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4-04 23:16:14| 人氣1,406| 回應3 | 上一篇 | 下一篇

凍漲的油價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中油及台塑石化自去年11月以來,遵循浮動油價機制之緩和機制,
當油價持續上漲累計達12%,即凍結油價浮動,迄今已四個月。
當時設計緩和機制凍漲油價,認為國際油價大幅上漲,祇是短期現象,
撐過一段時期後油價即會回跌。
但四個月來國際油價不跌反漲,每桶突破100美元大關;
而且根據美國能源部日前預測,今年西德州原油平均每桶價格高達94.11美元。顯然高油價是長期趨勢,油價凍漲是否合理,已成為各方極為關切的焦點。
去年凍漲油價不可否認是選舉考量,大家都認為大選落幕後會解凍,
未料選後第一天上班,行政院在主管機關經濟部不知情下,
斷然決定繼續凍漲到520,社會譁然。首先台塑石化不能忍受虧損,
自開始汽油每公升調漲2.8元,於是大家都到中油加油站加油,
幾天來中油加油站汽油發油量增加三成。在售價低於成本多賣多虧的壓力下,中油董事長及經濟部長先後晉見行政院長強烈建議解凍油價,但遭拒絕,
顯然看守政府要將爛攤子丟給新政府承接。

凍漲就是管制物價,在各國歷史上沒有成功的案例,
最多只是短時期緩和一下物價上漲,時間一久其後患無窮;
僅就凍漲油價而言,其負面影響至少下列五端:

一是惡化財政赤字;油價未能適度反映成本,連帶電價也凍漲,
中油、台電兩公司虧損擴大。據經濟部估計今年該兩公司虧損將超過2,000元,不僅信用評等降低,利息負擔亦將增加;目前政府負債已超過4兆元,
國營事業的虧損,將使政府財政赤字更形惡化,國際競爭力的評比,
將更下降。

二是劫貧濟富,不公平;行政院長張俊雄本周二在答復立委質詢時強調,
凍漲是顧慮到整體經濟市場穩定及國家整體利益,美其名是照顧弱勢族群。
但實際上,中油台電虧損造成國庫損失,等於是拿全體納稅人的錢,
補貼用油、電大戶,與劫貧濟富何異,公平嗎??

三是能源使用效率降低;國內油價長期偏低,不利能源效率的提升,
1980年以後,至政權輪替前的1999年達到高峰,由於核四電廠的停建,
導致2001年經濟淪為負成長,能源生產力指數大幅下滑;
近年雖有回升,但仍未恢復政權輪替前水準。因而導致能源使用量大增,
加以石油價格的大幅上漲,致使能源進口負擔比率加重。
台灣能源進口支出占GDP比率,自1999年的2.5%,2007年躍升至10.1%,
八年內增加三倍;能源進口負擔比率及其增幅,
均較同屬能源幾全賴進口的日韓為高。而今再凍漲油電價格,
不僅扭曲使用者付費原則,亦違節能政策,將使未來能源負擔更加沉重。

四是扭曲產業結構的調整;19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後,
節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已為世界大勢,
產業亦朝向抑制能源密集度高的工業發展,台灣亦不例外。
台灣高能源密集產業所消耗的能源占最終能源消耗的比重,
自1979年的38.7%,一路下降至1999年的28.9%;
但政權輪替後的2001年開始回升,至去年再升到36.1%。而今再凍漲油電價格,不僅違反世界大勢,更扭曲產業結構的調整,面對高油價的長期趨勢,
將陷台灣產業於難以自拔之地。

五是凍漲油價一再延長,一旦預期物價上漲心理形成,其後果不堪設想。
茲舉美國及台灣在1970年代初第一次石油危機前後,管制物價的痛苦經驗,
可供參考。

美國在1970年代初期,當國際金融及糧食危機造成全球性通貨膨脹之際,
美國為壓抑物價上漲,即採取「工資及物價管制」政策。初期尚有效果,
當1973年10月爆發第一次石油危機,油價暴漲四倍後,一發不可收拾,
致1974年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攀高至驚人的11%,失業率高達5.6%,股價暴跌,經濟連續兩年負成長,所謂的「停滯性膨脹」降臨。而造成此一危機,
除油價暴漲為罪魁禍首外,「工資與物價管制」弄巧成拙,更是雪上加霜。

再看台灣,1973年10月16日爆發第一次石油危機,油價上漲一倍,
1974年1月油價再大幅上升,兩次油價累計上漲四倍之多。
當時行政院長蔣經國為使老百姓能過好年,而凍漲油價三個半月,
至1974年1月27日才宣布實施「穩定物價措施方案」解除管制。
政府管制物價雖出自好意,但消費者明知抵擋不住,而形成物價上漲預期,
開始搶購囤積物資,黑市物價亦大幅上升;當政府宣布解除管制,
正式調整油電價格、運輸費率等,市場價格乘機再漲,一發不可收拾,
致1974年台灣消費者物價驚人的暴漲47.5%,
當年經濟成長率亦降至光復以來的最低點1.2%。當第二次石油危機時,
政府即記取教訓,採取隨進口油價上漲隨時調整國內油價政策,
以達到以價制量的目的;故第二次石油危機時,台灣物價正常上漲。
中國時報三日社論指出,不論外界如何批評行政院凍漲油價的政策,
張俊雄院長與邱義仁副院長似乎鐵了心,說什麼也不願調漲油價。
據估計,這樣的凍漲讓國庫損失兩百多億。但若要論責任,
經濟部長陳瑞隆不願辭職、行政院長張俊雄不予理會;
這就是執政黨首長的「責任政治」嘴臉 ...
為何堅持凍漲,其情可議??

