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6-07 00:55:05| 人氣3,34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論春秋時代晉太子申生的多重兩難困境與抉擇

推薦 5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論春秋時代晉太子申生的多重兩難困境與抉擇
─申生「自殺事件」之剖析


研究動機 生命中有無限的可能,但往往因現實的限制, 讓無限成了有限, 人,於是不得不面臨選擇,而所憑藉的價值衡量標準因何緣起?
余確欲知也。
中文摘要 本文從《春秋左傳》、《國語》中關於晉太子申生的描述,試著分析其所夾處在由當時道德意識、生父、後母、智囊團人士交織的多重性之兩難困境,並掘發其對於抉擇之考量所隱含的諸多問題:      (一) 家庭和諧失調( 一夫多妻制與教養子女品質危機 )、 (二) 才與不才選擇上都有困難(從生父之過『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所致、兼從申生本身對名聲的在意執著談起談起) 藉以上兩點欲以古往鑑今來,籲重新重視良健家庭倫常之維持—語言溝通情感交流以及身言之教重要性。
(三) 走向自殺不歸路的逃避心理。文中穿插《論語》中孔子對於中國道德傳統的詮釋與試辨,並於文末引用莊子對於兩難困境的解套原則,目的在於提醒當今人處於類似晉太子申生有難以抉擇之(多重)兩難困境時,可以援用之作為最高指導原則;並搭配儒家所倡人應有智慧自覺與能力提昇觀念,化解危機,期能赤裸裸來到這世界,亦能赤裸裸的、了無牽掛的回歸自然生命之本源。 

關鍵詞: (多重)兩難困境、社會制約、道德意識、自殺
大綱 壹. 前言─時代背景之參考依據
貳. 兩難困境的多重呈現與探討自殺議題
參. 如何解套─談莊子面對兩難困境曾提出最高指導原則
肆. 結語

論春秋時代晉太子申生的多重兩難困境與抉擇

壹. 前言─時代背景之參考依據
本文所言重現之春秋時代背景主要建構於二史書: 《春秋左傳》、《國語》(1) ,
有關晉太子申生年齡之界定(2)及相關人物之紹述取決於此二書之相通。年壽界定問題重要性,是為了於後部份「探討自殺議題」時能更深入探討申生之心境。首先根據張以仁先生觀點,所整理出關於申生之弟—公子重耳(晉文公)年歲之說法,進而兼知申生年歲之上下廓限。

   牽涉到下面三大癥結: 一是年齡、二是健康、三是生育能力。…………
如果晉文公的年齡像《左傳》、《國語》所說, 他出亡的時候是十七歲, 而不是〈晉世家〉所說的四十三歲, 那些追隨他左右的臣工以及其他關係人的年齡便相對降低, 晉文的霸業集團便另是一種面貌, 另是一番氣象, 而且與所有的史實都融合無間, 更無任何矛盾與不妥適處, 與所有的畫面更是調和無比了。(2-1)依《左傳》、《國語》的記載推算, 晉文公年壽四十有四。依〈晉世家〉, 則為七十歲。其間相差二十六年。據本文考證結果, 認為應以《左傳》、《國語》之說為是(2-2)。                    

據以上資料推論,申生之年歲有兩種可能: (1)《左傳》、《國語》說法: 申生死時至少十八餘歲。(2)《史記.晉世家》說法: 申生死時至少四十餘歲。於文末個人亦據此製作一推算年表附錄以供查照。前者在青年期後期與成年期前期之交( 即一般所言青年),後者則在成年期中期(即一般所言壯年)(3),兩者因所經人事歷鍊程度不同,心境自是不同,容後論之。以下為根據《論國語與左傳的關係》(2)所整理出之表格,當可提領其後引用古籍原文,以玆對照:
(表一)
晉殺太子申生事,國、左皆有。然其中細節,或此有彼無。列舉如下:
文獻資料
差異處
列舉 《春秋左傳》
見莊公二十八年,閔公元年
、二年,僖公四年 《國語晉語》
見〈晉語一〉、〈晉語二〉、〈晉語三〉
(1)卜伐驪戎事
左傳無記此事。
〈晉語一〉有。

(2)獻公計劃將黜申生而立奚齊時,三大夫聚議事   左傳無。
〈晉語一〉里克、丕鄭、荀息三大夫聚議一事。
(3)獻公稱疾而使奚齊主持祭祀事 左傳無。
〈晉語一〉有。

(4)優施獻計、 驪姬獻泣、中立里克 左傳無。
〈晉語一〉有。

(5)杜原款勸申生死孝一事 左傳無。 〈晉語二〉有。

(6)申生將下軍以伐霍一節 左傳無提士葦諫獻公,但 〈魯閔公元年〉有現並言。 〈晉語一〉有士蒍諫獻公一事。
(7)卜立驪姬一事 左傳有〈魯僖公四年〉言初,故當早於僖公四年事也。 晉語無。

