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1-14 21:26:56| 人氣51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叛逆2歲,愛說「我不要」?(轉貼..姐妹淘)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文/魏婕綝


前言:
1歲以前的寶寶溫順、乖巧。然而一到2歲,寶寶好像變了個人,特別叛逆,稍有不順即大哭大鬧,或動輒以「不要」回應父母;事事都要自己來,但做不好又會生氣……。其實,兩歲是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頭痛的爸媽不妨試試專家的意見,用耐心和智慧陪孩子成長。

叛逆2歲,愛說「我不要」?
最近鈺綺發現,滿兩歲的佑佑開始很會表達自己,對於不想做的事,不是搖頭、就是回「不要」;不高興時就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哭哭鬧鬧,即便玩積木不小心被自己弄倒也要生氣;去逛街時若不買玩具給他,佑佑就一屁股坐在地上、旁若無人的大哭大鬧……。他那一連串「反常」行為令爸媽頭痛不已!

兩歲孩子,以「我」為主 面對新世界,充滿好奇
對於兩歲的孩子,友緣社會福利基金會專任老師詹純玲表示,「他們多以『我』為主,最常出現的情形是『我要自己來』、『我要做什麼』或『我不要做什麼』。」

他們開始會爭取自主權,堅持自己要做的事。
他們開始會爭取自主權,堅持自己要做的事,因此令父母覺得小孩變得不聽話、變得叛逆。

其實,孩子未出生前,處在母親的子宮裡,那是安靜的世界。出生後,慢慢長大,兩歲的他會走、有語言表達能力,思考力、記憶力開始增加、注意力慢慢拉長,探索的慾望也變多了。他開始發現這是一個花花世界,眼界跟著打開了,即使一把小椅子、一個垃圾桶、一隻小螞蟻、或一個小櫃子,對他來說都是新奇的。

尤其當孩子正專注於探索某些事物,詹純玲老師指出,如果這時遭大人的限制或被阻止,他們會覺得不舒服。像有些父母認為孩子變得不愛被抱抱,其實不盡然如此。也許剛好他那時對小矮櫃有興趣,正在探索,如果這時去抱他,他自然而然會掙扎。

因此,當兩歲的小孩正到處走動、到處探索,如果大人抱他、而他不想時,有些父母認為小孩變得不喜歡抱抱,其實,那是父母以自我中心的角度看待。正常來說,詹老師認為幼兒還是喜歡被抱抱、愛撒嬌。

內心小世界,產生哪些變化? 想自己來,卻又很依賴
對於兩歲孩子的心理變化,詹純玲老師認為:「這年齡孩子的心理變化很有趣、也很矛盾,他想獨立、卻又很依賴。」不過,也有些父母覺得孩子好像變得很叛逆。

「叛逆」,從父母的觀點來看,即是「你不聽我的、你不服從我」;然而,從小孩的觀點,他們想藉著「我不要」,「我不想聽你」來掙脫父母、證明我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因此,兩歲被稱為「第一青春期」;青少年則是「第二青春期」。

其實,「第一青春期」跟「第二青春期」,詹老師指出:「都想證明自己」。而「第一青春期」的孩子很矛盾,他想到處闖,卻還是希望有父母的呵護。

自主過程,又因為挫折而生氣
另外,兩歲兒還會有「自主」心理,但由於自主的過程常會碰到挫折,例如:自己拿杯子喝水、不小心打翻水;或積木堆不起來等。雖然經由嘗試的過程,他得到成就感,可是也會因為不熟悉的新經驗而容易失敗,令他挫折。就心理學來說,挫折會使他產生羞愧感,覺得自己不行、覺得自己笨,儘管如此,卻還是想嘗試。即使他想做的事總被大人說「不行」,在一次次被否定中產生挫折,但他還是想做。

面對新世界,也要沿襲舊感覺
不過,詹老師表示,對這階段的孩子來說,每個體驗都是一種學習。因為他們正到了一個新世界、經歷很大的變化。如同大人到了國外或陌生環境,會覺得新穎、興奮、會感到好奇,想到處看看;但另一方面又會覺得不安。而兩歲小孩亦如此,不過,他們面對新世界,需要沿襲一些舊的感覺,會讓他們感到安心;這也讓不瞭解的大人有時會覺得他們很固執。

例如:穿衣服要有一定的順序。假如媽媽之前都先幫他穿上衣、再穿褲子;下一次,如果先幫他穿褲子、再穿衣服,他可能會生氣。或睡前原本都喝牛奶,突然換成巧克力,口味不同也會讓他們覺得不高興。所以,要有一些順序是他們熟悉、能掌握的,藉此產生安全感。不過,兩歲孩子在表達上雖然比以前好,但仍不是那麼清楚、完整,因此,有時候他們在為此哭鬧生氣,大人別只看到他說「我不要」,應去瞭解他背後想表達的。

