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5-10 00:00:08| 人氣1,253| 回應3 | 上一篇 | 下一篇

【看戲筆記】當下攬鏡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包法利夫人們—名媛的美麗與哀愁Madame Bovary is Me
時間:2007年4/13-4/28
地點:誠品信義店6F
演員:吳天葳、吳佳雯、林英杰、林鈺玲、周品辰、莊凱勛、陳煜明、陳家祥、陳恭銘、謝盈萱、戴旻學、魏雋展 (依姓氏筆劃排列)

小時候我讀過福樓拜(G. Flaubert)——那時候許多人還以看遍「名著」作為文藝青年的第一步——據導演說當他跑校園宣傳時發現知識如今與年齡掛鈎得厲害,以至於有個小女生以沒有聽過誰是《包法利夫人》為「榮」:「我像會有那麼老嗎?」

如果福樓拜說:「包法利夫人就是我。」我會很認真想:誰不是包法利夫人呢?但林奕華這戲名出來時,我一點兒也做不如是想,問題出在副標:名媛的美麗與哀愁。名媛?哈,我想名媛跟我一點兒關係也沒有。

演員照片像明星一路醒目掛在海報上,我冷漠無感地瞄過去;因為,明星也跟我一點兒關係都沒有。

我以為我絕對不會進劇場去。結果經不起慫恿:你不想去看看目前台灣最具潛力的一群演員嗎?所以我去了。走進全台灣誠品最華麗的一間店,搭電扶梯到六樓,一路看著櫥窗、建材、燈飾、設計……,我的感官已經一路被資本主義馴化了:我的瞳孔和毛細孔不會說謊,它們正貪婪地吞吐著令人愉悅的時髦氣息。

舞台打造成一間教室的模樣——也是「精品」化了的教室,展示品般放在兩邊觀眾席中間。我問外場小姐:「三小時都沒有休息嗎?」「為什麼?」對方回我以優雅:「三小時並不長,就像逛街一樣,三小時您也不必休息啊。」「可是我逛街可以隨時上廁所喝水啊。」可愛的外場答不上來,優雅地告退了。

開場五分鐘我就想走人。我覺得很假,裝模作樣地演著裝模作樣的人,為了我坐在出入困難的觀眾席所以忍下來,慢慢發現其實忍耐不難,因為這就是我們生活慣見的東西。只是我不知道曾幾何時,名人訪談、談話性節目、電視購物頻道、觀眾CALL IN,變成了國際人士眼中的台灣「特產」,阿喀朗相中,林奕華也相上;而身在其中的我,反而變成一個停訂報紙、停看電視新聞的「外人」。

有人說演員演出令人驚艷,可能他們演他們真的曉得的東西,而不是演他們「以為」的東西。可是,我們學院表演系所出來的高材生為什麼要演利菁、林志玲、蔡依玲,或綜藝節目主持人在演的東西呢?這不是高級低級的問題,而是原創和複製的問題。

但是我承認:即使模仿和複製,我從來沒有這麼近距離看過演唱會、穿名牌衣服和高跟鞋的真人、談話節目的錄影現場。放下我的價值判斷,全憑感官為導,我發現有種感官警醒過來--類似偷窺的快感。

媒體名人不就是我們共同窺視、忌妒、羨慕、陶侃的對象、我們一種共同語言?像照攬鏡自照,不管對不對,好不好,至少不會陌生。而幾段《包法利夫人們》原著被挑出來的文字朗誦,反而成為全劇最具「疏離」效果的幾個冷場,極其殘忍地對比出:十九世紀寫實文學的腔調,真的已經離現代太遠太遠了,至少離二十一世紀的劇場遙遠。我們慣用的語言,是浮誇、炫燿、奇巧、賣弄、自我行銷,就是缺乏步步為營的寫實精神和細膩的心理剖析。節奏之單調沉重滯鈍,顯得格格不入。

無論是現實的名人或舞台上的演員,無不賣力挑逗人們的慾望,正妹,帥哥,成為第一道門檻。在講究賣點的時代,「受歡迎、被欲求」就能行走天下。賣不賣跟好壞高下沒有一定關係,但跟有沒有「受歡迎、被欲求」一定有關。

在這個一切被消費的時代,誰說做一個凡夫俗子就能免於被消費、被買賣、被估價?隨便翻開一本勵志書,不都叫我們要「創造自己的價值(價格)」嗎?

然最後一句台詞:「C’est la faute de la fatalitè (都是命運的錯) 」仍給我莫名其妙的感覺。原著包法利夫人和夏爾和羅多爾夫的孽戀,雖咎由自取,仍可算一樁不由自主的悲劇,可以掉這麼一句悲劇性的感嘆句;可是我們這廂你情我願笑到流淚蠢到撞牆的遊戲,好像怎麼看也像華麗的鬧劇多些。

據說導演在綵排《包法利夫人們》時問了女演員一個問題:用自己的錢去買的和男人送給你的LV包包,你會更喜歡哪一個?哪一個會讓你更喜歡自己?