(8)改葬共世子( 共通恭,即太子申生自縊死後所得諡也,見禮記壇弓上) 左傳有,
見〈魯僖公十年〉。
〈晉語三〉有, 並提及國人之誦、郭偃之評二事

(9)狐突遇太子申生
魂現 左傳有,
見〈魯僖公十年〉。
晉語無。


在上述表格中,所涉及之重要古籍原文,為便於探討,將不費辭繁,略為分段,加注標點,穿插錄於其後論文間。本論文行將探討主要之相關人物,可從以下《左傳》二段文字略知一二。
《春秋‧魯莊公傳二十八年》 (4): 晉獻公娶于賈,無子。烝於齊姜,生秦穆夫人,及太子申生。又娶二女於戎。 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晉伐驪戎,「驪戎男」女以驪姬歸,生奚齊; 其娣生卓子。驪姬嬖,欲立其子。賂外嬖梁五與東關嬖五,使言於公曰:「曲沃,君之宗也。蒲與二屈,君之疆也。不可以無主,宗邑無主,則民不威;疆埸無主,則啟戎心。戎之生心,民慢其政,國之患也。若使大子主曲沃,而重耳、夷吾主蒲與屈,則可以威民而懼戎,且旌君伐。」使俱曰:「 狄之廣莫,於晉為都;    晉之啟土,不亦宜乎? 」晉侯說之。夏,使大子居曲沃、重耳居蒲城、夷吾居屈。 群公子皆鄙,唯二姬之子在絳。二五卒與驪姬譖群公子,而立奚齊。
晉人謂之二五耦。
《春秋‧魯僖公四年》:初,晉獻公欲以驪姬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公曰:「從筮。」卜人曰: 「 筮短龜長,不如從長,且其繇曰: 『專之渝,攘公之羭。 一薰一蕕,十年尚猶有臭』,必不可。」弗聽,立之。 生奚齊,其娣生卓子。及將立奚齊,既與中大夫成謀。
於是可以整理出下列關係表: (表二)
關係表: 姬詭諸(晉獻公) ═╦═══╦═══╦═══╦════╦═══╗
賈姬   齊姜  大戎  小戎子  驪姬  少姬
               ║  ╔╩╗  狐姬  ║    ║   ║
             無有  秦 姬  ║   姬    姬 姬
             子宗 穆 申  姬    夷    奚  卓
               女 姬 生、 重    吾  齊 子
             賈姬?  ∥世 耳   ∥
狐突生狐毛、 恭子 ∥ 晉
狐偃、       大  晉   惠
狐姬(重耳之母)。 子 文 公 

劇作家姚一葦先生, (5) 曾因讀史有感於其濃厚悲劇性,(6)將晉太子申生之死作一統整性故事描述,改編為劇本; 值得一提的是,姚先生安排讓晉太子申生角色從不出場而控制全劇,並以西方歌劇模式—『歌隊吟唱表現; 口白雖多為根據《左傳》、《國語》杜撰改編,但從戲劇的眼光來看,卻能讓我們從對話內容來更親密地感受人物的心境,故也不失為對人性深刻描繪的最佳傳神寫照參考本。

貳. 兩難困境的多重呈現與探討自殺議題
第一節 兩難困境的多重呈現
從晉獻公一夫多妻生子亦多的情況與好戰心態看來,(7)教養子女品質已出現危機,因其身教已先敗壞,且既無暇亦無心於撫育子女之故也。或因時代背景使然,人人自危與鑽利,致使獻公之眾子好戰之心愈顯豁也: 舉凡申生、重耳、夷吾皆然也,而奚齊、卓子若非被里克等權臣篡殺,恐也將炭塗生靈。《左傳》、《國語》並記載夷吾背信忘義、重耳記恨必報,。是故,申生之每役必戰而勝,恐不只是《左傳》、《國語》之記載語錄所呈現的「父命不敢不從」那樣簡單─極有可能他從小對於戰事耳濡目染而羨戰、長大能戰、也願意戰。一開始申生所面臨的兩難困境便是「才」與「不才」選擇上之困難:生父與主戰派智囊團人士對他倡言「才」;而反戰派智囊團人士則屢次諄諄告誡他、提醒他「不才」以保身安命,甚至有勸其逃離混世的。見下文獻:
1.1《春秋‧魯閔公傳元年》: 晉侯作二軍,公將上軍。大子申生將下軍,趙夙御戎,畢萬為右,以滅耿、滅霍、滅魏。還為大子城曲沃,賜趙夙耿,賜畢萬魏,以為大夫。士蒍曰:「大子不得立矣。分之都城,而位以卿,先為之極,焉得立? 不如逃之,無使罪至。為吳大伯,不亦可乎? 猶有令名,與其及也,且諺曰: 心苟無瑕,何恤乎無家? 天若祚大子,其無晉乎? 」
1. 2《國語卷第七‧晉語一‧獻公作二軍以伐霍》:
士蒍出語人曰:「太子不得立矣! 改其制而不患其難,輕其任而不憂其危,君有 異心,又焉得立?行之克也,將以害之;若其不克,其因以罪之。雖克與否,無以避罪。與其勤而不入,不如逃之。君得其欲,太子遠死,且有令名,為吳太伯,不亦可乎?」
太子聞之,曰:「子輿之為我謀,忠矣。然吾聞之:為人子者,患不從,不患無 名;為人臣者,患不勤,不患無祿。今我不才而得勤與從,又何求焉?焉能及吳太伯乎?」太子遂行,克霍而反,讒言彌興。

