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5-17 14:12:21| 人氣15,437|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Ethnography 研究法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ethno 是人的意思,而 graphy 是繪圖、畫像的意思,顧名思義
ethnography 是為人類畫像。Ethnography 原為社會人類學者以參與
觀察的方法,對特定文化及社會搜集製作資料、記錄、評價、並以社
會或文化人類學的理論來解釋此類觀察結果的一種研究方法,所以一
般稱為人種誌或民族誌法。
  人類學的發展與地理大發現有直接關係,人類學的工作可以追朔
到十九世紀末殖民者傳教士所做的記錄報告及探險家所描繪的奇風異
俗誌。這些早期的作品因為不是受過訓練的專業人類學者所為,因而
難免帶有傳奇浪漫及種族中心主義的色彩,直到二十世紀初 Rivers
才開始強調由有訓練的觀察者直接進行密集田野工作(intensive fi
eld)。Rivers 主張研究者要與他所研究的對象住在一起、說他們的
語言、研究他們的文化,他也提倡利用恰當的報告人(informants)
、搜集當地文物、家譜、及生活史並作系統性的記錄。
  Malinowski 更進一步主張研究者要確知自己研究的目的。Malin
owski 認為 ethnography 的主要目的在瞭解當事人眼中的另一種生活
方式,也即是說自當事人的視野及角度看他們的文化及生活,用他自
己的話說是要「掌握當地人的觀點、他與生活的關係、瞭解他對他的
世界的看法」(Burgess 1989:3)。因為唯有單獨生活在當地人群中
,才能真正掌握當地日常生活的社會過程,因此 Malinowski 主張研
究者不但要與他的研究對象生活在一起,還要與其他歐洲人隔絕(Bu
rgess 1989:2-3)。另外研究不但要在自然的狀況下進行,研究者還
要對被研究的對象及事實懷抱虔敬的心,不能任意破壞干擾。研究者
的態度是自當事人學習、而非將被研究者當成荷蘭豬試驗品。
  Malinowski 認為 ethnography 的資料只有在能辨明何者為直接
觀察的結果,何者是當地人的陳述,或研究者的解說及推論的情況下
才有價值,因此他主張作者應當提供觀察是在何種狀況下進行、及事
件是在何種情況下發生的資料,也即是要同時陳述 ethnography 生產
的過程。
  社會學者也在社區中進行調查,但是一些學者認為社會學研究忽
略了所研究機構及行為的社會過程,研究也沒有在自然的情況下從事
,所以建議研究者應當如同人類學者一般放棄自己所熟悉的生活,參
透入研究對象群體,取得他們的信任以求取更深入的資料。因此近來
類似 ethnography 的研究方法也被社會學者採用,用來研究工廠、學
校、監獄、街頭犯罪集團、吸毒者、及現代社會的某些場境及行為(
Burgess 1989:215)。
  Ethnography 使用於社會學上,引發了不小的震撼,因為 Ethno
graphy 的研究哲學及概念與主流社會學不同。社會學自創始人孔德主
張走實證主義的道路以來,客觀與科學的研究方法一直居主流,而 e
thnography 不但強調被研究者的主觀觀點,甚至研究者的觀察解釋與
推論過程也與人類認識日常生活世界的方法近似,是主觀的。因為它
的主觀性有人認為它不夠科學,也有人認為試驗及調查等不自然的方
式根本無法掌握日常生活的真義,只有使用 ethnography 才能真正瞭
解社會過程的內容及形式(Hammersley and Atkinso 1990:2)。
  另外 ethnography 注重結構的動態過程之全面整體分析,及個人
如何運用結構的具體行為,而非游離的個別事實,這也與約化式的實
證主義研究切入點不同。


