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5-06 13:38:38| 人氣676| 回應3 | 上一篇 | 下一篇

第一組報告:凌叔華的小說"楊媽"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一、作者  (負責人:企管一 周喻婷)

  凌叔華(1900~1991),原名凌瑞堂。筆名瑞堂、瑞唐、叔華、素心等。 原籍廣東,與夫陳源(西瀅)旅居北平,以小說「花之寺」開始馳聘文壇;民國十四年到十六年間的短篇集也以此為名,自從民國十七年她的《花之寺》短篇小說集問世以後便一鳴驚人,與冰心、廬隱等成為名女作家之一。所作「繡枕」是中國第一篇依靠充滿戲劇性諷刺象徵來維持氣氛的小說。蘇雪林其文中說:「叔華既有東方典型美人的特質,她的作品也幽深、嫻靜、溫婉、細緻, 富有女性溫柔的氣質。」趙聰也認為她是「純粹東方型的溫淑才女」。因作品中有許多是寫女子在愛情中採取主動的題材,因而有「中國的殊曼斐兒」之稱,也有人將她與冰心、陳衡哲並列為中國新文壇的「閨秀派」,是由於她們的作品都委婉含蓄,並以心靈的變化見長的緣故。作品有短篇小說「花之寺」、「女人」、「小孩」、「小哥兒倆」等。抗戰末期,陳西瀅先生由政府派往歐洲,調查文教,後任我國駐聯合國文教組織常任代表工作,長期留駐國外。夫人及女亦偕往,現均居於英倫。

  五四時期,可說是我國近現代婦女解放運動蓬勃發展的黃金時代,思想界上紛紛熱烈地討論各類婦女問題,也在這個時候,中國現代文學的第一代女作家們也群起出現。凌叔華(1900~1990)是五四後期崛起於文壇的女作家,她屬於現代文學第一個十年,也就是這第一代的女性小說家。一九二四年起,她的文章開始發表在《晨報副刊》,再來是《現代評論》及《新月》月刊等刊物上,直至一九三五年之前分別出版了《花之寺》、《女人》及《小哥兒倆》三本短篇小說集,此外,加上一九五三年她在倫敦出版的英文短篇自傳小說集《古韻》(Ancient Melodies)一共四本,是她生平大部分小說的結集。其中,前三本發表於抗戰之前,對現代文壇產生了較多的影響,不似《古韻》要到近幾年才有譯本在中國出現。

  蘇雪林女士曾這樣形容凌叔華的其人其聞:「叔華既具有東方典型美人的美,她的作品也幽深、嫻靜、溫婉、細緻,富有女性溫柔的氣質。……叔華的作品,可說是百分之百女性的。正所謂『文如其人』。」如沈從文曾說:「叔華女士,有些人說,從最近幾篇作品中,看出他與曼殊菲爾相似的地方,富於女性的筆致,細膩而乾淨……。」可以這樣說,凌叔華是以自己的稟性、氣質融入於她的作品中,而呈現一種富於女性特質的婉約文風。由於她長於描寫女性細微的心理變化,又能以「女性的筆致」委婉出之「細膩而乾淨」,還被當時人拿來和同是二十世紀初擅長女性心理寫實的英國女作家曼殊菲爾相提並論。我們確實可以發現,在她筆下的女子無論是時代中的舊式女性,還是新女性,總是在她婉約、凝鍊的筆端裡浮現,不似盧隱般的傾訴哀感,也沒有馮阮君的大膽奔放,她常是客觀、冷靜的描摹她所關注的人與事,而成就個人擅於掌握女性微妙心理的溫文婉風,在當時獨樹一格。

  在凌叔華的小說中,婦女與兒童是她最擅長也是寫最多的題材,而在婦女題材中,她所切入的女性以及圍繞著這些女主人公的,或是說她們關心的事,通常是「戀愛」、「婚姻」與「家庭」這些主題,在作者所有的五十多篇小說,關於這樣主題的,就有三十餘篇之多。這可能由於當時大部分婦女的生活範圍仍很有限,加以在這個要求個性解放並以追求婚戀自由為發端的時代背景下,表現個人追求的婚姻與戀愛是一個風行的題材,包括女作家的作品在內。本文主要的就在探討她小說裡這些過渡時代中面貌多樣的女性們,關於她們所面對的婚戀、家庭之種種遭遇情況與所表現的態度。

