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8-30 16:08:35| 人氣1,798| 回應0 | 下一篇

迪士尼、主題園與擬像的全球化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本文發表於"台灣建築122期:102-105頁")

狂戀迪士尼?
今年七月十七日是加州迪士尼樂園的五十歳生日,在此同時,迪士尼樂園家族最新的複製成員也即將在香港誕生,預料將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五十年來,迪士尼公司成功地在世界攻城掠地,挾其所創造的文化商品(包括電影、電視、圖書、玩具、主題公園…等等)征服人心,跨出美國本土,先後在法國、日本與香港等地建立了龐大的王國。迪士尼所創造的王國,既是夢幻的,也是真實的。作為一個夢幻的王國,迪士尼在它的領土內把幻境呈現在人們的面前,為男女老幼創造了一個只有歡樂、沒有憂愁的樂土。而作為一個真實的王國,迪士尼公司則為自身創造了巨大的利潤,同時也創造了一個規模空前的經濟帝國。

對於迪士尼樂園在香港空降,許多人應該是抱著滿心的期待,特別是小朋友和他們的家長。真好!不用大老遠跑去美國,就可以倘佯在被米老鼠、白雪公主、小熊維尼等卡通人物圍繞的世界裡,或是穿梭在西部小鎮、原始叢林、無垠星際等想像的時空之中。但是,也有人認為,迪士尼樂園跟麥當勞或好萊塢電影一樣,是美式消費文化的向全球擴張的象徵,是文化全球化的重要推手。依據這個觀點,這種文化全球化幾乎等同於「美國化」,藉著標準劃一的消費文化逐漸取代各地既有的地方認同與地方傳統,讓美國的商品更容易行銷全球。 換句話說,迪士尼文化乃是替跨國資本進行全球性擴張與積累鋪路的工具,在歡樂的背後是對迪士尼員工的剝削 、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對海外製造迪士尼商品勞工的壓榨,以及影響最深遠的-以天真的卡通人物與主題建構一種和消費主義相容的童年。

上述諸般對迪士尼文化的批判固然十分犀利,但是卻阻擋不了迪士尼王國的拓展。人們愛看迪士尼電影、愛買迪士尼產品、愛去迪士尼主題公園,這似乎是一個誰也無法抵擋的趨勢。面對襲捲全球的迪士尼狂潮,或許我們該思考的不是如何抵擋它,而是如何分析它帶來的新問題,以及如何在其中尋找並創造新的機會。基於這個前提,本文將試著以「擬像」(simulation)這個概念來探討現今的迪士尼現象。
擬像浮現與環境主題化
「擬像」是法國哲學家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用來描述二十世紀末期諸多社會與文化現象的一個重要概念。布希亞認為,擬像是本來一種模仿實物的東西,是實物的複製品;然而在二十世紀末所創造出來的擬像,郤已經超越實物本身,開始模擬原本就不存在的東西,而且比實物看起來還要真實,以致於想像與真實之間的界線徹底地崩解了。 擬像的力量可以用電影<虛擬偶像>(Simone)來理解:該電影敍述了一位失意的導演,利用影像合成的電腦軟體在銀幕上創造了一個完美的女人,並拆解simulation(擬像)這個字,把她命名為Simone。這位導演以Simone為女主角,配合了真人作配角拍了幾部電影,結果大受歡迎,同時Simone也成了偶像名星。然而,觀眾開始好奇到底Simone是誰,為何從未在銀幕之外出現。但是導演始終不肯透露真相,結果更增加Simone的神秘性,引發更多的好奇。到了後來,這位導演不堪其擾,於是告訴大眾Simone出意外死了。他本來以為這樣就了結了,沒想到大眾認為Simone是被他害死的,這時他只好坦承Simone這個人根本不存在。但是這個實話反而沒有人相信,因為Simone太像一個真實存在的人物了,結果這位導演仍被逮捕入獄。這便是擬像的力量:它模擬不存在的實物,但是到頭來它凌駕實物,成為實物本身!