              Ethnography 方法論

  關於質性研究的哲學基礎本人已在「質與量研究的爭議」一章中
討論過了,此處不再詳細敘述。簡單說,ethnography 的主要工作是
發現知識而非驗證理論,因此它依靠的主要是發現的邏輯,其目的是
要發現行為者所建構的社會真實(social reality),掌握、理解並
發掘行為者的意義,並加以描述解釋。
  Ethnography 知識的產生基本上依賴兩種文化經驗的對照。研究
者以自我原有的「背景知識」 – 即個人的生活經驗、文化價值、觀
念體系等 – 為基礎,對被研究世界裡觀察及學習到的新經驗進行理
解詮釋。因為比對兩種文化經驗,所以「研究者必須時時保持警覺,
在不將週遭事務視為理所當然的情況下,學習新的規範及線索」,「
同時也要瞭解及注意自己的行為行動」,並在「擬情的介入」及「專
業的超然之間」保持一個平衡。
  首先也最重要的的是研究者要放棄個人「天真的現實主義」(na
ive realism)信仰。最普遍的現實主義信仰是︰人類對現實世界的界
定是一樣的,人們雖然使用不同的語言文字但是語言背後的意指是幾
乎相同的,所以愛斯基摩人所說的愛、雪、婚姻、信仰、動物、死亡
、食物…和我們的意義相同。雖然研究者很少這樣天真或本位主義(
ethnocentrism),這樣的假想仍可能存在於無意識裡,一不小心就可
能影響我們的研究。因此 ethnography 研究者幾乎要起始自一種刻意
的無知︰我對研究對象及他們的世界一無所知,那樣的知識是將要被
發掘的(Spradley 1980:4)。
  其次因為「自我」是觀察的起點,也是田野工作知識論的根本,
田野的知識是研究者及被研究者互動產生且共同建構的(Cuff, Shar
rock & Francis 1990:20-21),所以研究者時時要對個人的「自我知
覺」(self awareness or self-consciousness)、自身的「背景知
識」、象徵符號的使用能力等進行反省瞭解。
  另外資料搜集及田野知識的產生,需要依靠研究者與被研究者間
的互動,而互動的可能有賴於此微視社會情景中參與者為此情景建構
的規範性「臨機主體」(occasioned corpus),然而在 ethnograph
y 研究中由於兩造背景文化體系的歧異設定了不同的認知機制,此臨
機主體成功建立的基礎可以說十分薄弱(蔣斌 1994:8),因此「同理
心」(或擬情)(empathy or verstehen)、敏感度以及研究者對知
識追求的熱誠均十分重要。
  最後 ethnography 的中心工作是要發掘行動及事件對當事者的「
意義」,這些意義有時能直接由言語表達,有些被視為理所當然而只
有通過文字及行動的間接溝通才能彰顯。每個社會的人都不斷利用這
些意義系統去建構他們的行為、去瞭解他們自己及他人、以及他們生
存的世界。這個意義系統構成他們的文化,而找尋文化的規則及理論
也正是 ethnography 的目的。
              Ethnography 田野工作操作方法

  至於在田野裡究竟應當怎麼做?由於 ethnography 著重探索、發
現、反省、彈性,也就是所謂開放性的觀察及描述,所以「照著菜單
煮菜」式的研究方法被視為大忌。Freilich 曾說︰「誰能教一個生手
怎麼讓敵意的土著變的友善!」。以 Evans-Pritchard 的故事為例,
即可看出 ethnography 田野操作的無金科玉律可循︰Evans-Pritcha
rd 要去中非從事田野工作前向前輩請益,大師們給的建議千奇百怪,
特此引述以饗讀者︰
  Westermarck:「不要使用同一個被訪者超過二十次以上,因為到
時候你沒煩,他已經煩死了」。
  Haddon:「很簡單,只要時時不忘紳士風度就行了」
  Seligman:「每天吃十公克的奎寧,不要和女人瞎攪」
  Petrie:「不要怕喝髒水,你很快就會有免疫力了」
  Malinowski 則僅僅呵斥他:「別白痴了!」(Burgess 1989:9)


  當然如此說法並不表示他人的經驗不可以做為借鏡,也不是說 e
thnography 研究完全沒有規矩可循,為了與同好互相切磋,以下依然
遵照研究方法之慣例,將田野工作的操作方法依序簡單介紹︰

一、研究設計︰

  因為 Ehtnography 屬發現性及探索性的研究,其目的不是理論或
假設驗證,加上研究者對即將研究的對象不但所知有限,也不願干擾
掌控,所以研究過程無法如其他形式的社會研究一般事先完全設計周
詳。有的學者甚至認為研究架構會將先入之見帶入田野,使觀察者如
同帶了有色眼睛,只看見自己想看見的。事實上所有的觀察都帶有先
入之見,毫無準備的觀察者可能不知道要看什麼,或什麼也看不見。
因此 Malinowski 主張研究者要先有一個疑雲問題(foreshadowed p
roblems)(Hammersley and Atkinson 1990:28)。成見是科學研究
的大忌,但是好的訓練並嫻熟其即將研究的學術領域之最新發展並不
等於成見。一個觀察者如果在研究過程中發現了否證證據依然墨守成
規固執原見,其研究固然沒有價值,但是如果他不經思考訓練、胸中
沒有疑團迷惑,也不會有成就發現。因此 Malinowski 主張研究者應
當先有一個較比鬆散的疑雲問題,並以此為起點進行廣泛的描述性觀
察(Hammersley and Atkinson 1990:29)。重要的是 Ehtnography
的研究設計要有彈性,隨時要因應狀況而改變。

