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10-30 11:16:14| 人氣7,486|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震撼效應--說清楚,講明白!!!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在很多方面,當個評論家並不困難,我們只需花一點點的風險,便能享受批評他人辛苦創作的權力。
我們發表負面的評論,因為它讓文章讀起來興味昂然。但評論者必須了解的苦澀真相是:即使是一件最普通、微不足道的作品,他們的實質意義依然遠遠高於這些讀來有趣的文章。......」--料理鼠王
「料理鼠王」的這段對白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它指出了評論者與創作的關係,評論既可讓閱讀者更容易接近創作者的內心、也可讓創作者看到自己作品的缺陷。
只是,當評論者大肆批評一件創作時,該秉持如何心態?高高在上?亦或謙卑?
某方面,人人都是評論者,只要對生活中某件創作有感,並說出想法,我們便已站到評論者的地位上。
有時候我們不免自大,不免大放厥辭,說這個廣告不好、這張畫作可笑、這部電影腦殘、這個導演是白癡.....。
要去批評一個我們不喜歡的東西,確實要容易許多。因為我們的情緒可以很痛快的發洩,我們在寫作、或是和人談話的過程中,幾乎可以想像到他人的反應,或許認同、或許反對。
我們相信自己的言論,面對贊同的對方,欣然接受;面對反對的聲音,努力抵抗。
然而,當我們發表一篇評論的文章、說出一番大道理的同時,我們又從評論者,變身成為創作者。
我們的文章、言論被攤在陽光底下,供人指教與批評。這時,我們有雅量去接受他人不認同的聲音嗎?我們可以像批評他人一般,接受人們的議論嗎?

會忽然想提創作與評論者的關係,一方面是因為這兩天讀部落格文章的小感想。
部落格是個有趣的媒介,在部落格上發表文章,是屬於個人心情的抒發、或是一個公開的園地,所以他人可以針對文章中的言論加以討論?
有人會在部落格中說:這是我私人的地盤,我可以說任何我想說的話。
但實際上,部落格卻是一個再公開不過的園地,只要沒有設密碼,那麼,幾乎人人都可以閱讀上面的文章。
在這個前提下,它真的算是私人地盤??
有人或許會說:你/妳可以選擇不要閱讀我的文章啊!
然而,人們同樣可以選擇不要觀看電影、廣告、電視劇、藝展...,為何人們依然可以對這些創作恣意提出意見?
因為出發點不同?因為沒有商業利益?就可以讓部落格文章免於被檢視的命運?
還是在這個媒體過度發達的時代中,我們都不得不成為被檢視、評論的對象?除非我們都不再創作、不再說話???!
另一個讓我提起創作與評論者關係的原因,是因為昨天看了電影「震撼效應」,而心中有感。
我必須承認:我不喜歡這部電影。
導演Paul Haggis是一個很會寫劇本的好手。他的思緒清晰、脈絡完整,懂得如何寫出讓人點頭稱道的好劇本。
但是,我依然不愛「震撼效應」。因為它機關算盡、因為它太過匠心、因為它每個點都經過刻意的計算。
「震撼效應」是一部反戰電影,它講一個父親(Tommy Lee Jones飾演)為了追訪失蹤孩子的下落,慢慢了解戰爭對孩子的影響、看到人性在戰爭中被抹滅的悲哀。
它同時是一部種族歧視電影,女主角(Charlize Theron飾演)在警局中面對來自男性同事的異樣眼光、一名墨西哥裔軍人,被誤認為毒販....。

