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12-15 10:32:21| 人氣32,762|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出師表》--參考問答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1.本文首段分析劉備死後的形勢,指出當時蜀漢正處於「危急存亡之秋」,為甚麼諸葛亮會有這個看法?

答:諸葛亮有這個看法,是基於下列原因:

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諸葛亮本來是主張聯吳制魏的,但劉備憤於關羽之死,出師伐吳,猇(音哮)(在今湖北省宜都縣西)一敗,病死於白帝城(在今四川省奉節縣東)。蜀漢基礎未穩,遽失領袖,形勢殊不樂觀,所以說是「危急存亡之秋」。

二、「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當時天下分為魏、蜀、吳三大集團,而蜀國地方狹小,僻處西南,國力較弱,在三國相持的形勢下,連年用兵,蜀漢國力,更益疲憊,這是第二個不利原因。

 


2.諸葛亮向後主推薦幾位良臣,目的是甚麼?他說先帝對桓、靈二帝「歎息痛恨」又有甚麼用意?

答:諸葛亮向後主推薦幾位良臣,目的是要後主親之信之,使他領軍出師後,奸邪不能後勢,小人不能蒙蔽「聖德」。他指出凡宮中之事,多與郭攸之、費褘、董允商議,然後施行,必能減少失誤;營中之事,多跟向寵諮詢,必能使師旅裏和睦齊心。

諸葛亮說先帝對桓、靈二帝「歎息痛恨」,用意是告誡後主不要重蹈桓、靈的覆轍。桓靈二帝喜歡親近和任用小人(如宦官單超、張讓等),疏遠賢良,導致皇朝潰滅。殷鑑不遠,應親賢臣,遠小人,多與郭攸之等賢臣接近,同時疏遠黃皓等小人。諸葛亮借帝來向後主進諫,是想喚起繼承了父業的後主對先帝的感情,把親賢遠佞提到忠於先帝的高度,這樣更易為後主所接受。


 

3.叮嚀告誡部分,主要有幾點:

1/分析劉備死後蜀國危急的形勢。(第一段)

2/勸勉後主繼承和發揚先帝尊賢納諫的品德。(第二段)

3/勸誡後主要秉法持正,要使「宮中」和「府中」在政治法律問題上完全

一致,不要偏袒親信。(第二段)

4/向後主推薦可以倚重的大臣和將軍,勸他多加親近。(第三段)

5/引東漢桓、靈亡國為鑑戒,再次向後主強調「親賢臣,遠小人」的重要

性。(第三段)

 

人感情表白部分,主要在第四段:

1/交代自己的出身及早年抱負。

2/感激先帝知遇,答允出山效命。

3/蒙先帝臨崩授命,日夜念茲在茲,決心北定中原,復興漢室,以盡「報

先帝」和「忠陛下」之職分。

 


4.後主的作風、胸襟,尚有不少地方須要改善:

1/後主不大願意接納別人意見,尤其是一些逆耳忠言;

2/後主個人立志不高,有時對國家、前途信心不足;

3/後主處事手法,常常內外有別,未能做到宮中府中一視同仁;

4/後主對於賞罰官吏,往往不依正確步驟,容易出現不公平現象。

 


5.在文章中,諸葛亮點名舉出文、武「賢臣」,共有幾人?他為甚麼要向後主作出這樣明確的提示,並反覆指出他們是忠良?另一方面,他為甚麼不把奸佞「小人」的姓名寫出,讓後主有所惕勵?他是怎樣規勸後主「親賢臣,遠小人」的?

