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0-10-27 09:59:19| 人氣3,89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廣論消文200 《親友書》云:“大王應知念身住,善逝說為惟一道。”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廣論消文200  2008-2016

益西彭措堪布開示

未六、教誡依止隨煩惱的對治

又睡眠、昏沉、掉舉、懈怠、放逸、無慚、無愧、妄念、不正知等諸隨煩惱最易生起,障修善品,當知過患修習對治,率爾率爾令漸微劣。

除了貪、瞋、癡、慢、疑這些重大的煩惱之外,還有許多隨煩惱,如同睡眠、昏沉、掉舉、懈怠、放逸、無慚、無愧、忘念、不正知等。這些如果放在法相當中談的話,就是最根本的煩惱,以及大隨、中隨、小隨煩惱。這些諸隨煩惱很容易生起,在我們修行善法的時候,也是一種障礙。所以我們應該了解它們個別的害處,然後努力去修對治法;修的時候必須率爾率爾,就是念念不放鬆地去修,這樣煩惱自然就會漸漸減輕。

其過患者。

以下引經論說明睡眠等隨煩惱的過患。

如《親友書》云:掉悔瞋恚及昏沉,睡眠貪欲並疑惑,應知如是五種蓋,劫善法財諸盜賊。

「貪、瞋、睡眠、疑悔、掉舉」五蓋,這五項在修定的時候是最大的障礙。

如《親友書》所說:心散逸在境界中的掉舉、對往事的追悔、損害他人的瞋恚、心識內收的昏沉、極度內收的睡眠、對有漏五欲的貪欲、對道果等疑惑,應當知道這五蓋是劫奪善法財富的盜賊。

此處掉舉和後悔,昏沉和睡眠,以性質比較相似,所以合為一蓋計算。

《勸發增上意樂經》云:若樂睡眠與昏沉,痰癊風病及膽疾,其人身中多增長,令彼諸界極擾亂。

《勸發增上意樂經》說:喜歡睡眠、昏沉的人,體內的痰病、風病和膽病會多有增長,導致四大種擾亂不平和。

癊ㄧㄣˋ1.心病。2.古通,痕跡:凡自縊者,血癊直入髮際。康熙字典

若樂睡眠與昏沉,集飲食垢腹不清,身重容顏不和美,所發言語不清晰。

如果喜歡睡眠和昏沉,會導致飲食不消化,在體內積聚飲食污垢,使腸胃不清,而且身體沉重,心無法專注在善法上,還會使相貌不和美,比如,皮膚不潔淨、粗糙等,說話時吐字也會不清晰。

又云:若樂睡眠與昏沉,其人愚癡失法欲,凡稚退失一切德,退失白法趣黑暗。

又說:如果喜歡睡眠和昏沉,這樣的人對取捨之處會愚癡,而且會退失修行善法的意樂,退失一切功德和白法,以具有深重的無明黑暗而趣入惡趣。

《念住經》云:諸煩惱所依,獨一謂懈怠,誰有一懈怠,彼便無諸法。

《念住經》說:諸煩惱的所依,唯一是懈怠。誰具有這一種懈怠,他就沒有一切善法。

《菩薩本行經》當中,佛告訴阿難說:夫懈怠者,眾行之累:居家懈怠,則衣食不供,產業不舉;出家懈怠,不能出離生死之苦。一切眾事皆由精進而得興起。(懈怠會令一切行業停止不前:在家懈怠,衣食無法供應,事業也不能發達;出家懈怠,不能出離生死痛苦。一切事情都是依靠精進而得以興起。)

以下這頌的緣起是:往昔,在舍衛城有兩個商人,一個多財,另一個少財。多財的富商貪愛女人和賭博等,沒過多久他就喪盡財產淪為乞丐。少財的商人安住在精進當中,到大海的寶洲取寶,後來逐漸富裕起來。勝光王得知此事之後,稟告佛陀,佛就宣說了以下一偈。

