豐功偉績、榮華富貴,可是她們自己卻如秋草般的枯萎而滋養了大地,但願上天能保佑這數都數不盡的梅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四十年代中國發生內戰,國民黨相爭,一位生長於農村家庭的領導人物梅珍隨之而起。自梅珍父親死後,她頓變成難民並寄居於一處由外國領事資助的教堂中。
因戰亂教堂決定把收留的十幾個孤兒送到美國去,這需要有人帶著這幫孩子走15天的路到美國船停留的港口上。教堂的修女因故不能去,這個擔子就只能落在了梅珍這個農村婦女身上。
歷經千辛萬苦,梅珍在最後一刻趕到了碼頭,但因梅珍沒有護照,卻不能護送孩子一路到美國,美國船在孩子一片哭聲中駛出了梅珍的視線。然後,梅珍下落無人知道。
2011-05-12 10:52:43
版主回應
梅珍所展現的中國婦女美德 by林明炤

  梅家有女初長成--十八年前,梅花曾經獨領風騷,如今,梅珍也已亭亭玉立了……。
☆ 純真的梅珍
  梅珍是個快樂的小村姑。且看她拎著竹籃,哼著小曲,隨那曼妙的旋律,不時展露一下小難度的舞姿,驅驅跟前的小雞鴨、採採樹上的小花果、拍拍頑童的小屁股……,生活甜蜜得猶如〞真善美〞童話故事中的小公主。
☆ 溫柔的梅珍
  藉由嬸嬸的〞拉皮條〞(原來此名詞在三○年代的農村便已廣為流傳),梅珍下嫁給牽豬哥的男人,她是全無怨尤的。此人終日與種豬為伍,耳濡目染之下,自然身體力行,竭盡所能地給梅珍〞幸福〞。梅父自是個體貼之人,農忙之餘,必定會適時地回家餵豬,好讓小夫妻倆能在農地裡野合,梅珍自然是順應丈夫的心意,也著實顧不了淳樸鄉間的可能異樣眼光了。
☆ 母性的梅珍
  國共戰爭爆發,奪去了丈夫的生命,也粉碎了梅珍育子之夢,但她的母性卻未因此而泯滅,在蕃修女斷腿之後(該修女顯然不似中國婦女多勞動,以致從兩小階的木梯上摔下,竟也骨折得皮開肉綻、血肉模糊),梅珍自然接下了保謢國家未來主人翁的重擔。
☆ 傳承的梅珍
  梅珍對家族道統的維繫尤其不遺餘力,她不僅承襲了梅花老姊的優良德性,懂得在小孩傷心時適切地道出:〞難過,難過就唱歌!〞,化悲憤為力量,更能舉一反三地,在小孩懼怕時如法泡製:〞害怕,害怕就唱歌!〞,消彌他們心中的恐懼。因此,每個小孩在梅珍姨的悉心照料下,常常忘情地將她當作母親形影的投射,以致每每聽到小孩喚她〞姨……”,〞姨……”時,必會等到一聲淒絕美絕的〞媽!……”。
☆ 細心的梅珍
  梅珍帶著小朋友長途跋涉地逃難,對他們的照顧確是無微不至,君不見每個小孩的手腳都十分潔淨,頭髮絕不焦燥,即使臉頰沾了污泥,沒關係,梅珍姨會給他們充裕的時間洗澡、戲水(放心,梅珍的時間拿捏得極準,絕對能在最後一刻趕上赴美的輪船)。就連梅珍要前往偷取糧食,仍一心惦記著小諾諾的安危,非要把他帶在身邊才能放心(以致小諾諾〞很不巧地〞目睹了梅珍姨被〞棒槌〞施暴的全程)。
☆ 堅毅的梅珍
  梅珍的毅力是無人能及的。在十天的行程內,梅珍帶領著小朋友翻山越嶺,從海拔數千公尺的高山,下達丘陵,走向平原,翻過岩礁,涉渡溪水,深入叢林,越過漫沙,再上高山(又是數千公尺!),下村莊,來到大城鎮,這才見到了碼頭,中國地形之險要可見一般(梅珍一行人一路向東,竟能一連遭遇了兩座高山,見到了三種截然不同的海岸景觀!)。由此,更可以看出梅珍和一干小孩的耐力,這豈是那些蕃邦外族所能較勁的?
☆ 偉大的梅珍
  除了鐵紀如山、愛民如子的國軍外,梅珍之美,幾乎讓所有男人都難以克制,以致她接二連三地遭共軍誘姦、搶匪劫色、屋主強暴。但是,本著犧牲、奉獻理念的梅珍,為了丈夫、為了小孩,面對這一連串的打擊,都能默默地承受下來。也由於梅珍的精神感召,激戰中的國共雙方都紛紛放下武器,起立向梅珍的兒童隊伍行注目禮,讓他們安然地通過沙場(可嘆的是,這群兵士終究是冥頑不化,一聲衝鋒令下,他們仍要拼個你死我活!)。最後,梅珍安全地將孩子們護送上了輪船,自己卻只能在碼頭目送他們離去,此時人性的光輝昇華到了極至--相對於蕃外交人員的功利和蕃修女的毛躁,梅珍的中國情操是何等的至高無上啊!
  從<梅珍>這部電影中,我們看到了中國女性的堅忍不拔的偉大情操,如果真像導演在片頭序言所說的:梅珍代表著千千萬萬的中國婦女……,這不正象徵著我中華民族旺盛的生命力,也昭示著……ㄝ……嗯……喔對了,反共必勝!建國必成!
http://www.nhu.edu.tw/~mclin/Movie/Review%20Articles/19940517%20Meichen.htm

