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官兵身處訓練一線,對戰斗力需求最敏感——
創客精神引發“群蜂智慧”
南國仲春,霧鎖群山。
一場戰備拉動演練在火箭軍某導彈旅展開,超長超寬超高的長劍戰車沿著蜿蜒山路向預定陣地疾馳。
突然,山路上一個近乎90度的急轉彎出現在前方。路兩旁都是粗壯的樹木,“巨無霸”導彈車進退兩難。
此刻,一套被命名為“公路運輸車移位器”的革新工裝派上了用場,4名官兵借助它很快將“巨無霸”導彈車的輪胎調整到合適角度,順利通過彎道。
這套移位器的設計者叫夏建陸,是該旅原發射三營一級軍士長。當兵30年,他先后有陣地消防系統、工作平台電路控制系統等多項“三小”(小革新、小發明、小創造)革新成果列裝部隊。去年年初,夏建陸服役期滿離開部隊,但他倡導的革新精神依舊在軍營傳承。
徒弟姬常偉接過夏班長常年不離身的工具箱,也走上創新之路。去年,該旅陣地綜合整治期間,他研制出的電動葫蘆試驗工裝,能快速檢查電動葫蘆性能,大幅縮短施工周期,確保了平台正常升降、可靠制動和人裝安全。
“他們就像種子,隻要環境適合,很快就會拔節成長。”談及基層創客群體接茬成長、創新成果層出不窮的現象,某旅旅長殷進保感觸頗深:基層是創新的沃土,官兵身處戰斗力建設鏈條末端,對戰備訓練中存在的問題感知度靈敏度更高,充分尊重官兵的智慧,就能收獲意想不到的驚喜。
某特種介質,是助推導彈騰飛的重要燃料之一。每次任務結束,處理轉注過程中特種介質的殘液需要花費大量物力和人力。這一問題,吸引了某團轉注技師、一級軍士長王言傳的目光。
經過認真分析計算,反復試驗修改,王言傳通過改裝革新,實現對罐底殘留液體的高效再回收再利用。
創新的精神可貴,創新的氛圍需要各級合力營造。某旅黨委將一級軍士長高飛雲、姚厚祥等高級士官抽組到技術室,與高級工程師聯手攻關,先后推出了某型導彈模擬仿真訓練系統、數字化訓練彈等多項革新成果,為推進旅隊實戰化訓練做出了重要貢獻,留下一段高級士官與高級工程師聯手攻關的佳話。
創客精神引發基層官兵的“群蜂智慧”。某團直招士官、四級軍士長鄒旋,畢業於無錫職業技術學院材料成型與控制專業。他在訓練中發現有的戰友對特種裝備內部結構、工作原理理解費勁,便萌生出繪制三維示意圖的念頭。
經過3年多的測量、繪制、建模,他研制的轉注裝備三維模型圖庫順利完成。
這項工作很快引起團領導的重視,團裡給他成立專門工作室,配備高性能計算機、“3D”打印機等設備,展開模擬訓練器材的研發工作。
前不久,這個以鄒旋命名的創新工作室第一項成果——某型特裝車模型正式出爐,為新號手快速入門、老號手深化專業訓練創造了良好的訓練平台。
基層創新不是盲目貼標簽,必須擦亮“戰”字招牌——
創新准星瞄准打仗靶心
美國黑金 日本藤素 2H2D 必利勁
仲春時節,一場全流程戰斗發射演練在某旅“地下龍宮”拉開戰幕。讓人眼前一亮的,是數十項由基層官兵自主研發的“三小”革新成果顯威演訓一線。發射五營營長劉國剛告訴記者:“這些創新成果,成為推動實戰化訓練的加速器。”
“基層創新准星必須瞄准打仗靶心。”該旅領導介紹,他們堅持實踐性、群眾性的創新思路,以實戰化訓練中存在的現實問題為牽引,鼓勵基層官兵爭當“軍營創客”,破解制約武器裝備效能發揮的瓶頸問題,讓“三小”革新成果與備戰打仗需求無縫對接。
然而,一段時間裡,該旅在創新上也曾走過一段彎路:個別單位把出成果當作爭“彩頭”、奪“眼球”的亮點,在數量上一味求多求全﹔有的官兵一心想獲獎,花了不少心思,創新成果卻“中看不中用”﹔還有的抱著交差心態,東拼西湊貼標簽……
“創新實為先,創新戰為要。堅決不能搞那些華而不實、與戰斗力貼得不緊甚至嘩眾取寵的‘花架子’!”
