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6-15 23:08:49| 人氣63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閱讀之三----短篇小說集《漩渦》聯合文學出版

搶先閱讀之三---
摘錄自短篇小說集《漩渦》
作者:柯品文
聯合文學出版
2005年6月出版

第三篇小說 :



開始擁有我自己的房間是準備升小學四年級的時候,那時,母親帶著我搬到隔著舊家一條馬路外的一層二樓公寓,這層二樓公寓就成為是我和母親共同的「新家」。

新家裡面的家庭成員除了母親和我一家二口外,陪伴我們一同搬遷過來的還包括我父親的神主牌位。新家的平面形狀呈長方形,父親的牌位供奉在客廳面對大門的神案上,我和母親則一前一後分別住進我們各自的房間。

不過,我不喜歡這層新家的空間設計,主要是因我住在母親房間後面的另一房間裡,使我無論是上廁所或者到客廳看電視等等,都必須得經過母親的房門,對我而言,每次都是一種無形的壓力。

一種無形的壓力,確實。

母親帶著我住進新家的那晚,我清楚的記得母親睡覺前把房門喇叭鎖鎖上的那個聲音,由於那個聲音使「鎖門」這個舉動,一下子讓我對母親的房間感到不解與充滿猜測(畢竟在舊家我們母子二人是共睡在一張大通舖的木板床上),往後的日子,即使母親有事出門或稍為離開房間,母親竟也還是不忘緊緊的鎖著房門。
為什麼,難道母親對我有著不信任?

母親緊緊鎖住房門的舉動彷彿硬生生的將母親拉往另一個不屬於我的世界裏去,同時也逼使我覺察到母親和我之間所產生出的某種隱形的距離。

正因為有了房間,讓童年的我從一開始就討厭起我和母親所共有的新家。


我不否認,住進新家後的日子的確在某些生活上象徵我們一家新生活的開始,但其實最基礎的生活形態並沒有多大的改變。

母親的職業仍是在左營果菜批發市場內賣菜,自我有記憶以來對母親的印象即是每天清晨四點鐘出門到將近中午一點左右才回家,一個小小的攤位擺滿母親從大盤商那批來的各類蔬菜,再從每一斤的轉賣差額幾塊錢中慢慢累積起我們兩口人生活的全部所需,我也發覺在父親車禍去世後,母親的世界似乎已經靜止,對未來沒有憧憬與想像,甚至也沒有生活中屬於現實所該有的歡樂,
「要不是苦命嫁給你爸,我會天天這麼辛苦去賣菜回來養你。」母親時常對我這麼抱怨。

的確,父親去世的太早,唯一留給母親的生活憑藉便是那一攤屬於我們家可供未來賴以維生的賣菜攤位,我們母子兩人的命運於是就此拍案定決。
對於日復一日每天工作於菜市場的母親,她價值觀與思想的來源可以說幾乎從和其他菜販的交談中建立,所以從小母親對我的身教與言教永遠只關係觸及到平日生活當中最底層與瑣碎的種種現實面貌。

「錢最重要了,沒有錢能過日子生活嗎?」
母親時常對我談起錢的重要與賺錢的各種辛苦,賣菜的現實生活將母親徹底訓練成一位極度務實的女人。

從我小時,母親便極少與我有過屬於母子間較親密的談話,腦海裏,母親扮演的形象模樣總是不愛打扮自己、嚴肅不茍言笑且幾乎一成不變,母子間的談話內容永遠侷限兜繞在生活所需的各種現實面向,我也感受到母親並不信任我這個兒子,唯一能夠給予她信任的只有她自己,且似乎只有賺錢才足以帶給母親短暫的歡樂與安全感。

我有記憶開始,我的耳朵每天輪流不停的灌洗著母親叨絮的生活繁複細節,與埋怨自己生命的種種坎坷,這些話語從舊家蔓生到新家且持續不斷的組構出我童年到成年家庭記憶的所有,不過,關於我的家庭記憶裡永遠始終缺席著我的父親。

父親是在我出生不到一個月就車禍去世,對於我父親的長相與其個性,我沒有任何些微記憶,家裡不但沒有父親的照片,甚至連種種父親的生前事蹟,母親也絕少提及,對於我自己的父親,除了那塊刻著父親名字終年立在神案上的木製牌位外,我幾乎毫無任何足以憑藉的想像。

我不知道我是否真的了解母親,但我確實不敢去碰觸或者尋問母親對父親的感情,更不敢將自己對父親的想像與思念向她坦承告白。我想,不只是母親,就連我獨自在面對自己最真實的內心感受時,恐怕也是惶恐而忐忑不安的吧!

於是當我試圖或正準備描述自身攸關的家族記憶,或是由自身看待與檢視自己與這個家彼此之間對應的彼此關係時,關於父親的那個部份始終如同缺口的隙縫無法被完整拼貼起來,且尚有一種無奈掉落在不可拉拔起無盡盤旋的茫然底,我覺察到父親去世後的這個闇黑裡頭,我們母子二人的生命底層似乎極為迅速的像快黏膠般被黏貼上了一塊扯都扯不掉的漆黑暗影。

為什麼母親不願意我去提起或者去追憶關於父親的一切?

....................(未完待續~)

台長: 柯品文
人氣(63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