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9-24 16:19:03| 人氣11,032|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教師甄試筆試教育科目筆記(教育統計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第四章 相對地位量數
相對地位量數:就某一特質而言,用來描述一個人在團體中所佔的地位量數。
 
一、百分等級(PR)與百分位數(PP)
(一) 百分等級(PR):一百人中勝過多少人。
1. 若PR=95 指團體中勝(高)過95%的人
2. 百分等級屬於次序變數
3. 最高99,最低0

4. PR=100-

(R是名次,N是人數)

(二) 百分位數(PP):係由百分等級來推算分數。
若PR 95=80(百分位數)
則意指(1)有95%的人低於80分(2)得80分的人高過95%

二、標準分數
意義:將原始分數加以轉換的衍生分數。
「直線轉換」是不會改變原始分數分配情形;但「常態化轉換」則轉成常態分配。

(一)直線轉換標準分數:Z分數、T分數,AGCT,CEEB。
1. Z分數

(1) Z=

(2) Z分數是等距變數
(3) Z分數平均數=0,標準差=1,Z分數之和等於零。
(4) 單位不同、性質不同的量數,無法直接比較時,可化成Z分數比較。

2. T分數
(1) 麥考爾(Mc Call)創造
(2) T=10Z+50
(3) T分數之平均數是50,標準差是10。


3. AGCT
(1) 為美國陸軍智力測驗分數
(2) AGCT=20Z+100
(3) AGCT平均數100,標準差20

4. CEEB
(1) 為美國大學入學委員會所使用分數
(2) CEEB=100Z+500
(3) CEEB平均數500,標準差100


(二)常態化轉換標準分數:標準九分、C量表分數、T量表分數。

1. 標準九分
(1) 標準九分以1-9表示,最高9分,最低1分。
(2) 標準九分平均數5,標準差2,且以半個標準差為單位。

2. C量表分數
(1) C量表分數又稱為「標準十一分」,為基爾福(Guilford)所倡用。
(2) 將標準九分修改成十等份,標準九中原來九分佔4%,C量表分數則將九分佔3%,十分佔1%。
(3) C量表分數平均數5,標準差2。

3. T量表分數
(1) 麥考爾(Mc Call)創造
(2) 和T分數相同點:均麥考爾創,且平均數均是50,標準差均是10。
(3) 相異點:T分數直線轉換,T量表分數常態化轉換。

例題
若某生標準九得7分,換算成Z分數在0.75~1.25間,則某生的T分數、CEEB、AGCT分數為多少?

Z分數 0.75~1.25 答案
T=10Z+50 10 ×0.75+50 ~ 10 ×1.25+50 57.5 ~ 62.5
CEEB=100Z+500 100 ×0.75+500 ~ 100 ×1.25+500 575 ~ 625
AGCT=20Z+50 20 ×0.75+50 ~ 20 ×1.25+50 115 ~ 125



第五章 偏態係數
 一、偏態(代號G1)
二、代表意義
群體的分數不一定都是呈常態分配,分數的圖形分布,代表不同的意義。

偏態係數 圖形 代表意義
G1=0 左右對稱(常態) 題目適中
G1>0 右偏(正偏) 題目較難
G1<0 左偏(負偏) 題目較易
【要把這表格記熟喔】



第六章 其他(與廣義教育統計相關概念)

(一) 皮爾森經驗法則
(二) 國中基測
(三) 相關係數
(四) 研究方法
(五) 信度
(六) 效度
(七) 難度
(八) 鑑別度
(九) 測驗反應型態
(十) 其他













(一) 皮爾森經驗法則

皮爾森研究發現群體數值分布圖形,X、MO、MD間的關係有規則可循。
圖形 X、MO、MD關係
左右對稱(常態) 三者相等
右偏(正偏) X-MO=3(X-MD) X>MD>MO
左偏(負偏) X-MO=3(X-MD) X<MD<MO

X算術平均數
MO眾數
MD中位數

(二) 國中基測
1. 屬於性向測驗、常模參照測驗、標準化測驗。
2. 採複本信度、預測效度。
3. 屬於最大表現測驗。
4. 每科最高60級分,最低1級分
5. 總分最高300級分,最低5級分。

(三) 相關係數(代號r)
1. 相關係數代表兩個變數間關係密切程度(但不可作因果推論)
2. 相關係數重關聯大小,只論數值,不計正負。
3. 例如:
r1=-0.81 r2=0.35
則r1>r2
4. 比較常見的相關係數:
(1) 皮爾森積差相關
適用於等距或比率變數,如身高、體重。
(2) 斯皮爾曼等級相關
適用於次序變數,如名次、等第。
5. 決定係數:即相關係數平方。例如相關係數0.90,其決定係數為0.81。