劇本完整是「震撼效應」的長處。
利用一則聖經故事(小男孩面對大巨人)來豐富電影的內涵:巨人天天站在山谷底下等人挑戰,男孩大衛自願去挑戰巨人,他無懼龐大的巨人,等到對方接近到幾步之遙,才以彈弓、石頭擊退巨人。
現實生活中,美國就是那名巨人、而伊拉克就是男孩。因為無懼,才能給予對手迎頭痛擊。說明了美國的自大、美國青年學子在戰爭後心靈的迷失、也說明伊拉克人為了捍衛自己疆土的無畏。
然而,巨人也是劇中警局的男性同事,Charlize為了爭取男性同事的認同、為了抵抗性別歧視,她必須站在前線,必須讓瞧不起她的人尊敬她。
巨人亦可延伸成所有生活中的不平,而男孩大衛,就是那個肯站出來面對危難的角色。
Tommy在劇末懸掛顛倒國旗的舉動(大衛),即是他反抗美國政府(巨人)、希望喚起人們良心的作為。
Paul Haggis或許懂得如何寫出好的劇本,但這不代表他可以讓劇本更上層樓。
我無法真心喜歡「震撼效應」的原因,不是劇本太完整,而是情節和導演手法的刻意。
「震撼效應」在開場沒多久,Tommy出發尋找他失蹤的孩子。途中,Tommy見到一面國旗倒掛,他要求將國旗重新掛好,他說:國旗倒掛有其意義,代表國家危難,希望各國救助。
當時看到這段突兀的進場,就猜到片尾一定有其意義。果不其然,片尾,Tommy倒掛他孩子寄給他的國旗,做以反戰、拯救失落心靈的訴求。
這段戲讓我想起導演的舊作:「衝擊效應」。
兩部電影都會在片頭埋一些線索,在片尾發酵、達到感動人心的目的。
但Paul Haggis埋線索的技巧卻不夠自然、渾然天成。所以,這兩部作品總是讓我覺得有形、卻無意境。
要講形、意境,本來就是很縹緲虛無的感覺。
但相對於「衝擊效應」和「震撼效應」的過度掌控觀眾每個轉折的情緒,我更愛「紅色警戒」、「斷背山」,那種意在言外的憂傷,和不禁意引起的失落感。
「震撼效應」確實丟出很多議題,劇本的每一個轉折,都是一個提問;每一個轉折、都是一個解惑。
但每段情節又都似曾相識,反戰議題得見於奧力佛史東的越戰三部曲、和「紅色警戒」;講女性歧視,讓我想起「控訴」、「北國性騷擾」;Charlize和Tommy亦師亦友的關係,則讓我想起「沈默的羔羊」、「鐵面無私」。
我不否定導演的企圖心,他想講的東西很多,但都太過細碎、凌亂,讓人難以感動。
到了最後,Charlize跟孩子講起大衛與巨人的故事、Tommy懸掛國旗的舉動,都只帶給我小小感慨、小小的感動,卻非全面性。
然後我想起了「料理鼠王」那段有名的對白。
我何德何能在文章上大肆批評一部電影、一個劇本、一個導演?
是否我的偏見、我的不足、甚至是我的自大,造成我觀影上的漏洞?
「震撼效應」的劇本完整、既有頭尾呼應、議題也夠深刻動人、兩個主要演員Charlize Theron和Tommy Lee Jones演出更是精彩,但是,為何我還是不滿足?
原因說穿了可能很簡單:Paul Haggis導演的手法,不是我的菜。
(「硫磺島的來信」、「登峰造極」的劇本同樣出自Paul Haggis之手,但交由Clint Eastwood執導,卻深受我的喜愛~~這是否應證了我對Paul Haggis導演方式的不認同?)

想來,要批評一個創作者或許很簡單。
但是,要肯定、或學會欣賞不同的創作,仍需要有更開闊的心胸吧。

台長: hatsocks
人氣(7,486) | 回應(1)| 推薦 (3)|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英美電影 |
此分類下一篇:從心開始--劇本的延展性
此分類上一篇:冰刀雙人組--超華麗的白爛

cinemachic
我還沒看&quot震撼效應&quot,但我必須承認
我的確也不怎麼喜歡&quot衝擊效應&quot~
當年它拿下奧斯卡最佳影片時,
我真的有點傻眼~
絕不是因為斷背山落選的關係,
而是真的覺得這部片有太多破綻跟矛盾的地方。
我也覺得劇本不錯,
但電影中每一個環節扣得太緊
反而有弄巧成拙的感覺;
譬如說麥特狄倫就這麼剛好救了被她性騷擾的譚蒂紐頓~
萊恩菲利浦這個所謂正直的警察也因為不信任而殺了唐其鐸的弟弟~
總之,看到最後有點變成陳腔濫調的感覺~
順道一提,今天看了&quotHairspray&quot
以純娛樂的心情
且不要太嚴肅的去思考電影裡的黑白問題的話
真的還不賴,
有邊看邊想跳舞的感覺~
演員也都很棒喲!
男扮女裝的約翰屈伏塔、克李斯多夫華肯、蜜雪兒菲佛、新人Niki Blonsky.....
還滿可以看的一部片囉~
2007-11-02 01:41:46
版主回應
1.真的要講清楚,當初覺得衝擊效應得最佳影片,心裡不是很痛快。
原因不是過度支持李安導演的斷背山,而是單純喜歡斷背山的氣氛多過衝擊效應。
我知道有不少人覺得衝擊效應比斷背山出色,這是觀點上的不同罷了。

2.我跟你想的一樣,衝擊效應其實不是難看的電影,它的訊息傳達非常直接、有效。
但是看完後,卻覺得整部電影有很多俯鑿,感覺佈線的有些刻意,留白不夠多,讓電影變得太過緊密、匠心。

3.啊啊啊啊,我要看髮膠明星夢,我等好久了~~~
不過今年金馬獎會放映髮膠明星夢的原版喔~~~期待啦~~~: )
2007-11-02 08:12:3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