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1-03-15 07:00:47| 人氣2,60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廣論消文332 日常老和尚 開示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廣論消文332  3322-3331

日常法師開示

【第三、四攝之作業。以此四攝於所化機何所作耶?謂由布施故,令成聞法之器,以於法師生歡喜故。由愛語故,能令信解所說之法,以於法義令正了解斷疑惑故。由利行故,如教修行。由同事故,已修不退長時修行。如云:「由初為法器,第二令勝解,由三使修行,第四成淨修。」】

這四攝作些什麼呢?第一個,布施能夠使他成就聞法之器,因為你布施,所以他對你感到親切、歡喜,那個時候你就能夠教他了。所以要教別人,不是跑去大吹大擂,乃至指責別人等等,真正幫助別人,必定先從布施開始。

了解了這一點,就算是壞人來向你要的話,你不會說:「哼!這個壞人!我布施他,會造成社會的垃圾!」正因為他是社會的垃圾,你更要幫助他!怎麼幫助他?先跟他結個歡喜緣,以後有機會教育他,才能夠把他救出來,減少社會問題。所以我們必定要了解佛法裡的真正的特質,千萬不可以以我們的概念去看問題。他跟你接近了以後,你用什麼方式引導?以愛語,就是以非常善巧的言詞,不但他聽起來歡喜,內容也是如理如法,那麼他就能夠信得過你,對於應該學的佛法有正確的了解,沒有一點疑惑。有了了解之後,進一步要告訴他去行持。行持時,你跟他一起做,這是「同事」。由於你跟他一起做,還沒有修的人就肯修,已修的人繼續增長,能夠長時如理地修行,達到完成。

【第四、攝受眷屬須依四攝。佛說此為成辦一切眾生義利賢善方便,故攝徒眾應須依此。如云:「諸攝眷屬者,當善依此理,能辦一切義,讚為妙方便。」】

真正要想攝受菩提眷屬,一定要善巧地依止這四個方法。佛告訴我們,用這些方法就能夠成辦一切眾生真正的利益。所以雖然是很簡略的說明,但是我們一定要正確地認識攝受徒眾的條件是這樣,一定要善巧依止這個道理,這樣才能夠如你所願的,成辦一切真正有意義的事情。所以這四樣東西是真正最善巧、最奧妙的方法,是值得讚歎的應行之道。

【第五、略為解說。愛語有二,一隨世儀軌語,謂遠離顰蹙,舒顏平視,含笑為先,慰問諸界為調適等,隨世儀軌慰悅有情。】

把四攝的內涵,進一步說明一下。首先,就像我們教小孩子,不是馬上把你要教的道理告訴他,而是先隨順小孩子歡喜的,像在幼稚園的時候,讓孩子們排排坐、吃果果、扮家家酒,大家高高興興地玩。要教導世俗的人,剛開始第一步,也是隨順世俗的儀軌。所以比丘戒也是一定順著世俗儀軌的道理,這就是出家人的清淨幢相,讓人家看了很歡喜,覺得儀表非常好,內在更是清淨純潔。這裡說要遠離顰蹙,不能皺著眉頭,臉色很不好看,而是要舒顏平視,看起來令人覺得非常舒暢歡喜。而且看見別人的時候,「含笑為先」,笑臉相迎,笑容可掬地問候他:「你好嗎?」,「諸界」就是我們身體的四大界,如果四大不調會不舒服,所以我們隨世間的儀軌去安慰他、悅可他。

【顰蹙】 ㄆㄧㄣˊ ㄘㄨˋ

【二隨正法教語,謂為利益安樂有情,依能引發信戒聞捨慧等功德,宣說正法。】

愛語的真正中心目標在「隨正法教語」,前面隨世儀軌語只是個方便,這一點我們一定要認識。並不是大家坐在一塊兒高興地聊天,如果這樣就完全錯了,這只是一個前方便。我們修學佛法一定要把握住一個中心,就是菩提心。由於前面已經把身心調柔了,接下來才可以依完整無缺的佛法,把相應的道理告訴他,這是為了利益他,使他能夠依你所講的去實踐,啟發他的信、戒、聞、捨、慚、愧、慧等七法財--佛法之財,這些內涵也就是我們該講的內容。把握住這個原則後,下面說明行持時的方式。

【又於能殺害怨敵之家,無穢濁心說利益語;於極鈍根心無疑慮,誓受疲勞,為說法語,令攝善法;於其諂詐欺二師等,行邪惡行諸有情所,無恚惱心說利益語,於此難行愛語,亦當修學。】

愛語的特質是先隨世俗的善巧引導他,但真正的目的是為宣說正法。當我們真正行愛語的時候,不僅在一般的情況是如此做,

1.就是遇見特殊的情況,縱使他是會來殺害自己的怨家,我也絕對沒有一點的穢濁心,這才是跟佛法相應的;我不是欺詐,也不是怕他,我還是盡我所了解的,具善巧相應的菩提心,說對他有利益的話。平常我們看見怨家,不是對他瞋恨,就是覺得害怕,再不然就用種種彎彎曲曲的方法,現在不但不這樣,而且還要利益他。

2.另外有一種人根很鈍,疑心又多,你跟他說起話來,真是辛苦無比,但是我們應「誓受疲勞」--沒關係,你不懂我再說一遍!就是這樣,一定要詳細地告訴他,使他慢慢地了解正法。

3.還有一種是諂誑、欺詐的人,碰到這種人簡直是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他們專門跟你繞圈子,心裡面想的是一套,說的是另外一套;還有各式各樣的人,真正「行邪惡行」,碰到這種情況,簡直是叫人頭痛得不得了,不曉得怎麼辦是好;這個時候我們要以無恚惱心說利益語。以上說的是特別難行的,但也是要修學的。

【又於相續未熟,欲斷諸蓋向善趣者,為說先時所應作法,謂施及戒。又於已離蓋,相續成熟心調善者,為說增進四聖諦法。又在家出家多放逸者,為令安住不放逸行,無倒諫誨。又疑惑者為斷疑故,為說正法論議決擇,是為一切門愛語。】

1.對那些沒有成熟的人,也就是被種種煩惱所覆蓋,但是有心向善的人,應該說「先時所應作法」。就是當對方基礎還沒有建立,罪障未淨,資糧未集的時候,先說布施乃至持戒等

2.如果他已經淨障集資相續調熟了,那麼就進一步說苦集滅道。苦集滅道又有小大不同,總括一切佛法不外這四聖諦,就解決自己的苦樂來看是小乘,能夠把它擴大至一切眾生,就是大乘,內容還是它。

3.對於常常放逸的修行人,不管是在家或是出家,要正確的教誨、勸勉他。對於心裡疑慮不定的人,要斷除他的疑惑。這個疑惑主要是指內心沒有產生淨信心的相狀。要做到「淨信」很不容易,假定真正對佛法產生了淨信,那眼前的境界絕不可能引發你的貪瞋癡;你很清楚地知道,隨著境界轉只有傷害自己,這個才叫淨信。所以這個懷疑不是指對別人的懷疑,而是懷疑佛法的真實內容,業感緣起的道理等等;如果曉得這樣的業因一定感這樣的果報,我們就絕對不會做一點壞事,自然而然也不會放逸。這樣的說法叫一切門愛語。關於這些道理,在《瑜伽師地論》的《菩薩地》當中,都有很詳細的說明。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每一項好像都分成十個類別,例如愛語分成難行愛語、一切門愛語等等,這個地方只是約略提一下。

 

台長: deepmind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