(楨:1994雖因已解嚴,劉導試圖藉同批國共內戰/美化梅珍,來凸顯人民的悲苦和偉大,但劉導一貫的浪漫文藝風,無論編/導/演/景/樂皆失真無力!!抗戰電影另參本館:《英烈千秋》《七七事變》 《八百壯士》 《筧橋英烈傳》 《血戰臺兒莊》 《西安事件》《宋氏三姐妹》 《晚鐘》 《星星月亮太陽》《未央歌》 《藍與黑》 《京華煙雲》 《梅花》
2011-05-13 07:06:59
阿楨
聽眾只來六個 你開不開講?【聯合報╱孔令信/教 2011.07.03

演講時台下只有六位聽眾,你要不要上台講話呢?李家同教授選擇離開;這是多麼可悲的現象,失望之餘,他想要寫信提醒台大校長。
學生怎麼想?ptt上撻伐之聲不斷,李教授太落伍了!大學生上網都來不及了,誰還會想要聽演講呢?還有忙著打工,有時間讀書已經不錯了,誰還想聽你「大師」開講呢?
大學生忙什麼?李教授可能很關心弱勢、偏遠地區的學生;但是這些在都市、在大學校園中的學生,興致就是不高。但是要批評李家同,網路的連結馬上就能翻天覆地的結合在一起,不管現場怎樣,不管有沒有向李教授查證,只要有人貼文指李家同也是草莓,後面的附和之聲就一長串,最要緊的是誰也不知道我是誰?李家同其奈我何?
大學生都躲在網路上,kuso流竄其中,想法與批評幾乎都是本能地反應。太多應該思考的東西,應該自己負責的問題,多半付諸嬉笑怒罵之間,少有人願意反思?
不作反思,所有資訊都照單全收,不深入聞問,更不仔細查證,以訛傳訛。久而久之,網路的訊息就可能比上課的老師所講的更精采,更八卦,那麼老師所說的又有什麼好聽的呢?
李教授選擇離席抗議,對不起這六位來聽演講的學生;只是在ptt連結批李的網友們,你們有權po文,可是你們聽到李家同在向你們說什麼嗎?無言之言亦是言,無教之教也是教!將來有一天你們也會登上講壇,台下只有六位聽眾,請問你開不開講呢?
2011-07-03 09:18:31
版主回應
六隻小貓和點閱率 2011年7月3日(作者新石,宜縣員山,國小教師,閒暇遨遊古今,以撰寫武俠自娛。)