(四)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各家分法不一,比較常見的是分成量化、質化兩種。
1. 量化研究(理論基礎:經驗主義、邏輯實證論、行為主義)
(1) 調查研究法:例如看法、意見
(2) 相關研究法:例如關係、預測
(3) 實驗研究法:有變項控制,有因果關係
(4) 事後回溯研究:又叫原因比較研究
(5) 發展研究法:例如生長
(6) 內容分析法:重在分析
2. 質化研究(理論基礎:批判理論、符號互動論、詮釋學)
(1) 觀察研究法:具體、明確、可觀察,屬於低推論行為,按其發生情形分成時間取樣(常發生的)、事件取樣(特殊事件)。
(2) 行動研究法:教師即研究者,重在立即解決問題、即時應用。
(3) 個案研究法:深度研究個案
(4) 歷史研究法:往事紀錄、無法作因果推論
(5) 俗民誌研究:最常見的為「教育俗民誌」,「教育俗民誌」重在探討青少年次文化、價值、信念等。
(6) 田野研究法:實地探訪研究。
3. 例題
不同情況,應斟酌情形採用不同研究法。
(1) 不同教學方法對學童學習成就之影響:實驗研究
(2) 青少年犯罪之先在因素:事後回溯研究
(3) 智商與抱負水準之關係:相關研究法
(4) 國小社會科教科書錯誤內容之分析研究:內容分析法
(5) 國中小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之態度研究:調查研究法
(6) 蒐集某一個學生的資料,加以分析綜合的研究:個案研究法

(五) 信度
* 信度定義
1. 測驗能提供前後一致性的結果
2. 具有一致性、穩定性的特徵
3. 信度指真正分數在測驗總變異中所佔的比率
* 信度有許多類型,分述如下:
1. 再測信度
Ø 又稱重測信度
Ø 為穩定係數
Ø 誤差來源:時間取樣
Ø 用途:預測用
Ø 例如:性向測驗(智力)、國中基測(學術性向)
2. 複本信度
Ø 是最好的信度
Ø 同時實施,誤差為內容取樣,用途為瞭解現況;間隔實施,誤差為內容、時間取樣,用途為瞭解現況、預測用。
Ø 例如:成就測驗
3. 折半信度
Ø 題目越多,誤差影響越小,信度越高。
Ø
Ø 最常採用斯布校正公式

Ø 當題數增加n倍,則

Ø 誤差來源:內容取樣
Ø 用途:驗證理論
Ø 例如:人格測驗
4. 庫李信度
Ø 用於是非題,故又稱二分計分法
Ø 庫德(Kuder)、李察遜(Richardson)於1937年設計
Ø 誤差來源:內容取樣
Ø 用途:驗證理論
5. α係數
Ø 克朗巴赫創
Ø 多重計分法
6. 評分者信度
Ø 用於申論題、作文
Ø 主觀測驗
Ø 兩位以上的評分者,宜採斯皮爾曼等級相關。
* 理想信度指數
1. 用來確定兩個團體的平均數差異,信度0.65以上就算理想。
2. 若單獨個體相較,信度至少需0.85以上。

(六) 效度
* 效度定義
1. 一個測驗的正確度(正確性)
2. 能測出所欲測量的特質或功能的程度
3. 指共同分數在測驗總變異中所佔的比率
4. 其他條件均等,樣本異質性越大,效度亦越大。
* 效度有許多類型,分述如下:
1. 內容效度
(1) 又叫邏輯效度、課程效度
(2) 常用『雙向細目分析法』,一為教學目標,一為教材內容,以作為編製測驗的藍圖,考驗內容效度的工具。
(3) 重在內容適切性
2. 效標關聯效度
(1) 又叫統計效度、實徵效度
(2) 同時效度:當前效標,重在瞭解現況,如成就測驗。
(3) 預測效度:未來效標,重在預測未來,如性向測驗。
(4) 重在測驗所欲測量特質
3. 建構效度
(1) 又叫構念效度
(2) 獲得建購效度的方法有:相關研究、團體差異的分析、實驗研究、內部一致性分析、因素分析、多項特質---多項方法分析。
(3) 最常用方法為「因素分析」法
(4) 「多項特質---多項方法分析」為坎培爾(Campell)及費斯克(Fiske)所創用。
(5) 重在測量理論構念

