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8-14 15:32:51| 人氣2,48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America in Search of Itself 讀後感(II)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上圖為詹森總統Lyndon B. Johnson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f/f5/Lyndon_B._Johnson_photo_portrait-Black’n_white.jpg)

接下來挑動美政治神經,就是各式各樣民權活動及議題,女性、黑人、同性戀等投票權,其中對老美影響最大,就是工作權。後者要拜謝政治人物正視這議題,推法案去落實,以及監督法案執行優劣的EEOC(Equal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Commission公平就業機會委員會),同時政府也責成法務部等徹底確保貫徹這條法律。要是那間公司,敢不遵照法律辦理,還是玩種族膚色老套,那,這間公司就吃不玩兜著走!

這部份,White指的是60年代中期。老美因為40年代二次大戰勝利充滿自信、50年代經濟逐漸起飛、60年代逐漸享受經濟成長果實,逐漸步入由傳統的自由思維,進入過去所有禁忌的解放,以致後續國力全面釋放。

既然到了釋放期,liberation,這有自信的美國人那就沒有什麼做不到的!這種前題下,政治思維逐漸轉向成,給。政客開始大量「給」這個、那個;一直到石油危機喚醒他們。但人民真正要的,就是政治上的解放與釋放。

黑人民權法案等,在詹森任內做成功。不過奇怪就是詹森在德州政壇剛冒出頭時,曾於選舉過程大力抨擊這種強迫地方政府去做不符合他們公司利益的事,長話短說,詹森告訴選民,你要雇用誰,這非得聯邦政府告訴你麼?

誰知道他接任甘迺迪後,突然就像個「A man with a change of heart」,或許正確說「A man with a heart-transplant」一樣,居然推動他過去不怎麼支持、甚至完全不符合他色彩的法案,或許人做了總統視野不一樣吧。

其時俱White實地報導以及後續經驗反芻歸納,黑人自己在民權上爭取,不遺餘力!甚至多人喪失性命。但癥結是在如何透過選票,所謂的block votes,落實這種很難得來的認同!拿民主黨來說,當時黑人連個黨代表都沒有,卻有一票黑人支持民主黨候選人。這領導者也想通,你們不是要我們票麼?那我們黑人就要派代表參加民主黨會議;言下之意,否則免談!畢竟,當時共和黨在民權議題上無煞建樹,也得不到黑人票支持!

(ASI-22)

老美這段時期,1960~1979,可說是政治上經過個脫胎換骨過程。脫什麼胎換什麼骨?作者認為既然他是報導政治的記者,所以就從對政治上的影響著筆。

前一貼,已提到這段時期,其動能來自liberation,釋放。釋放什麼?釋放過去「憋」在心中的不平。所謂不平則鳴,韓愈說過;這老美不平,則為爭取。爭取什麼?爭取那一塊屬於我的,piece of the Great American Pie!(這是個人看法)

正如老美成語:No body is going to hand it to you free (of charge)!

那,為什麼你認為這是你的?因為這個國家成立時,就賦予每一個公民這種權利。你要不爭取,那是你自己的事,而,我呢,不就要去爭取?

這與前貼所提到政府的「給」,就有連貫得上。一個願給,另一個願爭取,一拍即合;這,不就是人家國家了不起,有眼光之處?

這是個人與政府互動精神。但是在政治上,影響這20年政治層面最深的,政治架構上,竟是最高法院。一個法國佬Alexis de Tocqueville說得最好:「There is hardly a political ques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which does not, sooner or later, turn into a judicial one.」這句話的前提是Tocqueville所做的觀察結論,也就是當論及任何早期國家,early nation,如何塑造自己的過程。

那,為什麼這老美的三權,立法、司法、行政,而司法在這過程中好像是獨大?

(ASI-23)
其實說穿了原因,就是來自美憲法所賦予的;至於為什麼,White在此只有結論,而無推論解說。

司法權執行單位,最高就到最高法院。據觀察最高法院之所以會成為三權中,在這段時期是最具有影響力的一權,實際上看來,就是最高法院,透過injunction禁令,將其權力移轉(下放)給聯邦、地方法院位階。也就是說,聯邦及地方法院,依照最高法院頒布的injunction,幾乎可以說是最高法院的分身。

要是任何爭議「浮」到最高法院層次,這判下來的結果,各級必須遵守,更可以說是必須follow to the letter of the law( and the spirit, of course)地步!

這二十年一共有幾個重大法案,其共同點就在強調公平。1964,Civil Rights Act;1965, Voting Rights of Act;1971,18歲就可以投票(憲法修正案第26條);1972,Equal Rights Amendment等等。

這些法案為什麼重要?像Civil Rights Act、Voting Rights Act等,這些法案不是針對某一產業,像鐵路、航空、通信等,某種行業的法案、法律,因為Civil、Voting跟前者真正不同在於,前者屬於「垂直」性法案出了該行業就不再適用,而後者是「水平」、「貫穿相互間」關係的法案,嚴格說起來,後者是「規範」行為的法案,不僅限於某種產業。

這,就厲害了。管你是哪種產業,要是你犯了這條,那,我就辦你!所以說這幾條規範老美公民行為的法案、以及後續實際法令,其執行過程,當然也有「可行性」的問題;譬如像美南地區對Civil Rights就很頭痛;而幾乎全美,對相關的bussing,將學童從一區載往另一指定區上學等等。

說來有趣,當法律被簽署實施時,老美就動員所有相關部門,貫徹到底,絕不馬虎。同時因為能貫徹這種有高貴動機、尊重人權的法律,說穿了,就看得出一個國家,已不在囿於有多少領土、國防軍火等等,就是她成為個了不起大國的真正原因!

(ASI-24)

最高法院之所以會變成影響力很大三權之一,要是有人為作法上,歸根結底,這與最高法院一群助理,clerk,辛勤努力有關,暫不表。同時老美很多後來政壇上、司法界等名人,或是這方面有貢獻的人,很多都在最高法院當過clerk。

他們厲害地方,勇於針對過去的不公,提出新的見解,再推動成法律。同時,老美這國家與舊大陸最大不同,據作者分析,老美政治動力來自idea想法;而舊大陸政治動力,卻緣於終於權力分配。殊不知前者想法對了,可行性又高,同時又能在道德、品德以及其他理性規範內運作無誤,那,這想法就了不起。同時,想法一旦納入司法體系,成為大家都遵行的法律,而遵守這法律卻實際改變老美國民的行為,行為又牽動文化之形成,後續政治上影響等等。

這,不叫終極政治,還叫什麼?

同時對政治上影響很深,也有幾個團體、族群或是性別。團體,像環保等;族群,像黑人爭取民權;性別,婦女爭取工作機會、投票權等等,這些爭取過程,都在美政治影響上留下印記。當然,也脫不了White所觀察的,給與爭取。

就黑人民權部份,原動力來自白人對黑人長期剝削後的罪惡感,或是原罪。據作者轉述,當時1964、1965年間,White跑過兩個民權運動頭頭,一個在deep south的密西西比州,Jacksonville,另一個在紐約布魯克林附近。前者是個叫Bob Moses,在SNCC(Student Non-violent Coordinate Committee學生非暴力協調委員會)團體作頭頭,後者Isaiah Brunson是紐約地區從事民權運動的。

這兩位都很年輕,前者是哈佛人,後者是來自南卡。長話短說,前者後來在民權運動上真正有成就,是因為其動機高尚、行事有計畫有勇氣、不屈不撓、真正為黑人奮鬥,強調沒有結果,決不罷休。同時最具關鍵性作為上,他灌輸教育黑人同胞,一人一票,one man one vote的重要性,這是決對不能妥協。

而後者,因走捷徑,好像以嘲笑、玩弄、挑逗現行制度為職志,或是打擊status quo的當權者為樂,終究一事無成,不了了之。

(ASI-25)

(上圖為Nixon v.s. McGovern)

所以Civil Rights Act等法案通過後,對當時弱勢者黑人最具意義的部分,就是「保證他們有權利去進入任何他們想去的場所」。這老黑聰明的部分就是去試探這條法案到底是玩真的、還是假的。這一來,引起衝突,政府一介入就意味著政府要表態,我這條法律到底是真是假?

在此以前,最高法院針對這方面像Civil Rights的先聲,school integration爭議或騷亂,下命令貫徹到底以後,總統也得服從遵守無誤!譬如早期像艾森豪在1957年,也得依照法令派軍隊(airborne division傘兵師)介入阿肯色州Little Rock,去平息此爭議;雖然艾森豪當時認為這最高法院這方面「堅持」是「沒有智慧」的。但是,貴為總統,最高法院決定,應毫無異議的遵守!要是我們,行得通嗎?反過來問,老美不就大可跟我們一樣,「放水」,你看連總統都不高興,那,我們就不要做了!?這不就說明,老美做事的人當然會碰到我們假設性問題,但是卻有智慧、更有勇氣。這就是人家之所以是個世界強權真正原因!

回到詹森總統後來通過的兩個大法案:1964 Civil Rights、1965 Voting Rights。這法案之所以會通過當然眾說紛紜,從White角度,這就是民主黨這方面的堅持,其真正精神源於小羅斯福的大社會價值理念。當然,老美也必須付出代價,也就是說,要想改變一個社會的行為、表現,必須從每一個份子的心理建設做起,那,道德上堅持或許是最佳途徑。否則這條法案放到任何其他國家,可能都會行不通。為什麼?道理很簡單,缺乏老美當時社會普遍的道德價值基礎。

在社會影響面,後續老黑在各大城市暴動,也不全然為了這民權或投票權等,意義上或許太複雜,不過其結果,造成老美白人大量移出大城市,而搬往郊區。換句話說,一般人可能對這老黑暴動看法,認為真是不可思議,但最大影響,就是對過去的「整合」,integration,完全是痛打一耳光。

(ASI-26)

integration這部分,當時的思維也可說是源於equality,平等。至於這強制性也就更有道德基礎,若一定要追朔,當然就是白人的原罪。記得看過一部電影,敘述一個老黑對這方面看法,他認為像警察等,會對其他非黑人族裔,(偶而)失控變成粗暴,就是老黑絕對不會容忍的那種粗暴,而這位警察卻毫無「原罪」感後的表現,其理性部份就在此。當然,這是戲劇,當不當真,在你!

前面提到的White Flight,白人逃離黑人逐漸佔據的黑人區,原因很清楚,同時一般白人當時碰到這種不愉快事情說法:My family never owned a slave!言下之義,為什麼我要對你老黑過去所受的不公不義,負任何責任?這不就成為,你搞你的,我做我的?要分,我就搬離這兒,就分個清楚!?誰怕誰?這,不就成為甚具善意法令卻行不通的integration最大反諷?或許有些事情或是價值觀念,是逐漸成型,時間因素是成不成功最大關鍵;只能說This is definitely before its time!