2.1《春秋‧魯閔公傳二年》: 晉侯使大子申生伐東山皋落氏。里克(a)諫曰:「大子奉冢祀、社稷之粢盛,以朝夕視君膳者也,故曰冢子。 君行則守,有守則從。從曰撫軍,守曰監國,古之制也。夫帥師、專行謀、誓軍旅,君與國政之所圖也,非大子之事也。 師在制命而已,稟命則不威,專命則不孝,故君之嗣適(按:嫡)不可以帥師。 君失其官,帥師不威,將焉用之? 且臣聞皋落氏將戰,君其舍之!」公曰:「 寡人有子,未知其誰立焉? 」不對而退,見大子。大子曰:「吾其廢乎?」對曰:「告之以臨民,教之以軍旅,不共是懼,何故廢乎?且子懼不孝,無懼弗得立。脩己而不責人,則免於難……。」大子帥師,公衣之偏衣,佩之金玦。狐突(b)御戎,先友(c)為右。梁餘子養(d)御罕夷(e),先丹木(f)為右,羊舌大夫(g)為尉。
( C ) 先友曰:「 衣身之偏,握兵之要,在此行也,子其勉之! 偏躬無慝,兵要遠災,親以無災,又何患焉? 」
(b-1)狐突歎曰:「 時,事之徵也; 衣,身之章也; 佩,衷之旗也。 故敬其事則命以始; 服其身則衣之純; 用其衷則佩之度。 命以時卒,閟其事也; 衣之尨服,遠其躬也; 佩以金玦,棄其衷也。服以遠之,時以閟之; 尨,涼;冬,殺;金,寒; 玦, 離。 胡可恃也? 雖欲勉之,狄可盡乎? 」
(d)梁餘子養曰:「帥師者,受命於廟,受脤於社,有常服矣。 不獲而尨,命可知也。死而不孝,不如逃之。」(e)罕夷曰:「 尨奇無常,金玦不復。 雖復何為? 君有心矣。」(f)先丹木曰:「 是服也,狂夫阻之。曰『盡敵而反』,敵可盡乎? 雖盡敵,猶有內讒,不如違之!」 (b-2)狐突欲行。
(g)羊舌大夫曰:「 不可。違命不孝,棄事不忠。 雖知其寒,惡不可取。子其死之!」大子將戰。
(b-3)狐突諫曰:「 不可。昔辛伯諗周桓公云:『內寵並后,外寵二政,嬖子配嫡,大都耦國,亂之本也。』周公弗從,故及於難。今亂本成矣,立可必乎? 孝而安民,子其圖之! 與其危身以速罪也?!」

2.2《國語卷第七‧晉語一‧申生伐東山》:
至于稷桑,狄人出逆,申生欲戰。狐突諫曰:「不可。突聞之:國君好艾,大夫殆;好內,適(按:嫡)子殆,社稷危。若惠於父而遠於死,惠於眾而利社稷,其可以圖之乎?況其危身於狄以起讒於內也?」
申生曰:「不可。君之使我,非歡也,抑欲測吾心也。是故賜我奇服,而告我權。又有甘言焉,言之大甘,其中必苦。譖在中矣,君故生心。雖蝎譖,焉避之?不若戰也。不戰而反,我罪滋厚;我戰死,猶有令名焉!」
果敗狄於稷桑而反,讒言益起,狐突杜門不出。君子曰:「善深謀也。」

以上為來自《左傳》、《國語》的文獻,共四則。個人發現:《左傳》中有關最後申生抉擇戰或不戰結果之語錄皆刪省矣;而《國語》卻將之保留。《國語》中申生回答抉擇前之最後一個反戰建議人,皆與《左傳》雷同:士蒍、狐突─縱然其問之語錄於文字上有異,但大旨同矣!如此一來,《左傳》便隱瞞了申生自圓其說,欲求戰功令名的自相矛盾:
1. 「不如逃之,無使罪至。 為吳大伯,不亦可乎? 猶有令名,與其及也,且諺曰: 心苟無瑕,何恤乎無家? 天若祚大子,其無晉乎? 」士蒍問。
 「與其勤而不入,不如逃之。君得其欲,太子遠死,且有令名,為吳太伯,不亦可乎?」士蒍問。                            「為人子者,患不從,不患無名。為人臣者,患不勤,不患無祿。今我不才而得勤與從,又何求焉?焉能及吳太伯乎?」申生答。
2.「若惠於父而遠於死,惠於眾而利社稷,其可以圖之乎?況其危身於狄以起讒於內也?」狐突問。         「與其危身以速罪也?孝而安民?子其圖之!」狐突問。               「我戰死,猶有令名焉!」申生答。
在1.中,申生不患無「吳太伯」(8)之令名。在2.中,申生卻患無「戰死」的令名。口說不在乎此令名,卻在乎彼令名,也即說申生終究是在乎美譽名聲的─主因在其他不認同消極退隱式的令名,而是欲求積極進取式之令名。說來說去,不過是想求轟烈一戰,就算死也要死的漂亮輝煌! 後來甚至還戰勝了,於是從表面上看來,申生以戰鬥實力化解了「才」與「不才」間的掙扎!克服了智囊團人士對「戰」與「反戰」的聲浪!得到了「令名」,也總算是突破兩難作了一抉擇。但,殊不知事情絕不像表面上看的那樣簡單。士蒍畢竟曾是伴隨晉獻公出生入死良久的謀士,甚至還曾經在晉獻公即位後第六至九年共四年時間,幫晉獻公一手策劃盡殺堂兄弟( 同宗桓叔、莊伯之後代群公子),剷除了異己─像士蒍這樣的恐怖狠角色能人,終能看透晉獻公的心思並憑其經驗告誡申生:「君有異心,又焉得立?行之克也,將以害之;若其不克,其因以罪之。雖克與否,無以避罪。」但申生似未聽進耳裡,一意孤行欲戰、求戰勝之令名,或許申生原本以為戰勝可以使太子地位重新受到肯定吧─雖然他嘴裡不說,但從其求令名的心理以及對太子地位「吾其廢乎」的關心與憂慮,這絕非不可能!只是,他絕沒想到原本他所陷於其中的「才」與「不才」的兩難困境,會隨著他顯「才」的越加表現而更深─才與不才選擇上都有困難─追根究柢,要從其生父之過『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所致來談起! 傷害自己最深的卻是自己的生父─竟然聯合後母,對兒子採取一種忌妒敵視的態度,判若仇敵!下文獻即很血淋淋的表現出晉獻公猜忌親子、貪得無厭的心態。             