  凌叔華筆下的女性相當的豐富多樣。我們從《古韻》裡知道,凌叔華小生長在一個擁有眾多女性的大家庭,這個大家庭提供她一個很好的觀察背景。在她為數不多且全為短篇的小說作品裡能有這樣豐富的呈現,可以看出她是從自身出發,對於她周遭各樣女生的深刻關照。大體而言,凌叔華對舊式家庭的女性多描寫她們保守認命的思想、哀傷失望的心情和不幸的命運,體現了舊家庭父權保守專制下,女子們迷信、宿命與守舊、依附的性格。

  夏志清:「一開始就顯示出一種較成熟的感情敏銳的觀察力,潛力也大。做為一個敏銳的觀察者,觀察在一個過渡時期中國婦女的挫折與悲慘遭遇,凌叔華是不亞於任何作家的。」

二、大意  (負責人:經濟一 劉純杏)

  故事是敘述主角〝楊媽〞,到一戶人家應徵女僕的工作,女主人一眼便覺得很喜歡她,而且唯一的要求也只是要一天的假去找尋失聯已久的兒子,便應允了。接著的日子,楊媽把所有的工作都打理得十分完美也很受到主人家的讚嘆;但男主人卻發現楊媽夜裡總是在做針線活,以為楊媽是因為需要用錢才到外面攬生意作,男主人因為想幫助楊媽,便與太太商量給楊媽加薪不要讓她累壞身體。在女主人詢問過後才得知楊媽夜裡所做的衣服是要給兒子的,而楊媽說什麼也不肯加薪,女主人也只得作罷。楊媽仍依舊帶著衣服漫無目的尋找兒子;一日楊媽又去找兒子了,碰巧楊媽的堂妹來主人家找她,女主人正好悶的發慌,便留她下來聊聊楊媽的過去,也才得知以前楊媽受到姑太及婆婆的欺凌,先生又是個順從母親的人,楊媽所生的四個孩子,倖存的也只剩一個。而當楊媽先生染病不久病逝後,出嫁了的姑太便把婆婆與家裡值錢的東西都帶到夫家,留下楊媽母子兩人;而楊媽的小孩由於從小便受到家人的溺愛,致使他不學好,當被學塾的先生趕出後,便立志不讀書。更不顧楊媽的反對跑去當兵,女主人聽了後,便找機會勸楊媽不要理會這不孝子。久了之後女主人便擔心起揚媽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就與男主人商量幫忙打聽楊媽兒子的下落,但最後,男主人卻接到楊媽兒子的部隊遠退到千里迢迢的甘肅的消息,生死不明,原不欲告訴楊媽這消息,但卻被楊媽偷聽到,隔天才發現楊媽帶著要給兒子的衣服離去了,雖然擔心卻也無可奈何,而楊媽卻毫無音訊了。

  <楊媽>是描寫一個辛勞的母親,白天幫傭,夜晚還趕做棉衣,以便找到兒子能親手交給他。楊媽的際遇很苦,十五歲就出嫁,不但婆家對她百般欺虐,成天鬼混的丈夫又早死。她養了四胎只活了一個,僅剩的膿包兒子又不學好,一句話沒留就跟著招兵的走了,楊媽抱著希望,不死心地按月尋找。一天,只聽說兒子有可能在甘肅,還不知是死是活,她不管一路有無車船,便悄悄在夜裡出走尋子去了。這是很基本的中國痴心母親,真的是「孝順兒孫誰見了?」。凌叔華的作品大多數均寫中產人家溫飽女性,透過本文對母親形象的描寫,可以看到凌叔華的另一面-對中下階層窮苦的自我犧牲的女性命運的同情,具有廣大社會意義。(楊媽:悲苦的母親形象。)

三、藝術手法  (負責人:經濟一 郭文軒)