二、研究問題︰

  田野前準備工作的目的,在於未來幫助將含混的疑團困惑轉化成
能被解釋的問題。這樣的解釋可以是口述者對事件過程的清楚描述、
行動者對其觀點及行動的說明、或者是較比抽象的理論公式都行。Eh
tnography 研究由於是反應性的(reflexive),在研究過程中常常要
因應狀況而修正改變,所以常常可能有新的問題產生,有些問題亦可
能因假設錯誤或不可行而被放棄。依據許多研究者的共同經驗,發現
正確適當的問題往往比找到答案還難,因此理論建構的努力大都用在
一再修正及重新建立新問題上,以便達到能被解釋的程度。
  Glaser 及 Strauss 將問題分成兩類︰由政治社會議題而形成的
議題型的,及自生型的。前者將產生實質性的理論後者生成正式理論
。問題可以直接來自研究者的知識,也可能取材自實質或正式理論。
研究者有時會自實質或正式理論延伸分析架構形成研究問題(Hammer
sley and Atkinson 1990:34-36)

三、樣本︰
  Ehtnography 研究要決定何時、何地、向誰?問什麼?如何記錄
及記錄什麼?此處我們先談人,在資料搜集的部分我們再談觀察及訪
問什麼以及如何訪問及記錄。
  一般而言取樣方式可以大別為兩類︰判定的立意取樣及機率的隨
機取樣(Burgess 1984:80)。ethnography 研究通常使用根據理論發
展出的舉證組群(identified categories)為樣本(Hammersley an
d Atkinso 1990:50),而不使用代表性的機率樣本。質性研究因為不
做量性的描述也不做統計推論,所以通常不使用統計上代表性的樣本
。這裡要分辨清楚的是︰不是不可以使用機率樣本,樣本大小是一個
經濟與平衡的問題。Zeldith(1989:174)認為研究「制度化」了的常
模,使用「計量及統計樣本」雖然「適切」但是「不經濟」,訪問報
告者(informants)卻是既適切又經濟的方法。當然在 ethnography
的研究對象只限於一個或幾個原始部落的時候,樣本的大小根本不成
其為問題,只有在 ethnography 被使用到現代社會時樣本及代表性的
問題方才出現。在搜集資料時我們所謂「資料飽和」,也就是反覆聽
到重複的故事時,資料搜集的工作就可以結束、樣本的大小也差不多
了。這樣的說法似乎很不科學,因為邏輯上我們永遠也不能保證下一
個案例不會出現新故事,但是研究永遠是時間、精力、資源、等等條
件限制下的妥協狀況。對於樣本的大小及代表性問題在下一節個人經
驗及實例中我還會進一步討論。

四、資料搜集︰
  資料搜集的方法有︰觀察、訪談、利用現有資料、搜集生活史等
。至於要觀察及訪問什麼?一般而言,對發現及探索性的問題,或是
完全陌生的文化,我們可能開始自比較廣泛的觀察,伺問題逐漸浮現
即可進入焦點觀察,最終問題越發明朗時則對准焦點做選擇性的觀察
(Spradley 1980:33)。整體廣泛的觀察,包括︰地方及人物、特殊
狀況及事件、行為及人造物品、生產方式、育嬰方式、繪畫及圖片、
儀式婚禮…;設計周詳的焦點觀察,如 Whiting(1966)研究兒童社
會化(Burgess 1984︰79-90)。為了避免偏頗及遺漏,建議觀察盡量
包括下面幾個層次︰
    一、行為活動
    二、對狀況、事、物、及情景的定義
    三、場景描寫
    四、過程、脈絡、改變、轉換、關鍵及轉戾點
    五、特殊事件
    六、策略機轉
    七、結構及人際關係
    八、歷史背景

  在整個研究過程中,記研究日記非常重要。研究日誌是 Ethnogr
aphy 研究的傳統,也是特點。因為研究的彈性及變異所以一定要隨時
記錄。研究記錄的好處,我會在個人經驗部分的下一節再重復。

五、資料分析︰

  Ethnography 資料分析的目的在萃取概念形成主題,最終希望能
建立理論。其方法主要依靠不斷持續的比較、想像、分析性思考、及
概念化。這樣的過程根據前人的經驗,沒有什麼特殊有效的操作方法
,可以幫助研究人員將原始資料(Raw data)轉化成田野分析的有意
義訊息。早期有關如何自半結構式的訪問、直接觀察、文件或記錄等
原始資料中萃取概念的書不多,九十年代後有些嘗試,如︰Ian Dey(
1993)的「質性資料分析」就以對讀者友善的實用手冊姿態出現,此
書分別討論介紹了焦點找尋、資料分類、分配、切割、連接等技術,
但是基本上還是概念形成的過程,與 Becker & Geer(1989: 241)之
田野工作系列分析(sequential analysis in field work)及 Glas
er(1965:436)之定性資料持續比較分析 (constant comparative
method of qualitative analysis)沒什麼兩樣,都是借助比較、登
錄、思考來幫助產生類別,並發展概念。
  Becker 及 Geer 的系列分析共分三個步驟:
    1.選擇及界定問題、概念或指標。
    2.核對現象的分析及出現頻率。
    3.將個別的發現歸併入研究的結構模式中。