答:在文章中,諸葛亮點名舉出的文官有郭攸之、費褘、董允,武官有向寵(未點名但提官號的有尚書陳震、長史張裔、參軍蔣琬),他向後主作出明確的提示,並反覆指出他們是忠良,目的是希望後主在他出師期間,多與他們親近,對宮中、營中各事,多向他們諮詢。藉此抵制小人如宦官黃皓、侍中陳祗等對後主的影響。

諸葛亮不點名指出朝中的奸佞小人---如黃皓、陳祗等,是恐怕在出師後,這些小人會乘機報復,向後主進讒,打擊朝中忠義,干擾破壞北伐計劃,所以隱忍不言,以免危害大局。從這裏亦見到諸葛亮處事謹慎的一面。

諸葛亮主要援引先主對東漢桓、靈敗亡的深切痛恨,借創業者,傳位人來向後主進諫,希望後主遵從父訓,聞善敗以鑒戒,「親賢臣,遠小人」,否則就會步桓靈亡國之後塵!

 


6.細閱諸葛亮自我表白的一段文字(「臣本布衣……而忠陛下之職分也」,然後回答下列問題:

1)諸葛亮原來的生活是怎樣的?為甚麼他會「奉命於危難之間」?他多次提及「先帝」,流露出甚麼感情?

答:諸葛亮原本是一個普通平民,在南陽親自耕種田地,在亂世中隱居,並沒有想過向當時割據的群雄謀求高官顯爵。

由於劉備並沒有因為他身份低微而看輕他,反而紆尊降貴,三顧草廬,與他暢論天下大勢,向他請教建基立業的良策,並邀他出山相助,有感於先帝的誠意和知遇之恩,因此諸葛亮在劉備當陽長阪戰敗,形勢危急的時候,毅然出山效命。

 

2)諸葛亮五次提及「先帝」,披露了感恩圖報之情,但前後略有不同:

(1)第一、第二次提及先帝,說的是三顧草廬事,表達了知遇之感;

(2)第三、第四次提及先帝,說的是指臨崩託付之事,表達了恐怕不能勝任,

辜負先帝厚望的憂慮;

(3)第五次提及先帝,是表白出師北伐的目的,在於報答先帝的隆恩和實現

先帝的遺志。

 

3)作者向後主表白了哪些心跡?試條列出來。

答:諸葛亮在這段文字中,向後主表白了下列心跡:

(1)對先帝知遇的感激,對後主忠心;

(2)希望後主體察先帝創業之艱難,及個人忠心為國之熱誠,從而託以討賊興復之任;

(3)希望後主振作有為,使北伐事業得以順利完成。

 

4)諸葛亮最突出的思想品德是甚麼?

答:在這段文字中,可以見到諸葛亮有下列可貴的品質:

(1)念念不忘先帝知遇之恩。

(2)處事謹慎,因諸葛亮處事謹慎,故劉備在臨終時,託付恢後漢室重任。而諸葛亮在北伐前,先平定南方,使蜀漢無後顧之憂,這亦可見他為人謹慎。

(3)鞠躬盡瘁,為了實踐對先帝的承諾,「夙夜憂歎,恐託付不效。」這強烈的責任感,使人敬佩。

 


7.在文中,語調平實恭謹的,可視為「君臣語」,例如:

第一段由「先帝創業未半」至「欲報之於陛下也。」

第三段由「侍中、侍郎」至「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第五段由「臣本布衣」至「以彰其咎」。

 

至於所謂「父子語」,則是帶有指示、叮嚀、告誡口吻,用「宜」,「不宜」起句的話,例如:

第一段:「誠宜開張聖聽,……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諫之路也。」

第二段:整段均有表示告誡口吻的詞語「宜」和「不宜」。

第四段最後一段話,則真情流露,直如父子相語:「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8.在本文中,諸葛亮向後主提出哪些忠告?試據全文分項說明之。

答:諸葛亮向後主提出的忠告如下:

(1)開張聖聽,廣開言路,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

(2)嚴明賞罰,秉法平正,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

(3)推薦賢臣武將,宮中、軍中之事,悉以咨之。

(4)親賢臣,遠小人,對忠良守節之臣,親之信之。

(5)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責攸之等進盡忠言,願陛下亦宜自謀,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

 


9.從本文哪些地方表現出諸葛亮忠貞為國的精神?試加以說明。

答:諸葛亮忠貞為國的精神主要體現在課文第六段裏面,例如:「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這幾句概括了諸葛亮與劉備父子患難與共的二十一年的歷史,表現了他始終如一的忠於蜀漢,不畏艱險,為蜀漢艱苦創業的奮鬥精神。又如:「受命以來,夙夜憂勤,……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這幾句表現了他對劉備父子竭智盡忠,忠心耿耿。再如:「今南方已定,……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這些話表現了諸葛亮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決心,念念不忘報先帝,忠陛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

 


10.表文中為甚麼要著重提到先帝「三顧茅廬」這件事?「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這兩句話是指甚麼說的?

