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1-26 15:18:25| 人氣1,019| 回應8 | 上一篇 | 下一篇

澳網美好的驚歎─台灣亞軍!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早上看到台灣新聞
說我們打入澳洲女雙的冠軍決賽
趕緊找到線上電視收看
台灣兩位小女生以『初生之犢不畏虎』的勇氣
和南非的兩位經驗老將,硬是打得平分秋色、毫不鬆懈
雖然最後獲得亞軍
但想到他們以非種子身分,竟打到最後的冠軍賽
這一路走來有太多的驚歎!
連南非的冠軍對手姊姊都預祝她們「有未來」喔!
詹詠然、莊佳容,妳們的表現真是太棒了!
I’m so proud of you!
台灣因為妳們而發光!

很可惜評論員怎麼說還是Chinese Taipei
只聽到一次Taiwan
真希望有一天能聽到Taiwan as a country!

照片來源:自由時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

台長: 深藍
人氣(1,019) | 回應(8)|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戀戀台灣 |
此分類下一篇:憶民歌
此分類上一篇:台灣何時才能向陽?

Sandy
南有仙蒂,北有娜塔莎
真是無獨有偶,南北各有相和絕唱。
南加州的洛杉磯有仙蒂和她的仙蒂角,而北加州的舊金山則有娜塔莎和她的愛神社。
這個愛神社全稱叫愛神國際婚姻集友社,它比仙蒂角更重大手筆運作,其建社宗旨是“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口氣真不小,似乎以盡收全美乃至加拿大的所有黃白求偶者於囊
中方爲快。聽起來真有一副“立足北加、放眼全美、胸懷世界”的大架式。
懷疑?
求證並非難事。實踐乃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
僅此社在十數家中英文報刊上登載的數百征友廣告中的一則,即可相見一斑。
時間:1997年6月21日
女,32,漂亮大方,5英尺6英寸,125LB,碩士。紐約市
女,48,離,髮型師,溫柔體貼,容貌佳,喜跳舞、郊遊。洛杉磯
女,44,離,博士,能幹、愛家、活力、旅遊、游泳、事業心。俄克拉何馬州
女,38,離,新聞工作,廚藝、音樂、寫作、仁慈大方、幽默。拉斯維加斯
女,26,英語文學,會計,聰明能幹、上進心、易相處、運動、音樂。聖荷賽市
女,30,離,秘書,愛好游泳、音樂、藝術、忠誠。
男,39,白人,碩士,工程師,未婚,愛好游泳運動。新澤西州
男,48,白人,程式設計師,離,5英尺7英寸,音樂、流行、足球、閱讀。德克薩斯州
男,36,白人,程式設計師,未婚,5英尺7英寸,音樂、跳舞、運動。德克薩斯州
男,57,白人,建築公司,離,文雅、有愛心、熱愛東方文化。德克薩斯州
在這個廣告中,男人都標明是白人,當然,女人們都不用特別標明瞭。可以看出愛神社的成員的確遍佈全美。
愛神社一個最巧妙的功能就在它的“集友”上。“婚姻”一詞太狹隘、太局限,目的性過於明確,很難有鬆動的餘地和靈活的彈性。而集友卻大不相同,可以充分提供想象和伸展的空間。娜塔莎爲集友作了一個很有說服力的解讀。所謂集友就是幫助會員通過有效的社會網路,最廣泛地結識盡可能多的不同階層的朋友。只有在建立朋友關係的基礎上,才能進一步發現對方值得敬愛仰慕之處,也才能自然而然産生另一種感情——愛情,成爲戀人。如果抱著這種態度,當然會很輕鬆地結交到異性或同性的朋友。
娜塔莎企圖改變華人對婚姻介紹的偏見。一般華人總認爲只有“困難戶”才到婚姻介紹所,而美國人卻不這樣認爲。一個很成功而又漂亮的姑娘,也可能找婚姻介紹所,因爲個人的圈子畢竟很有限,婚姻介紹所則能提供更大的選擇空間。
娜塔莎的愛神社可謂物美價廉,一年的會員費只要100美元,而那些美國婚姻介紹公司,尤其那些跨州的大公司,像GREAT EXPETATION或PATRICIA MOORE公司等則收費3000~5000美元。
這些公司定期在一些豪華的大飯店、大遊輪上舉辦活動,每年爲每一個會員安排幾次與異性的會面。有時會面跨州,但旅費要自己另出。這種公司的長處是生意大、網路廣、選擇餘地多,但短處是服務不可能細緻周到。娜塔莎愛神社的服務以低廉、務實、易行和快捷爲特點。會員填寫表格、留下照片、注明擇偶的具體要求即可。愛神社經常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辦各種交誼活動,並在會員和網路所及的範圍內爲其安排會面。
娜塔莎,掀起你的蓋頭來
愛神社的創始人叫娜塔莎。
娜塔莎?聽起來,像是一個來自俄羅斯或東歐國家一類斯拉夫語系地區的女郎。此斷大謬!
她是一位早年從中國廣東到香港,然後於1972年又來到美國的華人女子。鮮有人知這名
女子真實的中文姓名,就連現名在各種場合甚至中文刊物出現時,也只是用英文拼寫NATASHA,而非娜塔莎,就連英文也只用大寫。“娜塔莎”,只不過是筆者爲讀者閱讀方便而起的中文譯名罷了。有人說她中文姓謝,可她的華人前夫好像也姓謝,有人爲此糊塗不已,究竟她是隨夫姓,還是兩人本來就同姓。
娜塔莎與仙蒂算是屬同一年齡層,但二者風格迥異。
仙蒂看起來比她自己實際年齡要大一些,平時不修邊幅,顯得平實無華,以大嫂式的親和力見長。娜塔莎似乎永遠青春常在,不僅生理年齡比實際年齡要年輕,而且心理年齡比生理年齡更年輕,她本人服飾考究,招牌扮相相當美酷,舉手投足都性感而有魅力,有一股明星式的派頭,並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使其真面容若隱若現。說也湊巧,好萊塢有個叫娜塔莎·金斯基的女星,演過《苔絲姑娘》的主角,本人有著某種神秘色彩,風流韻事不斷,而又不落其他影星的俗套。後來,不知怎麽淡出影壇,很少人知道她的真面目。
仙蒂總一下子就把本不是熟知的你拉得很近,使你感到真和善。而娜塔莎則有意無意讓站在門外的你,覺得一種不可名狀的“距離美”。她讓你覺得她很近,又好像很遠;她很遠,又好像很近。
娜塔莎的故事遠比仙蒂更帶有引人入勝的戲劇情節,當然也更富浪漫傳奇色彩。
仙蒂的經歷公式很簡單:頭婚→離婚→再婚,僅一次性地把老中丈夫換成了一個老美丈夫。而娜塔莎的心路歷程和情感起伏就沒有這樣平坦,似乎滿是風風雨雨、雷雷電電。她的故事,有她自己講的,有熟人透露的,有旁人揣測的,恐怕也有好事者酒餘飯後胡說八道的。最具權威的說法來自舊金山華文報紙《新大陸》一篇專訪《一個女人的故事》。這家報紙是由中國大陸新移民創辦的。不管怎麽衆說紛紜,有幾點可以肯定:她有過慘痛的婚變;她的女兒也已成婚;她有過很多異性朋友;她有過不少白人異性朋友;她的現任丈夫是菲利普,一個白種男人。
娜塔莎傳奇的某些枝枝葉葉,是我們從不同的途徑得到的。
她在香港當過公關小姐,對付過形形色色的人物。當年她孤身一人來到美國。善結友、喜社交的天性,使她認識了許許多多不同國籍、不同種族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各種接觸中,很自然就幹了一些給人配配對子的事,尤其發現給黃白兩性的“拉郎配”或“拉娘配”很能使人上癮。久而久之,有白人男士問:“有華人女士可介紹的嗎?”或有華人女士問:“有白人男士可介紹的嗎?”她就會開玩笑地說:“現在暫時還沒有存貨。”但其實她格外留意,一遇到合適的機會,便立即通知某白男或某華女:“存貨已到,請來看樣品。”娜塔莎配成的對子,多得難以數清,其中有的都當了祖父母。
娜塔莎早年畢業於廣州最有名的執信女子學校。1996年,這個名校75周年校慶時,娜塔莎成爲整個活動的焦點人物。校長親自迎接她,歡迎她不遠萬裏從海外專程趕回。校友會的主席把《新大陸》對她的專訪,以及她同丈夫菲利普的結婚照,張貼在大海報欄上,鬧得風光無比,到處是欽佩的眼光。“您就是那位 NATASHA嗎?”年輕的學生們圍著她,傾訴著表達不完的景仰。
國內報刊的記者蜂擁而來,炒作新聞。其中一篇特寫題爲《來自名校執信中學的一位傳奇女子——NATASHA》。“什麽東西使您有一個動人的一生呢?”有記者問。
“勇敢、自信和堅毅,是我達到成功和克服困難的基礎。”她回答。這種回答乍一聽,似乎過於閃光,過於公式化,好像革命英雄或偉大歷史人物的豪言壯語。但細想一下,對娜塔莎,每一個字都有其特定的內涵,她的確有如此這般對付生活的勁頭。至少可以說,一個華人女人若有這樣的勁頭,還怕找不到和征服不了那些符合自己要求的白人男士麽?
