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11-22 22:39:36| 人氣13,665|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孟子思想主要內容

推薦 5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人性論:人禽之辨

孟子思想主要內容 價值論:義利之別 內聖外王

  治道觀:王霸之分

 

 

 

人禽之辨

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於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於庶物,察於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 〈離婁下〉

人和禽獸的差別,孟子認為就在於人有能不受形軀私慾所左右,能自作主宰,純粹為義之故而為,而絕不計較利害的道德心在。人的道德心是使人有其人格尊嚴,有無可比擬的價值的。這道德心是至隱至微,又是最顯現的,雖只有那麼一點兒,但任何人都不能欺瞞它,它是人生命內部的法庭,時刻都在判斷人自己的行為是對是錯,它的控告,誰也躲避不了。人的有這良知,道德心,便使他不同於一般的禽獸。他知是非,明善惡,要為自己一切的作為負責;這人禽之辨是做人的第一步,亦是最重要的一步。人如果汨沒於利慾中,而不讓其自律自由的本心作生命的主宰,不擴充四端之心,則人雖在外表上是一個人,其價值實在和禽獸無以異。所謂庶民,即是流俗,亦實即是禽獸,孟子這裡頭所含的責備之意是非常嚴峻的。

舜的明庶物之理,又能知道人倫之道,是他的本心自然流露而實踐而至的,這是《中庸》所謂的「誠則明矣」,如果能真實的完全的呈現善性,自然能明庶物察人倫,因一切道德之理,都不外於本心,故至誠者自然聰明睿智(當然這是專指對德性法則的直覺言,不包括經驗知識)。舜的一切合理的言行,都是從他的本心所自然流出的,他不是有所為的去行義,而是他天性自然如此的。

此中所謂「由仁義行」,即是所謂「性之也」(天性自然如此),亦即是安而行之,已經是聖人的大而化之境,不用一點兒勉強,而行出來的自然合道。此是「心即理,理即心,聲為律,身為度」(程頤曾子語)之境界。而「行仁義」,則仁義成一外在的,要人勉強遵守的規範,這時心與理尚未能一,即本心尚未完全呈現。

在《孟子盡心下33章》,有「堯舜性之也,湯武身之也」之語,所謂「性之」、「反之」,即此章「由仁義行」與「行仁義」之分別。

又《孟子盡心上30章》有「堯舜性之也,湯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之語,所謂「假之」,即假借仁義之名以遂其私慾,雖表面之行為像是道德的行為,但並沒有道德之價值意義,與功利的行為沒有差別。

《孟子義理疏解》王邦雄等著 鵝湖出版社

 


 

 

義利之辨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上〉

孟子立身戰國時代,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正是篡奪兼併,戰火兵亂的苦難時代。當時,三家分晉,田氏篡齊,齊晉霸業尊王的傳統價值觀,卒告崩落。周文禮樂的共同體解體,王天下的常軌定制遽失,列國不再維護大一統,而走向軍國主義

  周王朝,天下是由周文禮制架構而成,禮壞樂崩,立體撐開的天下崩頹倒塌,上下混同不分,歷史文化傳統斷隔,生命轉成平面的存在,精神層面的理想完全失落,道德與文化的價值不被肯定。一切的生命活動,都落在現實功利的衡量上,都發自原始物慾與才情的直接表現,沒有規範,也沒有曲折,但見物慾狂揚,才情流行。由是整個時代是屬於兵家、縱橫家,與游士俠客縱橫來去的舞台。孟子立身斯世,對抗時代狂潮,首在重建價值觀念,肯定道德生命與文化理想。試圖扭轉整個時代的風氣,故開宗明義即標舉義利之別的價值論,把自然生命引向道德生命,把功利實效引向仁義價值,把軍國霸道引向仁政王道

  這一切功利衡量價值的時代空氣,在孟子見梁惠王時,就被梁惠王一語道破。他說:「老先生啊!你不辭辛勞的跋涉千里長途而來,請問那對我的國度會帶來什麼有利的情勢呢?」

  梁惠王的想法,是代表整個時代的價值觀,孟子不遠千里而來,是涵蘊著多少生命的真誠理想與情意啊!奈何梁惠王迎頭拋了一句「將何以利吾國」的問話,豈不是讓有心人心灰意冷嗎?所以孟子不假辭色,立即還了一句:「君王你何必老說利?人間事的考量,僅有仁義罷了!」因為一說利,在人我之間立即形成一利害關係的衝突與對抗,諸侯國說怎麼樣對我的國有利,卿大夫家說怎麼樣對我的家有利,士及庶人說怎麼樣對我的身有利,人人以利為先,就是一場無可避免上下交征的混亂。這對諸侯國說來,豈不是落入重重的危機中嗎?

