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10-22 04:13:32| 人氣6,87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 (讀書摘要)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顧燕翎主編 作者:林芳玫、黃淑玲、鄭至慧王瑞香、劉毓秀、范情、張小虹、邱貴芬、顧燕翎 出版/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女性主義一詞源於十衷世紀法國,意旨婦女運動,近兩世紀之內,因使用廣泛,而被賦予不同意義。至今心人傾向於把女性主義看做是為了中止女性魏會生活中的附屬地位所做的一力。換言之,女性主義之產生謹於人們主觀上感受到男女不平等女性受壓迫,而企圖以行動謀求改善。事實上,不平等或受心皂的現象一早已客觀存在(溺嬰、賣女、毆妻等史實可為證),但若非人們主觀上感受到不公平或不願忍受,否則不會主動求變。同時女性受至幢制的起因是人為的、制度的,而非生物性的,才可能以人為的力量加以改變。
女性主義理論便是在:
一、 描述男女不平等的現象,或女性的第二性處境。
二、 以女性觀點解釋其原因。非女性主義的學者也曾經注意到兩性社會處境和心理狀態之異,但他們往往以生物決定論(女性先天有缺陷)或交換理論(女性為了延續種族而自願放棄自主性以換取男性保護與供給)來解釋,而導致女性地吐無法改變或不需改變的結論。女性主義者則著眼於社曾文化因素的分析,使得改革顯得不僅可能,而且可欲。
三、 求改善方法。女性主義者根據各自對人性與社會的理解和期盼,提出改革方案,以達至兩性(或多性)平等或一放的目標。
四、 進而探討根除宰制與附庸的權力關係,建立平等共存的新文化、新社曾。
自由主義(個人主義)女性主義不僅在時間上是所有女性主義流派的起點,在理論上也是其他各派的出發點或修正和一的對象。十八世紀歐洲的女性主義者因為新資產階級男人反抗君權的啟發而開始質疑男權的神聖性。自由主義崇尚理性,主張人之為人是因為具有推理能力,而非因徒具人之形體,所有人在接受教育以後都具備同等的理性,故應平等對待。同時早期的自由主義者相信,個人能夠基於理性,為自已作最好的決定,所以主撕合予個人充分自主權,追求自我利益,個人意志不從屬於他人(如君王),個人自由刃不受他人干涉;國家對個人保持中立態度,保障人人平等機會以及個人的人身、財產、自由;而且國家的權力只在公領域運作,不應涉入私領域。不過他們論述中的個人往往僅指特定、階級的男性,女人仍被視為附屬。
自由主義女性主義 代表人物:十八世紀英國的烏絲東奎芙特( Mary WolI stonecraft )、十九世紀美國的芙樂( Margaret Fuller)、十九世紀英國的米爾(Johlw Mill).當代美國的復瑞丹(Betty Friedan)等代表人物,他/她們將自由主義的理念推及捻婦女,強調大擭不分哇別大气匱人亦具有理性思辨能力夫男女不平等是習俗以及兩哇差別教育造成的,為了消弭人為不平等,應給予女性同質的教育;同時由於在興趣、才能方面個人差異遠大於哇牙嗟異,女性應有充分租平等的機會心,以便人盡其才,為社曾提供更充沛的人力資源,提高競爭力;此外,法律應不分性別,男女一視同仁。台灣婦女運動在七0和八○年f髁受自由主義女性主義的影響,像「先做人,再做男人或女人」、「人盡其才」,及反對婦女保障名額、修一律中的性別歧視等等主張都十足展現無視差異,追求平等的精神。
但其他流派女性主義者對此派的批評如下:
一、 過分崇尚男性價值,重視心智勝情感、身體
二、 強調個人先奐社會,忽略了個人生活於社會一之中,即使山生前即被社會關係左右(例如女胎被墮);
三、 抽象的、形式的平等未顧及個人因種族、年齡、性別階級之異而產生不同的歷史、社會關俐x及不同的需剌咱旨力。