為確保每一項創新成果管用、好用、實用,該旅黨委組成專題小組,通過調研論証下發課題、基層申報科研項目雙向聯動,帶動官兵深挖作戰訓練中的瓶頸短板。
同時,他們出台《“三小”革新活動實施方案》,鼓勵官兵原創設計,並明確規定:可推廣性強、切實解決現實問題的,納入器材進行配套﹔對實戰化訓練中發揮作用明顯的成果,推薦參加上級科研評比,立起基層革新聚焦備戰打仗鮮明導向。
記者翻看該旅《“三小”革新項目審核表》發現,去年基層官兵申報的“三小”革新項目就有23個,這些項目因與戰斗力建設關系緊密,得到了旅黨委的大力支持。
與之相反,某發射營申報的某型導彈模型依靠現有人力和資源無法可靠研制被否決。某營官兵申報的“新型防爆盒”項目因研究時限較長、試驗成本高,在實戰運用中效益不明顯被亮了“紅牌”。
該旅發射一營二連原連長李建華和一級軍士長楊凡針對操作過程中某型插頭出現故障排除復雜、插頭固定分解困難等問題,萌生聯手研發專用維修箱的想法。
保羅v8 法國綠騎士 汗馬糖 德國必邦
旅黨委不僅在研制場所和資金上大力支持,還多方溝通協調,送他們到廠家學習。最終,他們成功研制出某型導彈航空插頭維修箱,這項成果還獲得國家發明專利。
無獨有偶。技術室工程師劉東研制出“彈上接插件訓練器材”在全旅推廣,有效提升發射單元訓練效率。工程師吳興和戰友共同制作“電纜整理裝置”,雖然結構簡單,卻極大方便了電纜整理,有效縮短了裝備測試發射准備時間。
創新驅動該旅官兵瞄准打贏課題持續發力。據統計,近年來該旅先后有13項技術革新成果獲得全軍科技進步獎,這些實在管用的成果在實彈發射、對抗演練、戰備值班等重大任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助推戰斗力提升的“加速器”。
創新與風險如影隨形,成功之路並非一帆風順——
容錯機制激發基層創新活力動力
談及自己革新成果的研制過程,某旅技術一營陣管防衛連二級軍士長徐德煌說,十分慶幸單位的容錯機制給予了他敢想敢試的勇氣和機會。
徐德煌是該旅的技術大拿。他在日常裝備維修中發現,通過萬用表等常規手段來定位故障會因自身因素引發電路板二次損傷,便萌生出自制方便安全電器維修設備的想法。
這一想法很快得到連隊的支持。連長王權給徐德煌專門的時間、場地和經費,讓他心無旁騖搞好試驗論証。
然而,由於專業受限,徐德煌幾番設計都達不到預期效果,倍感“壓力山大”。
戰友勸徐德煌,一把年紀就別瞎折騰了,萬一弄出安全事故怎麼辦?徐德煌嘴上不說,但心裡也有些慌:“如果沒能做出個有用的東西,豈不成了大家的笑話。”
王權看出了徐德煌的擔憂,專門組織“大家談創新”主題交流會,引導官兵不畏失敗、勇於創新。同時,連隊又派了2名大學生士兵參與到創新項目中幫助他。此后,經過半年時間攻關,電器維修插座成功問世,其安全、簡易的特性受到官兵肯定。不久,該成果便在全旅推廣。
某旅陣管二連二級軍士長董小通也在創新道路上摔過跟頭。在進行陣地仿真訓練系統革新攻關時,由於他對某程序設計不熟悉,無法使仿真訓練系統真正動起來。旅領導隨即安排技術室高級工程師曾佼龍指導技術攻關。
驅動程序怎麼選、怎樣設計最合理……在曾佼龍的悉心指導下,革新穩步推進。該系統建成投入使用,大大解決了陣管專業人才培養難題。那年年底,董小通的胸前挂上了二等功獎章。
實踐中,旅黨委發現,不少官兵擔心創新有風險,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的官兵顧忌創新失敗引起身邊人的非議,因而舉棋不定。此時,若干部骨干不能及時跟進鼓勵解難,就難以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一定程度上就會打擊官兵的創新積極性。
