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2.11“三塊趴趴走”一行二十來人搭火車從八堵轉平溪線來到基隆河瀑布群的起點-嶺腳車站。這一天我們的走動範圍從嶺腳寮、平溪、一直到平溪火車的終點站-菁桐坑。
嶺腳的老地名在地人稱為「嶺腳寮」,顧名思義是早年溯基隆河上源到此地拓墾的先民,有一群人就在此地的山腳近基隆河河岸之處,發現一河階平坦台地之後即安頓下來。因而他們居住所在的聚落空間印象,就是由寮居茅屋群落在山嶺下所構成的視覺想像而來。
循平溪線從嶺腳寮向西一站即平溪鄉最大聚落群所在的平溪村,平溪村位於基隆河從薯榔村分水嶺發源之後,在石底以下所開展的大面積河階台地之上,早年由於土地開墾便捷,自然而然就群集成此一山城的政、商中心所在。而石底地名的由來乃此地位於基隆河上游段的山地及谷地;在此,河谷狹窄,作東北東至西南西走向,從石底村以上的2.5公里河段,基隆河呈乾涸狀態,石頭暴露於河底,故名之。
至於菁桐其舊名「菁桐坑」,乃乾隆年間泉州人李大青率眾所闢,早年此地多野生菁桐樹故名。至於基隆河上游一帶植群繁茂的藍染植物「馬蘭」有一庶民稱呼叫做「大青」,是否為早年此地先民在發展出盛極的染料產業後,為紀念拓墾頭人李大青而名之則不可考。蓋「青」者就是靛青色,在我漢族的色彩概念中俗稱為「藍」色,而大青其意引為深藍色之意也通,因為馬蘭所製成的藍色染泥是極深色調的靛青。

日據時期台北帝國大學學者淺井惠倫曾說:「地名,是探究地方歷史的敲門磚,一地之名就好比人的身份證明」,誠哉斯言!不過,當年有良知的日籍學者縱有學術良知,終究還是無以抵擋其統治階層所制定的同化政策,1920年台灣總督府即以行政改革之名,將台灣許多鄉土地名予以更改,其想要斷絕殖民地人民共同歷史記憶的目的可謂昭然若揭!因而,我行腳於鄉土之上,對於這島嶼上的鄉土地名探究總會列為認識一地之開端,更視之為首要。
其實,平溪我是極熟悉的。此緣由於我對河川地形以及地質探究的喜好,而基隆河在我心裡是故鄉的冬山河之外,我最熟悉也有著深深情感的河川了!我在台北生活的時間算起來比在故鄉的時間久多了,從18歲到現在,屈指數來竟也將近30年!巧合的是,我的居家與工作幾乎都近基隆河。並且這些年來帶著大、小朋友奔馳在城鄉與野地裡從事戶外生態旅遊與教學,基隆河全流域的生態觀察與人文探索是一條百走不厭的路線。至於我個人的生態攝影興趣,每一次來到平溪一帶,總會遇有驚豔的邂逅。這一趟趴趴走行前我即對平溪的天燈暗暝有著高度期待………。這兩天將所拍攝的影像彙整之後,連同本文一起掛上部落格,提供同行友人回顧,未能同遊的朋友則敬請雅賞。
為文之際深覺一難,難在於對平溪山城印象能著墨的事太多,在我彙整照片時即知,若要盡情發抒則恐難以收筆!怎麼說呢?前天當大伙下車之後即順路下到嶺腳瀑布所在,正處豐水期間的瀑布顯得甚壯觀,我在心裡即想著平溪至三貂嶺間,大大小小的瀑布的順流排序,想像它們在景觀上差異所連結地殼運動、地層、岩性等內、外營力因素所串結而成的地史故事。如果是在戶外生態教學的情境下,我一定會導引大、小朋友們看「風景」而我說故事,而這故事一定是長長一串。因為我的缺點是經常要「好為人師」。然而我行前即一再提醒自己,「三塊趴趴走」的組合目的是假日行腳健身,大伙一起在山裡水邊吹風探景即是一樂,切勿將行程弄得像似戶外教學,太多的解說恐壞了人家出遊的玩興,那就罪過了!於是乎我和大家一樣,就踏著輕鬆愉快的步伐,走了一天的路也隨興拍攝了一些植物、地景、以及夜空下的平溪天燈。就將我的所見所思寫在在一張張所拍攝的影像註記中了。