發生於十九世紀的工業革命和法國大革命造成了人類歷史驚天動地的大變化,也促生了追求平等、互愛、共享的社會主義思想,早期的社會主義女性主義思想的代表人物為德國的比柏(August Bebel) 美國的紀爾曼(Charlot比Perkins Gilman).俄國的柯崙泰(Alexandra Kollonta I )等,他/她們主張入一會為一有機整體,互相依存,所以應以合作的集體主義取代自私的個人主義;婦女應從個別的家庭中解放出來,直接與社會生產工作,成為社會一份子,不再依賴個別男人;婚姻應以個人情慾為基礎,而不再經濟的、社會的、消費的單位;並且以集體化生活取代私人家庭和家務。
英國一社會主義為重點,介紹(Robert Owen)湯姆士(WilliamRxompson)的廢除私產、提倡情愛自由等主張,和一社曾主義運動未克的公社實驗。馬克思主義者以為早期的社會主義過於樂觀,譏之為烏托邦,因此在二-t世紀初期的中文譯名為空想社會主義」。馬克思、恩格斯等人以「科學的」分析方法,特別是歷史唯物論(hi stori cal otaterialism) 突顯人的生物性和社會性之問的辯證關係,說明人性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特定歷史情境、生產活動中形成的,並且強調階級社會對個人意一態和日常生活結構的影響,這些觀點對女性主義者有重要啟發。
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被其他友性主義者批評為經濟決定論,並且全然忽略人類的再生產活動。不過馬克思對自由的定義:不僅是消極的不受干頊,而且意含個人物質條件方有能力行使,,對當代自由主義女性主義發生重要影響。

存在主義發展於二次大戰之後的法國,其功能在建立劫後餘生的自信。沙特主張,個人在本質上是自由獨立的,尋求自由的過程中,他會遭遇其他人,其他人亦有其自我意識。個人存在他人的意識中,因而對對方而言,他是叫客體,所謂客體是具有固定特質( ident ity ),而非全然自由的。個體經由不完全認同那個固定的質,永遠企圖超越它去探索新銳而保持自我的獨立性。因此在每個自由主體之間存有無可避免的敵意,彼此視對方威脅了自己的自由,為了克服對方的威脅,他設法去使其臣服,否定其自由,使之成為一有固定特質,相對於自己而存在的客體一他者。波娃應用這個理論來論男女的相對關係:在人類早期男女的自由之戰中,女人受到身體的拖累而失去了自主性,變得因男人而存在,以後一代接一代的女人都沒有牢牢守住自己的自由,而自認失敗,因為女人沒有克服敗績,而使得失敗顯得難以避免,沒有任何改變的可能。可是波娃否認所謂女性特質是天生的,作為叫自由的主體,她可以定義自己波娃否認所謂女性特質是天生的,做為一個自由的主體,她可以定義自己的內涵。然而即使第一波婦運在波娃看來,也沒有發揮女人的自由,她們所締造的改變不過只有象徵性的騷動,她們所得到的不過是男人願意給的,因而仍然是被動的接受者,由男人定義。因此她主張女人拒絕傳統女人角色,自由獨立生活,也因而被批誡邑於認同男山扶及對婦女的真實處境歷史了解不足。
基進女性主義之所以基近是因為主張女人壓迫是一切的最根本形式:
一、 產生的時間最早,早到個人出生之前,早到家庭制度形成之初。
二、 流傳最廣,父權體制在當今社會無所不在。
三、 即使消除了階級,深刻的內化作用仍使得女性的受壓迫難以根除,這在過去的共產國家內可得印證。
四、 因為最深、最廣,所以引起受害者質、量方面最大的痛苦,但戲旦者及受害者卻可能習焉不察。
五、 對女性受壓迫的了解有幫助於了解其他形式的壓迫。

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在七○年代被基進女性主義者,米列、費爾史東等人,批評對女性不利,因其強調男性生理差異,並且以男性的心理特徵做為己、理分析的常模。不過,另一些女性主義者則正面地使用了佛洛依德的理論,她們分析社會性別常模影晌力如何加諸於嬰兒並建構人類心理。如,研究母職( ototherhmd )和人格發展之聞關係的丁思坦( DorothyDinnerstein)從母親(女性)獨擔育幼工作,成為嬰兒生活資源的唯一來源和愛及情緒投射唯一對象,到成年男子自然的占有懼恨情節,而主張以男女共同育兒來化解敵意。喬得羅( Nancy Chodorow)則以客體關係理論(object relations theory)來改寫佛洛依德的社會性別認同的概念,米契爾(Juliet Mitchell)主張,佛氏的理論經過拉岡去除其中的生物決定論之後,可以被女性主義用來建構性別主體,讓人們看到,唯有在強制性別分化的文化中,闈割情結才成為成長過程中不可逃避的階段。其他女性主義者,如哈定(Sandra Harding).弗- (Jane Flax)等人也都有效地運用精神分析去探索男性文化特徵和解搆男性氣質。
