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4-25 22:51:18| 人氣3,85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邊緣的獨立聲音--序《在世界邊緣遇見澳門》(by黃文輝)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邊緣的獨立聲音

黃文輝

2006年,我於《澳門日報》副刊課任職編輯,負責籌劃一些新的文化版面,計劃之一是開設「視野」版。最早構思時,我只有一個朦朧的意識︰澳門需要一種新的論述,一種在政治民主、博彩發展、經濟多元、社會福利等主流「大」議題之外,關於正在變遷中的澳門日常生活和社會現象的分析。打個比喻,就是當澳門以旅遊博彩業為主的「龍頭」抬起之時,我們怎樣解讀澳門這條龍在中國化、全球化這個時空背景下的飛行軌跡和飛行姿態呢?甚至,我們如何解讀長在龍身上無法脫離的鱗片──澳門市民,當迎著龍頭抬起凌空飛翔撲面而來的罡風,他們對這種騰飛有何感想呢?怎樣從日常生活和社會事件的千頭萬緒中理出線索,解讀出一種連當事人可能也不清楚的心理原貌呢?我當時不清楚該用什麼理論資源來達到這個目的,但有一點非常明確︰我們需要新的論述話語,新的切入角度,不管它叫後現代主義後殖民主義女性主義或任何勞什子主義。

有了這個初衷,我第一個想要邀請加入筆陣的作者便是李展鵬,當時他已是澳門知名的電影評論人,以文化研究的理論帶出許多之前不曾為澳門讀者接觸的話題和思考,比如梅艷芳身體的革命意義。在「視野」版創刊後的第二期,展鵬寫出了《澳門的天空:一個空間的戰場》,從澳門城市天際線的變化,談空間與權力的關係,並警示澳門人說︰「對於氣勢凌人的新葡京,我們要討論的已經不只是它美觀不美觀的問題,也不只是它會否成為澳門新地標的問題,甚至不只是城市規劃的問題,而是:這樣的令人無法避視的建築物,究竟如何改變了我們的思考與行為?如何形塑我們的價值觀與自我形象?」我孤陋寡聞,這是第一篇告訴我要從「聽天際線說話」來理解當下澳門社會變化及其影響的文章。

那一年,是2007年。同年,澳門的賭博收入首次超越美國的拉斯維加斯,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級賭城;也是同一年,繼之前的「保護藍屋仔」運動,澳門市民發起「保護松山燈塔」運動,一件被視為澳門公民意識覺醒的標誌性事件。

之後,展鵬陸陸續續地寫出了多篇擲地有聲的文章,讀者現在手捧的這本書,便是他多年寫作的心血結晶。

 

身為編輯,身為這本書中大部分文章的第一個讀者,讀展鵬的文章是愉快的享受,因為他每次都能從大眾不易察覺的切入點出發,以文化研究理論為視角,通過某個社會現象說出啟發思考的觀點。難能可貴的是,他雖有深厚的理論功底,但你讀他的文章絕不感到枯燥乏味,反而感到親切易讀、引人入勝。這是因為他 「善取譬」,駕馭文字猶如行雲流水,尤多以自身經歷和感想出發,筆端帶著感情(看看他對梅艷芳與張國榮是何等的「痴情」),再將艱深的理論融化於故事敘述的溪流之中娓娓道出,因之他的文章雖然動輒三千多字,但你往往會不知不覺追看下去,彷似武陵人入桃花源經歷一番。最後,一種觀察問題的新視點你收穫了,一種解讀問題的新理論你也收穫了。

今天,當集中一齊翻看展鵬的這批文稿,我個人的感覺是:幸哉,澳門有李展鵬!現在的人討厭「被代表」,所以我只敢說這是個人想法,但讀者諸君細讀本書,再回想這幾年你看過的有關澳門的論述,當知我這不是為老友在吹噓或故意拔高,更不必說展鵬的成就早有公論,毋庸我來聒噪。

