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午夜了...我由一個熱鬧喧譁的party裡退了出來....,離開之前與賓客們一一握手道別,認識的,不認識的....,主人家稱讚我打扮得美麗和宜,他們並感激我替他們接待賓客,使今晚的聚會賓主盡歡。
獨自駕車回家的我,一陣疲倦襲來,感覺到從未有過的寂寞.....。
這幾個小時以來,自己到底做了些什麼?
在衣香鬢影的群眾間分辨出不同品牌的香水?搞清楚今年眼影或口紅或指甲油流行的新顏色?某家知名品牌在男性西裝外套又作了何種修正?那些名流又有了值得一提的新八卦?大家七嘴八舌,欲言又止、重點之處總加強語調提醒別人,可別告訴別人是我說哦......。
我忽然想起學生時代唸過 [齊克果] 的一個概念,叫做[存]而[不在]、這個概念最明顯的例子在於個人和群眾的關係。
我們平常所思考的問題,是不是受到別人的操縱?我們的感受是不是受別人影響?我們的行動是不是受別人所左右?
如果答案如此、那我們根本就屬於群眾的一部份,並沒有自我的存在,我們思考的問題由媒體上看來的,如果報紙登這些消息,我們就想這些問題,如果登另外一些消息,我們就想到別的問題去了。我們所思考的內容是別人提供的,我們的感慨又往往受人引發,所以我們的思想、感受、行動都受群眾所影響。
然而,群眾是什麼?群眾根本不存在,群眾只不過是人云亦云,大家造成一種風氣,一種聲音,讓人覺得好像應該這樣去想,這樣去做,而這樣,正好放棄了個人自己去作選擇的機會。
有的人恐怕一生都不知道自己頁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大家都是照著外在的因素使自己走到某一條路上去。這樣的自我,無異埋沒一輩子。
為了輿論的壓力,趨勢的導向,虛榮心的驅策,使人在面對自己的時候無所適從?
不知有自我,不願有自我,不能有自我。
不敢暢所欲言,只能言不由衷,不敢將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與需求表達出來。這些情況都會帶來絕望的寂寞。
最後的結論是知識的獲得,反而使生命中充滿更多的挑戰和憂懼,所以,英國哲學家密爾(JOHN STUART MILL,1806_1873)才會提出這樣這樣的問題:[你願意做一個痛苦的蘇格拉底,還是做一隻快樂的豬?]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