娜塔莎對那些景仰她的年輕女學生們或羡慕她的國內女性們的潛在影響是巨大的、難以估量的。她當然會成爲她們生活方式的光輝樣板和偶像。絕大多數中國女人,不管是現實的還是浪漫的,最終還是要個安全感。
娜塔莎雖與仙蒂不同,但找的丈夫卻大爲雷同。娜塔莎的丈夫菲利普也像仙蒂的丈夫約翰一樣,都是高大挺拔、忠誠可靠、事業有成的中年白領男士。據說當年菲利普是娜塔莎衆多追求者中的一個。最初,菲利普見到雖徐娘半老,但花一般迷人的娜塔莎身邊衆星捧月,自愧不如,不敢求婚。後來,娜塔莎遭車禍受傷,竟損及面容。對漂亮女人來說,臉蛋比性命更貴重。正當娜塔莎心灰意冷之時,菲利普向她鄭重提出求婚,終於如願以償。
娜塔莎講了一個故事。某日,當時只作爲普通朋友的菲利普請她吃飯、看演出。一個從前的男朋友突然也來找她。兩個男人同時相遇,要是別的女人,一定尷尬得左右爲難,或是遮蓋,或是撒謊,結果必是兩相得罪,鬧個不歡而散。但娜塔莎畢竟是娜塔莎,不愧情場老手,她像阿慶嫂那樣,不慌不忙,得體有當,大大方方地把二人相互介紹,並提議當晚由她作東請兩位紳士吃飯。當然,紳士們的風度不會讓她這樣做。既然如此,她就理所當然地安排一個請吃飯,另一個請看演出。一女與二男居然和睦相處地共同度過一晚。這個夜晚之後,菲利普對她更爲欣賞。
娜塔莎相當灑脫。
愛神社有一個中國大陸來的中年知識女性,娜塔莎覺得她是一個賢內助型的女士,持家有方,懂得如何照顧家庭和丈夫,而這一點,自己卻不夠。於是,多少帶一點對前次婚姻失敗的反思或彌補,她把這個女子介紹給自己的前夫Mr.Shih。誰知倒是這位先生大不領情,先說了聲“一次婚姻就夠了”,一聲 “ByeBye”之後扭頭甩袖揚長而去。娜塔莎仍不死心,又
把這個女子推薦給一位與她本人好了整整10年的工程師,結果皆大歡喜,這兩人不久便比翼雙飛,喜結連理。如此一來,既做成生意幫助了會員,又將自己從情困中脫身,中文叫一箭雙雕,英文叫一石擊二鳥,何樂而不爲?
做女人做得如此爐火純青,這就是娜塔莎爲什麽是娜塔莎。
黃白婚姻大專家
娜塔莎被稱作婚姻專家。
本來,所謂專家者,必在某一領域,學歷、經歷、閱曆輕易可列出一大堆,著書立說、理論造詣與實踐經驗俱佳者方可稱之。這倒不算誇大其詞,娜塔莎的確很有自己的一套。在黃白交合的婚友問題上,可以說,她形成了自稱一家的“體系”。她不像那些隔靴搔癢的“專家們”。娜塔莎當然夠格兒去教導那些在黃白情場上初出茅廬者和淺嘗即失敗者。
她像仙蒂一樣本人中美婚姻成功,事實勝於雄辯。
她似乎很有心地讀了一些現代西方性心理學、性行爲學以及婚姻社會學之類的書。她又活學活用地將西方流行的《厚黑學》、《博弈論》、《理性決策學》同中國古代的《孫子兵法》一起揉在黃白交友的戰略戰術中。她竟能把國粹中道釋儒三家之說的原材料,經過自己的加工,再推銷給聽衆。她更是善於從各種人物的失敗與成功中歸納和抽取出某些規律性的東西。她也巧妙地利用媒體的作用先造成轟動效應,再將之與自己的生意形成良性互動。她竟能在一家報紙上以每期大半版的篇幅主持婚姻講座,而且圖文相映,聲情並茂,引人入勝。
她就像一位婚姻、愛情和兩性問題上的“病理學家”兼“大夫”,診治疾病,對症下藥,簡直妙手回春。拿她自己的比喻,她就像一個婚姻交友上的高級廚師,精通如何配菜,針對每個人的口味,配成色香味俱全的豐盛宴席。
娜塔莎的記憶力天賦驚人,全社六百多會員的情況她都了如指掌。誰與誰有過約會,她都心中有數。約見後爲什麽不成,她馬上就得到答案。一旦有一名新會員入會,她立即就能盤算她或他大概與哪一位舊會員配對合適。如果需要,她甚至會爲某些“老大難”會員進行類比見面。
娜塔莎說自己主持愛神社的宗旨是對全體會員負責,也是她做人的原則。她說她把會員當作自己的孩子,而耐心地對他或她進行指導、幫助、關心和鼓勵。當他或她找到理想伴侶時,她就像母親那樣爲之高興。“願撒下的愛種,能快開花結果”是她根本的生活理念。
“娜氏學”的真諦
不管尊稱還是戲稱,有人把娜塔莎的一套冠爲“娜氏學”。
“娜氏學”包含的“說教”都是些什麽呢?
一、眼緣說
中國有句俗話:“眼爲情媒”。有無眼緣,是黃白兩性交友的第一步。有人喜歡先看某異性對方的材料,再由愛神社提供雙方電話號碼,接著由某一方先主動打電話約會見面。但打電話本身是一個技巧問題,再加上文化差異和語言隔閡,很容易把好事弄砸了。
許多人雖有高學問、好人品、穩定的職業、不錯的長相,卻不會用電話溝通,顯得很幼稚、很生硬、很不得體。如有人就像一個偵探或審判官,對一些隱私、財産或一些敏感事情窮追猛問,使對方立刻覺得索然無味,甚至産生厭惡。這樣一來,本來的優勢還未展露,就胎死腹中了。
最好的方式是直接參加愛神社主辦的各種社交活動。瞧著順眼的,就主動攀談,如雙方都有感覺,自然而然便會要求下次見面。
二、多元交友說
即便雙方有良好的感覺,主動爲了進一步瞭解對方而相約,也不算作情侶戀愛那樣的約會,仍只是普通社交上的交往。應該坦坦蕩蕩地接受各種友誼式的相處,同時可以自由地結識多個不同的異性朋友,使選擇的餘地更大一些,再從中找出相對來說最理想的一位。
一般說來,在自己沒有愛上對方,對方也沒有愛上自己時,談不上玩弄感情。倘若自己已把某人當作情人,甚至未婚夫或未婚妻時,又去約另一人,那才算是“愛情的騙子”。
美國人注重和欣賞個人自由、多元選擇的權力,在還沒有進行最後抉擇之前,是不必有義務和責任的。但必須注意的是,既然有這個權力,就應該大大方方地行使,不然會把事情弄得很糟。
有位華人W小姐被介紹給白人馬丁先生。起初,兩人交往甚是相投,接連約會好幾次。後來,馬丁先生約W小姐參加新年舞會,而後者卻推說有病不能如約。誰知馬丁先生獨自去舞會,卻意外撞見W小姐與另外一位白人威廉姆先生在翩翩起舞,弄得十分尷尬,以後兩人沒有再繼續交往下去。這種情況往往使對方失去信心,即便經過選擇真愛上了這個對方,若想要回去重修舊好,也恐爲時已晚。
也有人處理得相當得體。在愛神社的野餐會上,有一位華人R小姐同時受到三位白人男士的追慕,都互相留了電話。當天,其中一位叫丹尼斯的男士送她回家,路上兩人又去看了一場電影。丹尼斯很有知識,又很風趣,故雙方交談得很愉快。第二天,丹尼斯又約R小姐,她卻很大方地說自己已約了另一位元昨天在野餐會上認識的先生。這件事並沒有影響丹尼斯對R小姐的美好印象。
三、浪漫情調說
許多華人女性首先注意的是白人男士的職業、收入、財産等。第一次見面全部話題幾乎都是圍繞經濟方面,如有什麽樣的房子、開什麽樣的車子、怎樣付貸款、有沒有人壽保險、給前妻孩子多少贍養費等等,充滿重物質的商業氣息,乏味之極,一點詩情畫意都沒有。
另一些華人女性則一股勁地猛掏對方的某些陰私暗角,如爲什麽離婚、以前的配偶怎麽樣,很容易使對方掃興。也有的女性,過於羞澀呆板,問一句答一句,沈悶的氣氛能讓人憋死。還有些女性過多地談自己的“前夫”,這也容易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誤解。因此,必須避開上述做法,儘量創造浪漫的情調,如多談個人的愛好,如文學、音樂、電影、體育、令人愉快的經歷等。
容易找到物件的人,大多數是腳踏實地、友善開朗、灑脫大方、容易打開話題。這類人使對方容易接近。有一個叫羅伯特的男士,其實很有錢,但從不露富,一副經濟拮据的樣子,以致爲好幾位被引見的女會員所瞧不起。另一位叫嘉姬的女會員很有修養,從不重錢財,第一次兩人見面,談得很投機,談了各自的情趣愛好,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新鮮有趣的話題。當晚雙方很不盡興,依依不捨地分手。第二天,羅伯特對娜塔莎說,自己同嘉姬在一起時,心裏怦怦直跳,渾身興奮。很快兩人墮入情網。在登上教堂紅地毯的時候,洞房就在一所豪華巨宅中等著這對新人。後來,人們才知道羅伯特家世富貴,本人年薪就20萬美元。這個意想不到的後果,使那些原先看不起羅伯特的女人們後悔得直要跳樓。真可謂“有心栽樹樹不活,無心插柳柳成蔭”!