法國的精神分析女性主義,雖然在美國被稱為法國女性主義的諸多作品是否可稱為女性主義,作者本人(如克瑞絲緹娃)和許多其他人(如西蒙波娃和澳洲的Denise Thanyn )都表示疑義,我們仍將此章列入,因為這方面的論述目前在台心術界方興未艾。劉毓秀從佛洛依德對性與性別的分析著手,引入拉岡的語言分析、鏡像期理論,接下來探討克瑞絲堤娃( Jululja Krjsteva)的主要概念,如容納處( chora) 先於一切象徵功能的符號空間、母子調係、以及超越常模的愉悅( jousance )等。最後談到依蕊洛萊( LuceIrigaray)如何反駁佛洛依德和拉岡的陽具欽羨、亂倫恐懼、性愉脫等理論,以及依蕊格萊主張的自體快感(autoeroticism)、多重性感覺(multiple sexuality)及其與女性語言的對應關係,而歸納出象徵體系非一的觀點。
二十世紀的社會主義女性主義深受基進派和其他流派影響,一方面補充馬克思主義對再生產部「一之不足,以歷史一論來探討女性受壓迫的原因,也將階級觀念帶入性別體系分析之內。范情採用雙統理論和統合系統理論的肌來分析社會主義女性主義,前者以米契爾和哈特曼(Heidi Hartmann)為f壞,基本上認為資本主義和父權為兩套社會關係,餵不同利益,二者互一合推助不同階級男人之問團結,掌一人的勞動力,因此我們需要分別分析資本主義和父權體制,以及二者的辯證關係,以便破解婦女受壓迫的原因;統合系統理論則以楊(Iris Yamg)和傑恪(Alison Jagger)為代表,她f朧合資本主義和父權為一個統合的概念來分析婦女的處境。范情介紹了楊的分工分析、傑格的異化生產理論,並且對社會女性主義所關注的主要議題,如家務勞動、鸛勞動、階級、女哇自覺等欄洧詳紼寸論。社會主義女性主義追求的改變不只是全新的、平等的社會制度,更是意識結構、本能需求的根本改變:使人的本能由宰制和剝削的慾求中解一來,不只利用生產力削減異化勞動和勞動時間,並且以生命本身為目標,使知性和感性都得到充分開發,讓人類自警旬享用自己的「生存」。所以新馬學者馬庫色(Herbert Marcuse)將婦姍刎鋤視為當前最重要的社會運動,他並且預測,婦麒有演化成相當澈底的政治運動的潛力。
女同志勵可以心女性主義中最基進的行動,對女同志而言,對女人產生情慾已不只是性偏好,也是自覺的、政治的選擇,用以澈底挑戰異性戀體制的「正常性」和異性戀關係中的男性主控權。女同志以女人愛女人、女人認同女人的行動來擺脫男人的控制和定義,不再以男人為中心,也以女同志理論激發人們對性與性別、自然與文化的重新思考。張小虹介紹了女同志理論的概念剽苒:女同志與女同性戀之差異、止會性別與性綱叉向的差異、本質論與綑籲侖之爭,以及重要理論家,如朧(Andrienne Rich)羅得( Audre Lorde )、魯冰、巴特勒等人,並論及台灣的女同志運動現況。
一到七各章所介紹的女性主義概括而言大致產生於西方白人中產階級的文化之內,難免有種族、階級、國家利益的盲點,因此自自一九八零年代起受到美國黑人以及曾被殖民的英語系統國家的女性主義者批判,稱這種以西方經驗為中心的觀點為帝國主義女性主義,不僅將婦女視為一元化之群體,忽略了第三世界被殖民的歷史處境以及婦女之間不同的政經利益,也無視前殖民時期第三世界國家中已存的男女平等思想,將第三世界婦女視為純粹的受害者,不具任何反抗精神,而過分強調性文化(sexuality)。她們認為對第三世界婦女而言,女性主義以性別抗爭為焦點的作法窄化,爭取男女平等應同時對種族歧視和經濟壓迫,方能達到全面性的真正解放。美國黑人女作家沃克(Mi佬Walker)並提出以婦女主義( womanism)取代女性主義。第八章中所論的後殖民女性主義在其他書中稱為第三世界女性主義,邱貴芬介紹第三世界女性主義者如莫汗娣( Chandra Hohanty )等人對「姊妹情誼」等概念的批判,指出女人之問的種族、階級、引起的差異不可模糊處理,她並且從後殖民角度種新思考國家和身體等議題。