另外政治上一股改變的動力,來自年輕人,正確說是大學生的覺醒與潛能的釋放。越戰,當然是這導火線。前面提到那位Moses,是扮演正面角色。其他的大學生,或許就不會對黑人民權這麼在意,但是,對政府叫他們去越戰送死,卻很在乎。有的不是逃往加拿大,就留下來跟政府對幹。基本上他們認知,這越戰,是個沒有國會同過宣戰法源的戰爭,更是We have no business over there!這方面對後續投票權也有影響,譬如當時的徵兵制,滿十八歲就要去當兵,卻不能投票;所以,基於「既然國家在我十八歲就要我去當兵」,所以才有後續憲法修正案,將投票年齡下降到十八。

這代表什麼政治上意義?就是告訴兩黨,你們將要考慮年輕人,尤其是大學生政治上之參與。

(ASI-27)
不過可惜是年輕人運動或許是道德意味不夠濃厚,結果一兩年後就從政治影響力上消失,換句話說,不像黑人、女權運動來得持久又有政治上結果。

說起女權,正確說美國女性在此方面受到的沒有權利的屈辱,其來久矣。過去美國女性這方面跟男性權利上差別:美國女性當時沒有:投票權、工作權。即使讓她們工作,卻隨時可以找理由不讓其繼續工作下去等等。再就是財產部分;這女人當時在法律上是被當作「附屬財產」一樣看待;總之,一言難盡;慘!於此類推,要是黑人又是女人當時大概是最慘的。

不同就是這老美不管誰,你要是不去爭取,那,你就活該,因為沒有人會良心發現,自動給你!White所觀察到的,基本上有動作去爭取權益,還是要靠社會大眾以及有權力的人,道德上堅持被引發出來,以及後續良知上覺醒,才會有讓出權力,或是准許當時弱勢團體的參與,以及access to power。

女人權益在道德認知上,遠至老美的Thomas Jefferson、甚至後來1873年的大法官Joseph Bradley,都以道德上,當時是聖經而來的道德觀,而認為女人權利及參政上,不是時間未到(Jefferson),就是聖經上沒這個意思;所以「女人最重要的任務及命運,就是做好這高貴又仁慈和藹的「職位」:配偶及母親」。甚至後來John Adams的夫人Abigail Adams,在第一任國會正準備開始立法時,曾經「提醒」Adams,希望他知道女人權利的重要性,要是這法律不反映出來,也不注重會是忽視,那,到時候女人會起來反抗等等。

這是當時道德層面。這為什麼重要?就是老美政治進展上,當議題與道德訴求扯上關係,這站在道德高地的一方,換句話說,就是予取予求。後續只剩下時間上因素,是否成熟。

(ASI-28)

搶奪道德高地,始終是不變法則。真正落實上,卻不像想像中順利,有時候還有得熬啦!操作上,一旦站上,就表示你這一方是不會輕易被其他次等議題說服,這,道德高地的block vote,在政治家或政客眼中,不就是天上掉下來的最佳禮物?難怪搞政治的樂此不疲!

實際落實上,書中提到記者White所觀察女權運動在這時期進展,還是一步一腳印,兩步兩腳印,更是踽踽而行,妳走妳的路。

老美女權運動,當時民主黨黨代表大會上,當然要提出她們當時所關心的事,墮胎等等。墮胎,當時是個多麼聳動字眼,這女人最私己的部分,卻在大會上提出討論,想變成一個platform,這字不是像一般翻譯「平台」,to reach out and touch somebody,因為這somebody倒成為另一批社會份子反對的焦點。

換句話說,又是時間未到。畢竟跟當時老美,即使是現在部分老美,他們的道德價值仍然是衝突的!而大家都知道,這老美價值多半與聖經的解讀一致,沒看見連紙鈔上都印著「In God We Trust」。當然聖經是沒明言不讓妳墮胎,這身體,據女權運動認為當然是屬於女人的,可是,聖經所影響的大部分選民,包括女性在內,卻認為這是個「生命」議題以及後來大家所熟知的Pro-life vs Pro-choice的「摔角」大賽(同時,這的確是Versus對比、對抗);只是當時認知沒有這麼清楚罷了。

所以好好的民主黨大會,當時是提名McGovern作總統候選人,這民主黨黨鞭等等,當然在會上對此痛加撻伐,不遺餘力。問題是這民主黨畢竟當時是注重所有被社會忽略的弱勢團體,同時這種票開發起來,很容易就站上道德高地,票就天上掉下來;這女權份子的訴求當然有其合理性,同時這是種新認知,身體是我的,不是你們的,我要對我身體作什麼,完全是我的事,你們管不著!

結果大會上吵個半天,雖墮胎議題所引發的爭議性太大,但民主黨還是「包容」,卻幾乎造成民主黨當時,一性別獨大,女性。

(ASI-29)

(上圖為Hanoi Jane (http://granitegrok.com/pix/hanoi_jane_gunsite.jpg))

Dear 老嫗姐,

I am so glad you are enthused in women liberty issues!

可是,當時這女權運動尚未能如預期開花結果,畢竟1972年氣氛還不對,同時女權運動所代表意義,一般保守分子認為搗亂威脅大於一切,教育投票大眾應是當務之急,很可惜沒有注重這方面宣導及後續教育。更諷刺的,卻是後來基端保守主意的雷根,去認命第一個女性大法官,而不是民主黨的總統!

當時這是1972年,在佛羅里達開民主黨黨代表大會,McGovern是民主黨總統提名人,其成功之處據White分析,來自大學生替McGovern強力「輔選」,也就是利用電腦知識去劃分選區、計算根據特別議題的投票結果、更加上挨家挨戶敲門拜訪,終於打敗Humphrey的提名。

但是,民主黨在1972年大選,還是輸了。從當時佛州大會上,可以看出幾個端倪,首先就是女權議題對老美選民的負面觀感,作者沒說的,可能Jane Fonda在1972年去北越向老美反宣傳等,這種極端反戰主義,同時又自然而然被對手利用與女權掛勾,更引來大部分選民痛恨!Fonda坐在北越防空武器anti-aircraft gun射手座上 (http://www.1stcavmedic.com/jane_fonda.htm), 帶著鋼盔,接著發表反對Nixon的言論;後事之師,這就好像老共在緊要關頭「打扁」一樣的替扁輔選!

總之,當時年代,應是多事之秋。百般議題同時浮上台面,老美還在越戰中,這Hanoi Jane行徑說穿了,就是令人引起絕大反感的負面宣傳。想當然,任何與女權掛勾的議題(platform)主張等等,即使女權當時是多麼受到不合理長期打壓,就被這種單一的極端負面給蓋過去了!

(ASI-30)

作者這方面報導分析,好像他有個假設前提,就是認為民主黨convention大會,是權力展現場所,身為民主黨一份子,要想把你所關心的議題,放到黨的競選platform內去,這,才有意義。不然,沒人會注意。

黑人當時爭取黨代表情況已成過去,女代表同時已佔全部民主黨(1972)的38%,可是,重要的是,女人關心的議題卻未納入。至於前幾所提到的墮胎議題會優先納入,透過觀察其過程,可以遇見對民主黨大選結果,負面影響會非常大。

其實從甘迺迪時代就開始鼓勵女人參政,可是要真正落實到以黨為組織的層次,這女性同胞當然要想盡辦法做得到這層次。女性一直都在政治人物旁工作學習,甚至打下手幫忙這、推動那的,這時候的「覺醒」,或許是看到黑人爭取民權成功教訓,以及當時反戰時年輕人努力也有結果,那,女性同胞還客氣?!

既然這時候已經有38%女性代表,更進一步,女性要提出攸關自己權益的法案。這,才不愧為女權運動者,不是麼?但政治氛圍卻是這方面最大阻力;同時個人讀後感,不要急功近利、樹敵太多,以致失去目標、方向,同時最重要的,各界的同情與了解。

那次1972年民主黨大會,女權運動的積極份子,可能操作過頭,讓表面看起來風光,譬如第一次展現女性政治上操作實力,票的拉攏,甚至透過過去打下手所學經驗,在convention上種種操控、妥協、交換、迂迴、進取等,甚至強迫McGovern等讓民主黨有第一個全國性主席,Jean Westwood。這暗示Westwood要去推動這場總統大選,且身兼操盤!

這是多麼風光?可是,這也是導致民主黨1972敗選最大原因,就是這場選舉是徹徹底底地失敗,敗就敗就在不會選舉「操盤」,mismanaged!

(ASI-31)

民主黨輸掉1972年大選,原因很多。主要就是被對手塑造成「偏激、不愛國」形象,而當時女權支持者是受到許多民主黨支持者包容,但是就在這候選人McGovern身上,也是一大堆問題;譬如McGovern搭檔的Eagleton也當然被對方陣營「細加鑑驗」,結果找到瑕疵如Eagleton「隱瞞」曾經得過憂鬱症,就是說當副座哪一天接任正式總統,有憂鬱症還得了?

當然,選輸了原因太多,總之這女權運動看起來是受到很大挫折,但是Equal Rights Amendment卻在國會同年過關,成為老美正式法律。這條憲法條文對老美又是來一個行為上大改變,影響深遠。

顧名思義,誰跟誰是要平權?當然是過去弱勢的女權,要提升為一般男人所習以為常的公民權利。這牽涉到以後離婚後女人應有權益,那工作上不用說了等等;這老美不就又從原來女權在想像中、自省下是個落後國家,提升為真真正正能面對自己、外傲世人的平權國家?

這種自信,源於對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假設前提、認知,別的國家大概說說就算了,這老美可玩真的。所以,人家為什麼不是世界強權?而這個強權地位,實在是來自各重高貴價值信念,而價值信念又透過各種可行性甚高的概念,落實無誤。所以,道德上堅持,還是能看到開花結果的時候。

在這種過程,自然所有人民的潛能都釋放出來,不再被拘束像找理由自怨自哀,甚至怨天尤人,或是責備哪一族群等等,作為事情搞砸的藉口。藉口或是finger-pointing等,在他們政治架構上,畢竟不能去永遠愚弄選民,甚至培養批永遠僵固冥頑不靈的愚民出來。那句名言:You can fool some of the people sometime…是有道理的。

所以,打造一個強國的確不容易的。硬體是有了,這軟體部分以及全面系統規劃,這動力,來自釋放,釋放過去所積壓的能量。方向,要靠智慧,智慧,在西方老美,來自制度維護與確切運作後,所累積出來的深省。

任何一時站據政治舞台,要是沒劇本、沒好演員,甚至收場,都是玩不久的。畢竟到後來人民要問一句,這對我有什麼實質上好處?這好處可不可以一再重複、複製下去?這代價是什麼?會不會只是一時爽,等爽過頭後,後遺症一大堆,搞不好這後遺症卻成為新的無解難題,這值得嗎?

通貨膨脹,正在那悄悄等著老美,雷根之所以會在中產階級獲得很強烈支持,這可能是最大原因。而早在1972,通貨膨脹已見端倪。畢竟,影響全體人民生活品質的通貨膨漲,才是最大的民權、人民經濟權議題!

(ASI-32)

人民荷包逐漸縮水,而政客慾望假其名曰包裝成民意,透過國會再型成法案,而這些法案裡大多數都是entitlement類型的,也就是該得的權益,這範圍可廣大囉。退伍軍人、貧窮、族群、女權、工作權、社會安全福利等等,這所謂「該得的權益」,誰都不會說,嗯,我嗎,這次就不在乎政府不發給我應該有的權益!要是有這種人,大概是火星人!同時,這entitlement只有愈來愈多,又加上隨物價調升,那,沒完沒了!