與仙蒂的做法不同,娜塔莎在會員的簡歷上從不寫上財産狀況。以羅伯特爲例,如果那些很現實、很功利的女人們預先知道他的經濟條件,馬上就會千方百計地巴上他,那他就倒楣了。
四、自我擇偶說
交友和婚姻本應是自信、自決、自爲的産物。
有的華人女性好像不是爲自己,而是爲父母、親友或熟人而交友和結婚。在擇偶問題上,大多數人都很計較別人對自己預選物件的評頭品足。在現代社會裏,一個獨立的人決不應因爲舊式的思想觀念或親友的干涉,而放棄自己對幸福的選擇。其實,只有當事人才能真正體會雙方在一起的感覺,誰也不能代庖。
有一位姓丁的小姐,32歲,離過婚,沒有孩子,經過第一次的婚姻失敗,她盼望能找到一個忠誠可靠的丈夫。經介紹,與一位元工程師相識,不久便熱戀而準備成婚。丁小姐的父母來美參加婚禮,但一向很敬業的未來女婿,卻照常上班,沒有請假相陪。未來的岳父岳母觀念極爲守舊,認爲這是無敬無孝,堅決拆散了這門婚事。丁小姐爲了顯示自己是一個孝女,竟把個人的幸福斷送在父母手裏。
克瑞斯婷娜是一位從來沒結過婚的華人小姐,雖然34歲了,卻像二十五六歲,長得年輕可愛。有不少美國醫生、律師、工程師一類的白領白種人士對她很是追慕,但一概被她拒絕。有人問她爲什麽,她回答說,她媽不准她與美國人交友。
五、文化寬容說
由於文化的不同,就會帶來某些價值觀、思維方式或處事態度方面的差異。許多事情在一種文化裏是理所當然,而在另一種文化裏卻莫名其妙。因此,在黃白兩性關係上應儘量學會寬容甚至包容。
對一位想交白人男友的華人女性來說,首先應該盡可能多地瞭解美國文化,尤其是白人主流文化,與此同時,也應儘量讓對方很自然地多瞭解中國文化,從而造成雙向交流的良性互動,將有可能促成和諧親近的浪漫氣氛。
許多華人女士不敢與白人男士交往,認爲他們太開放、對愛情不專一、不穩定。此外,她們還擔心生活習慣和文化背景的差異會帶來交友和婚姻的失敗。其實,衡量某一個人的個性,不應以種族或地域來決定,而是其本人的教養和素質。
一位女會員經介紹去見一位美國小夥子,吃完飯後,兩人各付了自己的錢。事後,女方斷定男方一定很吝嗇,便決定不再來往。其實,在美國,這是很平常的事,因爲這只是普通的會面,並非戀人的約會。不少華人女性在自己的文化圈子裏,習慣了吃男人的請,而忘記了男女雙方本來是平等的,爲什麽一定得男方破費。在一定意義上,華人女性的這種觀念是自我看低的心態表現。
六、長遠考量說
兩性交往大多數不一定會一見鍾情。有的會員過於強調“來電說”,覺得第一次見面沒有産生激情,就懷疑雙方是否合適。其實,摩擦才會生電,接觸就是摩擦。只有在多接觸後,才能多瞭解,即所謂中國人常說的日久生情。還有的會員雖知道對方人品等各方面都不錯,但過於看重對方目前暫時事業還未有成,而不從發展的眼光,看到其潛力,結果錯過很好的人選。





“米酒”加“咖啡”
米酒加咖啡?多奇怪的喝法!
米酒者,中國土産飲料,其味香醇,功在養身;咖啡者,西方主要飲料,其味濃鬱,功在提神。將兩種飲料攙和在一起,其味及功效可想而知。喜之者贊之爲妙上加妙,惡之者斥之爲怪上加怪。
海外的華人有一個很生動的說法,用來形容黃白交合或中美之間的異族通婚,這就是“米酒”加“咖啡”。
近20年來,有誰料到“米酒”加“咖啡”竟然逐漸成了一條混合融一的“大流”,而且氣勢愈來愈猛。
根據1990年美國人口普查,已有200萬兒童生自異族通婚,比1980年多了1倍,更比1970年多了4倍。
在這種逐年增長的異族通婚中,尤以亞裔與白人之間的通婚最顯著,甚至幾乎到了爆炸性的地步。很顯然,亞裔中又以華人與白人的通婚爲主。
原因何在?是時,是空,是人,還是三大因素爲一?
一些性心理學家和性社會學家對這種現象做了初步分析。
一、世界的潮流
本來,所有的人類都屬於生物學上的同一物種。一方面,人的群體由於遺傳基因和居住環境的兩大不同,在漸進的演化中,形成若干不同的人種;另一方面,原不同人種經過不斷的遷徙和混血,又繼續産生了新的人種。這種人種的演變過程在數千年中無休無止地進行。因此,要想劃分種族,就必須考察某一個種族,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和特定的地域內,如何與另一個或另幾個種族混血的歷史。
美國人類學家亨利·夏皮諾在他的《種族融合》一文中指出:種族融合是一個“非常古老的現象”,它差不多與“人類本身一樣古老”。就連《聖經·舊約》上都記載了如摩西與不同種族米甸牧師的女兒易潑拉的婚姻、所羅門王與許多不同種族和膚色女子的婚姻等。
歷史上,一個部族的被征服,就意味它的女人的被蹂躪,從而産生新的混血。世界上所有的文明,不論古希臘、古羅馬,還是古中國、印度和阿拉伯文明的擴張、遷徙和移民,都伴隨著種族和民族的接觸與融合。
在一定意義上說,種族的歷史就是種族不斷混血的歷史。
當代,種族之間的混血以更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而加劇。
在這個星球上,各種異族的通婚都在暴長。黑白、黃白、紅白等各種膚色人種之間的交合,使人種的演化更趨多元性,其中包括拉丁西語裔與非拉丁西語裔的白人、猶太人與白人、猶太人與亞洲人等族裔的混融。例如,猶太教會的宗教領袖和社會學家們,都驚呼這種通婚比二次大戰希特勒的大屠殺更多地失去純種的猶太人,因而對保存猶太特有的文化是最大的威脅。在這種世界性的通婚大潮流中,占全球總人口五分之一的華人不可能不卷於其中。
二、經濟的發展
亞太地區,尤其是東亞地區,近二三十年來,經濟的起飛和繁榮,使之日益融入世界性的整體格局,中國大陸、香港和臺灣的華人因經濟發展、社會轉型、政治變遷等綜合因素,有更多的機會到世界各地移民、留學、投資、工作、出差、訪問或觀光,自然打破了傳統的閉關鎖國,自覺或不自覺地成爲地球村的一員。隨著一方面隔閡、偏見、歧視與敵意的減少,另一方面自身國力的增強與經濟地位的提高,華人與外界的平等接觸也就愈來愈多。
三、接觸的深化
華人到了美國、加拿大等西方國家,立即由原來的多數民族變爲少數民族,原來的生活方式也隨之改變。其中尤其是華裔年輕人,在教育上,在職業上,以及在日常生活中,遠離原屬的故土和文化,愈來愈少地接觸自己的同胞,而愈來愈多、愈來愈深地接觸占主體的族裔,也就是白種人士。
四、個人的同化
移民必須使自己適應新的環境,主要是與當地文化的融合。現代移民再不像前輩移民那樣靠群體的同化,而是主要靠個體的同化,也就是說是否與當地文化融合成功,取決於個人的個性、文化素養、生活習慣、價值取向、遷徙動機和預期結果,同時也取決於其對當地社會的價值和生活方式的接受度。一般說來,年輕人比老年人、女性比男性,在個人同化的能力上要強。
五、異性的相吸
不同人種或族裔之間存在著某種神秘的性新鮮感,現代影視等傳媒使人們對“俊男美女”有了不同口味的欲求。美籍華裔性心理學家卓以定博士,在《異族融合》一文中認爲,洋人從獵奇的角度,認爲中國人很帶有“異國情調”(Exotic),很“獨特”(Unique)。隨著華人經濟地位的提高,教養、打扮等包裝也隨之跟上摩登世界的潮流,這也對洋人非常吸引,華人也對性的多元化有了更多的要求。例如,中國男人原來欣賞的“櫻桃小嘴,柳枝細腰”的傳統女性美,可能改爲洋妞的“性感健美”。然而,由於各種原因,異性相吸主要表現在中國女人與白種男人之間:中國女人喜歡白種男人的英俊、高大,白種男人喜歡中國女人的細嫩、水靈。
白人媳婦與華人女婿
美國的華人把下嫁給白種男士的華人女性叫“白人媳婦”,而把那些娶了華人女性的白種男士叫“華人女婿”。這兩個專用名詞,在嚴格意義上恐怕有語病,也許應該說是“白人的媳婦”和“華人的女婿”。
