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05-19 07:45:03| 人氣8,28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廣論消文 56 如是修道有思擇修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消文56   P55L3P57L1   

【如是修道有思擇修,及不思擇止修二種。然如何者思擇修耶,及如何者止住修耶,謹當解釋。】

所以,真正的修行有兩種:一種是需要觀察思擇的觀察修;一種是安住於一境而修的不思擇修(止住修)。那麼何種道是觀察修?何種道是止住修呢?以下說明。

【如於知識修習淨信。及修暇滿,義大難得。死沒無常。業果。生死過患,及菩提心。須思擇修。謂於此等,須能令心猛利,恆常變改其意。此若無者,則不能滅此之違品,不敬等故。起如是心,唯須依賴數數觀察思擇修故。】

一、觀察修:如我們修習對善知識的淨信心、暇滿義大、念死無常、業果法則、輪迴的過患、以及菩提心等道理,都必須靠觀察修。因為只有經過思惟抉擇之後的法義,才能使信心增強,變得非常猛利,長時間的改變心意(能持續長久的根除惡習)。因為若不如此,就無法去除修行的種種障礙,譬如不恭敬等。而生起猛烈、恆常與法相應的心念,唯有依賴修行時不斷的思惟觀察。

【如於貪境,若多增益可愛之相,則能生起猛利之貪,及於怨敵,若多思惟不悅意相,則能生起猛利瞋恚,是故修習此諸道者,境相明顯不明皆可,然須心力猛利恆常,故應觀修。】

就好比對著貪境,如果內心不斷思惟、強化它(悅意)可愛的一面,就會引發強烈的貪欲;對於怨敵,若持續思惟他令人(不悅意)厭惡之處,就會對之生起強烈的瞋恨。修行也是如此,當修習親近善知識等各個法門時,不論所緣的境的行相,明顯與否皆可,最重要的是必須心力強猛、又恆常的觀修,所以應當觀察修。

【若心不能住一所緣,於一所緣,為令如欲,堪能住故,修止等時,若數觀察,住心不生。故於爾時則須止修。於止觀時此當廣說。】

二、止住修:當我們的心無法安住在一個所緣境上,心念奔馳散亂,在一個境上無法隨心所欲的安住下來;就像在修定的時候,如果我們還不斷的起心觀擇,那麼心就無法安住。所以這時候就必須止住修。這部份到後面的止觀的章節時將會詳細解說。

【又有未解此理者,說凡智者唯應觀修 ,凡孤薩黎唯應止修。此說亦非,以此一一皆須二故。雖諸智者,亦須修習奢摩他等。諸孤薩黎, 於善知識,亦須修習猛信等故。】

有人不了解此道理,宣稱:凡是智者,只要觀察修就好了,而孤薩黎(修行者)只需要止修。這種說法也是錯誤的。因為不管是智者還是孤薩黎,都需要觀修和止修。對於偏重智慧的人,同樣要修「定學」等;而孤薩黎也必須修持對善知識修習猛利淨信心等。

【又此二種修行道理,於諸經藏及續藏中,俱說多種,須由觀察而修習 者。若無觀修或是微少,則不能生無垢淨慧,道勝命根。】

觀察修和止修這兩種修行道理,在顯教和密教的許多經典中都有多處的說到,須由觀察的角度來修習此兩種修行方式,如果不去觀修或者修持過少,則不能生起道的勝妙命根--無垢智慧。

【慧縱略生,亦不增長,故於修道全無進步。道所修證最究竟者,如敬 母阿闍黎云,「慧中如遍智。」謂能無雜簡擇一切如所有性,盡所有性,即是慧故。】

縱然約略生起,智慧也無法生長,因此修道也不會有任何進步。修道的究竟成果,應如敬母阿闍黎所說:「最高的智慧當屬遍智」。唯有佛陀的遍智,能不錯雜的分辨一切如所有性(空性)與盡所有性(緣起)

 

合註註釋

2.孤薩黎:專修苦行的瑜伽行者。

4.道勝命根:為修道最根本命脈,即指無垢淨慧。

5. 敬母阿闍黎云:引文出自馬鳴菩薩所著《讚應讚》。

 

第四科、說明錯誤修持的象徵

【是故於道幾許修習,反有爾許重大忘念,念力鈍劣,簡擇取捨意漸遲 鈍,當知即是走入錯道正因之相。】

如果照著錯誤的方法去修,結果是修得愈久,反而忘念愈重,以致念力會愈鈍弱,分辨善惡的取捨能力,也愈來愈遲鈍,應知此是修持步入歧途的正因。

 

【又於三寶等功德差別,若能多知,依此之信亦多增長。若多了知生死 過患,故生眾多厭患出離。若由多門,能見解脫所有勝利,故亦於此 猛利希求。若多了解大菩提心,及六度等希有諸行,則於此等諸不退 信,欲樂精進,漸能增廣。如是一切皆依觀慧,觀察經義修習而起, 故諸智者應於此理,引起定解,他不能轉。】

又若對三寶等功德的特徵,信心就會愈強;對生死輪迴過患體悟愈深,厭離心就愈增長;若能由各種角度去看到解脫的勝利,就會對解脫生出愈猛利的希求心;若對大菩提心及六度萬行等稀有的行誼,也能漸漸增廣對此堅決不退的信心、欲求與精進。這一切都要靠觀察慧觀擇而修持佛語的義理。 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修行人,要確切的認知這個觀察修的道理,不為外力所牽動。

【諸於修理見解極狹者,作如是言,若以觀慧,極多思擇而修習者,則 能障礙,專注一緣勝三摩地,故不能成堅固等持。此當宣說。】

有一些對修行理論持比較狹隘見解的修行人,這樣的主張:若是以 觀察、分別、數數思擇而修,會障礙我們修定的心,無法專注緣在一個殊勝的定境上,因此不能獲得堅固的禪定。(宗大師)在此當答覆說明。 (下段就是答覆與駁斥)

【若謂其心於一所緣,如其所欲,堪能安住,此三摩地,先未成辦現新 修時,若數觀擇眾多所緣,定則不生 。乃至其定未成以來,於引定修,唯應止修,亦是我許。若謂引發如是定前,觀修眾多即許是此定 障礙者,是全未解大車釋論宣說引發三摩地軌。】

在修定時,在先前尚未能夠隨自己的心意,安住在一個所緣三摩地,(初修行者)在還沒有獲得三摩地()之前,若不斷觀察思擇眾多所緣,定力當然無法生起。這時為了引發禪定,應該止修,一心專注就可以了,這也是我(宗大師)所承許的(認同)。但是,在成辦三摩地()之前,如果把引發禪定的基礎─反覆的思惟、觀察,當成修定的障礙而捨棄的話,就根本錯了,那實在是不了解祖師先賢們在論典中所說引發三摩地()的道理。

【謂如黠慧鍛師,將諸金銀數數火燒,數數水洗,淨除所有一切垢穢, 成極柔軟堪能隨順。次作耳環等諸莊嚴具,如欲而轉堪能成辦。】

就好比技藝精湛的煉金師,會把金、銀不斷地以火燒煉,一再地水洗,等淨除了所有雜質,使質地變柔軟之後,才能隨自己的心意,做成所要的耳環等任何 莊嚴美妙的飾品。

台長: deepmind
人氣(8,28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廣論消文 |
此分類下一篇:消文57 如是先於煩惱隨惑及諸惡行
此分類上一篇:廣論消文 55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