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10-28 10:51:10| 人氣1,02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淺評《莎士比亞不插電─羅密歐與茱麗葉》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2004年10月20日在本校逸仙館,劇場藝術系的學生結合台南人劇團的資源、人力,演出了饒富新意的舞台劇《莎士比亞不插電─羅密歐與茱麗葉》(以下稱「《羅》劇」)。
首先要稱讚的是舞台的創意,簡單不複雜亦不累贅,符合了導演所欲傳達的「避免以華麗複雜的舞台和燈光設計來搬演莎劇,因為那樣作只會讓莎劇原有演出的步調變奏」(《羅》劇本事‧舞台設計)。四座各三層高的鷹架被充滿拼貼圖案的布幕圍繞,在左右舞台形成了兩個巨柱,分別寫著Capulet和Montague兩大家族之名,象徵其對立。鷹架裡的空間可以是樂隊的房間,也會隨著演員的走位和劇情所需成為舞台,如右舞台柱子上方成了Juliet的房間及陽台。布幕由數張照片組合,其中有一、兩幅男女擁吻圖像,點出主題。整體設計呈現抽象,給觀眾更多想像的空間。燈桿下拉至鷹架頂端,燈光的變化讓透光布幕中形成了奇妙、魔幻的空間。樂隊的演出水準令人驚艷,而我十分喜歡將劇中的Mercutio與Tybalt決鬥場面改為以音樂決鬥的部分,相當有創意,但是該場的肢體動作稍嫌紊亂,似乎可以再設計得明確一些。
當舞台和燈光設計趨向象徵化,觀眾的注意力就會大部分落在演員身上。的確,演員肢體之流暢不生澀,台風穩健,看不出是甫接觸劇場一年的新鮮人。此劇的一個重點是,由五個男演員演出劇中所有的角色,除宋柏璋(飾羅密歐)與珠子揚(飾茱麗葉)專司其職以外,其餘的吳柏甫 (飾神父、奶媽、班伏柳),魏家禎(飾致詞者1和蒂巴特),張筑軒 (飾致詞者2和牟克休)皆為一人分飾二角或以上,還要身兼樂隊,可說是十分吃重的工作。在角色的切換上,以吳柏甫最為成功,恐怕沒有他那句「又要扮奶媽,又要扮神父,累死我了」的台詞,觀眾還堅信奶媽和神父是由不同的兩個人扮演的,然而美中不足的就是聲音做到了角色的區隔,但肢體動作和呼吸方式卻不夠精準。而「又要扮奶媽,又要扮神父…」的台詞造成了一種疏離的現象,讓觀眾一下子硬生生地回到現實,這點應為導演刻意設計的笑點之一,但卻造成觀眾看戲的情緒被切斷。
再談本劇之兩個靈魂人物,羅密歐與茱麗葉。
羅密歐的形象活潑、熱情,甚至帶些稚氣。茱麗葉則是矜持而柔弱。兩人的肢體動作都頗為流暢,特別是男扮女裝的茱麗葉(朱子揚飾),我幾乎不覺得他是個男演員扮的,若要雞蛋裡挑骨頭的話,在詮釋茱麗葉的柔弱時,肢體應更為柔和,幾個在舞台上伸展的動作仍然稍嫌不自然或過於陽剛。羅密歐的詮釋近似於原版莎劇中年輕熱情的男孩形象,但男演員肚子上的贅肉卻十分突兀,像是平白將羅密歐拉老了幾歲。再者,戲中兩人有幾幕需要唱歌,《樓台之歌壹》、《樓台之歌貳》、《婚禮之歌與悲魂曲》,卻讓我小小失落了一下,因為演員在專心演戲時可說是有聲有色,但一旦開口唱歌便暴露出中氣不足、音準不夠好等等問題。雖說不能苛求演員一定要十全十美,尤其羅密歐與茱麗葉二人還需另記舞蹈等,但至少唱歌的聲音不應如此薄弱沒有厚度,音準更須要求,否則對於整齣戲的音樂及基調將是不小的傷害。
