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0-02-13 21:51:58| 人氣20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讀《商君書》劄記(四):〈靳令〉、〈壹言〉、〈開塞〉、〈畫策〉、〈錯法〉、〈賞刑〉、〈慎法〉

 

 

〈靳令〉:「法已定矣,不以善言害法。任功則民少言,任善則民多言。」「功」與「善」對舉,又說不以「善言」害法,則「善」為否定價值,或者可翻譯為偽善巧言。然而,「善」的概念在先秦時期,何時或何處轉為有此負面的涵義呢?為何有這樣的變化呢?這是個值得探究的問題。

「國貧而務戰,毒輸於敵,無六蝨,必強。國富而不戰,偷生於內,有六蝨,必弱。」這個說法,與過去依稀理解的另一種圖景不太一樣。曾經聽過一種說法,當一個國內政混亂、經濟蕭條的時候,常常會藉此發動對外戰爭,至於詳細的說法與原因、案例,我也記不得了,姑且記下。

〈壹言〉篇的題解有特別提到《商君書》特別強調「壹」的概念,這在前此的劄記當中我也有提出來,算是《商君書》之中蠻明顯的一個概念或詞彙。簡單整理此書的概念,主要是希望摶聚民力,用威脅利用的方式,使民力無有所出。這樣人民累積的精神與力量,勢必無法宣洩。於是就能夠分疏在內外兩個面向:對外為戰、對內為農。《商君書》特別強調農戰思想,其根源亦即如此。至於如何壹言摶力,則是散落於各篇各段的許多論述中,都有提到。

〈開塞〉篇:「一國行之,境內獨治;二國行之,兵則少寢;天下行之,至德復立。此吾以效刑之反於德,而義合於暴也。」這裡的至德復立,一則可以理解為法家的理想圖景仍是立德,或者此德並不是如儒家所謂的良知良能與仁政,而是另外一種定義。

〈畫策〉是全書當中文字最為流暢的,幾乎可以理解為一篇首尾連貫的作品。「故以戰去戰,雖戰可也;以殺去殺,雖殺可也;以刑去刑,雖重刑可也。」近年來關於廢死的討論,支持廢死的意見當中,其中有一種意見就是不主張「以殺去殺」。於是讀到這一段文字的時候,特別體會出法家這種比較極端的手段與做法。

〈賞刑〉:「所謂壹教者,博聞辯慧,信廉禮樂,修行群黨,任譽清瘺,不可以富貴,不可以評刑,不可獨立私議以陳其上。」嚴刑峻法之下,最忌諱的莫過於「私」。因為「私」就是在國家政府無法監控掌握的情況之下,慢慢長出自己的行動與思考。這是強調御下之數的法家思想所不容的。「聖人惟能知萬物之要也,故其治國,舉要以致萬物。故寡教而多功。」若單就文字上而言,這頗有《老子》虛一守靜、無為而治的感覺。特別又想到司馬談〈論六家要旨〉當中對於儒家的批評:「儒者博而寡要,勞而少功,是以其事難盡從」,或許這正可以是一種參照,對比出嚴而少恩的法家「寡教而多功」。

其他的篇章並沒有太多的聯想,或許是因為這整本書的思想,固然不是出自於一時一地一人之手,但精神方向與內容要旨大同小異,所以愈是往後面讀,愈覺得其實與前面重複不少。

台長: 陳伯軒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