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愛情的表面張力:楚浮《夏日之戀》
文/徐明瀚 2014.07
1907年,法國小說家亨利-皮耶˙侯歇居德國,認識了猶太作家佛航士˙赫賽勒,他們兩人私交甚篤,無話不談,甚至伴侶也可以交換。1953年,74歲高齡、時間無多的侯歇,寫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本小說《居樂與雋》(台灣翻譯為《夏日之戀》),書中的居樂就是赫賽勒,而雋則充滿了侯歇的影子,故事裡交換的女人變化萬千,雖然那位第一女主角和真實人生中的名字可能都是一個同叫做凱茨的人,但這部作品渾圓而乖張的表面卻至今難以讓人戳破。
1955年,法國電影導演楚浮讀到了《夏日之戀》,他於是在1961年拍出了同名電影,但在電影問世時,1959年去世的侯歇已沒有機會看到。唯獨女主角珍摩露是小說家所認可的,是導演崇拜的,於是這位在故事裡來自柏林、自比拿破崙、形象酷似小說中希臘半島上帶有神祕笑容的雕像,被居樂與雋等人迷戀、臣服著。對於這群「在愛情裡面的國家主義者」或性格如狂風驟雨的凱茨,導演只能用儘可能乾燥的鏡頭表面去迎接。
在某一年夏天,詩人夏宇開始動手翻譯了侯歇的《夏日之戀》,是因為她從二十出頭歲便開始在台北、巴黎分別重複地看這部電影,莫名地喜歡,想弄明白。她曾得出她翻譯此書的心得說道:「句子在表面處停住,影像也在表面處停住」。
情場如戰場,在戰況激烈的愛情關係中,小說家、導演和詩人還有時間慢條斯理地用文字勾勒所有的愛意的脹滿與妒恨的湧現嗎?沒有,就像是所有的花朵都凋謝得差不多的所謂盛夏,一定和繁花綻放的濃春不同。創作者必須把握時間,用最健的筆、最準的鏡頭和最精省的語言,把浮於人心上的所有愛戀或自憐留在最具張力的表面,而對侯歇、楚浮和夏宇來說,就是用「電報體」完成的《夏日之戀》。
適逢這部小說譯本在今年夏天再版,府中15主題影展《夏日電影紀事》,連同多部以「夏日」為題的電影,也將會放映兩場的《夏日之戀》(7月9日與7月30日晚上7點),於是,居樂、雋、一些女孩和凱茨的故事,將以不高不低、全然而適切的表面張力,呈現在我們眼前。
2014.06.28-2014.07.10 新北市˙府中15紀錄片放映院
府中15七月主題影展《夏日電影紀事》
(本文原刊載於《小日子》2014七月號[我們想看的電影:徐明瀚推薦]下欄)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