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所見各有不同
任何一個詩人對「詩」本體的看法必定有他自己特定的認知,他就繞着這個設定的中軸把詩一首首寫了出來,形成他自己獨特的風格,這是造成一個寫詩的人成為真正詩人的基本修養。天下詩人千千萬萬就必定有千千萬萬對詩的看法,絕對不可能有统一的思想,詩也不可能像從装配線上的標準作業程序下產生出來。既然不可能有規格一致的詩,只好說詩是產自每個詩人自己的「偏見」似乎並不為過,所幸詩就是因為不是統一口徑寫出來的,所以詩壇才能像百花齊放的各顯異彩。
這是一個多元並舉的時代,詩的多元定義更令人嘖嘖稱奇。雲南有位詩人叫做雷平陽,他寫過很多出 人意外的詩,也得過一些不太平常的詩獎,有爭議也有叫好。最近他對詩歌的定義,看法更令人稱奇。當有人訪問他「什麽是詩歌」時,他回答說詩歌就是「觀世音菩薩」。詐聽之下以為詩是用來慈航普度眾生的,那是觀世音菩薩救世的法旨,詩的使命也許應該如此。然而雷平陽卻另有將文句拆開解釋的本領。他說「觀世」是指詩人跟外部的関係,要觀察和體認世界。「音」是詩歌的音律、節奏、韵味,係詩歌內部的藝術特徵。「菩薩」指詩人要有菩薩一樣的悲憫情懷,要能悲天憫人。他這樣對詩歌分解動作式的解釋,無論詩的內外都己顧及到,倒也四平八穩,大概平常人對詩和詩人的要求也過如此。
也有詩人用詩來論詩的。這種「論詩詩」早在唐代即己盛行,杜甫的く戲為六絕句>即是「論詩詩」的傳世之作,他對六朝的詩歌肯定其為「清麗詞句」,更有「凌雲健筆」,「龍文虎脊」的一面,他主張詩應兼收並蓄,力崇古調,也兼取新声,古今體並行不廢。這可與我們現在動不動就反傳统,其氣派真不可以道理計。我們現在也有「論詩詩」,但在詩中明言主張反傳统的尚未見到,只是他們詩的表現早己不是傳统「清麗」「凌雲」的那一套。北鳥在走過朦朧,遊歴海外歸來後,發現當今漢語詩己淪落至不成體统,他說過一句令人深思的話,「詩,屬於抽屉和鎖」。不知他是發現當今詩已浮華不實,需要沉澱。還是詩己必須禁閉思過,暫時不能見人?
現今論新詩的詩,大概每位新詩人多少都寫過。大家和大師的不必細說,因為早己成為經典,現在摘幾則不為人知,倒也滿新鮮有趣的說一說。菲華名詩人和權十五歲即曾在馬尼剌的「菲華青年文藝營」,接受過當年(1960)詩壇大老覃子豪主持的詩的講授,並開始寫新詩,出過四本詩集和兩本評論,但直到1990年,他寫了一首題目為く詩>的詩,向他的一位同時間寫詩,卻不屬同一詩社的好友垂明(按即「千島詩刊」的莊垂明)請教,因為他對詩起了疑問﹕
詩
一一給垂明
輕聲問你
什麽是詩
你含笑不答
只睇着
屋蓋上
一對依偎的
鴿子
這首詩短得精緻,卻含蘊深邃。他低聲輕問,對方卻是笑而答,只看着屋頂上一對依偎在一起的鴿子,這情景,有如禪師的不輕易啓口,全賴弟子自己去體悟。原來詩的存在就如那對依偎在一起的鴿子,透露出的訊息是極精誠的愛戀,純潔,安寧與尊重,若問「什麽是詩」,眼前景物就是最美滿的答案,只是盡在言中,必須用心去靜思。
大陸河南新鄉有位筆名香泉先生,在2009年三月十日發表了一首「一個詩人給我的留言」,對「詩是什麼」有着自虐和否定其存在的輕篾表現,非常特殊:
一個詩人給我的信
詩歌是內心深處子夜裡飄渺的獨白
偏激和頹廢遺棄的私生子
飽受刺激者無所不在的夢囈
你不要窺探我的隱私
我不在乎你的理解
我的詩歌是潛行的象形文字
在天書的扉頁上像一隻蚯蚓
尋找適合的鬆軟
或者是水 自然地流向谷底
你的作用是讀或是不讀
遺忘或是不遺忘
這十一行的短詩裡有六行都在描述他認為的詩的形相。啓始三行全係負面不堪的殘敗意象,包括「內心深處子夜裡飄渺的獨白,偏激頹廢遺棄的私生子,飽受刺激者無所不在的夢囈」,這種極度殘酷的自剖,其實無非是詩人自己不願以詩討好現實的自我調侃。自第六行至第九行則在解釋他的詩歌的不合時宜,表露出他的詩其實都非比尋常,不是潛行的象形文字,便是天書上一隻尋找適合鬆軟的蚯蚓,再就是自然地流向低處的水,都隱約表露出他的傲氣和凡,所以他不求人理解,他的詩你讀或不讀,遺忘或不遺忘,他都不在乎。好一個個性十足,毫不在意詩外喧嘩的硬漢詩人,我打心底敬重。他對詩的認知有他獨到之處,也值得學習。
文章定位:
人氣(510) | 回應(1)| 推薦 (
2)|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