報上記載李家同教授到台大演講,因為適逢暑假,學生宿舍沒人,所以只有區區六隻小貓與會,李教授大概心裡不舒服,演講大概也泡湯了。
在網路上發表文章,最常遇到的就是點閱率的迷思,這其實和演講者的觀眾人數的迷思是一樣的,記得我剛開始發展文章的時候是在奇摩的一個文學論壇,那時只是自己高興,也並不是很在意點閱率,等到覺得時機差不多了,就轉到另一個網路文學人集結的團體論壇,高的時候很高,大概有個一兩千吧!少的時候很少,大概只有兩、三個,這兩、三個還是我連點兩、三次上去灌水加持的,這個時候我就開始思考我文學創作的目的了。
其實我搞文學創作只是為了滿足年少時的願望,美其名叫實現自我,後來慢慢的發現,如果我的一點想法概念可以影響造福世道人心的話,那真的是很美的一件事,因為這點心思,我持續不斷地創作,不管好壞,就是把生活生命中真實發生的事情提煉出來,變成某種教訓和啟示,分享出來,讓知道的人可以順利跨越這道障礙,不要再經過我困思、學習到超越的歷程。
後來我的想法超脫了,目標定在一個人,就是那怕只有一個人要看我的文章,我也要為他而寫,因為我的著眼點不是這一個人,而是分享自我、影響世界的心志,而且一個人的標準真的很低,因為一個不小心,就會有人不小心點錯而看到了我的文章,因為這個美麗的錯誤,我持續不斷地為了讓人類世界更好而努力創作著。
我們是為了什麼而演講?為了什麼而創作?為了什麼而站在現在這個地方?是為了一群人簇擁著,一種大師虛榮的名號,還是真心誠意地為了人類的進化,謙卑默默地用言行舉止來感化人群,得到人們真正的敬重!六個人也是人啊!這六個人當別人都放假回家去了,選擇留下來聽你的演講,不正表示這六個人才是真正的「聽眾」嗎?平時滿坑滿谷的聽眾學生、個個鼓掌叫好!可是你的話是不是進入他們的心?他們是不是真正的認同?或許一個演講者最終要尋找的、最真心的聽眾,就是這選擇留下來的六個學生!可見得有時我們又陷入人數的迷思了!也陷入高度的陷阱了!學識上的修為,最終還是要從象牙塔裡走出來,回到人間,回到一種孤身存在、舉目茫茫的境界,或許那時才能體會自己是誰?也才能真心的悲憫世界,這無關學術背景,只關乎有沒有真真實實地生活在這片痛苦蒼茫的萬象人生之中。

(楨:下更謬!另參本館:誰是宅族 《春雨》)