生態女性主義雖是一種古老的生活態度和實踐,卻是叫固八○年代嶄新的名詞i瞰會勵,源起於亞、非、歐各區的秘也區性的婦女自主性的行動,有時被稱為第三波婦運。生態女性主義在埋論上織吉各流派女性主義對人與人、人與自然之問宰制與附庸關係的檢討,批判啟蒙運動後歐洲文化所衍生的男權至上和人類中心思想,抗議其製造的生態災難進而以具體行動防止環境破壞,追求世界萬物的永續共存。反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模式與商品邏輯,主一合生產與消費,以達到去工業化和去商品化的目標,她們強調身體力行社區改造的重要,不僅在行動上實踐生活環保和參與式民主,也堅持以行動來體現其價值觀:互助、關愛、非暴力、非競爭、普遍埋參與、整體性思考等。生態女性主義的保育觀黜與深度生態學( deep ecolcgy)有許多交集,但是對主流的生態保育運動仍保留不同立場,對其中的男性中心思想和性別歧視不予苟同,她們主張個人和政治層面的權力濫用所導致的人際壓迫和壞境破壞,必須從個人和政治層面,兩方面雙齊下,加以改,才能挽救人類和萬物共生的地球免於毀滅。
女性與媒體再現一女性主義與社會建構論的觀點
著者:林芳玫出版者:巨流圖書公司

第一章 媒體與社會:多重真實的再現與詮釋
第一節問題意識:媒體與社會真實的關係
一、 不論是兩性關係的行為與現象本身,或是媒體對它的呈現,遠足媒介閱聽人對媒介的反應,這其中都包含著結構限制( strvctural constraints )與個人行動力( individual agency )的雙重弔詭,引領著我們發揮,社會學的想像( sociological unagimation )去解釋結構與個人二者間的互動關係。
二、 媒體與社會的關係為何?個人與社會的關係為何?媒體與個人的關係為何?我們必須先臣問題意識及理論背景上處理媒體與社會的互動關係,如此我門才能進一步了解兩性關係在社會結構與媒體上被處理的方式。
三、 媒體與社會的關係歷經反映論(reflection)、再現論( re-presentation )、類像論( simulation )三種主要的解釋觀點(張錦華,1994 : 5-10 )。反映論是歷史最悠久、看法也較簡單的觀點。反映論認為媒體有如一面鏡子,反映出社會現狀;社會有什麼,媒體就反映什麼。在實然面上,媒體常被反映論批評為哈哈鏡,它們反映的是扭曲不實的現象。這樣的批評意味著社會是一種客觀、自給自足的存在實體,媒體可以經由準確的表達方式將它忠實地反映出來。
第二節 客觀真賓、主觀真實、與象徵真實
一、從現象學的觀點而言,客觀、主觀、象徵真實三者具有互相影響、互相重疊的辯證關係。客觀真實是指經長時間歷史沈澱或是制度化、正當化而形成被人們視為理所當然的現象,而客觀真實必然已經存在於符碼(象徵真實)之中,才得以被保存、流傳、學習。而客觀真實也必須被人們的主觀意識所接受內化,再用個人行動表達出來。媒體真實建構的重點因而包括:
(1) 媒體如何透過客觀的社會真實來限制或決定人們的行動。
(2) 人們如何透過使用媒體來維持或修改目已所能了解的主觀真實。
(3) 人們如何能以其主觀的意識活動來改變它們所遭遇的客觀真實(戴育賢,1994 : 177)。
(4) 批判的傳播研究並非在指出象徵真實有哪些地方扭曲客觀事實,也不是要使人們的主觀員買能百分之百符應客觀真實,而是要能指出哪些既定的、客觀的社會制度違反T社會公平需求的實現,並進而思索人們創造與改變社會制度的能力(戴育賢,1994 : 177)。
(5) 關於強暴的看法,最足以反應客觀、主觀、象徵真實三者彼此互相滲透、互相影響的辯證關係。強暴控訴者如何受到師長、記者、司法人員的詢問與對待?記者與編輯如何以文字及圖像來組織一連串相相關的行動與事件?司法人員調查時要問哪些問題?讀者閱報後會產生哪些疑問及關心焦點?所有的調查、所有的質詢、所有的處理程序….-,全邵集中在女性受害人身上,彷彿只要女性在抵抗強暴時有所懈怠,即表示她自己默許甚或鼓勵男性的主動行為。