《國語卷第七‧晉語一‧優施教驪姬譖申生》:
驪姬曰:「君盍老而授之政。彼得政而行其欲,得其所索,乃其釋君。且君其圖之,自桓叔以來,孰能愛親?唯無親,故能兼翼。」
公曰:「不可與政。我以武與威,是以臨諸侯。未歿而亡政,不可謂武;有子而 弗勝,不可謂威。我授之政,諸侯必絕;能絕於我,必能害我。失政而害國,不 可忍也。爾勿憂,吾將圖之。」
後人往往怪罪驪姬之挑撥離間,才讓晉獻公猜忌申生。但若晉獻公本身就是個有賢德的良善人,是個好父親,豈會因三言兩語就「對付」起申生以及其他兩個兒子來了? 於是晉太子申生所面臨最終的兩難困境, 不外乎就在其生父與後母之間了。由於每個民族、不同時期所累積的道德意識不盡相同,所形成民眾輿論之偏重也就不同,因而帶出不同的「社會制約力量、集體道德意識」。這些標準一但訂出來,在其勢力範圍內,遵守是對,不遵守是錯。然而合於彼時宜、合於彼地宜,卻未必合於此時宜、何於此地宜;以此時空所詮釋的觀念也未必合於當年時空的見解。然而,捫心試想:「道德觀念」不就是人對於倫理常態所累積的價值觀嗎? 今昔必有所承襲,時空越近則「道德觀念」之貌與神越合而不離也。是故根據距離當時太子申生最近年代的孔、孟兩學者思想,來推出申生可能有、以及可能選的思路。然而這也是思想推論上的冒險,但在毫無明確道德心理記載的情況下,卻是值得一試之險路。
《論語‧子路第十三‧十八》: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孟子‧盡心上‧三十五》:桃應問曰:「舜為天子,皋陶為士,瞽瞍殺人,則如之何?」孟子曰:「執之而已矣。」「然則舜不禁與?」曰:「夫舜惡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然則舜如之何?」曰:「舜視棄天下,猶棄敝蹝也。竊負而逃,遵海濱而處,終身訢然,樂而忘天下。」
如果A犯了偷攘羊之罪、犯了殺人罪會怎樣﹖
我們或許會大言不慚的說: 將A繩之以法。該罰、該關、該殺俱行之!但若
親人成了A,身為中國人的我們不免困窘起來。是什麼在作祟?人性的自私  導致情、理、法的衝突也!孔子、孟子皆為人,而他們也無法逃脫人性的限   制,這一直是存於中國人的「中國道德傳統」的既溫馨又殘酷之兩難困境── 
要情便扭法違天理順心理、尊法便失情違心理順天理……。
以下(表三)是余藉由高中數學之組合數概念整理所有情況,以便推演申生可能思路之途徑。(表四)則為余根據孔、孟之說,以及太子申生在《左傳》、《國語》中呈現之言行所嘗試歸納出的「中國道德傳統批判強度凡例」用以解釋(表三)。
(表三)
C nN = 定義:從N個不同物件中,每次取n個不同物件為一組(n≦N), 同一組內的物件若不計其前後順序, 就叫做N中取n的組合。C為Combination (組合)之縮寫代號。 N!=N(N-1)(N-2)….3.2.1, 並規定0!=1 。
其中每一組, 稱為一組合, 所有組合的總數稱為組合數。
為方便討論, 設A=生父姬詭諸、B=後母驪姬、C=太子姬申生。 「+」=存活。「–」=死亡。
(1)三人皆存情況C 33 =1 +A +B +C 
(2)三人皆亡情況C 03=1 –A –B –C 註:此,西方悲劇典型模式
(3)只活兩人情況C 23=3 +A +B –C 、 +A –B +C 、 –A +B +C
(4)只活一人情況C 13 =3+A –B –C、 –A +B –C 、 –A –B +C
基本上有八種情況可供申生選擇。吾並嘗試著用數字表示「中國道德傳統」批判強度,其試算凡例推演如下(表四): (註:會得0該是難以判斷、無可厚非的情況。由於古信『天下無不是的親生父母』,是故生父活皆+1、生父死皆–1,總值越趨正值表道德性越『高尚』)
(表四)
(1)父在正1, 己活正1 (4)父在正1, 壞外人活0 (7-1)殺人就是惡的。
(2)父死負1, 己活負1 (5)父死負1, 壞外人活負1 (7-2)動機純為殺壞人則曰誅,本稱許,後轉為「無可厚非」。
(3)父死負1, 己死0 (6)父死負1, 壞外人死0
(當己亦死時)  (7-3):為(6)之例外:當己活,壞外人死亦成負1(因動機自私為己,殺人成惡)
1. 皆大歡喜: 又分第一種最好程度是申生憑智慧解決危機,讓生父化解其   「惑」(9)、使後母收斂,自己又能安然無恙,此該為最困難達到也。第二 種次佳程度是獨善其身的逃走,雖暫棄生父後母於不顧,但可於他們想通 時再找機會回來奉養他們。這該是「中國道德傳統」最樂見的。
「中國道德傳統」批判強度試算: + A + B + C = + 1 + 1 + 1 = + 3