朱學恒取消演講掉頭走 高農2千師生傻眼【聯合報2012.03.23

宅神朱學恒前天應邀到台中高農演講,到場後他發現沒時間彩排與測試音響器材,發表三分鐘「感想」後宣布取消演講,留下滿場師生,網友們立即在宅神臉書筆戰,有人形容名人「驚」彩演講又添一筆。
  到現場,上一場活動未結束…
台中高農邀朱學恒前天下午二點到校演講,講題是「創意與熱情」,朱學恒安排太陽劇團台灣舞者陳星合擔任神秘嘉賓,但他下午一點卅分到現場,發現學校上一場活動還未結束。
校方說,朱的助理要求清場做準備,由於全校二千多名學生已在禮堂,教官表示短時間清場有困難,但也立即協調應變措施;然而校方還來不及宣布,朱學恒拿起麥克風發表不到三分鐘談話,宣布取消演講,隨即離去。
  朱學恒:演講需要準備…
朱學恒在臉書上貼出他三分鐘談話影片,「演講需要準備,包含排練、音響器材測試,但沒有時間做,來這邊演講都是自己貼錢,怎麼會遇到這種情形?這是我演講以來遇過最少見的狀況,如果有錯一切都是我們的錯,我們沒有連絡好、沒有安排好,導致各位沒辦法看到我們的演講。」
  校方說,朱助理沒說清楚…
台中高農輔導室主任鄭淑君表示,活動過程都是跟朱學恒的助理聯繫,助理有問是否可帶神秘嘉賓?校方答應並也願意補助車資,也知道朱會提早半小時抵達,但從頭到尾沒有提到「演講會有表演,需要事先彩排」。
校方表示,當時願意配合清場,但朱掉頭就走,來不及溝通,若知道「有表演、需清場」,會把兩場活動時間對調;兩個活動排在一起,是希望節省學生集合時間。
  學生說,希望朱能再來…
台中高農學生看到朱的臉書,留言希望他能再到學校來;他回應這要看緣分。網友質疑學校不夠尊重演講者,也有網友暗指朱耍大牌。
  討論
  哈,實在看不出大師有啥專業
我們也常去演講,其實不必這樣!演講者不是只關心演講內容,你的一舉一動,也是社會參考的表率,若是演講內容及故事經驗再如何成功,但做人失敗不懂為人處世之道,其實也是枉費!!,演講者若覺的不受尊重,掉頭就走,您又尊重無辜的學生了嗎?學校不要再請他演講了,意義已經不大了,只是一個負面的反效果教材!!
  臺灣最令人詬病的風氣就是愛處處找梗。就不能有更謙卑良善的模範嗎?少拿專業凌駕與人和善的處事態度,著實不敢苟同。
2012-03-23 12:21:47
阿楨
李家同心肌梗塞 手術成功【聯合報2011.07.21

暢銷作家李家同日前突然身體不適送醫,診斷罹患心肌梗塞,醫院一度發出病危通知,緊急手術進行心導管與支架,手術相當成功,目前已轉到一般病房,李家同擔心太多人去看他,發電子郵件告訴親朋好友,「不要來看我」。
李家同身材清瘦,很少上醫院,他是十六日晚上十點多入睡時,發覺背痛、胸悶,無法睡覺,第二天清晨六點,家人送他到馬偕新竹醫院檢查,發現心電圖異常,有心肌梗塞現象,醫院緊急召回休假中的心臟科主治醫師劉俞旻,進行心導管檢查。
李家同妻子說,劉俞旻檢查發現,心臟三條主要血管中有兩條阻塞,他在其中一條血管中裝了支架,「很幸運,約四十分鐘,就完成手術」。
李家同在加護病房住了三天後,昨天轉到一般病房休養,他給親友寫了郵件,原文如下:
「上周日,我得了心肌梗塞的病,做了心導管,也裝了支架,進了加護病房,太太也收到了病危通知書。目前我已離開了加護病房,因為我常常發燒,因此也氣喘,可是用一句護士對我的形容:『你的生命跡象良好』。總該告訴我的好朋友一聲,我的天主教徒,已有神父來替我作敷油聖事,我可以平安地離去的。我已轉至一般病房,請各位不要來看我」。
李妻說,因為在檢查與手術中,感染了細菌,肺部積水,李家同這幾天都發燒,醫師除予抗生素治療,還做細菌培養,希望找到原因。
李家同講話會喘,但仍接聽本報記者電話,強調馬偕新竹醫院的服務很好,很感謝醫師。
2011-07-21 10:23:49
版主回應
公視人生劇展「雨來了」

故事大綱
「雨來了」改編自蔡昭仙的同名小說。以民國五十年代末期的台灣鄉下為背景,描述一位單純鄉下女子的戀情.透過女主角輾轉搭車尋男友的過程,逐步呈現出一段感人的情節.
該劇最大的特色,在於以黑白與彩色交錯拍攝,而其黑白與彩色畫面之安排,正好與一般戲劇節目以黑白畫面呈現回憶情節相反,形成一種極為特殊的風格。