與兩歲兒的相處之道?
1.父母先瞭解自己的情緒

這階段的孩子難免會讓父母失去耐心。可是詹純玲老師提醒:「如果這時父母也因此而發脾氣,對幼兒階段的他們並非良好示範。」這階段的小孩正在學習情緒表達,如果父母的表達是情緒化,例如:叫小孩不能打人,爸媽卻打小孩……。這時,孩子即是學到「打人」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因此,瞭解自己情緒,因為是穩定心情是很重要的開始,想想自己生氣孩子的背後原因是擔心、挫折、太累了或其他原因等,才能懂得情緒如何處理及做適當的表達。

即使抓狂想罵人,仍先讓自己冷靜
父母別覺得已經跟孩子講過了,但他就是不聽話。
詹老師曾親耳聽過兩、三歲的女生講髒話,其實小女生不懂意思,只因為大人這麼說、她跟著學。因此,大人表達情緒的方式很重要,雖然難免想發脾氣,不過,身為父母,應去瞭解情緒、管理情緒、穩定情緒後,再去思考孩子怎麼了。如果真的氣到想罵人,想辦法先讓自己冷靜下來,之後再處理,開口時盡量心平氣和,雖不是很容易但仍要努力嘗試。

因此,當父母很情緒化時,也會令小孩感到焦慮、擔心爸媽不愛他了。尤其嬰幼兒階段,父母對孩子的感覺很重要,像夫妻也許在為了錢或其它事情吵架,但孩子會有自我中心,解讀時會覺得所有事情都與他有關,會讓他覺得是我的錯、我不好,我害爸媽生氣。

2.聽懂孩子「不要」的背後原因
因此,父母要先瞭解自己的情緒是很重要一點。第二點,瞭解孩子在這階段的特質,聽懂孩子說「不要」的背後原因。其實,孩子並非在反抗大人,他只是想做他自己、他正在成長;知道這點,父母也會較為安心。再者,詹純玲老師也提醒,聽話順從的孩子是大人要的嗎?期待的嗎?也許聽話的孩子會讓大人比較好管教,然而,他以後長大還是會力求自主權,這時,反而愈難掌握他。

由這觀點來看,孩子的叛逆是生命力的象徵,代表他正在成長。也許父母會覺得很難管教,但也在培養孩子有一個獨立的人格和起點。因此,去瞭解背後的原因,不要帶有太多的責備。另外,可多多稱讚他的正確表現,也能讓他有個方向。

3.準備安全環境,讓他探索 一般來說,兩歲的孩子很愛到處探索,因而認識更多東西、產生創造力。雖然教孩子怎樣做才安全是很重要的,可是,這年紀的他們還不會分辨安全或危險,即使大人教他,他也不一定懂。不過,大人原則上仍是可以跟他說,但不代表孩子能瞭解。這時,父母得要學習布局。

因此,父母不妨先將安全的範圍設定好,讓他盡情地探索。例如,當小孩對剪刀有興趣,父母對他說:「不行喔,會流血痛痛喔。」也許有的孩子會聽進去;但還是會有孩子想親自體驗。所以有些父母會拿剪刀前面尖尖的部分、非常輕的碰碰孩子的小手,讓他瞭解:「看痛痛喔,會流血喔」,再把剪刀收到安全的地方。畢竟,不能期待孩子知道會痛,他就不會拿來玩,這不能冒險。

4.對孩子有合理的期待
不過,除了對這階段的孩子設立規則,大人同時要理解,無法完全要求這年齡的孩子能做到。詹老師表示,不管孩子是否聽得懂,父母都要解釋規則,或多或少他都會吸收。不過,對孩子還是要有合理的期待,她提醒:「父母不要覺得已經跟孩子講過了,但他就是不聽話。」需瞭解到這年齡的孩子就是如此。

例如:孩子想自己吃飯,但是飯粒掉得到處都是,爸媽需明白這年紀的孩子很難吃飯像大人一樣乾淨,但是,又要滿足他們自己吃飯的成就感,這時,不妨先做好一些準備工作,像舖報紙、幫他圍圍兜兜、準備鋼碗的或學習碗,以免他不小心打破等。所以大人瞭解這年齡層孩子的成長,為他們設定合理的安全範圍讓他們去探索,如此一來他們會感到滿足。

教養小筆記
有研究發現,當大人音調高揚來管教小孩,雖會嚇到小孩、引起他們的注意,然而,畢竟大人很難常常用高音調的方式來管教。所以,當大人音調高的時候,他就聽話;但若是一般的音調,孩子可能會依然故我。

5.事先預告,讓他有心理準備
另外,有時要換環境了,最好先讓他知道。例如:我們等一下要去公園等,讓他有個心理準備、有安全感,他們也比較不會慌亂、發脾氣。

怎麼減少與2歲寶寶的衝突?