  Glaser 的持續比較分析是一個不斷增長內容的資料分析法,它的
內容包括:
    1.將事件登錄於盡可能詳盡的分析項目之下,每登錄一項,
仔細比對是否適當,否則即加註新項目。
    2.統合項目類別及其性質。
    3.綜合整理,濃縮形成理論(Theory)或主題(Theme)。

六、可信程度(Credibility)

  由於 ethnography 研究者拒絕接受社會現象的客觀性及標準一致
解釋、注重個別的主觀意義、並在研究過程中參與互動,所以 ethno
graphy 研究的驗證過程無法使用實證主義的邏輯推演模式如:發現的
邏輯(logic of discovery)及驗證解釋(validation of explanat
ion)。Ethnography 研究的證明過程,就是「發現並建立 ethnogra
phy 資料」,田野研究的證明(validation)方法,也不是測量變項
間的因果關係,而是經由理解人際互動中所創之「實存」(reality)
中去了解這些關係(Bilton etal 1985:639)。同時由於強調「主觀
性」的原因 ethnography 研究在比較、計量、歸納、及綜合上均較調
查方式的研究困難,同時也較難證明其信度及效度。然而以上說法並
不意味 ethnography 研究不重視研究結果的可信程度,事實上質性研
究的目的就是為了要找尋更深入、更豐富的資料,以增加對社會現象
的瞭解。這樣的努力,讀者可以在以下實例研究的原文中看見,此處
限於文章長度無法一一詳述。在原文所呈現的結果中,有許多報告者
的「原音重現」。正如同 Worsley(1987:122)所言︰「」內所引述
的句子不只是「例子」,而是受訪者親口所說的話,也就是證據。另
外在以下所舉的實例中,我也用了「合併操作」(combined method)
以增加研究的效度。詳情請參照下一節︰個人經驗實例。
個人經驗及實例

  以下介紹我自己的研究經驗︰一個以台灣護士為研究對象的實例
「白衣中國女子 – 台灣護士研究」(Liu 1989)。本研究的目的是
希望在我國文化的畫布上勾勒出護士生活的面貌。我選擇了工作及婚
姻兩個面向來檢視護士的生活。一個人對生命中的大事,如︰工作與
婚姻的決定或放棄,其過程必定經過個人心理與外界環境的反覆折衝
交互作用,而非臨時起意的偶發事件,因此護士的就業或離職也就不
僅是她個人陡然間的倉促決定,而是她個人、家庭及社會價值集體運
作的結果。對這樣細密繁複的過程機轉,「量」性研究方法往往無法
充分掌握,而應當使用更精緻細膩的質性研究方法將其抽絲剝繭地梳
理出來。因此本研究便採用了女性主義的理論架構及 ethnography 研
究法,企圖將護理就業(離職)問題放置到當前我國文化的脈絡中去
檢視,並替我國的護士畫像。
  為求護理問題在我國文化中的定位,本研究最先即做了我國護病
史的追蹤。在護病史中我們發現在我國傳統中,「照顧」和「服侍」
的概念相近,而且照顧工作恆由家中年幼的晚輩女性親屬擔任(Liu
1991)。這一點與西方不同,西方護理的概念來自「撫育」「脯乳」
(nurse、nursing),主要的照顧者是母親。護理史的追尋也讓我們
知道,我國傳統中產階級以上的良家婦女是不外出工作的,出門工作
的只有窮苦人家的寡婦,她們為了生計而擔任一些低賤的工作。所謂
「三姑六婆」– 尼姑、道姑、卦姑、牙婆、媒婆、虔婆、藥婆、師婆
、穩婆,其實是傳統的九種職業婦女。她們之中有的是治療者,有的
兼營治療工作。只因為她們「不守婦道」「拋頭露面」,而且穿門入
戶,散播生育,避孕,墮胎及性知識,所以被稱做「淫盜之源」(Li
u 1991)。我國傳統的女性治療者的形像如此,難怪新興的護理專業
要與傳統照顧者劃清界線,否定我國傳統有女性治療及照顧者存在,
將英國所謂「護理改革者」的南丁格爾女士奉為「護理鼻祖」,聲稱
護理專業是由南丁格爾女士創立,然後輸入我國的。