演員: 郁芳 周偉傑 金震宇 林正雄 曾富琳 陳怡真 沈雪貞

遙控器轉呀轉地來到了公視,看到了約50年代穿著打扮的郁方,氣質非常的清新,短短的學生頭,粗布衣衫,霎那間,國中或高中的年輕的我們似乎也跑到了眼前......同樣的天真.浪漫.單純.
傳統認命的郁方乖巧地本分地把長女的角色扮演好,為了家裏的弟妹們,沒繼續升學便到理髮店就業了,也因此認識了她心中的第一個男人"陳進".陳進與當兵的同袍去理髮而認識了郁方,陳進也了解到自己富裕的家庭背景是不可能與郁方有任何結果的,所以一直保持著淡淡的友誼,直到那場突來的大雨,打破了藩籬,也打破了禁忌,他們已經無法回到過去了,但是他們也沒有未來,陳進即將退伍回鄉去,郁方雖然傳統,但卻不認命,堅持要有愛情的婚姻,所以拒絕了長輩為她安排的婚事.而這時她也發覺自己懷孕了,急著寫信給陳進,信卻通通被攔截在陳進的母親那裡,於是郁方決定自己搭火車到彰化去找陳進並且先寫信告知,請他來火車站接她.

這一天一樣是雨天,陳進的好友受陳進的姊姊與母親所託,把陳進引開而不在家,郁方只好自己來到陳進的家,陳進的母親堅持要待郁方去驗孕,如果真的懷孕了還要她順便把小孩拿掉,郁方嘴裏不停地說著要找陳進,但最後卻似遊魂般的坐進車裏,回想起也是這樣的大雨天,小時後的她卻跑到院子裏玩,媽媽叫她進來她不聽,後來滑倒受了傷,媽媽一邊心疼地看著她的腳傷,一邊罵她,下雨天叫你不要出來玩妳偏不聽...
小時後下雨天不聽話受的是皮肉傷,長大後,雨來了,受的傷害卻是一輩子的痛.片名"雨來了"取得真好,我心中不禁稱讚著.
而我們究竟是該宿命地接受安排或是勇敢地去愛去痛呢?
在現代這女男平等的社會裏,我想還是有著類似的情節上演,也許不再是為了門不當戶不對,尤其現在流行的是速食愛情,分手的原因更多元化了,但是一旦懷孕,總是女孩子吃虧,衷心希望女生們勇於追求自我,追求愛情的同時,也別忘了好好保護自己才是.也祝福大家雨後都出現美麗的彩虹!!

以前務農時代,父母對女孩子的貞操看的非常重,男孩對女孩做了那種事之後,就必須要負責任,反觀現在這個年代,男女思想開放,對感情太過認真,反而會被人笑,這世上怎麼還有這麼癡情的人,這個人怎麼這麼老實,一點情趣都沒有。這年代大家都是玩玩不用負責,男女朋友一個換過一個,交往太久,還會被人說,同一個人交這麼久,你不會膩嗎?這是什麼邏輯啊? 劇中有幾句對話,說的蠻寫實的,父母幫女兒相親的對象是一個老實人,阿母:「這年輕人好,努力上進又老實,嫁這種的好。」阿爸:「老實是好,不過如果太過老實,很難在這個社會生存。」老實好?還是奸詐好?自己斟酌吧!
剃頭店的老闆娘說:「感情要放也要懂得收,只會放不會收,到最後受傷最重的還是自己。」果然是有經過人生歷練的人,才會說出這種有智慧的話。
http://tw.myblog.yahoo.com/jw!3n8IhE2THRJFJO6iI__sq1F9eg--/article?mid=6176
2011-08-29 10:56:59
阿楨
「黑暗騎士」首映 美休學準博士濫射12死59傷【聯合報2012.07.21