2. 西方悲劇典型模式: 殺了生父與後母,自己又自殺。死得空無一人……這 是「中國道德傳統」最不忍心見到的悲劇。 「中國道德傳統」批判強度試算: –A – B – C = – 1 + 0 + 0 = – 1

3. 自己自殺,成全生父後半生的「幸福與性福」: 雖然不佳,但「中國道德傳統」不會批判罵得太難聽,頂多惋惜一番,笑自己是傻愚孝,給個諡號如恭字。(申生正是選此路) 「中國道德傳統」批判強度試算: + A + B – C =       + 1 + 0 + 0 = + 1 (有姑息之嫌疑)
4. 先下手為強之一:殺後母,再與生父和談。「中國道德傳統」批判強度試算:  + A – B + C = + 1 + 0 +1 = + 2
5. 先下手為強之二:殺生父,再與後母和談。「中國道德傳統」批判強度試算:    - A + B + C = – 1 – 1 – 1 = – 3
6. 玉石俱焚之一:殺後母後自殺。「中國道德傳統」批判強度試算: + A – B – C = + 1 + 0 + 0 = + 1
7. 玉石俱焚之二:殺生父後自殺謝罪。「中國道德傳統」批判強度試算:    - A + B – C = - 1 – 1 + 0 = - 2
8. 先下手為強之三: 殺生父弒後母之後,獨善己身。這是「中國道德傳統」   最強烈批判自私無人性的,肯定會被罵的「焦頭爛耳、體無完膚」。要求令名的申生絕對不會走此路!「中國道德傳統」批判強度試算: -A – B + C = -1 -1 -1 = -3
(表五)「中國道德傳統」批判強度之結論歸位:
情況
5.    ˇ3.
8. 7. 2. 6. 4. 1.
═╬═══╬═══╬═══╬═══╬═══╬═══╬═
-3 -2 -1 0 1 2 3
強度

 
愛好令名的太子申生不可能在上述小於零之負值行為作抉擇: (2.西方悲劇典型模式)、(7. 玉石俱焚之二:殺生父後自殺謝罪)、(5. 先下手為強之二:殺生父,再與後母和談)、(8. 先下手為強之三: 殺生父弒後母之後,獨善己身。),以上四種情況已先摒除掉。
申生只會在下列四種情況擇一:(1.皆大歡喜)、(4.先下手為強之一:殺後母,再與生父和談)、(3.自己自殺,成全生父後半生的「幸福與性福」)、(6.玉石俱焚之一:殺後母後自殺) ──而申生選擇第三個情況。由於每個民族、不同時期所累積的道德意識不盡相同,所形成民眾輿論之偏重也就不同,因而帶出不同的「社會制約力量、集體道德意識」。可是,為什麼申生在四種能成就令名的情況中卻偏偏抉擇了只有自己死亡?

在處理了申生所遇到由當時道德意識、生父、後母、智囊團人士(如一刀之有利刃緣、亦有鈍背處)之交織出的具複雜多重性之兩難困境─「才與不才選擇上都有困難」後,我們續而針對申生最終抉擇之不歸路─「自殺」來加以探討之。 

第二節 探討自殺議題

延續上節多重兩難困境之探討,本節鎖定當太子申生身陷於驪姬所步下的栽贓毒父圈套時,其於生死一瞬間的掙扎與抉擇作分析。「自殺」此一詞彙已融入日常用語中,造成其涵義時隨論述者之需而改變,因而模糊失真,因此引進幾位西方之社會學家、心理學家曾對「自殺」定義與分類觀念上的釐清所作一番努力之成果,加以說明之。   

在各類不同的死亡中,有一類死亡具有死亡者本身行為所致這一特殊性質:行動者亦即受害者,正是這一特點構成通常所謂自殺這一概念的基礎。……    自殺這個詞可用於任何一樁直接或間接導源於受害者自身主動的或被動的行為,且受害者知道這一行為的後果的死亡事件。(10)

申生在伐霍、伐東山時必已從生父晉獻公之舉動以及智囊團人士的提醒發現父親及後母對他的猜忌敵意,也就是說他已經開始思慮如何抉擇種種兩難困境。關於「好戰心態」,在前一節對於申生可能是對「令名」的在意執著而導致已析多,不再贅述。在此則提出導致申生「好戰」另一個可能─極力爭取一連串的「未完成自殺」。                          
 
