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路原生世代的孩子們,究竟如何使用網路和手機呢?是把它當成玩具?還是把它視為工具?又或是時而玩具時而工具,而玩具的時間比例遠遠高於工具?
網路上他們,與真實生活中的他們,是否有不一樣的地方?閱讀過⟪失控的焦慮時代⟫、⟪過曝世代⟫、⟪數位公民素養課⟫、⟪脫癮而出不迷網:寫給網路原生世代父母的教養書⟫書籍的老師,實在太好奇創作坊的孩子們在自己所看不見的網路世界裡,究竟是什麼模樣了,為此,老師在白板上寫下當堂課的作文題目⟨網路上的我⟩ ,展開一場微型的「田野調查」。它必然無法呈現孩子在家的全貌,至少還能窺知一二。
當然,身為孩子們最直接的學習對象的大人如你如我,可以理所當然地選擇「機不離身」及「網路吃到飽」,我們又是如何使用手機與網路呢?這是現代人的共同課題,我們都身處其中,誰也無法迴避。
一起看看這場微型「田野調查」的結果吧!
✿✿⟨網路上的我⟩ 五年級 林芝儀
一開啟電腦,我便馬上登入遊戲網站遊玩,隨著時間的推移,朋友的電話也隨之打來,等我接起電話時,新的邀約出現了。
一進到畫面,我便看到了在學校裡和我一起玩的同學也在線上,我在電話裡和朋友對完暗號後,就和他一起組隊開始遊戲。被大家叫「遊戲王」的我,此時卻一直被朋友的不知名的操作死了又死,而平常從來不說髒話的我也在最後一刻死掉時,說了出來。
隨著重開遊戲的次數越來越多,我說出的髒話數量也不停增加,嘴巴卻完全停不下來,我也從原來的「三好」學生,徹底變成了暴躁女,和平時形象完全不一樣。直到,在取得了數百場遊戲中的唯一一場勝利後,我也才終於不再說出髒話,而是默默地退出線上。
網路上的我和現實生活中的我是兩個個體,不管在現實生活中的我表現得有多乖巧,只要進到網路世界,我就會必成別人無法打擾的暴躁女。雖然在網路上我可以隨便說話,可時間久了,這些網路上的習慣也會被帶到現實世界,成為我們改不了的習慣。我要提醒自己必須適量的玩,不要被網路上別人說的話給激怒。
❖❖⟨網路上的我⟩ 六年級 黃詠婕
在科技常見的世代,我們都為自己包裝成想要的模樣,或許會在其中沉迷忘我,但日子不會為誰而停下來,一旦切斷網路,迫使我們回到現實的那一刻,是避免不了內心強大的落差感的。
熟練的點開社群網站,各種吸睛的標題,讓我想一探究竟,吸收大家的各種留言想法,時不時還會跟著「脆」友們一起投票,在點開手機的那一刻起,我早已陷入網路所為我設下的陷阱。社群媒體像是牽動我情緒的機器,面對各種衣著暴露「擦邊」影片會不想浪費時間的滑掉,但面對喜歡的網友所更新的影片則會感到好奇,就算學校所演講的苦口婆心的網路教育內容,卻也控制不住我想繼續看下去的好奇心。
雖然與現實的我相差不大,但看事情的心態卻也完全不同。網友的意見特別容易說服我改變想法,也許是想學習喜歡的網友面對事情的正面心態,也在其中把自己改變成了另一種樣貌。可每當心情低落時,看到那令人好笑實則大多無厘頭甚至低俗的梗圖又能被治癒。身處在網路的世界,我慢慢的被社群媒體的各種價值觀混淆,也忘了最初單純的自己。
網路上的我時常成為隨風飄飛的牆頭草,無法精準控制自己想去的地方,面對社群媒體我們都應該抱有節制的心態,畢竟現實世界才是我們真正要面對的,不可能永遠活在螢幕前。