當然,能得到這種“光榮稱號”的男男女女,絕非等閒之輩,大都是常見諸於媒體、出入於上流社會、來往無白丁的人物。
不少受世人仰慕的“白人媳婦”們,或是出身於顯赫的世家,或是家族有雄厚的財力,或是受過貴族式的教育,或是本人即擁有事業的建樹和響亮的聲名。
總之,她們成功的“黃白結合”是“米酒”加“咖啡”妙上加妙的範例。它造成了積極的良性互動,反過來使這些女人的世家更顯赫,財力更雄厚,事業更有建樹,聲名更響亮。
這些“白人媳婦”的聯姻大致分爲政界型、學界型、藝界型、商界型四類。屬於政界型的有陳香梅、包柏漪、趙小蘭等;屬於學界型的有聶華苓、李惠英等;屬於藝界型的有靳羽西、宗毓華等;屬於商界型的有甄素蓮等。
陳香梅,抗日戰爭中著名美軍飛虎隊隊長陳納德將軍的遺孀,半個多世紀來,她成爲美國政壇的知名人士,共和黨的亞裔重量級代言人。
包柏漪,著名女作家,其夫是當過美國駐中國大使和國務院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的洛德,近十多年來,她在美國民主黨的政壇上相當活躍。
趙小蘭,出身國民黨官宦世家,本人受過良好教育,曾任美國聯邦政府交通部副部長和國際和平工作團總負責人,是迄今爲止,華人在美國聯邦政府中官銜最高者。後來,她嫁給肯塔基州聯邦參議員。這種聯姻可能對其將來在民主黨政壇上更大的發展很爲有利。
聶華苓,著名女作家,美國愛荷華大學文學教授,其夫爲美國著名詩人保羅·安格爾。近幾十年來,她在中美文化交流,尤其是文學交流上做了不少貢獻。
李惠英,學者兼社會活動家,其夫爲美國南加州大學政治學白人教授和著名中國問題研究專家,前系主任和東西方研究中心主任。在與丈夫的合作下,她對中國大陸的社會政治研究以及海峽兩岸問題的研究建樹頗多。
宗毓華,美國三大電視網之一NBC的惟一亞裔明星女主播,年薪達300萬美元之多。她嫁給另一位著名的“脫口秀”白人男主持人莫裏(Maury)。成功與婚姻,使她遭到來自各方面的嫉妒和歧視。處理問題上的某些失誤和不妥當,就連華人同胞也對其不滿和不理解。結果受到華人和白人兩方面的夾擊。不過她與白人丈夫之間倒是相親相助,其夫幫助她應付了不少事業上的風風雨雨。
尤其應著重提到的是甄素蓮。她是商界女巨子,其夫爲已故去的美國第二大電話電訊公司MCI的創始人威廉姆.G..麥克高萬。1980年,因爲業務關係,甄素蓮認識了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顧客52歲的威廉姆。五年後,在她44歲時,兩人共結良緣。可惜沒過幾年,威廉姆便因心臟病去世。
有人說,看來甄素蓮沒有旺夫相,而威廉姆卻只有幫妻命。也有人饞涎欲滴地說,甄素蓮有世界上很多女人最理想的命運:嫁給一個闊老頭,很快他就死了,占了其遺産,想幹什麽就幹什麽。在談到亡夫時,甄素蓮說:“他非常好,非常聰明,是改變美國通訊工業的人,極有影響力,是一個有主意而且能實踐的人。我們擁有最美好的婚姻,我每天都從他那裏學到東西。”
不過,平心而論,甄素蓮並非完全靠丈夫,可以說,她丈夫看上她的正是她的苦幹精神和敏銳的生意頭腦。她本人在婚前,就在生意上頗有成就,早年經營過中餐館、洗衣店、花花公子俱樂部等。
當然,後來在得到亡夫四分之一的遺産後,她更是如虎添翼,成爲芝加哥,甚至全美國一名餐飲業女王。她經營的航空食品有限公司(簡稱FFF),爲法航、加航、意航、印航、韓航、環航以及泛美航空等數十個國內或國際航空公司和八個大機場提供餐飲,甚至將供應網伸到了上海虹橋機場。此外,她還與美國鐵路和芝加哥教育局等簽了合同,供應餐飲。
成功和有錢使甄素蓮在政界也頗爲顯眼。好幾任美國總統都接見過她。現任美國總統克林頓還專門任命她爲出席白宮企業研討會的正式代表。她說:“這是因爲我對社區的貢獻,對地方與中央政府,我都試著做一些有用的建議。”她還說:“以我的方式,我對我的家庭,對社會,都做了很大的貢獻,這是讓我最自豪的地方。”甄素蓮有四分之一的時間用來回饋社會,擔任多間大學的理事和顧問,並活躍於許多經濟、政治、社會組織,如創辦女性領導人組織,參加民主黨領導人協會、愛迪生聯盟、華裔服務聯盟等。
甄素蓮的故事是一部傳奇,她是上帝的寵女,除了個人素質和努力外,她得到天時、地利、人和、機緣。換句話說,她有自己親手做的和天上掉的兩塊“餡餅”。
以上的“白人媳婦”是有一定國家級影響或成爲經典性的人物。
在各個地區、行業、學校或局部單位元,還有一些相當活躍、有不同名氣的“白人媳婦”。
張辛欣,20世紀80年代走紅的女作家,曾因《瘋狂的君子蘭》、《我們這個年紀的夢》、《在同一地平線上》、《大劫案》、《在靜靜的病房》和《北京人 ——一百個普通人的自述》等作品聞名於中國文壇。她離婚後,在美國與一個做律師的日爾曼男士結了婚。兩人愛好相同,都對影視藝術相當熱愛。與美國人結婚,又在美呆了9年的張辛欣比以前似乎更加“自負”。在美國《世界日報》上,她批評那些在美國呆了一段就回去“拉大旗作虎皮”的“淺薄”的影藝界人士,認爲 “他們根本沒有資格談美國”。
鄔君梅,近幾年在好萊塢開始躥紅,來自中國大陸的女演員,嫁給一位白人製片人,無疑對她自己事業的發展大有助力。
寧靜,中國大陸當紅女星,如今委身於美國影視界一位不太見經傳的男藝員。不過畢竟還是帥哥美姐的結合,也不失爲一樁佳話。至少有可能爲寧靜打入好萊塢留下伏筆。
胡慧玲,原生於中國大陸,後來到臺灣發展的一名電影女演員,嫁給了大洛杉磯地區有名的縣議員安東諾維奇,造成華人界一場不大不小的轟動。因爲雖安氏對華人社區十分友好,但其風流韻事之多、情人性伴之廣,也常常爲人們茶餘飯後津津樂道。而今,胡女竟能降服此君,真不知究竟有何靈驗的符咒法寶。
李勤勤,中國大陸一位小有名氣的電影演員,先嫁給一個日本記者,後來又嫁給一個美國公司駐華的工作人員。據她自己說,因爲這位美國丈夫太花心而離異。
美國的中文報紙也時不時報道一些成功的中美通婚,而這些當事人原本並非什麽出名人物。
其中《新大陸》上一個關於美國鹽業公司董事夢露的故事很引人注意。1989年,這個叫夢露的當時27歲的中國大陸女子,獨身來美闖江湖,經歷了事業破産、受人欺騙遺棄等不幸遭遇。但她決不氣餒,繼續奮鬥。當她手頭積壓替人代銷的8000多箱耶誕節禮品,又一次面臨破産時,遇到了一位貴人。這位貴人年輕英俊,做事果斷麻利,無條件地幫助她,在極短的時間內,將貨物全部推銷出去。緊接著,又對她來了個閃電求婚,光那枚戒指就2.5萬美元。後來她才發現,這個男人出身于歐洲貴族世家,其家族在佛羅裏達一帶聲望很高,他本人就是一個大富商。婚後,她與他夫唱婦隨,以本來就雄厚的資本,加上兩人的才幹和奮鬥精神,建立了美國鹽業公司,擁有上億美元的資産。對夢露,不少中國大陸女移民羡慕得發瘋。在報紙上,人們談關於釣美國“男人魚”的體會,有人就感歎自己釣不上這樣的美國“大魚”。
中國大陸有句套話: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上述那些“白人媳婦”無疑已起到或將要起到無窮的榜樣作用。
中國式的愛與美國式的愛
真是“行行出狀元”,華人女性中有一個白人媳婦的狀元,她的名字叫竹君。
竹君在中美通婚上是一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典範。她的兩本書《嫁作洋人婦》和《中國式的愛》,據說風靡了整個海外華人女性世界。
正如一些評論家所點出的,她的身行筆錄,反映了在異質傳統對照下的中國文化特色。
竹君把與洋夫婿日夜相處的點點滴滴,化成經驗和心得,成爲兩種文化在對照中融合的成功範例。竹君的成功之道何在?