而此行沒能見到,也再也見不到的,是菁桐火車站旁賣手工包子饅頭的老先生了!之前每一回帶戶外教學的前一天,我會電話通知老人家多做一些饅頭包子,而幾乎每一回帶去的朋友都會將老人家的當日生產買個精光。前天適逢平溪天燈節慶的熱潮時間,心想著不用通知倆位老人家了,近期他們的生意一定忙翻了。誰知在熙攘的小街中獨不見老人家開店做生意,好友三元昨日特再前去,卻僅見到老太太…..
“阮老ㄤ舊年過身去也,剩我一個氣力毋夠揉麵….” 老太太告訴三元。
而三元建議她可以做一些省力的麵品來賣,生活也比較有議量。老太太是這麼回三元的;
“毋好啦,厝內無清氣(服喪期間),做給人吃不好,做來拜神不敬”
當昨天我和三元在汐止土地公格(菁桐古道平溪與汐止交界處)會合,兩人同行下山,三元告知我此事,我一路默然想了好一些往事..。
回想著第一次帶人去老人家店裡買包子饅頭的情景….、回想著將老人家的包子饅頭收括一空時,老人家臉上的欣悅表情、回想著老人家硬是不收我錢要塞給我幾個包子的情景…。
我知道再也吃不到一個五塊錢的手工包子饅頭了!對我而言,「五塊錢」所代表的是一個舊有的社會價值意涵,那個時代的人包括做生意的;多數是不貪不取、童叟無欺、不會妄想一夕致富,這是一種根深蒂固內化於人心的價值!而我知道菁桐坑手工饅頭老先生的逝去,彷然就在歷史時間的刻度上畫上一個句點!我「佇立」在這個點上回望過往的時空,順著歷史時間進程回顧我所認識的平溪山城。
其實,多年前我循著基隆河來到這山城為的是一探這河的前世今生,當初依著文獻所載想探一探此地的河階地形,不料怎麼找就是看不出河階所在!意外的收穫是穿遍了這山城的街坊巷道。最讓我愜意的是循著鐵道漫步了,曾經在某一年的中秋前後,就在平溪往菁桐的半途,被瀰漫整個山谷的野薑花香給強留住了腳步,已經忘了我到底在那兒流連多久?後來對地形地質懂得漸多,喜歡從菁桐開始一路看著那兒的岩層在時間裡所歷經的鬼斧神工,三元經常向我提及的石筍尖正是一個典型,那就是美麗的單面山!

除了美麗的山河之外,這山城和善的人是我喜歡與之親近的主要原因,這兒的人口組成變動極少,多數平溪人的先祖來自閩南泉州,安溪是早年移民來源的主流。這些安溪人或因為乾隆年間才來,來得晚就佔不到平野沃壤,也就只好往山裡走。或也因為他們在唐山原鄉即是山居之民,基因的DNA鏈結遺傳了祖先的山林天性!無論是何因素所致,從原鄉來台之後闖進平溪山城是一個命運的偶然,原本以為就是靠山種作過活,沒料到連從原鄉帶來,主梗會牽紅絲的芥菜在離開原鄉之後都會變了種,這芥菜只存在老人家的記憶裡了。這兒的人們在時代變遷的洪流裡,活命憑藉著實是翻轉了好幾回;從挑著藍染泥醬的扁擔步履搖晃到礦坑裡的暗無天日,而當盛極一時礦業蕭條之後,昔日繁華也隨著人口外流一哄而散!任誰也不會料到,當年因守望相助之需,為防山賊而約定成俗的「孔明燈」竟成了平溪在繁華退盡之後的另一盞「光明燈」!每年元宵節的繁華景象,恐怕不是舊時山賊劫舍橫行之時,縮抖在牆角放天燈以求助活命的人們所能想像的吧!?
五塊錢的包子饅頭已成絕響!而基隆河的流水依舊會在時間裡繼續向前,期待滿載祈福的天燈能照亮這山城的天空,年復一年….,天佑平溪!也祝福我的好友,來自平溪山城的優秀子弟林三元;我喜歡平溪山城,有一部分是三元來自這純樸之鄉。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