如前所述,展鵬寫作這批文稿的背景,正是澳門在經歷了賭權開放自由行客湧入經濟快速發展的狂歡之後,各種潛藏的社會矛盾逐漸冒出的時期。其標誌性事件,除了上述的「保護松山燈塔」運動,便是同年的五一示威遊行發生警員開槍事件。可以說,這是個分水嶺,在澳門執世界賭業牛耳的一刻,過往寧靜悠閒的濠江小城也一去不再復返,取而代之的是爭議連連的眾聲喧嘩。

也就是在這一片緬懷過去不滿現狀的民情激流中,李展鵬彷似中流砥柱般,以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堅持,以多年外國生活和遊歷的觀察及體驗,以學術理論的精闢見解和敏銳眼光,苦口婆心地勸導澳門人要做一個「世界公民」,勸導澳門人要欣賞自己邊緣混雜的城市特性的好:「如果我們還是用一種鄉村的觀念去批評今天的澳門,一味緬懷過去,卻是不合時宜,如果因此全盤否定澳門的發展,更是因噎廢食。如何換一種思維方式,把澳門看成一個複雜的城市,而用城市的角度去看去批評今天的澳門,是我們這一代澳門人的一個很重要的思考功課。」(<澳門這城市的好──從漁村思維到城市發展>)

綜觀展鵬的這些文章,取材雖然不一,但他念茲在茲的,不外乎幾個關鍵詞︰全球化、世界公民、公民社會、城市、多元、邊緣、混雜。他希望澳門人擁有世界公民的廣闊胸襟,以多元的視野包容的態度來面對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土變遷。他認為︰「檢討發展是好事,但若全盤否定發展,退回到不對世界開放,不跟世界交流的狀態──那就是很多人懷念的『美好澳門』,卻絕非澳門之福。」(<懷舊,是一種政治意識>)相反,「人口流動、多種語言、文化混離,本來應該是澳門可以引以為傲的特點。」(<「對不起,你不是澳門人!」:本土意識的必要與危機>)因為,「在我看來,多元性與流動性的最可愛之處,是它讓這個城市的可能性增多了。以前的澳門是如此單純,如此沉悶,如此的『一眼睇晒』,容不下任何的文化想像。」(<澳門:一個流動的城市--從流動性與異質性看城市發展>)

當澳門因為博彩業的迅猛發展越來越為世人矚目之時,李展鵬卻不厭其煩地向澳門人推介自己身處邊緣的好:「反觀澳門,卻是在邊緣中沉默,像個不吭聲的異鄉人。這種狀態,某程度上是一種社會文化上的『病理』,然而,這種狀態也帶著一種開放性,也就是說,當我們連自己是什麼都說不清的時候,我們其實是很兼容並蓄的,澳門人的定義是可以很廣的。」「身份的模糊、認同的空白與文化的混雜,其實可能充滿創造性的力量。」(<越空白,越有可能性──澳門人的身份認同與歸屬>)可以說,李展鵬對這種邊緣與混沌狀態的讚譽是近乎痴迷,甚至不惜直白說︰「越邊緣,越有代表性」;而且不僅是用在分析澳門文化,就連他推崇備至的梅艷芳,也是因為同樣的理由︰「當年香港在政治與文化上的邊陲感與無根性,對於梅艷芳來說是優勢而非缺陷」「以前的香港,曾經有海納百川的包容性;……(今天)在文化上,香港失去了當年那種來自邊緣來自無根的混雜性──這一方面好像很可憐很無依,但另一方面卻潛藏無限的可能性、革命性與創造力。」而梅艷芳之好,就在於「從形象到音樂,梅艷芳兼容並蓄」。(<梅艷芳、奧巴馬、混雜的力量──梅艷芳辭世五周年>)。

歸根究柢,李展鵬「吾道一以貫之」的理念,就是倡導包容與開放,其他的不過是以此為中心的辯證思考與術語變換而已。他的這個理念不是憑空從理論出發的誇誇其談,而是建基於批判與反思澳門社會現象的有的放矢︰澳門市民的懷舊情緒、現實生活中的歧視外來人、五一遊行路線的爭議、從藍屋仔到松山再到小潭山等等的民間保育運動、保護世界遺產的意義、澳門回歸十年的反思,以至以澳門為題材的多部錄像、電影和劇場演出等等。也就是說,在澳門社會躁動喧囂的這幾年,我們一直能聽到展鵬情理兼備的論述;你不一定要認同他的意見,但你會非常欣喜在一片「和諧」的主流論述中有這樣一把獨立的聲音。