❖❖⟨網路上的我⟩ 六年級 吳翊瑄
打開手機,通知一條條傳來,每次點開往下滑都能看到不同社群媒體發出的不同消息,不管是感興趣的,還是政治消息等,全都能被我接收。
身為一個自稱「5G網速衝浪衝浪」的我,總會滑到很多最新的梗圖,而通常都要過一陣子它們才會開始流行。網上的我被切分成好幾塊,有的社群發日常,有的發追星,也些甚至被我拿來問問題。各式各樣的網站造就了不同的我,我的帳號也會給不同的人追蹤。最常用的「日常號」裡面會有很多生活中的小幸福,我是個且熱愛且超常分享的人,社群上都會有我各種喜歡的事,而我也不會抗拒家人的追蹤,我想讓他們可以從中更了解具有不同面貌的我。
從前在網路上,即使看到完全不認識的陌生人,我也不會感到不好、不自在,照常發文章等。直到有一天,我突然覺醒了發文的真正意義,應該是讓身旁的人更加讀懂、認識自己,這才把不認識的人通通移除,只展現給知道我現實生活的狀態且想更了解我的人追蹤,這才是我開帳號的真正初心。
網路上的我可以有成千上萬的模樣,但隱藏真相並獲得喜歡自己網上樣子的粉絲就真的是好的嗎?有流量、粉絲,並不是社群網站存在的本質。網路上的我是內心深處的我,而不是浮於表面的我。我想從中獲得更加懂得釋放自己的心,而不是塑造出美好卻不真實的樣貌。
❖❖⟨網路上的我⟩ 六年級 劉姵宣
一聲交友邀請的通知聲響起,我彷彿被推進了一個新的環境,無數個複雜的情緒鑽入腦海中。是害怕,是擔心,還夾雜了一點微不可察的喜悅,交錯在腦海中,顯得一片混亂。
以往的我玩遊戲總是自己進行「單排」模式,從段位,到如今的成就,都是我一個人獨自努力得到。直到一條交友邀請訊息響起,打破了現今的狀態,是上一場跟我一起配合,拿下勝利的隊友。看到這則通知時,最先到達心裡的是喜悅,也許是擁有一個新朋友的開心,抑或是能跟他一起玩的期待﹔再來是擔心,我不知道他是不是有心之人,也不清楚他是否是真心想與我做朋友。但擔憂的心情終究不敵這突如其來被關注、肯定的喜悅,不安和憂慮早已被埋藏在了心裡的最深處。
在之後的時間,我們互相配合,拿下了一場又一場的勝利,漸漸的,我習慣了有他在身邊的感覺,甚至產生了依賴感。但這份擔心卻也悄無聲息的,重新出現,我開始感到害怕與不安,萬一他另有目的,我該怎麼辦?於是,我開始拒絕了他每次的邀請,漸漸的也不再與他互動。
重新回到了「單排」模式的遊戲,雖然有點不習慣,但我發現,自己玩,好像才是我真正想要的感受,至少不用擔心是否正待在壞人的圈套裡,這才是我想要的這個網路上的我。
❖❖⟨網路上的我⟩ 六年級 梁淏珵
網路能看見來自不同國家的人,使在跨國交流時能更方便,就像任意門一般,在家中彷彿就置身國外,生活上也會多些不同的朋友。
雖然我沒有社群帳號,但網路還是常常出現在我周遭,我常用網路看影片,去學奧運選手的游泳技巧,甚至是搜集國外選擇的想法和技巧。我認為網路可以是一個學習的管道,而透過影片的慢動作回放,我也能更容易理解這些技巧,也能在現實生活中運用上,讓我在網路上有更多的學習及成長空間。
而這些影片相當多,我也得到更多的資訊。但是這些動作都不同,要整理成最適合我的方式也需要時間,甚至某些動作也可能與教練教的不一樣,我不能照單全收。我必須在這些繁雜的影片中學會整理及對照差異,才是在網路上的我真正要學習的重要的事。