1.緩衝法

與其思考如何避免孩子叛逆,詹老師認為:「不妨換個角度,父母如何減少孩子製造叛逆的機會。」例如:他玩玩具、堆積木正玩得很高興,這時媽媽叫他去睡覺或吃飯,他可能會說「不要」。

所以,大人想要求小孩做任何動作前可以先預告,藉此慢慢訓練小孩。例如:事先告知看完這部卡通就要去吃飯囉!或拿時鐘給他看,指著長針告訴他指到3就要去洗澡。即使孩子看不懂時鐘,但就是拿給他看、具體告訴他;或可以先訂10分鐘後要做什麼,但是在5分鐘前、1分鐘前,各再提醒他,讓他有個緩衝期,不僅能幫助大人面對、處理孩子的自主想法,也可減少衝突。

2.不直接禁止,而是取代或教他做
孩子已經用合理的方式在玩,父母可以鼓勵他、同意他。

首先瞭解孩子的訴求,父母不要立刻禁止,而是用取代的方式轉移他的注意力。例如:小孩看到紅茶,也許他口渴了,想拿紅茶喝,這時,大人可以說:「小孩不可以喝茶,但你可以喝水。」很多大人很容易對孩子說:「你不可以怎樣」,但是,也要讓小孩知道他可以做什麼,這是大人在禁止孩子的動作時,要注意的事。

例如:給小孩一部玩具車,通常玩具車是拿來玩的,他卻用扔的。這時,先跟孩子說:「車子是拿來玩的,要丟可以丟球。」如果沒有用,就直接拿走車子,讓他知道車子是拿來玩、不是丟的。然而,如果孩子已經用合理的方式在玩,父母可以鼓勵他、同意他,讓他知道這個行為是被認同的、讓他往常理的方向走。

就像走在路上,發現這條路正在修、禁止通行,這時施工人員要讓路人知道,這條路禁止通行,還有其它替代道路可以行走。

3.謹慎使用「以後」
詹純玲老師認為,面對孩子的叛逆吵鬧,有些大人會說「以後」,例如:「以後」再買給你……。其實這並非不可,但是大人說「以後」,要說到做到。「以後」,是給孩子一個希望,但要很明確讓他知道:這時不能有、哪時可以有,且大人一定要實現;如果做不到,則不建議這麼說。

例如:天已經黑了,但是小孩在公園哭鬧還不想回家。因為他現在很歡樂、感覺很好,想停留在這時候。之所以他會哭鬧,是因為他們無法預知這個感覺現在失去,以後是否會再有。因此,這時爸媽可以說:「媽媽知道你很想玩,但現在天黑了、小鳥都回家了,我們也要準備回家了。等到明天睡完午覺再帶你來玩。」讓孩子明白:「我這時候不能有,但我什麼時候可以有。」讓他有個希望。

如果他還繼續哭鬧,代表你跟他的君子協定已經無效,這時要用兵,大人不妨直接將孩子抱起來,不過,雖然行動上制止他,但可以用語言來安慰他:「媽媽知道你還想玩,明天睡完午覺,如果天氣好就帶你來玩。」

雖然他仍在哭鬧,但他的心裡得到你的安慰,也會比較冷靜、會聽話。同時,他也學到哭鬧這招是無效的。

因此,詹純玲老師指出,孩子失望是難免的,尤其當他覺得這不行、那不行時,很容易失控發脾氣、哭哭啼啼賴著不走。不過,她提醒,最怕是有些孩子在外頭哭鬧,有些大人會覺得沒面子而順從他,令孩子誤以為用這招就能讓父母聽他的。因此,這時父母要能掌握住孩子的情緒,以小孩哭著要買玩具為例,像孩子的個頭小,把他抱起來就走了,但重點是要同理他,幫他說出心情。

4.暫停法
針對事情,就事論事,不要牽拖,但還是要同理他。

有些時候當孩子太不講理,可以將他抱住兩分鐘,讓他暫停,所謂的「暫停法」,但不要維持太久,他的注意力無法持續那麼久。然而,在這過程中,因為孩子正處於挫折,所以繼續哭著,這時,家長不要在他被處罰的過程,又加重對他的處罰,例如:叫你坐好、你卻不坐好,再給你延長5分鐘等,這是不恰當的,詹老師指出:「針對事情,就事論事,不要牽拖,但還是要同理他。」

永遠包容孩子的情緒
最重要的,家長要讓孩子明白,他的情緒永遠可以被包容,他生氣、難過、失望,是可以被包容、被瞭解,但其行為則要視情況,如此一來,孩子的情緒也會比較穩定,因為他很清楚規範,雖然什麼都不能做會令他覺得失望,但同時他也覺得被瞭解了。因此,當情緒被滿足了,也不會出現錯縱複雜的情緒,像是我闖禍了、媽媽不愛我了等,甚至衍生出奇怪、讓大人不解的行為。要讓孩子清楚知道,爸媽是不喜歡你這個行為,而不是不喜歡你這個人。

台長: 記憶是一連串的連拍
人氣(51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寶寶教育 |
此分類下一篇:龍子寵過頭 變成無尾熊--轉貼
此分類上一篇:教養兒女的7個金科玉律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