 

在<澳門終於成為一個『問題』>一文裡,展鵬主張「只有當各種『澳門問題』被檢視、被談論、被書寫,一種澳門論述才有可能出現,一種澳門人的身份才有可能被建立。」在這幾年構建「澳門論述」與「澳門人身份」的過程中,展鵬非但身體力行通過不懈的寫作(及行動)積極介入,還引入了一個對澳門而言全新的論述視角——文化研究。展鵬是不是第一個人用文化研究理論來分析澳門議題,我不敢肯定,但展鵬肯定是有意識且全面地引用文化研究的理論資源來作分析工具的澳門第一人,證據就是大家手捧的這本書。

展鵬有一篇文章,題目就叫做<文化研究不是風花雪月>,直指:「研究今天的澳門,傳統路徑如政策、經濟、歷史研究仍然重要,此外,當代思潮可提供新思維。」當代思潮便是如今的 「顯學」--文化研究;而澳門需要新思維的其中一例,便是對澳門殖民歷史的梳理與書寫。有論者認為 「從澳門包容並存和而不同的文化生態中,我們看到的:文化並不一定存在著 『殖民』或 『被殖民』的問題,或者是所謂的 『文化霸權』的問題,重要在於 『好』與 『不好』。」 「 澳門有和諧、包容的文化生態,如果硬把她套上『後殖民』的理論來解讀,顯然是失之偏頗也是危險的。」(莊文永:<澳門為何沒有「後殖民」?>)可是,展鵬直接追問說:「殖民歷史怎麼被忘了?」他說:「有關殖民歷史,我們可以探討、應該挖掘的問題太多了。」「最基本的問題是,當全世界的前殖民地都要經過一個不無痛苦的『解殖』過程(或稱 『去殖民』,decolonization),澳門人的『解殖』經驗又是怎樣的呢?面對舊時代的政治殖民,以及今天全球化下的經濟文化殖民,澳門這小城又如何訴說它的故事?」需要「解殖」的案例,首先便是這幾年引發數場公民運動的文化遺產保育問題:「有關世遺的最深層次問題就在這裡:對於殖民這種彷彿只會出現在歷史教科書的久遠事宜,我們有沒有認真梳理它在澳門究竟留下了什麼?對於今天的後殖民,我們又如何自處?當我們用殖民時代的象徵──世遺──去反抗後殖民時,我們其實是不是連兩者是什麼都未搞清楚?」(<未被說明的秘密:文化遺產>)對展鵬而言,後殖民理論視角的缺席,歸根究柢便是「(澳門)一方面是回歸前本土歷史不全,另一方面回歸後又被宏大的國族論述掩蓋;這樣的夾縫中,澳門人本身沒多少書寫自我的空間。」(<澳門故事,從何說起?——從《奧戈》談書寫澳門>)因此,文化研究理論是供我們書寫澳門非常有用而必要的新思維:「我們就大概可以肯定,後現代、後殖民、女性主義、酷兒(queer)理論等西方顯學,其實也必然跟澳門扯上關係,重要的只是找出澳門在普世性中的特殊性。書寫澳門,也就是書寫世界。」(<寂然之夜,澳門之夜>)

至於為什麼需要書寫澳門、需要構建澳門論述或澳門人文化身份,讀者諸君可以在展鵬這本書裡找到答案。

 

「也許澳門人真的慢熱:種種原因,我們用了很多很多年才把『我愛澳門』宣之於口。講出口之後,又發現我們其實不太懂得愛:愛,要了解;愛,要包容。」(<澳門人的遲來初戀──從小潭山事件談起>)我想,展鵬這本文集除了從觀點與理論都帶給我們新的視野外,最重要的,還是教曉我們如何去了解澳門,如何去愛澳門。因此,身為澳門人,容我再說一次︰幸哉,澳門有李展鵬!

台長: Pan
人氣(3,85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別人的好文章 |
此分類上一篇:陳冠中:現在讓我們捧台北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