羅密歐與茱麗葉兩角的台詞之多之繁複,堪稱所有角色之冠。本劇對白採用中國莎士比亞學會會長方平之譯本,參照歐美當代備受重視的Evington全集本(1992年)與Riverside全集本(1974年),採用「音組」的觀念,以詩體方式譯出,並結合現代莎學研究成果的新闡釋,以更接近原作體裁、風格的譯文,重現原作的意境與情態。這樣的對白和現今通行之國語相比,顯得十分文言拗口,想必演員在背誦、解讀並詮釋劇情時必定花了不少功夫。然而,劇中的羅密歐血氣方剛,性急而活潑,唸起文言口白來幾度模糊不清,即使是較為矜持穩重的茱麗葉唸來仍需半聽半猜台詞的意思,或許跟收音器材也有關係,但對白的確不容易馬上理解。《羅》劇由於是家喻戶曉的故事,即使台詞不清楚,仍不影響觀眾解讀此劇,但若今天搬演的是《馬克白》或《李爾王》等劇,是否會有觀眾因此看不懂戲?又,莎劇的特點即是其優美的對白,當觀眾連台詞都聽不清楚的時候,是否會讓這齣戲的效果折半?莎劇對白在翻譯成中文後,即使翻譯得再好,也是一種「書面語」,甚至這種書面語還是十分特殊罕見,除非翻開古典戲劇或是詩歌的翻譯本。當拗口的書面語變成演員的台詞,不難察覺到一個現象─演員們說話的聲調(特別是羅密歐)容易變成台灣舞台劇演員最為人詬病的「朗誦調」,雖然莎劇的台詞原本就是文言體,但是翻譯成中文的文言體被當作台詞,仍然有揮之不去的突兀感。若要完全重現莎翁劇的精神,或許以原文作為台詞,配上方平譯本的翻譯可彌補此缺憾。
個人較有疑議的是服裝設計。這齣戲的每個演員無不足蹬皮靴,男演員倒還好,然茱麗葉上半身的紗質白色洋裝和黑皮靴之調和性,著實不佳,減弱不少茱麗葉的女性化氣質。另外,服裝設計並未注意要遮掩男女主角身材上的缺點,如茱麗葉的男性化的手臂、羅密歐的小腹,並且男演員所穿的七分皮褲,破壞了身材比例,又讓羅密歐平白矮了幾吋。神父的衣服不知為何總覺得有些草率,而奶媽的衣服,在桃紅色連身裙胸部的部分挖空,突顯胸部(假胸部在燈下還呈現皮膚色,彷彿刻意裸露),降低了整齣戲的水準。
在觀看這齣戲的時候,注意到充斥整齣戲的現代感,服裝(皮衣皮褲、白色小洋裝)、樂團及充氣娃娃,還有氣球跟冰淇淋。氣球跟冰淇淋是羅密歐與茱麗葉這對戀人的信物,然而氣球易破,冰淇淋易溶化,又都廉價可取,是象徵著兩人愛情注定悲劇收場,還是反映著現代的速食愛情觀?傳統《羅》劇中最感人的部分,即是兩人至死不渝的愛情,但手中的信物甜美而脆弱,是否也是兩人愛情的另一面呢?又或者,難道導演並不認為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愛情有多麼可貴,而只是一群年幼無知的男孩女孩一時衝動下的結果?曾經看過導演的一些文章,提到這齣戲希望引起年輕一輩(即俗謂之七年級生)的共鳴,然而此共鳴點為何?整體設計現代感濃烈,偏年輕化,甚至還有樂團伴奏,加上演員皆為不到二十歲的大學生,我的確感受到整齣戲散發出來的青春活力,然而身為七年級生的我,仍在思索導演的訴求為何?充氣娃娃的出現引起一陣曖昧的笑意,我將充氣娃娃解釋作當時對女性的歧視觀點,擁抱充氣娃娃的男演員皆將它作為性慾的對象,而非一個活生生的「人」,這部分我相當肯定導演的創意,可惜一幕牟克休和充氣娃娃作出疑似性交動作時,只聽見全場哄堂大笑,我深深希望這並不是導演刻意設計的笑點之一,就像羅密歐與茱麗葉數幕吻戲皆引來的曖昧笑聲及驚嘆聲,顯示觀眾仍錯置重點在「兩個男人演吻戲」,對戲劇的不夠融入和了解。如果沒有本事的詳盡介紹,恐怕會有許多觀眾曲解為「同志戲」,這對整齣戲也是不小的傷害。台灣的觀眾仍需要再教育,特別是導演希望引起共鳴的「七年級生」。
這齣戲不啻為對莎劇的一種挑戰,更讓我們看到劇場藝術學系的學生(即使只有少數)在一年專業訓練下的成果。我們樂觀其成,希望有一天該系學生能夠一手包辦大型演出製作時,能夠有更令人驚艷的成長。

◎參考資料:1.封面圖片取自台南人劇團網頁(http://www.tainanjen.org.tw)吳煥文所攝之《羅》劇劇照。
2.本文有部分引述取自《羅》劇本事。

台長: 不眠飛行
人氣(1,02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