你老美再有錢,外面又打仗打個不停,二次大戰、韓戰、越戰、各式各樣反恐、阿福司汗、伊拉克沒完沒了,這仗打完,不像過去歐洲、日本一樣,釋放出更多正面資源、能量,而是軍火商一方獨大,好了,要加稅,杯水車薪,有時後不但不加稅,還大量減富豪的稅,你說,這世界是有哪一國能常就如此,而不出問題?

財政上四個字說完了:內憂外患。

內憂各種entitlement programs,外憂是老美國力逐漸下降,過去影響力逐漸式微,那,這不就告訴其他有野心的國家,這老美這時候這個那個,我們趕快來攪和一下?

事實上White也有他的獨特看法,就是世界性通病通貨膨漲,遠自宋朝就開始。同時宋朝時期發明紙,也就是有紙鈔,那朝廷大量印紙鈔,入不敷出,結果就是通貨膨漲,國力衰頹。元朝也是受害者。同時後來蔣中正也是受害者。在西方,這通貨膨脹教訓,不如東方早,但是德國教訓,大家都看得到,而這德國納粹會成為二次大戰發起人,也與通貨膨脹有關。老美後來在德國佔領區,Lucius Clay將軍鐵腕壓制德國佔領區的通貨膨脹;法國也好不到哪去,幸好強人戴高樂壓制,才沒失控。剩下就是,這老美長期以來財政赤字失控,加上各種「大社會」理念下entitlement上支出,造成財政赤字加速惡化,社會各階級對立同時又更加搶奪逐漸稀少的資源,內又通貨膨脹,那,這不就是1970年代最大的根本亂源?

前幾貼提到卡特時期的通貨膨漲,已經是到了非要像有Lucius Clay、戴高樂等強制手腕的時候。後來老美的央行總裁(1979-87),Paul Voelker又是「鐵腕」伺候,才有後續老美經濟復甦。

花不是自己的錢,誰都會;要是沒有那就印啊?到後來必須面對現實的Rude Awakening,真得會很難過的!

(ASI-33)

(Wilbur Mills與阿根廷鞭炮http://www.nytimes.com/2006/10/01/weekinreview/01leib.html ”CAREER KILLER Representative Wilbur Mills was caught in 1974 with Fanne Foxe, a striptease dancer.”)

通貨膨脹,當時所有選民都感受得到,卻說不清楚。除了前述國會大量通過各種entitlement programs,造成財政負擔日漸吃重,同時還有影響更大的破壞財政因子,就是indexing。這indexing,就是跟這通貨膨脹漲勢,而調整各鄉政府支出,尤其是entitlement。這是全面性的,所有國會提出的法案開銷、entitlement、各個特別利益團體,當然誰也不落後。

再就是,石油。這石油是當時1936年,Standard Oil等去中東(沙烏地阿拉伯的Dammam 7號油田)饡油成功,當時產一桶(barrel)油大概成本一毛錢美金。同時,前幾貼提到這老美艾森豪連任時期,根本不缺油;經濟成長後,那自然造成這好景不常。

1973,一桶$3.41;1974,$11.11;1978,$14.54;1980,$28。所以,又是入不敷出。(2008,一桶已過$100;快三十年,一桶油漲了三倍)

但是,誰都知道這是遲早會發生,相信各種專家、評論者,都提過。問題是,這好像是種極端矛盾現象,不該說的、該說的人,都說過、警告過;該聽的人,全聽不進去。

這不就是很奇怪一見事?奇怪歸奇怪,或許從陰謀論,可以預測個大概。就是,饡油投資大大、太深遠,或許沒個五十年、百年,跟本收不回來。所以,大家沒看到,這電動汽車早就發現、發明,現今又有一半電、一半油的汽車,你說這石油如今有必要漲成這樣?問題是,你不是石油公司大老闆,他們的心境當然與你不同!其餘,可交給各種陰謀論解釋。

至於前面提到的indexing,始作俑者,竟然是個國會議員Wilbur Mills,阿肯色州聯邦眾議員。當時他是國會內非常重要的Ways and means committee主席。這Mills有天突然異想天開,照照鏡子,覺得他也有天命做總統。這天命是有了,可是還要有辦法才行。辦法,對沒品又急功近利的人,當然就The ends justify the (ways and) means,不是麼?

Mills就到新翰普夏州去參加初選,想搏得好彩頭。結果,那個州內老年退休人士很多,這老年人,senior citizen,不就作夢都怕夢見他們的退休金,尤其是大宗的社會安全福利,會因為通貨膨漲縮水?這Mills還客氣,當然他在新州競選時就打出「政見」:社會福利要依據通貨膨脹調整indexing。調整這字根本就是個misnomer,語病,說穿了,調升。結果這競選時的「胡說八道」,不知怎樣,這當時國會後來竟然當真,還真給通過照此辦理!

此例一開,那,所有的entitlement programs立即比照調升;請問,剩下不就是說,請Federal Reserve去懲罰、勒緊所有人褲袋、錢包,來「消滅」這有形的通貨膨脹?

(ASI-34)

這Wilbur Mills,正是典型「反向的」carpetbagger,是從南方往北去的投機客;而不是這字原義「美國南北戰爭後,企圖在南方謀私利的北方投機政客」。

更好笑的,Mills的大支票是開了,仍然在民主黨初選落第,第四名。結果後來又鬧個大笑話,Mills有個脫衣舞孃女友Fanne Fox,藝名叫做阿根廷鞭炮,有天1974年這阿根廷鞭炮吵著要自殺跳湖,就是跳華府Tidal Basin那一帶。Mills因為與鞭炮女友掙扎,全身被割傷又流血,華府Park Police把他們帶回偵訊,當然他國會議員位子岌岌可危。後來終被阿肯色州選民給罷免掉。不過Mills隨即又在華府作起lobbyist卻蠻成功。

總之,社會安全福利,就此根據CPI而逐年調整;不但一毛沒少,同時更沒人敢反對,除非政治上想自殺!

這也可說種下後來小布希對社會安全福利「開刀」的心態與動機。

聯邦政府預算失控的另一大因素,就是詹森時期擴大打越戰,卻沒有正式在國會宣戰。沒在國會宣戰就代表這戰爭開銷,不是透過加稅來的,而是deficit financing透過預算赤字來籌錢打仗;說不好聽,就是財政上「寅吃卯糧」。同時這數目字相當大,學者專家只能說造成財政上極大負面影響。

通膨型成另一外在原因,就是1944年的Bretton Woods Agreement協議種下的惡果;金準制。據White解釋,換句話說老美在二次大戰結束後,這位「大哥」就想,我們老美打贏了,以後呢,我們要確保這國際間沒有過去二次大戰前,所見各種貿易紛爭,也就是匯率紛爭;同時這可能被認為是戰爭啟動原因之ㄧ。那怎麼辦?很簡單,以後各國間貿易匯率變動,只是你們這些國家之間互相變動,而,我們美元,是不動的!這用意,我們老美是個國際警察,管理(主要是禁止各國匯率套利等不法勾當)各國匯率。這實際上做法就是,各國貿易完畢後,這當地銀行收到各國貨幣,再轉換成美元交給該國央行,而美元與黃金的兌換是一盎司黃金合三十五美元。美元到了該國中央銀行,再以此比例轉呈黃金(1:35)存在該國央行金庫。

這辦法用意就在,各國銀行間匯兌風險減低多,等於是用美元作擔保;乍看之下,剩下風險就是你自己產品到底有沒有競爭力。用意是不錯,譬如邊緣世界地區要是有飢荒等等,就因此可以更容易的獲得民生必需品等等。換句話,這老美是想,這個世界的匯率上不公不義,或許可以因此解除。這是多了不起的事!

問題就在,當時滯留國外美元數量,與國內老美赤字連連,逐漸失控。對此金準制的負面意義就在,這各國本就不再想保留美元,畢竟這美元當時一到晚都再貶值。

當然這還沒提到老美自1971年四月開始,貿易赤字連四月。這道表什麼意義?老美的美元必須面對貿易逆差而來的強大貶值壓力,當然各國間早就看得到這美金不值錢,做完生意後,拼命拋美元,換黃金存起來,還愈快愈好!

這下,哪美元雙重打擊,所謂老美的double whammy,那可不就慘了?這尼克森當時不就臉都綠了?

(ASI-35)

據White書中提到,老美Fort Knox, Kentucky金庫存金量,由戰前的250億盎司,到1971年夏天時候,掉倒只剩下105億盎司。同時各國排隊「拿著手上不要的美元」等著兌換黃金,多得嚇人。

Nixon一看苗頭不對,要不趕快動作,可能就沒有美元了。於是緊急召開會議,當然決定就是趕快離開這金準制。從今開始,我們美元就不再作為擔保,也就是說沒有這35美元換一盎司黃金的「好事」。那妳們各國手上一大堆美元的,像法國持有的3億、日本的6.9億,英國手上有30億美元,都急著要換黃金,也就是這Bretton Woods協議說的,這下,老美說,妳們自己看著辦,匯率自己定,從現在開始,我們老美一盎司黃金都不拿出來兌換。

接著,老美的美元下跌因素暫止穩,黃金外流情況也止住,那剩下就是,各國自己訂互相間匯率,畢竟老美認為這是種美元市場炒作因素作祟,拿掉這speculation動機,就是說我美元不跟黃金以固定方式兌換,畢竟美元多,這黃金少,維持各國貨幣真正的價值之反應的紀律金準制,是由黃存量多寡來反應,畢竟,在貿易間已經嚴重失真。

個人愚見,要是老美當初沒有這種豬頭,那,這種噩夢也不會發生。同時當初這種甚具善意的卻極度不通假設,就是老美是永遠世界第一強國;這世界上每個國家跟老美作生意,都是老美賺錢、別人賠錢;最後,我們老美預算永遠不會失控,而且所有美金持有人都想一直繼續持有;最後,這靠匯率套利的人,都笨到認為美金一定是永遠不會下來的;等等。即使在Bretton Woods開會的人不知道,這種過度樂觀的看法,總有一天會大失所望,匯率市場機制畢竟終究會介入,這這靠黃金、美元之間的關係來「紀律」化這市場機制,顯然不通;因為任何一方像美元或是黃金,並不見得是永遠是市場向其看齊的標準。當然,這是我的讀後「愚見」,相信這議題非常複雜,一言難盡。

(ASI-36)

所以Bretton Woods Agreement種下的美元、黃金危機,Nixon當時是解除掉,正確說是diffuse把引信拿掉,這炸彈還在裡面。當然是有點開玩笑味道。那這炸彈是什麼?就是老美財政、貿易上赤字。

據White分析,Nixon此舉,至少暫時性的解除美元等危機,也就是說要是國外炒貨幣的人,你們盡量去玩,我們老美政府不怕了。但這美元在外國流通部份floating dollars,卻是相當驚人!據統計(White沒指出來源),1971~1981年間floating dollars就高達八千億美元!當然這本身就是個問題,至於細節及影響,可能要請專家解釋分析。這代表什麼意義?就是說價值value,與價格price等意涵,已與以前大不相同。在政治上造成影響,就美國內政治人物來看,他們面臨的危機,不是什麼美元、黃金等,而是這些問題所帶來的政治上連任、選舉等問題。所以,要想政治人物去實際解決問題,要是沒有個很會「搓spin」的能手,已就是說,把政客所認知的問題還原成問題真面貌,然後再動之以情說之以理,或許,還有希望去真正解決問題。這可能麼?

