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筋膜炎是一種臨床常見,而又常被忽略或誤診的痛症,肩頸腰部的肌肉、韌帶、關節囊的急性或慢性的損傷、勞損等是本病的基本病因。肌筋膜炎好發於腰背部,因此又稱「腰背肌損傷」、「腰背部纖維炎」、「腰背筋膜疼痛症候群」等。
其次好發於頸肩部及胸背部,是指肌肉和筋膜的無菌性炎症反應,若在急性期沒有得到徹底的治療而轉入慢性;或者由於病人受到反復的勞損、風寒等不良刺激,可能反復出現持續或者間斷的慢性肌肉疼痛、酸軟無力等症狀。
延伸閱讀:天天低頭玩手機,肩周炎嚴重者可致肌肉萎縮,要重視了
本病治療以對症保守治療為主,必要時手術。

肌筋膜炎最常見的疼痛部位
肌筋膜炎的病因
慢性勞損是最多見的原因之一。肌肉、筋膜受損後發生纖維化改變,使軟組織處於高張力狀態,從而出現微小的撕裂性損傷,最後又使纖維樣組織增多、收縮,擠壓局部的毛細血管和末稍神經出現疼痛。
潮濕、寒冷的氣候環境為另一重要發病因素,濕冷可使肌肉血管收縮,缺血,水腫引起局部纖維漿液滲出,最終形成纖維織炎。

慢性感染、精神憂鬱、睡眠障礙、甲狀腺功能低下以及高尿酸血症等疾病也經常並發肌筋膜炎。
常見如下幾個誘發因素:
(1)外傷史。部分患者有程度不等的外傷史。肌肉、筋膜受損傷後,未及時治療或治療不徹底,留下隱患,遷延日久而致病。
(2)久坐久站。長期單一姿勢工作者不少患者雖沒有明顯急性外傷史,但因長時間坐班少活動;或因工作姿勢不良,長期處於單一的特定姿勢;或因工作緊張,持續性負重,過度勞累等,遷延日久而致病。
(3)感受風寒濕邪,經絡阻滯、氣血運行不暢影響肌肉筋膜的營養和代謝,遷延日久而致病。
(4)抵抗力低下或者發育畸形患者體弱,免疫功能不強;或是腰骶椎先天變異(畸形);或是脊柱退行性疾病(骨質增生)誘發。
延伸閱讀:腳底板經常疼,你可能有足底筋膜炎(附康復圖解)
肌筋膜炎的臨床表現
1. 症狀表現
(1)
固定壓痛點:肌腱的附著點或肌腹上有固定疼痛區和壓痛點。壓痛點位置常固定在肌肉的起止點附近或兩組不同方向的肌肉交接處,壓痛點深部可摸到痛性硬結或痛性肌索。按壓痛點可引發區域性的不按神經根感覺分布的分散痛。
(2)局部肌肉痛:慢性持續性酸脹痛或鈍痛,疼痛呈緊束感或重物壓迫感,最長見於腰、背、頸、肩部疼痛,骶、臀、腿、膝、足底、肘或腕等也均可發生。體檢時發現局部肌肉緊張、痙攣、隆起、攣縮或僵硬。

頸胸腰背部肌筋膜炎常見的壓痛點
(3)
缺血性疼痛:.增加肌肉血流的治療可使疼痛減輕,局部受涼或全身疲勞、天氣變冷會誘發疼痛,深夜睡眠中會痛醒、晨起僵硬疼痛,活動後減輕但常在長時間工作後或傍晚時加重,當長時間不活動或活動過度甚至情緒不佳時也可疼痛加重。
(4)可能有局部或臨近部位損傷史,女性發病多於男性。
(5)診斷筋膜炎還需排除局部占位性或破壞性病變。
目前研究認為:肌筋膜痛實際上的病變部位不在肌筋膜,而是在骨骼肌的運動終板部位,長期的肌筋膜痛會導致脊髓水平的易化改變,急性疼痛轉變為慢性疼痛。
肌筋膜炎的分類
(1)
腰背肌筋膜炎:急性期腰部疼痛劇烈,有燒灼感,腰部活動時症狀加重,局部壓痛顯著,有時體溫升高、血液檢查可見白細胞增高。急性發作後,少數患者症狀完全消退,多數會遺留疼痛,或相隔數月、數年再次發作。
慢性者表現為腰部酸痛,肌肉僵硬,有沉重感,晨起或天氣變化及受涼後症狀加重,稍加活動可緩解,勞累後又加重,腰部壓痛廣泛,多無局限性壓痛,腰活動可正常,但活動時酸痛明顯。
(2)臀肌筋膜炎:臀部酸痛不適,肌肉僵硬板滯,有重壓感,有時皮下可捫及痛性硬結或痛性肌索。晨起或天氣變化及受涼後症狀加重,活動後則疼痛減輕,常反復發作。急性發作時,局部肌肉緊張、痙攣,活動受限。