(6) 如果我們把媒體現象分成生產者、文本、闆聽人三部分,那麼先前所提出的「媒體與社會的關係」這個稍顯龐大而空泛均問題,就可用較具體的方法來透視社會、媒體生產者、文本、閱聽人這四個分析單位所形成的木種互動關係。客觀、主觀、象徵這三種真實都已然並存於四個分析單位中的每一個。例如,記者對事件的主觀認知來自於對客觀真實內化的結果,記者所寫的報導形成象徵真實,而此象徵真實凝聚T記者主觀意識的投射以及制度化的客觀真實。
第三節:文化鑽石


一、 Wendy Griwold以社會世界( social world )、創造者( creator )、 文化客體 ( cultural object )、 接受者(receiver)四個單位來解釋文化與社會建構的關係。壹四個分析單位及其相互關係以線條來表示,看起來很像鑽石,故而此解釋模型稱之為「文化鑽石」(cultural diamond)。鑽石有多重切面,不同的視角可觀察到不同的切面。鑽石本身沒有所謂正面、側函之分,完全由觀視角度(perspective)而定,而文化與社會的關係也是如此。林芳玫釆用她的模式來解釋大眾媒體,因此把名詞更換為傳播研究與文化研究的慣用語,亦即社會(society)、生產者( producer )、文本( text )、閱聽人( audience ) 。
二、 女性被賦予情感勞動的任務,不論是在家庭裹還是在其他領域,女性均扮演提供情感撫慰的角色,而本身也對情惑有較大的需求。這個現象以正常的管道表達出來,就是賢妻支母、好女人形象的墅造;而其異常面相就是使女性成為男性清慾投射的對象,女性形象也因而成了倩感引誘者。由於男性執行工具理住角色,並因而擁有較充沛的政經與物質資源,而「性執行情感性角色並依賴男性分配資源,性別分工因而不是兩性互補,而是男尊女卑性別階層化與不對等。
三、 吐會結構對兩性關係與媒體文化的第三個影響是雅俗之分的文化區隔所形成的品味階層化。媒體文化分成資訊與娛樂兩固主要領域,前者具有較崇高的專茉聲望與社會地位,而後者則除了少數偶像巨星級人物之外,整體而言頗受輕視。這種文化區隔也存在於媒體組織。媒體不僅有新聞與娛樂之分,新聞又有軟硬之分,「記者與女性新聞通常就被畫入軟性新聞的範疇。而女性閱聽人也被視為較偏向軟性文化。;
四、 文化鑽石的第二個組成要素是生產者。媒體組織的生產者在規範性層汶上受媒介專業主義與專業倫理的指導,這固然有功於媒介品質與形象的提昇,但是如果沒有加入性別意識的考量,專業主義往往在中立超然的外殼下包含著男性中心的俱值標準。I
五、 媒體組織除了少數例外,主要是以商業方式來連作,因此具有文化工業的本質。我們對生產者的研究因而必須置放在整體的媒介政經結構之下來考量。
六、 生產者不一定要限定為媒介組織內部的正式成員。閱聽人與生產者往往具有互動、甚或角色互換的關保。例如婦女團體的遊行活動可視為社會事件的生產者,而此社會事件則以媒體記者為對象。記者一方面是社會事件的目擊者與閱聽人,然後再將之轉化成新聞報導傳達至更多人身上。又如民眾可主動提供生活經歷給電視編劇,編劇再將這些真實故事轉化為戲劇節,這就是(阿信)一劇的靈感來源。因此,生產者與閱聽人並非截然分立的概念,而是具有互動關係的。
七、 文化鑽石的第三個元素是文本,分析要點包括類型特色、敘事結構、符號語意等。類型是文本的分類,這會影響閱聽人面對文本內容時所採取的認知框架。如強暴事件若放在社會新聞版,就會強調其情緒聳動與戲劇性的一面;若以社論形式萊討論,就會涉及公共議題的角度;若出現於副刊專欄,則可諾呈現作者個人立場的抒發與宣揚。
八、 文化鑽石的最後一個分析單位是閱聽人。關於閱聽人的研究取向很多,可在宏觀層汶研究其人口結構(性別、年齡、教育程度、社經地位),也可在極為微觀的層次探討閱聽人的心理認知模式。閱聽人對文本的解讀策略依文化研究學者S, Hall的看法可分為主流式、協商式、抗拒式。林芳玫部分採取Hall的見解,同時也提出規範型、個別情境型、侍構佺這三種詮釋類型。
第二章 女性與媒體:從新聞報導到娛樂文化

第一節 問題意識:自由主義媒體觀及其性別盲點