  在萬乘兵車的諸侯國,能弒君篡位的一定是千乘兵車的卿大夫家,在千乘兵車的諸侯國,能弒君篡位的一定是百乘兵車的卿大夫家。實則,對諸侯國的分封出來的卿大夫家說來,在萬乘兵車的封國中,已分有千乘兵車之大的家,或在千乘兵車的封國中,已分有了百乘兵車之大的家,不能說不多了,倘若老把利放在前頭,把仁義拋開的話,不篡奪兼併整個封國是不會滿足的。這是凡事說利,在一國之中,造成上下交相爭奪的後果。

  以是之故,君王主政不能說利,而當講仁義,仁是父子之親,義是君臣之義,仁心發用就不會有人遺棄他的親人,擔當道義就不會有人不敬重君王。君王啊!為了你的封國計,還是講仁義才能上下相安,何必說利,反而造成上下交征利的局面呢?

  孟子此章對梁惠王的進言,是專就諸侯國如何安內而言,其立言的角度又專就價值觀上說義利之別,以求根本扭轉時代的風氣。在整個時代講功利的風潮狂瀾中,孟子獨排眾議,挺身出來,大聲宣稱:「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這一發自聖賢生命的呼聲,正代表時代的良知,與歷史的定盤針。孔子之後,楊墨中分天下,至孟子出,儒學重振再興,仍為吾國思想的主流,深入每一個中國人的生命中。

  《孟子義理疏解》王邦雄等著 鵝湖出版社

 

 


 

王霸之辨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之謂也。」〈公孫丑上〉

  孟子言治道,首重王霸之分。治道判準在價值論,價值根源在人性論。人性論有人禽之辨,價值論有義利之別,治道觀有王霸之分。人之所以為人,在人有本心良知;本心良知的發用,就有義利之別;義利之別通向外王治道,就是王霸之分。出乎仁義之心的價值判斷,是王道之始,出乎功利之心的實效衡量,則已屬於霸道之行。

  此王霸之分的治道,有如論語所云:「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為政篇)政令刑施的治道,是以力服人,不能讓天下人心悅誠服,他們不反抗,只因為一時力量不足而已,所以說「民免而無恥」;德化禮治的治道,是以德服人,能讓天下人心悅誠服,有如孔門七十弟子敬服孔子一樣的生命真誠,所以說「有恥且格」。以力服人的霸道,一定要有大國的力量做為後盾,才能雄霸天下所向無敵;以德服人的王道,就不用等待大國的力量來支持。商湯不過以七十里的土地,文王不過以百里的土地,就能亡夏剪商,取而代之,這就是商湯文王以德服人,而王不待大的史實證明

  孟子的反對霸業,有如鄙薄鄉愿一般的嚴厲,就因為霸業的以力假仁,有如鄉愿的以紫亂朱,此等偽君子的嘴臉,不免混亂了是非的標準。且孟子身在戰國,不似春秋尚有尊王攘夷的大一統之義,故孔子禮敬管仲,而孟子羞稱五霸,此顯然有時代背景的不同因素在。實則,孔子講君子與小人之分,孟子講人禽之辨,孔子講「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孟子講義利之別,孔子講德化禮治與政令刑施的不同治道,孟子講王霸之分,此在儒學精神是一脈相承的。以是之故,孔孟對管仲的不同評價,並不表示他們對於王霸的價值標準或價值根源,有何歧異或衝突的觀點,而是相應於春秋與戰國的不同背景,對王霸治道有不同的詮釋與指點而已!

  以德行仁者王,以力假仁者霸的治道區分,顯然是價值的判別,王是指周王室的大一統,霸是指齊桓公晉文公的春秋霸業。

《孟子義理疏解》王邦雄等著 鵝湖出版社

 

台長: 志據依遊
人氣(13,665) | 回應(1)| 推薦 (5)|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疑義相與析 |
此分類下一篇:孔子的仁道哲學
此分類上一篇:《揚州慢》姜夔

美國黑金
感謝分享!

http://www.yyj.tw/
2019-12-20 15:33:08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