她將她所說所做的一切歸爲五個字,叫做“中國式的愛”。古今中外的“愛”形形色色,有“博愛”、“個愛”、“自愛”、“物愛”,還有“親情之愛”、“友情之愛”、“愛情之愛”等等。那什麽又是竹君的“中國式之愛”?
這恐怕很難一下子歸納完全,還是從她的一些“點點滴滴”說起。
竹君是大約15年前嫁給白人夫婿菲立普的。人們都會好奇,她與他,在文化差異和思維方式不同的情況下,怎麽在一個屋檐下相處?又怎麽在同一個辦公室裏一起工作?
竹君與菲立普之間存在三個基本差異,即兩性差異、文化差異及個性差異。如何克服這三種差異?
在她看來,很多事情是很難判定誰是誰非的,只是觀念不同、做法不同而已,但“愛”是一個大前提,在它之下,什麽都可以包容和諒解。相處久了,對彼此的個性相對瞭解,在不知不覺中,相契相合的部分愈來愈多,有些事情她順著他,有些地方則他配合她,一切都成爲自然,漸漸形成了一種習慣,彼此影響,對許多事情原先是各持己見的,在大家各讓一步下,很多事情都很好溝通和解決。
竹君承認,在婚後的最初兩年非常艱難,因爲各自從小根深蒂固的價值觀念而視爲當然的事,常令對方惱怒,認作不可思議。她指出,每個人都渴望被人理解,尤其是男人,因爲女人比較容易透過各種方式,將自己的感受向親人或知己訴說,但一直扮演強者的男人,除了一般生意上的朋友,可以說真心話的人不多。外國男人更是從小獨立,不像中國人自小對親情那麽依賴,因此常常視妻子爲最親的人。
夫妻二人像是兩個點,融洽時之間構成一條直線線段,根據幾何原理,在所有兩點的連線中,線段最短。然而,當夫妻二人不諧調,甚至出現糾紛衝突時,線段立即變成了彎彎繞繞、扯不清的怪圈線,此時兩點的距離反而變得最遠最遠。
竹君的洋夫婿菲立普是一個個性霸道、脾氣暴躁的男人。菲立普在與竹君結婚之前,已離過兩次婚,有四個孩子。離婚的原因可以是很多種,癥結決不會只在一方。不管如何,恐怕在菲立普一方,也有著其個性的悲劇。
竹君在與菲立普結婚前是他的秘書,當這個上司發脾氣時,她總以第三者的立場耐心傾聽,並技巧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但那只是老闆與雇員的關係。而婚後,他的一切都與她息息相關,她怕他受到任何一點傷害,總常常提醒他不要這樣,不要那樣,卻不知,首先應該去認同他,以他喜歡的方式對他好,這“好”必須以他的標準和需要爲主,而不能用她自己的“好”的標準來衡量。婚姻使她成熟,她學習到,不要要求對方的想法與自己完全相同,應該試著穿他的“鞋”走走看。她悟得一個道理,沒有絕對的對與錯,而只有“立場”與“觀念”的不同。
竹君最大的感觸就是,學會如何煞費苦心去化解丈夫的時時爆發的憤怒情緒。
她的“中國式的愛”,在一定意義上,可說全稱是“愛情化的中國式智慧”,或者是“智慧化的中國式愛情”,還可以說是“中國化的愛情加智慧”。要不然有一位名人怎會稱她的見地是“轉識爲智”的昇華。她的這種愛情加智慧的中國謀略術,可以歸爲下列幾條:(1)柔弱勝剛強;(2)情感的成熟化;(3)讓步中求進步;(4)換位思考;(5)明白動態的人生過程;(6)建立支援團體;(7)親情與愛情的良性互動;(8)運用中國式的管理方法促進對方的事業。
有的人是“順毛驢”,你必須是順毛摸,而決不能逆著毛摸他。順著毛,他會馴良溫善,而逆著毛,他則會狂奔亂跳。
竹君總是順著菲立普的脾氣,用自己的溫柔撫慰著他,不斷“馴化”著他。有一次,竹君與幾個同事聽講演,回去給菲立普帶了他最愛吃的巧克力蛋糕,誰知,他接過蛋糕便狠狠向牆角摔去。竹君這才知道,自己聽講演違反了丈夫的時間表,而以後必須以他的時間爲主,來安排自己的日程。後來又一次聽講演,她就巧妙地引著他也産生興趣去聽,結果皆大歡喜。
還有一個很典型的例子。竹君同菲立普每天一起上下班,經常與其他車輛發生糾紛,每遇到這種情況,菲立普總是與其他司機爭吵不休。竹君怕惹事,就息事寧人勸說丈夫“算了吧”,誰知菲立普更惱火更不滿,認爲老婆都不理解自己的心情,於是轉把怒氣撒到她身上。經過多次教訓,竹君檢討自己,並設法營造一種氣氛。她準備了紙、筆和照相機,遇到不守規則的車子,她就在菲立普還未發怒之前,先有所行動,記下車號、公司名稱及時間地段,並拍照爲證。離開現場後,同時還不忘戴高帽子,誇菲立普開車 30年技術高,應變能力強,換成別人,後果不堪設想云云。然後,在車子裏還繼續責怪那些司機種種不是,故意越說越氣,引得老菲反過來勸慰她息怒。有次事後,她寫一封告狀信給一個卡車司機的公司,結果那公司回信表示歉意,並說已對此司機進行了處罰,對其職業發展有影響等。菲立普聽後,反而對這名司機深感同情。
竹君認爲,其實菲立普是相當明理的,任何人受到刺激,都會有情緒反應,只是每個人處理方式不同。菲立普一類的美國人一般作風是當場把怒氣發泄出來,發泄的後果不會先考慮。而中國人講的是“小不忍則亂大謀”,當場撕破臉,對大家都不好。後來連菲立普都明白了這一中國古人說的大道理。
菲立普有一次應邀演講,談的題目叫《外國人眼裏的中國人》,中國聽衆們聽後覺得他
比中國人還瞭解中國人。這恐怕與竹君的開化和宣導分不開。菲立普談到,中國的主管們在開會時有時像“牆頭草,兩頭倒”,似乎沒有原則。而美國人個性直率,有棱有角,對與錯,當場辯論,像是一邊吵,一邊找答案,吵完,會後再握手。中國人開會,當場沒有意見,怕得罪人,會後再私下溝通、協調,不是沒有原則,而是 “外圓內方”,“彼此留有餘地,下次還要見面”。以前總以爲“對事不對人”,其實事是人做的。菲立普自己也悟得,只要事情解決,又有融洽氣氛,這種中國式的溝通也有好處。中華民族是最有彈性、頭腦最靈活的民族,好像一切都“不一定”、“隨便”,一切看情況而隨時調整,雖不給你一個確切的回答,其實是給彼此更廣大的自由空間去思考。中國人也高深莫測“很難說”,所以必須動之以情“好好說”。
因爲中國人自尊心強,所以一定會把份內的事做好。因爲做事有彈性,許多棘手的問題也能迎刃而解。表面上看,中國人好像沒有什麽邏輯,其實不然,好比臺北的街道,亂中有序,每個駕駛人都胸有成竹,往自己要去的方向行駛,個個達到目的地。中國人愛面子,就算犯錯,不能當衆指責,否則他們會強辯到底。所以當菲立普的瑞典籍老闆問他,對中國人的管理原則是什麽?他回答說:“中國人不能去管他,只要讓大家各自發揮所長,隨時關心他們,他們是相當優秀的民族。”
因此,菲立普在竹君的“開悟點撥”下,總是用一種中國式的管理來對待中國員工,取得很大的成效。菲立普推行的門戶開放式的管理,使員工充滿了向心力。而由雇員變成老闆娘的竹君,總是居間使協調工作順暢。
中華民族最講家庭關係的諧調,孔夫子說教的核心之一就是如何“齊家”。竹君很替菲立普著想,她對他的父母很孝順,對他的兩個前妻相當理解同情,也對他的四個孩子很關懷照顧。她和他經常給孩子們打電話、通信,或去看望他們。她瞭解到,美國的孩子們都很獨立,父母和孩子就像“朋友”一樣,因此,她也必須扮演 “朋友”的角色,尊重和關懷他們,只要付出,沒有期盼的心,有時反而會帶來意外的驚喜。比如母親節,25歲已爲人母的大女兒就寄了一張母親卡給她,三女兒自己畫了一張聖誕卡給他們。她覺得“付出”也是一種快樂,她不時給在大學住宿的二女兒寄一些衣物;並按小兒子的要求,給他買了他喜歡的牛仔褲和球鞋等。