對布希亞來說,迪士尼樂園乃是擬像的完美典型。布希亞認為,狄士尼樂園中的種種機械化設施與機械性活動安排,正是美國生活方式的完美再現。然而它卻遮掩著另一個事實:「真實的」美國就是迪士尼樂園本身。迪士尼樂園的想像性要我們相信,它是虛假的世界,在它外邊的洛杉磯是才是真實世界。迪化尼是一個屬於兒童的幼稚世界,外面才是成人的世界。然而實際上,住在洛杉磯、乃至於整個美國的人,過的正是像迪士尼般機械化的生活,而外面「真實的」世界其實才更是一個幼稚的世界!換句話說,狄士尼樂園之所以存在,就是要遮掩「它就是真正的國家,真正的美國本身就是狄斯〔尼〕樂園」這個事實。 迪士尼樂園作為一種擬像,徹底地模糊了真實與虛假之間的差別。
布希亞的洞見,為我們提供了另一種了解與詮釋迪士尼現象的方向。首先,迪士尼樂園當初在加州創建的時候,是模仿真實世界的地景與活動,將之濃縮在一個地點,成為一個主題公園;可是到了後來,外在的世界卻反過頭來效法迪士尼樂園,把整個所有的環境都給主題化了。主題環境(themed environments)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就以美國來說,主題購物中心在各地大行其道;賭城拉斯維加斯的旅館也是依各種不同的主題(羅馬、威尼斯、紐約、巴黎…等等)來創造擬仿的空間場景;在洛杉磯的環球影城則看到了像City Walk這種主題街道,它所擬仿的對象竟然就是洛杉磯本身,而且在其擬仿的街道上甚至座落了一間洛杉磯加州大學(UCLA)的分部;而在洛杉磯的城郊,則佈滿了模擬西班牙、希臘小島、紐奧良、新英格蘭地區、西班牙殖民地…等等的住宅社區。 事實上,這種現象在台灣也不陌生:美式主題餐廳像是麥當勞、星巴克、T.G.I. Fridays、Hard Rock Cafe、Planet Hollywood、Hooters等,早已經成為台北消費地景的一部份;北海岸的九份山頭則滿佈了各種本土懷舊主題的咖啡廳與茶坊;而南投清境地區的民宿更是大肆仿效瑞士的鄉村民居,創造出台灣最大的主題公園。

這些主題環境既是真的,也是假的;或者說,「真」與「假」這組二元對立的概念已不足以用來理解這些充斥著擬像環境,就像迪士尼樂園一樣。假使我們承認這些亦真亦假的擬像環境已經是當代生活的一部份,那它們對於我們的公共生活有什麼影響呢?美國的建築學者Michel Sorkin 在<主題公園變奏曲>一書中提出了幾個觀察:第一、主題環境與與它們所座落的地點之間完全沒有任何關聯,它可以被放置在任何地點。而其後果是城市作為社會互動場所的功能逐漸消失,代之以全球性制式的消費行為與消費空間。第二、主題環境往往需要保全系統來控制其空間氛圍,這些保全系統一方面利用科技手段來監視使用者的活動與行為,另一方面則是利用空間隔離的段來排斥與周遭環境的互動。第三、主題環境中什麼都沒有,只有無盡的擬仿,擬仿各種歡樂的情境,讓我們忘卻真實世界中貧窮、犯罪、髒亂、失業等都市問題。 簡而言之,主題環境以規範性的愉悅領域取代了不愉快而麻煩的民主公共領域。畢竟,「在迪士尼樂園中是沒有示威抗議的」。
找尋主題環境中的進步空間
Sorkin的分析清楚地揭露了主題環境潛藏的問題。然而面對日益增長擴大的主題環境,除了揭露之外,從事進步性空間改革運動的機會在哪裡呢?本文在此提出兩種不同的可能策略。第一是抵抗性的空間實踐。有些學者認為,雖然大眾消費文化所傳遞的訊息是同質的,然而讀者卻可以以對抗的方式來理解與詮釋。 同理,即便主題環境將使用者的經驗限制在消費領域之中,使用者仍然有機會藉由創造性的消費行動(creative act of consumption)來進行自我展現與自我實現。 舉例而言,有些學者觀察麥當勞在東亞城市的全球化效應,結果發現這種全球化其實是一個雙向的過程:一方面,麥當勞的出現明顯地改變了當地居民的飲食習慣;但是在另一方面,在地的消費者也把麥當勞轉變成娛樂場所或是學生下課後的俱樂部,這個地點因此變成了青少年社會化的重要場所,這與麥當勞在其母國的空間意義完全不同。 由這個角度來了解全球化過程,看到的是人們如何挪用主題環境的形式來幫助他們在全球化的過程中重構文化認同與社會空間。