  田野方面,本研究使用了 ethnography 方法,以深度訪談、自傳
寫作、及小組討論等方式搜集了 132 位護士、護生、及對照女生的生
活經驗,希望經由她們描述的自身狀況及她們「觀察體認」到的女性
經驗,透視我國當前婦女的行為規範、兩性關係、及父權制度。
  依據以上的歷史追蹤發現及女性主義的概念架構,我們發展出如
下的假說(general assumptions)來導引我們的田野工作:一、現代
護理是跟隨西方醫學而來的文化移植。二、護士是女人而護理是女性
工作。三、我國護士是在西方醫療體系中從事前所未有之工作的中國
女性。以下我們按部就班的介紹實地研究過程︰
(一)研究方法
  因為要聽見當事人(insider’s perspective)的聲音, 並自他
們口中得知他們觀查到、經驗到、及感覺到的行為常模(norms),所
以我決定搜集自述式的質性資料(qualitative data)。這樣的搜集
資料方法,由於資料搜集及分析過程的複雜,樣本通常不會很大。所
以就選擇了立意取樣的「非統計性小樣本」。
  為了彌補「非統計性小樣本」之不足,本研究亦同時使用了其他
搜集資料的方法,如:書面資料及小組討論以增加交互效度 (cross
Validity)(Burgess 1989:166),另外我們還加上文獻搜尋,專家
訪談等「合併操作」(combined operations)(Stacey 1982:101)
以達到 Denzin(1970)所謂的「 Triangulation 」,期望不同的研
究方法能指向同樣的結果,以提高研究的可信程度。

(二)資料搜集
  (A)訪問大綱︰
    依照假說我們擬訂了一個簡單的大綱以探索被研究者的一般
生活。因為工作及婚姻是人生的重大事件,所以我選擇了進入護校的
工作選擇及交友戀愛(結婚)的過程為中心問題,圍繞這兩件大事的
相關情景、影響人物、決策及折衝過程、個人調適及感受等均包括在
內。除了基本資料,大綱內容如下︰
    一、進入護理學校的故事,包括何時?何人?如何影響?等

    二、現在對工作的感覺
    三、戀愛及結婚的故事,如果未婚就談與男友認識的經過。
如果目前沒有男友就談過去的經驗
    四、如果已婚談論對丈夫婚前及現在的感覺
    五、未來的生活計劃
    六、獨居的經驗或計劃

  本大綱經過預測而後付諸應用。預測的目的在於測試:1. 此項搜
集資料的方法是否能搜得我們所需要的資料。2. 訪問大綱是否好用。
3. 訪問時可能遭遇的其他未知困難。

  無論訪談,書寫及小組討論我們使用的都是相同的大綱。因為大
綱非常簡單所以訪問者可以銘記於心靈活運用,而不必在訪問中取出
來閱讀。訪問時的話題雖然圍繞著大綱內容打轉,但是並未依照大綱
順序,也不一定使用大綱中的字句。

  (B)資料搜集方法
    (a)訪談︰除了反應(reflexive)式的對話–即隨時反省
分析對話以適時提出適當的問題,發掘出更多更深的資料,訪談中我
亦使用了非指導式的訪談(Non-directive interview)技術。也就是
利用同理心(Empathy)、接納、及非批判(non-judgemental)的態
度,支持及鼓勵受訪者發言。同時本研究為了遵照女性研究的原則與
被訪者維持一種平等、而非上對下(Non-hierarchial relationship
)( Oakley 1981:47)的和諧會談關係,訪問進行中除了使談話進行
的必要引導,以及防止被訪問者離題太遠,或設法引發更深的思考外
,訪問人盡量不打擾被訪者的談話。訪問時不但讓受訪者以他們自己
的語彙講述他們自己的故事,並讓被訪人在訪問過程中居主導地位,
把訪問「接收過來」(take over)(Graham 1984:114),成為她個
人的「談話時間」。
  因為事實性的資料(即行動層面)比較容易切入,也有破冰及打
開話匣子的效果,所以訪問就從受訪者述說她們自己進入護校的故事
開始。