1.從一篇平凡的文章中藉由一些言語的表達,使得一個母親的偉大很自然的呈現出來;並且以回顧過去的方法讓大家更了解楊媽有多愛這麼孩子。
2.全觀式的敘述角度,讓我們可以從每個角度去切入,不是單就一個人的想法以偏概全。
3.開放式的結局,作者沒有寫出楊媽最後到底怎麼了,而是留下了讓我們想像的空間,最後楊媽是否有到達甘肅甚至是找到兒子,我們只能猜想,卻永遠沒有答案。

四、心得報告  (負責人:經濟一 蔡孟頻)

  在整個小說[楊媽]當中主要圍繞在楊媽這個人物上描寫。楊媽的個性溫柔敦厚,過於老實,做事勤快,有時固執得有點傻。楊媽是個傳統的婦女,將三從四德,夫死從子這些倫理謹記在心。但遵守這些並未她帶來好處。

  她是個苦命的人,生了四個孩子,卻只養活了一個,小姑欺負她,婆婆厭惡她,丈夫也懦弱無能,僅存的孩子卻也不成才。雖然孩子不爭氣,可是楊媽卻仍然替孩子收拾一次又一次的爛攤子,不停為孩子講話維持形象,包容孩子的所有過錯。楊媽夜以繼日辛苦的幹活,一生拼命賺來的錢也幾乎都花在她兒子的身上。明明不知道兒子在何方,卻還是深信總會碰巧遇上他,並在晚上不顧眼睛的疲勞為他編織衣服。並且不再計較孩子回來後要學什麼,她只求孩子平安就好。這一切一切都因為她遵守「夫死從子」還有母親偉大的情操,孩子永遠是母親心頭的一塊肉,她怎麼捨得割捨?

  經過一連串尋找打聽,後來透過高先生輾轉得知,楊媽的兒子應該是到了甘肅省。在那個年代,火車輪船都無法到達,楊媽這樣一個老婦人,獨自前往,這路途遙遠艱辛,難道她不怕嗎?我想她是不害怕的,因為她抱持著一顆找回孩子的堅定的心,哪裡有希望她就去了,哪怕是前面有打劫土匪,或者豺狼虎豹,根本不放在眼裡。她離開高家時還不忘帶上自己為孩子準備的棉衣服,雖然只是一件普通的棉衣,平凡中反倒更顯出母親那份不求回報的心情。這樣一位母親無盡的愛,無私無悔的付出,令人為之動容同情。

  最後故事輕輕的帶過『楊媽到底也沒有回來』這一句話,讓人有種無奈卻同情的感覺。也許是找到了吧,但找到又會如何?也許沒找到,那楊媽又會去哪裡呢?結果如何,作者讓讀者自己聯想,但不管結局為何,都會為楊媽的傻感到不捨與心疼、為她的偉大感到佩服。

五、讀後心得

‧經濟一 郭文軒 496510031 2008/04/21
  我覺得這篇文其實很平凡,但反而可以顯現出一個母親疼愛孩子的心情,不求回報,只要孩子平安,即使孩子在不成材,畢竟是自己的孩子;所以並不是那麼簡單就能剪斷對孩子的牽掛,平凡中反倒更顯出母親那份不求回報的心情。另外文章中也用一些常說的俗語『鍋裡有飯大家吃』、『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一千年都是你們的母子』更深切的表達出很多情境和情感。

  平凡中顯現不平凡,楊媽就是很好的例子,母親疼愛孩子是很平凡的事,但不平凡的卻是她為我們付出多少是無法計算衡量的;一句句的話都顯露出楊媽的可憐,但她卻總是不怨天、不尤人,只是盡力做好自己能做的事,這不就是她的偉大之處。

  到了最後,她還是為了孩子,而離開了;作者對也並沒有再敘述,而是留下了讓我們想像思考的空間,而他到底有沒有到達甘肅找到孩子,我們卻永遠無法得知,只能憑空想像。

‧經濟一 劉純杏 496510076 2008/04/22

  在保守的傳統社會裡,媳婦總是處在最卑微的地位,對於一切不合理的事情只能以忍回應;在故事中,王媽正是以忍去回應姑太、婆婆、丈夫、軍人等人。相對於故事中的高太太及王媽的堂妹,真覺得王媽是個傻傻的老好人。不過,故事中最令我感動的是母愛。王媽在奮力工作的生活中,還得去擔心不告而別的不成才兒子的下落,並不斷幫自己的兒子說話,甚至千里尋子…這母愛的偉大,也許只要當媽媽之後才會了解。楊媽總把一切的苦往肚裡吞,令人看了真覺得於心不忍。全文不含一滴淚、一絲同情,卻直叫人憐惜。