*信度、效度關係【非常重要】
1. 信度包含效度
2. 信度是效度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效度是信度充分條件,非必要條件。
3. 信度高,效度不一定高;信度低,效度一定低。
4. 效度高,信度一定高;效度低,信度不一定低。

(七) 難度(代號P)
1. 以答對人數的百分比來檢討題目的困難或容易者
2. 難度的算法
(1) 難度=答對人數 ÷全體受試者人數 ×100%
(2) 難度=(高分組百分比+低分組百分比)÷2
3. 0≦P≦1(大於等於0,小於等於1)
4. 當P=0.50難度適中
5. 屬於量的分析
6. 為次序變數
7. P越小,試題越難

(八) 鑑別度(代號D)
1. 測驗試題能區分受試者優劣、好壞作用的大小。
2. D=PH-PL(高分組-低分組)
3. D大於或等於0.40屬於優良
4. D小於0.20屬於劣
5. 當P=0.50 才可能D=1
*教師進行試題分析,應多保留難度低、鑑別度高的試題。
*難度與鑑別度關係:難度是鑑別度的必要條件。

(九) 測驗反應型態
1970年克朗巴赫創用,分成認知測驗、情意測驗。
項目 認知測驗 情意測驗
別稱 最大表現測驗、最高表現測驗 典型表現測驗
內容 要求受試者盡力得高分,有好壞、優劣、對錯之分。 要求受試者真實自然反應,沒有好壞、優劣、對錯之分。
例如 1. 智力測驗2. 性向測驗3. 成就測驗 1. 人格測驗(1) 自陳測驗:如吳偉士個人事實表格。(2) 投射測驗:了解潛在人格,如莫雷主題統覺測驗(TAT)、羅夏克墨漬測驗。(3) 評定量表:易產生個人偏失、月暈效應,如卜氏兒童社會行為量表。(4) 情境測驗:社會計量法,如莫里諾社會關係測驗。2. 興趣、態度、意見等測驗

說明:
1. 莫里諾社會關係測驗,採用編造技術,屬於社會行為測驗。
2. 若依測驗內容細分,情意測驗又可分:
(1) 興趣測驗:愛德華個人興趣量表(EPPS)
註:「愛德華個人興趣量表」特別設計題目,檢查受試者有無說謊,防偽裝答案。
(2) 情緒測驗:明尼蘇達多項人格測驗(MMIP)
註:「明尼蘇達多項人格測驗」採經驗效標記分法,能鑑別兩個不同效標團體。
(3) 性格測驗:塞斯通性格測驗
(4) 社會行為測驗:莫里諾社會關係測驗


(十) 其他
1. 測驗的常模:用於解釋測驗分數的依據,可分成發展性常模、團體內常模。
(1) 發展性常模
又分年齡常模、年級常模。年齡常模如智力測驗、創造力測驗;年級常模如成就測驗。
(2) 團體內常模
又分百分等級常模、標準分數常模。百分等級常模如智力、性向;標準分數常模如成就測驗。
2. 考驗兩組平均數是否顯著,可採t-考驗統計分析。
3. 受試者(實驗組)感受到被重視而表現更高動機,以至於影響實驗結果為霍桑效應;控制組不甘示弱力圖與實驗組一較長短,而有一般水準以上的表現稱為強亨利效應。
4. 研究者無法隨機分派人到實驗組或是控制組,稱為準實驗研究。
5. 隨機化
(1) 隨機抽樣:推論母群體→推論性→提高外在效度。
(2) 隨機分派:實驗結果更精確→精確性→提高內在效度。
6. 後測分數移向平均數的趨向:統計回歸。
7. 實驗研究中對干擾變項的控制是為了獲得較佳的內在效度。
8. 概念性定義:以一個概念界定另一個概念,非觀察、非操作可得。如「智力是抽象思考的能力」
9. 操作性定義:可觀察、可操作的特徵來界定。
10. 優良測驗四要素:信度、效度、實用性、常模。
11. S-P表
(1) 學生問題表的簡稱
(2) 日本學者佐藤隆博1970年創
(3) 將學生在試題上的作答反應情形,與以「圖形化」的分析方法。
(4) 目的在於:獲得每位學生的學習診斷資料、提供教師實施有效的學習輔導參考。
12. 三角測量法:教育研究學者主張進行研究時應質量合流,多種方法綜合應用。


--
轉全教kitty

台長: chilean
人氣(11,032)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校園社團(社團、班級、校友會、同學會)

威爾剛
很不錯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13 01:04:12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