同時美政府預算,從White觀點,這預算應該是反應政府真正想去達成的施政目標。當然這包括各式各樣社會上價值、理想、理念等等,各種special interest group等等,那更跑不掉。若從個technician角度來看老美預算,這預算書在1970年左右,就已經厚達一千頁;White他相信沒有一個人真真正正細讀過一遍!這代表什麼意義?就是說,這是一本爛帳,誰都搞不清楚,同時,即使要想靠technician approach去描述預算失控問題,亦緣木求魚!

但是選民感受得到的,就是,當時咖啡一毛錢一杯,ㄟ,變成35分錢;很受歡迎的Volkswagen金龜車,一輛兩三千元的,突然跳到七千!其他更不用說。這是什麼?這就是選民感受得到的通貨膨漲!

(ASI-37)
(上圖為Fed Chairman Paul Volcker (http://www.bibliotecapleyades.net/sociopolitica/esp_sociopol_fed06h.htm))

那個時期(1960~1980)Federal Reserve在行政單位總統、財政部眼中,到底是什麼腳色?據White報導,這Federal Reserve(聯邦儲蓄局),政治上,就是總統及財政部的Whipping boy!出了錯,都是FR的問題!這不是很好笑麼?事實上,就是如此!

但是FR畢竟是獨立單位,正如最高法院一樣,他有他的遊戲規則,與處理危機辦法!不過到後來,凡是碰到通膨,其唯一有效辦法,就是收縮信用,全民勒緊褲帶。要苦,大家一起苦!像前幾貼提到的Paul Volcker,就是這一百零一招!這通膨要是「騙」不下來,沒有別的辦法,就是升利率、提高貼款利率等等!那選民不就各個叫苦連天?!所有各行各業、股市不就長期「冬眠」?正式進入熊市?

White在這幾章內主要是描述大輪廓,告訴讀者這當時從多麼有信心、理想,可是這「應許」與財政能力不能搭配,到後來這所有的善意,要是不顧代價一意孤行,其造成的危機,最後還不是要靠正確政策,確切落實後,才能扳回頹勢!

所以雷根後來上任,前一兩年不就是大家過苦日子?說穿了,這根本就沒有捷徑可言!

White回到他所珍重的民主黨傳統理念,大社會。畢竟大社會理想要落實,某方面像EEOC部分所提到的工作上平權理念,其中有一項就是根據每人所屬種族,而加以「優待」部分,White認為這是「荒唐已極」的事!當然,笑話是一籮筐,其實真正問題在於,這對財政收支平衡上,會造成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畢竟,這也是種White所詬病的entitlement program,只是換了一頂帽子而已!

(ASI-38)
回到1980年選舉。從以上所舉例子,通膨的三大項:預算赤字、貿易赤字、外匯市場黃金美元危機等,百姓當然搞不懂,而雷根卻以清楚明白的競選語言:「Are you better off now than you were four years ago?」,這卡特當然無法招架!Case closed!

其實雷根選舉陣營,有位經濟這方面長才,Martin Andersen.這位學者,Dartmouth畢業,MIT工業工程博士,又在哥倫比亞大學敎授研究所,後來又去史丹佛等等,尼克森時代也幫他做競選幕僚等等,資歷很好,頭腦清楚。White認為美經濟出問題,主要是凱因斯那套理論,畢竟不能掌控甚至挽回當時及後續頹勢,勢必要有個不同看法的人。這人就是Andersen。

Ansersen發揮最大功能,就是他讓雷根的down-home country boy式選舉語言,有了「理論基礎」。而當時Andersen寫给雷根的備忘綠,條列所有當前經濟上問題及後續作法,都被後來當做雷根政府經濟政策主軸。White也列舉,在此不贅言。

雷根打通貨膨脹議題,以及提出的解決辦法,當然都來自Andersen的想法。

相後來所謂知名的Reagonomics,當然這也是種嘲笑、譏諷,以及後續更有名的「trickle-down theory」等等,或許也是跟Andersen有關吧。

(ASI-39)
Dear 羽竹,

很高興能與各位網友分享不成熟看法。

治大國如烹小鮮。這句話老子說過,也有很多人懷疑老子智慧。或許老子沒說的,治大國正如烹一系列小鮮,這一系列搞不好多達萬項。同時這所有各式各樣小鮮,還得同時出爐,每人都要到稱讚地步,鮮!

古人又說過一句化,提綱挈領。那烹這「綱」、「領」的小鮮,或許是當務之急。White寫這本書,我目前讀完三分之一左右,有時候還得倒回去細讀,始得真義。不過我自覺收穫頗多。其中有句話,他形容這解讀各種數據的,經濟、政治選舉等等這些人其實真正是想做好一件事情,就是經濟學家、政治家等,他們基本上是在做學歷史的人所作之事,只是不承認罷了。

總之,三不五時上網來微風的欄,獻醜一下,也是另一種治小國烹大鮮吧。

Dear 微風,

我們要是多一點像White這種人,可說是國家之幸。這種人的培養、教育,老美學校也是作了,剩下靠White自己在工作上、經歷上鍛鍊,萃取精華。他擅長的報導分析,愚見以為,融合價值、經驗、實地採訪、後續省思,呈現給讀者的精華。

讀他的書,有一種很強烈道德感。像他本人可說是具有相當民主黨意識及價值,卻對民主黨當時核心價制反映在政治上的作為,entitlement program,嚴厲批評、撻伐,毫無保留。照理說很多記者等他們去報導時,都會多多少少被自己各種偏好甚至深信不移的價值信念所矇蔽;White卻不會。這,就是我認為了不起地方。

這也告訴讀者,知道對的事情,並不一定後續做得出對的結果出來。中間還是有段距離。White等可貴,就是能清楚指出這非常複雜的前因後果,同時趣味盎然。

觀察各行各業,位階提升到某個層次,拿掉所有善意動機,其作為成功之處,就在可不可以永久複製下去這個特性上。

預算編列部分,看起來這是非常baffling很難理解。事實上,誰都做不了主。老美有個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尼克森)當時大概有610個人,幾個副局長。這OMB的人都來自政府各級官僚,當然是對這方面有專長者。

OMB原隸屬財政部,後來被提升到總統直屬位階。看起來與其他總統府直屬單位一樣,獨立性頗夠,其實,這定義上要做些釐清或許才能解釋後續政府預算赤字亂像。OMB官僚上責任,就是從各級政府單位拿到這預算編列必要數據,再根據各級潛在需求,外加幾個%(當時White所指出的「笑話」indexing就是其中之一),交給總統,這就是大致上編列過程。

當然600多人也有很負責的,問問這、刪刪那。問題是這預算編列及執行的流程上,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驚奇。當然來自上層對政治壓力的反應。同時最困難就在於合理的預測。這合理,不是合預算編列的理,而是最後一定要合總統所面臨最大及其他政治壓力的理!那,這些壓力是什麼?

各種special interest、entitlement program的壓力,這等於選票。那民主黨選票基石,當時就各種以上group。共和黨雖沒有,但是,共和黨對這「把美國(從官僚手中)還給美國人」的口號,深信不疑。事實上共和黨是「把美國從只會花錢浪費在各種特別利益、應得利益團體手中,還給中間選民(其實是各大富豪)」的理念!

說穿了,這共和、民主兩黨都是Federal Robin Hood。一個是劫貧濟富,一個是劫富濟貧。前者是劫民主黨觀念認知上的貧,去濟共和黨大財團支持者的富,落實其口號,把美國還給美國人;後者,是劫看起來共和黨的富,事實上是所有中產階級的,去濟民主黨認知上的貧。

所以,這聯邦羅賓漢,毫無創造財富功能,只是像個shell game,就是大家電影上都看過的,像紐約街頭巷弄擺攤子的,攤子上有三個胡桃核,經過「洗牌」後,要過路的人猜出那顆胡桃核下有東西。

要想知道這預算會落到何種下場,問問紐約街頭混混,可預知大概。

(ASI-40)

說起預算赤字,這老美於1950~1960十年才累積下來15 Billions,同時這十年算是戰後復甦期,經濟好,欠點債沒什麼。1960~1970之間,累積成63 B,那1970~1980,就爆增跳到420B.

可怕是這赤字的利息,如果是一個Trillion,當時(1980年)利息就高達106 Billions。所以,赤字加上利息,利息滾利息,這預算根本看起來永遠平衡不了。White花那麼多時間,重要訊息就是,寅吃卯糧的後果,同時這吃,是大口的吃,不是在那小口細嚼慢嚥有助消化。這代表什麼?就是當時流行的一句話:聯邦政府赤字預算與民間作生意投資,互相搶奪有限資源,畢竟錢發行多寡,聯邦儲蓄局說了算,即使沒有,他們會變戲法變出來!所以,這FR的人就又回去,在金融界高層間變戲法,要是沒有就來個印鈔票多印點,這,不就與當時宋朝等,情況一樣?

所以,White從通膨這簡單又扼要的提到,老美國力變虛,這當時政治上各種利益團體間爭預算,聯邦政府看在選票上,看起來是這些團體在互相排擠傾軋,最後,誰都不得罪,皆大歡喜。

那卡特倒楣就是,他剛好在這過去Living and spending的皆大歡喜快意豪放氛圍Cycle的downside,面對這種Rude Awakening!利率高漲、通貨膨脹、失業率居高不下,伊朗人質危機,那,他還選得上?!

(ASI-41)

(上圖為廣告大師William Bernbach http://www.aef.com/images/giants_of_advertising/william_bernbach.jpg)

Dear wumama,

目前政治氛圍,的確如此。問題是,各國都有如此類似現象,所以,剩下就是,怕熱就別進廚房,更別說治大國如烹小鮮了。鬥來鬥去,到最後這民主在本地一定會發展得跟其他國家不同。這也不壞,只是接不接受的問題。

過去在學校,老師告誡我,只有專業永遠成不了事;大意如此。所以,人和在天時、地利中,應居首位。相信我們看到的問題,其他國家都也如此;但是,其他國家幾乎沒有那種連哪一國家國民都搞不清楚的蠢人!同時這種蠢人又沒種去真正宣布獨立,卻又鬧個不停!這才叫煩死人啦!

那這種人,就是要靠區隔,才能混日子。我,是不把這種人當作可以溝通的人,所以,自然有辦法跳過去,做自己該做的事!

打個岔,我們中華民國的財政,與各種社福支出計畫,不就與老美60~70年代類似?只是我們這批愚人的買票愚人政策,落後老美幾十年?

