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4-21 00:52:27| 人氣81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台灣人文明的自負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佐藤春夫《殖民地之旅》讀後(蘭)

一、觀魚樹和買書

友人傳來觀魚樹有感的小文,害我們不得不出門去看看這棵樹。它位在羅斯福路3段283巷,靠近溫州公園,長在台電輸變電工程處的園子裡。循著指示來看它,常年生的、台灣本土生的高大喬木,落下白底淡黃花蕊,轉述給朋友聽這棵不可思議的樹,她想像這落葉紛紛的樣子,說是否像「吹雪」?沒有到落花如吹雪的地步,但是開滿花朵的大喬木雜生在公寓群中,非常醒目。友人說滿樹花開了,盛極而落之後就只能看到淡綠的葉,花開有時,要再睹它的神采得等明年四月,所以不能不來。

在冷熱不定的四月天裡的探春之行,這株植物圖鑑上找不到的樹,據說它的樹幹或樹枝削小可做魚餌,故稱魚樹。是耶非耶,來看它開得燦爛,體會台灣本土植物的美麗,於是乎在春天裡,陰晴不定的心情,就有了一株美麗的倩影。

這樹長的地方和「台灣的店」相距不遠,買到佐藤春夫《殖民地之旅》由邱若山所譯的中譯本。1920年時年29歲的文學青年佐藤因為情感的因素,在夏季來到亞熱帶的台灣,想以熱度驅逐情感的煩悶,從6月15日到9月初近三個的時間,他在當時民政長官下村宏和原住民專家森丑之助的協助下,展開長達近三個月的旅行,這本《殖民地之旅》就是他見聞的記載和創作。從書中,我也看到台灣人向殖民者表達自己文明自負的觀點。政治不是高於一切、決定一切的唯一因素。

二、台灣名士反日言談

連夜捧讀,書中有佐藤眼見耳聞綜合而成的創作,如以陳三五娘戲劇為本所寫成的〈星〉,和連結安平港所見和聽聞台灣中部大戶人家故事所寫成的〈女誡扇綺談〉,更有他記載見到台灣籍名士的記述。

洪棄生的詩集《寄鶴齋詩矕》現藏於鹿港民俗文物館,是四六裁型四冊,當年是從洪棄生全集60冊詩文集中精選的詩作所編成,只發行甚少份數送給親朋好友。該詩集以石版印刷,既非和本也非唐本(不是日本型式也不是中國型式),據佐藤說「樸素的製本,也是具備台灣獨特的樸素感覺,呈現出帶著野趣的地方版的風味」。這本詩集是為佐藤台灣之行任導遊的某君送給佐藤春夫的,佐藤見不到討厭日本內地人的洪棄生,但是看了洪棄生的詩集,「如同讀了漢字寫成的波特萊爾詩集之類的感覺」。這詩集有歌詠原住民生活的〈打鹿行〉,有詠留聲機的,有取材於嘉義地方大地震的〈地震行〉,都是令佐藤感到嶄新非凡充滿地方風味的特殊題材。佐藤引了詩集中〈戒煙長歌〉的部分詩句:

古人有託隱於酒/ 我今何妨隱於煙/ 收拾青雲付灰燼/ 壯心縷縷管中牽/
芙蓉城主石曼青/ 金栗堂前李青蓮/ 末路英雄無退步/ 噴薄憤氣填乾坤……

從詩句中,看到一個懷青雲之志無法上青天的秀才,將壯志雄心都付與阿芙蓉煙;又自比為末路英雄,在殖民統治之下,滿腹經書都化作輕煙來填塞虛無的乾坤。

擔任佐藤導遊的某君,在路途中會向佐藤抱怨統治者立匪徒碑的不智,因為日本人視為匪徒的,台灣人則視為愛國者;又指出日本人將葫蘆墩改稱「豐原」,某君也抗議日本不尊重台灣人原來對地名的命名習慣。總之,佐藤得面對台灣導遊對日本殖民的抱怨。

三、台灣人文明的自負

更精彩的是佐藤會見霧峰林家的林獻堂的一席話(書中誤寫為霧峰林熊徵,林熊徵為台北板橋林家人士)。這席話是長期監視林獻堂的日本特務在場筆錄時說出的,所以也可以說是林獻堂借機說給日本官憲聽的。林獻堂問佐藤是贊成對殖民者同化論或是平等論?林說:

「在我們本島人(台灣人)自身的自負而言,儘管現在無力作為,但郤是擁有古來傳統的深厚文明者。而且那文明的重要部分,我深信是和內地(日本)的有教養的人士們相通的。……本島人有著自己比來台灣的一般(日本)官員或商人還要具有高度文明的自負。這樣的本島人,要他們捨棄自己高度的自負,去同化於比其低度的文明,這種事,在人的本性而言是絕的做不到的。……我們也是不得不承認事實總歸是事實,現在內地人的確擁有政治地位的優越性,我也充分尊重。但是政治的優越性,未必意味著文明的優秀。我所要強調的問題是這一點。」

四、後話

文明的自負,看了台灣本土的魚樹,牽引出台灣人的對日觀感。1920年代台灣人的反日情感,到了戰後卻有不同的評價,這樣的歷史轉折,引人深思。

台長: 波波與珠珠
人氣(81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