  為了好的訪問效果,除了訪談技術之外,本研究從個案的取得(
access)到資料搜集的地點、時間、受訪人的準備等均經過仔細設計
。本研究接受訪談之樣本,均係透過非正式(Informal)關係取得。
護理界的控制很嚴,即使在研究者教學的醫學院附屬醫院取樣也有困
難,而且經由行政管道取得的樣本說話可能也會有顧忌。所以本研究
的樣本均由秘書小姐、藥品推銷員、親友、以前的學生等中介人士介
紹而得。最不容易獲得的類別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如︰本省、已婚、
大學護士),才請託護理部友人幫忙,另外也曾利用滾雪球方式由被
訪者推薦。藥品推銷員許多有護理背景,她們穿梭於醫院中有很好的
人脈關係,同時因為屬護理「叛離者」,所以在護士心目中保證與護
理行政單位無關。本研究為此特別選用藥品推銷員為開始階段的中介
人。
  以上述方式取得的樣本可能受限於訪問員自己、介紹人及被訪問
者的社交範圍,但是為了取得被訪問人的信心、建立『非地位高下懸
殊』(Oakely 1981)及非正式的訪談關係、促進訪談時的氣氛、並鼓
勵受訪人說心裡的話,我們採取了如此的安排。訪問前,被訪者均經
過介紹人解說及經驗分享(包括︰訪談內容、方式、目的、訪問人的
身份等)。會面時又由訪問員再次解說,以除去疑慮。訪問的地點及
時間均非常有彈性(包括訪問員的家中、醫院餐廳、咖啡廳、醫院治
療室、空病房…),以受訪者方便不受拘束不感威脅為主。談話都是
在喝茶飲咖啡的情況下進行。另外在進入主題前,為了使受訪者感到
親切輕鬆,一定使用相當時間聊天,以消除彼此的陌生感,建立良好
的溝通關係。訪問時經過受訪人同意而使用小型錄音機。
  因為樣本不大,所以所有的訪問都由研究者親自進行,如此也可
以將因訪問員造成的差異減免至最小。研究者受過「非指導式諮商訓
練」、並有多年教學及臨床護理經驗。訪問時訪問人以研究者、朋友
及過去老師的角色涉入,盡量設法接近「非高下地位懸殊的訪問關係
」,使得訪談氣氛更輕鬆融洽,也更有助於談話。
  這樣互動式(Interactive)的訪談過程有利於訪問者於訪問中同
時觀察受訪者的非言談(Non-verbal 肢體語言等),並可與受訪者核
對不清楚及不一致的地方。當然基於中國人對長者的敬畏,訪問者與
被訪問人年齡的差距,可能還會有一些影響。又訪問者老師的身份也
可能影響受訪者的意見。不過我們已經盡量設法考慮所有的狀況,使
干擾減至最小。
    (b)其他搜集資料方式
   1.以不計名方式搜集書寫資料,目的在短時間搜集大量
資料,以與訪談內容相對照。書面資料包括三部分︰在職訓練的職業
護士女生部分、護理系女生以及對照用的非護理系女生。書面資料乃
利用上課時機搜集而得,以不記名方式書寫作答。
   2.小組討論,集結 2 至 3 人進行小組討論,在討論者
的互動中檢視群體行為及個人在群中的表現。本研究的共計進行了二
次,以談天的式進行,討論中除了防止離題,訪問員盡量不參與意見
。討論的目的在瞭解被研究者與其同儕討論時所呈現的內容,與他(
她)們單獨面對訪問者時所提供的內容是否有所不同。

(三)資料分析
  田野研究的資料分析主要依靠研究者在兩種文化中生活的經驗,
不同於常規人種誌研究的是︰本研究不是研究者以自己成長的文化經
驗為背景,去研究另一個遠距離的異己文化,而是利用在西方國家的
生活經驗來研究自己生長的文化。這樣的過程不但會遭遇潘英海(19
94)所謂的文化識盲與文化糾結問題,也因為需要不斷的在自我文化
的涉入及疏離之間游走,而造成個人心理上劇烈的衝擊,這樣的影響
有時甚至可能是摧毀性的。社會學的研究對象與自己來自相同的群體
,情感上客觀中立本來不如自然科學容易,女性研究者研究女性經驗
的同時不可免於要分析體認並重現自身的女性經驗,同時又因為 eth
nography 的研究研究者進行不斷的自我分析批評,如此的研究過程可
能帶來痛苦,但是不可否認地也會在不停的自我探索及發現中得到快
樂與滿足。研究完成研究者的人格會有某些程度的改變,甚至感到不
同於原來的自我。
  本研究的資料分析方法,主要就是依據前面介紹過的 Becker &
Geer(1989: 241)之田野工作系列分析,及 Glaser(1965:436)之
定性資料持續比較分析方法進行。
  在田野研究中分析的工作自始至終不曾停止,不但資料的搜集與
分析同時進行,就是事前的準備、問題的發現、假設形成及事後的研
究記錄閱讀、指標項目及概念形成過程中,分析都在不斷進行。
  本研究的資料分析曾經使用兩種方法︰一、「故事重寫」︰由研
究者重寫研究對象的故事。二、訪問登錄,記錄中左欄登錄被訪問人
所說的原始資料,右欄則註記訪問人的詮釋、意見、看法、及感受。

  所有的錄音帶及書寫資料都經過登錄,並反覆閱讀聆聽。隨著研
究的進行重新聆聽錄音帶及重新閱讀記錄是在所難免的,所以為了重
新聆聽的方便記錄要包括錄音帶的進度、有意義的事件、重點、被訪
問人原始說的話、還有訪問人的感想、詮釋。反覆閱讀及聆聽並註記
重點的目的,不只是瞭解及發現個案的意圖及對當事人的意義,還能
產生資料的統合及同化作用,對概念形成及集結很有幫助。

