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3-18 13:09:00| 人氣10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佛典翻譯與詮釋的重要性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原載於法光月刊)
佛典翻譯與詮釋的重要性


佛陀基於世間苦難的關懷,才為眾生開示如何止息身心熱惱的教法。而佛陀的教法分別展現在身語意三方面,透過親身示範、透過語言指導、透過心意洞察,樹立一位解脫者的風範。佛陀的無限慈悲,並不在於其神通顯現,而在於其人格的偉大與智慧的深邃,這不但深深影響佛陀的追隨者,也帶給後世無限懷念。佛陀捨世後,這些教導經由其近身弟子的記憶背誦,以及歷代弟子間口耳展轉傳承授受,最後以文字化方式固定,成為學習佛法與從事佛學研究的重要的資料,這些資料即是今日所見的佛教經典。
然而,從佛陀時代以至於今日,兩千五百年的時光已悠悠過往。這些原先或寫於貝頁或刻於石碑的佛教經文,隨著佛法弘化區域擴大,隨著佛弟子語言種族與國籍差異,隨著歷代傳法師慈悲,亦隨著異國佛弟子求法需要,在歷史中也隨著傳法與弘法的需要而逐漸轉譯為各種不同的文字。雖然兩千五百年來佛陀教法其止息眾生煩惱的「目的」與柔軟世間的「功能」皆未曾有過改變,但是由於聽聞佛法的對象始終是不同種族與文化的人類,為此,當佛法進入到任何一文化場域時,它必須用當時人們「可理解」與「可傳講」的語彙與適當的宇宙觀、科學觀或宗教觀來作襯托化的輔助與合理化的說明。在這情況下,僅管佛教經典所傳遞的清涼法味依舊,不過為弘法的需要以及為適應當時印度常民文化思維,即使佛陀的法義被適度柔焦化以及佛陀被過度神話化,只要能帶給眾生安慰與進而止息煩惱,這亦是基於慈悲的考量。
不過,這裡仍要提醒一個問題:當我們以過去特定文化的語言概念與思考模式來表達佛陀法義的內涵,也應該隨時反省這般的解釋是否也能夠隨順於我們當代文化的思考模式。雖然只要世間有苦難存在,佛教帶給世人清涼自在的「目的與功能」仍然不變,但是由於人類的歷史文明並不是固定的封包,它是會隨著時代觀念與科學發現而改變,為此我們對於佛法的詮釋亦不當拘泥於過去時空「處境性」的宗教語言,而反而是應該思考佛陀教法裡「非處境性」的宗教原則,並以之作為我們這個時代佛教經典語言的詮釋原則。若能夠將佛法「柔焦」於我們這個時代,用「可理解」與「可傳講」的語彙講演,相對也能利益與喜悅更多人。
  然而若要能達到上述目的,則某些基礎研究的準備是必要的。特別是各種語系的佛教典籍與註釋書的翻譯與詮釋,值得我們下更多功夫來為上述任務奠定基礎。僅管我們所擁有許多漢譯佛典作為一窺佛法寶山的入門階,但是礙於古文晦澀難懂,相對地親近感也打不少折扣。如何用現代語言重新賦予活力,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課題。此外,對於尚未漢譯或譯得不盡理想的佛典,我們也應該再度嘗試整合學界與教界的力量,效法大唐譯師的精神與風骨,轉譯為活潑潑的文字,進而讓這些寶貴的佛教遺產重新成為活化我們時代心靈的無限能量。
這些工作值得進行,並且也一定要持續進行。讓我們以此期許吧!

台長: Kevin
人氣(10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