“計算機科學中有一個觀念,如果一個電腦系統不能容錯,那麼它就是脆弱的。同樣,隻有為敢於創新者擔當、為勇於創新者撐腰,才能擰開群眾智慧的閥門,激發創新活力。”某旅旅長李立弘說。
為充分調動激發官兵創新熱情,該旅通盤考慮戰斗力建設需求,多番論証,制訂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容錯機制。他們作出詳細規定:對創新失敗或因創新造成失誤等10種情況給予包容,為進行技術革新的官兵點贊,給創新失敗的官兵加油鼓勁。此舉讓官兵從“不敢做”“不敢錯”的枷鎖中解放出來,創新潛能得到有力釋放。
該旅發射五營大學生士兵田良好,運用3D軟件制作教學模型,讓營隊教練員教學更加直觀﹔發射一營官兵集智創新出一套夜間快速畫線工具,有效解決了夜間作戰籌劃難題﹔技術二營四級軍士長郭劉杰根據實戰需求發明的斷頭螺絲取出器,成為修理工的一大“利器”。
如今,“人人謀創新”成為該旅戰斗力建設的一道風景線。20余項基層創新成果成為官兵練兵備戰的“好幫手”,旅隊實戰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創新不僅要常問“耕耘”,更要常問“收獲”——
切莫將創新成果束之高閣
前不久,某旅一場火力突擊綜合演練在南國密林打響。旅指揮車駕駛員、三級軍士長薛春明與其他號手借助自主創新的戰時網絡通信手段,向各發射單元快速下達“中軍帳”作戰指令,成功完成多波次火力突擊。
走下演兵場,薛春明告訴記者,這套戰時網絡通信手段曾有過一段被“冷落擱置”的經歷。
幾年前,這套戰時網絡通信手段投入應用之初,由於有的官兵對操作流程不熟練,演習中導致該旅參演部隊貽誤戰機。在隨后開展的訓練演練中,有的單位為避免出錯,干脆選擇使用傳統通信方法,將創新成果擱置起來。
這一現象,引起了旅黨委一班人的警覺。調查發現,創新中,有的單位一味求多求全,忽視了成果轉化運用﹔少數單位不屑用別人經驗,認為沒嚼頭,非得“自立門戶”整一套“獨門秘籍”,浪費不少人力物力財力﹔也有一些官兵因為怕風險、擔責任,不想用、不敢用,導致創新成果不能及時轉化為戰斗力……
“創新不僅要經常問‘耕耘’,更要經常問‘收獲’,使每一項成果真正服務於戰斗力。”黨委會上,該旅領導如是說。
隨后,該旅黨委先后組織多次專攻精練,持續開展綜合通信試驗,優化操作流程、豐富方法手段,最終形成全新的經驗,並在全軍推廣。
二級軍士長馬鬆強沒有想到,自己設計的簡易偽裝撐杆,居然成為部隊野外駐訓的“香餑餑”。這種撐杆將偽裝網改為窗帘式牽拉,大幅縮短了偽裝用時,受到戰友們一致好評。
“創新活動不能一味追求數量規模,重立項、輕運用,成果看似不少,但大多束之高閣不能‘落地’,成了水中月、鏡中花。”
該旅領導介紹,他們在常態開展群眾革新活動的同時,注重抓好創新成果轉化運用,確保研發一項轉化一項﹔加強跟蹤問效,採集每個環節數據,結合實踐實時進行調整改進。同時,他們加強與相關廠家交流合作,大力推廣得到部隊認可、經過實戰檢驗的創新成果。
近日,該旅一場跨晝夜戰斗發射演練,在作戰值班地域展開。演練間隙,一輛特裝車突然“趴窩”。聞訊趕到的伴隨保障組,第一時間就查明是油路堵塞,並立即實施更換,確保了演練正常進行。
綜合保障營營長向發寶告訴記者,高效的戰場搶修速度得益於修理連二級軍士長袁道明發明的裝備油管透明化改造技術,不僅能節約人力,還能快速定位故障,維修效率大幅提高。
近年來,該旅已有30余項革新成果在大項任務中得到實際檢驗,成為部隊戰斗力提升的倍增器。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