按照精神分析精神病學的觀點,我們大致可以說每個人都有所謂自殺的潛勢。這種自我傾向的強烈程度因人而異……在嬰兒及幼兒時期即已形成,其成因即是家庭環境給個人造成的恐懼、憂慮、失意及愛憎。這裏的家庭環境指胎教、斷奶、性教育、同胞兄弟姊妹間的裂隙、父母厭棄或溺愛以及依賴程度。(11)……世間普遍存在著「未完成自殺」( unfinished suicide )─即自殺者並沒有立即死亡,但卻包含「自我摧殘」的行為,以此作為「自我懲罰」,它是某種妄念的發洩或喪失理智時的表現,這種行為常在人們抑鬱時發生(12)。

然而很有可能是當申生真正上戰場攻伐面臨死亡時,卻又本能式的防衛不使己敗死,形成「未完成自殺」而可能越發討厭自己之「懦弱懼死」,直到下列陷害事件才引發申生下定決心要抉擇自殺身亡。從下列文獻可以知道申生的死亡事件是符合「自殺」定義的:行動者亦即受害者、受害者知道其行為的後果的。

《春秋‧魯僖公四年》:姬謂大子曰:「 君夢齊姜,必速祭之。大子祭于曲沃,歸胙于公。公田,姬寘諸宮六日。公至,毒而獻之。公祭之地,地墳; 與犬,犬斃; 與小臣,小臣亦斃。姬泣曰:「 賊由大子。」
大子奔新城,公殺其傅杜原款。或謂大子:「 子辭,君必辯焉。」大子曰:「 君非姬氏,居不安,食不飽。我辭,姬必有罪,君老矣,吾又不樂。」曰:「子其行乎?」 大子曰:「 君實不察其罪,被此名也以出,人誰納我?」十二月戊申,縊于新城。姬遂譖二公子曰皆知之。重耳奔蒲,夷吾奔屈。          
《禮記‧檀弓上》:
晉獻公將殺其世子申生。公子重耳謂之曰:「子盍言子之志於公乎?」 世子曰:「不可。君安驪姬,是我傷公之心也!」曰:「然則盍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謂我欲弒君也。天下豈有無父之國哉?吾何行如之?」 
使人辭於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於死。申生不敢愛,
其死。雖然,吾君老矣,子少,國家多難,伯氏不出而圖吾君;伯氏苟出而圖
吾君,申生受賜而死!」再拜稽首,乃卒。是以為恭世子也。

其自縊動機或許如《春秋左傳》、《國語》、《禮記》所言而作了自殺,成全生父後半生的「幸福與性福」的抉擇。不過其言語有沒有可能是執筆者之加添穿鑿附會呢? 正如姚一葦先生在《申生》一句口白所提出的懷疑── 女官:「申生難道不會申辯?這肉和酒在宮裏擺了幾天,誰都有機會可以下毒(13)。」憑驪姬之言就能證明什麼?難道了解祭品有毒的驪姬自己本身就完全沒嫌疑?所以若非晉獻公因怒令智昏,應不至於會沒注意到這點─要不然就是晉獻公是故意誤會的─他在陪驪姬演一場足以構成「子為孽子能置死」之戲。如此一來申生之死又有無可能是他殺被偽飾為自殺呢? 那歷史恐將複雜許多,於此不再無的放矢。另外,
第壹章所提到的年齡影響心境想法之問題將有助於在此討論(註:文末有年表可循也):(1)《左傳》、《國語》說法: 申生死時至少十八餘歲。如果《禮記‧檀弓上》所記載申生與重耳有交談對話屬實,那將是非常耐尋人味的:試想一個十六歲的弟弟對於十八餘歲的哥哥「受到栽贓、父親亦誤解」的處境抱以不平與同情時,哥哥豈能不感動?是有可能因一時興起衝動加以原來身心的疲累就決意讓位於弟弟重耳而自殺了。只是以青年才俊之姿便死更增讓人覺惋惜感,也讓人懷疑其是否在感情生活中受挫而了無生趣,要不然是該以同儕為重心的青年人及早尋死只是為了成全不良生父後母─總是有點不尋常。或許從小所累積之哀苦以至無法宣洩的地步,想藉一死以抒之吧!

(2)《史記‧晉世家》說法:申生自殺那年,重耳已四十歲,故申生至少為四十歲以上。所以死對申生來說已不足懼了—古人壽命多不長,在當時的申生應該會有四十多歲離死期不遠矣的想法吧!又吃苦受戰磨練已夠多,老來不得其安還得受辱,也因此若要自殺亦是無可厚非的,若要是有想讓位給重耳的念頭,應該也沒什麼捨不得的負擔吧!遂能肆無忌憚的實行自殺。

參. 如何解套─談莊子面對兩難困境曾提出最高指導原則
    
假如一個人活在這種充滿了陰謀詭計和親屬之間的鬥爭的時空,生命在多
次攻伐戰爭中亦毫無保障,甚至不知道「明天能否還活著」,人將如何在這種情境自處?如何來面對此種多重兩難困境?申生就是這樣一個活在悲慘時代的人,假如他能比莊子早自覺悟得「一龍一蛇,與時俱化」的思想,而不拘泥於必為龍,那麼可能就能安身保命多活些時日。當然也得他本身先具有熱愛生命的價值觀,否則多活與少活是無差別的。以下便為莊子對「才」、「不才」、「有用」、「無用」的看法。