網路上的我,透過任意門,學到了不同的游泳技巧,這使我明白在網路和現實生活中,都有學習的管道。不過,網路上的事物也不一定是真實的,最重要的是在真實生活中累積一定的背景知識,判斷網路世界的真假,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成長、精進方法。
☆☆⟨網路上的我⟩ 七年級 周邦祐
衝鋒陷陣的步兵和在角落等待機會的主教,不同的棋子在棋盤上纏鬥,如此不同的棋局,往往決定了我的晚餐錢要付多少。我時常用西洋棋局和同學決定誰請客,連不會下棋的同學也會在一旁下賭注。但並非每次身旁都有棋盤,為了滿足下棋的癮,我便用谷歌查了一下後,發現還真的有一個可以下棋的網站。
當天的嘗試讓我發現,螢幕上平面的棋盤和棋子竟如同地圖一般,可以簡單地發現對手的漏洞,也比較容易觀察全局。反觀真實生活中立體的棋子,很容易在觀察時有物理上的盲點,例如較大的棋子擋住較小的,我經常為此而吃了悶虧。
在網路下完棋後,電腦會自動分析下得不好的棋步,還有像是題庫的選項練習,會先給我一個下到一半的棋局,並讓我嘗試如何在步數限制內贏得棋局。有時棋局結束後,還會有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的人互相討論其他的下法,以上種種功能都讓我在短時間內下棋,且立即獲得新知。
有時上線下一盤,被「電」完後馬上下線,最後演變成一整天只有做一點事,內心有些失落的情緒導致了什麼都不想做的低潮狀態。直到低落的情緒過後,又不甘心地想再次挑戰,於是又再次回到網路下棋,接著便是陷入無止盡的迴圈中,這個被電腦屢屢卡死而且什麼都不能做的狀態,也在無形中使我浪費了很時間,最後也因為毫無成就感而使我變得意興闌珊,便停止使用了。
我深深慶幸的是下棋網站上面的網民畢竟是會思考的理性之人,不太會有批評的發言。不過,網路真的會耗用許多時間和精神,還是節制一點比較好。
☆☆⟨網路上的我⟩ 七年級 陳宥睿
現代人打遊戲,使用社群媒體的時間正快速增加。而我認為,網路彷彿就是顆止痛藥,只要心情不好時,滑滑手機,看看影片,就能療癒身心﹔和止痛藥一樣,身體哪裡不舒服吞一顆,就能好轉。
在網路上,我也時常會跟風同學,什麼影片熱門就看什麼,缺少了自己的主見。且有些影片是帶有嘲諷、譏笑的,暗諷那些社會底層的弱勢族群,我卻不一定有自覺。像前陣子「愛你真的梅辦法」這首歌非常紅,班上大部分的同學都會唱,我也是其中之一,但令我震驚的是,歌時裡出現了許多罵人的字眼,導師也跟我們說不能再唱了,因為裡頭的一句「五六七八,單親媽媽」,正好我們班有人是單親的,這對他來說受到侮辱,而我也非常愧疚,自己沒有媒體識讀的能力,創作者利用聳動的歌詞來刷流量,我卻沒有意義到那對他人來講是非常不尊重的。
網路上的我缺少判斷力的原因是人情壓力,同學在關注什麼,我就得關注,分辨是非的能力自然減少許多。現在的我,正嘗試不要跟著同學一起講那些奇怪的話,看過就好。在人情與網路之間取捨是最困難的,我必須讓朋友知道我有在追看他們喜歡的影片,可是我也不想講一些沒有意義甚至傷害他人的話,這讓我陷入了兩難的狀態。
網路這顆止痛藥,或許可以讓我止住當下的痛,卻無法撫平我內心的掙扎,在網路世代裡我更應學習媒體釋讀的能力,讓沒營養的訊息減少,使我不再造成別人的痛苦與悲傷。