《集法句》云:若行於放逸,即壞凡夫心,如商護財貨,智當不放逸。

《集法句》說:如果一個人的行為常常在放逸當中,那就會失壞自相續。如同商人護持財富一般,智者應當不放逸地守護自心。

《本生論》云:捨慚為天王,意違於正法,寧瓦缽蔽衣,觀敵家盛事。

《本生論》說:如果為了獲得天王的安樂而捨棄慚愧,心與正法相違,還不如手持瓦缽、身穿破衣,到怨家門口乞討。

《親友書》云:大王應知念身住,善逝說為惟一道。

龍樹菩薩告誡樂行王說:大王!你應當知道,於身住身念,佛說這是求解脫者唯一的道路。

佛說:諸比丘,能清淨一切眾生、能超離不悅意痛苦、能辨別如理之法、能現前涅槃的唯一途徑,即此身正念也。應當知道,此處只是以身作代表,完整說來,就是不忘記身口意該作什麼的正念,因此還要加上於口住口念於意住意念

故當勵力勤守念,失念則壞一切法。

因此,應當努力精勤地守護正念,一旦忘失正念,就會失壞一切善法。

《入行論》云:雖諸具多聞,正信樂精進,由無正知過,而令有犯染。

《入行論》說:雖然具有多聞、正信、精進等功德,但是由於沒有正知,相續仍然會被罪墮染汙。原因就是以不正知,不能時刻覺察自己三門的狀態,由於失去覺察,煩惱賊很快就會起來造惡,染汙相續。

不能如是斷諸煩惱及隨煩惱,然當不順煩惱,不執彼品,視如怨敵,是為現在必不容少。故應勵力攝對治品,破除煩惱,清淨自內所受尸羅。

假如還不能這樣斷除煩惱和隨煩惱,至少也應當不隨順煩惱,不執著煩惱,應當視煩惱為怨敵,在現階段,這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應當努力攝持對治法破除煩惱,而令自己內在所受的戒律保持清淨。

 

以下詳細版

廣論消文200  2008-2016

未六、教誡依止隨煩惱的對治

又睡眠、昏沉、掉舉、懈怠、放逸、無慚、無愧、妄念、不正知等諸隨煩惱最易生起,障修善品,當知過患修習對治,率爾率爾令漸微劣。

隨煩惱的特點是最容易生起,障礙修習善品。我們應當在知道它的過患之後,時時修習對治,讓它的力量逐漸減弱。

其過患者。

以下引經論說明睡眠等隨煩惱的過患。

如《親友書》云:掉悔瞋恚及昏沉,睡眠貪欲並疑惑,應知如是五種蓋,劫善法財諸盜賊。

如《親友書》所說:心散逸在境界中的掉舉、對往事的追悔、損害他人的瞋恚、心識內收的昏沉、極度內收的睡眠、對有漏五欲的貪欲、對道果等疑惑,應當知道這五蓋是劫奪善法財富的盜賊。此處掉舉和後悔,昏沉和睡眠,以性質比較相似,所以合為一蓋計算。

《勸發增上意樂經》云:若樂睡眠與昏沉,痰癊風病及膽疾,其人身中多增長,令彼諸界極擾亂。

《勸發增上意樂經》說:喜歡睡眠、昏沉的人,體內的痰病、風病和膽病會多有增長,導致四大種擾亂不平和。

若樂睡眠與昏沉,集飲食垢腹不清,身重容顏不和美,所發言語不清晰。

如果喜歡睡眠和昏沉,會導致飲食不消化,在體內積聚飲食污垢,使腸胃不清,而且身體沉重,心無法專注在善法上,還會使相貌不和美,比如,皮膚不潔淨、粗糙等,說話時吐字也會不清晰。

又云:若樂睡眠與昏沉,其人愚癡失法欲,凡稚退失一切德,退失白法趣黑暗。

又說:如果喜歡睡眠和昏沉,對取捨之處會愚癡,而且會退失修行善法的意樂,這個凡夫退失一切功德和白法,以具有深重的無明黑暗而趣入惡趣。

《念住經》云:諸煩惱所依,獨一謂懈怠,誰有一懈怠,彼便無諸法。

《念住經》說:諸煩惱的所依,唯一是懈怠。誰具有這一種懈怠,他就沒有一切善法。

《菩薩本行經》當中,佛告訴阿難說:夫懈怠者,眾行之累:居家懈怠,則衣食不供,產業不舉;出家懈怠,不能出離生死之苦。一切眾事皆由精進而得興起。(懈怠會令一切行業停止不前:在家懈怠,衣食無法供應,事業也不能發達;出家懈怠,不能出離生死痛苦。一切事情都是依靠精進而得以興起。)

《遺教經》說:汝等比丘,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是故汝等常勤精進,譬如小水常流,則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數數懈廢,譬如鑽火,未熱而息,雖欲得火,火難可得。

《百喻經》中說:

往昔,有個國家在節日時,婦女們都以優缽羅花做成花鬘的裝飾,戴在身上。一次,有位窮人的妻子對丈夫說:假如你能送優缽羅花給我,我可以做你妻子,否則,我就捨你而去。

這位丈夫以前擅長學鴛鴦的叫聲,他就潛入國王的池塘裡學鴛鴦叫,趁機偷取優缽羅花。池塘的看守聽到池中有響動,就高聲問:裡面是誰?

