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4-22 20:43:04| 人氣37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半機械人』的教育年代

處在這個競爭異常的社會裡,養兒育女的家長是最辛苦的了!雖然我沒有結婚、沒有小孩,不過看到我的朋友,甚至於我姐姐們對於小孩子從小栽培的方式,其實是讓我覺得很不可思議!也感嘆與其這樣乾脆不要生小孩算了。

拿我大姐的例子來說!三個兒女,兩個小孩從小學一畢業即送到美國,寄宿在親戚的家裡當起小留學生,另一個最小的女兒因為是在美國出生,具有美國籍,在台灣的美國學校唸完國中程度的學歷後,跟隨兄姐的過程到美國繼續完成學業;而我大姐卻每年必須飛到美國一趟!十幾年來這樣來來回回,小孩子終於陸陸續續的完成大學、研究所的學業。

我也已經十幾年來沒見過我大姐的小孩了!記憶裡他們都還是國小、國中小小孩模樣,如今看到照片,個個都已經是一副大人的樣子。雖然他們隻身在異鄉,不過值得慶幸的是他們都沒有變壞或者誤入歧途,雖然如此,但我覺得對於我大姐在小孩子的成長過程裡,卻彷彿缺席一般而略感遺憾;現在,孩子大了,早已養成獨立的個性,開始有自己的生活了,他們的父母終究還是缺席了他們人格特質養成的過程。

我想類似我姐姐栽培小孩子相同的例子應該不少!尤其是現在的家長,面對下一代的教育問題,已經不是單單『大學聯考』的挑戰了!而是多元且全球化的競爭。也由於是這樣的競爭,在教育改革政策開放下,一些號稱是創造雙語環境的學校,以貴族化、高價化來吸引家境富裕的家長競相把孩子往裡送;這些貴族學校裡的小孩子們在大人刻意有心的栽培下,確實是比其他一般的同學獲得更好的教育資源與取得最佳的起跑點。而要獲得這樣的教育成果,父母可要要付出令人咋舌的『代價』,這攏攏總總的花費下來,據稱到大學畢業可是非得『千萬』代價不可呢!?

有個在高職任教的網友留言,她的經驗是這一代的小孩子容易養成『依賴』的性格。的確如此!我公司新來的員工有些已經是七年級生,不過普遍的特質是~~早熟但是不沉穩、聰明卻不敬業、有速度感卻容易看不清出問題、學習力強但是不容易放下身段……….。

這是一個資訊容易擷取的時代,或許這一代的小孩都有這樣的特質吧!只是過度的依賴科技帶來的便利與速度,卻往往忽略需要停下來『思考』的重要性。也因此現在的小孩子往往將生活技能、人際關係、解決問題….等,屬於『人性』的特質給慢慢退化了,『規格』是他們的標準~~不論是對於『機器』還是『人際關係』;我想再過幾十年,我們的下下一代的下一代,是應該稱為『半機械人』了。而家長的卻是拼裝他們成為『半機械人』的工程師。

台灣是高科技立國的國家,長久以來大多都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書唸的越高『將來』成就會越高!因此社會教育畸形的現象就層出不窮,教育界不可告人的陋規就越光明正大;雖然現在台灣大學林立的密度已經是世界首區一指,但是『量』的增加並不代表學生教育『素質』成等比的增加!

若拿年所得世界排名屬一屬二的『瑞士』來比較之於『台灣』!

就我所知,瑞士高等教育的普及率未必高於台灣,但是他們人民的『年所得』為何會高數倍於台灣?究其原因應該瑞士對於是單一產品『附加價值』的『創新較之台灣還執著吧~~~瑞士注重產品的傳承、創新與服務,因此他們的鐘錶、機械業、巧克力食品、觀光業(均非屬於高科技業)會立於世界之翹楚而無可取代,有時候未具有高學歷的師傅們(都是專門的職業學校,如巧克力製作學校)對於產品技藝的堅持是無法以學歷來取代的。所以『瑞士』,他們對於任何學歷所擔任任何工作的人,均為重視而無高低階級的區分。

教育的問題是深且廣的議題,非三言兩語可以概括論定。

就拿個『比喻』做為創新與墨守陳規的附加價值比較~~~在台灣,養蚵人家是論『斤』賣蚵仔!在瑞士,卻是以『顆』來創造蚵仔的附加價值!創新的價值從這裡就可以看的出來,卻無關教育高低的表面『價格』了。

愛德華

~~~~~~~~~

圖 :
法國漫畫大師Bilal科幻三部曲的首部曲~~(諸神混亂)

恩奇‧畢拉 Enki Bilal
南斯拉夫人,1951年生,1960年搬往巴黎定居,19歲開始漫畫創作生涯,1987年獲頒法國安古蘭漫畫大獎,是法國漫畫界的重量級作者,地位有如日本漫畫界的大友克洋。目前創作了二十餘部漫畫作品,也曾導演過兩部電影:《Bunker Palace Hotel》與《Tykho Moon》。畫風帶有東歐的沈鬱氣質與傲骨,卻又不失法國的幽默與輕快。特別擅長科幻題材,而且常滲入強烈的政治諷刺意味。

台長: 愛德華
人氣(37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