台灣過去數十年來的政治體系是威權統治,政府若非直接掌控媒體,就是賣極介入或干涉媒體,大大剝奪媒體應有的獨立性。主這樣的青形下,受自由主義思潮影響的新聞專業理念有其重更性,但E目前的整體社會情境下,這套專業主義本身有很多侷限。它,問題如下:
第一、 目由主義與新聞專業理念對權利與權力關係的概念太過簡化。自由主義認為權力運作於不同組織或團體之問,以控制一被控制、壓迫一被壓迫的形式表現出來,如政府控制媒體,或是政府控制人民。被控制的一方因此有權利、有自由來反抗。在政府、報業、人民的三角關係中,報業自認為是政府執政的監督者。然而,如傅科及多位後結構主義學者指出,權力的運作如同毛細孔或微血管作用,滲透到社曾的每一個角落,也滲透到個人的意識、潛意識、自我認同之中。我們都被權力所滲透,也積極主動的參與投入這整套權力關係網路中,我們使用所使用的語言就是最好的例證。例:媒體在報導女性時,常使用輕鬆、開玩笑、親暱、輕浮的字眼。不管是在性別議題或足共他谷万面,媒體都主動積極的發揮力量,形塑讀者的認知。
第二、 自由主義這種簡略的權力關係也使得「人民」或「社會大眾」的概念跟著簡化、一元化。但事實上所謂「人民,或是社會大眾」並不是單一和諧的群體,也不是完全獨立的個體所集結起來的綜合體,而是由性別、種族、職業、地區等多項因素互相影響的多元群體。政府一人民一報業這樣三足鼎立的慨念,簡化彼此之間的權力關係,把新聞業某方面的力量(監督政府)加以誇大及理想化,對它自己其他方函的影響力一藉由文字與圖片符號形塑意識與認知卻又加以漠視或淡化。例如,張錦華以女性在報紙各個不同版面出現的形象為例( 1994 : 134-138) 認為要聞版面中人數稀少圴女性參政者仍不免受到記者對其穿著打扮品頭論足;婦女版則強調家庭主婦的形象;影劇版以性感尤物的形象出現;廣告中的女性則為點綴品與性商品。此外,媒體本身以廣告收人來維持其營運,因此當前媒體受到的壓力來源並非政府而是商業利益。
第三、 自由主義的前提假設是對抗威權政府的干預,保持媒體自身的獨立自主性,並自視為立法、行政、司法之外的所謂第四階層,扮演監督政府的功能。然而,誰又來監督媒體這個力量益形膨脹的第四階層呢?媒體在對抗政府的干涉之餘,是如何面對其媒體內部組織本身的種種矛盾、衝突、問題呢?在政治民主化之後,政府對媒體的干涉已非最迫切的問題,而是商業利益與文化迷思的影響。文化迷思使得新聞以「軟」、「硬」之分,由軟硬之分進而形成一套評斷新聞題材優劣、高低的價值觀I。女性相關的題材通常分佈於所謂軟式聞及非新聞版面,如家庭版、影劇版、醫藥版。家庭、影視、休閒這方面的版面不受專業重視,沒有專業主義的保護,當須赤裸裸的面對商業勢力,有版面廣化之嫌。此外,由於家庭、影劓、娛樂受新聞專業的歧視,婦女問題、文化:化問題、國民休閒或健康問題都淪為私人領域中的小事,被矮化貶抑,無法從公共政策等宏觀的角度加以檢視。
第四、 大眾傳播業最嚴重的矛盾之處就是:一方面和商業利益掛勾;但另一方面又要撐著精英文化及【業主義的尊嚴及面子,於是乎把整個領域一分為二,硬式新聞及精英文化的領城理女性的參與有限,而這個領域是資源、聲望、地位的所在。至於其它的領域一所謂軟式新聞及娛樂一則任由商業、暴力、煽情的勢力泛濫,為整個媒體帶來利潤,而其從業人員有不少女性,卻又得不到專業認可。
第二節 女性與新聞報導
女記者對新聞工作有怎樣的感受、滿意度如何呢?多位學者使用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出頗為類似的現象:女記者似乎比較不重視薪資報酬,但非常介意升遷機會與升遷的公平性,也很目望能對服務機構的報導走向有更多的決策參與權。黃肇珩1985 : 483-9)在八○年代的調查顯示出,近半數女性從業員認為其服務單位在職位升遷時考慮到性別因素,而她所調查的男性主管也坦承此現象。吳麗秋( 1987 )的研究顯下,55%的女性記者覺得女記者接文訓練或進修的機會較男性少,約六成女記者認為她們在現職上沒有發展與升遷機會。羅文輝1 1993 : 83~88 )也指出女記者對升遷機曾與升遷公平性的滿急度低於男記者,但她們對薪資的滿意度則高於男性。林淳華( 1995 : 34 )的調查結果顯示,女性比男性希望在報紙走向決策方面擁有更多參與權;但是在期望人事經費參與權方面卻看不出佺別差異。對於這些現象,新聞從業人員沈怡的觀祭司提佚我們進一步深思(1995 : 142)