同時,我們留學生一缸子,有的去讀個博士、碩士就回來,在美可能與民間一點溝通、了解都沒有,就開始照抄老美社福計畫,有的完全照抄,結果推出的社福計畫,不就與老美60~70年代的社福計畫,一樣毛病百出?拼命在財政上「捅個大窟窿」?

看看健保就知道。其餘不用多說!這種留學生搞不好連人家整本計劃及後續評估,根本連看都沒看過,就想照抄搬過來用;你說這不會出問題?出了問題,大家又他瞪著她,她又愣在那,都跟個笨蛋白癡一樣;那,所謂何來?這種好動兒,可能「糖份攝取過多」後「疑」症,搞不好還沾沾自喜,我是第一個把老美這種不通的社福實驗搬回來陷害大家的?

所以,某種程度,真是令人感嘆!古人說,盡信書不如無書!那盡信老美萬能,不如自己起而行!根據自己扎實所學,去真正面臨本地問題,找尋適合我們國情、財政的答案,同時,確切履行。這,才是了不起的人!

目前或許有,或是「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應過度彰顯,我仍沒看到。

前面提到大多是政黨內勢力之型成、成長,該黨價值的來源對後續施政上影響。另外最重要的一項,就是如何將這種價值影響力以及選舉語言真正內容,傳達到選民心中。

雷根做過演員面對攝影機時,如果說他有天份能跟攝影機「溝通」,說選民想聽的話,這倒是沒話說。可是在選舉過程中,這電視上曝光,以及如何做廣告,打廣告,這有限選舉經費如何使用,是一口氣用光,還是在投票前最後十天,電上密集轟炸,等等,這都是一門大學問。

1950年代,老美就有電視,共四百四十萬電視家庭,到1960年代,已經成長到四千五百萬,1980就更成長到八千八百萬個家庭。同時,老美上班族在資訊取得上,書中提到,有早期的晚報,有的晚報在政論專欄上寫得非常好,這也代表影響不少民意走向,問題是電視時代一來臨,80年代左右,已經沒有幾家晚報,只剩下日報。這些政客們當然知道。到了選舉過程,像當時1964年時,共和黨在舊金山舉行黨代表大會,當時共和黨所提名的人是Barry Goldwater,亞利桑那州參議員,所謂的Super conservative(其實Ultra-conservative或許更恰當),在提名過程,這共和黨當時主持會場的人F. Clinton White,像前幾貼提到民主黨在1972年提名大會的Sam Rayburn,他是控制會場的人,當然也是主持人。

像這種場合,在過去沒有電視機的時代,老美在黨代表大會上,正像真正「拉票、拜票」,可是,這種總統級選舉,這「拉」、「拜」,就不再像我們想像中的,電視畫面上的溫文儒雅,進退有據;通常是Horse Trading味道!而,這也是種專業,一般人學不來的。

那這跟電視有什麼關係?首先,在過去這種黨代表拉、拜票過程,其實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檯面下動作,要是不改這過去「拉」、「拜」的方式,相信每個觀眾都會將該黨視為「草莽流寇」,遑論放心將政治交給這種人去運作!

所以,這兩造透過電視轉播的format,或是這種草莽式「拉」、「拜」行徑不改進,或是不讓電視實況轉播,結果當然可以預知;那後者只得讓步!

(ASI-42)

1964年在舊金山那次共和黨大會,因為實況轉播,結果這共和黨提名人,雖然獲得提名,但是這會場上的「操作手」仍然賊性不改,以為像過去可以在「拉」、「拜」票時動粗、甚至打架,這,都被電視鏡頭一一捕捉,展現在全國有電視機觀眾面前;那,可說是對共和黨的最佳負面宣傳。

可見這老美稱呼電視節目為「program」,這個字有很重要意義就是,電視,只應展現製作人「想給你看的」東西;其他觀眾被認為是不該看的,那,你就看不到!當時電視媒體剛出道沒好久,我想這方面可能比較鬆弛。

好了,這共和黨平時拉拜票作法,就是這台上的「主持人」,指揮台下的一票Whip(黨鞭)、Captain(連長),針對投票前這「黨鞭」、「連長」等在下面穿梭計票催票等。假如台上的一看,他心裡支持人,也就是會前早就敲定的人選,突然很可能會敗北,或是各方勢力瞬息萬變下,突然要個候選人與台上主持要的不一樣。這時候,那主持人就拿著麥克風,指揮黨鞭「鞭抽」不合作的代表!這「連長」呢不就提共「鞭打」部隊,以竟其功?

但是,對方要是樵不攏,那,不就是椅子、拳腳齊飛,弄得烏煙瘴氣?就像那Wild, wild west一樣?

「黨鞭」和「連長」平時就搞慣了,衝動起來,誰管誰是不是電視實況轉播?那,共和黨形象就一落千丈,無法挽回頹勢?

所以,這「金水」Goldwater事後回想起來說了一句話很傳神:「If I had had a pint of brains, I should have known in San Francisco that I had won the nomination but lost the election right there!」

因為共和黨也不是全是「陽剛性」的極右派,其中不少像White認為是開明中間派的Rockefeller,這些中間共和黨因為不願意被「繳械」掉,那,這黨鞭、連長等,不就一邊抽下去兩邊就「開火」起來?

(ASI-43)
過去那一套拉票、拜票要是不改,1964年共和黨黨代表大會上,已見電視帶來負面影響可能性非常大。換句話說,畫面驗證老美諺語:Seeing is believing!同時也驗證後續電視上所帶來的廣告畫面,對觀眾、選民的投票左右、影響力,比相關真實新聞要來得更具說服力。

這的確很詭異現象。當然知道的人不會去明說,洩露天機!愚見以為,觀眾記得「好的」廣告要傳達的訊息,遠大於同樣電視議題,所謂真真正正的新聞!畢竟停留在腦海中的長久,是決定因素!好廣告,當然比下去真新聞!

其他方面民主黨做廣告的也厲害;也讓「金水」輸得沒話說。不像現在,這已經是一門學問有專人講授。1964年民主黨開始電視上第一次打負面廣告(adversary commercial),可說以後所有這方面的前鋒、祖師爺。首先這點子是William Bernbach, 麥迪遜大道上作商業廣告的前幾名的廣告人,也不是搞選舉出身的專家,想出來的。

詹森正尋求連任,內在背負著越戰原罪,同時這越戰逐漸惡化,經濟也走下坡。Bernbach就厲害,他用一種前所未有角度切入。譬如他要打Goldwater是「好戰」又「主張核武」,Bernbach廣告上不明說,畫面是個小女孩,一面扯去手上雛菊葉片,口中喃喃兒語,數著數字,接著就是核子武器發射登空前的「倒數」,最後以核子爆炸蕈雲狀,遮蓋整個電視畫面!

這Goldwater不就嗜好戰爭,拿人命不當回事!那,你看這Goldwater要怎麼去說服已經永遠隱藏選民心中的「偏見」?愚見以為,說服人時候,要被說服的人他自記說得清楚這所謂的偏見,同時也認為是偏見;如過被說服的人已經將這個畫面變成他的意識或認知,他自己說也說不清楚,就知道是這樣,因為前面所提「廣告這時候早已取代真正新聞所傳達得訊息」,那,多幾個這種廣告,LBJ不就躺著選都贏?

(ASI-44)
電視進入美家庭,影響投票意願,其來有自。後來美三台,CBS、NBC、ABC,早期只有兩家CBS、NBC,那時候ABC根本只冒個頭出來而已,不成氣候。CBS跟NBC從收音機時代就開始互爭第一,White形容成這電視機構內部人員,包括上層都有種irremediable schizophrenia治不好的「電視競爭」精神分裂症。

CBS早期本來領先,後來NBC電視新聞主播換成兩人組Chet Huntley、David Brinkley後,因為這兩位主播各具電視personality特別個性,前者直爽、親善誠懇,後者雖「歪嘴」卻是充滿諷刺、譏嘲智慧、理智等,當然以嘲諷著名。這兩個搭檔可說是絕配,當時電視觀眾非常喜愛這種NBC形式。

CBS那時主播就是有名的Walter Cronkite。這兩個network當時競爭是競爭,但是獲利方面卻是其他非新聞部門,也就是說新聞部份是賠錢,這「窟窿」是由其他節目營收來補齊。畢竟,Network認為新聞部門,是network「旗艦」,艦隊應以旗艦馬首是瞻才是,不是麼?當然這個比喻不知是否恰當,卻是老美當時深信不疑。這新聞部門不賺錢部分,倒是真的可從Ted Turner,Hanoi Jane的老公,剛開始做CNN,各界就等著看笑話可知梗概;畢竟要看Turner賠到什麼時候才肯放手!

White會提這些,主要是電視已經積極介入政治,尤其是選舉部分。各大電視公司當時也開始做選據預測等,據說是靠所建置系統來分析、報導,最後在官方最後結果沒宣布前就「搶先」宣布當選人!

記的2000年小布希與高爾之爭,是CBS的Dan Rather起先宣部高爾當選,後來又更正等等笑話。

其實,CBS早在Walter Cronkite當家,1960年代就犯下過同樣錯誤,當時CBS是宣佈尼克森當選,而非甘迺迪!

(ASI-45)
(上圖為Gerald Rafshoon,21世紀福斯公司廣告主管 http://tsr01.erban.net/zen/TSR/theshow051807.php)

電視改變選舉政治,有幾個層次,大的部份可想而知,譬如像媒體能影響,也就是所「壟罩」地區的投票傾向。老美政客也就根據這,把全國地圖重新依據媒體覆蓋地區,分成六十個大大小小區域,叫做Area of Dominant Influence (ADI)。

這有個特徵,就是說這些地區是某些電視網能影響(民意)的範圍。這是針對全國選舉,像總統大選等。那這每一個ADI又根據地方性選舉,像州長、州議員議會等,再細分為DMA(Designated Marketing Area),這是當地收音機電台、電視台等影響地方民意代表選舉範圍。接著,電腦軟體再根據DMA做更細區分,譬如選民結構,性別、年齡、工作收入、投票傾向等等,再做好一份資料庫待用。

換句話說,搞選舉已成為一門大生意,一種文化。政客要選票,電視台要觀眾收視率要廣告,工商業要看收視率打廣告,選民要看節目等等,這中間共同之處,就是電視媒體。

不過仔細分析可以看出來這是皆大歡喜的好事,民主政治既然是選賢與能,那這整個過程運作,透過媒體效率展現在全民面前,這,不就是個民主政治下的良性循環?值得鼓勵?

當時電視台之所以會去做「開票」的預測,就像TVBS在2004大選,搞那個大老美出過幾次紕漏的Exit Poll「遊戲」?不就可以說,這等於是間接給「作票」的人,當做最好的「客觀」工具一樣?

當然,沒有人去做票,是最好的!同時開銷大,那老美也好不到哪去,當時兩大台CBS、NBC,為了報導這開票事情,是大把大把銀子灑出去,像加州1964年「金水」與Rockefeller共和黨總統提名,那次加州一共有31,000投開票所,這CBS大概花了快兩百萬美金,想透過CBS所僱用的各種人工報票方式,搶先一步公佈誰獲得初選勝利!

