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7-08-14 16:09:44| 人氣424|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讀《禮記》劄記(十二):〈經解〉~〈表記〉、〈緇衣〉

 讀《禮記》劄記(十二):〈經解〉
、〈哀公問〉、〈仲尼燕居〉、〈孔子閒居〉、〈坊記〉、〈表記〉、〈緇衣〉


〈經解〉篇的開頭一段從前高中的國學概論、大學的經學概論是要琅琅上口的。然自我進中文系以來,就非常困惑,明明有六經之教,為何獨尊「溫柔敦厚」的詩教?在我十數年在中文系的經驗,也確實感受到中文系師生過份強溫柔敦厚的弊害,的確如〈經解〉所云:「詩之失,愚。」這個愚,不是愚笨不聰敏 ,而是過於鄉愿。雖然我知道就學術思想史的脈絡而言,詩教獨立提倡有其意義,但直到如今我聽到溫柔敦厚時,一則想起另外五經之教,一則警惕「溫柔敦厚而不愚,深於詩者也。」

「禮之教化也微」我挺能認同的,無論是時代風氣或個人修持,很多地方都是潛移默化之功。

「古之為政,愛人為大。」(〈哀公問〉)道德與施政的根源都來自於情感。但仁心與仁政之間卻有無法輕易遞進的鴻溝,未必如孟子所言理所當然。

〈仲尼燕居〉何以言「不能詩,於禮繆」?

「言而履之,禮也。」禮與體,密切相關。〈孔子閒居〉有謂:「無聲之樂,無體之禮,無服之喪,此之謂三無。」體是儀文、實踐、身體參與等各種意思。

〈坊記〉依王夢鷗先生的意見,篇中多危急之辭,如云「以此坊民,民猶如何如何」,似禮不足以真規範人民,其實乃收震懾效果。

但從另一角度而言,此篇屢屢言民猶如何如何,更加認識了欲望的力量,非常有現實感。這種直指人欲的論述,頗有荀子之風。

「婦人疾,問之不問其疾。」雖然世異時移,男女之防以不似從前嚴格,但之不問其疾也還是蠻好的修養。畢竟疾病常常扮隨著個人隱私,如果在對方不願意的情況下被迫回應,難免尷尬。所以不如泛問安好,待對方自行決定是否要吐露細節。

〈表記〉「中心僭怛,愛人之仁」即「仁之端也」,「數世之仁」則指「仁政」。

「儉德」應該要靈活解釋,不只是簡省物質欲望,而是使欲望不過其實,也就是要恰到好處。高中國文常選有〈訓儉示康〉,倒是可以在教這一課時多加深刻思考欲望與自由的相關辨析。

〈緇衣〉係續〈表記〉而作,今札記併入此則。
「小人溺於水,君子溺於口,大人溺於民。」以及「民以君為心,君以民為體」二則同樣讓我聯想到顛倒譬喻的概念。本來是希望我們不要溺於口、溺於民,但時至今日,不溺於水同樣的重要。至於身體與家國的聯喻,我曾撰寫過一篇逗趣的散文〈曼普拉喜特〉提到這個概念:面對一般群眾,應該更強調身體健康的重要而非治理國政。畢竟不是人人都能成為總統或行政院長,但極有可能連總統與行政院長都諱疾忌醫。

台長: 陳伯軒

PEN
〈緇衣〉係續〈表記〉而作,今札記併入此則。

「小人溺於水,君子溺於口,大人溺於民。」以及「民以君為心,君以民為體」二則同樣讓我聯想到顛倒譬喻的概念。本來是希望我們不要溺於口、溺於民,但時至今日,不溺於水同樣的重要。至於身體與家國的聯喻,我曾撰寫過一篇逗趣的散文〈曼普拉喜特〉提到這個概念:面對一般群眾,應該更強調身體健康的重要而非治理國政。畢竟不是人人都能成為總統或行政院長,但極有可能連總統與行政院長都諱疾忌醫。
2017-08-15 18:07:4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