☆☆⟨網路上的我⟩ 七年級 董品妤
網路是一個提供各種可能性的空間房間,在那個空間裡,反而可以使我從中得到療癒內心的作用。
網路正是我的心理輔導師,它讓我重新找回喜歡鋼琴的我。我很喜歡展現不需開口的表演,自從換了一個新的鋼琴老師,我沒有很喜歡她教學的方式,我和她對於學琴的觀念也不同,使得我學琴的步調慢了很多,曲子也越彈越少,而可以表演的機會也少了很多。長年下來,我開始不喜歡練琴,漸漸的我連看都不想看它。直到我在網路上遇見一名鋼琴老師,她分享著自己練琴的過程身體彷彿都充滿了力量,喜愛音樂的心也會被我拉回來。但,每當我又上完一次課時,厭世的心又會回來,就一直重複循環,好像永遠都不會走到令人豁然開朗的盡頭。
直到有一天,我看見她發了一部她兒子練琴的影片,我發現他的心情、想法和學鋼琴的過程和我一模一樣,但他卻願意繼續花時間學琴,那部片對我的影響很大,好像被一隊拔河隊的專業選手,一起把我從很不喜歡的那一面拉走。隨後,我花了很多時間適應和摸索,找出那個當初真的很喜歡音樂的我,但這一次的我比之前的自己又更喜歡彈琴了,因為我知道這世界上有人也是像我這一樣一步一步靠著自己的堅持而成功的。我在網路上,好像找到了一個自我充電、鼓勵自己的方法,使我知道人要有所堅持才有機會回到最好的狀態。
網路是一個什麼都可能發生的神奇空間,我開啟它,讓現實生活中感到不足的自己,遇見可能輔導、激勵我的人,在網路中找出自己的價值;也能在自己感到迷途時,又重新找回自己的初衷,因而更認識真正的我。
☆☆⟨網路上的我⟩ 七年級 楊宥葶
網路上的我像是一隻來回穿梭的小螞蟻,在各個社群媒體上流動,很隱形,但有的時候也很引人注目。在網路上,我看到別人的訊息,想讀就讀,不想讀就放著,反正對方也不會知道我也沒有看到,我可以因為自己的心情,而隨心所欲。
在平常的現實生活中,同學跟我聊天時,他說什麼,我都要用良好的態度回答,如果不講話,別人還會覺得我很沒禮貌。每當我心情不好或無話可說的時候,我也必須勉強的擠出一句話或一抹微笑作為回應,就好像別人侵犯我的領地一樣,我會很不自在。去了網路世界後,我發現這好像是一個可以把我的壞心情屏蔽,不會讓人發現,甚至還可以為我建立一個有禮貌且良好性格的一個環境。
雖然現代人的回覆或是留言常帶有一種攻擊性,但在我身上絕對沒有這個問題,因為在網路上的我雖然很常不讀不回,但卻比現實生活還有禮貌。我只要一點進聊天室呈現「已讀」狀態後,我必定會回覆每一條訊息,而且也不會回得很隨便。因為我認為最真實的還是螢幕前的我自己,我不想留太多令人猜疑或困擾的情緒在這裡,我總是表現得很有禮貌。我也深知這個世界的每個人都並非真實地呈現自己,在走出了網路後,依然要與真人世界緊密連結。
雖然網路世界上的我有著很好的形象,在很多平台留下了友善且禮貌的小小腳印,但我也很清楚這個形象並不適用於這裡,容易使人忘了我的存在。或許是像螞蟻會咬人一樣使人疼痛才能夠被記住,但我覺得勤勞才是螞蟻的本質,畢竟牠們也不常傷害人,卻每天都可以看見牠們搬著食物的忙碌蹤影。我可能對現在的網路世界來說格格不入,但也因為如此,才讓真實世界的我更加珍惜與人近身相處的機會,設法活得更充實也更加引人注目。
☆☆⟨網路上的我⟩ 七年級 楊宥萱