她開始並沒有想到,菲立普會十分孝順她的父母。“在你父親眼裏,你像根本沒有結婚,他們不知道你有了可以保護你的先生”,“娶你就是連你的父母一起娶”,這就是菲立普的由衷之言。“爸媽兩人身體不如以前,電話門鈴都聽不見,我不放心他們,還是接他們來我們家住吧!”她父母有個什麽病痛,他的緊張與擔心決不亞於她。他總會想一些花招讓老人們驚喜,例如,有一次,他竟然悄悄買好了機票,預定好旅館,帶她的老媽回家鄉北京,實現了老人多年來的夢想,並在北京的白紙坊,耐心地幫助她找到了失散的親人。菲立普把竹君的乾媽也當作自己的乾媽,儘管美國並沒有這個習慣。他甚至非常尊敬和愛戴竹君幼時的老保姆,還專門去香港看望她。
竹君知道,這對菲立普是很不容易的,他十一二歲就開始送報賺錢,學會獨立,十七八歲已搬出家裏,他並非不愛父母,而是表達方式不同。他有各種節日的卡片,和爲各種親友和情況而設計的卡片,一張卡片,一通電話,寄一個小禮物就算維繫親情了。
竹君談了自己爲什麽事業成功和婚姻成功的秘訣:(1)語文、外語的能力;(2)溝通技巧;(3)積極主動與嘗試精神;(4)豐富的知識;(5)樂觀開朗的個性與熱心服務的精神;(6)注意“群性”、“彈性”和“外圓內方”;(7)敏銳的洞察力與分析力;(8)注重外表的修飾;(9)耐心與誠懇的態度;(10)自信的建立。
菲立普和竹君在野餐會上,曾與同事們談了什麽是魅力女性,結果大家形成七點共識:(1)性生活配合;(2)好的聽衆;(3)情緒的支持者;(4)友情;(5)外在修飾;(6)獨立性;(7)鼓勵。當然,在菲立普看來,作爲他生活伴侶兼工作幫手的竹君,就具有這七種魅力女性的特質。
竹君經驗公佈於衆之後,有讚賞,有仿效,也有一些批評意見。
有人認爲,她把幾千年來中國封建社會的“三從四德”,加以現代化的包裝,實際上仍然是“男性中心論”和“大男子主義”的服從物和犧牲品,並沒有真正的獨立人格。還有人認爲,她把婚姻兩性關係處理得過於人爲化、謀略化、技巧化,而不是一種真情的自然化,整個婚姻像是她實踐公關專業的有形物質成果。另有一些人認爲,她由秘書升作老闆娘的婚姻模式很不典型,很容易誤導年輕女性,企圖投機地走一條改變地位的捷徑。也有一些人則認爲,竹君經驗應以平常心待之,它只是一種個人私生活方式的總結,既不用褒,也不用貶,全憑讀者自己的感應和評判。
張愛玲與她的洋夫婿賴雅
1995年9月初,在洛杉磯的西木區,一代文學女奇才張愛玲在公寓中孤然離去,身邊沒有親友,沒有熟人,甚至連一個生人也沒有。好幾天後,公寓管理員覺得不對勁,這才發現……
張愛玲死後比生前顯赫得多,一時間,傳記、悼文、特寫、回憶錄,溢美之詞充斥中文文壇。奇怪的是,人們只津津樂道地大談她與“漢奸文人”胡蘭成的一段中土姻緣,卻沒有
人提及她在美國的另一段洋姻緣。而後一段比前一段要感人,要真情得多。與張愛玲有多年通信關係的美國華人作家司馬新,最近著書披露了這段鮮爲人知的往事。
1955年秋天,張愛玲從香港移民美國,就在這一年,她的第一部英文小說《秧歌》在美出版。年少便成名,一向才高心也高的張愛玲,立志在英文的文學天空中翺翔。
第二年三月間,她得到著名的麥道偉文藝營的贊助,便去到那裏,專事文學寫作,爭取出版第二部英文小說。
麥道偉文藝營建於1907年,由著名作曲家愛德華·麥道偉的遺孀瑪琳·麥道偉所創立。它坐落在新罕布夏州的群山密林之中,占地420英畝,是由40多棟大小房舍、別墅、工作室、圖書館等構成的建築群,可謂世外桃源。文藝營的設想是,贊助有才華的文學家和藝術家,暫時擺脫世俗的幹擾,在一種寧靜的環境下專門從事創作。在這個美國作家薈萃之地,她邂逅了美國白人作家甫德南·賴雅(Ferdinand Reyher)。
賴雅原是德國移民後裔,年輕時就顯露了耀眼的文學才華,他個性豐富多彩,知識包羅萬象,談吐才氣橫溢,處事豪放灑脫。結過一次婚,有一個女兒。但生性奔放自由的他,很不適應婚姻的束縛,便與女權主義者的前妻解除了婚約。在這以後的歲月裏,他也結交過不少動人的女友,但她們中沒有一個願意也沒有本事與這個男人共結連理,直到他65歲遇到張愛玲。
賴雅由於社會理念和好動的個性使然,再加上生活壓力造成的注意力分散,並未將自己文學的才華施展到登峰造極,也就是說並沒有寫出使自己不朽的作品。
賴雅在30多歲時,衣著入時,風度翩翩,一副帥哥才子的派頭。然而,到了40多歲時,人們一看他,就像一個資產階級的對頭,因爲那時的他,變成了一個熱情的馬克思主義者,但他並沒有加入共產黨。賴雅本來就疾惡如仇,對被壓迫的人們總懷著一種出於自然的同情心,總替美國的勞工和普通民衆考慮,是一個理想主義者,這一切,當然會與馬克思主義的某些部分不謀而合。這也正說明瞭爲什麽在他的作品中,常常都是以社會小人物和他們的遭遇爲主。過了天命之年,尤其是過了花甲之年的賴雅,在各方面甚至包括身體似乎都走了下坡路,文學無大建樹、經濟狀況拮据、摔斷了腿並數度中風。爲了重振文學雄風,他來到麥道偉文藝營,也正是在這裏,一個中國奇才女子闖入了他的晚年生活,使他真正感到從未遇過的愛的力量,她就是張愛玲。
在優雅浪漫的環境和心境中,也許某一種奇特的感應,36歲的張愛玲與65歲的賴雅産生了忘年之戀,後者的女兒與前者年齡相當,也就是說一個可以當另一個的女兒。
3月13日,他倆第一次見面,便有“相逢何必曾相識”之感。這以後,便相見日歡,談文學,談文化,談人生,談閱曆,越談越投緣。到了5月初,簡直到了難分難舍的程度,關係進展得神速。賴雅在5月12日的日記中寫道:他倆“去小屋,一同過夜”。第三天,賴雅在文藝營的期限到了,不得不離開。張愛玲在送他的時候,還把僅有的一點錢給了他。一個多月後,張愛玲也離開了文藝營。7月5日,賴雅接到張愛玲的一封信,說已懷了他的孩子。此時,賴雅覺得自己有一種道德責任,又覺得張愛玲厚道、可愛,是一個賢妻型的女人,於是,他向她求了婚,但要求她墮胎,不要孩子。到了當年的8月18號,也就是相識的半年之後,他們在紐約結了婚。
很難完全揣測,當時張愛玲爲什麽會嫁一個比她大近30歲的異族長者。他們之間的差異如此之大,年齡、種族、個性、價值觀、出身背景和政治觀點又全然不同。
一個36歲,一個65歲。
一個中國女人,一個美國男人。
一個孤寂封閉,一個交友甚廣。
一個用錢精明,一個出手大方。
一個喜歡大都市的繁鬧,一個喜歡小鄉鎮的恬靜。
一個出身於破落的名門大戶,一個出身於德國中産移民。
一個是非馬克思主義者,一個是馬克思主義者。
再拿文學風格來說,張愛玲的作品以一種她獨具的犀利眼界,又以她特有的空靈剔透的語句,把人性的最深處細細地翻出來描寫,即便血色濃濃,也顯得某種淡淡的淒美。讀她的東西,不是像讀別人的一些作品,只從眼睛穿過,而是從靈魂穿過。而賴雅的作品則洋溢著爲大衆而追求理想社會的浪漫色彩。於是,好事的人們便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