那NBC也是一樣。也花了差不多價錢,做同樣的事。這兩個大電視網終於想通了,這樣下去互拼拼到寫本流失太多,總不是辦法畢竟作生意還是重要,沒利益的沒人做,殺頭的只要有利可圖,就別擔心沒人做。於是,就找當時剛冒出頭的ABC電視網也加入,就是三台同意,找一個公正第三者,來做這種兩台「重複的事」!這就是後來NES(News Election Service);也可以說是後來Exit Poll的師祖。

(ASI-46)

老美當時兩大電視網,競爭劇烈不在話下。White也被CBS羅致為顧問,參加上上下下CBS運作、會議等,偶爾在電視上露臉客串。他所了解當時196幾年到70年左右,CBS內部運作情形,就轉播兩大黨民主、共和黨代表大會方面,電視台真正發揮影響政治這方面能力,就在畫面切換。

讀後感,CBS或NBC等兩大電視網,在這個黨代表大會沒開以前,就與該黨聯繫密切。logistics需求上,全國性的報導,當時大約快有好幾百個電視記者,與黨代表人數比例是10:1。所以選擇黨代表大會地點,也就要考量下列因素:室內運動場到底多大、飯店旅館能住多少人,這些包括(相對於黨代表)一比十的記者新聞工作人員、機場、飯店交通運輸等等。該黨頭頭當然與電視網大老先私下喬好,細節留給幕僚落實。所以,一個是演員,一個是導演,剩下就是劇本與臨時演出優劣,定奪這次大會是否成功。

再者就是這次「合作」成功的最大的「助燃」劑,廣告費,那,就要靠雙方努力。電視台開銷上,1980年共和、民主兩黨大會,兩大電視網各自分別派了六百多名電視各層級人員去支援報導,各自花費一千三四百萬。想當然這要是不能從廣告上收回來,大概不會去花這麼大筆經費。

實際作業上,決定什麼畫面能播出來的,當時CBS就是製作人。這製作人坐在間屋子內,裡面各台實況畫面展現在眼前,同時該台所派出的現場人員也將畫面傳回來,而這製作人,就是決定什麼畫面是上得了電視網的畫面,什麼時候要切換成哪種畫面,他,照理說有個準則,這就是他到底是想給觀眾說哪個故事。基本上,他,這製作人就操控該黨提名人的未來!

作者沒說的理想狀況下,製作人的新聞報導價值體系、當時所有送回來的畫面選擇、判斷,不就決定該黨政治人物的前途?這,就是電視真正影響政治之處。

(ASI-47)

各位中秋佳節快樂!家人團圓,已不流行「舉頭望明月,低頭喀月餅」!而是換成烤肉!小弟感謝各位,能在此欄分享到以文會友網上緣分。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上接#473)

White描述他過去這方面的經驗、見聞、分析,對電視、政治交互影響,好像是政治人物除了占便宜以外,也有吃虧的時候。這吃虧的時候愈來愈多,不就造成政治人物對電視的反應為呈reactionary?也就符合一種人性反應,怕這方面負面報導,所以有些政客,就經常顯現出「極端自衛」的保守心態;或是對其有利時,就反向操作,過度膨風?

畢竟電視觀眾要的,戲劇性居多。同時時間壓縮下,觀眾思考過程幾乎已被踢除掉;剩下就是,tic-tac-toe;井字遊戲,觀眾看到O,X,自動連結,即時結論。

事實上對電視網老闆而言,這是個市場,而政治剛好是其program之一。既然是市場,又能有影響力去影響民意,做法也就愈來愈精緻化,才能長長久久。後續的論壇或專題訪問報導,自然而然就針對種需求愈加有深度化而自動應「財」而生。

NBC當時有很叫座的「Meet the Press」,那CBS也不客氣,也推出「Face the Nation」。同時CBS推出的「60 Minutes」,那更是叫座,同時這時候已完全改觀過去新聞報導是賠錢的觀念。據White指出,1980年初「六十分鐘」節目,廣告費每三十秒就十七萬五千美元!一星期這一小時節目就替CBS帶來一百五十萬元operating profits. 這代表什麼意思?政治人物、節目製作人、廠商、甚至友台,誰都知道這意義,只是不同結論。

同時這主節目與純新聞不同,就在精緻化,正如好的負面選舉廣告一樣,只是後者不負責任;像「金水」倒楣,碰到民主黨找到廣告高手,一敗塗地。同時前幾貼有提到這CBS 60分鐘節目,Roger Mudd訪問Edward Kennedy有關駕車出事溺斃女秘書而遲遲不報案,這駕車出事誰都會有可能碰到,這遲遲不報案,那,不用多說!

60 分鐘節目,就是揭弊案、疑案,當事人幾秒鐘內處理不當,正確說是反應不當,那,後果可想而知。所以前面所提的reactionary部分,其必要性可想而知。說白了時間因子被壓縮到符合現代人節奏,以秒計,那有一方總會出錯;只希望這受害者,不是你自己就好!問題是這受害人是媒體的可能性,真會有好大?

(ASI-48)
作者這章專談電視媒體對政治人物、選舉過程的影響,同時也指出,當政治人物有能力操控媒體時,那,還是會暫時領先,但是,要是對手以致其人之道還致其身,那,不就扯平?

所以,選舉的真正議題issue,與主題theme之間關係、位階,當然重要。會打選舉的,就知道主題永遠包住議題,畢竟議題會隨失空而改變,而主題就沒這種侷限。當然這種打法也不見得適合本地,畢竟文化水準落差,會是可行性上最大阻礙;但是不是不可能,暫不表。

相對於其他民主黨總統候選人,除甘迺迪外就是卡特,最擅長透過電視互動,來展現其選得上的可能性。此話怎說?卡特當時選舉時,這過去甘迺迪與尼克森在電視上辯論,尼克森滿頭大汗一幕,這共和黨當然知道防護,以後是絕不會再發生!所以,民主黨要靠這一招致命,未免太過於淺顯或不智。卡特之所以厲害,就是他找的一批助選團隊,深深懂得運用電視。

據作者指出,有個叫Gerald Rafshoon的,他過去曾在電影界做過21世紀福斯公司廣告頭頭,當然懂得如何展現「所堆銷的商品」,卡特。我讀後感,這Rafshoon厲害之處就在於,他對卡特所做的profiling,人物(側面)描寫(簡介),刻畫深入,那,就展現他廣告真功夫時候!

同時,競選團隊從過去電視電影經驗,再檢驗卡特個性、表達能力,打選戰時後,自然建議卡特盡量不要去電視多人(民主黨參選人)與主持人的座談會,其立意就在,座談會無法談主題,只是主持人找來幾個參選人互相抹黑,製造主持人心中的所謂drama!所以,當戲劇性考量遠大於主題展現場合,一律不去!

但一對一時,那,就是主題表達時候到了,則完全投入!這一對一當然指的是,最好就是主持人對卡特!

愚見以為,一對多混戰,得利者只有主持人!一對一,住持人當然不是競選對手,他如果想撈過界,就會落到與1988年那次,Dan Rather vs 老布希的下場,搞得Rather幾乎立即嚐到被CBS給換掉的苦果。

(ASI-49)

(上圖為Henry Scoop Jackson http://www.all-science-fair-projects.com/science_fair_projects_encyclopedia/Henry_Scoop_Jackson)

候選人卡特,除了有前貼提到的Rafshoon電影廣告經驗打法,主要還是另一競選團隊高手,Patrick Caddell定調。Caddell曾於McGovern競選時代,替他立下民主黨總統提名人汗馬功勞,他利用(電腦)分析民調、選情,幫助McGovern得到提名。這次他也被羅致卡特競選團隊。Caddell厲害就再於他一直強調主題,theme。至於落實上,大家就認為這電視廣告,當時有30秒的、兩分鐘的、五分鐘的廣告時段,就這廣告時間限制,當然競選團隊有這種經驗知識,能把限制好好利用,時間短的談issue,議題;時間長的,我解讀就是長到某種程度,能將主題給包進去,卡特競選團隊才願意去打,或是上電視接受訪問,展現他要說的主題。

主題,就Caddell而言,這尼克森「已經替」卡特設定好,就是誠實!換句話說這議題怎麼變都不重要;我們卡特團隊不會隨議題起舞!要是議題合我主題,再說!

Rafshoon是東北佬,1970年代出就南下到亞特南大發展,典型的carpetbagger。那個時候,他就與卡特搭上關係,卡特選喬治亞州長,Rafshoon出力不少。所以從州長時代,兩人就互動密切。Rafshoon在州長選舉時就替卡特拍下各種據實verité特寫影片。到1975年影片庫存已長達五十萬英尺。

所以打廣告上,管你是三十秒的、兩分鐘的、五分種的等等,都不是問題,幾乎可說是挑現成或重新剪接即可上電視畫面。

剩下,當然就是主題訂定。那,尼克森已經替卡特競選主題定調,這,還有什麼好擔憂的?

另外就是卡特有天生演員長處,以及商標。長處在於他競選主題是誠實,商標,就是卡特「露出牙齒」微笑,當然不是呲牙裂嘴的那種!同時這卡特露齒微笑,功夫已到種程度,就是電視機鏡頭一對準他,紅燈亮起,卡特即「打開開關」,立即露牙而笑!

(ASI-50)

細部分解issue與theme之間關係,不就很清楚。據Caddell分析,這議題,是讓選民或各種民調製作者,用來「發掘」主題的工具。或許這主題是很重要,但是相對議題,顯得好像沒那麼有趣,或吸引人注意;但是,這就是我卡特團隊要傳達給選民的主旨。所以,像這石油議題等,要是不符合競選主題,不提。

再就是這種兩分鐘、五分種廣告時段,要是所製作的主題廣告不能在這兩分鐘、五分鐘內說得清楚,不登!所以,像上電視時段長短,不就非常重要!?太短了,只能突顯議題,而不能連貫到主題去,不上!要夠長,上去後,侃侃而談競選主題、主軸,那,這才是我要的。換句話說,卡特競選團隊,相對於電視媒體永遠站在「有利,則合為一體」角度,那,卡特團隊不就成為媒體掌控者?讓媒體做為其「傳聲筒」?

事實上也不這麼容易簡單。首先,卡特要面臨自己在民主黨內能提名得上問題。其他幾個南方候選人,都沒這麼幸運有這種團隊。剩下,就是民主黨內Henry Jackson候選人。Jackson可說是「既得利益」者,所謂的establishment,Jackson當時是民主黨華盛頓州聯邦參議員,他從1941年開始就幹國會議員、聯邦參議員直至1983年去世。

1976大選,剛開始Jackson是最被看好的總統提名人,或許是經費限制或是忽視這New Hampshire初選重要性,Jackson沒有參加New Hampshire、Iowa初選,卻參加麻州、紐約州初選也獲勝。但是卡特在賓州初選獲勝後,Jackson因為「競選經費」等因素,決定不繼續下去,終於退出角逐。至於未什麼卡特在關鍵性賓州會獲勝,就是這Caddell-Rafshoon領導團隊,對賓州劃分為可行性甚高的選舉戰略部署,就是根據前幾貼所提到的ADI以及DMA,再針對媒體,電視、收音機影響範圍,細部分解為Protestant Southwestern、Pittsburgh-Philadelphia、ethnic、Lehigh Valley、intrastate rural等,把剩下的十七萬五千元經費全數砸下電視、收音機廣告,終於打敗Jackson,贏得選舉提名!