(四)結果
  結果來自所搜集的資料及研究日記。個人保持的研究日記非常重
要,隨著社會化的進展研究者會漸漸對新經驗失去敏感度,也會改變
觀點,所以研究者要隨時保持記研究日誌的習慣。研究日記的內容包
括個人對研究訪問及被研究者的印象感覺、意外的新發現、突然的瞭
解領悟、新的研究點子或改變…甚至在撰寫報告的時候我依然維持記
錄新發現的概念及新浮現的主題。憑良心說在從事這份研究特別在最
後階段我幾乎是完全浸淫在資料及問題中,一有所得必定立即記錄。

  每個研究者都盼望在他所搜集的事實及資料後面會有更重要及更
有意義的連接存在,也都希望資料經過思考整理的過程能出現意義並
可以被綜合概化成理論。在資料分析的過程中初始的假設、命題、經
驗的觀察及理論概念不斷互動,也就是在這樣的互動中原創力得以展
現,創見得以發生。
  結果是慢慢浮現的,資料經過概念化的過程綜合而成主題,小型
的主題再漸漸匯聚成概括更廣層次更高的主題,循序漸上而得到最後
的結論。總和而言結果來自登錄的資料、修改過的假設、及「例外」
(exceptions)。主題浮現的過程可能直接來自登錄的資料、或資料
經過探討檢視後的分析性推論。登錄後的資料有的看去呼之欲出好似
在等待命名,有的相當隱晦必須經過仔細思考反覆推敲,才能明瞭是
怎麼一回事。例如進入護校的原因有的是順從父母的意志,有的是要
脫離父母的控制;有的是因為順從傳統的女性職業,有的是嚮往新穎
時髦的工作,因而可以以「從眾」與「叛逆」兩個極端類別解釋其行
為。而婚姻選擇就沒有這麼容易了,有的婚姻被父母否決,年輕人一
定得等待父母首肯,沒有人願意完全不顧父母的態度逕行我行我素。
父母及女兒展開一場耐心競賽,在研究訪問的時候還有情侶在痛苦等
待。經過比對推敲我的結論是父母對女兒的婚姻選擇,要比對她的職
業選擇堅持,而相對於職業女兒對婚姻所享有的自由也比較少。也就
是說在父母眼中女兒的職業不如她的婚姻重要。
  有時結論來自修改過的假設,比方說假設是︰護士比一般工作的
女孩有較多的社交自由而且嫁給醫生的也比較多,結果仔細比對已婚
的婚姻對象、未婚者的交友經驗及護士們說的話都顯示︰嫁給醫生及
有醫生男友的幾乎都是大學護士,而且大多在醫學院同學時就已經認
識交往。有些職業護士進修的目的是為了嫁好一點,有人說︰「誰會
看上我們職業護士」。因此我們知道臨床上的浪漫愛情故事其實不多
,而且婚姻及戀愛對象的選擇也受社會地位影響。
  另外一個例子是假設中大學護士應當是最愉快的,但是資料顯示
最愉快滿足的卻是職業護士,此一發現導致一系列對工作內容、未來
發展、工作態度及期待等的搜尋,結果歸納成︰「護理雖然是女性佔
優勢的專業,但是並未善待女性」,及「護理不但是女性專業還是年
輕女性的工作」等經過由修正過的假設而得到的結論。(詳情請參見
原作)。
  有的結果來自「例外」,例如兩個職業護士的男友是實習醫師,
此一現象與我們前面所說的主題「有醫生丈夫及男友的都是大學護士
」相違背,但是經過重新仔細檢視發現,兩者的關係發展都不順利,
一個還被對方母親否決。相反的例子有時會訴說更多的訊息,所有醫
學生與大學護士的順利愛情故事,不及一個大學護士與同學的公衛學
生之戀愛遭到全家反對,更有力說明醫生比較容易得到家庭認可,這
相當與否證主義者利用一個案例(一隻黑天鵝的出現)來推翻演繹假
設(所有天鵝都是白的)。家人反對本個案與該男友交往的理由是︰
「他不會有出息」。
  「感覺不對」「不合常理」是另一個問題發展的管道,比方說︰
所有護士在回答對丈夫的感覺時都說︰「還好啦!」「不錯啦!」「
他雖然不是一個好情人,但是是個好丈夫」,包括那些自己認識戀愛
的夫婦,這樣的回答可能由於中國人在談論個人感情時的含蓄,也可
能由於對婚姻的低期待。另一個由問題引導思考及追尋的例子,是比
較有社交自由的大學護士對欠缺社交自由的抱怨最多。
  在分析的過程中,不等最後結果出來,我就不停的寫階段報告,
這些報告幫助我邏輯並且系統思考。第一版的報告幾乎完全是︰問題
、指標、及結果,外加上一些案例。然後隨著主題的浮現,每個主題
之下的章節及例子又經過重新改寫,當更有組織及更高層級的主題出
現,我又再度重新組合改寫。最後大主題成為章名,小主題成為節名