另外,對於原本應該一次調足的油價,台塑選擇分批調漲,
就是希望民眾能共體時艱,還說如果凍漲政策不對,何必非得等到520。
綠營批台塑發國難財?王永慶率先調高油價,
台塑被綠營立委批評是大發國難財,實在是不明究理的”無理”!!

自由時報說:油價凍漲全民買單? 公平!
說藍營喊要跟著浮動油價漲待520再調降,以凸顯民進黨的失德無能,
然後等一個多月後馬團隊上臺,再來個將油價調降,以減輕人民負擔,
營造出大有為的施政成績??
我個人認為是危言聳聽,不負責任又一玩弄民粹,挑撥的粗劣手法。
試問..中油的凍漲機制,還能撐多久呢??!!
而且大家也都發現了,政府雖已凍漲了四個月,但物價沒得凍漲啊??
國際原油還是漲,物價也還是一直漲,你凍愈久到時一次漲個每公升多30.40元..
天啊!!會嚇死人的!!

”原油”價格上升,導致一切物價都會上升是不變的定律。
一樣要多付錢,油電凍漲只是將漲價延後的鴕鳥政策。
政府不漲價,卻要全民平攤虧損,這怎麼算公平??
使用多的人自然該多付費,漲價就是最直接的方式。
唯有將油電價大幅調高,才能讓企業大老闆反省,
促進企業採取更多的節能措施,分攤更多的社會責任。
方法很簡單,基本電費收費不變,拉大超額電價。
使大用戶負擔更多,又不增加小老百姓的負擔。

如果硬是到520之後才解凍,虧損數字恐怕會高達420億,
到時候新政府要接收的,可不是只有漲不漲價的問題,而且一旦解凍,
要反應多少才夠呢??...
現在油價凍漲已超過四個月,距520還有50天,而國際糧價再度大漲,
如不能及早解除凍漲,未來50天必會形成預期物價持續高波上漲心理。
我們期望執政當局能從善如流,及早解凍恢復市場機制,不要重蹈覆轍,
才是真正照顧全民,否則到時一次漲到頂,恐造成更大的危機!!

台長: ♥淘氣精靈 ♥
人氣(1,406) | 回應(3)|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財經企管(投資、理財、保險、經濟、企管、人資) | 個人分類: 純討論 |
此分類下一篇:女兒是父親上輩子無法在一起的戀人
此分類上一篇:女人就該遠離的男人

Tenky
馬英九選前3/12說過該不該漲的問題應交給新政府處理。所以不該批有什麼爛攤子要給他處理。
2008-04-04 23:37:58
版主回應
那扁政府俊雄先生憑什麼不漲??
都說新政府會處理了??
在交接前應順應浮動油價來漲不多動作,
待5/20再由馬英九決定該不該續漲或因應問題,
不需綠營再扭曲作秀!!
2008-04-05 09:19:43
藍天
妳寫的很好!一但解凍可能會使低收入工作階層面臨極大的痛苦因為一次會漲很多,目前的凍漲爽到開名貴轎車的用油人罷了,他們加一次95.98;遊覽車的柴油早加到溢出來;計程車也可加好幾次,到時漲起來也沒差因為他們都是好野人嘛可是山甲人就..?
真要救民生叫扁政府有種凍物價比較實在然後再撥款全民年收入百萬以下者,調薪5%;
馬英九說的話,一向要綠營抹黑過呀!不然綠的會難過啊?嘴巴會癢啊?書讀的少的人都比較盲從的去跟綠的起舞?
因為他們不知檢討,自私嘛!
2008-04-05 09:33:44
版主回應
我想我們不需多替他們找病因!
我深信&quot前車之鑑&quot的可貴!!
若&quot張&quot魁執意凍漲,不聽建言,定要自食惡果,
還說藍的席次佔4/3有最大的決定行使權,
害綠的好的政策都被打壓??
事實證明,根本不是!!
綠營扁政府與謝系人馬都自打了嘴巴;
說要牽手護台灣搞幸福經濟,說人拿綠卡,
說即使敗選也要為台灣做事,現在哩??人哩??
全都聾啦啞啦還是都無法判別該不該漲??
唯一有世界觀與良心的陳瑞隆還被自己人痛批,
說瞧不起他;這就是綠的可悲!!
2008-04-05 09:45:28
愛 是光明使者
百年[黨店] 或更懂[油水]經營之道
我不懂經濟 只是略以調侃 但旁觀
黨庫國庫..........

或漸無可卸責矣
望[馬]氏其人 有為有守
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
我只冷眼旁觀之

想問一句 這數年來
[陳水扁]可真已[執政]了耶
平心而論
是否亦有[亂黨]掣肘 及老共為[馬]氏之撐腰?

我也想看看[馬]氏與老共 怎樣[老鄉對老鄉的]對談
或整治台人 我等台人

生死有命 人本平等
天道自行 總是好還

政府 也要是良心平台
當然 最好是[無為]
但 也要當人民樸風 公德已俱足

望[馬]氏肩膀能挑
不要僅會一嘴無辜圓嘟
嚅吐裊裊 空彈粉面之軟調
2008-04-05 18:14:15
版主回應
我亦如是盼..
2008-04-05 22:03:1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