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劉元孝老師賀壽紀要(蘭)
「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研讀班」由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與曹永和文教基金會合辦,解讀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的公文書,授課老師是劉元孝老師。
劉老師出生於大正七年(1918)11月3日,和明治天皇剛好同月同日生,但是劉師出生於所謂的「大正人」世代,所以無法和明治天皇同時慶生。
關於劉元孝老師的生日,我們很容易會聯想到日本人有所謂的天長節,亦即是天皇的生日。明治、大正及昭和三天皇生日各自不同,天長節的日子也不一樣:1867年到1911年明治年間是11月3日,大正時期的天長節時間我不清楚,昭和時期是4月29日。
日本明治維新,銳意西化,追求文明開化,改變了日本的命運,所以日本人興建明治神宮,以尊祀被日本人奉若神明的明治天皇,和其開國的神武天皇媲美。1911年明治天皇過世之後,11月3日就成了日本的「明治節」。
明治時期殖民台灣的時間是1895年到1911年,每年天長節台灣總督府和各級學校都有慶祝活動。以1899年來說,台北的天長節有閱兵典禮,軍人表演分列式,全市中千門萬戶都掛起太陽旗或放鞭炮、商店大半休息以示慶祝,學校則有運動會,大稻埕、錫口(今松山)、淡水皆有官民祝賀會,最特別的是在當時的文武廟街的空地上以六門砲發射一百零一發的祝砲。
劉老師如何過生日?劉師家人之間如何安排,我們不得而知。但是1970年代以後劉師日日駐守忠孝補習班,以週一到週六都上課的清晨班為例,同學會為老師賀壽,通常是蘭花一盆,卡片一張。他們每每在每年的11月3日之前,就私下分配好分途辦事:有的訂花,有的買卡片。到11月3日當天(只要不是遇到星期日),劉老師在台上專心上課,同學在台下默默傳簽卡片,台上台下交融成一幅師生默會於心的溫馨畫面。上午九時左右下課時,同學獻上賀卡,師母卻早已準備好蛋糕、泡好咖啡,於是賀壽其名,同學們反而有了個快樂的早餐會。
台史所籌備處和曹永和基金會所合開的「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研習班」第七期的課程,從2001年9月22日開始上課至12月31日為止,雙週一次,上課時間和過去六期一樣,都是下午二時到五時。知道上課期限之後,翻查週曆時,我發現某次週六上課是11月3日,那不正是劉師的生日嗎?所以心中猜想,可能周婉窈和鍾淑敏在確定上課日期時,已經有所盤算。
果然,臨近11月3日前,周婉窕、鍾淑敏、張茂霖已經為劉師賀壽之事分頭進行。無意間得悉他們的心意,和周婉窈交談中,我說明了忠孝日語補習班為劉師賀壽的慣例,又證實了自己原先的猜測,第七期上課日期真是周、鍾特意挑選的,以11月3日為軸心,往前往後延伸為一季的課程。
周婉窈和鍾淑敏用心地以候文寫好祝壽文,因為我們學習候文多期,以候文賀壽,正是學習成果的小小表述。周婉窈事先親自選訂好「戴太太」家的巧克力蛋糕,11月3日當天因為周婉窈事忙,所以由鍾淑敏取回,並另由我負責買花。買花之前,周婉窈打過兩次電話,叮囑好買花的條件與細節:要素雅而簡單大方的蘭花,最好是白色,不要花花綠綠或是奇特的裝飾。既有清楚的交代,我就好辦事。
11月3日當天找了室友當軍師,近午到建國花市,預計買好花以赴研讀班下午二時上課時間。花市中蘭品甚多,邊看蘭花,心中邊和周婉窈的要求對話,尋尋覓覓,找到了一盆白色台灣原生蘭。種花的老板說:這是台灣阿媽蘭,真正本土的代表。下窄上闊的牙白色瓷盆上,挺秀的台灣原生蘭舒張著十幾朵白花,花瓣簡約,花形適中,花色清雅,隱約中透露出素樸雅淨的氣質。心想:就是它了。隨行軍師也點頭贊同,於是把它帶到中研院。
從建國花市搭車到南港的過程中,等車時分有人駐眼而觀,甚至破除通常慣有的陌生隔膜,贊嘆這花美。我想,美的力量真是大,能使人無私、無為、無目的衷心愛喜,這種可在霎時間享受心靈純淨的喜悅真是無價之寶。我們對劉老師的喜愛,也像對這台灣阿媽蘭一樣,衷心、滿滿。
11月3日下午,劉老師如常從二時到五時上了三小時的課程。上課伊始,周婉窈拿出準好的生日賀卡片由大家傳簽,她在卡片上加註一張貼紙:「請各位同學不動聲色的簽名」,傳簽至朱德蘭處時,原來朱也不約而同的帶來一張生日賀卡,後來認為朱卡較適合,所以又改簽。簽了兩次名賀壽,第一次算是向劉師說「壽比南山」,第二次算是說「福如東海」。如果劉師「壽比南山」,我們就可以當永遠的學生!異想天開也高興!
中場休息時間,學生拉開了賀壽序幕。鍾淑敏先請老師翻過上課使用的白板,背後是周婉窈和鍾淑敏的雙人合作。祝壽的候文文章由鍾淑敏草成,周婉窈於11月2日晚上一筆一劃寫在白板上,在整面空白的白板上書寫,要寫得筆直方整並不容易,周寫時,鍾是監察員,以鍾的眼光為準繩,不斷的調整字距與行距,最後成為翌日大家所看到的整齊的板面文章。寫這板面文章,之前曾由我先試寫,可是字體歪斜、字距大小不一,好難看呀。因為寫失敗了,更了解寫出漂亮而整齊的板書真是不容易。寫板書之前,周、鍾認為白板已成灰板,當她倆努力地用松節油清理時,恰巧被我碰上,所以我也看到他們「擦擦擦」的勞作。
劉老師就著板書,邊唸邊解釋祝壽候文。繼之由朱德蘭獻花和卡片、張茂霖端上蛋糕。劉老師對蛋糕切下一刀後,由大家分享美味的蛋糕。吃在嘴裡,甜在心裡,靜靜淡淡的生日宴中,讓人體會到有緣為師生的幸福味道。
對劉老師的生日,周鍾張朱等人用心設想,為的無非是向劉師表達平素無法言宣的尊師敬師之心,希望老師高興。劉師常說希望自己能倒在講台上,又自謙是被公文類纂班撿來「廢物利用」,其實盡心教授日文的劉師桃李無數,他的十八般武藝更是少人能及,我們是撿到寶了。但願劉老師活得愈久,我們挖到的寶藏愈多,也學得愈多。更希望薪盡火傳,我們都能不辱破解候文密碼的歷史使命。
見證周、鍾等人籌辦賀壽乙事的過程,恰好也有機會參與其中,爰誌其要,聊作紀念。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