網路上的我如同用一台相機照進寫實的世界裡,很真實卻又因角度、畫質而有些許的不同。我雖然不會在網路上留言、更不是大家所說的「酸民」,但我在網路上個性和聊天方式也會和現實中的自己有那麼一點不同。
國中剛開學不久,我就要到了許多人的社群媒體帳號,一開始我和同學在網路上聊天時,都還是會因不太熟而格外少有對話。但隨著時間一天一天過去,我開始在虛擬世界裡和同學做朋友,當一個恭敬不觸犯他人人際邊界的「網友」,這時傳訊息成為了我們之間最好的相處方式,不會因對方頭來的目光或情緒而感到尷尬,更不會因一句未修飾或未經思考的話而吵架。在網路上的我們都像是精心打扮的自己,表面上是乾乾淨淨的,能令人感到舒適且不冒犯彼此。
雖然我用社交媒體結交了不少朋友,但在現實中卻不斷地出現問題。像走進學校因為要表現未精細打扮的自己而感到不自在,或無法像網路上的自己一樣時刻保持禮貌、禮節,這使得我害怕和真實的人群接觸。於是我只能一點一點的慢慢去以自己的方式接觸身邊真實的人,也勇敢的築起友誼的橋樑、鼓起勇氣和同學「尬聊」且更厚臉皮地和朋友相處,來達到一個好人際互動氛圍,主動建立一個真實的朋友圈。
相機中,我雖然還是我自己的樣子,但可能因為有濾鏡的修飾而變得更加的好看。但我們並不是原本就存在於虛擬世界的一群人,依然要從「網路上的我」中脫離出來,真實的去看待周遭的事物,用心去體會真實世界中人與人間摩擦出來的美。
◎◎⟨網路上的我⟩ 八年級 陳恩憫
每一天我一定對會說:「媽媽你可以開網路嗎?」媽媽為了不要讓我沈迷於網路,我的手機都要連媽媽手機的熱點,才能上網,我覺得很麻煩,但為了能順利地使用手機,我也沒多要求什麼。
每次我跟媽請求開網路時,都得事先說明我要查一下有關功課的問題,但事實上我有一半的時間都活在我的網路世界裡。一開始只是看一些影片,但慢慢也加入社群媒體。在這之前,每當同學講一些奇怪的話題時,我都不理解他們到底在做什麼事,為什麼大家都知道,只有我不清楚嗎?我很怪嗎?但加入社群網站後,突然間知道他們在說什麼。我覺得網路真是一個很恐怖又厲害的工具,也因為看一些小說的關係,我會運用網路追劇。有一陣子,我完全的被吸進去,我現在想想都覺得恐怖!那時,每天早上為了看劇,凌晨四點多就起床,偷拿媽媽的手機打開熱點,就為了看劇,完全沒有控制自己的能力,我就像被魔鬼附身一樣,自己覺得明明沒有看很久,卻有大量的時間消失不見了,現在想想那時不是沉迷是什麼!幸好現在的我已經慢慢克服了網路的誘惑。
我能夠像現在這樣克制,是爸爸看不下去,他直接把我的手機設成有時間限制的模式,只能在晚間七點到八點使用。一開始我非常不能接受事實,試著用方法解鎖,但到最後完全無效,只好慢慢的接受事實。經過幾個禮拜後,我逐漸脫離了網路的世界的誘惑,雖然現在還是處於手機被鎖住的狀況,但也逐漸適應了。反倒現在我非常珍惜能看手機的時刻,得事先規劃好要幾分鐘聽歌、幾分鐘回訊息,一個小時的使用時間結束後,也不會覺得可惜,網路已經不會再時時刻刻影響我了。
雖然不是靠自己的力量節制自己,但爸爸的方法真的很有用。人生有時必須有所限制才會有長進,希望我之後能用自己的方法控制網路上的我。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