‧經濟一 蔡孟頻 496510028 2008/04/23
  整個小說圍繞在楊媽這個人物上打轉。楊媽的個性溫柔老實,做事勤快,卻有個不成材的兒子。楊媽是個傳統的婦女,謹記著三從四德,夫死從子這個倫理。但遵守這些並未他帶來好處。他是個苦命的人,生了四個孩子,卻只養活了一個,姑太欺負他,婆婆厭惡他,丈夫也懦弱無能,僅存的孩子卻也不爭氣。楊媽夜以繼日辛苦的幹活,一生拼命賺來的錢幾乎都花在他兒子的身上。明明不知道兒子在何方,卻還是深信總會遇到他,總會碰上他,並在晚上不顧眼睛的疲勞為兒子編織衣服。並且不計較孩子回來後要學什麼,他只求孩子平安就好。這一切一切都因為他遵守夫死從子、孩子是他心頭的一塊肉,他怎麼捨得割捨?。後來經過高先生輾轉得知,楊媽的兒子應該是到了甘肅省。在那個年代,火車輪船都無法到達,楊媽這樣一個老婦人,獨自前往,這路途遙遠艱辛,難道他不怕嗎?我想他是不害怕的,因為她抱持著一個找回孩子的堅心,哪裡有希望他就去了,哪怕是前面有打劫土匪,或者才狼虎豹,他根本不放在眼裡。他離開高佳時還不忘將自己為孩子準備的棉衣服帶在身上,想見他仍然抱持著很大的希望。這樣一位母親無盡的愛,無私無悔的付出,令人為之動容同情。但也不得不對這樣一個固執的想法感到可悲。故事輕輕的帶過『楊媽到底也沒有回來』,讓人有種無奈卻同情的感覺。也許是找到了吧,但找到又會如何?也許沒找到,那楊媽又會去哪裡呢?結果如何,作者讓讀著自己聯想,但不管結局違和,知道的是楊媽如此的傻,令人不捨。

‧政治一 楊珺婷 496330045 2008/04/23
  看到楊媽這樣找自己心愛的兒子很令人心疼,畢竟他日子過的很辛苦又時時掛念兒子,讓人看了很鼻酸難過,也會讓思考自己對爸爸媽媽的態度及相處情形,看完本文後,會讓自己覺得要對爸爸媽媽再更好一點,讓他們再幸福一點!!!

‧企管一 周喻婷 496520026 2008/05/03
  故事中楊媽的傻可以說是在當時的社會環境和本身個性的影響下而產生出來的。在婦女身分地位並不高的傳統社會中,大部分的女性只能遵循「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的命運。楊媽本身是一個傳統憨厚老實的人,所以對於某些事會存在著莫名的執著;楊媽處處為人設想,卻常會變成爛好人或是好欺負的人;我們可以從幾句短短的對話中看出楊媽為人善良且為人著想的地方,例如楊媽遭遇到難處時,堂妹勸她去要債應急,楊媽卻顧忌親戚的面子,不肯去要;就像堂妹說的對方既然生活上沒什麼難處,自己處境又那麼艱難,就是借錢也是合情合理,何況是去要債;那句「若是跟到好人,他會很快的改過來,他爹末了跑回家那年,改邪歸正不是很快的嗎」其實也是在為自己的丈夫辯解,文中提到他是生病才回家,一個生病的人有怎麼能搞怪呢?兒子成天只喜歡和狐群狗黨鬼混,就是真的遇上了好人,有那麼容易就能改過嗎?楊媽四處打聽兒子的下落,一個上了年紀的婦女一邊做著女僕的工作,一邊還擔心著兒子的下落,還處處為他辯護,甚至於遠赴天涯尋子的決心,實非常人所為;但不能否認的是她所表現出來的母愛的偉大確實令人動容。楊媽的天性事實上也是他身遭不幸的因素之一,凡事只懂得逆來順受,不懂得抵抗,保守的傳統社會確實是對婦女的思想造成很大的壓迫,很多事情上女性必須讓步,然而也許有時如果楊媽採取較強硬的態度,那麼說不定人生就會有不同的境遇了,不過這天性也就是時代的產物、楊媽的特色吧!將一切的苦悶不幸往肚裡吞,只以苦笑微微帶過,忍耐包容一切的態度,正是我們既欽佩又惋惜的地方。
  這也讓我們想到,我們看許多感人的故事,會覺得感動、會覺得能體會其中人物的悲苦,或許是因為他們展現出來的感情在作者的文筆下,顯得更露骨,更直接的呈現在我們的面前,又或者在刻意的渲染之下,使我們感到更大的張力,甚至比我們日常所感受到的更像”真實”,才那麼容易觸動人心吧,文中雖不直接敘述這母愛的偉大,但在平常的對話之中,卻能讓我們感受到他所想表現出來的意涵。