  除了佈局,撰寫的風格也有改變,從一個客觀的科學報告形式變
成一種比較人性化的寫法。Ann Oakley 曾批判過傳統研究報告忽略研
究者的社會及個人特性、被研究者的感覺、研究中間的互動…。在這
份報告中我盡其可能的矯正這樣的錯誤,將我的研究過程、改變、困
難、快樂、甚至痛苦都寫了進去,希望後來的研究者可以分享也得到
借鏡。

(五)討論
  本研究可能會受到批評的是沒有使用統計樣本。對這樣的批評,
我的回答是︰首先本研究針對的是一個行為規範(norm)的問題,不
是在這個社會中多少人履行此行為規範的問題。Mead(1951 ,此處根
據 Honignman 1989:84 引述)曾說:如果想要研究一種語言的文法結
構,我們只要對幾個報告者(informants,也就是使用這種語言的人
)搜集必要的相關資料就行了。但是如果想知道多少人使用某些語法
或語彙,那才需要更廣大的樣本。因為本研究中搜尋的是兩性行為的
常模(行為規範),情形就像 Mead 所說的語言的規範(文法結構)
,所以大樣本並不是必須的。
  另外在此研究中我們讓受訪者兼任「報告人」(Informants)及
被研究對象,讓他們不只談論她們自己,而且也經由她們的口中得知
她們看見、體認到、經歷到的世界。也就是說她們報告的不只是她們
自己的經驗,還有她們對其世界的描繪。
  在登錄時(coding)我也使用了計數(counting),不過要提醒
讀者的是,當我綜合整理資料時,統合的是「資料」及「概念」(co
ncepts)而不是「樣本」(sample)。同時我也不打算做任何量的推
論。
  綜合上述,我願意引述 Macintyre 的話:「雖然使用的是質性研
究中的人類學方法,並不表示我們的分析基本上與統計處理者的地位
不同,也不表示我們的研究只是描述性(discriptive)而非解釋性的
(explainary)」(1979:767)
 
  當然沒有任何一種研究是十全十美的,我所採取的只是在特有狀
況、問題、時間、人力、物力、以及各種條件下,自認比較適當的方
法。非常感謝幼慧的熱切及緊迫盯人,能讓這篇稿子出來,也讓我再
度重溫數年前的舊夢。


參考資料:
潘英海(1994),文化識盲與文化糾結︰本土田野研究工作者的「文
化」問題,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檢討與前瞻」
第二次討論會質化研究、次級分析與綜合方法論文,中央研究院民族
研究所

蔣斌(1994)人類學反省式民族誌發展的學術史脈絡,中央研究院民
族研究所「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檢討與前瞻」第二次討論會質化研究、
次級分析與綜合方法論文,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Agar, Michael H, (1980) The Professional Stranger: An Inform
al Introduction to Ethnography, Orlando, Florida: Academic P
ress

Bilton T, Bonnett K, Jones P, Stanworth M, sheard K, Webster
A, (1985) Introductory sociology, London: Macmillan Educati
on LTD

Burgess R, (1989) Field Research Sourcebook and Field Manual
, London: Unwin Hyman

Cuff E C, Sharrock W W, & Francis D W, (1990) Perspective in
Sociology, London: Unwin Hyman

Becker H & Geer B, (1989) Participamt Observation: the Analy
sis of Qualitative Data, in Burgess R (ed), op. cit.

Dey I, (1993)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A User-friendly Gui
de for Social Scientists, London and New Nork: Routledge

Glaser B G, (1965) The Constant Comparative Method of Qualit
ative Analysis, social Problems, Vol 12, p.436-445.

Hammersley M and Atkinso P, (1990) Ethnography Princinple in
Practic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Honignman J J, (1989) Sampling in Ethnographic Fieldwork, in
Burgess R (ed), op. cit.

Layder D, (1993) New Strategies in Social Research, Cambridg
e: Polity Press

Marshall, C and Rossman G B, (1989) Designing Qualitative Re
search, London: Sage

Mead M, (1951) Research in Contemporary Cultures, in Guetzko
w H (ed) Group, Leadership and Man, Carnegie Press: Chicago

Stacey M,(1982) Method of Social Research, Oxford: Pergamon

Zeldith J M, (1989) Some Methodological Problems of Field St
udies, in Burgess R (ed), op. cit.

台長: 仲冬
人氣(15,437)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Vicky
thank you so much for your articles, im currently writing an essay about research method and your blog helps a lot. btw, have you got any iinsight into using memory-work as a part of the ethnographic research method? again, thanks a lot!
2011-03-08 22:22:12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