第二個可能策略是選擇性地以主題環境的經驗作為社會批判的工具。主題環境之所以誘人,必然包含了某些德國思想家Ernst Bloch所稱的烏托邦時刻(utopian moments)。Bloch認為,任何意識形態都是兩面性的:它一方面包含了錯誤、迷思、以及操縱與支配的技術,但另一方面它也包含了殘存的烏托邦,足以作為質疑、批判當下社會的工具。 那麼主題環境的誘人之處在哪兒呢?這樣一個高度商業化且高度控制性的空間,為什麼能不斷地自我繁殖,廣受大眾歡迎呢?美國社會家Mark Gottdiener 以迪士尼樂園為例來分析。 他認為迪士尼樂園的誘人之處,並不完全在於它所創造的童年經驗,或是想像中的美國文化,而主要是這個場所提供了一個機會,使中產階級可以暫時脫離日常單調的生活,進入一個自由而有都市生活的烏托邦時刻(它是假的,也是真的)。 因此主題環境雖然侵占了民主化的公共空間,以純粹的消費行為取代溝通、互動,以看不見的手段進行監視與隔離,但是弔詭的是,它同時也在單調、機械化、商品化的真實日常生活空間中保留了人們對於都市公共生活的熱望,投射了個更美好生活空間的願景。如果使用者能夠主題環境中看到這個願景,再以之對比外在的真實空間,便有可能因為對於現實的不滿而形成批判的空間意識,從而促成社會的變遷。這樣的推論並非完全出於臆測,在清境地區的案例中已經看到了這個可能。
重構清境邊緣
清境地區最早的屯墾者是原住民,後來到了民國五○年代,政府為安置滇緬的抗日部隊,將之送上山闢建了清境農場,並將之安罝在清地區七個眷村之中。其中除了海拔較高的博望新村外,其餘的眷村就地分散在清境農場附近。民國81年的土地放領政策,讓清境地區產生重要的轉變,清境地區開始面臨大量的民宿開發。到了民國90年的清境觀光發展促進會成立後,越來越多的新移民開始上山,打造他們夢想中的歐式民宿。這些林立在山頭的擬仿民宿,配合了清境當地特別的自然環境,慢慢形成現在眾所周知的所謂「小瑞士」,不折不扣成了一個充滿擬像的主題園區。

雖然在這裡尚未產生監控與隔離的現象,這個主題園區並不是沒有問題的。首先,許多民宿業者並沒有取得營業許可,同時又各自為政,因此造成清境地區環境越來越混亂。一到缺水季節或特殊假期,清境農場周圍的環境品質開始下降,充斥著無法消化的車輛與旅客。另一個更不為人知的問題是,原有居民在清境的觀光發展中逐漸地被邊緣化。鄰近清境農場周圍的區域就像是一個熱鬧瑞士山中小鎮,其間還座落著號稱全世界最高的7-11便利商店與星巴克咖啡。然而被遺忘的是其他分散在清境地區內的原住民與榮眷的社區。原先的七個眷村聚落,不是被歐式民宿所掩埋,就是被隔絕於清境觀光區之外,成為新興「清境主題園區」的邊境。於是,一個擬仿的、商品化的清境取代了原先真實的清境。