“功利主義者”認爲,她把賴雅誤認作一個能幫助她打入主流英文文學世界的導師,而並不瞭解他在文壇上的地位並不高,而且自身的發展都很有限,甚至在走下坡路,不斷爲自己的生存而掙紮,很難在事業上有什麽實質的提攜。
“心理主義者”認爲,她幼年過早喪父,從心靈深處渴望一種父親般的親情之愛,這也是當年爲什麽嫁給大她十多歲的胡蘭成的原因之一,而她似乎從來沒有對與她年齡相配的男人或年輕男人發生過興趣,但她沒有想到賴雅傷殘中風,情況惡化,以後反而需要她的關懷和愛護。
“文化主義者”認爲,她在發生在故土上的那場婚姻中受到傷害,對造成這種傷害的整
個社會文化背景,以及在這種背景下産生的性關係、性觀念産生了叛逆,甚至在一定意義上說,她由不忠的丈夫,對中國男人已失望,惟有洋人才能從另一個層面滿足她的精神需要,而她沒有想到這種異族通婚是會有代價的。
“經濟主義者”認爲,她孤身一人漂泊異國他鄉,舉目無親,寂寞苦悶,自然需要男人的依靠,而賴雅則是第一個從精神等各方面關懷她的男性,理所當然就成了她首先擇偶的物件。當時,她在文藝營,雖有免費食宿,卻無點滴薪水,況且只能停留三個月,今後的去向一片茫然,而她卻沒有清醒地想到,賴雅的經濟十分窘困,有上一頓沒有下一頓,反而後來需要她的倒貼。
“政治主義者”認爲,她來到一個她所向往的民主自由的社會,但她本人卻對政治一無所知也不感興趣,故把這個社會制度下第一個能得到感應的美國男人當作理想化男人的化身,賴雅恰好擔任了這個使命。在20世紀50年代,一般的美國男人的種族主義觀念相當深,也只有像賴雅這樣具有真誠社會主義信念、主張社會平等的理想主義者才會對一個東方女人有更多的欣賞和尊敬。從另一方面講,在資本主義的美國,具有這種理想主義的人是不會很得志的。
不管張愛玲當時的動機如何,婚後兩個人確實有一種相依爲命的感情,既在物質上,也在精神上。事實上,這兩個人的結合,並非是理性邏輯,而是情感“邏輯”展開的結果。
65歲的賴雅,經濟的拮据和身體的惡化,早已放棄尋找伴侶的奢望,而此時投入他懷抱的是一個年輕、溫柔、細膩、貌美、迷人,而又才華橫溢的張愛玲,真是豔福從天而來。如一葉孤舟,在風暴之後,漂泊在陌生大海上的張愛玲,此時最需要的是有一隻強有力的鐵錨來固定自己,而賴雅似乎就是這樣的一個錨。
賴雅在經濟上和身體上不是這樣一個強有力的錨。
新婚剛兩個月,使張愛玲寄託全部生活希望的賴雅又一次中風,並接近死亡。爲了試圖轉移她沮喪的情緒,他保證他不死,不會離她而去。在精神上,賴雅還算是一個“有力的錨”,但不是很強,因爲他自己更需要強有力的“錨”,這個“錨”就是張愛玲。
他倆飽一頓饑一頓,住處也沒有保障,爲了糊口,張愛玲也像賴雅一樣,不得不寫一些“爛”劇本之類的東西,而分散了文學力作的完成。有一天夜裏,張愛玲做了一個夢,夢見一位元不認識的作家,取得極大的成就,相比之下,自己很丟人。早上醒來,她向賴雅哭述了這個夢,他設法安慰她,但他從內裏知道,這是對貧困無名和不公正遭遇的一種抗議。
張愛玲38歲生日的那一天,聯邦調查局派員來核查賴雅欠款一案。而賴雅最憂心的卻是不要爲此破壞了生日的喜氣。好不容易將探員哄走了,兩人做了一點青豆、肉和米飯。餐後又一同看了一場喜劇電影,笑出了眼淚。散場後,兩人在蕭瑟的秋風中,步行回家。到家後,又把剩飯吃了。張愛玲告訴賴雅,這是她平生最快樂的一次生日……
張愛玲的孤僻只有賴雅才能真正體會到。有一次,有朋友送來一隻山羊,幽默的賴雅,對張愛玲說有客來了,而她卻拒不見客,他勸了好久,最後說客人就是一隻羊,她這才出來看視。賴雅深深覺得她的這種防禦心理簡直是一種“癖”。
張愛玲的第二部英文小說《北地胭脂》,原名《粉淚》,被出版商退了回來,不少朋友熟人來信安慰,卻更帶來她的低沈,賴雅從來沒有看到她這麽頹喪,心裏才感到對她來說,退稿就是對她本人的否定和排斥。從那以後,張愛玲真成了一個多産作家,發表了很多東西,但沒有一個是她才華的滿意結晶。
他們搬到了加州,張愛玲開始對美國越來越熟,對賴雅的依賴似乎越來越少,相反,年老多病、有點江郎才盡的賴雅卻越來越依賴她,甚至根本無法離開她。有人說,他倆的關係就像一座計時沙漏的平面圖形,從上端的兩邊沿著斜坡下來,在中間相交,然後位置逆轉,直到下端。雖然事實上,張愛玲對賴雅的依賴,比她所承認的更加深切。
張愛玲爲了謀生和發展,在婚後的第五年,不得不決定到港臺找機會時,賴雅憂心忡忡,預感大難到頭,她將離他而去,也就是說她將抛棄他而遠走高飛。在臺灣時,張愛玲又得到賴雅再一次中風昏迷的消息,但她沒有足夠的錢去買機票回美,況且還要籌一些錢爲他進一步治療。於是,她決定先到香港,趕寫《紅樓夢》等劇本賺一些錢,然後才回美國。此時的她,也受到疾病的折磨,眼睛因潰瘍而出血,而寫作又要靠眼睛,每日的熬夜,使眼睛更加惡化。劇本完成後由於種種原因,而沒被接受。
她透過香港的萬家燈火,眺望大洋彼岸,自歎在這茫茫的世界裏,除了遠在天邊的賴雅,自己完全是孤獨的。
病情好轉的賴雅,來信催她回去,說是在紐約找了一個公寓小套間,她一定會喜歡。此時心力交瘁的她,歸心似箭,再也不能呆下去。在3月16日那天,賴雅寫道“愛玲離港之日”。張愛玲寫信告訴他,3月18日到達。他迫不及待,3月17日就到機場去了一趟。第二天,他又和女兒菲絲在機場,看到久別的愛妻歡喜萬分。賴雅比以前更依戀張愛玲,他瞧著她睡覺時的臉真美。
有一天下午,他從圖書館回家,發現她不在家,覺得很寂寞。到了掌燈時分,她還不回來,便焦慮不安,打電話給牙醫,甚至要警察局搜尋。一天,賴雅摔了一跤,跌斷了股骨,活動更不便。幾乎同時又中了幾次風。後來,賴雅癱瘓了兩年,大小便失禁,全由張愛玲照料。她爲此做出了最大的犧牲,因爲對她而言,寫作是最高的追求,而才華全都浪費在護士和保姆的繁忙中。儘管有菲絲的協助,但挽救不了賴雅。賴雅本人也決不願成爲愛妻和愛女的包袱。
張愛玲帶著垂死的賴雅爲生計到處奔波。那時的賴雅已經只剩下一把骨頭,也不能怎麽動彈了。在一個地方安頓下來,有親友看他,他將頭扭向牆壁,並讓其離去。過去,賴雅總是要讓別人在生活裏有了他而歡樂,如今他受不了別人因他而難過。1967年,賴雅在張愛玲的身邊走完人生時,對自己是一個最終的解脫。
這對張愛玲來說,既是解脫,又是損失。
她本來是一個柔弱的女人,爲垂死的老人,她奉獻的夠多了,奉獻中最重要的是文學天分的耗盡。但同時,她永遠失去了一個真正愛她、理解她、關懷她的人。這個人就是甫德南·賴雅,她的白人夫婿。
黃白混血的“新族裔”
黃白交合,就有它的結晶品。越多的交合,就會有越多的結晶品
這種結晶品爲美國的人口普查竟帶來某種困擾。1997年,美國忽然刮起了一股“老虎伍茲”旋風。伍茲是當年美國高爾夫名人賽的冠軍,更重要的是,他是歷史上第一位爭得此項榮譽的黑人球員。誰知伍茲卻在電視訪問中聲明,把他只算作黑人族裔是不確切的,因爲他本人至少有亞裔、黑人、印第安人和白人等多種血統。