(ASI-51)
除了前面提到兩位Gerald Rafshoon, Patrick Caddell,另外還有一位Barry Jagoda也居功甚偉。Jagoda,曾經做過CBS製作人,當然對電視了解透徹。電視既然是個platform平台,但是候選人如何利用這平台,達到競選目的,勝選,這,就是學問。

Jagoda把他過去製作人經驗,確切轉換成輔選上作為。譬如一般輔選團隊,看電視這平台,都有個錯覺,盡量上電視,盡量曝光為第一。從製作人眼光,當然對外行人這種粗淺看法,大不以為然。同時Jagoda已經了解卡特這個候選人,知道他長處是什麼,賣點在哪裡。在加上他自己對電視了解,所做建議就更具深度。

Jagoda對當時電視網所派出的實地採訪、各種公益團體如League of Women Voters所舉辦電視辯論會、各大電視網紐約總部與主播節目主持人一對一對談等,這些不同場合,電視網要的是什麼,候選人長處、短處是什麼等等,如何利用各種外在電視環境,展現候選人特質與想真正傳達的主題,做成最有利候選人的聯結,這,才是Jagoda認為最重要而一定得作好的事情。

像一般各大電視網派到選區實地採訪幾人小組,他們要的是什麼?不就是要的是那種能讓他們所拍攝新聞中,擠出那一段電視網認為最有賣點的「戲劇性」?而多半都不是候選人要談的主題?

一堆候選人在台上混戰成一團,大家辯得紅耳赤,誰都沒有獲利卻只有主持人得到他要的賣點「戲劇性」,那,你為什麼要參加?難道是吃飽了撐著,沒事自己搬石頭砸自己腳?

至於像初選投票結果傳回來的時候,當然也就不要像其他候選人,站在投開票所跟個白癡一樣,讓電視網實地採訪記者把你的競選主題給「支離破碎」掉?要不然就圍著電視記者所認為重要的戲劇性東西,繞來繞去,沒完沒了?

Jagoda當然知道這些電視網的各種需求,所以,他建議一定要完全配合他所認定有利候選人的情境,像到電視網總部與主播、節目主持人一對一侃侃而談競選主題,讓選民知道你為何而戰!

卡特當然知道,也聽從建議,同時又能像開關一樣,該「露齒而笑」立即辦到,自自然然毫無虛偽做作,剩下,就是看在任者Gerald Ford犯多犯少錯誤。

(ASI-52)

福特與卡特,兩位都是媒體眼中decent man。兩人辯論,第一場卡特沒佔上風,第二場福特在「東歐國家不受到蘇聯控制」這種常識上的「翻船」,幾乎可說是他失敗最大因素。選舉結果,選舉人票297:241,福特以56票敗北。從demographic看來,卡特囊括所有南方州,外加麻省、康州、紐約、賓州、西維琴尼亞、俄亥俄、維斯康森、明尼蘇達、密蘇里、德州,其他也就是密蘇里以西,全是福特天下。

作者在1976年訪問過卡特幾次,印象深刻。卡特基本上虔誠基督徒,他的虔誠或許會給非基督徒或教友,一種自慚形穢錯覺,一旦跟他很熟,會發現他是個很有才華的人,同時知識淵博。

政治生涯,當時做到喬治亞州州長,大家以為或許就此打住。其實他的政治野心,正確說是企圖心,則來自很深的信仰,以及做事情做得很乾淨、清楚,不客氣說,錙銖必較。所以卡特要是有個dual personalities,就是基督徒外加工程師。政治大環境,尼克森水門案件,老美對誠不誠實,非常在意。福特的問題,不是誠不誠實,而是「真是有夠笨」的形象。做個總統,連下個飛機都會在全國電視觀眾前「摔一跤」!加上對尼克森大赦,當然也扣分不少,最後,連個東歐是否受蘇聯影響,都搞不清楚,那,福特的笨,或是說頭腦太不靈光,正是他選不上最大原因!

其實,20-20 hindsight vision,卡特可說是人民已厭倦華盛頓首府那一套,卡特正屬於outside the beltway那種政治人物,天生值得信賴,而福特正處其中,可說是「池魚之殃」!

(ASI-53)

(上圖(左)為卡特總統能源部部長是James Schlesinger http://www.energy.gov/news/3123.htm?photo=3124)

卡特上任有些人觀察他個性,才了解為什麼他是個很好的州長或是鄉長、鎮長,但不會是個好總統。

說起知識淵博,卡特幾乎對所有週遭的事情,都想搞清楚,幾件事情可以看出。譬如有次作者訪問他,看到遠方差不多幾英里處一系列樹,作者以為是Southern Cypress南方特有的扁柏樹,結果卡特接著敘述作者提到扁柏,卡特說,那是一條氣候分隔線,過了那條線之北,就一直到北極,不會再看到有一顆(那種樹了)。言下之意,卡特對南方所有一切事務,都很關心也細心。

當布尼茲涅夫與卡特在維也納談判時,空檔大家一起去聽莫札特,那老布當然就「鴨子聽雷」,不是點頭打盹,就是與接待人員互動頻繁。卡特就不一樣,他雖然是音樂外行,可是學習能力強,他就拿起當時劇目「The Abduction from the Seraglio」,一面聽也一面在劇目旁做筆記,有圈有點,甚為得意。也就是說,他想去搞清楚一件事,就很可能搞得清楚,同時這過程也帶來無比興趣。

另外有件事可以反映出卡特巨細靡遺個性,有次參議員來訪,卡特跟那位參議員聊起來,說他剛讀完厚厚數本美空軍預算書,疊在地毯上,高至膝蓋。當然參議員大吃一驚,想誰會去花時間讀預算書,同時還是空軍的。

總之,錙銖必較,是其個性,像搞清楚他喜歡的事,正像工程師,問題是他坐在總統這位子上,就有點會「見樹不見林」。同時,政治說穿了就是「交朋友」的藝術。卡特這人,不煙不酒,又不會交際,同時他的基督教信仰,還沒給他帶來任何正面政治上效應前,就造成一般有權勢政客,不敢跟他打交道來往。他幕僚當然知道,勸他也學學打網球交際,這打網球,總不會壞了他基督徒名聲吧?卡特也學了,也打了,但是他是有個壞毛病,就是他打完網球,就把手上打過網球的名單,一一劃過,好像是證明他有跟他往來過,從此,就無下文。

這樣,幾乎完全沒有交到新朋友,同時當時民主黨許多大老級,也被安排跟卡特見面,但都不對盤,正確說來往一次後,大家都沒有感覺有繼續來往的必要,那,長久以往,卡特這不就成為一人治國,毫無輔佐之人或政界朋友?

(ASI-54)
細讀之下這不就有點像本地中華民國小馬哥味道?

卡特還有一個觀察家認為的政治上潔癖,就是,他看待政客、政治人物,打心底不信任,基本上以他過去喬治亞州州長經驗來治國,那,會有很大的期待落差。

州長任內,他不甩政客也就罷了,因為他可以透過到國會那去要資源,要支持。同時卡特也是搞民主黨Town meeting始作俑者,跟人民直接溝通。當然,地方政治這一套是管用,畢竟影響層次不高,地方政治人物到最後,都會被這種地方侷限給擺平;所以看起來,卡特可以很清高玩他的道德遊戲,也可解決問題。

當曾是拉高到全國,這各方勢力角逐資源,照理說,美國會正是最大角逐場所,華府進進出出國會山莊的,不知凡幾,所謂何來?不就是要分得一杯羹?或是對支持自己的利益團體有所交代?但是,作為總統,據作者分析,最重要一樣,就是領導。問題是有效領導之前的鋪路,或對情勢觀察、政治人物正常權力交換運作等,作為總統還是要尊重這種protocol。

好的政治人物當然知道華府遊戲規則。顯然這喬治亞州州政府那一套,當然不管用。那,剩下就是,總統要依靠或正確說是搭上政治權力運作慣性列車,先建立威信,再談其他。

老美觀察家認為,新政府前六個月,也可說是蜜月期最重要的階段,畢竟,大家都給你個benefit of doubt.所以落實到政治運作上,就是看你推出的是什麼法案,這第一個關鍵性法案成功與否,可說是這後續三年半施政良窳指標。

卡特這時候當然新上任雄心勃勃,想推出個Energy Bill,能源法案。

(ASI-55)


前面提到卡特一上任所提能源法案。1976~1980,能源重要性不在話下。這部法案,理應由剛成立的能源部主導,部長是James Schlesinger。

後事之師,也是白宮幕僚分析,這部能源法案,卡特政府一上來,就在此栽個大跟斗。能源影響範圍太大太廣,要是法案之型成,就是幾個幕僚,在一個「不見天日」的地下室給很粗製濫造弄出來的,那,當然栽跟斗是實至名歸。事實就是這樣。結果修修補補湊活著,終於在1980年春天,卡特下任前,才問世。

卡特剛上任時,我的解讀,採取反華盛頓inside-the-beltway高姿態,故意沒有chief-of-staff,幕僚長。這姿態就是,既然我已經「開放」為全民總統,這全民與扁這跟屁蟲兼廢人的全民,當然不同,暫不表。卡特上媒體曝光次數非常高,同時他以農夫這種天真無邪,I-got-nothing-to-hide姿態,白宮政府作息全然開放給大家,幾乎像那後來有名的電影《The Truman Show楚門世界》一樣。

愚見以為,卡特當時可能忘記一樣重要事情,你是靠「反華盛頓」上的總統位子,一旦上了,就要了解,你已經是華盛頓權力中心,過去那一套,不管用!同時,權力的慣性,很難改變,有智慧的會利用這種慣性,去做出一番事情來,不要去隨便改變過去做得很好的政府施政運作習慣或是慣性;即使這對你是多麼「刺眼」。

回到能源法案,財政部、總統首席經濟顧問等都想要參予法案鑄造過程,顯然都被擋在外面;這意味著法案幾乎是閉門造車而來。法案推不出去,總統面子當難看,同時總統又不會與權貴交往,管你民主、共和,那,不就是等著讓別人看你卡特笑話?或是,這媒體不就開始找各種花絮等非實質新聞來報導?要報導卡特,不就是非負面不可?負面,還不好找?卡特可說是成為不知道他在幹什麼的南方農夫?

(ASI-56)

卡特上任後經濟蕭條不在話下。當然像其他總統一樣,都有自己一套。小羅斯福:New Deal;艾森豪、甘迺迪、尼克森、詹森都有相關經濟復甦計畫,甚至福特也有所謂「War Against Inflation」,後來的雷根也有「Economy Recovery Program」。那卡特也有他的計畫,就是「stimulus package」經濟「刺激」復甦計畫」。問題在「刺激」部分。

民主黨一直被共和黨詬病甚至嚴厲批評的,就是民主黨喜歡玩Entitlement Programs,所謂「該得」的補助計畫。這次「刺激」部分,也比「該得」好不到哪去,美其名曰「rebate退費」。就好像當時老美賣汽車推銷術,退費;買壹仟元東西,退兩百元,事實上你只付了八百元!

