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8-23 13:21:50| 人氣20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讀孟子劄記(五)〈萬章篇第五〉

讀孟子劄記(五)〈萬章篇第五〉

2012/08/21初記

 

曰:「象不得有為於其國,天子使吏治其國,而納其貢稅焉,故謂之放,豈得暴彼民哉?雖然,欲常常而見之,故源源而來。『不及貢,以政接于有庳』,此之謂也。」

親人不仁,或是違法,我們需要包容到什麼程度呢?《左傳》記載「鄭伯克段於鄢」的故事,鄭伯屢次包容弟弟,最後釀成弟弟造反。顯然是愛之適足以愛之的例證,而《穀梁傳》評論鄭伯乃「處心積慮成於殺也」,更是令人悚然。回到《論》《孟》的脈絡中,無論是父子、兄弟等家庭之倫,都是被視為人倫之根本。因此,父子相隱或「仁人之於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親愛之而已矣」都是所謂的「直道」吧?

 

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

這裡的論證很有意思,認為在祭祀天的時候,天並沒有不享,既然百神享之,代表天接受了祭品。問題是:天如何不享?

類似的論述在《墨子》當中也有,〈天志上〉:「然則何以知天之愛天下之百姓?以其兼而明之。何以知其兼而明之?以其兼而有之。何以知其兼而有之?以其兼而食焉。何以知其兼而食焉?四海之內,粒食之民,莫不犓牛羊,豢犬彘,潔為粢盛酒醴,以祭祀於上帝鬼神,天有邑人,何用弗愛也?」

同樣的問題是,就算天有意志,我們又如何能夠判斷「天享」或「天不享」?

「天」這個概念,在儒家思想中很有爭議。到底儒家所認可的「天」是什麼?眾說紛紜,我至今仍然無法想像有一個「意志天」或「形上天」作為價值的依歸。朱注解釋這一則時說:「天無形,其是聽皆從於民之視聽,民之歸舜如此,天與之可知矣。」如此說來,難道「天與之」只是一個虛設的概念嗎?正如下一章(萬章問曰:「人有言,至於禹而德衰,不傳余賢而傳子,有諸?」)朱注也提到:「蓋以理言之謂之天,自人言之謂之命,其實則一而已。」如此說來,「天」與「命」的概念是相同的嗎?

 

孟子曰:「伯夷,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

雖然孟子是儒家人物,但是這要對伯夷的描述,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我覺得頗可以與佛教的「善聽聞」相參照。現在的資訊流通發達,我們每天都可以接觸到很多訊息,這當中有許多的語言和資訊都不是正面的。接觸負面的訊息太多,有時候會讓一個人的身心都變成不健康。

 

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此道覺此民也。

此亦是捨我其誰的氣概。

 

孟子曰:「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智,譬則巧也;聖,譬則力也。由射於百步之外也,其至,爾力也;其中,非爾力也。」

為何孔子是聖之時者?為何聖之時者就是集大成?又為何這不是一種投機的行為?

 

孔子有見行可之仕,有際可之仕,有公養之仕也。於季桓子,見行可之仕也;於衛靈公,際可之仕也;於衛孝公,公養之仕也。

如何得知此不同的分際與準則?

 

台長: 陳伯軒
人氣(203)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讀《孟子》劄記 |
此分類下一篇:讀孟子劄記(六)〈告子篇第六〉
此分類上一篇:讀孟子劄記(四)〈離婁篇第四〉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