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6-26 23:14:42| 人氣2,638|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沒有俠,只有武?──《武俠》的突破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這兩年,很少寫電影文章。但遇到喜歡的電影,仍然會忍不住手。今年二月,是我趕論文水深火熱之時,但擔任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的評審後,被《南方都市報》邀約,仍是寫了這篇。可想而知,《武俠》有多令我興奮。原文見於《華語電影2011》一書 

  沒有俠,只有武?

    ──談《武俠》        李展鵬

 

  武俠片常常被誤解:它被認為是完全脫離現實的,與當下的社會文化沒關連。情況恰恰相反,武俠片講的是古代,但每個時代的導演如何重新詮釋武俠世界,帶著的卻是現代的視角,亦可以有很多現實的批判。《武俠》對武俠世界的重構,雖然不盡成功,但卻自有其意義與價值。

  用武俠來書寫當下的例子不勝枚舉:許鞍華的《書劍恩仇錄》,用的是香港的視角去思考外族統治──殖民;徐克的《新龍門客棧》,呈現的是客棧這個邊緣空間,一個供人暫居的臥虎藏龍的世界──那是香港的寫照;李安的《臥虎藏龍》,寫女性離家出走行走江湖,並奪取陽具象徵物青冥劍,有鮮明的女性主義色彩。王家衛的《東邪西毒》,被外國影評人稱為阿倫雷奈的《去年在馬倫巴》及黑澤明的《七俠四義》的混合體,是一個後現代文本。武俠片之歷久不衰,不只是形式的推陳出新──例如徐克早在三十年前就把日本漫畫、西方科幻注入中國武俠而拍出《蝶變》,而更在於它回應當下社會的書寫潛力。

  自問不是武俠迷,也不熟悉武俠的陳可辛,跟武俠世界的確有距離;愛情片《甜蜜蜜》及《如果愛》是他最擅長的類型,輕喜劇如《風塵三俠》及《新難兄難弟》等也是手到拿來。他數年前拍古裝片《投名狀》,也並非武俠類型。陳可辛的名字,從來很少與武俠片扯上關係。不過,這可以是他的優勢──一個最沒有武俠負擔的人初拍武俠片,創新的空間往往更大。

  《武俠》的新,有幾個重點。電影選擇用金城武帶領觀眾進入武俠世界,已有弦外之音:少拍古裝的金城武,是個現代感十足的演員,他的中日混血身份,又讓他與中國傳統有所距離。金城武演的捕快帶來了現代醫學;武俠世界中一直不需要任何科學解釋的神功,一下子被顯微鏡觀察分析。故事發生在一九一七年,中國最後一個王朝已成過去,中國邁進現代,處於新舊之交。­金城武不只剪了辮子,還戴著一副象徵現代的眼鏡,陳可辛給予那個有時怪力亂神的武俠世界科學實證。不過,科學在電影中的作用仍是姿態多於實質,只能對武俠作出點綴,沒有顛覆那武俠世界。片中,真正想挑戰武俠世界的,是另一現代觀念:法律。

  江湖從來不講法律,相反,那是個一方面弱肉強食、另一方面講俠義精神的地方。執法機關──官府,在武俠世界中或不存在,或代表腐敗。江湖恩怨,是用武力私下解決。於是,當片中甄子丹飾演的隱世高手為救村民而殺害兩名惡棍,而金城武鍥而不捨向他追究法律責任時,戲劇張力就來了:江湖上的見義勇為,應受法律制裁嗎?觀眾一方面被故事的敘述者金城武牽引,明白他對法律的可敬堅持,但另一方面,電影又明言甄子丹是仗義出手,情操高尚。在法律與情理之間,如何是好?很可惜,這對於武俠世界的發問,就像片中的醫學,到了尾段是無疾而終。這是《武俠》的一大缺失。

  不過,儘管陳可辛提出的醫學與法律等現代觀點,都虎頭蛇尾,但是,電影後半段卻對武俠世界有另一番的審視。甄子丹的隱姓埋名,是為了與種族仇恨一刀兩斷。背負著曾被滅族的悲慘歷史,仇恨讓七十二煞成了惡魔。電影要與張徹的《獨臂刀》對話的意圖明顯:當年的隱世是被逼的,他的手臂被砍,靜待報仇的時機,電影的高潮自然是報仇雪恨。然而,《武俠》卻是唱反調:甄子丹不想活在沒完沒了的仇恨之中,決定抽身而出;至於他的斷臂,則是為了與充滿仇恨的過去決裂。飾演的父親也別具意義。在《獨臂刀》等武俠片中以英雄姿態出現的,數十年後在武俠世界中重現,竟成了一個魔頭。對《獨臂刀》,陳可辛不是要致敬,而是要拆解。

  《武俠》中代表的,有幾重意義。一個曾經的武俠英雄,成了惡魔,也成了父權的代表。借用這演員,陳可辛道出了張徹的陽剛武俠片在意識上的局限:對武力、男性情誼與報仇意識的歌頌,會讓英雄有一天成為惡魔。而甄子丹要擺脫那個仇恨的世界,他除了要捨棄武功,他還要面對父權:一個以父親之名施行壓迫的可惡他者。陳可辛要挑戰的是舊武俠世界的邏輯:報仇是必須的嗎?與親屬共存亡是最仁義的嗎?因此,片末一場武打戲,其實不是正邪之戰,而是個體對父權的反抗,還有陳可辛對武俠類型的反思質問。

  於是,一些觀眾對《武俠》的負面批評,卻恰恰是電影的獨到之處:觀眾不滿電影有"武"沒有"俠",但陳可辛就是要點出"俠"的局限,他甚至表現出脫離"俠"的意願;年長的觀眾看到當年英偉的老態畢露地飾演惡魔,也不是味兒,但陳可辛就是要拍出他的英雄遲暮,並以他的入魔去質問英雄豪傑的定義。《武俠》觸碰的神經,正正是觀眾對武俠世界的過份投入,對報仇雪恨、英雄氣概的過份沉迷。在今天的國際局勢中,這樣的反思特別可貴。

  作為電影類型,武俠片表面上代表中國文化,但混合了漫畫、日本武士片、美國西部片、甚至是電腦遊戲的武俠片,其實從來不純,它是文化的混合體。學者張小虹甚至認為武俠片是屬於離散社會(Diasporiccommunity)──即是遠離了中華文化母體的族群。這可以解釋,為什麼拍武俠片拍得最好的,不是內地導演,而是港台導演──從胡金銓、徐克到李安都是。《武俠》並不完整,也不算精彩,但它卻證明了武俠題材的多變性,在文化上的開放性,以及它所提供的一大片對既有文化的反思空間。

 

  

台長: Pan
人氣(2,638) | 回應(1)| 推薦 (2)|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一生一世看電影 |
此分類下一篇:鏡頭下,澳門故事不再隱形
此分類上一篇:我的第一次,何韻詩的第一次

寂然
終於再看到你寫電影了,看這齣戲時,剛讀了余英時的長文<俠與中國文化>,同樣覺得電影只有武,沒有俠,對於王羽在結局的死法,更有被騙之感呢!
2012-06-27 22:51:15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