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1-06-16 20:00:00| 人氣1,38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那一年,我17》觀後感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鄉魂旅思(七十、七十一)

 

《那一年,我17》觀後感

太皮

時代隱喻

在早前舉行的第一屆澳門國際影展暨頒獎典禮上,本澳年輕導演陳雅莉執導的青春音樂片《那一年,我17》入選該影展的“藏龍”單元,並為該單元拉開帷幕。電影講述一個在內地發展的音樂人施俊傑重返澳門,巧遇舊同學而憶起當年追夢和探問存在價值的故事。電影以輕快流暢的敘事方式令觀眾回溯青春,熱血的樂隊、朦朧的情愫、青春的遺憾,既有笑料百出的情節,也有感人至深的場面,可觀性強。

驟眼看來,這是一部純粹的青春電影,但不難發現,當中仍有社會性的隱喻。主角原名是陳俊傑,“施”是其母姓,少年時期的陳俊傑母親並不在身邊,從劇中人的對話得知,母親是因為丈夫的頹廢和暴虐而離家出走。陳俊傑父親終日酗酒,除了玩音樂外(劇中的他音樂也玩得不出色)就一事無成,將失意發洩在兒子身上;這樣一個衰弱、破敗和一蹶不振的父親,令陳俊傑看不到將來,他終日流連機舖,做些小偷小盜的行為,學業也不濟,只能入讀“前進班”(實際上專門收留頑劣學生),諷刺的是,耳濡目染下,竟繼承了父親唯一優點──音樂天分。

這樣的陳俊傑,儘管顯露了音樂才華,但一下子好難令人聯想到那在內地手握歌唱者生殺大權的音樂人施俊傑。這就令我想到那位隱藏的母親。陳俊傑的發展,是離開澳門,投靠母親(劇中沒言明,但從他改跟母姓就知道)開始的。我這樣解讀:如果陳俊傑代表的是澳門人的話,那麼,“父親”的角色就是葡萄牙管治下的澳門,而“施”姓母親表示的是中國(可以將“施”看成“C”,China的字首),作為澳門人的陳俊傑回歸中國了,姓也改了,終於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音樂”在這裡,也就是經濟、賭業。這人物關係和發展,說的就是澳門回歸的故事。施俊傑成功了,他也開始迷失,於是,開始追憶往昔,回味那些過去的美好生活──這,不也正是現在澳門人的寫照嗎?

也許陳雅莉並非有意為之,但我相信創作有時是潛意識的反映,而我也有解讀作品的自由,儘管會有點過度解讀。事實上,“身份”一直以來是不少澳門影視作品的母題,在我看過的澳門電影中,例如《奧戈》(張弛導演,廖子馨原著)及《痕跡》(何飛導演),劇中人都不約而同地對身份感到迷惘,前者是回歸前土生葡人尋找生父生母的故事,後者的女主角也有一位離開的母親。這都可歸結於當下澳門人對身份的迷失,正如本澳著名評論家李展鵬評論《奧戈》時就曾說過,土生葡人於回歸時的徬徨,與現在澳門人對身份的迷惘,是何其相似。除了“身份”這母題外,“回歸”也是澳門影視作品一個常見的題目,在《那一年,我17》裡也有表達,這方面將來有機會再談。

話說回來,作為一個每年觀看超過一百部電影的電影愛好者來說,我對陳雅莉這部作品的整體表現還是感到不滿足的,我認為她可以做得更好。儘管有不足,例如不可避免地有一些澳門作品特有的肉麻情節,但總體敘事流暢而沒有忸忸怩怩,加上悅耳動聽的配樂,除主演的袁濃林和彭永琛外,尚有諸多明星助陣(譚玉瑛、田雞及C All Star成員等),我還是推薦大家,在影片正式上映時入場觀看。



誠意之作

雖然總體敘事比較流暢,但平心而論,陳雅莉導演的《那一年,我17》在節奏的把握似乎仍有不足之處,尤其是全片過長(接近兩個小時),有些地方顯得拖沓,例如譚玉英出幾次場,在場面調度上又沒多少變化,對推動劇情的作用又不大,予我的感覺就是導演不忍心刪去她的鏡頭,畢竟對方是有一點號召力的演員,而且又肯友情客串。可是,“手鬆”的後果是拖慢了電影節奏。

造型、場景方面可圈可點,尤其是C All Star吳崇銘的薯頭造型令人印象深刻,天台的佈置更具標誌性,也可算是澳門電影的一個經典場景,但有一些地方,卻顯得製作單位有點粗心大意,例如服裝的不連戲、《歡樂今宵》式的佈置(如校長名牌只有“譚校長”三字)及在虛設的培育中學裡卻拍到了“聖心女子中學”的招牌等,這些其實都可以避免。

此外,在我的觀影印象中,感到除了天台景可以讓製作單位大肆拍攝外,很多場景都只能局限於一個角落取景,有些鏡頭運用得好,確實可反映角色生活和心靈的局促(如陳俊傑家的場景),但另一些場景,尤其是主角們多次潛入的教員室,卻怎麼說都令觀眾感到那只是攝影機“就位”而已。說白了,就是《那一年,我17》的資金不足,有很多資源上的局限,而且電影製作單位得到的支援也極少,平白令一齣好電影打了折扣,反映了政府和擁有場地的民間團體的支持對澳門電影拍攝工作的重要性。

當然,說故事方面仍有可進步之處,我感到電影還是欠缺一些擊中觀眾要害的情節和場景,例如《費城故事》中湯漢斯唱歌劇一段,也許是局限於導演對過去學生時代的回憶,又或是為了傳承微電影原作的敘事,在校園情節的敘述始終欠缺一點“放”,畢竟玩屎和打架已不是新鮮事;反而到了成年方面的描寫,就“放”得多,儘管並非甚麼獨特的劇情,但就能令觀眾看得或揪心或愉快。

演員方面,不少演員都頗出色,以新人來說,彭永琛的演技令人印象深刻,尤其他被取消資格“喪哭”一場更令人動容,比起另一位新人袁濃林,彭的表現要討好(當然袁濃林企出嚟就已贏晒分)。片中也起用了劇場演員,老實說其演繹也充滿喜感,令人喜愛,但唸白方面若能改一改話劇腔就很好了。配樂值得一讚,無論是熱血的搖滾還是溫馨的抒情,都令人驚喜。

雖然有那些可以改善的地方,但《那一年,我17》絕對是誠意之作。據了解,在第一屆澳門國際影展暨頒獎典禮上的版本由於並未獲試映的關係,放映的效果無論是畫面比例、色彩和音樂都出現嚴重瑕疵(與我一起觀看電影的水月姐姐就一直說色彩怪怪地),並非最好的版本,相信正式公映時會得以糾正,請大家期待這部電影。

 

台長: 太皮
人氣(1,380)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鄉魂旅思 |
此分類下一篇:廣東話正字之我見
此分類上一篇:恨錯難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