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8-20 21:51:41| 人氣54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生命的故事(榕)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德國人克諾爾(Benno Kroll)寫了一本家族史,特別的是,不懂中文,長得一點都不像中國人的他,生父卻是中國人。他用德文寫出《張氏宗譜──一個德國人和他中國家庭的故事》,以報導和記錄自己奇特的家族史。

克諾爾的身世確實很吸引人:德、捷混血的母親,1920年代在柏林與中國留學生未婚生子,由德籍父親撫養長大;他二十一歲時才知道自己的身世,後來完成在台灣的認祖歸宗登記;早年是反社會的嬉皮,四十歲以後成為左派新聞記者,曾於1978年來台訪問他不以為然的獨裁者蔣經國。

陳玉慧在《聯合報》讀書人版為這本書寫了篇簡介,她稱克諾爾為「台灣之子」,因為他的生父張果為於1949年來到美麗島。

除了克諾爾特立獨行的母親外,最引我好奇的,是陳玉慧著墨不多的那個生父。

讀過報導次日,我跑去辦公室圖書館找張果為的書。電腦畫面上列出張果為所寫一大排經濟學作品。這位柏林大學經濟學博士來台灣後長年在台大教經濟,但我沒興趣看這麼嚴肅的東西。皇天不負苦心人,竟找到傳記文學所出張果為自傳。

工作太忙,幾乎想都不必想能讀閒書,可是還是忍不住利用開會的空檔,在長官冗長的談話中,偷偷把這本自傳翻閱過。

坐在旁邊的同事問,這本書的字怎麼那麼小。二十三年前(1980)的出版品,對它的印刷哪能苛求太多?其實編輯好像也沒負起什麼責任,一大落文字擠來擠去,連目錄也沒。

可是它的內容卻豐富有趣極了,作者筆觸十分坦白真實,描寫細膩,感情濃,故事多,這都是成就一本好看的傳記的條件。如果改拍成影片,必定可以賺取大家不少熱淚。

它的開頭是:「人算什麼呢?有什麼價值呢?有什麼可以自炫呢?人生的里程,有什麼值得回憶呢?」一連串的問句充分觸動了我的情緒。

它極端寫實,細節也隨處可見。不必說克諾爾的誕生是清楚交代的,但書中張果為稱他名Benno,亦即本諾,至於克諾爾之名的由來,則是因為他的母親嫁給了Kroll。張果為父子首次在歐洲相見,是為父的在台任教七年後,休假一年赴歐研究時期。

這不是一個典型的家庭故事。年輕的張果為赴德留學前,已在家鄉娶妻生一子,但是當他在德國戀愛,元配卻病故了。雖然如此,這對異國戀人意外有了孩子後,卻還是無緣結婚,因為女方母親不願女兒離開,嚴加阻止相方往來,並安排她和Kroll的婚事。

他回中國後知道這個消息,痛苦極了,但無法可想,只得另外成家。這是一次十五年的婚姻,生了四女一子。有一天下班回家,看到妻子留下一封用火漆封好的信,驚覺她跟著戀人走了。他的妻子在情人那裡情慾覺醒,因而留下所有的孩子,他則成為一個心碎的人。兒女均年幼,只好分散各地由親戚協助教養,他在辦公室中思及家破之痛,竟泣不成聲。朋友勸他再成家,以免憂傷成疾而致短命。這也成就了他另一次──也是最後的一次婚姻,並再生一女。

四個女人和七個孩子的故事,空間橫越歐亞,時間觸及中國及台灣現代史的大背景,他們像我們一樣實實在在地生活過。很像一段廣告詞,可是這確是生命的真實面貌。

我一面應付著會議,一面饑渴地閱讀,心中感動得幾乎要流下淚來。這樣活靈活現的故事,卻因為簡陋的出版,竟使它長年湮滅在圖書館的厚塵裡乏人問津。

在陳玉慧的報導中,張果為的形象是十分簡化的,他是一個「自幼聰穎過人」、「景仰俾斯麥作為」、「任國民政府要職」、「風流倜儻」、來台後「任教台灣大學經濟系」的男子。

但展讀張果為的自傳,我卻看到另一個感情真摯的愛家者,最後他在宗教裡找到了人生的寄託。

張果為著,《浮生的經歷與見證》,傳記文學出版社,1980年12月初版。

台長: 波波與珠珠
人氣(54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