看完這齣戲,我也想問我自己:嘩眾庸俗卻可以讓我想很多的戲,和優美嚴謹卻讓我想很少的表演,我會更喜歡哪一個?台灣不乏兼具品味、理念和責任感的藝術家,但他們的作品多半屬於後者。反觀這位香港導演,用很淺顯的象徵、很薄弱的轉喻、用很稀少的「藝術性」手段,赤裸裸使用我們的生活元素,如此貼近端到眼前,我們便不得不逼視了--淺也好,薄也好,短也好,俗也好,巧也好--這就是生育我們、褒砭我們、壓榨我們、刺激我們、同時也是我們與之對話的現實。不管我對導演林奕華的並排對置、解構和結論同不同意,他逼視現實的勇氣,都頗值得本地導演深思。

對比幾天後一齣台灣本土戲,不痛不癢說「符號形成了語言,但不是你以為你知道的那種語言」故做高深卻軟弱無力的語言實在無法令人不氣:即使用盡力氣凝視,也不一定能看透真相吧;更何況帶上粉紅絨毛耳罩、玫瑰霧面眼鏡、躲進歐風巴士,邊吹肥皂泡泡邊跳小步舞曲,還以為可以看清楚窗外流變無常的風景?

■《包法利夫人們—名媛的美麗與哀愁》官方網站
http://blog.yam.com/bovary

台長: 酷月
人氣(1,253) | 回應(3)|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看完後感觸也很多

林奕華的想法和手法都是都會式的視聽
真的好適合走媒體或大眾娛樂,
但他為何偏偏進了劇場?
(讓我想到這種表演有點類似紅磨坊)
這是劇場觀眾的福氣還是什麼?多了一種選擇嗎?
以比較少的花費看模仿秀?

而他的戲又讓我覺得好與不好都無所謂,重點在於引起討論,因為討論的意見多,就會模糊戲好不好的焦點。這個時代,我們要堅持看「好戲」,可能會被丟到博物館。。。。

不過~我想我不會介意住在博物館~
只要我能偶而出來看看聽聽熱門話題就好
2007-05-10 14:35:44
版主回應
後面也許越說越激動不自覺傷了人也說不定
所謂愛之深責之切吧
也不是說所有的戲都要走這路線
只是對比之下,本地藝術家跟現實的相融程度
真的必須自嘆不如
雖然這不是我會喜歡的戲
但最後我還是有點被導演熱愛現實的精神感動了
我在想是我們不夠熱愛現實
還是我們的現實讓真正身處其中的人無法擁抱?

說不定要從自己先檢討起
比方說我現在正在一個冷清不熱愛現實網站上留言......哈哈
2007-05-10 16:29:28
weiwei
確實,我也覺得「重點在引起討論」!
想想,本地創作者哪一個能如此引發熱烈討論呢?
<看不見的城市>,連議題還搆不上,在劇場呈現時就已然敗亡了...

如果我們將劇場以「現象」的方式來看,
在不可逃脫的資本化商業時代,
林奕華的「商業」,不正是台灣劇場一直都沒有的麼?
2007-05-11 12:44:28
版主回應
我想看不見的城市
主題若設定在描繪城市與城市本體的落差
延伸至語言(符號)與語言本體的落差
這議題並無新意
如果沒有更細緻或深入演繹
只停留在情緒的感傷或惆悵
那就是逼迫觀眾到劇場
變得更淺薄

使用象徵
一百的人可以有一百種象徵
你的理由是什麼?
創作者應該無比清楚
自由心證的話
就不可能製造對話了

小六說的對
且不管主題如何
至少要讓人聽得進耳裡
也許長期拋棄&quot話劇&quot傳統
重拾語言時
才發現竟普遍缺乏演繹語言的基礎能力
那就要正視這個缺陷

小劇場如果認為它的精神在&quot批判性&quot
那就要批判到肉 見骨
不要淺淺感傷 淡淡惆悵

如果希望美美的 看得每個人面帶微笑
那就不妨放下姿態
好好討好觀眾

仔細想想也許台灣劇場不是沒有觸及商業
只是拳拳不到肉 針針不入骨
2007-05-14 14:59:49
佚凡
符號形成了語言
但不是妳以為妳知道的那種

酷兄
你好

謝謝如此地引述著

班雅明談著複製的靈光

舞台上其實也是紅綠燈內的空間
停留 羅蘭巴特試圖喚回

或者[故事]
或者我們高舉大纛的[歷史]

每一個地方傳送著昨天

如何是複製的語言
如何讓馬友友也可以變成廉價的MP3下載

有些更深刻的必需備把捉是什麼?
佚凡也不甚清晰 正試圖締構著

看不見的城市

以及 祕書

那些王者珍藏著的紀錄

謝謝
祝好

佚凡
2008-12-15 18:04:12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