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1-03 22:12:36| 人氣3,12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上癮五百年》書評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上癮五百年書評

 

39731009張琦鈺

 

一、基本資料

原文書名:David t. Courtwright. Forces of Habit: Drugs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World,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中文翻譯:大衛柯特萊特著,薛絢譯,《上癮五百年》,台北:立緒,2002

參考書評:

1. Perkinson, Robert. 2004. “Forces of Habit: Drugs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Book) ”. Journal of World History, Vol. 15 Issue 2, p255-258

2. Berridge, Virginia. 2002.  “Forces of Habit (Book) ”.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 107 Issue 2, p509-509

 

二、本書摘述

 

「幸福感與解脫感都是化學分子湊巧產生,只有少數有毒分子(如果這些分子能順利進入循環系統並穿越從血液到大腦障壁)能夠模擬或影響腦部的獎賞與痛苦的控制中樞內的神經傳導素,身體機能在快感方面是很吝嗇,誘發幸福感的神經傳導素分配的非常儉省,且大都發給對於求生或繁衍後代有益表現,藥物會矇騙這個發送系統,促使這些誘發快感的神經傳導素暫時增多。」

作者以物質層面為主軸,帶領我們近代藥物上癮現象進行考察,共可分為三個部分:首先先定義drug問題與分配,非法毒品和合法上癮食品中間的界線是怎麼被區分,作者區分為「三大宗」(酒精、煙草、咖啡因)和「三小件」(鴉片、大麻、古柯)為何前者有明顯證據對人體有害卻還是被認定為合法?有些能使人上癮的東西(如檳榔和咖特—阿拉伯茶的萃取物)為何無法快速向世界散播?;第二,探討使用藥物的對象(其商業用途),可分為醫療及消遣娛樂使用兩種,也就是同樣具有精神上緩解作用,但因時間地點所使用的人不同,便產生不一樣效果,比方在辛苦農事後來一根大麻的意義與在銳舞搖頭派對現場抽大麻的意義是不同的;最後將重心放在西方帝國世界如何利用藥物作為手段,掌控非西方殖民地人口及其勞動力,形成階級、種族劃分,其中有趣辯證是看似上層階級的人,對藥物的倚賴(從資本主義商業考量觀察,能使人上癮的藥物背後有龐大商機,政府稅收至少有1/3來自於此)並不亞於下層階級,這不也是一種癮症?

這本書告訴我們「精神刺激革命psychoactive revolution」從殖民侵略歷史、社會脈動、人類固有欲望到資本主義特有的催吐天份,每個環結緊密程度使得我們難以擺脫糖咖啡煙酒毒品,每個人都成為精神極度受損的奴隸,可能使人類航向極端迷離夢境卻也可能逆向烏托邦。從這本書入門,讀者可以了解藥物成份、藥物醫學給藥原則、藥物貿易稅收廣告,以及歐洲權貴階級如何利用藥物控制安撫欺詐剝削勞工。另一方面,「理性人類追求視聽嗅觸味五覺的刺激勾引時,無法將尼古丁、咖啡因種種神經作用排除討論範圍之外。這類看似微不足道的興奮產品,透過商業運作、殖民經濟擴張,逐漸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文化身份的象徵(如每日消費星巴克代表某種雅痞),同時闡釋社會歷史脈絡和生理物質,做為一個上癮藥物的重要性。

研究上癮必然無法迴避最終極的問題:到底作者是支持或是反對這些藥物?不論是合法或非法藥物,作者力求平衡中立客觀,以一種旁徵博引敘事風格巧妙地避免說教以顯露立場,而反毒或反反毒的基本教義派皆能從中截取出自己想要聽的部分,當做自己立場的知識後盾。但本書缺憾亦或優勢也在於此。作者在書中引述過多瑣碎事物軼聞趣事,讓讀者有時無法清楚知道作者意圖。

三、本書評論

 

Robert Perkinson很忠實對此書做了全面性的回顧,有褒有貶且本身文筆優美流暢,這是我選擇此篇書評的理由。對於作者所提出的問題,檳榔和咖特(阿拉伯茶的萃取物)為何無法快速向世界散播只能成為地域性產品,Courtwright的回答是具有文化、經濟優勢的歐洲人主導了世界貿易,便是由「他們」決定哪些藥物可以成為全球毒品,Perkinson不諱言指出此一作法可能是馬克斯唯物論者的扭曲,同時也認為無法單純用「經濟、政治」來解釋為什麼有些藥物明明有上癮症狀卻依然合法,且Courtwright所依據的經驗也過於美國、過於整齊、過於週期規律,似乎只聯想到使用藥物所產生的苦難:勞動剝削、美洲原住民土地私吞、環境掠奪、賣淫、流行疾病、肆意屠殺(由此也隱約看出Courtwright的反毒立場)毒品成為一種災難來源的宿命論。但最終還是覺得不論是政策專家、歷史學家、一般讀者和學生都應該可以從這架構宏大的書中獲得許多樂趣。