腰背肌和臀肌筋膜炎疼痛部位
(3)肩背肌筋膜炎:頸、肩和背部疼痛僵硬,沉重感、活動不靈和肩臂酸脹及麻木等;陰雨、潮濕、風寒、勞累、扭傷等可使症狀加重;患處肌肉僵硬、壓之酸痛或觸及索狀物,揉壓患處感到舒適、症狀減輕。
(4)頸後肌筋膜炎:長時間保持一種姿勢工作,尤其是長期伏案,低頭工作的工種,易患此病,一般僅限於頸後部不適。
主要症狀:頸後部疼痛、酸脹、僵硬、沉重、壓迫感、活動不靈,一般無神經症狀,晨起加重,活動後減輕。病情嚴重可伴有頭痛及肩背部麻木等。

(5)蹠筋膜炎:多為長時間走路(如登山、徒步、逛街等)引起的足底慢性損傷。此外,鞋跟太硬造成對足跟壓迫,常穿高跟鞋也會加重足底損傷。
單腳足跟疼痛最常見,也可以足弓或前足疼痛。晨起當腳剛接觸地面、準備站起來的瞬間,疼痛非常劇烈,稍加活動可減輕,行走一段時間後又加重。

蹠筋膜炎疼痛部位
延伸閱讀:不要小看腳跟痛!各個年齡段都要注意了!
肌筋膜炎的治療
1.物理治療:科學鍛煉、物理按摩、透熱療法(各式熱浴、紅外線、超短波、微波等),是肌筋膜炎的基礎治療,對疼痛緩解有不錯療效,很多輕中度患者堅持理療即可治愈。
2.西藥治療:消炎鎮痛、消腫解痙類藥物能迅速減輕症狀和改善生活質量,尤其對急性期患者療效奇佳,常用的如芬必得、扶他林、西樂葆、邁之靈、魯南貝特、妙納等。西醫封閉治療對很多痛點局限的患者也有特效,但要注意防止可能的並發症。
3.中醫藥治療:臨床經驗證實很多中藥或外用膏藥也能達到消腫、消炎和解痙鎮痛的目的,還有中醫按摩和手法(揉、壓、撥、拿、搓、叩等)也對很多患者有效。
4.介入或手術治療:對極少數臨床上症狀頑固,久治不愈的患者就需介入或手術治療。介入治療屬於微創治療,其中超聲引導下的小針刀或者射頻等肌肉松解治療效果不錯,如果療效還不佳則需開放手術切除病變組織。但肌筋膜炎常為多發性病變,手術只能解決一處症狀,故應嚴格掌握手術指征。

肌筋膜炎的預防
1.注意安全,避免外傷。
2.注意氣候變化,保暖,防止寒濕侵襲。
3.控制體重,硬板軟墊床,工作台面高低要合適,長期伏案工作者,建議墊高電腦顯示器,盡量平視或輕微仰視螢幕,或者將座椅適當降低。
4.不要長時間同一姿勢,不要過於勞累,應勞逸結合,坐立1-2小時候建議起來走動一下,舒展一下筋骨。
5.體育鍛煉前應先做熱身運動,強度要循序漸進,減少足部衝擊性活動。
6.在進行專業訓練或強度較大運動時,要採取必要保護措施,如配戴護腰帶、護腕、護肘、護膝、護踝、足弓護墊等。

來源: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骨科醫院 張波 文章僅供參考和學習交流一切視患者自身情況和以專業醫生診斷治療為準
專家介紹

張波,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骨科醫院人工關節中心主治醫師,醫學博士。已從事骨與關節疾病診療13餘年。2017年,被醫院派往美國西奈山醫學院附屬關節中心進修學習半年,主攻髖膝關節置換與翻修,回國之後繼續從事骨與關節置換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目前擔任SICOT中國部數字骨科學會湖北省工作委員會學術秘書,中國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骨循環與骨壞死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骨科創新與轉化專業委員會骨壞死修復工作委員會委員。
專業擅長:股骨頭壞死保髖治療、股骨頸骨折、髖膝骨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關節周圍畸形、人工關節置換及翻修、頸、肩、腰腿痛。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