《莊子外篇.山木第二十》
莊子行於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無所可用。」莊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
夫子出於山,舍於故人之家。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烹之。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主人曰:「殺不能鳴者。」
明日,弟子問於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
莊子笑曰:「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遊則不然,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一上一下,以和為量,浮遊乎萬物之祖。物物而不物於物,則胡可得而累邪!此神農、黃帝之法則也。若夫萬物之情、人倫之傳,則不然:合則離,成則毀,廉則挫,尊則議,有為則虧,賢則謀,不肖則欺。胡可得而必乎哉 !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鄉乎!」

《莊子雜篇.外物第二十六》
惠子謂莊子曰:「子言無用。」莊子曰:「知無用而始可與言用矣 。夫地非不廣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則廁足而墊之致黃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無用。」莊子曰:「然則無用之為用也亦明矣。」

莊子面對兩難困境提出了一個最高指導原則:時隨自然,與時俱化。乍看之下,似為強辭自圓其說之言用以敷衍、安撫弟子對「才」與「不才」公案的疑惑。
但事實就是正如莊子所說的。因為在有常境象中的世事是無常的,沒個絕對的標準可供依據遵守,唯有去掉自我為中心的執著,才能清看這世界,也才能明智生慧自覺該隱則隱、該行則行。莊子於下文更有闡明適時隱與不隱之體悟。

《莊子外篇.繕性第十六》
隱故不自隱。古之所謂隱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見也,非閉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發也,時命大謬也。當時命而大行乎天下,則反一無跡;不當時命而大窮乎天下,則深根寧極而待:此存身之道也。古之存身者,不以辯飾知,不以知窮天下,不以知窮德,危然處其所而反其性,己又何為哉!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識。小識傷德,小行傷道。故曰:正己而已矣。樂全之謂得志。

肆. 結語

現代人們過的富裕方便,但煩惱仍為有增無減。常陷於難以抉擇的兩難困境而無法動彈自拔,而現代人的兩難困境往往因生活條件的複雜豐富多變樣化,使得一個兩難困境也會藉著多重情況呈現,甚至是多個兩難困境衍生更多的兩難困境,一但處理不當就傷心不堪的逼迫自己走向不歸死路了。從現代宗教林立的現象來看,人們的心靈是變得脆弱、枯竭了,所以藉著宗教以寄託自身動盪不安的心靈。但當時申生所有的,只是民間信仰以及社會輿論所行成的道德意識
並無那麼多宗教思想信仰供他來憑藉、支撐,偏偏卻又處在如履薄冰的險惡時代,他該如何呢?就只能靠自己對生命自覺以體悟人生了。試想原始何曾有路?莫不為人於荒山野嶺中開尋闢道以成也。只是現代人心思太忙碌無暇,萬事只求速成速效,精神心靈空虛到只能在每夜枕眠時休養生息有時間做自己的夢,甚至忽略了生命的出發點──家人。雖然功利主義氾濫讓兩難困境的解決方法速效化了,只是多功多利之速效化抉擇未必就是對人最好的。「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這是朱自清〈匆匆〉所告訴我們的無法更改之事實──毀滅其實是太簡單也太殘酷的事。事在人為──是否想讓生命更不平凡些、不白走一遭?兩難困境,抉擇在己。
參考文獻資料
楊伯峻,《春秋左氏傳》(臺北: 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3.5) 易中天注譯,《新譯國語讀本》( 臺北: 三民書局, 1995.11) 姚一葦,《姚一葦戲劇六種》( 臺北: 華欣文化公司,1982.9) 張以仁著,《春秋史論集》( 臺北: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90.1) 張以仁著,《論國語與左傳的關係》(臺北,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文研究所集刊第三十三本抽印本,1962.12) 李振興,《新譯東萊左氏博議》( 臺北: 三民書局, 1991.9)           李隆獻,《晉文公復國定霸考》( 臺北: 臺大中文所碩士論文, 1984.5)
張添丁,《司馬遷春秋學》(臺北: 政大中文所博士論文, 1985) 陳熾彬,《左傳中巫術之研究》(臺北: 政大中文所博士論文, 1989) 李小平,《左傳晉國建霸君臣言行探討》(臺北:政大中文所博士論文, 1990) 黃忠慎,《詩經簡釋》(臺北: 駱駝出版社, 1995 ) 王士儀,《論亞里斯多德«創作學»》(臺北: 里仁書局, 2000.8) 顏元叔,《莎士比亞通論悲劇 》(臺北: 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1997.5)
艾弗瑞著、蔡美玲譯,《了解人性》( 臺北: 遠流出版公司, 1994.6)
涂爾幹著、黃秋隆譯,《自殺論》( 臺北: 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89.8)
高橋祥友著,《自殺心理學》( 臺北: 智慧大學出版有限公司, 1999.10)
紅葉居士著,《自殺以後的真相》( 臺北: 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出版部,1992)
曹順慶,〈中西美學中的痛苦與美─以崇高範疇為例〉,《第七屆文學與美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淡江大學中文系, 2001.5)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 臺北: 國家出版社, 1982.7 )
金白鉉,《莊子哲學中天人之際研究》( 臺北: 文史哲出版社, 1986.8 )
鄭世根,《莊子氣化論》( 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 1993.7 )
夏目漱石著,李永熾譯《我是貓》( 臺北: 書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1992.4 )