台長: 辛金順老師
人氣(676) | 回應(3)|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辛金順老師
‧經濟一 吳靜宜 496510093 2008/05/04

  本篇敘述一個以丈夫孩子為上的女人,在這種父權社會體系下,女人似乎都喪失了自我,全心全意為家庭付出,自我意識缺乏的令人疼惜,故事主角楊媽為了養家餬口才不得不離開家庭,但在工作中,還是惦記著自己的孩子,縱使孩子在怎麼不孝順,還是發揮母愛精神,當作是寶一樣的寵愛著,很傻卻又令人敬佩,縱使生活再苦,周遭的環境人事物如何考驗他,他還是默默的忍了下來,不怨天也不尤人,盡自己的本分,也不貪心不貪錢,認為不是以自己的力量掙來的錢就不該多拿,多麼令人佩服的女人,有著不屈不撓的毅力,為了尋找自己的孩子,可以跨越好幾千哩,也不退縮,他的一生全都奉獻在他人手中,這種精神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學得來,也不是每個人都能有那麼寬容的度量忍受一切不愉快。還有,楊媽擔心孩子的那種焦急的心情,讓他不得不在天黑時趕快啟程尋子,有多少人把孩子看的比自己的命還重要?我想,依現在的價值觀而言,應該不多吧!
2008-05-06 13:49:09
學生
老師您好
我是您星期四早上班級的學生
由於上次撥映的影片”幸福時光”我還想再看一次
如果方便的話不知道能不能跟老師借回來看
我會在5/8號下課的時候跟老師借
謝謝
2008-05-06 19:25:13
學生
化生一 496260005 余佳儒

感覺上,文中的楊媽是以一種癡迷的態度來對自己的兒子好。我覺得原因有三,1.因為楊媽只有這麼一個小孩,雖然她生過三個小孩,但是,這個兒子是自己唯一活下來的兒子,所以楊媽特別的疼愛他,即使要楊媽一直跟在他的屁股後收拾他所製造的爛攤子,楊媽也在所不惜。2.從以前的角度來看,有一種重男輕女的觀念,生了男生就比較重要,因為男生的身上,被視為可以傳宗接代,所以父母自然也會比較疼惜男生。3.最後一個原因則是因為,為中楊媽有提到說小時候他的兒子變離開父母了,楊媽也許會因為小時候沒有照顧到自己的兒子而對自己的兒子在心中產生一種愧疚感,這種愧疚感也就造成了楊媽不斷的疼愛自己的兒子。文中的楊媽是在刻畫一個吃苦耐勞的女性,也是作者擅長描述的一個方面。作者利用小姑欺負楊媽借錢不還、楊媽的丈夫出外打混、楊媽的兒子不成器等情節來說明,即使現實生活中再怎麼辛苦,楊媽依舊承擔下所有的重任。而且已楊媽跑到甘肅省及半夜縫衣這兩件事來刻劃出楊媽疼惜自己兒子的樣子。雖然文末未提到楊媽是否有找到自己的兒子,但還是說明了楊媽對自己兒子所展現的無私的母愛。
2008-05-08 00:08:53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