窮人失口說道:我是鴛鴦!

看守立即把這隻大鴛鴦從池塘裡提出來,帶著他去見國王。一路上,這位窮人不斷地學鴛鴦叫,看守說:前面該叫你不叫,現在你再叫有什麼用?

這則公案說明什麼道理呢?

佛說:世間的愚人都是如此,一輩子損人害人造作很多惡業,沒有修好身語意,將三門轉成調柔賢善,等到臨死時,這些人才說:現在我要修善法。可是獄卒要把他交給閻羅王,即使想修善法也來不及了,就像這位愚人在被押往國王面前的路上,再學鴛鴦叫有什麼用。所以,現在存活之時懈怠,死時一定會追悔莫及。

《正法念處經》也說:若求現未樂,應離於懈怠,放逸懈怠人,如狗等無異。

以下這頌的緣起是:往昔,在舍衛城有兩個商人,一個多財,另一個少財。多財的富商貪愛女人和賭博等,沒過多久他就喪盡財產淪為乞丐。少財的商人安住在精進當中,到大海的寶洲取寶,後來逐漸富裕起來。勝光王得知此事之後,稟告佛陀,佛就宣說了以下一偈。

《集法句》云:若行於放逸,即壞凡夫心,如商護財貨,智當不放逸。

《集法句》說:如果一個人的行為常常在放逸當中,那就會失壞自相續。如同商人護持財富一般,智者應當不放逸地守護自心。

《薩婆多論》中有這樣一則公案:往昔,目犍連尊者因為弟子有病,就升到忉利天去向醫師耆婆問診。當時正趕上天人們進入歡喜園,目犍連在路旁站著等待,沒有一個天人看他。只有耆婆最後到的時候,看見尊者,向他舉起單手致意,然後乘車飛馳而過。

尊者心想:他在人間本來是我的徒弟,現在耽著天上的欲樂,都忘本了。

於是尊者以神通力定住耆婆的車。耆婆不得以只好下車,向師父目犍連頂禮。

尊者以種種因緣訓斥他。耆婆回答說:因為我在人間是您的弟子,所以才舉一隻手向您問訊,您見到其他天人有這麼恭敬嗎?

目犍連尊者就去勸誡帝釋天王:佛陀出世很難值遇,為什麼天人不時常親近佛陀,請受正法呢?

帝釋沒有正面回答,他想讓尊者瞭解一下天上的情況,就故意派使者去傳某位天子,反覆傳了三次,最後不得已,此天子才來見帝釋天王。天王就以此事告訴尊者:這是最貧困的天子,只有一個天女和一種伎樂的享受,就足已使他染欲情深,割捨不下,何況天王擁有各式各樣的宮殿、樓閣,有無數的天女陪伴,有百味飲食可供享用,有百千天樂可以娛樂,天人陶醉在這樣的欲妙中,看著東邊就忘了西邊,他怎麼能學進正法?所以,雖然知道佛陀難遇、正法難聞,但是耽著欲樂而被纏縛,不得自在,知道又能如何?

以下一頌的緣起是:往昔,世尊做菩薩時,誕生在婆羅門的家族當中,他上學時,老師為了觀察學生們的內心,就故意說:我很貧窮,你們去偷取別人的財物奉獻給我。其他學生都答應了,菩薩不但沒答應,反而說:不說為了這種小事去偷盜,就是為了獲得帝釋天的財富,我也不願意無慚無愧地去做偷盜等事,我寧願持瓦缽去討飯,也比這個好。