在另一篇書評中,Virginia Berridg 也是先提到「三大宗」、「三小件」並回應哪些藥物可以成為全球流通的商品的問題,且論述「癮」內含概念、觀念、文化、科技各種角力,外在文化可形塑藥物如何使用而最終會回饋回文化本身,藥物的外部經濟不容小覷。他也說到Courtwright提醒我們注意資本主義的背叛,先販售一類產品然後再賣另外一類商品給我們,以期處理之前所造成的損害。到目前為止每個政府都對如何在稅制收益與公共福利之間做出取捨,還多所爭議Berridg同時認為Courtwright在自由貿易或最低限度的調節控制的往返上過早下定論,因為無論如何未來是很難預測,煙草逐漸走向被課以重稅之路,文化、經濟和技術層面無時無刻都在變化。最後跟Perkinson一樣,Berridg也肯定本書是個彌足珍貴並展現出勇氣地嘗試以全觀、綜合角度分析複雜物質、精神領域。


四、本書啟示

 

我記得此書至少是四、五年前看的,當時覺得閱讀過程充滿樂趣,信手捻來隨處可見巧思博雅。在面對這個毒品氾濫的時代,我們究竟要以哪種姿態去理解「上癮」一事,作者用了一個比較唯物手段,同時又採取唯心的論證來理解與逼近,並在結論時說藥物本身的意義取決於如何選擇、使用。正如他指出的,吸食大麻,在蔗田度過一個漫長炎熱的夜晚是一回事,在搖滾音樂現場又是另一回事。正因為作者意識到藥物辯論各種立場優點和缺點,因此他的分析試圖帶領讀者認識重新繪製界線的重要,也就是要先區辨「三大宗」、「三小件」,才能重新思索禁毒政策的限制性和破壞性。

但本書談到藥物貿易,便會牽涉外在資本圖利、政府稅收考量、交通運輸便利性、舉凡特種階層職業的人與藥物密不可分的關係,到藥物內在本身產量、上癮與耐受、合法或非法、是否利於儲藏、運輸保存等問題。這些似乎又回到各個宗教、文化、地域對不同藥物的不同評價,幾乎是政治、經貿、醫療、科技、物質無所不包,如同PerkinsonBerridg所講的,他們都很願意推薦此書,但他們都意識到Courtwright的創作野心可能還需要再修飾包裝,否則只會淪為休閒娛樂又不如真正去海邊喝杯啤酒來得過癮的書。

STS的觀點再重新省思此書,對於作者地毯式蒐集的例子仍是欽佩不已,但若敘述上能再有系統、有脈絡會更好。比方以作者所提出三個有趣的問題,為什麼某些藥物能傳遍各地的問題來說,除了內部有完整運輸銷售系統,面對醫學界的爭議是否能引發政府當局重視的部分,可能可以再深入細節做一完整討論。在我看來,單純先討論一種單一上癮物品在單一時空脈絡,如香煙在美國如何從接受到禁煙再到接受,會是比較好的方式。否則就會又全都攪和在一起,分不清楚又一直追問「作者是反毒還是反反毒」比較表面問題。對此,碩一導論課時所閱讀Brandt的作品,可能是一個不錯的參考。

 

五、進階讀物與其他參考資料:

Brandt, Allan M. (2004) "From Nicotine to Nicotrol: Addiction, Cigarettes, and American Culture" in Sarah W. Tracy and Caroline Jean Acker eds. Altering American Consciousness: The History of Alcohol and Drug Use in the United States, 1800-2000. pp. 383-402. Boston: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李尚仁,〈精神刺激物質革命的世界史〉,中國時報開卷版2002.12.01

http://stsweb.ym.edu.tw/board/read.php?f=10&i=50&t=50

 

莊裕安,〈眾妙之門圍籬失樂園〉,聯合報23版書評花園2002.09.08

殷訥夏,〈Do you Drug?《慾望植物園》、《上癮五百年》藥物、慾望與全球化:想像力的自然史與現代生活史〉,破週報229 2002.10.4-10.13

http://intermargins.net/intermargins/IsleMargin/DrugLib/books/book3.htm

 

台長: mgci.琦鈺
人氣(3,12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