長期以來,所謂多族裔背景就是政治家、法學家、醫學家、社會活動家及各種科學家糾纏不休的重點問題。伍茲的一番話,更使有關人士連同社會大衆再度將這個本來就很熱的話題炒得愈發熱火。在某種壓力下,美國國會準備討論是否在下次人口普查中增加“多族裔”這一欄。目前,“多族裔”問題引起一系列相關的問題:擁有多族裔究竟有利還是有弊?多族裔人士是否會面臨更多的困難?他們是否可受平權法案的保障?從社會學、遺傳學和醫學角度看,他們是否與單族裔不同?他們怎樣進行自我認同?他們如何看待其他多族裔人士?政府部門會怎樣對待他們?什麽是對他們的可能歧視?毫不例外,黃白交合産生的“多族裔”同樣面臨上述種種問題。
爲此,美國《世界日報》駐洛杉磯記者許專門採訪了一些有關華裔人士。
“我第一次發現問題是在1990年的人口普查。當時填表不知道要幫我兒子填族裔的哪一欄,因爲他不是純白人,也不全是亞洲人,不曉得該怎麽辦。”大洛杉磯地區蒙特雷公園市的華裔居民張維秀女士困惑地說道。當問及最後她怎麽辦了時,她答道:經過再三考慮,還是決定以孩子的父親爲主,填了“白人”一欄。
張女士在10年前與白人丈夫凱莫朗先生結婚,兩年後生下一個兒子,英文姓名叫司考特·凱莫朗,中文姓名叫張維龍,前兩個字與其母一樣,後一個字是他自己選的,大概他崇拜的李小龍和成龍都帶個“龍”字吧。8歲的小維龍十分活潑可愛。在家裏,他同中國外婆說中文,同爸爸說英文。一過耶誕節,總會收到很多禮物,而一過中國的春節又會收到不少紅包。在兩種文化之間,他都很受寵。
另一位叫徐仁禮的華裔女士,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讀研究生時結識了她的白人夫婿,不久,兩人成婚。遺傳學家指出,混血兒的雙親因血緣遠,優良的基因容易突現出來,因此,大多數混血兒都長得比較聰明漂亮。徐女士的一雙女兒史睛立和史傑仕正證明瞭這一點,她們都是秀外慧中的小姑娘。在人口普查中,徐女士爲兩個女兒填了“其他”一欄。她說:如果族裔欄列有“歐亞裔”,自己一定爲女兒們選這一欄。
像張徐二女士這樣的跨族裔通婚,在美國越來越多。根據美國聯邦人口普查局的統計數位,從1974年到1994年,跨族裔通婚從67.6萬對,躍增到300多萬對。
2007-01-28 03:06:35
深藍給留言的人
美國社會形形色色,又是種族大熔爐,這樣的故事每天都有人在上演...
張愛玲的一段頗有意思.以某種程度來說,張愛玲為了婚姻耗盡其文學才華誠屬可惜,但是在這場婚姻裡,她也獲得真正愛他理解關愛她的人.所以一件事情,很難單用一個觀點就概括,或甚至用一個觀點就抹煞其他觀點,那也未免太judgemental.
像我最近時常在想,如果我沒有和美國人結婚,在台灣可能也是獨善其身的工作狂生活模式吧!我喜歡工作帶來的變化、成就感與人際關係,和有十一程不變的全職母親與家庭主婦不同.我現在很享受女兒帶來的幸福.
人生就是這樣,魚與熊掌難兼得.做一個決定的背後,也就是同時承擔好與壞,優點與缺點;決定異國婚姻,被尊重很好,不能待家鄉不好...好與壞都得承受.
我只求異國婚姻不被污名化或偏見化.因為異國婚姻對我而言,不是種族的學術討論,而是我的實際生活,組織台美婚姻家族,也是希望大家能互相情感支持,尤其在異鄉格外重要.就是這樣.
如果你們能了解,希望你們在發表言論之前,能稍微留心.謝謝!
2007-01-29 14:04:11
from chi
深藍
沒關係你儘管刪..刪錯也沒關係...只要沒有那些礙眼的留言啊...
哇...真清爽咧...
要不是你提到...我還不知道台灣得女子網球亞軍呢...不好意思...本人很少關心體育新聞說...
不過...我也為她們鼓掌喔...讚喔
2007-01-31 17:12:35
Bonnie
深藍

我看Sandy好像沒有惡意,她的留言看起來好像一個報導,我覺得蠻有趣的,只是好長呀!

Sandy,

不知道你同不同意讓我轉貼到我們家去?謝謝!!
2007-02-01 04:42:20
深藍
chi,
我常看台灣新聞啦,而且大傻又專門看網球,四大公開賽絕不會錯過,其中一個就是在墨爾本呢!

Bonnie,
妳沒看過前面的幾個post...我寫的並非只是針對上面這一個留言.而是針對一些很難看的留言!而且他們還會用不同化名.Sandy不過是其中一個.我不介意報導,而且也表達了對這篇報導的看法.我也歡迎討論,只是有人是只貼東西而不作聲,不知是什麼意思?如果只貼東西,可以不用在別人家貼,自己的地方貼可能比較好吧!我家也沒多少人在看,不值得啦!
這篇報導是沒有惡意...有惡意早被我刪掉了!
妳要轉貼我沒有意見,反正不是我的文章.也許你可以請"Sandy"上妳家坐坐,我求之不得呢!
2007-02-01 06:03:07
Angela in Ohio
Dear 深藍,
好久沒在你家留言.
真不知道原來留言版沒有字數限制, 怪得是...為什麼版主要寫文章卻有字數限制呢???PCHome是用什麼樣的怪邏輯呀???想不透.
不知可否請"Sandy小姐"自己來開站呢, 這樣一來我們有空也可以去他家坐坐, 大家比較快樂啦~~~ :P
2007-02-01 12:45:57
Bonnie
深藍

對不起,我不了解前因後果,我想我是蠻幸運的,我的站從來就沒有奇怪的人出現,可能太沒有名氣了,哈哈!

有人來表示你家很有人氣耶!雖然可能不是你歡迎的。沒辦法,世界上什麼人都有。

我有個想法想和你討論,Steve把cell phone帶出去了,如果你看到留言,可否告訴我你的電話(隱密式),我再打給你。
2007-02-03 00:22:14
深藍
深藍給Angela/Bonnie
Angela,
這個問題問得真好I wish I could know the answer too, haha!
"Sandy"應該是隨口用用的,我想是借文章的第一個主人翁"仙蒂"之名吧!而且來我家的不速之客,我猜是男的,大概是看不慣深藍的寫東西口吻吧!我這個人的特質從小就是這樣:喜歡我的人很喜歡我,討厭我的人就很討厭我,所以交的朋友好像比較少介於中間的...
老師的工作感想如何?想聽你說說neh...

Bonnie,
每個人的文章風格不同,吸引的網友性質也不同.我常想是否偶的文章過於尖銳,才會惹人不悅?不過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因為這就是我的文章,這就是我的感觸,我必須要接受與接納自己啊,不是嗎?
我很羨慕你,交了不少網路好友!朋友不必多,知心就好,尤其身在異鄉;網路交往也是如此.只要有相知的朋友,就夠了!有空上skype可以找到我...
2007-02-03 13:25:35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