美國科羅拉多奧羅拉(Aurora)發生戲院槍擊案,科州警方召開記者會公布傷亡結果,這起不幸事件共造成至少12人死亡,59人受傷。科州警方表示,兇嫌是霍姆斯(James Holmes),行兇動機等細節還在調查中。
針對這起重大槍擊事件,美國媒體記者提出美國行政部門是否應該考慮採取有效措施,遏制槍枝暴力問題。
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市郊區奧羅拉市「十六世紀」戲院,廿日凌晨首映蝙蝠俠系列電影最新一集「黑暗騎士:黎明昇起」時發生槍擊慘案,至少十二人死亡、五十多人受傷。警方已逮捕嫌犯廿四歲白人男子、休學醫學院博士候選人賀姆斯(James Holmes),至少搜出四件武器,聯邦調查局表示並無證據顯示此案與任何恐怖團體有關。
這是自2007年韓裔青年趙承熙在維吉尼亞理工大學開槍打死卅二人,打傷廿五人以來,美國死傷最慘重的槍擊案。美國總統歐巴馬對槍擊案表示「心碎」,批評惡行「無情也無理性」,呼籲全體國人團結一致,支持奧羅拉的民眾。電影發行公司華納也透過聲明「深表哀痛」。
  相關新聞
不開窗簾、不開燈 性格缺陷的黑暗神經學博士
美戲院血案嫌犯自稱「小丑」 仿漫畫行凶
醫師分析兇嫌:反社會獨行俠 疑妄想症
網路成癮 暴力高危險群
面具、假槍 美戲院禁帶入場
「小丑」的家恐怖詭雷拆除 可炸掉公寓
自動步槍卡彈 否則死傷更多
買彈藥布詭雷 屠殺計畫精算
哀悼屠殺慘案 美降半旗、總統選戰休兵
爆慘案 歐巴馬槍械立場成焦點

網路成癮 成暴力攻擊高危險群 2012/07/23 聯合晚報

美國丹佛發生電影院槍擊案,造成12人死亡、數十人受傷,嫌犯疑似模仿《蝙蝠俠》電影中的反派「小丑」犯案。台灣心理學會理事長、亞洲大學副校長、心理系講座教授柯慧貞針對大學生進行研究發現,網路成癮者的敵意反應、妄想意識較一般人高,有提高攻擊暴力行為的危險性,利用網路「忘憂增趣」與「解禁慾望」的網路使用者,成癮機會偏高。
研究團隊另針對567名大學生深入訪談,發現有自戀型性格障礙、反社會性格障礙、邊緣性性格障礙等三類性格障礙的大學生,網路成癮的比率偏高,分別達66.7%62.5%、52.2%。
2012-07-26 11:46:14
版主回應
李家同拒看「蝙蝠俠」 朱學恆回嗆【聯合報2012.07.25

美國科羅拉多州戲院槍擊案震驚全世界,清大榮譽講座教授李家同前天投書《聯合報》,呼籲民眾拒看蝙蝠俠系列等暴力電影;但「宅神」朱學恆不以為然,表示該片是反暴力電影,李家同是「焚書坑儒的霸凌」。
李家同日前以「美不禁槍,怎讓黎明昇起?」為題投書,認為美國的「槍械文化」、「暴力電影」和「電玩工業」的三種影響,讓悲劇一再上演,建議拒看「過分暴力的電影」。
  回應
  要說「譁眾取寵」,朱學恆不是第一把交椅嗎?一部電影,​屍橫遍野,子彈亂飛,爆破流血,然後到最後說我們反對暴​力,因為主角反對暴力。這不是很偽善?你怎麼知道觀眾會​把「主角」當偶像?還是把「反派」當偶像?還是看多了爆​破流血,覺得有人害怕、尖叫、受傷、死亡,都不是那麼值​得大驚小怪,反而病態的覺得亢奮。
  事實上,李老師也只是說「拒看」,而不是「禁看」。我覺得李老師的觀點,比較像是建議觀眾的一個價值觀,而​去主動篩選電影、節目。
  美國整個文化就是崇拜大肌肉、槍砲。然後,每次大家討論​香菸是否有害人體,電影暴力是否影響犯罪行為,媒體色情​是否影響犯罪行無。利益團體,一定會告訴你,學術研究無​法證實這些論述。但,我們真的需要十年二十年的研究,才能知道答案嗎?一​個人可以在網路上打互動遊戲,每天殺幾百個虛擬人物。如​果這個人本來就是邊緣性格,他難道不會就跨過了那條線嗎​?如果他一直沒有接觸這種暴力、血腥的遊戲,他是不是比​較不可能跨越這條線? 這些問題,學術研究可以有很多假設,然後最後的結論都是​inconclusive。 而這些學術研究,往往也淪為財團的擋箭牌,變成利益團體​的操弄工具。 我們真的要很聰明,才能看穿這一點嗎?
  這位朱學恆是出了名的逢李家同必反的人物(原因請看以下​的鏈結http://​shianzen.pixnet.net/blog/​post/1094312),所以別太認真對待他的文章。