附錄:推算年表 註:(《左傳》、《國語》之說法; 《史記.晉世家》之說法)=(左國; 史記)
在位總數 魯詳年序 西元前 重要相關紀事 申生年齡 重耳年齡
共11年 魯隱公1 722 春秋始記;時為周平王49年
晉鄂侯郤2年、曲沃莊伯鮮11年 (左國; 史記) (左國; 史記)
2 721 晉鄂3年、曲沃莊伯12年
3 720 周鄭交質
晉鄂4年、曲沃莊伯13年 
4 719 晉鄂5年、曲沃莊伯14年
5 718 晉鄂6年、曲沃莊伯15年
(魯隱公第7~11年略) 6 717 晉哀侯光1年、
曲沃莊伯16年
共18年 魯桓公1 711 時為周桓王9年
晉哀7年、曲沃武公5年
2 710 春, 宋華父攻殺孔父嘉奪妻
,後弒宋殤公
晉哀8年、曲沃武公6年
3 709 晉哀9年、曲沃武公7年
4 708 晉小子侯1年、曲沃武公8年
5 707 周王伐鄭,敗績 繻葛之戰 估01
6 706 晉小子侯3年、
曲沃武公10年 02
7 705 晉小子侯4年、
曲沃武公11年 03
8 704 晉侯緡1年、曲沃武公12年 04
9 703 晉緡2年、曲沃武公13年 05
10 702 晉緡3年、曲沃武公14年 06
11 701 晉緡4年、曲沃武公15年 07
12 700 晉緡5年、曲沃武公16年 08
13 699 曲沃武公17年 09
14 698 曲沃武公18年 10
15 697 曲沃武公19年 11 01
16 696 曲沃武公20年 12 02
17 695 曲沃武公21年 13 03
18 694 曲沃武公22年 14 04
共32年 魯莊公1 693 時為周莊王4年 15 05
2 692 曲沃武公24年 16 06
3 691 曲沃武公25年 17 07
4 690 曲沃武公26年 18 08
5 689 曲沃武公27年 19 09
6 688 曲沃武公28年 20 10
7 687 曲沃武公29年 21 11
8 686 齊襄公使連稱、管至父戍 癸丘 22 12
9 685 史記晉世家說重耳13歲? 齊桓公立 23 13
10 684 曲沃武公32年 01 24 14
11 683 曲沃武公33年 01~02 25 15
12 682 曲沃武公34年 01~03 26 16
13 681 曲沃武公35年 01~04 27 17
14 680 曲沃武公36年 01~05 28 18
15 679 晉緡公26年
曲沃武公37年 01~06 29 19
16 678 晉緡公27年
武公稱38年 01~07 30 20
17 677 晉武公39年 01~08 31 21
18 676 晉獻公即位第1年,
與虢公朝王。 01~09 32 22
19 675 晉獻公2年 02~10 33 23
20 674 晉獻公3 03~11 34 24
21 673 晉獻公4 04~12 35 25
22 672 晉獻公5伐驪戎得驪姬、
少姬(依照晉世家) 05~13 36 26
23 671 晉獻公6年授意士蒍與群
公子謀譖富子而去之。 06~14 37 01 27
24 670 晉獻公7年授意士蒍與群
公子謀使殺游氏二子。 07~15 38 02 28
25 669 晉獻公8授意士蒍使群
公子盡殺游氏之族,乃
城聚而處之。 08~16 39 03 29
26 668 晉獻公9年圍聚盡殺群公
子;士蒍有功為大司空。 09~17 40 04 30
27 667 晉獻公10年 10~18 41 05 31
28 666 晉獻公11年夏, 晉獻公使三子分
三地而居:申生居曲沃、重耳居蒲、
夷吾居二屈。 11~19 42 06 32
29 665 晉獻公12年 12~20 43 07 33
30 664 晉獻公13年 13~21 44 08 34
31 663 晉獻公14年 14~22 45 09 35
32 662 晉獻公15年 15~23 46 10 36
共2年 魯閔公1 661 晉侯作二軍;周惠王16年 16~24 47 11 37
2 660 晉侯使大子申生伐東山皋落氏 17~25 48 12 38
共33年 魯僖公1 659 時為周惠王18年, 晉獻公18 18~26 49 13 39
2 658 晉獻公19 19~27 50 14 40
3 657 晉獻公20 20~28 51 15 41
4 656 大子申生自縊於新城; 如果依照史記
晉世家關於重耳之說法: 申生自縊時
至少40餘歲(因為申生為重耳長兄) 20餘歲
算21~29
設差10 52 16 42
5 655 晉人伐諸蒲城; 重耳始
出流亡,首奔狄。 (左國; 史記) 17 43
6 654 晉獻公23 18 44
7 653 晉獻公24 19 45
8 652 晉獻公25 20 46
9 651 秋, 齊桓公舉辦葵丘之會
晉獻公26年,夷吾定位,是
為晉惠公、改葬申生。秋,
狐突適下國(曲沃)遇大子
魂現。申生==世子
==(共;恭)大子

21 47
10 650 22 48
11 649 (左國;史記)
在位總數 魯詳年序 西元前 重要相關紀事 申生年齡 重耳年齡

台長: chilean
人氣(3,342) | 回應(0)| 推薦 (5)|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