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1-17 12:07:29| 人氣19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幻想文學的闡揚與意涵 —重讀《許願精靈》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幻想文學的闡揚與意涵
—重讀《許願精靈》

張子樟

開春以來,幾部由兒童奇幻文學改編的強檔電影紛紛上映。先是由《波特萊爾大遇險》改編、金‧凱瑞主演的《波特萊爾的冒險》( A Series of Unfortunate Events),接著是《許願精靈》(Five Children and It)改編、肯尼斯‧布萊納主演的《沙仙—活地魔》。羅德‧達爾((Roald Dahl)的《巧克力工廠》(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和C.S. Lewis的《納尼亞魔法王國》(The Chronicles of Narnia)也要陸續拍成影片,前者由強尼‧戴普主演,後者妮可‧基嫚將掛名,興起了一陣幻想電影流行強風。這種現象極可能是受到《哈利波特》(Harry Porter)影集賣座的影響,但由於觀賞者並不僅限於兒童,兒童奇幻文學的風行,值得我們細察與討論。
這些兒童幻想作品的作者中,有一位常被忽略掉:意.奈士比特(Edith Nesbit, 1858-1924)。她雖是英國人,用英文書寫,然而其作品在大西洋彼岸美國並沒有十分重大影響力。實際上,她的《許願精靈》是部有一百多年歷史的經典童書,其影響力不可忽視,連《哈利波特》作者羅琳(J.K. Rowling)都承認她深受該作者的影響。
十九世紀末葉、二十世紀初期是英國幻想童書發展極為輝煌的黃金年代,幾位重要作家寫下他們的代表作。在卡洛爾(Lewis Carroll)的《愛麗絲漫遊奇境》(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s)(1865)之後,王爾德(Oscar Wilde)的《快樂王子》(The Happy Prince)(1888)、吉布林(Rudyard Kipling) 的《叢林奇談》(The Jungle Books)(1894)、威爾士(H.G. Wells)的《時間機器》(The Time Machine)(1895)、波特(Beatrix Potter) 的《小兔彼得》(The Tale of Peter Rabbit)(1901)、葛拉漢(Kenneth Grahame)的《柳林中的風聲》(The Wind in the Willows)(1908)等相繼問世。奈士比特的《許願精靈》則完成於一九O二年。
《許願精靈》是奈士比特最令人喜愛的幻想作品之一。五個孩子在度假期間巧遇沙仙,留給他們美好奇特的童年回憶。他們要沙仙答應完成他們的願望,卻發現每個願望最後都變成災難、由於孩子的小聰明和運氣,總能在最後關鍵時刻(太陽下山)解決每個問題。在這本作品裡,我們發現了奈士比特的寫作風格:旁白風趣幽默,卻不合節拍,但轉折之處又別有創意。作者能深入刻畫這幾位有勇氣的孩子如何面對古怪的困境,顯然對孩子的真正意向了解得一清二楚。(本文將刊登於國語日報「兒童文學」,23日或30日)
這本書中所刻畫的願望與一般的尋寶冒險故事不盡相同。書中強調,眾所垂涎的願望並不如大多數人所想像的那般美好。故事裡所有的魔法冒險都滿載著魅力和興奮感,但同時也傳達了重要的道德教訓,例如美貌和財富都是無常和空幻的,但這種道德意味並非刻意強加,作者實際上想展現的是人們許願時的愚蠢與無知,同時又不忘記加以調侃一番。
追本溯源,也許我們可以推測出,奈士比特相當讚許傳統童話中的殘忍(toughness)。格林童話中的三個選擇不當願望的故事極可能激起奈士比特撰寫《許願精靈》的熱情。故事中孩子的願望,不論是無意中說出或事先深思熟慮過,總是帶來難題。它的寓意非常明顯:得到你想要的並不一定會給你帶來快樂。她的故事特別突顯了借魔法實現的願望常與每日生活衝突。
讀者透過這本娛樂性高、極富想像力的孩子幻想冒險故事,也可揣摩奈士比特對孩子的真正想法。在《魔法與魔法家》(Magic and the Magician)這本傳記裡,作者史崔菲德(Noel Streatfeild)指出,奈士比特並不特別喜歡孩子。這點說明了她書中的角色完全合乎人性:聰明、自負、富侵略性、幽默、敏捷、殘忍又憐憫。事實上,孩子是身材較小、體力較差的小大人,經濟得仰賴大人、又無力操控環境。奈士比特就具有這種清晰、不帶情緒,又能徹底透視孩子的寫作天分。
事實上,奈士比特的先生欠缺謀生能力。為了養五個孩子,她認真的寫有關孩子的故事。這方面難免使人臆測書中的沙仙是不是作者的化身,藉沙仙的言語和動作來闡釋她對教養孩子的看法。她能事先料到大多數可能會發生在孩子身上的問題。故事裡的沙仙許願時,特別強調願望只能維持一天。然而,某些願望日落之後依然存在,例如安絲亞給老先生的金幣並沒消失(打了個洞,掛在錶鍊上)。孩子問為什麼會這樣。沙仙冷冷的說:「此一時,彼一時也。」這段彰顯了現實生活中的種種不一致與矛盾,也證明奈士比特深具邏輯感,而邏輯感正是幻想作家不可或缺的天賦。深入探究,讀者會發現沙仙許願效果根本沒在日落之後消失的理由,因為許願的前後矛盾經過就是孩子的自我摸索與自我成長的歷程,其影響力是相當持久的。
這本充滿不同幻想情境的書或許可給我們一點啟示。給孩子閱讀合乎事實、講求實際的書不可缺少,但這並不是給孩子選書的唯一選項,也並非閱讀的全部。當今的現實社會,孩子缺少想像力是一件既殘酷又值得注意的事實。借助閱讀這些名家的幻想作品不知能否會使孩子恢復部分想像力?

台長: 尚未設定
人氣(19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