學術孤島上 博士生等救援【聯合報╱黃瓊萩/台大博士後研究員(高雄市)

這次奧羅拉市戲院血案的凶手賀姆斯,按照媒體報導,平常是個聰明木訥的博士生。但我相信,要是有人深入訪問他的同學,大概有不少人會以「怪咖」形容他。不過這在博士生群體中,也不是什麼新鮮事。
比較直白的說法應該是:博士生幾乎人人是怪咖。有人在就讀博士班前就已經怪,但也有不少人,是在漫長艱辛的學術訓練中與正常脫軌。
在美國的學術制度下,要成為博士必須經歷一道又一道的難關。首先是密集的修課過程。第二關是資格考。每個系總有些博士生,在這陣亡然後永遠離開校園。之後還必須寫出論文大綱並通過口試,才能成為博士候選人。
在我的領域裡,走到這一關時,通常有一半的人會失敗。最後才是寫完論文、完成答辯,拿到學位。要通過這一關又一關的挑戰,必須經年累月地專注與努力。聰明才智往往不是過關的關鍵,決心、毅力和超乎常人的忍耐力才是。
賀姆斯是一個極端例子。這個極端例子,某種程度上提醒人們,注意學術圈這個備受尊敬、但不代表擁有充分物質與心理支持的工作環境。
孤寂與絕望,是賀姆斯想變成大反派小丑的催化劑。避免賀姆斯的例子再發生,重點是增進學校與社會整體的心理健康,並注意個別學生的偏差行為。多對身邊的人付出關懷,也許才是預防極端暴力案件的根本之道。
  回應
  有人拿著刀子逼你念博士嗎?自己選擇這條路,還要人家去救你脫離苦海。
  藉別人悲劇討資源,不覺得可恥嗎?高雄人是習慣自覺天下人都欠他們的嗎?   
  博後,幫個忙,去做研究吧.... 你這樣說,豈不是把全國數千(或數萬)擁有博士學位的人,包括你老闆,都說成怪咖了嗎?真實世界,比唸博班更苦的事比比皆是!不要以為自己的苦最苦,別人的苦不苦!
  從學術圈這個備受尊敬的工作環境寫出來的文章果然是神仙放屁 - 不同凡響。 看了本文的直覺是:學術圈了不起呀!博士生了不起呀!這些人拿了社會最多的資源,不但回頭要求備受尊重,現在還借事借端等待救援! 一:不是職業無貴賤嗎,為何學術圈要備受尊敬? 二:博士生幾乎人人是怪咖。這是事實嗎?如果不是,再假設不成立的狀況本文不必探究。如是,那如何解決問題呢?不要設立博士班or把博士班設在精神病院? 三:博士學位會比社會人的壓力大? 四:博士學程=生活的孤寂?自己孤僻別拉著他人一起下水。 五:在我的領域,走到這一關時,通常有一半會失敗。這個失敗率滿低的,當年(1981)我考大學時錄取率不到40%,當時台灣所有的高中生及重考生都比你的壓力大。想來作者年紀還輕不知世事。創業撐得過三年、發明能量產賺錢、等等現實生活的成功率是多少?一半也敢拿出來說嘴!

另參本館:美國民族大熔爐 電玩與暴力 網路解憂丸 誰是宅族 《春雨》 流浪教師
2012-07-26 12:04:54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