第三節 女性與娛樂文化
一、 娛樂是大眾傳播媒介中很重要的一環,然而,於大眾傳播致育中專業主義與精英主義的作用,娛樂節目與其大眾文化一直卡得到應有的重視。專業倫理所能發揮的一點微薄的勺量在這個領域巾更是消失的無影無蹤。
二、 大眾文化充滿性、暴力、煽情的演出,這一部分只能靠政府單位(如新聞局)的管制,新聞局以剪刀及噴霧來官制大眾文化的煽情主義。這是父權體系中規範性(norn1ativeculture )與實用功利取向的文化( pragmatic culture )兩者間的衝突,後者以暴露女性來譁眾取寵、謀取商業利益,而前者則以剪刀與噴霧來維持父權體系中對性的壓列與禁制。於是政府檢查單位定出「三點不露」之類的僵硬條文,而從業者遵守此條文的表面意義,一方面在印刷gQg或聲光畫面上大肆暴露女性身體;另一方面又在所謂重要部位以塗黑、馬賽克等方式加以特殊處理,對女性身體進行二度侵犯,傳統的新閒倫理在這一方函要不然毫無作用,要不然就是以倫理及維護善良風俗之名和汒權體系中的威權統冶結合,壓抑女性身體及性慾的展現,而遘反而又促成大眾傳播業者理直氣壯的爭取所謂「言論自由」。而所謂言論自由的爭議,往往是弓性官員與男性業者(與消費者)的對立,並未照顧判女性觀點。
三、 與女性息息相關的性暴力新聞事件,往往處於新聞與低俗娛樂二者的模糊曖昧地帶。女性做為性暴力事件的受害者,在大眾媒體的呈現過程中,成為窺視意淫的對象。鄧如雯殺夫案為例,此事件被拍成電影在第四台播放,製作單位並強調女主角全裸演出。在這裡我要申論的要旨是:我們必須跳出政府壓迫一業者爭取言論自由這個二元對立,我們也要跳出藝術與色情、或是善長風俗與色情的二元對立。由暴露女性身體所引發的關於藝術、色情、善艮風俗的辯諭都疋仕鬥一1回X璀謫域中進行。
四、 男性的藝術與美學訂出一套呈現與觀賞女性的方法;男性的色青把女性身體物化為男性性慾投射的對象;而父權體系的公共失序與善良風俗則壓抑女性身體的展現。以女性主義的觀點來看,重點不是女性身體可不可以暴露,而是女性是否能成為有尊嚴、有決定能力的主體,由女性自己來決定女性的身體與性慾以何方式來呈現。
五、 林芳玫引用法國社會學家Bourdieu ( 1984 : 352 )關於「文化善意」( culture goodwill )的觀念。 Bourdieu在分析小資產階級( petit bourgeols ie )的文化品味時表示,小資產i級一方面對自己低下的出身感到羞愧,另一方面又在階層爬升的過程中努力的想成為布爾喬亞的一分子,因此他們對菁英文化抱著恭敬、熱忱、嚴肅的態度,兢兢業業的學習好的禮儀、教養、品味,並且急於利他們稅為粗俗或平庸的生活方式劃清界線並保持距離。他們對精緻文化的努力學習被Bour-dieu稱為「文化善意」,而文化善意其實反映了小資產階級的不安、焦慮,以及自卑感與羞辱感。
第四節 檢討與建議
大眾傳播媒體的根本問題是,當初為了對抗威權政府的干所發展出的自由主義傳播理論與專業主義,在現在已有部分不合時宜,有待我們重新檢討。目前的問題除了政治干預外,還有日益膨脹的商業市場勢力,藉日新月異的視聽傳播技術,以越來越精緻、越來越巧妙的方式在大眾文化中建構並擴散某種特定的女性形象。專業主義與專業倫理沒有面對媒體商業化的現象,只能和精英主義結合,畫出一塊特定地盤,在有限範內談新聞專業的尊嚴及獨立自主性。大眾傳播教育尊崇新閒而忽視娛樂,把女性議題排除於新聞之外,以私人及休閒性質目現於家庭版、影劇版、及影視節目中。女性議題與女性文化不受到專業主義的保護,放逐到大眾文化中承受[接的商業壓力。若有幸得到國家機構的支持免除商業壓力,又不免負起政令宣導的擔子。因此我們可說專業主義、精英高級文化、與商業作用三者聯合起來,形成共謀,排斥女性對硬性新目方面的參與,但是又在社曾新聞、娛樂文化、廣告中大量剝利用女性的形象。
針對上述種種問題,媒體組織與傳播教育值得攻進的地方如下:
第一, 專業主義的概念應加以修正及擴充,除了爭取免於玫治干涉外,並應認識的新聞採寫過程及文字符碼本身所建構的權力關係網絡。對於「新聞」的概念應重新檢討,擴大新聞消息來源,增進女性的媒體近用權,處理媒介組織的內部不平等,並且反省媒介符碼的象徵力量所造成的影響。