然而有趣的是,正是因為這個擬仿社區的形成,反而促使了原有的居民開始積極思考自己的未來,不要完全被商業力量所吞噬。在九二一震災後,清境地區觀光產業面臨了重大的危機,清境的民宿業者和當地原有的居民,為了保持這個主題公園的運作,聯合在九十一年向文建會爭取「九二一重建區社區總體營造執行計劃」,並獲選為「社區營造點」之一。而他們的執行策略則是由原先孤立在外、保持眷村形態最完整的「博望新村」為起始點,並由該村居民成立「松崗社區發展協會」,強調民宿文化、滇緬眷村文、以及原住民文化的共存。這使得原先在邊緣的眷村找到了重新和清境地區以及整個台灣社會聯結的機會。在這個案例中,我們看到空間的主題化雖然帶來了危機,但同時也帶來了轉機。

結語
文章最後,讓我們簡短地回顧本文的主要論點。香港迪士尼樂園的設立無疑象徵了全球消費文化產業的擴張,但更重要不是在迪士尼樂園的擴張,而是我們身處的環境中早已產生了各種不同規模、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主題公園。回到布希亞所預言的,迪士尼存在的目的,其實是要我們忘卻外面的世界遠比迪士尼更迪士尼。在這真假難分的擬像世界中,再去區分何者為真、何者為假恐怕意義不大。我們反而應該面對擬象全球化的現實,從中去認識新的危機,找到新的轉機。本文提供了麥當勞與清境地區作為例子來說明如何在擬像世界中尋找改變的契機,但是我相信可用的策略決不僅止於此。如何在擬象世界中創造進步的空間,還有待我們發揮創造力與想像力,共同來探索與實踐。
註釋

參考Schiller, Herbert I. 1976.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al Domination. White Plains: International Arts and Sciences Press.
Sorkin, Michael, 1992, See You in Disneyland, in Michael Sorkin (ed.), Variations on a Theme Park. New York: Hill and Wang, p. 228.
Giroux, a. Henry, 1996, Animating Youth: The Disneyfication of Children’s Culture, in Fugitive Cultures. New York: Routledge.
Baudrillard, Jean(洪凌譯),1998,<擬仿物與擬像>,台北:時報出版,頁1-5,頁13-17。
同前,頁35。
Soja, Edward W., 2000, Postmetropolis. Malden: Blackwell, pp. 341-2.
Sorkin, Michael (ed.), 1992, Variations on a Theme Park. New York: Hill and Wang, pp. xiii-xiv.
Ibid., p. xv.
Fiske, John. 1987, Television Culture. London: Methuen.
Gottdiener, Mark. 1997. The Theming of America. Oxford: Westview Press. pp. 157-8.
Watson, James L. 1997. Golden Arches East.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Chua, Bent-huat. 1998. World Cities, Globalization and the Spread of Consumerism. Urban Studies 35(5-6).
Bloch, Enrst. 1986. The Principle of Hope. Cambridge, Ma: MIT Press.
Gottdiener, Mark. 1997. pp. 112-4.
Gottdiener認為,由於美國大部份城市犯罪率都很高,迪士尼化的環境反而提供了一種比較好的都市經驗。其次,在迪士尼樂園中,空間經驗是依兒童的需求而安排的,這和成人世界的空間經驗剛好相反,所以在園中原有的家庭關係被顛覆了。第三、遊客在園中可以不受日常禮節的規範,他們可以脫掉平日工作的服裝,隨興穿著。也可以随時隨地吃各式零食。第四,在迪士尼樂園中遊客可以不用像平日一樣精打細算,時時擔心錢的問題。在這裡,只要你付得起門票,進園之後所有的東西都是免費的,由你從早玩到晚。雖然門票很貴(一個人大約20元美金),而且在園中遊客大部份的時間都在排隊等待,然而美國一般家庭仍然是趨之若鶩。

台長: 顏亮一
人氣(1,79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期刊論文 |
此分類下一篇:市民認同、地區發展與都市保存:迪化街個案分析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