答:著重提「三顧茅廬」是為追念先帝知遇之恩,稱讚先帝的寬宏氣度和知人待士之美德,也表現了君臣之間的深厚情誼。「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兩句,是指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諸葛亮在劉備被曹操擊敗於當陽長阪坡之時接受委任,在此危難時刻奉命出使東吳,聯吳抗曹,大敗曹操於赤壁一事。這兩句高度概括了先帝創業過程中的艱難險阻,也表達了作者效忠於先帝的心願,是歷來膾炙人口的名句。

 

11.古代臣子向君主言事,稱為上書,漢定為書為「章、奏、表、議」四種:章用以「謝恩」,奏用以「按劾」,表用以「陳請()」,議用以「執異」。劉熙「釋名」說:「下言上曰表,思之於內,表施於外也。」表的內容多是陳述自己的願望、請求和對某些問題的看法,常用議論、記敘和抒相結合的寫法,寓情於理,寓情於事,辭情懇切,委婉動人,結合這篇表,談談你對「表」這種文體的認識。

表是古代臣子向皇帝陳述意見的一種文體。本文就是諸葛亮寫給後主劉禪的一篇表文。他在表文中懇切陳述修明政治的三點意見,表達了報先帝、忠陛下的深情和興復漢室的決心。由此可見表就是議論國事、懇切陳情的一種上行呈文。

 


12.這篇表文開始就說:「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這句話,表達了甚麼感情?用意何在?

答:這句話表達了諸葛亮對先帝未完成統一大業而死去的痛惜之情,也表達了他對先帝緬懷思念之情,還含有感歎創業維艱之意。用意在於引起劉禪深思,激勵他勤奮為國,完成先帝未竟之業。

 


13.課文中提到「先帝」共十三次,盡用老臣口吻,其用意何在?表文中七次用「陛下」二字,全是臣下的口吻,這表達了作者甚麼感情?

答:盡用老臣口吻的用意在於:表明自己與先帝君臣之間的友誼關係,以長輩身份,用先帝的遺德、遺教訓勉後主。七次用陛下,以臣下的口吻,表達了尊重、敬愛後主的感情,維護君主的尊嚴。

 


14.諸葛亮為甚麼要出師伐魏?

答:諸葛亮出師伐魏,是為了報答先帝「三顧」和「託孤」的知遇之恩,完成先帝統一天下、興復漢室的未竟之大業,也就是表中所說:「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姦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15.為甚麼諸葛亮出師前要上表後主劉禪?

答:因為蜀漢後主劉禪年紀輕,闇弱無能,賢佞難明,而深謀遠慮、處事謹慎的諸葛亮率師外出,對他頗不放心,有後顧之憂。為了規勸劉禪繼承先帝遺德(「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親賢」,具有興復漢室、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等),勵精圖治,開張聖聽,恢宏士氣,賞罰嚴明,親賢遠佞,修明政治,順利完成北定中原的大業,所以在出師前給劉禪上了這篇表。上表的主要原因是擔心劉禪賢佞難明,不能知人善任,所以反覆講明「親賢臣,遠小人」的道理,一再推薦、讚譽一班賢臣,再三囑咐劉禪對他們親之信之,以解除後顧之憂。

台長: 志據依遊
人氣(32,762)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疑義相與析 |
此分類下一篇:《歸去來辭並序》--課文結構
此分類上一篇:《出師表》--課文結構分析

威爾剛
2020-01-10 23:39:3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