第二, 「聞與非新聞,資訊與娛樂之間3關係應重新檢硯,以全盤性的角度來看待二者在整體媒介組織中的相對位置受關係。換言之,人力、資源、酬賞是如何分佈的?女性不應過分集中於娛樂節目及廣告中,以被呈現的客體出現。生產與決策部門應有更多女性的參與。
第三, 大眾傳播與大眾文化是每一個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以分析及批判的角度來檢視媒介內容應成為學校通識教育的一部分,這也就是所謂的批判佺的媒體公民教育(Schwochet.al.,1992 ) 。

第三章 社會問題的建構與詮釋:婦女團體如何成為新聞消息來源?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問題賣識:社會問題的建構過程
傳統的新聞學強調以專業程序客觀而準確地反映外在社會現實,但是近年來社會學中的「建構」(social construction)概念已逐漸普及,新閒成gcal因而被視為是下列一連串互動過程的產物:記者選擇消息來源、編輯在報社組織內部的工作方式、新聞撰寫的格式、社會整體的文化情境與政治意識形態。
社會問題如何浮現並成為公共議題的一部分,可從社會建構論的觀點研究。本文採取Hilgartner & Bosk ( 1988 )所提出的「公共場域模式」( public arena model )來解釋社會問題的形成與發展。其次,我使用Gamson ( 1989 )所提出的「媒體包裹」( media package )來分析媒體如何選擇性地呈現社會問題。
一、 公共場域
Hilgartner & Bosk認為存在於客觀世界的社會現象五花八門,無奇不有,但必須經過人們挑選、定義、詮釋,並形成公共討論,一個特定的社會現象才會形成社會問題。亦即,社會問題不是自然存在!而是行動者在公共領域內建構的結果。Hilgartner & Bosk對社會問題的定義如下(1988 : 70) :
1、 一個社會問題是一種想像的情境(putative situation),經由行動者在公共論述的場域裹標籤為「問題,,並視為對社會有害。
2、 社會對某個社會問題的重視程度並不只和問題的客觀內容有關,也和集體定義的過程有關。
3、 一個社會問題的「成功」與否,視其在公共論域內所受到的注意力。

由以上的觀點可知,如果不是某些行動者積極鼓吹,社會犬眾不見得會意識到某些社會現象的存在,更不會將其視為有害的社會問題。
Hilgartner & Bosk所提出的公共論域模式包含下列六個組成要素:
一、 社會問題的群體( population )
二、 制度化的場域;
三、 場域的承載力( carrying capacity ).,
四、 篩選原則( principles of selection )
五、 不同場域之閒的互動與回饋;
六、 操作者( operatives )
二、 媒體包裹
Hilgartner & Bosk對公共場域的討論包含了媒體、立法機構、政府部門、基金會等多種機構, Gamson則完全針對媒體研究社會議題在媒體中發展「生涯」( career ),並探討二者的互動方式。 Gamson提出「媒體包裹」(media packag)的概念,強調一個社會問題若想得到媒體長期的關注,必須包含下列要素,共同組成一套完整的包裹。這些要素包括:詮釋框架( frames )、象徵( symbols ).故事場景(scenario) 。
三、 人、媒體、社會問題:公共場域模式與媒體包裹

本圖係作者自製,概念來源Hilgartner & Bosk (1988), Gamson (1989)。
第二節 婦女團體如何成為消息來源?

第三節 結論

台長: 菲歐娜
人氣(6,87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關於台灣文學 |
此分類下一篇:我們一起走走看(戲劇表演賞析)
此分類上一篇:陳玉玲月亮的河流 詩文賞析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