《本生論》云:捨慚為天王,意違於正法,寧瓦缽蔽衣,觀敵家盛事。

《本生論》說:如果為了獲得天王的安樂而捨棄慚愧,心與正法相違,還不如手持瓦缽、身穿破衣,到怨家門口乞討。

作為出家人,應如《大智度論》所說般知慚有愧。

《大智度論》說:入道慚愧人,持缽福眾生,云何縱欲塵,沉沒於五情?(入道具有慚愧的修行人,手持瓦缽給眾生種福,為什麼還這樣在欲塵當中放縱自己,沉沒在五毒當中?)著鎧持刀杖,見敵而退走,如是怯弱人,舉世所輕賤。比丘為乞士,除發著袈裟,五情馬所制,取笑亦如是。(穿著鎧甲手持刀杖的戰士如果看見敵人就往後逃走,這樣的怯弱者只會被全世界的人恥笑。而一個比丘做為乞士,剃了頭髮穿了袈裟,卻還被五毒的野馬牽制,同樣會被世人取笑。)又如豪貴人,衣服以嚴身,而行乞衣食,取笑於眾人。比丘除飾好,毀形以攝心,而更求欲樂,取笑亦如是。(貴族們以衣服莊嚴自己的身體,如果他們去乞討衣服飲食,一定會被人們取笑。而比丘放下了一切外表的裝飾,毀形以收攝自心,卻還去追求五欲的享樂,同樣也會被世人恥笑。)已捨五欲樂,棄之而不顧,如何還欲得,如愚自食吐。(已經捨棄五欲的快樂而不再顧戀,怎麼又生起追求的心呢?這就像愚人把自己吐掉的食物撿起來吃一樣。)

《親友書》云:大王應知念身住,善逝說為惟一道。

龍樹菩薩告誡樂行王說:大王!你應當知道,於身住身念,佛說這是求解脫者唯一的道路。

佛說:諸比丘,能清淨一切眾生、能超離不悅意痛苦、能辨別如理之法、能現前涅槃的唯一途徑,即此身正念也。應當知道,此處只是以身作代表,完整說來,就是不忘記身口意該作什麼的正念,因此還要加上於口住口念於意住意念

故當勵力勤守念,失念則壞一切法。

因此,應當努力精勤地守護正念,一旦忘失正念,就會失壞一切善法。

以下引一則公案,說明如何精勤守護正念:

《法句喻經》說:過去有位比丘,每天都要到城外的屍陀林,路上要經過一位農夫的田地。一次,農夫生氣地罵比丘:你是什麼修行人,在我的田地裡縱橫行走,留下這麼多腳印。

比丘告訴他:我要打官司,找一個證人,所以才穿過你的田地。

這位農夫以宿世的因緣,到了該得度的時候。他暗自跟著比丘想去看個究竟。他看到空曠的屍陀林當中屍體狼籍,鳥和野獸吃剩的屍骸到處都是,有吃乾淨的,有沒吃乾淨的,有些像灰鴿子的顏色。很多蟲子聚集在屍體上爬進爬出,屍體發出的臭味讓人難以接近。

比丘說:這些鳥獸就是我的證人。

農夫很奇怪地問:他們怎麼會是證人?

比丘回答他:我的心病是有很多煩惱,我觀看這些骨骸惡露的不淨相,返回房屋反觀自身,從頭到腳和它並無兩樣,可是我這顆心仍然在各種境界中散逸,追逐虛假的欲塵,我就告誡自己的心:心哪,你要知道,你不應當這樣起念頭,讓我下地獄下餓鬼道。我是個凡夫,沒有解脫煩惱,而我這個賊子之心不聽從我,所以我每天去屍陀林為他解說惡露不淨之相,而且和他商量:心哪,你又粗暴又散亂而且錯謬不安定,你從今以後要改正,不要再造惡緣了。’”

聽了比丘這一席話,農夫感動得以手揮淚,哽咽無言。當時比丘和農夫在屍陀林當中觀想,都證到初果。

《入行論》云:雖諸具多聞,正信樂精進,由無正知過,而令有犯染。

《入行論》說:雖然具有多聞、正信、精進等功德,但是由於沒有正知,相續仍然會被罪墮染汙。原因就是以不正知,不能時刻覺察自己三門的狀態,由於失去覺察,煩惱賊很快就會起來造惡,染汙相續。

不能如是斷諸煩惱及隨煩惱,然當不順煩惱,不執彼品,視如怨敵,是為現在必不容少。故應勵力攝對治品,破除煩惱,清淨自內所受尸羅。

假如還不能這樣斷除煩惱和隨煩惱,至少也應當不隨順煩惱,不執著煩惱,應當視煩惱為怨敵,在現階段,這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應當努力攝持對治法破除煩惱,而令自己內在所受的戒律保持清淨。

 

台長: deepmind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