所以,這就暗示汽車性能好壞,不重要,我們是專門以市場行銷來解決所有問題。換句話說,這套市場行銷概念,可以把一件很爛的商品,照樣賣得出去。這也意味著,東西爛不關我的事!但是,要是爛東西賣不出去,那,我的責任就是要想辦法把它賣出去!

這就是所謂rebate核心概念。這時候,卡特一幫人就想到用rebate去「刺激」全民消費,再把經濟給「帶起」來。

問題就在於,這時候的經濟決策,幾個把關的,像內部幕僚、部會像財政、HEW(Housing Education and Welfare)(人民)住屋教育福利部等,以及國會內所謂的Ways and means committee(國會專管訂定稅率高低的委員會),不是立場不同,看法不一樣,就是持反對意見。可是,到後來因為對新上任總統「蜜月期」之尊重或是「誤認」為卡特這時候已經完全「掌控」民主黨黨意,等等,再加上當時國會大換血,民主黨掌控兩院同時兩院民主黨多數領袖、議長等,都是剛上任,有點摸不清楚狀況。對自己民主黨總統,當然採取「尊重」其領導,處處綠燈放行。

要是開會,卡特主持會議,到場大老不是點頭肯定,就是象徵性動動預算或計畫上數字,以表示他「盡力」了。也就是說,沒有人肯去仔仔細細搞清楚,這「退費」性的刺激計畫,到底行得通不?

(ASI-57)
(上圖為Hamilton Jordan http://irregulartimes.com/index.php/archives/2006/11/17/two-little-blades-of-grass-twine-for-unity08/)


更正:誤植HEW。正確為:Department of Health, Education and Welfare。

艾森豪時期建立。1979年,分出教育部,Department of Education。1980年,則成為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退費rebate構想,是以刺激消費來達到提升整體經濟概念,之所以會有很大問題,就在於,這是屬於「施捨handout」味道。各式各樣既存利益團體,不就看到這種EASY MONEY,對政府資源搶翻天?但卡特政府內部還是有頭腦清楚的官員,認為這件事不妥。關鍵性評估指出,退費,粗略估計每個老美大概退伍拾元,這不但「杯水車薪」刺激不了經濟,同時更讓通膨惡化。因為當時計畫,8 Billion用在「退費」上;這退費就是說既然tax payers已經徼了稅,費,那,再退還給他們的意思。另外加上實際退稅約7 Billions,公共工程(說穿了就是pork barrel)又是5 Billions等等,一來一往,就造成其他entitlement programs也比照增加,那,不就是玩搶錢遊戲?這預算赤字、通膨不就沒得治?

領導能力方面,卡特或許因為當時沒有幕僚長(後來有了,是Hamilton Jordan),溝通上或是重要政策優先次序調配上,會失控、失靈。再就是,卡特溝通技巧上,常讓部會首長摸不著頭腦。像當時財政部長Blumenthal,就對卡特這方面,很感冒又惋惜。在其眼中,卡特是個完完全全不會採取「對抗式」溝通。不對抗,當然是件好事,好修養。但治國上,或許讓屬下不知道你真正在乎或是不在乎一件事。也就是說,搞不清楚你到底要什麼!

譬如在「退費」上,財政部長私下反對,HEW部長Califano私下極度贊成。另就是國會ways and means委員會主席Ullman,也是反對退費。但是,每一位都外在支持總統當時傾向,退費。問題是卡特他老大有一天突然想通了,同時只告訴副座Mondale,他不贊成退費;卻沒有預先知會以上部長即、國會委員會主席,結果這些人Blumenthal、Ullman等均在不同公開場合,發表違心之論,支持總統贊成退費立場。第二天,總統宣布新立場不再支持退費後,這些人都看起來跟個豬頭一樣!

這,就代表卡特聲望及信用,因處理政策不當,喪失殆盡。部長,還好擺平;畢竟沒有民意支持;議員就另當論。同時這時候跟卡特一起進國會的民主黨國會議員,各個被卡特白宮幕僚,給搞得一肚子火大。譬如不回電話,尤其是連國會議長的電話都不回。同時新進民主黨國會議員,都是靠自己能力選上的,可以說根本不像後來的,還有所謂靠總統高民意支持度而選上情況。因為這批新進議員當然也是打著反華盛頓旗號選上的;僅此一點與卡特相同。

照理說,卡特應該很容易得到國會支持才是,不是麼?

(ASI-58)

作者這一章看起來,讓人以為是以卡特能源政策作為中心點,但是後來卻不斷提到卡特施政毫無方針,愈來愈強調其缺乏領導能力。

其實卡特還有個重大缺點,就是他的演說,聽起來像是明尼蘇達參議員Eugene McCarthy形容的:「eloquence of a mortician」,像殯喪業者對已逝者一樣,毫無感覺。這句話說得非常殘忍,卻是某些政界看法。卡特說話聲調,沒有抑揚頓挫,他強調一件事的時候,反而是聲音愈來愈小。

其實這些都不是重點,只是花絮。領導統馭方式很多可是好像這卡特,就是不能找到竅門。再加上外在如外表、說話方式、行事不會抓重點,即是抓到,又無疾而終等等,均造成他被誤認為WEAK!

就當時國會結構來看,民主黨兩院都是多數,但是作者有個很有趣看法,基本上老美搞政治的都要了解:「Every one, and every group, want more than they deserve, and demand more than they want.」換句話說,政客政治人物一定得想盡辦法真正了解:倒底該給多少,與其真正需求底限是什麼,這才是個好政客、政治人物。把這條金科玉律轉換成解釋老美選民對國會、總統寶座的支持傾向,就可以看成,選民是基本上不相信政客,要是國會是民主黨佔多數,那選民就要選個共和黨總統,去制衡,正確說是去「保護選民利益,別讓民主黨國會把百姓給搾乾掉!」這,或許是個好理論。同時,自老羅斯福以來,國會幾乎都是民主黨天下,總統自艾森豪到1980年代,則共和黨幹總統時間比民主黨要長。

但是這個時候,還是兩院都是民主黨天下,這卡特混成這樣,實在是在評論者眼中,咎由自取。

(ASI-59)

卡特也不是一無是處,不過這要等一段時間才看得出來。譬如,卡特用人就大量啟用女性以及少數民族像西裔、黑人,作一級主管。好笑就是,1980年競選連任,女性票並沒有自動過去力挺卡特。

不是很奇怪?的確如此。作者角度,這女性票並不像其他特別利益團體票,可以輕易綁樁。女性票自主性表現愈來愈成熟,並不能說卡特特別照顧提拔女性為一級主管,就可以輕鬆轉換成鐵票;不可否認卡特1976年贏得南方各州,維琴尼亞除外,就是得到黑人大力支持。從得到選舉人票版圖上,密蘇里以西,全是共和黨天下,共和黨從那個時候開始,已經醞釀絕地大反攻,鋪下雷根白宮之路;其實是任何共和黨提名人問鼎白宮之路。

從詹森對高華德(後者慘敗)、尼克森醜聞案等,共和黨士氣逐漸從低得不能在低的最低點,逐漸扳回來。

另外,卡特誠心誠意推動Human Rights,這的確對世人有很大影響。同時以阿和談(輩根--沙達特),也在其任內達成。但經濟仍是一塌糊塗,這就是致命傷。也就是雷根名言:Ask yourself, are you better off now than 4 years ago?

同時內閣中,國務卿與國家安全主席不合,白宮幕僚與國會議長不合甚至國會議長稱呼Hamilton Jordan為Hamilton Jerkin等等,再加上所謂社會福利政策,也受到當時工會頭頭制肘。黑人同胞也不高興,即使有位Andrew Young被任命為駐聯合國大使;然而Young到後來還是因為「亂說話」大嘴吧被免職。

在國會方面,許多國會議員曾告訴作者,認為卡特的白宮幕僚非常「脫線」,要不然就是只認為這些議員是投票部隊,會議是會而不議也不決,無俚頭到家。同時這些國會議員根本不會靠卡特,他們競選時自己有一套,再說這卡特聲望這麼低,大概想當也只能幫倒忙!再者議長Tip O’Neill,政壇老手,從國會最底層,一層一層爬上議長位子,Tip對卡特是全力支持,但是卡特太不上道,就在於讓作議長的常常替他收拾爛攤子。Tip認為卡特根本就不懂得與議員打交道,譬如溝通上,本來就是國會議員要的東西,卡特卻大張旗鼓,叫這批議員到白宮去他談他們議員本來就要的,浪費大家時間等等,不勝枚舉!

後來這最後一根稻草--伊朗人質事件,這時候就比喻非常恰當,終於壓垮駱駝卡特之背!

(ASI-60)

卡特的問題實在太多,一般人只能為他緩頰,說他是個好人也就算了。其實他從一個南方的喬治亞州州長,直接就跳到總統位階,人家不免會想,你在喬治亞州的行政管理經驗,到底有什麼多寶貴,可以放大到聯邦政府來,也能有效領導美國?

剩下,大概就是誠實。誠實其實有很多種層次,個人層次,大家沒話說。到政府層次,首先要讓這聯邦政府機制,「誠實」地運作。這種誠實,才是最寶貴、最有價值的誠實,而不僅囿於個人層次的誠實。管理人的誠實,的確建立在個人基礎上,但是,畢竟不同。愚見以為,這就是卡特的真正問題;不能領導這政府「誠實」地運作。這我的定義就是,當初這些部會設立主旨,以及過去有效運作方式,你,作為一個新來者,要能領導,讓其真正「誠實」地去運作!

前面提到的議員,基本上是種溝通、相處等隔閡,問題不大。這些都可以克服。但是終端結果,就是你卡特政府到底能端出多少通過的法案,這方面,卡特表現就乏善可陳。譬如沒過想通過的法案:SALT II、稅改、全國健康保險、社會福利修正案、能源動員委員會等等。這就代表,很多該做的事,都沒有兌現,也就是成型為長長久久的法案。這卡特不能通過這些法案,別忘記到底是誰在掌控兩院?不就是自己民主黨?但是有件事可以看出這國會議員、參議員等,根本就不買卡特的帳,卡特兩次否決案,都被民主黨國會給駁回,這就看得出卡特是多麼的被同黨同志瞧不起!

愚見以為,要是卡特民意支持度高,選舉時不就成為議員、參議員要想抓住的「coat tail」高民意的大衣尾巴?所以,到底是民意先還是政績先?也就是高民意造就了政績,還是政績醞釀高民意?搞政治的,看起來是雞與蛋孰先的症候,其實,全國給新上任總統的「蜜月期」任期的前六個月,這,就是最大原因。給你時間,培養建立有效施政的基礎,同時,此六個月一過,對不起,沒有下一個六個月等著你!

當時問題實在太多太複雜,又來得太急,說穿了卡特及其班底,根本無法解決。

(ASI-61)



台長: tandie
人氣(2,48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歷史 |
此分類下一篇:America in Search of Itself 讀後感(III)
此分類上一篇:America in Search of Itself 讀後感(I)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